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八年级期末物理(9篇)
1.海淀八年级期末物理 篇一
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大同县倍加造镇中学
赵俊
一、试卷特点
这次期末试卷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组成,总分100分。试题题量适中、难度适当、知识覆盖面较广。试卷中各知识块的结构、比例较合理,这次期末试卷注重基础,考查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检查。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是简单停留在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而是突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本质特征,立足于具体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灵活应用。如:选择题第5、11、12题,填空题第17、18题,都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运用公式、分析现象等基本能力的考查。
二、考试情况分析
总体上说同学们对于基础概念及定理掌握尚可,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欠缺,刚接触物理这门自然科学学科,个别同学对于基础概念还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经不起考查。从成绩整体评价来看,及格率75.7%,人均分67.8,优生率8.7%。
从成绩分析看,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低分现象依然明显,学习兴趣有待提高。有不少学生对物理学科还没有很浓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试卷解答中表现为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解题思路不清晰,答卷欠认真等等。
(二)基本概念不熟悉,分析问题不到位。部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透彻,无法准确识别、判断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导致解题失误。如选择题第8题: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区别,学生分析问题没有思路,形不成能力,如选择题第12题: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填空题第18题:s--t图像,错误率较高。
(三)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仍显薄弱。试题对实验探究的考查比较全面,涉及到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过程和方法,但得分率欠佳。如实验探究题第22题:凸透镜成像实验;第23题(4):牛奶密度测量值偏大偏小问题;计算题第25题:关于空心问题的计算,错误率较高。
三、今后教学中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1、重视物理兴趣的培养,抓好双基知识的教学。充分发挥教材和实验室的作用,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记忆,并通过适度的练习加以运用和巩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训练。
2、要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并且能够规范、熟练地使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规范学生学习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要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细节做起,包括听课、实验、答题等各个方面。教育学生对物理术语的表述一定要准确、规范,解答问题一定要简洁、科学。
总之,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求知、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海淀八年级期末物理 篇二
等资源, 以看代做, 别人替代。后者效果比前者固然大有进步, 但学生自主、探究又落到了一边。两者都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何搞好八年级的物理实验教学, 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切实转变观念是搞好实验教学的保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反映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 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也是改变高分低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对策。
要实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认真学习构建主义的理论,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与到学生中。在学生旁边引导,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掌握方法、培养精神, 越俎代庖或只看不练, 都不是好办法。要克服“怕”的思想, 一不要怕学生操作不到位, 浪费时间;二不要怕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
二、大力开发资源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
要开展实验教学, 设备不足是主要问题, 但并不是“粉笔实验”的借口。设备不足主要靠学校添置, 但这无法在短时间解决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自己想办法。教师在备课中, 要认真调查, 细致寻找, 开发资源。钢尺、塑料尺、口琴、竖笛、木梳、橡皮、激光笔、眼镜、复读机等都可成为实验器材。一只圆珠笔也可以在传导实验中派上大用场。“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让学生走出去听一听, 对“噪声”的学习就会很有实效。
其次, 要注意易做的实验、重要的实验要让学生人人会做;难做的器材不容易找, 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最好还是让学生操作演示给学生看, 以使学生充分体验, 充分感悟。原有的实验器材能用的要用, 能改造成新的要改造着用, 寻找替代品变着法子用。只有这样, 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才能培养出爱科学、创造科学的人才。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途径
实施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令学生耳目一新, 有强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取代不了学生动手, 且对实验设计、操作的自主能力培养也有不利的地方, 因而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其进行教学, 要合理地利用它。其中的实验, 可以放在学生动手之前或之后, 起引导或拓宽、落实的作用,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课程教学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 实验教学也只有在我们不断探索中去完善, 只要我们真正的落实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就一定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3.八年级(下)期末强化练习 篇三
A.-15 B.15 C.- D.
2.如图1,在Rt△ABC中,AB=BC=4,D为BC的中点,在AC边上存在一点E,连接ED、EB,则△BDE周长的最小值为( ).
A. 2 B. 2
C. 2+2 D. 2+2
3.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D∥BC,DE⊥BC,垂足为点E,连接AC交DE于点F,点G为AF的中点,∠ACD=2∠ACB.若DG=3、EC=1,则DE的长为( ).
A.2 B.
C.2 D.
4.小华的数学平时成绩为92分,期中成绩为90分,期末成绩为96分,若按3:3:4的比例计算总评成绩,则小华的数学总评成绩应为( ).
A.92 B.93 C.96 D.92.7
5.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
6.一个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的菱形,顺次连接它的四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的面积是 .
7.如图3,已知矩形ABCD,AB在y轴上,AB=2,BC=3,点A的坐标为(0,1),在AD边上有一点E(2,1),过点E的直线与BC交于点F.若EF平分矩形ABCD的面积,则直线EF的解析式为 .
8.如图4,菱形O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3,4),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顶点B,则k的值为 .
9.某班同学在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捐献活动中,将省下的零用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有15位同学捐了20元,20位同学捐了10元,3位同学捐了8元,10位同学捐了5元,2位同学捐了3元,则该班同学共捐款 元,平均捐款 元,其中众数是 元.
10.如图5,在Rt△ABC中,∠ABC=90°,∠BAC=60°,D为AC的中点,以BD为折痕,将△BCD折叠,使得C点到达C1点的位置,连接AC1.求证:四边形ABDC1是菱形.
11.甲、乙两地距离300km,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如图6,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的距离y(km)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E表示轿车离甲地的距离y(km)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线段CD表示轿车在途中停留了 h;
(2)求线段DE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4.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试卷 篇四
1.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船桨对水的推力B.人对船的推力
C.水对桨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2.用一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下部,水瓶会沿桌面滑动,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水瓶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D.受力面积有关
3.建筑工人砌墙时,常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墙砌的是否竖直,这是利用了( )
A.重力的大小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重力的作用点D.以上说法都不是
6.下列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A.锯、斧头、剪刀等用过一段时间要磨一磨
B.推土机的推土铲刃做的很锋利
C.图钉尖做的很细、很尖
D.书包带扁而宽,而不用细绳
10.如姿同学在整理物理笔记时,有如下四句话其中错误的是( )
A.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1m/s
B.一个中学生体重约为450N
C.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0.1kg
D.功和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1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大小来实现上浮下沉的,那么,潜艇在水面下下潜过程中,有关潜艇所受浮力和压强变化正确的是 ( )
A.浮力变大,压强变大B.浮力变小,压强变小
C.浮力不变,压强不变D.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13.下列现象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 )
A.用吸管吸饮料B.吸盘贴在光滑的墙壁上
C.墨水被吸进钢笔D.用磁铁把铁钉从水里吸出来
14.利用如图机械,提升同一重物G,(不计机械本身的重力和摩擦),所需拉力F最大的是( )
A.B.C.D.15.-的《沁园春?雪》气势磅礴,其中有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弯弓射箭的过程是( )
A.动能转化为重力势力B.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C.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D.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16.运动员跳运时总是先助跑一段距离后再起跳,这是为了( )
A.利用惯性B.克服惯性C.增大惯性D.减小惯性
17.某同学静止站在磅秤上,在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人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磅秤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D.人的重力与人对磅秤的压力
18.“五?一”期间,小莉和同学们到新宁崀山旅游时进行了一场登山比赛.下列有关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时最短的功率最大B.速度最快的功率最大
C.体重最大的功率最大D.做功最快的功率最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3.一辆装满货物的直升运输机总重为3t,当它抵达抛投地点时,飞机开始匀速下降准备空投物质.那么飞机在匀速下降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是N,当飞机空投完物资后,开始匀速上升准备返回基地,飞机在匀速上升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飞机匀速下降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4.一箱子重200N,小红把它从地面沿着18m长的楼梯搬到10m高的楼上,小红对箱子做了J的功;接着她又提着箱子沿水平方向移动了20m,小红对箱子又做的功是 J.
25.在书包重力一定的情况下,宽的书包带比窄的书包带用起来舒服一些,这是因为通过从而的缘故.
26.小明爸爸到外地出差时带回一个如图所示工艺考究的紫砂壶,它的壶身和壶嘴构成一个,妈妈在清洗茶壶时,不小心把戒指掉进了茶壶内,戒指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的重力.
(1)如图甲、乙,先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l.6N,然后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1N.则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N.
(2)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将石块拉出水面,随着石块露出水面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越来越大,则石块受到水的浮力越来越(选填“大”或“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填“有关”或“无关”).
(3)通过比较图乙和图,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
30.(6分)如图所示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实验中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块木块、一个珐码、两块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 运动,根据同学们学过的 知识,就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分析甲、乙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有关.
31.(6分)某学习小组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究,他们采取了如下的方法:甲图把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它上面放一个砝码.通过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显示压力作用效果.
(1)比较两图可知,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此实验(选填“能”或“不能”)用硬纸板代替海绵,原因是;
(3)此实验中运用到的主要科学方法是.(写出一种)
请问:
(1)从质量角度来看,小猴有没有吃亏?答:.
(2)从图乙可看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端重力的力臂(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B端重力的力臂,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得出:A端的质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B端的质量.
四、计算题.(共2题,每题9分合计18分)
33.(9分)如图所示,小红在冰场上快速滑行,她在10秒内滑行了80米,她和冰刀的总质量为50千克,每只冰刀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10厘米2,g取10N/kg,求
(1)小红在10秒内滑行的平均速度?
(2)小红对冰面的压力?
5.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篇五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
1.课本P12页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练习: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 ? ? ?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 ? ?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⑴平面镜: ?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 ? ? ? ?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
?
3.填表: ?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
形状 光学 ?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
具体见下表: ?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f2f 幻灯机 u ?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 ? ?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 ? ? ?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 ? ? ?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 ? ? ? ? ? ? ? ? ? ? ?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 ? ? ?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①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 ? ? ? ? ? ?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 ? ? ? ?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 (2)、常用单位:mA、μA ?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 6.测量: ? (1)仪器:电流表 ? (2)方法: ?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 ? ? ?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 ? ? ? ? 1.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 ? ?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 ?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 ?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 1.熔化和凝固 ? ? ? ? ? ? ?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 (一)分子运动 1、不同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2、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另外还说明了分子存在着间隙。 4、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5、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 有关,因此分子的无规则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激烈。 6、、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使物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导致分子不分开的力,就是分子引力。如:使物体很难分开或拉长就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引力。 8、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物体很难进一步压缩的力,就是分子斥力。如:很难压缩物体,就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 9、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 (二)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是能量的又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和温度有关,同一物体的内能只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4、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不能为零,机械能可能为零。 5、热传递是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降低,高温物体温度升高的现象。 6、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而不是温度。即: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大。 7、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8、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9、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内能能转化为机械能。 10、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且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1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放出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多少。 (三)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3、同一物质的比热容还跟它的状态有关。 4、比热容的单位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5、水的比热容,是4.2×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J。 6、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是:=Cm(t-)=CmΔt。 7、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是:=Cm(-t)=CmΔt。 8、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量的损失,则=。 9、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根物体的物质的种类(即比热容)、质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根物体的初温和末温无关。 (四)、热机 1、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做热机。 2、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里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对外做过的热机。 3、常见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4、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等四个冲程。 5、每个冲程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飞轮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 6、在汽油机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其余三个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7、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8、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9、汽缸顶部有火花塞的是汽油机,有喷油嘴的是柴油机。 10、在压缩冲程中,汽油机吸入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只吸入空气。 11、汽油机采用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柴油机采用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12、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3、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14、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单位是J/Kg。 1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mq或=Vq。 16、有效利用内能的途径:燃烧要尽可能充分;尽量减少能量损失。 17、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 18、热机效率:=或=。 19、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 20、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物理学习技巧 第一、把物理培养成自己的兴趣 兴趣就是学习开始的动力,你喜欢什么你才去干什么,所以,要想学好一门功课的话,就应该把他培养成自己的兴趣。这个时候呢,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来学习,不然孩子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搜索视频来看,或者是搜一些物理题来做,从小培养孩子物理的兴趣,是孩子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之后对于初中,高中的学习,物理也没有任何的阻碍了。 第二、要学会会提前预习功课,把不会的标注下来 预习功课呢,是学好每一科目的最好的保障。当然,物理也不例外,可以经过预习,了解知识的大概内容,然后,让明天老师讲课的时候,你能都清楚老师在讲些什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初中物理会出现的物理现象很多,所以,在预习当中需要注重的看一下,并且这些现象是非常好理解的,你也是能看懂的。 第三、需要认真仔细的听讲,不要开小差 上课的效率是直接能够决定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在上课的时候,孩子必须要跟着老师的思想走。老师讲到哪,他就得听到哪,并且孩子的脑子要跟着一起思考问题,不能只跟着老师的思想走,不思考问题。这样跟没上课是一样的效果。 物理差的补救措施 1.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2.做习题 习题是必须要做的,但是要注意必须在理解的条件下去做,否则只会耽误和浪费时间。因为理解了才会在做题中体会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更深层的关系,更进一步帮助理解各个定理和定律的意义。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1. Here is _____ exciting information. Do you want me to tell you? A. an B. a C. a fewD. some 2. —Where are you going, Michael? —Oh, I’m ______ the airport. My aunt is coming from Guangzhou. A. leaving B. leaving from C. leaving for D. going to leave 3. That old man shouldn’t eat ______meat because he is _______fat. A. too much, too muchB. much too, too much C. too much, much tooD. much too, much too 4. —Would you like _______? —Sorry, I have to help my mother. A. to play chess B. playing chess C. play chess D. to play the chess 5. —Here is ______for you. —Really? Please tell quickly. A. one good news B. a good news C. a good piece of news D. a piece of good news 6. Mr Green ______all his free time writing to the magazines. A. takesB. spendsC. usesD. keeps 7. Mary isn’t at home. I don’t know _____. A. when she came backB. when she will come back C. when will she come back D. she will when come back 8. —Do you often do chores on Sunday? —Yes, I think it’s ______, but I have to help my mother. A. relaxingB. importantC. boringD. interesting 9. Linda is _____us all. A. happiest of B. the happier C. the happiest of D. the happiest 10. —Could you help me clean this car? —_______. A. Sorry, you can’tB. CertainlyC. Please ask othersD. Yes, I could 11. —Did you practice ______English this morning? —Yes, but I forgot _____the classroom. A. speak, cleaning B. to speak, to clean C. speaking, cleaningD. speaking, to clean 12. ______today’s homework makes me ______tired. A. Do, /B. Doing, to feel C. To do, feelsD. Doing, / 13. —_____do you go to the movies? —Twice a week. A. How far B. How often C. How soonD. How many 14. —_____does the strange man ______? —Oh, he has a round face with long black hair. A. How, look B. How, look like C. What, like D. What, look like 15. —I really had a good time at your party. —______. A. Good. Thank youB. Enjoy yourself C. I’m glad to hear that D. Not at all 二、完形填空。(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从各题所给的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Two years ago, I had a little dog. He had white fur and I often called him “Meat”.Ialwaystookhimforawalk, peoplesaidMeatwas verylovely and1 . When he saw lots of people looking at him, he would run to me and hide behind me.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卷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卷纸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3.作图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 g的是 A.一只鸡蛋 B.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 C.一张课桌 D.一只蚂蚁 2.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 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C.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D.物质在固态时体积最小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 3. 打篮球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 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 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 4.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A.电线的线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 好 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 C.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 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 5.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 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 6.由做 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 A.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B. 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 C. 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大气压强 D. 把鸡蛋往灶台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小明的书桌上摆放着多种资料书籍,对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英汉词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词典平放与侧 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 B.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词典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 8.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 9.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 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 ②海绵 ③砝码 ④木板 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 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如图所示,将两个一次性纸杯杯口向上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标,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气.请你猜测里面的纸杯将 A.保持静止 B.发生旋转 C.压得更紧 D.向上跳起 11.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 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 ,密度越大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面上.其中甲的高度小于乙,甲的底面积大于乙,而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正好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B.甲的密度大,甲的质量小 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D.甲的密度小,甲的质量大 13.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当力F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向下运动,则在这过程中,摩擦力f与时间t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线的是 14.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内放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内放一个小球悬浮在水中,此时,甲、乙、丙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 B.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 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 D.把三个容器分别放在台秤上,台秤的示数相同 二、填空题(本题共12题,每空1分,共32分) 15. 宇宙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___________就相当于行星.它带_____电. 16.如图所示的“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双方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僵持状态下,甲对布带的拉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对布带的拉力;参赛队员为了获胜,在鞋底上缠绕几圈绳子,目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 17.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 18.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对瓶的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若在松开手的瞬间,水瓶所受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水瓶将___________ ;若将水瓶抛向上空,水瓶能够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它有____________. 19.如图甲,装满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过来放,牛奶对盖子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陈利用牛奶瓶做纸片托水试验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将原纸片盖在瓶口,倒立后纸片不落下,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小陈猜想: A.瓶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压使纸片不落下; B.瓶口和纸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片不落下. 你认为哪种猜想错误, (选填“A”或“B”),理由是 20.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21.如图甲所示,在A孔下方开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孔B,将瓶盖拧开,发现从B孔喷出的水较急,这是因为 .如图乙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移开,乒乓球并不会下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分子模型来说,空气可以被压缩,是由于 ,而将两个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下面挂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这是由于 所致. 2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袋的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是m甲 m乙(选填“>”、“=”或“<”,下同);两次排开水的体积 V甲和V乙的大小关系是V甲 V乙;两次所受的浮力F甲和F乙的大小关系是F甲 F乙;两次杯底受到水的压强p甲和p乙的大小关系是p甲 p乙. 24.小华的质量为50千克,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 cm2,他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_________N,压强为_______Pa;他走路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会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g取10 N/kg) 25.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_________(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此时绳子 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__________(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26.非非和袖袖利用吸管、细铁丝和石蜡各制作了一支简易密度计.非非的密度计的质量为10g,放入液体中,漂浮在液面上,如图甲,密度计受到的浮力______N,排开的液体重力____ __N.袖袖的密度计放入液体中,沉到容器底,不好测量液体密度,如图乙,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g取10N/kg) . 三、解答题(本题有7小题,共40分) 27.(4分)(1)甲图中,物体漂浮在水面上,请作出物体受到的重力G和浮力F的示意图. (2)如图乙所示的A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请画出A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及物体A对桌面压力的示意图. 28.(7分)在“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先将牛奶倒入量筒,如图甲所示,则牛奶的体积为_______ cm3;接着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如图乙所示,他应先______________,发现指针指向分度盘左侧,再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节,使天平平衡;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33g,然后将量筒中的牛奶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丙所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_______g. (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_______ kg/ m3,用该方法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3)若将一个质量为0.6kg,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浸没在上述的牛奶中后松手,该物块的浮沉情况是_________. 29.(10分)小明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匀速滑动,从而测出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观察三个实验,比较甲图和 图所示实验,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 (2)观察三个实验,比较甲图和丙图所示实验,说明在 相同时,接触面越 ,摩擦力越大. (3)小明在进行乙图中实验时,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通过多次实验得到摩擦力F摩与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F压的关系图线如丁图所示,由图可知: F摩= F压。当木块与砝码的总重力为6N时,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 N,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5N,则木块将做 运动. (4)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桶内装入适量的沙子,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轻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 ①为了测量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选填“A”或“B”) A.滑块的质量m1 B.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m2 ②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i=__________.(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③小桶落地后,滑块继续向前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2,则fi_______f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④ 实验中难以判断滑块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请你对上述实验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分)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利 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和小车,如图所示. (1)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开始下滑,使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部分时 大小相等. (2)下面是记录实验情况的表格,请将其中(a)、(b)两项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水平部分材料 (a) (b) ① ② ③ (3)三次实验中,小车在 表面上停止的最慢,是因为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 . 31.(4分)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将卡片上的两根线跨放在支架的滑轮上,并在两个线端分别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当卡片平衡时,从钩码质量看,卡片两边所受的拉力________. (2)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可用手将卡片_________________,释放时观察其是否保持平衡. (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 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选用较轻卡片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32.(5分)小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c)与(e)两图中,保持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研究浮力与_______的关系;根据(a)与(e)两图所标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N. (2)小明对(a)、(b)、(c)、(d)四个步骤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浮力的大小有时与深度有关,有时与深度又无关.对此正确的解释是浮力的大小随着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大而_______,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浮力的大小与深度_______. (3)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kg/m3. 最大飞行速度 280千米/时 正常巡航速度 160千米/时 最大续航时间 20小时 最大续航航程 4000千米 最大载荷量[来源: 200千克 最大载燃油量 300千克 33.(5分)5月17日,国外媒体报道了我国最先进的“翼龙”无人机出口沙特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无人机的关注。翼龙无人机机身质量1.1吨,翼展14米,机长9米,最大升空高度5300米(16400英尺),其他参数如表格所示. (1)翼龙无人机头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 光滑, 目的是____________. (2)翼龙无人机满载燃油,并以最大载荷量停在水平跑道上蓄势待发,此时无人机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4米2.无人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多大? 南长区-20 第二学期 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答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项 A B D C D B D B D D C A B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5.原子 电子 负 16. 等于 增大 17. 0.92×103 不能,因为地沟油的密度在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范围之内 18. 摩擦力 静止 惯性 19. 不变 变大 A 瓶内外气压相等 20. 3 5 21.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2.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间存在引力 23.= < < < 24. 500 1.25×104 变大 25.减速 不是 26.0.1 0.1 减轻配重 三.解答题(本题有7小题,共40分) 27.图略(4分) 28.(7分) (1)30 游码归零 右 63.6 (2) 1020 小 (3)上浮 29. (10分) (1) 乙 (2)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 粗糙 (3) 0.25 1.5 加速 (4)B m2g 等于 拉动木板向左运动,使滑块保持静止状态,测出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即可 30.(5分 )速度 a.小车受阻力的情况 b.小车运动的路程 玻璃板 小. 31. (4分 )大小相等 旋转一个角度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卡片重力可忽略 32. (5分)液体密度 2.4 增大 无关 1.2×103 33.(5分)(1)减小摩擦阻力(1分) (2) m=1100千克+300千克+200千克=1600千克……(1分) F=G=mg=1600千克×10牛/千克=16000牛…………(1分) 1.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A.3∶1B.3∶4C.5∶3D.4∶3 2.(?沈阳)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像如1所示。根据像作出的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 B.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 C.第6s时,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大 D.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西运动的 3.社会上食品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小明的奶奶从自由市场上购买了一箱牛奶,小明想知道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明取l00mL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102.2g,则这种牛奶() 牛奶中掺水含量0%10%20%30%40%50%60%70%80%90%100% 1.0301.0271.0241.0211.0181.0151.0121.0091.0061.0031.000 A.未掺水B.掺水含量20%以下C.掺水含量20%~30%D.掺水含量30%以上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播能量 5.一架托盘天平底座的铭牌上标有“200g”的字样,其表示的含义是() A.砝码盒内砝码的质量是200gB.天平的称量值是200g C.天平自身的质量是200gD.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200g 6.(2015?湖北黄冈)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7.2所示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露珠下的叶脉B.玩具在镜中的像C.日食D.白光的色散 8.(2015?山东烟台)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3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远离透镜B.靠近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9.如4所示是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到的故宫一角,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 A.大于100mm B.大于50mm小于100mm C.小于50mm D.等于50mm 10.学完密度知识后,一位普通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体积进行了估算,下列估算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11.家住二楼的小明早上醒来,听到同学小华在楼下喊他一起打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小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C.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12.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冬天地上的积雪没有熔化却逐渐变少 B.夏天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 C.秋天的晨雾在太阳出来后不见了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3.(2015?南京?)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__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14.(2015?广东)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合适的单位或数值:①一个苹果大约是________;②水的密度是________;③教室门的高度约为________。 15.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实像”和“虚像”,请写出二者的一项区别:________;在我们学过的光学元件中,能使物体成“虚像”的有: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6.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的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不见踪影,这是雪花________成水融入温泉水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17.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km,设计时速100km。有一辆小轿车在桥上行驶,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条件下,小车最短用______min通过大桥。(结果保留整数) 18.(2015?天津)射击瞄准时应做到“三点一线”,是运用了光的____;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最小光斑时,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再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处在_____。物距为3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 三、综合题(20、21题每题4分,22、23题每题5分,24、25、26题每题10分,共48分) 20.(2015?南京)按要求作(请保留作痕迹): 如5所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中画出平面镜。 ab 21.(2015?四川资阳)“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6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点,请你在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22.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23.(2015?山东威海)如7所示的甲、乙两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甲乙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跟它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到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甲、乙两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要想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光屏应从乙所示的位置向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为节能减排,建筑上普遍采用空心砖替代实心砖。如8所示,质量为3.6kg的某空心砖,规格为20cm×15cm×10cm,砖的实心部分占总体积的60%。求: (1)该砖块材料的密度; (2)生产每块空心砖比同规格的实心砖可节省材料多少千克?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9甲所示的光路,由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2)利用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_; ③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________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选填“左”或“右”)。 26.东营地区石油储量丰富,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刚收集了该井所产石油样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黏稠的液态)。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平衡。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g。然后将石油样品倒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10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g。 (2)将烧杯中的石油倒入量筒,其示数如10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______mL。 (3)根据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______。 (4)联想到某起石油泄漏事故中石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小刚发现自己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大,你认为该实验方案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小刚的实验方案,请提出改进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B解析: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2.D解析:由题可知,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如10s内甲车通过的距离为40m,乙车通过的距离为60m,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A选项错误;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短,故B选项错误;第6s时,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两车的质量相等,所以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小,故C选项错误;由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故D选项正确。 3.C解析:根据公式,计算出牛奶样品的密度ρ==1.022g/cm3。对照表中数据可知,这种牛奶的密度正好介于掺水含量20%和30%的牛奶之间。故选C。 4.D解析:“闻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故A选项错误;“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选项错误;喇叭发声时,喇叭就是声源,因此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选项错误;声音有两类应用,一是传递信息,二是传递能量,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选项正确。 5.B解析:“200g”表示的是天平的称量值。故选B。 6.B解析: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从而可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A选项不符合题意;北方的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结冰时放热,能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B选项符合题意;夏天,洒在地面的水容易汽化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C选项不符合题意;夏天,饮料中加冰块的目的是冰块熔化吸收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降低,D选项不符合题意。 7.B解析: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露珠观察其下面的叶脉,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玩具在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日食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白光的色散是不同的色光在玻璃中折射程度不同造成的。 8.B解析: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果“取”下近视眼镜,相当于将入射光线会聚一些,成的像会靠近凸透镜,所以应将光屏靠近透镜。故B选项正确。 9.B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50mm,胶片和镜头之间是像距,2f>?>f,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50mm小于100mm。故选B。 10.B解析: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kg,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约为,故中学生的体积。 11.B解析: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选项A正确。小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声音响度大,选项B错误。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选项C正确。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选项D正确。 12.A解析:冬天地上的积雪没有熔化却逐渐变少,是升华现象,选项A正确。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苹果“冒汗”,是液化现象,选项B错误。选项C、D中的现象属于汽化现象,选项C、D错误。 13.振动空气声源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舞曲声是由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舞曲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4.解析:一个苹果的质量在左右;水的密度是;中学生的身高在左右,教室门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略高一些,在左右。 15.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或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则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平面镜(或凸透镜、凹透镜等) 解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形成原理角度看,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二是从能否呈现在光屏上看,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而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光学元件都能成虚像。 16.液化熔化解析:“白雾”是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雪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17.22解析:小车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的速度为100km/h,桥长36km,则通过大桥的最短时间t==0.36h=21.6min≈22min。 18.直线传播折射 解析: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射击瞄准时只要做到“三点一线”就可以准确的命中目标;游泳池注水后,池底反射的光在水面发生折射,人眼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比实际位置浅。 19.10同一直线上缩小解析: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所以焦距为10cm。在实验前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因为f=10cm,则2f=20cm。根据题意物距u=30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0.如1所示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连接、分别作出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所在的位置即为平面镜的位置,用一条线段表示平面镜,并在该线段的一侧画上短斜线。 21.如2所示解析:由可知,是青蛙视野的两条边缘光线,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光是从空气射向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更大;由于青蛙在井底正中央点,两侧光线折射角相等,所以两侧的入射角也应该相等,故应对称分布。 22.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23.(1)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远离变大(注:第一空没从“倒正”“大小”“虚实”三方面回答不得分) 解析:(1)玻璃板是透明的,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让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所在的位置即像的位置,从而不但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也确定了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从题乙可以看出,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物距减小,像距要变大,像会变大,因此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4.解:(1)该砖块的总体积V=20cm×15cm×10cm=3×10-3m3, 材料的密度ρ===2×103kg/m3。 (2)同规格实心砖的质量m=ρV=2×103kg/m3×3×10-3m3=6kg, 可节省的材料Δm=m-m1=6kg-3.6kg=2.4kg。 25.(1)会聚10(2)上缩小照相机右 解析:(1)阳光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光屏上得到的亮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的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①为使所成的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由于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上调节。②因为物距u=30cm>2f,所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特点的应用是照相机。③当物距u=5cm 26.(1)81.8(2)46(3)1.1(4)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5)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将石油倒入量筒后再测出烧杯的质量 【海淀八年级期末物理】推荐阅读: 海淀八上期末物理试题02-04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题07-24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题10-02 八年级下物理期末试卷11-19 八年级期末物理检测卷12-21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卷08-28 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10-23 2018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题11-11 物理八年级期末考试卷11-136.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篇六
7.八年级(下)英语期末检测题 篇七
8.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篇八
9.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