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精选11篇)
1.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篇一
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简介
“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是由北京市八大处公园管理处倾力打造的一项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自2002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以来,活动于每年的仲春时节在风景如画的八大处公园内如期与游客见面。其是在国内首次将园林、旅游与茶文化结合起来,是全国惟一一个以佛教寺庙禅林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旅游文化活动,几年来,该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先后与福建省农业厅、浙江省茶产业协会、湖北营山县人民政府、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合作,向北京市民推介了乌龙茶、绿茶、普洱茶等多个茶类,并于2005年与2007年金秋,两次再现了三百年前“马帮茶道 瑞贡京城”的盛事,使富有传奇色彩的云南马帮走进北京百姓视野,使北京市民与云南马帮、马锅头、普洱茶面对面。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原生态的马帮文化、普洱茶文化,深刻感受云南、遥想茶马古道情节。
“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不仅受到京城百姓的一致好评,还得到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北京市人大副主任索连生、北京市副市长孙安民等领导都曾亲临开幕式现场指导。2003年10月5日,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同志来园参观,在听取了公园领导有关此次活动的汇报后,委员长连声道好并说活动很有新意。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同志多次来园并给开幕式亲写了贺信。隆重的开幕式成为石景山区乃至北京市的一项盛事,热烈的气氛撼动西山。“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这一盛会多次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追踪报道。媒体的宣传聚集了公园的人气,削弱了淡旺季,近几年游客量持续增长。
在连续举办数届后,2009年该文化节更是获得“北京公园十大品牌文化活动”的殊荣。目前,活动已成为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对外展示区情形象及各茶产地政府和北京市民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是目前我国茶叶界所共推的著名品牌活动。
2.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篇二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工作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的必要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 目前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沪杭地区、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区思想、风俗、文化、饮食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京津地区、沪杭地区、珠三角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就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并非这些地区的生源, 甚至就读学校也非这些地区, 对该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一无所知。由于生长环境不同, 从各个地方来到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 生活习惯会有较大差别。尤其应届毕业生, 到这些地区求职, 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 在面试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细节无法很好把握;工作后不能够很快适应当地文化风俗。刚参加工作最初的一年, 是需要毕业生磨练和适应的一年, 对各个方面的要求特别高, 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很快适应生活, 就势必影响对工作的适应。
为了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尽快适应当地文化, 高校有必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对中国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的介绍。
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的可行性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来说较为集中。我国多年来的风俗传统和思想观念的特点, 导致现在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各自生源地附近。
对于在自己生源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由于自身生长的环境与之较为类似, 对当地的风俗文化已经适应, 或者可以很快适应, 故而可以很快就做到把所有精力集中工作上, 环境因素对其影响不大。
另外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数目不是很多, 教师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相应的风俗文化的介绍增加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来。
三、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
1. 方式上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 教育实习和鼓励学生自学为辅。
在教学方面, 首先通过修订教学大纲, 将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纳入常规的教学内容;其次,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 安排教学课时量;再次, 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往年学生就业去向的特点来自行安排和修正具体偏重介绍哪些地区的风俗文化, 例如广东、湖南的高校可以将珠三角地区的风俗作为课程内容的重点;最后,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安排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实践和实习是大学课程的一种延伸, 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大学期间的所有科目, 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经济非发达地区高校, 一方面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或学生活动基地,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除了接触本专业的知识, 还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现实文化, 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到经济发达地区参加勤工俭学或者社会实践,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工作经验, 而且可以解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 使他们增长见识, 也提前给学生一种适应工作的模拟训练机会;此外还可以增加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联系和交流, 促进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及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当地大学生, 都能对这些发达地区的文化风俗有一定了解。
在鼓励学生自学方面, 要为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自学条件,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增加关于此方面的书籍以供学生平时借阅。学校图书馆可以购进关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风俗、语言等方面的书籍。如粤语入门教程,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校园网视频部分增加各地风俗、文化、饮食等方面的视频介绍, 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
2. 内容上注重饮食和语言等方面的介绍。
对于大学生需要了解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的现状, 可以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 风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 了解了该地区的风俗才可以尽快地融入。不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中国的发达地区已经非常现代化了, 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忘, 所以此方面并不是重点。 (2) 习惯。中国区域面积大, 南北方差异也很大。虽然经济发达城市没有那么多的传统风俗了, 但是各种生活习惯还在保持。要了解这些习惯, 了解当地人的忌讳, 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别人留下差的印象。例如在广州, 吃饭点菜非常忌讳七盘菜, 因为是在办理丧事的时候才是吃七菜;在和渔家、船员、司机一起进餐吃鱼的时候, 不能够把鱼翻过来;和上海人在一起, 无论多么亲密, 都不要有身体的接触, 等等。注意了这些问题, 可以为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也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好了基础。 (3) 饮食。由于各地气候差异, 物产不同, 饮食习惯也相差很多。饮食无法适应, 身体必将受到影响。身体受到影响, 对应聘面试和工作后对新工作新生活的适应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例如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宫廷菜、官府菜等融合而成, 口味浓厚清鳟, 质感多样, 菜品繁多, 四季分明。喜欢清淡的可能就比较难适应。 (4) 语言。虽然普通话推行已久, 但是各个地方还保留着地方特色的方言, 比如广州的粤语, 上海的上海话, 等等。了解一些地方方言, 对自身将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 加入中国主要发达地区风俗简介对大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工作适应是有很大帮助的。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本校学生就业的去向安排具体的内容和宣传力度。广东地区的高校肯定以广州的为主, 江苏高校应当以上海为主。加入这些内容, 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和生活, 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田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6 (2) :42-43, 48.
[2]李燕冰等.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 教育与职业, 2010.5 (15) :136-138.
[3]古爱琼.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科技信息, 2008, (14) :481, 517.
[4]巩丽华, 王晓群.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谈高校如何开设就业指导课.财经学院学报, 2007, (4) :75-77.
3.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篇三
随着东北茶叶市场的发展,在东北地区弘扬中国茶文化。建立综合性茶城已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其他地区在地产业的带动下盲目圈地建起的茶城不同,这里没有饱和的市场,茶文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沈阳市作为东北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辐射整个东北三省,及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周边国家,其巨大潜在市场无可限最。正是基于这一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理念,2008年1月18日,东北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中国·北方茶城在沈阳东中街商圈应运而生。
中国·北方茶城始建于1995年,原址位于沈阳中街东段,经十余年发展,年销售额已达两亿多元。然而,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规模无法满足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业态水平,切实促进茶城持续、有序、健康发展,吸引更多名优厂商,茶城经营者借助沈阳中街东扩的有利商机,在东中街投资兴建了中国·北方茶城,以市场为导向,厚积薄发,重振茶城雄风。
中国·北方茶城定址于沈阳市最繁华的中街商业圈,这里周边商业成熟聚拢,百万人口汇聚其中,交通四方八大,人气鼎旺,是商家抢滩登陆的“黄金地段”。
中国·北方茶城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13300余平方米,共分三层:一楼经营茶叶,二楼经营茶叶、茶具茶包装,三楼经营茶叶、茶具、茶包装、荣保健品,荣叶机械加工设备、茶附属产品等。招商定位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知名厂商和经销品牌,具有较好信誉度与美誉度的经销商。茶城内设万米停车泊位、万米仓储和大型物流配送体系等,可为会展等各项活动提供良好的展示空间及物流运输保障。商场内配备有八部自动扶梯、两部大型载货电梯、中央空调、分户宽带通讯网络等现代化的配套迎检设施,整合资源优势,最大程度满足现代商业经营的需求。在布局上,北方茶城有精品屋式、敞开式、柜台式的经营格局,中西合壁的经营格局具有深厚的中幽古老茶文化气息和氛围,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舒适购物环境,使顾客陶醉在如梦如画的意境中,显示出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景观。
茶城以茶叶批发、零售为龙头,集高档茶具、荣包装、茶保健品、茶叶机械加工设备、茶附属差评、多功能展示厅、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专业精品茶城,经销商铺覆盖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预计商品年交易额可达8亿元。中国·北方茶城的建立,将成为国际茶叶品牌推介与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国际名茶拍卖与国际茶叶贸易博览会承接平台、中国精品茶叶展销平台和形象窗口、茶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也必将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信誉度最好的茶叶“第一城”。
美酒干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中国·北方茶城以博大与深沉、开放与兼容的态度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引导当代人在饮茶中领悟“精行俭德”的茶的精神,体味“清、静、寂”的禅意生活。使大众晶茶之色、香、味,并味器之形与意,在“荣与人”、“荣与器”的意趣中感受共生与和谐,在茶与器的体验中感悟生活,在茶与器的品味中了悟生命。中国·北方茶城以“中国茶·新生活”的时尚理念,为当代茶人提供完美饮茶体验的新方案,以“尚象制器”的理念与“和美廉敬”的精神专注于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创新。
天马茶业
北方茶城1801号
福建省安溪天马茶业是一家集铁观音、乌龙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为一体的专业茶业公司。东北总部现业务范围遍及东北三省、内蒙古、俄罗斯、朝鲜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主营本厂“裕香源”牌铁观音,同时代理销售全国各著名厂商的名茶名具,形成了经营茶叶、茶具的综合性实业公司。天马茶厂坐落于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县虎邱镇,镇上有一座名山——“天马山”,山脉海拔较高,长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为乌龙茶和铁观音生长之最佳环境。天马茶厂在此山脉开发大量茶园,种植铁观音和乌龙茶品种,优质的茶叶加上本厂老师傅们按照国家“QS”质量安全标准的精心制作,而成享誉海内外的优良品种茶——铁观音。
铁观音因韵而闻名世界,因韵而让人感觉回味无穷。现在的铁观音变得十分漂亮:翠绿的干荼颜色,圆圆的干茶粒,绿色的茶汤,鲜香顶鼻。虽然如此,众多老茶仙们却直摇头:茶好看了却越来越喝不懂了,观音韵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找不到了。
以前的铁观音多属于传统工艺制作,它必须经过半发酵才能炒制而成,半发酵过程分为晒青、凉青、摇青。其中摇青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技术要求最高。摇青分为3次,每一遍时间都要根据掏茶青变化而随着改变。摇青过程当中茶青随着滚动互相碰撞而产生热量,让水分能充分从叶脉走到茶梗上然后散发掉。水分散发好,茶青又不会凋谢,这样就成功一半了。后面才会有绿叶红镶边,茶汤喝起来才不会有生涩味。烘焙是最后最关键的一道工艺,分木炭、煤火两种烘培方式。烘焙时间以及火候要求根据不同茶叶而定。烘焙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如茶有没有青味、口感好坏、耐冲泡和耐储存都与烘焙时间有关。茶香纯正柔和而不生,花香幽远下沉而不清,茶汤入口醇厚柔滑,微苦而后回甘,喉韵极佳,好铁观音应是如此。
鼎茗茶业
北方茶城1B41号
郎河茶厂创建于1995年,企业十分注重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共同研究制茶工艺流程及产品研发,特别是将普洱茶清洁化生产这一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在“质量取胜,品牌发展”的经营战略理念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企业发展到现在有职工200多名,占地8万多平方米,生产车间3万多平方米。成为集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室、职工宿舍、品茶楼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并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产品包括普洱茶、红茶、绿茶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还在广州等地建立了出口营销体系,产品远销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郎河茶厂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2004年,被勐海县委授予“非公经济挂牌保护企业”;被州国税、地税等部门评为2004年度“A级信用纳税企业”。于2006年7月,顺利通过云南省和西双版纳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市场准入制度必备条件现场核查,取得了“QS”认证,在州内第一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在2004年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名优普洱茶系列评比中,PS03号“普洱贡茶”获得唯一金奖,在2005年广州(国际)茶博览交易会暨第四届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大赛中,“六山特制”和“御用圆茶”两款七子饼茶分别夺得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两项金奖。
4.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篇四
中国·豆沙关交通文化体验馆建设情况 豆沙关位于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古称石门关,自古就是中原与边疆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枢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这里文化底蕴厚重,自秦开五尺道以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尺道”文化。这里历史文物众多,有秦代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清代观音阁、僰人悬棺等,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的几次破坏性地震、特大洪灾和冰雪灾害,使豆沙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中央、省市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做好灾后重建。盐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把灾后重建与小城镇建设、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相结合,按照“关隘生态旅游县”的战略定位,“文化旅游富民”的工作思路和“文化旅游名县”的建设要求,一手抓硬环境打造,一手抓软实力提升,致力把豆沙打造成为滇东北地区的旅游精品小镇和4A级旅游景区。在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豆沙关已相继获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国家AAA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多项殊荣。为深入挖掘开发豆沙五尺道、关河水道、GZ40国道、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古今五道并行的交通奇观,着力打造成“沿昆水公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
1点和国家4A级精品旅游景区,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中国·豆沙关交通文化体验馆”。
5.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简介 篇五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募集社会捐赠款物26.82亿元,开展“建设未来——中国建设银行资助贫困高中生成长计划”、“宏志教育推广专项基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吉利教育资助计划”等助学项目30个,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54万人次;开展“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室)”项目、“香港邵逸夫基金支持内地学校建设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学校重建项目”等助教项目312个,按照捐赠者的意愿支持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接受政府委托项目资金38.75亿元,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资助中西部地区县镇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0万人次;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奖励中西部地区品学兼优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万人次;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耕计划,资助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教师6万人次;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资助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到校报到的路费和短期生活费21.19万人次,资助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幼儿教师1.4万人次,同时还资助解决一些地方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或突发紧急事件;开展“台湾学生奖学金”和“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项目,奖励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台湾、港澳及华侨学生4.08万人次。
6.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篇六
集团简介
安邦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是以服务全球著名10大唐人街著称的港资企业。集团共有:国际经贸、网络科技、文化传媒、物流法律咨询、劳务派遣、旅游、金融等八大事业发展中心。其旗下品牌“九五安邦”系列产品深受华人欢迎。为使“九五安邦”系列产品深度服务国内市场,安邦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市统邦商贸有限公司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将集团“九五安邦”品牌产品授权哈尔滨市统邦商贸有限公司在大陆范围内独家运行销售。
业态板块
国际经贸、网络科技、文化传媒、物流、法律咨询、劳务派遣、旅游、金融。
发展规划
一、乘风互联网+,涉及日消品、生产、办公用品总计二十多个系列,上千款产品,全部来自自产或监管品牌,从源头严控质量,打造保真商城。
二、建立千家县区级尊贵形象店及物流配货中心,万家乡镇社区级品牌店,十万家村级服务店,千家县区级,三十多个省级分公司,形成万家连锁网状消费体系,利用小物流网,减少物流等附加成本,价格惠民。
三、创建世界级国际进出口贸易、旅游、影视传媒、法律咨询、劳务派遣、物流、金融投资、慈善等九大行业联动模式,为链式服务提供可能。
安邦文化
使命:传承传统文化,共筑美好家园 宗旨:做好百姓保姆
价值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7.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篇七
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赋予文化发展以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建设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 要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的因素、政治的因素、文化自身的因素等。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这些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作用于文化建设活动的整体力量。在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中, 文化发展趋势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为影响文化建设的因素, 文化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综合性和集中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特点。文化发展趋势不是主观的猜测和幻想, 而是表现在当前文化中的文化现实状态的一部分, 是向全部文化现实状态的延伸和扩展;文化发展趋势综合了经济、政治等物质形式的因素和力量, 是对这些因素和力量作用的集中反映;文化发展趋势包含着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超前认识和判断, 又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状态。因此, 文化发展趋势是现实和未来结合的要素, 是物质力量的实际作用和意识超前反映的思维力量的综合。
文化建设既和现实密切相关, 又与未来紧密相连, 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和保留, 同时又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 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体现出奔向未来的努力, 同时又是对未来的一种限定, 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文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各种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走向未来的, 同时又是在现实状态发展所蕴藏的多种未来可能性中确定一种可能性并使之变成现实。从根本上讲, 文化建设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 又要防止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的现实化。
文化发展趋势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在文化领域内的表现, 以文化的方式凝结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成果。文化发展趋势不是凝固不变的, 而是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活动加以改变的。文化发展趋势是我们在建设文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在文化内容、形态、格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 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这三大文化发展趋势彼此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互融合, 一起构成影响世界文化形态、文化格局及其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更加有利于中国吸
收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 加快中国文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2. 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 对
于充分利用国外文化资源, 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为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增进和提高了各国政府和普
通民众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使广大中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激发了中国广大民众建设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必需的思想意识条件。
4. 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文化格局
产生新的变化、世界面临着文化秩序的重构和文化力量的重组, 这种形势不仅客观上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而且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崛起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5.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文化建设中保持、巩
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发挥中国文化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6. 文化多元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
发展, 增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互补性,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元并存发展的新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7. 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 密切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进一
步加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 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8. 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 促进了文化形态的变革, 提升了
文化的社会作用, 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 带动了文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使中国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有:
1.文化全球化趋势, 必然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造成文化价值的断裂, 这对于我们如何应对外来文化, 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 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 而文化软实力相比一些文化强国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文化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和强度加大, 一些文化强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 更好的发挥中国文化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 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3.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 经济和文化的矛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矛盾也有进一步突出和加剧的趋势。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给文化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4.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增强, 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并存发展的态势下, 突出文化的主旋律, 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是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5.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推进了文化产业化的进程, 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成为多元并存的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文化建设如何在文化产业化和大众文化迅速扩展的情况下, 保证建设的质量, 提高文化的品质和品位, 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是中国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6.中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市场经济,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过程中, 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相反, 人文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促进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 全面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也是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7.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快速推进,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逐渐深化并全面暴露出来。如何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 吸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积极成果, 避免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价值上的断裂, 是中国文化建设要完成的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成为较长时期内困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难题。
作为综合反映文化存在和发展状态的文化发展趋势, 它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中国文化建设是在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进行的, 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 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因而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2.中国文化建设是全球文化共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建设密切联系, 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中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并存, 发展对外文化交流, 与不同的文明开展对话, 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积极成果, 反映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3.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 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文化建设和其他领域建设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互配合, 协调发展。
4.中国文化建设困难大、任务重, 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其使命感和重要性更强。中国文化建设正处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处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担负着为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和精神动力的历史使命。
5.中国文化建设既要坚持独立自主, 也要坚持改革开放,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我们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同时也坚持改革开放, 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文化的发展,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8.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哲学意蕴 篇八
关键词:中和; 和平; 发展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败论”等各种各样的观点纷纷出现,特别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与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发展轨迹有关。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后不会采取同样的做法。①历史的“规律”是否必定就是中国未来的宿命?中国的发展是否能够走出上述“规律”?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回答是:“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②在中华文化中,和与中是一对一体两面的概念。不偏不颇谓之中。它指称的是一种中正的情状;发而中节谓之和,它描述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就是静态的和,和就是动态的中。中华文化中的中和精神与西方哲学中的两极思维有所不同。两极思维极端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对抗,表现为一种有A无B、非A即B的态势;中和精神则在承认矛盾各方对立不同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并具体表现为亦A亦B、A而不A’和A中有B等形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和的文化”,强调的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和”精神。《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实现稳定与发展的大本与大道,也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思想源泉。这里,我们将从中和思维的不同内涵及其具体运用方面阐释如下:
一、 亦A亦B:互利双赢
中和意味着对立事物的和平共处、互相补充。孔子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③这里,张谓张弦,弛谓落弦。弓弦只张不弛,则绝其弓力,所以,“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④弓弦只弛不张,则失其往来之体,所以,“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⑤从“一张一弛”的范例出发,我们可以将中和思想概括为亦A亦B。A与B分别代表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从而达到中和境界,实现互利双赢。互利双赢是与零和搏弈相对而言。零和搏弈是指你输则我赢、你赢则我输,输者全输、赢者全赢两者相加之和等于零的极端状态;或者在博弈的过程中,二者势均力敌,你削弱了我,我消耗了你,两者相加之和为负和的一种双弱结局。互利双赢却是双方在对未来共同利益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协商与合作,达到你赢我赢,你好我好,共同发展,两者相加之和为正和的双赢局面。
在这种亦A亦B、互利双赢的中和精神影响下。中国在“睦邻、安邻”的外交政策基础上,去年温家宝总理又提出″睦邻、安邻、富邻、强邻″的外交政策。具体含义如下:
首先,在中和思维影响下,利用世界和平努力发展自己,同时做到“睦邻、安邻”,是实现互利双赢、和平发展的根本前提。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中国一向坚持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依靠合作共同发展,是我们一向坚持的基本原则。从睦邻、安邻的观念出发,邓小平曾经指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⑥“你们让一点,我们让一点,就解决了”。⑦求和平、要稳定、谋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温家宝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维护和平与稳定是实现亚洲共赢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谈不上发展,也就会丧失机遇。”对亚洲如此,对中国、对世界也同样如此。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在中国人看来,小至家庭,大到国家,只有在和睦、和平的环境中,才谈得上发展、壮大和繁荣。然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亚洲各国对中国作为一个贸易、投资和就业机会的竞争者深感不安。“睦邻、安邻”政策就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发展靠的是自己,而不是靠侵略别人。中国将把自己的崛起作为促进整个亚洲发展与稳定的一部分,而不是动荡、战争的导火线”。资源和能源问题是其他国家对中国最担忧的一个问题,认为随着中国发展,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必然会走向通过侵略掠夺他国资源的道路。温家宝回答说:“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⑧也就是说,中国会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加快能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研究发展新能源来解决,不会给世界增加麻烦。在2003年东盟会议上,马哈蒂尔和吴作栋总理也曾经形象地把中国比喻成为一个友好的大象,他们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和观念及其行为方式不会对他们存在任何威胁。如果要侵略,600年前(指郑和下西洋时期)就侵略了。
其次,在中和思维影响下,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而实现“富邻、强邻”,这是实现互利双赢、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政府一系列外交政策的真实写照。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多年的政策是自己活,也得让别人活”。⑩以损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归根到底也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因而,逐步发展、逐渐富强的中国,也必然是自己富裕,也让邻国富裕;自己强大,也让邻国强大的中国。邓小平说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不是只对一方有利,而是对双方、对两国、对两国人民都有利”。(11)“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12)事实上,中国奉行的“富邻、强邻″外交政策,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发展互惠互利关系的坚实基础。2002年,新加坡1-8月整体对外贸易下降1.6%,但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却是两位数的增长;2003年上半年,韩国单对中国的出口就增长了近一半,日本向中国的出口总额也比上年增长了40%。中国已被称为周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心”。同样,在与非洲国家的交往中,中国通过各种形式,为非洲国家培养、培训近7000名各类人才;并提前兑现承诺,减免了31个非洲国家合计10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出口中国的部分商品免关税待遇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多年来“富邻、强邻″的政策是落到实处的,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意味着和平、合作和发展,意味着互助、互利与双赢。因此,逐渐强大的中国,不是威胁他国发展的中国;逐步富强的中国,是与世界各国共同富强的中国。“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13)用对立的思维来处理问题则两伤,用协调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则两赢。运用中和思维,从战略上,避免你死我活的零和搏弈结局,致力于走出一条互利双赢的和平发展之路。
二、A而不A’:和而不同
中和强调适中而不过头,因此,儒家文化主张“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周而不比”等。我们可以将上述
范例概括为A而不A’。这里,A’是指A的极端形式。不A’就是要避免走向A的极端,从而达到中和的境界。用A而不A’的中和思维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必然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就是保存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同”则是绝对的同一、一致。 “和”与“同”是不一样的。 晏婴对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14)而“同”则是“以水济水,谁能食之?”(15)意思是,“和”譬如厨师作的汤,其中有鱼,有肉,有各种的作料,加上火力烹调,这样,其中个别的味道有不及的,在新的统一中得到补充,有太过的,在新的统一中得到调节。“同”则是水再加水,还只是水的味道,在味道说,是简单的同一。这也就是说,“和”是集合许多不同的对立面得一个新的统一;“同”仅是简单的同一,而不会有丰富的内容。(16)
温家宝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17)也就是说,“和而不同”是中国与他国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和谐以共生共长”,侧重的是“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发展的中国,是一个愿意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中国,而不是强迫他国与己同一的中国;是追求世界和谐、共生共长的中国,而不是寻求世界霸权的中国。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都在担心,本土的文明将被某种普世文明所替代,自己的国家将被某个霸权国家所支配。逐渐强大的中国会不会是一个追求普世文明、寻求霸权的中国呢?中华文明以其包容性而著称,这与西方文化中片面追求普世主义的思想倾向有着很大地区别。片面追求普世主义的信念断定自己的文明是世界最高级、最进步的文明,全世界的人民都应当信奉。这种“同而不和”的片面追求普世主义的信念,行为模式难免沦为“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其逻辑结果当然是以强权行天下的帝国主义。(18)与西方文化中片面追求普世主义的倾向不同,强调包容精神的中华文明,向无“帝国”之观念,有的只是“天下国”的理想。一民族自治其族者,为族国(民族国家);一民族统治他民族者,为帝国;一民族领袖他族以求共治者,为天下国。天下国超族国而反帝国。(19)其精神境界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20)其政治信念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21)其治理方式是“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22)这里,以“公理”治天下,而不是以“霸权”令天下,超越的正是“同而不和”的极端,追求的正是“和而不同”的和谐。中华传统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3)这就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24)简而言之,同一则衰,和谐则生。因此,在中国看来,“和而不同”的道路,才是中国不断发展繁荣的道路。
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具有求同存异的精神。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许多国家对中国有误解,甚至还有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思想。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的大会发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是来吵架的。”接着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并进一步解释“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求同存异观点的提出,不仅消除了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而且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精神。同样,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此次强调两国之间的合作,并对两国之间的贸易问题及其他纠纷保持低调。”(25)“求同存异”是“和而不同”理念的具体体现。它谋求的是共利互惠,容纳不同,追求和谐,共同发展。因此,中国领导人多次重申,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这既是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正是中和思维在国家发展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强而不霸”“盛而不骄”。
其次,“和而不同”意味着“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不同以相辅相成”,强调的是“不同而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是实际存在的,但不同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冲突,发展的中国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战争、强权,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传统是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传统是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26)有如音乐,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上的不同,通过“相成”、“相济”,却能和成优美的乐章。实际上,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而和”的结果。有人认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也是国家发展和强盛的动力所在。历史上,中国从不局限于狭义的民族主义,也不以推毁他人的“祭坛”为目的,而是相互容纳、相互吸收,进而形成了一个拥有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大家庭。
当然,不同是实际存在的,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怎样才能使不同不相冲突,却能相辅相成呢?先哲孔子对待鬼神所采取的存而不论的态度特别值得我们借鉴。《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7)这里,“不语”意味着不去肯定,“如在”则意味着不去否定。这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就是典型的存而不论。所谓存而不论,是指将一些一时不易弄清、不必弄清或弄清了并无益处甚至反有害处的问题搁置一边,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于也不怀疑,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孔子又进一步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28)这里,“敬”意味着不去否定,“远之”又意味着不去肯定。在孔子看来,这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存而不论,才能称得上“知”(即智)。实际上,邓小平关于对那些一时解决不了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问题“先放一放” 和“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的主张,就是孔子存而不论的智慧在当代的发展。我们在中印边界问题、在与东南亚邻国南海岛屿息争问题上,就采取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存而不论的解决法。自双方达成共识以来,尽管边界问题没有解决,中印在边境地区却维持着多年的和平与安宁。去年,印度瓦杰帕伊总理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友好的访问,并与温家宝总理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两国的关系开始朝着全面合作向前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也进一步加强。事实证明,采取存而不论的方式是明智的,是可以避免冲突的,也是独特的“不同而和”的中国发展道路。
三、A中有B:你中有我
中和强调对立双方的调和整合。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中开头两卦是乾和坤。乾卦意味着纯阳,坤卦意味着纯阴。它表明,过程从简单的阴阳对立开始。中间经过六十四卦的反复变化,或者说,经历了所有可能形式的矛盾,最后以既济和未济结束了整个行程。结尾两卦,正好是开头两卦的交合错综,调和整合;或者说,是乾坤两卦各以己之所有,济彼之所无,各以己之所过,济彼之不及,从对立走向统一。北宋张载指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29)根据上述思想,调和整合的中和思维可以概括为A中有B。它强调的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
A中有B、你中有我的中和精神,在国家的发展方面表现如下:
首先,不同国家的文明并不绝然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30)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1)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2)这种A中有B、你中有我的中和思维,将社会主义与其他文明调和融合起来,并使社会主义在这种调和融合中获得发展。今天,温家宝又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比作大海,比作高山。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成其为高。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只有吸收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发展;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才能进步。(33)这就把社会主义与其他一切文明成就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其次,不同国家利益的利益并不决然冲突,而是互惠互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虽然中国的经济呈强劲的发展趋势,但人多、不发达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中国要实现全面的小康、富裕、强盛,就必须更加要求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交往越来越不受地理、民族和文化等因素的阻隔,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全球统一市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使生产、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创造出一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的局面,也使得各国有了更多的利益和合作基础。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对推动中国的发展无疑会起重大作用;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补充着美国的大众市场,也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据世界银行一份调查报告评估说,如果美国政府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可能减少42%至96%,而为了支付取代中国产品的比较昂贵产品的价格,或是弥补对中国商品征收的更高的关税,美国的消费者可能每年要多支出140亿美元。这份报告正好说明,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损害对方的利益,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自身的利益。世界经济一体化早已把各国人民的经济利益变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再加上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单独解决的,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超然于事物之外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以呈现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趋势。基于对不断融合全球化格局的认识,为自身利益着想,任何国家都很难选择一条既损害他人利益也损害自身利益的发展之路,更不用说有着传统中和思维方式的中国。中和思维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未来实现和平发展的思想源泉。
①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②伊铭《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内涵》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1月7日。
③④⑤《礼记·杂记下》。
⑥⑦(11)(12)(31)(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49,19,53,30,373,373页。
⑧(170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标投向中国》。
⑨《中庸 不远章》。
⑩《李光耀在大阪“朝日研讨会”上的演说》。
(13)温家宝总理2004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
(14)(15)《左传》昭公二十年。
(1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116页。
(180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认为,西方文明有着强烈地普世主义倾向,并认为帝国主义是普世主义的必然逻辑结果。
(19)罗梦册的《中国论》中,划分的三类不同的国家。
(200《礼记.礼运篇》。
(21)(22)《吕公春秋.贵公篇》。
(23)《国语·郑语》。
(24)(26)汤一介《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第二届东方思想学术研讨会98北京论文集。
(25)路透社对温家宝总理访美的评论。
(27)《论语.八佾》。
(28)《论语.雍也》。
(29)《正蒙.太和篇》。
(30)罗素《中西文化比较》水牛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页。
(责任编辑庆跃先)
9.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篇九
“十五”以来,中国茶产业处在新的发展高潮。“十五”期间茶园面积增长了19.4%,茶叶产量增长了36.1%,内销增长了34.1%,出口量增长了26%,出口金额增长了38.2%,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茶馆茶休闲业方兴未艾,茶叶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茶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有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花钱换取精致的休闲,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休心养性、充分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而通过进茶馆、旅游、观赏、娱乐、体验、休闲等方式,去欣赏茶、茶园、茶叶加工技艺和品审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经得到旅游业的极大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扬与保护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资源,使其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目前与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茶文化旅游概述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先辈以茶为载体田,以中国为中心,向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包括茶的品种、茶的栽培和加工、饮茶、茶文化等。
茶作为雅俗共赏的一种事物,有言道:“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又有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种文化,茶文化既是上层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茶,是连接着各个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的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利用不单纯是冲泡饮用,而是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对茶的研究和喜爱,也不局限于茶学者,广大消费者对茶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等。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
2茶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从茶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一种茶之所以成名并发扬光大,主要因素一则是茶本身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杭州的龙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茶园山名,放有“名山出名茶”之说。如:大红袍与武夷山人文自然祭观、江西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华顶云雾与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二是
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石雕园、广东英德的茶趣园、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3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则是指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旅游者身心的一种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即茶叶人文生态旅游。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荣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茶产品会展旅游、茶文化节庆旅游等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同时由旅游带动的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这也是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领域,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在我围乃至世界引发了新一轮的文化旅游热潮.作为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产品资源和茶俗、茶艺、茶事等荼文化资源。近年来,在茶界、旅游界等各界人上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茶文化旅游产品也不断的推陈出新。
1.以茶资源殛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倍受游客青睐。
我国的茶资源十分丰富,且茶园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风光迤逦之处,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神话,传说、典故等)有机结合,正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如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中国茶叶博物馆也坐落于此;有茶都之称的福建安溪现建有茶叶博物馆、凤山茶叶大观园和大坪生态茶园等。
2.依托茶的药用价值及保健功能开发的生态保健游日益升温。
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总结了茶的24种功效;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也写道:“茶乃养生之m药,延龄之妙术。山若有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见长”: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正是开展与茶相关的生态保健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涌现。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的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外化,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游人不仅可以了解其中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I: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这些场所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开展,不仅为
荼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为茶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项目,大大促进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4.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发展迅。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五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都足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条都观光和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5.茶文化研讨会、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了国际茶。
文化的交流.为茶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前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2003年在中国重庆永川举办的围际茶文化旅游节的效果更足突⋯,期间共接待参展会商和游客达50万人次.吸引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其他如日照茶博会、景德镇茶文化旅游节、成都茶文化旅游节等,都在宣传和弘扬荣文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拓展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三、关于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文化旅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近年来,文化旅游迅速发展,为世界各主要旅游国(地)带来了大量收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树立市场品牌,才能提高旅游者消费档次,形成效益型增长。对此,提出几点关于更好建设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思路
3.1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树立文化品牌
通过设立鲜明独到的主题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的记忆,是给游客树立起品牌的极佳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构思不同风格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根据茶文化的特征,可以设计如下主题:“茶文化美食”主题,举办茶宴(茶点)品尝节,推出一批茶餐饮特色宴会、菜肴和茶点,吸引中外游客到茶餐饮特色店用餐消费;“茶艺交流”主题,举行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海内外茶艺爱好者提供茶艺交流的平台;“茶文化体验”主题,向中外游客介绍、展示、品鉴包括采摘、炒制在内的中国茶艺文化;“茶文化专题游”主题,设计茶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如茶文化寻踪游、茶道寻源游、茶文化工业游、都市茶馆游、农家茶馆游等系列茶文化旅游线路。通过这些主题的设立,使游客在这其中逐步理解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3.2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抓住游客。如大理白族的“一苦二甜三回昧”的三道茶文化.就体现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力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学。卢祺义先生为“老同茂酒楼”创制的“席间三
道茶(即迎宾消暑/暖身茶,助兴开胃茶,和敬留香茶)”,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可谓现代茶人对荼文化内涵的创造性开发。另一方面,要提高茶文化旅游区内导游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媒介作用,将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较完美地传递给游客,在这一方面,上海的茶校教育走在了前列。
3.3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提高可参与性
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必须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可以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在茶专家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不同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青少年旅游者渴望冒险,追求刺激,求知欲强,可针对他们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请专家学者为他们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体会茶文化所追求的淡泊心志、情景和谐的意境,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针对假日休闲旅游兴起及人们对新茶喜爱,可选择距离适当的产茶区,组织“新茶采、尝、购”为主要内容的一日、二日游。
3.4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和推销茶文化旅游
10.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篇十
马尚云
2012年第10期 ——文化建设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长江流域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著名的“长阳人”故乡、巴人故里和土家族发祥地,具有悠久灿烂的巴土民族文化。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我们将抢抓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文明湖北”的重大战略机遇,始终坚持“文化先导”战略,致力打造“中国文化强县”。通过深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筑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贡献。提升“四力”:彰显“中国文化强县”
坚持“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长阳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极大释放文化生产力能量,充分展现文化助推发展的巧实力。
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彰显长阳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始终坚持文化兴县、文化立县不动摇。通过抢救发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让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保护,形成文化品牌,成为长阳的独特标志和文化符号,以此不断扩大长阳的开放度,提升长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提升长阳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长阳建设中国文化强县的精神驱动力和文化影响力。坚持倾力擦亮“巴人故里、土家族发祥地”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提高长阳“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知名度,让“文化长阳”成为一张瑰丽的名片。
二是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彰显长阳建设文化强县的创造力。坚持“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打造民族精神、提升精神区位、推动跨越发展的“大气场”。近些年来,长阳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发展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2011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这些来之不易的殊荣,更加坚定了我们把长阳打造成中国文化强县的信心。
三是提升文化生产力,彰显长阳民族文化异军突起的发展实力。坚持向文化要生产力,不断把长阳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发展优势,使文化生产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长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开放,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近些年来,全县通过文化旅游大融合,坚持以生态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使长阳清江画廊成为鄂西圈旅游核心景区、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三峡旅游目的地。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巴土文化的吸引作用,放大“湖北旅游强县”效应,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开发等战略机遇,把清江画廊打造成“生态文化旅游航母”,使长阳成为国外游客来中国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四是提升文化助推发展的巧实力,彰显长阳“投资洼地”效应。坚持以“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理念,着力践行先商后政、重商崇企的发展文化,维护发展环境,筑巢引凤,全力打造健康食品、矿业、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等四个百亿产业集群,使长阳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近些年来,长阳成功引进首钢、北大荒和华新水泥等3个中国百强企业,近年新引进项目100个,到位资金200亿元。我们将乘势而上,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把长阳打造成“经济充满活力的财富宝地”。
推进“四化”:支撑“中国文化强县”
坚持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发展的作用,走“保护为
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之路,增创长阳文化发展新优势。
一是推进文化事业工程化。长阳从2001年开始,启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法规化保障,充分发挥民族自治优势,实施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全面完善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坚持区域化传承,实施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不断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继续探索推行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模式,建立完善传统文化项目生态保护区;坚持系统化推进,一手抓服务下移,对全县建立的20个艺术类别3000多人的民间艺人档案库,强化动态管理,一手抓对外合作研究,深入推进与华师大、中南民大、三峡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续建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化。坚持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平台,加快推进中华巴土圣山、北纬30度岛之世外桃源、清江古城、龙津星城等总投资近100亿元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做大做强清江百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巴土文化产业园、清江奇石创意产业园、天柱山民族宗教文化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其中,巴土文化产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总投资2亿元,已纳入全省首批创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努力将其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亮点。坚持文化与旅游大融合,着力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广州岭南集团、香港大诚公司、稻花香集团等企业开发清江文化旅游。致力打造文化专业市场,成功推出《清江毕兹卡》、《下里巴人》、《巴土恋歌》等土家原生态民族歌舞,精心打造《江山美人》大戏。探索实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模式,深度开发清江健康食品、奇石、根艺盆景、西兰卡普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推动长阳民族民间艺术表演业基地、文化工艺品加工业基地发展壮大。
三是推进文化开放品牌化。将巴土文化作为“一县一品”主打文化品牌培育,大力实施“土家源”生态文化工程,高起点、全方位、宽领域开发“神秘清江、梦幻土家、魅力长阳”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土家撒叶儿荷等原生态文化品牌,将誉为东方迪斯科这一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民健身舞向全国推广的“长阳巴山舞”不断发扬光大;精心培育民俗民间文化品牌,将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剧《梦幻土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坚持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打造更多诸如“农民兄弟组合”王爱民、王爱华,以及湖北好人“英子姐姐”等名人文化品牌;以清江画廊创5A景区为重点,倾力打造“巴人寻根游”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借助“横渡英雄”张健的名人效应和“清江画廊纵渡接力挑战赛”赛事的影响,打造中国公开水域游泳第一赛事品牌。
四是推进文化拓展时代化。坚持巴土文化时代化、先进化方向,着力推进文化再造。充分挖掘、吸收亲商重企的发展文化成果,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着力培育“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的诚信文化,继承巴人先祖廪君履仁义之约掷剑称王的土家“以诚待人”的理念,打开山门,突出特色产业招大商。我们先后投资5亿多元,配套完成健康食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用一流的发展环境,招引企业家在长阳投资兴业,引进培育一致魔芋、华饴木本油脂、长阳丰瑞生物等一批全国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培育“以人为本、实干执着”的人本文化,大力实施农民“金饭碗”工程,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达到120万亩,为全县35万农民打造“金饭碗”。着力培育“把企业和企业家当掌上明珠”的重商文化,全力打造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努力实现总产值150亿元,各类龙头企业过百家。
坚持“四强”:驱动“中国文化强县”
坚持把建设民族文化强县作为兴县富民的重大战略来部署推进,充分保护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大群众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情,因势利导,突出“政府主导、人才支撑、创新突破、市场运作”,不断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坚持强基础,依靠政府主导驱动。始终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民族文化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业,纳入全县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布局,更加注重通过政策和立法来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长阳每届县委政府都坚持民族文化工作思路和措施的连续性,做到“两个始终不变”,即县委、政府领导换届,对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视始终不变,地方财力再困难,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始终不变。
二是坚持强支撑,依靠人才队伍驱动。始终把造就高素质民族文化人才队伍,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坚持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先后出台县级领导联系文化人制度、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表彰奖励制度、特殊贡献的老艺人特殊保护制度等多项文化人才倾斜政策。通过设立传艺奖励基金和“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实施高龄传承人生活困难补贴等,坚持每三年表彰一次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不断强化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工作作风硬的巴土文化抢救、研究和开发人才队伍,在文化强县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三是坚持强突破,依靠创新发展驱动。始终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当作一项创新工程来抓,推陈出新,兼收并蓄,不断增强巴土文化的生命力。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立核心价值观上,加快构建“文明长阳”;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率先提出“原生态文化”概念,创新实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上,探索完善乡镇举办、群众广泛参与、文化与地方经济有机结合的文化节庆活动新方式,不断探索巴土文化与生态旅游共进步、共繁荣之路。
四是坚持强产业,依靠市场运作驱动。坚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实施“项目兴县”、“产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使巴土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探索实施“文化搭台、经贸唱戏”,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精心设计、组织“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等系列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吸引一批投资过亿、过十亿的“巨商大贾”落户长阳,开发清江文化旅游,使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景点纵贯全县140多公里,开发面积70平方公里,着力推进清江画廊百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形成。■
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 篇十一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 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色彩斑斓、面临多种选择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喜”的主要表现: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忧”的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炒作和不负责任的传播。
(3)对策: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前人们的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 落后文化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如殖民文化、法论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 要克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影响,公民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国家应该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要利用法律手段,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文化市场。
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重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 重要途径: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六、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1.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七、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命题预测
本专题多以识记和理解的方式考查什么是大众文化,怎样发展大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有什么特征及危害,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基础等,也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查。
例题精析
[例1]广州人素有图“好意头”的传统观念,由于“书”和“输”谐音,过年买书一度是不受欢迎的行为。2008年春节,不少市民读书、买书的热情则愈显高涨,有的长辈甚至以国学书籍做“利市”给小孩子过年。这说明了
A. 广州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B. 落后、腐朽文化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
C. 广州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充实
D. 读书成为了广州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题析]广州人认为“书”和“输”谐音,不吉利,这是一种落后的传统观念。但2008年春节广州人把书当作“利市”给小孩子过年,说明了广州人逐步克服落后的观念。传统观念中也有积极的成分,故说传统观念发生根本改变是不科学的。这种新变化说明广州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答案]C
[例2]“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作用。这说明
A.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B.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D.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应该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相适应
[解析]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材料明显提到“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只有C合乎这一涵义。其余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模拟操练
1.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下列属于其积极意义的有
①在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落后腐朽文化的传播②文化知识的传播有了更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③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④它通过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推动生产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 据《焦点访谈》报道,近年来个别媒体的低俗现象有所抬头,大肆炒作明星隐私和绯闻,渲染色情暴力,注重感官刺激,迎合猎奇心理。主要原因是
A. 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和传播工具的快捷性
B. 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变化的快捷性
C. 部分文化产品的荒诞和庸俗性
D.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3. 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落后文化的是
①电脑算命、看风水 ②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 ③宣传暴力色情的文化④婚事大操大办⑤讲排场、挥霍性消费⑥“法轮功”邪教
A. ①④⑤ B. ①②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⑥
4.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 培育“四有”新人
C.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7.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A.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B. 其核心是诚实守信
C. 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与前进方向
D. 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是
A. 科学文化建设 B. 思想道德建设
C. 培育“四有”公民 D. 中华民族精神
9.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说明了
①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②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③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造福社会④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重要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
①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④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点拨
1. D(抓住题干关键词“积极作用”) 2. D(抓住题干关键词“主要原因”)3. A(抓住题干关键词“落后文化”) 4. A(抓住题干关键词“旗帜”)5. C(④表述错误)6. C(抓住题干关键词“基础”)7.C(抓住题干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8. B(抓住题干关键词“灵魂”) 9. A(④表述错误) 10. A(抓住题干关键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推荐阅读:
中国十大文化旅游城市简介08-08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0-20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07-09
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器具发展08-20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11-07
【2016高考政治】发展中国特色这会主义文化单元测试题09-07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时1走进文化生活11-13
高中政治单元质量检测卷(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教案10-13
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练27走进文化生活11-04
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