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2024-06-08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共14篇)(共14篇)

1.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一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卫凯

【摘要】小学美术课欣赏教学应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应强调欣赏与动手相结合,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培养创造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文精神自主体验引入多媒体激趣参与主动多思赏做结合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从不同的方面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例如学习苏教版第4册《青花盘》这一课时在欣赏请青花盘的图片资料时简介青花瓷:青花瓷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珍品,洁白的瓷和深沉的青蓝色,对比鲜明而又色调单纯,显得朴素雅致、清新自然。瓷器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同为:‘CHINA’,可见,瓷器是一种代表中国的艺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从认识瓷器开始。使学生练习绘画了各种图案的青花盘,提高了绘画能力,又增强了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并以此为自豪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多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1、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欣赏效果。

美术欣赏教学,其中内容浩如烟海,而且跨越古今中外,因此以前的美术欣赏课,需要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和画图纸多资料,还有言不尽意的感觉。现在有了多媒体电脑教学,欣赏时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操作鼠标或键盘,欣赏资料就在显示器上出现,再通过传输送到银幕上,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当你欣赏风景画,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静止状态下的各个部分的景物组合构图,而且可以作动感显示,让部分景物如河边的大树在风中飘拂枝条,荷叶上的青蛙在鼓着腮帮“呱呱”的叫,而其余的景物如水中的鱼儿,小船上的顽童、蓝天、白云、太阳等等景物则仍然是静止的。另一种显示方式是用视频录像的方式设置一条观赏路线,晴空万里下一小童画着小舟在河里徜徉,河里鱼儿 嬉戏,青蛙歌唱,岸边风拂垂柳,令学生仿佛如临其境,人在景中,自然有了表现的愿望与内容。

2、欣赏要让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滋有味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在三年级《海洋生物》中,首先问:你知道海洋里有哪些生物?学生描绘出知道的一些海洋生物,这时,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一段拍摄的海洋生物资料,学生就会很投入。首先就是设问激起了学生欣赏的欲望。欣赏短片感受可就更深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也有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3、欣赏必须要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自己多思多想不少欣赏课中,只听到老师的介绍,把学生当成容器,不断的往里塞,最后,教师讲得嗓子冒烟,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学习没有半点效率可谈。其实,他们忘了,美术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它对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能让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遐想,每个人的想象又各不相同。正是这种“胡思乱想”,才有利于加深对范作的感受与理解.并且,这种感受、想象、理解不是教师能代替学生的,必须是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如何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人,多思多想,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呢?首先,在备课时,要摆正学生、教师、欣赏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观念。其次,是根据欣赏内容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如:在三年级的《纸版画》用百分之六十的时间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质疑、思考,逐步地在这几步的反复中,理解了纸版画的要素、含义,懂了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制作步骤,明确纸版画了的类别等知识。这里教师要做的是提出一个大问题:通过纸版画欣赏,你想了解哪些知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让学生讨论时,必须要有问题可讨,全班同学都按自己的实际想法来论,学生就能自觉积极参与。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具有优势。

三、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实践——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培养创造力。当前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分为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欣赏课就是看加上说,于是在许多欣赏课上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体验作品,而这手的体验就要靠“实践”也就是动手来完成。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欣赏全方位的体验及当时作者的意图,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创造出新的作品。如在讲苏教版第7册《美丽的鞋》时学生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鞋子的图片,画出了生活中的各类鞋子,也通过想象设计出富有创造力的新奇鞋子,在接下来的第3节课就带着跃跃一试的心情动手将画出的鞋子图画用各种现成材料制作成立体模型,有的用彩色橡皮泥捏,有的用黏土做成跟真鞋一般大小,还有的用彩纸折、剪、贴完成,在动手做中完成了梦想,体会了乐趣。

小学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课程。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2]《美术课程解读》 北京师范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二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美术专题欣赏·评述课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自己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下面我就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策略浅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许多时候教师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而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经常会选择一些“高、大、上”的名作。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他们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选择这样的美术作品, 学生不会对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提上来了。

二、欣赏真作,激发兴趣,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欣赏·评述”课离不开欣赏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教师课前准备时会搜集大量图片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供学生欣赏。可是无论老师搜集的图片多逼真,制作的课件多精美, 还是无法引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近距离地观察欣赏真实的美术作品, 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我在课前把几幅同事创作的国画作品及油画作品摆到教室里,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的美术馆,学生课前对这些作品进行观察欣赏,动手摸一摸国画作品与油画作品的不同质感。上课初,我又示范画了一幅水墨花鸟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又请学生在“美术馆”里找一找还有哪些作品是中国画,比较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由于作品就摆在眼前,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与观察,对中国画的材料、分类及装裱形式便轻松掌握了。油画作品欣赏更是如此,油画对于多数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但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近距离地观察了油画作品,对油画的材料及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艺术魅力。

三、缩小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

由于时代、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必然与被欣赏的作品产生一定的距离,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力争缩小这种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比如,在欣赏《三毛流浪记———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时,我让学生谈谈感受。起初学生都觉得三毛很调皮,也很聪明,也有学生说三毛不穿衣服出门,这样不文明,由此可见,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只局限在画面内容上。于是,我以此引出了三毛的生活背景,播放了一段关于三毛生活经历的视频,当听到视频中的歌曲“我不要把我搂在怀里的妈,我不要把我叫做宝贝的妈,我不要唱着歌哄我入睡的妈”时,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接着再让学生欣赏《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学生的理解深刻了许多,学生这时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无奈,发现了“三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漫画还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贫苦,了解了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这幅漫画作品的讽刺目的。我想,学生这样主动理解作品要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和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是新课标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的两个评价要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欣赏过程,还要让学生多说,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交流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异同,教师再结合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他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在评述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述;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用口述或写作的方法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欣赏心理 欣赏习惯 策略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對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实施策略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

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间竹编工艺”欣赏这一课中,首先展示许多本地的和嵊州的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这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作品和欣赏的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兴趣盎然地欣赏了竹编工艺。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4.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术欣赏 篇四

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及美术作品的美

儿童是爱美的,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具有强烈的追求。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该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1.自然美

大自然绚丽多彩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现给我们。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自然的美让他们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动物、植物欣赏》以及三年级上册第五课《天然的斑纹》等都是要求学生以主观的视觉感受为主,体验自然创作之美。大自然的鲜明艳丽的颜色常使的小学生感到欣喜,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视觉感知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正如罗丹所说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操。对于欣赏到美好的景象,可以主动进行再创造,而这就要看学生的想象力了。当然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启发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画面中。2.美术作品之美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多角度欣赏自然生活美的同时,也要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美。

(1)美术语言

美术语言是美术欣赏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所谓美术语言是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面、形状、颜色、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一幅作品要先分析其形式语言、色块、色彩、线条等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课程一开始就先让儿童认识了解线条色彩,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一样的感受。其次是从艺术与视觉出发分析各种形式语言带给儿童的心理感受。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有一副古埃及画古埃及艺术家就往往把近处的物体画在在画幅的下面,把远处的物体画在画幅的上方,以此来表现画面上的远近关系,是观赏者产生远近的距离感。(2)历史文化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强调人文学科的价值。美术与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确切的说是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只有对作者当时的社会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感知到美术作品的情感内涵。(3)美术史

从古至今,各种美术作品,异彩纷呈,共同勾画了博大精深的美术历史长卷。如果想对美术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那就要了解每一个时期派别,每个画家的作品特点,认真熟悉一下作品之前,作品之后各个年代有什么变化,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人类文明的大好机会,当然除了这几个角度之外还有其他的角度分析,对于不同的作品要灵活全方位思考。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和特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美术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欣赏的重点是对形、色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如第一册《大家都来做》《闪光的烟花》《繁忙的交通》第二册《香甜的水果》第四册《小鸟的家》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中等等,虽比例不准确,但表现得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中年级(3-4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和表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六册《民间玩具》第八册《藏书票》《真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的过程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在第六册《黑与白》中就将绘画与剪纸相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在表达方式上,除了用口头表达外,还需要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在表达内容上除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外还要说出其特色,如在第八册《画嗅觉》中要求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来表现各种气味,这就要求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作品,打开自己的想象之门去发现作品的特色。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5-6年级)要有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材料及其美感,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第九册《古朴精美的华表》《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电脑美术》《真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第十册《喜怒哀乐》第十一册《中国画和油画》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涉及很广泛。其特点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国画、雕塑、油画等大类的美术作品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将欣赏与时代同步如设计、电脑美术等,鼓励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做出自己的反应,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进行表达。

三、课堂教学原则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欣赏是与工艺、绘画相互作用的。若学生有了对工艺品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绘画、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第九册《元宵节挂彩灯》中,首先展示许多彩灯,当这些彩灯勾起学生的美好的回忆时,学生就对这一刻产生兴趣紧接着老师就给学生讲解制作彩灯的方法步骤,然后学生就自己动手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实物与作品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看哪些孩子具有创新能力并给与支持与鼓舞。(2)提高对欣赏的认识

欣赏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一些风景画、静物画等而有的则重在对其主题思想的学习。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次,教师应把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上,是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欣赏手段多样化,生动化避免枯燥乏味,还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增强欣赏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老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欣赏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过多滥,学生会厌烦。欣赏要贴近学生生活,拉近美术作品与学生的距离。《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

四、美术教学中欣赏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有些老师过多的追求快往往就是一讲到底,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投入认真,而学生却不在其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欣赏活动是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为避免出现以上情况要采取一些策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1.运用网络媒体语言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第十二册第一课《明与暗》透视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同时老师可以带实物进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立方体等。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在实习期间我进入小学了解了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都采用做课件ppt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实习老师李凌霄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中就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带来了有关自行车的动画片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集中了,大家的眼睛都在观赏视频,而且他的这一做法受到实习学校美术指导老师的赞赏,作为老师在准备视频的时候要注意在学生的角度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才好。我在实习教学中也在课堂中给学生带去了我自己用废旧用品做的自行车模型学生很是惊讶然后我就对他们说这是老师平时社会生活中收集废旧材料做的,像这样的废旧材料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把他们变废为宝,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我也对这一课进行课外拓展.作为美术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上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多看多搜集最终总会有他们喜欢的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2.在课堂展示欣小学美术课堂上范画欣赏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美术技法的渗透.例如小学六年级《水墨画动物》,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范画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美术技法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一些抽象的概念图形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新知的教学及后面学生作业做好铺垫。和我在一起实习的陈真老师在课堂上就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示范作用,他在教学过程中先带领学生认识笔墨,墨分五色逐一在黑板上示范然后学生在进行练习。他在教学生学习画公鸡的时候,先画鸡头然后是身子等一步一步画的很细致而且栩栩如生,学生在欣赏教师做范画的同时学生对公鸡也基本了解了。当然老师在做范画欣赏时需要老师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老师要胜学生一筹才可以。3小学美术课堂中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的读画几分钟,然后让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初步印象用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画,可以从线条、色彩给人的情绪上细细品味。如:在欣赏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馆》时,老师只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画,让学生自己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结合地方特色开阔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第六册《家乡的桥和塔》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的欣赏不同的桥,开阔学生的眼界,尤其是现在社会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可以是在校园内如第五册第六课,《校园里的花》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亲身观察,也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校园,当然一定要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结束语:

5.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五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员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但授课毕竟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师能够本人做出决议,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剖析观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痛快让学生读文观赏或课后自查材料观赏,处置教材灵敏,详细布置。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置,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员不只要有才能找出每件作品一切美点,而且能精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观赏课教学办法切忌千篇 一律。作品剖析防止八面玲珑,假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外型生动、构图平衡稳定、颜色层次丰厚.......”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味可言?假如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观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员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6.对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 篇六

世雅小学 丁菲菲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美术欣赏教学,必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他们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进行简单论述,寻找怎样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课 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各个种类,古、今、中、外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美术欣赏教学已经越来越被美术教育界所重视。因此,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美术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视觉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我认为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小学生在上课时,老师的引导、授课方式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然而,现在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绘画、轻欣赏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认为欣赏课就是教会学生绘画,对作品进行展评,让学生互相看看就行了。

(二)教学目标偏离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纯粹的技能型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美术专业技能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以后考试技能,并不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现在,美术教学强调技能及素质的综合培养,特别是欣赏教学着重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美术老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美术欣赏课视为技能课,狠抓美术基本技能教学和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 教师往往会在美术欣赏课中添加一些课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任意拨高的现象,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欣赏水平来选材,一味追求“纯艺术”,这些脱离了学生已知水平的作品只会让他们感到迷惑、枯燥、乏味,无法积极参与教学,最终消极怠学,致使美术欣赏教学严重失效。例如在二年级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将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纳入拓宽教材,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教师再有口才,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四)缺乏欣赏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教师在美术课的欣赏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有时想表达的意思没有办法把它清楚的表达出来,导致学生的“一知半解”。

(五)教学方法单一,扼杀学生兴趣

很多美术欣赏课就是教师一课本一学生三者的直线型教学模式,教师看课本、讲课本,学生看课本,听老师讲,教学就是围绕课本进行的枯燥文字游戏。教师主体的个人背景不同,审美的观点亦存在差异,教学欣赏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的欣赏讲解,那么欣赏美的过程就会变成师生消磨时间的过程,学生不能活跃于课堂,教师也无法更好的施展才华,彼此之间缺乏积极互动,课堂一片死气沉沉。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就会缺乏兴趣。

当我们翻看课本的画页或走进美术馆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各类各样的美术作品,犹如万花筒般地迷人,又如谜一般地令人费解,首先涌入脑海中的却是一堆的问题———这是什么作品?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有的绘画画得逼真,有的画得很怪,有的什么也看不出来?对形式分析不清,对形象把握不住,对艺术语言不理解,分不出画得好坏,也就无从把握作品的内蕴。因此,美术欣赏教学,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名作。

那么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下面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特意准备了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不用老师解释学生都知道这幅画的名称,但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就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有的说此画出现以前可能刚打完仗(此画是在二战结束后产生的)。最后由我补充: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游戏加深印象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完成欣赏目的,这不正是“寓教于乐”这一师生都能接受的最好形式吗?在“中国民间玩具”这一课中,我课前收集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通过学生的游戏、观察,每一组派代表说说玩具的特点:有的甚至边说还边把玩具的特点演示给大伙儿看,惹得学生都乐开了怀。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深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通过操作促进理解

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仅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走进博物馆——非洲雕刻”这一课时,如果光就形体的讲解,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就会离实现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因为非洲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实际模仿与操作,我们才可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洲人民的勤劳、智慧与非凡的想像力。我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了解非洲作品的一些风格和特征,使他们知道人物塑造时变形夸张的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浓郁的民族特征和生活气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譬如:有的不纯粹是人物形象,它既是人像又加入一些动植物的造型,这可能是他们崇拜的国王或图腾造型;有的将人物和动物造型揉在各种生活用具中,使用具更加美观、富有创意;有的则表现一家人和睦相处的生活情节。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使他们更了解非洲的民间艺术,也是他们打开世界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四、与动手、表演相结合

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表达各自的感想,同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进而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如:在学习《机器人》时,我让学生表演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

五、与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

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所以多媒体的运用给美术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如:在教授《怪兽》一课时,我将怪兽的音效和动画融入到教学中,有声有色图音并茂。欣赏怪兽图片时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的不断变幻,学生自身的情感也融入画面,随后的学习孩子们显得积极主动、兴致勃勃。

六、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 学生欣赏作品通常凭着第一眼的感觉,感觉好,就是好。在他们的世界里,所谓的美就是漂亮,他们对美术的欣赏的概念是模糊的。那么,我们在这时就应该去引导,去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美术欣赏,教会他们怎么欣赏作品。在培养学生发现视觉艺术的含义和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事物,用深刻的洞察力、敏感性对待艺术,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真实地观念,通过了解艺术家和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能明确这些艺术家的人格,获得对他人的更积极的理解和对世界更深刻的意识。学生掌握了欣赏的方法就可以寻着一定的思路来欣赏。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参考文献:

[1]杨智《教育科研论坛》[J]百家出版社 2007.[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3]王慎.《美术与欣赏》[M]《中国艺术报》2002.0224 期 [4]雷浩民.《美术教学策略浅析》[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5]龙厚强,任庆薪.谈新时代的基础美术教育[J].美术大观.2008(05)

7.浅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课 篇七

第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教学美术欣赏课程时,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 使教学内容与相应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合, 将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成为学生持久的学习美术的动力。例如, 在教学“民间艺术中的娃娃”一课时, 我以“娃娃”为切入点, 先是提问学生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娃娃, 然后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以前的小朋友都玩什么样的娃娃”, 然后跟学生们一起欣赏书中的“民间艺术中的娃娃”。本课以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娃娃”为切入点, 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美术欣赏课中的绝大部分艺术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的, 有很多的作品是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的, 更不要说是理解、感受其魅力了, 这样一来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挖掘美术作品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或相近的部分, 就会使学生感到大师的作品离自己并不遥远, 并使学生发现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一些技能、技法, 可以适当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应用, 还使学生明白了艺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价值。

第三,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 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 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 美术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革除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 多给学生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其实, 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完全可以变换一种形式, 采取学生“先说感受, 再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教师引导、总结, 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动的位置, 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一主角”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呢?

第一,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时间, 让学生去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对所要欣赏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自然地产生兴趣, 从而对这次的欣赏课产生期待和学习的热情。有准备的欣赏缩短了学生与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能体会到美术作品中魅力。

第二, 在出示欣赏作品后,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去欣赏, 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和直观感受。这样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 或者是就同学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让学生做欣赏课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导者。

第三, 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 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等方面仔细体味。学生也可以在欣赏中提出一些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评价,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对同类作品也能进行欣赏评价,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来, 学生既参与了教学, 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认为, 在美术欣赏课中,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 或者不停地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 而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 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愿意欣赏, 学会欣赏。这才是欣赏的真正意义, 学生的审美素养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让学生们体验美术欣赏的乐趣, 丰富创作的素材, 提高审美能力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总之,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美学的世界里,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参与, 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提升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摘要:美术课里的欣赏课程, 是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逐步提高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参与, 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学习美学知识, 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

8.浅谈小学美术的欣赏教学 篇八

一、掌握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影响较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不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秀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杂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教师应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加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通过欣赏教学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三类。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我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的应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辅以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程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总之,美术课离不开欣赏。通过各种欣赏,可以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技法,能创作出符合儿童特点的优秀美术作品。

9.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九

一、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虽说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但这四个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相对独立的。对初中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四个领域中学生对“欣赏·评述”这个领域的兴趣最淡。在七年级的第一堂美术课上做了一次口头调查:“什么是美术?”学生们理解为“美术就是画画”的占了全部被调查学生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对美术的范畴理解不全面;“小学美术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对“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记忆犹新,而对小学美术中“欣赏·评述”的内容几乎没有印象。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而初中学生美术学习更倾向于创作这一外化活动特征。殊不知要进行造型表现设计等创作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本素养,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美术课程呈现新气象,开设了9大选修模块,改变了以前以美术鉴赏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但在课程改革的初期,由于各方面因素,大部分高中在模块选择时首先选择的仍然是美术鉴赏这一模块。初中三年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对“欣赏·评述”领域的不重视或无兴趣等原因,使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和衔接。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二、兴趣的概念及其界定

兴趣是在认识活动中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之一。兴趣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在生物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常由于事物的新异性引起,失去新异性后兴趣也就消失。稳定兴趣是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注意有密切关系。对有兴趣的事物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是指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维持有意注意的支力。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习兴趣则是指对学习内容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三、初中生现状分析

1. 初中生心理行为特点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稳定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各种动机开始出现间接性、稳定性、迟效性的特点。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2.初中生美术行为特点

初中生各感知觉过程已充分发展。知觉能力继续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更加发展起来。能更精确地感受和分辨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体积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于空间、运动、观察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小学六年“欣赏•评述”单元的学习,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但由于美术教育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进行着不停的改革,小学与初中美术教材版本的更变,在教学内容形式衔接上尚欠整合,加上各个学校对“欣赏•评述”教学内容的重视层度不统一,使学生学习不系统,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差异很大。在初一入学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统计发现,有87%的学生对小学“欣赏•评述”课的内容没印象。另外,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得初中生学习目标更单一,直奔主题——中考。学生主要精力关注与中考有关的主科,把美术课放在调节学习节奏,缓解学习压力的地位上。他们喜欢上绘画或工艺设计等“动手”类的美术课,而对“欣赏•评述”这类似文化类课程的,老师讲学生坐着听的美术课兴趣不大。

四、思考问题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初中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无兴趣使得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完成很困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初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五、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创设良好的美术欣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就课堂而言要使初中生产生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美术是“视觉艺术”,比起文学以文字形式的阅读鉴赏来得更形象直接。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及风格,来激发学生的种种思想感情。例如在七年级《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这课的开始,我站在教室门前等候学生,就像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面带微笑并招呼着,看着他们一一走进教室就坐,这时教室里播放着班得瑞的《寂静之声》,大屏幕上轮流播放着外国的自然风光。我没有把他们看作学生,而是把他们当作是爱好美术的朋友。当他们走进美术欣赏教室那一刻,就好像来到了国外的某个乡村,这里的一切使学生感到那么自然、亲切、和谐、平等。学生在音乐和风景的听视觉刺激下,有种想把这些风景画下来的冲动。这时导入本课主题,这节课不是让学生来表现的,而是先走近17世纪外国的绘画大师,看看他们面对美景时,是怎样涉笔成趣、点景成画的。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能立竿见影,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对这课有了直接兴趣,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加上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欣赏内容,层层递进,自然就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

2、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加强视觉冲击力。

微小人形,作为婚礼见证人的画家本人和一个年轻人,以及这个凸面镜显现出来的房间的地板和天花板,还有屋外的天空和花园,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等内容,让学生亲自感受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虽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如此欣赏过程,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欣赏•评述”,培养间接兴趣。

新课程要求学校每个年级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应合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今年初三正好是去苏州园林参观实践,借此机会,我布置了《苏州园林》这一课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带着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和园林的造园要素等

过书本印刷的图片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在交流中,我看到了聆听的同学那种渴望表情,源自内心对艺术品鉴赏的饥渴。这种源自内心需要而产生的间接兴趣,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到“欣赏•评述”的教学中来。

5、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自主获得信息资料提供便捷的平台。

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或课外利用网络,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中外美术资料信息的网址,欣赏美术作品,检索美术作品的资料、文献等。让学生感觉到“欣赏•评述”教学并非是老师“一言堂,满堂灌”,可以是学生从神奇的“网络百事通”那里获得知识,学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欢乐,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欣赏•评述”教学的兴趣。我校的美术老师正在围绕初中美术教材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库。相信这一课程资料的开发,能为学生自主获得美术信息资料提供更便捷的平台。

6、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衔接,使教学有课堂外的拓展与延伸。

注重美术欣赏与自然和生活经验的衔接,从生活走向美术,从美术走向生活。比如在欣赏《自然与生命的定格外国的风景画静物画》后,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物;欣赏现代派各流派绘画作品后,运用自己欣赏过的手法尝试表达生活中的画面。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和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欣赏的乐趣,发自内心的欣赏,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审美状态,从本质上提高了美术欣赏兴趣。

10.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篇十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 何毅

【摘要】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

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这也应了那句话:“音乐素质的培养恰恰必须以音乐欣赏为基础”。我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的创造。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 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

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着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

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戏曲文化显得尤为稀奇,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它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为一身,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以唱腔和表现风格的特有韵味吸引着人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京剧,觉得非常好奇。在他们平日的电视节目选择中,戏曲频道总会一跳而过,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音乐课堂上,要想让孩子们对此感兴趣,必须动一番脑筋。案例: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戏曲单元时,我首先摆放出各式脸谱。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吸引孩

子们的是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色——正直,代表人物包青天;红色——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白色——奸诈,代表人物曹操;绿色——魔鬼形象;银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们立刻对京剧敏感起来,眼神里传递着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着重点介绍京剧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告诉孩子们这得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扮相及表演特点来观察、分析京剧的行当。紧接着马上观赏《沙家浜》选段《智斗》和《红灯记》,为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分辨出忠奸善恶,学生们一下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让孩子们欣赏些京剧片段时,你就不用顾忌了,绝对缘于京剧的美丽和神韵。

音乐是“倾听”的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大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

11.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19-01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又有其特定的内含和规律。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一、注重自主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二、方法灵活多样

1.讲授教学法。教学中最常见,最实用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讲授法常使用于专题和名作欣赏。如:《清明上河图》、《开国大典》、《蒙娜丽莎》等,使小学生初步接触这些世界美术珍品,教师要解说题目、画种,简要介绍作者和创作的时代背景,阐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它的成就和价值。有些内容,我们也可以编成故事和小品,使学生容易接受。

2.观察教学法。欣赏教学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作品进行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循环系统学习,再运用“对比”等手段。不但能提升孩子观察能力,更能完善孩子的对美的追求。对比是美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作品的技巧方面。如果把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摆放在一起,形成对比,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因此我们在美术欣赏中切忌孤立的对待每一件作品,而是要和其他作品联系起来看,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学习。如:教学《人民和总理》分析画家构图严谨和合理性时,先通过局部欣赏几个人物的布局再到整体感知上百个人物的安排来体会构图的合理性和美感。然后再出示不同构图的绘画达到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深入感知画家构图的严谨。

3.谈论教学法。俗称相声教学法,也叫问答教学法,即通过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由教师提问设疑,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也可是由学生提出疑问,老师通过交谈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三、融入生活元素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

1.走出教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或是每个人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

2.回归自我。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学习和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例如,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四、结合动手操作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间竹编工艺”欣赏这一课中,首先展示许多本地的和嵊州的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 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12.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探索 篇十二

一、小学美术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从整体上看,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美术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欣赏教育。当前, 不容忽视的是, 我国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小学教师往往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课程的讲解, 忽视对学生的美术教育, 也就谈不上什么欣赏教学。另一方面, 小学美术课堂大部分教学时间被用来练习画画, 缺乏对学生的欣赏教学。

(2)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不重视情感的共鸣。教师在“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下, 课堂上普遍采取着老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坐座上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就无法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长时间下去, 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二、欣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对欣赏教学的基础理论阐释之上。

(1) 欣赏教学的概念。欣赏教学因在学科应用的不同所达到的目标也不同。但总的来说, 欣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养成正当的兴趣, 以引导自身的行动。

(2) 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新形势下, 应当在教学中增加欣赏的因素, 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欣赏教育的应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学生的情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而增加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第二,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力, 增强学生的艺术和人文修养。

三、实现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条件

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及实践经验, 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实现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在观念上重视欣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分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而忽视了对学生赏识教育。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首先, 广大小学必须在观念上意识到虽然美术课堂并非应试考试的项目, 但其在培养学生艺术情操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次, 在重视美术教育的前提下, 也要注重欣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2) 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事实上, 小学美术作为美术的入门阶段, 学生画得好坏这个结果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因此, 在一个班级中, 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打开学生的情感窗户,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 改革现有美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不合理是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的。现阶段小学美术教材内容或难或易, 大部分无法满足小学生的需要。因此, 教材内容在选取上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以及适合欣赏的情境。

(4) 多采用设问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我们以浙美版《飞天》为例,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飞天?”激发了学生对什么是飞天的兴趣, 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试图回答这个问题:“飞机、小鸟等。”最后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提问:“飞天是怎么飞起来的?通过欣赏飞天, 你有什么想法”, 提高欣赏的深度。

(5) 发挥多媒体设备在欣赏教学方面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在图像、声音、画面等的优势,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印象以及对心灵强大的震撼力, 提升欣赏的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 欣赏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真正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形势下, 加强赏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即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 也是一次全新的难得的机遇。

摘要:现代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而美术课程的设立无疑会促进美育教育、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美术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鉴赏力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以欣赏教学为出发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重点介绍了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反思;其次阐述了欣赏教学的概念与意义;最后说明了欣赏小学美术实现教学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实现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京玉.浅析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2]黄飞燕.略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成功教育, 2012.

13.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十三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选题

小学美术课的大多数课程类型都是孩子们所喜欢和主动接受的,但欣赏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总是一个让很多美术教师都很困惑的课题类型,在这种美术课中很多美术教师都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此种类型的课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上欣赏课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来学习。那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呢?很多孩子不喜欢上欣赏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问为他们对老师所介绍的作品毫无所知。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们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教育,它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判断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几年来对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发现,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0%,并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就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美术欣赏课来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专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对于美术欣赏的重视不够,一些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偏离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欣赏课在绘画技能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作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通过绘画基础训练,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及审美情操。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针对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寻找正确有效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欣赏课仅让学生了解某个艺术家的生平简介和理解某件作品的特点是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这样学生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哪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四.研究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使为了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祖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现在,已经有很多专家及教师对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小学,中学、大学。关于情感体验、审美素质、现状、策略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欣赏活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同时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情感

清代画家恽寿平写道:“尝谓天下人,不可使人疑,惟画理使人疑而得之。“疑”是指作品要含蓄,能引起人的联想,能发人深思。“使人疑而得之”,就是使人在欣赏中,不仅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思想上也有所收益,而提高了人的艺术素养,这充分证实了美术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它符合我们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以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而且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艺术主张等方面,及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至于抽象或教条的理解艺术、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题实验的指导和理论学习,教科室利用书籍、网络,收集积累了大量和课题有关的资料供教师查询,这些资料都可以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学习文献外,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

2.前期学校已经为课题组添置了相关理论书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对于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如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等,使教师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在师资培训、经费等方面学校都有意识的向课题组老师倾斜。

3.我曾经参与校级课题的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自己常年带多年级美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科研资料,平时善于思考,多读教学论著,有一定的科研与反省能力,保证能按时完成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计划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态度和感受。

(2)观察法:采用定期观察和追踪观察方法,了解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3)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断及时的解决问题,以对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

(4)案例研究法: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明确进一步方向。

2.研究计划及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8—2009.12)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美术欣赏课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原因。相关书籍:《教育学》、《中国美术鉴赏》 第二阶段:课题论证阶段(2014.2—2014.6)

继续搜集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分析了解学生对欣赏课的态度及期望。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8—2014.11)

继续欣赏课有效策略研究,尝试以直观性为主的不同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以不同层次的作品给学生以不同的艺术感受,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教学论文及阶段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4.11—2014.12)

继续进行有效策略的研究,总结研究经验,完成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上缴结题报告。

3.课题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热爱,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2).通过研究,形成一种新型的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14.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十四

文章提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的学习,我把欣赏教学作为主要的改进之处,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 音乐欣赏课 改进 方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的学习,我把欣赏教学作为主要的改进之处,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二、改进对策

1、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聆听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以音乐来教音乐。

4、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音乐感受与鉴赏在课程标准上虽是单独列项,但是它与音乐的其他各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欣赏时可作一些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或演奏主题有助于音准和操作乐器的技能;乐曲中的乐理,若学生已学过,正好用来加强复习;若是与识谱(乐理)教学的进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现成教材;创作的理念也可运用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随时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想法。每一个重要的主题,乐句或段落应多次反复欣赏,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反面来欣赏。

5、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幻灯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6、应事先录制欣赏的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7、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8、欣赏的曲目应广泛: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三、具体措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1、随音乐做身体律动、画图。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传统的教学看似重视身体律动的表现,但是主体角色并非以学生和音乐为主,而是摆在老师和音乐以外的事物。学生的动作往往是在老师的故事、歌词、比喻的牵引之下所做出的样板反应。学生对于欣赏的音乐内涵仍然一无所知。所以,听音乐表现律动必须是老师引导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当中有多首乐曲其力度、速度、节奏、曲调、乐句、曲式等均有鲜明的表现,易于激发学生的律动反应,借助律动的表现,学生从中能体会、理解音乐基本乐理概念。例如: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长、短的乐句。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让教学活动脱离听觉,而是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

2、配合图片、影片欣赏引导发问。

欣赏音乐的同时,配合图片或影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连续实施太长。最好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这是描写哪一种动物?为什么?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聆听之后再发表他们的感想

3、哼唱主题演奏曲调。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伟大的名曲。例如《念故乡》这首优美而富有乡愁的曲调取材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德沃夏克引用在他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的第二乐章,该交响曲因此而受到世人特别的喜爱。《念故乡》的中文版,其充满思乡情怀的文思再配上哀愁的曲调使旋律更加优柔动人。有的乐曲,其主题虽然不是取自民歌、名曲,但本身具有歌曲的形式,令听者印象深刻。老师可将曲调编配歌词,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唱歌,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喜欢这首乐曲。当学生具备了演奏曲调乐器的能力之后(例如: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可以配合音乐演奏曲调。

4、配合音乐表现节奏。

一边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打拍子或是某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听奏而不需要视谱。老师根据乐曲节奏的特点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种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如把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作图谱设计,符号及表现方式:◎表示碰铃、大鼓、吊钹。●表示圆舞板、木鱼、摇响板。~~表示铃鼓、串铃、沙球摇奏。学生视图演奏,易学易记毫无压力,很快地就能奏出优美雄壮的音乐。

5、配合音乐表演戏。

戏剧与音乐是一体的,歌剧更是戏剧与音乐结合。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合音乐表演戏剧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整合的体现。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都是现成的教材。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先要对乐曲内容有所理解。在设计戏剧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象,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象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序奏与狮王进行曲)》的音乐,角色与剧情可想象为:序奏……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兴奋、紧张、期待的心情,主题的前奏……卫兵、狮王的前导队伍,主题……狮王、狮后、小狮子、狮子家族威风凛凛的行进队伍,模仿狮子吼叫的音乐。其他装饰性的音型表示森林中的各种动物的欢呼、呐喊、致敬。

上一篇:登月畅想作文400字下一篇:品管人员职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