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2024-07-16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精选13篇)

1.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篇一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 高考复习(人教版高三)

二、古今异义(必修1~5)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1、   贰: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今: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                 (古:礼物。今:货币)物

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今:拿着)

10、股:断其左股。              (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2、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5、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6、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今义:略)

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肴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3、细说: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必修二《离骚》

24、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今义:指衣服。)

25、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指荒唐。今义:指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26、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指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7、流亡: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指随水流而消逝。今义:指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

28、固然: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指本来就是这样。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孔雀东南飞》

29、自由: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

30、要:虽与府吏要。             (古义:约。今义:需要。)

31、可怜: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 同情人家。 )

32、适:适得府君书。            (古义:刚才。 今义:适合。 )

33、却:却与小姑别。             (古义:回头。今义:转折连词。)

34、千万:千万不复全。          (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35、扶持:好自相扶将。         (古义:扶持 今义:/)

36、何意:何意出此言。         (古义:料想。 今义:心意。)

37、劳劳:举手长劳劳。          (古义:怅惘若失)

38、奄奄:奄奄黄昏后。         (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

39、逢迎: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 )

40、交通: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4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古义:从座位上起来。今义:离开床)(床:古指一种坐具)

4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古义:多多劝告。今义:谢谢。 )

43、白:便可白公姥。                   (古义:告诉 。今义:一种颜色。)

44、谴:为仲卿母所谴。     (古义: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今义:派遣)

45、否泰:否泰如天地。     (古义:坏运气和好运气 。今义:否定;平安,安定。)

46、渠:渠会永无缘。       (古义:他 。今义:人工开凿的河道。)

《兰亭集序》

47、次: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48、向:向之所欣(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赤 壁 赋》

49、斗牛: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50、白露:白露横江。     (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

51、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古:旷远的样子。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游褒禅山记》

52、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

53、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nbs; 今义:很,十分。)

54、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古义:到;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55、于是: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今:合用为连词。)

56、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必修三《琵琶行(并序)》

57、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古义:贬官,降职 。今义:方向,和右相对)

58、明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相对的)第二年,这元和十一年。今:今年后第二年)

59、因为:因为长句。

(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长句:古指七言诗。)

60、颜色: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

61、老大: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62、向前:凄凄不是向前声。              (古义:从前,刚才。今义:往前。)

63、当心: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在……中心。今义:小心,留神;胸部的正中,泛指正中间。)

64、突出: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冲出来。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65、整顿: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今义: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66、去来: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去了以后 。 今义:去和来。)

《寡人之于国也》

67、凶: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 。今义: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68、河内:移其粟于河内。          (古义:黄河以内 。今义:河道内。)

69、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副词,更 。今义:动词,增加。)

70、走: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跑,逃跑;今义:行 。)

71、养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72、然而:然而不王者。  (古义:“然”这样,“而”却,但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73、填:填然鼓之。               (古义:拟声词,模拟鼓声 。今义:动词,增加。)

《劝学》

74、金: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指黄金。)

75、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探亲;)

76、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的学问 。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77、假: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对。)

78、爪牙: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今:指坏人的党羽、帮凶。)

79、以为: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80、疾:声非加疾也。             (古义:快 。今义:病。)

81、跪: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腿 。今义:指跪下。)

82、用心:用心一也 。     (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置,安身;今义:某人某事物上。)

84、江河: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先秦时专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江河。)

《过秦论》

8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86、赢:赢粮而景从。                 (古义:担负,背负。   今义:胜或获得。)

87、以为: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   今义:认为。)

88、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义:吝惜 。   今义:喜欢,爱护。)

89、以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致 。今义: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后果。)

90、于是:于是六国之士,           (古义:在这时。 今:表承接,用在后面分句前。)

《师说》

91、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92、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3、不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94、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95、从: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而且   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96、众人:今之众人   。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97、小学: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98、拜:拜为上卿                    (古义:授予官职)

99、寿: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  今义:寿命,岁数等。)

100、亲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近亲及姻亲,内亲外戚。今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成员。)

101、指示:请指示王(古:指给……看。今: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02、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走。)

103、宣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国家宣传的事。

104、布衣:布衣之交。(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105、左右:左右欲刃相如。(古义:左右的侍从。今义:方位名词。)

106、鄙贱: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微。)

107、约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名词,约定、契约。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08、不肖:臣等不肖,请辞去。            (古义:不才。  今义:品行不好。)

109、宾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古义:门客。  今义:客人。)

《苏武传》

110、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11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12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113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14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115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16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17、操持:卧起操持。  (古义:同义复词,拿着。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筹办。)

118、货物: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礼品。  今义:出售的物品。)

119、实在: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20、从容: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121、因此:欲因此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结果。)

122、女弟: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和妹妹。)

《张衡传》

123、俗人: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追求功名和富贵的人。  今义:庸俗的人。)

124、周密: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125、激扬:振声激扬。

(古义:清脆响亮。今义:激浊扬清;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起来。)

126、因此:伺者因此觉知。         (古义:凭借这个。今义:因果关系连词,结果。)

127、下车:衡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走下车。)

128、学者: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古义:有学问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129、征夫: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130、人事:尝从人事,          (古:做官。  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131、幼稚: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132、情话: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之间表示爱情的话。)

133、追: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挽救,补救。今义:追赶,追求。)

《滕王阁序》

134、宰: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古义:县令    今义:动词,宰杀)

135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古义:在    今义:维护,维持)

136悲: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137、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贫穷,少钱)

138、赊: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古义:远    今义:赊欠等)

139、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古义:这    今义:常作判断词)

140、再: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141、逢迎: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145、上路:俨骖  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路。今义:动身。)

146、介:一介书生                 (古:个。 今:介绍,介于)

147、学士: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148、数:识盈虚之有数             (古:定数  今:数量)

149、彩:彩彻区明                 (古:日光今:彩色)

150、秋:序属三秋                 (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

151、猖狂:阮籍猖狂               (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

152、见机:君子见机               (古: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逍遥游》

15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54、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155、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156、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

157、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春节)

158、海运: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动。今义:海洋运输。)

159、虽然: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用于上句开头,承认甲为事实,但乙并不因甲事而成立 。)

160、生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天空飘浮的生物或云气、尘埃等。今:动、植物、微生物等。)

161.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162.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今:野生之马。)

163.蟪蛄不知春秋            (古:四季。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164.我决起而飞              (古:快速的样子   今:决定)

165.枪榆枋而止              (古:触,碰    今:枪械)

166.适莽苍者               (古:往     今:刚好)

167.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168.行比一乡                (古:合     今:比较)

《陈情表》

169、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170、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17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报答  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17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

17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古:申诉,诉说  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17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175、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    今义:很快地跑)

176、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177、星火:急于星火。           (古: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指微小的光。)

178、告诉: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今义:受害人向法院告发。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179、寻: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180、除:除宦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今义:去掉,不计算在内。)

181、婴:刘夙婴疾病。           (古义:绕。 今义:婴儿。)

182.晚有儿息                     (古:子    今:气息;停止)

18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拳拳。今:少;不重要)

184.人命危浅                    (古:不长。今:和深相对)

185.日薄西山                    (古:迫近   今:轻微,少)

18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停止   今:没有用的)

龙锐

★ 北大清华学子给考生支招:如何给自己心理减压

★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梳理

★ 数学总复习梳理试题

★ 初三历史复习知识点梳理

★ 谈复习备考演讲稿

★ 对高考学子的祝福语

★ 给高考学子升学祝福语

★ 祝高考学子的祝福语

★ 高考政治知识

★ 高考英语重点知识点梳理

2.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篇二

一、梳理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 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 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 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 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 并形成联系的观点, 活跃思维。

二、培养思维

1. 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 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 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 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 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 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 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 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2. 重图表图解, 培养思维迁移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 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 (图解见课本) , 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 (1) 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 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 (2) 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 高营养级低能量, (3) 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 (4) 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 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 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 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 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 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3. 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

选择运用比较法, 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 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 前后知识的联系, 学生的知识基础, 思维能力等, 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的比较等, 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4. 强化材料题复习, 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 精心选题目, 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 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 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 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 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 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5. 重实验设计, 培养创新思维

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 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 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 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 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 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 更具有开放性, 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 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 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中, 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 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 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浅论高中语文“积累”和“梳理”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积累 梳理 运用

语言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那就是:通过多次大量反复训练来加深记忆,在立体化的信息面前来潜移默化的掌握知识、提升素养,进而在实际运用中厚积薄发。积累是如此重要,以至难以想象,如没有博览群书、厚重学养,是不会写出上成佳作的。

积累是夯实基础的第一步,那么梳理就是对此的提炼和升华。很多知识在初始阶段都呈现无序和杂乱无章的状态,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片面地强调学生的积累,而忽视指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整合。那么,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往往难以调动固有知识储备进而影响其正常发挥。

总之,积累和梳理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呢?

庄子在《逍遥游》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以此来告诫人们,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只有当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所以说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就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精神,水滴石穿。积累毫无疑问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它始终贯穿在语文课堂当中。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积累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内知识的积累

字、词、语句、文言知识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基础,才可以生动的表达情感。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从高一起,我就十分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每册语文课本,我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后巩固,一册书结束时,让学生以练字的方式反复摘抄积累,做练习册,再把整册书的字词对学生进行考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记下课堂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内容、每一次学习的感悟、自己平时容易错的问题,到总复习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教材”,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二、课外语言知识的积累

语言的积累不能局限在课内方面,还包括文化与生活积累。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包罗万象,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如果只注重语言文字,而忽略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这样只能造就个现代“孔乙己”,很难培养出富有创新、个性的学生。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生活积累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情、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不能脱离语言学习,其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多看、多记;同时积累写作素材,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 “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必须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学富五年,才有才高八斗。

三、情感的积累

情感经验的积累有直接、间接的。间接的情感积累简单的说是学生从书本上得到的,在校生社交面有限,大部分是这样得到的。还有直接的情感经验积累,就是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文、周记,把这些情感写出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和梳理。

有积累才有可能创新,但如果没有梳理的话,记住的东西也只能像头上乱蓬蓬的“鸟窝”,永远也变不成“麻花辫”!用这个“梳”字真的把其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课堂知识的梳理。教材系统性强,目标明确,教学生积累梳理必须从此出发,让学生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努力、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也是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会听课。会听课体现在会做课堂笔记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课堂上做笔记,课后养成梳理课堂知识的习惯。这样,老师可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老师要求学生梳理课上所讲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印象,又使知识更系统,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

2. 课余阅读时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养成课余阅读的习惯,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看到优美的诗词、妙句、段落,把它们分门别类摘抄下来。一周后,全班同学分享心得一次。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更好的阅读、做阅读笔记。

说到这里必须加一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独力梳理,这样才是最有用的。因为梳理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融汇整合。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我需要积累的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梳理,不断地梳理、积累,不断地丰富自身阅历、丰富知识等等,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一旦形成习惯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总之,积累重要,梳理亦重要,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12).

4.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篇四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5.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小结 篇五

与政府有关的常考观点(以政府如何促进分享经济发展为例)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动协同治理,提高为分享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政府依法管理分享经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分享经济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发展分享经济;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积极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正确制定分享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6.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篇六

◆布雷顿森林体系

1、含义: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过程: 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规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成立,由美国人担任主要职务,拥有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

4、评价:

积极: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7.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篇七

自2007年湖南省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本教材进行了大换血。特别是必修的五本教材中,分为四大板块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其中“梳理探究”课型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这一课型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这一课型如何开展,如何让这一课型成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试验田,为此我做了四年的摸索与实践,有一些经验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高中探究课型的分类

高中梳理探究的内容分散在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本必修教材中,一共分为15个专题,针对高中生有热情、敢于探索的特点,我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从三尺讲台上走下,退到幕后,成为梳理探究课的引导者与评价者。针对这15个专题,我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课型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1)积累类梳理探究:针对《优美的文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逻辑与语文学习》《文言词语与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专业知识性比较强的专题内容,我仍然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只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老师,而是让学生成为主体。

(2)竞赛类梳理探究:针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影视文化》这些专题,我采用学习小组竞赛的活动课形式开展,比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故事会等,以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3)表演类梳理探究:针对《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我采用学习小组表演的活动课形式开展,比如:家族的风采发布会、交际情景剧、我说的,你懂得。以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报告类梳理探究:针对《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这一专题,我要求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总结、反思、提升。

二、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型

梳理探究课型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在课堂上如何开展和组织这种课型呢?我着重选取几个典型课型谈点体会:

(1)“我梳理、我讲授、你倾听、你点评”: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积累类梳理探究专题。全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授课单位,针对某一个大专题分出相应的小专题,每个学习小组都要承担相应的一至两个小专题,教师在一周前分好任务,学习小组长分配好小组成员的具体的工作,可以分为主讲、副主讲、课件制作者、资料搜集员等等,让学生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根据自己小组的专题搜集资料,做成课件,利用课余时间试教上课,最后完美呈现。各小组之间互相点在课堂上完美呈现。各小组之间互相点评,互相学习,学生全员参与、完全自主、激烈竞争、共同学习。

(2)辩论赛:针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个专题,将学习小组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为“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好”这一观点辩论,反方为“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不好”这一观点辩论,双方先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大量的证据,然后通过辩论抨击对方。各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互相学习,学生全员参与、完全自主、激烈竞争、共同学习。

(3)情景剧表演:针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这个专题,设定八至九个交际场景,每个学习小组选定其中一个场景,组织小组成员在特定的场景里设定情节,设计交际用语,在课堂表演,各小组互相评分,互相学习,学生全员参与、完全自主、激烈竞争、共同学习。

(4)读书报告会:针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个专题,结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推荐的必读名著,再加上学生课外的拓展阅读书籍,每一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鼓励学生对名著作个性化的解读。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各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学生全员参与、完全自主、激烈竞争、共同学习。

(5)知识竞赛:针对《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个专题,设定一些与成语有关的竞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与准备时间,题目设置适合学生能力水平,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学生全员参与、完全自主、共同学习。

(6)研究性学习:针对《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这个专题,结合研究性学习这一必修科目,要求学生针对调查对象设计好调查问卷的内容,选定调查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再根据统计的数据集体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目的地对自己前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做一个总结,建设性地提出后阶段语文学习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型的收获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六年,我在两届所教班级中都进行了梳理探究课型的教学摸索与实践。每一个三年的历程,最终要在高考这场最后的角逐中接受考验,要在学生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接受检验,要在教师每一个探索的历程得到改进。在这一种课型的推进过程中我觉得可以给学生与教师带来以下收获。

(1)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在每一个梳理探究课型中,都强调的是学生全员参与,在学生全员参与的过程,每一个学生既可能是授课者,也可能是点评者,还可能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同学之间在整个过程中,最需要传递的一个理念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个体,通过尊重别人也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提升生命的品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分享被肯定的喜悦。

(2)学会适当的生存能力:六种活动课型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把学习小组的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多次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口头表达、学会书面写作、学会查阅资料、这一系列能力的锻炼,恰好为今后投入社会更好地展现自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这样磨炼出来的学生绝对是经得起社会的考验的。

(3)体验并分享学习中的快乐:每一次上这种课型,学生是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下的任务,甚至很多环节学生还会有新的创意,创新时他们是快乐的;每一次竞赛虽然有输有赢,但无论输赢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过程的艰辛,在过程里他们是快乐的;每一个专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挑战面前他们是快乐的;多重的快乐叠加在一起,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变得丰富,学生会体验并分享到这种快乐,从而达到促进课内学习,全面地发展自我的良性效应。

8.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篇八

一、教材知识梳理(26分)

(一)名著导读(13分,每两空1分)

1. 《论语》,成书于 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 (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2. 狄更斯, 小说家。他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是 。

3. 巴金,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有《家》和 ,他晚年所写的散文 。则是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家》《春》《秋》合称为 。

4. 《巴黎圣母院》是 (作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集中体现了 原则。该作家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 ,代表作有 《海上劳工》《笑面人》

5.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清代

(作家)写前80回, 续写后40回。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 的百科全书。

6. (作品)是 (作家)《人间喜剧》的序幕,也是《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该作品的线索人物是大学生 。

7. 莎士比亚是 时期 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 。

8.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以时间为序,交错叙述 三国形成的历史,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

9. 是一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笑的泪”的悲剧感的长篇小说。作家是西班牙小说家 。

10. 《谈美》是安徽桐城学者 的一部美学佳作。

(二)梳理探究(13分,每两空1分)

11. 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 和 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 、 、 和 ;后一阶段自汉代到现代,字体有 、 、 和楷书。

12. 对联,也叫 、楹帖、对子等,是独立于 等之外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由

和 的形式演变而来,形成于 ,盛行于 ,由上联和下联而成,要求 、 。对联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 ,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张贴时,上联在 ,下联在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

13.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 、 、

、 、 五个方面。

14. 修辞主要包括 、 和 等三大类。

15. 年节风俗来源于 或 ,中国的节日主要来源于 。

16. 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 。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 推理。

17. 年,被称为 的电影在巴黎诞生。

18. 《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反映了古人“ , ”的宇宙观。

19. 古人纪年,主要有 和 。古人出生不久就有了 ,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 ,而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是帝王将相才有的,是根据其生平品德行为来定的。

20. 请你用简明得体的话,设计一句关于食品卫生、安全的公益广告: 。

二、简答(18分,每题5分)

21.珠宝店一块钻石被窃,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为什么?(5分)

22. 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80字左右)(5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圣”当作“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4分)

(2)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4分)

四、阅读理解(8分)

阅读《巴黎圣母院》节选文段,完成25~26题。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么?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24. 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试分析四次描写的作用。(4分)

25. 场景描写的一个重要功能为“揭示人物性格”,以上场景揭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选取一个(类)人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4分)

五、语言运用(4分)

26.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谈美》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朱光潜是《谈美》的作者。《谈美》中谈论了审美活动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和规律。

①以《谈美》为主语

②以朱光潜为主语

六、单元写作(40分)

27.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一些省份的高考语文大纲增设了阅读《论语》《三国演义》《哈姆雷特》等古今中外名著的内容。品读经典如与大师们面对面交谈,获得可以滋养我们一辈子的精神养料。品读经典,可以以智者的思想力量充实社会的人文环境,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

9.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篇九

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 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

顾之川

摘自:《新浪博客----丁海榕的博客》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套必修课教科书设计了一个“梳理探究”板块,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名著导读”相并列。“梳理探究”的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分别有初中和高中两条线索的承续关系:一是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中的“综合性学习”一脉相承,二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

一、编写意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两个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做出规定。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以“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形式呈现,而且要求更加具体、也更加明确。比如,“积累.整合”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思考.领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发现?创新”要求“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必修课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正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而设计的。

“梳理探究”在教科书中是以语文专题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全套教科书共设计了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如下表所示)。

这些专题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围绕学科特点,突出语文性。

梳理探究,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作为高中语文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否则,就将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相游离。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方面,也有语文学习方法的,其中又以语言方面的专题占多数。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在积累基础上归纳整合,加深理解。如必修1“优美的汉字”,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必修4“逻辑和语文学习”,必修5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等,就是要在学生以往语文学习中出现过的汉字、成语、修辞、逻辑、文言词语和句式等语文知识进行梳理探究、积累运用。

2.符合学生实际,增加趣味性。

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语言、文学知识面日渐扩大,语文运用能力日渐增强,“梳理探究”专题的设计,既不同于初中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也有别于选修阶段的专题研究。要让他们愿意梳理,乐于探究。比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日益普及,新词新语大量涌现,中学校园是这些新词新语流行的重要场所,高中生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词新语特别敏感,教科书设计了“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专题。其他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走近文学大师”、“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等专题,无不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3.联系社会现实,注重实用性。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梳理探究”的设计,联系社会现实生活,注重实际运用。如,汉字、成语、修辞、逻辑、交际语言、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高考中的考查项目,应用性强,有实际意义。如整理汉字中形声字的六种构成方式,搜集生活中的对联并尝试写对联,搜集整理新词新语并编辑成册,搜集成语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用错的例子,搜集和分析课文中学过的修辞的例子,搜集并探究现实生活中的禁忌语和婉言等,无不表现了实际应用的特点。这就克服了以前有些教材空讲语文知识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了实处。

4.突出过程与方法,增强探究性。

这些专题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研究课题,设计的若干个实践环节,只是指示梳理和探究的“路径”,并不要求一定要得出某一个结论。即告诉学生梳理一种知识或探究一个课题,可以从教材所设计的几方面着手,但教材并不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探究,享受探究的快乐。在指示“路径”的过程中,教材力图提示一些方法。比如,梳理: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梳理,怎样梳理。以成语为例,帮助学生梳理成语的来源,教给成语结构的分类方法,告诉学生使用成语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辨析成语要从哪几方面着手,等等。再如探究:指出从哪些方面展开探究,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课题,教科书告诉学生可以从走近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产生及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个角度展开探究,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五个方面探究新词新语的来源,特别提醒学生要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搜集和分析例子。这就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用类似的方法去探究其他问题。比如,必修5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思辨性。

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知识面逐渐扩大,语文学习的能力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些初步的分析思辨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这套教科书试图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专题,并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流行文化、汉语成语、文化寻根、影视文化、文化常识、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即便像汉字、对联、成语、翻译这些纯语言的内容,也注意突出其文化内涵。因为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注意充分挖掘其语文教育资源。如“优美的汉字”中的“汉字文化”,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年号、谥号,汉字与姓氏、名、字,汉字与避讳,汉字与书法篆刻等的关系。又如成语,一是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编辑成册;二是专门设计“成语与文化”,强调汉语成语是文化的积淀,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突出了成语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这样,学生积累与梳理成语,就不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停留在表层的、个别的理解,而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期有更多的收获。

二、教学建议

“梳理探究”的内容设计,贯彻了新课程三个方面的“沟通”,即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沟通,如果教学中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一教学资源,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践表明,“梳理探究”决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庸”和“点缀”,更不能把“梳理探究”上成科学课、班会课,等等。这里提几点建议:

1.立足教材,把握要点。

“梳理探究”的教学,要立足教材,把握要点。比如,教学必修1《奇妙的对联》,就应该注意突出以下内容:一要让学生梳理有关对联知识,特别是平仄、对仗的语言知识,加深认识,便于积累运用;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对联是汉语言文字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要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对联,尤其是一些名联;四要让学生尝试写作对联(即“对对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中生对对联并不是一无所知,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对这一艺术形式有所了解。教学时,可从学生对对联的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先说说对对联的认识,讲讲关于对联的故事,举些名联的例子,体会对联的格式等,不宜将对联讲解得枯燥乏味,令人生厌。通过这次梳理探究活动,要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对联的认识,较全面地把握对联。

2.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梳理探究”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设计时,编者力求做到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增加趣味性。教学中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梳理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是应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的。一般说来,“梳理探究”的学习不宜靠课堂上教师讲授,而主要靠学生在课外进行,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师统筹规划,提前布置,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认真准备,然后进行成果汇报,给学生展示梳理探究成果,便于交流研究的心得与活动体会。至于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交流,可以是笔头作文,也可以是板报期刊,也可以是班组论坛、网上交流,等等。比如,广东深圳南头中学茹清平老师,在教学《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就是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成5~8人的梳理探究小组,确定各自“梳理探究”的课题与方向,分为“有关网络的”“有关校园生活的”“有关家庭生活的”“与2008年相关的”等几个小组,要求列出所选角度最具特色的5~10个新词新语,归纳总结其特点,探讨这些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全心投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尊重实际,灵活选择。

“梳理探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师生选用。如果要求学生完成每个必修模块的三个“梳理探究”活动,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尊重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取舍,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科书共设计了“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个子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完成其中一二个子课题的梳理探究即可。每个子课题又各有2~3个题目,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全做。教学中,选择哪一个专题,班上可以按兴趣和特长进行分工,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既可以是一个同学承担其中一项活动内容,也可以分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

4.注重基础,加强训练。

“梳理探究”的专题活动中涉及不少语文知识,这些语文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但需要掌握,因为这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转化为语文能力的前提。比如,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就开始就接触了,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在积累几年的基础上,进行一番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有助于把过去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如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也是从小学初中就开始接触,但此前这些文化常识都是散见语文教科书,散漫无序,必修5的“古代文化常识”,就是要用专题活动的形式加以归拢,进一步打牢学生古代文化的基础,提高其文化底蕴。这些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而不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出现,就是要要让学生在语文的综合性探究实践中加深理解,启迪思维。每项专题研究,都要注意对学生听说读写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指导他们积累语文知识,探究中外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

5.因地制宜,补充教材。

与教科书中“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板块一样,“梳理探究”活动的设计,也是从一般高中语文学习的意义上考虑的,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地方和所有学校的实际。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当地的语文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结合起来,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宁夏固原二中张俊奎老师就结合新课程的实验,设计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把秦腔这一大西北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引入中学语文课堂,在学生欣赏秦腔之后,进行拓展阅读古典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表演、讨论、赏析《高山流水》作文等,既弘扬传承了这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又活跃了语文教学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10.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十

《指南录后序》

于:

士萃于左丞相府(介词,在)

以: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介词,凭……身份)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介词,把;

挟匕首以备不测 (连词,表目的,来)

几以捕系死 (连词,因为)

以资政殿学士行 (介词,凭……身份)

将以有为也 (介词,凭借)

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副词,就。)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连词,表转折,却)

为巡船所物色(为:介词,被。)

归而求国之策(连词,表承接)

而不在使者之目(连词,表转折)

而幸生也何所为 (连词,表转折)

《五人墓碑记》

于:

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室之门(介词,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词,被//于之,在这件事)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介词,对于)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主谓间,取独)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助词,的//代词,指头颅)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主谓间,取独)

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介词,凭借…身份//动词,是)

以旌其所为(用来,表目的)

敛资财以送其行(来)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因为)

谁为哀者?(介词,为,替)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介词,在//副词,才)

谈笑以死(连词,表修饰)

亦以明死生之大(用来,表目的)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佯狂不知所之者(……的.人)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被)

而:

缇骑按剑而前(连词,表修饰)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烛之武退秦师》

以:

越国以鄙远(连词,而)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阙秦以利晋(连词,表目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之为,把它作为)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介词,对)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怎么,表反问//连词,表目的)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表假设,如果//代词,哪里)

将焉取之(哪里)

夫晋,何厌之有?

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取独)

臣之壮也(主谓之间,取独)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多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主谓之间,取独)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表转折)

简能而任之(连词,表承接)

终苟免而不怀仁(连词,表转折)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无以怒而滥刑(因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来,表示目的)

其: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表反问,难道,怎么)

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因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介词,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

请立太子为,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靠)

何以知之(代词,什么;//介词,凭//)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动词,认为)

宁许以负秦曲(连词,表目的,来)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介词,把)

且以一璧之故(介词,因为)

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

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就)

因跪请秦王(介词,趁机)

之:

即患秦兵之来(主谓之间,取独)

均之二策(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助词,的//代词,这里指“我”)

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副词,竟然,却)

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乃辞谢固请(副词,于是,就)

乃设九宾于廷(副词,于是,就)

而:

礼毕而归之(连词,表顺承)

于:

而君幸于赵王(被)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且:

示赵弱且怯也(表递进,并且)

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的原因)

《鸿门宴》

乃:

乃令张良留谢(副词,于是,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动词,到)

良乃入(副词,于是,就)

公乃入(副词,才)

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皆为龙虎(动词,是)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动词,谋划)

约为婚姻(动词,作为)

若属皆为所虏(表被动)

何辞为?(句末表反问语气;)

人为刀俎(动词,是)

吾属今为之虏矣(表被动//代词,他,他们)

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承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

樊哙拜谢,立而饮之(表修饰)

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转折)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以: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介词,把)

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代词,你们//副词,将)

且为之奈何(副词,将//动词,处理)

臣死且不避(副词,尚且)

因:

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

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因召樊哙出(介词,趁机)

《秋水》《非攻》

于: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助词,的)

轻伯夷之义者(助词,的//……的人)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句中语气词)

以亏人自利也(连词,因为)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动词,认为//动词,比得上)

则:

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副词,于是,就)

11.必修2 第三单元梳理与拓展 篇十一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窈(ǎo)然 修禊(xì) 庐冢zhǒng) 流觞(shāng)曲水

B. 嫠(lí)妇 蜉(fú)蝣 彭殇(shāng) 冯(féng)虚御风

C. 癸(guǐ)丑 愀(qiǎo)然 舳(zhú)舻 无物相(xiàng)之

D. 江渚(zhǔ) 枕藉(jí) 匏(páo)樽 一叶扁(piān)舟

2. 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清流急湍 畅叙幽情 酾酒临江 扣弦而歌

B. 世殊事异 幽暗昏惑 放浪形骸 旌旗蔽空

C. 情随事迁 余音袅袅 幽壑潜蛟 横搠赋诗

D. 杯盘狼籍 沧海一粟 游目聘怀 举酒属客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悟言一室之内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 长乐王回深父 D.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不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2分)

A. 徘徊于斗牛之间 凌万顷之茫然

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亦将有感于斯文

D. 列坐其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 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泣孤舟之嫠妇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火尚足以明也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 死生亦大矣 常在于险远

6. 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然力足以至焉

A. 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B. 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 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D. 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

7. 默写。(4分,每句1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又何羡乎?

8. 注意句中加点的词,翻译下面语句。(7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共7分,共4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 而又不随以怠 怠,怠慢

C. 无物以相之 相,辅助

nlc202309011946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1. 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2分)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2. 填写文中横线上的语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阅读理解(二)(共18分,共5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属富春江。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严陵,即严光,他不愿辅佐汉光武帝而隐居富春江边。

13. (1)“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中哪两个词用得最好?好在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内容,说说最后三句的意义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14~17题。(12分)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 轼

昔翟公罢廷尉,宾客无一人至者。其后复用,宾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以为口实。然余尝薄其为人,以为客则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

翟公之客,负之于死生贵贱之间,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必引而进之。佛者惠勤,从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称之为聪明才智有学问者,尤长于诗。公薨于汝阴,余哭之于其室。其后见之,语及于公,未尝不涕泣也。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间而从事于功名,其不负公也审矣。

熙宁七年,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属于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2分)

A. 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

B. 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

C. 唯恐其不闻于世也

D. 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火尚足以明也

A. 然余尝薄其为人

B. 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C. 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

D. 余然后益知勤之贤

16.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翟公复职后拒绝与原来的宾客往来,苏轼认为他的气量太狭小了。

B. 士人背叛欧阳公,欧阳公毫不在意,只言“是罪在我,非其过”。

C. 欧阳公虽赞赏惠勤,但因不喜佛老而没有向朝廷推荐惠勤为官。

D. 苏轼写此序,重点不在说明惠勤诗好,而在于展现他人品之正。

1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nlc202309011946

(1)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题,每小题4分)

18. 2011年12月9日,武汉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在冠名权拍卖中被“周黑鸭”获得,6年冠名权共价值约500万元。2012年11月13日,一张周黑鸭冠名的图片发表在微博上, 并配有文字“各位乘客您好,周黑鸭·江汉路到了,请您拿好手中的鸭脖子,依次从左边车门下车”,立刻引起了网友热议。你对这种冠名方式持什么态度?请写一则博文,发表到你的微博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回顾课文《琵琶行》中的相关内容,为女主人公写一则简单的个人信息卡片。(每项1分,共4分)

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籍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寄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属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收入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全国,对我国古代的建筑、地理、水文等都有独到见解,其作品《徐霞客游记》更是游记中的典范。但是,他穿越到当代,却不知如何续写《徐霞客游记》了。结合下图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注:他手中的书名是“徐霞客游记”)。(4分)

难倒徐霞客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穿越到当代中国的徐霞客请你为相关部门提两点建议,你该如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40分,共1题)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擦肩而过”在词典中一般解释是:(1)双方近距离相对而过(差点碰着或差点遇上)。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2)遭遇。引申为本来有可能得到的(好东西)或遭遇的(坏东西)却没有得到或遭遇。擦:挨。挨着肩而溜走。一般指没有抓住机会。

对于这个词语,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思考?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1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瑕疵 篇十二

一、解释模糊

《阿房宫赋》中的经典名句“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族”译为灭族, 从大方向上是对的, 但给学生翻译句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灭族秦国是不合适的, 意译为灭掉秦国倒是可以的。“族”在这里不仅是名词作动词, 准确地说是使动用法,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王自己, 不是天下的百姓。同上,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此处把鄙当作动词来处理也是模糊的, 因为整个句子理解为越过邻国把远处的国家当成它的疆界, 所以“鄙”字是意动用法。诸如此类, 新教材在处理时可以更严谨些, 如能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用法, 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轻松不少, 因为平时练习中意动、使动、为动等都被视为不同的用法。

二、自相矛盾

《师说》中“吾师道也”, 文下的注释是“以道为师, 即学道”。从严格意义和解题技巧上, 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用法, 前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者解释为学习, 是动词。从语境来讲, 课文要说的意思是不管比我年长的人还是年少的人, 只要他有学识, 他都是我的老师。显而易见, 知识渊博的人才是我的老师, 怎么能把道理当作老师呢?所以, 我认为应该删掉前者用法, 保留后者。“师”, 即学习, “吾师道也”, 也就是我学习道理。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且尔言过矣”, 对“过”的注释是错, 犯错。“错, 犯错”, 这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性吗?“错”是形容词, “犯错”则是动词, 而在文中应该理解成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 应毫不犹豫地去掉犯错这个解释。同样的情况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视徒隶则心惕息”, 文本右边把它理解为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 而下面对“惕息”的注释却是因恐惧而喘息。学生就提出疑问, 那到底是不喘气还是喘气呢?虽然都是强调恐惧的程度, 但这两种解释不能不说是有天渊之别的。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 虽无大碍, 但却是原则性的错误, 难免会削弱教材在学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

三、前后重复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对“其”的注释是公务之暇, 把它替代进句子中就是公务之暇的间隙。一目了然, 意思是不流畅的, 暇和隙是前后重复的, 个人觉得“其”就解释为公务, “隙”解释为闲暇。

四、落实不准

《指南录》后序里有个句子“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后带身份的, 我们一向处理为凭……的身份, 可是它解释为用。再如《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这个函字一直解释成用木匣子装, 但它翻译成用棺材收殓。虽可能为表尊敬之意, 但小小的头颅用大大的棺材, 实在不符合常情。在我们教授课文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 总是会很模棱两可地先肯定这个, 后又承认那个。最后只能说, 两种理解皆可打上特殊符号, 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些不好的误导。

五、用法不当

《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此处的幸是非常典型的实词。课文给予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这个义项也很常见, 比如“始皇帝幸梁山宫”, 但此处是指阿房宫的嫔妃望穿秋水时心中的想法。我想她们希望的不只是皇帝过来陪她们谈天说地、喝茶听曲, 她们每个人想尽办法都想得到的是皇帝的宠幸, 因此, “幸”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解释为宠幸。最近学的《渔父》中, 也有一个句子令大家都很头疼,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其中的“汶汶”翻译为玷辱, 所以对这个“之”就有了“的, 取独”两种理解。许多人在那里争论不休, 但我还是觉得前后两个句子形式相对, 用法相同不是最好的处理吗?因而以前把“汶汶”解释成污浊, “之”同前, 定语后置的标志是最准确的用法。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 把“阙”注音为“jué”, 注义为侵损。而在古汉语字典中注音为“jué”的解释为挖掘, 典型的例句是《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而读“quē”的时候才解释为侵损, 因此此处应读“quē”。学课内文言文的目的是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及掌握各种用法的基础上向课外文言文段落延伸拓展, 如果记忆的是错误的用法, 那么不仅会影响对本篇文章的正确理解, 更会大大削弱鉴赏课外文言作品的能力。

当然, 也有一些修改, 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字, 以前解释为夸耀, 现在修改成顾惜, 顾惜自己的名节就要比夸耀名节更合情合理。《劝学》中的“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兴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其中的“焉”, 以前前两个理解成兼词, 后一个是语气助词, 而现在下文翻译为圣心的心境由此具备, 显然第三个焉也调整为兼词了, 从排比句的统一形式出发, 这样修改更加合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13.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十三

高一下册化学主要知识点

高一化学上册重要知识点

高一化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胶体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基本概念

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10.酸的强弱关系:(强)HClO4、HCl(HBr、HI)、H2SO4、HNO3>(中强):H2SO3、H3PO4>(弱):CH3COOH>H2CO3>H2S>HClO>C6H5OH>H2SiO3

1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而不是COOH-

14.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5.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返回目录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返回目录

高一化学重要知识点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返回目录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上一篇:如何切实推进美术新课程改革下一篇:有关表白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