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学习的深刻认识

2024-09-03

对大学学习的深刻认识(精选8篇)

1.对大学学习的深刻认识 篇一

十七大学习心得: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

导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及其理论意义;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方面的地位及其实践价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

在理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

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决不能含糊。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阐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其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本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句话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协调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布局,就是统筹兼顾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得出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新的和更加深入的阐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扎实推进。

2.对大学学习的深刻认识 篇二

教师课件出示:●表示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生:不能,因为不知道蓝花有几朵。

师:那你们先猜一猜,蓝花可能有几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生:2朵。

生:3朵。

生:5朵。

生:4朵。

生:8朵。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呢?这样吧,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用O表示蓝花先画一画,再圈一圈,看看红花的朵数是你画的蓝花的几倍。

数分钟后,教师展示四种情况:

教师逐一让学生说出红花的朵数各是蓝花的几倍。然后,提出:还可以怎么画?

学生感到有困难,教师提出:如果蓝花是一朵呢?(边说边出示表格左半边)

师:蓝花是一朵,我们要把几朵看做一份呢?

生:1朵。

师:这时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12倍。

师:蓝花还可以是几朵呢?大家再想一想。

生:蓝花还可以是12朵。(教师出示表格右半边)

师:这时要把几朵看做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把12朵看做一份,红花也是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1倍。

师:好,请大家比一比,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没有变化,而两种花的倍数关系却会是1倍、2倍、3倍、4倍、6倍、12倍呢?

生:因为蓝花的朵数不一样,所以每一份就不一样了。

师:嗯,红花和蓝花比,蓝花有几朵,我们就把几朵看做一份。

课上到这儿,教师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教学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故意不提供蓝花的朵数,让学生先猜一猜,再画一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变式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每份数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倍的认识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很显然,这段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笔者却对开始的猜一猜环节中教师的处理产生了一点遗憾。先猜一猜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蓝花可能有几朵。学生的猜想有2朵、3朵、4朵、5朵、8朵。应该说这些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学生刚开始学习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还很肤浅。然后教师借助画、圈两个动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蓝花的朵数可以是2朵、3朵、4朵、6朵。那么,教学到这儿,是不是一定要出现1朵和12朵这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否需要对猜想中5朵和8朵的情况进行讨论,在听课当中,笔者非常期待教师能关注一下学生提出的5朵、8朵这两种猜想的现实性,但遗憾的是,教师将5朵、8朵这样的情况排除了。

可以看出,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局限在整数范围里。但教学是否应只停留于此?我们知道,教学是有阶段性的特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倍的认识,小学阶段其实也是按照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过程进行,最后将倍的认识全部纳入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体系中,即被比量和比较量不仅仅是整数倍的关系,也可以是分率关系。它们的关键都是确定比的标准,将被比量看做一个单位,通过比较量有几个或几分之几个这样的单位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倍比关系。比如,蓝花有5朵,就把5朵看做一份,红花有12朵,可以圈出2个5朵,还多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比蓝花的2倍还多2朵。到了高年级,学过分数知识后,还可以说成红花朵数是蓝花的二又五分之二倍,或者说成五分之十二倍;如果蓝花是8朵,也可以把4朵看做一份,蓝花有2份,红花有这样的3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二分之三。

由此来看,学生出现5朵、8朵的猜想,不仅不能被排除在倍的认识讨论之外,相反是教学走向深刻的一个契机。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猜想中的5朵和8朵进行适当的辨析,在展示学生中出现的2、3、4、6朵这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猜想,让学生对蓝花是5朵、8朵的情况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蓝花的朵数是5朵或者8朵,红花的朵数刚好不是蓝花的整数倍,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我们以后再进一步讨论,今天主要讨论红花的朵数正好是蓝花整数倍的情况。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对一份数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留下一粒种子。这不也是一种教学的深度吗?

3.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篇三

中华文化有源头

中华儿女也称为“炎黄子孙”,这有历史渊源。黄帝和炎帝是中华远古传说中的人文始祖,经过文字加工,他们的事迹记载于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中。

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一书中,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炎黄时代距今5000多年,当时中原氏族部落开始统一,国家雏形已成,文字初现,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基础。我国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进行了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史记》从黄帝开始叙述中华历史,是有道理的。

黄帝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历代在这里举行祭祀黄帝陵的大典,具有重要意义。1937年国难当头,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这样歌颂始祖黄帝:“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同志在祭文中表达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决心。他在另文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祭黄帝陵折射出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在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是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二者结合的科学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原创性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和西方古希腊走的道路不同。中国保留了氏族血缘传统,在思想观念上由此形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信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走向,把文化的“本根”家庭放在第一位。“本根”有二义:一为来源,一为原创性文化。这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等同。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引起讨论,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周易》中有这样的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文明”的同义语。

最早用“家”(学派)来称呼诸子学说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六家”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即道家)。《史记》高度评价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称他为“至圣”,列入“世家”,又为孔子的弟子们书写列传。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一位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对儒家的某些不足,司马迁也有所批评。《史记》肯定道家创始人老子在理论上的贡献,但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则有所商榷,并不赞同。

汉代文献整理大家刘向、刘歆父子以及史学家班固认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学派有“十家”,除上述六家外,还有农家、杂家、纵横家,至于在街头巷尾说故事的“小说家”是否可以称为“家”,则有疑义。“十家”号称“百家”。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活跃局面,构成中华文化中的原创性文化。当时不同的思想学派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相反而相成,犹如奔腾的大河,源源不断,反映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状况。这些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在巴黎举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他这样说:“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思想;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哲学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庄子关于人怎样才能达到“与人和”“与天和”的论述等,虽然其中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但是上述思想理论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史写下了不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在生衍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观。这些也影响了人类文明。

中华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一个朝代,如果否定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会有怎样的历史命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推行规范化的秦篆(小篆),这些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贡献。但是秦国一直坚持“严刑峻法”,漠视西周的礼乐文明和“民本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虐政。广大农民的劳役地租十分苛重。农民不堪重负,遂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统治,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可见,历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谁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

汉并天下后,经过几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汉武帝刘彻询问大臣:应当采取怎样的文化国策?大儒董仲舒三次向汉武帝上书,建议重用儒生、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的主流文化。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大局面。汉武帝在位54年,当时的中国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而闻名于世。

儒学重视文化的传承创新,这体现在孔子对“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的整理上,并以此教育学生,使文化得以传承。后来,因时势需要,经书从“五经”“七经”再到“九经”,宋代成为“十三经”。经书的增加反映了社会的需要。而儒家经书里讲的道理,其影响遍及全社会:历代的官方经籍、启蒙读本、民间乡约村规、家学家规家教无一不和儒学相关,这些都产生了深远的思想文化影响。

东汉时期以儒学为主流,但对非儒学的文化典籍并不用强力加以排斥,甚至对儒学有一些批评的著作,如王充的《论衡》,其中有“问孔”“刺孟”篇章,仍然可以流传。东汉初,外域文化的佛教传入,国家并未取缔,历经几百年,佛教与中土文化融合、会通,产生了不同于印度的中国化佛教。而儒学由于吸取了佛学的某些文化因子,发展为宋明理学(儒学的深化发展)。

这样,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积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我们的共识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还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这些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学界已有多年研究讨论。笔者以为可以这样归纳: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共同体是历史上文化共同体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其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二者密切结合。我们还要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经过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我们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这些有机地统一,就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深刻认识的检讨书 篇四

我清楚的明白,我和他们不一样,没有天生的丽质,没有天生的天分,没有吃老本的资格,没有优越的家世,没有硬的关系,也没有资本浪费时间,更不可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我唯一庆幸的是还有理解我爱我的家人,懂我的宝贝,我不会再为那些无聊的事情而心烦,也不会为了点点的困难就放弃,因为你都没有放弃这样的我,说这是份检讨书,不去说它是一篇“认识”,以前我会有过类似的想法,每次都是懒惰的细胞压死勤奋的念头,这次只是不想再给自己退路,就这次,我很认真得向你保证,我不会拖你的后退,我爱的人们都朝自己的梦想进发了,不管以后会怎样谢谢你的包容,还有谅解

检讨人:

5.深刻认识美式资本主义的本质 篇五

来源:集大党校 http://dangxiao.jmu.edu.cn 时间:2010-3-17 21:06:33 全文字数:3318字 浏览:639次 打印本文

周文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式资本主义虽在历史上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一定促进作用,但其存在一系列固有矛盾和问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出了美式资本主义的弊端。我们应进一步深刻认识美式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美式资本主义是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从欧洲移植、经过改造之后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形态。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美国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大量移民来到美洲大陆等因素为美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式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

美式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以及“代议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上标榜个人自由。从历史上看,美式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起到了进步作用。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比,美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进取意识、企业家精神及自我调节能力,过去200多年美式资本主义对促进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与此同时,美式资本主义存在一系列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的发展。

一是美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式上是“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富人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是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政体组织原则,指国家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行使,相互分工,彼此制约。从历史上看,这一原则对于资本主义否定封建主义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作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原则,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工。在这一原则之下,普通劳动群众参与美国政治制度非常有限,难以形成真正的人民和社会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的机制。一些西方政客把“代议制”标榜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事实上,美国国会议员分属其国内的两大资产阶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他们的竞选和政治立场受制于本党利益,同时他们也深受其国内各种资本利益集团的影响。在美国搞政治是以金钱为基础的,竞选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竞选资金,就很难在美国政治体制中找到一席之地。据2006年《今日美国报》报道,2004年成功竞选为美国参议员,平均要花费700万美元;而筹资少于100万美元的众议员候选人基本没有机会赢得竞选。有美国舆论认为,美国国会是“富人的国会,富人的统治,为富人谋福利”。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耗资高达53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此外,在“三权分立”下,行政、立法、司法等相关部门互相制掣,互相扯皮,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和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效率。

二是美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确比其他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更加自由,一些人将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全部归功于自由市场经济,却忽视了美国本身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美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代价。美国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美国的贫富差距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占有全美约40%的财富,最上层的5%的人口占有社会总财富的60%。美国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对全球的能源、资源等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的。美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重不到5%,其消耗的能源和一些资源却占全球约四分之一。

美国是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此次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陷入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也给世界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冲击。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经济制度的一系列弊端。从表面看,金融资本的贪婪本性和不受约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许多国际经济界人士认为此次危机实际上是美式自由市场经济走过了头的结果。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美国内不少人极力推崇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在国际经济中实行彻底的私有化、完全的自由化和全面的市场开放。彻底的私有化导致必要的国家干预的缺失尤其是金融监管的严重缺位,完全的自由化导致虚拟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全面的市场化导致了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这些都成为引发和加剧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此次危机也暴露出美国政治经济体制深受金融资本等利益集团所左右。长期以来,金融资本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向美国政府、国会和司法体系进行游说,施加影响,使美国政治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保护华尔街的利益,纵容了华尔街金融市场成为一个缺乏规则、疯狂逐利的大赌场。

从深层次看,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制度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资本也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成果越来越被一小部分富有人群所占有,这种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性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助于科技进步和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等手段,暂时加快或延缓经济周期,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三是美式资本主义引发和加重了美国的社会问题。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美式民主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在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人也曾提出了平权、建设“伟大社会”等口号,但美国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随处可见。口号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美国种族不平等和歧视状况长期存在。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经过抗暴斗争,并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才争取到法律确保的平等政治权利。时至今日,美国黑人群体总体上仍处于不利境地。据美国城市联合会2008年发表的《美国黑人状况》报告,全美近25%的黑人家庭仍处于贫困线以下,全美约有25%的非洲裔生活在贫困中,这几乎是白人贫困比例的两倍。美国内仍存在较严重的贫困问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8年8月公布的统计数字,2007年美国的贫困率为12.5%,贫困人口高达3730万人。美国医疗开支占其GDP的16%,居世界第一,但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却几乎比其他发达国家都短,居世界第42位,全美尚有457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此外,美国社会暴力犯罪严重,枪支泛滥,枪杀事件频发。

导致美国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式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美国社会财富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是向少数富人倾斜的,多数人的利益和权利被忽视,由此带来了实际上的不平等,且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维护了这种不平等。对多数美国人而言,要实现“美国梦”并非易事。据《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最新民调显示,只有4%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已实现了“美国梦”,而余下的受访者则感到“美国梦”遥不可及,20%的受访者已放弃“美国梦”成真的希望。

四是美国的对外政策也是维护美式资本主义制度和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经济体系高度开放,需要靠不断大量向国外输出商品和资本,同时大量输入能源、资源来维持,美国对外政策的优先重点之一就是服务于美国经济体系的运转。为此,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常常交替使用和平与军事“两手”,对符合美国利益的伸出“橄榄枝”,对不符合美国利益则进行威胁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美国竭力向外推销美国价值观,推行“民主”、“自由”,试图以“美国模式”来改造世界,无视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也违背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总的来看,美式资本主义是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曾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作用,但它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深刻的固有矛盾和弊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同美国是有本质不同的,两国的发展道路也不同。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富国之路。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而中国的发展旗帜、道路和方向绝不能改变。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体系。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望“后危机”时代的资本主义:从“9?11”事件开始

来源:集大党校 http://dangxiao.jmu.edu.cn 时间:2010-6-17 16:00:32 全文字数:7991字 浏览:389次 打印本文

孙长忠

“9?11”事件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间前后相隔7年,因果上也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二者归根到底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新表现。展望“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将逐步告别黄金时代,走入历史必然性为其规定的不归路。

近日,美联储决定提高银行贴现率,被认为标志着这场始于美国、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结束,但从全球范围看,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仍在持续、尚未停止,人们的思考、研究仍在持续、尚未结束。其中,以下两个特殊日期可以给我们提供另一个有益的参考:一个是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日期,即2008年9月15日,另一个则是震撼世界的“9?11”事件的发生日期2001年9月11日,两者相距几乎整整7年。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个耐人寻味的中国常用词:七年之痒。

一、“9?11”事件发生后的7年,是引发金融危机诸因素迅速发酵、综合作用、集中爆发的7年

飞机猛烈冲向高高的双子座并拦腰穿越,一团火球横空爆炸,两座大厦轰然倒塌,瞬间变成一堆废墟,这样的镜头在全世界的电视上滚动播放,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是空前巨大的,带来的效应是空前震撼的。“9?11”事件一发生,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惊呼:世界秩序和格局从此被根本改变了。这是因为,这一重大事件是极具象征性的:事件发生地纽约是美国也是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倒塌的世贸大楼是美国全球经济、金融霸权的标志性建筑。“9?11”事件及其之后的7年,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中已经发展着的危机因素骤然加速、迅猛放大了。

(一)这7年,是美国同时进行两场昂贵战争的7年。冷战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已经积累了不少负面因素。而“9?11”事件引发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则是美国霸权促成金融危机的中介和催化剂,其直接影响就是美国军费不断增高,总费用甚至超过9000亿美元。如以2000年的3000亿军费为正常基数,8年来美国军费增加绝对数高达12387亿美元,大大超出2008年10月美国用于救市的7000亿美元资金。自古以来,穷兵黩武、巨额军费带给经济的无不是财政赤字、通货膨胀,而美国7年来的防范和应对之策,无疑大大促进了导致金融危机诸方面因素的酝酿、发酵。

(二)这7年,是美元泛滥和全球金融泡沫加速膨胀的7年。为应对2000-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军费猛增带来的经济问题,刺激经济增长,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直至2004年6月。这一低于美联储利率制定原则所要求水平的利率,加之大量发行国债,就使海量美元涌向市场,出现了空前的流动性过剩并流向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投机,造成巨大的金融泡沫。美国2008年GDP约14万亿美元,但其包括次贷等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值已达300万亿美元。2001年,美国一些垃圾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信用衍生品只有1万亿美元,2008年达62万亿之巨,膨胀之速可见一斑。

(三)这7年,是美国金融监管滞后乃至被解除的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以放松监管为核心的银行业改革。1999年11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创新迭出的混业经营阶段,但金融监管仍沿袭旧有的体制,没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特别是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监管缺失,使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积累起来,为灾难埋下了祸根。“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布什政府为了既保证战争费用,又通过减税等措施保证美国经济和民众生活不受战争影响,从而获得选民支持,只能延续之前几场战争的“成功经验”,利用其美元霸权,进一步放松金融监管,转移世界财富,使全世界为其埋单。但金融监管一旦放松,就犹如纵虎下山,必然加速危机爆发。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在贪婪的逐利本性驱使下,严重脱离实体经济、以钱生钱的所谓金融创新,本身已经包含着欺诈成分,地道的欺诈丑闻就越发数见不鲜了。从2001年起,“安然事件”、“泰科事件”、“朗讯事件”等诸多大公司丑闻接连暴露。去年判决的麦道夫金融诈骗案持续20多年“安全经营”,监管当局却毫无所察。如果不是因为“判断失误”,麦道夫很可能仍在继续经营着他的“事业”。由此可见,美国金融界的混乱局面到了何种程度。

(四)这7年,是美国负债消费日益过度的7年。7年来,美国国家债务从布什上台时的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美国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总和早已超过60万亿美元,达美国GDP的4倍。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美国人不仅透支着自己的未来,还透支全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享受着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的生活。然而,经济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泡沫总有破裂之日,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导致危机。

(五)这7年,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成为危机源头祸水的7年。不言而喻,房地产是负债消费的重要领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而次贷危机又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布什政府执政后,在“居者有其屋”的理念诱导下,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2001-2006年,美国房价不断上扬,大涨63.41%。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使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行列,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根据美国房贷信息机构“抵押金融内情”的估算,2001年的次贷发放规模仅为1900亿美元,但2004-2006年的发放规模大幅增加,尤其是2005-2006年两年的发放规模都超过6000亿美元;根据美国另一家房贷信息机构“贷款绩效”的估算,2001-2006年,次贷的贷款与房产比率从79.4%升至85.9%,债务与收入比率从38%升至41.1%,说明次贷发放的风险在逐年加大,质量在逐年下降。一旦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引发次贷危机。

(六)这7年,是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的7年。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和全球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又是华尔街金融寡头主导的金融全球化。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日趋深化、美元发行量的不断增加、金融自由化的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各国金融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大笔“热钱”在全球快速流动,各种金融衍生品将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美国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高消费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使美元持续加速贬值,催生了美元流动性过剩和全球流动性过剩。过剩的货币在各国泛滥,大规模跨境流动,加大了全球经济运行成本和风险。

(七)这7年,是新自由主义走向极盛的7年。新自由主义为应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问题而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日渐兴盛,对市场经济具有一定说明作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它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的经济范式、政治纲领和文化宣言,被当作实现社会繁荣富裕的济世良方而强力推销。冷战结束使新自由主义表面上具有更广泛的所谓“普世性”,美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和“消灭贫困”的旗号,通过贸易制裁或其他高压手段直至军事干预,强行推进金融自由化,长驱直入开放国家的金融市场,把开放国家卷入国际资本大循环以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进入新世纪,小布什政府不仅在国内继续减税增债,放松金融监管,更在全球发动单边战争,策划“颜色革命”,将新自由主义推上顶点,直至危机爆发。

二、无论“9?11”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归根到底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新表现

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时,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登山宝训”的故事,批评美国过去依赖借贷消费所创造的繁荣,是在浮沙上建房。他说:“我们知道,建立在疯狂投机、虚高房价、滥发信用卡基础上的经济不能创造长久财富。它只能带来繁荣假象,这给我们所有人带来危险。”奥巴马向美国人疾呼:“不能在同一堆沙子上重建美国经济,必须在坚固的岩石上新建家园。我们必须为经济增长和繁荣奠定新的基础,要从依靠借贷消费的时代,转向储蓄和投资,减少国内消费的同时增加出口。”“沙上建房”是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能说明金融危机,也能说明“9?11”事件,还能说明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如前面分析的,无论“9?11”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固然都有很多因素,但大多是具体的、政策层面的,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高度成熟、高度发达新阶段后基本矛盾的最新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虚拟经济内部,过度的金融创新建立在脆弱的金融安全沙堆上。本来,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应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只有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金融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发展,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金融安全。但是,华尔街不顾金融安全,一味金融创新,甚至到了违背常识的程度。次贷的安全性是连金融门外汉都能明白的,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却凭着非凡的金融天才,充分利用美元的特权地位和有着同他们类似道德风险的评级机构,不仅发放了次贷,还硬是将其证券化、扩大化。结果,尽管次贷规模只占美国房贷规模的15%左右,次贷市场只是美国信贷市场的一小部分,但它一出问题,就像“蝴蝶翅膀”的浑浊效应一样,从点到面、从下到上、层层扩散、环环相扣,直至危机全面爆发。

(二)在美国资本内部,扩张的虚拟资本建立在萎缩的实体资本沙堆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现形式,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于是,沉醉于“以钱生钱”的金融投机就使危机首先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近年来,美国社会财富日益向金融部门集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日益严重。2007年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人均GDP是全美国同时期人均GDP的8倍多;华尔街占所有公司利润总额的40%,而实体经济只占60%;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5年为28%,2003年下降为14%,2007年下降到11.68%。即使实体资本也越来越多地通过参与虚拟经济来获取利润,破产前的通用公司金融子公司的资产只占全公司的3%,实现利润却占80%。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严重脱离实体资本而过度膨胀,必然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三)在美国国家内部,富有的垄断寡头建立在贫穷的中下阶层沙堆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和劳动的回报率“剪刀差”越来越大。28年来,实际最低工资几乎下降50%,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财经时报》称,1987-1989年,美国最富的5%家庭的收入是最穷的5%家庭的9倍,2004-2006年则达到12倍。据《财富》杂志公布,1981年美国共有约13名10亿美元富翁,1988年有68名,截至2007年3月已达400多名!1981年,美国1%的人口拥有20%的社会财富,2007年则高达40%以上;最富的5%人口占有超过50%的社会财富,占人口40%的低收入阶层只拥有1%的社会财富。在美国GDP增长的同时,劳动者不仅工资持续降低了,社会福利也遭到削减,致使收入不足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美国加州贝克来大学比较发现,目前美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比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夕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在广大劳动群众相对贫穷的松软沙堆上,少数垄断寡头越来越高的财富大厦,又怎能固若金汤?

(四)在发达国家内部,强大的美国霸权建立在软弱的盟国制衡沙堆上。二战以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无论欧洲、日本,任何国家要有所发展,必须进入这个体系,依附于这个体系。冷战期间,由于苏联集团的竞争,美国对盟国比较负责任,没有滥用霸权,盟国也无人挑战,即使日本这样个别快速发展起来的国家一时有损美国利益,美国也能以一纸广场协议逼其就范。冷战的结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作为“一超”的美国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出其他诸强,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美国霸权畅通无阻,无人制约。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最主要的国际结算单位,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的支付工具,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美国既可操纵国际金融体系吸收、转移从而无偿占有世界财富,又可依靠美元增发和贬值,将损失和风险转嫁出去。正如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样,缺乏监督制衡的美国全球霸权也被严重滥用,直至酿成危机。

(五)在全球经济范围,有序发展的跨国公司建立在无序乏力的全球调控沙堆上。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成为经济全球化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又都是由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其中,跨国公司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可以运筹帷幄、全球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世界500强中,美国拥有近半数,欧洲和日本拥有近半数。跨国公司运用超强实力,凭借层层保护,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自身最大利益,又何谈全球调控?在跨国公司不受世界人民制约的情况下,任凭弱肉强食的经济逻辑无障碍通行,怎能不导致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蔓延?

(六)在世界各国之间,富庶繁华的发达国家建立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沙堆上。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尽管世界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已经开始扩大,但资本的剥削还主要限于资本主义一国内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也主要限于一国内部。到了今天的全球化时代,随着发达国家把被称为夕阳产业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剥削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劳动成果,也就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反映从一国内部扩大到全球范围,导致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最近9年来,世界174个国家中的前15名与后15名的收入差距从60倍扩大到了74倍,而在60年代仅为30倍。现在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出330多倍;世界南方欠北方的外债总额从1991年的7940亿美元急增至目前的3万多亿美元,10余年翻了4倍多。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60亿人口中,10亿人掌握全球GDP的80%,另外50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华尔街日报》指出,2007年全球0.7%的人却占有世界1/3以上的财富。少数垄断寡头不断膨胀的巨富建立在几十亿人民日益加深的贫穷之上,看不到苦难尽头和希望曙光又满腔仇恨的一些人沦为恐怖分子并把矛头对准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高耸立的世贸大厦原来矗立在一片沙堆上,越来越大的金融泡沫像气球一样越飘越远,原来也只是海市蜃楼。这样,从“9?11”事件到全球金融危机,直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走向,都不过是合乎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

三、展望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的演变正日益呈现新的趋势

与过去历次经济危机相比,此次金融危机既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又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其程度之深重、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再联系到“9?11”事件,它们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来说,确实是战略性、全局性的标志事件。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逐渐看到,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拐点”,告别高潮、走向衰落的新趋势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虽然没能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体系,但无疑造成了沉重打击。从经济上看,美元和美国经济端赖世界各国对它们的信心,而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就是这种信心,这种信心又恰恰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尽管相当长时间内世界还将被迫依赖美元,美国也拼命维护人们的信心,但从长远来看,信心暨美元霸权的动摇乃至丧失是大势所趋,是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致命性打击。从意识形态上看,危机的爆发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产,催发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腐朽性和虚伪性,必然催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幻灭,资本的谎言已难以再像过去那样大行其道。从发展阶段上看,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金融资本是资本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的最高统治。国际金融垄断是帝国主义发展新的最高阶段。按照事物发生、发展、高潮、灭亡的辩证规律,资本主义不仅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高潮阶段,还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全球性危机,说明资本主义正在盛极而衰,走向没落,尽管这不是一个短期过程。从世界格局上看,美国霸权的昔日辉煌难以再续。冷战结束后,美国完全称霸世界、畅通无阻,几场战争、十分顺手。但好景不长,很快便遭到强大反抗。“9?11”事件本身就是一次重大反美行动。尽管经历危机后的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支撑其霸权的经济基础却难以持续,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阐述的大国兴衰规律仍将起作用。高喊“改变”口号上台的奥巴马运用“巧实力”,再次进行战略调整。但总起来看,美国已难以自行其是,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倚重盟国,借助大国,通过联合国,团结国际社会。

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直至今日国际金融垄断的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自我否定、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孕育的过程,也是随着量变发生局部质变的过程。分析今天发达国家的情况,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社会乃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都已经大为减少,而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加了。当然,这种减少、增加还没有达到全局质变的程度,基本矛盾和社会性质尚未改变。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高阶段,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上述减少、增加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直至量变引起全部质变,实现历史飞跃。

鉴于美国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正如历次危机都推动技术进步升级那样,此次危机后美国开发新能源、提高制造业高科技含量不仅能够成功,而且能使美国实力得以恢复和增强,但是由于美国制造业成本过高且比例太低,处于主导地位的虚拟经济又高度依赖金融自由化,美国要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调整恐非易事。前不久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的撞机事件,使人又想起了“9?11”事件,甚至有媒体称为恐怖袭击,反映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的中产危机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希腊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凸显了金融危机席卷下欧洲经济社会问题的深重和调整变革的艰难。更为重要的是,以美国为代表,资本主义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不在于其力量的绝对削弱,而在于其无法逆转的相对衰落趋势。这里相对的,正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金融危机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重大机遇,正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把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调整、升级的重大机遇,打好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等攻坚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一定能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能摘取与资本主义“和平竞赛”这场更加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的闪亮金牌。

6.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篇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7.对大机组继电保护配置的几点认识 篇七

关键词:大机组,继电保护,纵差保护,不完全纵差保护,横差保护

大容量机组往往按发电机-变压器组单元接线与高压或超高压电网直接相连, 在电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它结构复杂、造价昂贵, 一旦因故障而遭到破坏, 在经济上必然会受到很大损失, 因此在考虑大容量发电机-变压器组的继电保护整体配置时, 应强调最大限度地保证机组安全和最大限度地缩小故障破坏范围, 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突然停机, 对某些异常工况采用自动处理装置, 特别要避免保护装置误动和拒动。所以不仅要求有可靠性高、灵敏性和选择性强、快速性好的保护继电器, 还要求在继电保护的整体配置上尽量做到完善、合理, 并力求避免繁琐、复杂。

1 传统的继电保护方式及其不足之处

传统的发电机内部故障主保护方案常采用:传统纵差保护、传统横差保护、基波纵向零序电压保护、转子二次谐波电流保护、标积制动式纵差保护等。这些传统的保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选择性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减少对电力系统的损坏程度、恢复无故障部分的正常运行、反应电气元件异常运行工况的作用,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 在电力系统中始终存在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保护元件正确动作率普遍偏低———许多都不到70%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保护方式略作分析, 以期找到改进措施。

1.1 传统纵差保护

传统纵差保护只对相间短路有效, 对发电机定子绕组同相的匝间或层间短路和开焊 (断线) 故障均无保护作用, 因而保护功能不全面, 再加上目前存在元器件产品质量差、维护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 必须加以改进。

1.2 传统横差保护

以往的单元件横差保护, 其动作电流约为 (0.2~0.3) In, 所用中性点连线的电流互感器变比选为0.25 In/5A, 所以旧式的单元件横差保护的动作电流约为发电机额定电流的二次值 (5A) , 由于发电机内部故障用的老式横差继电器对三次谐波滤过比小于15, 所以这样的整定值就限制了保护正常动作灵敏度的提高。

1.3 基波纵向零序过电压保护

对于中性点侧只有U, V, W三相引出三个端子的发电机, 习惯上都装设纵差保护以反应内部相间短路。为了保护发电机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或开焊故障, 可增设纵向零序过电压保护, 但纵向零序过电压保护装置较复杂、灵敏度低, 且可能引起某些误跳闸。只有在发电机中性点侧三相仅引出三个端子, 并装设了纵差保护时才选用。

1.4 转子二次谐波电流保护

转子谐波二次电流保护中启动元件与选择元件的配合要求十分严格, 容易发生误动作, 整定较困难, 须用专门的转子回路电抗变压器。只在发电机已确定中性点侧仅引出三相三个端子, 并决定装设纵差保护而不可能装设高灵敏横差保护的情况下才选用。

1.5 标积制动式纵差保护

标积制动式纵差保护不能反应匝间短路和定子绕组开焊故障, 且这种保护也需要发电机中性点侧引出三相三个端子。

目前国内300MW及以上的汽轮发电机均采用每相两并联分支、中性点仅引出三相的三个端子, 普遍采用发电机纵差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纵差保护作为发电机-变压器组内部短路主保护。当发电机中性点侧只有三相三个引出端子时, 就无法装设单元件横差保护, 这将影响整套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灵敏性。

2 大机组内部故障主保护的改进方案

2.1 改进方案

改变发电机中性点侧的引出方式, 将三相六个分支绕组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仅将其中性点N1引出, 另一组三相端子分别引出, 并在发电机外接成第二中性点N2, N1与N2连接以便装设单元件横差保护, 互感器TA1与TA2构成发电机不完全纵差保护。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证明:高灵敏单元件横差保护具有发电机相间短路、匝间短路和定子绕组开焊的保护功能, 特别简单、灵敏度高, 可作为各类发电机的第一主保护。不完全纵差保护克服了传统纵差保护不反映定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开焊故障的缺陷, 成为发电机内部各种故障的第二主保护, 方便地实现了大机组主保护的双重化要求。采用这种方案的必要前提是发电机中性点侧应有四个引出端子。

2.2 改进措施

a.对300MW及以上的汽轮发电机, 只要中性点引出方式在发电机制造时稍作改变就可使用高灵敏单元件横差保护, 其功能超过纵差保护。

b.采用更换互感器, 减少电流互感器变比, 提高三次谐波滤过比, 通过常规发电机短路试验、实测横差保护不平衡基波和三次谐波电流来正确整定动作电流等措施, 把传统横差保护改造成高灵敏横差保护。

c.不完全纵差保护是针对每相两并联分支的发电机提出的, 采用比率制动式继电器, 机端互感器选变比为In/5A, 分支互感器选变比为0.5In/5A, 这种方式能反应发电机内部各种相间短路、匝间短路和分支绕组的开焊故障, 这种保护方式对发电机引出线短路有保护作用。但应注意在每分支数很多 (大于2) 时, 若某个不装设互感器的分支发生故障, 在装设互感器的那些非故障分支中的电流可能很小, 不完全纵差保护有可能拒绝动作, 因而在分支数较多时要慎用。

d.一般来说, 当发电机变压器本身配置了双重主保护时, 不需要再设置发电机、变压器自身的短路后备保护, 这时可以在机端装设全阻抗或偏移阻抗保护, 兼顾机端和高压母线相间短路故障, 在升压变压器高压侧通常还装设零序电流、零序电压作为高压侧接地短路的后备保护。

2.3 双重主保护的作用

这种主保护方案可使发电机内部各种相间短路、匝间短路和定子绕组开焊故障均得到双重快速保护, 同时还能使发电机独立运行时机端引线的相间短路也有快速保护。当每相分支数大于2时, 在每相中性点侧装设互感器的分支数应大于或等于n/2 (n为每相分支数) 。

采用这种主保护配置方案时, 可完全舍弃纵向零序电压保护和二次谐波转子电流保护。

3 对继电保护的发展展望

继电保护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方向比较式、相位比较式、电流差动式等阶段, 所使用的继电器从电磁式到模拟静止式, 进而发展到数字静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出现, 为继电保护数字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出现了以微机和光传输技术为基础的全数字控制保护系统。

微机保护具有下列特点:

a.保护功能由软件实现;

b.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c.具有数字储存功能, 如过程记忆、录波等;

d.容易实现远方通信, 接口简单;

e.具有自动测试和监视功能;

f.软硬件标准化;

g.公共数据可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功能。

我国已成功研制了多套大机组微机保护装置, 并先后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行。不少35k V和110 k V变电所采用了多种微机监控和保护装置, 但在300MW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上应用微机保护装置的例子还不多。由于微机保护具有灵活、高性能、运行维护方便、可靠性好、硬件尺寸小、硬件负担轻等优点, 可以预见未来继电保护发展的方向将是主保护采用微型处理机或小型计算机分散地装设在被保护元件处, 后备保护采用系统控制中心计算机构成变电所中心计算机以实现集中化控制。相信大机组的微机保护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并将以其优越的性能在继电保护领域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朱明明.大型机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与运行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科技出版社.

8.对大学学习的深刻认识 篇八

关键词:合理期望;个体差异;鼓励;信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两次使用“合理期望”一词:“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我对这个词的意义有了些认识和想法。

一、“合理期望”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超出孩子的年龄或是低于孩子年龄段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比如,小班孩子还不怎么会使用礼貌用语,老师却要求孩子按次序轮流讲话,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等,这样的期望是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所达不到的,属不合理的期望,是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的。

二、“合理期望”要充分认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

不能将“各年龄段典型表现”视为这一阶段的每一个幼儿必然表现出的发展特点,忽视了幼儿的个别性、特殊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比如蛋×小朋友从小跟着父母在国外生活,从没用过筷子,但回来时已是大班的年龄,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中班就要使用筷子,那我们应该要求他立马使用筷子吗?否则是不是就视为他小肌肉发展能力差呢?这样的期望没有考虑到这个孩子的特殊性,要求他立马使用筷子是不合理的期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期望合理。

三、“合理期望”要注意对孩子的鼓励与信任

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但无论孩子的发展如何,我们都要给予孩子鼓励与信任。我们幼儿园就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两个大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相当强,贝×小朋友在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故事情境表演时,他非常大胆,对故事中的角色把握很到位,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尤其是在表演幽默风趣的角色时特逗人乐;灿×小朋友则特别爱模仿各种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话,在与小朋友活动时经常说两句。庆“六一”系列活动时,大家都建议让灿×当节目主持人,而让贝×跟另一个小朋友配合说段相声。结果告了家长后,贝×的妈妈跑到幼儿园找老师说她早就想让孩子当节目主持人了,老师耐心地分析了孩子的情况,她还是一甩门走了,回去还跟孩子说你表现没有灿×优秀,所以老师没选你当主持人。接连几天看见贝×情绪低落,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啊!又找了贝×妈妈谈……这个事例中贝×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合理吗?她不知自己对孩子的这种不信任的语言打击有多大吗?处理不好,说不定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留下阴影。所以“合理期望”定要伴随对孩子的鼓励与信任。

四、“合理期望”就要做到家园同步、家园一致

前面的例子中,家长明显是将自己的意愿与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特点。老师的期望与孩子的期望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意见和分歧。按老师的“合理期望”去做,家长不乐意、不配合,按家长的期望去做,明显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做到沟通,达成“合理期望”的家园一致性,才能让孩子的学习与发展顺利进行,才能让孩子真正度过一个珍贵的幸福快乐的童年。

五、“合理期望”要认识到孩子游戏生活中独特的价值

幼儿园孩子不同于小学的孩子,他们很多的学习与发展是在游戏与生活中形成的。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个独特的价值,不是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而是让孩子像大孩子那样机械地去写去练,就会剥夺幼儿园孩子的权利,让他们牺牲游戏与玩耍的权力,去学习那些将来还要重复学习的知识,这种期望是不合理的,是违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违背孩子身心特点的,这对孩子是绝对不公平的。

六、“合理期望”还要学会用科学方法评价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幼儿园要做到教师与家长一起,在一日活动中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测评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每名幼儿在每一项发展指标上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现状,判断其发展水平。只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评估与评价,才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孩子,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也才能对孩子提出“合理期望”。

总之,“合理期望”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但如果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实际,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期望值过低,不经努力就能实现,也没有意义。只有适度的符合客观情况的期望才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杜末娣.贯彻落实《指南》 加强幼儿园管理[J].速读·中旬, 2014(06).

作者简介:田丽春,女,1970年出生,1988年7月从太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汾阳市教体局直属幼儿园工作,现任海洪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

上一篇:教师师德档案下一篇:2022年高中语文教研组第二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