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认识导学案

2024-09-05

6和7的认识导学案(精选12篇)

1.6和7的认识导学案 篇一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课题:铅笔有多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

型:预习课

课时数:1课时

案 教

自学导航活动一: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1)拿出尺子来认识分米,看看以分米有多长?用手来比一比。(2)再看看一分米里有()厘米?

(3)想一想分米用()字母来表示?(4)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是一毫米。(5)一厘米里有()毫米。

2、填空1分米=()厘米

厘米=()毫米1m

=cm

dm=cm1cm

=mm

1m=

dm新课标第一网活动二:总结十进制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1、4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2、5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3、3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你是如何思考的?

4、6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你又是怎样思考的?活动三:填空:3分米=()厘米

7厘米=()毫米80毫米=()厘米

20厘米=()分米1米=()厘米

500厘米=()米5dm=

cm

40mm=

cm9cm=

mm

60cm=

dm活动四:动手来画一画。

1、画一条长30厘米的线段。

2、再画一条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

3、最后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活动五:拓训练:抢答7m

=

dm

3cm

=

mm90dm=

m

60cm

=

dm2m

=

cm

800

cm

=

m活动六:检测:当堂检测大本p2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二教学过程:

1、预习课本p54p55,完成学案活动一到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

2、展示交流5分钟,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展示20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五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质疑。

2.6和7的认识导学案 篇二

一、编写“导学案”的体会

(一) 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

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灵活”处理教材。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前, 练习册中有一道填空题:四 (1) 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5倍。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有的学生写的是1比2.5, 有的学生写的是2比5, 学生不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我灵机一动, 这不是很好的学习素材吗?在编写《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时, 就把这个习题作为知识链接, 引发矛盾冲突: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来解释答案为什么可以写成2比5, 进而把“比的基本性质”阐述得非常清晰。可见, 教师只有在设计“导学案”时“吃透”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 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学生才能够浅入深出, 掌握所学知识。

(二) 教师要不断学习、思考, 在实践和反思中提高

在刚刚接触“导学案”时, 为什么要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不是又回到目标教学吗?是不是走形式?但通过两个多月的实践, 我发现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目标, 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 很容易迷失方向。作为高年级的小学生, 当他们明白自己这节课要做什么, 怎样做, 达到什么程度, 就能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在使用“导学案”时, 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反思和改进, 力争使“导学案”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

(三) 要学会合作, 发挥集体的力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赛过一个诸葛亮”。有些问题一个人思考总会有局限性, 但是和其他人一起交流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份设计比较成功的“导学案”, 集结了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 是教师团体合作的结晶, 因此, 教师要学会合作,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以精心设计“导学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使用“导学案”的建议

(一) 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

“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说话要有条理性”“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要有序, 声音要稍微小一点, 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听从组长的分配”等, 这些要求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经常提及的, 这说明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指导者。教师要不定时与组长沟通交流“你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谁思维最敏捷, 谁发言最积极?”“谁有困难, 需要别人的帮助?”等,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 并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二) 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效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有的学生会重复别人的回答, 有的学生不知道别人说什么, 有的学生不知道别人说的对与错等情况。所以我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并且告诉他们要会听, 要有辨别地听, 听别人说的对还是错, 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 发挥“导学案”的多项功能

“导学案”除了能在课堂上指引学生的学习外, 教师在学生展示汇报时, 也可以在“导学案”上记下他们的奇思妙想;在学生做课堂练习时, 在“导学案”上批注学生容易做错的题及出错类型, 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反思教学的资料。

三、“导学案”对师生的影响

使用“导学案”开展教学,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知识的“讲授者”转变成了课堂的“引领者”“倾听者”“帮助者”, 由原来的教师督促学生学习, 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

另外, 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学生的思维灵活了, 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他们能够集思广益, 学习和交流多种解题方法。如解决问题“美术小组有25人, 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出了5种方法:

3.25× (1-1/5) (转换单位“1”)

4.解:设航模小组有x人。

5.解:设航模小组有X人。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拓展了他们思维, 而且教师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除此之外, 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并且学会了认真倾听、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正如学生所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我不再玩耍, 而是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是一种学习游戏, 快快乐乐地学。”“小组合作学习让我知道了别人和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让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使我受益匪浅。”“我的团结意识强了, 上课认真听讲了, 写作业变得细心了, 懂得了如何和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对导学案教学的一点认识 篇三

我们学校几年前,也开始提倡并推行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们去编写学案,并在课堂中运用学案,本意是想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可是老师们对这种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或知之甚少,将导学案单纯的理解为是预习案、练习册,认为我们的学生教都教不会,你让他自学,那不是胡闹了,这种学生,基础这么差,去自学能行了。总之,质疑声不断,老师们多有抵触情绪,但是学校为了推行这一教学理念,做了大量工作,如理论指导、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导学案运用的评价方式、确立导学案编写的模式、将备教案改为编学案、给老师物质补贴等,克服阻力,推行导学案,转变教学方式,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因为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事半功倍,任何改革都是这样,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导学案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时时呈现。如本学期汇报课李素娟和武彦芳老师讲《小狗包弟》李老师武老师都围绕“我对包弟感情变化”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去讨论、交流,而且都设置了探究题去认识反省的现实意义。我们讲公开课,李丽霞在分析人物形象前,围绕别里科夫都有哪些套子?所设计表格以及探究生活中有哪些套子?乔有平老师将故事复述提前让学生写到本子上以及问题探究“假如你遇到林冲,怎么做?”在他们的课堂中都有导学案的影子,都在贯彻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虽然都不是成熟完整的导学案教学,但这说明老师们已经认识到单纯的讲解分析,灌入式教授方式已经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提高,他们想改变、想提高,他们在思索,在行动。我所例举的四位老师中有俩位今年才到我校工作,但是他们都自觉地贯彻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可见,改变已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

下面我结合导学案编写的模式与基本原则、功能谈谈语文教学中一个注意的一些问题及认识。

导学案模式: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时、课前预习、学习内容、小结、巩固训练、课后反思。

编写原则:问题化、参与化、课时化、层次化。

功能:导学、导思、导练。

(1)一节课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宜过多,我们讲公开课,有两个老师因为目标过多,课堂教学前松后紧,部分目标的落实,匆匆结束,不能落到实处,因为单位时间内处理的问题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不能发挥导思功能。

(2)学习重点讲清、讲透,既理解又会用,瞄准高考。

(3)课时不足是问题,但对于语文来说,不是问题,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今年对教材处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大胆整合。

(4)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起不到作用,将课前预习作为学习内容处理。

(5)学习内容问题化,不设置问题单纯讲解分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违背新课改精神和导学案的理念的。对于“差生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句话未必正确,但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定会制造差生。问题设置是对文本知识梳理和问题探究。设置问题才能引发学生阅读思考、学习反思。问题设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只有参与没有思考,或只能思考不能参与,都是无效的。探究题是需要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的。老师要准备充分,学生也要准备充分,才能有充分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6)小组讨论,老师教给方法如学会倾听、抓住对方观点、要害、学习人家长处、要有依据而不想当然等。

(7)巩固练习-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和抓课内,也要兼顾课外,其他文章狠抓课外、积累知识,瞄准高考。练习处理要坚持学生先做老师后指导。

(8)课后反思与校本课题研究相结合,小反思解决大问题。

以上就是我结合导学案的模式、作用、原则对语文课的看法和认识。

作者简介:

4.6和7的认识 教案 篇四

中心备课人:龚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6和7,会读会写,理解6和7的基数和序数含义,能熟练的数出7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发现生活中的数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劳动及分工合作的意识”。

教学用具: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复习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哪些数字?

生:0、1、2、3、4、5(学生齐数)。

二、导入新课 师: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

6、7的认识)

学生活动:领读、齐读。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授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7(指名回答)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学生活动:齐读并从数字卡片中找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活动:学生摆一摆,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摆的图形。

[设计说明: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并加深6和7的认识。]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学生活动:齐数1、2、3、4、5。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师:谁能从l正数到7,从7倒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设计说明:学生自己发现7的顺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学生活动:从学具袋里先数5个图片,再数6个图片,最后数7个图片。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 6○7。教师活动:板书:5<6 6<7。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 7○6。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 7○6。教师活动:板书:6>5 7>6。

[设计说明:学生操作,自己总结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 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口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口瓶,第7瓶有口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四、游戏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 2 3()5()(); ②号 5○6

6○7;

③号

()()5(); ④号 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 6○5 7○6;

⑥号 数一数有几朵花?

3、2; ⑦号

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活动:学生做练习

[设计说明:利用游戏全面复习6和7的认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会到乐。] 全课总结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了6和7,并且会读、会写、会比较,多运用关于6和7,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能和老师一起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5.《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上了《6和7的认识》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童话情境。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小棒图。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的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设计了“七个小矮人”这一众所周知的童话形象引入本课,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6和7的认识》。

二、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动脑的乐趣。

在学生已经摆出6个圆片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个圆片。让学生们猜一猜,摆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样摆的。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

2、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中我设计了“听口令做动作”这一游戏使学生明确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在基数序数意义的区别这一环节。虽然我让学生以活动形式,渗透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但二者的区别学生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学,如果让学生对“前6名同学蹲下,第6名学生举手”进行反复强调就可以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的明确二者的区别。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2

韩清蕊 《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

首先,回忆我们已学过的数字有哪些入手,引入新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学习作铺垫,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热情高涨,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新知时,出示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通过数一数图上的人和物的数量,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然数的增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作准备;接着再让学生分别数出6根、7根小棒,并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好多同学都大胆的动手摆,摆房子的,摆松树的,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我选择两个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让学生上台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情景图、教具和学具直观而深刻地让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增加过程,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既直观又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整节课重视

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始终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总的来说,这堂课较好地运用了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等策略。本节课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区别这一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讲解不够详细,显得过于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努力学习,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上了《6和7的认识》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童话情境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序数、比较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序数意义及6、7的组成。其中知道6、7的组成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昆虫王国运动会”这个主题情境,将书本中的一系列相关知识点用这个虚拟的童话情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将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6和7的认识》。

二、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猜数、写数的乐趣。为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能用数学符号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我让学生们观察情境图,从“昆虫王国运动会”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昆虫运动员,用小棒把它的数量摆一摆。摆好之后,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出他喜欢昆虫运动员的数量,让其他的学生们猜一猜,他喜欢的昆虫可能是什么?低年级的学生们好奇心很强,很想知道同伴们喜欢的是什么,非常感兴趣地到教学中来。写数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这6根小棒还可以表示生活中数量是6的物体个数,并与写数相结合,让学生边说边写,将枯燥的写数过程变得有趣。

2、动脑的乐趣。在学生已经摆出6根小棒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根小棒。让学生们猜一猜,摆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样摆的。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

3、合作的快乐。同桌两人摆一摆6、7的分成或组成,要求一人摆一人登记,完成后将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展示,从中让学生明白有规律摆法的好处。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整节课时在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少数学生不能有规律地写出6、7的分成。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整节课下来,每个环节还算是清晰的;但从细节上面看,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

教学内容方面,检查ppt没有做到认真细致导致ppt出现漏洞,本来应该是5个珠子的,但呈现出来的时候是6个,致使在讲这一内容的时候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板书摆圆片的摆法未能按照教材的要求,可能造成有的学生产生疑问,应该严格按照书本左边5个的形式来摆;鱼缸图阐述几缸鱼及第几缸鱼时没能很好地把握讲解方法,听了几位老师的建议明白了什么样的讲解形式才是学生最好接受的,也有点过于纠结这一难点,这一难点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突破,它是渗透我们整个数字的认识的教学的,应该慢慢从平时中加强巩固;最后习题量不够,讲解习题时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及完成。

个人本身方面,一节课声音一直处于一条直线,没能做到抑扬顿挫,在调到课堂气氛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待加强;课堂时间方面掌握还是不够底,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还比较嫩。

既然存在不足就要改进,听取指导老师及其他老师的建议结合自身及班级的特点,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改进。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5

《6和7的认识》这堂课,从第一次试教、第二次试教、最后的教研课到现在的第一次试教和教研课。前前后后我已上了5次,每次课都有不同的收获。

这一次欣然接受安排上课,想着可以用到以前的教案。当看到教案时却发现以前的许多环节在现在都不是很实用,经过几次修改,几次请教,一次试教,使我的教案初步模型。

1、在教学中,我用看——找——画——说来认识6和7,数字从抽象到实际,这能更好的让学生认识6和7这两个数字。在这四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动手操作等能力得到了提升。

2、在教学中不断插入童话,使学生学得有趣。在一开始,我就说:“数字王国里住着数字国王、数字宝宝来看小朋友了,如果小朋友表现最棒,那数字国王就会送小朋友很多礼物”。这样就使小学生充满兴趣继续学下去。

3、在教学中插入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课堂中,我运用了手势、数数游戏等。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

4、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不仅有基本练习题,还设计了富有思考性、发散性思维的.习题,题量适中。比如在进行6和7比大小时,我就出示这一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较好地运用了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等策略。本节课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区别这一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讲解不够详细,显得过于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努力学习,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6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

首先,回忆我们已学过的数字有哪些入手,引入新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学习作铺垫,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热情高涨,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去除学生的学习恐惧。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在教学新知时,出示学生在儿童乐园游玩的情境图,通过数一数图上人物的数量,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然数的增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做准备;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6和7表示的物体。学生在找用6表示的物体时很准确,再找用7表示的物体时由于我的提问不准确学生直接就抽象到7了。动手摆一摆分别数出6根、7根小棒,并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好多同学都大胆的动手摆,摆房子的,摆松树的,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通过游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同时游戏也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整节课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始终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出示金鱼图片的练习时,信息较多,应该带着学生逐条说一说信息在完成练习更好了。在处理点子图时虽然做到了开放,但是再有序些就更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努力学习,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7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数出数量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首先,我用一首儿歌引出6和7的认识,通过主题图找出有6个小朋友在打扫卫生,教室里有7个人,学生在认识6、7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6、7,将简单的认识变成生活中的6、7,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数字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从过程中归纳得出6和7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我出示了计数器。也许是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当我用计数器数数时,发现学生的兴趣高涨。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多直观接触!借助教具可以让学生直觉感知到6比5多1,7比6多1,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并通过一把断尺,让学生知道7后面还有数,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关系。而对于重难点6、7的基数序数意义,先做书中的练习从左数第6个鱼缸里有几条小鱼,右数第5个鱼缸里有几条小鱼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提问的太多,使后面的游戏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际上这个游戏的部分应该是这节课的一个小高潮,没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而且后面在最后教学6和7的书写时,花费时间较长。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也较轻松,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基数序数意义这一环节。如果我能在语言上再精炼易懂,更加注重数学语言的叙述准确到位,我想学生会更明白,更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着这一前提,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多动脑既节约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课题是6和7的认识,在学生学习了1至5的认识及加减法的基础上认识6和7,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6和7的认识。这节课里,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会用6、7表示事物的个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写6、7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掌握6和7的组成,培养数感。经历探究6和7的认识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人和事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学生数出有6张桌子、7把椅子,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数量是6的事物用“6”表示,数量是7的事物用“7”表示,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6和7的认识》。学生通过数事物的数量,认识6和7,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2、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圆片和小棒,拼一拼,摆一摆,数字和图形相结合,初步感知数字6和7,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应提醒学生或组织活动调动积极性。2、课堂内容含量较大,容易使学生疲惫,复习题量可做适当的删减。3、课堂提问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后进生,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4、6和7的书写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讲解时语言要严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在教学“第7缸”和“7条”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需要过多地强调意义。5、一年级的学生,习惯养成很重要,课上应多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和书写习惯。

通过数学组成员的听课、评课,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受益颇深。上课的亮点要继续保持,对于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感受数学课堂的无穷乐趣。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9

《6和7的认识》的教学反思《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数出数量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孝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材,有师生进行打扫教室的情境图,计数器,尺子图,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由于教材呈现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一节课呈现内容、形式太多,学生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题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课件演示、卡片等形式,刚入学的学生没有上过课件上的数学课,所以教学效果比较活跃。

学生在认识6、7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6、7,将简单的认识6、7变成生活中的6、7,这样学习起来更有兴趣,认识数序、比较大小,学生因在幼儿班学过,所以这部分教学内容很轻松的完成,在练习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高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正确数出6和7物体的个数,书写6和7以及比较大小,我认为这都比较简单,所以忽略了学生书写时检测,其实有的学生书写6和7时还是存在问题的。在基数和序数的意义区别这一环节,通过数金鱼图,来渗透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学生对此的区别

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具体练习时,有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出现错误,如果我能在语言上再精炼易懂,更加注重数学语言的叙述准确到位,我想学生会更明白,更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着这一前提,在今后教学中要对教参、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再度加强,教学设计更加深思熟虑,给学生们上出一堂堂毫无遗憾的课。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老师和学生在教师打扫卫生的场景,想让同学们经历观察,数一数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起6、7的数概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取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培养孩子的要讲卫生,爱劳动的意识。

首先,用复习旧知识:让学生把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字读一遍,用提问的方法问您们还想学更多的数字吗?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让学生在情景图中找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字,然后用圆片代表数字,同时在原片下面贴出6和7,从而认识6和7。紧接着让孩子观察6和7的形状,然后放小视频数字歌,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在学生齐读中激发学生兴趣。在区分基数和序数时,我给学生拿出了计数器,通过拨珠子,让学生体会数的顺序性和数的大小。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区分了几和第几的意义,突破了学习的难点。最后,根据刚才的数字歌练习写数字。 课后,我认真思考,其实在这个环节,我可以利用课堂上现有资源,即限定在某一排的同学中,从左数第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第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从左数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把这个重点突破。 教学中出现了有部分愿意说的学生说不完,而没学会的学生不张嘴的现象,在后边的教学中对这些孩子多鼓励,提起他们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还有写数字的时候,有些孩子写不好,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这些孩子我利用早读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再加以辅导,同时也与家长沟通,多与孩子共同学习。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1

逸夫小学 刘丽娟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数出数量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材,有师生进行打扫教室的情境图,计数器,尺子图,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

由于教材呈现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一节课呈现内容、形式太多,学生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题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课件演示、卡片等形式,刚入学的学生没有上过课件上的数学课,所以教学效果比较活跃。

学生在认识6、7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6、7,将简单的认识6、7变成生活中的6、7,这样学习起来更有兴趣,认识数序、比较大小,学生因在幼儿班学过,所以这部分教学内容很轻松的完成,在练习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高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但在基数和序数的意义区别这一环节,通过数金鱼图,来渗透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学生对此的区别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具体练习时,有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出现错误,反思教学,如果我能在语言

上再精炼易懂,更加注重数学语言的叙述准确到位,我想学生会更明白,更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着这一前提,在今后教学中要对教参、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再度加强,教学设计更加深思熟虑,给学生们上出一堂堂毫无遗憾的课。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的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差 。为了让学生能更轻松地学到知识,我做了许多教具,想了许多方法,但是一节课下来,存在的问题有许多,现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地去数图中的事物的过程中体验并抽象出数字6和7,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收效较好。接下来利用点子图比较大小学生掌握也不错。

这节课也存在很大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正确数出6和7物体的个数,书写6和7以及比较大小,我认为这都比较简单,所以忽略了学生书写时检测,其实有的学生书写6和7时还是存在问题的。其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这对一年级学生来

说很不利,还有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让学生说完整话。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的,相信通过不断的磨练自己,自己会不断的进步,给自己加油。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3

6、7的认识这节课学习内容较多,通过观察情境图,实际物体,熟练数出6、7两个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数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难点是掌握7以内数的顺序,掌握6、7的组成。

对于实物的数一数,说一说,计数器,刻度尺上的数字感受以及6、7的读写,学生学习的很快,对于5、6、7的比较大小,在原来5以内的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困难,进行的很顺利。通过“鱼缸”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7和第7的不同,对数的顺序有更深的理解。结合问题,一共有7缸鱼,和第七缸有几条鱼,来体会序数和总数的不同。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的学习,6、7的组成通过实物的摆一摆,分一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6可以分成5和1,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完成剩下四组,对于7的组成,通过把7分成6和1,让学生发现7分成1和6,以此规律来完成后四组的探索。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于6、7的组成,还不太熟练,课后仍需要加强练习,加深印象。

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多,学生对于6、7的书写和组成,数序的感受,都不是很熟练,需要再进行练习。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他们是谁?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说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数数和认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结合数数过程,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小朋友,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课件相应演示)

b.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有那些物体的数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四人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像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4.教学数序。

a.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上台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子再添上几颗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b.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0、1、2、3、4、5、、()

师: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0正数到7,从7倒数到0?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5、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

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6.6、7的序数意义

a、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b、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鼓励同学们好学的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41页做一做1、2题;

2、练习九1、2、3、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板书设计:6和7的认识

67

7>67>56>5

6<75<75<6

剖析: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会有数学因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让数学贴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以他们熟知爱听的童话故事导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运,喜欢做游戏,教学中我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能力、协作精神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本节课学生开开心心的掌握了知识,学生的活泼、天真、聪明也让我体会到了教数学的乐趣。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对此,谈一谈我在执教《6和7的认识》一课时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

6.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对于实物的数一数,说一说,计数器,刻度尺上的数字感受以及6、7的读写,学生学习的很快,对于5、6、7的比较大小,在原来5以内的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困难,进行的很顺利。通过“鱼缸”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7和第7的不同,对数的顺序有更深的理解。结合问题,一共有7缸鱼,和第七缸有几条鱼,来体会序数和总数的不同。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的学习,6、7的组成通过实物的摆一摆,分一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6可以分成5和1,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完成剩下四组,对于7的组成,通过把7分成6和1,让学生发现7分成1和6,以此规律来完成后四组的探索。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于6、7的组成,还不太熟练,课后仍需要加强练习,加深印象。

7.高中语文导学案的再认识 篇七

一、导学案的准确定位

导学案教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学习理论,撬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课前,学生按照导学案设计的“路线图”自主研读文本。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主研习成果,大胆质疑,思维不再受老师的限制,常常在相互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生成新的思路,整个课堂就是一次智慧的探险。民主、和谐、宽容、“安全”的课堂文化,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阳光、欢笑与收获的喜悦洒遍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实行导学案教学后,改变了师与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立场,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改善了“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狂欢”。

那么,如何界定“导学案”的概念呢?裴亚男老师认为,“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它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学案实质上应该是一种方案”。这种观点界定了“导学案”的性质,那么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目的何在?设计的主体是谁?张海晨、李炳亭的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学生也可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这里的“导”就是指导、引导,“学”就是学生学习,“案”就是方案,就是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课堂教学方法体系,包括九个独立的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原有知识、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根据这一体系,笔者把导学案设计成八个部分,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法导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设计)、(自主)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同时根据学习活动内容的不同,把课堂分为四种课型,即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评讲课。针对四种课型,实行“四案并举”,即新授内容的“自研案”、基础达标的“训练案”、阶段总结的“复习案”、问题落实的“纠错案”,总称“导学案”。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不应将“导学案教学”(“学案导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为导学案(学案)只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走向自主学习的桥梁。为此,笔者在实践中从来不认为导学案是“编写”出来的,而是根据学情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设计”。

二、导学案的价值取向

导学案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抓手,其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促进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它要求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否则就做不成交易,即使做成了也是不公平的。把这一概念借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认真研读文本,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课堂上有备而来,导学案是促进信息对称的重要手段,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了平等对话的可能。

二是提供认知背景 教师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资料作为助读材料通过“知识链接”告知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认知背景,并把自己研读文本时查阅相关资料的目录索引提供给学生,让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自主查阅钻研。

三是引发认知冲突 一般的理解,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导学案就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学习目标”、适当的“知识链接”和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即“学习过程”的内容)等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先天趋向”,在“同化”“顺应”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平衡”。

四是重建课堂文化 导学案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更是课堂文化的重构,它需要在一个“学习团队”(即“学习共同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团队由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包括学生个体与团队、教师个体与团队和校外专家三个层面。在学习团队中,人人都是学习者,处处都是学习场,时时都有学习元。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系统结构、强化激励评价等措施建立的学习团队,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共同研讨导学案中的问題,促进学习者团队归宿意识,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角色体验,让学习者在不同角色中学会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

三、导学案走向何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十多年来,中小学的课堂改革从改革“课堂结构”到改革“教与学的关系”,给传统的课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于是,在“杜郎口中学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杜郎口中学作出了惊人之举:全校取消导学案。崔其升校长认为“导学案”教学“还没有改变教师主持课堂的本质,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潜能挖掘、性格健全没有益处。”接着进一步指出:“学校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学习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灵的激动、感动、打动,是一种其情也动、其意也切、其感也深、其悟也道的过程。”这一举措,是一种超越,对自我的超越;也是一种追求,回归教育“本真”的追求。

8.6和7的认识说课稿 篇八

莲花池小学 刘婷婷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6和7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6 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辨一辨、写一写操作感知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新课标还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发展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教材资源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有以下三个:

环节一:运用旧知,引出新课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一二三四五》,并引出7 2

只小松鼠,不仅复习了1—5,而且顺利引出新课。学生在儿歌游戏中体会数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热情高涨,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环节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数一数 初步感知

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体上说说教室里的劳动场面情况,渗透爱班、爱校、爱劳动的思想教育,并让学生说、数、指,抽象出画面中的数,初步建立6和7的数概念。

2、摆一摆作感知

请学生数出6根或7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摆出了各种新颖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说一说活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6和7表示的物体,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拨一拨观感知

生动的课件直观而深刻地让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增加过程,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很快明确5添上1是6,6添上1是7,为后面数字的大小比较做铺垫。

5、比一比确大小关系

根据点子图比较5和6,6和7的大小,培养了学生学会能从数的本质去比较数的大小。

6、辨一辨分基数和序数含义

6和7的基数和序数的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表扬部分学生的方式,让大家发现,老师同样都说到了数字6,可是所表表扬的学生人数不一样,让学生很好的区分第六和六个的区 3

别,接着出示《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动画人物,继续巩固学生对基数序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由于选用了学生都相当喜爱的动画人物,所以大家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好,在学生异口同声的“我一定会回来的”回答中把整节课推向高潮。环节三:总结全课

9.小学数学《认识6和7》的教案 篇九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6和7。

2、指定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在导入部分,我用给小马编编号,说说你是怎么编的?形象有趣的导入到6、7的结构性知识,为新知的技术创设了条件。

2、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6、7你知道了什么?确切地了解相关信息,你想学到什么本领?你有什么问题吗?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从生活情境(主题图)形象的得出数学6何。摆摆小棒,怎样把6变成7,把7变成6初步建立6和7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说说6、7可以生活中的什么?用学生事例来描述抽象的6和7,培养了的数感。

4、写数部分,我请学生先写写,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写字基础,正视了学生自己之间的差异。“用比前一次进步的你来展示一下。”再由教师范写,在难点的地方加以示范,强调了学生写数的积极性。

5、让学生用6和7根分别摆一摆,摆出学生喜欢的图形。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自由地发挥想象,能够达到数行结合的目的。

6、练习部分:通过对1――7数列的排列,观察、改动,巧妙地体现了数列的某些性质。开放性地猜数游戏,把学习寓于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脑和感官并用,开放性适当地发展了学生思维,并进一步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10.6和7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3、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摆、拨珠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

2、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的教室可热闹了,来了许多的领导和老师,她们都是来看看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上课纪律好不好,谁的表现最棒,让我们都拿出最好的表现出来,好不好?那我们上课时小眼睛要——看清楚,小耳朵要——听仔细,回答问题——要先举手,我们开始上课吧!2.出示导纲

(1)观察主题图看看有几个小朋友在打扫卫生?用几来表示?(2)教室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6?

(3)一共有几缸鱼?从左边数第7缸有几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几缸?(4)根据5的分成把6和7的分成摆一摆?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2.展示评价

1、有6个小朋友在打扫卫生。用6来表示。生

2、有6张桌子。

3、有7缸鱼,第7缸有5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6缸。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指导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11.一年级数学《6和7认识》评课稿 篇十一

一、活动情境有效、有趣。郑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以解决“兔子、蝴蝶”带来的问题为活动情境,并以这个情境贯穿了整节课,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闯关,既有趣,又引人入胜,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新课标精神。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节课在教学6和7基数含义时,老师利用主题图“师生打扫教室”来展开学习。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的方式数出图中人、物品的数量,让数学更贴近学生。郑老师还注意挖掘主题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师让学生用6和7说一句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紧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在动手操作、观察中感受数学。郑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直观操作、观察来进行教学。整节课中,有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 的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四、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一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郑老师创设了以动物闯关游戏来激发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中能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画智慧花,比赛哪一小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谁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静”、“特别棒的习惯”等评价语,及时制止了学生爱动、坐不住的缺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外部条件。同时,老师还很注意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书写习惯、数数顺序习惯等。老师的语言也富有儿童化、趣味性,把学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术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观察主题图部分,能加强对数数的`指导,先数什么,添上什么就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了按方位顺序和类别进行数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郑老师都是及时热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如“真是聪明的孩子”、“很会学习的孩子”等,孩子们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数主题图的方法,老师能引导学生逐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学法的指导。我是这样想,能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数数,先数前面5个学生,加上老师是6,再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就是7;也可以先数前面5位学生,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是6,再加上老师是7,体现数法的多样化。

12.6和7的认识导学案 篇十二

《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39、4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的数出6、7两数,会读、写、数这两个数。

2、会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观察、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熟练的掌握6和7的顺序,并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用6和7表述物体的位置,也就是用序数词第6、第7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6个苹果卡片、五、教学过程:(课前口算)

<一>、课前儿歌(约1分钟)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着

打着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我来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

五四三二一

<二>、导课(约1分钟)

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数学乐园”,(师画5个气球装饰教室)板书:5

如果老师再画一个,是几个? 生:6

(师在黑板上方板书6)师:再添一个呢? 生:7

(师板书7)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新朋友:6和7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约7分钟)(1)、出示课件

师:秋天到了,数学乐园的果子熟了。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

(2)、6和7(基数的认识)

生边回答,教师边飞落大雁在黑板画大雁,板书6,随手摘苹果,板书7.师:6表示6只大雁,7表示7个苹果,6和7还可以表示什么?(生回答)(3)、数序。

a、计数器

b、尺子

2、排序(3分钟)

游戏:老鹰捉小鸡(把1——7的数字卡片分给7名学生)师:请7只小鸡上台,自动排序。

(生正读,倒读,提问各数的位置如:6后面一个数是几)

3、比大小(约5分钟)

出示点子图,请生放在相应的数字下。

师:观察点子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5比6少一个,6比7少一个,6比5多一个,7比6多一个。

师:请从5、6、7中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生答,板书:5<6 6<7 5<7 6>5 7>6 7>5 课间休息:学唱歌谣(约1分钟)

叽叽叽叽叽叽,鸡妈妈数小鸡,一二三四五六七,少了一只小黑鸡,鸡妈妈甭着急,背上站着个小调皮。

4、序数(约8分钟)

(1)、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渐渐变黄飘落了,我们一起看看数学乐园里的大树吧。

(课件出示大树图)看图回答:

1、一共有()棵树

2、左数第6棵树上有()片树叶。

3、有7片树叶的是左数第()棵树。(2)、金鱼图

(课件出示)看图回答:

1、一共有()缸鱼

2、从左数第7缸有()条鱼。

3、有7条鱼的是第()缸。5、6和7的书写(详细讲解6和7的写法)(约5分钟)

师范写,生练习。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我会填 练习九第一题

2、圈熊猫(课本练习九第三题)

3、猜猜看

(1)小猫说:我的岁数比5大,比7小,你知道我几岁吗?

(2)小狗说:我的岁数比4大,比7小,你猜我可能几岁?

四、全课小结(我的收获园)(3分钟)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生答。进入收获园。

上一篇:微信营销文案下一篇:定婚宴上单位领导婚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