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精选14篇)
1.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一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耀州区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6万人,下辖10个建制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89个行政村,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3万多人。创国家级小城镇示范镇2个(董家河镇、孙塬镇),省级示范镇3个(董家河镇、孙塬镇、庙湾镇),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6个,区级示范村22个。从98年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78项,完成投资4.391亿元。
二、加强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全区先后投资820万元,完成了铜川市耀州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耀州区分区规划,耀州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个乡镇村庄总体规划,12个乡镇总体规划,189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按照“城园分工,产居分离”的原则,将工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加强镇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等各类管网的统筹布局,并严格规划控制管理。
三、以项目带动,积极推进重点镇、村建设
1、近年来,经我局积极申报,被省政府选入重点镇建设项目有2个镇(照金镇、董家河镇)年计划完成投资各3000万元以上,被选入省政府确定的“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有7个镇(照金镇、小丘镇、坡头镇、关庄镇、寺沟镇、董家河镇、孙塬镇)1
和城区民权巷道路工程,争取回省上资金800万元,先后完成了7个镇的街道改造以及路灯、人行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城镇、镇容镇貌。
2、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460多万元,对全区农村660户群众住房困难及土窑、危房等进行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
3、积极协调争取省上的村庄巷道补助资金,先后争取回100多万元,为9个村实施了村内巷道的硬化,改善群众的出行问题,其中为张郝村先后投资近20万元。对水峪村将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结合城乡统筹,在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将镇村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到一块来抓,先后下发了镇、村综合整治标准,在考核时一并考核,经考核后近年来由省上表彰的综合整治示范村6个,示范镇3个。
总之,我们按照“城区——重点镇——中心村——基础村”带动路径,完善村庄等级结构,构建“城中村近社区、城效村联动城乡、中心村辐射基层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把中心村作为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政策、资金向中心村倾斜,教育、医疗等向中心村集中,积极发挥中心村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改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文明意识,推动农村城乡一体化。
其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特色发展态势,主动融入关
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咸阳——铜川城镇带,大力发展“一心、一扇、两带”城镇体系。
“一心”即把加快耀州城区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以铜川建设渭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新耀一体化,加大建设力度,加速突出领跑,打造铜川南市区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辐射源和牵动力。
“一扇”即环耀州城及新区发展的孙塬镇、董家河镇、寺沟镇、关庄镇、坡头镇形成的扇状城镇带,发挥环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建材工业园区、载能工业园区、铝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建材、物流运输、花卉果蔬、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形成依托城市发展,产业支撑较强的扇形“卫星城镇带”。
“两带”即沿耀旬路、耀瑶路纵深延伸,形成坡头——照金;关庄——瑶曲、庙湾城镇带,积极利用煤炭资源、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形成工矿与城镇发展互补,产业与城镇发展互动的格局。
按照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区位条件,现有规模和发展替力,将全区所属乡镇分为四类:
重点镇(4个):照金镇、坡头镇、孙塬镇、董家河镇。照金镇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和工矿区”;孙塬镇重点建设“建材工业园区”;坡头镇重点建设“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镇重点建设“铝工业园区”。
中心镇(2个):庙湾镇、瑶曲镇。庙湾镇重点建设“香山佛
教文化景区、玉门旅游景区和工矿区”;瑶曲镇重点建设“煤炭工矿区”。
基础镇(4个):关庄镇、寺沟镇、小丘镇、柳林镇。关庄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区”;寺沟镇重点建设“城区近郊发展区”;小丘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中心区”;柳林镇重点建设“集贸居住、香山旅游服务区”。
石柱乡、演池乡: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撤乡设镇。
同时,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对包茂高速、210国道、耀照路、耀柳路、柳照路沿线的所有新建的建筑物要参照“铜川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统一建筑风格,对原有的建筑物逐步进行改造,以形成统一体,打造沿线建筑的新亮点。
四、几点建议
1、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希望省上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巷道建设方面,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改善全区广大群众的居住生活和出行问题;
2、按照省上确定的城镇化发展纲要,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望在重点镇建设和“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3、结合我区规划全覆盖实际,各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望上级加大规划的补助资金,以解决基层资金短缺的困难;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
条例》和《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希望省上给予解决编制,为基层配备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以确保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2.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二
关键词:弹钢琴,河北沿海地区,协调发展
1“弹钢琴”的方法与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沿海经济是指沿海地区以广阔海岸线、港口码头、开放区域为依托, 整合各种外部资源的一种开放式或外向型经济形态。自从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也标志着河北沿海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但是明显落后于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经济地区, 并且差距不断拉大, 同时在承接京津产业扩散和京津新型产业壮大中, 也没有发挥地缘和发展机遇的优势。尤其是长期以来, 河北省一直把内陆的发展作为经济重点, 没有意识到拥有世界级的港口, 意味着拥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 深入分析河北沿海经济发展状况, 提出可行、科学的现实发展路径, 对于加快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弹钢琴方法”是常见的行政思维方法, 即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统筹兼顾、系统安排、协调配套地解决问题。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地区, 交通设施完善、工业基础雄厚、历史底蕴深厚, 但是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将“弹钢琴”的方法运用到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 可以帮助我们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 以广阔海岸线、港口码头、开放区域为依托, 整合各种外部资源, 促进秦唐沧三市的协调发展。
应该将“弹钢琴”的方法运用到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 以期能够指导区域经济发展, 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不断完善港口功能、产业规划、港城关系、人力资源、与京津的差距, 要用“弹钢琴”的行政方法, 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好, 才能把河北沿海地区这座大钢琴弹好。
2 河北沿海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沿海地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 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地区。这三地是河北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可从表1去简单审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沿海三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8.7%, 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24.6%、29.0%、42.1%和32.4%;人均GDP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唐山最高, 秦皇岛次之, 沧州最后。由此可见, 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在全省的地位突出, 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
数据来源:《2012年河北经济年鉴》
与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相比较, 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容乐观, 除唐山之外, 其他两个市经济综合实力都比较弱, 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1]。尤其事沿海港口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统筹发展严重不足, 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功能没有在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更好的功能。总体来看, 河北沿海地区无论是内部统筹规划, 还是与外部协调互动, 都存在一定问题。
3 应用“弹钢琴方法”去思考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3.1 中心:突出港口建设地位, 加快港口升级和临港产业壮大
突出港口建设地位, 加大各方投资力度, 实施政策倾斜, 注重港口如电力、供水、通信、交通和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多元的融资渠道, 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吸引大型港口集团落户, 鼓励民间资本注入等建设港口及配套设施。物流服务是各个港口的核心产业, 也是港口生存的基础, 因此, 打造快捷、安全、高效的一流物流服务和体系是港口运输的目标。临港产业和港口相互依赖, 互相支撑, 港口是临港产业的原始依托, 临港产业是港口壮大发展的有力支持和后备力量。根据港口的特点和优势, 精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中坚项目, 辐射和延伸产业链, 提高港口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创立地区品牌。统筹协调港口资源, 将港口、项目和临港产业的发展相结合, 发展产业集群, 打造龙头企业, 推动产业间的互动、整体发展, 从而提升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层次。可以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验, 建设一批临港重化工业。同时也应该及时关注全球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投资意向, 积极寻找有意向的世界级合作伙伴, 吸引其投资。在现阶段, 尤其要注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寻找发展机遇。
3.2 协同:坚持港城互动, 实现港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
强大的城市是沿海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沿海经济发展, 基本都采取依托港口, 建设中心城市, 构建沿海城市带, 推动地区及其腹地的发展, 因此推动沿海中心的发展, 构筑合适本城市的布局结构, 增强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为港口及临港产业提供基础设施、资本和智力等支持是十分有必要的。秦唐沧三市首先应尽快提升城市化水平, 壮大城市的总体规模, 尽快培育曹妃甸新城和渤海新城, 实现秦皇岛城市向西向北发展, 加强城市各项经济要素的集聚功能[2];其次, 要完善秦唐沧三市的体系结构, 以及合理布局城市、临港产业的发展空间, 整合区域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等资源, 突出城市优势, 提高城市知名度, 发展城市品牌;最后, 秦唐沧三市目前阶段应该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积极引进人才, 扶持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建设新型城市。坚持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协同发展, 实现以港口为依托, 以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为载体, 以城市为中坚力量的发展格局, 提升企业和城市的整体水平。
3.3 统筹:实现区域合作共进, 制订沿海经济带的统筹规划
首先应该淡化行政意识, 打破区域经济板块分割, 着眼于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和沿海的海洋资源, 制订整个沿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秦唐沧三市的优势和经济基础条件, 积极发展品牌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形成产业集群, 发挥规模优势。在港口治理方面, 尽量避免区域内部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整合四大港区的现有资源, 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各有特色的港群态势, 比如将曹妃甸建设成以运输原材料为主的世界级综合服务港口;完善秦皇岛港和黄骅港的集装箱、杂货、农产品、液体化工原料运输功能, 逐步形成环渤海地区以原材料运输为特色的综合性港口体系[3]。政策方面, 秦唐沧三市积极沟通协调, 明确区域一体化的意义, 达成三市行政协作、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发展、利益均沾的合作意愿;在一体化的过程中, 成立专门机构, 统筹区域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提升区域竞争力。
3.4 一体化:借力京津地区优势, 并与腹地实现一体化发展
河北沿海经济地区和京津都市圈有着天然的区位和政治文化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两个地带的联系也不断深化, 在客观上为河北沿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能复制的优越条件, 加上对接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获批, 势必会促进与京津地区的合作, 缔造一个京津冀地区新的经济共同体, 为河北及其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机遇。对此, 河北应该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提高区域竞争力, 有选择地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港口及其临港产业积极抢占京津地区的市场份额, 结合天津港口综合枢纽的技术和规模优势, 实现合作, 促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圈的整体发展[4]。沿海与腹地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关系, 加强港口的建设, 提升港口运输能力和市场组织能力, 扶持沿海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其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腹地可以为沿海地区提供市场、资金、科技和人才, 推动沿海地区发展, 因此, 面对周边省份拓展腹地的竞争, 河北省必须建设联系港口与内陆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建立沿海和腹地的互动通道, 实现海陆一体化发展。
3.5 关键:人才是推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关键
大力引进北京、天津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 加快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从事教学科研、项目合作、技术服务和投资创业。建设秦皇岛、唐山和沧州留学人员和京津人才创新创业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对高端人才实行一站式服务。围绕产业优化升级, 以企业为主体,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协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突破关键技术, 开发高端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创造条件吸引一批知名的研究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加大自主创新政策实施力度, 完善创新和创业政策体系。
综上所述, 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因此, 在认真分析实际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扬长避短, 运用“弹钢琴”工作方法, 全面调动各种经济发展因素, 抓住港口建设这个主要矛盾, 协调临港产业、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统筹规划, 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乾, 苗运涛.加快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 2011 (9) .
[2]孙世芳, 闫永路.坚持四个统筹加快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J].领导之友, 2011 (1) .
[3]赵瑞芬, 乔洁.河北省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评价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 (7) .
3.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三
我的家乡在绩溪县伏岭镇大障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国家一级政府(基层人民政府)称人民公社,下属若干大队。人民公社时期我们家乡叫万青大队,隶属于北村公社。说大障或万青都是一个笼统的地名,是由5个自然村组成的大村名。。各自然村距公社住址都有近30余里地,没有公路,出行就是“11”号,生活必须品全靠肩挑人扛。
我儿时(1966~1969年),就在我居住的黄泥口塔与天子墓两自然村的一个叫天子墓小学的学校里读到三年级,那时该校就一个老师,包括红儿班(学前班)有近40个学生,两村三百多口人。四~五年级是在一个叫岭脚小学的学校读的。那时整个大队有两个高年级组(完小),另一个叫半坞小学,再加上庄、小源共三个教学点,教学点年级设置不固定,总之,儿时本大队一千多人口,有五所学校。
读完小学,就地上了初中班,地点也在岭脚,上初中不用到公社中学。该初中班于1969年创办。
1975年初到1976年底,在伏岭中学上高中,当时高中学制为两年。
1977年2月担任大障初中班民办教师,以语文教学为主,当时还是春季招生。
1980年参加全县中学语文民办教师选招考试,获全县第二名,1981年上半年以自然减员名额转为公办教师。1981年8月大障初中班停办,调至半坞小学任校长,统管各教学点。
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以对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特殊照顾,特设大障乡人民政府,将村升格为乡镇建制。1984年底,县教育局批准成立大障乡小学辅导区,任命我为该辅导区首任教导主任并主持辅导区日常工作(未配校长)。由于建制的升级,1985年8月大障初中班恢复,隶属于辅导区管理。
1991年4月,县教育主管局任命本人为辅导区校长,此时,所属地仍有完全小学两所,教学点三个,小学在校学生150余人,初中三个年级有学生80余人,在职教职工包括民班教师、代课教师、工友共24人。
期间,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教学成绩,在全县统考中还是不错的,尤其派出参赛的学生、老师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如程家顺老师参加全县小学语文老师优质课评比获二等奖。考入高中和中专继续学习的也不乏其人。如许建田(处级)、邵其如(地厅) 许东武(处级)、邵风华(科级)等人就是在本初中班毕业的。
1992年8月,随着省人民政府拆乡并镇政令的出台,大障乡被拆,再次并入北村乡,称之为大障村,学校成为北村乡的一所完小。1993年上半年,本人到北村乡辅导区上班,任乡教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普九”资料员,1997年8月调入绩溪中学教科室至今。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成效的显现,尤其是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动,当地青壮年男女纷纷外出务工,致使当地人口锐减,更有甚者是相当一部分男女在外成家、定居,致使其后代也不属当地人口,更不存在有回家乡读书的可能,致使现在该所属地,只有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师和每年3~5个不等的学生。
同属一地,如今的学生数不到当年教师数的四分之一,变化是何等之大,若不是亲眼目睹,真让人难以置信。
家乡因地域及经济条件原因,形成部分“剩男”是事实,更主要原因是否是计划生育与城镇化建设的结果,尤其是城镇化的缩影,尙待论证。
农村村寨何去何从,是政府发文抢救性地保护几个历史名村所能解决的问题吗?试想几十到几百口人的村庄数,应该占村庄总数不下百分之五十吧,那么其人口数也该占农村人口数的半壁江山吧,按近十年的萎缩速度,这些村庄人口的全部迁移和村庄灭绝不是不可能,那么其显性和隐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毋容置疑。
其一、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哪有不人满为患之可能。
其二、城镇大兴土木与农村满目疮痍有目共睹。城镇大兴土木势必占田占地,土地等自然资源日渐见底。农村房屋,土地大量闲置。
其三、城镇的大兴土木有可能破坏名胜古迹,围海截河生态失调,而农村的一些古村古迹却被遗忘,更谈不上保护。
其四、城镇公共设施的保障压力与日俱增,诸如教育、医疗、交通、环境均需二次投入,既浪费资源也影响蓝天碧水。
其五、农村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田地无人耕种,山场无人看管,势必人们餐桌上的原生态绿色食品少之又少。
4.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四
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作为江北新城十大功能区之一,是南京市特色显著的旅游度假小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旅游特色文化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为汤泉打造南京长江国际温泉城夯实基础。
□本报记者蒋文彬
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践,注重创新,狠抓落实,加快建设温泉特色小城镇。
狠抓投入
塑造特色城镇新形象
一是加快改造城镇基础设施。积极争取汤泉外环路、宁滁快速通道连接线建设,启动实施镇区金丝路、木兰路等城市化道路建设,改善对外大交通,缩短与南京主城、江北新城的距离;实施山水大道景观化改造,全面完成镇区路面、人行道、建筑物外立面、市民广场出新和绿化、亮化、排水疏通等工程,展现旅游度假镇特色;全面推进村级硬质道路标准化改造,配套路肩、路灯、绿化和标志标牌,实现村级道路“畅、洁、绿、美、安”目标;在街道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抓好村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房建设,同步提升农村环保、环卫水平;实施滁河大堤、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新一轮河道疏浚、河塘清淤等“清洁家园”工程,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坚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把环境整治向组级道路两侧、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修铺小区水泥道路,出新民宅立面,清理白色垃圾和卫生死角,拆除违章搭建物,规范各类广告,达到村庄、小区整体出新效果。河道整治则向山洪沟、排灌渠延伸,沟通水系、建设水景,达到水环境美化效果。
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培养市民现代文明习惯,兼顾乡村生活习惯,建立、健全停车场管理办法、渣土车管理办法、餐饮摊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推动城市环卫保洁模式向农村延伸,做到村村有专人保洁。制定实施《街道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行动纲要(2010—2012年)》,开展文明小区、文明市民、文明单位创建,使“整齐、干净、文明、舒适”成为汤泉常态。
开拓创新
探索经济发展新突破
一是响应全区山北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优先发展“温泉+X”大旅游。加快推进汤泉东方温泉综合体、泉城会议中心等旅游休闲项目,建成开放汤泉商业街、水墨山庄、一心生态园、瑞凯亚太植物园。根据发展定位,大力引进温泉、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旗舰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落户南京长江国际温泉城,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和农户开发家庭温泉旅馆区、“农家乐”旅游项目,鼓励有实力的苗木、水产大户开发旅游农业项目,构建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服务体系。利用温泉、花木、水产、山珍等资源,发展保健品、工艺品等旅游行业产品。推进“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经济发展,率先更新100盏市政道路风能与电能互补的太阳能路灯,建设外遮阳节能产业园,大力保护汤泉优良的生态资源和清新空气。
二是实施农业向规模集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利用圩区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健康养殖、标准生产、循环利用等现代农业技术,种植或养殖高端农产品,在现有“汤泉”牌雪松、“汤泉湖”牌淡水白鲳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基础上,再推出中华倒刺鲃等1-2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逐步收回分散发包的集体经济田,开展统一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层面的运作,实现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
三是着眼于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加强经济薄弱村帮扶。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各项经济薄弱村帮扶政策,指导被帮扶村因地制宜选择增收项目,确保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20%以上。
四是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参与大旅游分工,支持自主创业或从事旅游服务业,提高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积极探索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合作社股份,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重视开展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广大民营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非公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吸纳就业作用,通过街道商会、统战进社区等途径,加大就业人员保障。
落实措施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一是着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建成农民集中区。结合南京长江国际温泉城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小区道路、路灯、有线电视、绿化、排水、安保等配套公共服务,推动农民向小区集中。进一步调整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做好规划确定农民集中区和规划保留自然村落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设立社区服务二级服务站建设,增强农民向新社区集中的吸引力。
二是全力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按照现代化社区以及农民服务中心建设要求,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融文化、科技、体育、社区教育、事务办理等多功能于一身,实行农村建房、民政低保、合作医疗、社会养老等事务村级代办制,实现“村村公共服务站达市级和谐社区标准,人人享有均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村村建设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室外市民健身路径,成立社区业余文艺宣传队,满足市民健身与文化需求。村村建设卫生室,逐年提高新型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率先实施“夕阳慈航行”社会养老工程,由街道财政向全街所有70岁以上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并逐步考虑向60—70岁年龄段实施。全面建立弱势群体动态监管机制,达到农村低保条件应保尽保,符合农村五保户条件全部集中供养。启动国家级示范敬老院创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制度。
5.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五
通过参加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 土地整合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开展农村土地整合,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户籍等制度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各类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既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土地整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有利于:
(1)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农村宅基地面广量大,是一笔巨大的土地资源。从近年来全市开展的宅基地整理来看,不仅使荒废的老基地得到复耕,增加耕地面积,而且增加了建设用地,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
(2)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村庄整合的目的是推进农民建房集聚、基础设施集聚,公共服务集聚。因此,农村土地整合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村建设为村庄整合提供载体,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推行农村土地整合是有效改变农村宅基地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公建设施不配套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实施村庄整合、建设农村新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村庄整合,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城市拉动农村,把分散居住的农民集聚起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有利于改变农民建房观念
现行农村宅基地属于不同的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这是致使农民建房分散的主要成因。一方面加速农民建房集聚,从政策上机制上鼓励农民建房集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节约使用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促使农民转变居住观念,树立起集聚建居新理念。
(5)有利于促进招商引资
积极整合土地资源,美化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载体,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
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改观了农村面貌,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过去,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屡见不鲜。实施土地村庄整治规划建设后,不少中心村庄变杂乱无章为井然有序,民居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有的村内还建有村民广场等配套设施,居住环境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与城镇居民区小区相差无几,与周边自然村落对比鲜明。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
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四、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
6.从国家发展战略看信息化建设 篇六
从全球视野看,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信息化则为经济全球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一个从理念、技术到交往方式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内外环境。
前不久,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是我们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网络安全的重要指引,对于我们推进网络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开启“信息文明”
当前,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业已成为并行不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从全球视野看,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信息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引擎。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一个从理念、技术到交往方式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内外环境。从国内角度看,中国正势不可挡地全面融入“信息文明”这一崭
新的社会文明方式。201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手机用户超过12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抢占信息化发展制高点的步伐明显加快,美国、法国、德国等纷纷从战略层次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争取和维护在网络空间中的优势地位。
作为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信息化建设。围绕抢占信息化发展制高点这一国家战略利益,美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明确导向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方面,早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推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确定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政府施政纲领;其后又在1996年通过新的电信法,以开放市场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技术方面,美国在20世纪末制定了“新一代互联网计划”“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计划”等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来支持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确保美国在信息科技领域的优势。当前,在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形态成为信息化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为推进信息技术示范应用,2012年奥巴马政府发布《数字政府: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的平台更好地服务美国人民》的行政指令,确定以大数据应用支撑政务活动开展的政策导向,以此提升社会和公共事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和欧盟的领头羊,也把信息化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1999年德国政府制定了“德国21 世纪的信息社会”的行动计划(D21),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和工业部门中的应用。2011年,出台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旨在加强保护德国信息技术系统及基础设施。2013年,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又推出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报告,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维护个人和国家网络安全方面,德国政府在2009年专门修订了《联邦数据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合法获取、处理和使用情况做出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法国政府2011年制定了“数字法国2020”的战略规划,将信息化建设目标定位于发展固定和移动宽带、推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以及扶持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为法国信息化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力争在未来几年将信息产业发展成为法国提高竞争力、促进发展和增加就业的第一动力。在网络空间立法方面,法国在2006年通过了《信息社会法案》,旨在加强对互联网的“共同调控”,保护国家和个人的网络安全。在引进科技人才方面,2013年法国政府推出“人才通行签证”计划,将科技人才作为重要的引进目标,以此助推法国的网络人才队伍的培养。
以治理思维完善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一表述和定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战略层面看待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治理”确立为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理念。因此,从治理角度审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弥补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
一是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从近年来国家的战略投资角度看,与交通、电力、方面的投入相比,信息化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不足。目前,我国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总体上还存在网络带宽较低、三大网络融合度不高、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足等问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大数据信息分析和处理的需求。
围绕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将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三网融合为抓手推进“宽带中国”战略,通过“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农村宽带普及计划”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均衡覆盖与互联互通,支撑信息化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积极实行“减法政策”,统筹研究电信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政策,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有序进入电信基础设施领域。
二是加快网络空间立法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但是中国目前现有的网络立法阶位较低、系
统性不强,多数为分属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网络立法总体滞后。信息化时代,法治是降低网络治理成本、实现网络治理价值目标的最佳途径,网络治理本身也是力行法治、促进“良法”与“善治”相结合的过程。
所以,要提升国家网络治理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立法在国家网络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大力提升网络立法理论和实务研究水平,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法律可执行性,不断形成和完善适应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法律体系,为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治理和网络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
三是大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信息科技创新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素,是打造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石。中国是网民数量众多的网络大国,但又是信息技术的“后位国”,在核心技术和服务器等硬件设施方面自主可控能力不强。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一种追赶型战略,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就必须按照“打铁需要自身硬”的要求,汇聚起那些致力于网络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紧跟前沿的网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一方面,培育本土的基础研究人才。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底蕴来自于基础研究,要实现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重点跨越式发展,必须注重依托国内大学现有优势基础学科,并且不断提高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培养出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大力提升我国在信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选
7.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七
一、保定山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保定市山区毗邻京津石特大城市群,以低山区和丘陵地带为主,山势平缓、覆土层厚、适宜林牧生态综合开发,物产和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占据着资源、地缘、人文、政策等优势。近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明确了西部山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推进了山区县城建设的“七个一”工程,开展了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了“送教下乡”等一系列科技兴山工程,形成了城乡统筹、集约智能、人文绿色、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然而,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新任务,在分析优势坚定信心的基础上,更要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定山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区县、乡、镇各级地方政府规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山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有些县、乡、镇地方政府的行为存在着“缺位”、“越位”或“错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山区县、乡、镇的地方政府缺乏一套长远完整、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缺位”运行,盲目扩张,无序开发;另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山区县、乡、镇的地方政府无视农民意愿,“越位”管理,强征强拆,大搞“造城运动”,“逼农民进城镇、上楼房”。某些山区县、乡、镇的地方政府以房地产化代替新型城镇化,“错位”操作,大搞“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看成是自己意志的体现,换一届领导改一套规划,“建了拆、拆了建”,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严重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速度。
(二)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个别地方污染严重。
自然条件决定了保定西部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社会经济发展对山区资源的索取和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甚至是滥采滥伐加剧了山区生态的脆弱性,第二产业的盲目引进和快速发展更使山区生态环境雪上加霜。“退耕还林、退牧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在部分山区只停留在了“印在纸上、刷在墙上”的阶段,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个别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到了“青山无绿遍体伤,绿水断流晒河床”的程度,有些村庄几乎全被垃圾包围。
(三)产业基础薄弱,山区居民普遍贫困。
保定西部山区地处相对偏远,地形复杂多变,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地区沿袭着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山区生态开发难度大、投入高、见效慢、效益低,再加上政策扶植力度不够、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对山区生态保护与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又拥有京津石特大城市群旅游休闲巨大的市场资源,但由于宣传、推介、开发力度不够,特有的丰富旅游资源未能转成经济资源。保定山区的第一、第三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山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显著低于平原地区的农民,使保定山区成为了“地形上的隆起、经济上的洼地”。
(四)缺乏注重实效的职业教育,“半城镇化”现象严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双带工程培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针对山区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着缺乏中长期培训规划、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培训主体混乱、培训时间与方法手段缺乏灵活性、培训项目没能有效整合、培训内容不符合农民实际需求、培训实际收效不高等问题,个别培训机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套取政府的培训资金,只注重形式而不关心培训效果。职业教育培训的不足,导致留在山区继续从事农林牧渔等农业生产的农民缺乏必备的现代产业化农业科学知识与先进技能,所培养的“双带头人”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山区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低下。而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业转移人员虽然在城镇置办了家业,在形式上成为了“城镇人”,但因职业教育培训的不足,缺乏稳定的就业核心技能,对个人发展没有稳定预期,同时又基于对农业补贴及未来土地潜在收益的考虑,仍将户籍保留在山区农村,还不是真正的“城镇人”,从而出现严重的“空心村”和“半城镇化”现象,致使大量土地撂荒,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推进保定市山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市委市政府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基础,规范山区县、乡、镇各级地方政府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保定山区地域面积大,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现有基础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应由市规划局牵头,成立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山区县、乡、镇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组成的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一是对各山区县、乡、镇的建设规划进行摸底调查,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各山区县、乡、镇的建设规划符合“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切合当地地缘、人文、资源的实际,突出当地特色与人文内涵,顺应民意,统筹安排城、镇、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管理机制体制,使各山区县、乡、镇的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务实性和可执行性。二是对各山区县、乡、镇建设规划的执行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管理,规范各级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行为,避免出现“缺位”、“越位”或“错位”现象,确保规划的执行不走样,确保经过科学论证的建设规划不因各级地方政府个别领导的更替而更改或废弃。三是负责各山区县、乡、镇建设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确因实施条件发生变化而需要修订与完善的审批与重新论证,并报请主管副市长签批。四是对各山区县、乡、镇地方政府建设规划执行情况与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山区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真正达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人—村—镇—城—山”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山区农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需要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同时更需要有大量的农民转变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留在农村继续从事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这些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来完成2~3年的全日制在校学习,针对农民与农业转移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必须是一种非学历的教育形式。为了切实提高山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建议一是由政府引导,使职业教育院校改变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渠道,实施“重心下移、进厂下乡、专家定点到村”的开放式办学,主动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员开展培训,拓展自身的教育与服务功能;主动深化与社会办学力量、行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实现联合教育与培训。二是明确职业教育院校培训的主体地位,由政府教育、扶贫办等部门和职业教育院校联合制定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员需求的、短中长期相结合的科学培训计划,再由各职业教育院校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三是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现有山区农村成人教育学校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搭建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转移人员培训的网络教学培训平台,负责培训的职业教育院校将农民最急需、最实用的知识与技术制作成课件或微课件,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农民方便及时地获取。四是加强农村“领头羊”的培优与提高,通过前几年的“送教下乡”、“阳光工程”、“双带工程”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在这批人中挑选表现优秀者成立“提高班”,由政府财政出资进行系统化的再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带动能力。
(三)大力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和旅游服务业,切实提高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山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这可以通过政府补贴“输血”、全部异地搬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途径得以实现。保定市西部山区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6.8%和28.8%,依靠市财政补贴和全部异地搬迁的方法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简单易行,但没有可实施的条件,根本就行不通,只能是在山区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山区的就地城镇化才是唯一的途径。山区生态屏障的功能与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在山区不宜发展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近年来山区开发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二产业的发展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但山区农民依然贫困。保定山区虽然成块连片的可耕地没有平原地区多,农业生产条件也相对较差,但大多属于未被以农药和化肥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农业种植业”侵蚀的“处女”地,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符合无公害、绿色乃至有机食品的要求,符合现代健康饮食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竞争优势,经济价值也远高于普通的农副产品。但因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与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产生规模化效益和市场核心竞争力,致使山区农民“捧着金碗过着穷日子”。因此,第一,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将具有一定经济、技术、人才、农副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实力且真心实意进行山区生态开发的企业引进来,并扶一把、送一程,以此带动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和旅游服务产业化发展,形成“开发—生产—深加工—销售—服务”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增加值。第二,要对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对开发项目的运行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不偏离生态主题、不违背山区广大农民的意愿、不忘记引领山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第三,要鼓励科技人员“上山下乡”,为山区农民和山区生态开发企业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和员工科技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综合素质。第四,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民放下包袱、解放思想、放远眼光,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入到山区生态开发行列中来,用“产业”和“利益”两条链条把山区农民和山区生态开发企业牢牢拴在一起,同命运、共发展,实施“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第五,要采用“以山养林(果)、以农养牧、以牧肥地、以林绿山、以山引人”的循环生态立体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木本油料作物、有机特色林果、有机特色农作物、有机特色牧渔与特色生态采摘休闲观光旅游,通过供给侧改革发展壮大山区的第一和第三产业体系。第六,由政府引领和推动,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山区生态开发的“互联网+”模式,促进山区现代产业体系的调整与转型升级,拓宽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步伐。
(四)大力推进乡镇级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
乡镇级小城镇和中心村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着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山区乡镇级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可以促进山区特色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大量吸收山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还可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均质化,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推进山区乡镇级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一是要遵循“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的原则;二是要充分尊重山区农民的意愿,实现山区农民的有序转移和集中;三是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科学规划,突出人文与生态特色;四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和特色乡镇企业;五是要统筹中心城市、县城、乡镇级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使山区乡镇级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居民享有与中心城市和县城居民同等的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娱乐、文体、养老、保险、就业、收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人—村—镇—城—山”的和谐发展。
摘要:保定市山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本文从现在保定市山区建设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空心村”和“半城镇化”等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乡镇级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和旅游服务业等具体建议,指出构建“互联网+”、“蛛网式”共同发展模式。
关键词:山区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宋金平,彭萍.北京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建设思路[J].北京规戈省建设,2004,1:57~59
[2]杨永芳,刘玉振,艾少伟.“空心村”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33~8336
[3]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与发展动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9
[4]沈西林,尹平云.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3~67
[5]王巧斓.循环生态自然村国内外研究现状[J].吉林农业(实验研究),2014,15:20
[6]相伟刚.保定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6:30
[7]张德元.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与“城乡统一”[J].华中建筑(先锋论坛),2015,11:31~33
8.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八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前三十年相比较,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尤其是在经济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探索体
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和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体育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使理论研究紧跟体育改革的社会实践,并提高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和实效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体育理论新体系。
1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体育发展为例,由于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给珠江三角洲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体育事业的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体育事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了传统的体育经费投入单一化形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多种投入方式以及财政、社会赞助和发行彩票等多元化渠道。
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增强,温饱思健康,改变了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余暇体育人口增长迅速。
体育社团向实体方向转化,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社会化体育的基础。
城镇化带动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朝着标准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和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改革和体育市场的蓬勃兴起,使体育经济的活动领域和规模逐步扩大。
体育人才的引进由急功近利逐步趋向长远投资,形成引进人才的多层次结构。纵观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踪迹,经济社会改革的不同阶段对体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体育事业运作中的政府行为与体育社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中,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对体育事业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开放性体育体制,既要重视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更要重视形成依托社会办体育的运作机制,如果社会办体育没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运作机制,体育社会化是化不起来的,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中,缺乏推动体育社会化运作机制形成的实质性举措,对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产生制约影响。
1.2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整个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
《体育法》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将社会体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级体育职能部门的内部结构和互作重点时至今日仍然反映出竞技体育的主导色彩,开展社会体育的职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政策研究都势单力簿,全民健身计划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首先要真正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为己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防止将全民健身当作一个球踢向社会。在强化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索竞技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性过渡,另一方面要从内部机构调整和政策研究入手,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社会的重点转移。
1.3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的矛盾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事业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如果把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单位体育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某个领导对体育工作喜好程度上,就会不自觉地使体育事业发展滑入“人制”的轨道。在实现转制过程中要依照《体育法》这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地方体育立法的步伐,强化各级领导的体育法制意识,并自觉依照体育法律法规,理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促进体育领域内的全面深化改革。
1.4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9.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九
石春山(金昌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定位和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列为全市农村工作的六个行动计划和六项重点工作之一,作为 今年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如何才能把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件大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放到“三农”工作的全局中,统筹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
一、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放到农业“一特两化”的战略中来谋划。实施农业“一特两化”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建立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要求,紧密结合金昌实际制定的农业发展战略,是被近年来金昌农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正确决策。我市的“三农”工作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围绕“一特两化”来展开。“一特两化”不是简单的“1+1”组合,它有着具体的、联系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在生产上,要求跳出一味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圈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按产品的入市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发展优质、特色、高效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传统农业向质量、安全、效益农业转变。在经营上,要求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的、无组织的、盲目的经营格局,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和营销原理经营农业。把分散农户的种植、养殖和销售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组织起来,再与加工企业进行联接,织成一张“网络”,使加工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农户成为农业的不同车间和班组,真正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有了具体的抓手,特色农业有了做大做精做强的具体途径。在“一特两化”中,特色高效农业是目标和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基础和前提;标准化生产是措施和手段;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施农业“一特两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和组织载体。这是由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性质和“民管、民享”原则决定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如果合作组织这一中介出现“缺位”,就会产生中间商对农民利益的“盘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中,放到促农增效、助农增收的大局中来整体谋划,统一构思,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发展。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金昌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六年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整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步骤措施。经过努力,从今年开始到“十一五”末,在全市形成以三大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产品营销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为龙头,以县(区)、乡(镇)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经纪人为主体,上下贯通,纵横联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放到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位置来研究。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从“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工业化起步阶段,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更高阶段。金昌市一、二、三产业10:71:19的结构,对“两个趋向”的要求更为迫切。然而我市“三农”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渠道何在?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理性地回答,科学地实践。
我市“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从深层上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源总括起来一句话:农业农村农民适应市场、走向市场的能力弱。具体来说,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农民始终处于分散的弱势,很难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上取得优势效益;二是农产品竞争能力弱。农民出售农产品基本上是原品原卖,没有任何附加值,这是造成农产品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三是农村缺乏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农民处于一种分散的、被动的、无序的和盲从的状态,市场风险随时威胁着农民的利益。在农民与市场、农民与龙头之间,组织载体缺位,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缺少有形的组织实施,政府对农民的扶持缺乏直接的渠道,农村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和发挥。
不难看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在市委提出的“两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一特两化”、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至少可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把从事同一产业种植的一家一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并逐步引导其向跨村、跨乡(镇)、跨县(区)的行业协会发展,把分散的弱势整合为专业化的规模优势,让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二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与龙头企业联接起来,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实现。这样以来,农民不仅可以得到产业化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而且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取得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利润的让渡,实现二
次分配。同时,也分散和弱化了市场对农民带来的风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才得以建立。三是可以构筑遍布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随着各个优势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建立,在一定的区域就需要建立横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以加强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和服务,由此自下而上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的形成。四是为政府扶持“三农”、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一个可靠的途径。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直接是农民,而且对农民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和遍布农村各产业的网络体系,决定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是农民最放心、政府最信任、企业最可靠的纽带和桥梁。使党和政府支农、助农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有了一条最佳途径。
三、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放到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中来运作。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面对农村现实,充分挖掘、整合现有农村的组织资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广“支部加协会”模式。“支部加协会”这种模式,使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农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突出作用,把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体现到助农增收的工作中来,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市委组织部和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供销社)已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开始组织实施,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大力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双层经营中以家庭为主的分散经营层面积极性高,运转良好,而村级统一经营层面却十分薄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与整合利用现有的村级组织结合起来,经过改革、重组和完善,改造其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在改造完善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
要简单地认为搞合作组织就是“归大堆”、集体化。合作组织实质上是农民联合的互动组织,非常灵活,根据农民的需要,可以按照松散型联合的方式办成协会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投入股本的办法办成紧密型的合作社。只要为农民能够带来实惠,哪种方式都可以搞。二要必须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合作制原则。坚决不搞强迫农民入社、损害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符合农民愿望、解决农民问题、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带来实惠的合作组织。
10.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十
一、田娘农场的“升级版”创新路径
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也即通俗意义上的“田娘农场”, 位于江南传统的鱼米之乡———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所谓田娘农场, 并不是由某一个人或公司单独管理的地块, 而是一个复合概念。整个农场在常熟的主体部分共有6850多亩, 分为由田娘公司自身流转并经营的2050亩和约4800亩的家庭农场, 专门从事水稻、小麦、蔬菜、果树、花卉种植, 发展休闲农业。这些土地都由公司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 并统一以“田娘”的品牌进行销售。因此, 田娘农场是一个以实体公司为依托建立在面向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基层农业工作单位。
早在2012年, 当时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小组专程来到常熟调研, 对田娘农场给出了“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 能把现代高效农业做得如此出彩”的高度评价。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因此, 田娘农场的跨越式发展和巨大成效不仅证明了自身探索的正确性, 也高度符合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与精神。
田娘农场的成功实践, 体现了高健浩和他的团队对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机遇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出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面对信息化、市场化的潮流, 他们在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中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内涵, 造就了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田娘模式”, 初步探索家庭农场“升级版”的新路径。
(一) 农业组织形式:构建“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创新经营体系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是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 田娘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把握这一核心, 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 田娘农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组合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 他们创新构建起“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 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既各自独自承担职能, 又在生产中相互配合联动, 形成了一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整体。
公司是组织生产的“指挥部”。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整个生产、经营组织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 在把直接经营的2050亩农田建成为高标准示范种植基地的基础上, 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化管理和营销网点建设, 吸引周边37户家庭农场开展合作经营, 种植面积近4800亩, 实现了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特别是对家庭农场开展教育培训, 培育了一批职业农民, 提高了生产经营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基地和家庭农场是从事生产的“集团军”。除自身经营的示范种植基地外, 37户家庭农场接受田娘农场的指导服务, 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规模开发、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等多个重点项目, 成功创建国家级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 成为有机肥推广使用和优质稻米生产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 近年来, 田娘农场还向外地拓展, 在安徽、黑龙江、江西等地创办了合作生产基地。
合作社是服务生产的“后勤部”。田娘农场还牵头组建了农机、植保、劳务和米业合作社, 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种合作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较好地解决了现代农业的组织、生产和经营问题, 在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有机肥料生产和环保生态种植循环互动
现代农业越来越发展成为“循环农业”, 其基本理论就是“3R”原则, 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和再循环 (recycle) 。田娘农场从创建之初, 就将循环生产的理念融入到发展过程中, 他们化粪为肥, 又还肥于田, 实现了禽畜养殖和水稻种植之间的良性循环, 构建起以“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为主线的循环农业产业链。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荐和农民耕作习惯的改变, 农业生产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一方面是化肥过渡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土质下降;另一方面则是畜禽粪便缺乏科学收集处理, 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现象。针对这一矛盾, 田娘农场大力收集畜禽养殖粪便和农作物秸秆, 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机肥。而有机肥的使用和推广催生了田娘农场跨越发展, 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 有效改善了土壤和农产品质量。
在有效实现化粪为肥、还肥于田的基础上, 田娘农场又将目光投入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事业。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支撑, 田娘方面投资1.12亿元, 设立了添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将城市生活污泥经过发酵可以转化为绿化专用有机肥, 用于城市公共绿化、景观园艺、苗木种植等。这条生产流水线将在创新城乡污染物处理和利用的大循环上开创新的局面。
(三) 农产品营销手段:多渠道扩大“田娘”品牌效应
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 产后营销占有重要的地位, 必须走出去、会吆喝、拓市场、创品牌。田娘农场在发展过程中深谙这一道理, 他们始终把扮靓“田娘”形象、打响“田娘”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田娘农场改变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 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 先后在常熟、苏州、上海等地开设10多家优质农产品直供网点, 并且成功进驻常客隆等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这些营销平台的搭建, 显著提升了田娘农场的市场化经营程度, 在2011年常熟举行的海峡两岸农副产品博览会上, “田娘”牌大米3天卖出10万多斤, 创造了引人注目的销售业绩。
在信息时代, 田娘农场好还积极借助各种媒体宣传自身品牌, 进一步扩大自身竞争力。田娘农场的创业事迹先后被新闻联播、中央2套经济频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引起热烈反响。田娘农场还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展览会、评选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塑造自身形象、打开销售渠道, “田娘”大米也因此获得了“最受苏州老百姓喜爱的地产金奖大米”称号。
(四) 公司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作为一家现代企业, 必须创新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才能确保企业健康高效运转, 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田娘农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 努力把构建一套全程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作为公司的重要工作。“田娘”在公司内部设立了办公室、财务部、农业事务部、生产部、营销部、运输部、战略发展部、质技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分工清晰, 各司其职, 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框架。在此基础上, “田娘”还着重强化公司内部管理, 他们在生产的各流程、各环节, 都先后制定了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 如《安全生产规程》、《试验管理制度》、《田娘销售管理制度》、《包装宣传设计制作管理制度》等, 要求公司员工严格按照这些规程制度开展工作, 确保了公司高效有序运转。
二、“田娘模式”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今天, 中国的现代农业正处在一个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毫无疑问, 田娘农场的创新实践为全国尤其长三角地区提供了一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动案例, 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新启示。
(一) 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 重视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 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而是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在这其中, 带头人的作用又是重中之重。从田娘农场的成功实践看, 创办人高健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健浩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从事农业工作40多年, 先后担任农科队农技员、村党支部书记、镇建管所所长, 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有着一种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创建田娘农场以来, 在他的带领下从一家小型有机肥加工企业起步, 一跃成为“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 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投身到发展现代农业的事业中。“80后”总经理王强就说, “在‘田娘’这几年, 我成长很快, 因为前面有个引路人, 就是老高。”
田娘农场的实践告诉我们,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发现和培养带头人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 要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中加快培育出一批既熟悉了解乡土人情、又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还有着较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管理经验的农业发展带头人, 通过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带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2. 创新因地制宜的经营模式。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 既需要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 也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 而创新经营模式则是其中关键性的环节。田娘农场在其发展过程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发展阶段出发, 逐步探索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新模式。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而且还很好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带动了共同致富。我们应该看到, “田娘模式”最本质的经验就是立足实际、创新探索。当前发展现代农业, 应该允许多种模式共同探索, 特别是在中央重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 大力培育村级合作农场, 寻求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现代农业经营的有效形式, 着力打造农业经营模式的“升级版”。
3. 发挥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
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 现代农业的鲜明特征则是建立在科技与人才的基础上,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科技兴农、人才强农之路。田娘农场从诞生发展至今都与人才、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机肥的专业处理离不开人才、科技, 生态稻米种植离不开人才、科技, 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同样离不开人才、科技。他们通过构建产学研联盟、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吸引大学毕业生等方式, 使农业、科技和人才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看到, 相对与其他产业, 农业对科技和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 应着力通过构筑平台、完善政策等多种形式, 引导更多科技资源进入农业领域, 吸引更多农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自主创新。
(二) 对于新型城镇化
1. 以农业现代化支撑城镇化。
目前,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多年连增,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粮食需求仍在增加。
粮食继续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内需压力日益增大, 而家庭农场通过制度创新, 释放了活力, 在有限土地上挖掘潜力, 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无疑成为了城镇化的坚实基础。因此, 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这盘棋中, 发展家庭农场是枚关键棋子, 它牵动的并不仅是农业, 还对城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实上, 以农业现代化支撑城镇化发展是一种具有高度战略性的治国思路, 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所反复倡导的。
2. 构建新型城镇与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体系。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 而与之相对应的农村出现了“劳力荒”, 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力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有些地方的土地出现闲置、荒芜。在这个过程中, 田娘农场通过为土地转出方支付一定流转费用、雇佣当地农民等形式, 构建起新的产业链条, 不但有效解决了无人种田、土地利用等问题, 又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 最终实现农业与农民收入“双增”目标。通过多方协调发展, 有效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 缩小了城乡差距, 实现家庭农场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这同样也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理念, 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必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这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这一政策实践的“排头兵”, 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的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即“田娘农场”) 历尽十一年创业, 取得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成效, 初步探索到了“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路径。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时说的那样, “土地也能产出黄金……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方面, 常熟应该说有突出的创新和变化, 希望今后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大胆探索, 给苏南、给江苏、给全国都积累经验。”
关键词:常熟,田娘农场,农业经营,城镇化
参考文献
[1]周夫荣, 史小兵.[田娘农场]逆向试验[J].中国企业家, 2013 (12) .
[2]成新, 杨波.“田娘”的魅力[J].企业研究, 2006 (07) .
[3]张启.“田娘”跨省带农富[J].农家致富, 2011 (06) .
[4]王晓宏, 商中尧.高健浩:“田娘”美名扬[J].农家致富, 2011 (04) .
[5]高健浩.李克强肯定“田娘”农场的探索带有方向性[J].唯实 (现代管理) , 2013 (05) .
[6]肖文华, 周越.与“公司+合作社”共生的田娘农场[J].工商行政管理, 2013 (11) .
[7]韩勇.苏南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对常熟市田娘农场的深度调研[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1) .
11.统筹城乡建设服务跨越发展 篇十一
区 建 设 局
下阶段,区建设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区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抢抓新机遇,确定新目标,推行新机制,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和建筑业发展步伐,努力为全区率先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抢抓新机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紧抓市区1100平方公里率先统筹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一区四园”产业布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建设大格局。一是以现代化为动力,推进城市建设。坚持规划、集约、人本、系统、统筹、市场的理念,高质高效推进城市建设。邗上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重点,着力打造“三个中心”:放大多家银行总部进驻邗江路的带动效应,加快发展现代商业业态,浓郁商业氛围,繁荣城市经济,构建区域商业中心;以节约集约为原则,将分散的机关部门集中在“两院”办公,打造区域行政中心;注重城市公园、影剧院、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内涵,打造区域文化中心。蒋王以“三横六纵”路网为框架,以核心区建设为重点,以高档商住楼开发为载体,着力打造特色水城、特色中心区、特色城市综合体,彰显时尚休闲功能。汊河以大学城、经济开发区为支撑,推进商业项目和房地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适合年轻人学习、创业、生活,彰显扬州“智谷”特点的汊河活力新城。瓜洲以森林公园为切入口,精心打造“春江花月夜”景区,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与氛围营造、“物化”恢复与文化挖掘、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有机统一。二是以特色化为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重要纽带作用,积极加以推进。以产业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为内核,加快建设杭集、北洲新型卫星城镇,及早启动北山卫星城镇,着力推进其余建制镇和老集镇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出台《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意见》,鼓励农民到周边小城镇集中居住,以集中居住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三是以一体化为抓手,1
推进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步伐,重点抓好六项工程: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工程,2010年完成瓜洲、杭集及少数偏远村的并网供水任务;推进燃气供应系统建设工程,3年内实现中心城区范围内燃气全覆盖;推进弱电设施铺设工程,2014年弱电设施铺设到所有镇、街道和农村集中居住区;推进污水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的规划建设工程,2009年完成城镇污水管网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2012年解决集镇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推进区域性交通干道的照明工程,年内实施沿江高等级公路、扬菱路、润扬路的路灯安装;推进公交延伸工程,加强与市对接,根据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延伸公交线路,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二、确定新目标,引领建筑业转型发展
在完成建筑业目标的同时,抢抓经济企稳回暖的良机,着力拓市场,调结构,促转型,培实力,推动全区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未来5年内,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晋升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6家;创鲁班奖(或国优)工程3项、省优工程40项。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调整结构上求突破。调整市场结构,充分发挥邗建、伟业等一级总承包企业的龙头作用,聚集建筑业资源,共打邗江牌,共拓新市场,努力使深圳、苏南等优势市场得以巩固,东北、南京传统市场重现辉煌,山东、西北等新兴市场不断发展,中东、俄罗斯等海外市场迅速壮大,进一步提高我区建筑业的市场占有率;调整资质结构,引导企业把握国家投资热点,积极申报公路、铁路、市政、水利等资质,并通过多层次合作,力争在基础设施领域分得更多的“蛋糕”;调整经营结构,鼓励企业通过银企联手、联合经营、联合投标等方式,积极承接BT、BOT工程,增强竞争能力,提升经济效益。二是在整合升级上求突破。协助邗建集团解决晋升特级资质方面的各类难题,进一步提升龙头带动力;鼓励发展潜力大、生长性好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联合舰队”;整合化工等专业承包队伍,加快专业资质升级步伐,推动联合经营,打造特色专业,实现错位发展。三是在培增后劲上求突破。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营造区、镇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使乡镇建筑业成为全区建筑业的重要增长点;积极开展建筑业招商引资,争取引进一批带动性、发展性、2与区内企业互补性好的企业入驻邗江;利用培训中心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引导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建筑节能,不断放大邗江建筑业的品牌影响力。
三、推行新机制,服务率先跨越发展
12.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十二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还要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口投资计划和项目管理等几件大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强调,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脱贫攻坚和精准脱贫,确保完成脱贫任务。
13.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十三
设情况汇报
中共***乡委员会***乡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6日)
各位领导:
按照《关于对2011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初验的通知》(县委农办发„2011‟20号)要求,现就我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今年,我乡按照市、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目标,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点建设为重点,通过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项目上倾斜、措施上加强,狠抓农业产业示范点建设,新农村住宅小区建设,并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使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效益稳步提高。按照走好“沿泉种菜、沿山养殖、沿滩种菌”三条路子,打好骊靬、氟化工和以胡萝卜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三张名牌”,提升农业综合实力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为契机,依托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培育中心,建立以红庙墩、陈家寨村为主的日光温室和大拱棚核心示范区,在陈家寨、红庙墩村启动日光温室30座,新建塑料大拱棚400座,流转土地3500-1-
亩;建立以河滩、杏树庄、梅家寺、双磨街村为主的胡萝卜种植核心示范区,大力推广新品种引进栽培、覆膜点播技术和市场建设,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0亩,并投资1000多万元,在河滩村新建集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市场1处;建立以南沿沟、水磨关、楼庄子、***等村为主的食用菌种植核心示范区,大力推广二次发酵、立体栽培技术。今年,在南沿沟食用菌种植示范点,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黑牛公司新建菌棚100座,全部采用立体栽培、二次发酵和微喷等先进技术,并试验示范种植杏鲍菇、金针菇和鸡腿菇等特色优质菌类10座,带动农户启动旧棚种植260座,配套完成1.8公里水、电的架设工作,同时建成60立方米小型冷库一座。通过“一中心三园区”的带动,全乡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今年,我乡根据集镇建设和发挥中心村优势的目标任务,在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危房改造项目和新农村示范点项目资金引导,完成水磨关村三、七社农宅改造30套,1公里环河道路建设,配套完成小区农网改造1公里,架设供排水工程2公里,修建40立方米化粪池一座,小区绿化栽植各类树木400株。同时,投资188万元,完成泰琦矿区道路硬化4公里和楼庄子村五、八社1.5公里道路建设。
(三)骊靬文化中心建设情况。骊靬文化中心是我乡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点工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046.23平方米,土建招标总价336万元,浮雕、装饰、布展等概算投资160万元,为框架结构二层。工程于今年5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四)农民文化广场及镇区绿化情况。农民文化体育健身广场是我乡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农民文化广场总面积13000平方米,总投资220万元,铺装面积8200平方米,硬化球场面积2100平方米,浮雕面积80平方米,绿化面积3600平方米。自2010年广场建成后,先后栽植各类风景树300多株,种植花坛26个,架设各类灯饰52盏,购置安装体育器材28件(套)。今年,投资5万元,重点对广场内部及镇区死亡树木进行了补植,在广场休憩园及镇区主干道两旁花坛内重新种植了广场苜蓿。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农村试点项目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思想还依然存在;二是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所需资金由市、县、乡三级政府财政补助和农民自筹解决,乡政府财力紧张加之农户自筹资金困难,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工期;三是食用菌示范点建设上,缺少市场、冷库等基础设施,同时,涉及食用菌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较少,所产双孢菇只能买鲜货,不能初加工,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四是因大量农民打工或随孩子上学整户外迁,留守农户生活水平较低,新建高标准房屋的难度很大;五是部分单位或农户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在拆迁改造上时不时以土地少、补助标准低为由,推迟拆迁或不拆迁,给小城镇建设带来了一些人为的困难;六是农村“三堆”问题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治理难度仍然较大;七是镇区及广场绿化、管护任务繁重,管护费用大,日常管护问题比较突出;八是部分项目申报由于程序繁杂,影响了工程建
设的正常开工。
三、明年的工作思路及打算
2012年,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主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调结构、强特色、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和谐共享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一是采取租赁、转让、承包、建立土地银行、入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力争明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00亩。二是依托“一中心三园区”建设目标,力争明年在陈家寨、红庙墩等村,新建和启动日光温室100座,分别按照6种不同模式,重点以种植果菜类品种为主,推广试验示范蔬菜大拱棚400座;在河滩、杏树庄、梅家寺、双磨街等村,引进以胡萝卜为主的新品种6个,推广覆膜点播技术达到1000亩;在南沿沟、水磨关、楼庄子、***等村,启动菌棚种植500座,重点在南沿沟食用菌示范点,以黑牛公司为龙头,动员农户流转租赁菌棚以“公司+农户”模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二次发酵、立体栽培技术,自动化机械生产,力争新建菌棚100座。三是按照“抓大户、建小区,抓改良、增效益”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扶持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养殖大户,明年力争在倒央湾新建1个万只羊场;通过养殖大户带动,使全乡80%以上的农户基础母羊养殖量达到20只以上,全乡年养羊总量达到10万只以上;完成肉羊改良3.6万只,肉牛改良1800头。并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精细配方饲料利用新
模式,动员养殖大户联户整社租赁土地种植紫花苜蓿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等饲草,保证养殖小区能建起,大户能留住,效益能发挥。四是按照“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在蔬菜种植区,扶持成立产、供、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打响自身品牌,提高蔬菜附加值。五是结合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县级专项补助、农业综合开发补助、农村道路补助,完成陈家寨8公里村级和园区道路,双磨街至河滩3.5公里、红庙墩村3.5公里道路、北泉村4公里道路、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新改建渠道21公里。
(二)以推进农宅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一是按照东寨—县城—***打破区域阻隔、组团发展的思路及县城建设东扩西展的基本要求,计划明年在县火柴厂以西、五里沙沟以东,联合骊靬村村民、培霖化工和泰琦化工职工及全乡其他村有意愿到县城居住的村民,集中开发建设骊靬新村,新建住宅1500套,并配套建设幼儿园及公共集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是广泛发动群众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建设河滩村、水磨关村两个新农村建设聚集点,力争明年新农宅建设达到100套。
(三)以氟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一是积极配合、协调完成氟材料工业园总体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氟化工园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形象和承载能力。围绕做大做强氟化工产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力争明年新建1条HFC125生产线,新增产值12亿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二是争取各方面支持,在县城武当路征地30亩,建设4000平方米的氟化工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氟化工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抓”,引导发展各类专业社。依托各类资源优势,新发展蔬菜运销专业社4个,客运出租专业社2个,货运专业社1个,沙石料运销专业社2个,废旧物品收购专业社1个,家政服务专业社3个;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0户。
14.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十四
——写在中国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之际
风雨沧桑一甲子,金融报国六十载。60年前,中国建设银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序幕中应运而生;60年间,建设银行始终矢志不渝坚守“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的理念,服务于“一五”至“十二五”的共和国经济建设之中,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大型国有银行的兴行强国之路。
漫漫60年,建设银行在发展中找准定位,在改革中成就事业,在转型中实现升级,在创造中体现价值。漫漫60年,不仅仅记录了建设银行的成长与奉献,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进步与飞跃。60年巨变历程,也是中国金融业从计划迈向市场、从传统走进现代、从探索图存到变革强盛的过程。60年后的今天,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在日日焕发勃勃生机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建设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监管要求并位居全球前列,市场表现引人注目:资本充足率、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拨备覆盖率等7项核心监管指标,建设银行在国内同业中4项第一、3项第二,领先国际先进银行。最近英国《银行家》和美国《福布斯》杂志对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和2014年全球2000家大企业综合排名,建设银行均名列第2位,在财政部金融企 业绩效评价中列居第一。先后多次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告诉记者:“建设银行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高度一致。国家强盛银行兴旺。如今的建设银行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空前增强,已成为全球盈利、市值、存贷款和品牌价值位居全球最前列的大型金融集团。”据统计,上市9年来,建设银行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4100亿元,其中累计国家税收5530亿元,国有股份获得现金红利2551亿元,国有股份市值增长6024亿元。在今年的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上榜数已达111家,是25年前的13倍。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金融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一五”到“十一五”的淬炼——历史使命的召唤 建设银行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呕心沥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宏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个五年计划在全国陆续启动,随着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高速发展,相关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政务院的决定,中国建设银行于1954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全面承担起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和监督的职能任务。成立后的建设银行,为国家各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任务的胜利 2 完成,为全面奠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当时的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八大重型机械城、八大油气田、五大棉纺工业基地到33条重点铁路干线;从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设工程,到距离千里之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武汉长江大桥;从西南“大三线”、西北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基地到康藏、青藏、新藏公路……,自1954年到1978年的25年间,建设银行从早期的156个国家建设项目、69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始,共经办各类基本建设投资5628亿元,建成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4000多个,促进了60多个大型骨干项目提前投产。通过建设银行审查工程概预算和制止不合理开支,共为国家节约资金107.8 亿元。这项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赞誉建设银行为国家建设真正“守计划、把口子”。
当时,有一句话对建设银行的职能任务形容得恰如其分,那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重点工程到哪里,建设银行的机构就跟随到哪里。荒凉的工程现场,随处可见建设银行的“帐篷银行”和“马背银行”,银行员工与工程建设者一起,爬高山、涉险滩,顶酷暑、冒严寒,吃干粮、住工棚,餐风宿露,现场服务,成为新中国建设大军中一支最为出色的金融“拳头部队”……。在40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现场,在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银行设置了500多个专业分行,拥有一支2.7万人的管理重点建设项目队伍。这期间,国家建起了飞机制造、汽车制 3 造、重型和精密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冶金、有色金属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并在中部地区建起了一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基地。这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建成后,基本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基础。据统计,仅“一五”期间,建设银行服务建设的“国”字号大型工程项目,使新中国的钢铁产量从年产90万吨增长到535万吨;煤炭产量从3243万吨增长到7459万吨;建设铁路干线9300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98万公里;建设公路里程25万公里,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一倍多;新建五大棉纺基地使全国生产能力提升了31%。
翻阅从“一五”到“十一五”的11个五年“档案”,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数据,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从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是建设银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机遇、激流勇进、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全面拓展、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15年,所经办的拨贷款余额达6151亿元,向30多个行业经办了99%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资金。到1997年,中长期信贷业务已占全国金融机构总量的50%以上。此外,建设银行还开办了技术改造贷款及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在当时全国排名前500家的大企业中,有超过三成企业获得过建设银行技术改造贷款的支持。
近年来,面对迅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建设银行决策层洞察先机,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将建设银行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脉搏。参与支持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446个,贷款余额 4 2278亿元。对49家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等国家十大重点振兴产业融入资金2134.4亿元,贷款余额8358亿元。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制定了50多个行业和产品审批指引。适时投放了近5000亿元非贴现贷款,还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租赁等工具为客户筹措资金3700多亿元,同时还累计向1.6万家企业发放了1160亿的网络银行贷款,体现了国有大银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今,建设银行在国家重点项目贷款市场中仍然一枝独秀,占有70%以上的份额。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已达2.43万亿元,是30年前的1200多倍。
上市9年“创建”3个新建行——先行者的示范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目标,建设银行成为先行试点行之一,先后通过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显著改善了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在此背景下,2005年初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纲要》,描绘了“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宏伟蓝图。
2005年10月27日,对于建设银行乃至中国金融业,是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率先第一家在香港挂牌上市,创造了当时多项IPO纪录,两年后又完美登陆上海交易所。通过股改上市,建设银 行进一步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诚实、公正、稳健、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资本实力、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风险内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有了质的飞跃,一举迈进全球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行列。作为勇立潮头的金融骄子,建设银行一路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跨越。
在建设银行上市后不久的一个春节,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建设银行福州六一支行,希望员工帮他实现一个愿望,就是到这个“联合国”看看情况是个啥样儿。虽说老人对联合国的认识令在场的人忍禁不俊,但这个要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对股改上市后的建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更高希望。
上市以来,建设银行不负重望,财务状况根本好转,经营实力稳步提高,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能力显著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营理念、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产品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主要财务指标继续领先同业。资本充足率为13.89%,平均资产回报率1.65%,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22.97%,拨备覆盖率为248.87%,不良率仅为1.04%。上市后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从2005年至2014年9年来,建设银行对国家的贡献累计达14105亿元,证明国家在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大型银行改制中的经济投入已实现了净收益。单单从资产规模上看,今天的建设银行已经是 6 上市前的4倍多,相当于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为国家重新创建了3个新建行。
通过加强自我改革创新,建设银行已成为国内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企业之一。截至2014年上半年,人均资产4432万元,人均创利75.6万元,均比上市前翻了二番多。
打造最具价值创造力的银行——宏伟蓝图的展现 在位于深圳的建设银行首家“智慧银行”网点里,接待客户的大堂经理竟是一台智能机器人;拿起金融超市货架上的产品卡片,旁边的屏幕就会自动播放该产品的动漫介绍;理财经理现场为客户设计的理财方案,瞬间就能传输到客户手机上带回去……这些科幻电影般的场景如今已在建行网点里成为现实。
作为一家拥有60年发展历史、37万员工、管理16.4万亿资产、服务数亿客户、存货款分别达9.2万亿和近13万亿、希望立足于国际一流的大型银行,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应确立怎样的战略愿景?建设银行党委近年来审时度势,前瞻性地提出“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转型目标。三年来,这一飞跃发展的蓝图,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综合化的平台正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告诉记者:“优质的银行服务,不仅要笑脸相迎,更重要的是研究客户的关切和多样化需求。”该行在国内率先创建7个产品创新实验室,累计投放社会急需的2000多个新产品和新服务,无不经过客户的先行体验才问世。通过建 立“客户之声”调查体系,实施“行长接待日”制度,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出台了个人客户细分标准,完善了理财室、理财中心和财富中心三级理财机构。普通客户、中高端客户、高端客户分别由一般网点、理财中心、财富中心提供量身定做的差别化服务。目前,全行配备网点大堂经理1.5万人,理财师4万人,均居国内同业第一。已新建个贷中心、财富中心、理财中心等各类专业化经营中心5100多个,其中在中小企业较集中的150个城市建立了258家小企业“信贷工厂”,实行标准化、流水线运作。近三年新增服务网点1235个,普通零售网点已经实现了从“交易核算型”向“销售服务型”的历史性转变。
多功能的服务正在引领客户全方位的需求升级。多功能是检验银行技术、服务、创新、质量、产品的综合性指标。如今,建设银行正在快速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小微企业和消费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业务,全面打造包括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投行、期货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真正做到“客户进了门,服务一站式”。截至2014年6月,建行已拥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建信人寿、中德银行、建信期货6家境内子公司,1家建银国际境外非银行类子公司,以及27家村镇银行。随着最近伦敦清算行的正式运营和收购巴西工商银行72%股权的完成,建设银行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海外机构资产年均增速超过30%,海外机构员工年均增速18.8%。去年以来,建设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79.85%。现在,海外机 8 构已经覆盖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还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完成了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布局,具备了7X24小时的全球服务能力。如今的建设银行,经营范围横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行、期货以及专业化银行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在大型银行中独家拥有信托牌照,率先控股寿险公司,首批设立基金、租赁公司,牌照种类在同业领先。综合化经营类子公司资产规模已达1727亿元,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达7468亿元,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显著高于集团平均增速和行业平均增速,实现了快速发展。
集约化的资源正在加快精益化的响应速度。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流程再造,高效加快前中后台分离和网点“三综合”建设。据介绍,该行在国内外大型银行中率先在1.4万个机构网点对28类柜面实时性业务,实现了总行层级实时集中处理,日均82.5万笔,有效缓解了网点交易结算和客户服务压力,明显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全行目前综合柜员占比达到73%,综合营销团队1.35万个。现在网点办理立等业务由以前的5分钟缩短为不到2分钟,客户平均等候时间同比缩短13%。自助设备由2005年的1.5万台增至7.2万台,交易功能、笔数和跨行交易量均居国内首位。1.64亿网银客户、1.31亿手机银行客户、2亿短信金融客户,仅去年网银交易额就已达到150多万亿。全行目前电子渠道的交易量已是物理网点的1.2倍,新增业务处理能力相当于增加5万多名柜面服务人员。
今天的建设银行,正在全面建设“最具价值创造力银行”,努力实现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加快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智能银行和创新银行转型。
今天的建设银行,正在增强传统业务领先优势、打造新兴业务特色优势、构建智能银行优势、巩固公司治理优势,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客户能力、创新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今天的建设银行,不仅为大企业“锦上添花”,更为小企业“雪中送炭”。今年上半年,全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新增额在公司类贷款新增中占比达47.26%。近三年来,累计为54万户小企业发放超过2.5万亿元贷款,间接提供超过2000万个就业岗位。
今天的建设银行,金融服务已经从城市社区延伸到乡间地头,使所在地的农民“人不离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4万亿元,是十年前的46.7倍。
今天的建设银行,已经支持上千万户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作为国内首家开办住房公积金业务、最早推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银行,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1732亿元,累计代理公积金贷款3400多亿元。“要买房,到建行”已经家喻户晓。
今天的建设银行,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民责任,已经成为企业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以来,建设银行开展 10 实施了70多个公益项目,累计捐款达7亿元。其中在19个省市贫困地区建立“建设银行希望小学”41所,资助贫困高中生近8万人次,助6万余高中生进入高等学府,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1.6万人次。2008年以来,累计向汶川、玉树等灾区捐款2.2亿元。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推荐阅读:
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08-19
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09-21
关于农村咸阳市城乡统筹建设10-07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10-08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0-20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07-13
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10-07
城乡统筹有限责任公司09-08
2022年城乡统筹工作思路09-26
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