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

2024-08-29

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精选5篇)

1.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 篇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2.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 篇二

1.让学生整体把握文言倒装现象;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并能熟练翻译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是学会分析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将所学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二、教材地位

本课所选取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5,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完五册的古文,对文言句式有较系统的接触。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倒装现象掌握得不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中的倒装句。一旦几种倒装混合使用,这部分学生就无法顺利翻译古文。因此本课通过宾语前置的规律探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总结文言文语法特点,让他们举一反三,也能理解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两种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反哺学生的古文学习。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语法学习是严谨系统的,如果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律,学生难免会对古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本课通过大量例句,对比翻译,让学生自主探究宾语前置的种种规律,使他们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以练代记。归纳文言句式的终极目标是要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因此本课配套了大量练习,让学生以做代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文言翻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现代汉语之句子回顾

请同学们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PPT上的这几个句子进行句法成分分析,每个小组把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并派一位同学准备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

我喜欢书。

我喜欢(语文)书。

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好学的)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定+主+状+谓+定+宾

请一位小组代表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要求讲清楚他们是如何识别该句子里的主谓宾和定状补的。根据刚才这位小组代表的发言,引导大家思考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的要点

句法成分歌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运用所学规律,再次划分一个现代汉语句子的句法成分。邹忌不相信自己。比较: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同学们发现哪个句法成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把这类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称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三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搭载语法的时空快车,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是怎么说话的。我们尤其关注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颠倒宾语的位置,这也是本节课的主题——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二)探究规律——否定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人不余欺也译:译: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2)莫之夭阏者译:没有什么它阻碍?没有什么阻碍它。学生迅速指出两个句子都应该采用第二种翻译。那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呢?古人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宾语前置呢?请小组自主讨论。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两个句子的共同点:否定句;宾语都是代词;宾语前置在动词前。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这类句子一般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练一练。(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译:时间像流水一样消失了,年华不会等待我。(3)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译:不了解我就罢了。这三个句子,我们应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较准确地进行了宾语位置的语法归位和句子翻译。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古人还会在哪些情况下,把宾语提前呢?

(三)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乐夫天命复奚疑!译: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呢!(2)之二虫又何知!译:这两只虫子又知道什么呢!(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那么万物与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又羡慕什么呢?同学分组讨论,并总结句子特点:都是疑问句;宾语“奚”“安”“何”“何”都是疑问代词;这些宾语都前置。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练一练:(1)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译:还驾车出游追求什么呢?(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译:你将要去哪?(3)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沛公在哪?(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译:为什么匆匆忙忙地想要去哪里?以上句子都是疑问句,同学们都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较好地进行了文言翻译。但最后一个句子,有较多同学感到棘手。为什么呢?这个句子的宾语比较特殊,它有两个宾语“何”和“胡”。“何”是动词“之”的宾语,而“胡”是介词“为”的宾语。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译:子卿尚且又为了谁呢?(2)何以战?《曹刿论战》译:凭什么作战?请同学分组总结句子特点:这两个句子都是疑问句,宾语都是代词,都是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请同学找出前置的规律: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练一练(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不这样,我凭什么会这样?(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译:凭什么知道它这样?(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没有这个人,我要和谁一起归去。(4)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凭什么了解他?(5)何为其然也?《逍遥游》译:为什么箫声会这样?

(四)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分组翻译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3)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分组讨论这三句并总结句子特点:这三句都有“之”,宾语都在“之”的前面,谓语动词都在“之”的后面。“之”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语法意义。规律: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是”也可做提宾的标志)

唯利是图:图利;唯才是举:举才;唯马首是瞻:瞻马首;唯命是从:从命;唯你是问:问你。以上不能算句子,只是一些成语,但现代汉语的成语保留了古代文言的语法习惯。因此这些成语中“是”仅仅是提宾的标志,在明白了语法规律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现代汉语的成语不能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来解释。

(五)总结规律

根据PPT上的这些句子,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内交流,总结宾语前置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如果你们有更好的例句,也可以补充。古之人不余欺也。忌不自信。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总结:在古人讲话的句子中,并不是所有的宾语都要提前,而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宾语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3)以“是”“之”为提宾标志。

五、翻译选段并找出宾语前置句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公(桓温)北征时,途径金城,看到他任琅琊内史时种的柳树,已经十围粗了,感慨说道:“树木的变化尚且如此,人又凭什么禁得起岁月的流逝呢。”手握枝条,潸然泪下。

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间亦迩。”子侄未之许。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谢安说:“圣人、贤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很近的。”他的子侄不同意这种看法。谢安叹息说:“如果郗超听见这话,一定不至于不相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忽然间,雪下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好似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了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也明白了古人到底在哪些情况下会把宾语提前。宾语前置只是倒装句中的一种,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探究一下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

七、作业

3.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篇三

1.“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2.“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3.“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4.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篇四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

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古今异义(部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5.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 篇五

表示建议

1)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that from sixty to ninety minutes each evening al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be prohibited by law.

2) You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is opportunity and try to make good impression on them.

3) Neither believe nor reject anything because any other person has rejected or believed it.

4) Greater efforts are needed before we can attain our goal of economic reform.

5) A country should protect its natural resources by fighting against waste.

6) Sometimes even an one-day vacation from work is enough to allow us to regain our strength and return to work fit and ready to do a better job.

上一篇:医师中级职称申报条件下一篇:北师大版七下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