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测图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4-08-07

数字测图发展现状与展望(15篇)

1.数字测图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一

关键词:简码法,CASS编码法,数据采集,数字化测图

目前,使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测图,草图法及编码法仍然是两种主要的测图方法,但草图法和编码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草图法,对整个测图工作的速度影响非常大,因为观测员往往要等画草图者画好后,方能对下一点进行测量。还有一个大的不足就是画草图员要时刻保持与观测员联系,核对测量点号。一旦对不上号就出问题了,并且如果测区范围比较大,地物比较杂乱,将严重影响测量工作的进程;而编码法,观测员每观测一个地物点都要输入多达6位的数字编码和2—3位的地物编码,不仅速度慢,且不便于记忆[1]。为了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本人通过实践,提出了一种简洁实用的测图方法———简码法。

1简码法测图原理与测图步骤

1.1简码法测图原理[2]

所谓简码法[3]就是指在野外将采集的地物点坐标数据附加属性简码,内业处理软件根据简码与成图软件内部编码对照文件,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转换为成图软件能够识别的图形数据文件,从而实现了“外业直接成图”,减轻了测绘工作者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成图质量。

南方Cass软件提供了编码法,如何将复杂的编码法转换为简洁实用编码法是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代码对照表,将简洁的代码与Cass的野外操作码有机地结合起来,如:DG,M71,171300,电杆;XF,M91,175200,消火栓;JF,F6,141200,简单法;NBL,M37,164400,内部道路等。其中第1列为作者设计的简码,第2列为CASS野外操作码,第3列为CASS内部识别编码,第4列为地物实体名称。第1列与第2列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如“电杆”的简码为“DG”,取“电杆”两个中文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比“M71”好记多了,再如“消火栓”的简码是“XF”,也是中文拼音字母的缩写,简言之,作者所设计的简码都是取地物名称拼音字母的缩写。因此,外业的使用简码可以自己根据地物的名称起一些通俗易懂、有规律、容易掌握、便于输入的操作代码。

1.2简码法测图步骤

下面介绍一下使用简码法测图步骤:观测人员只需能熟练操作仪器和简码的输入,如当立尺员在立内部道路时,内部道路的简码“NBL”,则该点的操作码为“NBL”,这是立尺员通过对讲机告诉观测员该点地物为内部道路,则观测员在仪器上输入操作码“NBL”即可,如果下一个地物点还是内部道路,则观测员只须输入连接码“+”即可,如果下一个地物点是路灯,则其简码为“LD”,则操作码为“LD”,则观测员须在仪器上输入操作码“LD”。

由此可见,在熟练操作后,立尺员在到达立尺点之前,可以先通知观测员输入地物简码,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 CASS系统中自动成图的操作步骤

2.1数据转换

在读取全站仪数据,由于文件的格式和所设计的简码不符合CASS自动成图的要求,因此须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转换成CASS系统所能识别的代码,才能在CASS系统中自动成图。数据转换软件(如图1)是通过VB6.0编程实现的(程序略)。

2.2 通过该软件转换前后的数据比较

通过野外测点代码转换软件转换前后的数据(见图2、图3)。

2.3 编码引导与编码识别

打开南方CASS成图系统,点击菜单中的绘图处理,再点击编码引导按钮,选择后缀名为YD的文件,如图4所示。

选择好4-11.YD文件后,单击打开,弹出如图5所示对话框,选择好4-11.DAT文件后,再单击打开,编码引导即完成,接下来再在绘图处理命令中选择编码识别,选择4-11.DAT,单击打开,CASS软件将自动成图 。

3 野外操作码构成原则

4 简码法测图实例

下图是中山市小榄镇某地区通过简码法测图技术自动成图的部分地形图(见图6)与该地形图对应的简码、代码表(见表2)。

5 简码法测图总结

5.1 简码法测图的优点

(1)简码法测图是一种全自动成图方法,大大提高了外业的采集地物点速度及内业成图的效率;

(2)对于点状地物点,外业记录数据和内业编辑自动绘图数据简单[6];

(3)简码法测图使内业绘图工作者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4)简码法测图外业数据采集时,无需人员现场绘制草图,整项工作两个人即可完成;

(5)内业成图时,只要外业测了,内业就可以绘制,从而减少了一些人为因素,提高了成图质量。

5.2 简码法测图的缺点

(1)野外数据采集时,跑尺员须与观测员时刻联系,告知观测员下个地物点是什么点,以便观测员及时更换简码;

(2)外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采集数据点,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外业采集数据的效率;

(3)对于规则地物如四点房子,因为在测图过程中,我们只须测其三个角点,在CASS中即可将其绘制,在采用简码法测图时,内业自动成图就无法闭合,因此还须人工进一步绘制。

(4)内业成图时不容易发现错误。

总而言之,简码法测图是一种十分简洁、方便、实用、经济的测图方法,利用此方法测图,外业数据采集速度快,由其他测图方法的三个人搭配工作减少到两个人,而内业室内成图更加方便、简捷,并且,成图质量更高,实现了“外业直接成图” 因此,大大减少了测绘工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史长鳌,刘秀格.大比例尺数字化测绘新方法———简码法.测绘通报,2003;(8):64—65

[2]高济德.浅谈简码法在数字化测图中的应用.人民长江.2008;39(3):84—85

[3]安立新.简码测图在测量中的应用.矿山测量.2004;(3):47—48

[4]邹时林,谢刚生.数字化成图理论方法与实践.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

[5]潘正风,杨正尧,程效军,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篇二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像处理领域呈现出了喜人的发展态势。现阶段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社会许多行业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该技术在增强信息交流丰富性、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工作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结合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在本文中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现状;趋势

1 概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工作过程即是将图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该工作需要依靠计算机方能完成,因此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被人们称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工作过程包括对图像的除噪、增强、复原以及编码等。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再现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模拟图象处理技术在处理图像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图像发生失真、质量大幅下降,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则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图像的质量,不会造成图像颤动、模糊等现象[1]。

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特点

2.1 处理精度高

就目前状况而言,人类已经能够实现将任何一幅模拟图象数字化为二位数组。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图像数字化精度得到大幅的提高,理论上讲,即使图像的精度非常高,只要技术人员通过改变处理工作中数组参数的方式便能实现将模拟图象转化位数字图像的目的,并且能确保处理工作具有极高的精度。

2.2 再现性佳

模拟图象处理过程中,储存、复制以及传输等操作而致使图像的质量严重下降,而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则能很好地避免图像失真现象的出现,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图像质量,确保图像的真实再现。

2.3 灵活性强

与图像光学处理技术不同的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除了能够进行常规的线性运算工作外,还可以进行非线性处理工作,因此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2.4 适用面较宽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航空照片、显微镜照片以及普通图像都能够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程序相对简单,技术人员只需通过计算机设备便能便捷地实现将不同信息源图像转为数字编码格式的目的。

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最先被应用于航天图像处理工作上,1964年,美国航空局首次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月球表面图片进行处理。1972年,人们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至医学领域,也正是这一年,医学界中最重要的摄影技术——CT技术诞生了,从而宣告人类正式进入数字医学图像时代,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环境。现阶段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国内应用非常普遍,大到航空航天领域,小到微生物科学。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应用也非常普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帮助建筑师们分析拟建造的建筑物高度是否合理,是否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或者建筑群造成不良影响等。在生物工程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将机体活动原理、新陈代谢机理客观地呈现在科学家眼前的目的,从而有效地促进生物医学的进步与发展[2]。

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展望

4.1 军事公安领域

在未来,军事以及公安领域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频率将越来越高。军事领域中的侦察图像分析、军事卫星图像处理以及导弹精确制导等工作都需要用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人脸鉴别、指纹识别以及交通监控等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公安领域应用的典型例子。现阶段,我国许多高速公路已实现自动收费,其中自动车辆收费系统中的车牌以及车辆信息自动识别等工作需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

4.2 通信工程领域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通信媒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流媒体通信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其中的图像传输工作便需要使用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流媒体领域中应用广泛,其中包括高速率彩色电视信号以及高压缩率图像传输等。

4.3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应用的最典型例子便是CT。医用显微图像处理分析工作也需要使用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通常情况下,癌细胞识别以及染色体性质、形态分析等研究工作需要高精尖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此同时,心电图分析、超声波图像处理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身影。

4.4 工业工程领域

工业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必须要确保工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事实表明,在工业工程领域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与设备的工作效率。就目前状况而言,流体力学图片升力以及阻力的分析,流水线质量检测以及工件识别等工作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频率较高。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机器人的制造与调试工作便需要用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3]。

4.5 航天航空领域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也非常普遍,科学家们热衷于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航天航空图像处理工作上。卫星的出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卫星图像采集与处理工作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未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在资源勘察、农业规划、灾害监测以及气象预报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5 结语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门应用率极高的技术,其具有模拟图像处理技术不具备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远的未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必定能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应当看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仍具有一些缺陷,因此技术人员应当做好技术革新与改进工作,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杨保华,王菁,梁欣.Matlab在《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2]张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3.数字测图要求 篇三

任务一:完成全站仪课程的数据成图任务,必须保证图式和图面正确和整洁;

任务二:从学校大门口沿道路到东餐厅后面做纵断面线,以设计高程为100.00米,路宽10米做断面法土方量计算;

任务三:给定特定地物的固定坐标和高程,实现测站改正功能,同时进行高程改正。

上交数据要求:

1,在实习报告中必须附闭合导线和三角高程的计算表,以及画好的南校区cass图一张(A3打印,图面上要做高程点过滤,10米,打印时必须关闭ZDH图层,打开GCD图层),其上交的图和计算表,不计算在实习报告的页数和字数之内。

2,上交电子文件要求:

(1)一张原始数据的cass图,必须加图框,以“原始-姓名(学号).dwg”命名;

(2)一张在原始数据上用断面法和DTM方法两种方法计算土方量的cass图,可不加图框,以“土方计算-姓名(学号).dwg”命名;土方量计算的EXCEL表格文件。

(3)一张进行测站改正和高程改正后的cass图,加图框,以“测站改正-姓名(学号).dwg”命名;

(4)每组上交原始的dat数据文件,包括控制点信息数据;

4.数字测图毕业设计 篇四

平阳县带溪小流域腾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来自于平阳县腾蛟镇人民政府,是我新年后的第一个任务,本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工程施工图设计提供地形图。

本工程任务内容为五等GPS平面控制测量;五等水准测量;1:1000地形图。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小流域为单位,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通过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措施综合治理。

本次施测项目位于带溪小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山区,三小块经果林地形,测量面积为1.8平方公里。结合当地温暖湿润气候及山区地形,预计工程工期在35天左右。

02月07日我们测量队伍进场,队长李子坡,队员有陈铿伟、王鑫琦、陈振鹤。项目经理(检查员)俞永军,来工地安排、落实包括吃住等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进场后由于天气的原因,本周我们仅完成现场踏勘、五等GPS控制的选埋、五等静态GPS的观测和一半的“代五等”高程测量。

“代五等”是我新接触到的一种高程测量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全站仪的三角高程法传递高程。本工程中由于已知点不仅离测区比较远,高差较大,且中间隔着几座高山,所以不提倡用水准测量的方法,采用“代五等”高程测量。从已知高程控制点“Ⅱ樟立10”出发,经过E1、E2……E8后闭合到“Ⅱ樟立10”。使用DJ2全站仪,边长、角度测回数为4测回,采用三联脚架法作业。根据规范,边长测定一测回间较差10mm,测回间较差为15mm;天顶距观测指标差较差为10’’,测回间较差为10’’;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为正负15mm,路线中各边的天顶距不宜小于75°和大于105°。

在“代五等”高程测量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该地区地处山区,雾气非常重,早晚都会起雾,加上每测站的距离较远,指标差有时会超限。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地面上会产生“热浪”,影响边长读数。傍晚就起大雾,无法进行“代五等”外业作业,大大缩短了我们的外业作业时间。我主要负责记录,由于不熟悉“代五等”作业流程,且队长李子坡技术娴熟,读数较快,我在记录中出现了一些小错误,在李队的指导下得到了改正。

5.数字测图实习体会4 篇五

以往我们的实习都是在夏天进行的,从没在冬天进行实习过,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冬天实习,我们注意到冬天在外面的实习跟夏天有些不一样,夏天温度高、太阳烈,对仪器的影响要大一些,冬天光线要暗点,温度对仪器的影响较小,所以我们实习前因地因时制定了一个技术方案,然后按照此方案进行实习,以便减小误差得到更好的结果。

拿到仪器后,我们先对仪器检验了下,然后做了整体的规划。这是我们第一次用数字绘图软件来绘制地形图,对实习要求不太了解,但在老师讲解下,了解了基本要求。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学了普通测量学,知道绘制地形图时应从整体到局部、从控制到碎部进行规划,也算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的知识。在做控制时,由于我们上学期期末做过控制测量的实习,许多东西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这样我们更好的巩固了控制测量知识。控制测量比较简单,但由于在测量公共点时,点被一个组组占用了,导致很多组没法测,也引起了小小的争执,不过大家还是互相体谅了下。在全组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做完了控制测量。

下一步是做碎部测量,大一时我们做碎步测量用的是经纬仪,对用全站仪测碎部并不熟悉,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们了解了用全站仪测碎部应注意的地方。用全站仪记录数据时,因为是第一次这样操作全站仪,开始时我们都有点不太适应,对仪器的操作也熟练了,所以测量用的时间也少了,效率提高了不少。测量时,我们组员分工明确,而且还交换工作,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不同的工作,全面的锻炼我们,不能单纯的为了完成实习而实习。碎部测量的关键是注重细节,碎部点的选取需要倍加细

心,以免选到一个错误的点,在后面画图时出现错误。

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内业处理了,先将所测数据导入到CASS软件中,再利用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CASS软件是南方测绘公司基于AutoCAD平台推出的数字化测绘成图系统。该系统操作简便、功能强大、成图格式兼容性强,被广泛用于地形、地籍成图,工程测量应用,空间数据建库等领域。这学期大比例测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CASS软件,课堂上老师指导了用CASS导入数据并绘制地形图的基本方法,所以对这个软件现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没实际运用过。这次画图还是摸索着在进行操作,浪费了一些时间,走了些许弯路,但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基本对CASS的功能多多少少有点掌握,也就做得越来越快了。

6.1:1000数字化测图作业 篇六

数字化测图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地面测量仪器、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内容, 正逐步取代人工模拟测图, 成为地形测图的主流。数字化测图的基本思想: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 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 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 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

数字化测图的方法很多, 其中用GPS RTK配合全站仪进行数字化测图是它的一个发展趋势。GPS RTK与全站仪联合测绘地形图, 可以优劣互补[1]。GPS RTK技术具备定位精度高, 不需点问通视, 并且测定一个点的时间仅为几秒钟, 作业效率与全站仪采集数据相比提高1倍以上。但在建筑密集地区或树下, 由于障碍物的遮挡, 容易造成卫星失锁现象, 使RTK作业模式失效, 此时可采用全站仪作为补充。最后将两种仪器采集的数据整合, 形成完整的地形图数据文件。在相应的软件支持下, 完成地形图的编辑整饰工作。

2 测区及数据概况

测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南, 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 测区是骊山群峰中的一个孤山, 部分山坡上有石榴树、酸枣树、茅草从, 地势险峻, 被沿山公路所环绕地形复杂。此次测图平面坐标系统采用西安80坐标系, 有Ⅱ、Ⅲ等三角点两个 (新丰火车站、骊山山顶) 可作为测区布设首级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的起算点。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有Ⅲ等以上水准点可作为首级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的起算点 (骊山山顶) 。

3 测区控制测量

3.1 选点、埋石

首先需在测区内选择若干个控制点并埋上水泥标石, 点的要求是:点位应选在稳固、易于设站和扩展, 通视良好、能长久保存的地方。GPS观测点位应满足GPS信号接收的需要, 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 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和大功率无线发射源。能看到测图范围内的大多数碎部测点。

根据地形沿盘山公路做4到6个控制点并在山上做2到3个控制点。选好点后, 在地面埋设一般普通标石, 四等点应做40cm×40cm, 厚10cm的护面, 并在基坑内浇铸混凝土;或打上木桩 (离地面10cm) 并钉上钢钉, 用红油漆在木桩上标注点号, 字头朝北, 编号前冠以Ⅳ, 如Ⅳ01、Ⅳ02……, 一级点在点号前冠Ⅰ, 如Ⅰ001、Ⅰ002……。。

3.2 静态GPS控制点测量

用GPS RTK静态观测根据已知点坐标, 实测两等级控制点坐标, 并用随机软件基线解算平差获得两点真实坐标。每个GPS点上至少设站观测2次, 观测时应量取仪器高两次, 并记录于观测手簿中, 两次读数差不大于3mm, 取平均值作最后结果, 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不得大于5cm, 一级网中最弱点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个点观测均要求用手簿进行记录, 记录内容为:点名、点号、观测者、天气、日期、时间、天线高、时段、接收机编号, 并将特殊情况记录在备注栏。

4 测区碎部点测量及数据处理

卫星观测环境较好时可以直接用RTK进行碎部点采集, 所采集的数据是经实时基线解算后得出的WGS一84坐标系三维坐标, 经过坐标转换软件实时转换出地方坐标下三维坐标。

应用RTK采集碎部点时, 遇到一些对卫星号有遮蔽的地带, 这时可利用RTK给出测站点的点位坐标, 然后采用全站仪采集碎部点坐标。全站仪作业的具体操作:选择一个文件或建立一个新文件;输人测站点号、代码及仪器高等;输入后视点的点号和代码进行观测。

测量完成后, 应将RTK手簿和全站仪内存中的数据文件传到计算机中, 才能进行地形图的绘制。

5 地形图的绘制

在外业无码作业数据采集的基础上, 内业将利用外业草图, 采用南方CASS2008软件进行成图, 成图比例尺为1:1000。为了实现RTK坐标数据与CASS展点数据格式统一, 应用RTK相关软件进行输出格式的自定义, 然后用该软件实现与RTK测量手簿的连接, 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 通过编辑将数据存为*.dat格式, 为内业成图做好前期准备;另外将全站仪采集的数据也下载到硬盘中, 把所有下载的数据同样存为*.dat格式。

CASS所成的电子地图进行了严格分层管理, 可满足种专题地图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DAT文件的建立;展点;DTM的建立;三角形的修改;勾绘等高线;等高线的修饰 (包括修饰与高程注记) ;地物、地貌的修饰;图廓的整饰, 最后形成标准的数字化地形图。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GPSRTK配合全站仪以及南方CASS成图软件进行西安市临潼区西鉄职院骊山实习基地1:1000数字化地形图的野外数据采集及后期数据处理成图的过程, 简单介绍了其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此次数字化测图作业充分说明了利用RTK配套全站仪及南方CASS软件成图是一种高速、快捷、方便的新方法。

关键词:GPS,RTK,全站仪,南方CASS

参考文献

[1]巩彬, 李平, 吴向阳.RTK配合全站仪在数字化测图中的应用.现代测绘, 第32卷第4期, 2009年7月.

[2]王文革, 田春华.数字化测图的现状与发展.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NO.17.

[3]马春艳, 郭敏, 郑秀明.GPS在1:1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 2009, 05.

7.浅谈数字化测图 篇七

关键字:数字化 测图

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渗透,信息化测绘仪器特别是集测角、量边和部分数据自动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型全站仪的出现,促进了地形测绘朝着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平板测图无论在速度、精度和管理方面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地形测量不可避免的从模拟测图转变为数字制图,地形测量的成果也不仅是绘制在图纸上的地形图,更重要的是以计算机磁盘为载体,提交可供传输、处理、共享的数字地形图,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基础资料。数字化测图是现代测绘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现代制图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效率高、更新快、管理方便等特点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测绘手段,成为测绘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一、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数字化成图系统主要应用于地形成图、地籍成图、工程应用三大领域。

数字化成图系统的特点:

1. 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2. 精度高。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3. 信息量大。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4. 信息存贮、传递方便。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5. 便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二、数字化测图的几种作业模式

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是指数字化测图内外业作业方法、接口方式和流程的总称。一般来说,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大致分为数字测记模式、电子平板、原图数字化三种。

1. 数字测记模式

数字测记法模式为:野外测记,室内成图。野外用全站仪测量,电子手簿记录或者直接使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记录,同时配以人工画草图,室内将所测数据直接由记录器传输到计算机,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参考草图编辑成图,并由绘图仪绘制地形图。根据存储观测数据时是否赋予实体属性可以将数字测记模式分为有码作业和无码作业。

2. 电子平板

电子平扳是以电子计算机及电子全站仪等测绘仪器为载体,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测量与绘图的完美结合。它的优点是将现场的各种地物以点、线、面、文字及属性信息保留在计算机中,并可以随着地表现状的变化而进行编辑、查找、统计、分析、和管理[7]。特别指出的是电子平板既要有与全站仪通讯和数据记录的功能,还应进行数据的解算建模,拥有图形编辑、修改功能,绘制出符合规范的地形图,真正实现内、外业一体化,是较为理想的数字测图模式。

3. 原图数字化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可以将纸图、薄膜图转化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电子地图,手扶跟踪矢量化和扫描矢量化是两种主要途径。由于扫描矢量化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因此,扫描矢量化已成为现阶段矢量化的主流。为此而产生的矢量化软件已有很多,如德国Softelec公司的VPStudio,挪威Rasterex公司的RxAutoImage Pro等优秀的矢量化软件,国内也有一些同类产品出现,如MapGIS,CASSCAN,EPScan,Read等。扫描矢量化是将纸图扫描为栅格图像,然后用矢量化软件将其矢量化为数字图像,它的主要误差来源是原始资料的误差和扫描误差,一般情况下在扫描分辨率为300dpi时,其图纸的定向误差和矢量化误差均小于0.5mm,可见其数字化精度较高,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三、数字化测图的优势

数字测图实质是一种全解析(下转64页)、机助成图的方法,与模拟测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数字测图促进了大比例尺测图的自动化

数字化测图可以采用全站仪+电子手薄或RTK,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然后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图形编辑,或者采用全站仪+便携机+相应的测图软件直接将数据传给便携机,自动计算,实时成图,内业进行编辑后打印输出得到图形或表格,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自动化。全站仪和RTK都带有内存,可以进行数据的存储,然后利用相关软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

2. 数字测图促进了大比例尺测图的数字化

数字化地图完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能够方便的进行地物属性的赋值和查询,可以使用了先进的图库链技术,实现了图、库数据的实时互动,这种方式保证了图库成果的一致性并提供了图查询库、由库找图,实现了数据转GIS功能,可供地理信息系统建库使用;可以方便的查询坐标、面积、标高、体积等;可以实时的对局部地物进行修改,始终保持数字地图整体的现势性。

3. 数字测图使大比例尺测图的精度大大提高

过去传统的平板测图其实质是图解测图,它是将外业所测得的观测值用图解的方法转化为图形,这使得观测数据精度在转化过程中大大降低。数字测图则不然,全站仪所测的数据,在记录、存储、处理、成图的全过程中,原始测量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得到了与测量仪器同精度的测量成果。

4. 数字测图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测绘观念

数字化测图突破了传统的测绘技术和方法,许多新的方法和新的测绘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例如:数字地面模型的建模理论;等高线自动生成及拟合理论;等高线的插值理论;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理论;数据转GIS理论;数字地图应用理论等等,这些无疑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测绘观念。

四、数字化测图系统的实现

由以上几种作业模式可以看出,数字化测图系统在数字化测图的内、外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保证测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影响测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优劣将直接制约着数字化测图的效率和质量。所谓的数字测图(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系统,是在以计算机为核心,外连测量仪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在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输出、绘图、管理的测绘系统。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了一些数字化测图软件,比较著名的有南方公司的CASS地形地籍测图系统、武汉瑞得RDMS、清华山维Epsw2000、威远图SV300、广州开思GTC2000等,并且许多生产单位以AutoCAD为平台,利用其内嵌的多种二次开发工具,自主开发了一些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数字化软件。各种软件在功能上大同小异,各具特色,一般都具有外业数据采集、内业图形编辑、等高线编辑及生成、地籍测量应用、工程测量应用、坐标系的处理、数据转GIS功能等。

参考文献

1、张博, 《数字化测图》, 测绘出版社, 2000

8.数字测图校外顶岗实习总结 篇八

学校姓名专业指导老师

一、实习目的

通过在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的实习,使学生掌握外业相关测绘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本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习掌握摄影测量调绘的原理、影像处理方法、成图方法,掌握利用电脑信息获取、图像处理、分类判读及制图的方法和作业程序。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每一个实习环节,协作完成实习任务,独立完成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

1)航空母线图的野外调绘; 2)南方 Cass 软件的学习;

3)用南方 Cass 绘出个人所调绘地区的数字地形图,并输入属性信息; 4)撰写实习报告,提交成果。

三、实习设备与资料

1)航空摄影母线图的准备:母线影像(包括驻马店遂平县和项城市1:1千母线图)。2)南方 Cass 软件学习:南方 Cass 软件。

3)航空母线图的野外调绘:介绍信、夹子若干、图板一个、航空母线图一张、工具袋一个(内装铅笔、彩色笔、橡皮、尺子等用品)、调绘手簿一本。4)南方 Cass 绘图:野外调绘所得数据、南方 Cass软件。

四、实习时间、地点和单位

时间:2011年2月23日——2011年7月30日。地点: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河南省项城市 单位名称:河南省测绘工程院

单位介绍: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测绘单位之一。前身是国家测绘总局第一地形测量队,一九九五年更名为河南省第一测绘院,二00一年更名为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测绘队伍。是首批荣获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点测绘单位,被国家测绘局授予“全国测绘质量表彰单位”,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授予全国测绘系统“先进集体”。是国家测绘局数字化生产基地骨干单位之一,并且是武汉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学院、郑州测绘学校教学示范基地。全院有在职研究生9人,其中具有教授级高工技术职称1人,高级工程师12人,测绘专业工程师及相关专业中级职称人员30人。下设办公室、财供科、人事教育科、计划经营科、总工办、质检科、生产科、第一测绘队、第二测绘队、GPS中心、管线探测中心、数字化中心、地理信息中心等部门。

建院五十多年来,我院秉承科技兴院、质量立院、诚信为本、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以科技增强实力,以诚信和质量占领市场,以持续的改进谋求长远的发展。已实现了测绘生产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并且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GPS卫星大地定位测量、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数字地形测量、数字地籍测量和地下管线探测,4D及其融合产品生产、遥感影像处理及地理信息系统研建等测绘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已形成规模。拥有天宝、阿斯泰克、索佳、SMART等不同型号的GPS接收机四套十六台,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二十六套,遥感影像处理软件三套。内外业一体化数字化测图系统四十余套,影像滚筒式扫描仪一台、A1以上幅面HP绘图仪5台,各种全站仪六十余台,图形工作站及微机一百余台。院数字化中心及地理信息中心布有干线千兆局域数据交换网络。拥有一个120平方的设备齐全的现代资料管理中心。

五、实习过程

5.1南方Cass 软件学习

5.1.1 前期工作

使用appload加载各种小命令,使用3D将母线三维多线段转换为二维多线段,再用convert选p再选a,将二维多线段转换为多线段,将多线段高度全改为0,再用dupvertex将房子的多线段改为闭合且删除多余点。(为了用s刷房子)

在画线时如果画的线为二维多线段,使用plinetype将值改为2。

5.1.2各种命令介绍 Appload 加载应用程序 Dragmode 拖影开关

Dblclkedit 双击模式开关(双击修改字体)Offset 偏移

Adherepl 靠线(本电脑快捷命令qq)可以随意设置

Jzwxx 修改房屋结构和层次(快捷命令aa)可以随意设置 Wipeout 文字消隐

Dupvertex 删除多余点并闭合 3D 三维线转二维线

Convert 二维线转多线段

Xref 外部参照管理器(接边专用)Mssx 过滤

Ddptype 点样式

Purge 清理图层(只有空图层才能清掉)Menuload 菜单加载

绘图命令(命令可以随意设,每台电脑不一样)

在c:/program files/CASS2008/SYSTEM/中用记事本打开acad文件,根据相应格式更改快捷命令。

5.1.3绘房子的常用命令 End 端点 App 交点 Cen 圆心 Mid 中点 Per 垂足点 Pl 绘线 X 绘线 Cc 画圆

H 线型方向转换

U 回到上个操作(回退)

Rr 重构(选择带有骨架线的地物)M 移动

Aa 改层数和属性 Qq 靠线 Fy 改房檐

F 绘制已有的地物,(选择已有地物不用再从地物绘制菜单中选了)S 先画线再添加属性 E 删除 C 复制 G 加高程点 N 拟合

Ctrl+4另一种改檐命令(推荐)需要设置 J(joinpl)复合线连接 Z 范围居中 Regen 重生成

Polygon_topu 拓扑检查(加载后管用)JC 地物点位检查(加载后管用)

5.2航测相片的野外调绘

我们拿着由内业采集的航摄图像母线图,到实地去调绘,5.2.1调绘准备工作

在进行野外调绘之前,将调绘图平放在调绘板上,然后再固定,认真准备好调绘图。准备好足够的水笔铅笔,带上介绍信,尺子。首先在室内确定调绘范围,然后到实地直接判读地物、地貌,对于清晰的可以先用铅笔与尺子按照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将其边界勾勒在透明纸上。对于在调绘图上无法直接判读的,均应带上调绘图到实地对各种地物进行对比。

5.2.2野外调绘内容

(1)、测量控制点

外业应核实内业展绘的控制点是否正确。(2)、居民地和垣栅

房屋一般不综合,应逐个表示。对房屋不同层次、不同结构性质、主要房屋和附加房屋之间的关系都应用分割线区分表示出来。对城镇区的老居民区街坊,房屋毗连,庭院套递的地物特征,应根据房屋结构形式不同,屋脊前后不齐等作分割表示。<1>屋檐改正的方法与要求。屋檐宽度大于0.1米的均应调注改正;具有屋檐宽度的建筑物,根据其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屋檐改正: 房檐宽度可采用铅垂线法,将房屋檐外边线垂直引至地面,用钢卷尺量取屋檐外边线垂直投影至墙角基间距,误差≤5㎝。

对于屋檐宽度不便于量测且两边等宽的,可量测房屋宽度,用(图上房顶宽-量测房屋宽)/2计算屋檐宽度。

<2>几种特殊房檐的处理:

1)有些房子的房檐很不规则,但墙基相当规整,例如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情况可通过量距,直接绘出墙基线,房檐部分打“×”;

2)临街经商用的房屋如商店、饭馆、卡拉OK厅等的门面招牌或装饰用的凸出部分若系砖、混凝土等固定建筑,则如实表示,简易的打“×”去掉; 3)棚房不改房檐;

4)廊房改房檐但要注意不能把全部廊房当房檐改掉; <3>房屋:

1)房屋的性质注记:

a、钢、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的房屋既注结构性质(砼、混)又注层次。b、砖结构的房屋不注结构性质只注层次,结构性质在图外注记。2)阳台:

所有阳台均根据阳台实际情况表示,全封闭落地阳台,综合到主题建筑内;一般阳台用《图式1》4.3.97符号表示,用虚线表示的阳台不需构成闭合线。3)门顶:

门顶是指大门的顶盖,凡大门墩依比例尺表示的门顶或长度大于3米的门顶应按实际投影绘出。

<4>、居民区院落内的违章搭建房屋设施,在其高度不超过正常围墙高度的不表示。

<5>、在扣除屋檐宽度后,经外业丈量确认房屋基脚轮廓线凹凸在图上小于图上0.4mm,简易房屋小于图上0.6mm时,可适当作综合取舍。

<6>对房屋楼层高度低于2.2m和该层实际投影面积不足下层楼房面积范围1/2的假楼可不表示,即不能与下层等同或用同一层数边线计入该楼房的层数中。电梯房、水箱不算楼层。图上房屋层数注记从1层起注。带地下室的房屋按《图式1》4.3.1的要求表示。

<7>、在建建筑物,基本成型但未建成的普通房屋及建筑物应绘出墙基外角的连线,加注“建”字;在调绘截止期限后已经拆迁、推土仍在建或停建的地块,其范围用地类界绘出,加注“施工区”和调注日期,其内部铺装地面应适当加注高程点。

<8>、工地上临时性的工棚和可搬移的售货报亭可不表示。正规的自行车棚用棚房表示。<9>、凡用油毛毡、石棉瓦、塑料制品和铁皮等材料构建的房屋均用简单房屋表示;上述材料做顶,周围是钢结构或砖混结构的生产车间,应按房屋表示,加注“车间”。

<10>、永久性的温室、花房虽然用塑料膜覆盖,但其内部是钢筋、水泥柱支架或某一侧是砖墙结构的,仍用《图式1》4.3.35温室符号表示。

<11>、房屋挑层: 建筑剖面超出房屋墙基的楼层称挑层。

不落地距地面1m以下的挑层,均按落地处理,与主题房屋综合表示。其他房屋挑层区分三种情况,表示方法如下:

a、挑层宽度图上大于0.6㎜时,按《图式1》4.3.98表示。

b、挑层宽度图上小于0.6㎜时,与主题房屋综合表示,房屋的轮廓线以挑层的投影位置为准。

c、挑层下若有柱子、消防栓、地下通道入口处等地物时,均应以相应符号在实测位置上用实线表示。

居民楼门洞(区别于建筑物下通道式门洞):居民楼建有进出口的突出部分称为门洞,按下列情况区别对待:

a、若门洞与居民楼上下整体突出,综合到整体建筑内。b、仅在底层有门洞,按照《图式1》4.3.98a符号表示。<12> 图上长度小于1㎝的栅栏、活树篱笆等可不表示。

<13>具有专项业务用途的房屋,按《图式1》4.3.41-4.3.35的要求,区分表示。(3)、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按《图式1》内容调绘。(4)、交通及附属设施

调绘道路时,要求等级分明、位置正确,应按真实路边线位置表示,线段曲直和交叉位置的形式要反映逼真。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可随意中断,应根据实地情况正确表示。公路进入城区时,公路符号以街道线代替,城区街道上的永久性的安全岛、人行绿化带和街心花园均按照花坛绘出,安全岛加注文字说明。城区街道按《图式1》4.4.14的要求,区分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a、宽度在2m以上能通行手扶拖拉机的道路,用大车路符号表示。

b、宽度在0.7m-2m之间,或者宽度2米以上,但无法通行手扶拖拉机的道路,按乡村路符号表示,但应成网,并反映出疏密特征。双线道路下的涵管要正确表示。

c、宽度0.7m以下的农村道路,用小路表示。(5)、管线及附属设施

a、永久性的电力线、通讯线均要表示,电杆、铁塔均按真实位置测绘。电力线以杆位为定位点,高压线以线段相连,中间不得断开;低压线杆位间不连线。高压线穿图幅而无杆位时,利用地面投影点将线绘出后,在投影点设立高压线箭头符号,不绘杆位符号。电力线或电信线入户线应双向绘制,一般不能省略,如杆位靠近房屋,只绘杆上入户的电力线或电信线符号。同一杆架上同方向有多种线路时,只表示主要的一种。电力线入地、断头应调绘表示。b、地面上架空管线应表示,墩架应实测表示,墩架密集时可作适当取舍,但在管线拐弯处和跨越地物两侧的不应取舍。地下电力、通讯的电缆标应表示。

c、位于城区主要街道和主要交通干线上的阀门等均应表示。各类井盖均应测绘。消火栓要正确表示,当一排消防栓过于密集且用符号难以区分时,应定准两端中心位置,而在中间消防栓可适当取舍。

d、居民地外的公用水井和水龙头应表示。

e、对大型铁塔、电线架、加粗的电杆的表示必须严格按照图式要求,该依比例尺的必须依比例尺符号表示,不得采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如园形高压电铁塔直径大于1m以上时,应依比例尺实际绘制。(6)、水系及附属设施

a、河流、湖泊、运河、水库、水渠、水塘等水压线,不论测绘时是否有水,均应表示,表示方法应按照《图式1》4.2要求。

b、河流、湖泊、运河、水渠底(有水时按上口)等图上每隔20㎝处应测注水位点。c、水塘、鱼塘应加注“塘”或“鱼”。有水生作物的水塘,除绘出水生作物符号外,应加注水生作物名称。

d、沟渠宽度超过图上1mm以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图上1mm以单线表示,有岸堤的沟渠应测注堤顶高程。所有河流沟渠均应绘出流向,单双线沟可加注“沟”。e、对图内主要河流两侧的防洪墙,一般取图上20㎝左右的间距,在河两侧同一位置防洪墙的顶部和墙脚处测注高程注记点。(7)、境界

各级境界《图式1》4.6要求表示。(8)、地貌和土质 a、碎部点高程测定

铺装地面的高程注记点用水准仪、全站仪、GPS-RTK等散点法测定。散点法测站点高程,可采用起闭于等外及以上等级水准点的图根水准点敷设施测一次附合测图水准路线,其长度在8km以内,视距小于200m,闭合差不大于±20cm。注意不得在测图水准点上再发展次一级的水准路线。在施测过程中如通过路口等地方,应尽可能多地留一些固定的地物点(如地下设备、各类检修井等)的高程,以备检测和使用,并要在手簿中详细记录其位置,便于查找。水准点散点法中,测站至碎部点标尺的前、后视距离,地物点不大于80 m,地貌点不大于120m。全站仪散点法中,测距最大长度为300m,并做好记录有关数据。

b、在铁路、公路、主要街道及大车路的中心线处,图上每隔8-15㎝应测注一处高程注记点,在道路交叉口和转换处,以及地形明显变换处也应测注高程注记点。(9)、植被

a、所有植被范围边界均以地类界表示,植被的性质由外业调绘时定性,所有植被均要绘出植被符号,有些需加附注说明。b、居民地附近的散树可择要表示。

c、沿道路、沟渠、土堤、河流、水塘等成行排列的树木,以行树符号表示。

d、有影像的田埂均应表示,如果田埂密集(图上间隔在2㎝以内)时择要表示(舍去的打×表示)。田埂用实线表示,田埂宽度在图上大于1mm的用双线表示,小于1mm的用单线表示。

e、房前屋后、单位院子里的零星菜地不表示。f、季节性的打谷场不表示。

2g、居民住宅前的水泥地面积小于图上2㎝时不表示。(10)、地理名称和注记

a、村名、街道名等以民政部门提供的标准地名为准,否则以实地地名牌为准。

b、所有名称应使用国务院批准的简化字。方言字、地方字应注出拼音字母和汉字谐音。c、有名称的桥、闸、广场、道路、街巷、工矿企业单位、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建筑、名胜古迹及河流、水库、湖泊等都应正确调注名称。

d、注记字体要清晰易读,指向明确。全名较长者可省略注出,但应含义确切。(11)、外业调绘图幅进行接边后,方可上交。除地物、地貌常规接边内容外,也应进行地物属性接边。

5.2.4调绘注意事项

当地理名称注记过密时,可适当取舍。

调绘工作应按照国家标准的地形图图式进行,说明性质的注记应采用“简注表”,不得任意命名。

实际调绘工作中,均应按行调绘或者按列调绘,不得随意调绘。调绘要按照实地情况严格进行,不得伪造,篡改。

在调绘好的调绘图上,图名注于调绘片正上方,像片号注于调绘片右上角,调绘者姓名及调绘日期等信息在调绘航片的右下角。

5.3数字化成图

利用南方Cass进行数字成图工作,绘图时要注意属性的正确,使图形与属性信息建立关联。

5.4撰写报告,提交成果

提交材料

1.修改后的数字地形图; 2.打点数据及其调绘成果; 3.自检记录。

4.精度统计表(高程、间距、平面)

5.实习周记和报告,要求有详细的步骤叙述及图片辅助,要有心得体会,格式按模板执行。

6实习心得

离开学校,我在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开始了为期五个月的顶岗实习。我被分到了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绘制项目,开始了外业调绘测量,内业编图的工作。我开始跟随校外指导老师学习一些调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调绘时的注意事项,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平时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更让我感到我要抓住这次实习机会,多向老师是学习,积累经验,并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

在实习的期间,我从头做起,从跟随指导老师调绘开始,回到项目部向老师学习利用软件编图,我们主要利用南方cass软件进行编图,从老师那里我学到许多作图时的技巧,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在实习的五个月我去了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地物地貌,增加了我的阅历。我体会到了测绘精神:特别能吃苦,意志坚强,热爱工作,艰苦奋斗,保守机密。我想一个人能够经过这次锻炼,一生都会受益匪浅!更加有利于我事业取得成功

虽然实习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我们从汗水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早上早早起床去测区开始调绘,晚上回到项目部又开始编图,一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在紧张的工作中获得充实。我们平常虽然很辛苦,但是生活很充实,很快乐!实习期间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获得了经验,而且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融洽相处,团结合作。

9.提高数字测图精度的措施[模版] 篇九

1、做好图根控制

(1)图根控制点的数量。保证图根控制点的数量是提高地形图整体

精度最必要的措施之一,因此要以满足测图需要这一原则来确定图根点的数量,并且尽量减少支站点的个数。《地市测量规范》规定,全站仪数字方法成图,要求图根点数量一般地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64点;在实际测图过程中,除地势平坦、地物稀少的简单地区图垠点数量可适当减少之外,大部分地区布设图根点数量要多于每平方公里64点,尤其是在城市建成区内,实际需要的图根点往往要增加很多。

(2)图根控制点的精度。采用导线网施测的图根点,要严格操作整

体平差,在图根控制网中要限制支导线点的数量,尽量使网中的每个点都有检核条件。

(3)加强对RTK图根控制点的校核。近几年来RTK技术已被广泛用

于图根测量,但RTK不是万能的,有时RTK高程存在明显粗差;采用RTK方法施测的图根点,相邻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能比相邻导线点之间的相对精度要差一些;此外,在城市测量时还要时刻准备施测导线,因为城市内的不少地方,根本就无法进行RTK测量,对RTK图根控制点可用导线点进行检核或补充。

2、校好仪器设备

(1)、使用合格的仪器设备。除了使用经法定部门检验合格的仪器,并且是在年检有效期内使用仪器之外,还要注意在整个测图过程中,仪器要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2)检查全站仪棱镜加常数的默认设置。仪器检定部门在检定全站仪时,只注明检校时所用的棱镜型号,而在实际测图过程中使用的棱镜与仪器检定时使用的棱镜可能不同,不同型号的棱镜,其加常数也不同。需要记住:第一,每个测区开始测图之前,先测一下全站仪的加常数,按实测值输入我站仪内;第二,当一台全站仪配有两个以上棱镜时,两个棱镜型号(棱镜加常数)一定要相同。

(3)检校棱镜对中杆圆气泡。在作业过程中,如果对中杆底端磨损严重,已经大难临头“圆秃头”,那么趁早把加工成“尖尖角”。

3、做好测站检查

(1)重视测站检查工作的重要性。与白纸测图相比,许多测绘单位数字测图时的测站检查工作有所放松。一方面,测绘人员认为现在的仪器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没有必要进行重合点检查、后视方向归零检查;另一方面,现在进行数字测图,的普遍不再使用碎部测图记录本,而是仅仅核对一下检测数据而不做记录,这样后期的测图检查工作便无据可查。

(2)保存测站检查数据。进行测站检查的正确做法是:每一测站对好后视方向后,在另外的一个控制点进行方向(坐标)检查及高程检查;各测站之间要进行重合点检查;测站工作结束时,还要进行后视方向归零检查。所有的检查数据要有记录,即使不用记录本记录,也要将检查数据存入全站仪内存,以备输出打印。

4、掌握测图技巧

(1)居民地测量使用小棱镜。平常使用的棱镜直径约6cm,这种棱镜测量的地物点其平面位置精度难以达到5cm的精度要求,所以在测量居民地时要使用直径约3cm的小棱镜。

(2)准确放置棱镜。在测量房角等高于地面的建筑时要准确地放置棱镜,放置棱镜的原则是:棱镜测距基准面(小棱镜的基准面并不在棱镜中心)至测站的距离等于房角至测站的距离。掌握这一原则非常重要,但恰恰容易被忽视。

(3)全站仪竖丝照准地物点。在测量房角等高于地面的建筑时,在没有按角度偏心方法观测时,全站仪竖丝要照准房角而不是棱镜中心。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保证能够将距离测出来。当棱镜距测站很近时,可能测距有困难,这时就需要进行角度偏心观测。测距时允许目标偏离的程度与所用全站仪类型有关,Topcon系列仪器允许棱镜有较大的偏离,而Leica系列仪器允许棱镜偏移量就比较小。

(4)电杆进行偏心观测。对如电杆、路灯等点状地物,因其符号的定位点在符号中心,而测量时棱镜又无法立在电杆中心,测量这类地物时必须进行角度偏心观测。偏心观测时,棱镜至测站的距离等于无电杆中心至测站的距离,观测水平角时,使全站仪竖丝对准电杆中心。(5)高程注记点单独测。测量高程注记点时,除了硬化路面上的检修井等点状地物可以做为高程注记点外,一般要求独立测量高程注记点,尤其要避免在高于地面的线状地物(围墙、花坛边、垃圾台等)测量高程注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高程点注记位置合理,二是在测量其它大量碎部点时不用考虑输入棱镜高度,能够提高数据采集

效率。

(6)间距校核地物点。对于难以打点实测的隐蔽居民区,少不了采用勘丈方法测量个别房屋,当每个房屋独立丈量完毕后,需要丈量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关键房角点进行校核。进行距离校核往往容易被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5、落实常规质量控制措施

10.数字测图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十

关键词:数字测图;模拟法测图;质量;速度

一、引言

伴随着电子工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变化发展同样也体现在测绘行业,测绘的设备越发先进,测绘手段也变得多样化。然而,迫于经济压力,很多测绘单位所拥有的配套设备和软件均不能满足自动采集数据以及自动成图的要求,因此数字测图的质量和速度均有待提高。本文结合生产分析了模拟法测图与数字测图的差异性,同时介绍了提高数字化测图质量与速度的方法。

二、模拟法测图与数字测图的对比

一般来讲,模拟法测图是指利用人力手工操作,通过人工记录以及对地形图进行绘制,并在图上使用比例尺等绘图工具对坐标、面积、距离等进行人工量算,运用图解的方式把地形测绘于白纸上,故这种方法又被称之为白纸测图或是模拟法测图。

数字测图是一种全新的测图方法,是指测绘人员在野外通过运用高科技的测绘仪器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再结合计算机的成图软件实现室内成图。数字测图主要包含了数据输入、输出与数据处理三部分。其工作流程为:首先对地形图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其次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是将处理以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图形。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便是将所有采集到的有关地貌与地物的信息数据转变成数字化,再将数字化信息传输给电子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更为丰富与科学的电子地图(见图1)。

三、提高数字测图质量的方法

数字测图与传统的模拟法测图方法极不相同,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因此在测量实践工作当中测量人员必须正确认识与了解数字测图的各项特点,这是提高数字测图质量的根本方法。

1、数字测图是内业与外业密切联系与结合的方式,因此在测图时必须保持内业与外业的沟通顺畅,因为外业测量过程中哪怕出现一丝错误,而这失误很难被内业所察觉,外业测量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内业成图的质量,故而测量人员对待外业测量工作应更谨慎。

2、在控制测量时通常会用到GPS测量,除去必要的测量起算数据以外,应尽可能的对已知检测点进行检测,待检测合格以后,再将检测点放置在控制网中,并将其作为已知点计算其平差,这种方式可对测量结果的精度进行有效的检测,能起到控制测量错误的作用。

3、在利用全站仪方法对碎部点数据进行采集时,就对测站点和后视点加强注意。因为种种实践工作证明测站点和后视点一旦错号,将无法检测出来,这会给内业处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内业成图主要依靠外业记录,因此外业记录人员工作越细致,将所测量的点的属性、连线关系等尽可能的详细记录下来,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绘制草图,这样就越有利于内业图形编辑工作的开展,否则将给内业处理带来错乱。

4、上文已提及由于数字测图较传统模拟法测图有很多的优势,因此已经逐渐取代了模拟法测图,但很多测绘单位受经济条件等的限制,购买数字测图系统的软件数量十分有限,往往只有1-2套數字测图系统。特别是测绘软件受到“加密锁”的限制,使得一套测绘软件只得在一台计算机上得以使用,如遇测图面积过大,工期较短或是测图地点比较分散的情况,将不利于外业数据采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会给内业编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测记法指的是外业记录员在对碎部点进行测量时,利用记事本或是电子笔记本等将测量的原始数据记载下来,同时在测量过程当中绘制测量标注草图,之后再根据草图将所测量到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数字系统当中以实现成图的方法。这种绘制方法可以不受数字测图“加密锁”的限制,因为在录入原始数据时无需用“加密锁”,这样各作业组白天可以尽可能多的收集数据,晚上再加班加点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辑,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加速外业数据采集的速度。

外业记录人员将采集到的数据整理完毕后,再通过数据端口将其输入电子计算机当中,内业编辑再利用计算机中安装的数字测图软件系统,对地物、地形、道路等进行标识,在多次检查确认无误后生成DTM三角网并自动生成等高线,并对坎下等部分等高线作出必要的修改,以初步实现数字化地形图,此外还需对实地图形进行考查,将数字化地形图与实地图形进行对比,修改其中不符要求的地形图,并重新进行补测,使其最终符合要求。

五、结论

目前数字测图技术的运用在我国已经日趋成熟,数字测图已逐步取代了传统模拟法测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仪器也将不断的更新换代,测绘软件也将越发先进,数字测图技术定会步入新的起点。

参考论文:

[1]潘正风.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武汉: 武汉大学社,2004.

[2]宋伟东,张永彬等:《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谢刚生,邹时林.数字化成图原理与实践[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11.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及展望 篇十一

(一) 数字电视的概念。

数字电视又叫做数码电视, 是指从信号源开始就将视频信号数字化, 之后所有的环节, 比如发射、传输、接收整个系统处理, 都采用的是数字信号。其间, 综合各种情况, 还采用数字图象压缩编码技术、数字伴音压缩编码技术、信道纠错编码技术、数字多路复用技术、适用于各种传输信道 (卫星、电缆、地面辐射) 的调制解调技术, 等等。

(二) 数字电视的优点。

数字电视的优点是很多, 并已经被业界公认。一是收视效果较好。数字电视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品质电视画面和非常逼真的环绕立体声效果, 受众对此交口称赞。二是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不易受外界音频和视频的干扰, 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图像不清等负面影响。三是传输效率高。数字电视是利用有线电视网中的模拟频道, 一般情况下, 可以传送超过800套的标准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发射以及传输的费用与成本。四是兼容了现有的模拟电视机, 两者可以共用。只要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视数字电视节目, 一般情况下可以不用更换电视机, 操作极为简单。五是可以依赖先进行技术, 提供全新的增值业务, 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便利。数字电视采用的是双向信息传输技术, 均增加了交互能力,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 获取各种网络服务, 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增值性商业业务。用户能够使用数字电视, 实现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等业务, 并且还能享受多种个性化服务, 这些个性化服务在获得订制后会满足用户的各方面特色需求。 可以说, 它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选择权、更强的交互能力、更宽的发展空间, 一台电视机真正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 成为了一个高效的多元的非常实用的传播终端。

二、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我国数字电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有以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 支撑数字电视的新技术发展非常快。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融合, 极大地推动了大量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系统和产品的产生, 如手机电视, 手持电脑、大容量存储卡、阳光技术等等。在发达国家, 很多技术运用得更为成熟。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数字电视以及多媒体发展上投入巨大, 在具体的做法上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可为我国所学习借鉴。

(二) 数字电视生产企业联盟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内容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及全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样性, 使得相关企业自然地结成联盟。为了拥有更好的市场, 共享到更为先进的技术, 降低生产性成本, 各相关企业即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 共同推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开发, 在数字电视的研究、开发、运作和管理上摸索出了新模式。从我们国家来看,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特别是联合开发技术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还没有形成企业联合开发公平技术的有效模式, 在技术研发、技术整合、产业资源推进入面, 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此外, 国际有优势数字电视研究和生产企业也在加强整合, 目前这些企业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加强横向业务的整合转向了对垂直整合, 留给发展中国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这种趋势在数字电视领域里面已经有所显现, 也是我们将来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 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共存。如果实现两者之间的顺利交接, 并降低相应的管理费用, 让用户更为全面地享受到数字电视带来的高效生活, 将是管理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对策与前景展望

(一) 高度重视, 切实提高认识, 更新思想观念。数字电视作为我国一项特殊的产业发展, 由于观念、政策和市场等原因的交互影响, 在某些领域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但是, 有种种迹象表明,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相关官方的政策改变与实施。比如, 国家广电总局为了推动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运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付费频道业务发展, 已经批准了中央电视台付费频道, 并批准了北京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中广影视传输网络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等十多家机构成立有线数字付费节目集成运营机构, 专门来负责运营、管理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并使之形成真正的产业。今后,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有资格、有机会和有条件地加盟到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开发, 共同分享数字电视“大蛋糕”, 也将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数字电视的更大范围的传播, 促进数字电视业在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另外一个现实是, 国际著名广电设备厂商和传媒巨头已经开始向中国数字电视市场进军, 他们拥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管理理念, 以及强大的资金实力, 将对我国数字电视市场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为此, 我国相关行业人士必须敢于面对机遇与挑战,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在投融资上、技术创新上、管理上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

(二) 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进一步推动数字电视向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目前有一个制约数字电视发展的问题是, 付费电视在受到群众欢迎的同时, 也因收费水平问题受到一些抵制。资费成本的高低, 取决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性、成本性, 为此, 如果在成本费用上再下功夫, 如果到一定的时段和期间能在一定的水平上压制住成本, 让更多的用户接受我们的数字电视, 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实施电视数字化的目标就是要真正让最广大的用户在数字电视的传播中受益。

(三) 在经营方式上解放思想, 敢于闯出一条新路。数字电视投资巨大、产业链巨大, 涉及面广泛, 收益率也很大, 但关键是如何在经营方式上解放思想, 利用所有的环节完成这个产业的完美收官。目前, 在国内, 一些先进机构内, 电视机、互联网、地面手持设备等多种媒体已经可以构筑成一个立体的媒体终端群, 消费者透过其中任何一种媒体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 这在发达国家更不是新闻。特别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 各种新媒体互相融合的趋势正在加快, 做电视的人也可以做互联网, 做电力的甚至可以用电网来反映数字信息, 国家甚至已经开始倡导三网合一, 三网融合, 这已经对数字电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今后, 电视将很快成为一个上网的重要渠道, 利用电视可以玩互动游戏, 利用电视可以交费, 可以搜索想看的互联网资讯等。在电视上, 可以打开电子邮箱, 可以进行网络游戏, 可以完成宽带增值服务等项目, 这些都极大地吸引着消费者, 也促进了数字电视的快速推广和传播。

12.对数字测图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 篇十二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和测绘仪器的更新,传统的测图技术已经基本上被数字测图技术所取代。为适应当前测绘生产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人才的定位目标,测绘专业教学必需把数字测图课程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本文根据工作实践对在测绘专业教学中对数字测图课程的教学体会予以阐述。

关键词:测绘;数字化测图;教学

数字化测图足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软件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需要时也可用数控绘图仪绘制所需的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数字测图》是高职测绘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它既与学习控制测量、工程测摄、地籍测量等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又为从事测绘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企业测绘生产的需要。 测量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是面向测绘基层一线的工作,他们不仅要能完成测绘内外业的基本工作,而且在遇到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组织教学:

(1)数字测图理论知识:主要讲述数字测图概念、数字测图与白纸测图区别、数字测图系统组成、数字测图作业过程等内容,DTM的原理及应用等,学生可以对数字测图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

(2)数字测图内外业一体化:主要讲述目前企业比较流行的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内业编绘成图过程。包括两种作业模式数字测记模式和电子平板测绘模式。数字测记模式就是用全站仪野外采集地物、地形特征点,同时配以人工绘制草图,然后在室内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如CASSS)在计算机上根据草图绘制数字地形图;电子平板测绘法全站仪配装有电子测图平板系统(如IEPSW)的便携机,野外实时观测、数据传输、展点、连线,加注地物、地貌、植被符号和文字注记,现场绘制成数字地形图。外业包括全站仪的操作外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数据通讯,测图软件的熟悉,图形的生成与编绘等。其中的全站仪介绍是重点。

(3)纸质矿图的数字化:此项内容结合平煤实际情况,以采掘工程平面图、地形地质图为主要矢量化内容。主要讲述纸质矿图的数字化过程,用扫描仪对图纸地形图进行扫描,获取栅格图像,再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对栅格图像实施定向处理和变形平差调整,使用鼠标对栅格图像逐点逐线进行跟踪矢量化,生成矢量化矿图。

二、配备教学设施:

数字测图教学涉及到计算机硬件(包括计算机、全站仪、RTK、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等设备),以及数字测图软件如:CASS、EPSW等软件的使用,所以除应具备数字化测图系统之基本硬、软件外:还应配备以几个方面的教学设施:

1 供教学和学生上机实习用的计算机房。数字化测图离不开计算机机房,因数字测绘软件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方法许多界面和窗口教师无法直接在黑板上讲清楚:利用机房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软件的操作界面,教师可以边讲授边演示操作方法,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计算机的操作过程,会使讲课内容直观易懂。且在教师讲述完后,学生可以马上动手练习。做到随学随操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 全站仪模拟操作软件。在当前各个学院测绘教育中测绘科技知识不断增长,而教学时间和设备相对有限的矛盾中,若配备全站仪模拟操作软件,在讲述全站仪的操作使用后,可以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全站仪进行模拟操作,熟悉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则一能节约仪器设备的投入,全站仪的价格目前依然很高,如果要购置较多的全站仪,势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可以节约仪器设备的投入。二能弥补全站仪操作的时间不足。因为测量实习一般都是分组实习,学生是轮换操作仪器,如果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则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操作。三能更好地维护全站仪。全站仪是贵重的电子测量仪器,学生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操作,容易损坏仪器的内部程序,而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后,这个问题就能较好地避免。

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指导数字化测绘教学与实践的教师,除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对数字化测绘资料进行全部操作,熟悉国内外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状况,掌握教学中采用的数字化测图软件的编制原理及实用技术要领;对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及成图全过程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该预先给学生进行提示演示,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

三、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除介绍数字测图概念、数字测图与白纸测图区别、数字测图系统组成、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应结合一至两种测图软件进行实际操作。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在讲授数据采集方法时,可引入一些实例,以帮助学生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在讲授图形编辑和数据处理时,可事先准备好一些实测数据。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数字地面模型,演示编辑和数据处理,让学生初步掌握作业方法和过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强化操作练习,学生就能掌握这门技术。

四、实训教学

数字测图课程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偏重于实际操作,约70%的教学学时是在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计算机成圈软件绘制地形图中进行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都需在测量实际中得到巩固,组织好测图实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实训中注意以下几点:

1 讲清测图作业方法,把传统测图与数字化测图内容融为一体,数字测图就其自身内容分为“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编辑处理”两部分,外业数据采集中可突出传统白纸测图作业方式,草图绘制与传统测图结合,用全站仪收集处理数据,草图绘制按原平板测图要求进行,加添观测点编号内容,为后续“引导文件”编制打好基础,选样保留了传统测图的特点,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不致对传统作业方法一无所知,又顺利完成了新测图方法的数据采集,具有衔接两种测图方式的作用。

2 在实训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观测、记录、画草图、数据传输、CAD绘图、图形输出等环节都能独立完成。做到日日清,即每天的外业观测成果必须在当晚全部绘出;人人会,即内业编辑以“引导文件”为主线,在各组挑选一到两名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图形的深化处理,一般同学只要求完成“数据文件”和引导文件”的编写,在CASS上应用“自动成图”功能,完成数字化成图,这样即保证了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保证小组的测图成果。

3 实训中要重视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野外采集数据时全站仪常用“一步测量法”,当最后的导线角度闭合差却超过了限差时,这时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返工重测,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回忆和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两种出错的可能:一种情况可能在某测站点上瞄错了目标: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测站点对中有问题。若是前者,瞄错目标点重测,即可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结果;若是后者原因,则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各点对中均有问题,为累积误差,必须重测:二是只是某点对中有问题,则该点重测即可。

五、工学结合

13.数字测图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十三

介绍了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1:10 000比例尺省级基础测绘的数字测图生产,重点讨论的是地物地貌立体测绘的.生产流程、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作 者:钱坤 廖明峰 张大力 QIAN Kun LIAO Ming-feng ZHANG Da-li 作者单位:钱坤,廖明峰,QIAN Kun,LIAO Ming-feng(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吉林,长春,130051)

张大力,ZHANG Da-li(黑龙江第一测绘工程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14.数字测图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十四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数字化测图;技术应用

1.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GPS卫星定位技术在精确定位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RTK技术也在GPS定位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很好的实现了高精度定位。

1.1 RTK技术的应用机理。RTK技术全称为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数据,结合GPS卫星定位技术对观测点及测站点数据信息处理的实时动态的观测技术,其主要利用观察、测量、载波相位修正,然后对两个站点载波相位值进行求差,除去测量中的误差,缩小测量数值的范围,最后再转换成坐标值,该技术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载波相位修正一求解坐标技术,应用原理为基准站将所得的载波相位正量发送至用户站进行载波相位修正处理,然后再进行坐标计算,该技术可称之为准RTK技术,第二种为载波相位求差一解算坐标技术,为高精度测量技术,在实际的地籍测量中,第二种技术相对于第一种技术而言,无论从测量精准性还是数据处理效率角度来说,均更符合测量及数据处理的精度要求,但无论哪种技术,RTK测量方法所得数值的精度等级可精确至厘米级,尤其适用于地形测量、工程放样及控制测量,因此,RTK技术在地籍测量工作中,远远超越了过去采用的测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测量效率及测量精度。

1.2地籍测量控制网实际布设中RTK测量技术的应用。采用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对控制网进行布设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一、建立基准站、精准定位。RTK测量技术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有GPS接收机、无线电台、天线及電源等,将设备运至场地后,应先完成设备的组装、连接及建站,确保基准站安装正确,然后再对设备进行对中及设备水平调整,以确保基准站精度最高;二、配置数据、启动电调。在完成设备的安装及基本调试后,即进入RTK参考数据配置集设置阶段,在选取RTK参考数据配置集时,应当根据测量要求正确设置,设置完成后即可启动电台:三、设置流动站数据配置集、启动流动站。所有程序准备就绪后,应正确的设置流动站数据配置集,完成设置后即可启动流动站,待流动站搜索到卫星信号后,接收机开始运行即可开始数据采集工作。

在实际的地籍测量工作中,为了做到精准测量及确保区域内的测点精度,通常将基准站设置在测量区域的中心带附近且地理位置相对较高的高级控制点上,保证测点相对于控制点分布平均,以提高测量精度。

1.3RTK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还需注意和把握好一下几点细节,以确保测量精度及提高工作实效:①、为避免测区周围杂物、障碍物及带电体对测量造成干扰,测区范围内应当清理干净,确保测站周围无障碍物阻挡视线,同时,遇到周围存在大功率带电体、高压线、电波信号塔或发射源时,必须确保电体源头与测站的直线距离在200米以上:②、测站点的选取应当适当考虑交通路线问题,在选取测点时,尽可能的选择交通顺畅、车流量较小的位置,以便测量人员观测及操作;③、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选择在气候良好的时候进行,避免因气候不良而影响测量效果;④、测量结束后,应立即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保存好原始记录,以此作为选点的参考数据。

2地籍碎部测量之全站仪极坐标法的应用

在地籍测量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全站仪极坐标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该测量方法的应用原理是基于已知两个或两个以上控制点坐标或方位,并以之作为定向参考点,再对所需测量的控制点及目标点进行方位、距离测量,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机解析,进而得出待测点的坐标及方位。为确保地籍碎部测量能顺利进行,取得准确数据,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措施,并遵循相应的测量原则:①、科学布设控制点,确保控制点密度满足测量要求。由于全站仪极坐标测量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实施控制点布设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控制点的密度,一旦发现密度不符合测量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加密措施,加设相应的辅助控制点,同时,辅助控制点位置的布设原则应以满足单点测量的合理性为基准:②、测量结束后,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必须遵循以精度为准的原则,在遵循精度不调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留原始数据。由于在控制测量中,难免会因辅助控制点布设不合理而出现极坐标难以施测,此时,可采取支站或短导线的方法对其他的辅助控制点进行测量:③、在地籍测量中,所需测量的控制点相互连接后的形状未必能成规则的几何形状,因此,当控制点位于圆弧、临界限线或直线上时,如无特殊要求可不必进行极坐标测量;④、为确保控制点距离测量的精准性,当采取导线法对控制点进行测量后,在视线不受任何障碍物阻碍的前提下,可固定起始方向角度,以相同的操作方式对各个控制点进行极坐标测量;⑤、在对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控制测量时,为简化测量过程,可采取先测出物体任意三个角点的坐标,然后再以计算的方式对其角点的坐标进行求解:⑥、在对实物某个控制点进行测量时,难免会遇到测点不能摆放棱镜的情况,此时,可采取测量其周边控制点或纵、横距的方法再换算测点坐标;⑦、当测量结束后,应当及时做好数据的处理及存储工作,或将数据记录于图上,或将数据保存于仪器内存盘中,并做好相应的标示,以便日后数据提取。

3测量成果输出的科学载体

在过去,测量成果输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人工记录及人工绘制到聚酯薄膜上成图,这种传统的成果输出方式不仅在精度上难以把握,同时,作业的效率极低、储存难度大、更新、共享难以实现,而现代化数字测图技术则是基于AutoCAD的基础上,通过数字信号的模拟转换,将测量数据通过AutoCAD为载体在计算机上实现自动化绘图,再辅以相应的图文处理技术,既在精度上得以确保,又便于存储、更新及资源共享,同时,人员操作劳动的强度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因此,数字化测图技术在AutoCAD技术的基础上,将会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

结语:综合上述,在地籍测量中运用数字化测图技术,将是现在及未来测量的一种主流,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数字化测图技术将会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效果。

15.数字测图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十五

张嘉志

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广东,广州

【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近年来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目标与战略规划、重大举措与建设工程、实践探索与应用研究、绩效评价与社会影响等问题,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成功典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展望

1研究的背景

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广州市已发展成为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最广、信息基础设施最好、信息消费能力最强、信息化成效最显著、信息产业发展最稳健的特大城市之一。据统计,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指数达到8l%,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信息化不仅成为J。啪f人工作和生活的主要手段,而且成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和谐广州的重要途径和动力。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2—2005年)》,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使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04年10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教育e时代”工程,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未来几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创新教育思想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自2001年1月到2005年8月,我市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为10.1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建设了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网络远程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目标与战略规划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5—2020年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我市将以全面推进广州市教育现代化、均衡化为目标,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使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成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信息化带教育 的现代化,实现我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l 总体目标

紧密围绕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立足“大教育”,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10年,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部门,全市所有学校校园网络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创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e时代”专网进入广大的社区和家庭,满足学习型社会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构建“教育e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我市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常规化、动态化方向深入发展,形成广州教育信息化的新特色。

2.2 具体目标与规划

2.2.1 建成“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基本实现100%宽带互联。完善教育科研网,启动“教育e时代”宽带专网建设,经过三年努力,教育网络将覆盖全市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城镇中小学及绝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并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统一、快速、畅通、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2.2.2 完善校园网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设备现代化。到2008年,我市的全部初中、城区所有小学、农村地区的乡镇中心小学将全部建成“校园网”,城区所有小学、农村地区的乡镇中心小学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所有中小学完成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配置;到2010年,全市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小学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2.2.3 完善基于教育专网的“教育e时代”应用中心,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应用,并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整合市内各级各类已有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并加大基于本地教育需求下本地原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一一个综合的教育资源平台,构筑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类教育受众的“教育e时代”应用中心——教育管理与电子政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成人学习中心、学生课外活动中心,使“教育e时代”工程渗透到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成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2.2.4 进一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社区群众的终身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老龄人学习等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与服务,促进“教育e时代”工程各种优质资源在社会教育各环节的广泛应用。

2.2.5建成覆盖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三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网上办公和公共教育信基的社会共享,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深入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完善《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及全市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健全教育行政及业务管理、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育评估与质量管理等体系,为教育决策及规划提供支持,使全市教育管理工作向深层次、高效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建立辅助决策系统,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加强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政务信息和公共教育信息服务。

2.2.6 深化信基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进“教育e时代”工程项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继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整的深层次整合,促进教育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变革,构建素质教育新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对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全市中小学普及网络德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提高学生正确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信息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道德素养。

2.2.7 完善教师网络远程继续教育体系及“网上教研中心”的建设,提高教师培训及教研活动的绩效。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与应用,2008—2010年,完成教师网络远程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工作,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基于教育网络进行。完成市、区两级“网上教研中心”的建设,并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2.2.8 推进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应用水平。成立“教育e时代”专家委员会,与相关高校合建“教育e时代”博士后工作站及研究基地,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的力度,同时建立“教育e时代”网络教学研究员队伍,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与建设工程

为推动以“教育e时代”工程为核心的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整合;需求拉动,应用主导;全面推进,注意实效;联合共建,分工协作;信息互通,安全可靠”的原则,采用以行政部门推动、业务部门推进的策略,开展了系列的建设工程。

3.1 高标准建设“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

依托我市现有的基础信息网络体系,利用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和电信网等其它网络基础设施资源,高标准高要求地建设全面覆盖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宽带计算机专用网络。

3.1.1 建设农村校园网络。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网络建设和其它薄弱地区投入,逐步实现农村100%学校有校园网络及2个以上多媒体专用课室的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指完全小学以上中小学)的教育基础网络建设投入,逐步实现农村地区“校校通”,完成农村数字化校园的工程建设,包括学校校园网主干建设、网络教室和远程通信网络,通过接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实现与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市、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相互连通和资源共享。

3.1.2 加强和完善区级教育网络。己建设区(县级市)级教育网络的各区,继续加强和完善各区级网络的基础建设,接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实现区(县级市)级教育网络最优化运行。

3.1.3 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各级教育网络。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校园网络、区(县级市)“校校通”网络、市和区(县级市)教育行政网络、各级信息中心网络等各级教育网络,以多种方式接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发展延伸覆盖到社区、家庭的网络教育应用。

3.2 共享共建广州市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建设广州市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强市、区(县级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统一规划、丌发、建设和管理,促进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的各种面向教师和学牛的网络教学的应用,推动教育深化改革。

3.2.1 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和整合我市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建设符合国家资源厍标准,按《国家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资源的描述,以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管理为目的,以促进教育发展为动力,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效益为根本的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的开放平台,实现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我市与外地市之间的最大区域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和交换。有训‘划、有步骤地整合和利用市、区(县级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纳入市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管理和应用,由市局教学管理和研究部门统一规范资源的组织结构,结合本地优质资源,建设围绕学科和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库。3.2.2构建市、区两级“网上虚拟教研中心”。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统一规划和建设市、区两级“网上虚拟教研中心”,开设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专区”,鼓励市、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形成网下的教研培训和网上的多种形式学术交流、教研资源共享的互动模式。

3.2.3 构建广州市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门户网站和个性化虚拟教学环境。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为目标,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与教学应用、教学研究、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有机融合的门户平台。建设以网络教学功能为核心的个性化虚拟教学系统,提高教师教学、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的效率,扩展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以区(县级市)和学校为单位,依托“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利用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实时智能检索、网上备课、网上作业和测试、网上考试、在线辅导、虚拟课堂、网络教学过程反馈、教学效果多元评估等教学功能。

3.3 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工程

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及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本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统一标准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3.3.1 建立全市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中心。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立包括全市学生、教师及各种教育管理业务需要的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

3.3.2 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

通过网络化手段,整合各种教育管理业务需求,建立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化的市、区两级部署的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

3.4 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广州教育电子政务工程

我市教育电子政务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实现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问的业务往来、联系、教育政务公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4.1 完善具有广州市教育特色的教育电子政务各项标准规范。以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指导,根据广州市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广州市教育特色的教育电子政务体系标准,包括《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电子信息交换标准》、《业务应用管理标准》、《电子政务公文系统标准》、等。通过以上标准规范的建立,保障广州市教育电子政务体系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各类学校等不同层级上实现数据及业务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政务公开透明。

3.4.2 构建广州市教育电子政务三级安全的网络系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建设以“三网一库”为主要内容的政务信息系统的统一要求,我市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系统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和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为基础,以“二网”并进,即市教育局、区(县级市)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办公业务网(简称内网);市教育局、区(县级市)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简称专网);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为依托的市教育局、区(县级市)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的公众信息网(简称外网)。内网与专网连接,形成市教育局的内部网络;外网是各局、各校与公众的网络沟通渠道,是对公众的电子教育服务窗口。

3.4.3 构建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广州市教育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为基础网络,构建f一州市统一教育政务协作平台,构建联结市、区(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统一办公平台。各区(县)、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统一平台实施不同层级的教育业务,体现不同层级的职能部门之间教育政务办公的协作性、即时性和透明性,体现了教育系统内外部的纵向互联、信息共享及互操作,实现教育政务的“无纸化”向“智能化”发展。

3.5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中小学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全面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辐射面和覆盖面,进一步丰富远程教育教学和应用手段,积极努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进程。

3.5.1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进一步拓展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源共建共享和远程教学应用,基于教育专网提供区域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精品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基础教育学习内容管理子系统、适应性学习系统、本地原创精品教学资源库群,促进教学成果的充分共享、立体发展和全面普及。

3.5.2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支持。充分发掘我市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师资和教研成果,发挥我市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发展形成一套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本质特征的完整体系,逐步建立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材片、交换数据格式标准和开放式百科全书体系,推进我市高等教育向全社会开放。

3.5.3积极开展远程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入研究远程职业教育的学习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充分“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及其信息资源和我市各类职业院校的资源,大力开展远程职业教育,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

3.5.4 推进教育拥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送教进部队。在“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已建成的6个部队学习中心的基础上,完成“八一远程教育学院”所有教学点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拥军”工作。

3.5.5 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在2008年之前,把“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延伸到社区,利用“教育e时代”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社区群众的终身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老龄人学习等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与服务,促进“教育e时代”工程各种优质资源在社会教育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进和谐社会。3.5.6 开展公众信息技术培训。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由点带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在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和水平。依托专网、面向社会,加强各层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提供有力的人才梯队支撑。

3.6 构建“教育e时代”实验区和实验校

在“十一五”期问,在全市各区、县级市中设立3个以上的“教育e时代”实验区和300所左右的“教育e时代”实验校,在这些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中,全面推进数字化环境建设,充分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与教及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探索“教育e时代”应用在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地区的经验和规律,以典型应用带动周边应用,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应用研究

在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广州市政府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绩效为主线,在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社区(家庭)教育等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与应用研究,大力推进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4.1 开展中小学信基技术教育应用的课题砑究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是推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龙头,以应用研究为主,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一方面立足于教育决策层面,从大力推进教育信思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积极主动地为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决策服务;另一方面立足于基础教育实践层面,面向中小学,深入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问题,努力为基层服务,为广大中小学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4.2 开展基于网络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调实践活动

依托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针对全市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的教师、部队官兵和社区人员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对象,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实现各类优质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构造全民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网络环境;探索面向不同服务对象的远程教育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为全市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 育、部队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提供服务,全面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网络开放教育,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进程。4.3 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2003年4月18曰,我市启动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通过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使全市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教育管理机构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5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绩效评价与社会影响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较大成就,完成了《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2—2005年)》部署的各项任务,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居国内先进水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5.l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

5.1.1 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截止2005年8月,全市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数量达852个,全市大部分区、县级市中小学校基本达到“校校通”,学校教学资源总量由2002年的5TB上升到36TB;配备计算机总数达到14.5万台,其中学生用计算机数达到10.3万台,生机比为11.75:1,师机比为2.5:1,位居全国前列。5.1.2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规模。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由市教育局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并组织和协调市、区(县级市)、学校和社会力量进行开发和建设。形成具广州特色的、原创与引进相结合的、优质的、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课改资源库、学科资源库、专题学习资源库、教学素材库、教学积件库、教研资源库、师资培训和教师继续 教育资源库和学生网络辅导课程资源库,满足教育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5.1.3 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日趋完善。目前,共有近90个单位直接接入市教育科研网中心机房,12个区、县级市教育局已接入中心,通过二级节点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单位达到800多个,覆盖率超过90%。建成的教科网已承担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远程教育、网上教研、网络考试与巡考等大型的应用项目,为全市性的教育教学应用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教育科研网的建成使全市的校园网络出口逐步得到统一,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更有序,信息更安全。该网络被评为2004年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项目。

5.1.4 广州市远程教育平台建设领先。2002年底,我市成立了远程教育中心,建立了覆盖广州全境,为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受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远程教育(电信级公网)公共服务学习的平台。基于该平台已建设了“广州名师辅导网”、“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英语ee广场”、“学生学习城”、“成人学习城”、“网上少年宫”等应用系统。“广州名师辅导网,组织了全市百位教学专家和优秀教师在网上开展教学活动,开发了一批原创的特色课程资源,并初步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环境。目前,己有超过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广州名师辅导网”的学习,社会反映良好。r。广州1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是国内首个基于互联网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站,至今为止,共开设市级面授课程633门次,区级面授课程1488门次,网络远程教育课程138门次,总学时累计超过66万学时;281900人次通过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电子选课、报名、成绩查询、成绩打印、学分统计和认证,累计有45052人次报读网络远程课程和57085人次报读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其中已有约2.19万人次完成了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同时,我市还有3189名公务员通过该平台完成《公务员法》网络培训学习并通过了网络考试。,’砂l、l远程教育中心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学习体 系被评为2004年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

5.2 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成果显著

5.2.1 全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到2005年,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市中学的开课率为100%,在小学的开课率达到70%,居国内领先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2.2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蓬勃发展。我市设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重点课题,依托“教育e时代”构建的网络环境与优质资源,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研究。2002年,学校开展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课题354个,其中国家级研究课题42个,省、市级研究课题31个,共开发了12307个课件。到2003年,信息技术科研课题达到1458个,共开发了95163个课件。经过多年的培训和探索,全市能开发辅助教学软件的学校达352所,积累的教育教学资源量超过5000G。依托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用模式。教师通过网上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互动、网络辅导等活动;学生通过网上教育教学环境进行协同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资源学习、作业、测试和考试、学习交流互动等;从而实现资源与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5.3 教育信息化管理直用水平全国领先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成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最大、最规范的应用示范区,2005年8月,教育部授予了我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牌匾。全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加快,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目前,市、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和教育政务公开,管理决策网络化和公共服务电子化正逐步向深层次应用上发展。展望未来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为其他省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今后,广州市政府、市教育局等部门将进一步巩固教育信息化已取得的成果,加快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向纵深方向整体全面发展。

6.1 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和谐发展

目前,由于广州市不同区域的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存在着非均衡性,使得城乡问、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各学校之间资源的高度共建共享,倡导公平教育,关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促进 我市区域协调稳步发展。

6.2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

继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社区(家庭)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大力普及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提高社会公众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所有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师资队伍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环境,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各行政部门人员和社区成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构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6--2010)))(初稿)(内部文件)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方案》(内部文件)

Practice and Expectation of EducationalInformationlization in GuangZhou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about the goals and strategic plan,major measures and projects,applied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ocial effect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lization in GuangZhou in recent years,with an attempt to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to other c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informationlization.

上一篇: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查摆材料下一篇:街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