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2024-06-17

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精选11篇)

1.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篇一

电子商务平台的土壤与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是资讯革命的特殊形式,是有形市场的虚拟化。在我们欢呼互联网虚拟购物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必须深刻研究电子商务世界的特点:

1、电子商务超越时空的限制。

交易的虚拟化,让我们离商品远了,但是,交易的虚拟化却使得买卖双方的距离近了!在互联网世界的交易,买卖双方更直接地进行沟通,跨越了距离的阻碍。一位中国的卖家,完全可以与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买家进行直接的沟通。电子商务使得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激发人类贸易行动的活力。

时间的阻碍也被消灭。虚拟世界的店铺不再被阳光主宰,不再被商场作息时间所限制。7X24小时的虚拟店铺,永不关门打烊。

然而,还不能说时空限制被完全消灭。目前最大的限制就是物流和物流耗时。

2、电子商务提供了信息的归类与细分。

商品的细分有助于买家挑选和比较,大大降低买家购物所消耗的时间和费用。据说,谷歌的电子商务搜索刚刚上线(印证了我的预言--《电子商务垂直搜索狂想》,2009-3-16)。在电子商务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面对数量巨大而品种细分的商品,任何长尾需求几乎都能被满足。

电子商务平台公开API成为一个趋势。开放式API使得电子商务的互联互通和电子商务搜索成为现实。

同时,平台运营商也越来越注重细分市场的挖掘,关注垂直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PPG、凡客诚品的成功引起了衬衫电子商务的狂潮。卓越、当当则将亚马逊的图书电子商务成功复制到中国。

3、电子商务的推广手段虚拟化。

2008年以来,广告联盟蓬勃兴起。凡客诚品的成功更为之推波助澜。虚拟化的广告,虚拟的植入广告势不可挡。

2007年,浙江千岛湖旅游局通过谷歌AdSense打出的广告是:“要艳遇吗?到千岛湖来旅游。”而2008年,用于007电影里面的宝马车的植入式广告已经被用在开心网的插件游戏中。

4、电子商务与社会化营销密不可分。

2008年,美国社会化营销出了总统奥巴马,让人感觉:玩笑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这绝非特例!在ONLYLADY上,一位意见领袖的搭配分享会给不知名的品牌带来巨大的销量。社会化营销已经战胜了流行数年的暴力营销,搜索与口碑分享手段被先行者们所掌握,网络公关推广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社会化的营销促成了社会化的电子商务。几年前的信息孤岛现象正在消失,大型公司近年来重新拾起电子商务之梦。电子的沙漠逐渐变为绿洲!

5、诚信是电子商务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

公开公平公正是社会的基本诉求,也是依赖于社会化营销的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除了卖家诚信,买家诚信、平台运营商诚信逐步受到重视。电子商务的生态中,公平是至上的准则。偏离

公平的一切暴利暴政都将被推翻!

因此,电子商务绝非简单的技术构架,其核心是人。构成电子商务体系的绝非简单的代码和服务器,建立在数码世界之上,有一个非常真实的社会。如果说电子商务平台是土壤,那么依附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社会就是生态。任何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者都绝不要忽略对于生态的培育。成功的电子商务运营者,无不极为重视电子商务生态。例如,在阿里巴巴的体系中,阿里大学、商人社区被视为重要的环节。多次与中国制造网(焦点科技)的朋友探讨,发现他们也是将培训作为推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者的体系无非是:平台、学院、展会、协会。平台以外的一切,都为着一个目标而努力----生态!(文/梦里秦淮)

2.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土壤氮残留,影响因素,生态效应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随着施氮量的普遍增加,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随施肥量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土壤氮残留的因素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做进一步分析,为合理施用氮肥、保护农业环境提供参考。

1 影响土壤氮残留的因素

1.1 施氮量、氮肥种类、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

施氮量、氮肥种类、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对土壤氮残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氮量影响最大。农田化肥氮淋失和径流量为174万t/年。不同形态的氮施入土壤后,大部分很快转化为NO3--N,并以此形态在土壤中大量存在。黄绍敏等[1]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表明,土壤中NO3--N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结论在沙姜黑土、褐土、潮土上也一致,且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淋洗到下层的量也在增加,从而对水、土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施肥时期不适当,也会造成较多的氮肥残留和损失。这是因为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需要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如夏玉米施氮,1/3作基肥,2/3在大喇叭口期及孕穗期施用较为适宜,这2个时期玉米对养分吸收快、量大。不同的施肥方法,对氮利用及残留也有较大影响。我国农村普遍采用地表撒施,作物根系对大量残留地表的肥料难以吸收利用,造成肥料损失。

1.2 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的矿物组成、质地、结构、p H值、有机质含量等对氮肥的保存和释放有较大影响。土壤中2∶1型矿物含量高、壤质、中性、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养分的保存和调控能力较强;砂质、结构性差、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吸附能力弱,施肥后可造成大量氮淋失。

1.3 栽培技术措施及气候条件

合理耕作、灌排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作物根际环境,有利于根系生长及微生物活性的提高,使根的吸肥力增加,微生物能将施入土壤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使其稳定存在,从而减少氮损失。大水漫灌是土壤残留氮损失的重要途径。气候条件中降水对氮损失影响较大,降水增多,淋失增加。此外,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氮残留也有一定影响。

2 土壤氮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NH3挥发对大气的影响

NH3挥发主要由表施氮肥造成,施肥后土表存在大量残留氮,从而引起挥发,其挥发量随p H值的升高而增多。不同肥料NH3挥发不同,尿素挥发较为严重[2]。另外,施氮量过多,土壤中氮素过于丰富,植物特别是谷类作物营养生长期会大量吸收氮素,致使叶片含氮量升高,当进入生殖生长时,叶片中的有机氮解体向籽粒中转移时,有一部分氮以NH3的形式从气孔中释放出来。Freney等[3]认为氮素损失的主要时期在小麦营养生长旺盛期,氮素供给量越多,叶片含氮量越高,氨态氮挥发损失越大。地表挥发和作物生理挥发的氨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进一步通过降雨可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2.2 NO3--N淋失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影响

施入土壤中的氮素在好气条件下转化为NO3--N,因其带负电荷,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向下淋移或侧渗。我国许多地区的地下水已有不同程度的NO3--N污染,如西安市及市郊地下水中NO3--N含量高达600 mg/L,平均达189 mg/L,成都市最高超标55倍,这与郊区蔬菜地过量施氮有关。NO3--N还可进行水平淋移,因而也易对邻近水域造成污染。

2.3 NH4+硝化及NO3-反硝化产生N2O、NO对大气的影响

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中,有N2O和NO气体的排放,其排放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的理化特性、水热条件、气候因子、氮素供应、水分管理、作物类型等。N2O和NO进入大气平流层会破坏臭氧层,且N2O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增温效应明显。N2O和NO也可进一步转化,以酸雨进入地表和河流,会对作物生长及水体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2.4 土壤NO3--N含量对植物病害发生有一定影响

有研究表明[4],辣椒疫病的发病率随土壤NO3--N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过多,土壤NO3--N积累,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作物发病率产生影响,同时NO3--N浓度显著影响辣椒根际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动态变化。

3 减少土壤氮残留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建议

3.1 科学确定施氮量

在我国农村,施肥不足与施肥过量并存。为此,科学确定施氮量非常必要。除施肥量,还要注意氮肥种类的选择。有人认为,大多数作物NH4+-N与NO3--N配合施用较单独施用效果好,其最佳配比随作物生育期不同而不同[5]。应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条件、作物的营养特性,确定合理的施肥量、肥料种类及施肥时期。而我国实行各农户承包使用土地,推广起来较为困难。这就要求有关农业推广部门深入农村,进行指导和示范,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采用有机—无机相结合的肥料施用模式

有机肥对无机肥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也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其对氮的转化能力,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对养分的保存及调控能力,从而减少过多的氮残留及其损失,且可明显改善农产品品质。

3.3 采用平衡施肥技术

偏施氮肥,不注重磷、钾及其他营养元素肥料的施用,往往造成肥料的浪费和作物产量、品质的下降。在施用有机肥和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等肥料进行平衡施肥是作物获得高产、稳产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相应也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减少了土壤中的氮残留。

3.4 选用缓控释新型肥料

缓控释肥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主要是采用膜控制释放技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释放养分。如用硫磺包裹尿素,用量仅为普通尿素的40%。另外,在尿素中添加尿素酶抑制剂,能减缓尿素的释放,达到长效供肥、减少流失的目的。但目前缓控释肥的研制及生产技术尚不完善,成本较高。

3.5 改进栽培技术

如改表施为深施覆土、避免大水漫灌、发展滴灌、多雨季节施肥应少量多次等,不断优化施肥过程,对水肥进行合理调控。另外,还应加强对养分高效利用及对硝酸盐低积累作物品种的培育工作;对土壤残留氮的后效利用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绍敏,皇甫湘荣,宝德俊,等.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5):351-354.

[2]孙沾,高人,朱建国,等.稻季施用不同尿素品种的氮素径流和淋溶损失[J].中国环境科学,2007,24(5):600-604.

[3]FRENEY J R,SIMPSON J R.Gaseous Loss of Nitrogen From Plant-soilSystem[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1986,15(4):287-292.

[4]马艳,常志州.土壤硝态氮含量对辣椒疫病的影响及机理初步研究[J].土壤肥料,2004(2):12-14.

3.坯布油污处理方案 篇三

为防止坯布油污、锈渍等影响成品质量,对已出现的油污、锈渍问题,作以下处理方案:

一、坯布检验发现油污、锈渍等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到相应车间,要求整改,并跟进效果;

二、对于已出现的坯布油污、锈迹,在坯布了机时,第一时间将整单坯布情况汇报给施总,原则上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根据油污情况,重新评审确认后整理工厂;

2、后整发联发产品:坯布了机后跟联发郭主任、计划贾经理确认后,安排集中洗污,确保洗后有车发联发,收坯后立即投产,防止出现坯布沾色、发霉等二次问题发生;

3、对于两天内无法洗完的产品,可以提前安排洗污,洗污后要用吹风机吹干,防止出现坯布沾色、发霉等二次问题发生;

4、后整发天义恒的产品:发货前由计划部通知楼主任,后整指示单上写明油污等情况,提醒天义恒适当延长冷堆时间,去锈时间,确保处理干净;

5、后整发萧漂的产品:严重的油迹、锈迹可以提前安排洗污,洗污后要用吹风机吹干,防止出现坯布沾色、发霉等二次问题发生;发货前由计划部通知楼主任,增加酶油工艺,确保处理干净;

6、其他特殊情况,单独商讨确定调整方案;

三、责任人

主要责任人:施总、楼桔明

相关负责人:贾经理、郭建峰、施招娣、邵斑斑等;

4.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篇四

根据生态环境要求,草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活污水必须进行处理,同时又要避免处理设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对陕西关山草原生态旅游区的生活污水采用土壤自然处理方案,对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现场实施.4年多的.运行结果表明处理系统对BOD5、CODCr、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5%,93%和89%以上,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

作 者:解岳 黄廷林 高志明 作者单位:解岳,黄廷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710055)

高志明(西宁市自来水总公司,西宁,800001)

5.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篇五

调查表明三峡库区淹没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标准3级以上,其中Cu含量范围为10.7~80.2mg/kg,均值为37.0 mg/kg;Pb含量范围为14.6~51.8 mg/kg,均值为29.3 mg/kg;Zn含量范围为47.5~93.3 mg/kg,均值为72.7 mg/kg;Cd含量范围为0.081~0.864mg/kg,均值为0.321 mg/kg;Hg含量范围为0.032~0.204mg/kg,均值为0.059 mg/kg;As含量范围为4.63~12.7 mg/kg,均值为8.65 mg/kg.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显示三峡库区淹没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处于轻微状态,主要生态危害元素为Cd.

作 者:黎莉莉 张晟 刘景红 赵秀兰 高吉喜 LI Li-li ZHANG Sheng LIU Jing-hong ZHAO Xiu-lan GAO Ji-xi 作者单位:黎莉莉,刘景红,赵秀兰,LI Li-li,LIU Jing-hong,ZHAO Xiu-lan(西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张晟,ZHANG Sheng(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20)

高吉喜,GAO Ji-xi(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0)

6.土壤改良暨粮食高效生态生产模式 篇六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期, 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其发展路径, 高效生态生产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北票市农业中心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跟踪国内外玉米生产前沿领域技术发展动态, 不断引进新成果和现代生态农业技术, 并吸取传统农业精华, 经过3年的研究和试验、示范,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7~2009年在巴图营和泉巨永示范146公顷, 平均单产900毫米/公顷, 比对照增产30%~40%, 纯收入增加6000元/公顷。已逐步完善成今天较为成熟的集成技术体系-粮食高效生态生产模式, (即:玉米/大豆//小麦交互换带立体少耕种植高效生态生产模式) 。

粮食高效生态生产模式属现代农业范畴, 它坚持走“资源节约、高效生态、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符合北票市情, 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是辽西山区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

二、关键技术

采取四项措施 (工程、生态、农机、农艺) 应用九大主推技术。

1. 推广高产专用品种, 加大种植密度

品种在农业生产要素中始终处于最为先决、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首先要选对品种, 优化品种结构, 推广株高适中、耐密、中晚熟靠群体增产的优良品种。把最好的品种种植到最适宜的地方。主推的品种是丹科2151, 保苗60000株/公顷左右, 比常规均匀垄种植, 普遍提高密度15000株/公顷左右。大豆选择丰产性好、株矮、分枝少、结荚多的新品种东单50, 密度120000株/公顷。

2. 采取玉米/大豆//小麦交互换带立体少耕, 高效生态种植形式玉米/大豆 (50+50厘米:

50+50厘米) 玉米//小麦 (90厘米:90厘米) 它的好处是:

(1) 高矮棵作物搭配, 形成立体种植, 立体采光。提高了复种指数, 实现了一地多收。

(2) 充分发挥了边际效益, 玉米都是边行, 通风透光, 光合效率高。特别是对处于玉米中部对产量形成起关键作用的“穗三叶”光合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光合生产率明显增强。群众说“玉米不减产, 大豆是白捡”。

(3) 玉米、大豆、小麦不仅当季作物高产, 最为重要的是为下一年再创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大豆、小麦茬免耕, 来年要铁茬直播玉米, 特别是大豆茬的根瘤固氮作用, 为土壤留下了氮肥, 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作物, 豆科作物在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 应大力发展。大豆茬的土壤微生物还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有利于形成团粒结构, 豆科作物对磷的需求敏感, 我们可以利用实现以磷调氮, 以水调肥, 减少来年下一季作物用氮总量, 实现低碳生产模式。控制面源污染, 由于一深一浅, 一高一低的作物搭配, 也能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

3. 隔年隔带旋耕深松生态整地技术

隔年隔带旋耕深松是耕作制度的一项改革。大豆茬免耕明年铁茬直播玉米, 摒弃了传统的全田翻耙压畦整地, 而是只旋耕玉米带, 深松40厘米, 打破犁底层, 形成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 防止地表水径流, 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形成“土壤水库”。

大豆茬铁茬越冬, 可起到对农田防风固沙的作用, 豆科作物固氮本身就是低碳经济, 降低边际成本, 因此, 这项技术, 能实现资源节约、高效生态和绿色低碳的目标。

4. 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民以食为天, 土以肥为本”, 沃土是实现高产的基础, 保持这个基础的核心就是持续不断的向农田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土地施化肥犹如人类抽大烟, 地只能越种越瘦, 而且农产品质量差。我们的目标是把农肥增上去, 把化肥降下来, 总的原则是“多施农肥, 限量化肥, 稳氮、增磷、补钾、调微”并做到以磷调氮和以水调肥。2011年目标产量15000毫克的投肥指标是: (1) 农肥45000毫克/公顷, 底肥氮、磷、钾复合525毫克/公顷, 追肥尿素375毫克/公顷, 锌肥15毫克/公顷。 (2) 大豆:底肥施二胺150毫克/公顷, 尿素75毫克/公顷, 硫酸钾195毫克/公顷, 锌肥7.5毫克/公顷。亩追施尿素150毫克/公顷。要求底肥深施, 种肥隔离。

5. 生态防治病虫害技术

玉米大豆立体栽培, 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 本身就降低了玉米病害发生的风险, 生育期田间基本不感病。北票市玉米主要病害是玉米螟, 全省目前重点推广人工饲养赤眼蜂防治技术, 每30米放一卵块, 杜绝了农药污染。

6. 节水灌溉技术

在全面完成土地整理的基础上, 打井配套水利设施, 采取地下管灌节约用水, 因需供水, 以水调肥, 特别要注意中后期水肥管理。

7. 化控技术

(1) 为了防止徒长大豆在出花期一定要喷施15%的多效唑, 以控制徒长, 施可湿性粉剂750克/公顷, 对水750毫米喷雾。矮化植株, 防止倒伏, 提高成荚率, 效果很好。

(2) 玉米在9~12片叶时, 根据田间长势, 如有徒长现象, 也可用多效唑控制。

8. 秸秆还田技术

沃土是实现粮食高产的基础, 保持这个基础的核心是建立农业生态内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良性循环, 形成循环农业经济。也就是说把人类从土壤取走的东西, 再通过农业生态链补偿回来。一是间接通过养殖业过腹还田;二是把秸秆直接粉碎, 结合旋耕还田, 秸秆还田的好处是, 既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又还予农田急需的钾肥。

9. 提倡机械化种植

向精准农业发展, 做到机整地、机播、机管、机收等全程化机械作业。

综上所述, 可概括为一个充分发挥;两个建立结合;三个改善提高;三个实现。

一个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了边际效益。

两个建立结合:建立了“土壤水库”, 用地养地相结合。

三个改善提高:改善了玉米生长的外部环境, 提高了通透性, 解决了高秆作物, 玉米海问题;改善了土壤结构, 提升了有机质, 供肥能力增强;改善了田间光、热、水、气、肥等资源条件, 增加了种植密度, 提高了复种指数, 实现了一地两收或三收。

7.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篇七

为加强我县城区餐厨垃圾的管理,保护城区环境卫生,根据社情民意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将集中开展城区餐厨垃圾专项整治行动。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严厉查处随意倾倒餐厨垃圾违法行为,从源头上严控餐厨垃圾造成的污染,杜绝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投混运,规范餐厨垃圾排放、收运、处置行为,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

二、整治范围和对象

县城区域内,所有产生、排放餐厨垃圾的单位和个人。

三、整治责任主体:直属执法中队、XX执法中队、XX执法中队、XX执法中队

四、整治内容

加强餐厨垃圾投放、收运、处置监管,全面整治餐饮服务单位偷倒、乱倒、错倒等不规范投放餐厨垃圾(泔水、油污)等问题。重点整治以下5个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

1.将餐厨垃圾偷倒、乱倒于雨水管道、河道、绿地、水库、沟渠、厕所等的违法行为。

2.未经固液分离、油水分离,直接将餐厨垃圾倒入污水管道的乱倒行为。

3.餐厨垃圾裸露堆放,将泔水、油污倒在地面,造成地面污染的行为。

4、将餐厨垃圾混合投放在其他垃圾收集容器中的行为。

5、未落实餐厨垃圾收运联单制,收运过程中将餐厨垃圾偷倒、乱倒的行为。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严管严治工作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大力宣传《XX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等餐厨垃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餐厨垃圾管理和整治行动的目的意义、整治成果,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餐饮服务企业对打击偷倒泔水、油污专项整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餐厨垃圾管理工作营造“企业主动参与、群众积极监督”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二)全面开展排查,落实餐厨垃圾产生单位主体责任

加强餐饮服务店、宾馆酒店、机关企事业食堂等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全面排查餐厨垃圾产生和收集情况;加强上门入户宣传,结合餐厨收运企业收集整理的相关信息,督促餐厨垃圾产生单位与取得许可的餐厨收运企业及时签订收运协议,将餐厨垃圾与非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单独投放,严禁将餐厨垃圾排入雨水管道、污水管道或混入生活垃圾中;严禁将餐厨垃圾倾倒在地面。指导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建立完善台账,记录餐厨垃圾产生量、运输量和时间。

(三)发挥智慧城管作用,加强调查取证

加强对餐厨垃圾排放、收运监管,在加强巡查执法同时,要抓实餐厨垃圾管理与城管数字化平台对接,完善餐厨垃圾管理数据库;对部分区域增设监控探头,重点区域实行蹲点值守,对发现的偷倒、乱倒泔水、油污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四)严格执法,查处餐厨垃圾偷倒、乱倒行为

建立健全执法机制,落实执法力量,严厉查处餐厨垃圾偷倒、乱倒等行为;设立举报电话,建立偷倒泔水、油污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

六、实施步骤

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

根据我局工作实际,结合前期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和动员部署,开展入户宣传,积极营造氛围,凝聚合力。

(二)全面排查阶段

全面开展餐厨垃圾排放、收集处理排查工作,加强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督促餐厨垃圾产生单位与取得许可的餐厨收运企业及时签订收运协议。

(三)重点整治阶段

加强巡查执法,完善调查取证,严查偷倒泔水、油污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典型违法案例予以曝光。

(四)总结完善阶段

全面梳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系统总结经验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分工,抓重点,补短板,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整治工作期间,将对城区餐厨垃圾排放、收处管理和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全面推进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健全长效机制

8.浅谈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 篇八

1 重金属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是指铜、锰、镉、汞、锌、砷等重金属对于土壤的污染, 重金属对于人体健康影响巨大, 主要的危害有致癌、致疾、致突变。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也发生了多例重金属污染事件, 例如日本发生的“水俣病”, 就是因为重金属“镉”的超标, 从而造成了人体肝脏的损伤, 进而造成骨质疏松和软化, 从而危机生命。当前我国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发生过多起重金属中毒事件, 而且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潜伏时间较长,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可降解性, 从而对于土壤的破坏时间较长。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作物被吸收到人体内, 从而在人体内积累, 造成肝脏等气管的中毒衰竭。

2 污染土壤取样分析

修复重金属土壤污染的首要措施就是进行污染区域的采样工作, 通过试验分析评价土壤的受污染程度, 并确定土壤取样中的重金属种类.通常会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 明确造成污染的污染源, 同时研究各个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再制定相应的土壤生态修复方案。

3 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法

3.1 物理修复法

物理修复法是采用物理措施对于重金属污染物进行清除, 从而降低地域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例如可以采用填埋的方式来降低金属的暴露, 防止重金属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 或者利用水泥灌注的方法, 把土壤中流动的重金属物固化, 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移动性。或者利用机械挖掘的方式把深层的土壤挖掘出来, 是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更低。但是物理修复法有局限性, 不能彻底地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问题, 同时土壤的挖掘、运输费用较高, 对于修复场地的要求较高。

3.2 化学修复法

化学修复法往往运用于重金属污染面积较大的区域, 同时化学修复法可以彻底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问题, 降低了土壤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最常用的修复技术有化学还原、化学氧化、化学淋洗、电化学修复等, 化学淋洗法是采用化学溶剂把土壤中的重金属迁移出来, 为重金属的去除提供方便, 化学氧化、还原修复主要采用化学氧化剂、还原剂与重金属产生氧化、还原反应, 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及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原位修复是化学氧化、还原修复的主要方式。此外, 还可将直流电通入污染土壤中, 采用的电化学法去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

3.3 微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发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修复技术之一, 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微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地吸附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物, 同时也可以改变重金属的价态、形态, 提高重金属降低的效率, 例如采用具有氧化还原能力微生物可以把重金属沉淀出来、但是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明显的缺点, 微生物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 如果土壤环境较为恶劣, 就会造成微生物的死亡, 其吸附固定的重金属又重新返回土壤。因此在一些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矿区, 微生物修复方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采用植物生态修复法更为方便有效。

3.4 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方法是指利用植物的作用把土壤中的重金属固定、吸收、分解等, 并修复当地土壤的生态环境。植物修复方法包括: (1) 植物提取, 利用积累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并在地面上进行累积, 通过作物的收割把重金属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通常采用持续性植物萃取技术, 直接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 或者是采用诱导性制备萃取技术, 在累积重金属的同时添加各种活化物质, 提高重金属的萃取效率; (2) 植物固定法, 是指利用植被的扩展根系把重金属固定住, 植物根部通常会分泌出一些粘性分泌物, 可以把土壤中的重金属吸附固定, 同时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植物修复技术具有双重的优势, 可以降低修复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 同时其修复范围较广, 其次是修复成本低廉, 可以把吸附的重金属回收利用, 此外制备修复可以环境的美化程度, 更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制备修复技术也有缺点, 即一种植物只能处理一种重金属, 同时修复的周期较长。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尤其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为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利用多种修复手段来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但是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较为困难, 需要采取各种方式联合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本文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危害性, 并提出了几种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策略。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赖发英, 郭成志.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和利用的初步研究[J].江西科学, 2009, (3) .

9.如何清洗零件油污 篇九

取不含沙子的黄泥土, 用清水和成糊状黄泥。把农机具上有油污的地方先简单清理一下, 然后涂上和好的黄泥, 黄泥干燥后, 会出现裂纹, 油污就被吸附在黄泥上了, 再用水将黄泥清洗干净。

2. 冷洗。

以煤油、汽油、柴油为清洗剂进行清洗。把农机具零件放入带有网筛的油盆中, 用钢丝刷刷洗, 油污就通过网筛沉入盆底。洗净后的零件任其自然晾干。需要提醒的是, 如清洗摩擦片类的油污, 要用少许汽油刷洗干净;对不耐油的橡胶件和皮质件的油污, 不能用油类清洗剂。在清洗时应先洗比较干净、表面较光滑和较小的零件, 然后再清洗较大、表面油污较重的零件。也可把油分装在几个油盆内, 分初洗、次洗和精洗几个步骤进行清洗。

3. 热洗。

由于机油、齿轮油等不能在碱溶液中溶解, 只能形成乳浊液, 因此要在碱溶液中加入乳化剂 (硅酸钠、肥皂等) , 把溶液加热至70~80℃, 将零件放在溶液中浸泡, 用60~80℃的热水冲洗农机具零件, 然后晾干。清除钢和铸铁零件的油污, 常用的溶液配方为:苛性钠0.75%、碳酸钠5%、磷酸三钠1%、肥皂0.15%, 其余为水。而对铝制零件清洗不能用苛性钠溶液, 而改用碳酸钠溶液。

4. 金属清洗剂清洗。

10.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篇十

铅在土壤-青菜系统中迁移分配及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3种典型土壤类型中Pb在土壤-青菜系统中的转运及Pb污染对青菜Pb含量、土壤硝化细菌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在土壤-青菜系统中的.转运是非线性的.青菜地上部Pb含量与0.43 mol/L HNO3和0.05 mol/L EDTA提取态Pb显著相关,青菜Pb含量与0.01mol/LCaCl2提取态Pb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认为,0.43 mol/L HNO3和0.05 mol/L EDTA提取态Pb可成为土壤Pb植物有效性的评价指标.青紫泥和滩潮土中添加Pb浓度为125~625 mg/kg,对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以基于人体健康风险、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植物毒性为依据,计算得出的总Pb临界浓度分别为:黄泥砂土140、59和12263 me/kg,青紫泥790、292和13902 mg/kg,滩潮土1266、418和30422mg/kg.

作 者:胡宁静 骆永明 HU Ning-jing LUO Yong-m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刊 名:土壤  ISTIC PKU英文刊名:SOILS 年,卷(期):2006 38(5) 分类号:X13 关键词:铅   转运   农作物安全   土壤污染临界值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植物有效性  

11.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篇十一

土壤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土壤作为吸热(热源)与排热(热汇)的场所,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此时,土壤为“热源”;夏季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土壤中,此时,土壤为“热汇”。因此,土壤源热泵是1种利用地下土壤作为蓄能体的地下蓄能及再利用技术。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冬夏兼用时,在北方地区建筑热负荷大于冷负荷,所以,系统冬天从土壤中提取的热量比夏季向土壤中排放的热量大,而南方地区则相反,于是就会造成土壤得失热量的不平衡,多余的冷量(热量)就会在地下累积,长期如此,就会引起地下土壤温度的年均变化,尤其是在地埋管管群集中的中心区域。这种温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换热性能,还改变了原生态土壤的温度分布,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要保证土壤源热泵真正意义上的节能与环保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必要对热平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热平衡引起土壤温度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夏季向地下的放热与冬季从地下的取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全年地下放热与取热的不平衡率在±20%以内[1],均可认为达到季节性平衡。超出此范围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否则,敷设地埋管的土壤、岩石及含水层的温度就会逐年升高或下降,热泵的制冷或供热效率就会下降,导致系统运行多年后失效,且地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杨卫波[2]以一典型的钻孔间距为5 m,4×4阵列的埋管群(共16个钻孔)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江苏某示范工程实测数据,通过软件模拟了冬夏季埋管群中心土壤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在南方炎热地区,建筑负荷特点一般是夏季冷负荷大于冬季热负荷。由图1可知,当运行到第十年时夏季土壤温度已高达31.0℃,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续,土壤温度会继续上升,造成地下土壤热堆积,系统运行效率下降。采用冷却塔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可以解决此问题,设计时地埋管的热量是以建筑物的热负荷作为设计基础,夏季供冷时采用此设备散去室内多余热量。在北方严寒地区,如,中国东北沈阳,由于建筑负荷特点一般是冬季热负荷大于夏季冷负荷,由图2可知,当运行到第十年时冬季土壤温度已低于14.5℃,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续,土壤温度会继续下降,造成地下土壤冷堆积,系统运行效率下降。采取太阳能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加以解决,设计时地埋管的热量是以建筑物的冷负荷作为设计基础,冬季供热时采用此设备来平衡冬夏季地下冷热负荷的差异。

潘玉亮[3]等针对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以1栋单体低密度建筑为基准建筑,利用TRNSYS软件建模进行了全年动态负荷模拟计算,结果发现,此建筑的空调季、供暖季累计冷热负荷值相差较大,造成了地下换热器年吸热量明显大于排热量,年吸、排热量不平衡率达到23%。如果不采取措施,土壤平均温度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影响系统冬季工况下的运行。

2 地下热平衡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体。其中,各个成员借助能量和物质循环形成1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任何1个子成员能量和物质的改变都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土壤源热泵系统是以地下30 m~200 m深的土壤、沙土、砾石、岩石与含水层作为热泵系统的源与汇,此浅层地温1年4季是恒定的,既不受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又不受地心高温的影响,这种恒温保证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高效节能。但是,由于热平衡问题引起的热(冷)堆积,造成土壤温度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环境温度状况。

2.1 土壤温度通过大地热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地热流是指单位时间内由地球内部以传导方式通过地球表面散失的热量,大地热流量q是岩石热导率k和地温梯度d T/d Z的乘积。匡耀求[4]等对中国的大地热流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地表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健性与大地热流值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大地热流较高的地区生态体系发育较好,生态环境优越;而大地热流较低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恶劣。

土壤源热泵已在某些农村进行了试点,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将来有可能会在农村大范围推广。目前,城市土壤源热泵没有在耕地下埋管的,也许新农村新能源利用将来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研究土壤源热平衡对大地热流的影响,大地热流对地表生态与土壤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耕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就显得更有意义。例如,地膜覆盖技术能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原因是地膜的覆盖除了能够保持土壤的水分外,还起到了阻止土壤内热流散失的作用。匡耀求[5]等通过观察发现,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和坐果能力的葡萄缺铁症是由于土壤情况限制了根吸收铁质的能力,如,冷凉的土壤较多出现缺铁症,而这种土壤均是热导率低的土壤,即热流的不足限制了根吸收铁质的能力。由此可见,土壤热流对植被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而中国多年平均的土壤热流场与深层大地热流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来自地下的热流是土壤热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热平衡问题的土壤源热泵长期运行可以导致地埋管周围区域热(冷)堆积,从而造成地下区域的温度持续升高或者降低,由此引起土壤温度梯度的改变,大地热流值随之也发生变化,使地壳表层的正常温度分布遭到破坏,形成局部地区热异常,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土壤中微生物总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大地热流既影响土壤的温度,也影响土壤的湿度,因而是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的1个重要因素。

2.2 土壤温度对土壤物性和生物的影响

土壤入渗是指降雨落到地面上的雨水从土壤表面渗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它是水在土体内运行的初级阶段,也是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6]。影响土壤入渗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自身性质,如,土壤质地、容重、含水率、孔隙度等。土壤温度也是影响冻结土壤入渗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在非冻结条件下,土壤温度对土壤入渗的影响能力甚微,但是在冻结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土壤水分发生相变的条件之一,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显著。土壤温度的变化引起土壤中固、液相水分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土壤孔隙状况的变化,对土壤的入渗特性产生较大影响。参考文献[7]中为了观测地温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在深度10 cm~20 cm的土层中,作连续的饱和导水率观测实验,得到地温与饱和导水率的关系(见图3)。

由图3可知,土壤温度与饱和导水率成1个上凹的曲线关系。随着地温的升高,饱和导水率随之升高,两者的关系是二次多项式。在北方寒冷地区推广土壤源热泵时,冷热负荷的差异使地下土壤温度持续降低,饱和导水率下降,导致土壤相应物性参数发生改变。相反,在南方炎热地区,冷热负荷的差异使地下土壤温度持续升高,饱和导水率升高,也会使土壤物性参数变化。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1种生物,它的生命活动中每个生理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每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适温度。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适温范围,超越适温范围的条件,生物停止生长发育,进入休眠状态,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8]。因此,土壤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存在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它影响到土壤中有机质和N,P,K素的积累,土壤电导性、土壤水分状况、微生物活性及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热失衡会导致土壤温度的逐年持续升高或降低,一旦超过原有生物活动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必然会导致某些生物群落的灭亡,引起生物种类的重新分布,会破坏生物链,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3 结语

对于吸排热量难以自我平衡的系统,长期的土壤热量收支不平衡,造成土壤温度的持续升高或者降低,不仅使系统的运行性能下降,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推广土壤源热泵是因为其节约能源,利于环境保护,如果土壤源热泵的广泛应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就违背了人们的初衷。为了解决土壤热平衡问题,在项目工程实施之前,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地质勘探等工作,其次,在设计阶段冷热负荷应进行全年逐时动态计算,设计合理的布孔间距、适当增加埋管的深度等,在实施阶段可结合具体情况在采用复合式系统基础上应当适当增加土壤换热器的数量,增大土壤换热器间距。此外,还应注重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管理,运行管理不善会放大土壤冬夏取放热量的不平衡率。

参考文献

[1]魏唐棣.地源热泵地下套管式埋管换热器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1.

[2]杨卫波,陈振乾,刘光远.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热平衡问题分析[G]//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天津:中国制冷学会,2009.

[3]潘玉亮,徐伟.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温度场变化规律分析与探讨[J].建筑科学,2010(12):92-93.

[4]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试论大地热流对地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J].中国地质,2002,29(1):86-95.

[5]匡耀求,黄宁生,吴志峰.大地热流对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及其研究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1):23-25.

[6]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7]程艳涛,王根绪,张春敏.长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与地温变化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J].地理地质,2006,15(7):18-23.

上一篇:中专语文期末总结下一篇:红旗团支部事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