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企业管理经验(8篇)
1.的企业管理经验 篇一
制药企业生产管理的经验
一、人员的管理
最大限度提高人员素质,从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给职工以关心。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一视同仁。建立畅通的人才提升渠道,给每位员工提供适合自己的培训、学习机会,给他们提供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在各个方面注重选拔,使人才能上能下,建立的竞争淘汰机制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用人唯贤切忌用人唯亲。这样才能激发每位员工的生产热情。
二、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想企业能够顺畅生产,各个部门的默契配合、协同作战必不可少。如果各个部门之间勾心斗角,划分势力范围,消耗企业资源,整个企业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纷争之中,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各部门职责,完善的奖惩制度,各部门职责要进行有效衔接,企业利益高于一切,不允许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和官僚作风。部门之间应该像兄弟姐妹间相处,在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注意关心相关部室工作,给相关部室的工作提供方便而不是埋下隐患。
三、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断提供所有员工的各种素质
不断总结学习新的GMP知识和各类管理知识、生产技能,将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建立学习培训、检查考核、总结推广、奖惩激励机制,使企业全员形成学习、创新、进步的氛围。
四、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各项管理制度和文件不能仅仅是为了各种认证,它应该成为企业日常管理、职工日常行为的规范,各相关部室是进行管理制度或文件的推行者,必须严格督导相关部门、车间执行,并不断进行完善,使之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2.的企业管理经验 篇二
1.1 管理理念
观念是管理的基础,观念的不同,会带来管理水平的差异。观念作为意识,决定着管理行为和管理方法。在西方国家,企业对企业信用管理是本着“普遍信用”的管理观念。该管理观念所依据的不是特定的人际关系,而是以现实的普遍需求和共同的活动方式为基础确立起来的。即“普遍信用”的管理观念直接来源于交易。在市场交易中双方由于利益的制约,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间,建立在对受信人(客户)在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守信与否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利益的得失。对企业来说,就是市场份额的丢失或增加。所以,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购时,对相关收入和相关成本的价值判断、信用标准与信用决策等行为选择就不会因客户而异。
1.2 管理制度
欧美国家习惯性地被称为征信国家,正是由于其发达的信用管理制度。在西方国家,政府进行严格的信用管理规定;有较健全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服务中介机构;信息透明度高,征信数据开放、准确、可靠;有完善、齐全的信用管理立法制度和有效、严格的信用管理惩罚机制。所以,西方国家的信用风险相对我国而言比较小,这与它们的信用管理密切相关。
1.3 信用管理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主要有: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德法模式;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日本模式。这些征信管理模式通常把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有机结合,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失信约束机制,能够对有信用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而且这种处罚不会简单地随着企业和个人破产、停业而消失,从而达到净化市场环境和减少经济犯罪的目的。
1.4 信息数据披露
1.4.1 信息公开的法制化
美国的《信息自由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隐私权法》、《统一商业秘密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大量法律,在保证与信用信息有关的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的同时,重点在法律上界定好三个关系:使信用服务企业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可以合法地获得大量信用信息,并把它制作成信用产品。
1.4.2 赊销信用数据的规范化
西方国家对于不向整个社会公开的某些基础数据,提供给信用服务公司时政府要收取一定费用,信用服务公司则就此建立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商业数据库。对数据库的处理,即通过筛选、加工生产信用产品使信息增值,是信用服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向信用服务公司提供的政府信息主要有:工商注册、税收、统计、法院、商务活动、FDA提供的药品与食品等方面的数据资料。
1.5 风险管理
西方国家在赊销信用风险的管理上有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集中化、流程化。国外大公司一般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全程的流程化管理。(2)采用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技术。(3)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国外由于市场运作的时间比较长,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与信用管理相关的行业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国外大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借助外部力量。
2 西方国家信用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2.1 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基础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目前信用法制环境尚不健全,应加快立法进程,增大执法力度,营造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环境,用法律手段来管理信用市场经济。在立法中,要积极全面借鉴世界征信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社会信用的法制基础;(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环境的法律保障;(3)推行“违信”惩治制度,提高失信成本。
2.2 建立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拥有庞大的征信数据库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支撑,这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建立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工商、税务、海关、贸易、交通、质检、药监、环保、劳动人事、公用事业、公安、法院、银行、证券、保险等有关方面掌握的有关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用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重视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数据库。(2)在建立各部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3)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4)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实现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促进资料交换和共享。(5)鼓励信用服务企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国市场主体特点的评分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制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进行赊销管理,这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
2.4 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信用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为此必须做好:(1)应重点发展大型信用评级公司、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这三类企业。(2)正确处理政府管理部门与信用服务企业的关系,坚持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主要发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创造信用服务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参与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监督管理信用服务市场主体的行为。信用服务企业应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和提出有关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组织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举办从业培训和从业执照考试。
2.5 建立社会诚信教育体系
这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提高了,市场主体的守法意识增强了,现代信用知识增加了,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诚信教育,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入手:(1)认真贯彻《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2)组织编写现代信用知识普及性教材,普及现代信用知识,开设面向政府、企业的多种类型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3)在大学开设信用管理的研究生或本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满足全社会对高级信用管理、信用教育、信用服务等的需求。
2.6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这是社会信用体系正常发挥作用的保障。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类:(1)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做出行政性惩戒。(2)由政府专业监管部门做出监管性惩戒。这两类惩戒都是由政府综合管理或专业监管部门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依法追究责任等行政管理手段,惩罚或制止违法违规或失信行为。(3)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做出市场性惩戒。主要是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格限制。(4)通过信用信息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主要是使失信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5)由司法部门做出司法性惩戒。主要是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
摘要:本文在介绍西方企业信用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数据支撑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孙国志,张炎培.信用经济[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3]白暴力,杨波.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2005,(7).
3.成功的管理 宝贵的经验 篇三
价格管理
简政放权。近年来,滁州市物价局本着"扩大内需、优化结构、促进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一是严格按省价格和收费目录审批,目录以外一律下放给经营单位按市场定价;二是将部分定价权下放给县市。如自来水价、公交车票价、出租车票价、旅游门票价等均下放县市;三是对过去市局和各县市出台的价格和收费文件进行清理,纠正越权审批行为。
整顿地方电价。实施峰谷分时电价,积极鼓励用电户主动削峰填谷,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开展农村电价、农网改造收费专项检查。先后审批了定远、来安、明光等县市农网改造台区到户电价。今年4月至5月,市局先后派出6个检查组,对6县市进行专项检查,共查出价格违法241.5万元。本着既要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又要为企业服务的综旨,市局积极主动争取地方小火电上网电价政策,扶持市热电厂发展。制定滁州市天然汽过渡价格和用户建设费收取标准。
加强对市管收费项目的管理。今年以来,市局审批了4个物管小区的收费标准;制定了3个单位集资建房销售价格和1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核定了全市中小学春季书本费和20所中学的电脑收费及8所中学的住宿费;调整了市一院医疗收费标准。
价格服务
价格监测。市局严格按照《价格监测法》,每月4次定期上报"重要商品价格监测报表",每月多次对重要商品价格,开展动态分析和变动趋势预测工作。在今年全国105个定点城市价格监测质量考核中,滁州市物价局获得总分第一,荣膺2002年度"全国定点城市价格监测先进集体"。"非典"时期,市局对19种副食品价格、22种药品价格、9种卫生材料价格开展日监测、日报表工作,并针对"非典"时期滁城物价变动趋势,先后向省局上报20多篇商品价格动态监测分析报告,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价格认证。市价格认证中心实行竞争上岗后,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上半年,受理涉案物品价格鉴证34宗,评估标的4978万元;开展交通事故车物定损400起,定损额85万元;对660辆旧机动车交易价格进行评估,评估标的1800万元。
专项测算。市局对市直105个收费单位、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同时,对数码照相、医保卡、拆迁代办费、锅炉检验外埠出车费、钢瓶检验费进行测算,形成了多个高质量的专项成本测算报告。
价格监查
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全市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88件,违法金额189.24万元,实现经济制裁178.72万元,其中,退还消费者144.5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1.34万元。加强中小学教育收费检查:今年2月以来,全市集中38名检查员,对152所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学校乱收费起到了震慑作用。其中,来安县将多收的60450元全部退还学生。检查"非典"药品物价。从4月中旬起滁城物价出现异波动,市局迅速组织全部力量,先后出动物价人员1502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612个,平息了中药饮片、消毒用品、食盐以及砖瓦行业哄抬物价等4次涨价风潮,处理价格违法案件47起。开展春运票价检查:今年春运期间,全市物价检查人员对9个车站320辆客车进行检查,处理乱收费车主3人,多收票款当场退还。开展明码标价检查:对明码标价的"五个一"(一个医院收费、一个电信收费、一个公园门票、一条街商品标价、一个专业市场标价)示范工作常抓不懈,各示范点的标价工作实行责任到人,市局每天有人上街督查。对群众举报、投诉的价格、收费案件和纠纷,做到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上半年,全市共受理投诉举报246起,(属解答咨询206起),立案44起,退还消费者15.21万元。
4.我的基层部队管理经验 篇四
与营销管理的朋友聊起来如何管理员工,我说我的确是外行,虽然大学学过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但都是纸上谈兵,不过我倒是对部队管理有些许心得,并自我感觉良好。现在记录下来仅供参考,特别是对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学生官”来讲,绝对是不传之秘。
地方大学生参军入伍,特别是在基层带兵,往往会有很多阻力和障碍,因为没有“兵”味,军事素质差,不但干部看不起,战士也不服气,大多数地方学生官都期盼早早脱离基层,真正进入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所以也没心思研究基层管理。我完全符合这些学生官的特点,甚至我比大多数学生官更文质彬彬,但好在我适应能力较强,也很想在基层做一番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得出来以下经验,完全是实践检验的结果,并非书本照搬。
1、以身作则。貌似书本高调,实则经验之谈。部队讲究令行禁止,绝对服从,特别是基层部队,上面规定千条线,下面基层一针穿,三大条令细致规范了军人的一举一动,要求战士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最简单的例子是出早操,许多地方大学生早习惯了睡懒觉,而部队6点的早操是雷打不动的,当然你也可以让班长代劳,但你在面对那些偷懒不出操的战士的时候就没有了说话的底气。当时我们中队主官年龄较大,拖家带口,不能坚持出早操情有可原,如果我不跟队出操,那几个懒虫肯定也不会起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一个早操的问题。在处警过程中,很多地方大学生自认为没有灭火经验,把任务交给班长代劳,也就失去了战士的信任和尊重。其实经验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即使你不能亲自进入着火点,起码也可以在事故现场临阵指挥,火情侦察,人员疏散,寻找水源等等每次都是那几件事,布置任务的过程是树立个人威信的过程,也是获得战士尊重的过程。
2、扬长避短。以身作则不是事必躬亲。展示自己的弱点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的弱点是什么,明显是军事业务,特别是强体力性的。军校每天三千米的长跑对我来说提高很多,但是跟优秀战士的身体素质比还有差距,所以我很少带队训练,万一管军事的干部不在训练场,我就让班长训练,我负责理论指导。当然遇到技巧性的训练,比如穿战斗服之类的,我也会煞有介事的示范一下,这个只需要身体协调,七八秒钟之内穿好全套战斗服对我来讲还是轻松愉快的。那么我的优势在哪里,当然是文化。我当时在中队开了几门课程,经济常识、法律常识、计算机常识、礼仪教育等等对于这些大多数只有初中高中学历的战士讲,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逃避训练,所以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如果我把课堂气氛调节好,讲出气势和水平,还用担心战士不佩服吗。
3、拉拢骨干。如果说前面两条只是为了培养威信出的虚招,那么培养骨干则是最实用的杀手锏。班长骨干素有“军中之母”的称谓,如果你对这个称谓感到奇怪,那就想想《士兵突击》中谁对许三多的影响最深,没错,是史今。每个基层中队都会有几个类似史今的灵魂人物,我的思路就是,只要培养拉拢好这几个灵魂人物,你几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当然骨干班长一般都是恃才傲物的,若要班长服服帖帖为你所用,学生官们一方面要谦恭学习,不耻下问,一方面发挥特长,树立威信。另外我的不传之秘是适当给他们好处,比如跟个别班长外出办公的时候,我掏钱吃个饭,甚至我经常让司机在出公差时把车开到我家,让同行的班长上去坐坐,吃点水果,都能迅速拉近跟班长骨干的距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此时人不能太多,一两个,最多三四个足以,如果全体班长骨干出动,就没必要给什么好处了,拉拢关系一定要各个突破,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特殊优待。全都拉,也就等于全没拉。这是我朴素的见解。靠着这个理念,我不但在基层中队站稳了脚跟,还在新兵连的组训中拿到了总排名的第一。那个时候我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技巧,像我这种没什么军事素质的排长竟然带出来排名第一的排,我把功劳百分之百的计算在我四个班长身上。我想他们一定还会记得我半夜跑出去给他们买扒鸡的情景吧。那种带有一点违纪快感的聚餐,让第二天的训练充满生机。
4、恩威并施。施恩并不一定是给切实的好处,军人最在意的是什么,还是荣誉(当然普通人也很在意荣誉或者名誉),遇到好人好事一定要大张旗鼓的表扬奖励,这就相对于孩子的赏识教育,你把他提升到一个层次了,他都不好意思掉下来。对于学生官最困难的,其实是施威。对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很久。因为我本来对脾气太好了,不会发火,直到新兵连之后,我不但学会了骂人,甚至还会动手了。当时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的人都跟疯了一样的不可理解。当置身于一种气氛之后,很快就被感染,被同化了。当我发现一个战士撬开我的抽屉把我没收的烟又偷出来的时候,我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然后几个耳光把他打到门口,让他蹲姿半小时。此时记住,这不是发泄你的怒火,而是在表演,你要让其他战士明白,违反纪律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当然施威并不仅仅是打骂,而是表现你的个人威严,表示纪律的严肃。要让做错事的人被惩罚,被剥夺,才能防微杜渐,闻者足戒。即使是马谡,即使你挥泪,该斩必须斩,有时候对于破坏纪律者的惩罚,也是对遵守纪律者的尊重。只有赏罚分明,处理公正,才能让战士服气,使集体稳定。
5、拔掉刺头。我单独把拔掉刺头拿出来而不是放在恩威并施里,是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每个地方都会有调皮捣蛋的刺头存在,就象我第一条所提到的,他们违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绝不止于事件本身,对于这些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稳定和个人的威信。初到部队我曾跟队长达成共识,在管理中他唱红脸,我唱白脸,他是中队主官,年龄大,身体壮,权利高,没有战士不忌惮的,他可以随意对刺头们发火打骂不留情面,作为指导员的我则负责处理善后,解决思想疙瘩问题。随着经验的增加特别是新兵连的锻炼,我也逐渐具备了处理刺头的智慧。对于不同的人和事,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经验。
1、直接打骂。这种方式适合窝窝囊囊、没脸没皮型的战士,就像上面我提到的那个,打骂过后可能他能暂时收敛,基本不犯类似错误,但是可能还会犯其他错误,在我调入机关协助负责整个部队管理工作之后,一次下中队检查工作,正看到这个战士站岗时听随身听。我揪着他的脖领一把拖出来扔到地上,骂声惊动整个中队,说实话我之所以这么做,潜意识里是认为他还是我带的战士,是新兵连作风的延续,如果换成其他战士我绝对不会这么处理。但是客观上的确提升了我从严治警的形象,随行人员不禁感叹我不愧是警务参谋,中队干部也对我敬畏有加。我当时不由的心中偷着乐,暗暗感谢这个战士。
2、班长助阵。适合脾气倔强,不服管理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如果当面发生冲突,往往直接叫板,让干部下不来台,不如在事情过后叫来班长开会,再厉害的战士面对干部和班长的集体发威,绝对立即疲软。
3、开会批评。适合自尊心强,平时表现尚可的战士。记得我刚到部队,一个战士吃饭时讲了句话,被指导员训斥,当即摔碗离去,让指导员很是尴尬。后来我发现这个战士其实表现不错,就是自尊心强,思想单纯。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的处理方式是用眼神或者比较温和的语言提示他,但是为了显示公正的态度,我会在之后的晚点名、总结、开会等过程中,不点名的严厉批评,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谁,他又没有因为点名批评失掉面子。效果往往比较好。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无论采取以上任何一种方式,绝不是批评完了就结束了。那样的话很多时候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增加了官兵矛盾。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批评过后的谈心。我的原则是,不让问题过夜,不管批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当晚我必须跟当事人长谈,并且一定采取和蔼可亲的方式,消化掉冲突带来的矛盾,巩固批评惩罚的效果。让他知道,惩罚虽然是他应得的,但主要是给大家看的,我对战士本人还是关心爱护的。
6、保持距离。父亲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一定要把战士当自己的亲兄弟,关心爱护他们。我后来总结,关心爱护没错,但万万不可把战士当亲兄弟。我的一个战士的话很让我感到震撼和警醒:队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永远不会成为朋友,你是好人,但是别抱幻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我认为绝对是真理。作为管理者,目的是带领团队完成既定目标。完成目标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最终的目标。而一旦过多的“称兄道弟”、“打成一片”,容易失去了对被管理者的威慑。所以在真切的关心战士的时候,要注意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批评战士的时候,要留有余地,让他们不能完全猜透你的心思。再后来的管理过程中,我自己又悟出来一点小窍门,有时候战士的言行往往让你不能马上想出来应对方式,此时最好的方式是,沉默,瞪视,让对方心里没底。
7、以情带兵。人都是感情的动物,虽然你可能无法改变他的性格,但是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他的作风。下面举两个例子,小张和小于,平时表现都不是太好,不怎么听话,也算不得调皮捣蛋的刺头,一次夜岗告诉我小张不睡觉在楼梯上喝酒,我立即赶过去,我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没呵斥他,而是在他身边坐下问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果然他说从小把他养大的奶奶刚刚去世,可是中队现在恰逢二级战备阶段,一律不准批假,想到不能送奶奶最后一程,小张泪如雨下。我二话没说回到队部也拿出一瓶酒,我说我没权利批你假,就跟你一起喝酒吧,今天违纪我兜着。奶奶知道你在保家卫国,一定也走的安心。之后小张不但没因为无法回家而闹情绪,反而比平时表现还好。再说小于,他母亲来中队探视的时候,恰逢小于刚犯了小错,所以一直担心我会告他的状,可他没想到我专门宴请了他的母亲,席间还对小于的表现大加赞赏,丝毫不提及他的问题。小于母亲也知道孩子并不好管,言谈中才知道小于是单亲家庭,疏于管教。我让小于的母亲放心,说小于在队里进步非常大,一定会有出息。小于母亲走后,我又把小于叫到队部长谈,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小于也不傻,当然知道我给他留的面子,很长一段时间表现不错。但是还是我上面说的老话,只能改变一时,无法改变性格,后来听说退伍后的小于因为商业纠纷将人砍伤入狱,很是感慨唏嘘。
8、扶持亲信。作为管理者,时刻都要知道你的战士在想什么。而你又要跟战士保持距离,这似乎是矛盾的,那么就只能通过亲信给你打小报告来达到这个目的了。亲信不能指望只有一个,要尽量多培养几个。与我住在一起的通讯员虽然很方便,但是估计战士们也不会太信任他,我的杀手王牌是谁也想不到是一个比较捣蛋的士官,他的长辈跟我的长辈熟识,我们就拉上了关系,我让他在不出格的情况下可以调皮捣蛋,我暗中维护他,他则给我提供一些有用的战士中的信息,上面提到的告诫我不要跟战士打成一片,就是出自他口。
5.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 篇五
1、工程开工前认真阅读和参建方签订的合同,了解合同当中所规定的一些内容;
2、工程初步开工和设计、监理一起交桩,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2.1设计下发的图纸到场后,首先对图纸认真的审查一遍,把发现的问题做记录,及时组织图纸会审,在会审当中向设计提出发现的问题;
2.1.1 审核图纸当中的注意事项:
2.1.1.1 首先核对图纸当中交代的各种量和图纸实际是否相符;
2.1.1.2 接地的电阻、基础的外露、铁塔的呼高是否与基础配置表相符;
21.1.1.3 基础材料表当中的钢筋和图纸当中是否相符等;
2.2 对设计提出的一些特殊问题做好记录,并要求监理单位形成纪要;
3、施工当中督促监理按建设方的管理资料对施工单位进行管理;
4、进入施工状态对现场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质量检查,并形成纪要,对发现的隐患及时督促监理闭环管理;
5、分部工程快完工时,要组织监理对自身的资料及施工单位的资料进行一次自查,对查出的问题整改后闭环,为工程首次监检做准备;
6、监检前要求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及建设方提前写好首次监检汇报材料;
6.1 汇报材料当中,监理、施工单位不但要体现出施工当中的管理方案,同时要体现出对竣工的分部工程三、四级验收的数据;
6.2 设计单位的汇报当中除体现工程概况外,还要体现出受委托单位和工程当中的特殊要求,(同时具备设计授权委托书);
6.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 篇六
主讲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自主选学培训,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教授,杨老师是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合作项目的协调人,也是高级研究员,杨教授曾经做过政府官员,当过民办大学的校长,还当过香港上市公司的CEO,经历十分丰富。杨沐老师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对新加坡非常了解和熟悉,所以今天下午的专题讲座就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大家欢迎杨沐教授。
杨沐: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对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的看法。我到天津来过多次,最近两次来是因为天津是新加坡生态城的合作项目,天津与新加坡交流也越来越多,我想天津的干部你们对新加坡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关于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经验,大家都知道这个在世界是比较受关注的,就是新加坡在城市发展管理的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地方。
在开始以前我们简单的讲一下概念,什么叫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指城市的一个对象,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来对城市、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发展中的互动、协调进行引导和服务。广义的城市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我们一般讲狭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就是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的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城市的时期;第二,城市的建设;第三,城市的管理。这三项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实际上是在互相影响。新加坡的基本情况。新加坡是一个国家,大家都知道这个国家是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面积是710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新加坡地方很小,人口构成华人占74%,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9%,其他占3%。平均每户人数3.6人,平均国民收入是3.5万亿美金,在世界上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比美国的GDP高,在亚洲也是第一位。平均受雇人数(2007)月收入是3670新元,现在大概4000新元左右。新元和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是1:4.95,最近新币的升值快于人民币的升值,过去几年都在1:4.5-1:4.9之间浮动。新加坡城市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也是新加坡为什么管理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城市里面82%是居住在政府的组屋里面,80%是自己拥有组屋,2%是租住组屋。这就是为什么新加坡会发展成这样的基本情况。新加坡的发展变化。在座的各位领导可能也去过新加坡,你们现在看新加坡很好,是大家公认的管理好、环境好、污染少、秩序好,实际上40年前,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新加坡不是这个情况,我提供三张照片,你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居住的地方实际上非常拥挤,也是有很多破烂的小屋子,居住很拥挤,新加坡的农村非常简陋,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已经是高楼大厦,即使不是在居住区也很漂亮,像公园一样。这个变化是如何造成的?是大家非常关注,也是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上已经在全球获得很高的声誉,连续十年被各种国际评选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前列。仅次于北欧、瑞士几个城市,在欧美进行问卷调查,大家公认新加坡是全球生活水平层次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的初期就被定为花园城市,现在被定为“花园中的城市”,这个城市本身在花园之中。在上个月新加坡举行了三个世纪行的的活动。第一个会议叫世纪花园城市周。来了十几国的城市管理专家、十几国管理专家、十几国的规划专家。讨论研究如何将城市建设的像花园一样。这是第三年举行,以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主办方就是新加坡。第二个会议叫“世界爱水周”。世界护水,城市护水,居民护水,来的是一些管理水源的专家,也是一些城市管理专家。一会儿我们会介绍到新加坡在城市的用水方面,城市的废水循环使用上措施非常好,这也是在新加坡举行,也是由新加坡主办。在这个会议上同时也签下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中间有几个大合同也是新加坡公司和中东的一些国家进行海水净化,进行污水循环处理这两个大项目。第三个会议叫世界城市峰会。现在有一个世界城市概念,很多城市都想发展为世界级的城市,世界城市峰会就是在世界层次上都有代表参加,在这个会议上今年是第一次,以后会每年一次,每次都会评选一个城市,获得“李光耀城市之奖”,由新加坡提供资金来奖励。今年选出来的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很古老,但通过规划重建重新恢复了活力。
新加坡城市发展不仅得到了世界承认,而且由于新加坡的地位和经验,新加坡获得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与优势。新加坡举办与城市有关的活动,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和它的经济发展方向。比如找到一些投资国家,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吸引更多的会议。所以大家会看到城市发展经济的本身也在为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利益。新加坡的管理经验。新加坡的城市管理主要有哪些经验?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讲法。我最近去研究,我比较欣赏7月30号新加坡的马宝山部长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发展总结了新加坡的三个城市经验。第一,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第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非常重视长期规划,城市发展中想到的不是三年、五年,而是更长期,只有长期的发展才能为未来发展提供好的空间,获得持续发展;第三,新加坡城市发展经营的重要理念就是利用好市场的力量。政府利用自己的政策,使得这个政策能够引导市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他讲了一个例子,新加坡水价的管理是非常有特点的,通过对水的价格管理来促使老百姓能够节约用水、爱惜用水,也促使新加坡的供水工业最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他只讲了这三条,我今天的介绍不是按照这三条来讲而是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与再规划、再建设、再管理这个思路来讲,把这个速录讲完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一看马宝山部长讲的三个经验,是贯穿在过程中间是这三条的基本经验,讲一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发展好的城市,往往都有强势的政策在执行,强势的政府是有想法、有实力、有规划能力的,不是软弱无力,什么事情都跟在市场的后面随着市场走,如果只是跟在市场后面这样一个城市,往往是发展不好的。如果要城市发展的好,政府一定要发展在城市的前沿,有前瞻性可以看到未来。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作为强势作用,主要开发自己的几个部门。;
第一,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新加坡有国家发展部,在国家发展部里面马宝山是部长,他到天津来过多次,这个项目是中国天津与新加坡的生态城建设的具体负责机构,也就是新加坡的国家发布部,国家发展部下面有一个机构叫市区重建局,这个机构是具体负责城市规划的,负责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专家叫刘泰德现在他已经退休的,他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巨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在十几国的工会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以来,他是长时期的领导过新加坡的重建工作。
第二,就是建屋发展局。有82%的居民住在组屋里面,建屋发展局本来一开始是负责新加坡的政府组屋,跟中国的经济使用房叫法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稍候我们会具体介绍一下房子的形式和具体内容。一开始刘泰德负责房子的所有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后他逐步从这些岗位上退出来,把更多的地方转让给市场。
第三,环境主管部门环境与水资源部。这是管理整个环境,但是新加坡管理中水的管理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我刚才讲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水源是新加坡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稍候我们具体的研究一下。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新加坡在六十年代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念。“花园城市”的理念不是新加坡最先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十八世纪时期欧洲人有了这种想法,也是欧洲国家先提出来的,提出来之后欧洲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实践,但是新加坡是一个在亚洲把这种想法实践的比较好、比较特殊的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为北纬1度,在赤道边上,国土面积为710平方公里,非常炎热。现在的平均温度降了2-3度,降温的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绿化做得非常好。如果有机会到新加坡的朋友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无论你到出租车上,还是在居民区访问或者去商务区,在新加坡到处都可以看到树叶。目前新加坡绿化覆盖率为90%,在住房面积里面绿化面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会儿我们会讲到一些具体指标。吴庆瑞在新加坡被称为“经济发展之父”,我非常荣幸,在1992年到新加坡的时候,为他做了两年的事情,听他讲过很多关于新加坡的历史,也讨论过新加坡的具体问题。所以老一代领导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想法,而且非常强调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就要实施这个想法,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在报纸、杂志上都可以看到,在理论界都有这个看法,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这样。“先经济发展,后社会治理”、“先经济、后环境”、“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这种讲话是非常普遍的,首先经济上去了,让GDP提高10%、20%,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新加坡不是这么做。新加坡一开始就在发展中看到了社会问题,而且不仅是建设了这么多组屋,同时注意到了要把新加坡的城市环境治理好,把绿化做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兼顾社会。我们看到东洋的很多国家,例如菲律宾、泰国,在发展中社会冲突、矛盾越来越大。比如贪污腐败、人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冲突越来越多,但是新加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关注了这些社会问题。他使社会问题在发展中逐步缩小,而不是逐步变大,这已经超出一个城市管理范围,并且牵扯到社会经济,从大环境来说对城市管理非常重要。新加坡的历史进程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中规划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建国时期指标提出比较低,只提出了人均8平米的绿地指标,因为当时条件比较差,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少,所以首先要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的空间立体绿化。70年代有一些钱,制订了道路的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不仅要有绿颜色还要有红颜色。强调了人行过街要有天桥、停车场都要绿化好。80年代进一步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21世纪建立连接全岛,沿着周边建立一个绿色的人行通道。通过这几年努力,现在已经做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建设完,以后新加坡的周边都是沿着海边上,完全可以散步、走路。为了实现这样的规划又建立了很严格的法律保障。比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对所有的树都进行了登记、注册、管理。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新加坡的法律特别是罚款是非常严格的,西方有一句话叫“新加坡是一个Fine country,意思是很美好的国家,但是新加坡也是罚款很重的国家。新加坡在它的规划、实现中严格的按照法律执行,所以它的罚款是比较严格的。损害树木、公共财务都要重罚。90年代发生一个例子,有一个美国小孩,马路上停着一个车子,他损坏了那个车子,结果对他判刑要打六鞭子,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写信给当时的新加坡总理请求免除处罚。新加坡总理考虑了美国总统的信件,也考虑了新加坡的法律,考虑到新加坡未来长期保持美好国家的需要,同意免除三鞭,打三鞭。最近又发生了一个事件,有两个白人,一个是瑞士人在新加坡金融企业工作三年,还有他的朋友从英国过来,他们两个人新加坡偷偷溜进新加坡的地铁总仓,偷偷跑进去用喷气罐头完全按照他们的设计将一列地铁涂抹了一幅画。新加坡发现之后就开始追查,后来查出来之后把瑞士人抓住,但是英国人已经离开新加坡,所以没有抓住,正在准备对他起诉。对于瑞士人现在正在法庭审判,还没有正式结案,但是据说至少要捱两鞭。新加坡通过严格的法制保障,使得新加坡的绿化、社会秩序都经营的比较好。新加坡的严格法制传统来自于另外一个原因,新加坡从很久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国家,它沿袭下了英国的风俗。所以新加坡不仅是没有破坏、没有废弃的法律国家,而且新加坡的领导人都是带头遵守法纪,完全按照法律进行各种活动。
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是以市区重建局负责,现在的整体负责主要分为几个区,一个是南部中区,是现在最大的商务区、滨海湾,还有商业中心(CBD)也在滨海湾边上。北部郊区是住宅工业区,现在的北部未来可能将火车站搬到那个地方,进行改造后也会成为一个住宅商业区。西部是原工业区的所在地,以后也会变成商业区,现在在跨国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CBD地区。东部是住宅商业区、中部主要是水源和森林保留区,还有一些高档住宅区。四,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这是新加坡目前的一个规划图,它的商业区在中南部,新加坡的规划是分点状的,最主要的是中边南部,而且西部是一个点,东部也是一个点,东边基本空着。新加坡面积不大,也就是七百平方公里,香港是一千二百平方公里,但是新加坡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平地,新加坡最高的地方是150米,新加坡大部分地区都很适合建造房子,而香港30%是山地,所以新加坡可用来建设房子的土地很多,但是新加坡最早就严格制定,不随便卖地,把土地留给未来,这是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新加坡的规划指导思想,在1965年就已经形成了,并且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在执行。新加坡规划管理的特征是重建局发展将用地的地区进行分类,按照土地使用的属性,与中国向近,如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金融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来调控,新加坡控制很严格,当时我讲到了新加坡严格性,新加坡立国之初就坚持的,这种建设的严格型还可以举个例子,新加坡城市的建设高度。你们现在去新加坡会发现有三栋楼非常高,现在三栋楼是一样高的。新加坡反对互相攀比,所以他们制定一个标准,这就是新加坡规划是城市的管理重点。新加坡有严格的管理规划,严格的按照法律制度规划管理,所以新加坡的规划做的比较好,也按照规划做。城市管理的建设部分首先要讲核心,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是新加坡的居民住房建设的重要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城市发展建设如何形成也是新加坡领导的理念,新加坡领导的理念就是“居者有其屋”,住房子的人民应该有自己的房子,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租房的思想,别的国家先不谈,新加坡首先要有自己的房子。第四部分,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居民的住房建设。李光耀的理念是从上一辈的老人灌输给他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认为拥有财产的人才会对财产负责任,才会对这个国家负责任。李光耀一再强调要使大部分老百姓,住房子的人要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就会对房子负责任,对自己的财产负责任,对这个国家负责任,不敢随便做破坏性的行为。组屋制度的由来 组屋是由政府来造房子,不是新加坡自己发明的。“居者有其屋”这个想法是李光耀首先提出的,但是组屋制度不是新加坡首先制订的,实际上是从英国传到新加坡的,新加坡在1965年立国,但是1960年就开始建屋发展局,当时就给一些殖民地的官员造房子。当时新加坡建立的时候是100万人口,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房子的,大部分人都是住的“城市贫民窟”,所以新加坡政府建立之后就大量进行组屋制度,当时发生了两件比较大的事情。第一件,1961年组屋开始建设,组屋建设完成之后,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搬离他们所建的贫民窟,当时1961年的时候,在冲突之间发生了一场大火,这个火势非常大,死伤一百多人,贫民窟被烧掉了,烧掉之后很多居民不得不搬离了贫民窟。1964年新加坡华人和马来人发生冲突,携带刀子上,互相砍伤,跟中国去年发生的暴力事件差不多,死伤26人。后来这个事情平息之后,新加坡在发展组屋之间又加入一些原则,所有新建设的组屋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以后的组屋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分配,这个原则将所有的种族都照顾到。另一方面也非常有效起到了作用,将本地居民的聚集区全部分散。本来新加坡在以前有一千多块小印度,现在这些历史点在都变成了旅游点,这样就把新加坡比较特殊的种族问题按照比例来分是很突出的,但在1964年以后,新加坡就再也没有闹过这么大的民族冲突事件。所以组屋制度有效的帮助政府实现了民族和谐。这个和谐理念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在城市管理中采取了很多办法。组屋的类型;新加坡政府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类型,有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等,最多的是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二房式的标准面积按照2006年的标准也不相同,身高是新加坡重要的一个组屋群,它的二房式45平米,三房式65平米,四房式是90平米,这是2006年的售价。下面是2006年的平均收入,新加坡有一个公积金制度,凡是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可以有公积金,就可以非常容易的买得起房子。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是1992年到新加坡的,当时刚到新加坡的时候给我的工资很低,他们都看不起大陆的人,所以月薪只有三千新元,第二年我就买了房子,当时市价是20万新币,当时首付1万新币,其他就可以按月来付,因为我当时的年级比较大了,所以只能按照12年的还款期来算。12年之内公积金按照我当时的工资水平可以提供给我12万新币的钱,所以12万是由我公积金付的钱,所以不需要我拿钱出来,12万拿出来之后我付了7万,还剩5万,我就从银行来贷款,银行贷款按照每个月来扣,当时的利率是比较高的,按照当时的利率水平,我们每个月还款大概1000元到1200元。当时我买了一个四房式90多平米,当时我在市场上租一个房子,每个月付租金也就是一千到一千二元左右,但是我买房子所还款,十年以后这个房子100%就为我所用公积金还款,我当时的工资标准,每个月的公积金就可以还我每个月房租,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经过这20年市场房价已经涨了,当时买的是20万,现在市场价格大概是将近40万,首付大概是两万到三万,好一点的是四万到五万。新加坡一般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拿两千五,如果是新加坡的技术学校毕业的只可以拿两千,只要大学毕业生有诚心完全有能力买得起房子。所以房子问题到现在为止在新加坡没有买不起的,所以没有这样一个社会冲突。实际上在1980年新加坡住组屋房子的人口已经达到73%,1985年达到84%,在1965年刚成立,1965年有一百万人,很多人没有房子住,到1985年很多人有房子住,大部分人都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从1986年到现在,每年还在建设政府组屋,主要卖给新加坡移民的人数。新加坡刚成立是一百万人,我1992年去的时候是一百万人,现在是五百万人,四年增加一百万人。所以要让这些新增人口同样可以在新加坡买得起房子,住房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新加坡比较早就解决了社会问题,这是造成新加坡城市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的比较贫穷的老百姓,或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钱的时候会买一些户型比较小的房子,收入高了以后,他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在市场上换大一点的房子,逐步的变大。在这几个房型里面需求三房式、四房式是最大的,这是新加坡整个组屋的各种房间的比例。
新加坡发展局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来自几个方面,第一是政府给;第二是银行金融机构,从银行机构里面贷款一部分;第三是通过市场,通过老百姓买房子,付钱给他,而得到钱。通过这样逐步变大,解决了新加坡资金短缺的问题。土地售卖计划(PPT)这是土地分配使用率的问题,我举两个地区榜鹅和义顺,我们看到这两个居住区里面住宅占50%至55%,空地和绿地是非常重要的。榜鹅是10.8,义顺是4.2%,每个地方学校、体育休闲工业机构、商业机构,新加坡发展里面就有这个思路,尽可能让老百姓上班地点跟老百姓的居住地点靠近,减少老百姓减少在上下班上花的时间,使老百姓生活更休闲。我在新加坡的公司里面也做了多年,在新加坡瑞士银行和新加坡的实体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新加坡的老百姓到公司工作,家里到公司一般都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大于这个时间他们接受不了,这样会使生活质量高一些,我们都知道在纽约、东京都有一些人上下班要花费三个多小时,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而新加坡一开始通过规划、住房设计、土地安排使用的方向是比较合适的。对土地的售买新加坡政府有严格的控制,新加坡也通过这种严格的控制,在比较早的时候,新加坡把大面积土地都收到政府的手里面,新加坡政府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使90年代到现在,新加坡用地的矛盾比较少,因为当时比较早的把土地收到政府手里面,因为当时的价格比较低,也比较容易购买。新加坡政府强调一个原则,他可以把土地购买的使用价格是土地的增值,新加坡认为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属于国家,所以国家有权通过土地执行法令,以原始的没有开发的土地来征用土地,用一组基础设施工厂用房,所以按照这个原则处理,新加坡比较早的实现政府为一些土地价格争论所引起的冲突。
四、新加坡的住宅分类;新加坡的住房有几大类,我刚才说82%是政府组屋,有一部分不是住社在政府组屋,新加坡住宅大体分为三类,第一,富人区的独立式或联排式花园洋房;第二,房地产商开发的私人公寓;第三,政府出资为普通收入居民建造的组屋,(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组屋)。按照这种房子的分类,地契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永久地契、999年地契、99年地契,房地产开发的楼盘有99年与999年两种,私人独立式的洋房都是永久地契。但是要买独立性的洋房要有一个条件,一定是新加坡公民。我们报纸上看到李连杰买了两千多平米的大的花园洋房,李连杰跟利智有一个已经是新加坡公民了,后来有些朋友跟我说有可能两位都是新加坡公民,也就是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新加坡欢迎他们到新加坡来,这些人可以买新加坡的房子,但是要经过新加坡政府的批准。这个是私人住宅,这种房子一般来说要几千新币。这种是新加坡的私人开发商的楼房,也是80平米到150平米之间的大小,现在的市场价格也是一百万新币左右,边缘地区的可能是八九十万,但是比较好的地区都要上百万。这是比较早的组屋,像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建造的组屋,下面都会配有娱乐中心,休闲中心。这个是九十年代建的比较新的一些组屋,这个是新建的一些高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最高的是12层,现在建设的是50层最高的有80层。这个是今年推出的水景组屋,跟私人的组屋差不多,这是水景组屋中的房型设计,这跟中国市场上的楼盘房型差不多,都很漂亮。我这样写的原因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新加坡组屋,绝对不是中国概念的廉价房,新加坡组屋非常漂亮,居住条件非常好,这是60年代比较早的组屋,外形不好,如果重新装修也是比较好的,所以从70年代、80年代第一批组屋也过去30年、40年了,所以说组屋的条件比较好。
第五部分做好社区服务的基础。我现在看一些专家写一些文章,新加坡的组屋看起来比较好,但是不是中国借鉴。他提了两条,第一,新加坡使居民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面,使老百姓享受不到新加坡的良好发展。我觉得写这种文章的人是没有到新加坡好好的看房子,新加坡经过了三十年,很大一批老人都愿意居住组屋里,因为居住条件目前非常好,非常方便,有私人组屋配套设施,还不可能像组屋那样方便。我是从1992年到现在一直住在组屋里面,我感觉组屋非常好。另外这个学者还批评说新加坡组屋没有市场,把市场的格局赔出去了,越来越的引进市场机制,现在政府已经允许私人开发商建设私人组屋,新加坡光靠政府设计,可能速度太慢、太呆板,引进私人住宅可以有更多的创新意识。这里我列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组屋不同时期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区的变化实际上是非常快的,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住公共房的比例是最高的,香港有45%,伦敦还有23%,悉尼只有5.5%,拥有住房也是比较低,新加坡是比较高的。如果把住房的价格月收入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家庭六年的全部收入就可以买房子了,香港需要二十年,英国也需要七年,所以你新加坡买房子是很容易的,知道你有工作,人均收入也比香港挣的多。所以住房在新加坡城市建设里面非常重要,因为让老百姓住好了,城市的其他建设发展才会比较容易,城市管理里面,新加坡也是首先做好对组屋的管理。市政理事会机制的好处。新加坡对组屋的一开始全是政府做的,是由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来去做。现在新加坡新实行的制度,由市政理事会管理。新加坡把这些组屋闲置着,没有五年也有八天,新加坡把选区的管理工作交给议员来做。五到六个选区可以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叫做市政理事会。市政理事会由议员负责,每个议员指定区居民,由50-60人组成。通过这个理事会新加坡政府感到有几大好处,第一,摒弃了传统的靠政府管理市政的模式;第二,减少了政府开支;第三,增强了议员和选民的联系,议员的选票支持率直接和看得到的工作实绩挂钩;第四,让居民自己决定所需的生活环境,提高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五,社区让人有活动空间,可以提升渠道;第六,增加了竞争和各组屋区的多样性。刚才我们说组屋都是非常简陋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组屋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新加坡组屋的管理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市政会把专业管理抛给公司来承包。你们去新加坡会看到房子跟香港的不一样,香港的房子很破烂,新加坡的房子虽然比较老,但是都是粉刷一新的,新加坡政府要求每四年要粉刷一次,而且严格的按照这个制度走,所以你们去新加坡每个地方去看,虽然是老的房子但是看起来也是新的,管理费用主要是来自本区,政府一般补贴10%。
二、组屋的软件服务;软件服务主要建立民众联络所,这个有点像中国的居委会,但是它和中国的居委会不同,民众联络所主要就是组织和实施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计划,吸引居民参加,举办各种活动中心、夏令营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免费的医疗服务。新加坡的医疗服务在各个社区都有,新加坡每个社区里面都有门诊所,但都是收费的,在民政管理所里面可以为老人提供免费服务。这种社区中心是由人民协会来管理,人民协会是通过法律来定下来的,由人民协会培训这样的管理员,也通过这样制度,通过人民协会与社区管理的制度,加强了新加坡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跟老百姓来联系,所以说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为什么在五年都能赢得选举。新加坡正式成立的时候就开始执政,执政之后没有临时选举,每次发行都每次选举执政之后没有赢人民行政党赢的人。赢有很多原因,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人民行动党对人民协会的影响力,人民协会对社区中心的影响力,使人民行动党与社区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给组屋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给组屋创造一些良好的居住环境。新加坡的设想基本上都跟工作环境相连,所以在组屋的基础上来设计城市的住宅规划,城市的商务区、城市的活动中心,这个思路就是说每几个组屋组成一个邻里,由几个邻里由组成一个组团,先这个思路正用到和天津合作中心生态城里面。每个邻里中心都设有儿童游乐场和小型商店,每个邻区中心都设有购物商场、银行、诊疗所等服务设施,每一个市镇中心都建有百货公司、超市、图书馆、影剧院和邮政局。这些使生活在中心生态城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比较高。
三、组屋的垃圾处理
这里是新加坡相应的一些措施。比如垃圾处理、用水需求、其他的需求措施,都是跟住宅管理相连在一起的,你们到新加坡都会有体会,新加坡没有蚊子,这是很奇怪的,新加坡处在一个热带地区但是没有蚊子,这是由于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做得好。新加坡的建设住房建设队都要想办法承诺,你的社区要管理好垃圾,不许有蚊子,新加坡还会对家庭进行定期检查,这些工作新加坡做的非常细致,组屋区通过公交跟地铁相连,使每个住宅下面都会有公交车,公交车就会通到地铁站,地铁站也是一个公交中心,所以换乘公交是非常方便的。新加坡不需要载车,新加坡整个车辆大概是五六十万,对老百姓来说,坐公交和地铁是非常方便的,但是由于小区的快速发展,共同交通出现一些拥挤问题,比如现在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数,最新的报道每天达到100万人次,所以在上下班的高峰有些地铁上已经出现了拥挤,针对这个问题,新加坡正增加地铁的建设,通过这样新加坡把城市管理跟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你们看到这些线都跟老百姓的社区联系在一起,这几年建的地铁建设比较快,所以在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在困难时期新加坡在加快地铁的建设,新加坡政府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到若干年之后,新加坡的老百姓如果不坐公共交通,也可以15分钟走到附近的地铁站,正在设计这样的一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家知道新加坡比较小,刚才说到五六十万汽车不是很多,新加坡中南部的交通当时就出会比较拥挤,当时新加坡出现一个系统叫电子付费系统,将电子探头安装在汽车上,你要通过怎样的关卡进入中央商务区就要收费,通过这样的办法增加小汽车上下班的成本,让增加成本收更多的钱去设置公共交通。新加坡小汽车的拥有量以前就很高了,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以后很多老百姓也想买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需要,而是表明自己是有车阶级,所以这种管理思路下新加坡的管理很漂亮,在中部的一些水库跟保留的很好的树木,由于这样的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感觉很好,每到星期
六、星期天人们就会到附近的公园休息。新加坡的垃圾处理、废水处理都做的非常好,使空气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新加坡有一些绿色的角落小孩子可以进行玩耍、互动,老人可以休息。这是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和几个银行。这是其中的三个高层。这是新加坡老的房子,经过翻修之后,也保持的很漂亮,这是新加坡的商务区。这是新加坡最新建设的综合娱乐城,也就是新加坡的赌城,就是美国金沙投资公司建设的滨海港湾综合娱乐中心,从上面看过去就是中央商务区,这是新加坡规划非常漂亮的城市。这是新的的著名旅游点圣淘沙。第六部分,改善新加坡的供水条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杨沐:我们前面以组屋为中心,讲了新加坡的设计、规划、维护管理三个过程,这个过程到1981年新加坡就完成了一个循环,80%的老百姓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今后的20年就把组屋的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再循环。进入这个世纪之后,新加坡又找到一个新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水利。新加坡的供水管理体制。在中国天津水利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水利在新加坡更是一个问题,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小岛,新加坡在成立之初,它的水源首先是从马来西亚开始,所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制定两个供水条件,一个是60年,一个是100年,这两个条件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新加坡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最近几年都会与马来西亚发生一些零碎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就考虑到自身的水供水的脆弱性。如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系不好,新加坡如何生存下去?所以新加坡就会想,如何另寻水源,就跟印度尼西亚交谈,他们就谈到一个方案,新加坡帮助印度尼西亚发展靠近马来西亚的两个岛屿,帮助那两个岛屿发展水源,把新加坡的外资企业搬过去,引导过去帮助这个地区的发展。另外就是建设一条水管,保证新加坡的一部分供水,从印度尼西亚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这个方案做了没几年,苏哈托就下台了,这个供水就停止了,所以新加坡就找了一些新的方案,开辟新的水源。
二;新加坡的供水新来源 现在新加坡提出它有四个水源,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我们来说一下这个体制如何形成的,新加坡管理水资源有这样几个体制,环境跟水源。底下有两个部门管理水资源,第一个是新加坡的供应事务局,第二个是国家环境局。国家环境局主要是管理环境保护的,新加坡供应事务局,主要管理两个事情电和水,十年前,新加坡把电划出去了,变成实有化,所以公共事务局代收水电费,公共事务局集中管理水资源,把如何管理水资源作为自己最大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水的管理形成一个整体性管理,把水变成一个循环,把海水变成天上的云,天上的云降水变成地表水,把地表水变成水库的水,水库的水经过加工变成可用的水,经过老百姓运用之后,就变成了废水,废水进行处理,又变成新生水,这是第一个方法。用新生水作为自己的重要来源,第二个方法就是把海水淡化,把海水淡化是人们的梦想,新加坡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初有成效,现在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引进新的技术,使成本降低。这样就找到三种大循环的思路,找到三种新的供水水源。第一,收集雨水;如果一些国家没有专门的措施,雨水只有10%是被利用的,其他90%都是回到海洋里面,但是新加坡政府现在通过修建了很多蓄水池,利用很多河流来做蓄水池,现在新加坡总土地上三分之二的地表上面的雨水已经作为蓄水来源,三分之一还没有被控制住。新加坡前两年耗资约3亿新元的滨海蓄水池已建成,工程提供蓄水、防洪和水上休闲等三大功能,是新加坡第一座建在城区内的大型蓄水池。第二,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正在成为扩大获得水源的重要途径。第三,新生水技术;现在下水道的100%污水通过先进的双向渗透膜和紫外线消毒技术处理以后成为新生水,新加坡新生水已经可以实现再饮用。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做的比较好,所以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老百姓跟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不一样,别的国家喜欢喝瓶装水,新加坡社会上宣传的是“自来水不比瓶装水差,甚至会比瓶装水更干净”。我们刚才说三分之二的雨水已经都收集起来,新加坡每年的降水量是2400毫米。新加坡的水源之一,新加坡50%的水源已经被利用。现在新加坡准备建立第16个水库,使新加坡有更多的水源。水源之二,从马来西亚进口。这个方案政府决定从明年到期之后就不延续。新加坡努力制造,在十年、二十年之间,甚至可以不需要马来西亚的供水,自己供水。水源之三,新生水,他有新加坡整个管道,通过这个管道流到循环水处理场,形成一个完善的废水循环系统。水源之四,海水淡化。这是在新的淡水场开幕式上的一个照片,在新加坡的水资源很有竞争力,上个月开的会议,准备建立一个新的淡水场。这种供水水源新加坡感觉还不够,除了四种水源之外,还要加上三种办方法让老百姓有节约水的意识。第一就是要让老百姓省水;第二,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第三,让老百姓认识到有水资源的享受,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这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两种水价鼓励节约用水,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被采用了,这是新加坡采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新加坡居民每个月如果用到40/立方米是一种水价,40/立方米以上又是一个水价。每个月用到40/立方米是1.11元新元,后面还要增加几个费用,一个是水资源保护税,每一立方米的水都要加一种税,还要加上处理水循环所需要加在上面的费用,还要再增加一种水资源卫生专用费。通过这样的价格使老百姓有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这个思路可能对中国很有启发,但是现在中国水价还是很低,尽管中国水资源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提价,但是老百姓反映很大,可能影响到老百姓的基本费用,但是非加不可。新加坡做这个比较早,使用这两种价格,而这两种价格再与电费加在一起,我自己感觉新加坡老百姓的压力不是很大。三;倡导居民节约用水。在90年代,我跟儿子一起住的时候,我们每个月的水电费是80-100新元左右,现在一个星期不在家,大概每个月50新币左右,所以这个收费与收入的占比是很低的。如果这两种价格以后老百姓节省水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而且老百姓会不需要瓶装水,像上海、北京很多老百姓都是用瓶装水,这会给老百姓的费用增加很多。如果能够保证做到自来水安全使用,可以给很多白领家庭节省很多费用。另外鼓励每个家庭节约用水,提出了一个口号“节约十升水”,这个节省水里面特别提出的是节约厕所用水。在新加坡普遍推广使用抽水马桶,一种是小解用水,一种是大解用水来使水减少。另外提醒老百姓如何在洗脚、洗澡方面节约用水。另外鼓励每个机构节约用水10%。比如洗车机构,要求每次用水能够节省10%。励使用新生水,设立用水效率基金来提高整体效果。新加坡开展全民ABC爱水,节水活动。新加坡在环境意识上面建立“花园城市”让更多新加坡的居民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现在是新加坡的大学与其他的公司合作来开展水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使海水淡化的效率更高。另外新加坡在这个基础上准备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世界的水中心。我们以前说中心城市的概念是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另外新加坡现在提出了自己的水中心。新加坡把管理水的水平提高,把节约水的水平提高,循环水、污水处理的水平在提高,使新加坡成为这样的水中心。每年新加坡举行全世界的爱水周,使新加坡在世界上树立这样的地位。新加坡在过去几年爱水活动、节水活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使新加坡增加了一个软实力,利用这种软实力,新加坡向中国、中东出口他的水技术,推广供水服务。另外还要增加新加坡的实力,使新加坡找到更多发展的路子,包括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新加坡希望通过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变成一个苏州工业园品牌。大家知道苏州工业园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对发展公园的管理非常好,越南、印度、老挝也在建设,印度也希望在这些地方建设成像苏州工业园这样的工业园。
四、提倡建立绿色环保型社会 新加坡希望与天津的合作比较成功,但是世界上很多地方搞生态城,很多生态城成本非常高,像阿科桑地(音)生态城,全部是绿色高空,他已经花了几十亿美金,准备全部花销上百万的美金,比如上海的生态城,崇明港的生态城英国公司帮助设计,他的设计思路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享受的。他的目的就是为的就是吸引有钱人去住,这种生态城可能很好,但是这个生态城是针对发达国家,针对普通老百姓不适用。所以说要搞一个对老百姓有帮助的生态城。我们刚才与在生态城工作的领导交流了一下,天津生态城的第一个楼盘已经出来了,价钱比较高,商界希望价钱高一点,但是新加坡希望这个生态城有会令人满意,综合世界新兴国家的一些地方,都能重复这样的路子,重复这样的样板,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对新加坡的贡献,这是新加坡的一个总路。这个路子比较实际,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对的,普通老百姓都买的起住得起,我知道这样做起来很难,但是一定要想办法走这个方向,如果走成功了这是非常棒的,新加坡目前来说在水资源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新加坡如果从面积、人口来说,在世界上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印度尼西亚说的,新加坡为什么了不起?它只是一个小红点,很多中国官员到新加坡参观,看了感觉很好,新加坡只有五百万人口,我们是十三亿人,如何跟我们比,新加坡很小。很多印度人也会这么说。最近几天有一个印度的学者在新加坡访问,说不要把新加坡看作一个国家,如果看作一个国家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为什么不把新加坡看成一个城市,整个比印度大的城市不多,中国也就十几个,二十几个,如果有一大批城市,中国有上百个城市,印度如果有上百个城市做的像新加坡一样,无论是新兴城市还是各方面都会得到多少益处? 新加坡没有什么了不起,新加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五年了,一些新的官员比较傲气,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与苏州工业园有一些问题,新加坡这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苏州工业园一直是新加坡的精英,使这次在新加坡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中,新加坡更值得中国学习,新加坡在小地方上面,做得细做得实,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新加坡有82%的人口住在组屋里面,这在中国是不可重复的,这是我非常同意,而且不必要,但是他的思路就是可以重复的,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思路就是这样。中国杜甫的唐诗《茅屋为秋风所迫》“安得天下寒士尽开颜”这个思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所以这个就是中华民族的老思路,为什么不能重复这个思路呢?做法可以有所不同,中国各个城市有一些不同,天津的做法与上海不同,但是所有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思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地方居住的权利,每一个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发展的权利,这些东西是最基本的。这些东西是最值得学习的。新加坡的建设思路一步一步的走出来,李光耀一再说,新加坡的人种是有问题的,74%是华人,这些华人是从广东、福建、海南过来的,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偏远的一些地区,都是在贫穷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到新加坡来的都是穷人。李光耀看中的江南这些人种比较好,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比较差的人群,在新加坡领袖的领导下,扎扎实实的做事情,也在西方世界中间打出一片天地,使世界看到以华人为主的世界也可以搞的漂漂亮亮,也可以搞的非常有秩序,也可以搞的大家遵纪守法,也可以搞的有创造力,也可以搞得在各种城市管理上做的比西方城市好。这种思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思路是值得学习的。我相信只要中国的一些城市,像天津与新加坡建设生态城,能够运用中国的能力建设苏州工业园,虽然中国人的大脑与西方没法比,但是中国人利用资源的优势在中国能够更好的发挥广大,这才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大家。
7.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篇七
一、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
1979年, 美国总统卡特提议设立了FEMA, 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该机构的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和各种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生命财产损失, 领导和协调全美的危机管理系统, 开展危机的预防、缓解、应对以及恢复等工作[1]。FEMA的成立也标志着校园危机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有组织和专门应对的阶段。综观美国的校园危机管理体系, 其最主要的特征和经验就是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危机管理法规、较为健全的危机管理组织和创新的危机管理模式, 三者共同促进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协调充分、运行有序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成。
1. 完备的危机管理法规
从内容上来分析, 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法规的涉及面相当广, 几乎不留法律“死角”。如涉及危机处理的法规既有《全国紧急状态法》、《灾难救济和突发事件救助法》、《国家应急反应框架》等一系列应急法律和计划, 也有各州通过的要求学区制订校园危机管理预案的法律或法规, 统计显示, 美国至少有39个州已经通过了类似的法案[2]。以纽约州2004年通过的《反暴力促校园安全法》为例, 法案就要求学区和学校制订各类危机应对预案以及危机处理的规则, 同时树立教师和校长的权威, 开展校园暴力预防的培训, 统一危机事件的报告制度等。夏威夷、伊利诺斯、衣阿华、马里兰、蒙大拿、北达科他等州虽然没有立法, 但各州都向学校提供了制订危机预案的材料。
从责任分担上来看, 美国的法律明确了政府、学区、学校、价值以及社区组织等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责任, 从而建立起“人人有责”的危机管理法治环境。《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就规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政府的责任, 《国家应急反应框架》还确认了联邦、州和地方的紧急事态管理部门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责, 《校园安全法》则规定了学校向公众报告校园犯罪事实的义务。另外,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颁布实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目标2000教育法》以及《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等法案, 还明确了法律执行部门、司法部门、卫生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社区中其他机构和组织以及媒体、家长等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2. 健全的危机管理组织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完善, 在校园危机管理上, 美国形成了一套与其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架构。这一组织架构首先表现为实行“联邦-州-县-学区/学校”的垂直管理, 它确认了政府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公共安全管理就是行政公权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适用过程[3]。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国的四级组织适应了危机管理的本质特征和需要。虽然在校园危机管理上, 美国也强调“地方为主”的原则, 即所有的危机事件首先必须在尽可能低的组织和行政区划层次上进行应对, 但如果学校或地方政府不能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校园危机实施有效应对, 或者校园危机是跨区域发生的, 那么就按照“逐级介入”的原则, 由学校或地方政府请求上一级部门介入, 直至联邦政府。这一弹性的制度设计为行政力量的有效介入奠定了基础。
其次, 美国在校园危机管理上又吸引了众多非政府组织, 通过组织融合, 形成一个框架管理结构, 并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国家应急反应框架》的出台, 表明美国着力要形成一个集合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等的管理框架, 从而构建起政府、社区、警察、医疗等各种组织机构的“多元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像美国红十字会在危机管理中就必须承担“人群护理、住宿和人文关爱服务”等职责[4]。联邦教育部也将包括红十字会和全国抗灾积极分子志愿者组织等在内的组织列入危机管理的资源库, 并向各个学校推荐。
3. 创新的危机管理模式
美国的校园危机管理模式是以“四阶段”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缓解与预防、准备、应对以及恢复等4个环节。与其他模式相比, “四阶段”管理将危机的缓解与预防放在首位, 反映了美国校园危机管理内涵的重大转变, 即从注重事中和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从注重危机应对转向了危机预防。因为只有将“缓解与预防”纳入其中, 传统的突发事件应对才会升华成为全面的危机管理, 从而消除隐患, 避免危机发生或将危机造成的灾害性后果降至最低。
联邦教育部在2003年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才正式引入了“四阶段”管理模式, 但据美国学校卫生政策和计划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当前已有41.4%的学校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紧急状况, 制订了预防、准备、应对以及恢复等措施;41.2%的学校则是以学区的危机应对预案为蓝本进行修订的, 14.5%的学校直接参照学区的危机应对预案, 只有2.9%的学校还没有预案[5]。由此可见, “四阶段”危机管理在美国的实践还是非常乐观的。
二、校园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美国在校园危机管理上已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这不是说, 美国没有校园安全问题了。事实上, 近年来美国的学校安全问题不是轻了, 而是重了。这当然与美国的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 同时也不应避讳危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危机管理与学生权利保护问题
随着危机管理的深入实施, 学生基本权利受侵犯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如《校园禁枪法》以及“零容忍”政策以开除和停学等方式惩罚有暴力倾向的学生, 是否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为保障校园安全, 搜查学生的身体, 包括书包、上锁的衣柜等, 是否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等。这些问题是在实施了校园危机管理之后才产生的, 由于它们涉及西方社会有关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因此格外受人关注, 以至于一些学者把学生权利问题和校园暴力并列为美国公立学校的两大问题[6]。
在处置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时, 危机管理和学生隐私权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 公布凶手赵承熙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枪击案调查委员会开展工作, 对凶手的犯罪心理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评估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得失, 提出缓解与预防校园枪击的措施和预案。但由于赵承熙选择开枪自杀, 而按照美国隐私法的规定, 他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在死后受保护。所以, 在承担危机管理职责和确认学生的基本权利之间保持平衡相当不容易, 美国的学校要么被指责管理太少, 要么被指责管理太多。
2. 危机管理与应对效率问题
由于校园危机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紧迫性等特点, 因此, 危机一旦发生就必须迅速地从常态管理转向应急管理, 这其中最讲究的就是时间和效率。美国设立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这样的专门性处置机构, 协调和统一各种救援行动, 就是为了保持危机应对的效率和效益。然而即便如此, 在校园危机管理上, 美国仍存在着应对效率低下的问题。弗大校园枪击案发生当天, 校方本可以在西安布勒约翰逊宿舍枪击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全校师生预警, 然而, 囿于该校的危机决策机制, 学校错过了最佳的危机救援时机, 导致伤亡在两个小时后继续扩大。
就校园危机管理而言, 各校区或学校制订危机应对预案, 其目的是在危机发生时, 相关部门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工作。但繁琐的计划也容易使管理者被其中的小细节迷惑, 抓不住危机处理的重点, 容易导致危机处理的僵化。据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学区和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 从1993年起, 该州就要求教育机构建立“紧急事态标准管理系统”。但目前只有65%的学区以及56%的学校建立了这一管理系统;这其中, 又只有41%的学区和21%的学校声称, 按照管理系统的要求开展了紧急事态管理及相关演习[7]。由此可见, 制订危机管理的计划是一回事, 学区或学校怎样执行、效率如何又是另一回事。
3. 危机管理与地区差异问题
美国各学区和学校的危机管理计划基本上都是在FEMA和联邦教育部的指导下制订的, 因此, 危机管理的模式、程序和方法等大同小异。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各学区和学校在危机管理的实践上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像加利福尼亚、弗吉尼亚等一些州会结合自身的特点, 制订出符合本州实际情况的计划;有些州在危机管理上则大多是泛泛而谈, 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对于危机管理的实战指导意义并不大。这样的对立和差异不仅在美国各州、各学区之间的学校存在, 也在城乡学校之间存在。总的来说, 美国的一些农村学校在校园危机管理上要相对落后于城市学校。
导致危机管理出现地区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投入差异。众所周知, 美国学校的教育经费一般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承担, 其中, 绝大部分由州和地方政府分担。因此, 各州的经济实力也会影响学校在危机管理上的投入。纽约是美国生均公用经费相对较高的城市之一, 2004~2005学年, 该市生均经费为11969美元, 其中, 用于校园安全的经费为每生179美元, 占1.3%。但具体到各学区, 生均安全经费也差别较大, 最多的1号学区为193美元, 而最少的26号学区则为142美元, 两者相差了51美元[8]。没有各级财政的支持, 学校很难在校园危机管理上有所作为。
三、对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启示
与美国二十多年的校园危机管理发展历史相比, 我国则起步晚、整体上相对落后。从国内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第一, 危机管理的法规不够健全。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出台《校园安全法》, 校园危机管理的国家法律还处于空白状态。第二, 危机管理的体系不尽完善。我国的校园危机管理组织有一大特点, 那就是多为一些临时性的松散组织, 危机发生时紧急成立, 危机结束后则就地解散。这样一种组织体系, 既没有管理上的延续性, 也无法开展各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第三, 危机管理的培训缺乏实效, 无论是在理念更新方面, 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是如此。借鉴美国的经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校园危机管理体系。
1. 建立依法管理、责任明确的危机管理体制
校园危机管理是否有成效, 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来厘清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 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民事关系, 注意避免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同时, 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危机管理预案的制订, 并为危机管理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特别要重视区域、城乡之间危机管理资源的均衡配置。事实上, 为校园危机管理立法的呼声早在2001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上就已出现。以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大鹏为首的700多名代表就提出了21件内容大致相同的议案, 要求尽快制订《校园安全法》, 以切实保护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 使校园安全管理有执法依据和执法队伍[9]。
2.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如学校周边的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管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商店、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等, 通过定期会议、联席会议、特服号码联动、志愿参与等形式, 建立起学校、行政、社会一体化的危机管理组织架构。在危机管理策略的选择上, 应坚持预防为主、兼顾应对, 即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调控灵活的危机预防体系, 变危机管理为管理危机;在危机应对上, 要十分注重快速决策, 避免因程序拖沓等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加重。
3. 构建应对有序、方法创新的危机管理模式
实践证明, 美国在校园危机管理所采取的“四阶段”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它完全可以“拿来”应用。当然, 我国的学校有自己的国情、省情和区情, 因此, 一定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危机管理, 通过创新危机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危机管理的实效。中国人民大学利用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 学生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较高等特点, 建起了一个舆情电话调查系统, 一旦有国内或国际重大事件发生, 学校辅导员或者相关舆情收集人员会通过电话来调查学生的反应, 以便采取下一步行动[10]。这种信息收集机制的特点就是简单、方便、快捷、准确, 它丰富了校园危机管理的手段, 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FEMA.Our Mission:about FEMA[EB/OL].[2008-10-1].]http://www.fema.gov/about/index.shtm.
[2]Neil O.Annandale.States’School Crisis Planning Materials: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Considerations and Sensitivity to Student Diversity[EB/OL].[2005-12-30].http://patriot.lib.byu.edu/ETD/image/etd1134.pdf.
[3]William L, Waugh Jr.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R].Emmitsburg: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0.5.
[4]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National Response Plan[R].Washington, D.C., 2004.12.
[5]SHPPS.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2006[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7 (8) :74-77.
[6]宋雁慧.美国公立学校暴力及其对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2005 (2) :73.
[7]Megumi Kano.Public Schools Under-prepared for Disasters[EB/OL].[2008-6-3].http://www.start.umd.edu/publications/.
[8]NYC DOE.School Based Expenditure Reports School Year2004-2005[EB/OL].[2008-10-17].http://www.nycenet.edu/offices/d_chanc_oper/budget/exp01/y2004_2005/function.asp.
[9]王冰.21件议案关注同一个问题, 代表呼唤校园安全立法.人民日报, 2002-02-27 (2) .
8.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的北京经验 篇八
2014年1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市政市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6号),《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消纳、运输”等各环节管理的24条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业管理、部门联动、属地负责、标本兼治”的原则。
3月12日,北京市发布《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地方标准。5月8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市政市容委”)会同市环保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落实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意见的九项措施的函》,提出了对源头出土工地实施排放总量、区域、行业、属地4个严格控制,严格执法处罚,实行以奖促治等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砂石有针对性的管控。
7月1日,《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地方标准(以下简称“建筑垃圾运输新规”)正式实施,市市政市容委以市建筑垃圾综合循环利用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管理执法专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管理执法专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建筑垃圾运输管理执法专项督导工作方案》,明确了规范建筑垃圾运输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从2014年7月1日开始,为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市市政市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轮流牵头,成立联合执法督导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每周行动日”专项行动——对建设施工工地、重点道路和消纳场所进行抽查,采取设卡路夜查、卫星定位跟踪、全程监控等措施加大管控力度;并利用停工停标、高限处罚、违规约谈、刑事拘留等手段,加强渣土管理。截至2015年6月底,市联合执法督导组共开展督导检查131次,给予77处违法违规运输渣土的工地停工并移交属地处理,下达督办通知75件,约谈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运输企业202家;全市共查处施工现场类违法行为912起,罚款888.45万元;渣土运输及泄漏遗撒类违法行为3343起,罚款667.9万元。
一、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新一轮北京建筑垃圾综合管理(也称为渣土运输治理工作)改变了过去以路面管控为主的管理模式,注重顶层设计,管理思路清晰,确立了“转变一个观念、结合两个条例、融入三项任务、落实四项制度、抓好五项工作、协调六个委办、实现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
“转变一个观念”是指转变过去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观念,协调市市政市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六个委办”,并成立了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领导小组,形成长抓共管的治理机制;“结合两个条例”是指把《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三项任务”是指融入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APEC会议和国庆六十五周年环境保障等三项重点工作;“四项制度”是指建筑垃圾管理联席会、考核评价、案件移送和媒体曝光等制度;“五项工作”是指运输车辆更新改造、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道路运输遗撒泄漏等各项工作;实现从源头到运输到消纳场的全环节密闭监管,渣土不乱倒不遗撒的目标。取得的突出成绩主要有四点:
(一)基本杜绝不达标渣土运输车辆或不规范使用渣土运输车辆的行为
渣土运输治理从源头入手,规定要求建设单位要对所管项目的渣土运输工作负总责,必须使用有资质的运输单位和符合建筑垃圾运输新规的渣土运输车辆,并依法办理渣土消纳许可证。基本上杜绝了不达标渣土运输车辆进入工地和上路的问题。目前,全市渣土运输车违法上路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三、四环路违法货车基本绝迹,五环路货车违法发生率下降70%。
(二)科技防护措施建成使用
目前,全市有1164个建筑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全时段监控进出工地运输车辆;对城乡156个容易出现道路遗撒、乱倒乱卸等地段,安装了移动视频监控探头,并且在城市主次干道启用道路交通违法监控摄像头,及时抓取违法违规行为。
(三)地方标准和长效管理机制建立
一是发布了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地方标准,明确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必须达到货箱密闭、限速限载、举升定位、即时监控、标识统一,全身统一涂装苹果绿等技术功能。全市共有8053台渣土运输车辆更新改造成功。
二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落实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意见的九项措施》。建立了渣土运输管理工作例会、媒体曝光、案件移送、考核评价等制度,落实了定期会商、联合督导、违法违规约谈、社会公众(组织)参与等工作机制,为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nlc202309051606
三是行政许可、搭建公示平台落实到位。北京市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也设定了准入标准:应具有工商营业执照;应具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注册资金300万以上且至少拥有一台达标渣土车辆,才能取得市政市容部门核发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凡发生重大及以上或者6个月内发生两起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依法责令停业整顿,停业整顿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再准予恢复运营。
(四)消纳场所处置能力翻两番
前后两次开展了建筑垃圾消纳场所调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遥感监测,监测出废弃坑塘84个,对具备条件的办理设置许可,纳入正规管理。截至目前,全市有消纳场所42家,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同比翻两番,达到1.5亿吨。
二、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的四大特点
(一)源头治理,规范施工现场渣土车清运管理
施工现场渣土运输车辆使用的管理主要由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以下简称市住建委)负责。为此,市住建委专门成立了扬尘治理办公室(2014年8月成立),明确了几项具体措施:
一是要求建设单位要对所管项目的渣土运输工作负总责,必须将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交由有资质的运输单位,使用符合新规的渣土运输车辆,依法办理渣土消纳许可证。施工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在土方工程施工阶段,应派专人在现场进行值守,加强夜间检查,确保进出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符合标准要求。建设(拆除)单位开工前要制定建筑垃圾、土方清运和处置作业方案,与运输企业签订清运合同、与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签订处置合同或直接利用协议。工程项目经理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负主要责任。施工现场大门口要设置《扬尘治理和建筑垃圾处置责任公示牌》,施工总承包单位要将工程项目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情况纳入本企业项目经理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等。
二是督促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工作。市住建委于2013年印发了《关于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推广使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要求符合文件要求的施工现场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监督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的抓拍、回放等功能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工作,对进出施工现场的渣土运输车辆进行在线监管。截至目前,全市符合安装条件的1164个建筑施工工地,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不含已经拆除的工地),安装率达到百分之百。
三是加大对扬尘治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要求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要及时掌握本辖区处于基坑土方施工阶段工程的基本情况,建立台账,每月进行更新,并对渣土运输车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处于基坑土方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要每周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使用不达标或不规范使用渣土运输车辆的施工现场,责令停工整改,直至达标后方可继续施工,并对参建各方进行约谈告诫;情节严重的,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共103家企业)和媒体曝光;情节特别严重的,暂停施工企业在京投标资格1至6个月(一年来有6起,涉及17家企业);对需要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法移交市城管执法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二)科技保障,更新改造运输车辆实现全程监控
针对万余辆建筑垃圾车具有昼伏夜出、点多面广的管理难点,管理部门决定从改车入手,对车辆进行监控,包括运行路线轨迹、举升倾倒定位。基于此,市市政市容委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相关企业单位研究制定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北京市地方标准,2014年3月12日颁布。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会同市经信委、市汽车行业协会、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以下简称“市渣土协会”)组织15家汽车生产改造企业完成了27个车型达标检测,先后发布了12批达标车辆生产改造企业名录。会同市经信、住建、交通、环保、城管执法、公安交管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改造与新车购置工作的通告》,明确了“从2014年7月1日起,本市范围内建筑垃圾运输全要使用达标运输车辆”。同时,研究提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造新车购置及资金补助政策,落实并发放了1.2亿元车辆更新改造补助资金,确定更新补助5万元,改造补助1.5万元的标准,搭建车辆补助资金网上申报审核系统,在区(县)行政办事大厅开设补助窗口,发布24批达标车辆生产改造企业及车型名录,组织召开车改企业与用车单位使用达标车辆供需对接会,组织建设施工单位签署达标车辆使用战略协议,联合工商、交通部门严厉打击非法车辆改装厂。目前,车辆更新改造9312台,投入运行8053台。改造升级后的建筑垃圾车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车身及车箱颜色统一为苹果绿色,驾驶室上方安装“建筑垃圾运输”顶灯,驾驶室两侧车门喷涂运输企业名称,车辆后箱板喷涂大幅反光号牌,车厢顶部加装纵向开启的柔性篷布;安装北斗车载兼容终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可对车辆运行轨迹、装卸情况实时监控,对特定的违规运输行为强制限速。
在车厢结构和密闭上,车箱底部密封,漏水量≤0.5L/min,解决了含水量高的泥浆类建筑垃圾运输的遗撒问题;采用纵向开闭柔性结构篷布覆盖密闭装置,限定了装载量,解决了超载和遗撒的问题;如果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行驶中车箱密闭装置未闭合,车辆将被监控平台发现,这一技术也宣告着建筑垃圾车“裸奔”时代的终结。
北斗车载兼容终端与发动机直接相连,人为的拔掉或拆除可引发系统对发动机的直接控制,车辆启动时将强制限制车速不超过30千米/时,迫使车辆不能逃脱监管;同样,当出现运输车辆未按指定区域倾倒等异常情况时,车载兼容终端将向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自动报警,系统将采取强制限速直至报警条件解除。这是一个核心的技术防控手段。
(三) 联合执法,齐心合力杜绝管理漏洞
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市市政市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轮流牵头,成立联合执法督导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每周行动日”专项行动。各部门依据行政许可互相配合,共享信息,杜绝了管理交叉中的漏洞,实现全环节无缝隙管理的目标。
nlc202309051606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市交委运输局)是道路运输车辆运营证核发单位,首先,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在货运行业增加车辆许可方面对于自卸车型增加了一条规定:“使用自卸车运输建筑垃圾土方砂石的,应符合《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DB11/T1077-2014)。”对于运输建筑垃圾土方砂石的自卸车型办理道路运输证件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时在企业办理车辆道路运输证前,查看车辆是否入网,确保企业车辆加入平台系统。第二,修改了北京市货运行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将被立案查处的违规运输企业纳入货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体系。对车辆违法违规情况作为营运车辆年度审验的重点内容之一,发生泄漏遗撒行为将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交管局(以下简称市交管局)是渣土运输车违法上路执法整治的主力部门。一是确定“3类”主要道路、“8类”重点违法问题成为渣土运输治理联合执法整治重点。二是建立了包括“4种”整治力量参与的18支巡逻车组专职执法整治队伍,重点部署在三、四、五环路内外环方向,采取定点卡控与巡逻查控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增强了查控效果。18支巡逻车组每支由“4种”整治力量,即2名交警、1名城管队员、1名市政市容委人员、1名交通协管员组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拦截查处的渣土运输车,按执法权限依次处罚、闭环执法,有效增强了路面执法震慑力。
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可依法查验车辆的《道路运输许可证》及驾驶员《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并核对车辆的相关信息。在北京市渣土运输治理期间,严查汽修企业非法改装建筑垃圾车辆行为,在大兴、海淀查处3家非法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装的汽修企业。同时,开展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主要行驶线路摸排,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及公安交管部门提供的线索,初步确定了12条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主要行驶线路并开展集中整治,其中在丰台区白盆窑地区一晚查处未苫盖、遗撒违章行为4起。
北京市环保局市机动车环保排放管理处是对渣土运输车排放超标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政府部门。在渣土运输治理期间,一是各区(县)环保部门主动建立辖区出土工地台账,深入摸排掌握辖区建筑垃圾运输车台帐,每周制定检查计划,进入出土工地和建筑垃圾运输车停放地,开展入户执法检查,对检查发现的排放超标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其他违法问题,通知辖区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二是配合联合专项执法,开展路检夜查,通过检查运输车辆的排放与配置,严查“假绿标”车。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执法局)具有综合执法与处罚权。对施工扬尘、渣土乱倒乱卸、道路遗撒和违规夜施等违法行为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第一,利用远程监控查处施工工地违规行为115起,罚款125万;第二,根据《北京市建筑业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并记入本市企业信用信息警示系统。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施工工地,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并移送市住建委予以停工整顿。截至今年6月底,市城管执法局组织媒体采访2次,开展媒体曝光违规施工企业5次;施工单位因存在扬尘污染问题处罚后移送市住建委予以记分、暂停在北京建筑市场投标资格8起;全市通报批评49起,起到了震慑作用。
(四)社会参与,企业、协会成为治理中坚力量
融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参与企业三方力量,从规范市场入手,赢得行业认可和企业支持是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的成功经验。
新成立的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搭建了政府与企业沟通平台。2014年3月12日,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正式成立。一是参加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政策法规的研讨、制定工作,通过短信、微信和协会网站等信息平台,为协会会员单位和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二是先后到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三河市新宏昌专用车有限公司、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和中冀福庆专用车有限公司等单位考察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三是针对目前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散户多、管理难的问题,成立了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联合体,为加入“联合体”的小散企业提供多项服务,这对整合小散企业和促进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向规模化、正规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北京汽车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制定。首先,在北京地方标准制定过程中,北京汽车协会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与标准内容的研究,向标准起草小组提出了既有利于行政管理也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多项予以采纳;第二,为了使车辆生产企业尽快掌握新标准的内涵,为用户提供满足新地标的高质量的渣土运输车辆,北京汽车协会会同北京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共同举办了“宣贯会”; 第三,接受具备相应制造能力的车辆生产企业和具备改造能力的改装企业资料报备,对符合要求具备销售条件的企业和产品通过协会网站向社会公布,截至目前,已向社会公布24批报备信息,涵盖了54款渣土车辆产品。
业内企业趁车改东风,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作为代表,认为渣土车密闭改装是北京乃至全国的风向标,是未来渣土车辆的主旋律。该公司调整了市场销售目标及策略,直接瞄准新型智能渣土车市场进行研发拓展,为企业优化资源空间,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作为从事土方运输专业十几年的北京成伟兄弟运输有限公司,则把2014年认定为渣土运输行业最值得纪念的一年。基于对行业规范的期盼及对政府新一轮治理的信心,该公司一次性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销售厂签订了80辆新型环保渣土车辆,并成为了设备最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土方施工航母舰队单位。
【的企业管理经验】推荐阅读:
酒店企业文化与餐饮企业管理实践经验10-04
南开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经验分享07-05
中国企业可以借鉴韩国企业的经验10-18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07-22
企业党建经验交流汇报10-20
浅谈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07-30
关于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经验介绍:发展循环经济向资源综合利用要效益09-07
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浅谈09-03
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06-30
心得体会:学先进经验,创一流企业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