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共12篇)(共12篇)
1.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一
心理分析在骨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杨定群
【摘要】 目的:通过对骨科老年患者实施心理分析和科学的护理,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方法:对132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为护理计划提供依据,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并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结果:13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8%,治愈率92.4%。随访98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心理分析在骨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前景看好,效果满意。【关键词】
骨科 老年患者 心理分析 护理
据统计,老年患者在骨科病人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为使骨科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能更好地进行治疗,早日康复,通过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具体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以来共收治老年患者132例,男81例,女51例。年龄:60~69岁54例,70~79岁42例,80~89岁30例,90岁以上6例。致伤原因:车祸56例,摔伤64例,其他12例。手术治疗80例,占60.6%。合并症:112例,其中高血压46例,冠心病26例,糖尿病38例,其他27例,合并症2种以上34例。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3例,发生率9.8%。治愈122例,占92.4%;未愈出院18例,占6.8%;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猝死。文化程度:文盲127例,小学74例,初中以上64例。随访98例,功能恢复良好。2.心理分析
2.1 恐惧感 老人大都是因为车祸或不慎摔倒致伤,从生活自理到不能自理的改变,加上医院环境生疏,对临床各种操作,如骨牵引、打石膏、穿刺等,都易产生恐惧感。
2.2 焦虑、忧郁 老年患者都知道,骨折需要康复的时间长,自己年龄又大,担心手术预后不良,恢复不好。还担心儿孙工作学习忙,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等,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往往要求放弃治疗。
2.3 敏感的自尊 希望受到周围人员的关心、重视,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身份,或亲友、儿孙中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认为自己年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辛苦了一辈子,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百般挑剔。
2.4 主观感觉异常、猜疑心重 对别人的言语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1]。老以为别人在议论他的病情,一再追问医生,他的病情严重不严重,能不能治愈,今后生活能不能自理,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状态。
2.5 被动依赖、悲伤自怜 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变得软弱无力,希望更多的亲友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3.护理体会
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创伤较严重,又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1]。
3.1 心理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全面评估患者受伤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伤后情绪变化、以及疼痛等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同情和尊重患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根据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工作和家庭背景等情况综合考虑,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认真解释病情,治疗方式、方法及结果。说明各种治疗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及时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鼓励同病种患者相互交流治愈情况,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手术。尊莺患者的感情和志向,不伤害其自尊心,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减轻其痛苦,引导患者过愉快、充实的生活,并帮助制订康复计划,提高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3.2生活护理 老年人全身器官均有衰老现象,受伤后,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陪护人员多数是外省护工,语言交流受限。所以,我们加强巡视及基础护理,早晚进行口腔护理,每天擦浴1次,保持床单干洁、平整。根据疾病种类及时送上可口易消化的饮食。指导陪护人员,使起居、饮食、大小便都能及时、满意,使其感到社会的温暖、愉快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3.3 合并症、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许多老年病人自诉平素体健,但是本身机能减退,许多合并症未被发现,加上创伤的刺激,使病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护士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对高血压患者要定时监测血压变化,稳定病人情绪,合理使用降压药,并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造成意外伤害。对冠心病 患者,持续使用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电示波变化,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对疼痛剧烈者,及时给予止痛处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不良刺激。对糖尿病患者要定时监测血糖、尿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及时换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导病人进食糖尿病饮食。另外,由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干燥,外周血供差,卧床时间长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褥疮。要求我们加强巡视,对长期卧床病人,班班检查皮肤情况,建立翻身卡,每2小时翻身改变体位一次。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受压处,对因病情限制翻身者,应用棉花小枕交替垫于双侧臀部,减轻骶尾部压力及受压时间,有效避免了褥疮的发生。4例术后患者出现Ⅰ期褥疮,经过积极处理后痊愈。
3.4 功能康复护理 多数老年患者,骨折后由于疼痛原因及担心活动会使骨折移位,所以功能锻炼不积极。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还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传授正确的锻炼方法,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患肢的肌肉舒缩锻炼,远端健康关节的锻炼,骨折关节的锻炼。并指导家属、陪人为患者进行被动锻炼,促进早日康复。4.小结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心理学和护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探索病人的心理规律,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的心理差异,采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使病人安心治疗,早日康复。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对疾病知识掌握少,合并症、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护理难度大,不但需要护士具备有全面的老年护理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采取心理分析的方法耐心帮助患者掌握防病治病的健康知识,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病人康复过程更为流畅,这应该是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病人为本、提高生命质量和患者尊严的第一要义。
参考文献
[1] 梁自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2005,16(12):93-9.
2.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二
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由于社会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变, 心理上往往产生一种失落感, 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沉默寡言、表情淡漠, 急躁易怒、发脾气。还有的老年患者由于丧偶、独居, 或各种原因所致的交往不变, 心理上常常产生隔绝、孤独感。还有的老年患者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儿女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 心理上可产生忧虑或恐惧感, 从而也可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不同, 生活环境不同, 表现也不同, 老年人一旦离开工作岗位后, 感到非常空虚, 无耐, 特别是患病时有生命“老朽末日感”, 感到人生尽头的悲哀, 尤其是子女不孝时, 情绪低落, 悲观失望。
1.2 恐惧心理
老年患者住院后对一些特殊检查, 治疗项目普遍感到恐惧, 特别是当病情突变或患恶性肿瘤时, 更是感到害怕和惊恐, 惧怕疾病降临夺走自己的生命, 有极强烈的求生欲望。
1.3 顾虑重重
患者住院后, 很想从医护人员的口中了解到自己患的是什么病, 有没有治疗的价值, 是否可以完全康复, 住院费用是否可以承受。怀疑医院水平及护理水平, 只信任年纪大的医师和护士为他们治疗和护理, 遇到年轻的医师或护士及实习生时会对他们的治疗或护理产生怀疑, 不信任, 担心是否对症下药, 是否会打错针等等。
1.4 依赖心理
老年人患病后, 对护理人员有依赖心理, 情感上有些幼稚, 爱发牢骚, 爱唠叨, 渴望别人同情照顾, 愿意让资历深, 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对他们进行治疗护理。
1.5 悲观心理
有些老年人由于产生悲观心理, 疑心特重, 性格古怪, 脾气暴躁, 常为一点小事发脾气, 甚至老泪纵横。
2 心理护理
2.1 多数老年患者期望延年益寿, 受社会重视, 晚辈的尊重, 享受天伦之乐, 在有限的晚年生活里, 发挥自己的余热。
但由于老年人疾病缠身, 每年都住上几个月的医院, 精神紧张, 思想负担重, 有时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热情地用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与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关系, 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情绪、承受压力, 通过分析和引导逐步解决和消除。介入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并给予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的交谈, 围绕存在的问题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矛盾。使患者了解自己的处境和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内心的需要。引导患者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 找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式。护士在采取心理疏导时, 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方法, 不能仅强调自己的标准和观念, 而是要站在老年患者的立场上, 深入老年患者的内心世界, 体察患者的情绪, 了解患者的思想, 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时, 要使老年患者能够接受。通过对他们的谈话反馈使患者感到护士对自己的关心和了解, 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帮助老年患者应对困难, 精神压力过大时鼓励老年患者适当宣泄, 诉说给亲人、朋友、请家人和亲属一起来分担自己的精神压力。引导老年患者培养稳定的情绪,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并组织老年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 经常开展小型文体活动, 使他们忘掉个人的烦恼, 适应新环境。
2.2 消除恐惧、焦虑心理
首先, 做好心理安慰, 向其介绍医院的设备, 技术力量, 科主任, 主管医师, 主管护师及业务能力, 让患者相信医护人员有足够的经验治好疾病。大部分老年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 常在夜间发作或突然急性发作。由于机体脏器功能衰弱, 应急反应不敏感, 有时虽然病情很重, 相对的症状并不典型, 因此应随时深入细致观察病情变化,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这样既表现我们的同情心, 又使家属及患者感到温暖, 使老年患者建立信心, 消除恐惧和焦虑。
2.3 尊重老年患者, 理解患者的疾苦
让患者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接受治疗和护理, 才易于疾病的恢复, 反之会促进病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做到耐心护理, 讲话态度和方式必须注意, 在交谈中或护理操作时不以床号代名, 使他们感到处处受到别人的尊重。
2.4 主动、热情、周到服务, 护理人员热情体贴, 能解除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
因此, 对老年患者应主动, 热情, 周到服务, 耐心解释, 态度和蔼, 处处体现出细心和精心, 用护理人员的行动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深受感动主动配合治疗, 以利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3.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三
随着全球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根据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79.1%的老年人至少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因此老年人患病就诊的人数也相应增加,老年患者身心衰老,情绪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护理任务重、难度大,心理护理要求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现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6月~2010年9月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56例,年龄61~75岁,其中男86例,女70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46例,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动脉血栓形成68例,糖尿病、肿瘤42例。
1.2 患者的心理特点:老年患者来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经常表现出精神过度紧张、前顾后虑、忧郁、焦虑、消沉、惊恐不安、孤独、固执不合作等心理变化,加之五官失灵,行动不便,心理上常处于痛苦不堪的状态,不良的心理又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减轻其心理压力,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 心理护理
2.1 理解与尊重:由于衰老、病痛及生活和社交能力的减退,老年人的自信心也随之丧失,从而导致老年人产生自悲和不受尊重的感觉,因此,护理人员要理解与尊重老年患者,尊称他们,耐心倾听他们对护理的要求和意见,经常用非语言与患者沟通,如点头、微笑、抚摸等,注意自己的仪态、动作表情,给予患者以亲切感和信任感,能做到尽可能予以满足,限于条件做不到要予以耐心的解释,应以深切的同情心。理解和安慰患者,营造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氛围,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信任感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2.2 关怀与帮助 :老年患者年老体弱,力不从心,缺乏自理能力,对诊断治疗疑虑较多,对预后更担心,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他们,经常与老年人交流、交谈时注意使用科学通俗易懂的语言,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自然坦诚地解释与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使患者了解病情治疗和护理措施,解除其顾虑。特别是身边无亲人的老年人倍感孤独寂寞,护士应热情关心他们,经常了解患者的生活所需,使其把心理所想说出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主动提供帮助,帮助洗脸、梳头,对步履艰难者应搀扶或给轮椅助其检查和室外活动,详细交待服药方法,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姐妹、父母一样使他们感到家的关怀和温暖,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
2.3 增强信心:老年患者在生理、心理诸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并发症多,慢性病长期住院恢复缓慢,病房生活单调,有些疗效不明显的患者,经不住长期疾病折磨而出现抑郁,消沉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耐心疏导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要细心观察分析患者的内心活动,协助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人际环境,鼓励病友相互关心,交流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鼓励家属多探视,对悲观失望的患者要进行诱导,有针对性地鼓励患者,激发患者的自信心,转换不良心境。经常告知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精神状态,使其精神上得到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只有增强信心才能早日康复。
总之.护理人员高应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并根据各类型患者的不同心理表现来进行积极正确的心理护理,将护士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完美地展示给患者,使患者对护士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以使护理更富有成效,做到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并重。
参考文献
4.基础护理学:老年鼻衄患者的护理 篇四
2 主动增进了解,加强角色置换,促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随着护患关系的深入发展,和蔼可亲、淳朴可信、精诚可托的护士形象就深植患者心中。我们利用语言暗示的效应,运用自身角色的威信,使患者放弃对疾病的胡乱猜测,缓解患者不适及病重的感觉。对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鼻衄患者应严格查房制度,经常巡视,并严密监测血压的波动,避免使患者情绪波动,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口干脉快、血压降低等情况,提示患者进入休克前期,应立即协助医生做好急救措施。对后鼻孔出血已行后鼻孔栓塞的患者更应加强护理。对伴有脑栓塞的鼻衄患者,在行后鼻孔栓塞后,应观察患者情况,加强巡视,避免患者因咽反射不敏感导致误咽、误吸。长时间鼻腔填塞敷料压迫止血的患者,常常因缺氧导致头痛,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以持续低流量口腔吸氧,减轻细胞缺氧,以免加重鼻出血及心脑并发症的发生;并嘱患者未经医生许可切不可自拔纱条。止血后,偶尔有血性眼泪属正常现象,患者不必惊慌。对流入口腔内的血液尽量吐出,切勿咽下,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利用护患之间的年龄悬殊,充分运用角色互换,加深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认同感,更进一步加深了护患感情。
3 注意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满足患者的需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护理氛围。多数老年人住院后加重了孤独感和疏离感。由于常规生活秩序被打乱而极需适应新环境,常引起焦虑和烦恼。因此,要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使患者感到温馨舒畅。重病患者应与一般鼻衄患者隔离救护,以免影响病情较轻或已趋康复的患者诱发高血压而再次发生鼻衄。除常规消炎、凡士林纱条填塞、硝酸银烧灼止血外,每晚睡前加服云南白药0.5g、鲁米那0.06g,加强夜间巡视病房,监测血压,日间氯麻液喷鼻1次/h(氯麻液为氯霉素与麻黄素合剂,具有消炎、收缩粘膜血管的作用)。入睡前鼻腔滴复方薄荷油,保持鼻粘膜湿润。并给患者温水泡脚,室内保持适宜的湿度、亮度,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将患者安排到小房间,并给以精神上的安慰,帮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如夜间患者突然发生鼻衄,护士应迅速、镇静,采用简便的止血措施,用手指轻压两侧鼻翼10min,额部、颈部置冰袋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并稳定患者情绪,迅速通知医生处理。我们曾接诊过这样一例典型患者,每日0~3时双侧鼻腔出血,量大,并伴有严重失眠、头晕,达数十日。我们在连续凡士林纱条填塞3次无效后,给患者行后鼻孔栓塞。
5.老年患者护理学的论文 篇五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实验研究随机抽取我院12月至12月住院60岁以上的胃溃疡大出血住院保守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1.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胃溃疡病史,病程为3~。入院诊断:检查无肝硬化。临床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呕血6例,便潜黑便11例,首次出血13例。
1.2研究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两组经诊断采取非手术治疗。采用同一治疗方案。进行止血,输血,抗休克,补液,抗炎等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实行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法。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以微笑的服务,主动沟通,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了解各位患者的是否有其他的老年病史,个人爱好,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子女赡养,亲属及朋友关系等,综合分析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在护理实施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心理沟通及家属及亲属的引导融合工作。
1.2.2对照组:采用胃溃疡并发胃出血的常规的护理方法。
1.2.3实验评价指标:①并发症(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褥疮为主);②住院时间;③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2结果
2.1实验组:引起并发症1例,住院时间为(13.84±4.45)d,护理满意度14例。对照组:引起并发症2例,住院时间为(16.27±5.12)d,护理满意度10例。
2.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综合多因素致病,要对上述三轴系统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重视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诸多因素,这就要求现代护理工作要注重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患者个体差异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形成的科学性。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的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患者,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思想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丘脑下中枢神经调节减弱,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皮下植物神经中枢紧张性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从而引起胃平滑肌收缩痉挛,组织缺血,胃面膜营养障碍,导致胃黏膜抵抗力低下;也是引起的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酸分泌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抑制胃黏膜上溃疡的愈合因素之一。影响住院治疗老年心理变化有诸多因素,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是导致老年人心里变化的重要因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风湿关节等疾病,老年病多数久治不愈,经常用药,加之随年龄的增长,机体逐渐衰退势必给思想带来压力,思想势必发生变化。
突然发生胃出血老年患者,由于医学科普常识的贫乏,对突然的呕血,便血,产生各种的思想负担。住院期间配偶及子女是老年人精神支柱,子女的探视问候,照顾态度都显示在同时病友医护人员的面前,是老年患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是影响老年患者心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他们对老人的态度直接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亲友关系是老年人业余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亲友关系是老年人诉说沟通的主要途径,住院期间亲友的探视问候是必会给老年人带来重归活动群体的渴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老年人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出现恐惧心理,怀疑心理,焦虑情绪,导致性格急躁、厌烦、自卑等多种表现,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治疗效果。为此,研究老年人心理学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基础,人文关怀是链接沟通的纽带,有针对性的沟通是缓解、解除老年心理压力的最佳途径。综合考虑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全方位做好心理教育及引导工作,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先沿的护理学理论,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树立严肃的科学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如静脉点滴,外科处置,灌肠导尿等护理技能,都是患者对护理技能评价的常见指标,无菌观念,病房管理,查房投药等常规工作都能显示护理的工作作风。
热情的`服务态度是患者接纳护理服务的第一印象,如在查房、投药、处置等履行护士职责系列过程中,脚步轻盈,语言温和,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亲切感,对家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虚心接受耐心解释,构建良好的与患者亲友沟通对话的纽带,切实把心理护理要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医院、家庭、社会的合力,为患者打造和谐的治疗氛围和治疗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正确的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自觉执行医嘱,严格按护理要求的体位卧床,禁食、进食、检查、用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常的生理代谢,发挥自身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实验组引起并发症1例,住院时间为(13.84±4.45)d,护理满意度14例:对照组引起并发症2例,住院时间为(16.27±5.12)d,护理满意度10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凸显心理治疗与临床护理相结合治疗效果。
4结语
6.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六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及病情观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较好。结论:通过临床护理消除糖尿病症状,控制高血糖,使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体质,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93-01
老年糖尿病病人代谢紊乱症状群不明显:代谢紊乱症状群指“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1]。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60例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0~72岁,血糖10.3 mmol/L~20.8 mmol/L,三多一少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就诊者。
1.2 治疗:饮食疗法为基础,终身如日;运动疗法宜适当,贵在坚持;药物疗法求效果,治必达标;教育疗法宜普及,助患成医;血糖监测常应用,适时调整。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并发症,给病人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及心理上的压力。病人由于控制饮食、长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带来的烦恼,对合并症的忧虑,对低血糖症状及各种合并症防治措施所致副作用的恐惧等不良心理,使他们对病后的生活失去信心;病人又因内分泌紊乱易于烦躁、激怒、情绪激动等引起应激激素的分泌,引起血糖波动及其他异常[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关心、鼓励病人及家属,讲出自己的感受,耐心听取其提出的问题,指导其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以便认真执行医嘱,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
2.2 饮食护理: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和减轻症状的重要途径,应贯穿于糖尿病病人健康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维持合理体重和营养状态,防止血糖过高,预防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饮食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提倡食用粗谷类和适量杂粮、绿叶蔬菜、豆类及含糖成分低的蔬菜水果等;限制饮酒及进食甜食,包括各种食糖及糖果、甜点心、冷饮、含糖饮料等;忌食油炸、油煎食物。每日摄取的蛋白质中,动物蛋白应占总量的1/3,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炒菜宜用植物油,每日摄取食盐应限制在6克以下,少食动物内脏、蟹黄、鱼子、虾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免促进和加重心、肾血管并发症的产生。饮食中应增加纤维素的含量,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同时可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每日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不宜低于40克。以上的饮食治疗方案仅是原则性的,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观察患者并按实际效果做必要调整。
2.3 运动护理:强调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适度的运动,在帮助病人制订运动方案时,应根据老年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程度及有无并发症等选择运动量和运动方式,不必强求一致。一般从短时间、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剧烈运动或不运动对老年糖尿病病人不利。通常选择餐后1~1.5小时进行运动,运动前或运动中可适量加餐(如3~4块苏打饼干或1个水果)。运动后测血糖,观察是否稳定。可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发生。如呼吸费力、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胸前有压迫感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运动。随身携带糖尿病卡,便于意外时急救。运动时要注意足的保护,鞋袜要宽松柔软、合脚,每次运动前要仔细检查双足皮肤有无破损、溃疡,鞋内有无异物,避免不必要的痛苦。避免在恶劣天气中运动[3]。老年病人运动时,最好由护理人员监测,以防意外,便于急救。
2.4 病情观察和对症处理
2.4.1 定时监测尿糖及血糖,随时掌握病情。糖尿病病人的尿糖及血糖测定十分重要,测尿糖方法简便易行,可每天测量,分析病情。但老年糖尿病病人不能仅根据尿糖测试结果来调整治疗。测量早、中、晚饭前和睡前的尿液,留尿前30分钟小便一次,让膀胱排空,然后于三餐前及睡前留尿做尿糖定性实验,并正确记录。
2.4.2 观察代谢改变的症状、体征及处理方法。低血糖反应。如患者出现疲乏、饥饿、出汗、恶心、面色苍白、发抖、烦躁、视物模糊、反应迟钝、行为改变等表现应及时处理;神志不清醒者口服糖水、果汁或其他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治疗无效,可多次口服糖,必要时可考虑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100毫升。也可应用胰高血糖素1毫克肌注,适用于一时难以建立静脉通道的院外急救或患者自救。高血糖反应。多饮、多食、多尿、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复视、头痛、腹痛、倦睡、虚弱、皮肤潮红、呼吸深快、脉搏细速、体温升高、丙酮味呼吸、低血压、进行性昏迷。处理方法:及时留取血尿标本,如病人处于清醒状态,可以喝不含糖饮料、水可降低高渗状态,并及时请示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5 胰岛素注射技术及注意事项:胰岛素治疗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低血糖反应。主要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有关,表现为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毫升;按时进餐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患者应学会按规定的时间和量进餐并合理安排每日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食用饼干等。胰岛素过敏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严重过敏反应(如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罕见;对过敏反应者,立即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脱敏治疗,严重者需停止或中断胰岛素治疗。
参考文献
7.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七
1 心理护理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人是心身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作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见的。特别是心身疾病,与情绪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患者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患者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
2 心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护士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来预见患者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合理照顾。护理上做到服务周到、主动热情、及时准确、体贴入微,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各项处置要细心,一丝不苟,以取得老年患者的信任。(2)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除应具备端庄的举止、和蔼的态度以及精心的临床护理外,深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随时掌握患者潜在的心理转变及情绪波动,及时发现护理问题[1]。
3 护理体会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整体护理的模式要求,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体会有以下几点。
3.1 需要尽快适应环境
老年患者住院,有的行动不便,有的视力下降,有的听力丧失等,住院打乱了他们以往的生活规律,陌生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出现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有寸步难行之感。故急切地想接近他人,熟悉环境,了解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饮食起居规律,了解查房、护理、处置和治疗的时间等,了解医护人员和周围的病友等以便尽快适应环境,减轻不良心理反应。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护士在患者入院时,热情迎接患者,主动介绍医院环境、生活设施和各项制度等,不便于交流的患者,采用肢体语言或在家属、陪伴帮助下,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安心养病、接受治疗和护理。
3.2 需要被接纳、被认识
入院后,患者都希望从感情上被病友和医护人员所接纳,并成为受欢迎的一员。护士主动介绍病房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患者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同时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使他们相互认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减轻其孤独感。另外,护士要与患者多接触,多交谈,多沟通,搞好护患关系。病室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帮助患者较快地从陌生和孤独中解脱出来。有的老年患者从重要的社会角色中退下来,从生理、心理上都很难接受,有时候疾病让他们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而子女又忙于事业很少来看望,这时他们情绪非常波动,内心活动非常复杂,护士尤其是责任护士经常与他们接触,多交谈,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后,采用语言技巧开导、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被接纳、被重视。
3.3 被尊重、被重视
一般患者认为只有当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时,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表现则更为突出。有社会地位的患者,往往向医护人员暗示其社会身份,以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照。社会地位不高的患者,则通过其他方式来吸引医护人员的注意,以便获得医护人员的一视同仁”。护士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用床号代替患“者的姓名,根据职业予尊称。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使他们产生被遗弃感。
3.4 需要了解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
每个患者都非常关心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和转归等情况,老年患者表现更为突出。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对所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和预防等有所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适度告诉病情,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产生盲目、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让患者了解各种检查、治疗、处置和用药的注意事项,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3.5 需要他人探望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缓解患者消极的心理反应。领导、同事、朋友和亲人的关心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患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能得到心理抚慰。护士一方面尽力协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另一方面主动关心患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住院患者的孤独和失落感。
3.6 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
老年患者多患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可达数年,病房狭小,条件有限,其活动范围和娱乐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和干扰。住院生活使他们感到单调、寂寞、厌烦。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他们读报,谈心,看电视、下棋、打扑克和散步等,这样既能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又能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调整他们的情绪,也有利于患者康复后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心理需要,心理护理,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8.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八
【关键词】 内科老年患者 心理特点 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 R 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27-0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人类社会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就使针对老年患者实施的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况且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
1 老年患者的特点
1.1 心理特点
1.1.1 紧张、疑虑、不安、急躁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发病后各种功能受损、自觉症状明显、疾病的痛苦等,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因而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情绪,表现为紧张、焦虑、不安。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害怕疾病变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甚至对医务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1.1.2 恐惧、抑郁、逃避问题
患者对入院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了解不透,有些检查还会增加痛苦,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的心理[1]。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以及以后的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抑郁,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由于感觉、知觉、视听力、记忆力、想象力衰退,对新的事物缺乏好奇心,容易误听、误解,出现敏感多疑,表现为语言重复、缓慢、吞吞吐吐,对实质问题回避。
1.1.3 丧失信心
慢性疾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再加上承受不了长期疾病的折磨,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1.4 愤怒
当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易产生埋怨甚至愤怒的心理,表现为易怒、不近人情,拒绝配合诊疗、护理活动等。
1.1.5 固执、冷漠及其他心理
因患者机体功能下降,自制力也相应下降,患者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经验办事,固执己见,情感冷淡,遇到重大刺激反应强烈,难以控制。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懒得交际,行为古怪,既自卑又骄傲。
1.2 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护理。如生理性听力退化,或者由于病理原因影响听力,如脑梗死等,常常造成老年患者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音、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患者讲话含糊,不能正确选择词语,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等。
2 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基于对护理事业的热爱,我们既然选择了护理事业,就应热爱它、钻研它,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良好的道德修养会使患者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安全感,因此,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护士应有的素质。
2.2 美好的言行
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医护人员了解他、帮助他和照顾他。言行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治疗疾病的一大手段。内科老年患者的特点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态度温和谦虚,谈吐文雅有度,音调不宜过高,频率不宜过快,对患者的询问,能做到耐心解释,并为患者保守秘密。
2.3 敏锐的观察力
护士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衡量护士心理品质的首要标志。护士除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指标以外,还应观察患者的细微的外表行为、躯体动作、语调等变化,以便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和机体变化的情况。
2.4 娴熟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知识
具备高超、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将躯体治疗与心理护理融为一体,是护士角色功能的具体体现。护理工作很多内容是对患者进行技术性操作,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娴熟及基本知识的扎实是护士的基本功。
2.5 较好的沟通能力
由于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护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掌握一些沟通的小技巧,将心理护理融入到日常工作、护理中,使患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
3.1 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亲切、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患者一进入病房就消除陌生感。通过详细介绍病区环境、设施、经管医生、责任护士,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及重视,树立战胜疾病的希望。
3.2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疑虑
护士在操作前、中、后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多使用安慰性语言,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从而促进了护患关系。护士可视不同性格的对象,有的可以直截了当,有的必须委婉含蓄。
3.3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告知及督促患者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患者,生活上给予照顾,了解患者需求。通过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復发,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3.4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康复的不良因素
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处理。
3.5 恢复期指导
恢复期机体器质性变化已基本消除,病痛也基本消失,如护理不当,急性病可转为慢性病,慢性病可再复发[2]。因此,必须重视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总之,心理护理贯穿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是基础,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强化心理护理意识,换位思考,提高护理质量。除了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之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剑秋,等.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1,14(22):125.
9.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九
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文范文如何有效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引言: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开展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医疗护理,并提出整体护理方法和对策。从而更好地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务,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到舒适的状态。本论文由硕博纸网编辑推荐。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收治的56例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常规用药和精心护理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慢性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9.7%,[1]。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力衰竭,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残疾或猝死。因此,优质护理对有效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56例。通过对患者的有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分法
1.1临床资料
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50-84岁,平均63岁;收缩压为60-28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100-150毫米汞柱。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原发性高血压73例(16.2%)。339例(75.5%)处于第二阶段。37例(8.3%)处于第三阶段。
1.2方法
1.2.1一般护理首先给予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心理和情绪[2]密切相关。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和悲观情绪,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向患者解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明白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必须有信心和决心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坚持服药,并定期复查,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保证合理的休息和睡眠以避免疲劳,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对于心率过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有氧运动效果更好,如自行车、体操和太极拳等。,但必须避免长期剧烈活动,镇静剂可适当用于自主神经障碍患者。重度高血压患者应卧床休息,而高血压危象患者应绝对卧床并住院观察。高血压患者在性生活中应小心谨慎,因为性生活会升高血压,控制性生活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性生活时疲劳、吃饱、头痛、头晕和视力模糊,以免发生意外。应注意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斑块高压危象(High plaque pressure crisis)是由精神创伤、紧张、过度劳累、冷刺激等诱发因素引起的外周咽部小动脉短暂而剧烈的痉挛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血压的突然升高,尤其是收缩压,会导致心率迅速升高、严重头痛、头晕、耳背、出汗、呼吸短促、面色潮红或苍白。高血压脑病是脑小动脉持续严重痉挛和脑循环急性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血压的突然升高通常伴随着血压的突然升高,主要是舒张压、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等。然后是心动过缓。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抽搐,昏迷。
1.2.2药物治疗和护理首先是观察和护理利尿剂的应用。噻嗪类利尿剂通常用于通过排尿和利尿来减少血容量,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长期使用会导致钾流失,空腹部血糖和血脂升高。因此,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定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低钾血症,发现后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早期纠正。因此,应定期检查血钾、血钙、血糖和血脂。如有异常,应及时补钙。停药或联合使用保钾利尿剂后应观察和护理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普通硝苯地平缓释片效果强,使用时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我们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静脉输液泵,以达到准确和安全。身体位置的突然变化也应该避免。醒来后,应该侧卧,坐起来离开床。晚上小便时应该更加注意。一次排尿应尽可能不超过800毫升,以避免因血压突然下降而晕厥引起的事故。此外,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的观察和护理表明,该转换酶抑制剂对难治性高血压有满意的疗效。我们可以及时报告干咳、味觉异常、皮肤检查、蛋白尿等可能发生的情况。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禁止高钾和怀孕。随时检查血常规和尿常规。将结果通知医生,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急性高血压病情危急,常用硝苯地平能迅速降压,硝苯地平疗效快,持续时间短,光线易分解,因此静脉给药应严格避光,准确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随时监测血压,并根据血压下降情况调整静脉输液速度。
1.2.3饮食护理
1.2.3.1限制能量摄入,控制体重并保持正常体重指数。高血压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瘦肉、家禽、鱼、牛奶、鸡蛋等。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来增加膳食纤维的供应。膳食纤维可以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降低空腹部和餐后血糖,减少糖脂的吸收,减少高脂血症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麦麸、树胶、燕麦麸或混合纤维可用作含有高脂肪、胆固醇和卡路里的食物的替代品。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维生素e,多吃蔬菜和水果。[/BR/]1.2.3.2脂肪、脂肪酸和蛋白质比例合理,总脂肪占总卡路里不到30%,蛋白质约占总卡路里的15%。选择优质蛋白LG/kg·d,脂肪40-50g/d,胆固醇300 mg/d,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有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应为1-1.5,植物油为主,建议少吃花生油或橄榄油更好。多吃鱼蛋白。鱼蛋白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中风的发病率。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高血压作用。大豆蛋白还可以预防中风,因此高血压患者可以多吃鱼和豆制品,尤其是海鱼,以增加高质量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1.2.3.3钠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原因。控制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和稳定血压。建议每天钠盐的摄入量保持在3 ~ 49。烹饪酱油中所含的钠也应减少盐的量,3m1酱油相当于lg盐。及时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钾、钾钠比例≥ 1.5: 1。高血压患者经常喝茶,尤其是绿茶,绿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脂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压。烟草和酒精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葡萄酒还可以降低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应性。节制饮食,定期定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高血压患者应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将肉和蔬菜混合,将粗和细的食物混合,多吃水果和蔬菜,而不是偏食,并制定均衡的饮食。[/BR/] 1.2.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才能维持稳定的血压。当血压下降时,他们不能停止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当他们的血压上升时,他们不能服药,因为这会导致血压反复波动。甲基多巴和可宁等药物的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应逐步降低。他们不能随意停止吸毒。肥胖是导致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谈论肥胖的危害,教育还应教会患者如何预防肥胖,如何合理减肥,减少热量摄入,适度增加有氧运动,并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合理的饮食是教育的重点。健康教育和出院病人随访是保持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出院教育是实施治疗与保健一体化和患者长期受益的重要阶段。它能促进和保持病人的健康,保持稳定的血压和减少并发症。它和住院治疗一样重要。如何实现院前、院内和院后的一体化是我们一直在集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结果
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仔细观察和护理,发现合理治疗和正确指导,有助于患者稳定血压,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促进其康复。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高血压的病因未知,可能与年龄、职业、环境、家庭遗传、盐含量和体重有关。一般认为,较高的神经中枢功能障碍在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体液内分泌因素和肾脏也参与发病机制。长期反复的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失去大脑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形成以血管舒缩神经冲动为主的兴奋焦点,引起全身动脉痉挛,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它具有发展缓慢、血压难以控制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对高血压的错误理解,许多病人不会无症状服药。16.8%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定期服药,控制血压。有些病人只是长时间服药而没有测量血压。有些病人不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导致血压突然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做法比高血压本身造成的危害更大。高血压家族史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吸烟、不锻炼和饮酒都会增加不健康生活方式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就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而言,高血压患者热能、胆固醇和钠的摄入量一般明显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上限。在心理因素方面,心理压力、情绪激动和外界环境的不利刺激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不同程度的持续上升和波动。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对于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10.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十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与概括,本文归纳了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易发部位、诱发因素、治疗方法、预防及护理,以供临床护理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老年长期卧床患者 压疮 预防 护理易发部位
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骶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粗隆、足跟、外踝及耳廓,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长期卧床不变换体位时产生压疮最危险的部位[1]。诱发因素
机体营养状况差,抵抗力降低,如护理不当, 受压部位的皮肤很容易因长时间缺血缺氧而发生压疮及其他并发症[2]。
2.1 外部因素:指外力因素作用于局部其外力包括压力、剪力、摩擦力。2.2 内部因素: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引起潮湿不清洁,对压力巨大的局部皮肤有严重刺激。据报道小便失禁患者出现压疮的发病率是一般患者的5.5倍[ 3]。2.3 身体因素:老年人的皮肤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皮下脂肪和水分较少, 皮肤弹性减弱,再生修复能力低下,对外界的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下降,当机体长期卧床容易造成循环滞缓,致使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再加上老年患者全身营养及代谢的改变,从而严重影响皮肤破损的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从而导致压疮的发生。2.4 社会心理因素:因缺乏自我护理意识或护士对病人护理指导不充分也是压疮的易发因素。
2.5 其他因素:我国烟民众多且往往烟龄长吸烟量大。据统计吸烟者足跟压疮的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4倍,故吸烟量的大小与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压疮的治疗
3.1 早发现、早治疗、边治疗、边预防,将压疮治愈在萌芽中[5]。
3.2 按压疮分期治疗:Ⅰ期压疮 表皮破损者局部涂抹0.5%碘伏消毒液,多次/日保持通风干燥,局部避免受压,不需包扎。若压疮表面有分泌物不易粘贴者可用红外线灯照射待分泌物减少后给予粘贴。Ⅱ、Ⅲ期压疮 用利福平、山莨菪碱和氟哌酸研制的粉末外敷创面治疗,可加速创面的愈合,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6]。对渗出较多的Ⅱ期压疮,用05%碘伏涂或敷于创面,5~6次/d,暴露创面,再用220 W烤灯或鹅颈灯局部照射,每次30 min,2次/d[7]。3M敷贴治疗Ⅱ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8]。治疗Ⅲ度压疮难度较大,鸡蛋内膜覆盖疗法[9]、金因肽+75%酒精湿化氧疗+红外线照射疗法[10]、复方碘胺甲基异唑外敷疗法[11] 等在临床护理上均有显著效果。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4.1 科学的管理制度的落实是预防压疮的关键 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实行有效的措施。据相关资料介绍,过程管理理论在压疮护理三级监控中应用,有效地使护理人员增强了预防压疮重于治疗的意识,加强了责任心,把降低压疮的发生作为护理工作目标之一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12]。
4.2 压疮的评估 全面而持续的评估压疮的风险是控制压疮发生的前提。各班详细评估记录身体各部位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动态观察,严格床头交接班。长期以来对于压疮的评估,国内将压疮预防的重点放在加强护理管理上,忽视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仅凭护士个人经验来判断患者是否会发生压疮,受判断者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外对压评估量表研究较多,研究涉及范围较广,Pancorbo-Hidalgo等[13]对国外压疮危险评估量表的使用做了系统的综述,发现Braden量表应用最多且应用领域也较广,在中国应用较多的是Braden量表、Norton量表和Waterlow量表这三种量表,修订版的Braden量表是针对中国人所设计的,因此在应用上也逐渐推广[14]。张春梅等[15]认为Norton量表对老年患者的压疮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王彩凤等[16]运用Norton.、Braden、Waterlow三种量表对住院老年人压疮预测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Waterlow量表在老年患者的预测能力较理想。
4.3 减压 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目前证实施加足够的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压疮。定时改变体位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适时翻身是卧床患者最简单有效方法,至少每2~4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扯、拽、推,使用足踝和足跟保护垫并建立翻身卡[17]。患者改变卧位时采用水垫、气圈、海绵垫或软枕[18]、简易水袋[19]垫于骨隆突部位,可采用“支被架”减轻盖被对足部的压力,可使用直波式三马气垫床[20]、电动防褥气垫[21]、水垫和大浴巾[22]从而减轻受压部位的剪切力和压力。
4.4 保护皮肤的完整性 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是预防的重要措施,病人衣服应保持柔软、平整、无皱折,床单应清洁、干燥、无渣屑,保持皮肤清洁干净,病人的各种分泌物、汗液、大小便等会刺激和污染皮肤,易致压疮,故对出汗多、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及时给予清理擦干,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对经常遗尿者应留置导尿,随时做到病人皮肤干燥舒适[23]。使用便盆时若使用搪瓷便盆,便盆不应有损坏,使用时协助患者抬高臀部,必要时在便盆边缘垫以软纸、布垫或撒滑石粉,防止擦伤皮肤。保持充分的液体摄入,制订个人的沐浴计划,洗澡时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和用力揉搓,使用温和的中性清洁剂,使用不致敏、不含酒精的中性润滑剂(凡士林)。有效的背部按摩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两手掌蘸少许50%乙醇,以手掌的大小鱼际作按摩,按摩力量应以刺激肌肉组织为度,压力均匀,按向心方向按摩,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 min~5 min,同时检查皮肤的受压情况,保证患者舒适整洁[24]。国外护理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25],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褪色,不会形成压疮,无须按摩,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此时按摩将会加重损伤。4.5 营养支持 长期卧床及高龄患者的营养摄取不足是导致压疮的内因,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而导致免疫力进行性下降。蛋白质是机体组织修补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可促进伤口的愈合[26],低蛋白血症也是直接影响压疮疮面愈合的因素,据报道在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中有75%的患者会发生压疮[27],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有针对性进行营养供给,给予高蛋白、足热量、高维生素膳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此外给患者适当补充硫酸锌等矿物质,可促进压疮的愈合。对Ⅳ度压疮一直不愈的,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及抗感染治疗[28],低蛋白血症患者可静脉输入血浆和人血白蛋白,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不能进食者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保证每日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29],水肿患者应限制其水和盐的摄入,脱水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30]。
4.6 心理护理 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年老患者,往往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易产生急躁。焦虑、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自卑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耐心安慰积极疏导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不良心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4.7 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止压疮的良好手段。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得到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教会家属一些有关压疮预防措施,如勤换体位、勤换洗、勤检查、勤整理、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等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自觉配合医护治疗,尽早从年老长期卧床的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促进机体免疫机制的恢复[31],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结: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将不断增加,了解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可以使我们在临床中提高对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性护理,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化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张丽红,司沛荣.褥疮的预防和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21).2 高汉景.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卧位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3,18(3):280.3 唐玉磊.褥疮护理新进展.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4):143-144.4 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护理进修杂志2002.17(1):20.曹丽娟,韩宁玲,于浩.老年康复中心76例褥疮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3):243 汪晓雁,刘小莲.利福平药物组在Ⅱ期Ⅲ期褥疮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实用医技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2007(30)李大芬,缪雪阳,赵玲芳,等.碘伏治疗压疮的护理及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24(1):98.陈雪梅.3M敷贴治疗Ⅱ期褥疮的临床护理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8(16):279 张凤霞.鸡蛋内膜覆盖治疗Ⅲ期褥疮32例.山东医药200545(20):41.10 谢春燕,陈汝专,曾小翠.褥疮新疗法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7.2.(7):524 韩林华,王汝琴.老年褥疮的治疗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21).12 伍碧华.过程管理理论在压疮护理三级监控中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Pedro L.Pancorbo-Hidalgo,Francisco Pedro Garcia-Fernandez, Isabel Ma Lopez-Medina, Carmen Alvarez-Nieto.Risk assessment scales for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 a systematic.Review.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6.54(1):94-111.14 Laura Bolton.Which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Scales are Valid for Use in the Clinical Setting.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7,34(4):368-381.15 张春梅,景秀琛.Norton评估表预测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研究.现代护理.2005.11(9):663-666.王彩凤,巫向前.3种评估表对住院老年人压疮预测能力的比较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5-18 沈桂花.褥疮的预防与护理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2007 Vol.9 No.1 P.101-102 李星,万虹.不宜翻身患者应用水垫预防压疮.护理研究2005.19(5B):910.19 潘丽杰.简易水袋在皮肤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05,13(2):115.20 袁亚娟,蒋新霞,王晓琴.糖尿病患者的压疮的护理.护理与康复.2006.5(2):137-138.陈大春.电动防褥气垫在恶性肿瘤合并脊髓压迫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370.22 包贤梅.水垫和大浴巾在脊髓损伤截瘫病人预防褥疮中的应用.右江医学杂志.2009.4.37(2).邱佩琴.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褥疮的护理体会.实用神经系统疾病杂志2005.8(1):101.车慧,何小然.压疮预警干预程序在压疮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葛兆霞.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80-82.26 张传莲,董云.1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合并多处压疮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2-323.曹顺华,余小萍.老年人压疮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进展.上海护理2005.7(5):4 蒙金兰,覃彩团.康复新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6.22(3):427-428.徐淑云.压疮14例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41.30 于凤霞.压疮的评估和预防.实用医技杂志2007.8.6(16):741
11.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老年 骨折 患者 心理护理
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老年骨折患者106例,应用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良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6例,男39例,女67例,年龄60~84岁,平均68岁。其中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39例,脊柱压缩性骨折27例,髌骨骨折17例,colles骨折11例,骨盆骨折9例,其他四肢骨折3例。
入院时心理:由于年纪大,合并症多,多数老人心理状况复杂,可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其中有焦虑恐惧心理75例(70.7%);有主观感觉异常38例(35.8%);有孤独感心理37例(34.9%);有自怜抑郁心理19例(17.9%);有幼稚心理12例(11.3%)。本组患者康复出院105例,死亡1例。
护 理
⑴細心观察:注意观察老人的言行举止,对其情绪加以分析。老人如频繁出现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失眠头痛,言语表达与日常言语习惯不一致,此多为焦虑恐惧心理的外在表现。老人如出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利于自我存在为行事前提,出现对护理人员过于依赖,这是老人出现幼稚心理、行为退化的一种表现。老人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和降低,对医护人员过分依赖,要求护理人员一会这样,一会那样,表现对周围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过分敏感,此为主观感觉异常的表现。老年患者因生病而离开家属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患者会产生孤独感,表现出晚上总睡不着觉打信号灯找护士,或是语言行为中流露出对护理人员依依不舍之感。有的老年患者对病情估计悲观,每天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偷偷流泪,这个时候就要警惕老人的自怜抑郁心理状态的出现。
⑵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应用:①恐惧焦虑心理的护理措施 首先是查明原因进行疏导,护士应主动接近患者,与老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语言要求语速较慢、语调较高、语气和缓,对待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其理解手术可以达到治愈疾病及恢复正常生活的目的;骨牵引者可向其预先告知牵引的时间期限,使老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其次是使老人得到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加对恢复健康的信心,使患者解除对本次疾病的担忧疑虑。②幼稚心理的护理措施:老人由于疾病的原因产生对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依赖,出现幼稚化心理或称退化状态,在很多时候不是完全有害的反应,适度的退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过程,有利于痊愈和康复。但在老人病情好转时,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好转的程度,及时引导患者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扣纽扣、洗脸、梳头等,逐步为患者角色转化为原有社会角色创造条件。③主观感觉异常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对周围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的时候,医务人员千万不能说患者“事多”,此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来降低患者对原有刺激的敏感性,比如说与其聊一些老人感兴趣的话题,给老人阅读新闻报刊或是听广播看报纸,使其注意力分散,减轻对周围环境细节的感受力,达到情绪放松的良好心理状态。④孤独感的心理护理:当患者表现孤独的心理时,医护人员尽可能多地陪伴在患者左右,对患者多关心,多到患者病房去巡视,勤与患者沟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理解;骨折的老年患者生活多不能自理,所以平时给予其生活上细心的照料,当老人要求特定家属陪伴时可满足其要求,多方面多渠道缓解其孤独心理。⑤抑郁的心理护理:对于处于抑郁状态的老年患者,应注意防卫患者的消极行为,针对引起患者抑郁的原因给予相应的解释,尤其是需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适当的心理引导,告知其虽然需经受手术之痛,但可避免遭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向老人介绍同种骨折康复的病例,或是让同一病种的病友现身说法,解除老人的思想包袱,帮助老人树立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必要时可与医生配合,用抗抑郁药物来进行心理治疗。
结 果
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本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下降至12%,抑郁心理下降至9.8%,幼稚心理下降至5%,主观感觉异常下降至3.8%,孤独感下降至2.1%。
讨 论
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面对老年骨折患者复杂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随着老人情绪的变化给予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在与老人沟通的时候,应结合老人心理特点,给予老人尊重、理解、同情、体贴,要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达的技巧,注意说话方式、老人对疾病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对老人提出的问题,应仔细考虑后再给予答复,如需解释的绝不隐瞒,需要保密的则要三缄其口并给予老人能接受的解释。通过护理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帮助老人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瑞.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32):116.
2 严桂,李进梅.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25-126.
3 何丽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2006,1(6):89.
12.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篇十二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进入老年后, 其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感觉功能减退, 智力减退, 记忆力下降, 情绪的变化以及行为的改变等。而患病后更加重了老年人的身心负担, 住院后又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有研究对80例老年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3], 结果60%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负性情绪, 其中抑郁多疑型21.3%, 悲观失望型12.5%, 被动依赖型10.0%。
1.1 焦虑、恐惧感
因对疾病本身的担心而产生焦虑的心理, 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 因生活不能自理担心给家庭、儿女带来负担, 而住院后陌生的环境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使其缺乏安全感。
1.2 孤独感加重
有研究显示, 80%的老年人都有孤独的心理。尤其是新近入院的老年患者, 陌生的医院环境, 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 孤独感油然而生[4]。
1.3 固执心理
固执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心理之一, 表现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看问题简单, 自己认准了的事情很难改变, 性格倔强、偏激、灵活性差, 而生活懒散、对周围很少关心, 行为孤僻、我行我素, 甚至不遵医嘱。
1.4 抑郁、悲观绝望
心理抑郁症是老年患者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体验。有研究表明, 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 长期疾病缠身, 容易出现抑郁的心理, 表现为悲观失望, 自暴自弃, 沮丧、自怜[5]。
1.5 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由于患病, 社会或者家庭角色的改变, 有的甚至自理能力丧失, 导致老年患者情绪极不稳定, 失落感或被冷落感, 易怒, 易激动, 产生自卑心理, 行为古怪, 不近人情, 甚至哭泣等一些老小孩的心理[6]。
2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2.1 动员患者家属参与
大量临床经验表明, 患者家属在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亲情支持在患者心理恢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告知患者家属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 在其治疗和康复中有重要意义, 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鼓励家属多陪伴, 了解患者的心态, 满足患者的心愿, 给予精神上的照料和安慰, 使患者感到慰藉, 减少对死亡和疾病的惧怕。患者往往由于所患疾病为慢性疾病, 由于疼痛、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很大, 致使患者情绪不稳定, 易冲动;有的很快出现焦虑症状, 甚至发展为悲观、消沉。护士在进行护理干预时要多与患者进行治疗性沟通, 从而减轻操作带给患者的疼痛和痛苦。平时经常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多与患者接触, 亲切友善的对待患者, 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同时多给患者以鼓励表扬或抚慰, 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 消除患者的恐惧,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乐于接受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2.2 注意语言交流时的保密性
询问病史或检查时请无关人员回避。在护理工作中, 说话要谨慎, 注意保护性语言, 表情自然, 语言委婉,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目光接触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信息通道。目光可显示个性的某些特征, 也可影响对方的行为。此外, 务必让患者和家属对病情有充分的知晓, 并让其认识到, 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一旦延误了治疗, 不但会增加医疗开支, 还会增加患者的身体痛苦, 延迟病情, 影响治疗效果。应当经常注意心律和心率的变化,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一旦发现异常应该立即治疗。此外乐观的情绪对治疗也十分重要。由于一些患者常年卧床, 易产生悲观情绪, 因此护理过程中应进行感情的沟通, 使其心情舒畅, 建立乐观的心境, 不要过度紧张[7]。
2.3 注意交谈沟通的艺术和技巧
患者的倾诉是维持心理平衡、减轻心理压力及病痛的一种手段,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对疾病的陈述, 与患者说话时时要采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非语言信息给予响应, 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 必要的插话要简明而适时, 当患者将话题扯太远时, 应适用适当的语言使之归入正题, 和患者沟通时, 充分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8]。
2.4 鼓励患者自寻乐趣, 充实住院期间的生活内容
由于患者担心病情和单调的住院生活, 患者心里憋闷、不愉快, 护士要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耐心的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 让患者感觉到希望。让患者经常集中到一起, 讲一些笑话, 谈谈爱好, 使自己心有所寄, 心有所安, 转移注意力, 减轻痛苦和烦恼。
2.5 教育患者善于控制情绪, 学会自我调整心态
利用病房内的黑板、墙等, 介绍不良情绪对各种疾病的影响, 指导患者要善于自我控制情绪, 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面对疾病, 保持开朗、乐观心态, 要适应患者角色, 抛弃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因素, 使身体早日康复。
3 体会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 易患许多疾病, 心理护理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此, 对于老年人疾病康复和身体健康而言, 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梅钦.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J].福建医药杂志, 2002, 8 (1) :155-156.
[2]李凤霞, 金仲品.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护理[J].临床护理, 2008, 46 (9) :113.
[3]刘巍.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07, 1 (1) :89.
[4]Rajah MN, McIntosh AR.Overlap in the functional neural systems involved in semantic and ep isodic memory retrieval[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5.
[5]Harle P, Mobius D, Carr DJ, et al.An opposing time-dependent immune-modulating effect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conferred by altering the cytokine profile in the local lymph nodes and spleen of mice with type II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2005.
[6]蔡芬, 肖鹏妹, 黄亚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对照研究[J].中原医刊, 2005 (13) .
[7]姜树兰, 刘红艳.老年手术病人399例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0) .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推荐阅读: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10-24
老年痴呆患者常见护理问题11-24
老年患者骨折后的护理02-01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01-02
精神患者心理护理09-01
老年人心理护理特点07-0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11-20
患者心理疏导制度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