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2024-07-19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3篇)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21年

x月下旬至xx月上旬,市人大调研组,赴xx县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实地察看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情况。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调研xx县、xx区农村敬老院管理和养老服务机构老人生活起居情况,详细了解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委托xx县人大常委会进行调研,提交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和做法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养老基本服务保障,积极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全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市户籍人口xxx.xx万人,其中:xx周岁以上老人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x%;xx岁以上老人x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xxx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xxx家,民办养老机构(含公建民营)xx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xxx家,共拥有养老床位xxxxx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xx.x张。

(一)养老服务机制日趋完善。市政府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编制了《xx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市养老服务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将养老服务机构布局纳入总体规划,采取多种方式保障专业规划的养老设施用地需求。健全完善养老机构补贴制度,对在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竞买土地新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x.xx-x.xx万元的补贴;对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给予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补助。深化农村敬老院改革,把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工资报酬和管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公办养老机构日常运转。

(二)养老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养老资金x.x亿元,福彩公益金投入x.xx亿元。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拨付资金xxxx余万元,对全市xx家农村敬老院实施提档升级和消防设施改造。强化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经费保障,发放运营补贴资金xxxx.x万元,将失能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x.x万元(原标准x.xx万元),较原有标准提高xxx%。落实高龄津贴和特困供养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高龄津贴普惠制度,累计发放高龄津贴xxxx余万元。xx县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多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养老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注重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xx场次,培训从业人员xxx人次。加快推进智慧养老信息建设,建成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智慧化养老试点建设工作,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xx县xx镇xx社区被评为省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示范项目。着力提升养老机构建设质量,全市现有三星级养老机构xx家、四星级养老机构x家。注重提高医养服务水平,全市现有护理型养老床位xxxxx张,占比为xx.x%,家庭医生签约老人xx.x万,为xx.x万xx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管理,xx.x万xx岁以上老人进行医养服务指导。不断加大对失能五保老人的服务保障力度,提高集中供养服务水平,我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xxxx人,集中供养率达到xx.x%。

(四)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全市现有公办养老机构xxx家,配套床位xxxxx张,配备管理服务人员xxxx人,购置活动器材和设施xx套。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全市现有民办养老机构xx家,床位xxxxx张。居家养老模式稳步推进,已建成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x所,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xx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xx所,开通xxxxx“养老服务热线”,xx小时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集合示范单位xx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xx家设置老年病区和老年病科,老年医疗护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为xx.xx%,xx区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仅为xx.xx%。主要因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或子女怕被说不孝顺而不愿让老人去养老机构。事实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较大,从入住的养老机构人员来看,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养老机构照顾。xx县xx家民办养老机构,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调研走访的xx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备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区中,配有养老服务用房的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足,服务开展缺乏基础平台。以xx县为例,xx县共有xx个城市社区,已建成住宅小区xx个,住户xxxxx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xxxx方米。按照每百户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应建设xxxx方米,尚缺xxxx方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够,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楼梯扶手、斜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改造需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配备尚不完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现有供给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全市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可提供日托、康复护理的有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服务缺少标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展,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根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实行“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调研中发现,我市新建住宅小区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敬老院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个别县区财政向敬老院拨付xx万元运行管理经费不够及时。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未能享受用电、用水、用气居民价格优惠政策。

(五)医养结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疗机构巡诊养老机构的协作协议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全市医疗机构总数xx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开设康复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护理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单一。养老护理员年龄大多在xx岁左右,调研中发现,一家农村敬老院聘请的医护人员xx岁,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低于xx%,缺乏专业型管理和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区xxxx元左右。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缺岗率在xx%以上,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传统社会养老观念。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新型的养老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为背景,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相关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养老事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建设规划。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高度重视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按照“立足实际、需求导向、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有效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衔接,不断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着力推进适老化环境改造,开展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工作,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资源,优化改善农村养老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三)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制定服务流程、实际操作、服务评价标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挥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形成兼具行业监管、资源链接、直接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网路,积极打造xx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收集、分析能力,实现居家服务管理科学有效。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居家服务需求。

(四)不断加大养老服务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要求,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养老服务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按照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养老服务质量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发布机制,健全奖优罚劣机制。

(五)持续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建立参与医养结合社会机构的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化。完善“医养结合”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产业,整合养老和医疗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中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与医保衔接的具体办法,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强化签约履约,保障签约老年人就医取药。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结合xx“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设立中医药养老服务专区,推动xx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六)高度重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引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与养老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开展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专业教育,探索在xx高校和职业院校教育规划中增设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专业。针对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基层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分类培训,积极构建养老服务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强化职业保障,切实解决养老服务队伍人难招、人难留问题。加强医养结合护理员队伍及服务老年人的家政人员规范化培训,提高专业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

2.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

1 国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1.1 美国

美国养老服务模式为国家社区型,国家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社会保险,伴随设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全方位保险体系。为此,美国政府从1965年颁布第一部《老年法》以来,随后相继出台了《老年人志愿工作方案》、《老年人营养方案》、《老年人个人健康教育和培训方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了老年群体在经济收入、医疗保健、居住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权益,为老年人构建了一张安全网。

目前,美国主要由两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大多数美国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家庭养老不同,它们主要不是依靠家庭成员来照料老人,而是主要依托社区的养老设施和服务组织。具体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针对居家体弱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的服务。二是为健康老人提供的服务。三是专门性质的服务。根据老人的自理程度美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三种:技术护理型、中级护理型和日常照料型。

养老服务管理方面,在美国,养老服务并不是单一市场解决,而是将国家和个人混在一起。在整个养老服务中,政府不再是机构运行和提供服务的主体,而是以简洁的方式对社会养老机构进行管理。反而美国养老服务的大量工作是由民间团体、慈善机构来完成的。

美国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一,完备的法律体系能够保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二,市场化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向养老服务行业流入,另一方面,为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市场竞争,迫使各服务主体优化服务质量。三,标准化管理不但体现在严格的机构划分标准上,而且也体现在服务对象的精细区分上。按照多层次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标准,推动养老服务多样化、丰富化。

1.2 日本

日本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家庭福利与护理保险结合型。日本健全的法律规范为养老服务实践提供保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出台了《老年保险法》、《福利人才确保法》、“新黄金计划”等十多部关于养老服务的法律和规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2000年4月1日在全国推行的“介护保险制度”,所谓“介护保险”,就是借助社会或私人的力量,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服务。

日本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社区养老的内容包括:家庭帮助、日常服务、短期留宿服务、长期服务、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老人俱乐部。在组织形式方面有四种:一是由政府和民政人员组成,此类组织约占养老力量的60%~70%;二是得到政府财政补贴的民间组织,如社会福利协会、社会福利商社等;三是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家庭主妇和大学生组成;四是企业式养老服务,企业以低收费的方式向老人提供服务。

日本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一,充分重视家庭功能,把居家养老放在首位,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二,政府明确职责,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上起主导作用,其他方面则做好监督支持。三,培养专业化队伍,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要求,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制度考核。四,壮大志愿者队伍,吸收地方团体、民间组织、企业等共同参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1.3 英国

英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为社区照顾型。英国是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反思一直以来使用的“院舍式照顾”的弊端,在福利多元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发展社区照顾。1987年,英国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等法案,进一步强调了社区照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所谓“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时至今日,英国的社区照顾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照顾体系。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方式有以下六种:一是社区服务中心;二是社区老年公寓;三是家庭照顾;四是暂托处;五是上门服务;六是社区老人院。就其运营模式来看,英国社区照顾的主要特点是依托社区,同时辅助以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两种形式。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也组织广大志愿者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服务。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机构根据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了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英国对于我们的启示:一,依靠社区,英国的大量养老服务都是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最大程度地与老年人心理需求相吻合。二,体系完整,英国政府制定了社区照顾的一些福利政策同时配合以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三,多方参与,各种社区照顾机构既有政府出资的也有私营的;服务人员既有政府雇员又有民间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四,形式多样,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老年人实际生活特点,提供了多方位服务。

2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新局面

2.1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加快流动性,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约3.18万亿,但各地区之间基金积累不平衡现象非常严重,全国将近一半以上的结余资金集中在东部少数几个省市,而中西部地区则资金匮乏,往往需要靠中央财政提供资金补助来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同时,各地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单位和个人缴费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养老保险关系在跨省之间转移连续受阻。

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是为了在全国各地区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统一,并从根本上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及其权益保障问题。同时,养老金全国统筹还可以扩大调剂范围,逐步改变全国各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结余不均衡的现状。为了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最关键的要明晰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养老金的筹集和支付责任,合理划分双方的事权与财权,共同支持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基金的平稳运行。

2.2 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决定》。

国务院在2000年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该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国有股划转、基金投资及其他。《决定》强调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表明中央政府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决心,以期未来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在养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巨大压力的经济实力。

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额达到4.6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不同,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部分地区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动用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去填补社会保险基金的漏洞。

2.3 以房养老刚刚起步

“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口住房反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决定》。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作为一道有力的指挥棒,明确了新一届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弥补养老服务业短板、拉动消费就业的全新方向,同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其中就包含了“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口住房反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决定。使得这一俗称“以房养老”的政策,在饱受争议的过程中,从政策提议走向了国家战略,并于2014年上半年在各地进行试点。

所谓以房养老亦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即“倒按揭”。指拥有住房的老年人将房屋的产权抵押给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的服务,在其去世后,金融机构将房产出售、出租或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盈亏由抵押机构一并承担。以房养老,对中国来说,还是个新鲜的舶来品。面对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现实、“421”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匮乏,以房养老将在中国有很大发展前景。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都是由自己国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因素决定的。我国正处在“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转型中,在学习国外先进老龄化国家养老模式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都是由自己国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因素决定的。我国正处在“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转型中,在学习国外先进老龄化国家养老模式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

摘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增长规模都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大量增加的老龄化需求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国外长期发展并日趋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现阶段进行的养老体制改革中结合“十三五”规划出台的新标准和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格局。

关键词:养老服务,养老改革,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文强.我国城市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45-47.

[2]汤华满.三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92-95.

[3]青木.国外养老模式借鉴[J].协商论坛,2012,(1).

[4]白天亮.养老改革利于公平[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3-11-20.

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三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南京市鼓楼区2003年就创立了以政府埋单、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为独居、特困、高龄老人免费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政府埋单、民间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做法在全国许多城市引起共鸣,被全国老龄办称为“破解了城市养老工作的一个难题”。二是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无锡全市社区居委会实现了老年活动设施全覆盖,为社区养老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苏州城市社区坚持“无偿、低偿、有偿、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部分服务费用或市场化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有了新的拓展。三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投入。2008年底,民政部决定投资1亿元,在江苏建设示范性养老基地。江苏对民政部启动的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星光计划”建设投资7,3亿元,建设和改建星光老年之家等项目1109个。2008年末,全省养老床位23,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8张。城乡共有各类养老机构606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9所,床位2,5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347所,床位5,9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及床位数分别占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及床位数的57,2%、70,1%。

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我省各地积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环境。一是探索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给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如苏州市从2005年起,对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根据收住老人生活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的不同情况,分别一次性给予2500、3000、3500元不等的建设经费补贴和50、80、100元不等的床位运行补贴。三是外资项目纷纷抢滩进入。如江阴“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由美商投资建造,是一个集居住、疗养、康复、保健、学习、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场所,是江苏第一个外商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日益增强。我省各地在突出物质养老的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促进精神养老。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积极创建省级老年精神关爱示范基地,2008年6月在常州召开了“中国首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老年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宽精神养老的领域,使老年人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全省目前有市、县(区)各类老年活动中心15302个,200余万老年人常年参加活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有老年大学3424所,在校老年大学学员达50多万人。老年体育有序开展,全省经常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超过600万。人事、科技部门还研究制定了二次人才资源开发政策,鼓励老年知识分子发挥科技和业务专长,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和本省欠发达地区,开展“送科技下乡”、“送卫生下乡”等活动,发挥老年人余热,丰富老年人生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是:

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既存在总供给不足的总量矛盾,也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日益弱化,老人服务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在与日俱增。而养老服务供给却有限,特别是对具有住、养、医疗、康复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机构需求旺盛,各地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排队等候的现象。社区养老服务明显滞后,为老服务设施缺少规划部署,为老服务设施资源缺乏,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缺乏应有的依托,活力不够。此外,养老服务还面临着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相当部分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服务水平与质量不够高,难以有效地激发老年人消费热情。因此,养老服务还需要一个由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的过程。

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和覆盖面偏窄。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为全社会所有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但由于投入机制、服务能力、认识偏差等原因,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有偏差,其服务目标人群主要是优抚、低保、五保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民政救助对象,覆盖面偏窄。

部分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倾向。近年来,各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高涨,这对缓解供不应求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的倾向。有的民营机构打着兴建养老公寓的旗号,变相进行房地产和旅游度假村开发;有些护理院以种种利诱手段套取老人医保而不当谋利;有的所收费用与提供的服务质量不相称,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着眼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居家养老与社区依托的关系。居家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依托社区获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资源。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发展居家养老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代际之间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动,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庭、不脱离社会,继续与家人和社区不同年龄组的成员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应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发挥余热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等。这就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有活动场所、活动设施,还要有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应在科学预测老龄人口增长的基础上精心规划,整合现有养老资

源,与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邻里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资源衔接起来,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第四,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对各类养老服务的投入比例,适当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现阶段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老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由各街道(镇)统筹安排,以购买、置换、改造、新建等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方向。养老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从国外经验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社会化运作则意味着培育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只有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发展壮大了,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障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必须介入并承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着眼长远,着眼发展,江苏有条件在全国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政府承担费用的养老公共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民政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老人,使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最终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协调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为养老服务设置公益性社工岗位,让社工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充分借助民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平台,搞好初级资格培训,力争全部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中级、高级和技师等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群体。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助和助人,不仅可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社区,把真情和暖意带给其他老年人,还有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

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江苏养老服务品牌。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已成为国际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如法国政府为了方便老人生活,专为老人设计替代敬老院的村庄,村内设有商店、医院、活动中心等设施,让老人们生活丰富,精神充实。美国的太阳城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老年人专业社区,它接纳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标准的老年人乐园。那里不仅有独立的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教堂,还有各种室内外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健身娱乐中心等。江苏的养老服务已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步子,如南京的“心贴心服务中心”、苏州的“虚拟养老院”等,下一步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特色机构建设,增加服务项目,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创建有江苏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养老服务提供有益经验。

(课题组长:张肖敏;课题组成员:吴亦明包宗顺)

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篇四

【标准表述】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如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

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人。他们对社会不正之风深恶痛疾,对社会丑恶现象口诛笔伐。开口必叹气,讨论必摇头,但一接触到向上级反映或者向媒体披露的环节,他们往往选择“噤声”。即便是亲眼目睹乃至铁证在手,也不愿意站出来,检举揭发,主持公义。

当然,这种临阵退缩的“逃兵”现象与社会法制体系不健全,正义得不到完全保护有关。可以看出,“逃兵”现象透露出来的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看客”国粹的泛滥。

5.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五

全县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召开

3月日,全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召开。县长同志出席会议,各乡镇(街道)分管民政领导、民政办主任参加。会议主要是对上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总结,并就2014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在第一阶段,与会人员一行参观学习了街道村、村等15处已建和投入使用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在各处现场与会人员听取了各位院长的经验介绍,了解了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基本建设及运营情况,相互之间进行了沟通交流,使他们对这一社区、村(居)互助养老模式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县长在会上讲话,指出了我县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严峻形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紧迫性、重要性,她要求各单位要强化领导责任,从思想上要重视起来,要根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职责。同时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力化量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的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6.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杜天翔

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农村养老问题,肖店乡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灾有所救的社会保障目标,大力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事业,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特色保障机制,实现老有所养。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从各方面着力开展工作。量身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像居家养老工作职责、居家养老工作制度、服务员工作职责等,保证服务质量。

构建特色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依。针对老年人需求,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志愿者陪护,从各村里招募志愿者义务为老人送温暖。各村级卫生服务中心将老人医疗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居家养老个人健康档案,对患病困难老人进行医疗救助,提供人性化服务。

构建特色发展力量,实现老有所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管理,还提供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初步构建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服务网点”的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公益性服务,开辟老年人依托社区进行居

7.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七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早在20世纪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服务,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 反映出政府层面对养老这个战略性问题上“顶层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加快推进南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在2012年颁发了46号文件, 文中要求到2015年基本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1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市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如全面建成了市、县(市、 区)、乡镇(街道)、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能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60周岁以上年老人生活、经济、健康等动态基础信息需求,同时,积极协调推进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及应急救援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已建成7个县级呼叫平台,为1万多名独居、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全市、县(市、区)建立健全了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全市3个区 (崇川、港闸、开发)19个街道,108个社区均分别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在资金上,市、区财政分别给予了服务中心(站)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为方便特殊老人的需求,全市各街道、 社区逐步建起融卫生、医疗、康复、文化活动场所等为一体的各类老人日托站、日间照料室、助餐点,至今全市已有270多个;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全市已有近8000人享受了政府购买服务(7类老人),市财政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逐年有所增加,2015年已达1000多万元 (指3个区)。除此以外,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已有安通养老、海盟金网、安吉通、 泽旺家政等一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直接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的加盟企业已达1000多家,现有专(兼)职服务人员7300余人。在最近的全省综合评估的7项工作中,南通市有5项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2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力度不够,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老年人和居民对社区居家养老观念淡薄,参与度低,部分老年人仍认为养老是自己家庭的事,自己家庭成员解决就行了,不想麻烦外人,只希望多发补助费,不要服务人员服务。虽然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此项工作,但还未引起区、街道、社区各级领导足够的重视,其认识不足,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仅满足于上级布置任务的完成和应付上级的督查,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个别分管民政的街道干部怕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畏难情绪。

2.2地方性政策法规欠健全,现有政策执行未到位

2012年,市政府颁发了通政发46号文《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涵盖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但还未见到专门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文件及细则, 个别区政府也仅仅制定了关于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 《实施意见》的讨论稿。据社会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反映,在营运过程中的营业税减免亦仍无具体政策,这也大大影响了服务机构的服务积极性,保证不了正常的机构运营。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的46号文件,有些政策规定实不理想,执行未到位。如(1)在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方面,46号文中规定“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与幼儿园、中小学等社会配套设施同等重要内容,纳入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按照每百户20m2建筑面积标准相对集中地进行配建”。但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社区都是利用原有社区建筑的空余房间设置的各类功能活动室,面积狭小,且均未达到文件规定的标准面积。(2)在对街道、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和运营补助经费方面。46号文要求,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经费补贴制度。费补贴制度。对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补助不少于20万元,运营补助每年不少于10万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补助不少于10万元,运营补助每年不少于2万元。以上补助经费市财政补助一半, 另一半由各区匹配补助。但据了解,市财政的适当补助已全部兑现,而至区政府一级,部分区政府并未全部到位。(3)关于充实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队方面。46号文件要求:“通过公益性岗位购买服务,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专职人员,全面承担居家养老机构管理服务工作。各街道服务中心配备2~3名专职人员,各社区服务站配备1~2名专职人员”。并要求配备相应的专业服务队伍。但据调查了解,市港闸区、开发区仅配备了一名专职人员,而崇川区则由分管民政领导兼任兼管。 专业服务人员几乎空缺,仅仅临时组织了少数志愿者和退休人员参与服务。

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制约其快速发展。

据走访调查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这是制约其服务快速发展的颈瓶。目前,因受资金和各类资源有限的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心仍大部分局限在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上。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从经济实惠角度看,也仅只能获得杯水车薪的100元/月的服务费。社区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市、区两级划拨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营补贴费外,其投入几乎为零。社区面向老年人的活动室,如健身房、棋牌室、 文化文娱活动室等功能活动用房面积普遍狭小,有的则是借用附近老干部活动室,或与日托照料室、助餐站兼用。

3加快推进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强宣传,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南通市各级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老年人和全社会宣传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全民的认识,做到家喻户晓,要重视培养和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先进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先进。区委区政府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像南京市政府那样,取消对街道的GDP考核指标,使街道的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和社会保障上,有更多的精力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建设头等重要的内容之一来抓。市政府应将其列入市“十三五”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

(2)出台相关政策,健全和完善原有的政策法规和细则。南通市政府在2012年颁布了46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涵盖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规定。人们认为在此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有必要在 “十三五”期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作进一步调整、健全和完善。应根据2008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结合南通市的实情,健全和完善专门适合南通市有利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细则。具体建议有:其一,适当放宽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范围,由目前的7类老人放宽到9~10类。如低保老人可放宽至低保边缘老人。其补贴费用标准应随地方经济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其二,学习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模式,调整制定补贴新政策。在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范围内,对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凡自身儿女愿意在家照顾老人的,经申请每月可领取政府发给的300元(半失能老人)或400元(失能老人)的“补贴工资”。 其三,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将失能老人入住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和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不能入住养老机构的需居家长期医疗照料的相关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即可从医保中报销失能老人护理费用。

(3)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抓好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从每年为民办实事的经费中,划拨更高比例的经费设立更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程项目,用于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建设。 建立常规化财政保障制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专项资金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鉴于目前的现状,尤其要重视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市、区、街道多方筹措资金,切实按每百户20m2的硬性标准配建,达不到建设标准的,要实行问责。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原有每个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以整合,不搞形式, 讲究实效,突出重点,每个区委区政府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且服务功能比较齐全,质量较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科技项目要惠及民生,要惠及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业,像泰州市那样,将主城区“孤老病残”、留守老人等特殊家庭免费安装“小威士”语音报警装置, 能实现声像同步报警,一旦发现紧急情况,报警人可通过呼救按钮向公安警务室发送警情和求助,所有资金由市科技部门提供支持。

3.2采用多渠道筹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

目前除了地方各级政府在资金上支持外,还应在市政府的引导下,逐步采取多渠道筹资。为此建议:(1)探索走市场化道路。适当地将市场化产业融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有助于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 个性化的需求。市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投资,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合理收费制度。(2)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在全市大力开展尊老、敬老、爱老、 助老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

3.3充分利用邻里制建设,创建“社区居家养老院”模式。

近几年来,全市各社区都在纷纷实施邻里制建设,在这样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邻里制建设的有利条件,逐步创建“社区居家养老院”模式,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发展思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龙头,以社区邻里制为依托,以社区和社会服务体系为支撑,以信息化网络为辅助,创建由政府、社会服务企业、家庭、社会工作志愿者、健康老年人等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院。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分层次、多样性、 个性化养老院式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在社区实现“就地养老”。

创建“社区居家养老院”模式,首先要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建立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责任体系,一级对一级负责,加强为老服务工作责任心,实施“一把手工程”。由各社区第一负责人担任院长,即为第一责任人;由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任专职副院长,为主要责任人,全面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日常工作。各邻里理事长为具体责任人。从而形成由社区一把手、站长、 邻里理事长、楼长、楼道长至居民住户组成的为老服务工作责任链,实现组织网络化建设全覆盖,建立起重点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空巢、独居孤寡老人、行动不便、需日托照料老人以及患有各种疾病的非健康老人服务的责任体系,实施“十分钟工作圈”。其次,根据全市已建立的60周岁老人动态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分类细化确立老人的服务需求,设置服务项目,通过多种渠道组建和落实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以满足老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其中关于建立服务团队问题建议:(1)探索组建家庭自助式护理队。创新居家养老模式,破解护理员稀缺难题。这主要针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中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在这些家庭中老人的子女大多数是下岗失业人员,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外打工,也就挣个1000多元。除去交通,吃饭等成本,最后实质没剩多少,而自己年迈,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又没时间没人去照顾。如果把政府购买服务照顾老人的100元拿出来,同时政府还可通过调高购买服务的标准 (南京市标准为半失能老人每月发给300元,失能老人为400元),直接“聘用”老人的子女,政府给子女发 “工资”。这样一来,儿女不仅可以尽孝心,还可为自己增加一定的收入,实现失能老人家庭养老与解决子女家庭经济负担双受益的效果。(此项新举措,如前所述必须得到市政府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的支持)。(2)建立邻里相助,结对帮扶的服务队,实行“一助一”帮扶服务。按照“就近、就优” 原则,配备“一助一”服务人员,采取邻里理事长推荐, 社区审核,服务人员主要来源是与孤寡、空巢、困难老人同一幢楼,同一单元的邻居,或者利用再就业援助和公益性岗位等优惠政策,把同一幢楼,同一邻里有就业意愿的就业人员吸引到护工队伍。他们与服务对象签约结对,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等等。其服务经费每月100~400元,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运营补助中列支。(3)组建社会志愿者服务队。重视发展和壮大各类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开展志愿者与被服务老人的结对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为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扩大志愿者队伍,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文规定建立义工服务时间储备制,或称“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运作机制的细则。即就是说,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时间按小时记录在册,就像到银行存钱一样可以存进“志愿时间银行”,当“储户”的志愿者本人或家属需要帮助时,可以像取钱一样从“志愿时间银行“中提取一定时间,得到其他志愿的服务。还可以为身体残疾、年老体弱需帮扶的人提供“无偿贷款”。在目前社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人们认为这是一条值得倡导的途径。

摘要:养老服务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民服务的民生大事,这不是一个老年问题,而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生命问题。文章根据对南通市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社会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等单位进行抽样调查,结合部分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经验,着重提出了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8.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八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服务组织不断健全。一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28个乡(镇)设立的市级、县级、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70个、553个和2433个,村级农技人员16000余人,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网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合作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0000个,实有成员数达到260多万人(户),其中服务类合作社3088个,涉及种、养、加、销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全省95%以上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市场性服务组织日渐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近900家,已上市龙头企业20家,部分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和管理、统一收购等多种类型服务。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服务环节由产中服务向全程服务延伸。产前方面,通过工厂化育苗,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优质种苗服务。如安徽天禾种业公司与霍邱农委联合,参与霍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育秧工厂,免费为全县各乡镇20多个育苗工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产中方面,随着植保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以及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后方面,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得到拓宽。二是服务范围由种养业向多行业拓展。农产品联销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流通协会新型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不仅将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粮油拓展到畜禽、茶叶、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等各个生产领域,而且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服务。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一是农资社会化服务创新。依托农资供应商建立的为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类农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等技术服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每年在主要农时季节前组织开展培训示范活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运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三是种苗社会化服务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苗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苗行业协会,为种苗生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创新。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组织,促进传统的分散防治向规模化、集约化统防统治转变,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范田间作业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因灾损失。五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目前建有1291个乡镇兽医站点,建立健全以乡镇兽医机构服务为主导,村级防疫员为主力,乡村兽医人员为补充的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冬春强制免疫防控活动,基本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二、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一)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投入资金2.43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我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并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共投入资金8.77亿元,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万多人次,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近3年来,共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类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项目190个。四是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科研经费2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示范等。五是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把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近5年安排的投入累计超过6亿多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仅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资金超过3亿元,2012年达1.2亿元。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合作组织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产品销售等各类生产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财政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补助、贴息、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40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营销能力,也带动了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亿元,补贴农机具70万台,全省农机总动力接近6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安排资金10400万元,在全省奖补标准化育秧工厂500个,为100万亩水稻提供机械化育插秧。2010年和2012年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补贴资金,调动25万台收割机参与夏粮抢收,全省3000万亩小麦在5天内全部抢收完毕。

nlc202309020407

(三)支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全省建立29000多个农家店,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资等产品配送效率。二是大力扶持新网工程。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支持实施项目693 个,在全省建立了农资经营现代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我省供销社下属安徽辉隆农资公司在全省设立了50个直营连锁配送中心,发展加盟农资连锁店2840家,构建了以农资供应为核心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农力度,安排资金超过4000万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县域分支行,支持各类资本在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通过划拨优质资产、增加注资、奖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进一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支持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立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农”金融风险补偿、涉农贷款贴息、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三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近5年来,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44.8亿元,支持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农作物近4亿亩、牲畜815万头,为8043万次农户提供1140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业风险的“防火墙”、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和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五)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试点农业物联网。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物联网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基本建成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建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支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建立覆盖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的信息收集、推进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支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农委与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报》,直接将农业信息送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订购《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赠送给贫困地区村委会、农民和农技人员。

(六)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5年,省财政连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支持建成9个市级监测中心,58个县级监测站,128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支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支持农业植保体系建设。2012—2013年投入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4.4亿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麦追施拔节肥补助资金,主要依托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施肥、喷药、排灌等服务。三是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全省共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196名,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每年安排畜禽重大疫病疫苗采购资金达1.2亿元,支持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三、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一)在支持思路方面。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与尊重市场规律并重,总体上说,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当前,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职责,能交给农民自办或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应一律交给农民和市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创新服务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环境”上,着力支持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与综合措施并重,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归并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形成支持合力。三是要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凡是有能力、愿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一视同仁地纳入支持范围,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把一些坑农害农的组织清除出市场。

(二)在支持重点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社会和中介组织不愿参与的领域,如农业生产信息、农田水利建设、抗旱排涝等方面,财政要舍得花钱,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粮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财政需要履行职责,将其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支持重点。三是要突出重点环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关系农业生产全局,财政必须“守住底线”。

(三)在支持方式方面。运用灵活的补助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帮穷人不帮懒人,避免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必须要财政来保底,全力支持。二是实行奖补和贴息,对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服务和半公益性服务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的盈利性服务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买机制,实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实行财政参股,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支持其做大做强,可以采取参股、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支持内容方面。从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上看,对公益性服务,重点支持其服务条件和手段建设,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生产型服务,重点支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机插都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同时对农机作业给予燃油补助,减轻农民因油价快速上涨增加的负担;对经营性服务,突出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县建设,整县制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合作组织挑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梁;对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组建村镇银行、农业担保机构、资金互助社,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产;对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建立覆盖县、乡、村、大户四级的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五)在支持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议:一是开展试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每个省可选3—5个县先行试点。二是深化改革。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可采取打捆方式下达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重点和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绩效,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客观地评价和评议,加大对地方的考核,加大奖罚力度,强化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9.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九

本文作者曾在中国民政部门工作10年,对于中国的情况有所了解。从2000年起,本文作者开始了在美国从事老龄事业的生涯。在美国,本文作者先后攻读了应用老年学硕士、应用老年学博士。从 2003 年1月开始到2008年末,本文作者曾在加利福尼亚州担任老年护理机构院长和联邦社区日间全护理项目的主任。在此期间还兼职在Sunrise养老院工作并在长期护理、老年住宅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做咨询顾问,通过考察全美持续照料退休社区,获得了对美国老年院所的建设、发展、经营和运作的了解。

人的老化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老年人不可以与病人划等号。人老了并不等于一定需要照料。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承认老年学是一门科学,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操作。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全世界没有一个老年人的情况是相同的。首先我们要把老年人看作是独立的、有尊严的、有权利参与和得到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的、应受到公平待遇的人群。同时,由于他们在老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经济、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所以在制定政策和设置老年服务项目,以及执行和操作的不同阶段都要人性化和细化。例如在设计社区为老服务的项目和标准时,对于老年日间照料项目的设置,首先要对日间照料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日间照料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为脆弱老年人和那些能在服务中得到改善和好处的全体参与的服务项目。大部分的项目包括个案的照料计划和群体的活动,成人教育课程和娱乐活动项目,营养配餐和社工服务。在此之上,这些项目是为子女排忧解难,为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停工帮助和支持的社区服务项目”。这是比较好的对于“日间照料服务”的科学定义。由于老年人不同的身体、精神、心理的需求,日间照料服务分为三类:老年社会照料服务为参与者提供社会服务照料,社会活动和社交的机会,营养品配餐,娱乐和一些身体照料服务。老年健康照料服务是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照料、康复、社会服务。服务对象是身体和精神上有问题的人群,其目的是尽量避免他们进入护理院。第三类是老年痴呆照料服务。它是为那些患有老年痴呆等失智症的人设置的社会和医疗服务。以上是对于日间照料服务细化分类的典型实例。只有准确的定义和细致地分类,才会对政策制定者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因为不同的日间照料服务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不同的日间照料服务对专业人员和护理人员的资质要求不同,在岗位设置和配置要求上有差异,对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频率上也有不同的期待。在检查和考核评定上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总之,只有科学和细致的分类,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以保证准确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必要的服务。在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中,术语和定义部分要更加全面,概念清晰和准确,符合理论和实际的要求,最好引用权威著作而且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另外不论是在建设养老设施,还是制定为老服务的标准,都应做好对老年人的全面综合的评估。这是对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确定照料方案以及评估照料质量和项目的必要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参数。在标准的制定内容里,对于不同等级专业服务人员的初次培训、继续教育和评估考核的详细要求描述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制定政策标准和服务项目时,作为政策制定者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尊严”。每一位老人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不论他的经济和身体状况、个人经历和价值、性别和年龄、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有什么不同,都应当作为社会中有价值的人来对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特别保护他们的尊严和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个人的自信,鼓励他们利用他们的技术和经验对社会不断地做出贡献。想方设法对于他们的局限、残疾和病症进行最大可能性的调整和调适,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隐私,以最大的可能性显示出对权利和尊严的保护。比如,在制定养老院的服务标准时应提到并准确的描述如何在设计服务和提供服务的时候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并且列出如何对于他们意愿加以尊重。再比如,在制定标准时还要有专门的一栏以体现老年人的权利。这里的权利是有诸多的含义的。另外在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中不可缺少的一条是如何对病人使用限制手段。首先要对此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分

类。此外,对于在什么情况、状况和背景下使用,如何准确判断、评估和记录要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个原则是保证老年人的“自立”。这里对于自立的含义有很多,要尽量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照料、居住、择偶、责任以及生活中的细小事务承担责任,在保证他们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做选择,拿主意,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制定养老服务规范时,如何界定和使用鼓励、协助、帮助的概念对与保证为老年人提供最大程度的自立,有极大的作用。应该在全面的、细节的服务理念的构成和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成功地体现出为老年人创造自立和独立的机会和意识,以便同时满足他们在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第三个原则是“安全”。安全是老年人保持自立的根本。安全包括经济和身体两大方面。经济收入可以保证日常生活的支出,这是老年人生存的基础。在身体方面,居住环境、对侵害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络渠道和社交圈等都属于安全的范围之内。在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规范内应该有单独的《安全手册》。内容包括撤离方式并且应含有撤离演习的详细过程、图示、演习和检查频率以及员工的责任和详细的分工等。另外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通报方式和责任规定应详细地写在机构运作标准之中。第四个原则是“参与”。让老年人不断地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和服务,使得他们在社会中不间断地扮演者他们的角色。大力开展义务服务项目和活动使他们的余热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使得那些被照料的老人得到照顾,使提供照料的老人得到自信和成就感。在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规范里需要对与老年人或老年协会组织如何参与老年机构的管理加以详细规定。

第五个原则是“公平”。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对经济、地位、年龄、性别、城乡、民族和背景差异的歧视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在最大可能的条件下让全体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资源,使他们得到同等的接受照料的权利。

10.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十

农工民主党梧州市委会

目前,梧州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而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水平的65%,具有显著的“未富先老”特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远未形成体系。为推动梧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我会组织了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文献研究,并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调研,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市城区老龄化特点和传统习惯的养老模式,并结合民主党派自身特点和优势,探讨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如何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辟社会服务新领域。

一、梧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析

1.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根据梧州市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市总人口316.18万人,常住人口为288.22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40.02万人,占总人口数12.7%; 65岁以上老年人26.34万人,占总人口数9.14%,高于全国水平0.72%,其中,中高龄老年人(70岁以上)占老年人总数的54.8%;空巢家庭的老年人450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7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0.49人。

同时,201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19430元,远低于全国29748元的人均水平,而我市的60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供养比例为19.69%,高于全国18.91%平均水平。

表1:全国、广西和梧州市老龄人口对比

表2:梧州市老龄人口结构/

4以上数据显示,我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全国水平,中高龄老年人要多于低龄老年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老龄化社会的发展。

2.老年人生活照料依赖程度高

表3:梧州老年人年龄结构及生活自理能力分析

以全国老龄办2008年2月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估算,我市老龄人失能人群比例为8.4%,高于全国水平达3.4%,半失能人群比例为14.1%,高于全国水平达4.5%。数据显示,我市老龄人的生活自理对家庭与社会的依赖程度较大。

3.代际分离问题应引起重视

由于语言及习俗相同、地方经济水平偏低以及邻近广东等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青壮年有外出工作、生活的风气。数据显示,我市空巢家庭的老年人450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2%。代际分离现象突出,使家庭养老出现严重困难。一组来自某民办养老机构的统计表明,集中养老的对象90%来自代际分离家庭,无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老人是特困老人的多发群体。

二、梧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过去的十多年来,我市的老龄事业显著发展。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连续五年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高。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但是,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状态来看,仍有很多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26个,拥有床位2415张,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制定的目标10803张相差甚远,缺口高达77%。两年来,民进梧州市委针对我市老龄服务事业发展做了深入细致地调研,认为存在问题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在规模、设施、服务水平、服务品质等方面均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2.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老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3.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缺乏明确的养老机构行业管理标准,缺乏规范技能培训和竞争机制;4.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培训;5.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等五个方面。数据显示,梧州市老龄服务事业明显落后于广西区内柳州、桂林、南宁等城市。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组织走访调研。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居家养老层面、城乡社区养老层面、机构养老层面,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方面,养老服务装备与信息化建设方面,乃至整个社会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和敬老文化建设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三、文献研究结果

1.家庭小型化与核心化的趋势明显,家庭的养老功能正急剧弱化

“421”家庭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家庭的养老功能正急剧弱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观念的更新、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代际差异的扩大,家庭小型化与核心化的趋势明显,大家庭日渐减少,小家庭日益增加,家庭的许多传统功能特别是养老功能也随之逐渐弱化。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方面,计划生育使得家庭中年轻人的比例下降;另一方面,寿命延长使得家庭中老年人的比重上升,通常所说的“421”家庭就是目前状况较为准确的描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工作繁重,子女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老人,家庭对老年人照顾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家庭养老功能正急剧弱化。

2.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本形成一个共识,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当今城镇老年人养老的最佳选择。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指的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一些养老服务是由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就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居家养老可让老年人仍生活在他们熟悉眷恋的常态化社区中,不割裂老年人的社会网络,而社区养老服务可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改善老人的护理条件,进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标志着居家养老模式得到了官方层面的肯定。

四、对策与建议

目前,梧州市乃至全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在未来的18年时间里,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

(一)尽快根据我市情况,制定本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奋斗目标。同时,要求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十二五”走向成熟。这份规划的出台,将全面推动我国老年事业的快速发展。

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有利战略机遇期,从政策、制度、物质等方面作好全面的准备,特备是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措施等,被认为是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在这些环节里政府的统筹规划和主导作用无疑是关键性的。我市经济水平欠发达,社会资源薄弱,老龄化问题相对突出,更需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主导和统筹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本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形成全市“一盘棋”,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汇集各方面力量,努力构建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彻底改变我市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连续性,整体布局不合理,政策落实难,落实不到位的被动局面。

(二)把弘扬孝的美德打造成为梧州精神的一部分

从长远的角度,以及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应对老龄化挑战不仅是经济问题、政策问题和制度

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传统的养老敬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所体现的家庭养老方式是由农业社会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也是出于人子的孝亲敬亲的情感需要。随着社会养老理念多元化变革的到来,中国养老保障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儒家的尽孝养老思想正在被自力更生和社会养老的新价值观念所取代,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让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冲击,他们仍然需要子女赡养的回归,需要倡导和谐与人性的儒家文化的回归。构建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社会主义的孝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老年事业持续发展的精神保障,是老龄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社会的老龄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老人数量的越来越多,也使得养老保险资金的压力也在增大,必须寻求可以平衡养老保障压力的方法。家庭子女的赡养仍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主要的养老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家庭子女积极赡养老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助老、感恩”的文化氛围,通过重构孝文化而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良好家庭伦理,把弘扬孝的美德打造成为梧州精神的一部分。

(三)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探索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新途径

民主党派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其成员居住点集中在城镇社区,具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开展社会服务的新探索,也是自身建设的一个需求。

我市各民主党派组织都有很多老龄成员,老龄成员的养老问题是新世纪地方组织面临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年轻成员不乏“421”家庭,帮助他们做好家中老人的养老安臵,保障成员安心本职工作,是为成员排忧解难的具体行动。因此,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民主党派的自身需求。

民主党派有严谨的组织制度,长期以支部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经常性地参与社会服务,有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同时,老年成员彼此容易信任和接近,有的本身就是多年知己朋友,安臵在共同的社区可以更好地获得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一方面,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和党派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做好老党员的联系工作,帮助协调、联系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恰当地发挥低龄老年成员的优势,可以带动身边的群众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居家养老组织模式,突破居家养老的信任瓶颈,发挥民主党派成员的带头作用,使我们的成员可以真正意义上地做到“老有所为”!

11.宜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日益关注的大事。

1 养老模式及分类

1.1 根据经济来源分为:一是社会养老,即养老所需服务由社会提供,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及相关社会养老补贴。二是家庭养老,养老的经济来源由家庭或子女提供。三是自我养老,养老的经济来源由自己提供。

1.2 根据住所分为:一是居家养老,老年人居住在家生活。二是机构养老,老年人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生活。

下面从经济来源、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三个角度,我们可以将几个养老模式做一简单比较,如表1所示。

2 宜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为了解宜春市老年人现状及思想,我们以社会服务志愿者的身份,把XX小区作为对象,对该小区的所在的社区服务进行调查,针对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100份问卷调查并走访,主要涉及以下问题:①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③是否为空巢老人?④老年人的娱乐生活怎么样?⑤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需求?⑥老年人对现医疗机构有什么需求?⑦社区是否有服务机构?

2.1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对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该小区家庭有60-70的岁的老年人占80%,70岁以上的占20%,大部分经济来源是退休工资、社会保险,生活自理,其中20%为独居老年人,只有6%为生活不能自理,需看护。

2.2 老年人对生活的需求,追求高质量和幸福感。老年人的工作繁琐涉及到各个方面:生活的照料,精神上的抚慰,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身体每况愈下,需要及时的医疗护理。有些居家老人要求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定购生活日用品,打扫卫生、尤其是一些失独和空巢老人还需求精神慰藉等。如表2所示

2.3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公办的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年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办的养老机构在不断的完善硬件设施:建立文化长廊、娱乐室、特教中心。但是养老对象除了提供生活照料、陪护看病、娱乐健身、还有精神慰藉、亲情关怀、临终关怀等有更多更高的迫切需求。

2.4 居家养老服务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初始阶段,以民政、老龄等部门等推动为主,政府、社会、全民的工作合力有待形成,社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别是建设各种服务平台的场地和资金落实难度大。在走访过程中,在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下,老年人重视家人,亲情感重,一般愿意生活在熟悉环境中,家庭在老年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是政府和社会无法取代的。所以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但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社区各项设施不到位,就医和康复中心、娱乐服务尤其缺乏。

2.5 原有养老是公益事业和微利行业,对社会资金、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专业老年护理服务人才紧缺。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大部分一些下岗人员、无业人员,都未经任何专业培训,且年龄普遍偏大,综合素质和收入待遇偏低,志愿服务队伍处于中年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补充新鲜血液。养老队伍建设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3 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政府加大力度,建立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急速加快、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规划、政策、资金、市场、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加快不断加大扶持和资金投入,切实将政府扶持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落到实处。

3.2 尊重老年人的权益,针对不同需求导向,设定具体服务项目。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之前和运行中,要对本辖区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摸底,针对需求设置餐饮休息、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洗衣购物等各种服务项目。

3.3 培养专业人才,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人才保障。开设医学护理、生理、药学、心理等课程,从业人员完成课程学习后,还需在岗实习得到认可,才可取得其相关的资格证进行老年人护理。

3.4 服务是一种商品,应该有其价值。作为从事养老服务设立行业人员,也要保证个人的经济收入并体现其价值,也只有重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服务。建立盈利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保证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支队伍,即专业服务队伍、义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3.5 构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年龄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建立信息数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子女也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老年人身体,生活和精神等情况,减轻子女的照料负担,从而全力投入工作中,有利社会的发展。

日益发展的老年人群体对生活照料及各种护理的需求,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老年人消费和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老年群体养老问题、有利社会和谐及稳定的发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道路。“百善孝为先”,居家养老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完善老年服务行业及医疗机构,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共同探索建立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

2015年)》的通知.

[2]民政部11日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3]袁缉辉.养老问题浅析——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6(6):49-52.

[4]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7(10):123-125.

[5]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6]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7]管静娟.城市高龄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5.

12.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十二

一、概况

齐齐哈尔市总人口570万, 其中, 60岁以上老人达86万, 占人口总数的15.1%, 已经成为典型的人口老龄化城市。在城市养老方面, 目前, 全市现有城市养老服务机构102个, 床位近1.5万张, 其中, 国有养老机构3家, 床位2356张;民办养老机构99家, 床位1.25万张。

齐齐哈尔市有5家高校, 本科3家, 专科2家, 5家高校分别在不同层次参与齐齐哈尔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或实践中建立养老机构, 或提供配套科学、功能齐全、服务质量达标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的实施对策, 或高校志愿者联盟参与养老服务的社工服务。

二、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 高校组建“文化型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中心”联盟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 以创建老年友好城市为引领, 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齐政函【2012】54号文件已批复成立了“文化型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中心”, 此中心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主体, 融合齐齐哈尔市高等学校组建养老服务的“协同创新联盟”。

(二) 高校举办养老机构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 (含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 , 护理学专业并将其作为学院重点专业之一。同时, 学院为适应家政服务行业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 于2010年成立了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机构———百草家园老年公寓, 并于2010年加入了我国老年服务教育联盟。既能满足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多种需求, 又可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养老服务。

(三) 高校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社工服务

齐齐哈尔大学项目组于2013年11月撰写了《齐齐哈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 已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批复。报告中对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主要特点、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面临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对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述, 这为齐齐哈尔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5家联盟根据《齐齐哈尔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目中明确指出的:引导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2], 以及《齐齐哈尔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志愿者参与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 依据其规划及方案内容成立全省首家“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 已走入居家开展养老志愿服务。

三、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

(一) 发挥了高校“养老服务”思想传播的引领作用

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从整个社会来讲都对大学教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大学不仅要实现它原有的功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3], 更重要的是它是传递思想、知识的工具。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同时, 老龄社会悄悄到来。高校在承担原有功能的基础上, 应具有服务老龄社会、宣传老年文化的功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学院老年服务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百草家园老年公寓, 践行培养人才、服务老龄社会、宣传老年文化的功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中地, 也是“文化养老”思想传播的新领域。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应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设施资源为老龄社会发展, “文化养老”实现贡献力量。

(二) 有利于推动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有利于政府部门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人员招生与就业的政策,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养老事业长远、高水平发展,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 创造发展环境, 制定相关政策, 增加投入, 提供条件, 加强监管, 支持养老服务发展, 维护养老服务业的秩序和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老年人互助服务, 为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多元化服务。

(三) 高校推动了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

依托高校养老协同创新平台, 走进家庭, 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 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料服务,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 切实发挥养老机构为支撑的作用, 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同时, 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辐射周边社区, 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服务, 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整合和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 更加重视养老机构发展, 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 提高效能, 积极推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规模化连锁经营服务, 或者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承包服务, 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 建立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 高校推进了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决定和体现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高校是“信息化的集结地”, 高校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将加快建立全市养老服务信息系统, 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 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扩大信息化服务覆盖范围, 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信息、为人员培训提供支持, 有效改变目前养老服务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足的状态。

(五) 高校提升了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高低, 关系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立足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依托养老协同创新联盟, 发挥高校的人才教育优势,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学历教育, 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 并逐步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建立职业资格制度, 实行养老行业持证上岗制度。

摘要: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养老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养老行业自身的问题, 它需要高校的介入, 更需要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文以“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齐齐哈尔市为例, 探索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养老服务业,体系,思考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 :44-48.

[2]陈毅力.山东烟草系统“文化养老”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东方烟草报, 2009-4-2.

1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十三

事例: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兆怀教授建议,应在社区普遍建立起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就近、方便、经济、实惠、快捷、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做到“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位一体,使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慰藉都得到满足。金兆怀教授还建议,推行社区义工服务制度。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大中小学校合作,以社区为单位,推行义工服务制度,发扬尊老护老传统,使数量不断增加的老年人能够得到照料。

背景二:湖北省民政厅透露,全省120家公办城市社会福利

机构的正式员工中46.7%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取得省民政厅和劳动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证书的极少。民办机构的服务人员多为聘请的下岗工人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且流动性大。随着家政行业工资的上涨,愿意低薪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人越来越少。

对策:规划提出,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5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教材开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事例:各地已着手培训养老服务人才。上海到2015年需要一支10万人左右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为此,上海将依托专业化、社会化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护理员、医护康复等从业人员培训课程,将养老服务人员列入就业培训补贴目录,给予全额培训补贴;建立养老院院长执业证书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行业准入;推广养老福利服务机构配置社工的做法,积极引进专业社工。

背景三: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给养老服务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金韦曾在香港做过社区志愿者,对比而言,她说:“内地的志愿服务体系和香港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如果志愿者或者我们的工作人员到老人家里提供服务,老人在服务期间有突发情况,怎么处理?我们的法律法规都不完善,服务者风险很大。”

对策:规划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

事例:有些地方已经着手进行相关立法工作。比如上海正在研究制定《养老机构管理条例》,探索将营利与非营利性等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纳入调整规范范围,完善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明确养老机构准入资质,规范服务运营行为。

上一篇: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下一篇:小花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