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15篇)
1.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一
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稳步扎实推进。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新时期下,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管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教育大纲的出台,学校管理改革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农村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农村学校教育在资源配置、文娱活动、师资力量等方面相比城市学校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带头人,坚持依法治校、科学兴校、民主办校,走一条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联系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道路意义重大。
一、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现状
1.配套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不够完善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有法可依”。农村学校管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当中能够代表新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管理系统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相比,存在思想观念的滞后性,通俗地讲,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地域条件的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城市学校管理思想观念超前,有新的学校管理思路,教育的发展速度时刻要求学校管理者用新的思想观念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并有效地实施。
3.农村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环境的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以致许多农村学校管理没有跳出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二、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
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成绩的体现之一,在新时期总体教育改革大纲的统一要求、统一实施下,针对有些特殊、个别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改革方式,同时各地区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不断改革制定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新突破,紧跟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找准出发点,抓住切入点,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提高管理意识。
2.坚持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鼓励、多提倡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路子、新点子进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搭建人文展示平台,建立“尊重、和谐”的新时期下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3.开展民主办校,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团队当中角色重要、任务重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使广大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保障每一位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丰富民主形式,制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并适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办农村学校管理新风貌
无论是农村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转变思想,用新知识、新理念指导实践,争取开创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风貌。
5.搞好农村基本教育,实现好教学与管理的相统一
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长的根本作用在于管理好整个学校,很大程度上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只有实现好教师教学与校长管理这两条主线的相统一,才能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并且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教育的现实意义重大。而农村学校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全方位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邝儒军。谈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05)。
[2]何代国。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3]张宗甫。新时期学校管理的现实思考[J]。群文天地,2012(04)。
[4]王润平。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J]。教书育人,(08)。
[5]曲长辉。新时期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J]。赤子:中旬,2014(02)。
2.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二
一、崇尚师德,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这一职业是光荣而神圣的。陈至立说:“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 而且直接影响受教育的群体。”可见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 部分教师的师德却出现“滑坡”现象, 有的认为教师收入低、地位低、工作量大, 对教师这一职业失去信心, 感到厌倦;有的则干脆一边教学, 一边经商, 三心二意, 工作懒散。所以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师德建设,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增强责任心。同时学校管理者也要想方设法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 提高教师的报酬, 以保证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身作则, 团结全体教师, 共同奋斗
管理者的威信来自于自律, 而不是来自于权力, 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想得到教职工的尊重, 就必须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己,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作为校长必须做到守纪、守法, 爱校、爱岗、爱生、爱师, 凡要求教师做到的, 校长首先做到。校长应处处以身作则, 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格来影响、感召、团结教师,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从而有效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
三、健全校规, 杜绝形式主义
校纪校规对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良好的校纪校规体现人性化、合法化、民主化, 有激励性和惩戒性,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但是, 学校不应当把规章制度制定得过于细则化、标准化, 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理对象, 校领导成为监工。以罚治校, 管理就变成了检查 (以教案、作业批改最为典型) , 教师疲于应付, 有的教师备课时干脆从头到尾通篇照抄教学参考书, 批改作业写一个“阅”字, 上课当然是满堂灌, 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 哪里顾得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样使教学改革变成形式主义, 也打击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
四、校务公开, 公平竞争, 激励教师积极工作
在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任务分配上, 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不能领导者优先, 或亲属优厚。有的管理者和其亲属同在一所学校工作, 作为领导, 在工作任务分配和酬劳分配上如果不能坚持公平原则, 为其亲属谋私利, 就会使其他教师失去对领导的信任和对工作的积极性。所以, 作为管理者, 要发扬民主作风, 坚持工作例会制度, 学校决策要集体讨论。要树立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 经常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在酬劳分配上应当实行按劳分配, 优劳优酬,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精神鼓励等方式, 对工作上作出成绩的教师, 给予表扬奖励, 提高他们的信心, 使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五、尊重和关心教师, 共同奋斗
实践表明, 领导与教师关系融洽, 同事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帮助, 就能提高学校的工作成绩。作为领导要为学校教育服务, 为教师在学历提高、晋级评先等方面提供方便。让他们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学校的温暖, 提高他们的热情和干劲,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只有分工上的不同, 所以领导者和教师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作为学校管理者, 就要从各个方面关心教师, 真心诚意地为教师的发展做好服务, 这样, 教师才会努力工作,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才会蒸蒸日上。
3.对新时期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思考 篇三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一定的历史,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以及圆园圆园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叙述,至此,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来。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和实施,也更加全面细致,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文化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基层文化馆的一名干部,我认为,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康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所提供的文化服务要健康向上,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内容上的基本要求和操作底线,也是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现在社会已经出现价值观、价值体系的退化现象。不同的价值观,对公众的思想情感、内在心理、价值取向、行为观念等,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健康积极的价值观能够陶冶人们的心情情操,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颓废没落的价值观,则毒害人们的心灵,消弭人们的意志,给社会文明进步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建设,就是要重新建设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个让中华民族大众都能够遵守的价值观。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这一理论依据,开展我们的服务,同时传播这一思想,让社会主流逐步接受和认可这个价值取向。
二、服务形势丰富多样
丰富多彩既是文化样式的基本特征,又是公众文化享受的基本需要。因此我们社会公众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而不能是简单划一、枯燥乏味的。
在现阶段,我馆在局党组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根据现有设施设备情况,争取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开设了艺术培训、文艺辅导、活动组织、免费提供活动场所等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努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我们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同时,文化馆要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升活动内涵,完善活动内容,改善活动形式,使组织开展的活动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尽可能为公众奉献更精更美的文化食粮,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要。
三、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倡导公平共享
真正的文化艺术蕴含在民间,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上的提升要求也越来越高,文艺活动百花齐放。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普遍提供,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服务。
为广大人们群众提供完善而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文化回报;而获取这种服务,则是社会公众享有的基本文化权利。国家政府应该“按照普遍服务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并使之惠及全社会。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扩大地域性服务面;另一方面是扩大对社会不同群体的服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边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到位,根本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相同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枯燥乏味的文体生活滋生了赌博、迷信等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加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多地、更加公平地流向基层、流向农村。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因为各种原因也无法享受同等的服务,也需要我们对这些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四、公共文化服务要与时俱进
文化领域是最富创造性的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深化全面。这种文化需求就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创造,而新的文化创造又引领着时代的文化需求,从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般情况下,每个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有自己特定的且比较稳定的结构体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则要与时俱进,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要。例如,过去互联网的上网服务是没有的,但现在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就要建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满足公众的上网需要。近几年,动漫在现代社会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触,加上国家对这一产业的扶持,该产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对这一新兴的行业兴趣越来越浓,这就是一种文化需求,所以为满足这一需求,在基层文化部门做尝试和努力。
4.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鞠华
(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2600)
摘要:高校扩招后,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给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巨大压力,也导致当前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教育理念落后、管理体制弊端、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用人机制不健全等,因此,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从更新观念、改进管理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素质、建立合理用人机制出发,全面促进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师资队伍教育体制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不仅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校经过几年的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长期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就。这也同时给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带来很大压力和考验;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师资队伍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适应;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拔尖人才的缺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必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改革发展中十分关键、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由于近几年高校迅速扩招,高校教师从总体上说已由以前的相对过剩变为现在的相对不足,但在一些传统性学科当中,教师仍然存在相对过剩现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
9.23万人,生师比为17.28∶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其中,高校有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可见,我国高校专任教师在不同专业之间的数量方面还不够合理,总体不足与相对过剩现象同时并存。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在年龄方面,3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一半以上,但中年教师“断层”现象较为突出,51岁以上教师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这一年龄段内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比例仍较大。
目前,人才强校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高校发展的最大支撑点是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高等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以及引才不易留才难的多重压力。因此,在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中,如何坚持机制创新,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 1 [2]
人才竞争的机制,从而营造有利于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尽快构筑高层次人才高地,增强国内国际竞争力,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如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跟不上的矛盾,人民大众对扩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强烈愿望与实际教育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等。这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使高校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理念显得有所滞后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做好教学事业的思想先导,教师是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和教书育人的示范者,就需要首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现实告诉我们,形势并不乐观。教育部对8省市74所高校145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制约学生求职、成才和成功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教师的师德和教风所反映出的教师的素质问题也很严重。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素质状况表示不满,呼吁尽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状况”的平均满意率为51%;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人格魅力”表示“很满意”的不到10%;有些教师教学不认真,“好像没有备课”,“除了教材上的条条,没多少新东西”,甚至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或课堂打手机的现象;师生之间除了上课以外,就很少有其他的联系,等等。由此可见,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其实践已经十分迫切和严峻。
[3]
(二)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弊端
在管理体制方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和思想,行政指令性管理在教育运行中仍起主导作用,高教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较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际存在的教师身份和专业技术职务的终身制问题,是高校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是一种缺乏竞争、激励和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它表现为有些教师重视“身份”和待遇挂钩,而不重视岗位职责,导致教师的定编、定岗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资源的最优配置很难实现。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中拔尖人才的成长、影响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普遍存在着存在平均主义思想和均衡管理制,在平均主义和平衡思想影响下,复杂劳动不如简单劳动,脑力劳动不如体力劳动,没有重点或重要岗位与次要岗位之分等,人员工资没有按绩效大小拉开档次,平均主义的结果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这不仅背离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分配原则,也影响了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健康成长。
(三)师资队伍素质不容乐观
有些高校由于没有完全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师德保障制度,导致教师队伍中存在拔尖人才不足、竞争无序和不规范,以及实际上的教师身份和职务的终身制等问题,有些社会急需、学校亟待发展的学科人才短缺,而同时有些学科却出现人员过剩。教师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思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校内外兼职太多,难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去,导致在本职业务上不够勤奋踏实,做学问不够严谨,不能精益求精,存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个人主义膨胀、团队合作意识淡漠等问题。在学缘结构方面,有些高校因为人才留校等因素出现学术一脉相承、队伍近亲繁殖的现象。在管理机制方面,高校普遍缺乏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全国互动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包括以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以效绩考核评估为核心的全国一体化激励约束机制,以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机制,合理、规范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以及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等,使得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间接受到了区域和行业限制影响。
(四)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
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市场机制在高校仍然难以充分发挥,导致在人才在使用和供需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后,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高校中有待深化。人才的最大特点是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科技劳动,其特点并非与年龄增长成正比关系。高校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用人观念,比如科研立项、成果申报、专著出版、学术交流等环节没有领导和专家的挂名就难以行通过,职称评审、岗位任用、进修学习等要有个先来后到,等等。这不仅使有才能的中青年人才错失显露才华的机遇,也给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制约了其创造才能的发挥,也因此贻误了成长最佳期期。另外,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高校在人员的输入输出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仍然缺乏自主权,对人力的培养投入方面也缺乏积极性,加之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存在各种制约因素,加剧了人才积极性、创造力、潜能的难以充分发挥,导致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只能被动或机械地起作用,制约了高校事业的充分健康地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对策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先生所说过:“高校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我国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也有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师资队伍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创新师资管理模式,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做好师资建设工作。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改进管理理念,确立队伍建设目标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引入并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后,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树立观念,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贯穿管理工作之中,始终注意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注重人的智慧、技艺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人事部门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配置优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工作中改变那些僵化约束性做法,按照“精心选拔,重点培养,严格考核,滚动发展”的方针,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学科带
头人的培养工作,建立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规范师资人才的评选、培养、考核体系,健全跟踪培养、民主考评、滚动发展、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完善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评聘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逐步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分配的政策导向,强化分配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要大力实施高校“凝聚力工程”,用政策、待遇、环境等硬条件和事业、感情、风气等软环境相结合,努力为教师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安定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具体来说就是: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冲破一切不利于师资建设的束缚,革除一切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弊端;以“学规范、强师德、铸师魂”为核心构建“和谐师德工程”,比如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尊师献礼活动、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增强教师的道德意识和职业自豪感;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做法,发挥老教师、名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帮一”的培养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发挥联建高校的优势,举办各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创造条件;健全完善师资业务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基础业务素质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营造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此外,高校还要善于在实行人事代理机制方面做好文章,借助社会保障体系,为教师缴纳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并尽可能地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金、住房、福利等待遇,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三)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协调发展。
高校不但要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注重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结构的优化,以此不断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层次,推进高校实现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这就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政策机制。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方式,择优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吸引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到高校任教,使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有“活水”注入;按照“总量控制,稳步增长”的原则,严格把好人才引进的“入口关”和“质量关”,加强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探索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新模式,建设一批具有学术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团队。;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迅速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和服务机构还需要定期召开师资调研或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情况的成功经验,对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以加强联系、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
(四)实施内外互动交流,活跃师资队伍的学术交流 [4]
加强教师综合技能提高、促进人才复合型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换代和人才的新陈代谢在周期上呈现加快之势。为避免知识过时和人才老化现象,高校需要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以前瞻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眼光重视师资互动交流工作,努力为师资成长创造良好的交流条件:广泛开展校际往来和校企合作活动,充分利用合作高校和企业资源,一方面邀请校外名师和企业人士前来学校作相关学术专题报告,或争取合作单位派出骨干人员到本校进行授课演练;另一方面组织本校教师定期外出到知名高校或社会单位进行观摩学习或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合作学校访问深造,及时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帮助他们有机会结识学术大师和专家,并建立学术联系,以此开阔眼界。在进行人才交流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高等学校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建设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潮流、体现自身特色、蕴含强势潜力的新学科专业,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高、施展才华提供新平台,也为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人才竞争激烈化和教育资源市场化的新时期,高校要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树立“高校发展依靠师资建设、师资建设促进高校发展”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在如何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方面牢固树立全新的视点和发展理念,实现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开创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教育部:《二ΟΟ七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5月8日。
[3] 彭珂珊、高增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科学新闻杂志》,2008年4月22日文。
[4] 刘 峰:《谈新建高校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7年2月5日文。
鞠华:
你的这篇第二稿我看了一部分,问题较多,距出版要求相差太大。故退给你。如果你想发表,请你认认真真地修改。否则,不要再发给我了,你投给其他刊物吧。
5.对新时期民警维权工作的些许思考 篇五
近年来国内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发生暴力抗法和暴力袭警案件,就连诸多警种之中更为温性的交警在执勤执法中遭遇不法份子袭击的案件也频频发生。民警在依法履行公务活动中遭遇不法侵害严重侵害了民警的合法权益危害着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危及到人民警察的生命安全。袭警、遇袭事件发生后如若不能很好的依法维权给民警以安慰将严重影响民警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和对组织的信赖民警会感到很寒心、很无奈、很无助将挫伤民警斗志丧失执法尊严损毁警察形象侵蚀队伍肌体。针对当前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辱警、袭警、暴力抗法事件处理过程中更好的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作了以下思考。
一、当前民警遇袭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警遇袭及合法权益受侵害等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侵害民警权益、暴力袭警抗法事件逐渐呈现出主动性、挑衅性、侵略性民警处于冲突的被动地位由原来的强势群体弱化为弱势群体。二是侵害程度不断增加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甚至有预谋、有组织的侵害执法执勤民警三是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群众及上访人群将维护秩序的警察置于对立面将怨气撒在警察身上四是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漠在受到合法的处罚后不认真自我反省反而捏造事实诬告、中伤民警。
二、民警遇袭的原因
1、社会急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执法环境恶化。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由于企业破产、改制征地拆迁物价上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原因造成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人群在逐渐多元的社会现实下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社会低收入、无保障等“弱势群体由于文化”层次低引发心理失衡由仇富心理逐渐演化为仇官心理将穿制服、当公差的人民警察置于对立面引发矛盾和冲突社会地位高、资产丰盈的一些大款老板由于财大气粗自恃高人一等在法律面前嚣张张狂更无视法律法规的守护者--人民警察面对秉公执法的民警他们更是侮辱挑衅引发矛盾和冲突。此外在社会管理日益靠近法制轨道的社会转型期政府部分职能部门的一些职能过失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频频发生在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党委政府不注重查找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不注重倾听上访群众的合法诉求、不注重追根溯源修正过失的行政行为而是滥用警力将警察置于矛盾的一线引发警民对立、导致警民矛盾日益突出。
6.对新时期反腐倡廉的几点思考 篇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随着社会事务管理的复杂化,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大,对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就显得十分重要,反腐倡廉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现行的反腐倡廉机制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新时期只有从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反腐倡廉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惩罚力度等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够保证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够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才能过更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实现。
关键词:反腐倡廉 人民群众 党的建设 法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随着社会事务管理的复杂化,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大,对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就显得十分重要,反腐倡廉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现行的反腐倡廉机制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新时期只有从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反腐倡廉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惩罚力度等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够保证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够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才能过更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实现。
反腐倡廉是新时期加强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的权力能否依法运行,直接关乎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新时期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一、反腐倡廉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在反腐倡廉中要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力,人民代表大会要切实履行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力度,使监督法制化、常态化、有效化。要切实加强各级信访制度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信访机构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要倡导人民群众通过网络等现代科技加强监督。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保障国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也是更好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切实的关注人民,切实的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的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能过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与腐败行为作斗争。
二、反腐倡廉要坚持加强党的反腐建设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建立为反腐倡廉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反腐倡廉中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建设。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反腐倡廉, 拒腐防变, 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自身建设中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又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内涵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三、反腐倡廉要不断完善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加强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大多停留在法律的制定上,而法律的执行则有待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司法监督体系,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于违反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行为要给予严格的惩处,绝不能以情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是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切实的将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依据,要不断加强法制教育,使国家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将法治观念融入血肉。法律的执行机关要切实加强执法力度,要理清执法机关与政府机关的关系,切实保证执法机关能够切实依法执行国家法律,同时还要健全法律执行强制保障,切实保障国家的法律正常运行。使权力的执行依法进行,而不能使法律为权力折腰。法治的完善必须切实的理清国家的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关系,切实保证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独立性,使司法机关在财政等方面不受政府机关的制约,这样才能够保障司法机关执行国家法律的有效性。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司法机关自身的建设,司法机关作为法律的执行机关,也是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要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机制,加强机关内外监督相结合,对于司法机关内出现的腐败问题更要严加依法处理。
四、反腐倡廉要不断完善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
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合理有效监督体系的形成,我国目前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人大的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及党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等,在新时期要形成以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为主导,人民群众监督和党内监督为支柱,党政的内部
监督为重要途径的监督体系。人大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是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关,司法机关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司法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机关,在反腐倡廉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在人大的监督下成立专门反腐败机构,加强反腐力度。人大要不断完善行政职责问责制度,切实加强对政府工作的检查,要与司法部门相结合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要切实予以立案调查,对于相关责任人要移交司法机关接受人民法院的审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监督的平台与途径,是人民群众的监督能够得到实现,人民群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科技依法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督,同时对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还可以通过人大以及司法机关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随个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对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不法分子难以藏身,但是在使用现代科技监督时也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使监督的执行依法,有序进行。只有不断形成合理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才能不断提升反腐的能力,任何权力的执行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都会导致腐败,腐败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独有的,资本主义也有腐败,这一现象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表现,因此必须不断的加强反腐力度,确保社会主义建设健康有序的进行,不断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为人民群众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极大提高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五、反腐倡廉要加强宣传教育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不断的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的党员干部切实的将党纪国法铭记于心。要加大对党政干部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学习班,报告会使党政干部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增强自身约束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加强警示教育,警示教育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效手段,把握有利时机,深刻剖析发生在干部职工身边的典型案例,组织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举一反三,警钟常鸣,自觉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重大典型案件被查处后,要以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及时开展警示教育,告诫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腐败行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要结合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政府,将廉政文化融入政府文化建设,使干部在文化熏陶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积极推行廉政承诺制度。大力宣传、表彰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结合创建文明家庭,积极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倡导清廉家风。要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总体部署,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之中。各级纪委要加强与组织人事、宣传思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因人施教,分类分层次开展教育。由于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上存在不同的层次,因此要区分对象,因人施教,注重层次性。要从侧重群体性的集中教育向加强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转变;从侧重一般性的泛泛而谈向注重在特殊时期、特殊岗位的有针对性提醒转变;从侧重单边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因此就要坚持与时俱
进、改革创新,在提升内容上下功夫,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在创新手段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水平,热情关心、大力支持,加强组织领导,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新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够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权力的依法合理运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关乎党能否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参考文献:
7.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辅相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以新的理念认识和适应这一变化,以新的调节方式保证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也使道德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仅靠道德的力量或法制的力量发挥软约束或硬约束的作用适应这一巨大变化,调节和规范经济社会生活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一种新的调节方式,才能有效地发挥道德与法律应有的作用。“法制”即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等同属制度范畴。“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有了法律制度,才能依法治国。道德建设法制化,简单说是把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主义道德在对社会的作用、辐射范围、规范的力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法制化依靠法制建设,没有法制建设谈不上道德建设法制化。但道德建设法制化不等于法制建设,也不是道德本身的法律化,而是依靠政权力量,借助法律手段,优化道德功能,强化道德规范,推进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准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道德建设法制化,才会促进社会道德的不断进步。
二、思想道德教育要系统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呈现多元、多变的态势。要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应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地进行系统的教育。
三、多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要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才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首先,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集体主义教育,以诚实劳动为核心的热爱劳动的教育;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教育;应把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以投身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再次,要围绕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新型经济体制的属性和特点,树立改革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法治观念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大力进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这一科学理论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前景作出了科学预见,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指导和动员作用。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力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无产阶级这一先进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历史遗产和积极的文明成果。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大力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
四、分层次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注意广泛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党员和干部要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干部是人民公仆,他们都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对其提出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带领广大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而奋斗。
对青少年要进行“四有”教育。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
对全社会成员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向全社会成员提出必要而又切实的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要提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以及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心爱护孤寡伤残等社会公德的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我们的祖国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对各行各业,特别是干部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要教育党政机关干部起表率作用,当好人民的公仆。那种作威作福,以权谋私的行为是干部最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还要对那些直接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特别是对商业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尤其要加强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要把顾客当成“上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良好的经营作风。
五、多形式地进行道德教育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我们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
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模范事迹。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从以前的王进喜到现在的孔繁森、任长霞,这些先进的模范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时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德育教育应与科学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把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加强道德素质,才能使科学文化知识得到充分发挥。总之,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用新的道德观念,从正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律的作用,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重任。党员干部、工农群众、知识分子等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福祉。面对一些人道德观念的淡化、"三观"改造的放松、道德水平的滑坡等现实问题,必须加强新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
8.对新时期教育创新的思考 篇八
一、继续教育观念创新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对教育的各种现象和各个方面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它又成为教育行为的指南,教育创新的先导、前提。观念创新可以说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继续教育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观念,不断开拓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应是对继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的创新。目前社会上许多人,甚至是有些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人刘继续教育的范畴在认识上还存在种种局限。女将继续教育限定于大学后、非学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专业技术教育等等,将众多本应包含在继续教育框架内的教育活动人为地排除在外。观念上众多的限定词严重束缚了继续教育在纵向牙瞒向上的拓展。21世纪的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部分,它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际志,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力量。处于新时期的终身教育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应是一个“无限制的领域,所有的社会人员,都是继续教育服务的对象。继续教育应被视为正规教育系统之外,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途径,其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其内容可以无所不包。继续教育意义下的学习者,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还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的转变。传统的继续教育培UII机构要突破以往的事业单位式的办学思路,要从思想上依靠政府、依靠行政指令和计划转换到依靠市场、服务市场需求上来,转到主动出击、开门办学、开放式办学上来,转到提高质量、适时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上来。
二、体制和机制创新
体制和机制创新要求我们对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道路、政策进行不断创新,并做出系统的决择和总体构思,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继续教育发展体制和协调一致的教育发展机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刘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强制性的制约作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办学体制—元化、经费投入单—化、结构失衡、资源浪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等。继续教育体制创新,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即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规律相适应的继续教育新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对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强化继续教育管理、积极引导、规范市场、搞好服务上,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制定出台和认真贯彻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性文件。要精心设计好继续教育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各级继续教育机构和培训活动的支持、导和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培训机构的资格认定制度、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证书登记制度和考评制度。
原有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主要是行政化、计划性运作,小型化、低效化运作。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能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的供需双方方能够有效沟通,各种培训信息能有效传递,企业、高校、科研院
所、社会力量等各种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要适时开发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项目,提高继续教育的市场应变能力,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贴近市场,服务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规模意识、品牌意识,搭建供需双方沟通交流平台。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建立资源网络,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各方资源,使继续教育逐步建立起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的运人机制。
三、内容和方法创新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继续教育创新的核心。由于继续教育具有目标的多层次睦、内容的广泛陛、对象的多元性、条件的复杂睦等特点,要求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通过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和运作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增强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创新素质。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上,培训需求方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培训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继续教育提供方应本着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方便学员学习的原则,坚持各种教育形式结合互补,并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上,全面改革教学内容,着眼长远,兼顾眼前,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并有一定前瞻陛的教学内容,使学员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学员发展创新思维,成为创新人才,提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奠定基础。
培训方法的好坏直接牵涉到继续教育的效果。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探索引进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拓剧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方式方法,尽量利用现代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吸收国际上流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长处,通过多种手段对现行的考核及评估方法进行变革。在培训方法上,要逐步改变讲授式的单—教学形式,坚持研讨式、现场式、电子化等教学形式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能力培养,把功夫下在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四、继续教育创新中的人
继续教育创新中的人才队伍主要就是指继续教育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和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
继续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其—是创新精神和意识,即要追求创新、推崇创新和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其二是创新思维和潜能,即应具有创造陛想积极的求异思维,以及具有直觉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其三是创新能力和技能,即应具有获取、处理信息与善于捕捉灵感的技能,以及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个陛特点和差异睦,打破千篇—律的格局,鼓励多样化。要结合学员的专长、气质、爱好等不同特点,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适应不同工作需要的不同的人才,开发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
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队伍,才可能保证继续教育创新达到较高水平。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管理者应是—支高效、精干、能适应继续教育发展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队伍,所以也必须把管理者自身的继续教育搞好。通过进行理论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及实践演练等方式,促进继续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实现从传统管理到规范、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继续教育仓惭的重要—环。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型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继续教育的教师也必须及时转换角色,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必须开辟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实和凡固继续教肓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能力、人格,能紧跟时代脉搏,积极吸取最新的教育和行业科学成果,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并能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把握和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的人。
—个系统能够持续发展,根本在于系统内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地实行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要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研究继续教育的新趋势、新观念、新模式、新手段,立足本国、本行业发展现实,把握继续教育内在特性,设计与推行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认识研究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和新途径,在各方面进行持续创新。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吉林省镇赉县教师进修学校
9.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九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更加需要大批的各?人才。作为企业,我向目前面对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吸引人才、选好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但企业不能单靠优厚的待遇,要确定人才资源战略,采用先进的管理机制,给人才施展抱负的空间,把个人生涯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人才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是核心
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战略的制定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他们不仅必须向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者和员工展示自己对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视,更需要以行动表明自己就是企业第一人才资源管理者、实践者,更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开发和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人才资源管理责任。
二、制定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是基础
国企必须首先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事前规划与之适应的人才资源需求总体战略,使人才供给紧随企业发展步骤。同时,必须依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人才需求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政策。在产业发展初期,应重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广告促销、熟练技工等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政策的制定。在产业成长期阶段,要注重质量管理、信息情报、产品差别化设计、营销工程策划、外贸出口人才的选拔、培训、开发,并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大规模生产要求,增强自身竞争力。在产业发展成熟期,应着重注意与上述诸战略相关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的制定,以及调动全员积极性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在产业发展和产品生产的衰退期,因生产过剩、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人才过剩、人心浮动,必须制订稳定职工队伍的政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依据产业或产品的转移战略培训过剩人才,更新其知识,以适应国企新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要求。
三、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选好人才是保证
传统人事管理的一大特点是稳定性极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静态管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知识性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由追求就业终身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就业能力。事实上流动是必然的,人才不流动,这个企业人才也不可能增值,不可能提高和具有创新的机制。流动是人的内在需求,追求人才的价值实现。科学合理地流动就要建立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所以,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注重对人的动态管理,人才的选聘、淘汰、再选聘,培训、就业、失业、再培训、再就业都是正常的不间断的事。这样有利于企业获得急需人才,以求得人才资源投资的最佳效益。同时也使人才有危机感,以激活人才的“沉淀因子”,促使人才自觉加强学习,力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人才有序、有效地流动起来,在流动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从而找到适应自身的最佳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整个企业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我们应当在观念上把人才由“单位的人”变为“社会的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的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
四、以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是关键
与招聘优秀的人才相比较,在企业往往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国有企业目前缺的正是能够吸纳、造就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好的人才机制,要建立一个好的人才机制。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本应有的地位和利益,而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从而维护货币资本的地位及利益。从另一方面来讲,只激励是不行的,有时候激励很好却还产生人力资本不好好发挥作用的问题。因此,激励与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干好了一定有奖励,造成了坏的经济后果,也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发挥出20?D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发挥其潜力的80?D90%。同时,使每个人才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中,是人才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五、以有效的投入培训人才是手段
培训人才就是为企业培训未来。对重要岗位的管理者、技术人员要优先培训,让他们保持发展的后劲,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动力源泉。要走出重引进、重使用、不重培训的短期行为的误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学生、研究生在学校掌握的专业知识二、三年内就可能有一半过时,如果不继续培训,不掌握新知识,就将落伍或被淘汰,发挥人才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未来、长远。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话,唯有将长期性的人才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如果一个企业的每一位领导只考虑自己任内做出“政绩”,而不为培训人才积极投资,那么企业只会在低层次上徘徊或被淘汰。
六、用好人才是根本
人才的聚集侧重于吸纳,而人才的驾驭贵在正确使用,正确使用有利于广泛吸纳,广泛吸纳却未必意味着能正确使用。一是要科学分析人才类型,给人才安排挑战性强、成就感高的工作,防止大材小用;二是尊重人才的人格和他的创造性劳动,不能将其据为己有;三是鼓励和推荐人才参加一些对他前途有益的课题,引导其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总之,对人才的驾驭要体现“服务引导、帮助、尊重”的思想和原则。在用人过程中,要着重把握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愿。
10.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
滨湖区委统战部王和平郑启兵
http://tzb.wuxi.gov.cn/web101/llyj/896664.shtml
一、区级统战工作呈现新形势新特点
1、统一战线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当前,统一战线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对象不断增加,使得区级统战工作对象的总人数与各历史时期相比是最多的,范围涉及到全区的和谐、发展、稳定大局,统战工作也更趋于社会化。
2、统战工作对象人员分散,组织依托性差。统战成员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统战对象的流动性日趋突出,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往往是以纯粹的经济组织为依托的“个体”存在,有的虽然还有单位,但与单位的捆绑关系也不再象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么紧密,街道、社区中的台属侨眷、民族人士等与所在街道、社区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
3、统战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弱,统战工作越来越具有群众性、普遍性。区级统战工作对象当中确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代表人士较少。如无党派知识分子中能在全区有代表性的人士一般来说很少,有号召力的就更少,其它方面如非公人士、侨台眷属等虽然有一些知名度较大的人员,但从根本上说代表性、先进性、号召力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宗教领域内部号召力、影响力方面较强,但先进性一般又差一些。大部分统战人士来自于群众当中,融合在群众当中。
4、部分干部对统战工作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少数基层领导干部,以及统战工作者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统战工作上层重要、中层次要、基层不要”的偏见,在思想上往往忽略了基层
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统战工作作为统战工作中的新课题,许多统战工作人员并不懂得如何开展基层统战工作,难以及时转变统战工作的重心,不能把统战工作转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要务上来。
5、统战工作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目前来看,区委统战部是区委工作部门,统战系统内的民族宗教、工商联、侨台等部门有相应的区委、政府领导分管。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和完善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我市的县市区级统战部长都是由政协副主席兼任,在党委的领导下,由统战部牵头,统战系统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难以有效建立,统战工作的合力难以形成。另外,统战部门与政协的关系、与人大的关系、与组织部门、与“两新“党组织的关系在机制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以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的统战工作协调机制还难以建立。统战工作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在体制上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6、区级统战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区级统战工作属于基层统战工作范畴,较之上层有许多独特之处,而理论研究部门对这些特点恰恰研究的很少,能够准确系统地指导区级统战工作的理论不多,使得从事基层统战工作的同志在开展工作时常感到手足无措。理论书籍看了不少,但“凝心聚力”的具体工作方法还很缺乏,长期以来只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缺乏工作标准和指导意见。
二、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思考
1、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统战部门要加强统战知识、统战政策的普及,加强对统一战线典型事例的弘扬。要持之以恒地推动“六个纳入”和“四个带头”的落实到位。将统战工作
纳入了党委工作要点,纳入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纳入了党校教学内容,纳入了各级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和党委宣传计划。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统一战线知识,带头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要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统战工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统战、了解统战、关心统战。
2、以统战部门的工作实绩来争取领导的关心,横向部门的支持。滨湖区的领导对统战工作越来越重视,一些横向部门党委逐渐开始把统战工作摆上位置,例如,教育局、卫生局党委的工作计划和总结里已经开始有统战的内容了,这都得益于近年来我区统战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每年向区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报送统战人士对全区发展稳定大局提出高质量的建言献策文章,积极为引进“530”项目牵线搭桥,加强对非公企业主的引导,协助区委、政府做好“稳心留根”工作,全力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成果等,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让领导和机关部门对统战工作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赢得了好的氛围。
3、要完善统战部牵头协调机制和统战工作制度机制。应当在统一战线内部组织和有关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既分工又合作、既统一领导又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统战部门一方面要积极牵头、善于牵头,勤指导,严督查,通过牵头强化统战部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主动协作,对有关协作部门要明确其工作职责。例如,在党外干部的管理上,要完善“六个共同”,建立起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制定规划、共同物色选拔、共同培养教育、共同考察人选、共同研究提名、共同督促检查的工作机制;在民族宗教方面,建立起由统战部门牵头,各有
关部门配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及时通报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妥善处理由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在新社会阶层人士方面,建立起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动态管理机制,由统战部牵头,工商、税务、劳动、法律、工商联等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主体,定期研究处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原则,规范和完善协商制度、通报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特约人员聘请制度、有关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切实形成“大统战”的格局。
4、大力开展统战活动,扩大统战工作影响。近几年,滨湖区委统战部先后开展了“情系滨湖、共创和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四爱”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征文、演讲、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一场场活动,发出了统战的声音,展示了统战人士的风采,联络了统战人士的感情,加深了人们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活动是我们联系统战人士的纽带,只有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与统战人士达到相互理解、沟通、信任的目的。活动还是展现统一战线优势和力量,扩大统一战线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社会的统战活动本身就是我们工作的项目之一,我们只有不断增加活动,才能有效的贯彻党的各项统战方针政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5、工作上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区级统战工作与上层有着许多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就无锡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活跃的地区来说,统战工作服务经济的空间比较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和宗教界人士大量增多,对统战工作的需求也日趋紧迫,作用日益突出,这决定了区级统战工作必须要在培育党外代表人士、宗
11.对新时期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 新时期;企业;安全保卫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49-1
加强和规范现代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对消除治安灾害隐患,保护企业资产和职工人身安全,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安全保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近几年,众多的企业不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很片面的认为安全保卫工作不仅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并且还要在人力、物力、财力诸多方面带来更多的花费。企业领导不愿花钱购买安全保卫工作所需设备,更是把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打发到保卫部门。对安全保卫部门内部组织能力有了严重的影响,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实际是整个企业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关系到安全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且还是企业众多工作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稳定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更不要谈什么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首先,企业的领导必须要认识到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许多企业领导人员,由于自身素质较差,没有严于律己,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所以,对部下业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不敢说。上行下效,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中某些员工肆无忌惮的破坏企业利益。所以,企业领中的导者应该积极做到严于律己,起到带头的作用,严抓企业纪律,才能带出一支合格的安全保卫队伍。
二、在领导的绩效考核中加入安全保卫
新时期的企业必须要按照领导责任制的原则,把安全保卫工作责任直接明确到每一位领导的头上,对于这种安全保卫工作目标责任制能够更好的约束每一位领导。首先,企业中的第一负责人必须同时是本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也同样要建立安全保卫工作的目标,把任务和目标明确到每一个人,将安全保卫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到各位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中,使安全保卫工作与生产经营、效益共同考核,并进行一定奖惩,这样才能保证安全保卫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强安全保卫部门的建设,提升部门人员的素质
(一)部门职员素质和战斗力是安全保卫部门建设的主要任务。新时期企业应该围绕安全保卫的主要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安全保卫人员展开扎实的岗位培训,以及实践训练,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提高工作效率,把安全保卫工作做到最好。
(二)对安全保卫部门的人员应该施行严格教育管理。第一,我们要结合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大方向,结合目前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组织保卫人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更多的企业改革相关政策及精神,与时俱进的进行形势、责任、任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责任、危机感,以及使命感;另外,加强组织内部的法制教育,是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学习和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治安保卫法律法规,才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工作;而且对安全保卫人员,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以及业务的基本情况,结合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开展切实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三)企业还要根据安全保卫工作有危险性大的特点做好防范措施。另外企业中的物防、技防设备老化、安全保卫人员的待遇都普遍较低。对于这些,企业必须解决好安全保卫人员的待遇、地位等问题,同时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对危害企业的行为打击力度
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法律观念淡薄、道德地下、私欲扩张、眼中毫无法纪之言,甚至与许多外来不法人员内外勾结共同损害企业的利益。这些现象必须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其中情节严重甚至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到公安部门及司法机关;另外,企业安全保卫部门还有义务协助公安和工商等有关部门严格查处那些侵犯企业的专利产品、损害企业形象、商业诈骗、盗取商业秘密等违法犯罪行为,这样的安全保卫人员对于企业才是真正的安全卫士,更好地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对企业的安全保卫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
由于近些年国内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企业安全保卫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对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应该由传统的被动坐等办公(静态管理),逐步转向主动深入生产前线,实行主动的动态管理。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可能影响企业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反馈。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围绕主要存在问题,可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及时疏导、解决不安定的因素,预防为主,明确防范措施。抓住存在问题和相对薄弱环节,准确划定要敏感部位。
六、结语
尽管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对于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抓好每一层工作,落实每一项保卫措施,这样在新时期的安全保卫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野.对新时期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
[2]王举.对新时期现代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思考[J].科学之友,2010,(03).
12.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二
在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和安排下, 职业院校应该抓住际遇, 结合实际, 发挥特色, 开拓创新。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就需要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和定位。
一、明确办学定位
为了履行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应该定位在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 面向广大群众。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不但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 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为的就是立足于全国、全省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 同时学院确立了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 形成了以育人为本、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和谐建院的办学理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专业类教育, 目前的培养定位是技术应用性人才, 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强化动手能力。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努力构建以“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 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尽量在学校取得资质, 毕业即能走上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上, 以培养“学得好, 用得上, 下得去, 留得住”的医疗卫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院通过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同时学院抓住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扎根边疆。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直接要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中特别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进行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推行如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多种多样的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发[2011]11号) 中提到, 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 形成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 加强职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近年来,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依靠自身拥有五所附属医院、两所“二甲”教学医院, 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 各类合作的诊疗机构, 学院已经能够通过安排学生实习, 实习生所在的医疗机构了解和认可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毕业后即就业。学院营造出这样便利的条件既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落实就业, 又能使学院在专业化高职教育的竞争中保持活力, 办出特色。
三、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调整的过程中, 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是为了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 从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 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和跟踪调查,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增开和调整了一批专业设置, 坚持为市场培养人才、为用人单位打造高素质人才。学院目前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针灸推拿、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后,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报考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 继续深造。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中指出:“双师型” (是教师, 同时又是会计师、工程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指具专业技能扎实、理论专业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技艺精湛、能胜任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的双重工作中的复合型教师。其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如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在卫生职业学校中, 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以及一体化教学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有利于学研相结合, 让学生改变了只侧重医学理论, 而轻实践的陈腐观念, 牢固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培养目标是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的体现, 即指为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学业证书, 而且还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积累一定工作经验, 即让学生在校期间内就完成所有的上岗前培训, 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及人才能力的需求, 同时学生的卫生技能、科研及实际操作能力均得到全方面培养。可见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优质的核心力量, 也是卫生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决定》中的要求是:实施专业的教师标准, 完善标准的教师资格。完善职业院校中担任了专兼职教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最终推进了大中型企业、高水平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养。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现在有专职的教师共180余人, 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有67人, “双师型”教师共12人, 有中级、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到教师人数的45%, 另外有6名教师已属国家级的骨干教师, 由此可见学院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风气的严谨, 师资队伍的卓越这些基本条件, 保障了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 这也成为学院向上深造的必要基础, 最终令学校活力十足, 进取不断。
五、坚持走“医校合作”的道路
产教融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 既是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也是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 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是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关键。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旨在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卫生职业学院, “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企业”主要是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卫生室、诊所等医疗机构, 学院为市场培养合格医技人员需要让学生到医院进行实际观摩和操作, 为了能够给学生搭建充足的教学实习平台, 学院拥有五所附属医院、联系两所“二甲”教学医院, 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 各类合作的医疗机构, 能够安置学生进行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摘要:在新时期下,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机构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 探求改革和发展, 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对高等职业卫生教育人才的需求与检验。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国忠, 秦红兵, 侍杏华.新医改视阈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67-69.
[2]季春元, 黄振元, 杨友谊, 邹丽.现阶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药业, 2014, (6) :17-18.
[3]刘治金.试论医学专科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2) :30-31.
[4]费美扣, 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 2014, (8) :44-46.
[5]王会枝, 何永福.浅谈职业教育改革应与企业相结合[J].科技展望, 2014, (9) :14.
[6]单武雄, 刘鹤翔, 佘俭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怪圈及其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8) :238-239.
[7]张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11) :131-132.
13.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三
警营文化建设是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一项重要内容。警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基础的、根本的,也是持久的,作为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文化,直接影响民警的思想和精神、热情和斗志、人格和信念,对民警的素质和公安队伍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公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如何正确认识警营文化的发展规律,发挥文化建设对公安工作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警营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必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公安机关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按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推进警营文化建设。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民警的思想,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陶冶民警的情操,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弘扬先进精神,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漳州110”“甘当公仆、一心为民”的感人精神,济南交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优秀品格,使警营文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是强化公安工作思想保证的需要。
公安机关承担着保护人民、维护稳定的神圣职责。公安部门的工作具有两面性:一是同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不断地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优质服务,体现服务职能;二是执法纠章,体现打击职能。如果不进行先进警察文化和先进思想的教育,我们的民警很容易被腐朽思想侵蚀,“河边湿鞋”,或者出现敌友不分、本末倒置、错位问题,该搞好服务的没有服务,该严厉处罚的却没有处罚。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正规式、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这种工作方法在一定时期、对一定的对象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受大趋势、大外围的影响,警察队伍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原来那种照本宣科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已经脱离实际,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大大降低。近年以来,公安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理念,大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以一种颇似于领导干部管理科学中的“非权利影响力”的间接方式规范约束民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化、大众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和丰富,更易为广大民警所理解和接受,有效地占领民警思想阵地,使民警原先被动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约束变为自觉行动,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提高。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是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需要。
目前,党和政府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非常重视,人民群众也十分肯定警察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广大百姓方面所做的工作。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总体上还是冲冲杀杀,似乎文化素养不是很高。另一方面,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察不可能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副笑脸,其在执法过程中必然会得罪一些人,使警察招致种种不理解和非议。如何让人们认识新时期的警察?警察如何改变自身的形象?公安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路:在制度、纪律约束的同时,不忽视警察“人”的本质属性,着重提高公安民警的道德修养和公安队伍的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形势。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向广大群众人民展示警察不仅会执法,还能画能唱,能文能武,充满人情味,树立公安民警的新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使群众都来理解、关心、支持公安工作。
二、新时期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公安文化建设要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结合起来。
14.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四
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省厅决定从2012年起至2014年,在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三年的群众工作创新工程建设,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公安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基层派出所是时刻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前沿阵地,基层民警几乎每天都在与群众联系接触,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如何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当前基层派出所群众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因素
一是社会形势复杂,矛盾纠纷增多。当前,宿迁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各类刑事案件、社会矛盾同步上升的特定时期,拆迁纠纷、经济纠纷、医患纠纷、劳资纠纷等不稳定因素增多,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有所扩大,而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就被直接推到了第一线,推到了风口浪尖,稍有不慎,警民关系就会引起严重冲突,成为矛盾的焦点,造成了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满意,也降低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度。
15.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五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诚信、真实、公正、可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各种利益诱惑的增多,会计职业道德受到严重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二)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确保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第一个层次是“核算型”会计,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能力,这是取得会计上岗资格从事会计工作的前提,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两个基本能力。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型”会计,应具有广博的管理会计知识,能对高校的运行管理活动进行分析。第三个层次是“战略型”会计,需要会计人员有对资源价值动态认识的能力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三)具备沟通协调能力,真正实现会计的服务职能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成熟的价值观以及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除了能向其提供真实、完整、正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外,还要通过提供信息的过程与利益相关者保持各种方式的沟通、联系与协调,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会计作为一个服务岗位,要与单位内外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因此必须学会与别人沟通,提高会计职业服务的质量,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简明扼要、准确地陈述问题和观念。此外,高职院校会计人员还应做到正确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的关系,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正确处理好与本单位各职能科室、同事、领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开展好服务工作。
二、高职院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随着高职院校改革步伐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市场化进程在所难免,新时期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价值规律是商品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经济政策以及利用经济杠杆来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高校将来迈向市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会计人员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在强调运用会计法律、法规、纪律来规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同时,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再完善的法制总会存在某些“空隙和漏洞”。假如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我约束,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千方百计的钻空子,这样正常的经济秩序就会被破坏,也极大影响了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职院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创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会计人员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的法制环境尚存诸多不健全的地方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具有非强制性,基本上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会计人员的良心来实现的,所以其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现阶段有关会计的法规(如《会计法》和《刑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人员不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均未认定为违法,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而且从相关法规对违法会计人员的处罚来看,大多数也还只停留在警告、罚款和停止职业资格上。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太轻,打击力度不够,难以构成有效的警示作用;加之在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需要法律保护时,法律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保护,使得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二)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中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由于我国仍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决定了学校的教育对智育及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会计人员取得从业资格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一年接受一次集中的继续教育,所授内容绝大多数和专业技术有关,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较少,即使偶尔有该方面的内容,大多也只是走走形式。这种客观上的轻视引起意识领域的淡漠,造成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认知度低,自律能力受到限制。
(三)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随着我国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难以抵挡各种诱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膨胀,其一切行为服从于追求个人私利,这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也大打折扣。另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新的交易事项不断涌现,我国也相继出台了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对新业务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但由于许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难以全面正确理解和应用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处理新业务时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差错,或者仍沿用旧的处理方法,难免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
四、高职院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认真贯彻会计法规,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为职业道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要积极宣传和自觉执行各项政策法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拘私情,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新《会计规则》明确了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会计人员只有坚持廉洁自律、公私分明、自我约束,求真务实,才能保证高校财务资料的合法、真实和完整。
(二)进一步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会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的会计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业务,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入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会计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重视继续教育,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任何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成败都取决于其制度建设的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认真贯彻执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其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能减少由于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也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违纪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对会计人员实行轮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违法乱纪事件的出现,当其他会计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的工作时,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容易暴露,对会计人员实行轮岗制度能够促进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认真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四)抵制外界因素的影响,增强高职院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恰当地处理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但由于受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自身利益、职业道德水平、自身的工作风险的影响,会计人员有时难以做出独立和公正的职业判断。高等院校的会计人员应积极学习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已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10-06
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11-10
试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11-12
新时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书10-11
新时期教育惩防体系建设思考10-11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10-04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曹郡)11-21
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06-29
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三点思考09-08
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与思考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