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15篇)
1.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篇一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各种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实践中得到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多次的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思想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在的和外在联系的本质反映,反过来又被实践多次证实,进而再用这种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减少了人们实践中的盲目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使人们的实践活动由低级向高级运动,进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也不断地适应时间运动的发展而变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中着重阐释的实践认识论观点。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实践论是被实践证实了的普遍真理,具有指导解决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观点去阐释和寻找答案。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已导致双汇集团名声扫地,损失惨重,双汇集团正在痛定思痛,认真汲取教训,寻求解决途径化解危机。
瘦肉精本来是人们在医学实践领域被人们发现认识到,可以治疗哮喘的良药,并广泛用于治疗哮喘和平喘止咳的医疗实践。然而,有人用这个可以治疗疾病的认识,在动物患病时尝试将它添加到饲料中去饲喂患病动物,以达到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得到了这种药物不但可以治疗动物的哮喘病,还可以使动物的瘦肉增加。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被一些不法商户用于专门使动物的瘦肉率增加,以指导他们饲养动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饲养实践。人们在使用这种瘦肉精作用过的食品后,又发现这种食品对人们的健康会造成危害,这种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消费者抵制食用瘦肉精食品的消费实践,进而引发瘦肉精食品召回、下架的实践,从而使双汇集团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信任危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如何防范类似瘦肉精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从认识实践论中找到答案。人们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认识到,要保证食品安全,首先食品中不得含有危害人们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制作食品的原料是关键,保证了原料的安全性,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用这种理论指导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如何对食品原料进行控制?那就是建立一种“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负监管责任”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政府如何负总责,企业如何负主责,监管部门如何监管责任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监管部门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从实践探索中认识到,政府要负好总责,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形成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观念,政府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制定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重塑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如何负主责?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离开了产品质量,企业的生存无从谈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原料验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否则,这个主责就没有负好。监管部门如何负监管责任?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质量监管责任意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研判、预警机制,对对食品安全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执法打假等;制定食品安全应急突发机制,防止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扩大和蔓延,等等。
以上食品安全问题,从它的产生到如何防范,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释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即知和行的关系的具体分析应用。这种正确的观点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具有指导的作用。
2.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篇二
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却也有出现形式上“刻意雕琢”、表面上“富丽堂皇”,而实际却远离文本本真,淡化“真英语”的浮躁课堂教学现象。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媒体泛用对学生参与言语实践和学生思维品质产生冲击,在这样似是而非的负影响的背景下,汪潮教授从素描、素食、素颜等观念中引申、梳理出“素课”的概念。
素色课堂,究其词本身,素色为单一的色调,单一色调的课堂难道不显得平淡枯燥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上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首先是“素”的定义。在字典里,素有多种含义,一是白色,又指颜色单纯,也就是我看到“素色”二字的第一反应;二是指本质,本性,事物的根本;三是指质朴,不加装饰;还有指清淡无为等等的含义。在《回归本色教学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一文中,汪教授说道:“素课是对现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学的返璞归真,素课是拒绝人为的刻意雕琢,拒绝课堂的富丽堂皇,拒绝做秀演绎,更拒绝虚情假意;素课体现的是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在我看来,素色课堂这一理念超新脱俗,对如今略显浮夸的教学课堂来说像一声闷雷,又像一道闪电,闪现出了最本质,最真切的教学方法。
本文紧扣素色课堂、实践与思考三个关键字展开。从初中英语素色课堂的角度,实践围绕学习目标,教学设计清淡,追求崇尚自然、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思考如何使英语素色课堂成为贴近学生生活常态的课堂,追求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培养有思维品质的有效课堂。如何通过实践与思考,使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质朴、真实、互动、静谧润泽的气息。例如在初中英语教材My Day单元中,文本内容围绕一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展开了介绍,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就可在素色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教学框架,用“素色”统领教学设计,和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返璞归真,于此同时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笔者认为,能贴近学生生活常态的课堂是对学生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最能高效学习的课堂。作者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学完“would like”句型后,第二天让学生造句:“我想要牛肉西红柿面条。”学生答:“I want beef and tomato noodles.”作者不置可否,鼓励其他学生评价,有个学生说:“You are right,不过你out了”,逗笑了全班人,最终通过提醒,说出了新学的句型。在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既能保证全班注意力的集中,而且还加深了同学们对新句型的记忆。课堂中游戏的开展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其次,游戏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一方面是指目标的定位要有层次;另一个方面是指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游戏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同时游戏也要有评价,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恰当地运用游戏,才能真正让游戏为教学服务,形成最具吸引力、高能效学习的课堂。
生生互动也是素色课堂的一大特色。在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更自然顺畅,主观能动性更强。学的本质本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途径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而生生互动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比如作者在教Shopping这一课的reading时,在最后安排了一个去商场购物和店员讨价还价,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的活动,同时他要求学生扮演购物者时尽量挑剔一些,一来这和生活真实情况更接近,二来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话。在这样的生生活动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还能主动提问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生活中时常会用的用语,增加了新词汇、新句型的掌握。这样的互动,比起单一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对知识的习得也更进一层楼。
有效的素色课堂,也应该是能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课堂。生生互动式的“动”的课堂结合“静”的思考式的课堂才能使素色课堂的效益最大化。静,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专注思考,自我分析和总结。作者举了一个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例子,说要通过“感知——模仿——自构”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自助构建新知。正好之前做的就是这一单元的Grammar的教学准备,因此深有感悟,归根到底是在课堂中运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观察、思考并总结出新的规律,这样新的知识点就成了自己知识宝库里的又一财富。
3.读《菜汤》有感 篇三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4.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篇四
今重读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万千。
当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商品社会,曾有一个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得少了、叫得不响了。有人更认为搞市场经济,互相竞争,都赚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太大太空,不需要了。更有人提出了“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币服务”。有的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风水”,搞封建迷信。这是有背我党宗旨的,是搅浑水的,必须坚决予以批判与纠正。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没了正气,干不了正事,就会变成革命事业这个大躯体上的蛀虫、寄生虫。
时代变了,任务变了,工作重点转移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没有变,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没有变,也不应该变,不可能变。“三个互相”(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应该牢记心间,人民的冷暖疾苦时刻记在胸中。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为人民服务无限,服务了也无需回报。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能以恩人自居。到群众中走一走,看望慰问还没有脱贫的人、是义务,更是责任。至于让别人说一声“谢谢”,就免了吧。本该我们愧疚难当的,怎么还得让人民感谢我们?这就是站在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榜样如星斗天。雷锋、焦裕碌、史来贺、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同志是实践为人民服务光辉思想的典范。值得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永远学习。
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成了时髦名词,带头致富也是号召,转型期物化一切(主要是手中的权力)也成了一种倾向。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负有指导与引导人民的重大责任,不能昏了头、转了向。应该为着党的唯一宗旨努力工作,而不能只盯着老婆孩子、三亲六故,围着一己私利打转转。为私欲转来转去、掉进泥坑里的中高级干部也够多的了。不能不让人痛心,更不能不触目惊心、有所醒悟!还是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保持本色,才胸怀坦荡,踏踏实实,心安理得。
毛主席还讲要交五湖四海,这是何等宽广无私的胸怀!革命战争年代,敌人的封锁与割据,革命根据地如星星之火,遍布全国,亦如山头林立。正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林立的山头联成一体,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今天,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前无古人的中兴伟业,更需要发扬搞五湖四海的胸怀和气魄,团结更多的人,奔向一个大目标。打小算盘,搞小圈子,靠什么同学会、同乡会,甚至投靠黑社会,肯定是违背党的宗旨、脱离人民的,是非常危险的,当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白求恩是外国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面前,不把自己当外人,我们就更不能当外人啦,当然更不该有利已之心。毛主席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五种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对共产党人的最高要求吧。
前些年,曾被一些人曲解,嘲弄,更有人无端攻击,到处宣扬“人都是自私的”、“人人为自己”、“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诬蔑大公无私是“和尚思想”,鼓吹“大公有私”、“公私兼顾”。等等,等等。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嚣尘上,金钱万能、利益驱动形成冲击波,不少人不辨是非真假,以为毛主席说的话太高太空,学不来,做不到。这是非常糊涂的。作为坚持带领人民永远向前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难道不应该树立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高标准来要求、引导自己的每一个成员吗?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坚定信仰,做独立支持的大树,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里的一元化地位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纯洁性,敢于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划清界限,并坚决加以批判抵制;不做“风派”,不当“墙头草”,东倒西歪随风倒。
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革命战争年代、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共产党员像白求
共产党人应该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恩同志那样毫无利己之心,舍生忘死、勇于牺牲,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为我们树立了高标。他们能做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克服私欲,一步步树立无利已之心的胸怀。嘲弄严肃与高尚,比自私,比混,比侃,比痞,比粗俗,比所谓潇洒,附和落后与流俗,甘当尾巴,取法乎下,放任自流,水往低处流,就低不就高,靠什么来凝聚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怎么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怎么面对建设与改革大业所遇到的障碍?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利益驱动并不万能,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作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了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更是万万不行的。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对事业、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可耻的,是没有共产党人的良知的,是必须立即抛弃的。搞所谓远离国情、脱离人民需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怀有利己之心,打个人升迁的小算盘;嫌贫爱富,傍大款大腕,羡慕追逐物质享受,疏远人民,视人民群众为“刁民”,更是少了共产党人的气味。
《愚公移山》的精神主旨有二,一是依靠人民这个上帝,二是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头上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了。但我们面前仍横卧着大大小小的“拦路虎”,要一个一个打死,才能向前进,向前发展。这仍然一要动员团结依靠亿万人民,二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艰苦奋斗。
依靠人民,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中,似乎没有什么人不相信,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又常常脱离人民。因为现在的环境和条件,一些政策和口号,还有所谓政绩,一串串数字,GDP值,把人多看成包袱和负担太容易,牢牢记住人民群众是动力,是主力,是执政基础、依靠对象,就有点难了。共产党永远不能忘了依靠人民。共产党是靠什么起家的呢?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历史,不能忘了历史,忘了本。为了谁?依靠谁?头脑时时刻刻要清楚。离开了人民的大多数,我们将一事无成。毛主席说,人民是上帝,平常大家又说过,人民是主人,我们的干部是公仆。人民与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本质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时时事事要摆正,不要弄颠倒了,搞出一大堆笑话来。
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气。以毛主席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浩然之气,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途中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如大寨、大庆、红旗渠,愚公移山精神感天动地、再铸辉煌!这份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传到我们手里,不仅不能丢,还要弘扬光大!我们有这个义务与责任,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光荣。
5.读毛泽东语录有感 篇五
慢慢地翻阅历史的信笺,认真地领悟着最自强的一句话:“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确,作为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是一辈子的事情。无需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身份足以让你为之奋斗终生。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成长壮大和成就伟业的,它有着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放松今日的努力,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努力结合起来,要学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改革开放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艰苦奋斗是一辈子的事。在共产党人的词典里,艰苦奋斗不仅是克服困难、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它不仅是战胜困难的手段,而且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完善自我必不可少的过程。实际上,艰苦奋斗古人早就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诚然,缺衣少食,求助无门,生存的本能会把任何人都逼上苦熬苦斗之路;而生活富裕了,条件改善了,仍然能自觉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才更能显示出共产党员不同一般人的思想境界。
《毛主席语录》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编辑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风靡全国乃至世界的毛泽东主席名言警句选编本。发行量达50亿册,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圣经》)。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对此记忆犹深。
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取代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便大肆鼓吹“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宣扬学习毛泽东著作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推出“要带着问题学习,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的学习方法。在林彪的鼓吹和军队带动下,全国迅速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热潮。
主席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候,毛主席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虽有过之,但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必然性决定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发展过来的,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为此,觉醒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领导工农大众推动了旧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回顾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国虽然生产力落后,这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经验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党还是一个新生的幼儿,还很年轻。年轻当然没有经验,年轻当然需要学习。但年轻的党有活力,有创新的精神,有敢于突破前人的胆识。但在这个探索发展过程中,曲折甚至是挫折是必然的,关键是不是坚持工农大众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关键命题,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样我们的共产主义伟大目标才可能实现。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个命题是毛主席早就肯定了的,而且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人类社会只有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社会主义有阶级,当然就有阶级斗争。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这是个关键问题,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清醒认识当前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一定是保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问题。实际上,工农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斗争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作为共产党人,面对阶级斗争的新形式,如何正确指导我们的执政理念,如何保持我们党始终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这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表现。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是个重大的危机命题,是每一个共产党人不能忘记的警示。实际上,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发展过程中,更应警惕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危险性。在当今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关键道路的讨论最终是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死选择。不少思考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思想者对目前中国的现状感到担忧,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目前民间有很多关于新三座大山的说法,如住房、教育、医疗,还有资本、权贵、买办等等,有些是从表现分析工人和农民大众生活的困难,有些是深层次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但反映的是一个问题:谁是这个社会的主人,谁给国家当家作主,法律政策保障谁的利益。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共产党人的深思,我们决不能给资本主义任何复辟的机会。
第四,提高警惕长期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的确是一种过左的行为,但在方向上绝对没有错误。提高警惕长期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这对共产党执政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就象资本逐利一样,它是无孔不入的。当我们忘记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人的时候,我们实际已经遭受侵蚀,这对于我们党来说是致命的大事。“滴水还能穿石”,何况资本以及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思想的侵蚀首先是从享乐开始的。思想变质了,必然反映到行动上,反映到执政理念上,反映到政策决策上。这样执政党的基石——工人和农民大众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最终就是“载舟之水终覆舟“。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有的同志说,总讲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老是“苦”来“苦”去,人的一辈子岂不是白活了吗?他们深不知艰苦奋斗,提倡的是一种革命精神,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一种无私奉献的境界,并不是反对改善物质生活,不是要人们做“苦行僧”。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在艰苦奋斗过程中就不但不会感到吃亏,感到愁苦,而且能从中体会到享受崇高、享受成功的极大快乐。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就这样说过:“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作为一名国家干部,最令我们警醒的一句话便是“为人民服务!”就如同“艰苦奋斗”是一辈子的事一样,对我们而言,“为人民服务”也是一辈子的事情!我想,作为一名80后的女民警,我需要用时间来参透“艰苦奋斗”的道理,用认真来篆刻“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读完《毛泽东语录》,我被毛主席传奇般的人生感慨不已。体会到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
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
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英雄长已矣!古往今来,一曲曲悲歌,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讲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祖国在我心中
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党为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体育健儿凭借自己的“十年磨剑”,使中国再度跃身体育强国之列。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在北京的上空,雄浑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无数的华夏儿女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亿万华夏儿女为之雀跃。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今天凝聚了党人的无数鲜血,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在建党90周年之际,祝如日中天的中国共产党继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读《毛泽东语录》有感
——艰苦奋斗是一辈子的事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004323
学号:15
6.读毛泽东书信有感 篇六
摘要:世纪伟人毛泽东以其超卓的天才智慧,为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字著述。书信作为毛泽东著作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脍炙人口之篇不胜枚举。轻展领袖封封书信,就如同观览一部活生生的中国革命史,举凡发生在毛泽东一生中的一切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能在信中找到如影随行的斑斑痕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情感历程以及革命生涯都深深印在我的脑中,令我回味许久。
东方巨人毛泽东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几个历史人物之一。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者,其政治生涯波澜壮阔、辉煌灿烂,其思想体系浑然天成、博大精深,其理论著作鸿篇巨制、雄冠古今,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最为丰富的智慧宝库。毛泽东的书信就是这智慧宝库里闪闪发光的璀璨明珠。
毛泽东书信有求学立志篇、探索真理篇,有星火燎原篇、同舟共济篇,有诲人施政篇、肝胆相照篇以及治国兴邦篇。篇篇都深入内心,发人深醒。
在求学立志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毛泽东致文运昌的“《盛世危言》失布匣”和致黎锦熙的“就良图,立远志”。“《盛世危言》失布匣”全信虽只40余字,但情生万端,意厚笃诚信中渗透着它对兄长的一篇尊敬、真挚之情,读后叫人感慨不已。毛泽东从小热爱读书,信中称“《新民丛报》损去首页。”这体现出毛泽东对接触新思想的浓厚兴趣和迫切愿望。在“就良图,立远志”中,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表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的名言。毛泽东常以此为信条,以天下为己任。要达到匡世救国的目的,他认为应有一批志同道合、坚定不移的志士,结成一股力量。此信亦从侧面展现出毛泽东心忧天下、报国图强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
在探索真理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的出路,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看法。比如致彭璜的“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作为一
个伟大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革命同志之间应热情帮助,代之以诚,以大局至上,反躬自省。从私人之争到主义之争,不仅意义得到升华,而且能从革命的高度,把人们团结在主义的旗帜下面,为救国救民而共同奋斗。
至于星火燎原篇,最有名的要数那封致林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武器以及客观、冷静、犀利的笔锋,科学地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指出其要害,并站在历史的大纵深的角度,俯瞰世界乃至中国的风云变幻,得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这封信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
7.青年毛泽东的体育实践及其动因 篇七
一、青年毛泽东的体育实践
1. 青年毛泽东是个“热心的体育家”。
1913年春, 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 1918年夏天毕业离校。五年多的时光对毛泽东一生“影响巨大”。“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 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 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 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 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1]16不仅如此, 他还积极锻炼身体, 坚持多项“体格训练”, 为自己日后强健的体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后来在延安回忆说:“我们又是热心的体育家, 在寒假中, 我们在田野里, 山上山下, 沿着城墙, 跨越溪流行走。天雨时我们就脱去衣服, 名之为‘雨淋浴’。阳光灼烁时, 我也剥去衣服, 名之为‘日光浴’。在已经结霜的天气, 我们还露宿田陌间, 或是十一月, 我们还在寒溪中游泳。凡此种种, 都算是‘体格训练’。也许这对我的身体大有裨益, 后来我是何等的依靠它!在我屡次横越华南, 和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的时候。”[2]29
2. 青年毛泽东体育实践的主要内容。
(1) 游泳。同学罗学瓒在日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等人一次隆冬游泳的经历:“今日往水陆洲头 (即橘子洲头) 泅泳, 人多言北风过大, 天气太冷, 余等竟行不顾, 下水亦不觉冷, 上岸亦不见病。坚固皮肤, 增加血液, 扩充肺腑, 增加气力, 不得谓非运动中最有益者。”[3]62毛泽东建国后也有这样的回忆:“那时初学, 盛夏水涨, 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 直到隆冬, 犹在江中。当时有一首诗, 都忘记了, 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4]649 (2) 长途旅行。同学张昆弟有这样一段长途旅行的记录:“三人 (指毛泽东、张昆弟和彭则厚) 遂沿铁道行, 天气炎热, 幸风大温稍解。走十余里休息于铁路旁茶店, 饮茶解渴, 稍坐又行。过十余里, 经大托铺, 前行六里息饭店, 并在此午饭。……饭后稍息, 拟就该店后大塘浴, 以水浅不及股止, 遂至店拿行具前行。未及三里寻一清且深之港坝, 三人同浴, 余以不善水甚不自由。浴后, 行十四里至目的地下, 时日将西下矣。”[5]637 (3) 风浴、雨浴和日光浴。张昆弟在另一篇日记中写道:“今日早起, 同蔡毛二君 (指蔡和森、毛泽东) 由蔡君居侧上岳麓, 沿山脊而行, 至书院后下山, 凉风大发, 空气清爽。空气浴, 大风浴, 胸襟洞澈, 旷然有远俗之慨。”[5]639同学萧三也有回忆说:“‘雨浴’则是遇有大雨, 在后山操场上让淋, 或在大雨中作远距离行军。‘日浴’是脱掉衣服在太阳光下让晒, 或也作远足旅行。至于‘风浴’则是在大风中到后山草坪, 或到城墙上天心阁一带散步, 让风吹身, 并且自己大声叫唤。泽东同志认为这些方法, 既锻炼身体, 也锻炼意志。”[6]46 (4) 冷水浴。据萧三回忆:“毛泽东同志起初几个人, 后来组织二十来人, 每天清晨起来后就来到校内靠近手工教室窗口的一口井边, 大家脱光衣服, 只穿裤衩, 一声令下, 各人从井中提一桶冷水, 从头浇淋全身。自己淋, 也彼此对着淋。然后用毛巾擦干全身, 擦到皮肤通红才罢。”[6]46此外, 毛泽东喜爱体操, 但他并不喜欢学校的课间体操, 而是“自成一种运动”, 创造了“六段体操”, 并认为自己“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5]76。他还很喜爱爬山和露宿。
3. 青年毛泽东体育实践的特点。
一是充分利用山、水、风、雨等自然条件训练体魄, 且方法简单。他认为, “运动之进取宜蛮, 蛮则气力雄, 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 拙则资守实, 练习易”, 并且“运动之方法贵少”, 因为“少者不必不善, 虽一手一足之屈伸, 苟以为常, 亦有益焉”[5]74。二是锻炼身体与磨砺意志相结合。他说:“夫体育之主旨, 武勇也。武勇之目, 若猛烈, 若不畏, 若敢为, 若耐久, 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 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 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 皆有练习耐久之益。”[5]71
二、内因:青年毛泽东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感
1. 民众的反抗事件促使青年毛泽东“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列强纷至沓来,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而中国, 不仅国力衰弱, 政府更是腐败无能。面对侵略, 统治者步步退让, 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步步加深。面对苦难, 民众不断起来反抗。1910年春, 湖南长沙就发生了饥民暴动事件。结果, “许多人被砍却头颅, 挂在柱子上示众”。这件事情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它给予我一个深刻的印象。许多同学都同情‘乱党’, 但只是站在旁观的立场。他们并不了解这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不过把这事当做一个具有刺激性的事件, 感觉兴趣而已。然而我永不忘记它。我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 于是我深恨对待他们的不公平了。”[2]11就在那一年, 韶山还发生了哥老会叛乱和穷人“吃大户”等民众反抗事件。这些事件促使青年毛泽东“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2]13。
2. 仁人志士的救国思想启发了青年毛泽东的“救国责任”。
13岁时, 他经常阅读的一本书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书中认为中国“积弱”的原因在于铁路、电话、电报、轮船等器物的缺乏。以后, 他开始接触维新思想, 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言论甚为关注, 喜读《新民丛报》等刊物。当时, 有本维新小册子很流行, 它的开篇语为:“呜呼, 中国将亡矣!”读完这本小册子, 毛泽东“深受震撼”, 他说:“我为我祖国的将来痛心, 开始明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2]13辛亥革命以后, 他把阅读兴趣转向了革命派的《湘江日报》、《民报》等报刊。直到有一天, 他读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 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后来回忆说, 那时, 陈独秀和胡适等人“代替”了他思想上“已经厌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2]30。他开始更多地了解新文化运动, 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
3. 当局的无能坚定了青年毛泽东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感。
1915年1月, 日本提出吞噬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 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 举国愤慨。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 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 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23他认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极具时代意义, 于是给自己取了个名字, 叫“子任”, 意思是决心以救亡图存为自己的崇高责任。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们都说他是“身无分文, 心忧天下”[1]22。那时, 他经常和有志青年一起谈论救亡图存的大事。“我和朋友只谈大事, 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2]29
4. 救亡图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
他说:“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 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强健的体魄, 以便将来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他后来还说:“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 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 就不配谈革命, ”[3]61因此,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开篇即指出:“国力恭 (苶) 弱, 武风不振, 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现象也。”因为, “体不坚实, 则见兵而畏之, 何有于命中, 何有于致远?”[5]65在他看来, 体育不仅仅关乎个人, 更关乎国家。实际上, 通读《体育之研究》会发现, 青年毛泽东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感贯穿始终。
三、外因: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及其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1.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
杨昌济教伦理学, 但他很重视体育教育, 并且在《养护论》中提出了自己的体育思想。首先, 他认为, 智育、德育、体育三者中, 体育于国之兴衰有重要意义, 不可偏废。“且国家之兵力, 国民之生产力, 无不关系于体育, 养护 (此所谓养护则体育之事也) 之为重要, 不待言矣。”其次, 他以体操为例, 认为体育之功效甚全。“体操既使之强壮, 又使之优美, 又使之敏捷, 三者皆备, 体育之目的可谓已达矣。”再次, 他以留学期间的亲身经历介绍了英国和日本的体育现状, 并认为, 两国国力之所以强盛, 是因为“体育之风盛行”的缘故。最后, 杨昌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深而腐败甚, 国民文弱, 有东方病夫之目, 从前与北方诸民族战争屡次失败, 以当今日东西各国精炼之兵, 宜其无能为役也。故奖励运动, 乃今日从事教育者所宜极力提倡。”[7]190可见, 在杨昌济看来, “体育之风盛行”是一国国力之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在中国, 欲救亡图存, 当“极力提倡”体育。
2. 杨昌济体育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 “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 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1]17。毛泽东后来在延安回忆说:“教员中给我最强烈的印象的就是一个英国留学生杨怀中 (杨昌济) , 过后我和他非常友好。他教伦理学。他是一个观念主义[唯心主义]者, 同时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2]27当杨昌济将他的体育思想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的时候, 毛泽东认真地记着笔记。他在1913年11月的课堂笔记中就曾记过这样的内容:“文弱者多, 国用不振, 吾国是也, 坐此而不能与外竞。”[5]585写《体育之研究》一文时, 毛泽东借古喻今、旁征博引, 对杨昌济的体育思想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证, 并提出了更多的新思想。杨昌济看后甚为满意, 便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陈独秀。1917年4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2]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1.
[3]新湘评论编辑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9.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5]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
[6]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8.读《小言论》有感 篇八
我1937年4月生于苏州,出生后适逢日寇对苏州轰炸、对南京进逼。母亲抱着我与长兄王荫一起,坐难民船,逃往盐城建湖县水乡,父親则继续留在苏州打工,挣钱养家。我虚岁6岁时,进了新四军创办的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时,我有次打开长兄从苏州带回的图书,里面有很多杂志、书籍,如《小朋友》、《中学生》、《生活》、《大众生活》、《中国地理》、吴敬恒著《帝国主义侵华史》、高尔基著《夜店》等。而《生活》、《大众生活》正是邹韬奋先生创办的。这两份杂志文字通俗,我能看懂,特别是其中的读者来信,各种各样的问题,韬奋先生都一一作答,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并感受到社会的复杂。
读初中时,我读了韬奋先生的《萍踪忆语》,打开了我认识西方国情、民情、文化的一扇窗。我负笈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教世界近代史的老师是王造时 (1903-1971),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与韬奋先生是难友。这在我的心中,增加了不少对韬奋先生的亲切感。
韬奋先生是以新闻、出版界的前驱名世的。其实,他也是中国杂志界的老前辈,在中国杂文史上留下重要一页。这本《小言论》,就是其杂文代表作。这本书编入韬奋先生 1928年至 1933年写的小言论,也就是杂文,文字少则几百字,多则不过千字,是名符其实的短杂文。但是,篇幅虽小,内容却极为丰富,小中见大,多数文章都从小处入手,归结到有重大意义的结论中,使文章大大升华。社会病态的点点滴滴,国民性的林林总总,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国民政府的腐败,汉奸汪精卫的卖国求荣,台湾高山族同胞的悲壮抗日,东北义勇军的殊死抵抗,等等等等,韬奋先生用他的铁笔,犀利剖析,掷地有声;而其所讴歌的抗暴御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彪炳千秋。
忝为杂文家之列,我以为韬奋先生的杂文,给我们很多启示。环顾海内杂文作家,就论述范围之博而言,无人能望韬奋先生项背。杂文如沦为时事小评论,前途堪虞。他的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虽不是什么独创,但鞭辟入里。没有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做不到的。
起笔至此,不禁想起一件与韬奋先生有关的趣事。亡友出版家、编辑家、文史学者戴文葆学长,“文革”中受迫害,被发配老家阜宁县,在阜宁中学打扫厕所,掏大粪。十年前,文葆先生获得出版界大奖韬奋奖。消息传到阜宁,老乡奔走相告,说“戴文葆‘文化大革命’时在阜宁中学掏大粪掏得好,最近在北京得了掏粪奖!”呜乎,这些老乡根本不知道韬奋先生是何许人也,因此才会闹出这样大的笑话。隔膜如此,令人嗟叹。后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专栏“新世说”中披露此事,引起曾彦修(严修)老前辈的注意,致电文葆先生,他特地来我家拜访,我将这份报纸送他留念。
显然,让更多人——包括普通百姓铭记邹韬奋先生,应当是新闻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本文编辑 谢宁)
9.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篇九
查阅了毛主席的文选后,很大的感触是:我们的伟人,让人无比震撼与崇拜。文选包括《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井冈山的斗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新民主主义论》、《反对本本主义》、《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等,仅拜读了其中一部分,就已经被里面的思想所感染。毛泽东把中国的历史哲学、中国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下面,我总结了读毛泽东文选很有哲学且一直效用至今的几点思想精髓。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写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该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论》、《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基本思想,指出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强调对广大干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导党和国家不断前进!
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是传统文化中一直传承的。毛泽东主席,很深刻的意识到这点。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团结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最大的法宝就是这四个字:团结群众。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共产党难以打败国民党,更难以建立新中国。每个执政党都知道,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国家的基础不可能稳定。最早在共产党一无所有的时候,首先取得了农民的支持,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数最多的是农民,只要团结农民,一定可以取得广泛的合作基础。毛主席一生最喜欢采用的策略就是,人民战争。无论对国民党还是日本人,首先让出国土,让你占领国土,然后慢慢的小块分割你,包围你,让你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灭亡。他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只有人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
联系实际,最近几年中国的非典、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等国难关头,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全众一起来互助,渡过难关。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力量。
三、艰苦奋斗: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着新的发展。
毛泽东那豪迈书法写下的:艰苦奋斗。这四个大字让人觉得昂扬斗志永存。早在建国前夕,他就针对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郑重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条件,进一步阐述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其一,将艰苦奋斗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提出“勤俭建国”的重要建设原则,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其二,将艰苦奋斗作为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牢固树立正确思想认识的重要内容,提高广大党员群众对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一切勤俭办事的良好氛围。其三,将艰苦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克服个人主义和不良作风的有力武器,并将其统一到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各项工作之中。
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所号召并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投身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克服困难、不懈奋斗,产生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而后,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特色表现,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的新论述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这些都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不断的深化。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由胜利推向新的胜利!
总结:
10.读《毛泽东传》有感 篇十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学习比较忙,要看专业类的书,就没时间看课外书了。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空闲时,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记得从初中开始就迷上了课外读物,尤其是人物传记。因为他,能让我更真实更全面更捷径般地触摸到人物的世界。现在在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学科,就从图书馆借了《毛泽东传》,看着红色的封面上一个金色的毛主席头像,还有黑色的书名、作者,觉得设计很是贴切巧妙,就毫不客气地说:这书是我的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就有了和此书的亲密接触。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他给国家带来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毛主席他是一个人,不是神。作为一个人那里会不犯错误。、在这里我也要说到,在主席的家乡有一些不可肆意的事情,主席已经去世多年,他是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伟人,而不是什么神,我明白湖南人民对主席的感情很深但我们也不差啊!主席本就是无神论者,可现在我想是表示有些不妥?
就此书而论“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可是他,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就拿此事来说,说明主席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信念始终的人物。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我曾游览过很多的山川河流,如黄山、华山,娥眉山,泰山黄河,长江,洞庭湖,黄河长江乌江的源头,此时我联想毛主席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又是,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踏遍华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天外飞来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
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心绪。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去看水,而不是在无人的地方高喊。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我要攀于顶峰站在高岗,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河流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自我。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手都折服的时代鸿篇。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这几天虽然秋高气爽,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这一历史伟人,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感慨,心中的那团火在无尽的慌原„„..会计N082
11.读《春蚕》有感 篇十一
鄂尔多斯经济的崩溃,在我看来也是如此。诚然,崩溃的原因既有市民在经济形势大好的前提下缺少了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又没有正确的判断,实际上好些人根本就没有判断能力。但他们心中却又有着发大财的美梦。又有民间集资者的道德败坏,集资者在预感到经济已经不景气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刹车,而是选择隐瞒信息,“丧心病狂”的选择了吸纳更多的资金,企图来维系资金的流动。结果越陷越深,积重难返,最后崩溃。
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小的地域里,充沛的民间资金没有合理的流动去向,只能盲目的涌进了房地产市场,而有限的人口导致了住房需求的有限,有限的住房需求难以持久支撑房地产的泡沫。因此,通过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的发展模式注定是不能够长久地。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崩溃是“情理之中,应有之义”。
官员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且久治难医。何以?一者,权力的特性使然,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二者,官员的作风使然,权为己所用,利为己所谋,情为己所系。再者,制度的缺陷使然,我们的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样的设计,在制度层面一开始就给两种力量究竟谁能够成为根本力量留下了模棱两可的空间。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也就难免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如此一来,对于权利的约束,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恐怕这些都还不是根源。我们的社会向来重视人际往来。甚至王朝的统治都是靠宗族,亲情,人际关系的力量来维持的。腐败的种子是在我们生存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官员的腐败之所以遭人痛恨,是因为他和权力,和利益纠缠在了一起,而这些权力和利益又是为大家所有的,而腐败却使大家的权力和利益受到损失,而使少数人“中饱私囊”。官员的腐败只不过是我们生存文化在一个特殊领域内的,被赋予了特殊面貌的特殊表现罢了。
由此观之,腐败的治理实在是在改变一种生存文化,其余的办法都是在“隔靴搔痒”。因为在文化的大染缸里,“幸免”很侥幸的事情。个人是无辜的,也是有罪的。“每个原告者都是被告者,每个被告者也都是原告者。”
然而文化习惯的改变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中,行政力量依然是主导社会的力量,好多事情都得政府从大局从根本出发,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因此,这种“修葺”工作也就历史的落在了政府的肩上。
我们可喜的看到十八大后反腐的高调态势。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既拍苍蝇,又打老虎”再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再到“三不”机制,体现出的政府反腐的态度,力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天下事有无到有易,由始及终难。反腐当然考验态度,力度,广度和深度,但更考验持久度。只有深入持久的进行反腐工作,腐败现象才会越来越少。同时,也许,在反腐的“倒逼”作用下,我们的社会文化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责任编辑 华南
12.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篇十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上丰富民主集中制内涵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理论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于民主与集中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发展了民主集中制思想,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内涵。
1. 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矛盾论, 强调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辩证统一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认为民主与集中是一对矛盾的两个侧面,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相互促进,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相结合。 充分发扬民主权利,党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 只有集中、统一的指导下,保持行动的一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毛泽东认为既不能过分强调民主,也不能过分强调集中。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使民主集中制与无政府主义、专制主义划清了界限。 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不会走向两个极端。
2.坚持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论断,强调民主的基础性作用。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坚持民主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启发人民群众的智慧, 把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最为可靠的依据。 毛泽东认为,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有认识上的统一,才能充分调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表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党的领导机关才能避免主观主义,达到真正的集中统一,才能使党的决策最科学,最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才能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有稳定的政权和经济的发展。发扬民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但人民群众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 角度和层次也丰富多样,对于事物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容易形成凌乱和涣散的状态,产生极端的民主主义。毛泽东强调“ 这个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这个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1]760。 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把个人有限的认识同群众无限的智慧结合起来,统一思想、统一实践。集中是对民主意见的概括和升华,形成能够统一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在实践活动中统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行动, 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二、遵循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毛泽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坚持和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 为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出了贡献。
1.严肃党的纪律 ,确定“ 四个服从 ”为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提出少数服从多数作为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 他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是党的纪律,少数人的意见必须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毛泽东在1938年创作的《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一文中,对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了高度概括“, 必须重申党的纪律:( 一) 个人服从组织;( 二) 少数服从多数;( 三)下级服从上级;( 四)全党服从中央。 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2]360。“ 四个服从”要求共产党员要顾全大局,维护党的统一领导,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要遵守的纪律,是党内政治生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 党员在党内享受充分的民主权利,但是必须遵守党组织的纪律要求。 党组织要积极地听取所有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但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全体党员和各个党组织必须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中央的指示,体现党组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的重要性。“ 四个服从”理顺了党内复杂的关系,减少了矛盾冲突,有利于全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严格党的纪律,维护全党的集中统一;有利于纯洁党的组织,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2.确定了党委制度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原则。 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体现,党委制度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方法是党的最高领导原则和制度。 是指导各级党委工作的基本原则, 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科学方法。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制度方面非常重视集体领导的作用,强调坚持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他认为集体领导保证了战争时期各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个人的智慧是有限度的,只有把大家的意见集合起来,才会较好地完成工作,党的领导制度必须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 为了实现集体领导,毛泽东确立了党委制度,党委制度就是全体党员通过党的代表大会推选出党委会委员,按照集体领导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重大问题的最后决定要通过全体党委成员的研究和讨论,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基础上确定的。 集体领导是党委制度的核心,是推动党内民主集中制的重要途径。 集体领导的党委制度可以联系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听取不同方面的各种意见和要求,集中大家的智慧,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毛泽东认为工作的顺利完成是要通过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才能得到保证的。 个人分工负责就是党委做出的决定, 党委成员要分工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分工明确,灵活处理,执行完毕向党委做出报告。
3.密切联系群众路线,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在领导方法上将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联系起来是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对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 毛泽东特别重视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运用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在群众行动中检验意见的正确性,实现正确领导。 毛泽东强调在党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要重视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的结合。 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结合反映了在党内生活中,党员和群众的重要地位。党的方针、政策必须是从民主开始,才能有正确的集中。只有这样,党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 到群众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毛泽东阐明的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密切关系, 是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认识的深化,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
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将民主集中制运用到国 家政权建设中
在党内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同时,毛泽东又将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国家政权建设上来。他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作用提到了新高度。毛泽东将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创造性地运用到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中,为国家政权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构建人民政权。在革命斗争时期,从工农兵代表大会“、 三三制”政权,到人民代表会议,在政权建设方面,毛泽东一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确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从法律上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制度。 1954年,我国第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把民主集中制运用于政治制度建设上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毛泽东在将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国家政权建设的同时,还将民主集中制运用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 提出实现民主集中制的最终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要造成一个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3]1060。 为党内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规定了基本方向,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基础上,毛泽东为了实现最广泛的民主权利,切实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构建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思想,为中国的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做出杰出贡献。
摘要: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正确地规范了党内民主生活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13.读《少年毛泽东》有感 篇十三
这段前言的内容是这样的:这一年的9月9日是全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会记得的一个悲痛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了。……便也纷纷地、情不自禁地趴在自己的课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是的,正是这段话使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这么敬爱他。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湖南韶山冲人。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他的两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有同情心。书中讲了有关他助人为乐的三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买了一头猪,当时双方已按讲好的时价交了定钱。过了些日子,父亲叫他去赶猪。他来到卖主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说:“哎,现在涨价了,让你们家赚钱了!”他想了想说:“婆婆,我不赶这头猪了,您卖给别人吧。这样不就可以卖个好价钱了吗?”话一说完,就一溜烟似的跑了。另两件,一件是帮邻居收稻谷,另一件是把他的午饭给一个叫小黑伢子的同学吃。
第二个优点就是好学。至于怎么个好学法,听了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十六岁那年,毛泽东到了离家乡四五十里的湘乡东山小学堂求学,费了不少周折。堂长说:“考期已经过了。这样吧,你写一篇《言志》命题的文章,写得好就可以破格录取。”于是,他写了一篇紧贴题目的文章。堂长看了以后连连称赞:“好,好啊!”就这样,毛泽东被录取了。要是毛泽东平时不好学,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14.读少年毛泽东有感 篇十四
里面主要是讲毛泽东小时候立大志、刻苦读书的故事,其中毛泽东半耕半读的事故令我很感动。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学堂停课,私塾先生要小学童们在家复习,但毛泽东父亲却让他去挑粪。于是,毛泽东只好放下书本,去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见不到毛泽东的影子,便出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却在看书,父亲生气地问:“你才挑几担?就在这看书?”毛泽东说:“15担。”父亲听了惊呆了,一个14岁的娃子能挑那么多,了不起,他只好说:“天黑了,我和妈妈等急了,快回去吧!”
15.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篇十五
关键词:列宁,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基础,实践结果
一、列宁与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比较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毛泽东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既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也有各自特色性的理论作铺垫, 两者理论基础同中有异。
(一) 相同的理论基础
1. 过渡时期理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预见: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必然要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 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问的。这个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 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基于俄国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了苏联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并于1923年春提出了相应的新经济政策。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使得毛泽东选择的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列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先进、更合理、更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社会形态。由于资本主义已经与社会主义共同存在于一个地球之上, 它们之间必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的种种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的母体中孕育的, 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离不开旧时代创造的物质关系和社会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时代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文明成果, 利用资本主义的高科技和泰罗制等科学管理办法, 是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解决的课题。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是对立的, 但并不妨碍两者各自在经济发展中遵循必然的共同规律。两者都共同遵守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比例规律, 都需要掌握市场, 肯定商品货币价值。尤其在市场运行机制中, 调控手段、经营管理方式的竞争, 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学会对资本的经营, 要有驾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本领。为了摆脱贫困, 改善生活, 必须研究贸易市场, 做好商业工作, 领导好经济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和资本主义竞争, 经受得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风险考验。1922年3月列宁在苏共 (布)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上, 要求全党要提高对国家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辨别力, 要明确无产阶级领导的是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是毛泽东等人提出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在中国, 张闻天最早提出“国家资本主义”。基于1948年在中国东北已经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 张闻天专门起草报告《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 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这种形式是最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毛泽东阅读了他的提纲, 并将之作为全国已经解放地区的指导方针。刘少奇也在建国前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方针进行思考, 他在论述国家资本主义时指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很少, 但可能在一个颇大程度上去组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营经济的助手。”[1]李维汉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家资本主义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索。1953年5月2日, 李维汉在《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给中央并主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 (其中一部分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是我们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主要形式, 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2]后经修改后重新上报, 题为《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李维汉的报告使毛泽东深受启发, 他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确定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1953年9月7日, 毛泽东在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时, 更加坚定地强调: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由之路”。[3]
2. 学习资本主义及“和平过渡”的思想
对于如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革命的方式, 另一种是和平过渡的方式。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决定采取何种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用和平赎买的办法不仅减少了社会的动荡, 而且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最便宜的事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对落后国家如何不经过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图景, 但前提是要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没成熟之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4]列宁和毛泽东在继承马恩的“赎买”的思想基础上分别对此作了新的发展,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赎买”理论。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毛泽东等人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 在利润分配原则上提出了“四马分肥”的观点。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w=c+v+m, 即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 能获得全部的剩余价值 (m) , 但在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中, 新生产的价值尽管仍然可以分为可变资本 (v) 和剩余价值 (m) 两部分, 但是剩余价值并不归资本家所独有, 而是要进行二次分配。第一次新生产的价值是由工人的的工资、私人和国营企业的利润两部分组成;第二次将企业利润进行再分配, 即分为国家税收、资本家的股息和红利、工人的奖金和福利、企业的公积金,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马分肥”。毛泽东对此有精辟的分析:“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的利润, 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 大约只占四分之一左右, 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 (福利费) 为国家 (所得税) 及为扩大生产设备 (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 。”因此, 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 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5]
(四) 不同的理论基础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但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上, 马克思明确指出:落后的农业国家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 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和文化遗产。结合马列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及中国的实际,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而限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在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 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 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其经济类型是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在这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 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并存, 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发展、壮大, 资本主义因素逐渐缩小, 并最终为社会主义因素所取代。因此, 需要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便发展经济, 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物质条件。同时, 对资本主义经济要做一些限制, 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以便时机成熟时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由此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方针。
2. 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
毛泽东还吸收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节制资本”的思想, 提出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政策。1940年, 他说:“中国的经济, 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 绝不能使‘少数人所得而私’, 绝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6]在党的七大上, 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新民主主义政权下的资本主义的作用, 认为这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
二、比较列宁与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实践结果
(一) 比较列宁与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取得的成绩
1.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在苏联取得的成绩
列宁提出, 在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借助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来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一思想是对马恩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发展。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次根本性的体制变革。这一变革迅速恢复和发展了俄国的经济, 从1921年到1923年, 俄国的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41.4%, 谷物收获量从1921年的22.13%亿普特达到1923年的34.55亿普特, 增长了56%, 工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摆脱了危机。列宁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振兴国民经济的根本,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2. 毛泽东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取得的成绩
根据毛泽东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中国在建国初期建立起来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 并使得私营工商业走出困境, 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三反”“五反”运动, 国家开始有力地控制私营工商业, 为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1952年私营工商业的比重从1949年的63.3%下降到1952年的39%,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1956年底, 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 私营工商业户数的88%实现了公私合营, 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存在着速度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
(二) 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结果有所不同
1.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在实践上中断
到1921年春, 在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中,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国家资本主义没有同商业和市场的作用联系起来。国营企业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和农民进行买卖, 这种不平等的买卖关系损害了农民们的利益。到1921年秋天, 农民宁愿和私人商贩做买卖而不愿和国营企业做买卖。这已经表明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和平赎买的方法列宁也试图在苏联实行, 但由于资本家的不配合, 他的这一方案最终没有能在苏联成功实施。列宁所倡导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的手段和方法, 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各种原因, 没有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也没能有效的实施。
列宁去世后, 苏联国内对是否坚持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的观点, 斯大林用专制的手段打压了其他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在苏联推行他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他不认可并中止了新经济政策。
2. 毛泽东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曲折前进
在中国, 党中央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将全国的私营工商业基本转为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 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较大, 就1956年同1952年的比较来看, 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 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 公私合营经济从0.7%上升到7.3%, 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 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零。[7]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毛泽东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借助了赎买的办法, 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形式。他实施的国家资本主义虽然范围仅限于私营工商业, 但由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两重性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 加上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实的合作基础,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能积极的配合接受和平赎买, 从而使得赎买这一设想最终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随着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变化。他批评了刘少奇等有关“确保私有财产”的说法, 认为这是右倾错误。同时他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8]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所有制的单一化不能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为此, 1956年12月, 毛泽东在会见民建、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多次提出要“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以解决所有制过于单一的问题, 他认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之后毛泽东的思想又再度发生转变, 否认了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补充作用, 将一切资本主义的因素不加区别地进行排除, 并将一些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也进行了排除, 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日子。
因此, 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得知, 列宁和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来源, 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同时又有着各自的理论特色,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提出并逐渐改善的, 同时它对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践方面, 列宁和毛泽东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都存在一定的反复, 这些反复既反映出他们在思想上的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的问题, 又体现了他们在领导本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艰难。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 (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427.
[2]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63.
[3]毛泽东选集 (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9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48.
[5]毛泽东选集 (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88.
[6]毛泽东选集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78.
[7]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333.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推荐阅读: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600字10-12
读《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感11-04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论文之读关键在于落实有感08-25
实践论毛泽东10-20
重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有感10-21
毛泽东诗歌07-31
怀念毛泽东08-17
论文之毛泽东07-09
假如没有毛泽东08-04
毛泽东文化思想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