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

2024-07-11

科学素质(精选8篇)

1.科学素质 篇一

大学生文化素质论文科学文化素质论文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实践与探索的不断前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对人才的全方面发展的要求提高,高等院校逐步都开展并实践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相关活动。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我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通过阐述近年来开展的相关活动,及在师资队伍、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

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

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

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

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谈新敏.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3]潘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素质教育[EB/OL].西南大学素质教育雨僧网,2007-05-17.[4]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6.[5]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6):25-31.

2.科学素质 篇二

在教学中, 适当引入生物学史内容, 把这些知识有机地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对现有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1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的作用

教材偏重于讲述成熟的理论和实验, 注重体现知识点却而忽略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呈现的是成熟的却是静态的、使准确的却缺乏历史性和探索性的知识。科学史教育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理解科学史的过程, 是通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逐步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主义过程。而且在阐释生物学知识来源时, 一些曾经或者正在困惑人们的生物学问题,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 达到对科学方法的学习, 加深对探究本质的理解, 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依据。反过来, 探究活动为实践科学方法提供切实的锻炼机会, 巩固科学方法的学习。两者互相促进,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科学史的基本功能是打破文理隔阂, 让理科学生懂得一些历史, 让文科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概览。

科学史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介绍历史知识, 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应通过有限的篇幅和精选的事例, 通过学生的参与, 折射出科学的全景。科学发展的历史体现出严格的逻辑推理顺序, 而这一逻辑必需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吻合。因此, 科学发展的历史应当作为贯穿知识体系构架的主线。

2 从生物学史中学习科学家的创新思路

思路正确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如何捕捉和修正工作思路, 科学家们成功的工作思路能给我们启示。生物学中记载了大量生物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路。

孟德尔是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是怎样发现遗传规律的?前人在研究遗传规律时, 是把整个亲本的所有性状作为考察对象, 而孟德尔反其道而行之, 他首先观察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 然后逐渐增加相对性状对数。这种单因子分析, 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利于观察研究。生物学研究是否只能用生物学方法呢?其实学科间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客观物质世界从来都没有说它们自己属于哪个学科。学科的划分, 是人们为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而从不同的角度人为分类的。这个思想给孟德尔以启示。他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遗传学研究, 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使结果得到量化, 变无形为有形, 并从中找到了遗传规律。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研究思路, 是遗传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后人评价说, 孟德尔在遗传学上所开创的这种研究思路, 其价值不亚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我在上课时, 结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讲述了这段史实, 启示了我们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可以从宏观到微观, 从抽象到具体, 从复杂到简单;也可以由微观到宏观, 从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

3 从生物学史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每一科学发现、发明, 都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时候, 思路找到了, 很多事情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 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难以成功的。生物学史为我们展现了科学家们创造的许许多多科研方法。科学发展的历史体现出严格的逻辑推理顺序, 而这一逻辑必需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吻合。因此, 科学发展的历史应当作为贯穿知识体系构架的主线。

可以从酶的发现总结人们的认识过程:发现问题→提取物质→物质本质→得出定义→补充完善 (完整理论) 。通过学习酶的发现, 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明确科学家对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具有开放性, 引导学生要用开放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对待所学的知识,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探索。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无论将来是从事科学研究, 还是一般的工作, 都将受益终身。

4 在生物学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研究方法的科学, 必须配合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 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 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以及谦逊、公正、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培养。科学的发展道路中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教训。总结经验, 接受教训, 拓展思路, 坚持创新。这是前人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共性, 对于我们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启迪。孟德尔开创性地将数学方法引入遗传学研究中, 这是它成功的原因。性格迥异的沃森和克里克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过程中所表现的亲密合作和创新精神等。科学家们这些科学素质, 正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生物科学家严谨的思维, 科学的工作方法, 激励着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去追求。

5 利用生物学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生物学史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在生命科学领域内, 我国科学工作者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如讲杂交育种时, 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作物所鲍文奎等同志克服重重困难育成八倍体小黑麦过程。讲遗传物质基础时, 介绍了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用金鱼和鳑鮍鱼两种属于不同亚科的鱼做实验, 当把金鱼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鳑鮍鱼卵, 发育的胚胎具有鳑鮍鱼胚胎的性状, 进而发现了细胞质遗传的事实。讲“生命起源”时, 向学生介绍:1965年,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另外, 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在医药、农业方面的发明创造。以上这些都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是值得我们学生自豪的光辉业绩, 它将激励着我们的莘莘学子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勤奋读书, 使他们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从而报效祖国。

综上, 根据新课程理念, 当今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几年来, 我坚持把生物学史知识渗透到教学中, 实验证明, 生物学史知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慧.生物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3.科学素质 篇三

关键词: 学习 实践 科学发展观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85-02

人民的科学素质高低,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步伐和兴衰起落,世界各国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二十世纪,发达国家的情况更是如此,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发动大战的德国被苏美英等国打得尸横遍野,一片废墟,苏美英法等国还占领并把德国瓜分成两半。德国虽然比中国的四川省小,战前却是世界科技中心,国民的科学素质高,尽管在战争中遭受惨重损失,国家也被劈成两半,但战后人民痛定思痛,抛弃了法西斯主义,全国人民努力工作,遵纪守法,大力创新;到1965年,他们用2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单是被美英法占领的德国西部――联邦德国,又恢复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地位。今天,德国的名牌产品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气的,德国人的严谨科学态度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

再看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之所以能灭掉六大诸侯国统一中国取代周朝,除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外,秦国的国民也具备了比其它各诸侯国民众更多的科学素养。从丰富的史料和秦始皇陵附近兵马俑坑出土的大量文物也能充分证明,秦国的科技在当时很先进,它制造兵器的冶金水平领先世界两千多年。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蕴含着较为浓厚的科学素养,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为世界文明史创造了辉煌伟绩,并引导中华民族战胜了无数的灾难。1945年夏天,中国还在抗日战争的尸山血海中鏖战时,斯大林就对中国的外交官说:“只要你们中国统一,比任何国家进步都快”。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统治者像十九世纪初西方最伟大的统帅拿破仑一样,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潜力。这个潜力用当代的说法就是科学素养,这个素养经过一定努力就会变成科学素质,就会推动国家的各项建设突破种种困难走向成功。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前面走了三十年弯路,不但生产力发展缓慢,还搞了多次政治运动,让人们互相斗争,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伤害。

但正如当年拿破仑说的,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总会醒过来的。改革开放后,它终于真正的醒过来了。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近百倍。现在中国一个星期生产的东西就超过改革开放前的一年。三十年来,中国发展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也应验了斯大林说的话。现在,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中国一百多年以来受到的伤害太多太深,加上国家大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大,但人均数值仍很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我们还有上千万的贫困同胞待脱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骄傲。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赶上发达国家仍需七、八十年以上,我们国家还需要持续快速发展,而要保障国家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就要保证国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为此,国务院颁布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要》。要贯彻《纲要》就必须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做到:

1 学习科学发展观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要不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这个问题很重要。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经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发展理论弄得晕头转向,折腾了三十年,最后才转入发展正轨。直到今天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还对一些概念上的分歧没有最后界定。而二十多年前,睿智的邓小平就果断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让中国摆脱了耗时耗力的争论,抢得了发展时间。其实国家的发展就像一个小孩的成长,要先让孩子正常生长发育,至于给他穿什么颜色衣服是次要的,有问题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今天,我们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比如制度缺陷、决策失误、贪污腐化、环境污染、虚报政绩、权力寻租等等。这些缺点的害处非同小可,它像癌症一样可怕,必须尽力清除,要通过执法部门坚决打击。但仅仅通过法律的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来抵制清除打击各种丑恶现象,促使我们的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尽快完善。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发展来加快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步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

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如今已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学习,历史上,不管是平民百姓达官贵人乃至国王和皇帝,对学习都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是对自己子女、下属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如中国的清朝,皇子们读书也很刻苦,从五岁起,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到书房去念书,天黑后还要再读一阵子,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假期,学习过程老师要求很严,比现在的重点小学还严。但他们却没几个成才,特别在治理国家方面。如满腹经纶的乾隆皇帝也是差强人意。十八世纪末英国特使万里迢迢到中国进贡,带来大量有科技含量的新东西,但乾隆皇帝竟对人家的东西不屑一顾,照单退回。他认为域外蛮夷落后愚昧,不可能有什么好东西,只有我们中华地大物博,物产丰美;大清乃天朝,没必要接受蛮夷这些无用的贡礼。为了显示天子大度,他还反送了人家不少东西。中国的科技从上古一直到公元十七世纪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但此时已是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末了,英国人赶上来了,整个欧洲也要赶上来了,乾隆皇还自诩自己天下第一;他骄傲了,看不见先进的东西,不认识先进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他忽视了发展,当然也更不去研究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合理性及科学性,实际上,他变得不会学习了。他的儿子嘉庆皇帝比他更差,只会战战兢兢守成,不会学习创新发展,国势也日益衰落。到了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在位时,内忧外患来了;1840年,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四亿人口的庞大帝国竟被一个从万里之外而来的小国打败了,这个小国就是四十年前乾隆懒得正眼看一下的只有二十四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域外蛮夷――英国!可见学习重要,学什么,如何学更重要。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学习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树立科学精神。

1.1 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门学问,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错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然后才决定应该怎么学。

学什么?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需要学习的内容,当前,我们该学的是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学习能推动我们国家、地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先进工作方式方法。

怎么学?如何学习是一门需要聪明、智慧和汗水的科学。多少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为探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了不懈努力。后来,教育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们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终于把这个方法找到了,它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学习内容,采用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进度,按学习的客观规律去学,避开盲目性,扬长避短,争取最大效果。

1.2 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关键成分,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科学知识,它是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的结晶。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许多国家都掌握了核能、宇宙飞船、基因工程等尖端科技。但我们生活的宇宙里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现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跟宇宙未知的领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说地球以外的东西,就是我们周围偶尔发生的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科学界有时也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如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领导干部由于工作环境、生活心态等原因,对工作、生活上一些难以预见的变化无法把握时,便寄希望于运气或人际关系;这两者也不好把握时,便逐渐转向神灵,渴望那些未解自然现象真的如人们传说的一样有神灵作用,并祈盼它能达成自己的愿望。所以当今社会上迷信神鬼的现象不少。如果是普通老百姓还不有太大副作用,可他们是科技工作者和领导干部,这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会造成危害。所以不只是普通百姓,具有高学历的人同样也需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人类探索宇宙的路将是极其漫长的,目前我们只走了很短的一段路,如在我们身边运动着的光子、电子这些基本的东西到底是波状还是粒子?二十世纪时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波尔等人研究、争论了一辈子也没有结果,何况还有众多更为艰深的领域。所以大自然中存在许多未解现象是正常的、客观的。有个别人,为了出名,矢口否认一些未解自然现象的存在;表面上看,他们是为国家为政府分忧、引导舆论,实际上是帮倒忙。对此,我们还是听一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说的一句话吧:“对‘神鬼’敬而远之”。他老人家教导我们:对“神鬼”这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要尊重承认其存在,不要去盲目崇信,离它远点。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浓厚科学素养,孔子这句话就含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素养。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

何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干事要有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就是对事物既要观察其表象,又要研究其内在客观规律;科学方法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2 实践科学发展观

我们认识理解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后,就要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中努力实践,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加强爱国敬业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是一项长期复杂、需要无私奉献的工作,它的效益蕴藏在国家民族能力的核心,不易检测。比如到科技馆参观学习,科技馆上个月接待了三万人,这个月接待了六万人,两者数量虽然有不小差别,但近期社会效益大小却分不出。所以为了保障工作质量,就要选择素质优秀的人负责这项工作,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检查,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操和工作能力。

(2)要认识把握工作特点,这项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长期性、艰苦性;二是涉及的范围广,对象多、内容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先把工作的对象、工作的伙伴和对承担这项工作部门的要求划定。

1)工作的对象应分为普通民众、高学历群体和未成年人三大部分,要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类别、文化层次、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再进行细化,制定出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科普科技学习内容。

2)工作的伙伴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范围寛、对象多、时间长,只靠一个主管部门操作效益是不佳的,具体承担这项工作的部门要联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经济战线的各个部门,利用他们可以共享的资源来为这项工作服务。这项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承担这项工作的部门要尽量多和相关部门沟通,让它们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进行配合。

3)对负责这项工作部门的要求 要求它的职工干部更加努力学习,树立敬业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率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社会进步起到先行作用。

(3)要探索认识工作规律,我们把握了工作特点以后,就要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认识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然后便可规避风险扬长避短,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大胆创新,创建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保障国家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得更快更稳更合理。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新以一个科学文明富强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世界各国概况(欧洲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

4.科学素质纲要(定稿) 篇四

一是组织社区居民系统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内容进行细化讲解。二是组织社区居民收看《保护水资源》电教片,发放节约用水、用电宣传材料,并指导居民学习防雷电和消防安全等知识。三是开办社区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等活动。四是在居民骨干会上提出在社区内建立全区首家社区科学协会,以便更好的在社区内进行科普教育活动。

在全国科普日(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双休日)(通过组织开展科普日活动标识、主题征集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良好氛围,激发全体公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热情,为中国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到来之际,申元街社区组织居民和楼组长在社区会议室学习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针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制定了我社区的科普活动计划,并且征询

了居民对科普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篇五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县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四川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12)》《、XX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规划》,结合我局实际,制度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技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坚持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培训相结合,坚持学习法律知识、解决环境法律问题与维护环境权益相结合,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全面增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环境守法意识与环境法律素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条件。

(二)主要目标

通过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到2015年,进一步提高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宪法意识、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环境事务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法律素质,逐渐增强其环境守法与环境维权意识,推进公众依法参与环境管理公共事务。

二、科学素质行动对象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局领导干部和环境行政执法人员;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特别是从事对环境有重大影响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农民。

三、主要行动

(一)学习宣传《宪法》,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公务员法》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

(二)学习宣传《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系列文件等;

(三)学习宣传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主要学习宣传《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学习宣传《森林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资源开发利用法律;学习宣传《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等;

(四)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学习宣传刑法、民法、经济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特别规定;学习宣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等;

(五)学习宣传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六)学习宣传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等其他方面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性文件。

四、工作方法

(一)围绕全县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坚持以环境科学宣传教育为契机,促进环境监督管理服务。

(二)普法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应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防止形式主义。

(三)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培训要求,切实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

(四)坚持学用结合,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适应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务实创新,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使广大公民受到形象生动、潜移默化的环境科学教育。

(五)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组织开展环保法律知识进学校、企业、社区与乡村等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六)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注意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各类环境案件的典型教育和法制宣传作用,给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学习、参与环境事务的平台和机制。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日常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日常联系和协调,形成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合力,为全民科学素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经费安排

环境科学宣传教育所需经费,要按照有关要求列入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保障科普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队伍建设

加强环境科普人才的业务培训,完善制度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环境科学宣传教育队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学校、社区等公共平台开展环境科学宣传教育活动。

(四)监督检查

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要创新监督与激励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改进。局绩效考核办公室要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全局表彰。

6.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报告 篇六

市目督办、市全民科学素质办:

我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与监督下,在市全科领办的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发〔〕7号)、《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彭全科领〔〕1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目标

管理督查办公室、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文件》(彭全科领〔〕1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和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领导

我局根据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要求成立了以焦锋副市长、局长为组长,主持工作的副局长柯以农同志为常务副组长,党组成员谢静为副组长,各科、室、站、队为成员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各种要求和规定,严格完成规定动作和任务。

二、扎实开展环境科学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平台,加强四川石化项目环境保护宣传,已先后发放《四川石化项目环保知识科普手册》多册。发放18种环保资料10000余册(份),播放6种环保电视宣传片,展览38个环保宣传展板和4套20张环保宣传挂图。

三、积极开展主题教育

组织开展环保进工厂与进农村“落实科学发展创新环保先行”主题活动和“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市委副书记谭学军对“6.5”活动作重要讲话,市人大和市政协领导、各镇分管环保工作副镇长和环保员,以及近1000名人民群众参加活动。3项活动,接待12批36人次的环保咨询,受理19个环保问题,100%当面解答;利用全市“3.15”宣传、“科普宣传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等活动,12次设立环境保护宣传咨询点,广泛开展环保进基层活动,现场解答120多名群众提出的环保问题。

四、在环保行政审批中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和验收关,保重建,促增长。截止目前我局共审批213个建设项目,其中报告书36个、报告表39个、登记表138个;验收26个建设项目,其中报告书2个、报告表4个、登记表20个。配合省和成都市环保局审批12个建设项目,其中报告书7个、报告表5个;验收2个建设项目。在灾后重建项目的环保审批和验收中,我局克服了诸多困难,按照“特事特办、靠前服务、提速审批”的原则,对64个福建援建项目和100套生态厕所等项目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服务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审批任务;在决战“9.1”中,预验收44个对口援建学校。认真执行成都市区外工业项目管理办法,切实推进“三个途中”,没有违规在区外审批新上工业项目。

二是按照省和成都市环保局要求,及时恢复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通过底前的各种筹备工作,规范了发放程序和条件,按照符合一个发放一个的原则,全年共为88个排污单位办理排污许可证89个,其中正式排污许可证81个,临时排污许可证8个,为排污者持证排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指领下,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全局各科、室、站、队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坚持全局干部职工每周五学习例会制度,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当前的时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尤其是今年3月至8月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全局干部职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市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坚持每周一环境监察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协调环境执法问题,安排布置环境监察工作;同时强化了环境监察制度建设、业务学习与培训。清理环境监察执法法律法规,编辑印发了《排污费征收管理文件汇编》和《环境突发事件资料汇编》两本环境监察执法常用手册。三是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坚持每周例行培训学习制度和以老代新培训制度,适时进行现场培训,确保新进人员尽快上岗。二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完成新编《质量管理手册》,完善新的质量体系,并一次性通过计量认定评审。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思路

(一)加强宣传教育。做好环保法律法规宣传,使环保法律深入人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重点单位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制宣传教育。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全局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规范化服务机关建设,强化环保行政审批和依法行政。全面实行集中审批,理顺审批关系,公开审批指南,规范审批行为。切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和事业单位政务公开。建立行政效能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体系。围绕全市重大项目重点搞好项目环评服务,促增长,保稳定。

7.科学素质 篇七

一、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哥白尼 (波兰) 曾说:人的天职就在勇于探索真理。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辩证意识, 更要敢于培养学生在真理中发现问题。其中数据记录、资料查询及实际考查是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手段;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 结果更精确, 有着其它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 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科学的理解、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接触到的实验数据, 修正学生对待数据的心理倾向, 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锻炼数据资料整合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 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 信息搜集整合意识, 对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高, 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在近十年的一线教学中总结的培养学生在数据中、信息资料中养成求真意识的事例和一些看法:

作为科学老师笔者经常在自己的课上让学生提前或在实验中做一些信息搜集、数据调查和记录, 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随堂提问, 发现部分学生在观察现象、做实验时所收集和记录的数据资料是失真的。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实验数据不完整、不全面;有的学生实验数据误差偏大;还有的学生只顾操作忘记记录数据,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伪造数据或者涂改实验数据……这些现象的存在, 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运用数据进行解释预测的实效性、真实性。

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课前资料的收集失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例如在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气象观察》中, 笔者要求学生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处理, 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 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笔者自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 因每次课堂上笔者都会询问最近一周最准确的天气情况, 学生们都会纷纷抢答。于是笔者信心满满地让学生在这堂课中以小组的形式来汇报最近一月的天气状况, 可结果学生都默不作声。原来孩子们为了应付这节课, 为了在课堂上不被老师揪出来说自己的统计是错误的、不准确的, 于是他们就在家里查看每一周的天气预报, 用天气预报中的数据做观察柱状图, 并告诉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在每次抽查、督促活动中如果只注重学生的结果, 却忽视了学生们仔细观察、严谨的治学态度, 最终导致这一节课的教学只能以失败告终。最让笔者感到懊悔的是这一个单元观察天气现象的内容都是真真假假, 回想起来:如果学生长此以往以这样学习的方式来对待这门课, 那笔者不就是教会学生造假的、不认真的侩子手了吗?难道不准确就是错误的吗?难道错误就不该出现吗?……面对学生的哑然笔者才明白在科学课中有时尊重真实的错误比准确无误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更为重要;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才能引导孩子们在错误中成长起来, 认真对待每一个过程, 教会他们在科学活动中学会辨别真伪, 才能培养他们敢于纠正、规范自己的操作、每一个实验及其过程, 培养他们严谨治学态度。

二、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堂科学课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 学生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探究是儿童本身的一种需要、也更是种天性, 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学生面对一些数据、信息、图片时, 自然激发起好奇心。例如:笔者在让学生学习《大树和小草》这一课中,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观调, 然后带着大家到野外去观察——自己熟悉的小草和大树, 并在观察之前说说自己如何去对比观察它们, 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观察方案,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浓了。而意想不到的是大家的观察方法既多又细又认真, 个个都像小老师一样来设计自己的观察方案, 做的结果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本节科学课学习形式的转变,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灌输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和教师共同设计教学, 改进学习方法, 和同学互相交流、互相合作, 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挑选、挖掘……并通过实践、观察、课前查资料等方式自己解决提出来的问题。在这样的40分钟里,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学家”。

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 就是较好地把握了课堂探究活动的开放性, 即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头、手、嘴、眼、耳、鼻的空间和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营养”, 让他们身临其境, 使他们学习的时空更为广阔, 头、手、嘴、眼、耳、鼻更加自由,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好奇心得到更大的提升、也更容易得到满足。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 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 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 另一方面是猜想研究结果可能是什么。猜想不可能一下就找到问题的症结, 有的正确, 有的可能不正确,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应该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因此猜想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一是已有的经验, 二是科学事实。猜想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和引导, 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比较, 形成假设, 并强化这种意识。另外, 要将学生猜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假设, 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基础。

(二) 面对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方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获得成功。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把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提出假设与猜想, 自主准备科学探究素材,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允许学生失败, 并且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最终取得科学实验的成功。养成学生辨别、观察、归纳的习惯, 让他们认识在错误中找到真理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孩子们进行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作为课改中的一门新课程,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来探究, 显得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和知识性,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生产生活中科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初步懂得一些科学原理, 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自然科学课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例如在教学天气这一单元时, 首先笔者让学生观察水, 大家都知道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资源, 学生对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质呢?比如水的颜色、气味等等学生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在生活中水的各种形态 (比如冰、雪、雨、云雾……) 学生在生活中都亲自感受过, 但它们是不是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蒸气能直接变成冰吗?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也成为科学课课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内容。再如:声音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 在教学声音这一单元时, 笔者这样设计教学:利用橡皮筋和铁铅笔盒制作——能发声的铁铅笔盒, 通过学生身边物品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找出声音的存在并也适时提问: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听到了声音?怎样才能发出声音?……紧接着让学生课下利用身边的其他物品及可再次利用的废旧材料自己制作一个小乐器, 这时将课堂实验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培养他们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学习, 通过学习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目的, 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是如何利用科学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以上是笔者对科学课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一些粗浅做法及认识。 新课改精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标准, 要求我们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转变;如何让科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并教会学生养成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好习惯;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放性, 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力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实践与研究[J].教学参考, 2010

8.科学素质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素质

小学阶段,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准备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部驱动力。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因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探索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操作欲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它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以我所任教的三年级为例,他们刚一接触科学课就都很喜欢科学这门课程,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喜欢做实验,非常期待每一个实验。我发现,只要一开始做演示实验,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就都被调动起来了,所有的人都睁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紧盯着实验装置,观察着即将要发生的实验现象,生怕漏过了任何一个细节,在这个时候,哪里还用老师去强调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已经做到了。这样的课堂,还怕不高效吗?

二、实验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

科学课应把课堂的自主权、选择权交给学生。在科学教学中实行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使学生都有所成就达到课堂高效。在执教《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首先,给每一小组提供材料:铁架台、滑轮2个、线绳、记录表格。其次,给学生十分宽松的时间进行讨论。即认识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并拟好实验方案。人人动脑,个个动手。然后,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相互补充,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修改各组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三、亲身经历实验,体验快乐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要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搭建、设置、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動手实践、动手探究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材料的呈现,活动的开展等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驱动力,让他们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艰辛、曲折、快乐,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沉与浮》一课的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困惑不解,无从下手,于是,大胆尝试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如巨大的邮轮为什么不会沉到海底,人为什么能躺在死海中看书等现象来思考解决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前我又提供了橡皮泥、大的木板、食盐、瓶子等器材,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协作,比比哪个小组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多,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兴趣盎然,齐心协力,动脑动手,亲身体验,经过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终于探索出了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三种方法。①借助其它物体;②改变物体原有的形状;③在水中放盐。又如在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空气的基本性质,把这些原有的认知作为新内容探索过程中的思维依据,去认识和把握新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要领,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过程,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实验法方法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小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法,多出新点子,多出新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通过交流各组都设计出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如:把兵乓球捏瘪后放到热水中;用玻璃瓶塞上一个带胶塞的玻璃管,然后在玻璃管中滴入少量红墨水;把气球的吹口套在瓶子上密封好,放在热水冷水中,观察现象等等。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他的独立探索,我采用了讨论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自我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他们的意见,去修正自己的想法,提高讨论与实验的效果,鼓励他们在自我矫正过程中,悟方法,学方法,进而得到成功。

上一篇:风筝比赛活动策划下一篇:家长会资料-高三家长与孩子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