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

2025-01-22

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共7篇)

1.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 篇一

二是复制。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喜欢寻找参考模式,一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一度成为厂厂皆学的样板。其实企业文化建设无固定模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它山之石”可以学习、借鉴、参考,但绝不能“按葫芦画瓢”一一照搬照抄。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习惯听命于上级机构。不少企业领导不求创新,但求无过。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善,但缺乏创新,强调稳步前进仍然是许多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2.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置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只是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花架子。相当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缺乏失效。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表现有[3]:

一是思想意识滞后,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有的企业把把组织员工唱唱歌、打打球等活动、在媒体上打几则广告、设计几个产品包装,便认为是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

二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形象包装。这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搞文化建设的初衷。他们认为,定位于形象塑造,既工作具体,又容易见效,便于得到大家的认同,于是轰轰烈烈的形象设计和形象宣传,一度成为企业推进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三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出钱买文化。企业文化决不是出钱就能买到的。有不少效益好的企业为了走捷径、赶进度、上水平,往往把企业文化的设计权委托于专门的公司或专家,意图通过大把的投入,提升企业文化的水平,却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一位员工的共同责任,要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事实。

2.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脱节

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文化,总结了大量的文词讲究的理念纲领,看上去的确给人一种该企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感,但当真正深入了解时,却发现公司的制度、员工的行为等多个方面与这些理念纲领相去甚远。企业的精神理念并没有被企业家和员工所信奉和实践,并没有在制度中实现和保证。

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容易产生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互不相关的错觉,有些企业家抱着“理想主义”甚至“空想主义”的心态去建设企业文化,完全脱离企业制度的要求,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文化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和企业的低效率,文化与制度发生了内耗。事实上,企业制度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现代化制度本身是一个空壳,人的执行使其具有了客观和实际的意义。而人在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态度、行为方式正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没有文化的制度是僵化的,没有制度的文化也是不切实际的[4]。

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为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因企制宜的原则,采取妥善措施,提升企业文化执行力,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普及,充分发挥员工主体作用。3.1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先进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先进文化。对企业来讲,创新意味着创造性地破坏,就是要把自己原来成功与平衡破坏掉,创造一个动态平衡,要把自己原来成功的经验否定掉,不断地战胜自我,否定自我,这样,企业将会在所有的竞争中取胜。

一是要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是很难找到立足之地的。西方世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培育了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使冒险、创新成为民族的心理特征。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缺少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的精神,宣扬的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所以谁也不敢冒尖,人云亦云,随大流,成了行为的准则。而现代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开拓、创新。敏锐的市场反应,极强的创新能力,果敢的开拓精神,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2.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 篇二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与定位不明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专业人才和专业对口,虽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所培养的学生“窄口径,窄基础”,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强。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通识教育,由于对通识教育认识不清,没有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各个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模糊,操作性差。

比如,多数院校普遍把通识课分为五大类或六大类科目,规定每类至少选修几门。乍看上去,这与美国通识教育类似,但本质上却完全不同。“根本的差别在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生前两年的主课和基本课程,亦即所谓‘核心课程’,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训练要求”[3],而反观我国通识教育现状,把通s识课仅看作是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选修课,在教学系统中不被重视。总之,我们多数高校只是盲目的照搬西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壳”,但却没有抓住通识教育的“核”。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组织不力

高校课程设置缺乏规划性。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缺乏规划性,随意性大,结构不均衡,只是移植了西方大学的核心课程的形式,“从表面上将课程资源做了归类,但是每个领域内的课程都比较混乱,没有内在的联系性”[3],往往没有“因人设课”而是“因课设人”。开设课程管理方法过于简单,通常是由任课老师选出自己要讲的课程上报教务部门即可,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凑足课时或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对同一授课内容,改变课程名称,以多门课程形式出现。再者,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单一,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多数通识教育采用大班授课形式,一个班多达100多名学生,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而且,通识课程考核方式比较随意,通常是开卷考试或者提交一份与课程相关的论文即可,不需要专门复习便容易“捡到”学分,因此通识课程更多的被同学称为“营养学分”。

三、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受组织制度束缚

布鲁贝克曾说,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我国高校现行组织机构普遍是依据学科专业划分院系的,而通识教育却没有具体的学科归属,在实际运行中处于尴尬境地。目前在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中,我国主要有两种模式: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的集中模式或者由各个院系独自承担通识课程的分散模式,这两种模式在运行中都存有弊端。在集中模式中,“大学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够,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甚至脱节”[4],有些课程没有考虑专业差异,实行一刀切的开课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在分散管理模式中,由于各院系是以优先发展学科专业为依托,学院和任课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发展学术,以期获得科研支持及学术成就,不热心与学院发展、自身利益关系不甚密切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受到重视,常常被打入“冷宫”。

四、通识教育现实困境的解决途径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需要准确定位并有效融合

首先,我们要承认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它保证着学生现实的职业世界的谋生能力,生存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顾此失彼”[1]。对于如何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南京大学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该校从在2009年9月开始在新生中施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模式,即“三个培养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模式。“三个培养阶段”是指本科生在四年当中要经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三条路径”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培养阶段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条,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5]通过该模式学校明确了定位,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多样化的选择,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有效的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就业适用性问题。总之,我们要考虑现实环境,循序渐进地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即“专”又“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社会公民。

2.合理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首先应进行整体规划,要有系统性和规划性,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强调学习内容的跨学科性或超学科性。在当今时代学科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化情境下,需要的是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跨学科和超学科也成为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有之意。其次,通识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专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做好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设定,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再次,在课程设置比重方面,要彻底抛弃重“专业课”轻“通识课”的观念,合理分配专业课与通识课的比重,坚决贯彻落实“因课设人”而不是“因人设课”。同时应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交互作用。显性课程因其外显性、可操作性,重在大学生的行为塑造;而隐性课程则因其潜在性、弥散性,重在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大学生的成长应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交互作用的结果[6]。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术研讨会、社会实践等,既增加学校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又统筹兼顾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综合素养的培养,拓展通识教育实践的途径和空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课程组织形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师资对通识教育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塑教师知识的模型构建。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培训的刚性,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同时制定政策吸引、聘请高水平的名家名师教授通识课程。其次,要建立一种机制,整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开设出跨学科、综合性的通识课程。再者,改变课程组织形式。对一些课程要实行小班教学,实行研讨班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4.构建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要重视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经费支持与制度保障。通识教育的持续开展离不开教师知识的完善,充足的研究经费也为通识课程的后续开发提供了保障,最终将使学生受益。其次,加强各学院之间的配合,注重课程开设与专业教育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通识课程的开展不是一个学院一位任课教师就能独自够完成的,而是要各学院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才有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因此,“从表面上看实施通识教育只要改革课程设置,实际上将涉及大学教学制度乃至组织制度变革”[7]。

总之,实施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完成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要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融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才能更有效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社会完人和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王柏玲,李慧.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借鉴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1(3).

[2]陈伟利.论通识与专业融合视域下的信息素养教育[J].现代情报,2012(7).

[3]刘健华.中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6.

[4]李文章,詹文都.通识教育改革模式分析: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2(5).

[5]陈骏.融合国际经验建设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6]黄瑶,谢再根.应为与难为:21世纪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3(3).

3.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 篇三

【关键词】 高中英语 留守学生 教学困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141-01

0

高中作为英语基础教育中的高级阶段,对学生词汇量、语法、听力以及口语交流、阅读写作等均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据调查,我国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数量日益增长,其中,高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语言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能力,更要求其在基础知识基础上懂得应用、善于交流。因此,为了改善高中留守学生的英语教学困境,笔者通过参考文献、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三方面的解决策略建议,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1.高中留守学生英语教学困境总览

从高中留守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来看,笔者将教学困境总结为以下几点:(1)留守学生缺乏来自于家长的日常规范,容易导致学习自律性差、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等后果。尤其在英语学习中,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则将进一步懈怠学习,其自信水平、学习成效均将大幅下降。(2)留守学生容易产生情感障碍,孤独、自卑、不合群、焦虑等不良特征,这将使其无法正常参与到英语学习的日常交流中,最终降低其学习的综合效率。(3)课堂的单一性以及教学评价的笼统性特征不利于高中留守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比例高于实践学习、自我学习比例高于合作学习等,都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造成消极影响。总而言之,高中留守学生英语教学仍有待改进。

2.解决留守学生英语教学困境的有效策略分析

2.1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教学模式是學生参与学习的基本架构,其表现为一定的主题、流程与成效。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时,要充分参考学生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尤其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过程中,教师更应从学生出发,构建一个活泼、融洽、自由的课堂,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的“Unit 3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的教学设计中,为了从情感方面突破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设置课前导入活动,让学生用已有的英语知识进行与"happiness"相关的描述,并写在纸条上,投入抽奖箱中。教师收集了所有的纸条后,进行抽签分享,并对学生的描述进行优化。这种类型的小活动符合留守学生的情感倾向,能激发其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英语学习中,进而获得预期的教学成效。

2.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自由度

所谓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即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习惯,以学生为主体,使其以横向发展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可主要包括小组合作、项目学习、集体研究等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活动,并在同学之间实时分享、交流。通过教学策略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自由度,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参与、加以引导。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集体研究”的教学策略,以模块四的"Unit 1 Advertising"为例,教师将以"What"、"Why"、"How"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期间,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有能力的学生直接用英文造句,其余学生可只提单词或中文。在每个子问题的研究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总结,以巩固其学习成效。

2.3开启针对性辅导评价机制,提升学生自信水平

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将经历的阶段,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中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依据。对于高中阶段的留守学生而言,教师、同学、父母的评价至关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留守学生,教师应启动针对性的辅导评价机制,以一对一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包括书信交流与语言谈话等内容。例如,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如模块三的"Unit 2 Language",教师可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评价;顾名思义,这个机制主要包括辅导与评价两方面。首先,教师针对学业成绩给予学生相应水平的测验题,应不超过十题,使学生快速作答;其次,对学生的小测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以肯定、积极的态度为主,尽可能引导学生表达其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加以支持和解决。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对于高中留守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留守学生是高中教育的重点研究对象,在应用性较强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应针对该类学生进行教学模式、策略与评价的改革与优化。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原则,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鼓励,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王小嫒. 留守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不足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2(11):50.

[2]刘芳.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J].语数外学习,2014(09):100.

4.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 篇四

新课改实施以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类文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但是,散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此篇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在各个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散文阅读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但是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的开展也有许多的问题,学校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散文阅读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5.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 篇五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 由于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开始了改革和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以下, 笔者简要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和其他教学科目不同,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理论知识, 另一部分则是实践操作。从理论上讲, 教师的教学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但是,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输, 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 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二) 教学设施缺失

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 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 目前在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着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学校和教师的轻视, 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设施严重缺失。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学科, 如果学校连最基本的信息设备都配备不齐全, 又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呢?信息技术设备的缺失, 在城市学校可见, 在农村地区则是普遍存在, 这就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 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 专业化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但是, 在目前的高中学校,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的素质。尤其是在偏远山区, 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一个摆设, 在招聘教师时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以及基本条件要求不高, 这就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的非专业化, 最终出现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普遍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四) 教学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无非就是根据课本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 而且这些知识是深奥和难懂的,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甚至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究其原因, 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个性需求确定合适的教学模式, 没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学生讲解专业化的知识, 从而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要想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信息技术在高中科目教学中的地位, 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观念, 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 喜欢学习信息技术,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 使得学生应接不暇, 根本无法消化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现状,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实现多元化的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改善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三)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二是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 通过网络媒体学习专业化的知识,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是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基础, 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总之,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现阶段课堂教学现状, 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并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来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5) :456-458.

[2]郑勇.教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动力研究[J].赤子 (上中旬) , 2014 (20) :201-204.

6.刍议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篇六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实验探究;激发兴趣;生活教学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形势也逐渐明朗起来。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倡导新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求在实现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被限制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一大问题。为加快推进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教师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用新手段、新方法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如下: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探究科学规律的自然学科,每一个化学现象的发现、化学结论的得出,都需要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感受化学知识发生的过程,可以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激发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习品质的升华与提高。

纵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发现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高中生肩负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主要是根据《考试说明》开展教学,《考试说明》上有的内容重点讲,《考试说明》上没有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理论教学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实验教学多以教师的演示性实验、试题实验等形式出现。学生缺少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实验积极性被挫伤,科学探究能力没有得到良好发展。

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巩固和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人教版高中教材上有很多实验内容,《离子反应》一节中硫酸钠溶液与稀氯化钾溶液混合实验、《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中品红溶液与二氧化硫气体的漂白实验、《氨的性质》一节中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一节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探究性实验的关键在于“探究”二字,我们之所以不提倡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实施大量的演示性实验,就是不希望教师取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阻碍学生学习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教师应当让学生亲历实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步一步的操作实验中加强学生对教材所给出实验结论的认识,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能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真正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二、引入趣味元素,构建快乐课堂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化学课堂应努力营造快乐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开展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使他们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积极配合教学活动。当前的化学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入趣味元素,使化学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乙醇基本性质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做一次“烧不坏的手帕”的小游戏:将手帕放入酒精与水以1:1混合的溶液里浸透,轻挤手帕后,用镊子夹起手帕两角,放到火焰上点燃,抖动手帕至火焰熄灭,查看手帕是否被烧坏。学生都知道手帕遇到火会被烧坏,将手帕浸泡在酒精与水的混合溶液里之后,点燃的手帕居然可以完好无损,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趁学生兴趣高涨时,教师立即导入问题:为什么燃烧的手帕仍旧完好如初,将手帕浸泡在酒精与水的混合溶液里这一步骤究竟暗含了哪些奥妙?学生根据以往所学习的知识和教材上关于乙醇基本性质的内容,可以知道:乙醇的沸点只有75摄氏度,水的沸点有100摄氏度,在酒精燃烧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水蒸气挥发了,手帕上的温度达不到燃点,所以手帕烧不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格外关注,他们愿意满怀热情地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就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引入趣味元素构建属于学生的快乐化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意识,让他们自觉参与学习。

三、生活化教学法,拉近学习距离

化学起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一些学生反映:教材上的过氧化锰、硫酸钾、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乙酸、乙醇等知识在生活中用得上吗?学这些有什么用呢?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实则反映了我们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未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生活,导致“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产生了“化学无用论”的想法。

化学知识研究的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我们的化学课程应当努力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学会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发挥化学学科对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在讲解一些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将之与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联系来教学。

教学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煤炉燃烧的例子进行解释: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煤炉中低层的碳与氧气接触之后形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上升的过程中与碳反应之后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接触之后生成蓝色火焰,这就是教材上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式在生活中的反映。教师在讲到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时,还要对煤气中毒的原理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层出不穷。想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者不能偏居一隅、故步自封,而是要经常走出去看一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促进教学品质的真正提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益探索[J].教育界杂志社官网,2007.

7.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解决途径刍议 篇七

一弘扬主旋律, 重视正面引导

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弘扬主旋律,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持原则, 注重正面引导。作为教师, 在抨击时弊时, 决不能为了取悦学生只单纯罗列一堆弊病现象而不加分析, 相反, 应通过对反面材料的分析, 引出正确的道理。只有这样, 才能澄清学生思想上的各种模糊认识, 使学生感受到教材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领略到政治理论的魅力, 从而确实提高政治课程德育的实效性。

例如, 在讲到党的性质时, 学生会举出一些党员腐败现象, 如果教师不注意加以引导就会导致教材丧失基本的说服力, 使学生对教材理论和党的先进性产生质疑, 从而对教材和政治课产生排斥心理。为此, 笔者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杨善洲等一些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 在课堂上予以介绍并请学生谈心得体会, 同时播放一段《党员先进性教育》电教片, 通过正反两面教育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 党内的腐败只是支流, 大部分党员是先进的, 党是先进的政党。从而坚定了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发现, 当前的中学生不愿接受训导式教育, 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 喜欢独立思考, 求实精神大大增强, 这说明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如果不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但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无从谈起, 连基本的知识传授任务都难以完成。因此, 要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实效, 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尝试了愉快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强调“在发展中求愉快, 在愉快中求发展”的理念, 除了要巧于设计问题、善于驾驭语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 还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美妙动听的流行音乐、幽默又发人深省的漫画融入教学中, 积极创设情境,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到“消费心理面面观”时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小品、相声表演进行情境模拟教学,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实用主义思想影响着中学生, 这也是政治课难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学生原本对政治课上所讲的许多问题是非常感兴趣的, 例如, 国际关系问题、两岸问题、宗教民族问题、股票、货币等。但他们所需要的是对问题求实的全面的分析, 反对死背概念、原理。空洞的说教只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因此, 教师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入手, 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政治课“学而有用”。为此要注意:

第一, 选材注重时效性。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网络及时地介绍当前的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方面这些素材涉及国家的命运, 合理地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另一方面, 这些素材也是学生们普遍关心的, 可以把学生的思绪吸引到课堂中来。政治课只有常学常新,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而可用”。

第二, 应多从身边取材, 加强认同感。书本中的材料往往离学生的生活很远, 用这些素材仅起到说明原理的作用。对学生而言, 很难产生共鸣。完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言行、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这样的选材更生动感人, 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 让学生体验到“学而想用”。

第三,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抽象的道理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 突出“学而能用”。教学中可以尝试多提问、多讨论、多质疑、多交流, 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和提高才能的平台, 对于有较强德育价值的重点和难点要激发学生思辨的欲望。

四自觉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成绩观和人才观

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和贯彻者。教育改革最终能取得多大的实效, 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加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自觉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成绩观和人才观。要抛弃狭隘的成绩观, 树立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 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以德服人, 以行感人。教育最注重示范作用, 正可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 “身正”也最具有权威性和示范作用, 教师优秀的人格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该好好地利用, 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建立教学新模式, 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 激活思想政治课,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1]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

上一篇:在团的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欢迎词下一篇:2022年税收宣传月新闻发布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