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2024-07-31

法治建设领导讲话(精选9篇)

1.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一

一、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涵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看, 笔者认为, “法治思维”注重的是领导干部要将法治的理念贯穿于决策的过程和行政行为的始终, 使领导干部在主观上能够自觉运用法律规定、法的原则、法的理念来作出行政决策, 影响行政行为。“法治方式”更加注重的是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的措施、方法、手段来作出行政行为, 而且报告也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指出了应用的范围, 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这四个方面是对能力应用范围的明确, 也是能力运用方面的具体要求。

当前, 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 群体性事件频发, 人们权利意识不断提高, 这些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 执法不严问题, 贪污腐败问题, 以及求人不求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影响了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有一些领导干部将法律知识的掌握等同于法治能力的提升, 这既是个人认识的误区, 也为领导干部的培训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既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入手, 不断增强法律知识的积累、尊重法律、主动运用法律, 也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提升法治能力、依法行政的外部条件。本文着重分析几个影响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外部条件。

二、塑造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外部条件

完善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外部条件, 要在体制机制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上增加法治内容的权重, 这一点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施行, 它能够有效地促进领导干部主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做到违法必究, 树立法治权威, 在法治培训中要将法治方式也作为领导干部的培训重点。

(一) 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每一名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 要提高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和法治素养, 同时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 特别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网络反腐、微博实名举报这些新兴的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大批贪官纷纷落马, 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多年来一直在用法治的视角去发现地方政府和个别部门行政行为中存在的侵害百姓权益的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公众监督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一部分, 推动着每一名领导干部增强自身法治能力的进程。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的“息事宁人”、“厌讼”、“和为贵”等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 正是由于很多公民对于某些政府违法行为的无限容忍, 使某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不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失当甚至违法, 此外, 重关系, 轻规则的观念影响也很严重, 这些都在客观上阻碍了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我国法治社会的建立, 除了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之外, 社会公众的积极护法也功不可没。因此, 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守法以及护法的行为, 有利于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作出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中的不合法之处, 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媒体曝光等途径, 使领导干部的违法决策和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从而从外在环境上形成倒逼机制, 促进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

(二) 通过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处罚、每一个判决强有力的执行塑造法律权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一个社会中法律地位的权威性, 既是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外在环境, 也关系着领导干部自身的法律信仰, 它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选择。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 执法不严的问题, 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同。使司法权在百姓心中出现了弱化, 在一些公众看来, 媒体的曝光、上级部门的关注与督促都比法院的一纸判决要便捷、有成效得多。在社会公众中法律至上的观念仍须树立, 在广大领导干部心中也是如此。如果大部分违法行政行为都不能够被及时发现, 或者即使发现了也没有被及时追责, 被追责的只是一小部分, 就会在领导干部中形成法律可以变通执行或者不执行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使领导干部能够主动运用法治思维进行行政决策, 并在具体行政行为中适用法治方式, 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法治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形同虚设”。对领导干部在法治能力建设上的新要求的具体落实情况取决于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信仰, 只有法律至上的权威地位在实践中真正得以确立, 法治才会成为领导干部在作出行政行为时首先选择适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 在新的能力要求下, 要与时俱进改变培训方法, 营造法治氛围

在领导干部的法治培训中, 除了进一步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之外, 还要把国内外优秀的法治方法、措施、手段作为培训的重点。笔者认为, 法治思维以行为的合法性考量作为基础, 而法治方式, 除了法律法规中明确的行为方式指引之外, 还需要大量法治实践中积累的优秀经验的积淀。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学习总结国内外优秀的法治案例而习得, 成为同类问题可供参考的法治方式。因为我国与国外很多先进国家所属法系、法律规定不同, 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法治方式中, 重点学习总结与我国法律规定相一致的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在学习国内其他地方运用法治方式的先进经验中, 要总结与自己所在地区相似的法治方面的省情、市情, 为我所用。通过学习, 让领导干部切实看到感受到正确运用法治方式的积极效果。对每一次运用法治方式的法治实践不断总结提升, 这些都将进一步丰富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切实提升领导干部执政的法治水平。

综上所述, 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需要领导干部个人有意识的提高能力修养, 也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司法的权威性、培训的针对性, 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的法治水平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从而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 使法治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领导干部个人有意识的提高能力修养, 也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司法的权威性、培训的针对性, 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的法治水平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从而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 使法治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刘锐, 无规矩, 不成方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2.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二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提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规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因此,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领导干部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事关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环节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我国也顺应潮流选择了法治之路。但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率先垂范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如何,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落地生根。在当今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中,体现出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全体公民要依法维权,依法治国将成为时代的新特征。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仍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深化改革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面对如何改革,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内改革路径选择等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需要我们从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来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我们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凝聚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识。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难以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领导干部明确法治思维、转变社会治理方式任重道远。

从国家层面上看。虽然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现行的有效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达9000多件。但仍然不够完善,部门法之间相互不能有效衔接,一旦碰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往往就会各顾一头、各行其是,不能起到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有的法条之间甚至相互抵触,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从行政管理层面上看。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存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国的法律意识与其所肩负的职能要求差距很大,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下的长官意识、长官意志依然存在。事实上,基本上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如果一把手法律意识较差,其决策和行政行为往往会脱离或者超越法律界限而犯错误或者触犯法律。这同时也是作风问题,官僚主义作风会导致部分决策者或执法者高高在上。有的领导干部凭资历、凭经验办事,有时候违法了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在不知不觉中还会潜移默化,对下级产生深远影响,导致个人走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误区,这在现行体制下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

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层面上看。在政策制定中没有依据法律来做,这样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在许多工程项目的征地拆迁过程中,各地补偿标准不一,甚至于同一个县区不同地方补偿标准都不相同,不同的项目也存在同地不同价的现象。再如用于修路的土地补偿价格和用于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价格又有不同,这些都表明地方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体现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因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然导致有失偏颇。与此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部分诱因。

从群众知法用法守法层面来看。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近三十年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仍然存在钻法律空子的现象,这说明法律仍然有缺陷。加之群众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和正确运用法律,往往不是从法律角度来提出合法诉求,而是对其有利的、能够立竿见影的就用,否则就不用,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导致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执行难问题,法院判决书成一纸空文,不能做到遇事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甚至“信访不信法”,从而增加社会维稳成本。

三、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这就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完善各项法律和地方规章,包括党内法规、党的纪律等党规党法在内,都要把法治理念的养成,思维方式的选择和治理方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法力制约权力、民主监督权力等方式,多措并举,才能逐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二)深入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党和法治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从党规党纪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时刻要绷紧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这“两根弦”,少一些政治“帽子”,少一些行政强迫命令,使老百姓自觉形成知法守法用法习惯,领导干部自觉形成依法行政、依法公正执法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形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关键在于要坚决杜绝行政干预和领导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后,不因领导干部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干部的思路改变而改变,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着法治的节奏运行。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强化学习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执政者的法制意识、群众的守法用法意识,必须强化学习宣传教育,要让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入脑入心,成为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精神信仰。在学法上,要更加全面深入掌握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重点要点。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广大党员干部学法,就是要认认真真学习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全面深入掌握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重点要点。各级党政要加大有关法制培训方面的投入,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相关培训时,要有计划地开办行政执法培训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内容,强化案例分析,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就目前来看,我国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规和90%的地方行政法规都是由政府机关执行的,这就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工作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想,增强领导干部对法的认知,形成法制意识,提升法律修养。同时要发挥各级宣讲团的作用,把法制宣传作为宣讲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普法层次,为普法工作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

(四)建立完善科学考评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将依法执政意识和理念融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是将依法执政能力和法律意识水平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績效考评机制,强化一把手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一把手的法制意识,使其在法治的框架下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以解决一把手拍脑袋说了算的问题。实践证明,一把手的法律意识强的地方,工作就不会出事。二是要建立起“德、能、勤、绩、廉、法”等六项具体考核评价指标,以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期性和常态化,并将这一过程扩展至领导干部选拔、初任培训、升职转任等各环节。三是在制度的设计上,要拓展法治教育工作内涵,既注重事前教育又注重决策执行后的效果评价,促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形成依法思考、依法决策、依法执政的良好执政环境,以此提升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水平,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水平,造就一大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依法行政干部队伍,努力做法治型干部,共同为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而努力。

3.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三

为顺利实施我市“十二五”时期法治建设和“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切实增强推进法治建设的合力,现结合市直各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能,特制定本责任目标分解和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市“十二五”时期法治建设和“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确保完成“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某某跨越式发展,构建平安某某、法治某某、和谐某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成员单位共性职责

(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法治某某建设的工作意见》和《某某市2011-2015年法治建设暨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制定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法治建设规划、实施意见、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并

(九)加强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保障干部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十)针对本部门(单位)法治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进行调研,制定相应对策,并报市法治某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一)定期召开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法治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抓好本部门(单位)法治建设先进典型的培育、总结、推广和申报工作。做好法治建设工作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十二)按时向市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工作要点、年终总结及其他要求上报的材料。

(十三)加强信息交流,确定专人负责信息联络工作,积极上报法治建设信息和工作动态。

(十四)完成市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主要部门责任分解

(一)市委办公室:根据市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党委依法执政工作;组织或参与法治某某建设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办理以市委名义出台的有关法治建设的文件;协助市委建立健全党委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督促检查市委法治某某建设工作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工作制度等党内规章制度建设,负责向市委提出完善地方党委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建议。

(五)市委宣传部:负责法治某某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某某建设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会同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全市“六五”普法规划,健全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组织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协调市级主要媒体开办法制专栏、节目;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将法治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文明创建考核内容。

(六)市委政法委: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公正司法工作,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政法部门执法工作和执法规范化建设,负责组织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落实司法改革措施,协调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负责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协调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搞好政法干警法律知识岗位培训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法治建设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重要内容。

(七)团市委: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依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教育、帮扶、矫治、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开展专项治理

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负责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加强法律监督和人权司法保障,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推行刑事和解,完善司法救助和刑事赔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强化诉讼活动法律监督;重点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渎职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督,全面推进检务公开,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

(十二)市公安局:贯彻执行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组织、指导、监督全市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打击和防范各类刑事犯罪,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和经济犯罪;开展治安保卫和治安防范,实施公安行政管理,依职责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稳定,结合各种专项治理活动开展公民法制宣传教育。

(十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根据市法治某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负责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实施立法规划和计划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以及履行其他各项法定职权做好服务、提供保障;做好市人大常委会有关推进法治某某建设的决定、决议的协调落实工作。

(十四)市政协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协助、建议市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组织政协委员对法治建设工作进行视察;关注法治某某建设

会组织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推动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城乡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民主法治创建活动。

(二十)市教育局:加强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把法制课列入教学计划,抓好“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聘任工作,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法制课任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和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协作与联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依法治校活动。

(二十一)市民宗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并推动落实,负责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督促检查、宣传教育工作;依法履行宗教事务管理职责,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组织指导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

政公用事业的地方性行政规章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指导实施,进行行业管理;拟定住房保障有关政策并指导实施,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综合管理和指导全市建设活动,加快培育和发展建筑房地产市场,依法规范市场行为。

(二十六)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全市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组织实施省和市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依法保护公路产权;积极开展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加强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依法维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平等竞争秩序;加强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

(二十七)市水利局:拟定全市水利工作的有关政策、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负责《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组织实施、指导全市水行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协调并处理部门间的水事纠纷,组织、指导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监控。

(二十八)市农业局:贯彻执行党委、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各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落实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依法

1策和法律法规,参与起草审计、财政经济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草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全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依法检查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督促纠正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法办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提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市政府裁决中的有关事项,协助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相关重大案件。

(三十三)市经信委:加强对企业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搞好法律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室,配齐配强法律顾问;加强对企业的依法管理,引导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十四)市国资委:负责指导管理国有企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督促、检查所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培训;督促、指导企业开展职工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治企;推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提高企业依法管理、依法经营能力。

(三十五)市国税局:开展税法宣传,加强税务知识培训,督查企业依法纳税;指导企业加强税务票据管理,预防税务违法行为;加强对企业纳税服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督促企业诚信守法经营;依法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十六)市地税局:组织、指导税法宣传、税收政策

3肃打击各类违法行为,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会同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及有关部门做好广大经营者、消费者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依法规范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做到公正、廉洁、文明执法。依法加强对商标、广告的管理和监督。

(四十)市林业局:组织、指导、监督林业行政执法,查处非法征用占用林地、非法采伐和运输林木、非法经营和加工木材、非法猎捕和经营加工野生保护动物、非法采挖野生保护植物及其它涉林案件;办理、查验木材采伐证、木材运输证、木材经营、木材加工证、森林动植物检疫证;组织、指导全市森林公安、林政管理、护林防火、野生动植物检疫工作及执法队伍建设。

(四十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强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依法综合管理全市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认证认可、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等工作,依法行使质量技术监督各项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等重点工作的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加强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

(四十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药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餐饮服务和保健食品、化妆

5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职工和各级工会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十六)市直机关工委:制定市级机关法治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协助有关部门举办市级机关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协助市法治某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市级机关法治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四十七)市城管执法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城市管理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拟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负责某某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组织、指挥、检查、调度、协调和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指导全市城市管理执法工作。

4.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四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落实新时期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新要求,推动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XX同志通报了三个行政案例。这三个案例是选取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真实案例,目的是通过个案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公正司法,以案例指导执法实践,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提升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会上,X等X家单位分别做了表态发言,感觉大家讲得都很好,工作思路清晰、落实举措具体,希望与会同志认真学习借鉴,更好地促进本地区本部门工作。

总的看,近年来,全区上下以深入开展依法行政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提高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这是全区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距离政府工作法治化目标、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一是法治理念还没有普遍树立。依法行政工作还没有真正成为全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工作的“硬指标”“硬实绩”和“硬约束”,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强,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不到位,法治政府建设进展不平衡。

二是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一些行政机关和干部法律意识不够强,还不习惯用法律来规范行为、约束权力。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用土办法、硬办法化解社会矛盾,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避免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是行政决策亟待加强。有的地方和部门基本的工作规则尚未建立,有的制度形同虚设,个别部门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时,不会决策、不善于决策,甚至不敢决策,除了怕承担责任、怕承担风险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不重视法律学习,不掌握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能力差、智慧差,不知如何决策。

四是行政执法有待规范。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越位、缺位、程序违法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这些都与建立法治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不到位、推进工作力度不够大、作风不够扎实等原因,对于存在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下面我就做好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法治政府建设高度重视,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要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做事要讲规矩,行政要“于法有据”。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期推进政府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党的十九大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最突出的贡献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中“八个明确”之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四条坚持”之一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为我们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开启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新征程。同时,党的十九大把法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报告54次提到“法治”,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新要求、新部署、新举措尽快转化为政府法制工作各项具体任务,把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如期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既定目标。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依宪行政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上,对于我们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至关重要、影响深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贯彻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突出位置,自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在宪法轨道上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各项工作。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发展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履行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首要条件。随着传统增长动能逐步减弱,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推动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常态下,简单地拼资源和政策的空间越来越窄,也不具有可持续性。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是营商发展环境的竞争。而法治环境是最关键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率,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能为,切实增强政府依法行政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实效性。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12月印发的《纲要》,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省市相继出台了《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要到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各项任务,这个目标是非常艰巨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学法用法上下功夫,解决好“法治思维”问题。要牢固树立法治信仰,从内心敬重法律、服从法律,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工作方式。要持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善于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特别是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社会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快速科学发展。

二是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解决好“有法可依”问题。要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规范性文件管理、定期清理制度,切实把红头文件管住管好。今年,将进一步加大精文提质力度,重点就是加强文件的规范性审查,保证政策措施高质量可操作。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查责任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实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和文本动态化、信息化管理,切实解决规范性文件制定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在规范决策行为上下功夫,解决好“政府守法”问题。严格按照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在法定权限内行使决策。要依法全面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通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减少办事环节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既避免不作为、乱作为,也防止慢作为、懒作为,把政府该管的事坚决管好,对政府不该管的事,要坚决放开。要持续完善重大决策程序,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要按照普遍建立法律顾问的要求,在全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推动法律顾问工作由单兵作战向团体协作转变,全面参与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同协议审查、复杂疑难复议案件审查等工作,切实当好政府依法行政的“智囊团”,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者”。

四是在严格执法上下功夫,解决好“执法严明”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执法水平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最直观、最普遍、最可信的标尺。只有严格执法、不枉不纵,才能彰显法治权威、带动全民守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要严格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实现执法证件“亮起来、动起来、硬起来”,这里要强调一下,执法人员资格考试的问题,为了解决全市各地各部门执法人员资格不足的问题,市里向省政府法制办继续争取了2019年新增执法人员资格考试的机会,从目前我区各地各部门报考的情况来看,乡镇报名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将符合条件(在职在编)的干部动员起来参加报考,取得执法资格。希望各镇珍惜这个机会,积极报考。要提升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确保公权力在法律的框架内正常行使、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特别是以解决权责交叉、争权诿责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减少层级、整合队伍、重心下移,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要进一步加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杜绝粗暴执法、选择性执法,有效解决乱执法、不执法问题。

五是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解决好“服法护法”的问题。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基本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政府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考评、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打造阳光透明政府。

六是在化解矛盾上下功夫,解决好“公平正义”的问题。要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依法维权的体制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化轨道。要紧紧围绕征地拆迁补偿、环境污染治理、X禁捕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化解工作,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警、利益表达、协调沟通等机制,着力引导人民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坚决撤销行政机关违法的或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切实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协调,建立健全信访、人民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切实解决信闹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问题,解决好“花钱买平安”息事宁人的问题,全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快推进依法行政进程,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选好突破口、抓住着力点、拿出硬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抓住关键少数,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按照《X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全面细化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自觉把本地、本部门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解决、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点任务亲自督办。

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要加强对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督促指导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功能、监督功能。注重把集中考评和日常督促检查结合起来,逐步加大集中考评指标的分值占比,以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强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全力营造法治社会氛围。要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定期通报和曝光违法行政典型案例,分析原因,吸取教训。要加大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宣传力度,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开辟专题专栏,将全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的新成果、新成效及时宣传推广,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5.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五

一、单选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答案:(A)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民主法治 D、党的领导

2、既是一个时代法治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的应是下列哪项()。正确答案:(D)A、司法 B、执法 C、守法 D、立法

3、下列哪项是人们守法的社会意识基础()。正确答案:(D)A、民主立法 B、民主执法 C、法律思想 D、法治文化

4、坚持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认识基础是认识()。正确答案:(C)A、法治文化的内涵 B、法治文化的意义 C、建设法治文化的目的 D、建设法治文化的措施

5、下列哪项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同时更加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正确答案:(B)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民主法治 D、公平正义

6、法治文化的建立、形成最根本的是下列哪项的建立、形成()。正确答案:(A)A、民众法治意识 B、法律体系 C、法律思想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7、下列哪项是崇信法治、遵从法治、维护法治的心理根据,并对于法治社会的建立,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正确答案:(C)A、守法意识 B、法制精神 C、法治精神 D、法律道德

8、法治总是以下列哪项作为前提条件和首要环节()。正确答案:(A)A、法律制度 B、法律思想 C、守法意识 D、法律文化

9、一个社会能否建立起法治,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这个社会有无(),是否培养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正确答案:(D)A、完备的法律体系 B、崇高的法律素养 C、公正的司法机关 D、尊崇法治的心理

10、下列哪项是法治作为基础的方面()。正确答案:(C)A、严格的执法 B、完善的立法 C、普遍的守法 D、高尚的道德

11、鼓励人们坚持和坚守法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应是下列哪项()。正确答案:(D)A、公平正义 B、依法治国 C、司法公正 D、法治精神 12、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正确答案:(A)

A、《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C、《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D、《全面推定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13、法治文化中首要而基本的是()。正确答案:(C)A、坚持依法治国 B、坚持公平正义 C、适应法治要求的法律制度 D、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14、法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表现形态是下列哪项()。正确答案:(D)A、法律精神 B、法律制度 C、法制文化 D、法治文化

15、下列哪项活动是执法或者司法官员运用法律处理相关事务,将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人或案件活动的精确表述()。正确答案:(B)A、法律解释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建设

16、法治文化最坚实的部分,亦是法律文化的时代精髓的是下列哪项()。正确答案:(A)A、法治理论 B、法律体系 C、法治思想 D、公平正义

17、特定国家发展进步的划时代标志只能是()。正确答案:(D)A、法律体系 B、守法意识 C、法治精神 D、法治建设

18、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正确答案:(B)A、民众 B、中国共产党 C、法院 D、国家机关

二、多选

1、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坚持()。正确答案:(A,C)A、科学立法 B、民主法治 C、民主立法 D、公平正义

2、下列哪些属于建设法治文化的目的()。正确答案:(A,B,C,D)A、为法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B、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 C、建构崇尚法治的社会意识 D、为法治建构守法文化

3、对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进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B,C,D)A、立法机关必须严格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执政党必须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依法执政,做守法的模范,身体力行的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为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服务

C、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率先守法,成为守法的楷模 D、法律机构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司法必须公正

4、在法治文化中,人们所具有的是()。正确答案:(A,B,C)A、良好的权力观念 B、积极的权利意识 C、正常的义务观念 D、崇高的法律信仰

5、建设法治文化的基本模式是()。正确答案:(B,C)A、权力制约 B、国家主导 C、民众推进 D、法治实践

6、法治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下列各项中体现高度重视并全面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举措的是()。正确答案:(A,B,C)A、动员各种力量投入到法治文化建设中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重视文化、法律文化的整体性,将法治文化放到文化建设、法律文化建设的整体中加以推进 D、运用国家权力来更新法治文化

7、下列关于法治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B,C,D)

A、法治文化是人们对于与法治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制度、理论、意识和观念等的总称 B、属于法律文化的范畴

C、是法律文化的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D、是理性而现代的法律文化

8、法治文化包括一个社会适应法治要求的()。正确答案:(A,B,C)A、法律制度 B、法律理论 C、法律心理 D、法律体系

9、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正确答案:(A,B)A、教育 B、法制 C、民主 D、制裁

10、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所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也是植根于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正确答案:(B,C,D)A、法律化 B、时代化 C、大众化 D、中国化

11、关于法治文化的形成表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C,D)A、它在过程上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B、它在主体上是特定的各类社会成员 C、是一个社会过程 D、其建设具有艰巨性

12、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B,C,D)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B、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C、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D、以上均正确

13、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关于人民群众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B,C,D)A、人民群众是法治的推动力量

B、是法治文化建设最普遍、最广泛的主体 C、其参与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D、法治文化建设成败的决定者

三、判断

1、法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法治建设和法治相关的制度、理论、意识和观念等的总称,属于法律文化的范畴,是法律文化的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是理性而现代的法律文化。()正确答案:(2)

1、否

2、是

2、法律理论对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是法律发展的最终目的。()正确答案:(1)

1、否

2、是

3、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只能是人治,并不会是法治。法治是人类在理性的指导下自觉努力的产物,是人类在理性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正确答案:(2)

1、否

2、是

4、守法是一个时代法治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时代文化法治的重要标志。()正确答案:(1)

1、否

2、是

5、立法发展的程度只能高于或等于立法者的法治文化水平。()正确答案:(1)

1、否

2、是

6、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正确答案:(2)

1、否

2、是

7、法律适用是执法或者司法官员运用法律处理相关事务,将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人或案件的活动。()正确答案:(2)

1、否

2、是

8、法理基础是人们守法的社会意识基础。()正确答案:(1)

1、否

2、是

9、必要而充分的理论建设是法治实践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正确答案:(2)

1、否

2、是

10、法律制度是法治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法治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法治文化最典型的载体。()正确答案:(2)

1、否

2、是

11、法律文化建设是法治的首要环节。()正确答案:(1)

1、否

2、是

12、法治总是以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为前提条件和首要环节的。()正确答案:(2)

1、否

2、是

13、运用法律约束权力的目的在于使权力永远具有忠于人民的本质,始终为人民服务。()正确答案:(2)

1、否

2、是

14、法治文化最深刻的社会基础是完备的法律制度。()正确答案:(1)

1、否

6.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育机制探究 篇六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 是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 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至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 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才能维护政府的威信。所以,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政府依法治国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领导素质, 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育是提高领导素质的重要环节。领导素质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知识能力的内在条件和涵养, 即领导干部的德、才、学、识、体诸方面素质的总和。既是领导干部建构领导形象、树立威信、实施科学领导的重要条件, 更是运用领导艺术的内在驱动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的培育, 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和决策水平, 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

(二) 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要求政府以法治的理念、体制、程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依靠法治处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然而,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政府的依法行政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领导干部不懂法、不守法、不敬法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 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严重, 甚至目无法纪、滥用权力, 知法犯法、徇私枉法, 这些都是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能力不强等问题, 就要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政府法治化的有效途径。只有领导干部自觉用法治思维进行科学决策, 才能使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二、当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的现状

(一) 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受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影响, 一些官本位思想在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少数领导干部以官为本, “官老爷”思想严重, 被跑官、买官等现象严重侵蚀了内心, 蒙蔽了双眼, 在权与法的关系上, 有意忽视甚至否定法的公平正义价值, 直接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 漠视公理和人民的基本权利, 不惜损害人民的合法利益。

(二) 对法律法规的学习重视不够, 掌握不牢。一些领导干部尚未建立对法律的信仰, 缺失法治理念, 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深入, 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跟不上形势的要求。特别对立法法、宪法等有关法治根本问题的理解认识不够, 对重要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遇到外来压力的时候, 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性不强, 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习惯尚未养成。部分领导干部以“人治”代替“法治”, 唯上的思维、权大于法的思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执法司法活动中, 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也时刻考验着领导干部能否运用法治思维行使手中权力。领导干部在决策、执行权力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过程中, 应当增强法治观念, 不断地审视其行为的合法性、权限的合法性、内容的合法性、手段的合法性和程序的合法性。如果发现在决策和执行中确有违反法律的地方, 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地方, 应当本着法律至上和人民至上的原则, 主动及时地纠偏。

三、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机制路径

(一) 加强学习宣传, 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掌握必要的法律原则、知识是领导干部具有法律思维的前提条件。目前, 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了以宪法为主体, 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等各方面基本法律知识, 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在逐步增强。但仍不可否认, 也有一部分党员干部执法司法不严, 甚至讲关系看人情, 损害人民利益, 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学法律讲法治是流于形式, 存在于口头而不能付之于行动, 没有真正形成法治思维, 没有将法治思维真正应用到实际中去。因此, 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是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仅要对现行法律具体条文进行阐释, 更要普及法学理论基础知识, 灌输法治理念, 使法治思维生根发芽。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且很迫切的任务, 要形成对包括新入职的、调任的领导干部在内的具有整体性的法治培训机制, 宣传教育方式不能只是靠支离破碎的法治课程或集中式短期活动, 应让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在领导干部脑中化为法治思维, 自觉对标正面典型人物事迹, 进而使领导干部养成法治的习惯。对于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 广大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分析、判断以至解决问题, 从而作出科学决策, 形成制度性、机制性化的机制, 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 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考核机制。法治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最佳的治国理政方式。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政治制度的竞争。法治是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是国家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建立法治建设考核机制, 要明确各领域、各体系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以及选拔任用机制, 将法治指标作为考核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依据;对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滥用职权, 讲人情看关系, 造成严重损失后果者, 依法进行处理, 决不姑息;要形成定期向社会公布法治建设考核结果的制度, 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 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法治思维。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深化认识。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后, 更要运用法治方式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来解决矛盾纠纷, 避免靠人情、看关系等解决方式。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虽然不一定会是最完美的解决方式, 但是实践证明, 按照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 可以较大程度上实现更好的透明度、合理性。要不断维护法治机制和权威, 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正确处理好法治思维与经济思维、道德思维的关系, 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地解决问题, 以实现决策科学化。

(四)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最根本的还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公地位。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保护其参与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 逐步形成共同推进依法治国理政的积极力量, 营造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形成规范有序的监督机制, 坚定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 从而从外部迫使法治思维成为其行为的自觉意识。

摘要:法治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基础, 是党员干部素质的内在要求, 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趋势, 针对当前党员干部中官本位思想较重、对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足、法治思维习惯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机制途径的探求, 以期在党员干部中又快又好地形成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理政的思维。

7.浅谈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篇七

关键词: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确立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强化法治思维。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破除人治思想,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课题。

1 依法治国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1.1 法治思维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基本要求。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1.2 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是否具有法治思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目前,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党内,人治的治国方式还有一定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下大工夫和决心,实现以人治国方式向以法治国方式转变。

2 影响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因素

2.1 部分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法治意识淡薄。特权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与我国的基本法律是相抵触的,我国的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也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相违背,党章明确规定:“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但是,有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认为自己高于人民,处处要搞特殊化,把权力当作获取金钱、美色的筹码;当作个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降低了党的威信,败坏了党的形象。

2.2 部分领导干部用法治思维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一些领导干部不用法律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是摆威风,认为“治”,就是治理人民群众,奉行“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摆平就是水平”等错误思想。殊不知,开展群众工作,要用法治思维。要把群众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开展群众工作,要用法治思维。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来保障群众的权利。

2.3 部分领导干部崇拜权利、迷信权力。人治思想产生于专制的政治环境,在人治环境下,造成人人对于权力的崇拜、迷恋和追逐,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官本位现象成为必然。为防止权力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侵犯,权力的边界被严格界定,权力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受到规范,而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都以自觉保障公众的权利为职责。

人治思想的根源产生于对权力的崇拜,因此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会产生对权力的迷信和依赖,同时,由于权力具有接近无限的施展空间,因此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到使用公权力。重庆的打黑事件之所以会形成巨大的争议,在普通民众和法学界之间形成截然不同的结论,其背后的实质是人治思想和法治思维的碰撞。

3 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路径选择

3.1 提高法治思维要实现执政思维从“单向革命思维”向“多向发展思维”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是以革命作为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革命”作为标签,强调阶级斗争。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强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之间的仇恨,以处理和面对严峻的政治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应该及时由“革命思维”向“建设思维”转变,但遗憾的是,革命的单向思维依然占据着上风。在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理念,探索凝练出自己的发展方向。转变执政思维,马克思没有给我们现成答案,需要我们党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把创新蕴含于服务之中,以适应党的执政思维转变的客观性。

3.2 提高法治思维要实现以党的政策为执政依据向以国家法律为执政依据转变。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条文中,有四次提到了“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就说明,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也是执政党遵守宪法的要求之一。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既具有联系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党的政策是国家立法重要的指导思想,法律则是党的政策的法律化,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人民意愿和利益的体现。但是也应看到二者的区别,党的政策在没有转化为国家意志之前,只对全体党员有约束力,对社会其他成员具有号召力和指导性,并不具备国家强制力,而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备约束力和强制力。执政党要以国家法律为依据,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宪法的权威,要具备宪法思维。

8.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八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志鹏

(2012年2月2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大会,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表彰了2011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赵家贵局长做了一个实事求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的报告,特别是对今年工作提出的标准更高、要求更高,我都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真抓实干,奋发有为,2011年全市工商系统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6亿元,同比增长30.2%;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4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5亿元,同比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同比

1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0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7448元,增长20%。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160多万人民的智慧、汗水和奉献,也凝聚着工商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一年来,全市工商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服务发展、市场监管、消费维权、队伍建设等方面真抓实干,成效显著。

一是努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为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改进准入服务,加快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通过促进个体工商户升级、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理清企业股权结构,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通过红盾护农、经济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及“七有工程”,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天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认真履行监管执法职责,为全市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全市工商系统以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整治,确保放心消费;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大“打传治贿”工作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开展虚假违法广告整治,规范广告发布行为;开展无照经营专项整治,震慑不法经营者;尤其是目前正在开展的“百日执法行动”,宣传到位,打击有力,为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积极提升消费维权效能,为全市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

献。全市工商系统围绕大局,服务民生,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有效提升了经营者自律意识与自律行为;大力宣传消费维权法规与维权案例,增强了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扎实推进12315“五进”工作,提高消费维权站在城乡社区的覆盖率,为消费者就近维权提供了方便;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及时有效地调处消费者申(投)诉,化解消费纠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为维护天门和谐稳定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加快推进了工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顺利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置,队伍履职能力明显提升。坚持抓基层,抓基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善了基层工商所的工作条件。坚持抓制度,抓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这些都有效推进了工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尽职履职,服务大局,扎扎实实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我市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大跨越”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年前召开的全国、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为做好今年我市工商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工商系统2012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快捷高效的发展环境。客观分析我市经济运行态势,虽在稳步快速增长,但由于底子较薄,发展不够仍然是当务之急。全市经济总量小、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规模小、总量少。全市各级工商部门要继续强化“服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做到主动服务、高效服务、规范服务、创新服务。一要主动服务。要自觉地把工商工作放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中去思考,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在市场布局、产业调整、创业就业、品牌战略等方面提出建议、制订措施、推进落实;主动为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商标战略、解决贷款融资、维护合法权益等提供行政指导、提供优质服务;继续深化红盾护农、经纪活农、政策惠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等服务,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要高效服务。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依法行政的原则下,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要积极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升级转型,为新引进企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促成项目顺利落地投产。要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要求,科学把关,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支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后劲和动力。三要规范服务。要按照规范监管执法行为的要求,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规范登记行为,重点要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实行登记标准、程序和内容的三统一;规范办案行为,尤其是要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坚决纠正畸轻畸重、办人情案的现象。四要创新服务。在法律范围内,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法方式都可以大胆“创”,只要市场主体欢迎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大胆“试”。要始终保持和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创新的胆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为我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创造性的服务。

二是强化监管力度,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经济越发展,市场越活跃,市场监管的责任就越大,要求就越高。全市各级工商部门要继续强化“监管执法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更加高效地加强市场监管,做到转变监管理念、提升监管效能、防范监管风险。一要转变监管理念。要牢固树立执法是手段、规范是目的的理念,坚持打防结合、注重治本的原则,积极开展行政指导工作,督促各类市场主体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实现由事中监管、事后处理向事前规范指导、预警防范转变。二要提升监管效能。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要继续开展打击垄断行为、打击商标侵权、打击非法广告、打击非法传销、打击合同欺诈、打击商业贿赂、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及“红盾护农”等专项行动,切实整顿和规范好市场秩序。要坚持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监管并重、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监管并重,不断拓展对新型业态、新兴行业、新兴领域、新型市场的监管,特别要探索加强对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管。要将单一条线、单一部门、单一地区的执法监管向跨条线、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转变,要加强与质监、食药监、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市场流通综合监管体系。三要防范监管风险。要充分认识维护市场安全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不懈怠、不放松、不麻痹,牢记监管责任,履行监管职责,排查市场隐患,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要加强对成品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

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监管,深入开展黑网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要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作用,加大巡查力度,实现监管下沉,重心下移,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切实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监管风险。

三是完善维权机制,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全市各级工商部门要更加有为地强化消费维权,做到更新维权理念、扩展维权网络、提升维权水平。一要更新维权理念。要把消费维权“关口”前移到消费引导、消费警示和消费知识普及上来,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消费观念,防范消费风险,提高自我维权能力。二要扩展维权网络。要扩大“一会两站”城乡覆盖面,加快12315“五进”步伐,利用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维权网络,建立大维权大调解机制,快速有效解决消费者纠纷和投诉,特别要解决好群众关注的食品、农资等热点问题,使城乡消费者同等享受到工商部门的维权公共服务。三要提升维权水平。要提高维权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消费维权的能力,要敏感发现、深入研究消费纠纷的新热点、新形式和新领域,将个体维权与群体维权结合起来,将消费维权与行业规范结合起来,指导市场主体建立消费纠纷内部调解制度,着力提升维权工作效能。

同志们,做好2012年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开拓进取,狠抓落实,为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9.法治建设领导讲话 篇九

义法治国家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显示了新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表明了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我们政法工作者更是深受鼓舞,一定要用心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推进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总书记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明确要求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人们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不看法律只看领导的眼色,法律规定的再多,不如领导一句话,更有甚者,像当年的重庆,市委书记的夫人可以下令抓人、放人。王立军在重庆打黑正红的时候,一位大学教授给他写了一封公开信,信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请记住,在一个不讲法治的社会,没有哪一个人是安全的。最终,王立军作为负责安全的公安局长,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全,跑到美国人那里寻求庇护,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笑话。这个教训,我们应当牢记。

强化法治观念,先要从党的领导干部抓起。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这对党政官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尤为重要。要明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法律也是党的意志的体现,执行法律就是执行党的决定。要知道,讲政治是方向,讲法治是轨道,不讲政治就会迷失方向,走错路,不讲法治就会出轨、翻车,一样会栽跟头。要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观念强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所谓“畏法度者最幸福”。

二、规范执法行为,使依法办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还强调,“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实这一要求,关键是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重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重点要解决好选择性执法的问题,如果不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一视同仁,而是以大局、维稳等种种借口选择执法对象,既危害了法治,也会造成体制内的分裂。依法办事,必须加强对执法官员、司法官员的监督。加强和改进党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目前有的领导热衷于指挥、指导,甚至越俎代庖,不善于对执法、司法活动进行监督,使监督变成了干预,各级党委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依法的前提下,确保党的监督落到实处。依法办事,首要的是权责明确、恪尽职守、敢于担当。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干部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对于党的干部而言,敢于担当本身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干部不敢决策,害怕拍板,对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还要层层上报,逐级请示,目的就是以上级决策回避自己的责任。在这种氛围下,真正的法治不可能实现。目前,我们应当培育一种敢于担当的环境和氛围,在明晰权责的前提下,教育领导干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到恪尽职守、认真履权,敢于拍板、敢于决策,要意识到滥用权力有责,失职推诿同样有责。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保护担当者、褒奖担当者,为那些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撑腰鼓劲,使敢于担当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使勇担当、敢作为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是改革及社会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保证,是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案件的审理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一是严格依法,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实现庭审程序上的公正;二是全面公开,通过微博及时准确地向社会释放足够的案件信息,让人们在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这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结果。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甚至撇开法律另搞一套。比如信访工作,这几年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在一些地方集体访、重复访、非访居高不下,个人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工作的层面讲,主要问题是方法不当,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依法办事,不坚持原则,对待无理诉求为了息事宁人,甚至花钱买平安。有一个案例,一位学校职工在商场被保安打成轻微伤,走司法程序最多赔偿两三万元,但因为当事人不断上访,赔了26万,地方政府还给其子办理了低保,几年后钱花完了,又开始不断上访。总书记讲,维稳的本质是维权,维护权利指的是维护合法权利、正当权利,如果以社会大局为由,对违法行为或不当诉求一味地妥协,无原则地退让,不严格依法处理,损害的只能是政府的公信力和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法治环境及法治氛围的形成;要靠司法权威的树立,使法院的判决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解决好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更要靠领导干部对政策、法律底线的坚守,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上一篇:中国梦,我的梦作文1000字下一篇:普通高考考务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