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

2024-07-03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精选16篇)

1.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 篇一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第2段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______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D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5C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将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答案:

2、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雪后捕鸟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三)第17—21段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人声鼎沸:(2)绅士:

2、文中“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这句话中,如果将“一个一个陆续”改成“都”好不好?并说说原因。

4、文章中所描写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生活,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5、文段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这里描写的课堂,你认为学生这样做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1)形容人声喧闹。(2)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2、对学生严格要求,但秉性和蔼,思想开明,严而不厉。

3、不好,“一个一个陆续”更能体现出学生回去上课的无奈。

4、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因为自由快乐,充满童趣。

5、(1)对,因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生活枯燥乏味。(2)不对,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第29、30、31、36、37段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骊歌:(2)镇定:

2、下列对上文人物评价不当的一项是()A、爸爸是一个对“我”关怀备至的好爸爸。B从那以后,“我”变成了一个每天都早到学校的好学生。C、“我”是一个知恩图报,会替老师着想的人D、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选文“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1)告别的歌。(2)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

2、C

3、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我们当时离别的伤感,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的激动而复杂的心情,表现我们留恋校园生活,依恋老师,希望老师能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的心理。

(二)第54-68段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划线句子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简要说出你的理由。

4、第一段文字如果改为“我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赶回家去”,你觉得怎么样?

5、最后一句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从“我”的哪些表现中看出来?

6、听了老高的话后,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7、你也有过“不再是小孩子”的体验吧,请简述这样的一次经历。答案:

1、毕业典礼后,“我”急忙赶回家,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2、景物描写,以花喻人,暗示爸爸病逝。

3、对。因为在爸爸的关爱和教育下,“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所以虽“花落”,但“果熟”。

4、不好。因为课文中两个“快回家去”突出了她急切的心情,“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她催着自己回家,是一种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感,也是后文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5、“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容对老高说话,而且“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我”从老高的提醒中明白“这里就数我大了,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一大部分的家庭责任。

7、开放性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内容符合要求②语言简明、无语病。)

7、《最后一课》

(一)第20-21段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中“监狱大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挺容易,挺容易”?

3、“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选文细致地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什么?

5、把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有力地烘托出教室里的什么气氛。

6、选文中写到了金龟子飞进教室,有人认为这样写有些多余。你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7、“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2)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2、因为他带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聚精会神地听课。

3、(1)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老师只能把最大的力量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境遇的同情。(2)“可怜”表示小弗郎士理解老师的痛苦。

4、侧面烘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5、爱国

6、不多余,衬托出孩子们上课的专心,对最后一课的珍惜。

7、这里表达了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暴行的愤慨和讽刺。

(二)第24-29段

1、选文中三个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2)他说,“我一—我一—”

破折号表示语音延长(3)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破折号表示意思递进

2、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3、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

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

5、语段中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2、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从此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

3、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

4、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5、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信心。

11.《邓稼先》

“我不能走”

1、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请简明地说明理由。

2、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分)

3、第2段、第3段最后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什么语气?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来表述?

4、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5、引用《中国男儿》歌曲有何目的?

答案:

1、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很感人,体现了他执着、勇敢、无私的高尚品质。

2、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3、疑问语气。用作者的疑问,更突出人们对邓稼先的理解、关心和崇敬。

4、(1)不会。因为他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2)会。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问题。

5、为了歌颂邓稼先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危机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第1-7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分别有什么含义?

4、说说开头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细节问题探究

(1)“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他全身心投入研究,目的是在于救国。

(2)第三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忘我精神。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运用比喻修辞,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答案:

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2、《唐诗杂论》(详写)、《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略写)

3、第一个“说”是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第二个“说”是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二)第8-20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2、选文记叙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哪三件事?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4、“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中的“说”有什么含义?

5、在文中找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照应的句子。

6、最后几段,几乎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把它们何为一段,为什么?

7、“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8、从全文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特点。

2、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1)“这”指革命家方面。(2)因为闻一多作为民主战士,先宣传革命,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4、“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是对于革命和人民的呼喊,不但是他的“言”,也是他的“行”。

5、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6、不能,因为这样独句成段,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一段段铺拍下来,极有气势和感染力。

7、(1)“巨”在号召全国人民争取民主,“巨”在明知凶多吉少仍直斥特务。(2)“高”在他在危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为革命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8、他具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2.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 篇二

策略一:着眼整体, 建立阅读的全局意识

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 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中心信息, 再紧扣中心信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这是考场解题的基本的策略。

所谓整体阅读, 是说通过阅读能抓住中心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至少包括如下几项:

(1) 内容——所写事件、所述道理、所抒情感。

(2) 立意——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

(3) 构思——作者实现其立意的手段、技巧。

(4) 结构——布局谋篇的顺序, 段落之间的关系。

同时, 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的内容及其特点, 对象的价值及其作用, 说明的顺序、方法等;阅读社科文, 应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明确议论说理的角度与论证结构, 把握语言特色与文体风格等;阅读文学作品, 要从作品的体裁特点出发, 弄清作品写作内容 (什么人或事) , 把握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策略二:明确思路, 重点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分析:即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 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当我们根据需要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时, 分析便已开始, 许多所筛选出的信息只有经过我们合理分解, 才能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

综合:即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部分之间各个部分、个别特征、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思考的过程。信息的整合, 文章中心意思、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等都需要综合能力。综合需要分析为基础, 分析透彻到位了, 综合才能水到渠成, 在综合思考上之所以出问题, 往往是分析存在不细致造成的。

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考生做语文试卷中多数题目 (个别识记题目除外) 都要使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 现代文阅读题目中, 对词语句子的理解, 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 信息的筛选, 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 对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 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高考现文阅读试题中, 随鉴赏评价内容的加强, 有时“分析、综合”不单是“手段”“方法”, 而是作为“目的”出现在考题中。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 第16题要求从“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 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这类题目虽然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但同时也直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策略三:强化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层级的训练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卷, 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其命题表述多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好处) ?”“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好处) ”等。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这样做更能体现对文艺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可见, 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已成为一个重点, 而且鉴赏、评价考测的分值也高。07年课改省区卷还考探究能力题。因此, 这两种层级能力的训练必须强化。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情节、人物)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小说的主题, 体会小说的表达技巧;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技巧,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探究能力的考测包括三个考查点: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二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训练学生解答探究能力中, 要让学生明确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发掘必须要依托文本, 注重点面结合。强调发掘其中的时代特征和反映出的人生价值。能够通过研究文本的疑难问题, 根据自己的现实积累提出见解。

3.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 篇三

余光中: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夏榆

跟余光中面对面的时候,他额前稀疏的银发就显得醒目。

老人温和的面孔清瘦,充满书卷气息。他使用温软的南方普通话言说。

言说不能达意时借助手势,他的身材矮小,手臂瘦弱,手指长如竹节。

见面的时间是仓促的,他正在打点行装,1小时之后就要离开北京踏上返回台湾的旅途。

然而,短暂的时间并没影响他谈话的兴致。我们就在他下榻的北京建国饭店的客房说话。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我是很早读过的。然而当音乐人罗大佑坐在体育场的舞台,面对上万民众弹着吉他唱出《乡愁四韵》的时候,我还是意识到心里温热的感动。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朵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我以为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人,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锥心泣血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对余光中怀有尊敬感。罗大佑的歌声加重了这份尊敬。

2004年4月6日,我在现代文学馆见到余光中先生,他从台湾来北京领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我听他的演讲,他说: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这让我感到这个老人与众不同的心肠。

把岛上的文章传回中原,这是余光中假托苏轼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志。

苏轼有很长时间被流放到海南岛,后来回到中原。跟苏轼比,余光中在岛上的时间更长。

岛上的时光孕育了余光中乡愁的情结,他说:“出生在南京,9岁以前南京一直是我的家,9岁那年我逃过了一劫,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离母亲和我不过100公里。9年以后,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惶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1982年,诗人流沙河编辑《星星》诗刊,介绍了余光中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

余光中到达大陆的时候是在1992年,前后相隔了10年。

真正的乡愁,除了是诗人的一种感伤情怀,还是文化断裂的忧患。

余光中有5年是离开台湾在美国度过,在完全相反的社会和文化里生活。

“我第一次去美国30岁,那时候美国跟亚洲,跟台湾跟大陆都不一样,现在中国跟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就像上海,跟美国越来越接近,但那个时候差别非常大,那种差别提醒我,我是中国人,我从东方来,我的文化跟美国的文化始终不同。当你不在中国的时候,你就成为全部的中国,当你走到异国之地,所有的国耻都会贴到你的脸上,中国的痛楚就是你的痛楚。”

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是余光中对台湾岛的描述。

久居台湾,余光中把自己的写作形容为“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他在诗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选自2007年12月5日《中国青年报》)

1. 文章开头对余光中外貌的描写有何用意?

2. 为什么余光中把自己的写作形容为“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3.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余光中是一位乡愁诗人的?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4.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 篇四

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初中九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现代文阅读,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做,不要只顾着玩耍哦!例外的惭愧

-------------张晓风

①有一件事,我十分惭愧,那就是:我经常都不惭愧。

②唉,这句话说得那么吊诡,简直就像政客。听来我好像惭愧于我的不惭愧,却更像并不惭愧于我的不惭愧。

③譬如说,我去人家家里吃饭,女主人烧得一手好菜,我一边吃得逸兴遄飞,一边诚心诚意的赞道:真惭愧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怎么就烧不出来呀!④可是,等晚上回到家里,夜深人静之际,我仿佛听见极幽微的声音在提醒我:哎,我说,你这家伙,你说的话好像不太诚实哦!你想想,你真的惭愧吗?你说说罢了,你干吗说这种话?这世上说话不实在的人太多了,你还要再增加一个吗? ⑤我当下嗫嗫嚅嚅:哎呀,我并不是撒谎,我当时大概一时冲动吧?我其实并不打算来惭愧的,更不打算来改过,我下回小心不乱说不实之话就是了。

⑥其他的事依此类推,例如人家的屋子布置得如何雅洁清幽,人家的研究做得如何深沉扎实,人家的菜园整理得如何

第 1 页 鲜翠欲滴,我其实都厚着脸皮轻易放过自己 动不动就惭愧,那日子可要怎么过啊? ⑦不过,倒有一桩外套事件例外:

⑧大约十年前,我在暑假去纽西兰旅游,住在朋友家里。台湾的暑假其实正逢纽西兰的冬天,这一点,我虽然也知道,却仍然心存侥幸,不肯多带厚重的衣服。心里想,如此挥汗的溽暑,带着冬衣出门实在太奇怪了,管他的,等到了纽西兰冷得受不了,再去借朋友的衣服来穿吧!⑨及至到了纽西兰,我那几件毛衣实在挡不了事,心里立刻想去买衣服。刚好那天朋友开车带我出游,车子高速开过公路(纽西兰人少车少,路又宽平,几乎每条路都可当高速公路来开),我忽然大叫:

停车,停车,退回去,我看到一所教堂!教堂怎么了? 教堂门口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大义卖

奇怪,朋友半信半疑,车子开那么快,你也看得到!但她还是把车退了回去,果真教堂在举行义卖。

义卖多半不卖什么好东西,都是些人家家里用不着的旧物品,倒是巧克力奶和饼干做得非常好,我们各点了一份。忽然,我看到了一件仿羽绒的美丽外套。哎呀,那刚好是我想要的,跑去一试,尺码正合,再看价钱,天哪,差不多合台币二千元,当天的大堂里,每件东西都贱价,就只这件外套

第 2 页 死贵,怎么回事,我竟看上唯一一件贵货,便忍不住想还价。

对,我知道。摊位的主人说,这是场子里最贵的东 西,可是这是我朋友刚从美国寄来送我的,全新呢!天气实在冷,我立刻付了钱,并且舍不得脱下。

这件衣服穿来不错,你,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呢? 我不想穿得那么奢华,我穿普通的衣服就好。而且,教堂需要钱!我这才仔细看她,她穿一件非常黯败的土色毛衣,她的人也带几分土色。我忽然惭愧起来,我这样随手就买了东西,而这东西却是原主人口中的奢侈品。

年年冬天,我穿这件衣服的时候,内心都十分惶愧。想起那清啜瘦小的主人,我觉得自己有点越分,但我又不能拿这件衣服去还她,只好小心翼翼爱惜着穿,好来赎我的罪咎。不管我能活几岁,不管我有多重要的场合须出席,我立志再不去买第二件冬衣。

我惭愧,对那位我不知名的南半球的穿着素朴的女子。平生极少生愧,但一想起那妇人安静的眼神,约敛的身体,低抑的语调,我就惶恐惭愧。(选自《读者》)2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分)22.阅读全文,说说①⑥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经常都不惭愧。(3分)2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第 3 页(1)她穿一件非常黯败的土色毛衣,她的人也带几分土色。(2分)(2)想起那清啜瘦小的主人,我觉得自己有点越分,但我又不能拿这件衣服去还 她,只好小心翼翼爱惜着穿,好来赎我的罪咎。(2分)24.文章题目为例外的惭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读了本文后,你对惭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4分)以上就是初中九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现代文阅读的全部内容,希望各位学生和家长们能够喜欢。

5.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五

一、概括类题型

【考察点】分→总→分(理清文章脉络)

【出题形式】概括特点/原因或理清脉络(填空)

【答题策略】“边读边画边标记”+明确范围+分清主体+找准客体

二、赏析手法型

【考察点】修辞手法的掌握

【出题形式】分析划线句的修辞手法

【答题策略】点明手法+结合语句具体分析+手法特点+表现内容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理解分析型

【考察点】(知识梳理+主旨思想的把握)

【出题形式】多选题

【答题策略】知识梳理(线索、记叙顺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段落作用、行文脉络、思想感情等)+正确理解感情

四、句子理解型

【考察点】(对前后文的联系+合理性思考)

【出题形式】理解划线句的含义/表现了什么现象

【答题策略】“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由表及里(主旨理解)

五、语段作用

【考察点】(语段内容理解+结构的把握)

【出题形式】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六

对现代文阅读语段,要先从整体阅读,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中心论点、写作目的;而后仔细琢磨文章的字、词、句,体味 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用“圈、画、勾、点”法做上标记。如果第一遍读不懂,一定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然后再做题。切不可没完全读懂就做题或者边阅读 边做题,这样往往会顾此失彼,事倍功半。请看下面的阅读材料: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情景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这种浮游生物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类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因为受到更大的触动而发光。发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这种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 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和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强的闪 光。有些鱼的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一明一 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航海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 海发光可以预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 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1、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

2、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

3、“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

4、海发光与人类的生产建设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做上面的试题时,应分两步走。先根据试题要 求仔细阅读文字材料,整体把握文章的要旨。然后,在把握要旨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有效信息,准确捕捉答题要点。通读全文后知道,该文章写的是海发光成因、特 点及其在生产建设上的作用。第1节引入“海发光”;第2节谈火花型海发光的成因及其特点;第3节谈弥漫型海发光的成因及其特点;第4节谈闪光型海发光的成 因及其特点。第一题的答案是分别由第2节、第3节、第4节中的第一句话中得来,即: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由海洋里躯体较大 的发光物所引起。

第2题仍然要在第2~4节中捕捉有效答题信息,第2题的答案是:“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放 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闪光型海发 光”的特点:一明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第3题谈的是“火花型海发光”,答案当然是要在第3 节中去找,看完第3节你就会发现“火花型海发光”是因为: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受到化学刺激时才发现比较鲜明的光。第4题是就第5 节和第 6节提出的问题,第5节是过渡,提示下文是讲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然后就可以在第6节中找出或概括出答案: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可以预知天气; 便于渔民在夜间捕鱼。

★ 高考现代文阅读6

★ 高一语文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与

★ 成人高考语文科目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 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阅读解题秘诀

★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指导

★ 高考语文科学文章阅读

★ 怎么做高考语文阅读题

7.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思考 篇七

一、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先要找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 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美感, 并喜欢上好的文章。此外, 教师还要懂得用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 比如在教学时, 可以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去添加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语文的高深有深刻的感悟。

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催化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有时间去体会阅读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5到8分钟用来阅读, 每隔一段时间, 统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 分享给所有同学。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要细细品味, 不可大致瞧瞧, 以为自己看懂了就向下看, 这样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 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也有个坏影响, 对提高阅读水平不仅没帮助, 反而有害。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就注意这点, 平时阅读时不仅细细品味, 对于好的词语, 好的句子都能够及时的整理到自己的小本子上, 时常翻阅, 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提升, 学生的词汇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再者,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试着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每个段落的意思、文章的中心句等) 这样的阅读习惯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才是好的阅读习惯, 才是有益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 、改 良 教 学 方 式 , 优 化 现 代 文 的 课 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带领下, 语文教学也应有所更改, 要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让学生反复诵读, 去品味其中韵味, 而不是传统的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挑选精美语言。有条件的, 还可以尝试着为学生营造文章中的氛围, 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下, 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特殊的氛围下体会作者的精美语言,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了解后, 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 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将学生文章中的不足进行修正, 将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此外, 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当遇到好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 让学生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去阅读、背诵。这样, 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文学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作文课上, 教师要拿出部分优秀作文进行讲解, 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一方面也是给予学生一个写作目标。在解读优秀作文时,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文思路、别人的行文思路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 、明 确 阅 读 意 图 , 掌 握 现 代 文 的 阅 读技巧

在教学中, 要留心美妙的文章, 在讲解时要将其蕴含的美传递到学生心里, 让学生在阅读体会时能感同身受, 并且把这种美秒当成教学的目标, 让学生在体会到美的同时留心这种美传递的情感, 留心如何将这种美转为已用。所以, 在教学时, 既要注意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并有效地找到和学生共鸣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索。

在讲解一篇文章时, 先将文章朗读一篇,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个大概的印象, 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 了解中心思想和各段落表达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看题目, 题目是文章开始, 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概括, 所以, 从题目中可以找到阅读方向, 带着对题目的疑问, 对整体文章脉络的疑问去阅读整篇文章, 进入精读的步骤。所谓精, 就要求学生要慢慢品读, 达到读懂、理解透, 对文章的内容, 尤其是涉及题目的部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到了精读这一步, 一定要细品, 从整篇文章着手, 把握文章题目、文章整体、文章局部之间的关系, 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教师在教学时, 也要教一些实用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比如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衬托、顶 真、对比、反复 、排比、夸张等, 文章的开头、结尾通常在结构上起到点题、首尾呼应、引出下文或者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总结全文的作用, 在内容上起到是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的作用。如果将一句话提出进行提问, 这句话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或者铺垫、突出重点、以点成面、辐射全文、或者欲扬先抑等, 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背过, 那些对文章把握不准确的学生在做题时可以迅速的从脑海中调出答案, 在答题时既快有准。在日常学习中, 教师要经常整理知识点、有倾向的做现代文阅读训练。让学生每次练习时都有一定做题步骤, 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书面整洁, 书面整洁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作文中也占有分值, 切不可忽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并且让学生也意识到这种重要性, 让学生自身 有意识地 去阅读去 积累阅读 经验, 教师也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和信心, 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 , 领略到作者的情感, 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祖玲.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要求及技巧浅析[J].大江周刊, 2012 (10) .

8.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

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它提出,学生应“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那么,为何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教学作出这些要求呢?这就要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每一篇现代文阅读素材都富有丰富的知识,以及各种写作手法,还会有很多的问题,要求学生按照后面的问题来阅读文章,所以现代文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对于增长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一本本书籍,即使是精选入教材与各辅导资料中的现代文阅读文章,每一篇也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它们对于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学习一篇篇不同题材、内容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中获悉天文、地理、历史、人文,丰富了知识结构,开拓了视野。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篇现代文阅读训练的后面,都会有几个问题,是针对该文章所提出的,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文章,还要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整体布局、各处细节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审读题目,分析文章,从文章中总结概括问题的答案,从而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代文阅读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使其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修养和品位,可谓意义重大。

二、如何加强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1.加强阅读技巧指导

很多学生在现代文阅读题型中得分率低,其直接原因就是缺乏阅读技巧。因此要想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技巧指导,让学生利用技巧去解决问题,获取分数。具体而言,阅读技巧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纵观全文,理清思路,先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关键词句。找到关键词句,问题便迎刃而解。文章的关键词句大多是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句,以及有着各自修辞手法的句子,在阅读时,对这些句子要尤为关注,多读几遍。

(3)分析题干。题干中包含了与答案相关的信息,提示了答题范围和答题角度,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分析题干,认真审题,这是答对问题的基础。

(4)答案在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现代文阅读中,很多答案都是直接来自与文章中的,对于这部分题目我们可以直接去文章中找寻、筛选答案,对其进行提炼、整合,从而得出最准确的答案。

2.扩展课外阅读面

单靠课本上的和平时所做教辅书上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重点来有目的地选择,融会贯通。因此,我立足课堂,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注重学生个体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个性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其感受和体会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尊重学生的情感与意志,注重个体体验。比如,记叙文《我说,你听》,回忆了一位得了脑梗的教师以前的教学经历,这篇文章后面有这样一道题: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我的眼泪喷涌而出”中的“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这道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文章深入思考,并体会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于是我要求学生把作者幻想成自己,体会我的眼泪“喷涌而出”时是怎样的情感。这时,有的学生说,“我”是难过、悲伤的,也有的同学说,“我”是看到老师得了重病而心疼老师。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灌注到文章中,领悟和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相对而言,现代文阅读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题型,由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语言通俗易懂,中心比较明确,所以难度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高。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以上几点,还需要消除学生对于现代文阅读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强化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娜.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心得[J]. 学周刊,2013(06).

[2] 饶亚. 浅析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2).

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九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xx年高考湖南卷)

【语段信息】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温馨提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二、句子理解型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答题方略】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高考回放】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xx年高考全国卷一)

【语段信息】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温馨提示】本题所考语句是人物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有一定内涵的,“阴香”是相对于“阳光的香味”而言的,因为农夫喜欢阳光下的一切香味,故说与阳光无关的夜来香、昙花就是“阴香”。这句话是农夫对自己回乡务农生活的一种感受,农夫说这样的话无疑是出于对阳光的热爱,出于对一种朴实情怀的依恋,有这种感受说明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默默无闻而又壮怀激烈,如同植物得到了阳光给予的力量而精神勃发。

10.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蒂莫西·诺克斯是一位研究体育运动的科学家,并多次参加超级马拉松赛。他的数据表明人类在奔跑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散热能力。他同时也认为,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这些有助于解释我们的运动能力以及我们对现代疾病的易感性。

人类的祖先是杂食类人猿,其身体更适合生活在树上,而不是在开阔的环境中追捕猎物。过去的几百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剧烈变化,非洲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环境,改变成为视野更加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我们的祖先在森林撤退的巨变中,渐渐脱离了树上的生活。200万年前,他们已经进化出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可以支持他们连续几小时追逐猎物。在之后一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除了石头或削尖的木棒,没有更好的武器,所能仰仗的最好的“武器”就是自身耐力。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有了许多适应性变化,以适应长距离行走和奔跑,迫使猎物也不得不拼命地跑。由于四条腿走路的动物不能在奔跑的同时通过喘气散发热量,最终被逼迫到中暑而倒的绝境,人类才能以简单的武器获得战利品。

在短时期内,人类祖先的骨骼和大脑结构、空间跟踪能力、沟通能力和身体散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以适应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环境。人类祖先进化出了适合长途奔跑的身体结构:更长的腿,更短的脚趾,更宽的肩膀和更强壮的臀大肌,以及可支持长时间奔跑的负重关节。另外,今天人类的代谢能力也胜过我们的祖先。作为唯一拥有长途奔跑能力的灵长类动物,现代耐力运动员能够实现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其他擅长长途迁徙的动物只限于马和羚等有蹄类动物和鬣狗、狼等群居食肉动物。

从树居类人猿进化成为智人,人类不仅拥有了精湛的运动能力,大脑也同时发生着重大改变。诺克斯认为,正是这些变化使我们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大脑健康。因为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还能激活大脑,提高神经元连接的数量。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像古人类那样靠狩猎谋生,这导致人类成为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肥胖症、糖尿病以及与大脑功能有关的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甚至暴力行为这类疾病正成为现代人类的威胁。

诺克斯认为,运动对肌肉和大脑的有益影响至少部分是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引起的。运动可增加脑元性神经因子的循环。在肌肉中,BDNF可以增加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这是运动的主要目标。BDNF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是增强记忆的关键。BDNF对控制体重和能量平衡的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类最大摄氧量。BDNF的增加也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虽然运动已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但它仍然在我们的基础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锻炼至少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抗抑郁作用。简单的锻炼计划,可能使你获得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运动的成本很低,但如果忽略了它,你有可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摘编自《科学与文化》)

1.下列有关人类奔跑能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参加超级马拉松赛的科学家蒂莫西·诺克斯通过分析研究一些数据,提出了“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的观点。

B.200万年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变为少树的热带草原环境,人类的祖先在这一巨变中进化出了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

C.人类的奔跑耐力直接源于身体结构:长腿、短趾、宽肩、强壮的臀大肌和较大的负重关节,与大脑结构、身体散热能力几乎无关。

D.人类追逐猎物时长距离奔跑的耐力,是远古人类将猎物逼到因奔跑中暑而倒的绝境,并利用简单武器获得战利品的最好“武器”。

2.“运动对大脑的有益影响部分是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引起”,下列各项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有助于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病症。

B.运动可激活大脑,增加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循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增强记忆。

C.BDNF对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

D.BDNF的增加有助于强化海马和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远古人类,运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运动虽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的核心,但它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仍很重要。

B.运动能锻炼肌肉,还可以让轻度抑郁症患者抵抗抑郁;而缺少运动是人类成为肥胖症等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的原因。

C.由于拥有了精湛的运动能力,人类实现了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超过了有蹄类动物和群居食肉动物。

D.哪怕是简单的运动计划,只要坚持,我们就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也许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

答案

1.D(A项“数据”只表明人类在奔跑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散热能力;B项“巨变的时间”是“过去的几百万年”而不是“200万年前”; C项奔跑能力与身体散热能力有关联。)

2.A(本项表明运动对于肌肉的有益影响)

1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现代文;把握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82-01

为能迅速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给学生一把钥匙,我们应当抓好从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掌握阅读一般规律,掌握其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基础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高考现代文阅读有时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脉络的把握,解答问题之前,理清脉络十分必要,有了对文章内在依据的了解,解答也就势如破竹了。

3、揣摩文意 抓住关键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6、把握形象 分析物象 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把握现代文阅读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1、由言及境的开掘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句子本身,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2、由事及义的联想 这个“事”就是与语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要理解文义就需要这样的事实。而文章本身又常常没有提供这样的事实,所以,要么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参考的材料,要么就要读者自己去查书、去问人,或在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有关的背景材料。从命题情况看,也有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命题者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注解;一是命题者不给你参考材料,不加注解,而这一般是命题者以为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再给出,要求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实际上是利用文外信息,去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我们去联想储备的背景知识,去关注提供给你的有关之“事”,从而读解出文句的丰富信息。

3、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们知道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

4、由情及旨地体味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这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需得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5、由法及文的分析 从历年高考散文阅读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含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对这种题型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入手,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主调,自然能较容易的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12.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 是人们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也是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方法。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窗口, 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去理解、吸收知识和表达内容, 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没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通过阅读可以认识字词、积累词语、有效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 阅读能力的强弱,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的积累程度。而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就是广泛的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正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师就曾经说过,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靠语文教材是不行的, 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行, 可见, 从古至今对于阅读重要认识性是非常深刻的。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 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单纯地凭借教师的讲授,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被动去阅读, 效果自然不会很好。而如果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 效果就会有所转变。只有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才会从心理上产生阅读的需要。为此,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阅读, 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相名言警句、做好读书笔记,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树立起阅读的良好习惯, 增强阅读的主动性, 这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有的学生一遇到现代文阅读题就感到眼花缭乱, 不知如何下手, 这与学生的心理倾向有直接的关系, 有的学生从心理上就害怕阅读, 一遇到阅读题, 还没有做就开始恐惧。有的时候, 学生并不是没有阅读的能力, 而是心理问题在作祟。有的学生看到阅读题, 就不想自己去动脑筋, 担心自己会做错, 被老师批评。为此,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感受,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 要及时予以鼓励, 不要随意进行批评, 要引导学生敢于动笔去写, 不管是对还是错, 只要学生动笔, 就迈出了成功的重要一步。因为有些阅读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言之有理即可。在做阅读试题的时候, 要让学生平静地去阅读问题, 带着问题再去阅读材料, 掌握内容, 反过来再做试题, 效果就会更好。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机会, 让学生勇敢地回到问题, 只有学生敢于回答, 教师就要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阅读的信心, 提高阅读能力素养。

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和能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答题的技巧与方法。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教学早就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回答阅读试题的方法, 而在阅读中筛选重要信息是最主要的手段。所谓“信息”是指阅读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消息、情报等, 它是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意识、观点等。重要的信息包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每一段文字的主旨, 文中的基本概念、解释等。那么, 如何在阅读中有效筛选这些信息呢?

首先要找准文章的突破口, 抓住文章的纲领,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 把握文章的“纲领”, 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只有抓住了中心, 紧扣要点进行回答, 才不至于脱离问题的轨道。

那么, 如何来做到提纲挈领呢?要努力寻找体现作品主旨的语句。其实, 阅读文章的材料中都包含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看法, 尤其是关于一些评论性的语言文字, 都会体现作者的思想。对于初中低年级所经常接触的记叙文, 文中所穿插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也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点睛之笔, 在此基础之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采取各种手段发挥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中考语文中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大, 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语文教学今后所努力的方向, 本文就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范立敏.浅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能力[J].俪人:教师, 2014 (17) .[2

[3]余海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5 (10) .

1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十三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变故”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老家》阅读理解及答案: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段首的两句诗开篇点题并有总起作用,流露了作者对“老家”故土的深切怀念以至魂牵梦绕之情,并具体通过对梦境的描写真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回答时从主题表达和效果两个方面考虑。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或: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变故”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14.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 篇十四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434321)雷元周千万不要以为课文里的那些古典诗歌只可以读读而已。要知道,这些诗歌之所以千古传诵,实在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所在。如果仅仅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背诵,那实在是一项天大的浪费。如果你愿意将这些诗歌用现代汉语改写出来,那么,你不仅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了它们,同时又增加了练笔的机会,那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改写不是文白直译,它需要我们依据诗歌原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将一些合理的有机成份(如诗中压缩了的内容或弦外之音等)扩充或补写出来。具体要求有以下四点:

一、把握全诗,确定要素。改写诗歌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明确诗歌所写的是何时何事,都有何人何物,还有何景何情等。这些,其实也就是我们改写作文中的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且最好能跳出诗歌原文结构、形式上的框架,把原文提供的内容信息烂熟于心,这样改写起来才会自然顺手。

二、再现情景,填补空白。诗歌以凝练跳跃的语言见长,古代诗歌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现代文时,则必须将这些精炼的语句进行扩展充实,把减少的成分补充上来,把省略的过程连接起来,还要注意还原或者扩写诗中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的各个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填补当时环境下各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例如改写《木兰诗》,第二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一句,显然是父女对话,但诗歌没有提及父亲,改写时就应该添加进去。有同学是这样改写的:木兰皱着眉头,轻轻叹息着。满头银发的父亲走过来,问:“木兰啊,你怎么啦?”木兰低声回答说:“征兵书上卷卷都有爹的名字,可是您没有成年的儿子,我也没有哥哥。爹,就让女儿替您出战吧?”父亲叹了口气,安慰说:“唉,木兰呀,爹爹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功夫不老,就让我这把老骨头去陪敌人周旋到底罢。”当夜,木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女扮男装,替父亲上战场厮杀。

三、巧妙选点,浓墨渲染。诗歌改写现代文不是简单的翻译。如果说补充原诗中压缩了的情节是给改写文章添枝长丫的话,那么恰如其分地扩充渲染则是给改写文增叶着色。我们不妨根据自己对诗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把最精华的部分突出在文章里,使改写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木兰诗》中很多情节都写得很简略,如木兰在家织布的情节、见到军帖后的忧虑和决定替父从军的情节、出征前准备的情节、行军途中思念父母的情节、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情节、凯旋后天子召见的情节、回到家时亲人团聚的情景以及以女儿身份和战友相见的情景等等。当然,以上不需要也不可能一一详尽的叙述和描绘出来,我们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重点,其余则可以一笔代过。如有同学就重点描绘了木兰回来见天子的情景:皇上紧走几步,紧紧握着木兰的手,感激地说:“辛苦你了,这么多年来,你带领军队英勇奋战,保住了朕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朕要重重赏你。”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木兰这时臊得满脸通红,赶紧抽出手来,说:“皇上不必记怀,保卫江山是臣下应尽的责任。”皇上又说:“你立下了屡屡战功,朕的江山也有你的一半。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朕全部都答应你。”木兰赶紧回答:“谢谢皇上对我的恩赐。不过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要,只想尽快回家见到我的亲人。”皇上大为赞赏,说:“是啊,这么

多年了,远离父母兄弟,现在也应该回去看看了。朕赐你千里马一匹,黄金五百两,你回乡省亲去吧!”木兰赶紧下拜:“谢皇上!”

四、去伪存真,圆满细节。由于押韵的需要、时代的变迁或者流传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典诗歌中可能有一些初看起来有误解和争议的地方,在改写成现代文时就要灵活圆满,使其合情合理。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经过千百次激烈的战斗,将军和壮士们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胜利归来。我们在改写时就要结合这个意思进行,而不能理解为将军牺牲了,壮士回来了。同样,诗中还有东南西北市买武器装备等句,也要灵活处理,不能死扣书面字眼。

我们相信,只要注意了以上四点,你的改写文就必定能够新颖独特,情趣横生。不想试试吗?

[学生例文]:木兰还乡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七年级10班陈雅

近了,近了。只需半个时辰,就可以再见阔别多年的亲人了。木兰的眼睛湿润了:娘啊,女儿十年疆场冲杀,今天,终于回来了!一时间,过去的一幕幕,又闪电般的从她眼前掠过„„(“近了”开篇,抛弃原诗结构,起点不凡。“从她眼前掠过”自然引出后文的回忆。)

怎能忘记,离家前夕的那次父女长谈。“孩子啊,让你一个女儿家上战场,是爹无能啊,爹不放心„„”老父亲须发皆白,老泪纵横。“爹,女儿自幼习武,你又教导我行军布阵。这次代您从军,正好让我一显身手,您应该高兴才对啊!再说,只要打败了敌人,我们不又可以团圆了吗?”(涉及诗歌直至“北市买长鞭”的内容,“父女长谈”更显亲情绵绵。)

怎能忘记,夜宿黄河边的绵绵思乡之情。军情紧急,一整天的急行军,让宿营的军士们一搭好营帐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只有木兰毫无睡意,她信步走出营帐。夜幕下的黄河显得雄壮而又安静。听着河水冲刷两岸的声音,木兰不觉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兄妹:他们在做什么呢?是在灯下谈心?还是默默的祈祷和祝福?(细写“暮宿黄河边”,“不觉想起”其情确是,毕竟,木兰是一个代父从军的女子啊,远离家乡,怎能不深切思念!)

怎能忘记,两军阵前智取敌先锋。我军两员大将啊,都被敌方那黑塔一般的先锋用狼牙棒砸得脑袋开花。悲痛不已老元帅就要催马上阵。木兰一咬牙上前请令。“小伙子,那可是敌营第一猛将,你能行吗?”木兰点点头。上阵后一交手,发现那人果然力大棒沉。十余回合,木兰回马便走。敌将紧紧追来。马头马尾相衔之时,木兰回身就是一箭。弓弦声响,敌将赶紧俯身躲避。不过,当他直起身子时,木兰的枪尖刚刚扎进他的咽喉。(联系“百战死”、“十年归”的合理想象,突出木兰智勇双全,也为后面的“倚赖器重”铺垫。)

怎能忘记,老元帅的谆谆教导和倚赖器重。乱世出英雄,木兰凭着一身武艺赢得了将士们的尊重。特别是老元帅,木兰越来越觉得他就像自己的老父亲。元帅呢,对木兰的称呼由“小伙子”变成了“花将军”,又变成“花贤侄”,并且视她为心腹爱将,参赞军机,制定战略。一次,老元帅居然说:“战争结束,老夫定会奏请皇上,这帅印当由你来掌管!”(作者的即兴发挥,充满了人情味。)

怎能忘记,凯旋回京后的依依惜别。十年征战,敌人终于递交了降书顺表。在京城的庆功宴上,木兰婉拒元帅的挽留、皇上的封赏,只求早日还乡。皇上、元帅、将士们好不敬佩和惋惜。他们哪里知道:这位温文尔雅却又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年轻将军,其实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儿„„(依据诗歌第五节改写,“哪

里知道”巧妙对应“不知木兰是女郎”,颇有情趣。)

“花将军,快看,你的亲人来接你来了!”随行军士的声音将木兰从回忆中唤醒。可不是,黑压压的一群!“爹,娘,孩儿回来了!”木兰从翻身下马,扑向人群最前面那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戛然而止,余音袅袅。)

[总评]: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改写。小作者抛开原诗的结构层次,从木兰还乡切入,将十年征战的思亲与柔情、惨烈与悲壮融入片刻的回忆之中。这样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浓缩,体现出作者高度驾御课文和大胆创新的能力。作文撷取了诗中“暮宿黄河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因素进行了合理的虚构和想象,并增添了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增加了作文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另外,每一段回忆都由一个“怎能忘记”引起,文章层次明晰,读来一目了然。

(发表于吉林《语文学习报》语文七年级版2006年10月16日p-A4版,刊号:CN22-0045)

诗歌改写现代文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434321)雷元周现行教材里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如《卖炭翁》、《石壕吏》等。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之后,动手将其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对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改写不同于课文的续写或片断扩写,它不需要另行设计情节,只依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展开联想,将一些合理的有机成份(如诗中压缩了的内容或弦外之音)扩充或补写出来就可以了。

诗歌改写现代文,可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准确把握全诗脉络。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反复诵读,反复琢磨:写的是何时何事,都有何人何物,还有何景何情等,并且要跳出原文形式上的框架,把原文提供的内容信息烂熟于心,这样改写起来才会自然顺手。

二、补充诗中的压缩情节。诗歌以凝练跳跃的语言见长,显而易见或可以推理想象的内容在文中往往会略而不叙。改写现代文时,则必须将其补充出来。例如《石壕史》诗中“听妇前致词”一节,从“三男邺城戌”开始直到“犹得备晨炊”止,这么长的一段语言决不会是老妇在差吏前面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的,原诗将差吏的若干次喝问压缩了,只保留老妇的哭诉。改写时就要根据老妇“致词”的内容设计出差吏凶神恶煞般的反复喝问,如:“人呢?你家男人在哪儿?”“还说没人?里面是谁在哭?”“没人?我们进去搜搜看!”等等,有了差吏蛮不讲理的大呼小叫,才引出老妇的悲苦哭诉和被迫服役,也才能揭露安史之乱给贫苦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三、注意适当扩充渲染。诗歌改写现代文不是简单的翻译。如果说补充原诗中压缩了的情节是给改写文章添枝长丫的话,那么恰如其分地扩充渲染则是给改写文增叶着色。如改写《卖炭翁》,开篇增加环境描写:“冬天的一个夜晚,北风嗥叫着,摇撼着终南山上的一间小茅屋,仿佛要的它吞下”,然后引出人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这样,就有助于表现卖炭老人生活的艰辛。原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可以增加一些对“黄衣使者和白衫儿”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黄衣使者坐在马上,从怀里掏出一纸公文,尖着嗓子说:‘皇上有旨,官市采购,公平付值„„老头,算你运气,你的炭我们买下啦!’一个公差饿虎般的扑上来,把炭车向北面的皇宫拉去。‘啊,大人,大人,使不得啊!我还指望这车炭换口饭吃啊,开开恩吧!’‘哼,你敢抗旨?你不

要命了吗?’”黄衣使者和白衫儿的一言一行,无不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的专横霸道,黄衣使者“尖着嗓子”的声音让人直起鸡皮疙瘩,白衫儿的落井下石更活画出狗奴才谄上欺下的丑恶嘴脸。

四、灵活圆满相关细节。由于诗歌押韵的需要或者流传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中可能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在改写成现代文时就要灵活圆满,使其合情合理。仍以《卖炭翁》为例,有“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看诗中卖炭翁的行踪,从“南门”到“南门外”,再到北面的宫中,照理是不需要“回车”的。有同学改写时说卖炭翁发现“黄衣使者白衫儿”来了,急忙“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只是可惜没有走脱,所以才“回车叱牛牵向北”。这样一来,就合情合理了。

15.怎样提高语文现代文阅读水平 篇十五

一、读懂文章

所谓读懂,就是明白文章写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文章表达的主旨情感是什么,等等。

二、以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这些方法和技巧就需要在平时学习课本范文时把握。其实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文章结构上是严谨、规范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简明的、连贯得体的。因此利用教材这些例子,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是最好的途径。基本篇目中的重点段应逐句逐层地认真研读,只有在课本范文阅读分析中学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试时准确迅速地把握课外选文。

三、阅读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体现在“段”上,“段”是篇的具体而整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能力,在“段”中都有体现。而且,“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种不同文体的“段”进行训练,最终可以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基本方法如下:

(1)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逐句研究每句话的大意。

(3)研究这段中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

(4)根据段中几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段意。

(5)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用了哪此写法。

四、学会分析和概括的表述

现代文阅读,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如何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现介绍几种方法:

(1)善于利用文章的语句来概括。

(2)分析词语的作用要结合语境。

(3)分析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结合具体内容。

16.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档 篇十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技术是人们观察真实的保证。然而,人们没有料到的是,现今的科学技术业已具有这种能力――它甚至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真实”。相对于原始初民的神话作品,科学技术无宁说是一个超级的神话制造者,只不过科学技术的威望可以将这些神话称之为真实而己。这时,人们可能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某些时候,科学技术导致了神话与真实二元对立的消解。

(南帆《真实的神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摄像机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能摒弃人为的主观判断,公正不阿地反映世界的真相。B.特技摄影给人们带来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象,人们因为信赖科学技术,对此并不怀疑。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C.只有天真的人才会相信“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拍摄的电影中那些细节是真实可信的。D.ILM工作室先制作了一条速食龙,再用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而制作出十多条恐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分析了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的原因,并举例论证了人们对摄像机的信任。B.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电影制作的真相,论证了人们信任机械是过于天真了。C.文章第三段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告诉我们计算机制作的电影是真实可信的。

D.文章论述摄像机、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中的真相,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今科学技术下的神话提供了帮助。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其目的是更有利于虚构。B.如果没有计算机,就没有数码成像,电影就会更真实。

C.相对于原始初民的神话作品,科学技术无疑是一个超级的神话制造者。D.“真实的神话”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科学技术制作的产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头发,红房子 刘七平

彩霞一屁股坐到了床头,冲翻找储物柜的阿辉嚷道:“暂住证到底放哪儿了?别乱找了,用你的猪脑子好好想一想。”

“别急、别急,我再找找。”阿辉一边继续翻找,一边安慰道。

“暂住证明明是你上次放的。你每次都不上心,自己放的东西一转眼就忘记放哪儿了。”彩霞不依不饶,继续指责道,“你说你做事用点脑子行吗?我说过不止一次了,就是因为你不用脑子,所以你才不长白头发!你看看我,才这个年纪就一大把白头发了„„”

阿辉没言语。他心里也很着急:没有暂住证,明天的自住商品房现场审核就不能通过。这个名叫幸福港湾的自住商品房项目,是他们早就相中的楼盘,均价比周边新房便宜不少。

阿辉翻找出自己的结婚证,发现暂住证就夹在结婚证里。他长舒了一口气,坐到彩霞身边,安抚了一番,准备洗漱睡觉。

阿辉躺在床上,久不能寐。他扭头看着月光下彩霞熟睡的脸庞,心里一阵愧疚。前年五月的一个夏日,他们裸婚了,无房无车,只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如今,他还是无房无车。

第二天上午,自住商品房审核顺利通过。欣喜之余,阿辉开始担心选房当天还没轮到自己,楼盘就已经售罄。毕竟房源严重紧缺,供不应求,阿辉还是非优先选房者,不像本地人那样享有优先选房权。

果不其然,阿辉没能入住幸福港湾。选房当天回来后,阿辉搂着彩霞的肩膀,安慰道:“没事,咱们下次还有机会,楼盘多得是。从明天开始,我每天多干点活儿,每月多垒一块砖,房子很快就会垒起来的。”

彩霞苦笑着点了点头。攒钱垒砖买房,这是他多次提及的一个形象比喻。接下来,阿辉加班的次数明显多了。两个多月后,阿辉和彩霞终于抢购到一套另一个楼盘的两居室。在选房现场,彩霞临时决定不买一居室了,一跺脚买了一套两居室,为的是给未出生的孩子预备一个房间。此后,阿辉加班的次数更多了。

在一次单位体检中,阿辉查出患有恶性脑瘤,并且已过手术最佳期。当天,阿辉提早下了班,望着卧室墙上挂着的一张售楼海报,泪流满面。那栋每天必看一眼的十二层红房子,就是他和彩霞即将入住的家。

病情迅速恶化,做了几次放化疗以后,阿辉的黑头发已经掉光了。在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阿辉抚摸着彩霞黑白相间的头发,黯然神伤:“本来想跟你白头到老的,可老天不给我长白头发的机会。以前我是一头黑头发,现在直接掉光了。你看你,跟我受苦受累,白头发又多了好几根„„原谅我,以后不能给你拔白头发了„„”

“不许说丧气话!”彩霞打断道,把阿辉细如擀面杖的胳膊塞进了被窝里,“我去给你打些热水,洗洗脸,早些睡。”

彩霞躲在卫生间里,捂着嘴抽泣。

当晚,彩霞趴在阿辉的病床旁边,做了一个梦:她一夜之间满头白发,众人纷纷作鸟兽状逃窜。惊恐之余,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她发现前方的薄雾里有一个黑发男人的身影。她拼命追赶过去,却始终追不上,最终被困在越来越重的浓雾里。

彩霞惊醒过来,发现阿辉已经走了。

按照阿辉的遗嘱,彩霞把阿辉的遗像做了处理:意气风发的面容,头顶一头白发,如雪。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了阿辉的软弱,彩霞的强势。

B.“阿辉没能入住幸福港湾”一语双关,也反映出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生活的尴尬处境这一社会现实。C.“从明天开始,我每天多干点活儿,每月多垒一块砖”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下文阿辉生病的情节。D.文章结尾对彩霞梦境的描写,写出了她的恐惧担忧,也预示了阿辉的死。5.阿辉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分析。(5分)6.小说以“白头发,红房子”为标题,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回答“双一流”建设(节选)

日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2.“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如何遴选认定的?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拟建设高校编制论证建设方案,经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三部委。专家委员会对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议咨询。三部委研究后,根据咨询意见通知有关高校修改完善建设方案,并对修改完善情况进行核对把关。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3.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哪些战略考虑?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

有两个主要考虑:一是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增加建设动力,特别是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的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二是促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4.遴选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是如何选择的?

对于大学、学科的第三方评价,目前国内、国际有几十种。选用第三方评价的原则,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传承中国文化,引导高校把“四个服务”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简单套用国外的标准排名,不把中国特色狭义理解等同于学科特色;二是坚持综合性、多维度,利用各类评价,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与单纯的人才指标、论文指标挂钩;三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用。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是在现有条件下比较科学合理、共识比较广泛、负面影响比较小、相对最可行的标准。

5.遴选认定工作有哪些机制创新?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

一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战略专家咨询组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实施推进的重要保证。专家委员会由来自有关部委、高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和咨询机构的代表组成,特别兼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权威性,不仅在认定遴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方案咨询、跟踪指导、建设中期和周期评价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认定工作流程。采用认定方式遴选,不组织高校申报,不需主管部门推荐,在确定一流学科建设范围时,专家委员会不对具体高校或学科进行评审,而是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特殊需求等原则,论证确定认定标准,再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专家不直接对某一高校是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做出评判。认定标准对所有高校一视同仁,不区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证遴选的公平公正、开放竞争。

三是依托第三方评价。认定遴选标准的依据、数据,充分依托第三方评价,根据已公开发布、可公开获取、高校普遍认可的国内、国外第三方权威评价结果确定,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体现内涵发展要求,注重既有成效的客观评价、整体评价、质量评价,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量、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坚决纠正高校数人头、拼硬件、铺摊子等恶性竞争、短期行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6.下一步进入实操阶段的“双一流”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

下一步,“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将进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建设高校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全面落实上来。

主要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建设高校深化认识,通过座谈会、宣讲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宣传解读“双一流”建设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交流经验,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帮助建设高校开好头、起好步、走对路,抓好建设落实。二是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和相关政策举措,通过高校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深入论证提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一方面为建设中期评价指导和周期评价作准备,另一方面把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的过程变成建设高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成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抓手,引导“双一流”建设健康发展。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B.“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以下考虑: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C.三部委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

D.“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有效推进实施上,转换到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上。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这是根据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 总基调要求制定的。

B.“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

C.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 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D.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而此次 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却是最科学合理的。

E.“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9.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三部委”在“双一流”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和考虑?(4分)

语文答案

1、B(A项后半句是一种肤浅的看法,“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C项的说法等于否认了乔治•梅里爱拍摄的电影细节的真实性,而根据原文,他的细节是完全真实的。D项错在“用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原文是“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

2、C(“计算机制作的电影是真实可信的”错)

3、B(推断错误)

4、A(“表现了阿辉的软弱,彩霞的强势”错)

5、参考答案:①“白头发”“红房子”连在一起,对比鲜明,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和妻子白头到老,给妻子买房子是阿辉的愿望,用“白头发,红房子”做题目,突出阿辉的朴实和对妻子的爱。③题目和结尾呼应,突出了“夫妻之间朴实的爱”这个主题。

6、参考答案:①朴实能干。②爱妻子,有责任心。③身患绝症而死,值得同情。

7、D(“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

8、AD(A、以偏概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的。D、(无中生有或说法绝对)

9、(1)制定“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2)遴选认定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3)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战略考虑(4)遴选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5)在遴选认定工作中进行了机制创新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语文试题 第页

上一篇:劳动合同书正式版本下一篇:财务部精细化管理相关实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