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记忆性知识点总结

2025-02-04

plc记忆性知识点总结(共4篇)

1.plc记忆性知识点总结 篇一

S7-200知识点

第三章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1.世界上第一台PLC是1969年由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成功的;

2.PLC定义;(p86)

3.PLC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初级阶段,崛起阶段,成熟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开放性、标准化阶段;(p87)

4.PLC总的发展趋势是向高集成度、小体积、大容量、高速度、易使用、高性能、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与工业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等方向发展;(p88)

5.PLC的主要应用领域:中小型单机电气控制系统,制造业自动化,运动控制,流程工业自动化;(p92)

6.PLC的特点: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控制系统结构简单,通用性强;编程方便,易于使用;功能强大,成本低;设计、施工、调试的周期短;维护方便;(p92-93)

7.按I/O点数容量分类,PLC可分为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三类;(p97)

8.按结构形式分类,PLC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两类;

9.从结构上,PLC主要由CPU、电源、存储器和专门设计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等功能部件组成;各功能部件的功能是什么?(p98)

10.PLC存储器包括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两部分,用户存储器包括用户程序存储器和用户数据存储器两部分;(p99)

11.为防止干扰和高电压信号进入PLC,输入接口电路一般由光电耦合电路进行隔离;

12.PLC的输入类型可以是直流、交流、交直流,使用最多的是直流信号输入端PLC;(p100)

13.PLC的输出接口电路通常有继电器输出型、晶体管输出型和晶闸管输出型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p100)

14.什么是软元件,S7-200 PLC提供了哪些类型的软元件?(p102)

15.PLC的主要编程语言包括梯形图(LD)、功能块图(FBD)、顺序功能图(SFC)、结构化文本(ST)、指令表(IL)等;(p105)

16.PLC工作的全过程可分为上电处理、扫描过程和出错处理三部分;(p108)

17.PLC是按集中输入、集中输出,周期性循环扫描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每一次扫描所用的时间称为扫描周期或工作周期;(p108)

18.PLC运行正常时,扫描周期的长短与CPU运算速度、I/O点情况、用户应用程序的长短、编程情况等有关;(p108)

19.PLC的每个扫描过程主要包括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完成哪些控制任务?(p109)

20.S7-200 PLC的程序由用户程序、数据块和参数块三部分组成;

21.S7-200 PLC的存储系统提供了三种方式来保存信息,它们是保持型数据存储器、永久存储器和存储卡;

第四章 PLC基本指令及程序设计

1.数据类型转换,如:50.0转换为16进制是多少?

2.什么是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试举例说明?

3.试说明QB0、MW20、VD30、AIW2、AQW0各项中每个字母及数字的含义?VD100由哪两个字组成,VW100由哪2个字节组成。

4.说明S7-200 PLC的各类扩展模块的命名规则。如数字量输入模块、数字量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等?

5.试说明CPU224 XP CN AC/DC/RELAY及CPU224 XP CN DC/DC/DC各个代码的含义?

6.掌握基本梯形图指令;

7.掌握时序图的绘制,能根据给定梯形图画出对应的时序图;同样能根据给定时序图编制对应梯形图;例如第四章练习题7、8、9、10;

8.熟练掌握§4.6 典型简单电路和环节(重点知识);

9.熟练掌握§4.7,例4.1电机启停控制;

第五章 PLC功能指令及应用

1.掌握基本功能指令,如:MOV、加减乘除运算、数学函数指令、逻辑运算指令、段码指令、数据转换指令等;

第六章 S7-200 PLC 顺序控制指令

1.功能图又称为顺序功能图、功能流程图、状态转换图,是一种描述顺序控制系统的图形表示方法,专用于工业顺序控制程序设计的一种功能性说明语言;

2.功能图主要由状态、转换、有向线段等元素构成;

3.控制系统功能图的绘制规则是什么?

4.了解顺序控制指令的执行过程(图6-6至6-9);

5.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

2.高中各科知识点记忆方法总结 篇二

1、梳理知识树形图。

教材上涉及的知识点是出题的蓝本,一张好的试卷会覆盖到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考察,只要能梳理好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考点,并熟练掌握对应的方法技巧,高分自然很轻松。

同学们可以根据课上的笔记,先列出章节大标题再慢慢补全每一个知识点,最后总结每个知识点对应的方法和技巧。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坚持总结梳理,会消化吸收得更好。

2、基础计算练习。

计算作为理科的基础,本就应当得到最大的重视。但每次考试都会听到同学们讨论又因为哪里算错数、哪里写错符号等原因丢分……重视基础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和正确率,不仅减少丢分,更能在考场上争取更多时间去思考各种压轴难题。

3、综合和模拟。

如果平时没有接触过压轴题难度,在考场上解决出来的可能就很渺茫。建议大家考前选择一些综合练习,熟悉综合题的出题套路、难度及了解对策。

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文理交替。就是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学,而是将各个科目相互交错安排。

一是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大,因而产生疲劳。

二是将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因而引起回忆时的混淆和差错。

3.plc记忆性知识点总结 篇三

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1.直线在平面内的判定

(1)利用公理1:一直线上不重合的两点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在平面内.(2)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即若α⊥β,A∈α,AB⊥β,则ABα.(3)过一点和一条已知直线垂直的所有直线,都在过此点而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平面内,即若A∈a,a⊥b,A∈α,b⊥α,则aα.(4)过平面外一点和该平面平行的直线,都在过此点而与该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即若Pα,P∈β,β∥α,P∈a,a∥α,则aβ.(5)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过这个平面内一点与这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必在这个平面内,即若a∥α,A∈α,A∈b,b∥a,则bα.2.存在性和唯一性定理

(1)过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2)过一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3)过平面外一点与这个平面平行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4)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5)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6)过平面的一条斜线且与该平面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7)过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而与另一条平行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8)过两条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中的一条而与另一条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3.射影及有关性质

(1)点在平面上的射影自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垂足叫做这点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点的射影还是点.(2)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自直线上的两个点向平面引垂线,过两垂足的直线叫做直线在这平面上的射影.和射影面垂直的直线的射影是一个点;不与射影面垂直的直线的射影是一条直线.(3)图形在平面上的射影一个平面图形上所有的点在一个平面上的射影的集合叫做这个平面图形在该平面上的射影.当图形所在平面与射影面垂直时,射影是一条线段; 当图形所在平面不与射影面垂直时,射影仍是一个图形.(4)射影的有关性质

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i)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也较长;(ii)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的射影也较长;(iii)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都短.4.空间中的各种角 等角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若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则这两个角相等.推论若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定义:a、b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引直线a′∥a,b′∥b,则a′和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和b所成的角.(2)取值范围:0°<θ≤90°.(3)求解方法

①根据定义,通过平移,找到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 ②解含有θ的三角形,求出角θ的大小.5.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 和平面所成的角有三种:

(i)垂线 面所成的角 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ii)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iii)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则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2)取值范围0°≤θ≤90°(3)求解方法

①作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找到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②解含θ的三角形,求出其大小.③最小角定理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亦可说,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不大于斜线与平面内任何直线所成的角.6.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

(1)半平面 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2)二面角 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即二面角由半平面一棱一半平面组成.若两个平面相交,则以两个平面的交线为棱形成四个二面角.二面角的大小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通常认为二面角的平面角θ的取值范围是 0°<θ≤180°(3)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以二面角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PCD是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平面角∠PCD的大小与顶点C在棱AB上的位置无关.②二面角的平面角具有下列性质:

(i)二面角的棱垂直于它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即AB⊥平面PCD.(ii)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边上任意一点(异于角的顶点)作另一面的垂线,垂足必在平面角的另一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上.(iii)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面都垂直,即平面PCD⊥α,平面PCD⊥β.③找(或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主要方法.(i)定义法(ii)垂面法(iii)三垂线法

(Ⅳ)根据特殊图形的性质(4)求二面角大小的常见方法

①先找(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θ,再通过解三角形求得θ的值.②利用面积射影定理 S′=S·cosα

其中S为二面角一个面内平面图形的面积,S′是这个平面图形在另一个面上的射影图形的面积,α为二面角的大小.③利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二面角的大小.7.空间的各种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

(1)定义 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2)求点面距离常用的方法: 1)直接利用定义求

①找到(或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 ②抓住线段(所求距离)所在三角形解之.2)利用两平面互相垂直的性质.即如果已知点在已知平面的垂面上,则已知点到两平面交线的距离就是所求的点面距离.3)体积法其步骤是:①在平面内选取适当三点,和已知点构成三棱锥;②求出此三棱锥的体积V和所取三点构成三角形的面积S;③由V=S·h,求出h即为所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必作出垂线即可求点面距离.难点在于如何构造合适的三棱锥以便于计算.4)转化法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平行)直线与平面的距离来求.8.直线和平面的距离

(1)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2)求线面距离常用的方法

①直接利用定义求证(或连或作)某线段为距离,然后通过解三角形计算之.②将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然后运用解三角形或体积法求解之.③作辅助垂直平面,把求线面距离转化为求点线距离.9.平行平面的距离(1)定义 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公垂线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部分,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2)求平行平面距离常用的方法 ①直接利用定义求

证(或连或作)某线段为距离,然后通过解三角形计算之.②把面面平行距离转化为线面平行距离,再转化为线线平行距离,最后转化为点线(面)距离,通过解三角形或体积法求解之.10.异面直线的距离

(1)定义 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任何两条确定的异面直线都存在唯一的公垂线段.(2)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常用的方法

4.plc记忆性知识点总结 篇四

1.控制变量法

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理想模型法

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4.等效替代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类比法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如: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比较法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实验推理法

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比值定义法

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其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

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9.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

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 L1=F2 L2

10.估测法

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或数量关系,可以不精确计算,而经分析、推理或进行简单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对数据进行租略估计或模糊计算,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1)解答时应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数据:家庭照明电压值220V、每层楼高3m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成人身高约1.60~1.80m、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kg/m3、人的心跳约1分70~80次、人体电阻约为几千~几百千欧、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一般行驶速度约5m/s、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30g、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产生的压强约0.5Pa等。

(2)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等。

11.图像法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

(1)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

(2)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

(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12.放大法

把测量量按一定规律放大后再进行测量的方法, 称为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

比如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 化。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累积放大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13.分类法

分类法是指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的方法。

其一般步骤为:

(1)确定分类依据;

(2)选择分类方法;

(3)正确进行分类。

如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14.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

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 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初中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1、比热容的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比热容单位:

焦/(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l℃时,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是多少焦。

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如为什么海水与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因为海水与沙子受光照的时间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但是海水的比热比沙子的比热大,所以海水升温比沙子升温慢;没有日照时,海水降温比沙子降温慢。

3、热量的计算:

1、热量计算公式:

①经某一过程温度变化为△t,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表示热量(J),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t0是初温;t是末温)

其中c是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比热容

②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

Q放=mq

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

Q=Vq

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J/kg),

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

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

q=Q放/m(固体);q=Q放/v(气体)

Q———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焦耳J

m———表示某种燃料的质量———千克kg

q———表示某种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J/kg

2、单位:

热量的单位与功、能量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缩写为J).历史上曾定义热量单位为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只作为能量的辅助单位,1卡=4.184焦.

上一篇:《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国庆节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