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思政

2024-06-16

案例教学思政(精选8篇)

1.案例教学思政 篇一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方法技巧论文

摘要:

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迫切要求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中案例要有针对性,问题要有层次性,讨论要有开放性,结论要有超越性,这是运用好案例教学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问题;讨论;结论

案例教学可以运用有趣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来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给出的结论来澄清问题,得到答案,进而让学生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这种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为了到达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就要进一步思考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

一、案例要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景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1]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从一个好的案例开始,好的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既要针对现实问题,针对书本上的理论问题,也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2]案例应该针对现实问题。好的案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这个感性认识就是实践,就是人们实际的生活。比较贴近实际的案例,比较能够吸引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不是纸上谈兵的过程,要针对现实世界,针对人们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起来,使理论的光芒照耀着实际生活,使实际生活散发着理论的光芒,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才能针对现实问题呢?

第一,要做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想,细心的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

第二,要扩展视野,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我们要从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看多想,多收集。案例应该针对理论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首先要吃透理论,吃透理论,就要彻底的理解理论。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不仅要理解理论的内容,还要深刻反思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论等。比如,在讲马克思主义时,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其次要融会贯通,不仅要吃透本次课所讲的理论,还要吃透本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使每一次课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使本门课程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上重新审视理论和理解理论,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内容才算是真正的掌握。这样在寻找案例时,才能够挑选恰当的案例,使案例反映的内容不仅针对某一个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针对所讲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案例应该针对学生思想问题。案例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一方面要在掌握学生思想的现状上来挑选案例,使案例能够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案例的呈现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一个好的案例不仅能够针对现实,又针对理论,还能够吸引学生。案例的选择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合适的案例是成功的案例教学的前提。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根据案例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掌握层次性。首先时间上的层次性,一个案例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而设计的,有的问题与本次课所讲内容直接相关,有的问题是根据这个案例提出,但是为下次课做准备的。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掌握问题的时间顺序。把与本次课直接相关的问题放在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思考,与下次课所讲内容相关的,要放在后面。其次,提出的问题要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从易到难,让更多的学生的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难,有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可能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从感性到理性,逐级深入的剖析,引人入胜,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这样教学效果比较好。提出问题时要掌握层次性,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还要照顾学生的层次。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可以从比较难的问题入手,学生基础比较差的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总之,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三、讨论要有开放性

案例教学中在给学生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之后,就是讨论环节。讨论的开放性是指讨论个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个人观点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每个人经历和阅历以及教育背景不相同。在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每个人的个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包括每个人表达的方式,每个人的观点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人的观点比较犀利,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温和,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传统,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新颖,有的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深刻,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个性,有的人的观点比较随从大众,不管什么样的风格,不管什么样的思想,都允许学生充分的表达。

讨论要具备开放性还必须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声音的激烈争执,相互交锋,相互碰撞。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当出现完全相反的观点时,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会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当谈到人生理想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人的个人理想最重要,有人认为人的社会理想会重要,这时双方就会相互辩论,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学生充分的讨论、辩论、碰撞的过程中,思想相互交流交锋,一个思想就会变成两个思想,大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生之间也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

在讨论中学员共同启发,互相切磋,进行思维撞击,加深对案例的理解;讨论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说服他人和学会倾听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3]要保证讨论的开放性,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学生自由的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情况下,讨论的开放性才能得到实现。一个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教师,不可能会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充分的讨论。

第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或者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的澄清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其他的学生更加了解该学生的观点。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但尚未形成,学生的观点有时候自己都没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复述或者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学生会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观点。

第三,教师要鼓励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之间进行直接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环节,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论要有超越性

在案例教学中,经过讨论环节,就进入总结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教师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解开讨论问题的答案,给予一个科学的结论。结论要具有超越性,即超出本次讨论问题的范围,把结论与下次课所讲的知识联系起来。首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经过大家各抒己见的讨论或者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要阐述和补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结论,[4]给予总结。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共存在几种观点,分别是什么观点。让学生对进行过的讨论环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从教师的总结中深刻认识所讨论的问题。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根本分析,如何理解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析,如何认识不同的观点。其次,教师要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讨论的问题并不是任意给出的,而是根据书本知识精心设计的,为讲解和帮助学生理解以及促进学生思考服务的。

学生讨论的问题与书本理论是息息相关的。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对所提出的的问题已经经历了一番思考,并且也有了对问题答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给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答案的时候有一种满足了求知欲的快乐感,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教师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可以把刚才自己的观点与教师所给出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从比较中,学生找到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结论之间的差别与距离,产生对科学理论和以及科学理论的创造者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并在这个学习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思考和研究的乐趣,使课堂充满思辨和快乐。再次,教师要在作结论的过程中指出知识的前后联系,采用提出问题的形式,把下次课所讲的内容与这个问题的结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条,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1):59.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

[3]陈树文.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1.

[4]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4):63.

2.案例教学思政 篇二

一、案例教学法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调查表明, 46%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或“觉得学了之后没有多大用处”。思政课理论性强, 抽象程度高, 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如果还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有趣味的真实案例, 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理解社会问题, 这样就把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 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二)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对“您认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哪些”的问题, 25.7%的学生选择“专业理论素养”, 29.4%的学生选择“有人格魅力”, 21.4%的学生选择“有责任感”。这说明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 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超出所授课程领域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在案例教学中, 发言、讨论和辩论都是常规的教学活动, 质疑、反驳和争论随时都可能发生, 因此, 比其他教学形式更需要精心组织和有效控制, 这就需要教师提高组织、协调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调查表明,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教学视频的使用, 87.49%的学生反映教师能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57.71%的学生认为视频的形式较为丰富和新颖。但是仅仅使用教学视频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Power Point、Flash、Director等现代多媒体技术, 使思政课教学活动更生动和直观, 真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 有助于促进思政课作用的发挥

调查表明, 超过半数的学生 (52.1%) 认为思政课教学“注重理论,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比较少”。在回答“您认为教学内容需要在哪些方面更好地改进”时, 38.7%的学生选择“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32.8%的学生选择“理论联系实际, 最好贴近生活”。案例教学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 使思政课教学与当代世界结合起来, 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与学生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 这有利于最大程度地缩短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距离, 从而促进思政课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围绕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来展开, 要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因此, 与其他学科运用案例教学的情况相比较, 它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一) 政治性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 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特征在于其鲜明的政治性。思政课案例教学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一是案例内容要体现政治性。所选择的案例要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反映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反映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焦点问题。二是案例分析要体现政治性。教师在分析案例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 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把辩证思维方法和科学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三是案例总结要体现政治性。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性的, 一般不给学生提供明显的无争议的“标准答案”。而思政课案例教学则必须强化教学的导向性和政治性, 提供的结论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二) 启发性

案例教学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案例的讲述,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提升反思、批判、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的特点之一, 而思政课案例教学则更加突出强调这一点。思政课主要与人的思想打交道, 它更多的是采取和风细雨式的理论渗透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最终使得学生真心信服。这就要求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 在分析案例的时候, 教师不要提供完整的信息,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案例中的背景知识;在课堂讨论的时候,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 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在理论总结的阶段, 教师最好能提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供学生继续思考。

(三) 辅助性

案例教学并不是要学生记住案例中的人物或情节, 而是要借助这些内容存在的处境, 作为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和检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 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只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工具和方法。由于案例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但是教师要认识到案例不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处在辅助性的地位。不能把案例教学变成“教案例”, 更不能为了案例而用案例, 而是要始终把理论和原理作为重点。

三、案例教学在思政课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案例教学在思政课的实施中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要注意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一) 准备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准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因素。思政课在准备案例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案例要符合思政课的性质和教学要求。思政课包含性质迥异的四门课程, 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有较大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现成案例, 但是教师应当根据思政课的性质对案例进行适当改写以适合教学。二是案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思政课课程分别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等不同年级开设, 学生的年龄、专业、经历以及对思政课的认识都是有差异的, 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而选择合适的案例。三是案例要能触动情感。思政课要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最佳的案例是要有生动、有趣的人物, 动人、悬疑的情节, 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写实感,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进入案例的内容, 使得学生产生“移情”和“同理”的作用。

(二) 研读案例

教师要对案例本身作相当程度的熟悉和了解, 这是案例教学顺利推进的基础。如有的研究者指出, 案例至少要研读三遍。第一遍要了解案例的事实和整个情景脉络, 教师要牢记案例内容的每个细节。如果学生讨论的问题或提出的意见违背了案例事实时, 教师可以及时指出并纠正, 以避免讨论偏离主题的内容。第二遍是要探讨案例的主要观念和议题。好的案例会引发多个关键议题, 供学生思考和检验。其中有些案例会明确标出议题所在, 而有些案例则需要教师从内容中去发现和归纳。第三遍是发展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研究问题。问题是议题所引发的疑问, 教师要研究如何针对案例提出合适的研究性问题, 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讨论。

(三) 组织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实施方式。大班授课是高校思政课的普遍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 直接进行全班讨论的难度很大。可以考虑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小组讨论。既可以由教师预先安排分组,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决定小组成员。小组的人员以5—8人为宜, 以免人数过多而妨碍个人参与, 同时注意要将善于言谈的学生和不善于言谈的学生混搭在一起, 使得每个小组都包含不同类型的成员。第二步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班级讨论。首先, 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口头报告, 以引发全班的开放讨论。其次, 教师要针对案例的事实和议题进行再次确认, 这是进行全班讨论的热身动作。第三, 教师要提出事先准备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讨论回答。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确保学生可以自由开放地进行讨论, 另一方面要确保讨论的内容不能“偏题”或“离题”, 并要作适当的时间管理, 在适当的时间内结束一个问题的谈论而转向下一个问题。

(四) 归纳总结

对案例讨论的归纳总结是案例教学的“收官”阶段。教师要归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并且对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是必须要进行的一步, 千万不要因为时间不足而忽略这个方面。总结能有效地衔接前、后课的教学内容, 它不仅能让学生回味和反思教学内容, 而且能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问题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准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作结论,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和分析自己的观点, 更要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思考模式, 这样才能够使得案例教学冲破课程的局限, 效果得到升华。

摘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促进思政课作用的发挥。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案例教学在思政课的实施中要经过准备案例、研读案例、组织讨论和归纳总结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要注意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政课,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洲出版社, 200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3.案例教学思政 篇三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生 案例教学法 有效性

课 题:本文为湖北省职教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G2012C06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曾被哈佛工商学院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学者们解释为: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而言,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师生充分互动,有利于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巴赫曾对案例教学的行为目标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基本框架。包括:对情景形成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能识别并确定与案例紧密相关的要素和问题;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超越具体情景、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多种多样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思维与表达、交往与合作、决策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开发。案例教学还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曾亲历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一位学生将哈佛教育的价值总结为:把通常需要多年实践方能獲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这给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课堂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我,使课堂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得到消解。学生通过案例体验国情民生,增强感性,避免了学习抽象理论之“苦”,同时实现了师生双方有效沟通。学生充满兴趣而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3)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导演或艺术家,这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学生迫切希望教师给予解读,教师同学生一道直面问题并探寻思路,既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渴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也使教师自身能力获得成长。

二、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

课后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案例的价值,习惯于听故事、看情节是否吸引人;参与讨论的内在动力欠缺,没有很好地享受案例分析过程,不懂得如何抓住在解决案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可能学生记得的仅是几个故事而已。

2.案例针对性不强

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缺少课前准备,随便拿个事件做案例,结果分析不到位。因此在选取或设计教学上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且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时效性差

主要指资料、数据的过时。思政课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须时时更新。如党的会议精神、新出台的政策、正在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些教师图简便在教学中使用过时案例,甚至数据、事件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还以过时的为依据,这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技巧欠缺

教师对教学案例操作不当,引导不够。比如简单、直接、突兀地提问,或抓不住时机层层引入,或不能设计出最恰当的方式表现案例的情景。

5.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点评不合理

其症状为:易简单化,即专注答案正确的或优秀的学生,对错误的或混乱的想法和观点,刁钻怪异的言论不予理睬:易否定化,即无意识地使用教师权威,粗暴打压,强行要学生接受主体观点或自身看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三、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组织与实施

1.如何选取思政教学案例

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曾在哈佛大学实施调查,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案例要具备下列性质:应讲述一个故事(必须有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人物产生移情(产生共鸣);含有从案例那里可引述的材料(体现真实);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为新决策提供参照点)。我国学者郑金洲则认为好案例的标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遵循这些经验和方向,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突出如下几点。

(1)尽量使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定是真实的,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典还意味着权威,越权威越有说服力,能加深理论观念的建立。经典案例也一定是趣味的, 它的趣味吸引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和评论。

(2)体现时代性。思政教师要随变化着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内涵。在案例设计上,要重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与热点,将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吸纳到课堂以创造思政课的生命力。

(3)具有开放性。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应有开放性特征,包括信息的多元和答案的多项。

(4)凸显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优先考虑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能源于行业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

2.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问题,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善于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心。大学思政课堂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做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的信心,以赞赏、表扬和鼓励去帮助学生释放求知欲和思辨力,侧重过程。

(3)做好诱导,让学生愉快地分享过程。教师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能急于给答案,一定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在发现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供简单的分析路径。比如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何找切入点,关键信息提示等。最后教师要做整体的分析,将思路与方法一同交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寻找结果,而是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4)做好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带给学生成功感,激励学生继续向上。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及时”指要做到重视每个观点并给予说法,体现尊重。“准确”是要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面”指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自评、他人评和小组评、等级评和评语评相结合,体现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

4.思政课教学总结- 篇四

本学期,本人担任民族学院民考汉13班和14班的政治科老师。半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由于是第一次给学生上这门课程,感觉压力比较大,刚开始的第一节课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是我个人觉得效果不是太好,在后来再给14班上的时候,经过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讲得还不错,经过这半学期的锻炼,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汇报如下:

作为任课老师,我能够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指导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到真正的新东西。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作为教政治课的新教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一堂课45分钟,精讲——只能讲15-20分钟,而且这种讲,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重点难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辨论、练习等。帮助学生思考,不越俎代疱。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半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因此,我专门指定了针对比较懒惰、不出学习政治课的学生学习方法。由我亲自督促。和他们一起每天攻克一小点,一周带动一个面。达到了集体成绩水平提高的效果。并且在工作中,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而且自己要做常流水,自来水。

5.案例教学思政 篇五

——以初高中学思政教师教学方法为例

内容摘要

从国家教育部的网页上可看到,教育部在每一年都对全国各个省市的初高中学校学生思政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我们从调查的结果比较可看出,初高中学生在这几年来显现出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向我们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使我们陷入新的思考。这些问题迫切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和应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大力改革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以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关 键 字:思想政治教师 教学方法 初高中思政教育

目录

一、初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一)、高科技的“副”作用„„„„„„„„„„„„„„„„„„„„„„„3(二)、“一锅煮”和“一刀切”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3

二、新时期初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一)、多元化的宽容原则„„„„„„„„„„„„„„„„„„„„„„„4(二)、自主化的方法原则„„„„„„„„„„„„„„„„„„„„„„„4(三)、偶像化的行业原则„„„„„„„„„„„„„„„„„„„„„„„4

三、初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一)、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政治、经济及科技发展实际„„5(三)、致力于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务实性的思政教育工作„„„„„5(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5

四、结语„„„„„„„„„„„„„„„„„„„„„„„„„„„„„„5

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正由一个社会形态转向另一个社会形态。以经济结构改变为代表的社会变革,正急剧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进程。然而,旧的坛坛罐罐被打烂了,新的社会规范大厦却仍在备料勾划蓝图阶段。于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五鼠闹东京”,一百单八条好汉争扬名的景象。这种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初高中学来,反映到初高中学生身上。学生思想在此历史背景中也将呈现 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倾向。

一、初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科技的“副”作用

以电脑和互联网等高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因素使初高中学生在时间、地域以及在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都与社会紧密相连,无法使他们封闭隔绝于外界。现在,初高中学生不仅从书本上、课堂上、报告会场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受到来自社会上和世界各国之间上的广泛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各种观念以及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日显突出,有些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老师产生不听、不信、不服的逆反心理。同时,有的学生在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斗争中不能辨别真伪,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立场,甚至被愚昧迷信的东西所迷惑、所侵蚀,出现了信仰迷失的现象。

(二)、“一锅煮”和“一刀切”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初高中学校思政教育工作长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习惯于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政等问题进行“一锅煮”和“一刀切”的解决。同时,“两课”课程也常常是为了完成来自上面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教学任务而安排的,特别是用计算学分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思想优劣,不管是在传统的道德灌输理论,还是现代心理学理论来看,都是对科学教育的极大讽刺。另外,虽然开展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也往往是留于形式,都少有切中初高中学生的思想焦点,以致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教书与育人和管理与育人的相互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欠佳,难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新时期初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的合理考虑是基于对现实社会形势的科学考察以及对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走向权利的下放,并进行方式、方法与手段的革新,于此,才能走出困境,走向辉煌。这些基本原则是:

(一)、多元化的宽容原则

社会的发展,伴随的必是思想与观念、需求与供给的多元化,而人是这种多元的思想与观念、需求与供给的实际载体。初高中学生来自社会各式各样的家庭,他们的思想与观念因而也必定是多元的;同时,他们始终要回到现实社会去适应多元的社会需要。以前,由于我们思政教育工作习惯于对学生问题采用“一锅煮”和“一刀切”的解决办法。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以前的初高中思政教育无视人的多元性和社会需要的多元性,“一锅煮”和“一刀切”,管得过多过死,很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洞察力素质、行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北大百年校庆时,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提出,“一种最好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而且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东西方教育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笃守多元化的宽容原则,否则,“更完美、更成功”的培养不可能实现。这一原则是值得我们坚守的。

(二)、自主化的方法原则

以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通病是把学生仅仅看成为学生,没有把他们看成为要走向社会的、现正接受社会化训练的初高中学生,因而明显缺乏放手让学生干、让学生干部和广大学生团员自己管理自己,使他们做到自主、自理、自导、自控的意识。要跟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跟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我们就必须坚持自主化的方法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切实有效、富有针对性。

(三)、偶像化的行业原则

崇拜偶像是一个人处在青少年时期,内心世界里追求成就、渴望与明星一样受人“追热”、爱戴的潜意识表现,是人渴望成为强者、不甘寂寞、摆脱孤独的激情。崇拜偶像决不是有些人云亦云的“专家”所说的幼稚、无知。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很少有没有偶像的召唤和向之看齐的冲动的。而且,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视、电脑、报纸、书刊的高度普及,政客、名人、大师以及大牌企业家、明星都是电视、电脑、报纸、书刊的宠爱,要消灭崇拜偶像的现象也没有现实的土壤。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乎是否为有无偶像,而关键的问题却在于偶像是谁、及其如何地看待和学习偶像。正确的观点和做法是:

1、承认并肯定他们有偶像崇拜的心理要求与现实要求;

2、我们主动为他们选择行业偶像,如中医学生则为张仲景、华佗,西医则为八个一级教授和重大成就的院士,历史学生则为陈寅咯等等,并铸塑或悬挂他们的雕像或画像;

3、选择以后,经常地对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如何成功的经历、方式方法给予正确地引导。于此,必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三、初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方法的切实有效性是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做到切实有效,必须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学会辩证法、学会“弹钢琴”。即,我们既要能够对当代初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出现多元和复杂倾向的主要因素和挑战有透彻的了解,从而能够积极地关注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针对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另方面,也要能够面对新情况,要确定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措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同时,要做到切实有效,既须加强教育、坚持引导、注重示范、重在实践、运用法制;也须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证有必要的场所、设施、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只有战略与战术、硬件与软件的有力配备,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一)、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政治、经济及科技发展实际 2000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以及需要注意把握的重大问题,必须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要进一步认清新的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走在时代的前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对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充分认识有利条件,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经受新的考验,开创新的局面。(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

要做到切实有效,思政教育工作就要在方式方法上努力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一方面,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既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入学前的不同背景或初、高中的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群体中各部分人内在的才能和品德、觉悟程度和实际接受能力,分别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根据初高中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和心理,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第三方面,要重视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支持、学习上给予方法指导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他们的自强自立教育。

(三)、致力于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务实性的思政教育工作

一方面,一定要既讲道理,又要办实事,要致力于解决初高中学生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注重解决好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有效的资金投入和保证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健全思政教育工作教学科研机构,搞好学生管理教师的理论武装,充实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重视硬件建设,购置必要设备,尽快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四、结语

6.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篇六

1.写字教学中对生字的间架结构搭的不够好,很多学生书写生字时不大注重间架结构。今后教学应该多注重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生字教学多引导学生对生字书写时中间架结构的观察和注重,提高书写质量。

2.朗读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在于身为人师的我自己朗读水平不高,总是依靠一些外在的形式去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够,自然在朗读时的情感方面会不到位。当务之急是要提升自我的朗读水平,在今后的朗读教学中多辅以字词的品味、情感的迁移、想像的介入来提升学生的美读。

3.虽有大力推动班级的课外阅读,但一直收效甚微。平时教学中课堂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做得或许不够。今后也需多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

7.案例教学思政 篇七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项目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 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贯穿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 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说, 学生听的填鸭式授课方式, 很好的贯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由“稳坐静听”的灌输式教育到“手脑并用”探究式学习, 项目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 项目教学法项目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1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项目的设计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 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自主创新, 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让几乎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都能完成规定的项目活动任务。总之, 项目的确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 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1.2 项目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项目确定后, 进行项目实施动员,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 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功能、项目活动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先期实施完成该项目, 一方面, 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 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 可以展示案例效果, 以增强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教师在实施项目活动时, 要充分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活动, 提前做好准备, 并在实施项目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 在项目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 经常需要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中, 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项目活动中的每一环节, 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活动内容。

1.3 总结评估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 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 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 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 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 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教师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最后, 进行项目完成后的综合评定, 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结合, 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但由于思政课 (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涵盖的教学内容广泛,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生活的瞬息万变和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 使得我们的项目设计很难及时跟上社会生活的变化, 项目任务的设计很容易与实际脱节。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配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项目, 是项目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 创新思政课教学中项目任务的设计, 成了进一步推进项目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成功运用的关键。

2“项目教学法”项目设计案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

2.1 课题作品展示

这个展示过程, 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下去, 让学生收集学校中的一些正确示范, 拍下照片, 再向所有学生展示。成功项目作品展示的目的:一是通过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目的实施的目标、过程和考核办法等;二是教师先期通过展示案例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的热情。

2.2 课题教学相关知识点

一个项目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点很多,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 提出完成该项目课题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教会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为完成该项目的后续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项目中, 可以提出这些问题, 您平时生活中是否有下列行为 (直接在相应的框框内打√) :

2.3课题教案

教师必须围绕该项目课题, 结合书本知识精心设计、编制课题教案。既要注重该课题的理论系统性, 又要兼顾与其它课题的递进性。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该课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

(1)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2) 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二,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4 项目流程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一些流程表, 让学生从全局掌握课题实施的细节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5 质量评估体系

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分标准”和“项目完成质量表”是评估体系的具体体现。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结合, 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分标准:

“项目质量完成表”对在学生项目完成中的综合质量, 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出勤:考核学生上岗的到位率, 包括早退、迟到、缺勤等。项目成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时候, 收集材料的类型。

综合上述, 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要有特色的研究。不能照搬西方欧盟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结合我校的现有条件和生源情况, 设计开发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课“项目教学法”, 并以此来推动我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项目教学法”从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到进行质量检测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入手, 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环境, 了解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能力相互协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在“做”中“学”的机会。

8.案例教学思政 篇八

摘 要: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每个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主渠道。新时期新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是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抓手,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更植根于现实生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四个全面”等一系列新的,更适用于我国当前发展形式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时期新形式下,各高职院校更是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的要求,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毕业生。

过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某一行业必备的专门知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其中要求的重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时培养目标已经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掌握某一行业必备专门知识的,能在生產、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新时期新形式新背景下,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务必要认真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思政课,是对当代高职学生传播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主要渠道。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抓手,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一步。

1 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网络的普及和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不同元素的激烈碰撞等,使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较大的波动和变化,使得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同时,我们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的模式枯燥,多数情况是演示教学的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均不高,导致课堂基本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又比如,很多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热情,要么社会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单一,敷衍应付了事;要么干脆找各种借口不搞社会实践教学。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均会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

2 如何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

要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基础性作用,需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

2.1 充分认识和发挥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

目前的思政课教学,情况大多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反馈,强调有余、互动不足。实际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实践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命线,实践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服务于思政教学。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然后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总结,才能让学生形成辩证的、发展的和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真正锤炼思想,提升政治素养。

2.2 以典型事例、最新热点和新闻为依托,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思政课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必须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所处的不同成长阶段,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比如,对于刚刚经过高考,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很多学生会发现他们踏入的并非他们理想中的校园。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校园生活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发现所学不是兴趣爱好所在。总之,学生们开始抱怨、郁闷,新生迷茫期随之而来。很多任课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无所适从。然而,这个阶段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职业规划,树立正确价值观,升华自己思想,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阶段。可以通过安排学生集中观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组织“个人价值,大家谈”等讨论班会,让他们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式上,容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内容上,学生们既能引经据典,又能深刻探讨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效果上,讲述自己观点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认真地思考了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07-21.

上一篇:hse管理部下一篇: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