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诗意

2024-10-14

丹青绘诗意(精选4篇)

1.丹青绘诗意 篇一

丹青妙笔绘人生经典作文800字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长长的旅行,在成长的途中不断收获美丽的风景!可是我要说,人生就是一幅画,它需要我们这些有心的“画家”在人生的自纸上描绘出一点,一线……等我们到暮年时再回味曾经的点、线、面、体,通过自己的丹青妙笔,绘制出的人生画卷是怎样的壮美!

是啊,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上天便给了我们一张白纸,那张白纸没有长度,没有宽度,也没有高度。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了热情与好奇。

时间的车轮不断地向前行驶着,它步履匆匆从不在乎人们的过往。我们被时间执着地拽着前进,一边向着人生金碧辉煌的宫殿迈步,一边收集成长故事中的那些点与线!我们总是跟不上时间的步伐,有时也就仓促地勾勒一下人生画卷的某一边框!

我们的开始是一个点,然后学习走路、说话、上学……虽然这都是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蓦然回首时,却惊奇地发现,原来人生有时真的不需要刻意地去描绘、去勾勒、去填涂……

记忆里的童年已经像一首老歌一样成为经典。只不过时不时看见路边嬉戏的`小孩子们,又拿出自己的童年往事细细地咀嚼,回味着童年时期一些芝麻大的小事儿,依然满脸的笑意!

辞去昨日稚气的孩童,步入今日成熟的青春!就这样我们从成长的起点出发,走过懵懂的童年,走过莽撞的少年,成了成熟稳重的青年!我们一路收获痛苦与快乐,苦涩与幸福……要是我们细细审视这十几年来的人生历程,你一定会看到在人生的画卷里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条直线,一个平面,一个立体!留下得更多的是我们无比美好的曾经.不管那些曾经是如何如何走过来的。那些成长的小事,成熟的点滴,充实了我们的人生,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从简单朴实的一个点到丰富精彩的人生,有相当遥远的距离。把一张白纸魔术般地变作一幅壮锦,这是我们的瑰丽梦想。而游戏人生的人,则会把那张白纸无谓地玷污。只要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描绘人生路上的每一个点,去勾勒人生路上的每一条线,去填涂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面,直到绘制出完美闪亮的那一个人生立体,也就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2.丹青绘诗意 篇二

1.诵读古诗, 理解古诗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背诵, 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 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对诗, 解诗题

1.师生对诗, 复习引题。

2.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

二、初读, 品诗味

1.了解了作者, 现在来读诗, 会读吗?请用你喜欢的读诗方式读一读? (指名读)

2.读正确、读流利还不算会读, 还应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声地读一读, 用“//”标出停顿来。

3.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 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 还要有板有眼, 要读出诗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 读出诗的味道。

三、赏读, 悟诗情

1.反复地读了好几遍, 你们读得很美,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答略)

2.是啊, 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 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 其中西湖十景尤为壮美。 (课件出示西湖十景) 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此时, 诗人来到西湖, 为何不写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

3.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写景, 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请同学们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 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怎样特别的荷花? (出示: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4.指导朗读。

5.此时, 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想象, 绘诗境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展开想象的翅膀, 能否在眼前绘制出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

2.正是这绿叶红花, 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 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你觉得这句诗中, 哪个词饱含着作者对西湖的赞叹?

3.是啊, 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 西湖只有六月的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 读好它!

五、品读, 明诗意

1.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

2.理解了诗意, 再来读诗句, 老师相信, 你们一定能读出别样的精彩! (齐读)

3.真美!可是, 同学们, 当我们从这一池的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 再读诗题, 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写的全是西湖美景, 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补充资料)

4.荷, 被国人赋予了多种意义, 你认为诗人写荷相送, 可能还想表达什么?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 让我们把这份淡淡的离愁读到字里行间去。 (师引读, 生接读)

6.指导背诵。

六、表达, 抒诗怀

1.分别就在眼前,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 写一写, 然后全班交流。

2.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凝在这首诗里, 齐读全诗。

3.一池的荷叶红花, 让我们读出了别样的风景。别样的滋味, 如果谱上曲唱出来, 会给我们怎样的美感, 让我们侧耳倾听吧! (播放古诗新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七、总结, 凝诗髓

1.总结:同学们, 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3.丹青妙笔绘逸品 篇三

在中国绘画史上,倪瓒以诗、书、画著名于当时,享誉于后世,其画风影响历四百余年之久。倪瓒的山水画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迥然不同,倪瓒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将山水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最高峰。

倪瓒的山水画风在元四大家之中是比较复杂的。他广泛研究前代大师,不断揣摩,集众家之长而自创新貌。早期绘画作品基本上属于摹习阶段,以学习传统為主,同许多元代画人一样,他在赵孟烦等前辈的启示下,自北宋诸大家中寻求宗法,尤以董、巨画派为主。从现存画迹来看,他40岁前后的画风几乎是全学董、巨,山石仿董源的长披麻皴,圆润苍秀;树亦以董巨法为之。布局为一河两岸式,近岸一片土坡、一排杂树、一间茅屋或茅亭,偶在亭内作一隐士;远岸亦土坡一片配以低丘。但远岸压低至与近岸之屋树重叠,如1338年的《东冈草堂图》和1343年的《水竹居图》(图1)等,可见他在1343年以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画风。

至正五年到至正十五年(1345-1355年)之间,倪瓒的风格很不稳定,或许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于各种传统都想作一番有益的尝试,譬如1349年前后的《雨后空林图》(图2)便是比较特别的作品。此时的他正尝试一种较方的石头造型,在1353年为公远茂才所作的《岸南双树图》(图3)已稳妥地把那较方的石块配上松秀而柔和的元人笔墨,这显示出他对李成风格的关心。而他在1354年初冬为长卿茂异作的《松林亭子图》(图4)更是对李成风格追求的延续。图中近景树木占据主要地位,近岸远丘成为一种附属,这种构图法取自李成《寒林图》,而树的笔法亦是如此,只是倪瓒加以变通,配合其“三段式”构图法,使之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此时的倪瓒正在思虑融合李成派、董源派的某种方法,或许这种探寻在他看来不是十分有效,故在以后的创作中,倪瓒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

“一河两岸”的三段平远的构图法,即近坡杂树数株,远景云山一抹,中隔湖水一汪,是倪瓒惯用的手段。这种倪瓒图式最早出现在《六君子图》(图5)中,而在他晚年创作的《容膝斋图》(图6)中发挥到了极致。具体地来研究倪瓒三段平远式的构图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画家总是在近岸前景画有坡石、枯树、翠竹和空亭。空亭可以说是倪氏绘画中独有的景物,对其在构图意义上的美学价值宗白华先生有过精彩的分析:“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倪瓒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楚默在研究倪瓒的构图思想和技巧时指出:倪瓒绘画中的空亭有着象征的意义。物以亭的空无一物,象征人的胸无一尘;以亭的吐纳山川灵气,象征心物的交流融合,它实际上是画家主体生命的化身。

倪瓒的成熟作品是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图7),但在当时并不完整,只画了前岸和远岸,中间隔着很大一片空白,十八年后收藏者再请倪氏补上七行题语,画面才因此显得更加完整。倪瓒像这样的布局并不多,在他晚期作品中,大多把一大片题语写在画幅的右上方,与下方空旷的水域形成明显的对比。《渔庄秋霁图》典型地反映了倪瓒的成熟画风,分近、中、远三景,中景是一片湖光,实为空白,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远近浓淡之分,但远近效果明显。画山石先用健劲的长线拉出,墨浓而干枯。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和黑处干擦几笔,最后以淡墨略加点染。树干用干枯的墨松粗写大概,然后再加补几笔,画小枝墨法相类,但用笔速度略慢,故显得墨色略重。远处的山虽和近处的山相同,但在用干笔横扫时,速度甚快,效果与近景的山相同。不言而喻,《渔庄秋霁图》是倪瓒山水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发挥得最极致的得意之作。

倪瓒越到晚年,越注意丰富自己的绘画表现范围。譬如1371年所作《虞山林壑图》,采用了茂密浑厚的风格。这种敢于尝试新画法的勇气,对他这样已经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大师而言,更加难能可贵。虽然是一河两岸,但水中增加了左右两处五道沙渚,还有一组杂树,两岸的山峰和坡石以及五株树,比以前繁密得多,笔墨也不像以前清爽、洁净。出现了擦笔和拖泥带水的墨,笔法较前厚重,墨气较前浓郁。但是,无论疏密,总能看出倪瓒的嗜好:他对技巧程式十分在意,力求完美精密,但对山石的客观形态却并不十分在意,时时凭己意、凭画面形式需要加以改造。

在总结倪瓒画风之时,人们总以“高逸”视之,正如董其昌所云:“倪迂早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户,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事实上,从唐代李嗣真提出“逸品”之后,北宋黄体复在《益州名画录》中重新排出了“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之顺序并作了具体定义,“逸品”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品格。到元代,山水画以高逸为尚,放逸次之,高逸的画,其中即以倪瓒最为代表,无论从个人的性格,还是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当时的画家都还未像倪瓒如此典型。所以,明清的画家们都以倪瓒为楷模。在一定程度上,倪瓒的意义在于使后代画家知道艺术高下的标准所在。

4.吉祥灵秀绘丹青 篇四

葫芦谐音“福禄”,是华夏民族原始的吉祥物。葫芦烙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最早的葫芦烙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图腾壁画,约与氏族公社同时产生。历经隋唐至宋,先民不断丰富葫芦“福禄绵长,子(籽)孙万代,驱灾辟邪”的内涵,明清时制作水平达到鼎盛。艺人与画家各显神通,制作出图案精美的葫芦形的宝瓶、食盒、香囊、荷包、朝珠、鼻烟壶、笔洗等,寄托着对荣华生活的祈盼与追求。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烙铁在葫芦上烫出线描的痕迹,绘制为画。因不能修改需一气呵成,所以烙画的火候与力度,务必“意在笔先、落笔成形”。齐鲁一脉,宋娜对这种“火烩工艺”娴熟而精通。

她少年时酷爱绘画,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掌握了工笔、写意及油画的技法,同时执笔习练书法真草隶行,齐头并进。通过20多年的涤荡磨砺,夯实了底蕴。爽快执着且锐意进取的秉性使然,她瞄向了葫芦烙画。在我国砑花大师张福来等京津冀名家的指导下,作品越发展现出清新悦目的美感。整体特点是线条遒劲流畅,构图饱满充盈;典雅中古色古香的风味浓郁,灵秀中愈显质朴苍茂的本色。她作品的题材丰富多彩,诸如花草、飞禽、动物、山水、民居、人物、书法等。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宋娜的葫芦烙画创意极强。国画的本色最讲究意境,面对千姿百态的葫芦,她在创作立意、构图、章法、题材等诸多方面颇下功夫,力求触摸灵魂本真的意境。细微之处煞费苦心,“一枝一叶总关情”,总能引人入胜。

作品《相亲相爱》令人眼前豁然一亮,遐想翩翩。本是两个歪把的葫芦,艺人大多弃之。但经过她精心的揣摩设计,制作成一对相依相偎的恩爱鸭子,赋予了它们生命的张力。尤其脖颈的曲线缠绵,眼神的顾盼回眸,生辉溢彩。底座搭配挖掘得恰到好处,稳住了作品的重心。作品《梦里江南》取材一柄异形的葫芦。宋娜敏思一番,挥动烙铁,烫刻兼施,悉心绘制出一幅江南民居风景的图画。烟雨茫茫,屋舍错落相连;如梦如幻,远山近水相伴,任你思绪万千。作品《烟花三月》的审美创意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选择了包浆深棕色的浑厚质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思念题旨的寓意,悠悠沧桑岁月,韶华已逝,昔日故人犹在眼前;二是亦书亦画,葫芦上部素描兰草摇曳多姿,中下部位铁笔挥洒“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楷书体,线条遒劲丰润,俊雅飘逸,爽利挺秀,颇见功力。

“质朴之性,雅致之姿”,宋娜的葫芦画形神兼备。古往今来,书画家使用的多是宣纸绢本,把葫芦(此外还有陶瓷、石板、木板、玻璃等)作为书画的载体,增加了创作的难度。葫芦表体质硬,饱满光洁,给人以质朴挺拔的感觉。手握特制的电烙铁,烙烫出美轮美奂的图画,且多维空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殊非易事,尤其难在无法修改。为求得丽质典雅的意蕴,宋娜在线条、粗细、虚实、质感、刻挖等技法上精益求精,凸显出画面墨韵的风姿,使得生命体活力旺盛,植物繁茂葳蕤。“一画值千言”,她的《虾戏图》《螳螂起舞》《蜻蜓震羽》《蝉静》《生肖兔》及《龙马精神》,令观者大饱眼福。虾的活泼欢快风趣,螳螂扭动身恣张扬扑食,蜻蜓翘尾落脚的安详,蝉体画面厚重笔力的渲染,活灵活现。《生肖兔》塑造出兔子机灵乖巧的神态,毛茸茸的质感,眼神奕奕闪烁的灵动扑面而来。《龙马精神》的马颇有郎世宁画风的笔韵。另一力作《依依乡情》中,篱笆斜依、喇叭花儿含羞低垂,一对幼鸭扬起脖颈展翅鸣叫。乡间一隅的场景,浓浓乡情渗透其中,让人不禁回想起家乡的童年乐趣。画面线条浓淡粗细有度,曲折运用自如,花、叶、鸭的烙色色调过渡自然,体现了作者的功力。《月色幽香》《月季花开》及《梅兰竹菊》等,主要展示了宋娜运用工笔技法的层面。前两画构图饱满,烙的颜色细腻优雅,透彻清晰,数十遍的加深重叠,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层次感和立体感。似乎可以闻到兰花在朦胧的月色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气味芬芳的月季,花叶硕大充盈,绘出了国色天香的浓郁风采。

宋娜创作的人物系列,吸纳了工笔的底蕴,汇聚了写意间或唐卡的笔韵,总体上意象、幽默、夸张的韵味悠长。《心灵的窗口》《观音祈福》及佛像作品较有代表性。《心灵的窗口》刻画了一只明眸正亮的眼睛,睫毛眨动,下眼睑弹出四个手指,似乎急于向上纵身一跃,要把这世界看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想象力奇特丰富。

上一篇:关于游艺活动作文下一篇:毛概期末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