学校30周年生日寄语(共4篇)(共4篇)
1.学校30周年生日寄语 篇一
1、永远不再记得自己的实际年龄;
2、心理年龄永远停留在28岁(或你任何的快乐时光年龄里);
3、我30岁时做了个PARTY叫“30--香蕉成熟时”,请了很多各种不同的朋友,玩了个够,过了个最疯狂放任的生日;
4、记得--爱自己一定要胜过爱别人,或者说: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这样的“大爱自己”你30岁后可能会过得更快乐;
5、尽快让自己在2年之内(最多不要超过3年)嫁出去,因为33岁之后你会更难冲动了(人不懂得如何冲动,和不懂得使用冲动这个功能后,这种病是很难治疗的),之后....再之后...你可能就会为“剩女”这个产品提供了多一份的市场份额;
6、最后,还是要祝你生日快乐!因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快乐!
2.学校30周年生日寄语 篇二
6年的岁月,长得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样貌,短得可以像《尚舞》一直陪伴在你我身边一样什么都未曾改变。新年伊始,我与《尚舞》同跨入它的第7个年头,愿与它共同守护爱跳舞的你。
编辑周泓:
所谓的世界末日终究没有来到,我却在这末日年里历经蜕变与重生,《尚舞》也有了新的改变与面貌:我们尝试着创造自己的舞蹈圈明星、我们想要更贴近舞迷们的心声、我们力求一次次的创新……感觉《尚舞》成了我的恋人,我的喜怒哀乐与它息息相关。忙碌的工作使得我经常嘲笑自己“忙到没朋友”,却从未后悔过与它“相恋”。我也将与它一起好好度过以后的时光。
编辑刘一颖:
似乎从有记忆以来,杂志这样东西就相伴左右,从童年时光的《娃娃画报》,到后来喜欢的《看电影》《尚舞》《苏州杂志》《城市画报》,每一本杂志都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得不说,我是个有“杂志情结”的人,很早,我就萌发要到喜欢的杂志社工作的想法。
2012年,我在《尚舞》实现了自己的“杂志梦”。很多朋友为我能有更多机会接触自己喜欢的舞蹈而高兴,而我为自己感到高兴的是,我能用文字记录我所遇见的、我所发现的、我所思考的舞蹈、舞者、舞世界。通过工作初涉舞蹈圈,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圈子,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编辑王美戈:
借着采访的名义接近帅哥,是多少女记者的“痴”心妄想啊,很高兴我有机会实现。努力工作吧!赚钱买个好镜头!用好镜头拍帅哥!言归正传,真正令人感动的是舞台背后的种种。曾经采访一个学舞少年,事后,她妈妈亲自打电话来:“谢谢你大老远跑去给孩子送去关怀。”许多时候,有一个声音,让你瞬间能判断出是真心还是敷衍。而那些真心的,会让人不自觉地听些故事。有数不清的被采访者对着我哭,或是荣誉背后的艰辛,或是献身事业的无奈,或是激动人心的喜悦。台前台后,我更坚定了一件事:不搞潜规则,不做冷眼旁观的媒体,一定。
编辑王粒颖(实习生):
眨眨眼,《尚舞》6岁啦!
算下来,我到编辑部的时间也不短了。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坚定,过程有苦有乐,有笑有泪。点滴在心头。能够把一份简单的兴趣,变成一份职业的坚持,是件很幸运的事。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里真是满满的开心。那种幸福感是没有什么能够比拟的。每一点心意都在提醒我,要更加用心地工作。
感谢《尚舞》给了我这一份快乐,也希望它能够继续把快乐传递给更多喜欢舞蹈的人。
希望《尚舞》迈上新台阶,希望我们前方的路越走越宽,希望我们都能变得更好,更强。
昂首向前,2013年,Fighting!
编辑陆叶(实习生):
成为体育记者是我从小的梦想。从那些用身体创造奇迹的运动员以及倾注所有心血帮助孩子追求梦想的教练们身上,我总能汲取到无限的激情与能量,这使得我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各种挑战。谢谢《尚舞》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零距离接触到一线的体育舞蹈工作者。六个月前,我几乎对舞蹈一无所知,现在却恨不得整合所有信息,把自己能想到的创意立即投入到采编工作中,更好地为老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不了解体育和舞蹈的人爱上这门艺术,享受体育舞蹈带给我们的欣喜和感动!
发行经理徐强:
各位“舞”林老师,非常感谢多年来对《尚舞》的支持。《尚舞》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大家的付出戚戚相关。舞蹈改变生活,我们为舞蹈而相聚。体育舞蹈的发展是迅速的,市场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为了这个宣传的平台更宽、更广,我们将继续努力……
市场经理李盼:
2013崭新的一年,回顾过往酸甜苦辣咸五味陈杂。有忙碌的焦躁、有充实的快乐,也有偶尔面对突发事件的无奈。在《尚舞》工作的这些时间里,学会的不是社会的尔虞我诈、不是职场的勾心斗角,而是坦诚相待、互帮互助。每个人都抱持着学而不倦、全力以赴的态度投入自己的工作中,从中得到真正历练不断成长。在过去的时间里有走、有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尚舞》是一个真正的试金炉。
广告经理程佳兴:
三年前,我见过你,在西单繁华街道的报亭里,当时的你美丽的我无法形容,
六个月前,我们再相遇,从你家客厅的相册中,我知道三年前你只有三岁,
从六个月前到一个月前,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坚持每天看你,每天看过去的你,
过去的你依旧美丽,我却不在三年前……
就在你六岁生日的前一个月,我离开了家,也在试着离开你,
三天前,我回到西单,在那个依旧繁华街道的报亭里,再次看到你,
你过去的美丽顿时出现在我现在的脑海里,
抹去了时间却抹不掉尘封的记忆……
今天,我回到了家,客厅的相册多了我的笑容,
你笑看着我的傻,我却傻看着你在笑,
恍然之间,我已懂得:你的6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3.学校30周年生日寄语 篇三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苏子孟
值此《建筑机械化》创刊3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在2009年完成3157亿元,实现同比13.85%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将获得更大幅度的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制造的装载机、轮式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大国,发展速度创造了国际工程机械发展史上的奇迹。
《建筑机械化》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 始终关注工程机械和机械化施工的发展和进步, 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程机械和机械化施工领域的风云际会, 在推广普及先进科技成果、高效施工工艺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刊物, 贵刊在长期发展中始终保持科学、朴实、严谨、平易近人的风格, 坚持贴近工程实际, 不求炫目, 不媚时俗, 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十载薪火相传, 三十年铸就辉煌。希望建筑机械化杂志社以创刊30年为新的起点, 继承优良传统, 加快改革创新, 以更多栏目, 更丰富多彩的内容, 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谱写更加绚烂的篇章!
《建筑机械化》, 我的良师益友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用户工作委员会刘伟
由于《建筑机械化》杂志的名称源自于建筑机械化研究所, 和原中国建筑机械化协会同名, 又曾是中国建筑机械化协会会刊, 所以这本杂志引起了我的格外关注和喜爱, 二十多年来我几乎每期都在阅读, 成为了《建筑机械化》杂志的忠实读者。从杂志中我看到了我国建筑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看到了施工技术和工程建设机械的同步发展, 看到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新型工程机械的诞生, 看到了我国工程机械质量的提高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 看到了一批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在倍感欢欣鼓舞的同时, 自己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进步。
可能是因为我多年来在科研单位从事科技管理和协会工作, 所以《建筑机械化》编辑部不时地向我邀一些稿件, 我都欣然接受了, 我在本世纪之初写出了“钢筋加工商品化势在必行”, “钢筋专业化加工与配送技术”, “建设机械的环保与节能”等文章, 在《建筑机械化》杂志发表后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 也有一些读者打来电话和我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文章也被一些刊物转载, 文中一些论述和数据至今仍被引用。当时, 我根据国内外的调查和钢筋砼发展的规律, 在国内媒体上首次提出了钢筋加工商品化的定义, 并将钢筋成型、钢筋笼成型、钢筋网成型、钢筋网深加工制品及钢筋机械连接纳入钢筋加工商品化与配送的范畴, 2005年建设部修订的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中就提到了建筑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应用、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焊接箍筋笼、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和钢筋加工部品化等技术。看到今天我国钢筋机械及钢筋加工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我感到欣慰, 此时此刻不能忘记《建筑机械化》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到的作用。
《建筑机械化》杂志多年来发扬办刊特点, 关注施工技术和工程机械的结合运用, 形成鲜明的特色, 对东方广场、国家大剧院、上海环球中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高铁建设、奥运及世博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施工设备都做了大量的报道;尤其在对地下工程和盾构技术的介绍阐述方面, 在国内同类期刊中走在了前列, 这些文章我看到后受益匪浅, 不但丰富了视野也促进了我的工作。
我深深体会到《建筑机械化》杂志是读者、作者和编者互动的园地, 是制造企业和用户沟通的桥梁, 是施工技术和工程建设机械交流的平台。在创刊3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杂志越办越好, 愿《建筑机械化》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与《建筑机械化》的不解之缘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刘良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柳工准备开发挖掘装载机, 当时我在主持柳工的产品开发。听说在河北廊坊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有1台国外挖掘装载机样机, 于是我就和相关人员出差到了该分院, 仔细考察了这台样机, 受到当时的刘伟副院长及相关人员的热情接待, 并与之进行了挖掘装载机的技术交流。在交谈中, 他们谈到该分院出版的《建筑机械化》杂志有这方面的文章, 推荐我看看该杂志, 我从此开始接触了《建筑机械化》。
2001年吴学松高工由分院调入《建筑机械化》杂志社工作, 吴工约我撰文介绍国内外装载机的发展, 我欣然同意。自此之后我们之间开始了经常地密切联系, 我与《建筑机械化》杂志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刘伟、吴学松及编辑部的编辑们都成了好朋友。
《建筑机械化》杂志的资讯及各个栏目都办得多姿多彩, 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高屋建瓴的见解, 对促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比如砂浆搅拌设备、墙改政策及设备、高铁及设备、盾构技术、混合动力等, 几乎行业的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等刚一露头, 《建筑机械化》杂志就以本刊特稿、专题研究、设计开发等栏目加以重点报道, 引领了行业发展方向。
《建筑机械化》杂志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了我不太了解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找吴工、找《建筑机械化》杂志, 吴工也总是推荐我到《建筑机械化》杂志某某期去找答案。比如我以前对砌块机一无所知, 而在扬州柳工工作期间, 需要了解砌块机情况。我请教吴工, 他推荐我去看《建筑机械化》2001年第5期“建筑砌块推广应用特辑”专栏, 使我对整个砌块机行业有了基本了解。又比如, 因工作需要, 我要了解随车起重机行业情况, 又是这样到《建筑机械化》中去找到了答案等等。从2001年起我把《建筑机械化》作为宝贵资料一期不落地全部保存了下来。可以说我从《建筑机械化》杂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建筑机械化》杂志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
我在《建筑机械化》2001年第5期上发表了我的第1篇文章—“国内外装载机新技术展望”, 以后在吴工及其他编辑约稿的情况下, 又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从2001年到现在, 《建筑机械化》杂志上共发表了我的12篇文章。因此, 既是《建筑机械化》杂志给了我营养, 我也为《建筑机械化》杂志添了砖、加了瓦, 相得益彰!
我将一如既往与《建筑机械化》一同携手并进, 也希望《建筑机械化》继续为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程机械强国而呐喊助威!
《建筑机械化》给了我力量
中铁隧道集团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馈
不管是在家, 还是在办公室, 我的书桌上, 总放有《建筑机械化》。自1980年10月创刊以来《建筑机械化》已走过30个春秋。30年奋斗, 30年收获, 喜看杂志日臻成长壮大, 硕果累累, 心情格外激动, 我的思绪也飞回了对往事的回忆。
9年前, 我从北京去德国海瑞克公司考察。在机场正准备安检时, 一张熟悉的面孔朝我奔来, 手里拎着一个袋子。啊, 是我大学时的老师!原来老师特意给我送来几本杂志, “你这一去近2个月, 想看国内的杂志不容易, 这几本杂志我觉得挺好的, 能帮你度过漫漫长夜。”我不知说什么好, 只是热泪盈眶。
到德国后, 我投入到了工地考察和工厂监造的紧张工作中。每天工作后浑身散了架似的, 也极想念国内的亲友们。想起老师送给我的杂志,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 原来是6本《建筑机械化》, 里面还夹了封信。老师在信中反复叮嘱我千万别忘了学习, 一定要将工作中的心得及时总结, 要多写论文。我万般珍惜地打开杂志, 里面的论文深深吸引了我, 顿觉心旷神怡, 疲惫全消。
回国后, 我被分配到南京地铁TA15标盾构工地, 工作中牢记老师的教导, 将近2年的技术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 并积极与领导及同事探讨, 分别于2003年7月、9月、11月写成了4篇论文, 将稿件投给了《建筑机械化》杂志社。
不久, 一个慈祥的声音给我打来电话, 经交流, 是杂志社的羌荣生老师。羌老师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和我探讨论文修改的细节, 在羌老师的指导下, 经过修改的4篇论文在2004年第2期及以后的杂志上陆续发表, 论文的发表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鞭策着我不断进步。
后来, 为适应隧道施工、盾构技术的蓬勃发展, 《建筑机械化》开辟了“盾构工程”专栏, 这正与我的工作密切相关, 每当收到一期新杂志都迫不及待阅读。2008年8月, 北京奥运会期间, 杂志社吴学松副主编给我打来电话, 商量将近年来刊登的盾构技术相关论文整理后, 专刊发行。经与吴副主编探讨, 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盾构法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 总结盾构法施工经验, 由杂志社组织了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公司、广州地铁设计院等盾构法施工领域的技术专家编写了《盾构施工技术》一书, 本书由我、洪开荣和吴学松任主编, 并于2009年5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6月, 杂志社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合作, 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09盾构施工新技术研讨会”。2010年3月中旬, 杂志社又与中国中铁咸阳管理干部学院合作, 共同举办了“2010盾构TBM施工技术培训班”;3月底, 杂志社又在广州独立主办了“盾构隧道技术与项目管理培训班”。《建筑机械化》在盾构施工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 我在《建筑机械化》杂志上累计发表了38篇文章, 并与杂志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 我什么杂志都可以不看, 唯有《建筑机械化》, 我是每月必看的。
感谢我的老师, 给了我第一本《建筑机械化》杂志。是《建筑机械化》杂志给了我前进的力量, 并让我结交了很多业内朋友, 也安抚了我这颗漂泊的心。
《建筑机械化》伴我成长
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队陈再捷
时间飞逝, 转眼间《建筑机械化》已经30岁了, 我看到了它的成长, 我见证了它的成长, 同样我也伴随它成长。
记得我们这批刚刚恢复高考的大学生, 正赶上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 全国百业待兴, 奋发向上, 呈现出尊重知识、崇敬科学的社会氛围。我1982年分配到公司设备处工作, 处里正好订阅《建筑机械化》, 每当新一期杂志到来之时, 我就兴奋不已, 逐页翻阅, 为便于以后工作查阅, 看见有关的文章就抄写在笔记本上, 由于当时没有复印机, 全靠手抄很是辛苦啊!多年来我对每一期杂志都难舍难分, 一本本一册册, 不断积攒, 一般都保留几年以上。近30年的设备管理工作, 它始终伴随我, 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的第一篇论文也发表在《建筑机械化》1995年第2期上, 题目是“天津房产局实行土建工区设租赁站”, 以后一发不可收, 陆续发表了2003年第4期“论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质量保证措施”、2003年第5期“混凝土泵技术改造方案及实施”、2004年第7期“建筑机械租赁企业用户满意工程的实施”、2008年第7期“软土质下塔式起重机基础变更设计方法”等等文章。通过不断学习、阅读杂志, 我的管理知识不断充实, 技术职称也不断提高, 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现在已经是正高级工程师。
我感谢《建筑机械化》, 祝福《建筑机械化》, 愿它成为建筑机械行业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永远发光!
30年, 脚步从未停滞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缪谦
欣闻《建筑机械化》杂志创刊30周年了, 30年是一段难忘的成长, 30年更是一段绵长的记忆, 记录了自1980年10月创刊以来杂志已走过的春秋, 承载着荣光与艰辛。今天, 《建筑机械化》已经成长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机械化施工的重要期刊, 先后获得“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等荣誉, 在各行各业的工程建设领域影响越发深广, 这些都体现了广大读者和业界人士对杂志创刊30年来的认同!
自古以来, 科学技术引领未来, 更是推动社会蓬勃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而技术类杂志的办刊宗旨与使命, 我想也正是对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推动。果然, 《建筑机械化》杂志不负众望, 30年来刊登发表了大量的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建筑机械化等方面的技术文章、新闻报道、创新成果等, 及时、充分、详实地记载并宣传了国内外建筑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也展示了行业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 促进了各行业间的沟通交流与技术进步。记得杂志前些年曾发表过一篇关于电力建设施工机械方面的技术文章, 是阐述创新发明和首次应用的一种新型液压顶推机械设备和配套的施工工艺, 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 如今该类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市政等多个工程建设行业。在科技成果宣传及先进技术推广方面, 《建筑机械化》的脚步从未停滞, 30年, 一路充满着艰辛与欢乐!
最后, 祝《建筑机械化》越办越好, 路越走越宽, 期待她的50年、100年!
岁月峥嵘润物无声
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胡浪
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 转瞬之间已进入了2010年的金秋时节, 在这充满喜悦的丰收日子里, 《建筑机械化》迎来了她三十华诞, 同时也步入了而立之年。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 三十年来, 杂志始终能够秉承着“面向工程建设机械生产企业与用户, 为促进工程建设机械行业技术进步服务, 为提高建筑机械化施工水平服务, 为促进建设机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的办刊宗旨, 精心遴选, 浓缩精华, 一直致力于行业动态及技术创新的前沿报道, 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国内外建筑机械及其施工方法的整体水平和最新进展。“润物无声, 默默耕耘”表现出她所具有的优良品格, “源远流长, 静水流深”体现了她所拥有的博厚底蕴, “岁月峥嵘, 风雨兼程”见证着她所走过的光辉历程。
我认为, 把《建筑机械化》比喻成为“实现梦想的桥梁和纽带”和“铸就成功的平台和基石”一点也不夸张, 作为该杂志的投稿人,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成长与它不无关联。记得那是在2000年, 心理上, 大家普遍都以为“国家级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肯定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刊物, 投稿的专业人士诸多, 要想在上面发表论文那简直是异想天开的事情!由于经验和底气均有所不足, 抱着孤注一掷的心理, 我小心翼翼地向《建筑机械化》投出第一篇稿件—《塔机臂架下弦杆连接叉 (耳) 的理想方案》, 出乎意料, 稿件经过审稿程序并略作修改之后即获得了正式录用, 我的梦想居然变成了现实!直到后来, 我才了解到文章所介绍的“塔机臂架下弦杆分体式板件连接叉 (耳) 方案”原来是塔机起重臂架局部技术领域的大胆创新与突破, 打破了国内外长期以来采用整体式连接方案的历史, 既安全又可靠, 工艺性也好, 性价比极高, 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该论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当年顺利晋升高级职称所提交的有效材料之一。从此以后, 《建筑机械化》给我的感觉只有“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近年来, 我先后又在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论文, 通过“相互探讨, 以文会友”的方式, 在认识了一些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同时, 自己的技术水平也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对于一些创新程度较大的技术方面自然就会拥有充分的话语权。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让我们携起手来, 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一起关心与呵护《建筑机械化》杂志, 共同谱写未来华美的篇章!
空谷幽兰他乡知己
哈尔滨东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尹兴家
与《建筑机械化》相识虽不长, 但也有三个春秋了, 说实话虽然我也是理工科出身但并不是学习机械的, 所以一开始接触《建筑机械化》的时候我是抱着一种充电和学习的态度, 希望能够从中学习一些关于塔式起重机和工程机械方面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和规律总结等。每期杂志邮到的时候, 我都是第一个翻阅, 搜索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文章进行复印, 然后交给领导或同事传阅。确实《建筑机械化》没有让我失望, 我在它的上面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如高强螺栓的使用规律、塔机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塔机结构有限元应用、塔机新国标GB/T 5031的条款解读、机械涂漆的前沿和发展等专题、专项的知识。结识《建筑机械化》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在其上发表文章, 我和大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建筑机械化》是科技核心期刊, 我开始的时候还不敢向其投稿, 而是先向其他期刊投去, 可对方给我的答复是只要出版面费就能发表, 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是学机械专业的, 我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凑篇幅、评职称, 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也是抱着试试看、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就这样夭折的态度, 我将文章投向了《建筑机械化》, 通过编辑的严格审阅和修改, 我的文章现在已经发表了3篇。
《建筑机械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学术型为业内人士服务的核心期刊, 它无愧于自己的第一个30年, 还会庄严和胜利地走过自己的第二和第三个30年, 同时也会获得更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口碑。我在这里深深地向《建筑机械化》鞠躬, 祝你三十岁生日快乐, 同时, 向你身后辛勤劳动和秉承严谨工作作风的团队, 致以深深感谢。
《建筑机械化》引领现代塔机使用技术
湖南省六建物资公司朱森林
改革开放30年, 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建筑规模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合宜并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中间扮演了主要角色的就是大型附着式水平臂塔式起重机。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前, 多是用中、小吨位的以动臂变幅为主的仿苏联的各型塔机。而现代塔机的突出优点是在于其较长的水平吊臂及具有小车变幅的快捷性, 使作业覆盖面广, 生产效率高。今天, 现代塔机在国内各地的建筑工地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塔机在实用中的许多应用技术只能是在实用中碰到后,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摸索, 这些出自实践的经验与技术离不开国内专业同仁的努力工作, 更离不开《建筑机械化》等相关国内一流的专业杂志的引领。
笔者单位在上世纪80年代中就购置了意大利西玛、康曼地及法国波坦等现代塔机4台, 我有幸成为国内较早从事此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塔机使用中, 每进入工地都要设置一个较大的砼基础, 在国外塔机的使用书中, 所提供的基础体积均较大, 中型 (80tm) 塔机的基础用砼有62m3, 在当时实用中还为求保守, 有过达90m3。由于在工程结束、塔机拆除后基础即废弃, 如此大体积砼置于地下, 一般会造成妨碍与污染现象。在对其实际受力分析后, 我分别在1995年、1997年在《建筑机械》发表同名为“塔式起重机基础的设计计算”文章。但事后总觉得有一问题没有解决好, 即是要决定方型基础的体积, 虽只有边长b及高度h两个未知数, 但初始设计时如何准确计算它还找不到一个计算公式。以前设计中用概率取值的计算方法较为繁琐且易出错。此事一直在脑中萦绕经年, 在将整理的文章寄到《建筑机械化》杂志社后, 经相关专家分析指导, 总结出能直接计算出此2个未知数的联立公式, 并在《建筑机械化》杂志2000年第3期上以标题“塔式起重机固定式基础的设计”发表。在此前, 专业同仁们都只能按“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 (GB/T13752) 上的关于基础的两个公式, 但那两个公式只能用于事后的校核, 而此联立公式就完全解决了设计初始时的计算路径问题, 且相当易懂、简明、准确, 至今在国内已被广泛采用。
因此, 《建筑机械化》杂志社在我国现代塔机的使用技术理论的引领是决定性的, 而我个人也在此平台上有所展示, 这也使我对该杂志社常怀感激之情, 在此祝愿《建筑机械化》杂志社更加发展壮大, 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多做贡献。
责任与使命
山东德建集团有限公司设备机具租赁分公司许秀海
我与《建筑机械化》相识算来有10年了, 在喜迎《建筑机械化》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 不禁回忆起我与她相识、相知的岁月, 感慨颇多。
我公司主要业务是建筑机械出租。2000年4月, 我由公司生产车间调到管理岗位从事技术工作。当我逐渐熟悉这个环境后发现, 有时候在众多的同事间, 自己是那样的孤独。因为别人上班忙起来, 就只有我一个人驻守办公室, 守着办公电话。那时候, 《建筑机械化》就是我最好的伴侣, 有时候自己还把以前的杂志翻出来学习。《建筑机械化》的特稿, 让我了解了行业的前沿动态;专题策划则让我提前认识专业技术的发展动向;安全与事故、维修与改造是我最喜欢的栏目, 与工作结合紧密。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 让我迅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2006年, 我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写了“塔式起重机司机坠落事故预防对策探讨”一文, 鼓起勇气投到《建筑机械化》编辑部, 庆幸的是在2007年第1期就发表了。当收到寄来的样刊, 轻轻嗅着墨香, 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更鼓起了我投稿的兴趣。
2010年在工作之余, 我又写了一篇文章投稿。在稿件修改过程中, 我与王春雨编辑电话、电子邮件通讯不下数十次, 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一句话, 反复斟酌。我和同事开玩笑说, 最近最怕收到王编辑的电话和电子邮件了, 因为收到通知, 肯定是我的文章哪个地方又让王编辑发现了问题和错误。玩笑之余, 我也真切感受到了杂志社编辑们认真和敬业的精神, 因为他 (她) 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0年, 《建筑机械化》有了一个辉煌的过去, 我更希望《建筑机械化》不断鞭策自己, 在今后的十年取得更多成绩, 以崭新的自我去迎接未来。
4.学校30周年生日寄语 篇四
30年前, 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住房难问题, 小平同志指出:“关于住宅问题, 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 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 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 也可以分期付款, 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 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 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 人们就不买房子了。繁华的市中心和偏僻地方的房子, 交通方便地区和不方便地区的房子, 城区和郊区的房子, 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 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建房还可以鼓励公私合营或民建公助, 也可以私人自己想办法。农村盖房要有新设计, 不要老是小四合院, 要发展楼房。平房改楼房, 能节约耕地。盖什么样的楼房, 要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居民的需要。”小平同志的谈话, 明确了房改的总体设想, 打破了住房公有制思想的长期禁锢, 开辟了解决城镇住房问题的新道路, 为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30年来, 在小平同志讲话的指引下, 我国房改不断深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房改的亲历者, 1992年, 我调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兼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副组长, 1998年任建设部副部长, 直到2007年的15年间, 一直在从事房改工作, 并直接参与了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回首往事, 感慨万千, 改革的每一点滴都历历在目。
【学校30周年生日寄语】推荐阅读:
30周年厂庆寄语07-14
学校50周年校庆06-10
学校建设周年庆典祝词12-12
学校周年庆活动方案策划01-11
庆祝建国70周年活动方案 学校建国70周年活动方案09-04
学校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总结06-23
学校庆祝建党97周年系列活动方案07-22
学校10周年庆典仪式上嘉宾贺词01-12
30周年庆典方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