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2024-10-27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精选11篇)

1.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篇一

外来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拓宽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消极影响方面看,外来文化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其中不良因素的进入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压缩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我们一方面应当以积极健康、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本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政治鉴别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学习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TUDY年,卷(期):200925(12)分类号:G247关键词:文化 外来文化 精神文化生活

2.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篇二

1 造成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足的主要成因

目前, 虽然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标准得到提高, 但是一些欠发达乡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依然不高, 所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如何让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标准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 个别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不够重视, 欠缺考核机制。因为对农村文化工作缺乏考核机制, 所以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不足、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都不够, 农村文化建设薄弱, 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依然存在。第二,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 就会使文化服务缺乏约束。此外, 一些农村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经费所占比例小。第三, 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呈现地区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第四, 乡镇文化主管部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人才短缺。乡镇文化主管部门不愿管理, 使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人才短缺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农民大多外出打工, 优秀的民间艺术找不到继承人。

2 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2.1 农民渴望自身素质提高, 对“知识武装”需求增多

当前, 有许多农民感觉自己的知识匮乏, 希望能参与知识培训, 对自身文化素质进行提升。农民对学习知识充满了热情, 在市场调查中, 在“促使您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中, 有32.7%的农民希望能提升自身素质, 27.8%的农民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12.6%的农民是希望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农民需要多元化的知识, 但还是以“实用技能”和“党和国家政策”为主。对于希望能通过哪种学习方式继续深造这个问题中, 主要以电视教育、短期学习班和远程网络教育这三种学习方法为主, 电视教育占了32.3%, 短期学习班占了22.0%, 还有远程网络教育占了20.2%。

2.2 农民渴望致富能力增强, 对“专业技能”需求增多

经过调查, 很多农民都觉得致富很困难, 无论是自己创业、外出打工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有技术的支持。很多农民都很积极地报名参加镇里的技能培训班, 深怕错失学习机会。在市场调查问卷中, 对于“您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这个选项里, 有39.5%的农民愿意投入“农业科普”。而对于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大部分农民除了新闻与娱乐节目外, 他们还喜欢一些能让自己了解到更多的致富信息和致富技能的节目, 例如“乡村季风”、“金土地”、“致富经”和“每日农经”等科教类节目与财经类节目。

2.3 农民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 对“文化自办”需求增多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喜欢民间文化, 例如看戏、舞龙、划旱船还有一些民间艺人的表演等, 喜欢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农民占了46%。农民对于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很大的热情, 并且积极地参与。但是经常会出现演出经费少, 没有演出舞台等情况。他们并不怎么愿意参与到“外乡人”的演出队伍中, 相比而言, 他们比较喜欢能自己投入物力、财力和精力来搭建舞台。假如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文化自办”将可以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3 提升农民精神文化供求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应强化目标责任, 提高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其一, 在短时间内描绘非短期的、宏观的发展文化蓝图, 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对如何建设农村文化进行合理的部署。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使其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 以新农村的整体设计为出发点来进行新农村的改造。

其二, 对乡村的文化建设目的考察系统进行改良。乡村文化改革的考察目标已经在包括市、村、镇在内的三个级别的组织里做了明确的规定, 而且将农民的满意程度当作考核的主要标准, 并以此出台了《考核细则》, 这一细则的制定实现了乡村文化进行的具体情况和干部成绩考察、街边办事处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从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文化发展成效加以保护。

3.2 应尽快丰富文化产品, 满足农民日趋多元的文化需求

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既扮演着服务公共文化的角色, 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乡村文化。所以, 要想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就要实现“种文化”和“送文化”两者之间的统一。

首先, 严格遵循“送文化下乡”的原则, 要实现这一原则就应该使运行机制得到改进, 逐渐使出演的形式转变为由农民自己来对出演的内容与形式等进行选择。

其次, 出台共有文化产品的购买体制, 各个地方的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 该机构要负责对乡村播放的内容进行公布。

再次, 对“种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使那些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来到民间, 实现农民自己表演自己欣赏、各自发挥其所长的强烈愿望。各地政府应该鼓励“种文化”的发展, 要在培育人才、资本支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3 加强扶持引导, 打造高水平农村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队伍对于文化活动的展开有着促进作用。

首先, 有纪律的队伍的形成。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队伍融入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中, 鼓励其在拓展文化方式上的多元化, 此外, 要给予资金、场所上的帮助。另外, 整个农民的训练要在文化部门的引领下进行, 并定期对民间文艺进行展现, 这将提高农民文艺的质量。

其次, 干练文艺队伍的形成。为了激发众多文化工作人员参加文艺创作的热情, 应该建立“文化建设奖励资金”的制度, 来奖励那些为民间的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促进民间文化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 专业化的文化监管队伍的形成。政府要出台相关的制度来鼓励那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参加文化监管, 将底层文化从业者的训练形成一个体系, 并推行任职员工的职业资格制度, 使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 就要进行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文化活动。

首先, 实现乡村建设和群众发家奔小康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多种综合性的知识应用到文化开展当中, 在此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益处, 使农民了解脱贫的方法与途径。对于农村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化政府要大力支持, 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激发人民群众对各项事业的拥护。

其次, 实现社会道德教育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于那些具有示范意义的例子要进行大力度的宣扬。比如和谐的婆媳关系、邻居关系, 以及稳定的家庭关系等, 这些例子都会为人民群众起到示范作用, 从而为和谐的, 文明的乡村的形成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再次, 要把别具一格的村镇作为重中之重。可以把大部分的资源先用于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 然后对其进行改造, 使这些改造过的地方起到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 然后从点到面、从一般到特殊的开展。文化建设以“文化活动示范户”, “文化达标村镇”以及文化部落为主要内容,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摘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后, 在人均消费水平日渐提高的情况下, 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具有历史使命的以及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但就我国现阶段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现状来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赢, 赵川芳.新农村文化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3.浅议群众文化与伟大的民族精神 篇三

【关键词】群众文化 民族精神 凝聚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99-01

伟大的民族精神包含的意义很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今天,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那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格外突出,它一方面代表了本身的民族性,一方面代表了人民的和谐、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歌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凝聚、和谐、奋发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首先,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说起,群众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群众歌曲,这些歌曲伴随着全国救亡运动的热潮,是时代的号角、团结的力量。著名的一首抗日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它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使这首歌享誉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残暴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还有《团结就是力量》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其次,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今天,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拘于一格的单一型活动,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逐渐走向了社会化,在各地文化广场举办的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動,展示了各界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风貌。群众广场文化也在蓬勃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的和谐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则增强了和谐的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激发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有助于中华儿女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精神的主流,它会使你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乐观,更重要的是能使你成为一个更具有智慧和魅力的人,使我们的祖国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传播、观念、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精神

首先,我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认为:“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群众文化首先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说,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否适应时代潮流,能否跟进历史潮流。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它的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它的主题就是和谐、向上、激发人们奋进的热情等。和谐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主题,在伟大而广博的中国文化中,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意义,它见证了古老而闻名的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它鼓励人民勇敢向前、大胆创造、相互宽容等,有着坚韧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次,群众文化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是在过去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又应该是能够从过去一直延续和影响到现在,并且还可能是对未来的民族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那些文化。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文化的进步,传统文化的演化,均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且又不断自我解构的过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大多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它象征着和谐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而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和谐和力量。而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题,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文化就代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代表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它承载着文明、传承和发展。

4.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篇四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外出从业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从宏观上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情况,为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工作提供依据,近期眉山团市委联合国家统计局眉山调查队对我市1区5县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有效调查样本220户,调查结果为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追求精神生活和发展机会的愿望更强烈,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新生代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在所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60.9%,女性占39.1%;90后占调查对象的8.2%,80后占81.8%。

2、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所占比列为65.0%,未婚的占30.5%,离异的占4.5%,丧偶的没有。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较高。他们大部分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仅占0.9%,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6.8%,受过高中教育(中专、职高)的占45.5%;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6.8%,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够通过报刊、书籍及网络等接受知

1识和信息,所以更注重自己未来的发展。

4、新生代农民工行业分布较广,涉及多个门类。新生代农民工涉及一、二、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一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采矿业。分别占17.7%,16.8%,15.0%,11.4%,10.9%,10.5%,10.5%和7.2%。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作,82.7%集中在私营、个体和股份制企业;72.7%属于普工和无技术等级的熟练工,中、高层管理人员仅占4.1%。

5、81.8%的调查对象务工时间在两年及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大部分出来务工时间都在两年及以上,其中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占18.2%;两年的占30.9%;三年的占27.7%;四年及四年以上的达到23.2%。

6、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以亲友或同乡介绍为主。占49.6%的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是亲友或同乡介绍;劳务中介介绍的占7.7%;政府劳动部门或工青妇组织介绍的占9.1%;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的占14.1%;在劳务市场应聘的占6.4%;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占3.6%;其他途径的占9.5%。调查显示:因没有技术成为他们目前找工作最大的困难,占43.6%,因学历太低的占37.3%,因户口受限制的占3.2%,因不知道什么地方招工的占7.3%,因交不起押金的占2.7%,因怕坏人欺骗的占1.8%,其他原因的占4.1%。

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的占8.6%;不满意的占20.5%;觉得一般的占43.6%;比较满意的占17.3%;觉得很满意的占10.0%。他们在城市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扰,排在前三位的困扰分别是收入无保障、远离家人感到孤独和缺少文化娱乐生活,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9.5%、39.5%和32.7%。同时,在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接近两成的人要2年及以上才能回一次老家。

2、经济收入较低,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显示:他们月工资在1200元以下的占28.6%;1200—3000元的占66.8%;3000—5000元的占4.6%;5000以上的为0。他们工作的时间在40-50小时的占42.3%;50-60小时的占15.0%;60-70小时的占25.5%;70小时以上的占5.9%;40小时及以下的仅占11.3%。

3、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待公正待遇的诉求比他们父辈更为强烈,他们更关注务工的环境及社会保障问题。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找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单位领导和政府部门求助的占41.8%;找亲友或同乡的占37.3%;找新闻媒体和上网发帖求助的占6.8%;自己去解决的占6.8%;而默默忍受的只占3.2%;

其他的占4.1%。

4、排解心理压力方式多种多样,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较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们缓解压力的方法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浏览和聊天、喝酒或下饭馆和睡觉,分别占44.5%、40.9%和38.2%,但选择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仅占2.7%。他们大部分愿意帮助工友排解苦闷心情,非常愿意占45.5%;勉强愿意的占22.5%;视情况而定的占27%;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只占5%。

5、精神生活诉求提高,消费生活多元化。在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他们的业余生活情况是:43.6%的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42.7%选择了打牌和打麻将;31.4%的人选择了去网吧上网;业余生活比较枯燥单调。但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能参加的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有文体类比赛和文娱活动,看电影和演出、知识技能培训,分别占51.4%、47.3%、45.0%。由此看出,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也逐渐提高。

6、融入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调查显示,23.6%的人出来打工的目的是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列第四。排在第一的是赚钱养家,占64.5%;其次为赡养父母或子女前途考虑的,占31.8%;第三是出来寻找发展机会的,占29.1%。他们希望在城市定居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占60.5%;第二是

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占43.6%;第三是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占42.7%;第四是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水平高,占41.4%;第五是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占28.6%;第六是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保障,占23.2%;第七是家里已经无地可种,占13.2%;第八是做城里人有身份、受尊重,占6.8%。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务工单位共青团组织较少,开展有益活动更少。共青团员在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占51.8%,但他们所在单位共青团组织却相对较少,调查显示:52.7%的农民工所在单位没有共青团组织,在也有共青团组织的单位开展活动较少,其中从来没有开展过活动的占26.0%;偶尔组织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的占37.5%;经常组织活动,受到青年人喜欢的占25.0%;说不好的占11.5%。

2、企业文化活动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在私营、个体企业,企业注重效益而轻视职工文化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没有提供任何文化活动的单位占35.5%;提供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文化活动需要的单位占32.7%;提供一些,基本满足需要的占25.5%,而内容丰富,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只有6.3%。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活动占调查总数的50.5%;一年中参加过1—2次的占40.4%;一年中参加过3—5次的占7.3%;一年中能参加5次以上活动的仅占1.8%。

3、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枯燥,文化消费能力不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看杂志报纸等消费成本较低的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和匮乏。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较低,没有文化方面消费金额的占16.4%;10-50元之间的占54.5%;50元以上的占29.1%,消费的用途主要是上网和购买书报和杂志。但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念信仰较老一代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5.群众体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五

一、我市群众体育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得到深入开展,社区体育、协会体育、农民体育力度进一步加大,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经常,锻炼人群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改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已初步形成。我市群众体育工作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并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全民健身组织逐步健全。全市七县一市政府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政府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负责人组成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委员会,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部署、检查监督和工作决策;体育社团工作向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方向迈进。全市成立了具备法人资格的体育社团17个,其中市级体育单项协会12个;创建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9个,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7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晨晚练点66个;xx市和八个县(市)全部成立了体育总会;截至20xx年底,全市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1731名。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各界联手,市县联动,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已形成传统,参与人群达数十万人次;全市连续举办城市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单项比赛,在宜城大地上掀起了一轮轮全民健身热潮;我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规模的运动会屡创佳绩,“四种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稳步推进,健身气功站点建设不断扩大。

全民健身设施明显改善。市及八县(市)、四区,在社区的公园、绿地、广场,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捐建105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19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1个县级“雪炭工程”,创建了3个省级全民健身示范乡镇。20xx年1月,我市经过改建的体育场正式对群众开放,成为我市城区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要活动场地。市体育中心和训练综合馆已完成了选址和拆迁工作。标志着我市体育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

全民健身典型不断涌现。桐城市、潜山县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市3个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4名个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名个人被国家评为“群众最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5个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群众体育意识不强,体育人口比例很低

通过对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社区群众,我市大多数人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还停留在“医药健康观”,即“无病即健康”的层面上,很少有人对亚健康状态足够重视,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既便一部分人具备体育意识,但也还只是非“体育的娱乐观”(看电视、打麻将、听音乐等)和“体育欣赏观”(通过媒体观看以足球为代表的职业联赛等各种比赛)的水平上,通过体育活动直接参与的体育行为,在比例上仍然很少,能够持久坚持,并且愉悦身心、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的体育健身比例更少。

每周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中等强度以上的,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全国体育人口比例28.93%,我市体育人口比例仅为23%,而学生占总体育人口的50%以上。对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没有时间(占35%);没有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占22%);缺乏兴趣或缺乏指导(占16%)。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年龄结构排序:老年人占36.3%,青少年、少年占43.1%,中年人占20.6%,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老年人一般都有充足的时间和情趣,晨晚练点、公园等场所到处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成为我市体育锻炼的热点,而中年年群体因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锻炼比例较低,非常值得关注。

(二)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瓶颈”

依据《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2007年6月,市体育局与市规划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xx市城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把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新建小区由体育行政部门参与工程验收,要求城市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为每千人不低于300平方米,居住组团应配置不少于1套健身路径,居住小区配置不少于3套健身路径,居住区配置不少于5套健身路径工程,由建设单位按照规划要求与小区建设配套实施。但受我市旧城区改造难度大、历史欠账多、公共财政投入少等因素的影响,老城区开辟全民健身设施困难,新建小区建设健身场地设施也经常发生“欠账”现象。全市现有体育场地面积为262.8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0.37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xx市区,自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来,大型场、馆、池等几乎是空白,只有一座建成于1999年的体育馆和位于市中心的一座简易体育场,县城及乡镇公共体育设施欠缺情况更加严重,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十一五规划》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考察调研了解到,不仅省会合肥市以及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沿江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状况大大好于我市,连六安、巢湖、宣城、池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均取得很大突破,池州市已斥资数亿元正在建设占地426亩的体育中心。我市体育设施已目前已处在全省十分落后的位次,我市体育场地按系统分,体育系统建设的占4%,教育系统建设的占76.5%,其它在分布在各个小区、城镇建设的占19.5%。学校因学校管理、场地器材消耗等原因,体育设施结构性闲置,向居民开放率低,国有体育资源难以与群众共享。群众体育锻炼多半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进行,锻炼人群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失调的矛盾比较突出。

根据调查,我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6.2%的人选择离住地或单位在1000米以内的锻炼场所进行锻炼,选择距离在1000米~2000米以内的为28.3%。这反映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选择体育锻炼场所时呈现出“就近”的特点。公共体育资源紧张严重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成为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建设任重道远

我市单项体育协会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市武术协会成立之初,无经费、无办公场所、无专职人员,举办活动都是靠武术爱好者自己掏腰包。近年来,武术协会走社会化的路子,以武会友,取得了民营企业的支持,现逐渐形成规模;市乒乓球协会、围棋协会成立时,吸收爱好运动、有一定社会威望的行政在职领导参加,举办活动时通过影响力取得企业赞助支持,协会运作较为成功;还有的体育社团通过举办健康旅游、开办健身俱乐部、球馆等壮大社团实力,走群众体育社会化、实体化的道路,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转。但多数协会如象棋、羽毛球、体育舞蹈、足球等,都属于“平民化”的社团,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成立起来,开展活动往往四处“化缘”,不仅难成规模,而且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如篮球、信鸽等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市级以上规模赛事,除去参赛队训练、交通、交通、食宿等费用,为了维持比赛正常的开支,还得需要参赛队或队员交纳一定数额的参赛费,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运动员的参赛热情。另外,单靠个别领导的影响力去开展活动,毕竟发展空间非常受限,难以长远持续发展。在我市体育社团向实体化、社会化逐步转型和过渡的阶段,需要政府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这些投入目前是远远不够的。

(四)农村体育、青少年体育基础薄弱

我市是农业大市,且多半是全国贫困县,大多农民还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期,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从各县(市)提供的数据来看,农村组织体育活动或农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还不到农业人口的4%,显见农村体育相当落后。大多数农民迫于生活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体育健身的意识非常缺乏,有近一半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或仅仅是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来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因此,在我市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体育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普及和发展群众体育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青少年体育在我市仍然是薄弱环节,据调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施和“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少开展体育活动,甚至体育课也形同虚设,多数被文化课占用,既使在初中升高中的应试中,体育也被“擦边球”,走走形式。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学习,与其让孩子们“玩”,不与省下时间攒点考分,青少年体质总体来看不容乐观,尤其是瘦弱、肥胖、近视的问题令人担忧。

(五)科学化指导薄弱,国民体质测定制度亟待建立

我市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有36.7%的人接受过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其中接受体育教师(教练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15.3%,其次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等,所占比例在5%左右。还有2.1%的人依照参考资料进行体育锻炼。

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1731人,按人口平均每3800多人才有1名指导员,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多数人群锻炼形式较为松散,来去自由,这也为群众体育科学的指导,带来了困难。

在健身指导科学化的现代社会里,经济发达的省市已逐步建立起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的建立,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居住环境、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以及职业特性等综合因素,提供心脏功能、最大摄氧量、运动能力、靶心率、身体水分、蛋白质、肌肉、脂肪等多项指标科学详细的报告,用以指导人们科学健身,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提供科学指导。对实施国民体质测定制度,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将国民体质状况指标收人国家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起到关键作用。而我们目前建立这套专门系统的(专门场地、设备、人员)的条件还远远不能具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市体育局党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剖析。从客观原因来看,我市是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经费投入少、发展不平衡,体育基础差,场地设施落后,制约了我市群众体育发展。从主观上,也就是体育行政部门自身上找原因,可以总结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站位不高。仍然存在着就体育抓体育,就工作谈工作等问题,没有很好地树立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的意识;二是思路不宽。思想还不够解放,争先进位的意识还不够强,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程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合,用老办法解决问题的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少,促进发展,加快改革步伐的信心和勇气还显得不足;三是把握不准。对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剖析,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审视和解决还不够。

三、对策及思路

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查研究,市体育局党组进一步明晰了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逐步建设和完善形成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我市体育科学、和谐发展: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缩小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差距,基本建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和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最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大力发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和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幅显著;加强群众体育队伍的培养,搞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一)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在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上下功夫

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加强群众体育宣传,把群众体育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和《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这一契机,加强和新闻界的广泛合作,通过建设科学健身科普画廊、开放面向群众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做好普法宣传;通过全民健身重大活动,做好重点宣传;通过推广健身知识和方法,做好普及宣传;通过总结全民健身的经验,做好典型宣传;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做好网络宣传;通过用体育彩票公益的公益作用,做好社会宣传。通过集中的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引导社区、乡镇、学校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表演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我运动、我健身、我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完善组织,增强功能,在群众体育组织化、规范化上讲实效

始终强化政府“增强人民体质”的职能,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形成政府、社会、单位、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推动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开展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实施,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发展群众体育中的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种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俱乐部等多形式、多层面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行使对群众体育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好社区体育的各种资源,联合医疗卫生部门,积极参与健康指导、运动处方、体育疗法等服务,并逐步扩大网点,形成体育服务体系;在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的同时,发动中小学教师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尤其是针对农村体育、青少年体育的薄弱环节,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乡村农民、学校老师中的覆盖面,保证社会体育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生活化,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三)尽快立项兴建xx市体育中心,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上求突破

面对我市体育设施十分落后的局面,我们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我市加快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政府对群众体育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尽快立项开工兴建xx市体育中心,近期内建设市莲湖风景区体育中心,远期规划xx市秦潭湖体育中心,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市综合训练馆工程,早日改变我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在全省“垫底”的落后局面;继续加大对城区生活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规划力度,城区新建小区按照规划设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已建小区要尽可能想办法对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进行改建,依据法律法规把群众基本的体育权益保障好;多途径扩大群众体育设施规模,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资源向群众体育转移。倡导全社会共同兴办群众体育事业,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开放现有体育场地设施,针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不足与现有设施利用率不高并存的矛盾,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加大体育系统的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积极主动争取教育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打破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部门所有制,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积极扶持规划、园林等部门,在公园、绿地、广场等地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莲湖风景区体育中心内各项体育设施。通过努力,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健身需求。

(四)科学指导,规范运作,在深化群众体育改革创新上出精品

6.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篇六

08本科刑事技术二区队

邱殿聪

【内容摘要】社会长治久安,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社会治安

安全感

对策思考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根据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平安浙江”、“法制浙江”的目标要求,调查了解全省各地城乡居民对当地社会治安认可度、群众安全感以及对公安工作的评价和满意度等情况,以进一步提高我省社会治安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服务。同时,为了配合《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学习理论研究及理论调查的方式方法,并促使警院学子走进、深入社会,通过与人民群众直接的沟通交流,了解掌握群众心声,对当前浙江的社会治安状况及群众安全感有理性的认识。以及结合调查地的特点,在现有的基础资料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总结和评价调查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思考其深层的原因及联系,从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二、调查实施开展情况

调查时间:2010年9月15日下午 调查地点:杭州市滨江区

调查方式: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以区队为单位,两人一组分头展开。

调查结果:调查活动开展期间,参与调查同学都十分认真地对待。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调查活动基本集中在杭州滨江地区进行,最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统一进行数据统计。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较高的广泛性,从回馈的问卷数据看,调查样本结构在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并具有以下的特点:

1、被调查者以青壮年为主,高中(大专)学历居多;

2、新杭州人占了较大的比例;

3、被调查者职业多种多样,多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的总体数据反馈表明,杭州地区人民群众对当地目前治安状况评价良好,群众的安全感较高。下面是就问卷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被调查者对当地目前治安状况的评价

在对“您认为您所居住地区的治安状况”的回答中,选择“很好”的有35人,占了总数的10.0%;选择“较好”的有137人,占39.14%;选择“一般”的有154人,占44.0%;选择“较差”的有17人,占4.86%;选择“很差”的有7人,占了总数的2.0%。如图一。

您认为您所居住地区的治安状况******413735177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

(图一)

图一表明杭州地区人们群众对当地目前的社会治安状况评价良好,选择“较差”和“很差”两项合计仅占了6.86个百分点;但就总体水平而言仍然较低,选择“很好”和“较好”也只占了49.14%,没有达到总体的一半水平,且有48.29%被调查者认为今年的治安状况较去年一样。在调查中有19.71%的被调查者反映近两年中其及其家人遭受过不法侵害,还有超过60%的被调查者有遭遇过自行车或电动车被盗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杭州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仍有待提升,尤其要加强对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被调查者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感

在对“您对所居住地区的社会治安环境感觉安全吗”的回答中,有26人选择了“很安全”,占7.43%;有122人选择了“比较安全”,占34.86%;有161人选择了“基本安全”,占了46.0%;有33人选择了“不太安全”,占了9.43%;有8人选择了“不安全”,占了2.29%。如图二。

您对所居住地区的社会治安环境感觉安全吗9.43%2.29%7.43%34.86%很安全比较安全基本安全不太安全不安全46.00%

(图二)

社会公众对治安环境的安全感较高,有88.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居住的治安环境安全;不过认为“不太安全”和“不安全”所占的比例为11.7%,对于省会城市的杭州来讲仍是偏底的,还需要通过努力来消除这部分群众心中的不安全感。

3、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安全感的主要方面

在对“您认为当前哪一类社会治安问题最影响您的安全感”的回答中,选择“刑事犯罪”的有69人,占了总数的19.71%;选择“公共秩序混乱”的有130人,占了37.14%;选择“黄赌毒”的有53人,占了15.14%;选择“交通事故”的有74人,占了21.14%;选择火灾的有4人,占了1.14%;选择“其他”的有20人,占了5.71%。如图三。

您认为当前哪一类社会治安问题最影响您的安全感1.14%5.71%21.14%19.71%刑事犯罪公共秩序混乱黄赌毒交通事故火灾其它15.14%37.14%

(图三)数据表明当前人们群众的不安全感主要来自对公共秩序的担忧,同时,在与被调查者的交流中,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当前的警力配置无法满足他们对加强公共秩序管理的要求,也即在公共管理上的警力投入不够,见警率低。

4、群众对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建议

在对“目前搞好社会治安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有89人选择了“加大打击力度”,占了总数的25.43%;有94人选择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占26.86%;有28人选择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占了4.41%;有36人选择了“加强巡逻”,占10.29%;有72人选择了“提高群众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占了20.57%;有17人选择了“提高群防群治能力”,占了4.86%;有14人选择了“鼓励见义勇为”,占了4.0%。如图四。

4.86%20.57%4.00%25.43%10.29%4.41%26.86%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外来人口管理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巡逻提高群众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群防群治能力鼓励见义勇为

(图四)

五、对策思考

在调查的过程中,人们群众就自身的体会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加强治安安全管理的建议,虽然不完全能适用于当前治安状况的实际,但对公安机关今后的治安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指向意义。下面,我就结合被调查者反馈的信息及我自身在公安实践工作的见闻,提出我对加强治安安全管理的几点具体的对策思考。

1、加强宣传,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普及治安安全知识。在调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随着新时期法制教育的推进,大部分群众拥有较高的法制意识,但仍有少部分群众的法制意识较低,对公安机关了解程度低,以至于不能客观地对当前社会治安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我们知道,公安宣传是联系群众和公安机关的桥梁,只有让人们群众深入了解公安工作,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公安机关在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加强宣传工作,使老百姓知道公安机关“在做什么”、“为谁做”、“怎么做”,进而赢得老百姓的支持。还有,访谈中部分群众将因自身治安安全意识缺乏而造成的利益损失归咎于公安机关的失职,所以在宣传工作中公安机关也应注意加强治安安全知识的普及,将人民群众的“要我安全”观念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观念,提高人们群众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见义勇为意识。

2、加强群防群治管理,构建广泛有效的治安综合治理统一战线。做好公安工作就要牢记“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想,广泛地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补充力量,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调查过程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加强治安安全管理只是公安机关的工作,而忽略了自身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这说明了当前公安机关的群防群治工作仍不够深入。群防群治工作自建国以来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实践证明了无论何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支有生力量,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缓解了政法部门警力不足的矛盾,加强了社会治安的打击和防范力量;二是加强了对社会面的控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各类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三是维护了治安秩序,加强了治安防范,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夯实了社会稳定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复杂,公安机关应加强群防群治管理,构建广泛有效的治安综合治理统一战线。

3、加强巡逻,提高见警率,发挥科技优势,完善防控体系。在调查中,有37.14%的被调查能认为公共秩序混乱是影响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要原因,且在群众对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建议中,有10.2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公安机关见警率不高,还需要加强巡逻。从这两个数据显示,人们群众对当前公安机关的公共秩序管理的力度并不满意,当前的公共环境警力配置仍不能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所以,公安机关应加强公共环境秩序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巡逻,提高见警率。高见警率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在公共环境下的安全感,对于违法犯罪者也有强有力的威慑作用。同时,公安机关应紧密结合实际,构建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在发案的重点地区、场所和路段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工作措施,多管齐下,强化防控网络,挤压犯罪空间。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完善监控网络,做到人控和机控的完美结合。

4、提高打击违法犯罪的效率,对暂时未破的案件及时回访,赢得群众信心。群众看公安,首先看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影响强烈的案件,所以坚持快侦快破,让群众看到公安的工作能力,能极大地鼓舞群众,提升群众对公安的认同感。不过,实际公安工作中案件出于多种客观或主观原因而不能及时破获,这样的情况处理不好,往往就会造成案件当事人怀疑公安机关工作能力,不信任公安机关。所以,为了进一步让未破案件的当事人了解公安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办案单位对暂时未能破获的刑事案件尤其是盗窃、抢劫等严重危害群众安全的案件当事人,要及时回访,向他们通报公安机关为侦破案件采取的工作措施,讲解案件进展情况,表明公安机关破获案件的决心,消除群众对公安机关不管不问和办事效率低下的误解,赢得群众的信心。

5、重视小案件,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实际公安工作中,因为重大案件的社会影响性和社会危害性,公安机关普遍重视重大案件的侦破工作,能有效地做到“命案必破”,但往往忽视了加强对轻微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在派出所见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基层公安机关普遍观念里认为对小案件的过多投入是一种对公安资源的浪费,对小额盗窃、自行车摩托车盗窃等轻微治安案件大多敷衍了事。在调查过程中,不少被调查者表示遇到轻微的自身利益被侵害的时候不会选择去报案,因为他们的认识中警察不会去处理这些小案件。现实就是这样,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案件大多就是这些小案件,有些群众一生也不会遇到一起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在群众面前展现职责能力的机会就是在于把这些小案件处理好,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那么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自然就上去了。

6、其他具体有效的对策。如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加强对重点区域场所的整治等等。

六、调查小结

虽然这次调查持续的时间较短,调查的规模和范围也很有限,但是我们通过这次调查活动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和体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能力。首先,在调查问卷及与被调查者的交流中,了解了人民群众对于当前治安安全最关注的方面,对杭州地区当前的社会治安状况以及群众安全感有了理性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公安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其次,这既是一次社会调查的实践,也是一次展开群众工作的锻炼。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的胆量,以及和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最后,调查报告的撰写,既增加了我们社会治安方面的知识,又锻炼了我们笔头能力。本次调查活动能为我们以后学习《治安管理学》这本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将来的学习中我可以很好地将实际与理论结合起来,更能促进我们对治安管理的学习认识。而且,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些方法,例如选择怎样的对象,如何切入话题等等,这些对我们以后可能要做的调研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7.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篇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云南省怒江州随机抽取傈僳族被试,培训傈僳族当地学生为主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28 份,有效率为91.4%。从云南省石林县抽取汉族被试,发放问卷16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49 份,有效率为93.1%。

2.工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施测,该量表有2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按1、2、3、4 四级评分。抑郁指数在0.5以下者无抑郁;0.5~0.59 为轻度抑郁;0.6~0.69 为中度抑郁;0.7 以上为重度抑郁[3]。

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 0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二、结果

1.傈僳族群众与汉族群众抑郁状况比较。傈僳族被试与汉族被试在抑郁自评量表上的得分显示(见表1),傣族被试的得分显著低于汉族被试(t=4.26,p<0.05),说明傈僳族群众的抑郁水平明显低于汉族。

注:* p<0.05,** p<0.01。

2.傈僳族、汉族群众抑郁程度比较分析。SDS评分结果显示(见下页表2),傈僳族128 名被试中71 人(55.47%)无抑郁,52 人(40.63%)有轻度抑郁情绪,5 人(3.90%)抑郁程度达到中等水平,0 人有严重抑郁情绪。

在149 名汉族被试中45 人(30.20%)无抑郁,40 人(26.85%)有轻度抑郁情绪,59 人(39.60%)抑郁程度达到中等水平,5 人(3.36%)有严重的抑郁情绪。

三、讨论与分析

傈僳族是云南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藏传佛教。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人类智慧成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宗教对人的心灵的改造过程,本身就是心理调节和治疗的过程。宗教信仰对傈僳族群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傈僳族的宗教观念中,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精灵称作“尼”。对精灵“尼”的崇拜通过傈僳族传统的祭祀仪式,吟诵祭歌和跳神的舞蹈,形成傈僳人神灵信仰的特点,以此达到祈福祛灾,获得保护的目的[4]。从这个意义上讲,原始宗教崇拜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傈僳族的节日、民俗无不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节日中的祭祀活动和祭祀歌舞,有着特殊的宗教功能[5]。民族节日是个体情感宣泄的良好时机。同时,傈僳族民族节日具有心理暗示功能,体现在消灾和求吉两个方面。第三,傈僳族民族节日满足了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增强了个体的民族凝聚力、族群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信奉原始宗教外,傈僳族还信仰基督教,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信教徒的心理具有约束和调适作用。《圣经》[6]中提到“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保住你的心胜过保住一切”等,说明心理状况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教导我们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保持心情愉悦。此外,基督教教导教徒要具备的三大美德,即“信、望、爱”,这对加强个人修养、美德,维持祥和,安乐的社会氛围有一定的作用。

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修行方式和宗教经验对信教的傈僳族群众有深远影响,藏传佛教虽然具有错综复杂和玄秘深奥的思想, 但实质上它是由一种心理范畴、伦理范畴和认识范畴所组成的文化价值体系[7]。从其教义思想结构来看, 是由戒、定、慧三学构成的。其中戒是禁制罪、性罪的守护之心, 定是寂静心理背景上的思虑, 慧是随修习的不断发展而获得的心理之慧[8]。即藏传佛教的教义通过认知调适和行为调节规范个体的社会心理行为,有利于信徒的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比较傈僳族、汉族群众抑郁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8名傈僳族和149名汉族群众的抑郁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傈僳族群众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汉族群众(t=4.26,p<0.05)。(2)在抑郁程度上,傈僳族无抑郁者(55.47%)多于汉族(30.20%);傈僳族轻度抑郁者(40.63%)少于汉族(26.85%);傈僳族中度抑郁者(3.9%)少于汉族(39.60%);傈僳族重度抑郁者(0%)少于汉族(3.36%)。结论:傈僳族群众抑郁水平及抑郁程度明显低于汉族群众,这与宗教信仰对傈僳族群众的心理调节作用息息相关。

8.弘扬延安精神 密切联系群众 篇八

密切联系群众 始终保持组织工作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在延安干部学院学习的心得体会

永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 飞

11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在延安干部学院举办的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短短五天时间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尤其是通过对延安精神的再次学习,让我领略了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感悟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心灵又一次接受洗礼,思想得到又一次升华。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的精华和结晶。他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他的核心内容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大法宝之一。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理干部的重要职能部

说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为组工干部就要不断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问政于民,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坚持问需于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问计于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扎实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不断加强学习,在提高为民服务本领上下功夫习近平同志指出:“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作为组工干部,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重任,才能做到真学、真信、真用,使认认真真学习成为不断增强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清醒的过程。一要真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做到学思结合,以学引思,以思促学。只有加强学习和思考,才能加深理解、领会精髓,才能牢记使命、心系

化拓展“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扎实开展组工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子”活动,定期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开展调研、访贫问苦,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真心倾听民意民声,切实解决民生民忧,真正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到实处,架起组织部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二是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机制。要不断促进城市党组织资金、信息、技术等向农村党组织流动,实现城乡党组织之间的同频共振,互动双赢;三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历来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访民情、解民困、兴民事;四是建立村级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按照“一定三有”要求,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奖励保障及管理考核等制度,让村干部在岗有待遇、退岗有保障、干好有出头,从而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五是建立完善党员承诺制度。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让广大党员“亮身份、树形象”,积极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六是建立组工干部与基层党员干部定期谈心制度。认真倾听基层党员干部心声,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实际困难。通

9.长征精神作动力 服务群众暖民心 篇九

服务群众暖民心

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省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XX镇,在开展创先争优和“四群”教育活动中,以“弘扬长征精神、服务人民群众、建设和谐XX”为主题,以长征精神为动力,以为民服务为抓手,凝心聚力谋发展,续写军民鱼水情,搭建干群连心桥。

长征精神“三走进”,凝聚发展动力。把弘扬“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贯穿于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始终,让红色文化成为建设美丽和谐江湾古镇的动力源泉。一是长征精神进机关,强化为民思想。在镇机关和各站所开展“唱红军歌曲、读红色经典、讲长征故事、传红色箴言、游红色基地”系列活动,让党员干部再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服务宗旨更加牢固,争创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进一步好转。二是长征精神进课堂,培养造就新一代。广泛开展“唱响红歌进校园、重走红军长征路、参观红色景点、观看红色影片”系列活动,让学生读懂红军长征过XX的革命历史,增进对党的敬仰之心、热爱之情。三是长征精神进村组,社会和谐建新村。在农村开展“送红色电影下乡、建红色文艺宣传队、办红色远程课堂”系列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

万元,比上年增长29万元,增长10%。二是发展金色烤烟产业。以“努力把烤烟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目标,建设金沙江河谷区域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制定基本烟田规划,实施烟水烟路工程,坚持精细化生产。2011年种植烤烟1.8万亩,实现产值5,093.67万元,被市农业局命名为“丽江烤烟之乡”。三是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引导全镇群众树立“少砍一担柴,多种一棵树”的生态保护意识,建设“森林XX”,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和小水电代燃料等清洁能源项目。积极推进以中药材、雪桃、核桃、花椒为主体的优势生态农产业发展,2011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103万元,比上年增长1,985万元,增长19.62%;农民人均纯收入3,951元,比上年增收650元,增长19.69%。

10.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篇十

一、古田会议标志着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

1929年9月28日, 中共中央在听取陈毅关于红四军两年来的革命实践情况后, 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即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对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不仅确立了毛泽东前委书记的地位, 而且肯定了红四军许多革命实践的做法, 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 信中专门用了“红军与群众”一节的篇幅, 论述包括军队在内的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同时, 信中指出, 红四军的调查工作“对于了解中国农村实际生活及帮助土地革命策略之决定有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调查研究工作中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央九月来信的指导下, 为筹划好古田会议, 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在新泉进行了10天的政治军事整训, 史称新泉整训。期间, 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干部代表座谈会、士兵代表座谈会、农民代表座谈会。为了摸清部队官兵思想问题及其根源, 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 毛泽东在其住所“望云草室”召开了红四军支队长、支队党代表以上干部的调查会。毛泽东口问笔录, 深入了解红四军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后, 毛泽东又多次深入连队, 召开士兵调查会, 听取战士反映红四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及其处理意见。还邀请红军指战员到“望云草室”座谈, 真诚地请他们反映问题, 提出改正意见。毛泽东还和陈毅一起召集由红四军党内各级党组织的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参加的联席会议, 再次对部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 进一步摸清了红四军内部存在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正是因为毛泽东深入调查研究, 走群众路线, 才起草了具有真理和权威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众观点”及“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方针, 并在决议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论述。决议在剖析红四军单纯的军事观点的来源之一, 即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后, 指出纠正的办法是“一切工作, 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 再经过群众去执行”。毛泽东这些论述, 是他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对群众的正确意见和观点作出的科学总结, 也是从群众中来, 再到群众中去, 经过实践检验得出来的。可以说, 作为一种领导方式和工作方针、工作方法的“群众路线”初步形成。党和红军在闽西的实践活动, 尤其是古田会议, 对党的群众观点的发展和群众路线的形成, 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探索,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田会议对贯彻群众路线的现实启示

启示一:只有一线调查拜群众为师, 才能把准脉搏摸清实情。毛泽东历来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如他所指出的“没有满腔的热忱, 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 没有求知的渴望, 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是一定不能做, 也一定做不好的”。为起草古田会议决议, 他深入连队召开座谈会和党代表联席会议, 调查了解部队和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 与群众促膝谈心, 对当兵是怎么去的、对红军家属如何照顾等群众生活生产问题, 进行大量深入的社会调查。他以第一手的真实数据为基本素材, 以详细事实证明革命真正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古田会议决议是调查探究的产物, 更是群众路线的产物。当前正值全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古田会议的历史经验再次昭示我们, 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那样“九分调查、一分决策”, 下功夫去做调查研究工作。要有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的胸怀,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走进基层接地气, 融入群众增感情, 沉到一线摸实情, 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虚心向群众请教、向群众学习,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在基层生动实践和群众鲜活思想中掌握第一手材料, 认真总结各种新经验, 增强工作科学性、有效性。

启示二:只有心系基层敬畏群众, 才能赢得支持巩固基础。红军初创时期, 由于旧式军队的治军理念、制度、作风和方式方法禁锢着一些红军干部的头脑, 一些干部滥用肉刑, 导致官兵关系紧张, 跑兵现象时有存在。针对这一问题,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 红军官兵都是阶级兄弟, 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要求官长爱护关心士兵, 尊重士兵人格, 保障士兵民主权利, 废除肉刑。比如, 强调“官长, 特别是和士兵接近的连上官长, 应当随时看视伤病兵, 送茶水给他们吃, 晚上替他们盖被窝”, 并强调要将其“定为一种制度, 大家实行起来, 因为这是最能取得群众的方法。”正是因为心系基层情系官兵, 我们的革命队伍才不断巩固扩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贯彻践行群众路线, 我们必须牢固确立“关爱基层、敬畏群众”的理念, 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聚焦基层, 强化为群众为基层的情怀, 常念服务之经、常谋服务之策;体察人民愿望, 关心群众疾苦, 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 从群众热切盼望的事情做起, 深入开展“关爱工程”活动, 千方百计办好暖心惠民实事, 下大力解决群众住房、吃水、用电、洗澡、看病、出行等实际困难, 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1.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篇十一

4月3日,中心组织全系统党员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并观看了《永恒》这部关于“沂蒙精神”的电视专题片。该专题片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亲历者讲述,通过全新视角、深度挖掘沂蒙精神,深度探寻党和军队赢得群众拥护的历史路径,揭示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真谛。生动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与齐鲁儿女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动人故事,着重体现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钱的丰富内涵。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和故事揭示出一种“永恒”的沂蒙精神。

“沂蒙红嫂”明德英,为救八路军伤员毅然解开衣襟,将乳汁滴进伤员嘴里。“他们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还能回来,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再简单不过的话,掏出了自己最赤诚的心。而在冰冷的汶河水中,32名妇女用肉身铸就了通向胜利的桥梁„„

沂蒙人也是人,为什么对共产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显然是共产党首先做得好。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党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血肉联系。刘少奇、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那里战斗过。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开

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硝烟和炮火中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格外令人感动。那就是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马踩坏了老百姓的两个西瓜,朱瑞当时就掏出两个铜钱放在了被踩烂的西瓜上,次日又亲自找到西瓜地的主人赔礼道欠。《永恒》正是用这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却格外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官员在物欲横流中却迷了向,在声色犬马中脱离了群众,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前些年,抢收“超生费”时,一些工作人员入室“抢劫”,扒房扔瓦,有的工作人员连老百姓家的一个扫帚也不放过„„近些年,在圈地、拆迁中,又大肆扰民,强拆不行就“误拆”,有的甚至不惜动用了“火攻”。在“误拆”中,多少弱势群体有家难回,流离失所;在强拆下,有多少人被打伤打残,甚至被活活打死;在强权下,又导致多少人长年上访。暴力拆迁就像“牛皮癣”迅速传染,成为明火执仗危及社会稳定的根源,一桩桩,一件件,数不清,道不完。再加上近年来无处不在的官场“四风”,“技节”如此,主干怎不受“累”?怎不让共产党这棵大树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水火关系”?

总之,纪录片《永恒》告诉我们,是人民用鲜血和乳汁供养了我们,是人民用双手和脊梁支撑着我们。同时,纪录片《永恒》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

险是脱离群众。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我们当成亲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只有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会迸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篇:教师节送什么礼物最有意义20下一篇:五年级上册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