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2024-10-23

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共16篇)(共16篇)

1.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一

落实动员会精神,促进后勤组工作

——大冶三中后勤组举行“万人评窗口”活动专题学习会

5月3日下午,大冶三中后勤组为落实学校“万人评窗口”活动动员大会的会议精神在学校小会议室召开专题学习会。专题学习会由总务主任、后勤组组长刘立强同志主持。

主持人和大家一起重温了《大冶三中“万人评窗口”活动实施方案》。

会上,大冶三中“万人评窗口”活动工作专班第四工作组组长吴国良同志对后勤组如何开展好本次活动作了全面部署,他指出,我们后勤组要全面落实动员会精神,以促进我组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我们后勤组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服务窗口、形象窗口。

(大冶三中李儒法供稿)

2012-5-3

2.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二

抓学习。一是有效开展各项理论学习活动, 健全学习制度, 制订学习计划。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科学发展观等活动, 大兴学习之风,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创建“学习型”机关, 让干部职工把思想认识提高到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建立新机制、树立新形象,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二是围绕城市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 常深入到基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调研, 并撰写理论和调研文章。通过调研, 围绕一些实际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对不稳定因素, 做到及时发现、确实弄清、正确解决。

抓服务。通过在委机关和委属单位开展行政效能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活动, 紧紧围绕“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这一主题, 着力解决机关干部作风、行政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现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有力地推动了南宁城市建设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2009年, 该委驻南宁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审批件和备案事项2511项, 全部在限时内办结, 没有发生群众投诉现象。

抓创新。为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该委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措施, 推动工作的大发展, 取得了明显实效, 树立了建设行业的新形象。一是开展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重新明确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责权利关系及执法程序。二是开展服务企业的主题实践活动, 如改进服务施工企业的方法, 开设开发企业资质申报绿色通道等。三是按照南宁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开展推进管理制度创新的主题活动。

抓风气。为改变建设行业的不正之风, 该委进一步改进建设工程招投标方式, 加快招投标进度, 努力维护招投标公平公正, 从源头上遏制建设工程招投标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发生。加快城市房屋拆迁审批速度, 加大对重点项目拆迁补偿安置具体方案、安置资金和拆迁安置房的落实监督, 督促相关部门按房屋拆迁程序, 严格拆迁公示、评估、听证、裁决、信息公开等, 保障了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及合法权益。制定了一批加强房地产开发监管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房地产项目全过程监管, 积极引导房地产企业投资, 推动了南宁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 维护了南宁房地产市场的稳步发展。

3.着力课程建设 落实七少精神 篇三

如何有效贯彻实践七少精神,上虞少先队确立了“以区域辅导员例会为平台,全力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聚合——建立区域辅导员例会机制

区域辅导员例会制是上虞区从2010年开始建立的,根据学校地域关联分片,由片区内各校少先队流转承办活动,开展工作交流、活动观摩、培训讲座、现场参观、辅导员沙龙等形式的教研活动。2014年又建立区级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和教研组,由团教两位少工委主任任指导小组组长,由总辅导员和学会理事任教研组组长。通过五年的探索,特别是七次少代会后,区少工委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建立了校级少先队活动教研组,在规范少先队活动课的开展,推广少先队活动教材,加强中队辅导员培训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和尝试。

二、转变——提升区域辅导员例会功能

辅导员例会重心下移,主题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上:转变一,从关注学校的大队活动慢慢转变到关注中队活动课,将推进中队活动作为活跃基层的一个关键点,特别是2013年,队活动课进课表,如何规范开展中队活动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二,从全员参与慢慢转变为分区域推进。全区分了六大区域,区域内的学校的规模、生源、资源以及碰到的实际困有比较多的共性,因此在研讨时会有更多的共鸣和互相借鉴的可能;转变三,从宽泛的工作例谈到专题性研讨。从以交流工作为主到每期根据一个研讨主题开展活动观摩,进行发言。例如2015年就着重对开展中队活动课课型进行广泛地交流与研讨。

三、整合——强大区域辅导员例会力量

近年来,上虞区推出了少先队“一队一品”创建工作,各校结合学校的大德育背景和目标,将少先队工作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整合,在学习乡贤、展现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孝德教育、童话教育等方面打造了一批少先队品牌项目。因此在区域例会推进中,始终将少先队活动课的研究和学校的一队一品结合起来,对有少先队特色活动、品牌的学校,主动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在各级各类少先队教研活动中积极宣传和展示。同时在教研队伍的建设上,区少工委吸收了三位现任学校的德育副校长,曾经的浙江省优秀辅导员加入少先队教研组,带动学校及区域少先队教研工作的力量。2015年,区少工委又多次与教体局对接、协商,在绍兴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辅导员培训进入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平台,计入学分。

4.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四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印发后,河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省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按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抓好贯彻落实。”在1月份召开的省文明委第十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和省文明办主任会议上,我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布局进行了调整,对《意见》中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我省正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推进各项落实工作。

一、起草我省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意见》要求,结合河北实际,在抓好全面落实的同时,突出重点,起草好文件,推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目前,省文明办正组织系列座谈会,进行广泛调研,开展文件起草工作。

二、继续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贯彻中央《意见》关于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要求,按照全省行政村5%比例,再抓2500个村的创建活动,结合新民居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引导农民群众进一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合理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三、继续深化“四个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三化”建设、文明集市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为抓手,今年再抓100个“三化”建设示范村、100个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100个文化广场建设示范村、100个文明集市建设示范点,扩大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品牌效应。

四、开展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创建试点工作。选择一批这样的村组织创建活动,探索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引导这类村实现生活方式、管理模式向城市社区的转变,引导农民实现向城市市民的转变。

五、大力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创活动。召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30周年纪念大会,表彰一批共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乘势推动各种形式的共建共创活动,特别是要把城乡共建、社会帮建向前推进一大步,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帮助农村搞环境建设、文化阵地建设。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省市县三级再组织2500个单位帮助农村,用实际行动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六、积极争取财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争取将第七批2500个文明生态创建村全部列入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点奖补范围。

七、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健全工作机制,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项目,为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配备文体活动器材,适时召开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观摩交流会,进一步推动活动的普及。开展百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大赛。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游戏、体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经典诵读、节目排演等未成年人喜欢、便于参与的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

八、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县城电影院线建设。今年再抓5个县主题宣传文化中心建设、2000个村民中心建设,使拥有宣传文化中心的县、村民中心的行政村分别达到69个、22130个,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村(社区)入户工程,加大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力度,扩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九、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特别是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要创新形式和内容体现“年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营造欢乐祥和、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继续组织好 “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心连心”、“激情河北、欢乐广场”等文化服务活动。进一步扶持基层文化能人、文化大院、科技专业户,充分发挥民间自办文化、民间文艺团体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5.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五

一、精心组织,全力抓好城市道路项目建设。

在今年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我处将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科技含量,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工程当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做好分部工程间的配合与衔接,全力打造系统工程。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科学施工、文明施工,做到便民、利民、少扰民、不扰民,全力打造民心工程,最终实现“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保效益”的目标。

二、常抓不懈,抓好全年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贵在常抓不懈,重在狠抓落实,同时也是我们城市建设当中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在施工当中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逐步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体系,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施工班组和个人,贯彻到全年的每月、每天、每时,不断加大安全隐患排查、事前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把麻痹侥幸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并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坚持监督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与监督工程实体防护相结合,坚持全面要求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坚持监督执法与服务指导相结合,通过全处上下的共同努力,实现全年无各种事故发生的目标。

三、转变作风,促进政务公开透明进行。

从有利于群众知情办事和便于监督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公开政务及运行状况,完善和规范政务公开栏,极大地方便群众来我处办事。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从依据到决策、执行、结果实行全过程动态公开,不断创新服务的理念和举措促进行政服务提质提速。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决策上倾向群众,在工作上相信群众,在落实上依靠群众,同时拓展服务领域,细化服务环节,完善服务举措,强化服务质量,严格责任追究,实现由规范化服务向优质服务的转变,由优质服务向亲情化服务的延伸,塑造效能、服务、亲情型单位的良好形象。

四、勤廉并重,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开展荣辱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纪法规教育,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同时将“五查五看”活动引向深入,坚决杜绝没人不办事,不见人不办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现象。抓班子、带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明、精干高效的城市建设队伍,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开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我处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增强战斗力。

6.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六

2007年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自查总结

2007年,我乡党建工作在县委、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县委文件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总体思路,结合罗渡实际,制定了“1234”发展思路,以“三级联创”为载体,认真履行党委书记、支部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会,研究布置农村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为推动罗渡“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根据珙委组(2007)97号文件要求,罗渡苗族乡党委对基层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得分为99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政班子创“四好”村创“五好”支部为目标,加强班子建设。

1、一年来,党政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委议事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全面落实“四个一”素质工程,班子成员完成了理论调研文章8篇,80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37件,每人均书写了客观详实的个人总结。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年初,制定了中心组学习计划,确定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参加人员和学习方法步骤,全年完成了12次的集中学习任务。组织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党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加深了班子成员对党的 1

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了理论水平,推动了各项工作创造性开展。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按时完成了半年党委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并及时报送了相关资料。通过民主生活会的召开,进一步增强了协调团结,及时查找出了班子集体和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班子成员思路更清楚,目标更明确,更加勤政务实。罗渡苗族乡党政班子,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一支作风优良,政治过硬,清政廉洁,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2、实行“两推两述直选”村支书,推进跨村联建党支部。根据罗渡苗族乡百万元村和工业区发展规划,坚持“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以强带弱”的原则,在村党支部换届中联建了“天新党支部”和“杨新党支部”,全面实行“两推两述直选”村支书,全乡9个农村党支部全部班子配齐,截止8月15日,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全面结束,完善了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责任书的签定。

3、积极推行“合村并组”,狠抓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依照法律程序,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坚持有利于发展,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把新田村对河分为两部份,洒东合并到天堂村,河西合并到龙坪村。截止12月19日,村民委员换届选举工作全面结束,本乡原11个行政村减少到10个。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委员全部选齐,群众满意,组织满意。

村支部、村委换届后,全乡9个支部、10个行政村实现了8个行政村的四职干部职数兼职。村四职干部由原来的34人减少到29人,且29人每人均兼职有村民小组长职务。推行村干部兼职兼薪,提高了村干部待遇,激发了村干部工作活力,各项工作有力推进。

二、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深化农村党的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一是保质保量完成了杨叉、黄桷、武营、寨子四个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建筑面积745平方米,共投资20万元,全面完善了水电安装和内部办公设施,在省、市、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政府共投资2万元完成了四个村级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工程,10月份已正式投入使用。做到了科学选址,突出阵地形象,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二是积极推广“支部+协会”、“党员农贷快车”等工作模式,畅通农村党员发展经济的融资渠道。实现支部联系蚕桑协会面达95%,在楠木、黄桷两村新发展了辣椒专合组织和西瓜协会,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有序流通。2007年,通过党支部牵头帮助困难党员规划项目,联系贷款,全乡32户困难党员共落实贷款12万元,帮助实施了危房改造12户,彻底帮助他们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收入增加,增强了支部引领发展的能力。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落实“三带党建富民工程”,通过实施“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开展“无职党员设岗评星”活动、建立困难党员救助基金,大力推进结双帮扶。全乡实现141户困难群众得到帮扶,乡、村两帮扶人切实从产业调整、科技、项目、资金、信息等方面予以扶持,使这141户群众摆脱了困境,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和方法。

四是大力推进“五四”工作机制。坚持双月民主议事日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一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群众讨论决定,通过“一事一议”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有力地推进了全乡各种事业建设。完成了8公里的入

户小路硬化,整修了8公里的村通公路,新修了11公里的村、社公路,整治了3000米的堰渠;落实烤烟发展面积720亩,实现产值60万元,蚕桑发展面积850亩,产值96万元,西瓜发展面积250亩,产值60万元,化解各类矛盾39起,较好地促进发展,维护了稳定。坚持“领导信访日”接待制度、乡、村干部“代访代办”制度、机关干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强化服务意识,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做到制度健全,公开栏落实,公开内容规范,动态公开的事项及时详实。

三、加强党员、干部的培养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范作用和干部带头作用。

1、扎实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坚持党员一年一述职一评议,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5月份集中利用10天时间对全乡11个支部254名党员以支部为单位开展了集中学习,集中评议,评出了县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1名,乡党委表彰的优秀18名,合格党员235名。民主评议期间,寨子村党支部对长期脱离组织的党员张思元同志进行多次上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重新回到了支部参加活动并自觉交纳了党费。

2、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乡、村两级长期保持培养有充分的后备干部力量。全乡有科级后备干部4名,村级后备干部35名,后备干部档案完善,培养措施有力,责任到人,今年村两委换届,在村级后备干部中有3人选上了支书,2人选为村主任,9人选进村两委委员。

3、重视农村人才的“双向” 培养。建立完善了“双向”培养信息库,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今年在“双向”培养对

象人员中,5人发展为了新党员,14人带头抓蚕桑,烤烟、西瓜支柱产业,家庭人平纯收入达8000元,成为致富能力。

四、加强办公室建设,按时完成上级组织交办的各项业务。

1、及时调整落实了党务工作人员,办公室设备齐全,有专用的党统电脑,确保了平时工作的正常运转,坚持各种材料报表及时准确的报送。

2、及时传达贯彻县委、县委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指示,并狠抓落实。

五、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㈠存在问题:

1、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资金缺口10000元,影响了财政正常运转。

2、创新不够。

3、困难党员救助基金不足。

㈡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围绕争创“珙县基层党建综合示范乡镇”工作重点抓好亮点工作打造,创新工作机制,深化载体活动,突出“惠民富民”工程的落实,抓实村干部绩效管理,继续加强效能建设,争创“四好”班子,争创“基层党建综合示范乡镇”。

中共珙县罗渡苗族乡委员会

7.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的意志和决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头, 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地位重要且极端脆弱, 保护环境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家园, 既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 也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基本内涵、内在要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号角, 号召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勇于尝试、善于开拓,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海北州”) 在“生态立州”战略指引下,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确保海北州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先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海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努力把海北建设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先行区, 根据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州”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着力推进“三河一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保障自然生态安全,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着力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逐步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但由于海北州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严酷, 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面积大, 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趋势日益加剧,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 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 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放在海北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先行区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谋划, 从而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北科学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争取生态补偿,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和积极性。改变唯GDP的观念, 淡化GDP考核, 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 严格执行草蓄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发展设施畜牧业和人工草场。提高草原防灾减灾能力。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措施,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把好环评审批关, 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

2 积极实施生态工程, 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 保护生态是第一责任的思想, 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治理, 在实施好天然林保护、环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同时, 争取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黑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生态保护建设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 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围绕建成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总体目标, 继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组织实施门源县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青海湖生态保护与治理、退化草地治理等重点项目。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项目,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州、县发改、财政部门捆邦项目, 整合资金, 从制度机制上保障项目支撑和资金投入到位。在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投资的基础上, 州、县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建设规划分年度、按计划配套建设资金, 提高建设投资标准, 确保加快建设进度, 巩固建设成果。突出县域特色, 依托项目带动, 实现持续发展。坚持一县一特色、一县一主业的分类指导方针, 突出因地制宜, 尊重自然规律, 突出特色, 项目带动, 持续发展。如州属门源县加强对仙米林场、浩门林场等国有林场体制改革, 加大天然林保护, 实施227国道沿线和岗木线沿线造林绿化, 实施村庄绿化和浩门镇及外延扩展区绿化。州属祁连县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力度, 实施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工程,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 加大冰川和湿地保护力度。刚察县依托青海湖的生态优势, 加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实施“湖滨藏城”绿化工程。建立以普氏原羚繁殖救助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进一步挖掘青海湖裸鲤增殖暨观鱼放生节和鸟岛生态旅游潜力。州属海晏县围绕打造“两区两园两镇一线”, 实施生态建设和管护工程等。

3 坚持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坚持节约资源,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 海北州工业化进程有了较快发展, 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产业结构来看, 重工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 生态保护的压力大, 节能减排的任务重。因此要明确目标, 落实责任, 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任务。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准入条件, 把好项目准入关。选择一些行业和项目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同模式, 引进项目既考虑国家产业政策, 更注重节能环保, 发展耗能低、污染小的生态工业, 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投向节能减排,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切实加强重点领域, 突出抓好电力、煤炭、有色金属、铁合金等重点耗能工业以及建筑和交通两大行业节能工作, 推进资源整合和行业及技术进步, 提高纯农业集中度和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三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财和资源综合利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并督促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积极向省上申报节能专项资金, 吸引社会的资金进行节能改造的投入。四是加大节能统计和节能监察力度。依法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统计报表制度。加大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力度, 重点监控重点用能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能耗状况, 根据全州能源消耗水平适当调整高耗能产品的产品结构和质量,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积极推进海北州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

4 切实加强宣传教育, 培育生态道德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要具有环境意识的民众,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的环境意识是通过生态道德素质体现出来, 生态道德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 这是海北州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所以, 只有提高海北州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 培育生态道德意识, 把道德建设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操,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 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 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 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二是各级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有更强的生态意识, 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三是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普及环保知识, 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活动, 严格执行“限塑令”, 治理“白色污染”, 使海北州各族人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四是要提倡可持续消费, 反对不合国情和时代特征的资源能源浪费型消费。在消费引导方面, 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 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 推动绿色消费, 建立环保型社会。

5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严格环境执法

一是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保护队伍来完成。一方面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 解决环保机构编制、装备和人员, 努力实现各地区环保工作有独立部门、专人负责管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环保队伍思想、业务水平, 培养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廉洁奉公、勤奋敬业的环保队伍。二是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对违反“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对在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环境地带进行开发建设和采矿活动等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查处;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 以强硬的手段减少污染物, 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贯彻依法治州方略, 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情况、新要求, 及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四是建立政府主导, 部门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形成内部互动、上联动的整体执法机制;环保、工商、公安、安监和各级经济主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 建立案件移送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人大监督, 开展舆论监督, 发动群众监督, 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州、县发改、财政、农牧、交通、住建、国土资源、水利、科技、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 分工负责, 紧密配合, 全力推进创建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工作。州、县发改委负责项目捆绑、规划设计等工作落实, 财政局负责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等工作落实, 国土资源局负责落实林地红线的区划界定、土地治理项目整合等工作落实, 住建局负责生态城镇的规划、申报、绿化等工作落实, 交通局负责国道、城乡等道路的绿化工作, 水利局负责河流湿地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 以及造林地引水灌溉设施等项目的落实, 文化局和旅游局负责生态文化活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等相关工作。五是坚持依法行政, 克服并纠正环境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 打击权法交易、钱法交易系行为, 维护环境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六是加大信访工作力度, 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现场执法, 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建立起环保与广大群众之间的一条绿色通道。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安排部署。海北州作为青海省环青海湖牧业示范和生态旅游区的重要区域, 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资源环境态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关系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因此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为此, 就海北州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谈了几点建议。

8.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八

1.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按照“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全力实施学科建设“三五工程”,即打造五大学科高地,建成五大学科集群,培育五大学科新优势,致力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通过建设,实现微生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政治学、生态学、微生物学4个学科进入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

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加大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全覆盖。继续推进学科区域建设,形成了“生物学—特色资源利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学—农学”“民族学—社会学—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和“中国史—国际关系—中国边疆学”三大学科区域的建设新格局;启动了国际关系大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现有学科资源,文理并进,构建全国体量最大的国际关系学科体系。

2.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机制,稳步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涵盖11大学科门类、89个本科专业,新增3个小语种专业,形成“校—省—国家”三级试点专业综合改革体系。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三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严控教学质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保持开课数量稳中有升。四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成立了“云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五是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加大了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与改革力度。六是推进了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同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七是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规模。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内地63所对港免试招生普通高等学校之一。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一是加强专业建设,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二是加强课程建设,通过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3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依托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1个省级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四是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基地1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269个,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00项。

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长足发展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学位授权体系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位授权体系日益优化。与2010年相比,新增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0个一级省级立项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实现了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全覆盖、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93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 103人、在职硕士研究生6 777人、外国留学生160人,博士生、硕士生的比例趋于0.1∶1,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趋于1∶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学、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连续4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法律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立项建设14部研究生优秀教材、15门研究生精品课程,遴选9名博士生进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学科发展需要和研究生能力提升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二是完善了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出台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规定,利用区位优势,与红河学院等合作招收留学生。三是制(修)订了一系列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严把奖助学金评审公示关。四是健全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严把学位授予关。五是完善了导师管理制度,严格导师遴选与招生。

4.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依托重大项目研究,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学校承担了国家“973”、国家基金重大计划及重点科技项目近10项,资助经费1.4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4项,资助经费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25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各级各类项目865项,立项总经费0.62亿元,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8项;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4项。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新建各类科研平台15个。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立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云南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和肯尼亚非洲经济研究所首批入选“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准设立。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出版5种蓝皮书服务于相关部门决策。累计发表研究咨询报告151份,被教育部相关司(局)采纳2份,评优3份,获省部级领导批示4份。另外,滇西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成果较好地服务于教育部滇西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5.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抓住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留住、用好”四个重要环节,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在师资规模上,学校现有教职工2 870人,其中在编教学、科研人员1 750人,师生比低于1∶16;在学历结构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5.73%,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为54.35%;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比例的 53.8%;在学缘结构上,在校外完成半年以上进修或完成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已达60%,有国外留学、访问和研究经历的教学科研队伍显著增加。

师资队伍建设内容不断深化。大力实施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成效明显。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人,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等;引进包括优秀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35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4个团队入选省创新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不断改善。把师德建设与“三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了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惩戒制度,加强了教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重视教师发展,加大了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不断改善教职工待遇和工作条件,让教师能够潜心治学、专心育人。

6.国际化进程加快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地推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继续推进。留学生招收规模在扩大,培养层次在提高,目前有在校留学生1 000余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深化,现有的3所孔子学院(学堂)运行良好,基本实现从汉语教学转向汉语教学与研究并重,多次获得国家汉办表彰。

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办学进展顺利,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山大学”项目正在推进,与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商学院等数个海外联合培养项目进展顺利。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有长短期海外交流项目35个,每年派出学生人数达150余人。

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用国家公派出国项目,累计出国境进修学习的教师和管理干部达60余人。做好了引智工作,新增泰语、越南语、缅语外籍专家和教师6人,年均聘请外籍专家70余人次。

区域性国际科学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形成。承办了教育部援外培训项目,迎接了美国“春晖计划”代表团到校访问,举办了“东盟—中国青年关爱与共享活动”等。

7.优秀大学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学校围绕建设优秀大学文化目标,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校风,弘扬主旋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文化价值建设持续推进。一是传承独具特色的云大文化,出版了《云大老档案》等系列历史文化丛书,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刊登了100余篇云大历史文化主题文章。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当代价值”主题活动,举办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讲坛,弘扬尊师美德和中华孝道。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

文化载体不断丰富,文化符号建设得到加强。打造老校区为文化精品校园,做好老校区以及老校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修缮、改造工作,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2012年,中央电视台把学校评为中国最美的六所大学之一。

营造校园文化环境,规范师生文化行为。加强了老校区、呈贡校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实现建筑形体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舆论阵地建设加强。举办了“东陆高端学术论坛”“西南论坛”等高水平讲座论坛。加强了校报、网络、校园广播等舆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8.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多渠道扩大办学资源,推进校区建设和管理,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强化优质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校区建设不断加快,功能布局日渐合理。目前,呈贡校区已完成一期建设面积60.75万平方米,其中56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设施如期投入使用。加快了校本部的改造工作,出售空置公有住房解决部分教职工住宿问题。

筹资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筹资能力方面,年度办学经费年均增长25%以上,远远高于8%的规划目标,自2012年起即实现年度办学总经费达10亿元的发展目标,保证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资金需求。

“数字云大”建设有序推进。建设新一代校园网,加强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校园网有线无线接入全覆盖和新老校区双核心、双链路,提高了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开展了与复旦跨区域存储系统项目,实现校内软硬件资源共享,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加强了应用系统和教学科研资源建设,持续改善了师生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

文献资源建设大幅提升。当前,学校馆藏纸质文献总量288.64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73.82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23个,文献总量合计362.46万册,完成馆藏图书350万册的发展目标,与“十一五”末相比,新增纸质文献29万余册、数据库8个、电子图书近20万种/册,较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后勤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平安校园”建设取得实效,已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工作体系。实施了“师生满意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注重节能和安全,后勤保障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后勤管理效益稳步增长。

9.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日益深化

学校深化了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推进了依法治校,提高了办学绩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学校不断深化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改革创新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分配等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体制与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了《云南大学章程》,成为学校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举措;完善了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强化了纪检监审部门执法执纪制度,提升了学校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开发与利用水平。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9.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九

县“三型”机关创建办公室:

在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会后,国土局认真的梳理了会议记录,传达了张立新同志的讲话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了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会的要求,现将具体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组织、传达精神

国土局及时的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召开讨论会,传达会议精神,讨论整改思路.在会上,全体人员集思广益,纷纷提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讨论会的开展,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会的精神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全面清理、加强监管

在讨论会后,局党组发出通知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对办公电脑进行了一次自查,自行删除办公电脑上安装的炒股、游戏等软件,与此同时,国土局还建立了专项抽查小组,对办公室的电脑进行了不定时的抽查.通过自查与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完全清理了办公电脑上的“禁止软件”,消除了不良隐患,形成了“办公电脑办公用”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制度、认真落实

国土局积极建立健全了干部职工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实行“百分评比”,坚持推进了干部作风建设形势分析制度,作风巡查制度等。专门建立了领导小组,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确保“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大洼县国土资源局

10.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十

汇报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全面部署综合试点工作,以创新灵活组建方式,创新网格管理模式,创新关爱帮扶途径,依托科技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一、创新灵活组建方式,着力破解党群组织组建难题

针对部分新经济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不想建、不愿建

党群组织的认识问题,我区根据新经济组织在组织结构、用人制度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实施“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党工团组织组建集中行动,创新“规上企业单独建、中小企业联合

建、行业协会分类建”等灵活组建方式, 实现“四普遍四覆盖”的工作目标。即:全区新经济组织普遍开展组建党、工、团组织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组建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面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综治工作进企业活动,200人以上企业参与平安企业创建面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企业民主管理活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全覆盖。同时,健全“网上入会”、“青年互动U城网”、“蓝鸟俱乐部”等平台,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党工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工人先锋号”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切实提高党工团组织在“服务思想政治、服务发展经济、服务企业职工”中的实际能力。

二、创新网格管理模式,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体系

一是调解组织进企业,实现劳动争

议调解关口前移。从基层入手、从预防入手,全面开展“联合调解进企业”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联合调解组织的意见》,按有工作机构、有调解人员、有工作场所、有工作制度、有运行机制等“五有”原则建立企业联合调解室,充分发挥企业联合调解室在企业动态掌握、劳动争议调解、信息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全区200人以上企业参与平安企业创建面实现100%全覆盖,有263家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二是健全三级网络,形成劳动争议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工会调解组织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一防线”的作用,以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为龙头,建立区、街道(镇)、行政村(社区)和企业三级维权帮扶网络,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建立“指导员督查、主席接待日、星期六约谈”等三项维权服务制度,健全 “统一受理、逐级分流、调裁衔接”工作机制,加强“预先排、随机查和及时消”的纠纷

隐患处置机制,以及政法、信访、司法、劳动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合调处机制建设,形成“大调解”工作平台。2010年,区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共接待来访职工群众1256人次,调解结案成功率达100%。三是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增强预防劳动争议能力。在完善三级调解组织的基础上,对企业用工形势和经营状况实行“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监管。在各街道(镇)、工业区建立9个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充实劳动监察工作人员,划分设立29个网格,通过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和书面信息台帐,全方位监督报告企业用工情况、重大违法行为和突发事件等情况,建立网格内企业重特大劳资纠纷上报预警制度。

三、创新关爱帮扶途径,服务企业职工创业创新

一是切实增强职工创业创新动力。以创业俱乐部为平台,在全区建立培训、职介、就业和创业全程服务的8个“创业俱乐部”分部,大力实施“1791”工程。以

“劳动保障服务民生360度行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百万联通计划促进就业、百企助力计划破解用工难题和千万圆梦计划稳定就业”等“三大计划”,切实增强职工创新创业动力。以区总工会牵头,依托宁波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创办宁波市首家文化创意产业职工培训创业基地——天工慈城,定期举办中国结和拼布等各类传统手工艺培训班。二是全力打造新市民服务品牌。在文教街道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以“七大服务站点”和“八大服务内容”为核心的新市民服务新模式。全面实行“队伍建设常抓、活动阵地常建、文化熏陶常乐”等服务,健全新市民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并创新巧打“时间差”、服务“加速度”、沟通“无障碍”等工作方法,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享受“零距离”服务。

四、依托科技信息平台,完善和谐企业创建机制

一是健全一个模式。针对辖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等特点,探索建立“一个体

11.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十一

确保中央精神落到基层,落地生根

李源潮在山东济南调研群团工作时强调,省市县党委要层层抓学习、抓贯彻、抓落实,确保中央精神落到基层,落地生根。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公司,李源潮肯定她们是妇女就业创业的典范,家庭服务的福星,提出妇联组织要抓住家务劳动社会化机遇,把组织妇女开展家庭服务、实现就业创业作为重要抓手,更好发挥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点个赞!

中国已使2亿多妇女脱贫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崔郁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时表示,多年以来,全国妇联把妇女减贫和全面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中国妇女减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亿多妇女脱贫,2600多万城乡贫困妇女拥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妇女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20.3%下降到2010年的9.8%。精准扶贫,在经济、政治、教育、健康等各领域赋权妇女,取得了明显成效:

赋权妇女,保障贫困妇女平等享有脱贫机会

投资妇女,促进贫困妇女通过小额贷款获得经济发展

培训妇女,不断提升贫困妇女的发展能力

健康妇女,推动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免费检查常态化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妇女,引导她们实现创业就业

妇联民政共撑大伞:

家庭暴力受害人全庇护

民政部、全国妇联印发了《关于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中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全部纳入庇护救助范围,明确了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依法庇护、专业化帮扶、社会共同参与等原则,确定了及时受理求助、按需提供转介服务、加强受害人人身安全保护、强化未成年受害人救助保护等主要环节和工作内容。推动地方依托救助管理机构成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承担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为受害人提供更多、更好、更贴心的专业服务。

女干部“成长规划”咋制定?

请看甘肃样本

甘肃省委组织部和省妇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女干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分级、分系统、分行业研究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女干部培养选拔规划;要分年龄段建立女性人才库和女干部储备库;要打破干部部门化、地域化,促进女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注意从女干部相对集中的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发掘、储备优秀女性人才,切实改善年轻女干部队伍的来源、经历和专业结构,着力建设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年轻女干部队伍。

重庆妇女信访:

小矛盾有人帮化解,大问题有人帮维权

重庆开县白泉婚调服务站接到某村妇女信访信息员的电话:该村妇女贺某遭受再婚丈夫的家庭暴力,到村妇代会主任处哭诉请求帮助。得知村婚调志愿者进行的调解效果不理想,白泉婚调服务站负责人朱荣便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积极与当地司法所、民政办一起商量解决。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得益于重庆妇联完善的区、镇、村三级妇女信访代理网络和婚姻家庭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截至2014年底,重庆全市已建立妇女信访代理中心、站、室共计1.2万个,共有6万余人的信访代理员、信息员队伍服务在基层,实现了小矛盾有人帮化解,大问题有人帮维权。

农村大集说巧妇节粮,

福建家风教育接地气

福建漳州妇联联合粮食局开展的“巧妇节粮广宣传,良好家风进农家”主题宣传活动人气堪比明星出场!不信咱去看看。发放印有垃圾分类宣传的垃圾袋、粮食政策问答、点赞最美家庭……桩桩件件都办到大伙儿心眼里去了。何况,活动特意安排在农村集镇,又和粮油展销、宣传品发放结合在一起,正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待到集散时,随着领到的东西、买到的东西,大家都把勤俭节俭的家庭美德和爱护环境、垃圾分类的社会公德理念带回家啦。

特设单亲母亲创业奖,

天津服务特殊人群很贴心

12.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十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关于“提高教学水平”中指出: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在成长阶段能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性学习。切实改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成为主要目标。

1. 内容要丰富:

教研中心以伙伴中心校为牵头,联合全区学校,根据笔者所在区实际情况,小学按照教研中心指定内容、中学按指定教材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全区体育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各自的个性化教案。教学内容在原有田径、体操为主的基础上,加大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的比重,并且要适当增加乒乓球、羽毛球的课时,让学生对游泳、健康、安全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全区各学校要严格按照集体备课的内容和进度,进行课堂教学。

2. 基础要抓牢:

把两个课课练上升到课堂环节的高度,即:队列课课练(3~5分钟)和素质课课练(5~8分钟)。利用队列课课练,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集体观念的培养;利用素质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手段要新颖:

要求各学校在围绕区教研中心“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微课程研究”,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微课程”短小精悍,能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目标达成。教研中心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需要,组织各校体育教师开发系列微视频进行展评,并将优秀作品共享到阳光平台,使微课程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增强学习吸引力。同时,课上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如,利用i Pad的录制播放功能,将学生进行技能练习过程中的动作进行录制回放,学生在分组观摩中,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达到纠错、规范动作的功效。

二、助力发展,完善体育课程

《意见》提到: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的同时,又通过开发、开设体育选修与必修的特色校本课程来增加体育课时。

首先,组织全区体育骨干教师对普适性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包括传统项目和现代项目,同时依据项目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不同水平段的划分,将开发挖掘的资源进行共享,让全区学校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学校体育特色校本课程。如,省、市、区级的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水平段,开发递进层次的篮球、足球校本教材,通过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大力推进集体项目的发展。其次,各学校可依据学校特色建设、学校地域特点,推进特色项目发展。如,多所学校地处温泉地带,学校周边建有大型游泳馆,各校巧借地方资源开设游泳必修课,以此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再次,各校充分挖掘家长、社会专业人士资源的优势,同体育教师携手,科学合理地创编发展优势项目的校本教材,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课,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实施中,要求各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做好指导教师人员分配工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并跟进活动记录与反思,以保活动的高效性。

三、强化锻炼,推动阳光体育活动

《意见》强调: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为落实该要求,积极做好两项工作:

1. 发展重衔接:

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和践行‘美丽中国梦’”,并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将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项目相融合。每学期,各校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巩固、拓展设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并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中、列入到课时中,以此强化学校体艺2+1工作,让学生术业有专攻,并通过各类阳光体育活动加以巩固、提高,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

2. 活动要充盈:

各校结合《文登区“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和学校实际,积极开展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求设有集结带队、广播操、一校一品特色活动、自主活动、集结带回等五环节。自主活动中,各校要注重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民间传统艺术内涵,结合校情开展跳绳、踢毽、溜旱冰、活力滑板、篮球、排球、足球、舞龙等众多项目,满足学生锻炼需求。同时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学校要安排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全面参与大课间活动,确保责任落实与活动质量。

四、加大训练,完善竞赛体系

《意见》要求: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在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各校积极组建“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跳绳”、“踢毽”等体育社团,常年坚持活动。各校充分调动体育教师训练的积极性,引导教师科学、高效训练,并积极寻求社会、家长等方面的支持,定时到校为体育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形成各校的训练特色。为进一步加大训练,丰富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区教研中心要求:

1. 比赛要多样:

传统形式的运动会是体育特长生的展示平台,项目单一,参与人数较少。要通过多样形式的比赛,为更多学生提供平台。如班级篮球、排球、足球联赛(低水平段可进行基本功比赛,高水平段可进行三人制、五人制比赛),花样跳绳、踢毽挑战赛、乒乓球联赛等等,将学生平时参与活动的成果展示出来,激起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技能的愿望。

2. 形式要创新:

增加各项活动的趣味性和家校联动性。竞技运动的强度和负荷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创改比赛模式、拓展趣味项目,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同时,更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开启家校联动模式,激励家长参与到各类亲子活动中,并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大手拉小手,亲子同健身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各校每学期要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趣味体育节,项目既包含传统的特长生的田径赛项目,又设有全员参与的趣味性的集体项目、特色项目,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项目中,感受参与体育活动的魅力。

3. 氛围要浓厚:

要求全区学校大力营造比赛氛围,努力做到周周小比赛、月月大比赛、季度校际赛、学期大联赛(小比赛是同年级不同选项的各类比赛,大比赛是全员参与的校级比赛,季比赛是伙伴校间的校际赛,大联赛就是全区各校分项目开展的主客场赛),扩大体育比赛的影响面,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日常锻炼,唤起学生全面参与运动的热情。

五、注重评价,推进学校体育发展

《意见》中指出:要“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透析《意见》精神,作为教育教学培训和督导机构,在科学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细则,并通过督导检查的形式,督促各学校将《意见》落实好、落实处。

1. 完善评价细则。

响应《意见》中指出的“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制定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定标准,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精神,在原有的《体育非笔试测试》的基础上,组织体育骨干教师、分管体育工作领导通过“商讨-起草-修订-完善-发布”五步走的模式制定《文登区义务教育学段体育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及实施细则》,其内容包括: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使师生在教与学中,导有方向,学有目标。

2. 抓实“2”测活动(第一学期的体质监测和第二学期的非笔试考核)。

为确保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并且保证授课过程严格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学年我们在巡检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在原有抽测80%的学生基础上,扩大抽测学生范围和测试内容。抽测班级学生要100%参与,并在全年的学习内容中,随机抽选6项内容进行测试,包括3项技巧和3项运动能力的测试。测试结果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监督、是评判学生体质发展的依据、也是衡量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一要督导学校将学生个人测试结果录入到《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二要各校根据体质监测结果形成《学生体质监测报告》,用真实、完整、有效的数据,查看学生逐年体质发展状况;三要进行纵、横向对比,乡下学校之间、市直学校之间、不同项目之间进行评价,成绩将纳入各校的年度工作考核,并通过区教研中心网站公示各校成绩,以竞争促发展。

3. 抓细“2”特活动。

在视导检查过程中,对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进行检阅,包括两个部分:大型集中展示(一校一品一特色)和分组特长展示(分项、分类别),从内容设置和活动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学生的分组特长展示活动要求各学校针对所开课程制定出评价标准,依据学生不同学段,设定标准等级,鼓励学生展开达标升级活动,将最终达标等次列入到学生个人体育素质发展评价表中,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3.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十三

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

情 况 汇 报

按照县委督查室通知要求,现将我局传达贯彻全县经济工作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情况和具体工作措施汇报如下:

一、会议精神传达贯彻情况

全县经济工作暨作风建设大会召开以后,我局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会议组织进行学习,认真、全面、准确的领会大会精神。大家一致认为,会议系统总结了全县去年的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对今年的经济工作、作风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大会号召全县上下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鼓劲加压、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为开创鱼台改革发展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二、具体工作措施

按照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宫县长对经济工作的安排意见,结合我局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围绕加快全县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充分发挥环保职能作用,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结合点,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提前介入、跟踪服务,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居生活负重尽责。一是健全环保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职能,逐步形成党委领导、人大

1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格局。二是严格环保目标考核,切实加大对环保工作考核奖惩力度,县政府制订实施环保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全县污染减排专项基金,大力表彰环保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对领导不力、贻误工作的依照相应规定追究责任。三是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坚决克服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坚持经济工作与环保工作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相互促进。四是营造良好的环保工作氛围。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治污减排、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2、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完善工作制度,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严明工作纪律,确保办事效率,严明生活纪律、确保良好形象,严明财经纪律、确保管理规范,严明廉政纪律、确保清廉从政。

3、加大行政效能建设。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以立说立行抓落实、问责部效转作风为主题,大力加强提升效能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要求,实行行政服务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对项目审批集中办理,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办事时限。完善服务承诺制度、深化办事公开制度、实行责任包保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延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审批代办制。

4、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政府确定我县“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目标,抓好项目减排、管理排排和结构减排,落实《鱼台县2012污染物减排计划》。将减排任务和责任细化分解到重点治理企业,确保按时发挥减排效益。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抓好总量削减工作,严格控制新增量,对新上项目所必需的排污总量指标“量入为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改善能源框架结构,促进落后产能关停淘汰。

5、深入开展水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以确保水质达标为重点,认真落实水污染综合治理措施。认真落实河流水质达标工作方案,加强重点企业监管,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全县整体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治污设施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彻底杜绝危害群众健康和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扎实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行动,加大城区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施工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三尘一气”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要继续深化城区异味气体污染治理,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防止扰民问题发生。

6、全面加强人工湿地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开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工作。通过实施退渔还湖、退池还湖、退耕还湿工程,充分发挥环境自净能力,初步形成“治理一个流域、培育一个湿地、造就一个生态地域”的新格局。目前惠河、老万福河湖滨带两处人工湿地建设工程已列入省环保厅规划,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毕。下一步将认真论证,围绕湖滨大道统筹规划建设沿线人工湿地,改善湿地环境自净能力,提高区域环境容量,提升湿地景观水平,努力将湖滨带打造成生态系统多样、环保功能显著、自然景观优美、渔家文化浓郁的宜居水岸。

鱼台县环境保护局

14.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十四

根据县第三次环境建设年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及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熊朝云对环境建设年工作提的要求。我乡紧紧围绕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这一主题,结合大平乡环境建设年活动实际,以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工作重点,从工作实 际出发,并做好查摆问题、召开座谈会、走访企业等工作,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强化组织协调、强化督查指导,扎实推进“环境建设年”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大平乡注重“三结合”,切实增强整改力度,确保实效。

一是注重与深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相结合。通过利用便民服务中心、“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接待窗口”,及时发布发展党员、危房改造、低保户落实与资金发放、种粮补贴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优化公示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和开展好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和农民服务站工作。

二是注重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以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逐步形成《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行政效能监察实施细则》、《党风廉政建设通报制度》等制度,规范了干部工作纪律、会议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进一步加强对各环节权利进行监督和制约,坚决杜绝吃、拿、卡、用等利用职务谋不当利益的行为,严肃工作纪律,提升干部队伍形象和整体素质。

15.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十五

一、关于2009年以来的发展改革工作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形势的跟踪分析。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和迎峰度夏等重要时段的稳定供应。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 会同有关部门, 统筹协调医疗物资储备、疫苗生产供应及重要防控物资调运, 补充物资储备和收储。

着力加强“三农”工作, 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明显,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 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 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

二、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和2 0 1 0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作了深入分析和判断。从国际环境看, 世界经济逐步趋稳, 步入了复苏进程, 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好转迹象, 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如不发生大的意外, 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会好于2009年, 经济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 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全球需求依然不足, 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消除, 银行慎贷惜贷状况仍难以根本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不断攀升, 威胁着世界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国际贸易稳定增长将会受到严重制约;新增流动性大量涌入虚拟经济, 国际社会通胀预期增强。此外, 各种突发性不利因素呈集聚多发态势, 各类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 这又会强化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从国内形势看, 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我们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 以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还有一定空间,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较好的基础。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发展的活力继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必须看到,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很多。一是外部需求恢复艰难,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减弱,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三是发展方式转变依然滞后, 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反弹压力加大, 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五是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不牢固,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严峻, 面临的国内问题依然十分复杂, 面临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认识上切不可有半点的偏差, 工作上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 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更加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和风险, 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三、关于2010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党中央要求, 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 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 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

(1) 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 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 (2) 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会同有关部门, 继续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 继续实施鼓励家电、汽车、农机、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 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 抑制投机性购房。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老年护理等服务消费,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文化产业, 加快家政、社区、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3) 继续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 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涉农、涉企、能源、交通、教育、医药等领域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 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 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 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1) 切实管好用好政府投资。2010年, 中央投资安排要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了集中力量保重点, 提高投资效益, 要把在建和收尾项目安排好, 打足资金, 严格控制铺新摊子。 (2) 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3) 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消除限制民间投资进入的不合理障碍, 支持民间投资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4) 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 研究进一步把好用地、环评、节能、信贷、产业政策审核等关口的办法。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 (5) 加大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联合检查, 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项稽察和专项审计, 严肃查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违规问题, 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工程质量。

三是搞好经济运行调节。

强化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 准确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 做好重点时段及重点地区的保障供应工作。加强煤电衔接, 鼓励和支持煤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 稳定电煤供应。统筹电力电量平衡,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气总量平衡, 确保居民生活用气。加强综合协调, 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充实应急物资储备, 完善应急机制。

(二) 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抓住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 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

一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 安排好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政府投资。优化技术攻关组织形式, 推动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 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 力争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支线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 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扩大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 组织实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继续开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 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 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 制定相应的支持办法。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 通过贷款、债券、股市、创业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设立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

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细则。支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在船舶、石化、有色、环保、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 组织实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彩电产业战略转型。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 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 落实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的政策。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着力推动国家或区域服务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制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支持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三) 着力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2010年要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 适当安排新灌区建设。加强新疆优质棉和黄淮海、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稳定棉花生产。完善油料生产补贴和奖励政策, 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油菜籽、东北及内蒙古大豆生产基地, 鼓励花生种植。加强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 支持生猪、奶牛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继续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植保工程, 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支持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二是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 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 健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重点农产品收储机制, 综合运用收储、投放和进出口等手段调节市场供求, 促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资供应, 稳定农资价格, 增加涉农补贴规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

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水电路气房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 推进农村水电建设和电网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住房改造。

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

坚持规划先行, 加强政府资金引导, 多渠道筹集资金, 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会同有关部门, 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 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 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四) 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重点是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抓好各类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落实, 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再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完善退牧还草政策,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开展西部城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点。会同有关部门, 组织好西部大开发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继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是加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大力推进东北地区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推动东北地区新增粮食战略基地建设。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加强沿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编制好大小兴安岭天然林保护规划。

三是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

落实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研究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 协调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编制“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为重点的专项规划, 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加快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区域规划。

四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落实好已出台的重点区域规划和政策措施, 抓紧做好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的编报工作, 研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鼓励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 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和扶贫开发。

制定区域合作指导意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 改善基本公共服务, 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工作。

(五)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 务必要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力度上进一步加大, 切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

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区实行责任追究, 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有困难的地区加强督导, 确保节能减排设施有效运行, 加强节能工作督察和指导, 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抓紧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和修订一批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回收产品的技术标准。健全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落实节能产品和节能改造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 完善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的经济政策。

三是加快重点节能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在做好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的基础上, 制定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燃气热水器、电机等产品的财政补贴推广实施细则, 再推广1.5亿只节能灯, 并向农村倾斜。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节能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企业能效水平对标工作。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启动城市矿产示范工程, 制定再制造企业发展意见, 建立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统计制度。

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抓紧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 加快实施三江源、石羊河石漠化等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加大城镇污水及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重点推进湘江流域金属污染治理。继续实施尾矿库综合整治。

六是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继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 努力增加森林面积。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做好政策指导和试点示范, 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关工作。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六)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

国内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要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 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1) 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 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抓紧制定《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 (2) 加快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3)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 指定代建制管理办法, 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加快完善创业投资机制, 进一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4) 切实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落实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1)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落实和完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 努力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健全贸易摩擦坚持预警和应对机制。 (2)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用好国外贷款, 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 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3) 促进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

(七) 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大力气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继续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积极推进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5) 加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并适时开展评估, 完善改革试验的推进方式。

更好地处理扩内需与稳外需、“引利益的现实问题, 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实施“211工程”三期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启动民族院校建设, 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推进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

二是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改造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完成重点中医院建设任务, 启动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继续做好甲型H 1 N 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旅游业。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 加大对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力度。着力改善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

四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

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会同有关部门, 抓紧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加强就业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五是加强住房保障工作。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支持城市棚户区、工矿区棚户区及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八) 着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16.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十六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医院扎实做好今年的医疗服务工作,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高度自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思想不松防线,行动不碰红线。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医疗服务工作放在医院工作大局中去把握,实现其与医院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作为基层医疗服务工作者,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改善医患关系,让每一个病人满意,是最实际的,也是落实管理局提出的“精细管理、切实保障、优质服务”的要求所在,立足本职坚守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分内的职责尽到,把医疗服务做好,医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可否认,医疗服务行业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多数患者是认可的,满意的,医患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对医院或医务工作者还存在诸的多不满意、不和谐的现象,动辄会出现患者或医务人员受伤害的情况发生。主要表现在:

一是医疗服务意识尚需进一步加强。在医院管理方面,多注重硬件建设,易忽视软件建设,更不在意服务的规范,有些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热情,没有普遍使用文明用语,甚至个别医务人员对患者态度生冷、漠不关心,缺乏人文关怀,不善于和不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等,这些都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诱因。在医疗投诉或医患纠纷中约80%以上是因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

二是医疗技术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一个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医疗技术水平,医学是一个专业性强、风险性高、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专业,人命关天,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疏漏或事故,再者,医学发展的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达不到患者或家属愿望时,就有可能产生矛盾;

三是医疗费用上涨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已成为社会热点。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等医保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但这是低水平的全覆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据有关报道,近8年以来,我国门诊就医费用增长1.3倍,住院费用增长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都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政府投入不足,医院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患者的负担,如果钱花了,再没把病治好,患者当然不满意。

针对以上医疗服务中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改善医患关系,做好医疗服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的精神,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服务理念,注重服务细节。现在医院管理多为粗放型服务和管理,如果我们能采用精品化服务和管理策略,就可以转变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信任度。在服务方面民营或外资医院比公立医院做得好,每个医务人员对患者都非常热情,每个诊室配备一个护士,维护秩序和帮助患者解决不便,用心服务,创造感动,与患者建立朋友式医患关系,亲人般人文关怀,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出特色;做别人想不到的事,做出意外;做别人不想做的事,做出感动。细节决定成败,服务细节最容易造成差异,差异可以形成品牌,品牌可以铸就核心竞争力。不关注细节就难以保证质量,就无法让病人感动,细微之处见真情,精品就是把细节做到极致,绝招就是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对患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化反应,尽快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找借口推托责任。

二、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主要决定于医务人员素质。不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服务质量,医务人员素质与自身的观念、态度、知识量、技能、成功激励、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仪表,培养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注重交往礼仪,做到彬彬有礼,学会用心观察、耐心倾听,掌握沟通技巧、接诊技巧,让患者感到你具有亲和力和信任度;同时,最重要的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务工作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工作,掌握自我学习与进步的技巧,及时了解学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善于在医疗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能切实为患者解决问题、治好病。

三、切实贯彻“三合理”,减轻患者负担。“看病贵”是患者时常抱怨的,但这绝不完全是医院造成的,有体制和机制等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但医院完全可以做自己应该做的,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患者着想,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承受能力,用“三合理”来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即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而不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切实减轻患者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才能赢得更多的病人。

四、注重提高“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实效。

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医德好、医术精、医风正的高素质医疗卫生队伍,医院组织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定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查找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潜在的廉政风险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围绕风险点有针對性的制定防控措施,通过此项工作在全院上下形成“廉洁行医、诚信服务、以廉为荣、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提升了群众对医德满意度。

上一篇:冬季来临混凝土施工如何进行论文下一篇:教师代表清明节演讲稿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