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反思

2024-12-15

绘画反思(共12篇)(共12篇)

1.绘画反思 篇一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1

上星期开始,我园下午的艺术活动又开始了,今年我教小一班的孩子们画画。对于我来说,对这个班级的孩子们十分陌生,所以我首先要熟悉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下午的第一次艺术活动时间到了,我一走进小一班,就看到这些可爱的宝宝们坐得端端正正,还礼貌地大声称呼我:“m老师好!”没想到是这些宝宝们主动和我拉近了距离,(这与班级老师的课前教育是分不开的)真是太好了,我所有的顾虑也就消除了。第一节课,在《我爱画画》这样一个活动中顺利进行着,从出示哥哥姐姐的画,边看边聊中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再了解一下孩子们喜欢画什么,尝试画一画,了解一下班级孩子的作画习惯等,最后简单讲评和小结。第一次的接触,让我对小一班的孩子们有了很好的印象:愿意表达、习惯好。

在第二次和这些孩子们画画时,我以一个故事《小仙女》,来激发幼儿帮忙和动手的.愿望,通过撕贴,给苹果宝宝们穿上了漂亮的红衣服。以为这个教学设计可能有一点难度,没想到孩子们个个专心、认真地撕贴着,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会或不愿动手的,而且操作常规全都做得很好。我还看到有个孩子的本子上有一点点水印,走近一看,原来撕贴的方法不对,再用力拉纸,手心都出汗了。他显然没被困难吓倒,还在认真的想办法把纸撕掉。于是我手把手纠正了他的动作后,看到他一脸的轻松。还有一个孩子,我发现他撕贴的特别好,就是有一小块空缺,我就对他说:“你给苹果宝宝穿的衣服真好看,如果在这里再贴上一小块就好了”。他马上说:“这里没粘性。”嘿,小班的孩子用词这么好,也明白为什么有空缺的地方。于是,我就和他一起把空缺的地方补上……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努力,都给苹果宝宝穿上了红衣服后,我就听到好多小朋友在情不自禁地说着:“苹果宝宝笑了”、“苹果宝宝不哭了”……是啊,苹果宝宝笑了,我们的孩子也笑了,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小仙女完成任务的快乐。

由此可见,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绘画的象征期,开始产生表现的意图。对于孩子的绘画,需要教师精心选材,设计教学活动等,多走近幼儿和了解幼儿,顺应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幼儿享受绘画带来的快乐,让绘画活动更加具有游戏性、开放性,从而喜欢上绘画活动。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2

本课是人美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们从线条造型中发现从抽象变具象的美感,通过绘画游戏,让学生认识线条的魅力,了解线条形状的想象要注意线条疏密变化,从线到形再到具体事物的添加,让学生不但体会造型的乐趣同时也开发了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一、学生体会有趣的“线条”游戏,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上课前我就感觉这是一节有意思的课,一上课,我给学生创设了愉快而又新奇的学习氛围,伴着不同动感的音乐,多指名在黑板上随意画一条线,音乐停止,师生欣赏他们的作品。问:“你们感觉怎样?”一个站起来说:“乱死了。”还有的说:“有意思。”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孩子们兴奋不已,谈完感受后,我像变魔术一样将这乱乱的线变成美丽的画面,我又画了一个图形,问你能变成什么?顿时,孩子们又一次七嘴八舌……我的课开始使每个孩子都有了兴趣,所以这节课课堂活跃,效果很好。

二、一步步引导,添画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培养发散思维。

在“七嘴八舌”之后,我把主动性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画一画,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引导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美术鉴赏力,如在欣赏学生作品时联系自己的作品进行想象,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小朋友是怎样添加的.?为什么这样添加?你画线条时应注意什么?你所画的线条成了许多形状,你能把它想成什么呢?等….学生既欣赏了作品又能和自己的画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开拓,大胆想象,轻松的获取了美术知识。

最后,学生在添加时想象力丰富,作业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课堂效果很好。

在这一节课中,我把激发兴趣、鼓励发现、引导活动作为重点,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了想象力和表现力,而作为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美、创造美,并愉悦的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再今后的教育教学设计中,我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努力的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3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的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联想设计,添画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内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我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一个反口令的小游戏引入课堂的线条绘画游戏,接着和学生们一起了解了米罗的画《鸟翅上滴下露珠,唤醒了眠于蛛网暗影中的罗莎利》。让学生思考并认真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初步了解什么是“绘画游戏”。我又引导学生欣赏了书中的绘画游戏作品,一起分析作品,充分利用书中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索引发联想的方法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欣赏书上学生作品时进行思考,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画?为什么这样添加?你画线条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既欣赏了作品又能使学生开拓思维。通过对分割线条的比较讨论,使学生体会用线条合理分割的重要性及美感。为后面的添画做好铺垫。

最后,让学生学习根据不同形状进行联想添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组合的方法进行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在绘画作业中大胆联想,添画了许多有趣的生动形象,作业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这一节课中,我把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添画,作为重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强了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而作为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在线条游戏中发现美、创造美。当然本节课也有着不足之处,

1、教学环节设计可以在整合。

2、学生的小组学习讨论时间预留不足。

3、学生随形联想互动环节很多同学举手发言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

4、有几位学生在第一步跟随音乐画线条时不能随意而画,而是有意向的画出了具体图形,这就没达到在线条中去随形联想发现的目的,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并纠正。以上是我的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己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在绘画游戏活动中学到美术知识,感受到艺术的美!同时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也让我很惊叹!他们的想象力真是太棒了!大开眼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也要大胆联想,让想象为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4

《绘画游戏》是二年级教材中“造型与表现”领域内的一节课,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与解读,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通过简单的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线条上,随后在欣赏画家米罗的作品时学生就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画家画面中由线条组成的各种各样的形状上,由此对这种类似游戏的绘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怎样才能像画家米罗一样做绘画游戏呢?在学习绘画方法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教材中作品的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的总结出绘画步骤。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我通过设置“怎样画线条会更适合添画?如何对简单的图形进行想象?怎样涂色会使添画的内容更加突出?”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比分析学生作品,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美术鉴赏能力。

最后,学生在自己绘画时能够合理用线条对画面进行分割,而且想象力丰富有创意,作业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也特别满意,这节课我感受到大部分同学都体会到了绘画的乐趣。

作为教师在这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美、创造美,并参与到学生之中,和他们一起分享了美术的快乐。再今后的教育教学设计中,我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关注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5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观念不断更新,面对低年级教材,我们更应该注重用什么样的创新教学手段。在美术活动中,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非常重要。

本课是二年级教材中一节造型与表现的类型课,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们从线条造型中发现从抽象变具象的.美感,通过绘画游戏,让学生认识线条的魅力,了解线条形状的想象要注意线条疏密变化,从线到形再到具体事物的添加,让学生不但体会造型的乐趣同时也开发了孩子们想象力。

一、“线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愉快而又新奇的学习氛围,伴着不同动感的音乐,学生随意画一条线,音乐停后,师生欣赏自己的作品----看上去乱乱的线条,彼此谈感受,孩子们兴奋不已,不知从和谈起,我告诉他们我能将这乱乱的线变成美丽的画面,顿时,孩子们的兴趣十足……我的课开始使每个孩子都有了兴趣,所以这节课课堂活跃,效果很好。

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添加形象,使画面生动有趣。

在画过线条之后,我把主动性交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美术鉴赏力,如在欣赏学生作品时联系自己的作品进行想象,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小朋友是怎样添加的?为什么这样添加?你画线条时应注意什么?你所画的线条成了许多形状,你能把它想成什么呢?等….学生既欣赏了作品又能和自己的画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开拓,大胆想象,轻松的获取了美术知识。

最后,学生在添加时想象力丰富,作业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课堂效果很好。

在这一节课中,我把激发兴趣、鼓励发现、引导活动作为重点,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了想象力和表现力,而作为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美、创造美,并愉悦的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再今后的教育教学设计中,我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努力的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6

《变色的游戏》一课曾经在古镇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比赛时上过,这次再重复上一节课,两节课的上课经验与过程都深深刻印在脑海,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小细节以及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反应,不能说不有所感触。

《变色的游戏》是广东岭南版美术课程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美术与科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其中一节,本单元有些内容也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管属于哪个学习领域,本单元都密切联系“美术与科技”、“美术与生活情趣”的课程取向,因为电脑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电脑美术作品题材均取自社会生活,生活气息浓郁,情感色彩强烈。而《变色的游戏》本课重点学习颜色工具的使用与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使用中感觉色彩的变幻与丰富以及色彩的一些相关知识,比如色彩与光、冷色与暖色等。

首先,作品引入。让学生欣赏两幅内容一样,但色彩完全不同的画(一幅是白天时鲜明的、亮度高的色彩,一幅是晚上深色调,亮度低的色彩),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不同点,指名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小结,以引出下面的本课主要内容——变色。

其次,对比学习。在学生还沉醉在刚才的变色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新鲜感的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的欲望更强,我出示一张有“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四张图片,画面上四种色彩感受完全不一的对比,适时提出:四个季节的主要色调是什么颜色?随后引导学生回忆,在脑海里留下一年四季的主色调。即为本课的变色打下伏笔,也为学生今后的色彩知识添上一笔。这段学习内容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来感受,自己说出对一年四季的不同色彩的感受,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再次,分析比较。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电脑上利用绘画工具对同一幅内容的画面进行填充色彩。此节主要针对冷色与暖色的对比进行学习,学生对画面进行填色的时候冷暖对比,学生基础的色彩搭配知识。

最后,是展示评价。这个环节把本课推向高潮与结束,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色彩搭配作品,并进行自评、他评。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本课“我学会了什么?”。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7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一节“造型表现”类型的课,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一节“造型表现”类型的课,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我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中的几个问题看书自学:细读有限的文字,看懂精彩的图片和作品,大胆思考。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初步懂得什么是“绘画游戏”。 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我又引导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美术鉴赏力,如在欣赏学生作品时联系自己的作品进行想象,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小朋友们是怎样添加的`?为什么这样添加?你画线条时应注意什么?你所画的线条成了许多形状,你能把它想成什么等等。学生既欣赏了作品又能和自己的画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开拓,大胆想象,轻松的获取了美术知识。最后,学生在添加时想象力丰富,作业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作业效果令我满意。

在这一节课中,我把激发兴趣、鼓励发现、引导活动作为重点,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了想象力和表现力,而作为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美、创造美,并愉悦的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当然本节课也有着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第一步画线条时不是随意而画,而是有意向的画出了图形,这就没达到随意而画、在画中去发现的目的,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并纠正。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8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节造型与表现类型的课, 目的是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在面对低年级教材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用什么样的创新教学手段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体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主要通过“走迷宫”、“形的联想”、“迷宫探宝”、“作品欣赏”等环节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探索到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在“走迷宫” 游戏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自由线条画,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伸出手指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弯弯绕绕地画线,在画线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线条随意地流动,同时也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在“形的联想”游戏中,我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圆形、三角形再到不规则的图形展开联想,并通过添画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使学生在联想添画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图形、不同的方向都会带来不同的联想。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学生对“迷宫路线”随意形成的图形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添画服务。

在“迷宫探宝”游戏中,因为学生有了先前图形联想、添画的经验,我就尝试先让学生来“探宝”,并利用小组探讨、交流、演示的形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再出示教师的范例,使学生感受不同个体联想、添画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起来联想、添画,感受绘画游戏的神奇、有趣。

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我分别引导学生从画家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中感受画面的丰富、神奇和有趣,同时了解线描装饰和涂色装饰的两种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另外,为了突破学生画线走迷宫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看图思考的练习,向学生出示四幅“迷宫图”,让学生说说哪张迷宫图最容易让我们添画,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创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我还设计了 “摸奖”的游戏来奖励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也让这些图画带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始终被有趣的游戏吸引着,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这种新的绘画方法带来的快乐。由于上课时电子白板软件系统发生故障,很遗憾没能很好地发挥好电子白板互动式的功能,但是在面对这种尴尬的状况下,我灵动发挥了黑板的功效,让学生到黑板上联想、添画,这也使我有了一次应变课堂突发事故的深刻锻炼。不过,在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我也觉得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些欠妥,如:可以把“走迷宫游戏”的环节掉调节到“形的联想”环节后面,这样可以使活动上下衔接得更连贯些;在个别学生联想、添画演示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在纸上也来练习,让每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来设计,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应具备随时调控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使教学更加灵活而有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设计中,我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努力的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9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节造型与表现类型的课,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一、我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是让学生看书(其实,我每上一次新课,都是要求同学们学会自学:细读有限的文字,看懂精彩的图片和作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初步懂得什么是“绘画游戏”。

二、“线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绘画游戏》这一课题他本身就能给孩子们好奇心,心里肯定会自问:绘画还能做游戏?再加上我给学生创设了愉快而又新奇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兴奋不已,脸上都露出了喜悦,个个跃跃欲试,课堂生机勃勃。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看到,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来设计,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应具备随时调控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使教学更加灵活而有效。

三、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添加形象,使画面生动有趣。

在画过线条之后,我把主动性交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多媒体引导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美术鉴赏力,如在欣赏学生作品时联系自己的作品进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开拓,大胆想象,轻松的获取了美术知识。

课堂即将结束之前,我巡视了学生作品,感到骄傲的是,学生在添加时想象力丰富,作业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在这一节课中,我把激发兴趣、鼓励发现、引导活动作为重点,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了想象力和表现力,而作为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美、创造美,并愉悦的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今后的教育教学设计中,我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努力的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是,高兴之余也感到有一点点不足,需要加以引导和开发:还有两三个学生,不是随意而画,而是有意向的画出了图形。这就没达到随意二画,在画中去发现之目的。

2.绘画反思 篇二

关键词:影像,网络,绘画,虚拟现实

一、经济发展对艺术家创作契机的影响

当今社会,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所衍生出消费文化的兴盛, 而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随之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艺术形式, 而这些因素对于当今绘画形式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当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发展态势演化到某种程度时, 必将随之出现某些相适应的形式, 并且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也会反映这些现象。诚然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其不同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所建立的艺术观点以及世界观认知方式必然有所不同, 因此, 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的不同的创作理念, 也直接导致作品形式与内涵的相异, 当然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的不同还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生存背景, 人生际遇以及自身艺术体验等个人化原因, 当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还是要通过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考证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曾有评论家在论述当今中国设计发展的现状时曾提出“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这一观点, 对于此观点, 笔者虽不敢完全苟同, 但是笔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二十一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由于科技发展迅速, 而导致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高, 因而使得创新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空前发达, 因而信息资源在得以共享的同时也使得其创意共享, 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相应的改变了观看的方式, 而由此所衍生的网络视觉传播的新的观看媒介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认识的同时, 必然会影响和扩展出无数的可能性。因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也将建构一种新的价值体系, 首先它带动了影视动画产业以及网络游戏产业的迅速崛起, 而作为虚拟图像产业的动画业推动了游戏与电影的发展, 比如美国暴雪网络游戏公司推出的“魔兽争霸”游戏中的人物角色的形象设定与场景构建均是通过二维动画技术与3D动画技术的制作完成的, 另外, 以尖端高科技高品质著称的美国电影如《变形金刚》、《闪电狗》等电影大片, 其中大部分特效均出自电脑动画技术的渲染完成的, 动画产业对于游戏与电影的影响, 也加剧了介入构建一中新的文化现象“虚拟现实”的存在。关于“虚拟现实”英国的克里斯托弗·霍洛科斯在其《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一书中对于“虚拟性”做出如下的阐释:“一是虚拟作为科技的虚拟效果, 一是虚拟文本所带来的虚拟实在。”[1]这里所交代的“虚拟现实”主要是指在电脑虚拟环境中用户沉浸其中的虚拟场景, 并转换用户自身的运动和观点以及身份, 例如, 网络游戏中玩家对于游戏角色的扮演以及在游戏中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里的死亡和虚拟货币与装备的丢失, 不同于现实世界里的死亡, 并且大大的降低了现实世界的残酷性, 而玩家沉浸其中更容易建立一个自己所能掌握操控的世界。因此这些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必对文化发生深刻的影响。

而且, 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迅速商业化和全球化进程里, 网络信息资源与电视大众传媒的普及令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也使得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特质, 这种奇特的特质投射到艺术领域, 立即促使新一代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把视点转向个人体验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具体感受上, 而对于计算机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视觉文化产业中的视觉图像对于绘画的影响诚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或当下性的。

而对于这种带有时代特征的当下性的视觉图像资源的选取, 往往也是有差异的, 首先就创作群体的成长背景而言, 对于公共视觉图像资源的借鉴和利用进行艺术创作的大部分出生于“70”后艺术家的作品, 被批评家鲁虹定义为“中国影像绘画”。而出生与80年代以后的艺术创作群体们更多的是对于网络视觉图像资源如动漫、卡通、等流行性视觉元素符号的利用进行绘画艺术创作, 或者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出生于80年代后的年轻的绘画创作者们对于这些流行性元素和紧随时代性特质的视觉符号运用的更加“纯粹”一些。

关于公共图像资源以及卡通、网络、电脑游戏资源的借鉴而创作的艺术家群体总体而言都是出生于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时间维度之上的, 其中包含写实主义技巧与表现主义技巧以及广告招贴等带有波普意味的视觉元素, 这类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大都与大众文化元素与当下时尚流行文化紧密相连, 并且更多的关注自身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个人生存体验, 正如当代艺术评论家高名潞所言:“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在追求个人价值, 但不同时期着眼点不一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人道’, 是关于一个人存在的道理;八十年代是‘人本’;是关于一个人存在的本质问题;”[2]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文革前带有历史使命感的体现文艺为正面歌颂工农兵生活与形象的无产阶级主旋律的美术创作的, 亦有别于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 对于“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与强烈批评的“伤痕美术”, 亦有别于“85美术新潮”以前的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乡土写实主义。

借助公共图像资源进行艺术创作传达创作理念多集中于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 他们更多的是吸收来自于新影像艺术中的营养, 比如对于定格图像的借用, 或者说更多的是对于传媒现实流行的必然反映。而且他们仍然主要运用传统学院派写实技法来改造新影像艺术资源, 但是在技法上较之上一辈严谨而正统的学院派写实技法仍有区别, 尽管是写实手法或者一定程度上仍然运用写实手法, 然而并不严格恪守写实绘画的法则, 而且这类创作群体的艺术家们仍然有着传统的知识分子情怀, 在努力揭示当下年轻人的种种焦灼状态时仍旧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二、艺术家的创作特征和作品分析

评论家陆蓉之曾说:“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 漫画、卡通、动画的形式也更复杂, 流通的管道也更多元化, 各种简化的视觉造型, 成为大量的传输符号, 成为各种文化背景和区域认同的个别系统, 在传媒一波接一波的烘炒下已经深化成为世界各地青少年彼此之间沟通的代码, 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族群所垄断的集体认同而已, 却更像是个人传达意念或发挥想象力的仿真再创造途径。”[3]

通过以上评论家的论述, 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这些数字科技发展所衍生的动漫等视觉符号对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扩大了架上绘画的表现范围。也大致了解了年轻艺术家们的普遍创作特点。 (见图1)

如果说出生于70年代的艺术家大都以借助影像资源或相关技法的方案进行艺术创作, 仍是为了采用一种新的文化关照方式的话。生于8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们的部分创作契机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于上述艺术家们的评论, 而且就“80后”艺术家们的成长背景来看, 他们对于宏大叙事情节的兴趣似乎并不大, 而且在超越传统的经典图式或者态度上要轻松的多, 对于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淡薄, 也与前人的创作发生了不同, 甚至有些断层。而对于新的视觉文化元素, 也是在不断的接纳, 而不是反抗, 这也是与60到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们最大的不同。

成长于消费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娱乐因素与视觉感染力以及流行文化的泛滥, 使得“80后”艺术家自觉地利用个人经验在大众消费文化表面上寻求创作样式, 并通过对图像资源的与生俱来的敏感与借用, 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 由于迥异于父辈们的

视觉经验与生存体验, 对过去图像方式的质疑也是顺理成章的, 于是以来源于网络、动漫、流行等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全新图像, 使作品与流行文化关联甚密。

从事这类艺术形式创作的艺术家也往往更加注重自我形式和内心独白——罗丹、李昕、李赞、韦嘉、罗振鸿等人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些。例如:罗丹的画面中摇滚青年的嘶吼通过动漫卡通的变体形象, 表达年轻一代歇斯底里的兴奋、压抑、宣泄或者高昂的情绪, 李昕、李赞则借用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描绘, 涉及了卡通、时尚或者说是绘画中的某些折衷问题。 (如图2)

然而, 借用网络流行视觉图像资艺术家与借鉴影像资源进行绘画创作的“70后”艺术家却有着相同的创作特征他们都是受传媒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都是借鉴非绘画类视觉图像资源 (动漫除外) , 而且都是偏离或游离于传统经典图式, 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提取新的图像符号。而且, 从“70后”艺术家的创作中, 已经可以使我们感受到,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 而“80后”的艺术家已经完全转向对个人经验以及自身生存体验的关注, 并且自“70后”就已经出现开始摒弃宏大叙事传统的理念, 而“70后”的这些转变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刺激着“80后”创作者们的创作诉求

尽管“70后”或者说对于公共视觉图像资源运用而创作的“影像绘画”的艺术家们, 已经从强调集体主义经验向个人经验转换, 但仍然有着深度追求的愿望, 以及传统知识分子情怀, 并且以十分严肃而带有批判意味的理念, 揭示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种种问题, 这是与选取网络图像资源以及卡通动漫视觉符号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们最大的不同之处。

成长于消费文化兴盛的创作群体, 除了在创作理念中由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照而反应在作品中某些消费文化的特质外, 必将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 整个80一代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艺术市场一起成长的, 然而却由于对历史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一味沉浸在对于个体思想的传达和精神状态的表现, 是无法在市场上建立明确的价值指向, 因而, 这种创作意识与动机的不明确形成的漂浮状态, 反过来也是的创作者更加迷惘, 既沉溺于现实, 又彷徨与现实。然而, 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也自然会受到市场一定的关注, 于是, 对市场的向往也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80后”艺术家的创作契机。

对于网络、动漫、卡通图像的借鉴创作的绘画, 必将是带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 而且, 主观性色彩浓烈, 画面图式绚烂甚至就油画而言, 也完全看不到与传统油画色彩相关的特征, 任何以传统油画色彩的判断标准下的油画语言的任何特质都几乎都无法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上, 甚至有些油画的画面图式更像电脑插画, 或者是“CG” (1) 在创作手法上, 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既包含有写实主义技巧, 又有粘贴、拼贴、喷绘等表现主义技法, 与大众时尚文化元素紧密相连。

大多数“80后”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力量, 总体而言, 由于“80后”的成长环境与视觉体验不同意前辈们并且网络游戏、动漫、卡通以及流行时尚文化的等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 是“80后”们生活的重要构成, 因而, 对于自身个人体验的关注, 也不可避免对于网络图像资源的借鉴或者说对于网络图像资源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对于公共图像资源和影像资源加以借鉴而进行创作的“70后”艺术家, 毫无疑问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波普艺术影响。借用并不是创作的目的, 而是将大众文化中的生活片段用通俗的图像与技法加以表现去嘲弄、讽喻、戏谑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因素。例如尹朝阳, 他的作品《抽烟》则是以带有影像元素特点的写实风格为手段深刻而鲜明的强调当下年轻人的特殊生存状态。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另一位艺术家张小涛通过对于图像的处理和对于影像的借鉴创作, 通过对现实问题意识的介入和图像的处理, 表现了一种追求的深度焦虑, 一种来自于自身处境和状态的切近和逼人的视觉张力, 进而体现一种带有救赎意味和体恤情怀, 象征地寓意着中国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潜在冲突, 这是一种悲情力量的体现。

从张小涛的作品如《美丽的水世界》作品中的鱼与类似于显微镜下的病毒所构成的带有超现实绘画意味诡异的图像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个人对现实变化、矛盾冲突的敏感、思考、表达和激情。

三、借鉴影像与网络图像资源进行创作的文化反思

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 信息的交融, 科技的快速发展, 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和商业化进程里, 使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产生一种崭新的特质, 利用各种媒介制造出虚拟的景象来传达来自于自我的生活状态或情况, 以及对现实的调侃, 与上一代艺术家的关注点和艺术形式自然而然的拉开了距离, 也是源于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介入以及对网络图像资源或影像资源的借鉴而进行创作的全新的图像。

在娱乐因素和视觉感染力以及流行文化得以推崇的前提下, 对于个人视觉经验, 以及这些流行性视觉图像的运用终究是浅表的, 正因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创作样式也不自觉的进入了一种“批判的同时选择了被批判的样式”, 对于历史责任感的缺乏也是年轻艺术家们需要考虑得问题, 对于个人的过度关注以及在大众文化表面上寻找到的这些创作图式以及创作契机所派生出的艺术语言, 在价值标准的评判中, 终究是浅薄的, 而且对于传统也缺乏深刻的认知。作为年轻艺术家们, 只有了解黑暗才能知道光明, 只有深入理解传统, 才能更好的创作自己的新的艺术形式。

结语

对于影像资源以及网络视觉图像资源的运用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 都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拓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也是对当下文化环境与现今时代和现实生活的回应与界定, 并且对于“80后”的艺术家们来说, 可能其绚烂的图式, 以及对于卡通图像的运用, 会受到来自于美术界的各种争议, 为此, 年轻的艺术家们与其据理力争、力图辩驳, 不如平心静气认真反思, 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 更多的考虑一下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将呼唤良知的回归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讲究精神与品格的升华, 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责任感, 提升对艺术思想深度的思考, 以及对于意识到自己终究作为精神的觉者和文化传承者的道义和责任, 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托弗·霍罗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高名璐.中国前卫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7.

3.绘画反思 篇三

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所设想的写实路线经过徐悲鸿、蒋兆和以及新国画运动成为新中国美术的主流,但是康有为设想的以工笔和院画来改造文人画的羸弱和程式化似乎一直缺乏具体的艺术家的践行。在这个剧烈的变革过程中,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改造其实逐渐被简化成了“水墨问题”。究其原因,根植于“墨戏”传统的水墨表现性在“八五新潮”这个背景下,非常自然地与现代主义绘画中表现主义或者材料语言观契合在一起,从而能自然地获得一种“前卫性”。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因此在现代主义运动和传统艺术语言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张力关系。有些媒介和语言被发扬光大,有些则被遮蔽、遗忘、忽略甚至磨灭。过去三十年里,实验水墨渐次引入了材料性和绘画的行动性,新文人画和都市水墨也似乎在当代叙事中寻求突破。相比这些“显学”,徐累从九十年代开始使用的工笔技法予以论证,属于在二十世纪中国画的革新中一直被遮蔽的领域。而今天看来,他所代表的恰是近年来开始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将工笔技法作为语言资源,在笔和墨之外试图让那些在过去的实验水墨实践中被废黜的色彩、空间、叙事等范畴重新成为当代表达的一部分,进而开启一条不同于抽象实验的新线索。

徐累虽然是国画专业科班训练出身,但是他进入当代美术却并非从国画开始。作为当年的热血青年,徐累是“江苏青年美术周”以及“红色旅”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那个燃烧着人文热情却缺乏系统知识梳理的时代,艺术界基本上还处在集体无意识的青春期。文学性以及和文学最为相关的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成为很多新潮美术青年的首选。徐累也不例外。他一九八九年参加“现代艺术大展”的作品《裂变》和《心肺正常》即是如此。但是,和很多艺术家在九十年代远离了超现实主义或者存在主义的这类叙事风格不同,徐累似乎一直还在沿着文学性的脉络发展。因此,与其说文学性是徐累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毋宁说文学性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气质。纵然在九十年代初的某一天,他开始远离“前卫艺术”及其纷争,但气质却一直还在那儿,郁结成一些奇奇怪怪的意象,最后变成了这些纸上作品的基因。徐累那几乎快被人忘记的、作为“八五新潮”参与者的历史身份并不能必然导致这些传统形态作品的特别意义,但是却可以证明,他对于毛笔、宣纸的选择,其实是一个经历过出走后的人的“自觉”选择过程。今天把他放到水墨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自觉其实是别有意味的。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唯恐不前卫不介入现实的文化氛围下,文艺愤青徐累回归传统媒介还是引起过“革命战友”的侧目、不解和不屑的。

徐累自己对此的解释是:“变革有可能是往前走,也可能是往回走,往回走不是守旧,不是倒退,是追溯和复活历史上有价值的起点,相当于车在前行过程中的后望镜,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态度。”而他的做法倒是简单而直接,“用最为传统的熟宣作画,却不采纳人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画程式”。就技法而言,他采用的基本还是着色、晕染一类带有工笔色彩的技法,相比实验水墨和新文人画,或者都市水墨偏爱的宣纸上随机而不可控的张狂墨色扩张,熟宣纸本身对应的拘谨而缓慢的特质,在赋予艺术家理性塑造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带上了文化自觉的光晕。

其实从“前卫艺术”出走,并非只有徐累一人。当栗宪庭把一九八九年“现代艺术大展”作为“新潮美术的谢幕礼”的时候,已经预示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现代主义和前卫运动的反思。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前卫艺术和新潮运动,各人的反思也不一样。对八十年代的反思既能催生出玩世现实主义和新文人画的无聊感,也能催生出新生代反形而上学的气质。而徐累心中反思的,则兼有前卫艺术运动中的极端主义、集体主义和本质主义,但作为新潮美术的参与者,他又会在潜意识中本能地把“新文人画”那种无聊的气质,看作革命失败后排遣压力的“自暴自弃”。在九十年代早期新文人画兴起的时候,他即开始以他特有的方式表现带有反思意义的颓废和虚无。如果我们把新文人画看作是把饮食男女的肉身体验作为主要手段的话,那么徐累则是希望从精神而不是肉身的角度来介入这段颓废和虚无。因此很自然,他延续了八十年代文学愤青的特有气质,关注记忆、历史、精神性以及与之有关的意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艺术上的超现实主义和文学上的意象派对于徐累有着持续的影响。倘若论及意象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实践,其实涉及的都是世界表象与精神本质之间的关系。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徐累,一直有着“可见的都是不可信的”怀疑主义的论调。不过现在的他似乎更倾向于意象派诗歌的那种直接和无理。虽然还是在使用传统媒介,但是其焦点不是呈现传统工笔画中那些起承转合、言说有据的传统中国画的“美”,而是接近与意象派诗歌的那种“缝纫机与雨伞在手术台上相遇”的“美”。于是,我们在徐累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混合着民国形象、奇珍异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明清言情小说的幻象世界。他把诗歌中的意象转换为图像符号,从而把绘画变成了一次次图像的修辞练习。帷幔符号在“旧宫”系列中的出现,让我们想起旧时光里的秘密与幽灵;随着时间的流逝,画面中人物开始退场,换上场的是那些被驯化的马匹与禽鸟,它们的游荡,暗示着主人的“缺席状态”;风景消失,地图显现,世界成为一个虚饰的东西,而地图成为这种虚无的隐喻……

nlc202309040715

徐累毫不掩饰地提示着画面与文学乃至文字的关系 。

在他的方法论中,诗歌的修辞变成了图像修辞,自我的存在变成了意象的排列,词语的节律变成了视象的节奏。在这个方法论转换的同时,徐累在语言上所回归的是徐熙在《墨竹图》中所代表的那种古典绘画传统。他通常是稍加勾画就开始填色;填色的过程并非是从一极到另一极,而是从中间色开始,逐渐向两极拓展。这些都是来自于宋画特别是写真绘画的技巧和方法,可是画面在精神气质上却迥异于宋画的那种理性。宋画暗合的宋代儒家“格物致知”的新特点,即企图通过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获得对于世界的了解。当然这也是后来康有为提倡以宋画改造中国画的基本理由。套用今天语言哲学的观点,宋画是要通过对花鸟虫鱼这些“所指”的不懈研究和表现,从而接近世间万物背后的“能指”——不言的“天地大美”。

徐累一方面完全继承了这些技法,并保留了对于呈现事物的特别兴趣;另一方面,他的人生和绘画哲学却充满了异乎于“格物致知”的气质。在他的画面中,我们感到的是充满怀疑的神秘主义色彩:可见的往往不可信,画面中重要的往往是那个不在场的主人。在他的修辞中,帝国的历史变成了旧宫,风景被抽象成了屏风上的地图,而禽鸟则变成标本和骨骼。徐累并非是要通过物的“所指”参透世界的“能指”;他不关注生命与激情,只关注生命和激情消失之后的标本和文本。倘若虚实之于事物有如硬币之两面,画家徐累更关注的是“虚”,是事物的“所指”。与此同时,他还不失时机地制造着意义、事实、真相在“所指”上无休止地滑动。这一切就好比《盗梦空间》中那个永不停止的陀螺。陀螺不停,梦境不止。

徐累的这些作品让你观看,却不让你沉溺在剧情之中;他让你怀疑、猜测和思考,却不让你有丝毫写实绘画常常呼唤的廉价的共鸣。这些画面中虽然甚少具体的人物,但是每个物体都指涉或暗示着举止和行为。虽然同是孜孜不倦地描绘刻画着“物”的“存在”,但这些作品的核心显然不在“格物”,而在营造一种类似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间离”效果,即营造出逼真现场,却不让你沉浸于其中。布莱希特的间离可以理解为一种“陌生化”手段,其目的是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来“同情”的戏剧传统,从而极大地启发了先锋戏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间离”的重点是通过陌生化的手段形成对世界的反思和批判。所以布莱希特说:“历史事件是只出现一次的、暂时的、同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事件。人物的举止行为在这里不是单纯人性的、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特定的特殊性,具有被历史过程所超越和可以超越的因素,它屈服于从下一个时代的立场所做的批判,它不断的发展能够使我们对前人的举止行为越来越感到陌生。”

显然“间离”的目的不在于复原,而在于历史化,在于唤起我们对于历史理性的思考。环顾徐累的作品,其每个意向都精巧而逼真,但彼此间却是矛盾丛生,无法指向古典绘画一直营造的那种和谐世界。徐累的精巧写实所营造的是一个陌生的奇异世界,就如同他这些文学性工笔风格对于前卫艺术一样,也是个陌生的世界。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徐累和他营造的奇异世界并非是对八十年代革命的遁世逃避,他也没有和这个操蛋的世界握手言和。徐累伪造了这些人物缺席的历史现场,其重心不在“历史”却在“历史化”,即当他意识到“以极端自我成为历史”的是一种妄想,他进而思考的便是“何以会成为历史”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是以反思的“前卫运动的虚妄性”的方式,延续着那个不死的前卫精神。所以这些奇幻的画面可以看作艺术家对“八五新潮”以来当代艺术历史化幻觉的反思,是当代艺术这辆快速前行的汽车上的一面后视镜。它们不是逃离,而是出走,更是出走之后的理性反思。

4.美术绘画教学反思 篇四

首先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与解读,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通过简单的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线条上,随后在欣赏画家米罗的作品时学生就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画家画面中由线条组成的各种各样的形状上,由此对这种类似游戏的绘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怎样才能像画家米罗一样做绘画游戏呢?在学习绘画方法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教材中作品的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的总结出绘画步骤。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我通过设置“怎样画线条会更适合添画?如何对简单的图形进行想象?怎样涂色会使添画的内容更加突出?”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比分析学生作品,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美术鉴赏能力。

最后,学生在自己绘画时能够合理用线条对画面进行分割,而且想象力丰富有创意,作业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也特别满意,这节课我感受到大部分同学都体会到了绘画的乐趣。

5.中班绘画《阿嚏》课后反思 篇五

1、目标定位较好,能体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一研活动目标:比较偏向于语言领域的目标定位。

l运用不同的图形表现动物的基本特征,增强有意记忆能力。

l发现故事不断循环的线索,感受故事情境的幽默。

第二研活动目标:不仅有技能的体现,也有情感的体验,并且突出活动的重点。

l运用同种图形的不同形式进行组合,大胆表现动物的基本特征。

l感受故事情境的幽默,乐于画画、说说故事内容。

2、活动设计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从简到难、过渡自然。

教师的提问与小结简炼突出重点,并始终围绕“同一种图形的组合表现动物的基本特征”这一目标展开。活动以故事为主线贯穿功于整个活动中,以故事情节进行过渡十分自然。

3、教师以儿歌式的指导语将“抽象”变为“具象”,引导幼儿观察与思考。

在教师示范环节中,公鸡半圆形的身体描述为:“直直线下弯弯线,里面还有一个小半圆。”教师又以自编谜语让幼儿边看边想接下来是谁出场了:“直直边下尖尖角,尖尖角边短短毛,直直边上尖尖耳,一对眼睛细又长。”通过前期的铺垫,在幼儿听故事作画中也起到了一定指导暗示作用。

4、抓住各环节的关键点,以层层递进的观察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比如:教师在示范的同时提问:“蜘蛛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这个图形有什么不同?”“公鸡身上的半圆形除了大小不一样,还有什么特点?”

不足:在评价交流环节中,教师的评价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

我的建议:

1、教师的评价可以改为让幼儿听故事画画完成后,以自主观察的方法进行“五角星”的评价。即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张画并贴上自己的五角星。随后,集体评价五角星最多的那幅作品。这即能体现出幼儿为主体,又能突出评价的重点。

2、本次活动可以延伸至大班第一学期再次开展,重点是对于幼儿画面的合理布局以及前后遮挡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我的困惑:

在活动中,教师在提问与小结体现活动重点的同时,对幼儿绘画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是否要进行简单的示范讲解?还是作为后继绘画活动的依据?或者是前期经验就应该解决掉的?

比如:通过第一研,我已经发现幼儿在绘画蜘蛛的过程中,蜘蛛由于是向上看的,因此它弯弯的嘴应该是在蜘蛛脸的最上端向下弯的。可由于幼儿无前期经验,都把它画在了眼睛的下面并且是向上弯的,显得十分不协调。

我的体会:

6.中班绘画好朋友教案设计反思 篇六

1、引导幼儿画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学习用色彩和图案把画面装饰得更好看。

2、教导幼儿互相帮助和关爱,增强幼儿之间的亲密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按步骤画出人物并装饰画面。

活动准备

1、水彩笔若干

2、纸张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玩音乐游戏“找朋友”

(1)教师弹奏《找朋友》,幼儿自由做找朋友游戏

(2)教师:“你们都找倒了自己的好朋友,那就把好朋友的样子画下来吧。”、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人物的步骤和装饰画面的方法。

3、让幼儿在纸张上画出自己的好朋友,教师分别给予指导。引导幼儿按照步骤画出人物并装饰画面。

7.儿童绘画想象力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篇七

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本本主义 (抄袭儿童画教材形象, 忽略了个性表现, 缺少真情实感及想象) 、机会主义 (你画我也画, 为奖状画、为成为“星星”画) 、机械主义 (照抄生活现象, 感受、体验缺少升华、提高, 缺少创意) 、改良主义 (忽视生活感受、先找命题、再找资料, 生搬硬套、霸蛮组合) , 结果培养出的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 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 缺乏创造性, 遮掩了想象力, 孩子画得很累, 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 丧失了童趣, 丧失了欢乐。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 了解世界的。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和绘画能力, 提高其艺术修养, 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大自然和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 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 想象也就随之迸发。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 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 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 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 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 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 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 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 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 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 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绘画能力因儿童手、眼、脑等生理器官的发展不同而呈不平衡状态。有的孩子手的功能比别的孩子笨拙, 但与智商无关, 以后仍可能变为巧手。家长、老师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方面落后, 就说孩子笨。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强, 就发急, 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 去揭自已孩子的短处, 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这不是望子成龙, 而是训子成虫。

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多样性使孩子身心处于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 使孩子认识事物, 开阔眼界, 增加知识, 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 多欣赏美的东西。见多识广是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对绘画对象先理解、想象, 然后用手去画、去创造, 这个全过程都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 是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审美意识的过程。只要他们自信、敢画, 保持浓厚的兴趣, 入了“迷”, 就不用担心, 画得差的会变好, 画得好的经过一定的过程会飞跃, 手越练越泼辣、果断、正确、自由, 就会心灵手巧、波浪前进。

8.杂论人文绘画和陶瓷绘画的关系 篇八

什么是人文画,什么是工匠画,在历史上是经纬分明的。人文画就是画中人文的特质非常强烈,就是一些大文人,在作诗写赋的时候,一高兴,随意配上图了。他们不是专业画家,所以也不需要画得很像。但他们是大文人,有着很强的思想和文字造诣,所以他们的画主要是不是能够传达他们的思想。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并且关注人本。我们中国为什么会有人文画这个画种,它和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中国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红山文化中和岩画上,那时期我们的祖先,所画的形象就是人文画的雏形,当然那时期我们祖先的智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就像今天10来岁的孩子所画的东西一样,但进入秦朝,我们祖先的绘画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从我们出土的秦俑中就可以看出,那惟妙惟肖,那逼真生动的造型不亚于同时期希腊的雕塑。可是这样逼真的雕塑在以后的时期几乎没有发展了,什么原因还是一个谜。从汉代墓画中,人文绘画的影子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已经定型。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瑰宝,诗人王维就是一位能诗又能善画的伟大文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个非常美的画卷。王维所画的画面是典型的古时人文画。到了宋代,人文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基本被定型了。苏东波就说过,“论画贵型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似像不像是上品。也就是这样一批文人墨客把中国的文人画推向了高峰。那时画画不过是诗人的插图而已。再加上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以读书为上等,以读书来做官,以读书来治国,那画就不是很重要了。画画不过是工匠做的事。琴棋书画,画也被文人排末位了,就是一个玩味,一个雅兴。清朝的曾国藩他就不同意他的家人学画画,说那是雕虫小技,要学诗,那是一个文人最重要的本领。可就是这样的人文画,在近代,曾受到徐悲鸿大师的炮轰。说中国古人不懂造型,不懂透视,不懂比例。却同级两千多年,以致衰败了中国的艺术,中国艺术中没有了科学的成分,成为文人墨客的一个附庸。吴冠中也曾说过,没有内容的笔墨等于零。他指的是一些文人画家一味的玩墨,玩味。尤其是近代,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受过西方美术教育的美术大家,对中国人文画是经常诟病的。他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说得对。当一种文化成为独一的时候,这个文化的环境就出了问题。百花就不能齐放。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就是这个问题。而且文人画家又瞧不起工匠似的画家,我们现在的文人也绕不开这个死角。到了清朝,我们这样的文化艺术已经衰落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国力在衰败的时候,景德镇陶瓷却出现大量的文人画,珠山八友就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到古瓷一条街去看看,大量出土的瓷片和碗底,几乎都是人文画,三下五笔就是一个图形或一个人物。它不但是三下五笔的问题,而是具备了文人画所有的特质,意趣,笔墨和简练的造型。现在的定论是人文瓷画的艺术高于官窑的艺术形式。我也非常认同这一点。这也说明,国力和艺术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同步发展。当国力旺盛的时候,反而是媚俗文化当道,或官文化当道。这和我们今天又极大地相似。也就是说,在过了衰败的时候,艺术家有更多的时间在思考,官文化也没有那么强盛了,垄断地位受到了消弱,百花才得以开放。

当代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可谓百花齐放,尽管官文化一直用他们的权利来搅乱和垄断艺术市场,但民间的收藏潜力巨大,各路艺术家在尽量施展自己的才华,各种风格的艺术家粉墨登场,包括外地的国画家,油画家,雕塑家和民俗雕塑家都来到我们这个东方小镇。造就了这近十年来我们景德镇艺术上的繁荣。尤其是外来的艺术家,如云一先生,他是画人文画的安徽国画家,他画的老头就是很简练的笔法,内容完全是一个复古的画意;还有何立农先生,他把青花人物渗进油画元素,突破了景德镇以往青花人物传统;陶金先生更是把高温颜色釉当油画来画,尽管他是模仿艾青的油画,但陶瓷语言还是绚丽夺目。再加上陶瓷学院每年的大量有毕业生留在景德镇,有现代的,有抽象的,有夸张和变形的,融进了前卫元素。景德镇本土的画家更是对陶瓷语言驾轻就熟。在这繁荣的艺术市场中,我们看到了人文画艺术在景德镇兴起,不再是传统上的人文画,那种不讲究空间,比例透视和结构的现象,统统都带上很鲜明的景德镇风格。可是从繁荣的一面我们又看到另一个负面,那就是媚俗。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有令人反感的媚俗东西,不是媚俗官方就是媚俗市场。也就是为了市场搞艺术。那已经不是艺术了。真正的艺术一定要超越市场的时代,那才有生命力,那才是真正的人文艺术。在媚俗的过程中,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官窑文化又给抛弃了。比如图案。除了在仿古瓷上可以见到以外,大多艺术瓷上几乎消失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这个工艺,的确也是很苦的,又学不出名人和名气,一辈子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现在的图案画工比起以前来说很土也很差了,代替的是所谓的综合装饰。当然综合装饰是我们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发明的一种新的陶瓷语言,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为现代人文画添了不少的陶瓷艺术元素。这个艺术特点是任何平面画都做不到的。这个特点可根据艺术家不同的个人修养进行不同的设计,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景德镇的新文人画。

欣赏热线:18607988266 18607988478 13316039888

9.绘画反思 篇九

活动目标:

1、在感受黑白装饰画特点的基础上,产生自己装饰物品的兴趣。

2、初步学习画黑白装饰画,尝试运用点、线、面来装饰小鸟。

3、通过欣赏黑白装饰画,感受点、线、面是构成图案的基本元素。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黑白装饰画若干;人手一支记号笔;作品展示板;教学课件。

2、幼儿座位排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黑白装饰画,引导幼儿初步完整地欣赏。观察、分析黑白装饰画,了解点、线、面等构成元素。

1、出示四棵大树,比一比哪棵树身上的花纹最丰富。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感受点、线、面装饰物品带来的美感。

2、根据幼儿的表述,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欣赏画面。

教师:画面上都有哪些颜色?什么地方是白色的?有哪些地方被涂满了黑色?是什么形状的?找一找哪些地方有点?哪些地方有线?是什么样子的线?

3、课件逐步出示大树绘制过程,使幼儿明白黑白装饰画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4、教师小结:黑白装饰画。

三、激发幼儿用黑白色装饰小鸟的兴趣。

1、教师给幼儿发学具,引导幼儿装饰小鸟,教师:请帮小鸟穿上美丽的黑白衣服,好吗?

2、提出作画要求。

四、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能否运用点、线、面大胆装饰。

五、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并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幼儿评价作品:你觉得哪只小鸟的衣服漂亮?从哪里感觉到的?

2、教师总结评价幼儿作品。

3、幼儿在音乐声中模仿小鸟飞出教室。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10.绘画反思 篇十

在进行“叶子”主题时,我们带幼儿观察了园内各种各样的叶子,开展了集体活动“叶子鸟”,以引导幼儿积累有关叶子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幼儿共同创设了叶子拓印、叶子创意拼贴、叶子小人绘画等区域活动。接着,我们将引导重点放在对叶子小人的创想上,从而生成了“创想叶子小人”区域活动。

实录1:唤起兴趣,初次创意

今天有三个幼儿到美工区。娴娴第一个去,五分钟之后,她画好了许多形状并涂上颜色。接着,她拿起记号笔利索地画起叶子小人的四肢与头饰。不一会儿,娴娴就完成了,她转身对乐乐说:“你看,这是医生叶子小人。”乐乐说:“我也是。”娴娴又说:“我这里还有警察叶子小人。”泽泽说:“我也要画。”不一会儿,三个人的作品都完成了。娴娴抱怨道:“画完就没意思了,我走了。”于是,他们三人放下作品后都走了。

由于先前的经验积累,幼儿对绘画叶子小人有一定的兴趣,但兴趣持续时间很短暂,活动对他们缺乏挑战性,只是原有经验的平面再现。由作品也可看出,幼儿画出来的人物动态比较单一,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并没有有效激发,绘画经验也没有提升。等待是教师作出有效回应的前提。教师只是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并据此作出适时的回应,着重引导幼儿表现叶子小人的动态,引导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经验。

实录2:激发创意,动态表现

从前天起美工区就无人问津,因此今天教师在区角活动前特别提醒:“前天画叶子小人的小朋友跟好朋友一起编故事了吗?”那三个幼儿来到关工区,拿着自己的作品自由地聊起了天。教师进行了干预:“你们画的叶子小人在干什么?”泽泽说:“走路。”他边说边示范。“我们可以试试画其他动作吗?”娴娴马上问:“怎么画呀?”教师引导:“那你们自己会做些什么动作呢?”乐乐说:“我会跳舞。”“对啊!”教师一边肯定他一边用记号笔画了“跳舞”的简笔画。孩子连说“好玩”。教师继续引导:“还可以画什么动作?”“我要画踢足球。”“我要画医生拿着针筒。”……接着,他们开始了新的尝试,忙得不亦乐乎。

本过程是教师与幼儿的对话过程。通过教师的对话式引导,幼儿的思路由简单变为多元,如由自己的身体动作想到叶子小人的动作,充分调动了原有生活经验,绘画作品开始呈现一定的动态。但是整个画面全是密密的叶子,缺乏美感,而且缺少情节性。如何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继续绘画与创编故事是下面活动的重点。因此,我们向家长发放了亲子活动单并提出要求:“请您和您的孩子用上面的线条添画叶子小人生活场景并创编故事。”

实录3:主动探索,体验创造

今天自由活动时,泽泽拿着亲子活动单对宁宁说:“你看,我和妈妈画的是叶子小人生日聚会。蓝叶子小人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好朋友。这个在唱歌,这个在跳舞。蓝叶子小人累了,就躺在这里了。”宁宁也不甘示弱,向泽泽介绍自己画的叶子小人。泽泽建议:“我们再画吧。”于是,他们先在纸上快速地画了许多叶子小人的造型,然后开始画背景。画完之后,泽泽指着画面讲:“这个叶子小人去八一幼儿园看电影,他看到电影太可怕了,就走到这里来了。这里是卖小推车的,他说你推车准备干什么去呀……”泽泽叙述的语言还不是很连贯。

餐前活动时,教师肯定了泽泽和宁宁,并请泽泽上来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在教师的提示下,泽泽的语言比以前连贯。“你们也可以像泽泽和宁宁一样在活动单上画出好听的叶子小人的故事,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和老师听。”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开始了新一轮的绘画与故事创编活动。

本次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讲述情节性画面的过程,目的是让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发现画面的不足,然后在下一轮的绘画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发挥想象,不断丰富绘画内容,进一步体现动态性与情节性。亲子活动单是教师专门为提高幼儿画面的情节性与丰富性而设计的,幼可以以基本线条为载体进行创造。教师请幼儿讲述,既是对幼儿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全体幼儿的隐性示范。

11.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表现差异 篇十一

关键词:原始绘画;儿童绘画;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也变化着。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艺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原始绘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艺术品质,它们是原始的而非落后的。当我们面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青铜器上神秘饕餮纹等原始先民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时,无不为之感叹。但原始先民不会像儿童一样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无功利的表达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与儿童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绘画动机

我们翻阅资料发现,在欧洲很多石窟岩画都画在隐秘的洞穴中,它们并不是为了供人们欣赏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绘画技法。艺术史学家认为原始绘画有着强烈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被赋予了巫术性质。原始先民用绘画的形式保证狩猎成功,把动物的形象刻入石壁,在被画的动物身上都画有用棍棒刺中和打击的痕迹,那么那些大型的、凶猛残忍的、不易征服的动物也就能在下次的狩猎中被成功猎杀,预示着下次狩猎的收获和原始部落劳动的丰收以及生命的延续。

儿童绘画是儿童自身生理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借助绘画这样的表现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发泄内心的情绪,绘画的过程是他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眼中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例如,他们会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描绘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愉快的一天”、“春游”等都是他们乐于表现的主题;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喜欢描绘不同的事物:女孩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他们的绘画相比原始先民的作品没有任何功利价值,指在表达自己的所看、所知、所想,并以此来表明自己高兴、难过或感到有意思的情感体验。

二、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题材

题材是作者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审美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题材的选择对于一副作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绘画的题材相对匮乏,表现技巧单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食物的需求,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我们常见被猎杀的动物或是驯养的家畜,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绘画施以巫术确保狩猎成功,因此大型草食动物例如马、牛就成了原始艺术的一大主题;二是生殖需求,原始先民用孕妇、性器官等表示他们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拉文特岩画为代表,岩画中经常出现舞蹈场面,其中最著名的是《跳舞的妇女》一群着衣的女人围着一个裸体男人跳舞,岩画表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那男性的形象非常小,比起围绕着他的那些女人们要小的多,这幅作品看起来,更像表现某种仪式。这种淳朴、拙劣的美是植根于大自然之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绘画在创作题材上,常常表现成年人不为关注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和世界。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表现任何他们生活中出现的物体和想象空间的物体:他们画自己、朋友在外太空与外星人开化妆舞会,自己是超人与怪物进行大战,他们甚至可以把全世界都搬到他们的画布中。构图时,喜欢将不同空间的物象呈平面一次排开,例如海底的鱼与天上的太阳在同一平面中并排排列;或者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形式的影响,将主体物以“我”的形式置于画面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填满各种元素;或者将物体的正面、侧面混杂一起,物象各自散落,互不遮挡。总之,画面没有前后、远近之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憧憬,发挥想象去表现从没有去过的空间世界,在这样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心灵,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他们的绘画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荒唐离奇,充满想象,神秘美妙。

三、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对颜色的偏好

红、黄、白、黑是原始绘画中的颜色,原始先民热爱红色,除了当时条件的局限颜色稀少外,更是因为红色代表着“战斗”、“荣誉”。据记述,“红色是一切野蛮人喜欢的颜色”。在原始社会,男人为了取得社会地位,统治家族部落吞并其他部落需要证明自己有强悍的战斗能力,没有战斗能力的人将会被部落淘汰。原始人类在狩猎成功以后,总是把自己打死的动物鲜血来涂抹武器或自己的身体。当出发打仗或跳舞时也总把自己涂成红色。红色和鲜血成为原始人类的一种社会荣誉。

同样,儿童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喜爱,格罗塞认为儿童对色彩鲜艳的红色有一种天生的偏爱心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小孩,就可以发现人类对于这种颜色的爱好至今还没有改变,在每个水彩画的颜色匣中,装朱砂红的管子总是最先用空的。”但儿童对于艳丽好看的色彩的喜爱和认识是单纯和稚嫩的。他们不懂色彩中明度、亮度、纯度的概念,也不明白色彩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眼中色彩是用来表现情绪的,心情愉悦用色亮丽,心情低落则喜欢用深色。他们夸张表现物体的颜色,大胆的用对比色,纯色,无拘无束变换色彩位置。

四、结语

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欣赏原始绘画天真纯朴的同时也会感叹儿童绘画的无拘无束、大胆纯真。但原始绘画有其文化背景和观念支持,儿童绘画则是儿童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地流露和表达,它们的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绘画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为现代艺术家的绘画方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榜样。

【参考文献】

[1]牛克诚《原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8

[2]冯丽娜《谈原始艺术对绘画艺术教学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2.绘画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字绘画,传统绘画,高校绘画专业

自从电脑于20世纪的70年代问世以来, 艺术家们便开始了对数字绘画的研究, 但囿于当时软硬件技术的局限, 早期的数字绘画有着极浓的机械制作痕迹, 难于表现生动自如的笔触效果, 数字绘画并未为人所注意。但随着图形图像软件的发展, 硬件设备的提升, 数位板的普及等为数字绘画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图形图像软件Photoshop和Painter的拟真性使数字艺术家们如虎添翼, 在丰富真实的笔刷效果的帮助下, 突破了软件绘画的过于冰冷和呆板的程式, 使传统绘画的优秀元素很好地融合到了数字媒体之中。再加上数字绘画的方便快捷等优点, 使它迅速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得到应用。

由于数字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和数字绘画技术的不断成熟, 数字绘画在经过早期的实验性之后, 快速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商业领域。由于数字绘画低成本高效率以及计算机语言带来的崭新的视觉效果, 很快得到设计人士的青睐。21世纪消费时代的来临, 设计领域被划分得越来越细, 商业插画也与数字绘画结合得更加紧密, 动画原画设计、服装效果图设计、手绘风格的海报设计、室内装潢效果图设计等均大多由数字绘画来制作的。短短的五六十年, 在商业领域, 数字绘画的应用范围, 令传统绘画无法与之抗衡。

与传统绘画的创作强调观念与主观意绪不同, 数字绘画更多地探寻数字语言的丰富性与技巧的表现力, 这源于数字绘画语言不像传统绘画语言那样有较多限制有关。传统绘画语言的局限是由传统各画种媒材的局限性决定的, 这一局限决定了传统绘画创作者只能在一狭小的媒材可能性中发展绘画语言, 如油画的肌理与色彩, 中国画的水墨晕章, 水彩的透明与酣畅等。但对于数字绘画的创作者来说, 却并无这样的局限, 因为数字绘画领域语言的丰富性与组合的可能性是无法穷尽的, 油画的厚重与水墨的氤氲可以并置, 版画的明朗与水彩的通透无妨结亲……数字绘画语言种种组合的可能性释放了数字创作者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也导致了数字绘画面貌的丰富多变。

当然, 数字绘画的优势并不是要说明数字绘画长于传统绘画, 数字绘画的计算机语言同样有其局限性, 传统绘画的制作的亲切感也是数字绘画无法做到的, 另外, 数字绘画虽然发展得很迅猛, 但它毕竟是一个年轻的画种, 它的艺术成就还远不能和具

为单位进行交流, 说说自己课前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如果让你画出来、做出来, 你会怎么画、怎么做?因为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 所以觉得有难度的同学几乎没有。每个学生或画或制作, 都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所以说, 我们广大的一线美术教师要用新的角度、理念, 审视当前的美术课程资源,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勇于开发、创新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备悠久历史的传统绘画, 创造了大量经典作品的传统绘画相比。

数字绘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方式, 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对于高校绘画专业的学生而言, 可以起到扎实造型, 培养审美素养, 促进创造活力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绘画, 数字绘画还很年经, 并未发展成熟, 无法和传统艺术的高度精雅, 高度成熟相比, 也未能引起太多绘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但数字绘画的巨大潜力以及其与纯艺的高度互补性依然使我认识到, 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程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事情。

数字绘画是利用计算机作为绘画媒介进行绘画的一种新的画种, 相对于传统绘画, 数字绘画有着它独特的艺术语汇和表现形式。在高校开设数字绘画课程, 理由是:

一, 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这两种绘画形式在形式法则上是完全相通的, 点线面的组合, 黑白灰的布置, 节奏感的把握, 气氛的营造等艺术原则是基本相同的。但数字绘画的过程是更加高效的, 并且是可逆的, 这对于正处在绘画技巧不太纯熟, 需要更多积累绘画形式技巧的学生而言, 使用数字绘画的形式来解决无疑是更有效率的。

二, 数字绘画的高仿真性使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先行画出要创作的传统绘画的样稿, 提前看到要最终创作的效果, 并通过数字绘画的修改的方便来完善样稿, 这样做无疑会大大提高传统绘画创作的成功率。

三, 数字绘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具有数字语言的魅力, 并且数字语言在很多时候是传统绘画所达不到的。对于一个体现了新时代精神的数字绘画, 绘画专业的学生也有必要深入了解和实践数字绘画,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创造活力, 并培养有志于数字绘画的人才, 为以后的就业和学生在新的领域发展提供契机。

四, 数字绘画有着新的数字化语言, 这种独特的绘画语言会培养学生新的审美意识, 这又促使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种新的审美意识应用到自己的传统绘画当中, 引起绘画面貌的更新, 这也有利于传统绘画的创新发展。

故而, 有必要在高校的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程。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数字绘画是传统绘画的延伸, 同时也有着它独特的形式魅力。与数字影像, 数字音乐, 数字动画等相比, 数字绘画艺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薄弱, 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将这门新兴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护士如何正确书写护理记录?下一篇:新一贷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