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2024-10-31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精选13篇)

1.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篇一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浅谈高中美术教学》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但鉴赏力是一种非经教育而不能具备的特殊能力,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通过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鉴赏课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评论老师,有些老师虽然是名牌大学毕业却教不好学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怎样将自己所知传授给学生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我一直在探求。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感受。

一、任何教学,都要将完整统一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向学生加以传授,美术鉴赏教学也不例外。比如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鉴赏教学,“具有不同文化意识、美学观念和审美风貌的中西艺术,当作用于欣赏者时,便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应。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既能与东方画家的审美意念共鸣,又能理解西方画家的情感与艺术语汇,以此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

什么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呢?又如何比较呢?教材中也给了一些提示,如同样以精美绝伦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和《蒙娜丽莎》。首先从表现内容上找出差异,前者于公元八世纪出自中国盛唐宫廷画家周昉之手,后者则为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晚年的不朽之作。两者作品产生年代虽有先后之分,但都产生于太平盛世,画家都以严谨的写实画风表现了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端庄与安详。只是前者内涵着闲适与自得的心态,后者则表现得优雅而神秘。其次要主要引导学生花精力对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别进行探究。《簪花仕女图》是典型的中国画长卷,在高46厘米,宽180厘米的画面中,展示了采花、看花、漫步、戏犬四个情节段落,刻画的六位妇女或呼应、或独立、或聚、或散;散点结构的画面没有背景衬托,只画了两条狗、一只白鹤、一棵花树,作为点缀,并以此建立人物间的情节关联和画面结构。《蒙娜丽莎》则是典型的西方油画肖像,在高77厘米,宽53厘米的画幅中,截取主人公胸像,集中全力于人物面部那“神秘的微笑”以及那双富有青春气息的手的刻画。画面背景也是西方式的一丝不苟,明暗光影、空气远近,表现性的环境衬托,在再现的可视可感上,体现了典型的西方审美追求。常言到不比不知道,对于东西方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这下就了然了。所谓鉴赏我认为一定要有别于以前的欣赏教学模式,在感受,体验与识别方面狠下工夫,给学生提供多看和多比较的机会和正确的引导。

高中人教版美术新教材在编写时大多是基于比较的方式编写的,如将中西建筑的比较,中西造型观念的比较等。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在未来的美术鉴赏中加以运用,等于教会了一种鉴赏的方法。

二、追根求源,亲身体验是中学生鉴赏美术知识的捷径。也使美术鉴赏教学由静态转向动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理解很肤浅,知道画家画了些什么,但不了解画家是如何画出的,只是看热闹,看不出门道来,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仍然是个睁眼瞎。因此我在教学中先确定美术教学的脉络,把课程分为鉴赏、绘画两部分,赏、技同步推进,分阶段交叉授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画的鉴赏教学、书法艺术上更为可行,因为中国画的技法程式在创作中占有突出地位,无论花鸟、人物、山水,工笔还是写意所需的工具材料简单,教学内容亦可从临摹古画进行,从继承古人的“笔墨规矩”入手,体悟“古人之神妙”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千讲不如一练,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美术教学改变知识讲授过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还是相当欢迎的。西方绘画油画技法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太可能,但可通过素描临摹和写生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民间美术可选择剪纸这些简单易行的种类在教学中实施,总之,只要我们大胆去探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法总会找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我校高中部都配有多媒体教室,这使的上美术课时可图、文、声、并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这需要老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我和我校的另外一位美术老师一起,把美术知识分类做成了教学课件,虽然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现在上课只要课前做一些小的调整和补充,就可以了。多媒体教学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有些教材内容可适当加入视频,比如一些名家绘画示范vcd,探索栏目出的《千年书法》等与美术有关的电视节目等.都可通过剪辑加入课件.使学生产生兴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四: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教学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我校的艺术展室有很多和学生历届书画展、艺术节的作品,新生入学我们带领他们参观,并对学生们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此外,美术展览馆不仅有很多名人字画,灵壁奇石,还有很多书画艺术展,带领学生去开阔眼界,拓宽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努力去挖掘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美术资源吧!

五: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要么如痴如醉,要么昏昏欲睡,下课以后,结果都是啥也不会,(美术课又不考试,我们干吗费脑子记呀,主科还记不完呢!----学生如是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教出一大群忠实懒惰的听众,却无法使孩子们成为有艺术头脑,能独立进行艺术思维的人。因此我认为老师可以“懒”一些,给学生一些课题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集体备课,最后每组推选一位学生来上课,老师呢,当学生当助教都可以,让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体验鉴赏文本,收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带来的成功与满足,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自主学习,先行学习,合作学习应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了。

教无定法,一个教师如果每次上课都是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那只能说明你是个确实懒惰的教师,学生一定会对你产生审美疲劳,好的教师,应当总是能给学生惊喜,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的快乐,那么每一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老师就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篇二

一、了解学生心理, 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 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 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 激发其热情。比如在高一美术鉴赏课上, 当有老师要求同学们分析一幅作品时, 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非常奇特的想法。如果说这时教师大怒, 以不按老师要求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 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学生想象自由, 让他们从兴趣开始, 畅所欲言, 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 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 正确引导, 才能培养其兴趣, 提高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 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氛围之中, 自然导入新课, 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 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 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 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 产生美的向往, 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而兴趣被激发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的, 可谓出乎意料, 却又合乎情理。

2. 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 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 方法很多, 如播放些动画片, 适应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 教师可以边讲解, 边做些技法动作的示范, 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三、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 发展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 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 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发展。如: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 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 边让学生看画, 边自己感受作品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 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可见, 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化、复杂化和深远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 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我从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 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 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判, 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 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 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 细腻还是粗狂, 都有其内在的含义,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 多肯定学生创造性的一面, 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 这样做, 学生们自然会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 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四、因地、因时制宜, 走出课堂, 描绘自然, 体验生活, 开阔视野。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地大物博, 学生外出比较安全, 在学习风景写生时, 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 有组织、有纪律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3.对高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篇三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学改革 思考

如今,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审美能力也成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但是,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一直没有发挥出它本身具有的重要教育功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美术教学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怎样才能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充分地发挥出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认识到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把美术作为教育手段,用艺术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以来,一直沿用的都是临摹传习的方法。临摹教学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学承古人、教习后人的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临摹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对客观认知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的思潮。为了改变美术教学落后的现状,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应培养具有改革与创造才能的开拓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中美术教学需要选择能够一步跨跃两个教改浪潮的方法,即用写生教学改革临摹教学的同时用创造性教学改革模仿性教学。

二、改革美術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因此,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面带笑容,让学生们把教师当成他们的朋友。教师除了要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应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说话声调要有高低变化。受过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的美术教学训练的美术教师,接受新的美术教学改革的理念,摆脱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教学的常规,需要经过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1.把美术教学的范画与步骤图当作和其他学科的挂图一样的“直观教具”使用,范图代替了实物,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写生、记忆与想象教学都依赖范画样本和近几年流行的“简笔画资料”,完全上成了临摹课。总体来说,美术教师不重视视觉“直观性”的教学训练,忽视了美术是视觉艺术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绘画技巧。

2.我认为上课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高中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同时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交流与探讨

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模式往往是教师先讲解作画要领,然后学生分别独立完成作业,即使相互之间有语言的交流,也是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而现代教学改革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欣赏课教学为例,教师在适当的讲解介绍后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并说一说理由,可以个别发言,也可以分小组讨论,再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对于一些较为枯燥的美术常识,我们可以借鉴电视上某些益智娱乐栏目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答,再以积分多少决定胜负。这种方式迎合了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搜集一些美术方面的小故事或是著名画家的学画经历等,再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小型的美术故事会。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活跃美术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性格、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是是有差异的,因此他们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善于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美术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能用“画得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多关注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只会模仿的“克隆人”。比如,如迪士尼乐园的创始人之一华特·迪士尼,他小时候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但是他这种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教师的称赞,却遭到了嘲讽,认为他的画不伦不类,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一定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看到他们的长处和创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多些鼓励、多些表扬,会让学生们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最后,要彻底改革高中美术教学,教师还要多加入一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引向课外,使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这样学生熟悉的田间地头、公园、街道等成为了他们的美术课堂,而且他们在其中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广阔无垠。因此,我们美术教师要将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之语运用到教学中:“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学生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时期,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美术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们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接受更多的挑战,每一名美术教师都需孜孜以求,勤奋钻研,虚心以学,在实践中探索出更新更科学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春艳. 高中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2]唐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的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品牌(理论月刊),2011(07).

4.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篇四

【摘要】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并对整合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反思,对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创设的环境以及美术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列举了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优势,体现了整合的目标是学生、教师、学科共同得到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课程整合:探索;信息素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已明确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为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我校中是一所美术特长专业的省级重点高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美术特长生,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大量接触到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学习美术专业知识有很浓的兴趣。两个学科的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进行了较好的整合,使这两个学科同时得到极大地提高与发展了,取得双赢效果。一.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①信息获取的能力。②信息分析的能力。③信息加工的能力。④信息创新的能力。⑤信息利用的能力。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2.中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要实现以上总目标,就要大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

3.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发展的必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大量出现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如绘图、网页设计、photoshop、视频设计等等。这些内容中很多特别是美术的理论方面已不是信息教师完全能精通的,而对美术教师来说这些方面在理论上完全是最容易的内容;与其相反,美术教师在网络与多媒体上又是其较较弱的方面。双方的互补对双方学科、教师、学生都是有益的并能促进能发展。这样可以最大地激发 1 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信息和美术学科的教育和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探索 1.整合模式的探索

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教学模式是比较固定的,即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美术,但教学手段则是很灵活的。可以预先将教学所需的图像、视频、音频文件准备好,根据需要点击播放,由于计算机功能具有多任务性,完全可以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效果。这种方法虽然整体性不太好,但节省了时间,容易实现。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教学中使用的软件不作规定,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在整合实验中,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使用计算机时,强调发挥计算机的特点,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2.整合环境的探索

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网络教学协作室。这些地方都装备了多媒体电脑,都可以装上图形处理、图形绘制、动画制作等美术教育需要软件如:Potoshop、CorelDRAW、cool3D、3DMAX、Flash、Dreamweaver、coreldraw、fireworks等,便于教师在不同场地不同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针对学习环境的创设要求我们对美术教育中的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运用工具、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虑,建立专门的美术教学网。把一些基础性的美术课程和信息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现场录制下来,转变为流媒体课程放在学校内网之中,让学生对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同时,多学科的资源对课程内容用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整合目标的探索

新课程的标准对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和美术学科都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无论是信息教师还是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并根据教学实际,开发制作计算机教学资料,将原来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与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大量运用到信息工具,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学科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美术作品带来了简捷、丰富与高效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获得了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为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供了保证。所以,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美术课程目标两个方面。4.整合方式的探索

在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尝试将部分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两节连在一起上。这样,美术课程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样能使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有连贯性。实验中,美术教师与计算机教师一起参与备课,使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信息老师学到了美术的基本理论,提高了审美观点,提升了美术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再也不是只讲技术,不求美观了。而美术教师增强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提高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效率,并对本学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计算机不同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快捷方便地制作出美术设计中构成、图案等作品。特别是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使构成与图案设计中连续纹样的制作易如反掌。计算机技术给美术设计与创作带来的神奇效果和极高的效率,使人们叹为观止。三.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反思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信息技术运用导致教法的变革等。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在网络中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应成为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指定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是应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因此,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目标。4.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要特别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重视传统的”纸"上功夫,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可忽视,如中国画传统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等。

5.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心得 篇五

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心得1

针对我校高一美术新课程模块教学的一些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新课改对高中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国家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实现美术课程各模块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能开设3个或3个以上模块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其次,新课改对美术课堂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们便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讲解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了,更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鉴赏模块中,常常要作一些诸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意义的阐述。这还不够,还需要进行较深入的艺术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艺处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在参与中从体验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积极开展对作品的评论,在活动中增强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是以视觉欣赏为主,欣赏教学所需的范图和音像质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辅助材料、资料,势必使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具体做法是:利用学校的幻灯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对图像的.欣赏,比较(横向比、竖向比),提示、议论、提问,最后总结归纳。有的内容还可配放音乐。,如抽象画蒙特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的欣赏等等。视听结合,如临其境,再辅以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指导思想的介绍,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体验。

在雕塑模块的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情况开设了石膏雕塑,将教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和学生动手实践、思维拓展结合起来,开课过程中,我和学生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学生之间也获得了充分的协作交流,模块结束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教育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效果,但却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给学生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心得2

高中美术教学以欣赏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说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高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而艺术课也不是高考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要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课。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一门学科,它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轻松地接收一些本学科外的知识。可是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部分学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尴尬的自习课或休闲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比如说《新的实验》这一课,关于电子科技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对于我们现在的90后学生来说早已不稀奇了,为了调动学生的上课胃口,我把这部分的内容改为另一种对于学生来说很稀奇的艺术——行为艺术,达到了我预期中的效果,学生都很感兴趣,听的也特别认真。

此外,我的课力求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情况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变了,比如说:我所带的高一年有七个班级,每个班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对他们所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一班的学生属于过分活跃类型,所以课堂上及时抑制他们过于兴奋的情绪是主要任务,否则会严重跑题;三班的学生又属于过分淡定型,所以三班的课要时不时的幽默一下,调动他们的上课情绪。让学生以开心轻松的上课情绪跟着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有一些成就感,对以后的教学也更加有信心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因为有“美术”而快乐。

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心得3

摘要:素描教学是美术学习的基础部分,对美术教学的发展能产生重要影响,相应的,素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高中美术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及美术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展开。从基础入手,以宏观的角度带入教学,增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给予学生正确的鼓励暗示等,是提高素描教学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素描教学;高中美术;宏观角度

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教学是最基础也是最易被忽视的部分。素描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心情。只有做好基础练习,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练习是基础性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美术素描教学,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谈教学心得,以期为日后教学做出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

想要学生认真地学习素描知识,就要让学生对素描产生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认知,并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要求,而是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而艺术创作也是需要素描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素描,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去学习素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素描的基本知识,带领学生共同欣赏素描作品,掌握其中的条理、纹路,以及操作的笔法手段等,这些都是基础。让学生在宏观上认识素描,并且清楚素描作品本身的意义所在,以及素描的学习对于整个美术课程学习的意义,进而实现素描能力的培养。

二、从整体的角度展开素描教学

在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陷入到一个教学的误区———让学生描摹作品,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更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作品的描摹,而学生对事物或者是画作的观察也仅仅局限于某一细节的像与不像,而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例如“在某种情况下,这一物体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关注,但并未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一幅素描作品中,整体、主次、虚实都是需要考虑的,而非单纯的临摹。学生能临摹出来的是形态,却不能临摹出神态以及当时的状态。宏观角度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并且去主动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拘泥于一个形态的模仿。在宏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引导,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大关系”,也就是在画面中,不同物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在视野范围内,为什么要这样摆放才能舒服,那样摆放就不舒服。

三、把握好临摹与写生的度

所谓把握临摹与写生的度,就是指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不能顾此失彼。尽管急于写生会让学生不得要领,陷入一种盲目创作的过程,最终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但当前高中美术素描教学更多的是限于临摹。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能够很好地临摹,却不能很好地写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要求学生进行临摹练习,而忽视了写生。事实上,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临摹时学生只需将作品考虑在内,而写生时要加入更多思考的内容,包括角度、效果、关系、摆放、方位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素描本身就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如果素描基础不能建立,学生日后的美术学习也会举步维艰,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临摹与写生的关系,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训练。

四、进行师生间的交流

美术作为艺术门类的一部分,对于主观创作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这一点在基础的素描教学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学生的思想,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创作的热情。了解学生的观点,然后从学生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素描练习,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交流互动,而不是传统课堂中教师讲解、学生听的局面,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这些都是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尽管学生在初期创作中会出现一些幼稚的处理方式,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尽可能地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更好地为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美术素描是需要时间慢慢练习的,学生的成长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只有给予学生这个过程,并且加以引导与鼓励,才能促使学生的成长。作为美术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只有明确了教学思路,才能在实践中有计划地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龙军.浅议素描静物教学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6(2):29-30.

[2]刘渊.高校设计素描教学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5(5):62-63.

6.高中美术教学设计 篇六

迁想妙得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中国古代人物画》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人物画》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出现;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日常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鉴赏法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理解人物画形成与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教学难点:以点带面,通过本课《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作为切入点,掌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教学法及教具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忆以前一些宗教美术作品,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敦煌艺术等,引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从而引出人物画的产生。顾恺之《女史箴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昉《簪花仕女图》

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1、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2、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2)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德明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第三段歇息: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5)、第五段散宴: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4、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2.《捣练图》3.《簮花仕女图》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四、全课总结:

1.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采用分段式构图方法,画面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造型工整、色彩华丽;特别注重人物神情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达到“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

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场面宏大、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表现引人入胜。)

五、知识拓展,加深巩固(民族自豪感)当我们的画家在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表现人间生活的时候,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

7.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 篇七

一、美术鉴赏课中常见的误区

(一)“专业课”型的失误。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有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专业语言。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到色彩就必谈“环境色、光源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对于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二)“故事会”式的失误。

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逸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作品,而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标准答案”型的失误。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地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四)“模糊区域”型的失误。

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上好美术鉴赏课的要点

(一)精心备课。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同时,课堂指挥技巧、语言技巧和设计技巧都很重要。教师对教材作品要事先分析:哪些作重点分析鉴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以此设计教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鉴赏作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鉴赏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上课时,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讨论,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另外,鉴赏与实践要相结合,让学生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同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即意蕴美。审美直觉刺激了学生的感觉后,学生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境设置法等,则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三)动眼观察,动口描述,动脑诠释,动心体验,动情甄别。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心、动情的鉴赏习惯?下面结合十九世纪荷兰画家凡·高《星空》具体阐述这一教学过程。

1. 动眼观察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所得的。如在鉴赏《星空》时,首先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如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其次让学生在作品的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上有目的地观察,如《星空》中的色彩是什么色调?反映了怎样的环境?在构图的安排上有什么特别?……通过提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动脑诠释

动脑诠释是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表达什么?他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表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1889年5月,凡·高在精神病院养病时夜晚作画,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

3. 动心体验

动心体验是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这些体验的感觉往往会使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作出判断和鉴别。

4. 动情甄别

动情甄别是要求学生判断作品的价值,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甄别作品的优劣得失。如视觉语言效果是否适当传达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油画特性?等等。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经过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环节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判断,让学生自己去鉴赏、诠释、体验和讨论。当然,教师在最后阶段作出综合讲评总结也是鉴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讲评总结有着一定的导向性、权威性,既对作品作出恰当的评述,又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过程作出综合的评述和肯定。

以上是我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些心得,目的是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

8.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 教育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颁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照顾到了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较之过去单一的“美术欣赏”,无疑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本文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实施新课程的体会,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

一、要努力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基础。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另一方面是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

创设学习情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形、声、色并茂,能完成线条、色彩、质感、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要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三、要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美术活动,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内涵,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表现了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并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去感悟作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

四、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过程与方法,加强能力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欣赏课主要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

1.培养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培养敏锐的感受力;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③培养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

2.培养美术技能

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但是在了解作品的形成过程时,完全可以使学生从材料、工具、技法、构图等方面,认识各个作品的不同特点,从而在技能、技法上得到启示与提高。例如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其他画种相比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的是在构图上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透视、色彩的制约,而自主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而油画则不同,油画用色造型,必须遵循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原则进行科学造型。

3.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欣赏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宏桃.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艺术教师素质与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3年10月

2.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9.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篇九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将与美术教材相关的内容、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给学生。美术教师就要转变过去一味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理念,而是多侧重对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通过对知识背景的描述和对美术内涵的诠释启发学生去欣赏艺术中的美。充分调动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美感的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粘合度,提高学生对美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环境要力求多元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美学艺术的社会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延伸艺术课堂,拓宽视野范围,转向对本土文化、特色景点和纪念碑等方面的教学引导。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美学艺术进行点评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理解艺术的美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大自然进行实地写生,通过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界的美。透彻理解教师的讲述,把课堂内容与实际观察结合起来,并能够通过学生的笔表达出来,这样就渗透了每位学生对大自然不同情感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对艺术的深刻体验,提高了学生对美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首先,要打破原有的过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请进来,走出去,开展美术课程竞赛和自主强化训练,实行教学法与教育实习一体化的指导与实践,验证与完善教学模式,模式后继续推荐与指导学生到实际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其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用具,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美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的色彩和艺术特色,用短片视频来诠释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会美学艺术的内在吸引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相讨论,来启发和促进学生对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培养了学生和其他人合作与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10.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十

本课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

本课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互动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1.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策略;效率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新标准要求下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美术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高中生的美术兴趣。目前,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有多种类型,例如技法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鉴赏型课程。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应该考虑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设计最适合高中美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

我国高中学生需要面对高考,通常学习压力比较大,导致美术专业的学生会习惯性地逃避公共课程的学习。而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其天然具有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其他课程的兴趣,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即设计适合新标准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讲述教学策略设计过程。

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能指导、规范课堂教学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的改革目标。过去的教学理念过于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学实践和体验,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因此,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在科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才更具规范性和适应性。

2.合理地设计教学计划

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应以教材的整体内容为基础,系统地串联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大纲结构,建立有机的知识体系。在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适合学生、教师和教学设备等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灵活性。

3.正确地实施教学策略

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正确地实施教学策略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正确地实施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对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能力、兴趣喜好等,建立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措施锻炼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能力不足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差异,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实施

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效果是策略研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策略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

1.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设计及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研究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好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更有助于课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创造好的教学环境,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情况,真诚地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其次,课堂上要增加尽可能多的互动环节,在互动的过程中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最后,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思维,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学习自主的能动性

如今的社会,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而且大多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学习,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科学教学策略的实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方法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习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合理分配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策略的实施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策略的实施还要从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美术艺术的追求,以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建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美术教学.都市家教,2011.

[2]辛素喜.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措施.现代阅读,2011.

[3]李宛澄.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Z3).

[4]王颖.生生不断本色课堂:生本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研究.文理导航,2012.

1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高效之本 篇十二

关键词:美术,高效,鉴赏能力

在很多高中生的眼中, 美术学科无非是消遣和娱乐的学科, 当这种消遣和娱乐的特点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时, 美术学科也就很难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消遣与娱乐的快乐, 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美术综合能力。下面就从玩、赏、做和想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让学生在“玩”中提高对美术的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生已经属进入青少年的阶段, 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则显得有些小儿科了, 其实不然, 青少年对玩的热情依然不减, 相反他们对玩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要让高中生也能在课堂上玩一玩, 学一学, 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古代山水画”这一单元时, 如果一味的让学生以欣赏和背诵为主, 那么我国所流传下来的诸多山水画是学生欣赏不尽、背诵不竭的, 可以说一旦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其对美术的兴趣不但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而且还对会美术产生一定的厌倦感和排斥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通过玩来激发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兴趣呢?在这里我提倡让学生进行绘画“古代山水画”的游戏。在游戏中, 我们以宣纸和毛笔为绘画工具, 以小组为游戏单元, 以添笔画为游戏规则, 即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由每一组的第一个学生先在宣纸上画一笔, 然后后面的学生猜测前面学生所画的内容, 在前面学生绘画的基础上再添一笔, 最后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添笔画的游戏既提高了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对绘画“古代山水画”的工具宣纸和毛笔有了一定的了解, 有些学生结合教材的讲解能够自行选择侧笔和笔尖来突出山峰和简单的勾勒, 进而提高了美术绘画教学的效率。

二、让学生在“赏”中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

美术教学的一个很大的目的便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和欣赏美术作品。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欣赏美术, 教师主要是通过在课前收集相关的图片, 继而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 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便是由于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师能够通过将收集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的资料毕竟有限, 一些雕塑等类型的立体模型也只能以静止的、平面的图片展示出来。自从多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以来, 美术欣赏也就变得相对容易起来, 通过多媒体教师不仅可以将各式各样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更可以以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将美术艺术品真实的还原出来, 让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不可能都变得可能起来。比如在欣赏“外国雕塑”时, 我会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大量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和欣赏各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品, 从世界古国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近代雕塑到现代雕塑, 这些雕塑可以在多媒体上以翻转、旋转等动态形式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立体雕塑的存在, 同时配以声音的解说, 更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由此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自然会大幅度的提升。

三、让学生在“做”中增加对美术的体验

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以欣赏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更要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自己动手做一做, 想一想。美术中的很多知识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欣赏和记忆就能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的, 学生只有亲身体会, 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操作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美术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这一单元时, 除了让学生大量的欣赏我国众多经典的雕塑作品之外, 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到美术课堂, 为学生讲解雕塑的有关知识, 并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陶塑工艺品或者是将学生带到专门的陶塑制造烧制基地, 让学生亲身的摸一摸陶塑的制造原料和制作过程, 当学生看到自己制造的塑造工艺品时, 那种由动手操作而带来的成功体验是课堂教学永远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给没有上色的陶塑进行一个上色的过程,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一些喜爱的陶塑工艺品进行上色, 从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陶塑工艺品给自己所带来的震撼, 进而增加对美术的体验。

四、让学生在“想”中丰富美术的想象力

美术除了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之外, 更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其是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 学生想象的思维容易在抽象的作品中尽情的驰骋, 进而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激发。一旦学生的想象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其必然会反作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效果, 可谓是一举多得的美事。比如在学习“园林与民居”这一单元时, 我首先会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园林方面的素材,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给学生布置一些绘画的作业, 如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园林景象;让学生画出古代人们的园林生活;绘画出对未来园林生活的畅想等等, 很多学生在欣赏了一定数量素材的基础之上, 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以绿色为绘画的主色调, 即使整体风格看起来如此的“抽象”,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的思维已经在碰撞中得到了尽情的施展。有的学生画出了几名古代的妇女在河边洗衣服的场景, 温馨而又快乐。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大家小姐在园林中吟诗歌赋的场景, 令人赏心悦目。无论学生绘画的质量如何, 也不管学生是否可以将绘画功底施展的淋漓尽致, 只要学生能够将想象赋予在自己的作品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 既然美术学科是美的化身, 那么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美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洁雯.让美术课更“美味”[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年07期.

[2]马晓平.让学生在美术课堂插上创新的翅膀[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年06期.

13.高中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 篇十三

摘要:高中美?g教学现代化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这也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对媒体以自身独有的特点,立体和生动形象的展示美术作品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教师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美术;多媒体;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高中美术教材进行深刻挖掘,在体现美术学科的特色中将美术作品的魅力呈现在我们面前,为学生的欣赏和创造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探究的平台,从而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是美术特长生,教师更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的技巧,着重培养特长学生的专业化技能,通过网络视频链接,给学生做好示范引路,激发学生的灵感,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运用多媒体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想象力实施激发

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中,美术情境的创设最重要,我利用多媒体声音的悦耳、形象的立体感和色彩鲜艳等特点,将知名的美术作品的绘画功底尽情展示,让学生对素描作品的主题的认识更清楚,使他们对优秀的素描绘画尽收眼底,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优秀的美术作品方面来,优秀的美术作品的美近距离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热爱绘画的热情被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一名高中的美术学生,他们对绘画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能力,对作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作品的作者内心世界也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作品的灵魂也就不难被他们把握了。因而我在教学中把握了学生以上的这些特点,在教学内容、科学选用教学手段诸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思维方法上打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

二、多媒体在高中美术的具体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预习中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开展有效的课前导读教学活动,给学生造就了一个愉悦和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高中美术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得以激发。比如我们在讲授高中必修《园林与民居》一课时,那美丽和梦幻般的苏州园林的精美视频被我当成课文导入,学生借此深刻的了解了教学的主题,自己的学习兴趣也得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也生动和活跃起来。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中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利于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和采用,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需求的满足。

三、高中美术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分析

(一)高中美术课堂的影音视频教学形式

目前,高中美术课程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活动,如通过艺术实践调查、美术博览观参观等活动,对传统艺术作品做出了解、赏析,完成个体实践创作。但是,此类活动的实施,往往受到课时、资金束缚,难以有效贯彻执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促使了此类美术实践活动内容,均能够借助影音视频教学模式作出有效呈现,凭借多媒体设备播放课程相关的视频、图像文件,能够使学生清晰管窥到各类艺术作品的特征,代替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语言诠释,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讲述《开国大典》油画作品时,单纯展示油画作品图片,很难令同学详细了解油画创作背景、画面历史感。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即能搜集影像资源,播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画面,借助电影中人物的站位、动作、语言等,使学生在画面与听觉层面,感受油画创作的环境,产生心理层面的深刻认知。尤其播放到油画作品相同的画面时,教师能够随时暂停、回放视频影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比影视画面、油画画面的异同之处,从而更清晰掌握油画绘画的技巧。如此一来,学生即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身份,转为了课堂活动参与者身份,因此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

(二)动漫游戏教学形式

动漫游戏教学形式,具体即通过动漫作品与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强调趣味性教学理念,隶属游戏教学的一种。通过针对性契合教学内容需要,合理设?游戏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将静止的教学场景,转化为动态的动漫游戏作品,能够更生动地实现知识传授,促使课堂教学更具情景氛围。

譬如,高中美术课程第5课《第三类时空――摄像的艺术》授课中,面对光圈、快门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更热衷实践操作,但理论学习是实践操作的基础,虽枯燥却不能舍弃。因此,教师即应考虑添加趣味元素,在理论授课方面融入动漫游戏教学模式。具体可参考《海贼王》《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经典动画的知识讲述做法,制作FLASH动画,借助动漫人物之口代替教师解说快门、光圈位置、应用等。如此,通过新颖的表现形式,即可营造较好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总体效果。

(三)虚拟仿真教学形式

虚拟仿真教学技术是进行现实世界的模拟再现,模拟者可借助听觉、视觉、触觉等多元传感媒介,获得虚拟现实学习体验,此形式目前也已被借鉴运用到了现代美术教育范畴。

比如,高中美术课程《设计》模块第二单元《逛女装街,画服装图》教学中,教师即可采取虚拟仿真教学模式,预设导入漫游场景,令同学借助电脑、耳机等工具,在交互情景下仿佛置身真实的女装街道,进而进入店铺页面,通过三维场景工具搭设“网络试衣间”,在虚拟三维立体空间内,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三围创建模特,选择模特五官、体重、身高,模拟真实服装上身效果。且此过程中,教师也可预先录制音频软件,向学生传达服装裁剪要点、流程,使同学们依据鼠标工具完成服装的上色、裁剪、搭配。以此,促使同学们在体验中掌握服装图绘制的知识要点,相比现实授课无疑更具实效性。

结语

综上可知,高中美术课堂教育方面,多媒体教学终将成为未来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便捷的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但是,需要注意今后的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应本着学生需求原则,从学生心理、兴趣节点等方面着眼,构建多样化、综合性的课堂内容,以更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邹联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微[J].学周刊B版,2014(6):223-224

上一篇:山东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总结下一篇:幼儿园优质课《国王生病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