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2024-07-17

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13篇)

1.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篇一

2005年GCT入学资格考试逻辑推理能力试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假设C项是前提,即要知道一个命题的真实性,通过观察或实验证明为真即可。因此可推知题干中命题不能被证明为真,所以无法知道任何宗教命题的真实性。因为有了C项前提,所以使题干的推论更合乎逻辑。2.【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讲述了对待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的态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A、B、C选项的陈述都不正确,因此答案为D。3.【答案】C。

【解析】题干中说从皇帝的日记中不能看出皇帝的真实形态,所以只有将正史与野史结合起来,才能看出皇帝的真面目,即得出结论必须读野史。因此答案为C。4.【答案】B。

【解析】假设B项为真,地价的上涨幅度与房价比起来是很小的,因此就不能得出题干中的断言:地价上涨是房价猛涨的罪魁祸首。A和D项虽然也说明地价的上涨与房价的上涨有关,但没有B项的反驳力度强。因此答案为B。5.【答案】C。

【解析】题干的论证是:近几年因为政府加大投资才会出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这不表明是经济的良性循环。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项。6.【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陈述的条件我们可以推出前三项,但D项无法推出。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推理问题。由所给条件可判断C项为真。8.【答案】D。

【解析】根据文意,我们可以判断上述论证依赖的假设正确的是D项。9.【答案】B。【解析】若B项为正确假设,即前提是仅仅忠实地记述历史事实的史学作品不是好的史学作品,因此可以得出好的史学作品必须突破那些僵化的历史真实观,真正触及到历史人物的灵魂,写出历史的本质真实来的论证。这样才使题意完整。其他假设都不合理。10.【答案】C。

【解析】备选项中只有C是用充分条件得出的结论,充分条件未必能使结论成立。而其他三项都是用必要条件得出的正确结论。因此最不接近文中意思的只有C项。11.【答案】A。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如果A项假设为真,则可以说明文中的结论成立。12.【答案】D。

【解析】D项的陈述正是对外部世界存在的一种很好的解释,因此加强了题干的论证。A项预先假定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来说明外部世界肯定存在是无根据的;B选项也对题干的论证提出了怀疑;C项中海市蜃楼并非真实的实体,但我们确实看到了,因此得出与题干矛盾的结论。由上可知,只有D项为正确答案。13.【答案】D。

【解析】题干中指出:必须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但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利弊呢?这种做法是否可行呢?而D项的陈述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对评价这一论证最为重要。14.【答案】D。

【解析】我们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推出,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兵马俑表面的生漆层会很快发生起翘和卷曲,造成整个彩绘层脱落,不能供研究使用,但不至于丧失所有的信息。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答案为D,其他推论都不正确。15.【答案】B。

【解析】题干中已经表明,筹集更多的开发资金只有两种方法:直接贷款或预售商品房。现结果是开发商无法筹集到更多的开发资金,那么肯定是两种方法都行不通。因此另一个原因只有是B项。16.【答案】D。

【解析】从文中可以直接推出文中论述所依赖的假设应是D项。其他假设都不成立。17.【答案】A。

【解析】A项说大学排名对学校声誉与考生报考有很大的影响,与文中内容没有产生矛盾。B、C、D项内容都与题干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都驳斥了题干的论述。故答案为A。18.【答案】B。【解析】B项中的性别问题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构不成对研究结论的质疑。A中如果受访者说的是假话,那么题干中的调查就不可靠。C指出了是否有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的重要遗漏,这也可能导致调查结果的不可靠。D也指出了患癌症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遗传性的原因而非生活习性的原因,也使研究结论不成立。因此正确答案为B。19.【答案】A。

【解析】要想使题干的结论成立,必须说明其成立的原因。备选项中只有A项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结论,因为如果知道了其他很少食用这种蔬菜的群体中患病的比例的大小,经过对比,就可以知道这种蔬菜是否到底有没有抵抗和预防患这种癌症的作用。20.【答案】C。

【解析】由题干的陈述为真,可以得出如果没有拥有私有财产的合法权力的话,那么私有化就是一句空话。即C项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持。21.【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不发展。经济发展了,自然环境必然要恶化;经济不发展就会停滞。因此答案只有选B。22.【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分红和融资不能同时进行,分红就不需要融资,融资就不能分红。据此可知不可能为假的只有A项。23.【答案】D。

【解析】A、B、C项都没有违背分红和融资不能同时进行的原则,而D项是两都同时进行,因此不正确。24【答案】C。

【解析】A、B、D选项都是解释说明为什么海南人自己不信赖自己的原因,只有C项无解释说明的作用,因此答案为C。25.【答案】B。

【解析】题干的论证是权力是使人堕落和道德沦丧的最永恒、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应限制和防范权力的滥用。如果权力不会使人堕落和道德沦丧的话,就不必要限制和防范权力的滥用。因此B项是对上述推理最强的支持。

26.【答案】C。

【解析】A选项不符合日常购物的习惯;B选项没有解释1 000亿元资金的流向问题的根源;D选项考虑是否购买股票或基金,并不等于1 000亿元资金都已经购买了这些股票和资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三项都不正确。C选项说因为民间贷款使得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由于追求利润的动力使得1 000亿元资金外流,这就很好的解释了1 000亿元资金流向的根源问题,因此答案为C。27.【答案】A。

【解析】A选项正确,题干的意思就是在说破坏一个好声誉比消除一个不好的声誉更容易。B、C、D选项都不能得到题干的支持。28.【答案】C。

【解析】这段话隐藏的一个条件是,皇帝故意让官员贪污,因此来控制他,否则,没有其他办法来控制。换句话说就是迫使官员贪污就是皇帝控制官员的唯一的方法。故选C。29.【答案】A。

【解析】假设购买商品房的费用/平均家庭预算费用=50%,如果保持比例不变,则平均家庭预算费用增加了25%的话,那么购买商品房的费用也一定增加了25%。而新商品房的平均价格每平方米增加了25%,那么购买的面积是不能变的,否则就会超出购买商品房的费用也一定增加了25%这个比例。因此只有假设A为真才能使题干的陈述成立。30.【答案】A。

【解析】B、C、D三项都未说明题干中所论述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因此不能支持题干的结论。A项说相似的结果(呻吟和脸扭曲)一定有相似的原因(有痛感),因此很好的解释了文中的结论。31.【答案】C。

【解析】备选项中只有C选项详尽的体现了其含义。32.【答案】C。

【解析】文中的陈述最有力的支持了C项的结论,否则有了股份的话,企业的利润多了,职工的那一份利润也会增加。33.【答案】D。

【解析】经过比较过去的“我应该干什么?干什么我能赚钱?”和现在的“干什么我能成为最好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过去因为行业有好坏之分,所以才会选方向。而加入WTO之后,所有行业不再有好坏之分,从事各行各业都行,关键是怎么能成为最好。即D为正确答案。34【答案】A。

【解析】很明显题干中论述的缺陷是没有评判的标准,因为所有评判并非是以自己的好坏和对错为标准的,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话,就无所谓对错好坏之分。所以正确答案为A。35.【答案】B。【解析】已知题干中表明最优行动准则的优势就是它能采纳弹性较大的标准,那么前提应该是采纳弹性较小的标准不能发挥最优行动准则的优势,这样才能使论证更合乎逻辑。即答案为B。36.【答案】D。

【解析】从这段文字中的“坚持”和“抵抗”可以判断,A、B、C三个选项都是对文化的阐释,因此都可以从题干中推出,只有D不能从中推出。37.【答案】B。

【解析】题干的论证是我国的各种制度不是要破坏亲情,而是要把亲情激发以最高点。而B项的内容直接对此论证进行了反驳,因此严重的消弱了题干论证。38.【答案】D。

【解析】若D项正确,则说明中国的税制以商品税为主,一个人只要购买并消费商品,就向国家交了税。由此可见,纳税跟起征点的高低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从而对起征点太高就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的说法提出了质疑。39.【答案】A。

【解析】A选项的陈述与题干中的论述意见一致,当然就起不到消弱作用了。其他选项都能消弱题干结论。40.【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论述可知,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活的时间比较长的话,他肯定不会去偷盗而选择做好事,也不会去冒因为偷盗而被抓住的危险。所以A项的假设条件是正确的,即一个人决定去偷盗时,肯定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41.【答案】B。

【解析】结合已给出的条件,可推知同时满足两组条件的只有B项。

42.【答案】B。

【解析】此题用代入法。替换F或L不符合条件(3);替换H不符合条件(5);只有替换G不违反任何给出的条件。即答案为B。43.【答案】D。

【解析】已知K和J必须在一组,因此K和J不可能在任一组。由条件(4)可知,M必须在装订组里,其余的员工为G、H、L、F或G、H、L、K中的元素组合,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共同员工条件,则两组中的共同成员必是G、H、L。由此不难看出装订组的成员比印刷组的成员多一名M。即选项D为真。

44【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K和J不能分开,因此两组都有K和J。又因印刷组正好有三个成员,所以必是J、K、L。因为M至少是这两个组中的成员之一,所以装订组的成员至少必有J、K、M,其他陈述都不正确。45.【答案】C。

【解析】由上分析可知,在满足条件的同时,两组中的共同成员最多有六名。46.【答案】D。

【解析】根据条件,列出以下形式:(1)G/H→前位;(2)K→中位;(3)L→1队;(4)PK≠N;(5)P≠Q;(6)H=2→Q=1中位

由比不难看出不违反条件的只有选项D。47.【答案】A。

【解析】只有A项是1队可接受的安排,其他选项都违反题干条件。48.【答案】A。

【解析】同上,只有A项是正确的安排。49.【答案】D。

【解析】代入法。把选项代入推出与题干不相符即不正确,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50.【答案】C。

【解析】解法同上,正确选项为C项。

2.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篇二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就有了热情, 更有生命勃发的动力。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营造一定的氛围, 这样比较容易点燃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激情, 才能培养小学生善于表情达意的能力。

1. 课前口语交际

每天语文课开设两分钟说话训练, 例如, 低年级安排“今日王婆”自夸说话训练, 让学生大胆说, 锻炼学生的口才, 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高年级安排了王婆才艺展示“王婆论坛”等一系列训练, 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锻炼, 巧妙地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 锻炼学生当众说话的胆识和说话时的仪态风度。

2. 进行“每课一得谈体会”

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要注意运用教学机智, 及时把握契机, 抓住教材的重点,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争取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来谈学后的体会或心得。例如, 我在教《晏子使楚》时,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 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谈学后心得,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 再用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体会, 然后学生逐个站起来以响亮清晰的声音, 完整准确的语言, 恰如其分地进行学后小结。这样学生不但能进一步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 维护齐国尊严, 而且还能从中感受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这样的“每课一得谈体会”的语言训练, 很快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能讲有所得, 哪怕是一点、两点, 都令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所以说起话来信心十足, 说到激动处还“手舞足蹈”, 喜形于色。经常出现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还不愿停下来, 争着要把学后所得的感想说完才肯罢休的情景。甚至课后, 同学之间还在互相交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练就了好口才, 我每次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 听着他们清脆悦耳的童养音, 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二、精选优秀题材让学生诵读

学生朗读课文, 能够逐渐习惯于文章的选

词用语, 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优美的、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1. 课堂上, 把读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时间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读熟。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不读熟不开讲, 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 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 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 使学生始终处于全情投入, 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 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自然段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轻松、欢快, 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 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要读出悲痛、深沉。学习《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时要读出奇异、赞美的感情。学习《金色的鱼钩》要读出敬佩、后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既体会了思想感情, 又获得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

2. 课后,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我除了教给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文章外, 还经常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课外优秀诗词文章, 让学生每天坚持大声朗读, 并要求尽量背诵, 积累词汇, 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开拓视野, 陶冶情操。一年下来, 学生在说话时, 特别是在进行课前演讲时, 注意了遣词造句, 能做到条理清楚, 用词恰当, 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复述课文, 培养表达能力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语句, 将课文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复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积累语言, 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 利用课本来复述课文, 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我抓住故事叙述中的语气变化, 重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在读懂课文之后, 注意根据恨敌人、赞美五壮士的感情变化来复述课文, 充分进行语言的培养。

3.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篇三

一、扫清学习障碍,注重语言滚动和范例呈现

1.旧知链接,打开语言储备库

由于生活中缺乏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学生几乎没有操练英语的机会。等到学习新知,操练相关旧知时,学生从脑海里调剂知识储备的速度不够快。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分析学情,通过提供关键词、关键图或关键句的形式,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案例一】某教师在执教《Friends》一课时,操练到: When I sweep the floor,my friends helps me.So what does your friends do when you do something?Maybe,you can use this sentence pattern .

提供这样的旧知链接,能有效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文本示范,导向自由空间

文本作为一种范例,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搭建了支架。好的范本设计,能突破学生固有的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方别样的空间。

【案例二】PEP Book2 Unit3 A Lets Talk(老教材),教学情景中学生在数风筝,发现The black one is a bird.要让学生连接上下文理解并会运用这句话,是本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对这一环节充分运用了“文本示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活动一:根据图片提示,让学生在逐步放手的操练中,明白并能述说句型:“The…one is…”

活动二:用抓“奸细”活动,巩固句型“The…one is…”,学生兴趣盎然。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课堂效度

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必定是由梯度盘旋的问题设计串联的,问题的设计要特别重视思维的深度。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的提问全都是难度较低的问题或绝大多数是难度较低的问题,你会看到的是一呼百应式的回答。这样的结果,看起来学生掌握得很好,实质学生的思维根本得不到有效发展。

1.问题设计事倍功半,设计初衷与目标大程度失衡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学PEP Book6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这一主题时,在课堂上设置了问题:“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Do you like…on the weekend?”教师一直用这两个句型与学生进行操练。应该说,教师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教师设置的这两个问题意在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虽然教师提到的词组中包含了很多语言信息,但因题型单一,给一些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温床”。学生只要掌握了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技巧,在不理解问题的前提下,仍然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看似热火朝天的回答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教师稍作改变,如在提问“Do you like go shopping on the weekend?”时,顺势提问“What do you usually buy?”,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新角度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能操练的面就广了,也就有了更为实际的交际意义。

2.问题的设计机械生硬,不符合真实交际的原则

【案例四】PEP Book8 Unit2 Whats the matter A Lets Learn,一位教师直接用“Whats the matter?”询问身体状态良好的学生,学生笑眯眯地回答:“I have a fever. / I have a cold. / …”这样的场景显得很唐突,纯粹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另一位教师采取的做法是用PPT出示多幅图片,图片上是不同表情、不同状态的人,引导学生在此情景中运用“Whats the matter?”,文本的引出水到渠成。

三、用真实的课堂情境,点燃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五】某教师在上“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这一话题时,学生的一个“I often work on the QQ farm”引爆了整个课堂,学生对这个回答像着了魔似的私下开始了讨论(此时正是QQ农场最火爆的时候)。眼看着课堂就要失去控制,这位教师就灵机一动,索性将QQ farm搬入了课堂,她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两大组,组建了两个QQ farm,并以此为载体,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小组竞赛以及对话表演都与农场的升级挂钩,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虽然农场是用粉笔画的,并不精美;作物是教师象征性地涂画的,并不形象;活动是临时组建的,并不精致。但是学生还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农场的劳作中来”,原因在于这个农场情境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并乐于其中。

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以加强学生语言吸收量为先期工程。教师需关注于革新教学意识、滚动知识运用、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等,从外围到内部,从本质上强势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吸收打造良好的环境、搭建助推的支架,从根源上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篇四

24学时 参考答案:

题型一:前提假设

2008GCT31.答案C。2009GCT02.答案A。

题型二:削弱质疑 2009GCT03.答案C。2009GCT06.答案:D。

题型三:支持加强 2008GCT20.答案:A 2009GCT12.答案:A。

题型四:推论推理:或然性推理、必然性推理、分析推理

(一)或然性推理 2008GCT35.答案B。2009GCT09.答案B。

(二)必然性推理

2008GCT01.答案:C。2008GCT04.答案:B。2008GCT24.答案:A。

题型五:解释说明

2009GCT10.答案:D。2010GCT02.答案:D。

题型六:分析评价 2008GCT22.答案A。2010GCT18.答案D。题目结构

(一)单选

2010GCT22.答案:B。

(二)复选 答案:A。

(三)题组

2006GCT31~35.单行排列 [解题分析]:

分析:G--FH;IE/EI。此题没有隐含条件,且可能性不多。

所有的可能性只有六种:

IEGFH

EIGFH

GIEFH

GEIFH

GFHEI

GFHIE

宜用直接分析,枚举法和排除法。

■31.[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分析:排除法:A违背(2);B违背(3);C符合题设;D违背(1)■32.[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分析:G--FH;IE/EI;据小题设可以确定:EIGFH。所以A。■33.[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分析:G--FH;IE/EI;据小题设可以确定:EIGFH;IEGFH。选B。■34.[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分析:G--FH;IE/EI;据小题设可以确定:GFHIE;GFHEI;GIEFH;GEIFH。是4种。■35.[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分析:G--FH;IE/EI;据小题设可以确定:IEGFH;GEIFH。所以选D。2004GCT41~45.排次序 [解题分析]

根据公共题干的已知条件,可以画出如下表格,■41.[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这是第四种情况。■42.[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如果J是第四位演讲者,那么考虑条件(4)仅有一位发言者处在M和N之间,这样就必须按照情况1处理,即M-J-N或N-J-M。

■43.[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如果L在午餐前发言,上午就排满了。M不是第六个发言者,那么M只能排第四位,紧随M之后的发言者必是J。■44.[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如果M和N的发言被午餐隔开,那么只能是前三种情况,情况2情况3可确定,MN之间是G或F。情况1第四位置可能的发言人是J或L。

5.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篇五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光明日报》 01月14日 02版)

6.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 语言表达现象。

7.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

试题答案:

6.B(A是最先“发难”的个例,C是在服务行业的表现,D是后果及影响。)

7.D(“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是现象,是例子,不是导致“语言癌”产生的因素)

6.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篇六

2013年GCT语文真题文字版(A卷)

第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50 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蹒跚呕气言简意赅矫揉造作

B.肆业暮霭不落窠臼自顾不暇

C.杀戮作祟美轮美奂耳濡目染

D.辍学真缔出其不意怨天尤人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②经全力抢救,他才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B.①小李思想敏锐,工作深入,作风扎实

②他们以扎实有效的措施强化质量管理

C.①光这一家公司就购买了十几套这种设备

②人员精简后,这个部门就剩下十几个人

D.①虽经风吹雨打,墙上的字迹依然十分清楚

②企业的领导者对产品存在的问题十分清楚

3.下面句子没有歧义的是

A.他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看见有个人向自己走过来

B.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小王借同学的书还没有还

C.足球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的人们却看不上

D.刚上映了一部电影,李华和张明的朋友都想去看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体育系统高度重视,全运会却乏人喝彩,其原因之一是全民参与度较低,公众缺乏关注和认同

B.中国政府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钓鱼岛的领土和主权的归属,对于日本政府的蓄意挑衅行为和煽动性言论将坚决回击

C.智能手机集成了传统手机的通讯功能和掌上电脑的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的特点,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受欢迎

D.在物质基础不断完善的今天,自我修养的提高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升人生品质,保障身心健康,都有极大作用

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A.张艺谋和张伟平的《英雄》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救世者,:国产电影第一次拿到了 2.5 亿元票房,中国电影人为此都弹冠相庆

B.个别新闻媒体到网上收集一些所谓“热点”不加鉴别直接转载,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这就可能带来三人成虎的恶劣后果

C.2013 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苏黎世站的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美国短跑名将奥利弗最终以 13 秒 12 的成绩首当其冲夺得冠军

D.有些人讲《论语》时,常常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人文不加点,因此难免使今人在断句时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6.下面诗句中,“嵯峨”一词的意思与其他三句差别较大的一句是

A.李白坟三尺,嵯峨万古名

B.江上孤峰蔽绿萝,悬楼终日对嵯峨

C.将军楼船发浩歌,云樯高插天嵯峨

D.长风万里举,庆云郁嵯峨

7.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下面意思最接近“自然高妙”的是

A.碍而实通

B.出事意外

C.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

D.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8.“人的发现”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思想特征,下面不属于这一内容的是

A.自然的发现 B.个性的发现

C.儿童的发现 D.女性的发现

9.中医学非常重视“气、经络;阴阳、季”四个方面,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如下方面相吻合:

①企业的组织结构,②企业的任务、目标、策动力,③企业的优势、弱点、机遇、威胁之间的平衡,④企业与多变的环境相适应.以下排序与“气、经络、阴阳、季”一一对应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③④②①

10.基尼系数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它是描述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反映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下面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是

A.甲国 0.1 B.乙国 0.3

C.丙国 0.5 D.丁国 0.7

11.王羲之《兰亭集序》有“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下面对“畅”一词释义最贴切的是

A.通达 B.旺盛

C.尽情 D.舒畅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 8 条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根据此条规定,下面标志肯定不能作为商标注册的是

A.鸟儿的鸣叫声 B.黄色的色块

C.瓶子的形状 D.字母的臆造组合

13.法律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符合上述规定的推断是

A.甲乙是夫妻.在婚礼现场,甲的父母宣布并当众送给甲 100 万元.该 100 万元是夫妻共同财产

B.甲乙两人准备结婚.甲的父母出资 100 万元以甲的名义购买了住房.后甲乙结婚.该住房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C.甲乙是夫妻.甲的父母出资 100 万元用于甲乙婚后购房,房屋登记在甲乙两人名下.该房产中有一部分属于甲父母的财产

D.甲乙是夫妻.后因购房,甲的父母赠送 100 万元.该房屋登记在乙的名下.该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14.2013 年元月中旬,中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出现灰霾天气.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简称 PM)形成的,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晨练爱好者灰霾天外出最好佩戴口罩.下面口罩可以有效过滤 PM2.5 的是

A.普通 16 层纱布口罩,过滤孔径在 100 微米左右

B.医用 3 层无纺布口罩,过滤孔径在 4 微米左右

C.单层无纺布口罩,过滤孔径在 10 微米左右

D.N95 口罩,过滤孔径在 0.1 微米左右

15.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发送回地面的红外卫星云图,是由卫星上安装的具有接收云层辐射功能的红外线传感器感知而生成的,卫星云图上的黑点密集度由云层温度决定,这里利用的红外线特征是

A.穿透性 B.热红外效应

C.可见性 D.光化学效应

二、填空题

16.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语段.杜甫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①只要是美丽的诗句,我都愿意模仿它,跟它接近

②对于今人写的这种工整的律诗,我也并不菲薄

③杜甫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以集大成的胸襟生在一个可以集大成的时代

④对于古人写的那种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古诗,我很喜爱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17._______ 都使用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A.①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②花开一次的成熟我却错过.B.①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②水总向东流,时间怎么偷.C.①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②你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窗口.D.①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②杨柳低垂首,圆月更寂寞.18.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语.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_______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_______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_______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_______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A.只要又因为反而 B.既然又所以从而

C.只要就因为从而 D.既然就所以反而

19.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标点符号.伟大的文学艺术天才,被社会漠视_______误解_______甚至轻贱______古今中外此类可叹之事甚多_______黄钟毁弃_______瓦釜雷鸣,也同样并不鲜见.A.、,;,B.,。,C.、。,、D.,,;、20.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词语.①世界各国正致力于研制能在土壤中_______的地膜.②作为清史研究人员,他_______过如山的清宫档案.③信佛的人们来到庙宇烧香拜佛,_______神灵保佑.A.溶解披阅企求 B.融解披阅祈求

C.融解批阅企求 D.溶解批阅祈求

21.下面各句中,_______与原诗句不一致.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浮云游子思,落日故人情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句出自_______.A.《论语》 B.《尚书》

C.《庄子》 D.《孟子》

23.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_______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民生产净值

24.航空母舰是现代海军重要的武器装备.我国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建造了首艘航空母舰“_______”,它在完成 10 余次海试之后进驻______某军港.A.瓦良格号大连 B.辽宁号大连

C.辽宁号青岛 D.瓦良格号青岛

25.管理学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并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能够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长久的满意感._______属于保健因素.A.适当丰富员工工作内容 B.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

C.给员工更多的晋升机会 D.及时评选并嘉奖先进

26.汉语有一系列表达称呼的“家~”类谦辞,其中“家严”一词是对自己_____的称呼.A.兄长 B.父亲

C.母亲 D.祖父

27.下面遗产取得的方式中,_______不是法律规定的遗产继承方式.A.法定继承 B.遗嘱继承

C.财产遗赠 D.代位继承

28.下面罪名涉及的犯罪行为中,只有_______告诉才处理.A.诽谤罪 B.非法拘禁罪

C.拐骗儿童罪 D.强迫职工劳动罪

29.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的_______,而诗句“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则反映了气温的.A.水平差异季节差异 B.水平差异垂直差异

C.垂直差异水平差异 D.垂直差异季节差异

30.2012 年 3 月,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除去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__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A.汽化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三、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正迎面着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压力和逆旅,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直木顶千斤江西民谚。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选自《张承志散文选·生若直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1.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老者赠送作者檀木镇纸,寄托着对其为人为文的热切期待

B.老者把维吾尔名品英吉沙匕首压纸说成是菜刀压纸,语带幽默和嘲讽

C.檀木镇纸具有表面白润光洁实则深沉正直的矛盾品格

D.檀木镇纸的光洁柔润来自于当初斧劈锛凿的坑疤去除

32.“生若直木,不语斧凿”这句话实为全文文眼。根据上下文,它的意思是

A.人生当如直木,不必多言斧凿之苦 B.生命当如直木般自然发展

C.人生若如直木,就不必受斧凿之罪 D.木头如长得直,就不必费力斧凿加工

33.本文的意思主要是通过比喻和对比来表达的,檀木镇纸作为喻体起到了说明、对照、扩展本体意义的作用,但全文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却不好确定。下面对它理解恰当的是

A.江西老书法家 B.穿了新衣裳的农民

C.一切坎坷“人生” D.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我辈”

34.作者谈“直木”,却与朋友的“写小说”联系起来:一个经斧凿而光洁不语,一个历苦难而展览伤痕。下面对这种写法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物理人情的对比,寄托作者的观点

B.形成正反价值的对比,衬托作者的感悟

C.通过画面的内外切换,形成描述的波澜

D.通过节奏的缓急对比,形成描述的张力

3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是

A.文章通过对老者所赠的檀木镇纸的感触与阅读一篇小说的感想的对照,思考人应该如何面对心灵的伤痕

B.作者欣赏檀木镇纸的“不语斧凿”,肯定不炫耀自家伤痕,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来,力量更强大,精神更健康

C.作者借镇纸来“镇文”,以檀木的木讷坚韧和感情娇嫩的“我辈”对照,批评夸张矫饰、无病呻吟的文风

D.历史上政治的伤害,与自然的修复力量比起来,微不足道.只要本质坚强,人就能光洁漂亮地使政治的伤害自然愈合.(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的时候。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这个话显然是不对的。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粗通史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念念有词”,那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所谓“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大,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呢、呃”,“这个、这个”;而写文章就不然,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 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一般说来,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这是因为人们只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可是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文字,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能摹仿早一时期的文字,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再还有一些特殊的著作,例如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轻易不敢改动其中的古老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在文字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烈的场合,往往会形成文字和语言脱节的现象。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时候,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就不仅是风格或者文体的差别,而是语言的差别了。但是只有在文字的使用限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人是文盲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才能维持。一旦要普及文化,这种情况就必定要被打破,与口语相适应的新书面语就必定要取古老的书面语而代之。

(节选自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93)

36.根据上下文,在第一自然段划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词语.A.自从至于雏形而且 B.直到关于形态而且

C.直到至于雏形但是 D.自从关于形态但是

37.根据文中所述,作者认为文字的本质在于

A.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意义 B.文字都具有一定的形体

C.文字必须和语言相联系 D.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38.根据文意,造成书面语和口语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之一是

A.口语的句子比书面语句子结构简单 B.书面语的语汇比口语更为广泛

C.口语中有重复、脱节、插说等现象 D.书面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推敲

39.“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不在原因之列的是

A.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 B.书面语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会与口语脱节

C.人们可以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 D.典籍的权威性使人轻易不敢改动其中字句

40.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A.文字和语言不能割裂开来 B.文字和语言既密切关联又不等同

C.文字和语言使用情况不同 D.文字和语言相互作用、相互接近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诠释方法在解释过程中,除了认知功能之外,尚有另外一项功能:两相符合及调整一致的功能,这是单纯的历史解释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所谓两相符合指的是法规为主体,共同生活所发生的现实情况是客体,使主客两者调和一致之意。解释法律的机关,不限于传达以过去的事实为对象的法律规范之原始意义,应更进一步在穷尽法律的原意之外,从该法律规范作为整体法制一环的关联性中,发挥其效力。解释者把法律条文的原始意义加以重组并不足够,解释者必须使法律的含义与当前的生活现状相适应。

贝提反复强调法律规范的解释与纯认知的理解或判断不同,它不以发现真理为目的,法的解释在于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之工具性的目的,这种功用在调和私法领域的各种利益冲突时,表现最为明显。不同社会利益集团对法律规范的形成皆有其影响存在,这是每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社会本质。

法官基于对利益冲突应作出评价的职责,对这一社会本质不能忽视。这又涉及历史解释方法的问题,所谓历史解释并非指从历史的原著者及语言学方法来获致单纯的知识。因为法律解释不是在作纯理论的探讨,相反的,作为社会单位的不同利益主体,都把所理解的法律当作游戏规则并受其拘束,故历史解释无非是以历史方法确认法律含义的基础上,用目的论式表现其规范效力的解释任务,达成符合现实需要之解说及补充性的功能。而所谓立法者的意思或观点,既不是指立法者内心的意思或评价,也不是指涉国会多数的团体意志而言,乃是指作为规范应有的客观评价。

补充性功能是基于动态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客观上的调和一致,与静态的并忠实的受成文法条拘束之解释,全然不同。以补充性的解释俾使获致裁判的法则,有诉诸法官情绪判断的危险,也可称之为取决法官价值哲学式的裁量。其实解释者不太可能专断,因为仍然须受法律解释之基本价值所约束,因为解释者的判断在整体法秩序的关联关系中,处于低位阶的层级。法官或法学家的判断,不能情绪化或恣意为之。还有下列因素是贝氏所未讨论的:法官受诉讼审级的制约或合议形成法庭意见而非一人独断独行,至于学者的见解原本就是不具拘束力之公共论坛中的一种声音而已。

贝提以具体个案为例,他认为有两个步骤:首先,确定现行法律规范所欲保护的利益;其次,在欠缺可供裁判采用的法则时,就应以先前所讲的补充方式获致裁判所依据的法则。法律的原始意义是主体,现时的个案构成要件事实是客体,这时不是硬将主体配合客体,认为这样就可保持主体的原意不变。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的,须是客体趋近于主体,因为客体是反映不断变动中的法律生活之现实,应纳入法律适用的功能范围之内。至于法规客观上能符合并反映因变动不居之社会生活的事实关系,正有赖于诠释学了。

(节选自吴庚《政法理论与法学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有删改)

41.下面不属于法律诠释方法功能的是

A.发现真理 B.主体与客体相符合 C.主客两者调和一致 D.认知

42.下面对于“历史解释”的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解释须从历史的原著者中获致单纯的知识

B.历史解释须以语言学方法来获致单纯的知识

C.历史解释可以考虑现实的需要,实现补充性的解释功能

D.历史解释是发现立法者内心的意思或评价

43.下面关于法律解释目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寻找法律的原意 B.将法律条文的原始意义加以重组

C.让法规接近事实,以保持立法原意 D.实现社会共同生活的工具性目的

44.法官行使解释权,容易产生情绪化或者恣意为之的弊病,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存在,这些弊病受到一定的约束.这些因素中不包括

A.法律解释的基本价值 B.诉讼的审级

C.合议形成的法庭意见 D.学者的见解

45.下面关于补充性解释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补充性解释功能可以通过历史解释实现.B.补充性解释是一个法规适应事实的过程

C.补充性解释容易产生恣意为之的弊病

D.补充性解释可以将变动的法律生活事实纳入法律适用范围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转基因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采用重组 DNA 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技术。现代转基因技术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顽症肆虐、粮食短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上成为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这种技术被许多国家视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中的关键,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在市场经济中,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企业界、金融界竞相投资和争夺的热点。

基因经济是从各种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开始崭露头角的。仅以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为例,自 1993 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延熟保鲜的转基因西红柿在美国批准上市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应用发展迅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获取与应用协会(ISAAA)2003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有 1/ 4 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 66%,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面积的 74%,抗虫棉约占棉田总面积的 71%,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 32%。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 4 个发展中国家和 12 个工业化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 1996 年的 170 万公顷发展到 2002 年的 5867 万公顷,6 年间增长了约 35 倍。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从 1995 年的 0.75 亿美元增加到 1999 年的 23 亿美元,即 5 年间增加约 30 倍;进入新世纪后的前 3 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市场价值每年增长速度都在 10%以上,2002 年高达 42.5 亿美元。

(节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生态安徽网,2004 年 7 月 19 日,有删改)

46.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描述,下面不属于基因转移现象的是

A.昆虫植物授粉 B.风媒介传播杂交

C.果树嫁接 D.杂交育种

47.对第一自然段中传统转基因的局限性,理解错误的是

A.转移效率较低 B.转移精确性较低

C.只发生在优秀的基因之间 D.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48.根据文意,第二自然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A.虽然但是 B.不仅而且

C.只有才能 D.因为所以

49.结合上下文,第三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B.呼应开头

C.埋下伏笔 D.补充交待

50.下面对最后一自然段概括正确的是

A.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增长迅速

B.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C.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

7.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析 篇七

一、通过阅读实现信息贮存和语词意义深化

表达能力体现为有话可说,有话可说的前提和内在根据是“有事可言、言之有物”,即头脑中须有关于人物、事物、场景的有意义的信息量贮存,以及与这些“人”“事”“物”相对应的语词贮存,内心中盛装着信息,盛装着有意义的事物和标指这些事物的语词。获得这些信息贮存,以及与之相应的语词的累积与贮存,阅读是重要的实现途径。语文材料是用语言文字标示和表达的客观事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通过适宜的阅读,实现对语文材料内涵的理解,从而实现信息贮存和语词意义深化。

1.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

阅读的根本指向在于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材料获得全面的理解、掌握,完成对它的全面知觉和内涵把握,人在知觉过程中,往往因为原有知识基础的薄弱和受个人知觉类型倾向的左右,而出现“场依存性”情况,即不能超越细节去把握全局,不能使自己的知觉脱离具体的细节去掌握事情的整体要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情形在青少年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整体沉浸式阅读是引导学生克服对语文素材的局部感知而忽略对其整体意义把握的重要手段。

学生首先借助教材课文来学习语言,通过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理解课文的内涵,成为语文学习的基础。从根本上说,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是一次整体的意义建构过程。具体说来,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文本中心思想、核心精神的领会,即知道说的什么事;二是对文本的主体情感基调的体认,即体会到了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三是对反映和代表中心思想的具体词语的感知与辨识。后两者是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课文的意境。整体阅读中必须强调对课文意境的感知,文本往往是因意境而立体、因意境而鲜活,而意境都是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或者说,是由表征具体事物的语词构建而成的,所以,具体语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定不要将具体词语从课文语境中抽取和剥离出来进行读或写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不脱离课文环境的状态下去辨识、学习,体悟具体词语含义,深入理解和记住语词,实现语词意义深化。

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还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引导学生个体对课文做基于个人立场和个人经验的品读。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不要太多,课堂不是教师个人口才的秀场,而是催发学生思绪飞扬和精神畅游的时空。因此,课堂上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与文本内容碰撞。带着自己的侧重,读出自家的味道,形成自己的体悟,才能实现来自阅读材料的语文给养与自身经验系统的深度结合、牢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贮存。这也正是紧随而至的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2.深邃的经典阅读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和本质解释更为传神、凝练和深刻,它的生命力、传播力因此而更厚重久远。阅读学习经典贵在精秀和纯正,不求数量的众多,但求深刻领会经典作品的深邃意蕴。将经典作品细加品读,并熟读至诵,是经典阅读的好方法。

3.广博的各类文体阅读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是对广阔生活面的反映,生活是语言文字素养成长的最原始母体,因而,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借助教材课文和经典文学作品还远远不够,还须引导学生有广博多样的各类文体的阅读经历和阅读储备。物品说明、企划方案、启事文告,甚至是各类商品广告词,都可以对学生语言素养的丰厚与提升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留心、收集这类文本材料,并加以咀嚼和揣摩,天长日久必能丰益学生的语词结构,进而提升其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二、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字所内含的文化意蕴是丰富而巨大的,远远超越了文字符号本身。语言表达的内在驱动力量来自于语言文字的内部,来自于强劲的文化意蕴、文化血脉的支撑,文化意蕴和文化血脉是语言表达的深厚根基和依托,是意蕴深厚的“背景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的文化意蕴体会得越饱满厚实,他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就越丰富鲜活,他就越有话可说。可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从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做起,因此,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和突破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和抓手。

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是最富有文化携带和文化附着意义的文字体系,其文字本身就蕴含着文化问题,文字的结构框架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它在传播过程中要传播本体所携带的文化。例如“人”字,它以形象的文字结构形态,传递给学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本质关系,进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存的属性。因此,学习汉语文,还要注意从汉字本体入手,打开内在文化意蕴的厚重所在,引导学生真正透视到其内在关联着的逻辑架构。

讲述、讲解汉字本体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实际上就是回归生活的本原,打通语言文字与生活之间的血脉联系,揭示出文字所表征的本原性的生活意义和文化色彩,而这须有宏大的社会相关领域里的知识背景做观照和依托,这实际上已然超出了语言学习范畴,而向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做延伸。例如,我们向学生讲解“耕种”这个词语时,仅仅告知这是一个农业生产的操作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须向学生揭示这个词语所代表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这个词语所表征的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符号价值。

课堂文化的核心是讲授文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方面,应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在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知识及其教学的把握,早已超出机械论范式,它更注重赋予课文里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张力和厚重的文化意义质感。他懂得知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的源头在于生活,在于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于是,他通过解析文字的架构,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讲授文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式,将一个生动鲜活的文字故事图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文字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孤立的符号,不是孤立的意义单位,而是一种具有生活内涵和生命意义的流淌,语文学习也不再是机械的、呆板的符号记忆,而是一种对于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系统的立体建构式掌握,从而使语言文字传递过程的信息本体和文化意蕴的结合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文化的固本强基。

三、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直观形象化

1.注重将过程情形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有话可说,实际上是学生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或从学习材料中看到了某种结论,进而去表达这个结论。新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反对将公式、公理、法则、论断等结论性知识直接呈现或塞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描绘和介绍,善于将进程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非直接将结论塞给学生。例如,在讲到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异同时,有的教师直接把“人称称谓上不同、对所介绍之物的情感表现上不同”等几个不同点告知学生,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是引导学生以某一事物的写作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叙文和说明文两种不同文体里的“某一事物”,其在人称、情感色彩等的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上述结论,这个时候,学生因直接观察到了两者的不同,内心具有了深刻的感悟,因而说出这个结论时,其语言是丰富流畅的,真正发自内心有话可说的。

2.善于使用对话式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对于交代知识的前提背景、一般状况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最能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重点引向具体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内容更为直接和活跃、答案的产生更为集中和迅捷的,是对话式语言的使用。

提问是最经典、最适宜的对话语言运用形式,所以教师一定“要善问”[1],一定要善于以问题做驱动, 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清晰明了的,具有明朗感、清晰感,这样,学生才能容易回答和说出答案。教师的直接提问或前提描述与设置是最有助于学生产生明朗感,也最能够激发学生将感受说出来、表达出来的, 最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来自于课文中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对课文整体烂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提问意识和具体的谈话计划。其次,要把握提问的几种类型:一是信息梳理式提问,即基于对整篇课文作全面梳理,确定提问话题。二是关键点提问,即所提问题一定是能够对整篇课文和整个学习材料起到串联作用的。例如,在《木兰辞》这篇课文中,对木兰毅然报名替父从军征战的描述和木兰回乡、家中梳妆的描写是全文的关键意义点、节点,也即设问之处。三是扩展式提问,能引导学生做延伸性联想和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和氛围。

3.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Mind Map),使思维可视化,也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语文教学方法。思维导图是将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用线条、图形等较为形象化的手段加以表达呈现的一种思维工具和技术方式,被称为外化的“精神图谱”。无论在新授课上,还是在复习课上,得体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成长、提升学习效能,更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8.如何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八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对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造机会,表达数学语言

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讲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讲,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必须做评价,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课堂提问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学生是十分关注的,努力做好这一工作,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兴奋与成功的喜悦。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的同学,要给予更多的热心和鼓励,逐步使他们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加强阅读,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三、教师示范,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一节数学课,教材往往只需两三页纸,若照本宣科,只需几分钟,而要将这点素材转化为四十五分钟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好几倍的语言来充实。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无不显示作为数学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功底。

四、合作交流,强化数学语言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9.GCT语言表达能力答案 篇九

(六)大湾公司实施工间操制度的经验揭示:一个雇员,每周参加工间操的次数越多,全年病假的天数就越少。即使那些每周只参加一次工间操的雇员全年的病假天数,也比那些从不参加工间操的要少。因此,如果大湾公司把每工作是一次的工间操改为上、下午各一次,则能近一步降低雇员的病假率。

1、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经常休病假的雇员,大多不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工间操。

B.每工作日两次工间操,使有些雇员产生怠倦,影响工作效率。

C.有的雇员坚持业余体育锻炼。

D.工间操运动量小,不是一种最佳的群众性体育锻炼方式。

2、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黑人议员的数量增加了将近100%,而白人议员的数量则略有下降,这说明,在美国的权力机构中,黑人很快就可和白人拥有相等的政治权力。

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最有力地削弱了上述论证?

A.20年来,美国议员的总额保持基本不变。

B.20年前,白人议员的数量是黑人议员数量的近8倍。

C.20年来,黑人参加政治竞选,仍然受到各种特殊的限制。

D.20年来,黑人和白人的中等收入的家庭都增加了大约80%。

3、李进:这学期没有女生获得“银土达”奖学金。

王芳:这就是说这学期没人获得“银士达”奖学金。

李进:不,事实上有几个男生这学期获得了“银士达”奖学金。

王芳的回答可能假设了以下所有的断定,除了:

A.“银士达”奖学金只发给女生。

B.只有女生能申请“银土达”奖学金。

C.所有的女生“银士达”奖学金申请者要比男生申请者更为够格。

D.这学期“银士达”奖学金的申请者中,女生多于男生。

4、“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

依据以下哪项能最为确切地说明上述定义的不严格?

A.对案件处理是否错误,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不能说明什么是平反。

B.应该说明平反的操作程序。

C.应该说明平反的主体,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D.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

5、某公司财务部共有包括主任在内的8名职员。有关这8名职员,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Ⅰ 有人是广东人。Ⅱ 有人不是广东人。Ⅲ 主任和张三不是广东人。

以下哪项为真?

A.8名职员都是广东人。

B.8名职员都不是广东人。

C.只有张三不是广东人。

D.只有一人是广东人。

6、不管广告上怎么宣传,所谓的低尼古丁烟不见得比其他烟更安全。因为,所谓的尼古丁含量低,是有关部门用专门的吸烟仪器测定,而不是依靠对人的测定,但人吸烟和仪器吸烟毕竟有所不同。通过对吸烟者的血样研究,没有在吸不同品牌烟的吸烟者之间发现有什么实质性的有效差异,也没有发现摄入的尼古丁和吸烟的数量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不管吸的什么品牌的烟。

如果有人要反驳以上的论证,维护“低尼古丁烟比其他烟更安全”的说法,最可能提出以下哪项?

A.大多数吸烟的人并不在乎吸烟是否有损健康。

B.被动吸烟者受到的损害比主动吸烟者还大。

C.一个吸烟者经过简单训练完全可以使得他(她)的吸烟方式类似于吸烟仪器。

D.大多数烟草公司生产各种品牌的烟,其中包括低尼古丁烟。

7、许多孕妇都出现了维生素缺乏的症状,但这通常不是由于孕妇的饮食中缺乏维生素,是由于腹内婴儿的生长使她们比其他人对维生素有更高的需求。

为了评价上述结论的确切程度,以下哪项操作最为重要?

A.对某个缺乏维生素的孕妇的日常饮食进行检测,确定其中维生素的含量。

B.对某个不缺乏维生素的孕妇的日常饮食进行检测,确定其中维生素的含量。

C.对日常饮食中维生素不足量的一个孕妇和另一个非孕妇进行检测,并分别确定她们是否缺乏维生素。华慧教育

D.饮食中维生素足量的一个孕妇和一个非孕妇进行检测,并分别确定她们是否缺乏维生素。

8、一词当然可以多义,但一词的多义应当是相近的。例如,“帅”可以解释为“元帅”,也可以解释为“杰出”,这两个含义是相近的。由此看来,把“酷(coo1)”解释为“帅”实在是英语中的一种误用,应当加以纠正,因为“酷”在英语中的初始含义是“凉爽”,和“帅”丝毫不相及。

以下哪项是题干的论证所必须假设的?

A.一个词的初始含义是该词唯一确切的含义。

B.除了“coo1”以外,在英语中不存在其它的词具有不相关的多种含义。

C.语词的多义将造成思想交流的困难。

D.英语比汉语更容易产生语词歧义。

9、在各种动物中,只有人的发育过程包括了一段青春期,即由性器官逐步发育到完全成熟的一段相对较长的时期。至于各个人种的原始人类,当然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才能确认和研究他们的曾经存在,是否也象人类一样有青春期这一点则难以得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哪项作为上文的后继最为恰当?

A.关于原始人类的化石,虽然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但对于我们完全地了解自己的祖先是不够的。

B.对动物的性器官由发育到成熟的测定,必须基于对同一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测定。

C.对于异种动物,甚至对于同种动物中的不同个体,性器官由发育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

D.己灭绝的原始人的完整骨架化石是极其稀少的。

10、某侦察队长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他在代号为A、B、C、D、E、F六个队员中挑选若干人侦破一件案子,人选的配备要求,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1)A、B两人中至少去一个人。

(2)A、D不能一起去。

(3)A、E、F三人中要派两人去。

(4)B、C两人都去或都不去。

(5)C、D两人中去一人。

(6)若D不去,则E也不去。

下面哪一个选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人员配备?

A.C、D、E三个人去。

B.E、F两人去。

C.B、D、F三个人去。

D.A、B、C、F四个人去。

10.提高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篇十

一、什么是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什么是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如:写清楚一件事,描写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性格,描写出一种景物的特征,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有什么要求?

1、简明。简洁明了地表达意思是作文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例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连贯。语言表达要有条理、有层次,充分体现出写作的思路、思维。

例句: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3、得体。语言表达要合乎语境,合乎人物身份、性格特点、个性特征。

例句:(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4、生动形象。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描绘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形象鲜明,如在眼前。

例句:(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五、华丽精美。色彩感强,抒情性浓,富有诗意,富有美感。

例句:(1)、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如何提高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一)、打下提高作文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1、多读书,多读多背。只有多读,才能善写。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1)、读课本中的好文章,记诵精彩的文段,优美的词句。

(2)、多读课外文章,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做到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写出影响深远的作品,与博览群书、广为借鉴有很大关系。

2、摘抄欣赏。认清精妙,加深体会,提高欣赏能力。走马观花、随心所欲的读无甚收效。学习文章表现技巧,吸收文章优美语言,在读中明白怎样作文,提高自己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3、模仿练习。模仿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模仿用词,模仿句式,模仿修辞,模仿语气,模仿风格。通过模仿,把他人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做到学以致用。

例:(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4、多写日记、随笔。欧阳修云:(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古人云:多读胸中有物,勤写笔下生花。

写日记、随笔要做到:(1)、有题目,(2)、有中心,(3)、讲结构,(4)、重修辞,(5)、有文采。

语言表达必须以积累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没有必要的积累,词语贫乏,语料单一,句式单调,便谈不上运用,相反,积累丰富,语言表达就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准确生动,精美典雅。

(二)、加强提高作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尝试运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尝试运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例句:(1)、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2)、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3、尝试运用修辞方法来表达,尤其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复、排比、引用。例句:(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比喻、对比)

(2)、蓝色的烟雾像云似的弥漫在这些黑树之间,慢慢的在水面上向远方飘去。(比喻)

(3)、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拟人)

(4)、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6)、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排比)

(7)、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

(8)、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反复)

(9)、“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4、学会运用描写。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就不会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的好文章。描写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等。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肖像描写)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肖像描写)(3)、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动作、神态描写)(4)、“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语言、神态描写)

(5)、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肖像、动作、语言描写)

(6)、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心理描写)

(7)、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是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8)、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

(动作、细节描写)

(9)、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

(景物描写)

(10)、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环境描写)

五、重视语言表达的细节。

1、注意用好动词。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注重用好形容词。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3、用好叠词。

例句:(1)、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4、用好成语、四字词语。

(1)、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2)、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5、用好诗句、名言警句。

例句:(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跳着夏秋两季。

变化,表达复杂的情感。

6、准确用好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不仅可以传递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信息,还可以表现语气的(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2)、“放学了,—你们走吧。”

(3)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4)、可怜的人!

悔!(5)、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

11.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语言 环境 口语表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二、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总想摸一摸、动一动、试一试。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并且逐渐向具体形象性过度。鉴于此,我们准备了多种材料供幼儿操作演示,并开辟了语言角,让幼儿的口语能力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发展。

1、让幼儿复述故事。

教幼儿复述故事,这能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思维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连贯叙述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幼儿领会故事意义和语言的美。喜爱文学作品,并且增加丰富的语言“养料”。因此,第一次的家园合作活动,我就请家长讲一篇短小的故事,然后让孩子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让家长把幼儿复述的内容作记录。活动包发下去以后,每一位家长都积极的配合,认真填好信息反馈。为了研究出效果,我在晨谈、午餐、离园活动等之间让这几个幼儿进行复述故事,每一个幼儿都能将故事用语言表达出来。

2、看图讲述

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看图讲述是要求幼兒将平时所积累的词语按照讲述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家长将《排排队》按图下的内容提示,讲一讲,并将幼儿讲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幼儿都能充分地、仔细地、通过观察,用连贯的语言进行描述讲成了一个短小的故事,许多幼儿将节约、浪费、可惜、整整齐齐、神气等词语使用到了语句中。同时孩子们还联想到了许多有关于日常生活中需要排队的例子。

三、在日常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上课是发展幼儿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不可忽视的是日常活动中发展口语能力更为本重要。因此,我们注重在日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如入园活动中,教师用和蔼可亲的口气询问幼儿一些在家的情况:“你吃的什么饭?”“谁给你穿的衣服?”“爸爸、妈妈在家干什么?”等。每次在进行一个活动之前都请幼儿告诉老师他们要去做什么,如“我们去做游戏”、“我们去做早操”……诸如此类的短语通过对话得到了强化。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的语句,注重及时的纠正。例如:在穿脱衣服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弄不开这。”其实他有表达的意思是:“我解不开扣子。”于是,老师便捉住时机教他正确的语句。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善于模仿,所以父母的语言交际应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经常提醒各位家长说话要做到口齿清楚、语言准确、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练。家长有意识引导孩子模仿自己规范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学习表情、语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2.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习得口语的前提和基础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包括:成人的言语示范。对幼儿来说, 模仿是他们学习口语的主要方式, 教师是幼儿亲密接触, 朝夕相伴的成人, 是幼儿模仿学习语言的主要对象。因此, 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语言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为幼儿提供规范、明确的口语师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讲普通话, 并注意口语清晰明确, 用词确切, 在表达方式上适于幼儿的接受水平。

另外, 由于幼儿心理尚未成熟, 生活经验不足, 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而模仿教师的语言是非常盲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要经常以身作则,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在描述周围事物时尽量使用优美的词汇等, 给幼儿创造一个美的语言环境。

(二) 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

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词句。在日常生活中, 时时都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发表言论, 随时都有吸引幼儿的情景, 这无疑是丰富幼儿词汇,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如奥特曼、怪兽和超人是幼儿常挂在嘴边的话题。自由活动时, 从这个话题入手, 常能引来一群围观者参与讨论。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纠正他们的发音及错误语, 并向他们渗透一些词汇。

(三) 丰富幼儿的说话内容和生活内容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使幼儿言之有物。如语言区的墙饰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以激发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质疑。在语言区中提供不同的学具材料供幼儿自编自导。在阅读区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些喜欢的书, 使幼儿保持阅读兴趣, 有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阅读内容, 幼儿就能有所凭借, 言之有物了。

另外, 教师要尽量丰富幼儿生活, 增加说话内容。在日常生活中,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 了解生活中的趣事, 有了情感, 有了关注, 幼儿的话题就会越来越多, 口语表达就会随之提高了。

二、组织好专门的语言教学活动

首先, 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先进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活动的目标, 分析教材。专门的语言教学活动是有限的, 因而要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率, 就要选好教材,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第一,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第二, 充分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第三, 细致分析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第四, 运用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反应, 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其次, 教师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组织教学。幼儿天生是好玩的, 语言更是在幼儿玩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积累和习得的。

另外, 教师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 要特别注意对幼儿的提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避免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 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教师可以经常地变换提问方式, 如“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等开放式的提问。对于幼儿的回答, 不论正确与否, 教师不必立即做出评价, 而应引导幼儿各抒己见,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有机渗透语言教育

幼儿的语言学习不只是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进行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语言的刺激, 进而不断地积累口语经验。因此, 教师应注重语言学习在各科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一) 注重各学科的渗透

各领域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活动的素材。因此, 教师应充分挖掘各领域活动中有利于语言教育的因素, 在设计组织活动时, 充分利用幼儿语言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例如, 组织绘画活动中, 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和作品内容;在音乐活动中, 利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音乐的意境,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音乐的感受;在体育活动中鼓励幼儿“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等等。

(二) 注重随机教育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这给了幼儿许多学习的机会, 日常的随机教育就成为幼儿口语发展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 使语言学习贴近生活, 满足幼儿的需要, 为幼儿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四、提供丰富的语言运用和学习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趋势, 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 在幼儿口语发展的初始阶段, 幼儿主要是在各种非正式的语言交往中自然获得的, 为此, 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 让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主动获得语言的发展。

(一) 经常和幼儿谈话

幼儿期待着教师与他们交流、沟通, 倾听他们的心声,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开口说话。

(二) 鼓励幼儿交流和模仿

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模仿是幼儿学习口语的重要途径, 在和同伴交往时, 能调整自己的语言, 从而获得主动发展。幼儿之间的谈话内容以及交谈时所用的词汇、句子, 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 教师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与同伴运用语言交往的活动和机会。

总之, 对幼儿来说, 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 更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工具。因此, 在语言教育中, 教师不能单纯地追求幼儿对语言、语句、语法的正确掌握, 而应注意使用一定的教育策略, 使幼儿学会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与他人交流情感, 使语言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趋势, 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 在幼儿口语发展的初始阶段, 幼儿主要是在各种非正式的语言交往中自然获得的, 为此, 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 让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主动获得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口头语言,语言环境,语言运用,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学前心理学.人民出版社.

13.培养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篇十三

语言表达能力是公司主管的一项重要能力,公司主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传达和贯彻上级部门的指示和精神,部署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把领导集体的科学决策准确、完整、有效地传达下去,调动部门的员工按照总体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从而提高效益,创造业绩。公司主管在工作中主持会议,上传下达工作指令,接待来访,参加社交活动,发表演讲和个别交谈都需要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公司主管,培养和锻炼表达能力是提高业务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公司主管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在各种会议上的演讲能力,对不同对象的说服能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应付各种“对手”的答辩能力。

在新闻传播日益先进的现代信息社会,公司主管都有可能随时遇到记者的采访,在必要的会议和场合发表演说,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随时有可能主动或被动地答辩一些问题,公司主管的口才就表现出其重要性。

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决策思想,运用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公司主管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素质,古今中外,杰出的领导者都具有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

现代公司主管更需要优秀的书面表达能力,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公司主管缺乏书面表达能力,这样使自己的领导潜力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发挥。而那些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善于总结经验,使自己的决策思想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脱颖而出。

2.宣传能力

宣传能力是公司主管组织指挥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公司主管具有较强的宣传鼓动能力,宣传员工、教育员工、发动员工,才能干好领导工作。就一般而言,越是接近基层的公司主管,宣传能力越显得重要。有些事情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十分必要,但是,需要局部或暂时做些必要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大家的认识也很困难。如果不统一大家的认识,就无法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干劲,甚至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因此,公司主管的宣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说服能力

说服能力是指公司主管在日常的工作中劝说下属或别的部门主管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的能力。说服,是以求得对方的理解和行动为目的的谈话活动。因此,说服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引起对方的关注。如果将单方面的想法强加在他人的头上,说服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就是说,说服的关键在于帮助对方产生自发的意志。因此,说服,不是为了使对方在思想上获得理解而进行的解说,也不是迫使对方在无奈之下付诸行动。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从不间断的说服,

”尤其是在商务领域,那里汇集着各种性格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大家必须同心协力,因此说服的场面更是俯拾皆是。如果说,工作就是不间断的说服,也并不过分。

公司主管在工作中,如果不对上司或同事、下属进行劝导和说服,工作就会一事无成。在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说服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很多事情,无论你多么勤奋,如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最终将会一事无成。

但是,如果不主动出击,不积极与人交往,不向对方进行诱导,你就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协作。 说服的基本力量由说服者的人格即“说服者是什么人”、劝告内容蕴含着的力量即“说什么”以及说服者的应变能力即“怎么说”三要素组成。我们将这三种要素统称为“说服能力”。说服能力是从三种要素的综合效果中产生的,不可能被某种单一的技巧所替代。

4.幽默能力

幽默的语言,能使公司主管更好地团结下属,造成宽松、愉快的气氛,促进与大家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意图。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公司主管的形象。

在一些令人尴尬的场合,恰当的幽默可以使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可以利用幽默批评下属,这样不会使下属感到难堪。当然,对于那些悟性较差或顽固不化的人,幽默往往起不了作用。

幽默不是天生的,幽默是可以培养的。再呆板的人,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逐渐变得幽默起来。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前也不是幽默的人,在竞选总统时,别人给他提出了意见。于是他采用了最笨的办法使自己幽默起来:每天背一篇幽默故事。

幽默不是讽刺,讽刺别人会使人厌恶,甚至产生对抗。讽刺式的幽默会让别人感觉你在利用别人的弱点或短处,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5.演讲能力

优秀的公司主管都有很好的演讲能力,他们无一例外是演讲的高手。演讲的作用在于让他人明白自己的观点,并鼓动他人认同这些观点。从这点出发,任何一名公司主管都应该学会利用演讲表达自己。

主管演讲的对象不一定是很多人,可能仅仅是自己个别的下属,演讲的场所不一定是在会场上,很可能是在与下属沟通时。

演讲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演讲本身,演讲可以改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反应能力。这些素质会使你在对外交往和管理下属时游刃有余。

人的演讲能力主要与他的演讲次数成正比。也就是说,即便一个口才很笨拙的人,只要不断地去演讲,也会成为演讲高手。

培养自己演讲能力的惟一可行办法就是去演讲,如果你比较胆怯,可以在人少的场合演讲。实际上,演讲最难的就是第一次,只要克服了心理障碍,演讲并没有什么难度。

6.倾听能力

很多主管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位因感到待遇不公而愤愤不平的下属找你评理,你只需认真地听他倾诉,当他倾诉完时,心情就会平静许多,甚至不需你做出什么决定来解决此事。

这只是倾听的一大好处,善于倾听还有其他两大好处:一是让别人感觉你很谦虚,二是你会了解更多的事情。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声音是最重要的,并且许多人都想迫不及待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友善的倾听者自然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如果主管能够成为下属的倾听者,他就能满足下属的需要。

上一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对我县扶贫工作的建议下一篇:顾客退换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