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实录点评(精选8篇)
1.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一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
师: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
生: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师: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如果给木兰画张像,同学们想想,你会怎么画她?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
生:身披铠甲,头戴一个银光闪闪的头盔,面部严肃
师:根据你描述的这个画面,你用一个词来描述。
生:威风、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师:大家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这样一个形象。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用凝练而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木兰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准确切入,精巧设计, 课堂教学要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老师尊重学生对木兰最初的印象,从生活中对木兰的印象巧妙过渡到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木兰诗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歌内容。
生:写了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的情景。
师:她有没有说完整?
生:我认为木兰诗,写了花木兰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回家的情景。
师:这里要说一下,诗里面有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叫花木兰?
生:没有
师: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个木兰叫花木兰。诗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姓什么,在她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给她加了一个姓说她姓花,也有说她姓木兰的。
(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发言,介绍花木兰名字的来历。)
师:同学们看来能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把握,既然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
生:我找到的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体现了木兰是个女儿,父亲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征。
师:英雄是什么意思?
生:英勇的人。
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英”的意思是花,“雄”的意思显然是男性。那么英雄的本意是指男性中有像花一样杰出的人。那么木兰身上有不少杰出男性的品质,那么这种杰出品质在诗中如何体现?刚才那个同学找的那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什么品质?:
生:反映了木兰可以为父亲、为国家牺牲的一种品质。
师:那你可不可以为这句诗读出英雄的气魄呢?
师:好,有豪气
生齐读诗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求读出木兰替父从征时那种豪气。
师:木兰是“英雄”,还体现在哪儿?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也可以看出她的英勇。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师:“度若飞”是什么意思?
生:像飞一样,再读读。
师:再找找看,木兰的这种英雄精神应该表现在战场上,诗中哪儿写她打战?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个战争历时的时间太长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了战场宿营的生活,也没有写了打战。这样的环境是女子生活的环境吗?
生:不是
师:这样的环境有没有衬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怎样把这首诗读出木兰的那种豪气来?
(评:紧扣问题“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初步认识木兰——英雄木兰)
师指名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读得太好了,大家给他点掌声,去年的时候,你们获得古诗文朗诵一等奖的时候,老师眼前浮现你们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情景,读得非常好。
生齐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很好,读得一字高唱,写木兰战场上的生活,好像只有这几句。
(评:朗读指导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生读准、读好。)
师:好,木兰的故事方老师也是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从小就对这个替父从军,女扮男装,杀敌立功的英雄充满了崇敬。到长大的.时候,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有些遗憾,感到这首诗和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极不匹配,遗憾!于是方老师悄悄地把这首诗改了一下,幻灯展示改写的《木兰诗》,生边看边听师读。内容如下:“锵锵复锵锵,木兰苦练功。长剑花错落,冷电闪精芒;拉弓满月放,飞马卷平冈。
忽闻敌来袭,可汗征兵忙。军书有爷名,爷老叹无兄。愿为著戎装,沙场报孝忠。各市买鞍马,疾驰飞边关。
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斩敌辕门下,劫粮丛莽中。东城劈敌首,西原夺敌马,南壑缴敌械,北山烧敌粮。矿野尸相望,大漠血流横。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
可汗心愿了,官禄在身旁。勋赏皆不要,扬鞭还故乡。家人齐欢笑,木兰换红装。出门伙伴惊:木兰原来是女郎!
丹骒蹄儿轻,赤骁身子重;为保家国安,何必分我是骒骁?”
师:“骒骁”中的“骒”指:美马,“骁”指钝马,因为诗中把她比作小小的兔子,老师觉得太小了,于是把她比作马,下面看看老师改的这首诗和《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差别?
生:老师你写的着重是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
生:改后更能突出木兰是个作战英雄。
(评:方老师大胆改写《木兰诗》和学生分享感受,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关系。)
师:谢谢你对老师的肯定。在老师心中总觉得木兰是个英雄,她就应该是这样的,当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对自己妄自非议的修改还是觉得不太好,木兰是个英雄,但她和赵子龙、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岳飞不同在木兰是个女英雄。既然是个女英雄的话,她最终还是个女的。同学们能从诗中感受到她是个女的吗?好,我们先从出征前的前三段来感受一下,木兰有没有出征前女性的情怀?齐读诗1-3节。
(评: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充满激励。“初识木兰——英雄木兰”到“深识木兰——女儿木兰”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设计精心,很自然流畅。)
师:这首诗的开头和本首诗的开头有什么区别?这首诗的开头木兰在干什么?生齐答:织布
师:她不但在织布,还在叹息。根据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木兰边织布,边停下来叹息,如果你是木兰,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觉得木兰当时一定在想,快出征了,我的爹爹已经年迈了,那可怎么办?
师:太懂事,太体贴了。
生:如果让我的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师: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
生:担心父亲
师:四个想象,看出木兰非常忧愁,忧愁什么呢?担心什么?这样的一个形象是什么形象?
生齐答:女儿形象。
师:试着读一下第一节,课开头大家读得太高亢了,能不能读得忧愁点?
生齐读第一节。
师:太忧愁了,那木兰一味地叹息,一味地忧愁,她还会去做什么?如果你是木兰,除了担心,你还会去做什么呢?
生:我可以去替父出征。
师:看来啊,木兰替父从军不是莽撞的念头,而是在叹息之后的念头,多么体贴、多么孝顺的,多么懂事的女儿!多么矛盾的心情!再把诗的第一节读一遍,感受木兰那种无奈的心情。
再次齐读第一节。
师:你还从别的地方看出木兰是个女性吗?
生:从第三段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有两个地方重复出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以看出木兰对家人的思念,比男子更感性一点。
2.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二
(师课件出示一段自我介绍的文字:徐俊, 字沐修, 号栖心斋主, 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
(师动情诵读《我想》片段:“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 望———蓝天是我的课堂。”在课堂里, 我看见了30朵云彩, 30朵云彩, 每一朵都有神奇的想法:这朵云彩用眼睛看着我, 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啊飞。
师:变成一只蝴蝶在课堂里飞啊飞, 可是你的心不能飞到教室外面。这朵云彩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棵大树, 在阳光下成长。
师:好的, 一棵大树。蓝天是我的课堂, 这朵白云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株小草。
师:变成一株小草, 但是你不能无声无息。
师:知道我刚才朗诵的这一段诗是哪篇课文里的吗?
生:《我想》。
师:课文当中是这样写的。 (出示课件《儿童诗两首·我想》) 我们唱和一下, 一唱一和, 我一
唱, 你们一和, 很有味道的。
(师生唱和:童年/是一幅画, 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 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 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师:真好, 我真的非常喜欢你们, 你们帅呆了。童年是最美好的, 就像冰心先生在诗中写道———谁来读? (大屏幕出示)
生:童年呵! (师指出“呵”读na)
生:是梦中的真。
师:我的童年, 已经是过去的一场梦, 但那梦却是真实的, 想起来令人心醉, 是梦中的真。
师:你们的童年呢?
生:是真中的梦。
师:你们现在就是美好的童年时代, 美好得像梦一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之前, 课堂便有了浓浓的味道。首先, 课件首页是徐老师的简介加照片, 以三味书屋为背景, 中装折扇的徐老师潇洒儒雅, 边上注着一行小字:“徐俊, 字沐修, 号栖心斋主, 别号横舟子, 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其次, 学习资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份教案, 这两份教案的呈现, 徐老师一定做过很多次思考, 5次, 10次, 甚至更多, 在许许多多的思考中, 他最后择取了这两份呈现在我们面前, 努力、严谨、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感动。再次, 课前有几分钟的诗话酬唱, 美的嗓音、美的诗歌、美的互动, 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诵, 给人梦一样的感觉。】
一、破题开篇
师:今天的语文课, 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关于童年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少年闰土”这四个字有两种读法。第一种, 强调“少年”, 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 (重读“少年”, 中间停顿。)
师:是少年闰土, 不是中年闰土, 也不是老年闰土。
生:少年闰土。
师:中间不要停顿开来。
生:少年闰土。
师:很好!再请两位孩子来读读。 (生读题) 还有一种读法, 强调“闰土”这个人, 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 (重读“闰土”)
师:很好, 少年闰土, 不是少年迅哥儿。
生:少年闰土。
师:好的, 不要咬牙切齿的, 再读一遍。
生:少年闰土。
师:好。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故乡》。认识鲁迅吗?刚才课前你们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三味书屋前拍的。少年闰土是小说当中的人物。文章写的就是小说当中“我”的儿时小伙伴闰土。
(师板书:“我”“儿时伙伴”“闰土”)
师:小说的后面还写到成年以后的闰土。那么在这篇课文中, 我们该用哪种读法?
生:第一种。
师:对, 强调少年时候的闰土,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少年闰土”) 但是你们看, 老师为什么给这个“我”加上双引号, 知道为什么吗?
生:知道。“我”不是我, “我”指闰土。
师:对吗?想一想, 请坐。
生:“我”不是我, 而是指鲁迅。
师:是指鲁迅吗?这个“我”, 不是指作者, 是小说当中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 有很多鲁迅小时候的影子。因为它是自传体小说, 但是这个“我”不代表作者, 也就不等于鲁迅。
师:时间一晃, 三十年过去了。当“我”回忆起少年时的这个伙伴时, 脑海里有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画面。 (舒缓幽静的音乐起,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 并范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从作者回忆的这个画面当中, 你感受到作者回想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作者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
师: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赶紧打开课文纸, 找找这段话, 静静地去读这段文字, 把你的感觉批注在边上。 (生默读, 写批注。) 这里面有思念、向往的感情, 还有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留恋的感情。
师:对。对逝去的童年伙伴留恋的感情。还有吗?还有怎样的感情?
生:还有一种怀念的感情。
师:是的。一种怀念的感情。写下来, 写在课文纸旁空白处, 做好批注。 (生批注, 师电脑批注。) 再读到这幅画面时, 这是一种让人思念的、渐渐远去的怀念。深蓝的天空中——— (音乐起, 指名读。)
(生动情接读)
师:是的, 在记忆中, 这个儿时的伙伴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多么令人怀念的一段往事。来, 你读———
(生动情地读)
师:是啊, 这个美好的夜晚, 有一轮金黄的圆月, 还有那猹, 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起———定调、立意。徐老师让孩子们在课题的两种读法选择中明白, 要强调“少年”闰土;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主人公的时候思考文本介绍“我”为什么加引号, 因为这是小说中的人物, 不是作者鲁迅。这篇文章虽然经典, 但毕竟和学生之间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距离。如何用文本的魅力化解这种距离感呢?徐老师选择了用“读”立意。他用课件出示画面, 配乐中唯美地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基调。徐老师用那份追忆、那份怀念, 把学生的心与文章与课堂融合了, 课文的立意也有了, 一个学生一下就回答出了“思念、向往”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认识闰土
师:这少年便是闰土。 (切换课件, 出示画面)
2.浏览课文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 当“我”再回忆起闰土的时候, 你觉得留在“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是些什么事呢?不着急说, 再浏览一下课文, 把这些事情找出来。
(生浏览课文, 师巡回关注。)
师:提示一下, 你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标题把一件一件的事情标注在旁边。
师:好, 来看一看,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 有哪些特别有趣的事儿?一个人就讲一件事。
生:“我”看到他在抓鸟。
师:他在抓鸟。没错, 抓鸟这事儿没错, 但是,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一个概括性强, 而且又比较有意思一点的。
(生:思考)
师:你们想, 在哪儿抓鸟?
生:他在沙地上抓鸟。
师:在沙地上。这沙地跟平时的沙地不一样, 这儿是———文章中是怎么说的?
生:雪后的沙地。
师:对了, 雪后的沙地。怎么抓鸟?
生:用竹匾。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罩。来, 你来写一下。
(生板书“雪地缚鸟”)
师:他写的不一样。来, 读一读———
生:雪地缚鸟。
师:雪地缚鸟。“缚”这个字很难写, 他能写出来, 非常棒。再看看课文, 缚住什么?
生:棒子。
师:对了。你把那个句子读一读。
生: (读) 我远远地将……
师:用绳子缚的是棒子, 不是鸟。文中用哪个动词说的?
生:罩。
师:用“罩”字。这个“罩”字很有意思, 你看, (板书“罩”) 上面就是一个器皿, 是一个罩子, 下面一个“卓”。
师:“雪地罩鸟”是一件事。还有吗?
生:海边捡贝壳。
师:海边捡贝壳。刚才用了四个字概括。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
生:可以, “海边拾贝”。
师:写上去。
(生板书)
师: (在文档中插入批注) 他刚才说“海边捡贝壳”, 用的动词是———
生:捡。
师:我以为他接下来要说“海边捡贝”了。为什么说“海边拾贝”比“海边捡贝”要好?
生:读起来顺口。
师:同样的意思, 我们用字的时候有讲究, 选择读起来更顺口的。这就是咱们中国语言的特点, 注意音韵。你觉得“海边拾贝”这件事哪里有趣?
生:我觉得拾贝壳有趣。
师:拾到哪些贝壳了?
生: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
师:见过吗?
生:没有。
师:最为有趣的是———
生:鬼见怕。
师:肯定是长得———
生:很恐怖, 很丑。
师:还有什么事儿?接着来。
生:夜里刺獾 (ɡuàn) 。
师:那个字读獾 (huān) 。是夜里刺獾吗?可不可以表示得更准确一点?自己再想一想。
生:夜里刺猹。
生:瓜地刺猹。
师:写到黑板上去。
师:为什么我会选她这个答案呢?
生:因为她把面积缩小了, 把范围缩小了。
师:主要是地点, 在干什么, 讲得很清楚。
师:还有一件什么事儿?
生:吃西瓜。
师:吃西瓜这事其实跟哪件事是一起的?
生:瓜地刺猹。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事儿?
生:海边瞧院
师:海边瞧院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说“闰土在海边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这个是不是闰土讲的事儿?
生:不是。
师:但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闰土讲的还有什么事儿?
生: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
师:简洁地说。
生:海边瞧鱼。
师:“瞧”比较难写, 用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叫———
生:观。
师:可以写“海边观鱼”。这个鱼和别的鱼还真不一样, 是什么鱼?
生:跳鱼儿。
师:对了, 是会跳的鱼。“我”觉得这种鱼特别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读) 我们沙地里, 潮汛要来的时候,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 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有两个字特别有意思, “潮汛”这两个字, 发现什么特点了吗?
生:都是三点水。
师:知道为什么吗?潮就是汛, 汛就是潮。潮分潮涨、潮落, 潮涨在前, 潮落在后。就像“朝夕”一样, 朝是早晨, 夕是傍晚。潮涨的时候叫———
生:潮。
师:潮落的时候叫———
生:汐。
师:你看, 汉字多有意思。
【点评:承———演奏、合作。在整体感知部分, 徐老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指导批注, 渗透学法, 归纳课文”的环节———当“我”回忆儿时记忆中的闰土时, 还有哪些稀奇的事呢?这样的设计, 不仅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更借助师生合作指导了批注阅读的实践, 将学法渗透其中。这正是汪潮教授点评时所说的“环节上的大气是教学的大智慧”。课堂上, 关于“潮汛”, “瓜地刺猹”与“夜里刺猹”, “拾贝”与“捡贝”, “罩”与“缚”的区别等, 让学生亲历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四、披文入情
1.发现问题
师:现在, 同学们再来看一看, 理解了“我”回忆的这四件事, 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我有个问题。这些事都是闰土小时候发生的事, 而不是“我”的事, 这只不过是在闰土的讲述中, 在“我”的梦想中实现的。
师:都是闰土给“我”讲的事儿。我们现在来看一看, 文章当中, 给“我”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事儿。可是先看题目, 文章应该是写什么的?
生:闰土。
师:写人的。是不是出问题了?文不对题。鲁迅这个大作家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再来想一想, 对于“我”来说, 在见到闰土之前, “我”看到过这些事儿吗?经历过吗?这些事儿对“我”来说都是怎样的事儿?
生:新鲜事。
师:对于“我”来说, 都是新鲜事。 (板书:新鲜事) 都是怎样的事儿?还有一个词, 都是———
生:稀奇的事儿。
师: (板书:希奇事) 这个“希奇”的“希”, 我们平时是怎么写的?
生:有个禾字旁。
师:这里没有, 因为鲁迅生活的时期是近代时期, 用的是近代白话文, 我们现在用的是“稀少、稀有”的“稀”, 这个修改是有道理的。来, 我们再来看一看, 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写到事情上去了?答案就在这地方, 自己快速浏览, 看看人跟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这当中有一句话。
(师课件出示文本: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 闰土在海边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应该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这位儿时的伙伴带给“我”的只有这四件事吗?———无穷无尽。你从这儿发现了什么?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儿呢?
生:借事抒情。
师:抒发的是对闰土的思念。你看这些事儿都是在谁的心里?
生:闰土。
师:闰土的心里不仅有这四件新鲜事儿、稀奇事儿, 还有———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
师:对, 闰土心里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板书:无穷无尽) 让我们近距离认识一下闰土。 (课件出示插图:闰土和“我”) 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为什么?
生:戴银圈的是闰土。
师:对了, 课文里说闰土脖子上戴着———
生:银圈。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认出闰土?
生:脸黑黑的那个就是少年闰土。
师:用课文里的话说, 是怎样的脸?
生:紫色的圆脸。
师:还有呢?
生:那个正在比划着什么的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闰土在告诉主人公一些新鲜事儿。
师:嗯, 讲得非常带劲儿。很好。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 正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 闰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2.练说故事
师:这四件事中, 哪一个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生:瓜地刺猹。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先把文中写这个故事的句子找到, 然后说给同桌听。等一下我们试试谁讲得好, 开始吧。
(生找句子, 自由练说。)
3.交流故事
师:谁来试一试, 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 (指名交流)
生:月亮地下……
师:讲得真好 (掌声) , 不仅讲得好, 他讲得跟书上的文字不一样。发现了吗?有哪些不一样?
生:把我和闰土对话的提示语省去了。
师:这不是故事内容。省去了, 真好。再请一个同学来讲。
生: (屏幕出现改写后的文本) “晚上, 我和爹管西瓜去, 你也去。月亮地下……”
师:讲得好。但注意一个字。 (板书“奔”) 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bēn。
师:奔跑、狂奔。但是在这里读bèn, 表示向一个方向跑去。
师:再注意看这段话, 这段话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句子都很短。
师: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这么简短?
(生答)
师:自己再读读看, 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
(生自读)
师:发现了没有, 为什么句子都这么简短?
生:因为这一切都过得很快, 还非常吸引人。
师:因为吸引人, 会给人一种紧迫感。句子如果拖沓, 那么长, 有没有紧迫感?
生:没有。
师:你来读一读。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师:来, 一起讲讲这个故事, 紧凑一点。
(生齐述故事)
师:为了讲得生动, 有些句子尽管中间没有标点, 讲到紧张、吸引人的地方也可以有一些节奏变化。 (范读) “这畜生很伶俐……奔来。”“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 (关注“听”“啦啦”“咬瓜”等几个吸引人的关键词) 我们再来试一试, 注意停顿。
生: (齐) 月亮地下……油一般的滑。
师:通过节奏的变化, 就说出味道来了。这里把猹称作什么?
生:畜生。
师:这个字是一个生字, 上面是一个———玄, 下面是一个———田, 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 (板书“畜”字的象形字) 生在野外的动物叫———畜。
【点评:转———高潮、冲突。学生响亮地抛出了疑问:为什么课文不写闰土是怎么样的, 而是写了那么多闰土跟我讲的事?徐老师机智地用了一个“为什么”将学习的“球”踢回给了学生: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去写事, 而且是闰土讲述的事。学生凭借文本展开讨论、研读。“瓜地刺猹”这一部分课文的研读, 以讲故事的形式突出文本短句的特点, 进而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朗读。在这一环节中, 徐老师将善于朗读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加重要的是, 让学生读得酣畅淋漓、入情入境, 读出那份惊讶, 那份感动, 那份亲切, 水到渠成地得出“因人写事”“以事写人”的写作手法。更高明的是, 徐老师活用课文插图, 让学生更加立体地认识了作者笔下的这个会讲故事、脑子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儿”的闰土。】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 闰土在说这件事的时候, “我”感觉非常的———
生:好奇、憧憬、向往。
师:但是在文章的另一个地方写到“看瓜刺猹”这件事儿的时候, 你看, 对比文本。 (出示第一自然段) 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如果刚才的是紧张、刺激的一件事儿, 那么, 这里更多的是在写人, 是吧。这就是同样的一件事儿, 心情不同, 感受也就不同。像这样的写法, 在鲁迅的文章里有很多。后边还有一件事写雪地罩鸟, 在另外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写到了, 大家课后可以找来比较一下同一件事有什么不同。
师: (指板书) 我忆起闰土的时候, 想起了这么多——— (生:新鲜事。) 想起了这么多——— (生:稀奇事。)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
生:闰土。
师:对, 这些故事都是闰土给他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个人, 也就没有这些事儿。回忆的文章往往都是因人写事。看似写事, 其实是在写人, 因人写事啊! (板书:因人写事) 可是这篇文章除了这些事还有许多文字, 那又是为什么而写的呢?下节课再带你们深入地学一学。
师:下课。
3.《画》教学实录与点评 篇三
教学任务
认识诗中6个生字;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初步感受古诗文化的优美,激发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古诗,识记生字;读懂古诗,了解古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听这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贫困的书生,虽然他家里很穷,但是他读书很用功,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他要去考状元了。因为他平时很努力学习所以他考中了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状元呀,书生可高兴了。但是皇帝还想再考一考这个书生是不是真的有文化,于是他把书生叫到宫殿里,给他看了一幅画,要求书生马上根据这幅画写一篇文章。让我们先来看看皇帝给书生看了什么画。(出示画的图片)
点评:巧用故事穿针引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用一个故事把整个课堂串起来,后面每一个学习板块都离不开这个故事情节,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
指导观察,看图说话
师:谁来说说这幅画上都画了些什么?
生:这幅图上有一只小鸟。(你真细心!)
生:这幅图上有一条小河。(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生:这幅图上小鸟在看远处的大山。(你观察真仔细!)
生:这幅图上有很多美丽的花。(好美啊!)
师小结:这幅图真美呀,有山、有水、有花、还有鸟。(板书:山、水、花、鸟)
点评:认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评价语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情景,初读古诗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我们回到故事里,书生只看了几眼这幅画,就拿起大笔“刷、刷、刷”写下一首诗,皇帝看了直叫“这不仅是首诗,还是一个谜语,用词还很有意思,好好好,真好呀!”你们想不想看看书生到底写了什么诗让皇帝这样连说三个好呀?
师:首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遇到不会读的地方怎么办呢?
生:读一读拼音。
生: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把双横线里的生字读一读,再把双横线里的生字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在诗中圈画生字)
指名读生字,并请读对了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开火车读、大小声读、齐读。
师:既然都能读好这些字了,那么我们把它们送回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这一次注意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同学们,看你们读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谁来点评一下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的字音发得很准。
生:老师读得很流利,还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能。
师:现在请同桌互读,读错了就教教他,读对了就夸夸他。
指名读(小评委),男女生读,齐读。
点评:把古诗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生字教学和朗读训练就十分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扎扎实实。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初读环节,教师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引导全班学生经历了看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放入课文中认读三个步骤,同时采用个别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大小声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使生字学习既实在又轻松。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理解诗文,感受诗意
师:读了这首诗我真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同学会把“近”和“听”读错。
师:那书生是怎样来描写“山”“水”“花”“鸟”这些景物的?你能找出相应的诗句吗?
师:描写山的诗句是哪一句?
生:远看山有色。
师:远远望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啊!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描写水的诗句是哪一句呢?
生:近听水无声。
师: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听到了吗?
生:没听到声音。
师: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
生:听不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画里面的水。
师:你真聪明!那请你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描写花的诗句谁找到了?
生:春去花还在。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
生:因为这是画中的花。
师:哦!我明白了,请你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男女生读。
师:描写鸟的诗句在哪里?
生:人来鸟不惊。
师: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谁来扮演这只小鸟?大家跟它打个招呼吧!
点一名学生上台扮演小鸟。
师:大家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
台上的学生没有说话。
师: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
生:因为它不知道说什么。
生:因为它是画里面的鸟,不会说话。
师:你真聪明,难怪这只小鸟见到我们都没有飞走呢,请你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真有意思,远看——
生:山有色。
师:近听——
生:水无声。
师:春去——
生:花还在。
师:人来——
生:鸟不惊。
师:这么美的画,这么美的诗,谁想来读一读?
指名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叠读。
师:听你们读着读着,我脑袋里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皇帝不是说这也是一个谜语,我已经知道这个谜底是什么了,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生:画(板书:画)。
师:我们明白了皇帝说这首诗是谜语的原因,但是他还说了一句话,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说用词也很有意思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生:这里有反义词。
生:“远”和“近”是反义词。
生:“来”和“去”是反义词。
生:还有“有”和“无”也是反义词。
师:同学们真聪明,看来什么都难不倒你们。
点评: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教师用两个大问题: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首诗的用词很有意思,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用适应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学习古诗,通过对比、想象、朗读,将古诗还原成一幅山、水、花、鸟构成的生动画卷,不知不觉中就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点,领悟了这首诗的趣味与奥秘。
总结
师:今天我们听了一个故事,学习了一首谜语诗,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文化是非常有意思,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谜语诗,下课你们自己去找一找,看谁找的谜语诗最有意思。
点评:教材是例子,这首诗也是例子,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一首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画》教学打破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学得扎实,学得轻松。
4.《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四
师:请坐。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
[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 生:好!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三峡桥夫点评:听歌之后即让学生说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拗脑”。若换成说说听歌之后的感受,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提问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真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它直接导引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切合作家与文本,切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合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实际,有利于发散同时又聚合学生的思维。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要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内容之后才能悟出的,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就直接进入文本内核去谈感情,可能有点“浮躁”吧!] 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好,请你说说。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 生:颂!
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 师: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 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师(诵读):啊,朋友„„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三峡桥夫点评:怎么概括内容呢?这个问题学生3还没有表述完自己的观点,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学生来发表意见。在我看来,应当让这个学生充分表述其观点,以免伤了他的“心”。另外,值得商榷的是:对朗诵词教学的处理,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他们能不能“思考”出朗诵词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
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还有没有?
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师:也就是说还要赞美黄河的精神。哦,是这样来提示后文的。很好,请坐。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我们后面的歌词了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 生:民族精神 师: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 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生齐读朗诵词] [三峡桥夫点评:精彩!学生4对朗诵词所起作用的分析是那么地精辟明晰!她的这一分析是她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结果,是她与文本、与教师展示对话的结果,是她灵动思考的表现。老师对两位学生的发言做了及时地总结,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到读诗的方法上来,使“授之以渔”的工作显于无形。这样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师:唱出我们的赞歌。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那我们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浏览,大略地看,是一种粗读。读,是要花一定时间的,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看完,老师就让学生发表意见,太仓促了些,有点“马未走却已观花”的感觉。]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 生5:气势磅礴。
师:气势磅礴,对吧!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很好。请坐。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有没有同学?好,请你!生6(诵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读得很用心,很动情!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好,还是请你说!
生7:我觉得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师:动词上面?这些动词都是在描绘什么? 生7: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师:那种动态,很好!请坐!那具体来说说!咱们?哪些动词?我们怎么来读?有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学生自读] 师:好,我来想请同学说一说,哪些词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把它读好!好,请你说!生8:有“奔向东南”的“奔”。师:奔向东南,要读出什么感觉? 生8:读出——
师:这种黄河水是什么状态呀!生8:流动的。
师:流动的,而且是怎么流? 生8:飞速地。
师:飞速地流,一泻千里地流。让我们读的时候,这个“奔”字,这一句诗就应当读出,读得怎么呀? 生:要快一点。
师:哦,对了,要读得快一点,是吧!好,你来试一下!生8(快速地):奔向东南!师:奔向东南,要用力!“奔”字要读好,还有哪个字呢?好,你接着说!生8:还有“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师:“掀起万丈狂澜”的“掀”,怎么读呢?
生8(高声地):掀起万丈狂澜!师:哦!“掀”是一个? 生:动词。
师:动词,而且掀的状态是掀起了万丈狂澜,表现了水势的什么? 生:高。
师:浩大!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怎样?惊涛澎湃—— 生(齐):掀起万丈狂澜!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好,请你说。生9:我认为还有“望黄河滚滚”的“望”。师:“望”要读好。
生9:应该拖长一点。因为作者是站在高山上面。
师:作者站在高山上面来看。望远,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景象啊? 生:非常地磅礴。
师:哦,非常地磅礴。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的,应当怎样?适当地延长一点,体现一种高远的感觉。来,试一下这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 师生(齐):望黄河滚滚。
师:很好!望黄河滚滚。很好,还有没有关键词?请你说。生10:我认为“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师:太好了。这句表现的是黄河的什么状态呀!生:宛转?
师:九曲连环。那么声音也应当随之变得有起伏的变化。是不是?来,试一下。浊流宛转—— 生(齐):结成九曲连环。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生:关键词)关键词、句,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节诗读一读。注意,读好关键词。“我站在”预备,起!生(齐):我站在„„劈成南北两面。师:嗯,劈成,劈应当是什么感觉? 生:用力,干脆。
师:呵,对!干脆!劈成南北两面!对吧!把中原大地劈成—— 师生(齐):南北两面。[三峡桥夫点评:如何读出诗之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意见给予了充分地尊重,对话也体现出平等原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奔”、“掀”、“望”、“劈”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与老师、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与文本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和语用经验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音,笔者注)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生11:有“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赞颂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师:哦,历史的贡献。那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你们认为,在情感的浓缩上最有作用的(诗句)是?好,你说!
生12:我认为,应该是“啊,黄河!” 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不是。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好,开始![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我问一下,有没有体会到三句“啊,黄河!”是不是一样的处理呀!好,请你说!
生13:我认为不是的。“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描写黄河对中国的—— 师:哪里?
生13:是第一个“啊,黄河!”。师:第一个“啊,黄河!”对吧? 生13: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应该把第三个“啊,黄河!”读得非常地、好像是非常地敬佩似的。
师:感情到这里达到了一种巅峰、高潮,对吧。我们在这里,感情就要处理地非常地到位,好!她发表了她的观点,还有没有同学来阐释一下你的感觉。好,请你说!生14:我认为三个“啊,黄河!”也不能读成一样地感情,因为第一个“啊,黄河!”这里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师:深情一些,对吧? 生14: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师:像个巨人!哦!
生14:第三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师:赞美之情达到了顶峰。那,我想请同学,三个同学来试一试。刚才我们同学们体会了„„你,能不能来三个同学把这三段读出来?第一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第二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读。第三段呢?“啊,黄河!”好,请你读。那这样,我们来听一听,他们能不能读出变化。
生15: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16: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生17: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师:怎么样?挺不错的。请坐,三个同学。我们可以看到,三节“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很好,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诗歌教学,读为首要。师生对三节“啊,黄河!”内容的学习正是通过读——这一首要的语用行为来实施:有整体感知式地读,有选点突破式地读,有老师、学生个体的范读,有学生间的合作读,有师生赏读,有学生个人悟读„„读出了诗之韵、读出了诗之情、读出了诗之美。其间,学生的参与也是积极地、主动地、有效地。我们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诗意地解读着文本。他们个性化地理解(发言、朗读等)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学生对在读诗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应如何把握其情感所做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他们在读诗时对情感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这就是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式课堂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灵动教学!]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那也就是说,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好,请你说!生18:我认为要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它,然后仔细地品味它,才能读好!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对吧!很好,这是一条好经验!还有没有,请你说。生19:我觉得要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师:哦。还要揣摩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怎么样啊?放进去,对吧!很好,请你说。
生20: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或者是介词。
师:关键的词,无论它是哪种类型的词?什么的词叫关键词呢?(就是)最能够体现它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善于学习呀!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平时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为了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除了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要读好关键词,要理解,要投入情感,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十分必要。老师与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生搬到课堂灌输给学生让其接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的作用将是何等地巨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生21:我们可以在后面布置背景。
师:在朗诵的后面布置背景,这样可以?也就是说,把我们的什么呀?把朗诵诗歌的环境布置好,这是一个好主意!好,后面那位女生!对,就是你!生22:还可以在朗诵时配上音乐。
师:噢?还可以配上音乐!音乐可以让我们的朗诵更有什么呀?对,气氛!好,你来说!生23: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师:还可以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是吧,还有没有?好,你来说。生24:还可以做手势。
师:还可以做手势,就是要干什么呀?是不是自由乱做呢?应当随着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吧!还可以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哎呀,同学们的方法还挺多的。那咱们这样,你们来试一下。等会儿,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能把我们刚才所运用到的方法运用好!自己来组合,咱们现场组合,你认为要分角色跟同学、同伴互助的,这时候我们就组合。然后,我们等会儿就请同学来表演。好,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学习)
[三峡桥夫点评:小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可以使用的,但关键是这种学习一定要给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从课堂上的表象来看,学生还未来得及分角色读完一遍就早早收场,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做样子式的小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找自己的同伴,小组一块进行了合作。咱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个小组)想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好,你们这组先来,好不好?你们是怎么组合的? 生:我们是分角色朗读的。师:好,分角色朗读。请!(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毕。)
师:怎么样啊?(学生鼓掌)那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合作的经验。那这样,全班来一次大合作,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来分一下角色。老师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出情感。黄河颂,光„„ 生25: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围绕“在诗歌朗诵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运用“手段”来看,能用于课堂当堂操作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范围的),可能仅有分角色朗读了。而分角色朗读是读法中的一种,给朗读配乐、布景、加入肢体动作甚至伴舞等才是别样的手段呢。] 师:很好,我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读诗的方法。这就是《黄河颂》。它只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那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吗? 生:想!
[三峡桥夫点评: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种聚会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教学应把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学习场中去,使后继性学习成为不断衍生的生命活动。在这里,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掌握学习方法,走出课堂去学语文,了解更多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是在告诉学生学习的这些道理。老师这样“抛砖”,学生自然便会引得“玉”来。] 师:那咱们今天的课呢,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解《黄河大合唱》,去真正地感受到黄河的气魄。当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读诗、了解《黄河大合唱》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学着给它每一段歌词都加上一点朗诵词,以增强我们的读书效果。呵,那怎么加朗诵词,朗诵词有什么作用,还记不记得?
[三峡桥夫点评:对《黄河颂》的学习,在方法性知识的迁移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添加朗诵词不失为一种好的设计,这样做又可能应了部分专家所批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了就要用”,使语文教学有功利化的趋向。但我看来,这种训练是必须而且对路的。我是同意吕渭源先生观点的,知识可以分为知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对于知识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积累;而对于方法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历练。积累的知识不一定当堂就用,当属学以致用;而方法技巧性知识则要通过历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了就要用,当堂训练十分有必要。仿写是方法性知识,可以“学了就要用”,所以,华老师要求学生现场创作朗诵词,这是很对路的。] 生:记得。师:那咱们今天就来个现场创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章——《保卫黄河》。同学们来听一听,来一个即兴创作,看同学们能不能马上给它填上朗诵词。如有会唱的同学,因为这首歌非常熟悉,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点击课件,播放《保卫黄河》。师提醒:边听边感受,想一想如何创作朗诵词。]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来,好,后面那位男同学,你先来说。
生26:五千年来,你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我们会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师(笑):我们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他是这样来理解保卫黄河的,有个性!好,你来!生27:啊,朋友!黄河正在怒吼!它正以它英雄的气魄在咆哮!它跃过昆仑山脉,流过黄土高原。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师:嗯,她(的朗诵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歌词里头的一些重点给它引用、引录出来,对吧!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好,你说!
生28:日本现在正在侵略中国,现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我们用歌声来鼓舞人们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嗯,他(的朗诵词)也有一个特点。点明了这首歌词,它要„„创作的当时的一个背景。面对日寇的入侵,我们怎么拿起刀枪来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好,请你来说!生29:起来吧,每一个华夏子民。中国正处在亡国的危急时刻,让我们提起武器,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全中国!
师:嗯,感情抒发得很自然。非常不错啊,同学们的创作!看来呢,我们在写朗诵词的时候,要把歌词本身的内容理解,还要能够提炼出精华的内容,把我们的情感放进去。不错!我们来看看原作的朗诵词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不好? 生(齐):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象猪羊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三峡桥夫点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仿写有什么要求,如何仿写朗诵词,在仿写时应注意些什么„„这些,老师在对学生的仿写结果进行评价时,坚持了正面引导,这样做好!]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什么呀?(生:方法。)哦,方法。而且还现场创作了一段朗诵词。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学生应把在课堂上学得的语文知识和语用经验运用到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与阅读教学联系十分紧密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场,我们做老师的,就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交际场里去学语文,用语文。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又成为学生新的学习的开始,这样处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体现出前卫的教学思想。] [吴云总评:美国有一位名叫威廉•亚瑟•沃德的学者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他认为,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华清老师当属于“卓越的教师”。整节课,她没有采用平庸的说教,没有停留在解惑与示范上,而是立足于开启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开展了一次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而且侧重于“授之以渔”的文本聚会。她对课程资源的灵活调用、与学生、文本之间开展的多元对话以及她那亲切的教态、圆润的声音,高超的教学驾驭技巧,我学之难就。但统观整个教学流程,我还是心生几点疑惑:一是受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参见前面点评);二是部分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太强,刻意地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使教学流程过于紧凑、拘谨;三是课堂上没有看到学生动笔,须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是要引起每位教师高度重视的;四是师生的口语用语过于随意化,语用行为的优化意识不是很强;五是“提问权”被老师牢牢握在手中,学生只在解决问题而少有问题提出,学生是被引领着去“主动”地诠释老师的提问。如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则是教学之对话的最佳状态。] 注:本课堂实录出自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制作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光盘,执教者为宜昌市第十中学语文老师华清。点评,仅为笔者个人意见,并没有与执教者本人面对面交流。言辞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及执教者本人批评、指正。
5.二上《坐井观天》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五
《坐井观天》精读课实录
执教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兴安一小 李雨
点评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教研室 吴玉林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坐井观天》。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读了生字,知道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两只小动物见面说了些什么呢?想知道吗? 生:(齐)想!
【承上引入,用语简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快速把学生带入到第二、三自然段,保证了学生充分的精读时间】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师:打开书。认真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两只小动物说了些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读课文2、3自然段。)师:谁想做小青蛙来问一问小鸟?
生:你从哪儿来呀?(疑问语气不十分明显)师:注意,这句话后面是问号。谁还能读? 生:你从哪儿来呀?(疑问语气明显)师:谁还能读? 生:你从哪儿来呀? 生:你从哪儿来呀?
师:我们一起替这只好奇的小青蛙来问一问吧!生:(齐读。)
师:那谁来替小鸟回答?
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师: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有多远呢? 生:很远很远。
师:是啊!一百多里一定很远很远,飞了这么远,一路上小鸟都飞过了哪些地方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跟随小鸟去看看吧!(播放课件)小鸟飞过了山野,飞过了平原,飞过了街道,飞过了稻田,飞了这么远,你能读出来吗?
生: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读“一百多里”时语气稍平淡)师:听他读你觉得小鸟有飞了一百多里远吗? 生:(齐)没有。师:(指刚才读的学生)你能再读吗?读出小鸟飞的远,口渴了。生: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这次读得还一般,读“一百多里、口渴了”时语气还平淡。)师:谁来帮他读?
生: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这次读得较好,读“一百多里、口渴了”时语气稍重。)师:好。就这样读,自己先练练。生:(自由练习读)
师:想分角色来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吗? 生:想。
师:(指一男生)你读青蛙的话,(指一女生)你读小鸟的话。老师读旁白。
我们开始。青蛙问小鸟。生:你从哪儿来呀? 师:小鸟回答说。
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有读有议,朗读指导有层次】
(二)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师:读得好。听到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那么远,青蛙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接着读第4自然段青蛙说的话。生:(自由读文)。生:(读第4自然段)
师:青蛙说小鸟“别说大话了”,“说大话”什么意思? 生:“说大话”就是吹牛的意思。
师:那么青蛙觉得小鸟说什么大话,吹什么牛了?
生:青蛙觉得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是在说大话、吹牛。【巧妙引导了解“说大话”意思】
师:奇怪!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飞了一百多里是在说大话呀? 生:因为青蛙觉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板书 井口大)井口多大呀?大家伸出胳膊比一比,告诉老师。
生:(做动作)
【包括后面的板书,时机很适合。通过做动作感知井口大小,为低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
师:原来小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呀!这么大的天还用飞一百多里那么远吗?小青蛙根本不相信小鸟的话,小青蛙的话该怎么读好呢?自己练习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师:谁来读?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注意叹号和问号,同时如果把“说大话”和第二个“那么”读得稍重点就更好了。自己先练练。生:(自由练读)师:谁来读?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读得多好啊!谁还想读?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生: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听了青蛙说的话,小鸟又是怎么说的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5自然段小鸟说的话。
生: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小鸟觉得天有多大呀? 生:很大很大
师:有多大呢?能用书里的词来说吗? 生:无边无际。
师:(板书 无边无际)无边无际,是说天大到什么程度? 生:天大得望不到边际。
师:天大得都看不到边际了,谁能替小鸟告诉小青蛙? 生: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师:读得好,谁还想替小鸟告诉小青蛙? 生: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第4、5自然段,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同桌两个人练习分角色来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男生)你读青蛙的话,(指一女生)你读小鸟的话。谁读旁白。开始。
生:(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教学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仍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注意“说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教学,有读有议,朗读的指导很有层次】
(三)间休 【通过间休,一节40分钟的长课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两节20分钟的短课,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学习】
(四)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觉得天就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说天无边无际,他们俩个争论不休,倒底谁能说服谁呢?我们继续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小青蛙的话?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师:小青蛙相信小鸟的话了吗? 生:小青蛙还是不相信小鸟的话。师:从哪儿知道的呢?
生:小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天就井口那么大,相信自己不会弄错的。师:小青蛙为什么这样坚持自己不会弄错呢?我们和小青蛙到井底去看个究竟吧!大家看书上61页插图。青蛙坐在井底,他抬头看见的天空有多大呀? 生:就井口那么大。
师:因为小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从没有出去过,所以他坚信自己不会弄错的。第6自然段,我们要读出小青蛙的自信,快练习读读吧!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小青蛙的话?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师:小青蛙说这句话时有怎样表情? 生:它是笑着说的。
师:小青蛙为什么笑着说?
生:它认为小鸟的话是错的,所以笑。
师:听了小青蛙的话,小鸟也笑,倒底怎样才能让小青蛙相信天是无边无际的呢?想知道小鸟有什么好办法吗?自己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吧!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小鸟的话?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师:这是小鸟第几次说小青蛙弄错了呀? 生:第二次。
师:第一次小鸟是怎么说的呢?快回到文中找一找。生:第一次小鸟说:你弄错了。师:(出示课件:
1、你弄错了。
2、你是弄错了。)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两次“弄错了”有什么不同。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第二句多了一个“是”。
师:多了一个“是”,就更加在语气上肯定小青蛙弄错了。谁再读读小鸟的话?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师:多聪明的小鸟呀!让我们也来帮小鸟劝劝小青蛙吧!
生: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想和你们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生:(齐)好。师:老是读第6自然段小青蛙的话,你们齐读第7自然段小鸟的话(随后教师读第6自然段小青蛙的话)。生:(齐读第7自然段小鸟的话)
【教学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仍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注意“笑”“是”等词语教学,有读有议,朗读的指导很有层次】
(五)拓展想像,领悟寓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青蛙终于跳出了井口,我们想像一下,小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 生: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
生:会看到地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生:会看到碧绿碧绿的草地。
师:看到这么多的美景,小青蛙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青蛙会说外面的景色可真美呀!生:会说我早一点跳出井口就好了。
生:小青蛙会说“谢谢你,小鸟。是我错了,我终于知道天空是无边无际的了。”
【在阅读教学的情境氛围中,巧妙命题,组织说话,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阅读中有表达,体现读说(写)结合,使阅读教学课内涵更为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理解“坐井观天”
师:是呀!如果只是坐在井里看天,那就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只能做一只井底之蛙。我们要不要学习小青蛙呀。生:(齐)不要。师:只有跳出井口来,才能看到无边无际的蓝天。才会知道自己真的错了。对吗? 生:(齐)对。
【考虑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只引导学生感知“坐井观天”寓意】
(七)引读全文,回归整体。
师:让我们把《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完整地读一读吧!生:(自由读全文)
三、识字教学
师:故事讲完了,故事里的字词你还认识吗?(出示词语:井沿 边际 不信 弄错)开火车领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词语)
师:再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词语)
师:好。去掉熟字,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沿 际 信 错)开火车领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生字)
师:再读。这列(指一列)来吧。生:(跟齐读生字)
四、写字教学
师:(出示生字:沿 际 信 错)看这四个生字,结合字形说说你的看法。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生: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师:真会观察!跟老师学习写一个吧。学写“沿”字行不行? 生:(齐)行。
师:看老师写,写三点水要注意什么? 生:中间的点要向外一点。
师:对(书写三点水)右上角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几”字不带勾。
师:这个“几”字不带勾,看老师写(写完“沿”字),其他字自己能写好吗?
生:(齐)能。
师:好。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生:(练习书写)
【低年级识字、写字量较大。教师在本课时留有专门时间进行本课一部分生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分散了本课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识字、写字。】 板书:
13、坐井观天
(小鸟图片)无边无际
(“井”的简笔画)
井口大
(青蛙图片)【简评】
一、注重字词句段训练。本节课是低年级课文精读课阅读教学,教学中能结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落实有关字词句训练内容,体现低年级课文精读课阅读教学特点。
二、注重强化朗读训练。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师都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是低年级课文阅读教学重点之一。本课朗读训练有明显的层次感。
三、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利于落实语文教学情感目标。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激励性的语言,良好的示范,生动的画面,精心的教学设计等,都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课文阅读教学重点之一,低年级识字、写字量较大。教师在本课时留有专门时间进行本课一部分生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分散了本课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识字、写字。
五、注重优化教学结构。本篇课文精读课的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与本篇课文其它内容教学安排联系密切。精读课用时40分钟,内容较为丰富,完成了本篇课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在精读课之前,安排了一个20分钟的预习课,预习课结合课前预习,初读了课文,认读了生字词语,学习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为精读课做了必要的准备。有利于教师在精读课上创设教学情境,完成精读课主要教学任务。在精读课之后,安排了一个20分钟的练习课,继续深化读写的训练,符合学生认识规律。20分钟短课的另一半时间安排其他适合用半节课时间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语文单元教学内容多样化需要,有利于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过程。本篇课文课堂教学共安排80 分钟,不突破同类课文通常所用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合理地用好课堂阅读教学课时,就是在优化教学结构,浓缩语文课时。附课文:
坐井观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6.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山野、树林吗? 生:喜欢。
师:那就让我们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的感受。(播放小兴安岭的录像。▲注:没有声音的片断)
生:这个树林好美,有好多树,好多植物、小动物。可惜就是没有声音。
师:是的,你们看,这么美的环境没人来介绍多么可惜呀!你们想认识它吗?想帮这段录像配音吗?
生:想。
师:其实这里是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它的美丽富饶你们已经见过了,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的魅力吧!
(出示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大家齐读课题,看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美丽的小兴安岭。
生:今天学习介绍小兴安岭的课文,那里很美。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它,看谁最能体现出它的美丽,我就邀请他为刚才的录像配音,当个小小配音员。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阅读课文一遍,划出本课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最勇敢地站起来读出生字、词语给大家听听?(师在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由选读字词。)师:他们刚才读得对吗?
生:对,只是小兴安岭的兴读错了。它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不读第四声,读第一声。师:你听得很认真!我们就应该学会这样认真凝听别人的说话。全班齐读字词。(学生大声朗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生字、词语,相信对学习课文会有帮助。接下来我们听听录音带朗读第一段,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看书)师:好了,听完录音,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兴安岭到处都是树,像绿色的海洋。师:看看图片,哪张最能体现像绿色的海洋这个情景?
(出示电脑课件,一幅只有一棵树,一幅有十几棵树,一幅有几十棵树)生:是第三张,图上有好多树,密密麻麻的,没有一点空隙。师:那由你们来当小记者,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小兴安岭。(师放录像片断一,学生练习介绍)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书时可以象刚才放录像一样,在脑海中将画面显示出来。读书就是要这样多读多想,才有更好的收获。
师:我们现在分成四组进行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出来让别人感觉到最美?每组读一个 自然段,思考这四段分别写小兴安岭的什么?(学生分组朗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师按顺序放录像片段二、三、四、五)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生:第二段写小兴安岭的春天,第三段写夏天,第四段写秋天,第五段写冬天。师:这四段将小兴安岭的美丽写得格外吸引,就让我们细细的品味这一杰作。屏幕上有一个自学汇报表,将你在课文中发现的景物写出来,读一读。再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同伴互相交流,完成自学汇报表)
师:老师很高兴看到刚才大家发挥了互相帮助的精神,运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自学汇报表,这是难能可贵的。就让我看看大家的劳动成果吧!
(学生展示自学结果,老师评价)
师:看着大家,老师为有你们这样认真努力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你们也会为祖国有这样美丽富饶的小兴安岭而感到骄傲吗?
生:会。
师:那就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爱!请齐读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师:看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你对它又有些什么新的认识? 生: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师:你想象中的宝库会有些什么?小兴安岭的宝库有些什么?
生:宝库就是收藏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的地方。小兴安岭里也有许许多多珍贵的物产──人参、紫貂等。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好,让我们再一次看录像,分男女生当小配音员,介绍美丽富饶的小兴安岭。
(学生分两部分:男生读,女生看、评;女生读,男生看、评)
师:在中国,象小兴安岭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它们,学会用自己的双脚去了解它们,更要学会用我们的双手保护它们。壮丽山河时刻等待着你们的光临!
(全班欣赏祖国各地图片)【点评】
7.《平移与旋转》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七
教材并非圣经, 它只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载体, 在本节课教学中, 教者不拘泥于教材, 敢于思想, 敢于创新, 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解决, 教学难点也得以成功突破。首先, 开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这样的设计,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饱涨着热情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游戏的进行也巧妙地为后面探究平移特点做了有效的铺垫。其次, 在引导学生感悟平移的特点时, 教者出示了三个小杯子图像, 然后直观演示它们不同的运动过程, 请学生判断哪个头像的移动是平移。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反思的学习平台, 提供了有启发性的、互动式的对话模式, 使学生在思辩中自主体验到了平移运动的基本特征。
判定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材上呈现的平移素材是小房子图片, 在此, 教者再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其改易成点线更加鲜明的三角形, 我认为这一简化性的设计更为合理, 更具科学性, 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引起了学生对图形中点、线的关注, 为思考可以抓住一个点或一条线来研究整个图形的平移成功搭设了“脚手架”, 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
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本节课中, 教者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 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 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画面, 回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 教者还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优化了教学效果。如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平移过程等, 借助动感的画面, 美妙的音乐, 化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 静与动相结合的情境不但唤起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探究的热情, 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
(一) 开展游戏活动, 积淀感性经验
谈话引入:
师:听说咱班同学最喜欢做游戏了, 这节数学课牛老师就先和大家一起玩两个小游戏, 你们高兴吗?
师: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叫"移石子", 现在, 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方格纸和一颗小石子, 怎么移呢?听好了, 老师要和大家同时进行石头、剪子、布, 谁赢我一次, 就可以把石子向任意方向移一格, 再赢一次, 再移一格……咱们比比看谁移的格数多, 好吗?
(二) 创设具体情境, 感知运动特点
1.分类,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师:刚才我们通过做游戏将石子和图片运动起来了,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运动的现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建筑工地上升降梯的升降、风扇的转动、缆车的滑动、旋转门的转动、推拉窗户、飞机螺旋桨的转动六幅画面, 教师演说, 并引导学生用手势跟着一起做运动)
2.建立表象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体平移和旋转现象,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静静地想一想平移是怎样运动的, 旋转又是怎样的呢?
3.探究平移的特点
谁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平移?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下面请几个小杯子来帮助我们共同研究。 (课件出示小杯子图片)
(1) 这有三个小杯子, 现在我要将每个杯子都进行一次移动, 请大家仔细看, 认真想:哪个杯子的移动是平移呢?
(2) 汇报, 说说前两个杯子的移动为什么不是平移?
生1:第一个杯子移动时倒了。
生2:第二个杯子是跳起来移动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平移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 (板书:方向不变, 直线运动)
师:根据这两个特征咱们检验一下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是不是平移呢? (讨论推门时, 门是在平移吗?)
4.学数平移的距离。
看来大家对平移运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下面咱们就利用平移继续做游戏。
方法一:看三角形的顶点, 它向上平移了5格, 所以三角形向上平移了5格。
方法二:三角形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间隔两个格, 三角形本身占三个格, 加在一起是5个格。
方法三:两个三角形之间空两个格, 所以是平移两格。
师: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平移过程, 数正确的同学一阵欢呼)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4:不管抓住图形的哪部分, 都能数出三角形向上平移了5格。
师: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刚才还有人用图形本身所占的格数加上中间空的格数也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是吗?这个方法也不错, 是个聪明的数法。有了这些正确的方法, 相信你们一定能正确判断出这次三角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课件演示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
学生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数法。强调不要找错对应点。
(三) 拓展练习, 应用平移与旋转
1.图形变换题:左边的图形经过怎样的运动与右边的图形重合。
2.游戏:向左平移两步, 向右平移三步。
以一只脚为中心旋转一圈。
3.请大家不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动作离开这间教室。
8.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八
设计意图: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我给幼儿讲述了《青虫变蝴蝶》的故事。活动结束时,许多幼儿饶有兴趣地问我一些关于小青虫的问题,如“小青虫是怎样趴在叶子上一动不动的?”“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飞走的?”由此我发现幼儿非常喜爱小青虫,对小青虫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我创编了故事《小虫青青》,并编制了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音乐,使幼儿通过音乐故事表演来满足好奇心和表现欲。
原创音乐《小虫青青》鲜明的节奏变化和逼真的声效,带给幼儿极大的听觉想象空间,适合幼儿欣赏和表演。该教学活动设计的主旨是引导幼儿感受与想象音乐内容,理解音乐元素的变化,把握故事情节变化和角色转换的表现特点,达到音乐与表演的统一。
目标:
1、理解故事《小虫青青》的情节,尝试结合音乐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2、感受合作表演带来的乐趣。
准备:
1、幼儿了解小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2、原创音乐《小虫青青》,原创故事《小虫青青》。
3、小青蟲、大公鸡头饰,道具,树叶,CD播放机。
过程:
一、倾听配乐故事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虫青青》的故事,请你们仔细听。
(教师以完整的原创音乐《小虫青青》为背景,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并有意识地让故事情节的变化与音乐元素的变化相匹配。)
师:故事里都有谁?
幼:大公鸡/蝴蝶/小青虫/蚊子。
[提问的目的是让幼儿记住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为下面的表演作铺垫。]
二、根据配乐故事设计表演动作
(一)教师分段讲述配乐故事,表演大公鸡的动作,并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和故事情节创编小青虫的动作。
师:下面我们一边讲故事一边来表演。老师扮演大公鸡,你们扮演小青虫,注意倾听音乐。
1、播放音乐第1小节到第8小节,见谱注(1)(2)。
师:天亮了,小青虫来到草地上快乐地爬呀爬呀,小青虫是怎么爬的?
(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
2、播放音乐第9小节到第14小节,见谱注(3)。
师(提示听音乐的变化):忽然,谁来了?
幼:大公鸡。
师:一只大公鸡恶狠狠地走过来,这时小青虫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
幼:非常害怕。
师:你们做做看。
(幼儿用各种动作和表情表现小青虫害怕的样子。)
3、播放音乐第15小节到第33小节,见谱注(4)(5)(6)。
师:大公鸡恶狠狠地走过来,一把抓住小青虫,小青虫拼命哀求大公鸡别吃它。这时,小青虫是怎样说的?它是用什么样的动作去哀求大公鸡的?你们一边说一边做做这个动作。
(幼儿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哀求的样子。)
师:大公鸡有没有同意小青虫的哀求?
幼:同意了。
师:对,大公鸡点点头,轻轻地把小青虫放到了叶子上。
4、播放音乐第34小节,见谱注(7)。
师(提示音乐转换):哎呀,下雨了。小青虫赶紧避雨,它是怎么避雨的?
(幼儿设计各种避雨动作,教师请个别幼儿示范。)
师:大公鸡也赶紧过来帮忙遮雨,它会怎样给小青虫遮雨?
幼:用裙子/衣服/翅膀。
5、播放音乐第35小节到第40小节,见谱注(8)。
师:太阳出来了,小青虫热得直冒汗。让我看看小青虫热成什么样了?
(幼儿表演热得冒汗的动作和表情。)
师:大公鸡赶快帮忙给小青虫遮太阳和扇风,心想别把小青虫热坏了。
(幼儿用衣服、裙子、手臂等表演给小青虫扇风。)
6、播放音乐第41小节到第56小节,见谱注(9)(10)(11)。
师:夜深了,小青虫是怎样打瞌睡的?
(幼儿表现小青虫打瞌睡的动作和表情。)
师:蚊子出来了,大公鸡赶紧打蚊子,可它不能把小青虫吵醒。你们来表演一下,大公鸡是怎么打蚊子的?
师:最后大公鸡累得怎么样了?
幼:睡着了。
7、播放音乐第57小节到第74小节,见谱注(12)(13)(14)。
师:吱啦啦……谁出来了?
师:一只小蝴蝶使劲地从茧里钻出来。你们来表演一下蝴蝶怎样使劲从茧里钻出来的。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设计小青虫挣扎着从茧里钻出来变成蝴蝶的动作。)
师:小青虫从茧里钻出以后,它就怎么样了?它还喊了一句什么?你们做一做。说一说。
师:这时大公鸡在干什么?
幼:睡觉。
(教师表演大公鸡趴在地上,幼儿扮演小青虫边说“大公鸡再见”边飞走了。)
8、播放音乐第75小节到第77小节,见谱注(15)。
师:大公鸡惊醒了,望着飞走的蝴蝶,说:“哎……上当了!”(教师做出惊醒、失望的表情。)
[在本环节中,幼儿通过倾听教师生动的故事讲述、观察教师形象的动作表演,进行创意模仿练习。]
(二)师幼互换角色,边听音乐边创意表演。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这次我演小青虫,你们演大公鸡。
(分段播放音乐,引导幼儿随音乐一一表演大公鸡的动作、表情。如大公鸡饥饿与凶狠的表情和动作,帮助小青虫遮雨、扇风、打蚊子等动作和神态。)
[在这里,教师采用了师幼互换角色表演的方法:第一个层次,教师示范表演在前,幼儿创意表演在后。教师通过示范表演大公鸡的动作和神态,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按照故事情节的变化来设计小青虫的动作和神态。第=个层次,师幼互换角色,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表演大公鸡的动作和神态。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减少语言指导,重点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变化,使音乐的变化与角色表演相匹配,再现故事情节。]
三、整体欣赏音乐
师:下面我们完整欣赏一遍音乐,边听边想每一部分音乐都表现了什么。
(幼儿安静地欣赏音乐,教师用简单的表情和动作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动与静的转换,让幼儿在安静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再现故事情景,将音乐中的多元素变化与故事中的角色变化相匹配,感受和理解完整的音乐形象,为下一步的故事表演奠定基础。]
四、听音乐表演故事
1,分角色表演故事。
师:下面,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商量一下谁演大公鸡,谁演小青虫。
(幼儿自由结对,相互协商角
色分配,配班教师摆放树叶。教师分发头饰。)
师:在表演时,一只大公鸡只能抓一只小青虫,看到小青虫哀求,大公鸡要迅速地把小青虫放到叶子上。
(幼儿表演时,教师在音乐转换时适当提示幼儿注意角色的变化,增强幼儿对音乐旋律和节奏变换的敏感性。)
2、互换角色表演故事。
师:请你们互相交换头饰表演,要仔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这次表演中,教师没有作任何指导,而是退到观众席上欣赏孩子们的表演。)
师:你们把大公鸡照顾小青虫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好,但是有些小朋友没有按照节奏来打蚊子,下一次表演时,你们肯定能把这个动作做好。
点评:
音乐故事表演,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形象生动和情节有趣的故事来帮助幼儿欣赏和感受音乐作品,并根据音乐风格和故事情节来自主设计动作和表演,充分表达对音乐作品风格与元素的理解,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活动“小虫青青”是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它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故事情节的变化与音乐元素的变化相匹配
故事《小虫青青》中的三个角色形象鲜明生动,易于表现。情节虽然简单,但富有节奏。同样音乐《小虫青青》也是形象鲜明,段落清晰,音乐的衔接与转换处特点明显。另外在该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结构,教师还在音乐中加入了雷声、蚊子叫声、说话声等声效,既增强了音乐的形象性,突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化特点,又与故事情节的变化相吻合。
2、环节安排层层递进
活动一开始教师让幼儿完整欣赏配乐故事,初步感知音乐和故事。接着,让幼儿边欣赏故事、音乐边设计动作。而后让幼儿整体欣赏音乐,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角色表演作好铺垫。最后,分角色完整表演音乐故事,体验音乐故事表演带来的快乐。这样层层递进的引导能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更好地感受并表现音樂的细节。
3、整合多领域教育内容
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倾听故事、音乐和进行动作表演等,使多领域的教育内容得到整合,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发展,,在愉快的音乐故事表演中,幼儿掌握了小青虫变成蝴蝶的科学知识,学会了按照多种符号思考和表达,发展了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附故事:
小虫青青
天亮了,小青虫来到草地上快乐地爬呀爬呀,玩得可高兴了。忽然,一只大公鸡恶狠狠地走过来,一把抓住了小青虫。小青虫拼命地哀求大公鸡:“大公鸡啊,求求你现在不要吃我,等你把我养得又肥又大的时候再吃吧!”大公鸡点点头,轻轻地把小青虫放到了树叶上。
哎呀!下雨了!小青虫赶紧想办法避雨,大公鸡也赶快过来帮助小青虫遮雨;太阳出来了,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小青虫热得直冒汗,大公鸡赶快过来帮助小青虫遮太阳、扇风;夜深了,小青虫在茧子里睡着了。蚊子出来了,大公鸡怕它叮小青虫,赶紧打蚊子,“嗡……”“啪!”“嗡……”“啪!”最后大公鸡累得趴在地上睡着了。
【雪教学实录点评】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太阳》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10-12
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09-25
秋水教学实录07-07
斜面教学实录08-01
灰雀 教学实录08-17
《山寨》教学实录10-17
瑞雪教学实录10-22
古文教学实录01-14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