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精选12篇)
1.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一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二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一稿到第五稿的开头。
“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 激荡着未来。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 新潮涌动, 号角声声,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顺时而动, 乘势而上,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才能无往而不胜。”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六稿到第十二稿的开头。
这种变化, 绝非简单地在行文造句上的推翻重来, 其本质还是我们创作思想方面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坦率地说, 这种变化, 让我们饱尝了紧张又兴奋、痛苦且快乐的感受。
紧张。是因为这组“何平文章”, 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惯例, 居然是九篇一组的系列, 居然要在一个多月全部完成。朱夏炎社长高度重视, 从写作动员到谋篇布局全程指导, 高标准、严要求。
李兵感慨道:“这一个多月, 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整天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破题搭架子, 怎样组织语言锤炼句子……”
兴奋。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逢重压志弥坚的性格使然, 是因为对重大题目的挑战性充满了思索、探求、试图找出答案的渴望。
在动手写作之前, 我们一连开了好几个会, 充分学习领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和朱夏炎社长提出的总体要求, 统一思想, 明确方向。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规律”, 谈规律, 是一个很哲学的话题, 稍有不慎, 容易流于概念化、理论化。既要深刻, 又要耐读, 怎么办?最好的解决方法, 是把对规律的认识, 真正化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 真正化到振兴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具体实践中去, 这样的文章, 人家读起来, 才会觉得有深度、有针对性, 也有力量。
在实际操作中, 即使我们觉得已经认识很深刻了, 但还是走了弯路。正如我们的第一个开头所存在的问题, 它入题太慢, 入题太玄, 没有把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清清亮亮、明明白白讲出来。此时, 我们犹豫、彷徨、怜惜、不舍, 毕竟这是我们奋战多日, 曾经很得意的劳动成果。最终, 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改, 必须大改!不改就不会有提升, 就不会上高度!”
于是, 我们重新谋篇布局, 开门见山就把“中原经济区遵循规律而来, 也必将遵循规律而兴”的主题抛出来, 让读者一口咬到“包子馅”, 解馋, 过瘾, 痛快。
痛苦。是因为一篇评论, 从立意到结构, 从句子到语言, 都需要悉心经营, 又都可能面临推翻重来、另起炉灶的情况。每每看到自己苦心孤诣搞的东西, 又被改得面目全非;每每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而紧锁眉头、凝神苦思;每每为一个观点、一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 真有一种身心疲惫、痛苦不堪的感觉。
在初稿完成后, 我们又专程跑到省社科院, 请几位专家为我们的文章“会诊”, 完善思路, 清晰观点, 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了把握, 堪称收获巨大。从省社科院回来后, 我们加班加点修改稿件直至东方破晓, 真是自己又给自己找了一次痛苦。
快乐。是因为我们能有幸参与如此重大的报道, 是因为眼看着难题被一一攻克, 白纸被黑字渐渐覆盖, 一种职业快感油然而生。
我们有快乐, 我们更收获。
当我们捧起印有我们的“何平文章”的报纸, 真是沉甸甸、沉甸甸的。通过参加“何平文章”的写作, 我们每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上升——这恐怕也是“何平文章”的一个规律。
对省委中心工作认识更加明确。在小组讨论文章结构之前, 我们集中学习了卢展工书记的大部分讲话、文章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文件, 进一步把握省委的工作重点。
让自己的理论水平产生飞跃。写作过程中, 我们根据文章观点, 有针对性地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李瑞环的有关理论论述, 以及一些专家的理论观点, 可谓边学习边写作。
培养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从构思到行文, 从报社领导到普通记者, 每个人每一刻都是全力以赴。朱夏炎社长曾经两次把我们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聊天, 在他的启发下, 我们聊着聊着就碰撞出很多想法, 脉络捋清了, 写文章下笔时就有神了。记得在去年最后一天的深夜, 我们几个围坐在办公室里写稿到“山穷水尽”的时刻, 王亚明副总编及时雨般闪现在我们面前, 他和我们一起把握卢展工书记的讲话, 探讨曹维新的思路, 把“规律”这两个字掰开了、揉碎了再组合起来, 终于使我们“柳暗花明”。即使在文章上版前的最后一刻, 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王亚明副总编辑、王自合编委依然和我们在一起推敲标题。其实, 标题上就那么几个字, 我们添了删, 删了添, 竟然尝试出N多个排列组合方式。
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三
春夏秋冬,草枯草荣,日月轮转,昼夜交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循环往复。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万有引力”在牛顿发现以前就存在着并起作用,只是牛顿通过研究认识了这一规律。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受鸟儿飞翔的启发,使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成为现实,圆了多少代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古人在鱼游浅底的启迪中,实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冲天豪情。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万物荣枯,人们于细心观察中培育了农作物,使更多的生命得以生息。这些不都说明人们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吗?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2014年2月10日《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颁奖人对中国过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真挚评价。
在黄旭华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巨大力量。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且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黄旭华与同事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最终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切都是黄旭华在认识并了解核潜艇的工作原理基础上所做出的成果。如果没有客观的理论依据,就制造不出更尖端的核潜艇。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愈充分。
尊重客观规律有利于造福人类,而违反客观规律则会受到惩罚。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草原上的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草原上的小羊少了一些,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少了的羊是被狼吃了。人们对此很是气愤,于是他们开始大量的捕杀草原上的狼。长此以往,草原上的狼减少了。人们原以为狼少了羊安全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羊的数量没有因为狼的减少而增多,恰恰相反,羊的数量在减少。这令牧民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们向相关专家请教才明白:自然界中生物间存在着生物链。狼吃掉的是病弱的小羊,而身强体壮的小羊则可生存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羊的质量,有利于样的繁衍。狼的减少使病羊继续存活并把疾病传染给了健康的羊,因此带来了上述的结果。最后专家给的解决办法就是引进一匹狼,维持生物链的平衡。
4.求客观规律之真心得体会1 篇四
“求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事业的成败。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倡导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在“求真”上下功夫,在“务实”上求突破,在解决题目上取实效。
一、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在“求真”上下功夫“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就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熟悉过程,就是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方法,揭示客观本质、把握变化规律。“求真”是“务实”的条件,没有正确的熟悉,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在求真上下功夫。
要尊重客观规律。求真的“真”,核心在于事物的规律性。熟悉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制定一项政策,推动一项改革,启动一个工程,上马一个项目,必须以熟悉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为条件,不能蛮干、乱干,更不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摆花架子。尊重客观规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强化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解决好为谁求政绩的题目。尊重客观规律,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
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只有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要立足本地实际。求发展规律之真,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脱离实际、不主观妄断、不盲目随意。求发展规律之真,必须立足于这个实际,摒弃急功近利思想,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提脱离实际的指标,不搞劳民伤财的工程,不做超越现阶段的事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步把事业推向前进。
要讲究工作方法。求发展规律之真,必须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坚持调查研究,下真功夫、苦功夫往摸清情况,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更要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工作,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题目,形成学以致用的学风。要着力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重大题目,找到解决实际题目的有效方法,取得解决题目、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在 “务实”上求突破
“务实”就是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作为熟悉和实践的主要内容,就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文件上、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在“务实”上求突破。思想熟悉要 “唯实”。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来熟悉桂阳的现状,统筹兼顾,力戒主观片面性;要坚持用大局的观点来
熟悉自己的职能,站在全*人民的态度上行使权力,维护群众利益;坚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待桂阳的发展,开拓创新,力戒僵化思维。
制定发展规划要 “求实”。要坚持以实践为第一标准,凡是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凡是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就要改正。要善于运用群众的聪明丰富和完善决策,以基层为课堂,以群众为老师,倾听意见和建议。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靠班子集体的聪明制定和完善决策,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始终做正确的决策。
具体工作要“务实”。党员干部要坚持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果断反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精神,积极向上,真抓实干;要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主动应变,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多挤一点时间学习,少一点应酬,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少一些主观主义,多干一些实事,少说一些空话。总之,要把干部作风建设贯串于抓落实的方方面面。
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在解决题目上取实效当前,我*少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还存在着与求真务实的精神格格不进的题目,在一些部分和少数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题目比较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作风和做法,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着
力解决这些题目,使我*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
要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领导和群众关系上最敏感、最实际的表现。继续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是根除官僚主义这一顽疾的措施。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熟悉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5.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五
认识客观规律,促进干旱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近几百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青藏高原及其抬升加热对大气环流的作用加强了欧亚大陆尺度的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亚洲中部的干旱起着放大器的效应,使其成为全球显著的干旱区之一.西北干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地理学和生态学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广阔天地和施展本领的舞台.干旱区形成、演化及其环境效应,干旱区水土资源匹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山地-低地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协调,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等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作 者:郑度 ZHENG Du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刊 名:干旱区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年,卷(期):200522(3)分类号:X7关键词:
6.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六
一、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偏差直接影响他们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公正性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这种认知往往因某些因素的作用而出现这样与那样的偏差,而这些认知偏差将直接导致其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首因效应作用引起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的实验表明,人们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因首次对人及其表现所形成的印象而影响其对人以后的表现的看法与评价[1]。这种现象也往往会发生在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的认知反映中,即当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形成好或不好的第一印象时,往往会因此影响到他们对以后教师及教学的看法与评价,即便是这位教师以后的实际教学与最初相比有显著的差异,他们也有可能根据自己对教师教学的最初印象去品评这位教师及其教学。
(二)近因效应作用引起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认知偏差
人们不仅因首次印象的作用而影响其对人以后的认知评价,同时,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N.H.Anderson)的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往往因对人最近形成的印象的作用,而影响到对人以往的整个认知与评价[1]。这种情况仍然有可能反映在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的认知评价中,即学生也有可能会因受最近教师及其教学表现的好与不好的印象的影响,对有关教师过去的整个教学形成相应的好与不好的认知反映,并因此而失去对教师以往整个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三)晕轮效应的作用引起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往往因对方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形成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往往会影响其对对方其他多方面的乃至整体反映,这种现象叫晕轮效应。尼斯贝德(R.E.Nisbett)和威尔逊(T.I.Wilson)研究发现,学生往往因对教师某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形成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从而导致对教师的其他方面的一种笼统认知[3]。如在学生中往往有可能因某个教师长得漂亮而对他的教学作出更多的肯定评价,或仅因某个教师性格内向而表现得有些冷淡,就可能对这个教师的教学等作出更多的否定评价。因此,教师往往有可能因某一突出优点被扩大而忽略掉缺点,也有可能因身上所存在的某一突出弱点而掩盖对其优点的反映。
(四)标签效应作用引起的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认知偏差
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许多教师被赋予这样与那样的荣誉和头衔,如“特级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讲师”、“教授”、“校长”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是给教师贴上了这样或那样的标签,但这些只能说明教师的过去,并不能反映教师在当前现实中的种种实际表现。而在现实中学生往往因受到这种标签作用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作出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有失偏颇的评价。一般在同等的条件下,他们更容易对那些被社会赋予更优越地位的教师给予更多的肯定性评价。
二、学生对教师和学科的情感与态度会左右他们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同时要受到学生对教师与其所教学科的情感与态度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在对他们的认知对象形成反映时,往往有一种力求使自己保持对有关对象反映上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协调一致的倾向,当这些成分出现不协调时,其中的认知因素就处在从属地位,而情感与态度便成为左右人对有关对象评价的主要因素[3]。从现实来看,学生对教师与其教学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协调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及态度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其对教师教学的认知评价
如果学生对教师怀积极肯定的情感与态度,即他们对教师持一种友善的态度与热爱的情感,那么即便他在认知上觉得教他的教师实际的教学情况一般甚至较差,学生也不会对这样的教师的教学作出一般或较差的评价,而他们往往会对自己持有好感的教师表现出较大的仁慈,从而对其教学给予更多的肯定评价。相反,他们对那些没有好感的教师,往往会持否定的态度,更多的是给予消极的评价。这里我们应当说明的是,教师应当改善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对自己持友善的态度与情感,而且学校也应将师生关系的好坏作为反映教师教学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毕竟只是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某一个侧面,因此它既不能反映教师教学的全貌,更不能成为学生评价教师整个教学的唯一尺度。何况学生平时对教师的好恶态度与情感反应并不一定完全是建立在正确的是非标准基础之上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反常现象,即有的教师既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同时对学生也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学生往往对这样的教师并不那么友善,甚至持有反感,并因此给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消极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因对教师所持的情感与态度不仅左右着他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且有可能因此严重影响了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二)学生对学科课程的态度与情感也会影响其对所教学科教师的教学评价
实践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每个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所学课程的投入度与积极性。一般来讲,学生对持肯定态度与情感的学科课程,平时投入较多,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而稳定,那么他们对有关教师的教学了解就可能更深入与全面一些,因此,对这样教师的教学评价的结果就有可能显得真实一些。相反,学生对一些自己缺乏兴趣的课程的学习,平时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往往不如他们所感兴趣的课程,因此,他们很难做到如实地对这类课程教师的教学作出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当然,从道理与责任上讲,每个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的积极态度与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并努力学好自己所教的课程。但由于学生对有关课程的学习态度与情感,不仅要受到来自教师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关于学习课程方面的态度与情感,不可能完全为教师所左右。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因对学科课程的态度与情感的偏向影响到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的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学生由此而形成的对教师及其教学的评价也是失之公允的。
(三)学生对不同学科课程所持的期待会影响他们对有关教师的教学评价
每个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学科课程持有不同的期待。事实表明,大专院校的学生对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期待是不一样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更多是以间接兴趣为主,因此,他们往往在专业课方面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较高的期待,他们总希望专业课教师在知识内容上教得深入系统一些,“含金量”高一些,因而,他们在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方面。如果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期待,即便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或较差,他们的教学也有较大的可能得到学生好的评价。对专业课以外的课程,尽管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也有所期待与要求,但他们对这类课程的学习,较大程度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因此,他们对这些课在教师教学的形式上持有更高的期待,即他们往往希望上这类课的教师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形式灵活多样,富有感染力。因此,学生往往将这类学科课程教师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其教学的形式上。在教学中尽管上这类课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把握较好,但其教学的方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也就难以得到学生应有的肯定评价。而有的教师上这类课时,尽情侃大山,哗众取宠,使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却往往会受到学生较多的肯定评价。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因对学科课程的不同期待使其在对有关教师教学评价中的着眼点不一样,致使其有可能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出现严重偏差。
三、师生中的人际互动心理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一)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心理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并因此而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师生间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改善与增强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评价,而师生间消极的互动有碍于师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会因此而降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在师生互动中,有两种情况会给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造成明显的影响,一是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与交往频率。师生间直接的双向式交往方式容易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且这种交往方式愈多,愈有助于加强与巩固师生间的这种了解与信任,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样教师的教学持客观的或肯定的评价更多一些。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学习活动及结果的强化性质。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强化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教师不能不加以评价,学生的作业,教师不能没有一定的批语或给予相应的成绩。虽然强化的方式很多,就其性质来讲,不外乎有三种:一是正面强化,即给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予以好的评价或打高分;二是负面评价,即给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予以不好的评价或打低分;三是界于上述两种强化之间的中性强化,即给学生学习及其结果予以一般性的评价与分数。教师给予学生不同性质的强化,往往会使学生作出相应的回报性反应。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有好的结果,一旦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关于自己学业方面的正面强化,他们不仅自身增添一种成功感与自豪感,而且会对给予他们这种强化的教师多一些好感。这样一来,那些投学生所好,对他们放松要求尺度的教师,即便他的实际教学水平并不高,学生对他教学的评价一般也不会很低,甚至有可能较高。社会心理学所揭示的“我好,你也好”的人际关系的对等性原理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存在[5]。反之,那些平时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讲究原则的教师,由于学生经常从这些教师那里得到自己不理想甚至不好的成绩,他们不仅容易产生自己在学业方面的失败感与失落感,也有可能形成对给予自己不理想和不好成绩的教师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这些教师平时教学表现不错,也难得到这些学生较好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在学业方面的不同性质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与态度,进而也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心理会影响其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群体中的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往往要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使个体反应去个性化,即个体自身某些心理与行为表现往往并非出自于个人的意愿,而主要甚至有可能完全受到群体中其他人行为的影响,并且在群体活动中人们一般都具有力求使自己的行为表现与他人有关行为表现保持一致而不愿做“出格者”的反应倾向[6]。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都难以避免因学生受从众、暗示、感染、模仿、舆论等群体心理现象的影响作用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失去客观真实性。尤其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的方式评议教师的教学,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直接与明显,往往第一个发言的学生的评价对其后发言的学生的评价有明显的影响。在学生间互动心理的作用下,个体常因受同伴的影响使其对教师教学评价形成偏差。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且是一种难以避免和无法完全控制的客观存在。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某种或某几方面的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会直接造成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缺乏应有的客观公正性,有的甚至会产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严重失误。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有关部门在对教师的管理与决策中,应审慎使用从学生方面得到的有关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信息。否则,有可能使一部分教师受到不应有的伤害,最终将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2]邓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3,164,196.
[3][4]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26,115.
[5]R.A.巴伦,D.伯恩;黄敏儿,王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2.
7.理性客观看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 篇七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公管系2012级艺术翻译班的xxx,很荣幸今天能够代表我们组上台演讲。
社会热点是一面多棱镜,不仅能聚焦社会焦点变化,更能折射社会矛盾的消长和时代的变迁。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调查,随机访问3400位城乡居民。从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反腐倡廉等19个方面选出他们感受最强烈的、最关心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市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医疗问题,房价和食品安全问题。
今天我们就主要探讨一下医疗问题和房价问题。
我想问同学们知道绵阳的“走廊医生”吗?四川绵阳市人民医院女医生兰越峰,因多次反映所在医院“过度医疗”而被迫沦为“走廊医生”长达22个月。她之所以受到医院的打压仅仅是因为她不愿意让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不愿意过度医疗,这明明是一件医生应该做的事,但却得到如此结果,这让更多的病人和病人家属对医院感到愤懑不平。因此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医患冲突让医患矛盾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近七成的网友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被打、医院被砸等类似的报道让原本不融洽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同时看病贵,床位费、护理费上涨,让原本自费的病人表示压力更大,同时医疗负担重、医保覆盖面较低,仍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房价。网上有人说,现在人们见面问的不是吃饭了没而是买房了没。我想起了之前在微博上被网友们转载的一个帖子称,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我结婚却要用爹娘半条命!是啊,过去十年,中国楼市、房价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中间也经历了约四次调整。但是,虽然房地产调控屡屡出台,但始终收效甚微。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房地产必将成为民生热点的主要议题,房价在两会之后的走势也将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会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了调控,并且会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但政府从未提及“打压”,只针对“遏制过快上涨”。在行业人士看来这是如此积极的一个信号,作为购房者最担心则是房价越调越高。
8.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八
“新常态”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客观形势
1.经济强刺激过后需要休养生息
2014年, 我国经济增速正式告别自2006~2013年大投入、强刺激, 连续几年GDP超过8%的快速增长期。随着房地产热和基本建设热的失效, 未来继续靠投资拉动经济成长的空间在迅速缩小, 经济增速下行, 但此期间形成资本错配、投资决策失误, 以及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如房地产、煤炭、钢材等产能过剩,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形成, 央企、国企资源浪费, 腐败现象泛滥, 空气质量恶化等后续不良影响还在“发酵”, 消化起来极为痛苦, 但这也是“倒逼”我国推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此时, 不需要政府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行为, 反倒需要暂时的停顿、反省, 静下心来思考, 需要强刺激过后的休养生息, 去库存、去杠杆、去泡沫, 消化产能过剩。此时的经济下行, 是更好地积蓄能量、孕育新生企业的大好时机, 也是为再一次腾飞打基础。在大投入、大刺激“精疲力竭”之时, 正是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发展之时, 善于把握时机才能百战不殆。
2.资产价格步入下降通道
长年累月的高投资, 已导致我国许多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产能过剩, 库存商品积压严重。2014年以来, 房地产业尤为疲软, 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销售额、销售价格不断下滑, 相关联的炼钢厂、水泥厂、玻璃厂等企业正在陷入困境。如今, 钢铁的价格在我国已跌到了“白菜价”, 供大于求的局面, 使得资产价格处于下降通道, 这为实体企业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供了可能, 实体产业经济利润将有所增加, 艰难的生存环境将有所改善, 创业、兴业的热情将有所恢复。
以前, 由于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货膨胀率, 导致产品成本急剧升高、实体经济负担过重、制造业空心化趋势加快, 许多中小制造企业不得不弃主业或停业, 转而向赚钱的房地产业和大工程项目投资。现在, 各类资产价格逐渐下跌, 变得越来越廉价, 如原材料、燃料、动力、包装物、房租、设备、厂房等, 直接导致产品生产成本降低, 销售价格更具竞争力, 特别是出口企业更具竞争力 (见表1、图1、图2) 。2004~2013年 (2009年除外) , 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表明, 均在104%以上。其中, 2010、2011年峰值达到最高, 在109%以上, 而2012、2013年呈逐渐下降趋势, 均跌至98%上下。
(注:图、表为笔者整理。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统计局)
3.市场空间被腾出
2006~2012年, 大型央企、国企股票集中上市, 筹集近8万亿元, 挤占了市场存量资金, 造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并遭到严重挤出挤压。但经过几年以后, 由于央企、国企固有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 造成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腐败事件多发等弊端, 其能量较之前大幅度削弱, 原来非常强势、不缺钱的大型央企、国企逐渐被吃空、掏空, 亏损严重, 竞争力大不如前, 政府再为其输送大把资金已不现实, 这就在客观上为产权明晰、高效能的民营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同时, 由于现行政府反垄断的干预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民营企业可在国家重要领域参与投资经营, 打破了准入门槛, 这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4.更多存量资金被释放出来
随着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热的失效, 这类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资金使用率大幅度降低, “炒楼团”的资金也部分抽离出不赚钱的楼市。近期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社会融资总规模 (涵盖范围最广的官方指标) 在2014年一季度减少了5600亿元人民币 (合900亿美元) , 至5.6万亿元, 同比降幅为9%, 创纪录低点, 表明国有企业投入基建项目的资金使用量在下降, 因负债过度, 这些企业正在回避借贷。借贷资金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降低, 腾挪出的资金量将释放给成长更快、赚钱更多的实体民营企业, 缓解其资金饥渴状态, 融资变得更为便捷、顺畅, 融资成本更低。
(1)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情况。2014年1~6月,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4.2万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4.1%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3.1%) , 增速比1~5月回落0.6%。其中, 住宅投资2.9万亿元, 增长13.7%, 增速回落0.9%, 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8.3%,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创新低, 房地产开工和地方基建投资被抑制 (见图3) 。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2)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情况。2014年1~6月,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5.9万亿元, 同比增长3.0%, 增速比1~5月回落0.6%。其中, 国内贷款1.1万亿元, 增长14.1%;利用外资0.02万亿元, 下降20.6%;自筹资金2.4万亿元, 增长10.1%;其他资金2.4万亿元, 下降7.2%。在其他资金中, 定金和预收款1.4万亿元, 下降9.3%;个人按揭贷款0.7万亿元, 下降3.7%。这些数据表明,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呈下降趋势 (见图4) 。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5.人力资本向效益好的民营企业转移
(1) 随着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高管薪酬的限制, 以及反腐力度加强, 诱人的高福利待遇逐渐降低, 机关、事业单位的“灰色收入”被禁止, 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工作热情有所减弱, 这些人有可能“下海”经商或到经营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施展才华。人力资本的这种转向, 有利于民营企业吸纳优秀人才, 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2) 我国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700多万, 这个庞大的高知识、高素质的年轻就业群体, 有勇气和智慧, 没有包袱, 轻装前行, 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潜能, 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是民营企业生生不息的人才来源。
(3) 户籍政策的改革, 为农村年轻人进城发展提供了机会。
(4) 城镇化建设, 使得失地农民进城务工, 这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一线操作人员。
6.互联网技术造就一批新生代民营企业
可用“冰火两重天”形容传统企业生存艰难和新兴互联网行业企业的兴旺。互联网企业在高歌猛进, 互联网精神及技术所带来的创业创新热潮, 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一方面, 淘汰一批债务链、担保链出现问题, 或生产技术落后、营销模式跟不上时代要求, 或管理不善的企业;另一方面, 拥有高科技、清晰的产权机制, 实施现代企业治理和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的新型企业, 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升级有着巨大的盈利机会, 正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经济增速减缓之际, 为新生企业发展创造了时机。
“新常态”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1.打破限制, 鼓励全民创业兴业
(1) 降低注册公司门槛。2013年以来, 随着下放开办企业权力, 一元钱可以注册公司, 取消报批、审核费用等, 注册门槛和费用的降低, 全国个体户数量增长了30%, 掀起了“草根”创业、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3月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显示, 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 解决了1.5亿人的就业问题, 新增就业和再就业70%以上集中在小微企业。
(2) 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一是政府实行简政放权, 取消和下放主要涉及投资、经营、就业等的审批事项, 为群众创业减少障碍, 为企业发展“松绑”。虽然2014年经济增速放缓, 但是1~9月新增就业仍然超过1000万人, 这得益于创业潮有效对冲了传统行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二是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道路货运经营许可证核发等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 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以壮大市场主体力量。三是取消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 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 推动市场化职业水平评价。
(3) 打破事实垄断, 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又称“PPP”) , 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通过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 获得使用权益。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 打破国有企业对若干服务业部门的事实性垄断, 加速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 通过国企与民企混合制, 提高效率, 降低对资源的浪费, 有效抑制腐败现象发生, 反对地方保护和不正当竞争, 着力清除影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
2.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近期, 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定向宽松措施 (如定向降准、定向降息、再贷款、PSL等) , 注重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资金导向流入到生产、消费领域, 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1) 采取渐进式的降息、降准政策。一是降息。2014年11月22日, 人民银行非对称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 金融机构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5.6%,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2.75%。降息是降低融资成本的有效措施, 通过非对称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将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 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促进投资扩大, 带动消费, 提振市场信心。二是降准。2014年, 人民银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 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0.5%, 并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其他各类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定向降准举措, 是对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一种创新, 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通过正向激励措施, 促进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 既避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激发经济活力, 又为促进就业创造了良好金融环境。
(2) 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增量。2014年, 央行通过向五大银行发放贷款, 向金融体系注入5000亿元资金, 功效上已相当于全面降准50个基点, 银行贷存比的监管上限也有所放松, 银行业连续五年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增量。2014年9月末, 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加465亿元, 这些资金将导向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 多措并举, 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一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调, 民间借贷利率下调, 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2014年10月, 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9%、2.64%, 比上月回落0.28%、0.29%, 比2013年12月低1.47%、1.64%;企业贷款 (含票据) 加权平均利率为6.88%, 比2013年12月回落0.32%。10月末, 3年期、7年期AA级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32%、6.17%, 比上年末分别下降2.03%、1.29%。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约0.5%。二是取消不合理收费。目前, 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价格管理制度, 并减免企业服务收费, 既可为企业“输氧供血”, 又能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底气和能力。例如, 目前江浙一带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略有下降, 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评估由银行收回自己负责, 不需要由中介机构评估、论证, 总体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更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因为基本都是投向实业, 很少有到期还不上贷款的, 反倒是大企业的大额贷款有可能收不回来, 因为其投资于非实体领域, 风险更大。
(4) 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发起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工作, 已批准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筹建。这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进一步优化银行业结构、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提升微观金融效率;继续制定支持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加大对薄弱领域和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做好对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支持工作。
(5) 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资源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腾挪信贷空间, 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14年8~10月,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24单、914.5亿元, 比2014年上半年多121.3亿元。
(6) 推进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有序扩大至全国, 并推出做市商交易机制。截至2014年12月9日,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挂牌公司1434家, 总市值达3994.47亿元, 累计实现融资151.16亿元。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杠杆率。
(7) 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为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 带动消化过剩产能和劳务输出, 2014年向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提供外汇资金3848亿美元, 使银行有更大自由度为企业提供委托贷款、开展多元化投资, 扩大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服务实体经济。
3.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过去积极的财政实际偏稳健, 展望2015年“财政政策会要有力度”, 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例如, 中央的负债率可以适度提高, 赤字率可能扩大至2.5%;让地方发债扩围;财政主导仍是稳增长的核心手段。
(1) 财政资金技改贴息, 推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升级换代。扩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 支持小微企业推进结构性调整和科技进步。政府将动用600亿元财政资金作为技改贴息, 将有市场潜力的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普遍更新换代一次。按6%的利息计算, 能够带动10000亿元。由企业向银行提交贴息贷款申请、技改方案和还款计划, 后两者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公司论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担保公司担保、评级公司评级。但不需要政府审批, 银行正常审贷即可。这种做法就是把中介机构拉进来, 这些机构为了长远的利益, 其专业水平不比政府审批机关差。让企业和中介机构各司其职, 政府的职责就是严格监管, 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凡是达不到技改方案或还款不及时的, 就严厉处罚应当承担责任的中介机构或借款企业。
(2) 设立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引导地方、创业投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3) 扩大赤字规模, “土地财政”向“公债发行”转换。在经济增速下行通道中, 为了实现稳增长, 国家将采取具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赤字规模会有所扩大。“企业化”的地方政府作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以前大肆投资和发展经济的热情已导致债务高企, 未来投资规模必将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房地产热、大项目投资热的降温, 依靠“土地财政”获得收入已很难。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规定, 地方政府举债只能是省级政府发行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举债借助融资平台之路将逐步萎缩。这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退出, 2015年度的财政赤字规模有可能达到20000亿元左右, 为历年最高, 但仍会守住3%的财政赤字率 (赤字规模占GDP比重) 、不超过60%的债务率 (债务余额占GDP比重) 。这是欧盟的标准, 我国也严格遵守这个标准 (见表2、图5、图6) 。
4.减税政策和涉企收费清理
中央政府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开展减税政策和涉企收费清理工作, 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1) 实施减税等优惠政策。一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工作, 简化合并增值税特定一般纳税人征收率, 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 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二是实施减免小微企业的所得税政策。三是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 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产品进口。
(2) 开展涉企收费清理工作。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 清理各种涉及企业的不合规的收费, 取消一部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全面清理并且规范公路收费, 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 建立涉企收费的维权机制。
“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征
1.创新驱动
“新常态”宏观经济形势带给民营企业既是新挑战, 更是新机遇, 创新驱动成为重大战略抉择。从粗放经济走向更加精致的现代经济是必然趋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技术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升级, 向科学管理转型, 才能让企业摆脱危机, 不断适应市场变化, 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将企业带入良性循环。
2.承担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 尽最大可能创造就业机会、贡献税收、保护环境、低碳发展;必须依法诚信经营, 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必须发自内心地履行社会责任, 承担慈善公益义务, 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
3.商会互助
倡导民营企业共建民间互助商会组织, 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 实现中小企业的“抱团”发展。虽然中小企业个体的能量有限, 但是集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由个体单一企业奋斗向商会互助“抱团”发展, 在行业内集思广益, 共同交流经验, 寻找机会, 提示风险。
4.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消费市场正在持续地打开, 正在从一个资本的输入国迈向一个资本的输出国, 各种自贸区正在规划、建设, 互联互通正在启动, 更大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和重组、组合更加容易便利, 我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大众创业兴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新的经济“发动机”已然成型。
结论
依靠消费和服务业的增长模式取代依赖投资和信贷的增长模式, 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政府积极主动作为, 不再盲目追求强刺激、超高速增长, 而是打基础、利长远, 以速度换质量。客观发展趋势的变化, 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通过建立、规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打造公开便捷的服务平台, 构建激发企业活力的长效机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黄金期和机遇, 大踏步前进。
摘要:我国经济增速下行, 已进入“新常态”, GDP在7%左右徘徊, 表现为短期投机向稳健长效实体经济转换、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政府调控向市场调节转换。笔者对客观形势和政策导向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提出大投资、大刺激后的我国经济需要休养生息, 政府为了稳定经济、促进就业、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为民营实体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民企创业、兴业进入了难得的黄金期。
关键词:新常态,民企,客观形势,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慎海雄.善于在新常态下捕捉新机遇[J].瞭望, 2014, (48) .
[2]张明.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六大建议[N].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4-09-28.
[3]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及成效[N].中国政府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2-16.
[4]《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 (国发[2014]62号) [L].2014-11-27.
[5]《确定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措施, 促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R].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2014-12-12.
9.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九
客观的)
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XX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待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0.《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十
哲学本身是世间规律的总结,抽象难懂,如何将抽象化生动,用生活去解释理论是我的教学追求,本堂课基本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
用爱情这个青春期敏感的词汇去把握社会真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内在的`联系。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播放《特洛伊》的预告片,这场因爱而爆发的战争,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英雄的个人欲望,神的意志是否会成为战争的决定因素?引出唯心史观的一般特点: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社会的真谛是什么?怎么去追寻?引导学生明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在问题探究环节,展示各时代的经典情话。爱情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与社会存在有何关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宣言,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逐渐引入高潮。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早恋苗头比较普遍,通过展示一张“小纸条”,抓住眼球,把握共性,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谈谈正确爱情观作用。用正确的爱情观去对待早恋问题,将课堂升华,体现现实意义。
如果以后你收获了爱情,组成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每天必须要面对的几个问题?衣食住行是生活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这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了使学生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以耐克鞋的生产为例,然后播放《大跃进》的小视频,讲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在归纳总结环节,突出重难点,加以训练。
上完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符合学校一四五教学思维,但是还有许多不足,在语言组织上出现啰嗦和语病的问题,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是很多,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课堂环节,在学生回答完,讲评很少,有些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11.论人不断发展的规律 篇十一
论人不断发展的规律
人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发展也有着规律性.深入了解人不断发展的规律,自觉地遵循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才有利于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人的不断发展的规律主要有:人的本质受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社会存在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社会素质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作 者:王孝哲 Wang Xiao-zhe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723(6)分类号:B038关键词:人 发展 规律
12.企业的客观发展(写写帮推荐) 篇十二
客观是一种哲学术语,客观也指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是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存在。另外,其也是指人看事物或则人物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添加任何个人的因素在里面。是客观的认识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的认识一个加盟企业的实力便是不添加任何的个人色彩或则听取他人口中的描述。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加盟企业做出最为本质最为客观的认识和观点。以此来衡量自己是否需要加盟该企业,或则断定该企业是不是适合自己加盟,能不能满足自己的加盟条件。
对于餐饮加盟项目的选择,加盟投资者一定要客观的认识加盟企业的本质。通过对其所进行的实地考察和正确评估去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才能够客观的去加入这个团队。川菜加盟店廖排骨让更多的加盟者客观认识其强大的实力,加盟致富信心不可挡。
川菜加盟店廖排骨自创建以来拥有了三十年的品牌发展历史,在四川总部的大力帮助下构建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成熟的经营模式,构建了多渠道的特色产品。川菜加盟店廖排骨用事实说话,其拥有了国家专利发明技术和独特的炒糖上色工艺,制作出了纯天然的安全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这么多年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市场上的绿色健康食品企业。
川菜加盟店廖排骨用客观说话,其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先后获得了“成都名菜”、“中国名菜”、“四川省著名商标”、“全国绿色餐饮企业”、“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等等许多荣誉,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公认的诚信企业、绿色企业。
廖排骨全国免费招商热线:400-888-2128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荐阅读:
国际社会发展规律理论09-04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客观要求10-04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09-16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09-18
心理发展规律07-12
全球烟草产业发展规律09-15
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律12-01
心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探析07-06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