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2024-08-20

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共8篇)

1.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篇一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和应对战略初探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确保我国国家安全,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应制定以下应对战略: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第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第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第四,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应对战略;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求得人民幸福,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所在。

一 国家安全、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

国家安全内涵的认定,实际上涉及到国内安全、国际安全两个层次。国家安全与每一个人的安全相联系,但并不等于其简单相加。[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国家是阶级工具,因此国家安全首先是一国统治阶级(表现为政府)的安全感受问题。但是,国家又不仅仅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还是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公共福利的建设者。正因为此,我们才称现代国家为民族国家。从领域来说,国家安全涉及到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因此,要制定一个比较正确的国家安全战略,并不是说在21世纪我们主要的就是搞经济安全战略或者文化安全战略,也不是说我们还是要备战,搞纯粹的军事安全战略。所谓的安全战略是一个有效的协调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战略。一方面,这种战略重视国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国家的不断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这种战略重视现实的国际利益冲突的可能,通过外交和军事的手法减少国家发展的阻力,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安全战略为国内安全服务,国内安全战略最终保障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战略是一个关系到各部门、各阶层的一个系统工程,和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相并列的两大国家战略。这样的一个安全战略才是一个真正的“大战略“。安全战略不应该只偏重于国内安全或国际安全的某一方面,更不应该成为只注重经济安全或者文化安全而忽略的直接关系主权安全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战略。

二、中国安全形势基本特点

作为美国一直未能最后征服的大陆,亚洲给美国留下了太多的回味和遐想。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亚洲是其挥之不去之痛。中国生长在这块大陆上仅仅是天意,而其安全不仅天然地受其特有的地缘关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战略的制约,两者决定了中国安全环境的基本态势。[2] 态势一,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中国周边共有邻国20个,其中,陆上接壤14国,隔海相望6国,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但是,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中国与俄日印3大战略主体共处,掣肘因素颇多。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加强集权、重振军备,国力日渐发展,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印度于90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

态势二,新型核力量崛起我国周边,既对我构成威胁,又成为引发连锁反应或外来干涉的现实条件。印、巴两国相继拥有核武器后,2002年底,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退出《核不扩散条约》,重新启动宁边核设施,向核俱乐部迈出新的一步。从长远看,上述三国同为我近邻,尽管三国与我关系亲疏不同,但是,其共同之处是:它们拥有核武器都是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威胁。从近期看,三国对我的安全意义异曲同工。首先,印巴拥有核武器使之成为双方敢于冲突的后盾。双方的任何冲突既直接影响我国利益,又可能引入外来势力介入与干涉从而破坏我国西部脆弱的安全基础。其次,布什宣布朝为“邪恶轴心”后,朝鲜的危机感加重,朝鲜此时加速核武装进程将使半岛局势随时恶化,可能提前引入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干涉。美朝较量直接关系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美朝强硬政策的任何非理性发展都将使我直接面对美国的军事力量。

态势三,美国强行切入中亚使我国首次在陆地直接面对美军事力量,对华东西海陆威胁已成现实。登陆亚洲大陆一直是战后50年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朝战、越战曾延缓了美国强行“登陆”的企图,但是,“9•11”事件使美国借阿富汗战争,率领北约插入了欧亚大陆的心脏,占领了亚洲诸大国惟一的联络区,扼制住了亚洲最后的“能源希望之地”,掌握了控制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节奏的主动权,从而实现了瞰制中俄印巴伊等亚洲大国的目的。美军占领阿富汗后,在我西部埋下贴身隐患,使我在东西南三面受敌,我陆上防御首次直接面对美军事力量,美国对华已构成直接威胁。

态势四,固有的安全疾患隐性发展,亚太国家与美国联盟复苏,我国安全“东急西重”现象突出。我国固有的周边安全问题一直是“多项并举”。一是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美台军事关系的跃升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发展,增加了祖国统一的变数。二是南沙及其海洋国土被蚕食。美国军政官员有关南沙群岛的表态、与有关国家频繁的海上军事演习直接威胁着我对南沙的主权诉求。三是“藏独”、“东突独”隐性发展,战略对手肢解中国的意图阴魂不散。日本高官公开表示:“中国必将是一个分裂的国家„„我热切期待着中国的崩溃。”美国一位著名学者写道:“中国在新疆的麻烦,对美国是一个诱惑„„只有当新疆穆斯林分子走武装斗争道路时我们才能利用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现有的安全隐患将因美国的介入而恶化。首先是冷战后亚洲地区的“联盟战略”经过调整已再次复兴:美与东盟有关国家的军事联盟正在复苏;美日联盟向共同参战迈出新步伐。其次是美印、日印关系的发展从军事交往切入,这种权宜之计的合作对华只有负面影响。再者,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默契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变数;美印在西藏问题上的合作也达到了默契的程度;日印合作在地缘和领土问题上构成了对我国最佳的斜线战略牵制,日首相森喜朗2000年8月访印时明确表示了联印制华的企图:“关于日印关系,只要看一眼地图就可一目了然,这在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对称夹击中国的战略构想对日印显然已了然于胸。

态势五,中国安全力量基础薄弱。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安全的概念也超越单一的、纯军事的内涵,综合安全观成为全球共识,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与文化,还包含资源、环境、信息等领域。其中,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力量的基础,以军事、外交力量为核心的传统安全力量仍然是国家安全的主体。在着重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安全力量构成呈现出“基础势弱,主体失衡”的特点。

基础势弱主要表现为: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涉外经济安全矛盾日益表面化;科技发展势头渐强,核心知识产权总量有限;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安全主权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原油年进口约为7000万吨,一半以上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其中4/5经由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而该运输线掌握于他国手中。据国际能源机构按我国内原油产量不变的情况预测,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的61%、2020年的76.9%要依靠进口。这种外向经济的依存度表明,我国与潜在对手的经济关系、与石油供应地的关系以及对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防护正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进而是政治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因素。美日防务指针及其他国家的海洋战略对华客观上已形成左右中国对外经济命脉、制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力量。在科技发展上,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国高技术自主开发能力有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少。在信息安全方面,我国的情况更为严重,90%以上的软、硬件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我国的信息系统几乎处于无防御状态,究竟美英等国在我国信息设备植入多少陷阱,我们还不得而知。

主体失衡表现为:军事实力中战略威慑强于常规力量,常规力量只适于陆上国土防御,信息化作战能力尚待提高。我国现有的军事力量与打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尽管武器进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新武器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并存。以色列在“哈比”无人机问题上对于维修部件的暧昧态度不仅反映了我军事技术受制于人的现实,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我国军事实力不强导致其他国家可任意践踏基本国际诚信的残酷事实。

三、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近些年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经历了许多风浪,其中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有人认为,中国的安全环境从90年代后期起开始恶化。恶化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台湾的国家化和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不利于中国大陆的调整。这种分析的方法论可取之处在于同时考虑了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不足之处在于分析的不全面。科索沃战争后,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成为了热点问题。一反原来重视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处于紧迫的境地。撞机事件加强了这种观点。这种研究方法的不足在于把国家安全定位于国际安全的层面上,忽视了国内安全中的一些突出方面,例如经济安全形势仍很严峻,少数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仍然猖獗等等。正确分析我国所处的国家安全形势,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从国际安全的层面来看,我们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要少于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也就是说,我们的国际安全形势是比较好的。中美关系虽然因为美国执意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显得紧张,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毁灭,其竞争自然集中在经济竞赛和军备竞赛,其冲突自然表现为地区摩擦和内部渗透。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战略性的调整。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的太僵,这一点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安全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国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所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政治安全的保障;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和日新月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使得别的国家不敢轻易的发动攻击。中俄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短期和中期意义上的改善,主要是指直接的军事入侵没有了。

中国所处的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前者是一个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结合的棘手问题。由于美国在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上越走越远,台湾岛内的分离主义势力日趋猖獗。台湾当局在“中华民国”的名义下搞实质的“独立”,不断推进所谓的“国家化”,使得统一需要克服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种形势的不断发展严重的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后者是一个纯国际安全的问题。中国与许多周边国家在历史上有着疆界纠葛,有的甚至发生了战争。以印度为例,印度把中国作为其安全战略中的重点对象没有改变,其几乎所有的主要外交活动都在围绕着中国展开。南沙问题是一个影响到国际安全形势的火药桶。许多国家不择手段的开采使得南沙地区形势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是影响到中国国际安全的又一重大隐患。日美同盟的存在和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使我们的军事安全战略受到很大牵制。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更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不详的阴影。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军事威胁还是需要高度注意的。从政治干预的情况看,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分离主义势力提供支持,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指手划脚,试图从政治上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制裁。在中国国内安全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这方面的威胁是不足为惧的。中国国际安全形势中的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相对发展比较快。例如,日本窃取了中国的景泰蓝工艺技术和宣纸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不利安全形势使国内加强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工作必须予以更多的努力。

中国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关系中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问题是国内发展所引起的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互动关系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力量差距”逐步缩小。这种缩小使一些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具有利益冲突的国家感到不安。因此,在中国国内发展促进了国内安全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给国际安全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又进而试图影响中国的国内安全,通过破坏中国的国内安全最终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条恶性循环的锁链是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必须要努力克服的。一方面,我们必须推行有效的国内安全战略,保障政权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行有效的国际安全战略,减少由于崛起所带来的国际形势的负面变化,从而促进国内发展的不断前进。两种缺一不可。

从国内安全的层面来看,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断进步。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由于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思路,中国国内在改革过程中没有走的过快,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国内安全形势处于不断改善的进程之中。但是,这不能说国内安全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国内政治安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和统一问题,和国际安全形势中的某些负面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的解决变的更加棘手。腐败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到政权生存的国内安全问题。国内文化安全除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之外,社会普遍出现的精神贫乏和认同危机是最大的安全问题。拿成绩最大的经济发展来看,也还是问题不少。中国经济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所暴露出来的许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确实令人忧虑。

四、中国国家安全应对战略初探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安全态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在各战略主体的博弈中自身的安全战略运筹。国家安全战略性质确定之后,能否解决下述问题,关系到对未来战略态势的把握。

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模糊,但是,其本质并未改变。今天,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安全战略的运筹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在经济上,“互补不是替代,让步必须对等”,坚持国家独立自主是永恒的原则。在军事上,战略运筹的精妙之处在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正因为有了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才发生了1999年我国驻南使馆的被炸。这种看似无关的事件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的正是战略时空内涵变化之后战略筹划的本质。

第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防御性的,其战略前沿与中国的自然边界重合。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时空内涵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设置合理的战略缓冲区是适应变化的基本原则,防御性的安全战略对于战略反应的要求则更高。美国因其战略的进攻性一直遵循着“战略前沿随战略利益而动”的原则。美国的扩张史表明,它始终将战略前沿抵近别国疆界。美国的战略抵近政策实事上已经成为安全侵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战略防御缺少必要的合理条件。国家安全战略边界与国家自然边界的重合使战略主体失去了必要的运筹空间。未来,中国的安全战略运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第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无论从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还是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认清威胁的来源及其战略企图,进而做必要的准备是必须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防实力的现实已经出现了巨大反差。在缺乏资源选择权、市场定价权和高科技主导权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国防力量的保护。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实力,才能平等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否则,具有再古老文化的国家也难避免古希腊、古波斯、古巴比伦的命运。这样的警钟一定要长鸣。

第四,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没有实力的国家在外交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搞好国内的事情,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群体利益分配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力争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尽快依靠自己,依靠和平崛起起来。只有自身实力增强了,所有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也才能得到圆满解决。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总之,中国的国家安全挑战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又往往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时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国土主权与周边环境等等困境的制约。在国际安全中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形势下,我们的中心应该偏向于国内发展,用国内发展来促进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国内发展是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根本。运用有效的国际战略,充分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国际安全形势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对外任务。而国内安全是国内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政权建设,整顿经济秩序,才能为国内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处理涉及到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相结合的问题时,需要外交内政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维护好国内安全的同时,不引起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又及时提升自己的国防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走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统一之路。

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几点思考

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和平发展,与周边安全环境息息相关。环视亚太,聚焦周边,中国既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又存在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如何因势利导,化解风险,趋利避害,赢得挑战,更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睦邻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宗旨。

一、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的时期之一

从主流和趋势上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的时期之一。

第一,中国没有陷入周边矛盾的漩涡。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不断调整外交方针,很好地处理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以亲和、亲善、亲睦的和平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使中国的周边环境大为改善,并在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中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复杂的矛盾,影响全局的主要有三大矛盾。一是围绕美国的战略指向产生的矛盾。现今,美国安全战略的矛头指向是国际恐怖势力和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中国直接作为美国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在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加剧的今天,中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正义、公正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三是民族宗教矛盾。周边民族宗教矛盾的高发区是南亚、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中国虽然也存在着此类矛盾,但处在有效控制的范围内。

第二,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全面改善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先后恢复、改善和发展了同所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与这些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使许多周边国家成为中国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历史遗留的边界划分问题相继得到解决。1994年9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西段协定》,使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得以明确划定。中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也相继签订了边界协定。1999年12月,《中国和越南陆地边界条约》在河内签署。2000年12月,《中国和越南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在北京签署。即使对于较难解决的中印边界问题,中国也表现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的极大诚意,正本着互谅互让、和平相处的原则,解决棘手的边界划分问题。在有争议的领土和领海问题上,中国也采取了积极务实的建设性姿态。在南中国海主权归属问题上,中国政府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中国海有关争议。中国的这一系列举措,为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提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正式签署。这个条约集中体现了中俄关系取得的积极成果,确立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是指导新时期双边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5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俄罗斯的正式访问中,提出了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四项原则,即加强相互支持,深化政治互信;扩大互利合作,实现互惠双赢;拓展友好交往,加深传统友谊;密切沟通协作,促进和平发展。两国元首还共同签署了新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俄关系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发展。2003年,双方决定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升格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双边关系发展的里程碑。在政治上,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第一个非东南亚的签约国;在领海问题上,双方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进一步稳定了南海局势;在安全上,双方发表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拓展了合作领域,启动了反恐合作;在经济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5年正式启动,计划2010年建成。届时,该贸易区将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

中印关系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访华具有标志性意义。双方发表了全面合作宣言,将中印关系确定为“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印度首次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中印军事交往逐步展开,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多边外交成效显著。崇尚“远亲不如近邻”的中国,积极开展周边多边外交,努力构建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两大成果。通过“10+1”合作机制,中国同东盟发展了良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密切了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中亚环境。

第三,中国通过自身的真诚努力,避免了热点问题的激化。多年来,中国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解决地区矛盾、缓和热点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采取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加从东南亚进口商品、加大对东南亚国家资金援助等一系列措施,为抑制金融风暴的恶性蔓延,帮助危机国家振兴经济,稳定地区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1998年,南亚大陆因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先后多次进行核试验而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磋商,成功地举行了关于南亚核危机的国际会议,形成了防止核危机恶化的国际机制,避免了核危机的升级,缓和了南亚局势。近两年,中国更是以满腔热情和极大耐心,积极推动朝鲜核问题的解决。继2003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朝鲜核问题的中、美、朝三方会谈后,2003年8月、2004年2月、2004年6月,先后三次在北京举行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中、朝、美、韩、俄、日六方会谈,使朝鲜核问题步入了和平解决的轨道。

第四,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共同点在不断增加。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显著增强,发展同中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不断高涨。目前,中国同众多周边国家双边或多边关系呈现良性互动态势。在政治上,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对话机制日益完善,成为推动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上,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依存度显著加深。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同周边贸易占60%以上;在中国吸引的外资总额中,周边外资占70%以上。在安全上,双方互信合作关系加强。无论在国际反恐斗争领域,还是在地区安全事务领域,双方的合作积极务实,富有成效。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大于分歧,友善多于矛盾。

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在总体稳定的情况下,仍存在着各种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甚至可以说,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中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

一是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使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华约的解散,美国在欧洲失去了对手,亚太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分量日益加重。亚太地区在冷战后被美国视为对其21世纪国家安全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区。在欲称霸全球、“领导”世界的美国看来,这一地区是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国际反恐斗争的主战场,是所谓对美国安全构成重要威胁的“邪恶轴心国”所在地,也是美国拓展海外经济利益和进行“民主改造”的最重要地区。在此背景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明显加快,由此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首先,美国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力量投入,将改变这一地区的力量对比关系,在其战略优势得到强化的同时,势必对中国的战略空间形成挤压;其次,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全力渗透,将使中美两国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增大;再次,美国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力量布防,不乏军事干预台海局势的战略企图,从而对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构成挑战。

二是台海局势的复杂化,使周边某些国家“以台制华”企图趋强。陈水扁上台的六年,是“台独”势力日益猖獗的六年,也是其在分裂祖国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六年。在各种不断升级的“台独”分裂活动中,最具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是:台湾当局图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公然提出通过“制宪”走向“台独”的时间表,竭力挑衅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岛内发生“台独”事变的可能性严重存在。台湾问题事关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也正是因为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才成为美日等国制约中国的一张牌。

台湾问题对美日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以台制华”。这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恶化了台海地区局势,不仅成为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而且也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是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可能恶化的最大变数。

三是某些国家军事战略的调整、军事实力的扩展和军事同盟的加强,将对中国周边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近几年来,某些国家逆时代潮流而动,以扩充军备为核心,不断调整军事战略,使亚太地区军备竞赛的步伐有加快的趋势。

继1996年4月美日两国发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1997年9月制定《防卫合作新指针》后,美日将对军事同盟体制进行第三次“重新定义”,拟将这一体制从区域性的扩展为全球性的,成为“亚洲版的北约”。美日军事同盟的扩展,将更加明确地把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纳入防卫范围。美日对这一地区力量渗透的加强,加紧应对 “紧急事态”的联合作战演练,都会对亚太安全环境和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四是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各种矛盾交错,增加了中国周边局势的动荡因素。在中国周边,存在着复杂多变的矛盾。这里是大国矛盾的聚集区,是国际恐怖威胁的集中地;这里既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又存在着各种边界领土纷争;这里既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又面临着非传统安全威胁。

近几年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恐怖势力明显抬头,恐怖威胁有增无减。国际恐怖势力在中国周边的频繁滋事,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直接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以“东突厥斯坦”为代表的国际反华恐怖势力,在某些西方大国的纵容下,与其他国际恐怖势力相勾结,对中国西部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中国周边是民族宗教矛盾的交织并发区。在中国周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00多个民族,这里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众多宗教的发源地。这一地区的民族宗教情况极为复杂,各种矛盾突出。南亚印巴矛盾就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不无关系。

中国位于涉核危机的辐射区。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是当今世界核危机的两个矛盾点。从表层上看,朝鲜核问题仅仅是朝鲜想拥有核武器,但从本质上讲,朝鲜核问题是朝美矛盾的集中表现。朝鲜核问题的政治和安全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朝鲜核问题经过三次北京六方会谈,已就和平解决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但朝美两国交恶很深,要想在短期内解决矛盾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仍不能排除这一矛盾恶化的可能。朝鲜核问题解决与否和如何解决,事关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事关世界防核扩散机制的稳定,也事关中国东北亚安全环境。

五是领海主权、海洋权益和战略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使我们在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方面的形势趋于复杂。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领海面积92万平方公里,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邻国多达8个。在绝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已经解决、边界矛盾趋缓的背景下,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矛盾十分突出。

中国和周边国家海域争议面积多达15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黄海、东海和南中国海海域。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的主权矛盾明显上升,双边摩擦日益增多。

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争夺油气资源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主题。美国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其冷战后称霸世界的障碍,企图通过控制世界石油资源达到阻遏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2003年石油消费高达252亿吨,进口石油达9100万吨,这两项指标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在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在四大地带同中国展开油气资源争夺:一是东海油气争夺,二是南中国海油气争夺,三是里海和中亚油气争夺,四是对俄罗斯的油气争夺。某些国家从遏制中国的战略出发,企图扰乱中国的石油发展战略,破坏中国的石油安全。由此,我们特别要认识到,石油安全乃国脉所在、国运所系。

2.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篇二

(一)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

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说明,已经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存在若干重大问题。

1、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负债累累。美国目前负债累累,除国债外,还有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可能早已破产,之所以不破产,因为它是世界霸主,可以利用美元霸权维持生存。二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三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

2、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欧债危机。二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欧盟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三是欧洲人口老年化以及福利社会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

3、日本经济不容乐观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

4、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严重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危机还未结束。过去一两年虽然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那是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另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经历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5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12年);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经济危机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现状分析,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我在两年前就作过这样的预测,现在看来已经得到验证。

(二)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容乐观

国际贸易在2009年下降了13%,2010年出现了反弹,2011年虽然也有所反弹,但还没恢复到反弹前的水平,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美元中长期还要贬值

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美国会采取哪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仍将持续贬值。

(四)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来维持高通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五)全球新型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

新型产业结构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支出增加,收入相对减少,这就导致国家增发债券。如果政府债券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合理范围就会引发债务危机。

从以上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经济在未来两三年仍不容乐观,上述六大趋势还将继续演化。

二、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针对国内形势,两年前笔者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短期乐观(2010年底到2011年底);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长期乐观(2013以后)。

(一)短期乐观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二是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三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

上述三大特点集中体现为以下五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GDP。2011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9.2%(我在两年前预计,2011年的GDP增长保持在9-9.5%之间);

第二个指标是通货膨胀率。2011年初制定了4%的目标,但全年达到5.4%,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大的原因有:一是钞票印得太多,二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三是成本推动,四是与土地有关的三大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五是投机氛围浓厚;

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金融的系统风险。最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第四个指标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该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和美国给的外部压力;

第五个指标是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和产业升级。

(二)中期悲观

我国经济中期表现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第三、经济将维持这种状态至少2-3年。

1、我国经济发展中期表现的特征

我国经济中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处于U的下降阶段和底部通道,与刚刚经历的V形反弹不同的是:

一是底部低位不同。底部的高低不同,在V形反弹的低点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1%。U形的低点要分情况来考虑,一种情况是在不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底部的经济增速为8%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另当别论,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

二是底部持续时间不同。V型持续的时间短,而U型的持续时间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接受经济增速保持较低的一种局面,必须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去。

三是目标的复杂性不同。V形阶段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保增长。U形阶段的目标要复杂的多,包括稳发展、治通胀、调结构、保民生等多重目标。

2、十二五期间我国存在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的可能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笔者的判断是正在酝酿之中,2013年爆发。

第一,国内经济因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笔者重点从第二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政府的支出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分析。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

第二,国际因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在放缓,经济危机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的特殊因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一下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2008、20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是,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局面。

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三)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2013年以后)总的形势可用三句话来归纳:一是长期总体乐观;二是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三是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两三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

1、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原因何在?为什么我国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

一是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二是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过去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球境五位一体的改革。

三是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大的升级空间。

2、中国经济在长期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发展

一是外需有一部分将永久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部分出口减少。

二是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内需的扩大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的压制,如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点——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较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老百姓对改革存在的误解。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步伐在放慢,在一些重大问题改革上进展不大。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成。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较长,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使用的很多设施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因此我们期望一直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小。

四是土地财政当作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空间在缩小。

五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有限资源与无限发展之间的矛盾已为大家所熟知,环境的压力也是逐步增大。我国有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六是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在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场将面临从怎么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么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的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会渐渐放缓,2015左右将会降到7%左右,2020年将降到在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三、企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投资策略选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企业应有充分的准备。

(一)企业面临的新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带来的新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呈产业链形式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新机遇,而且国际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重组,现在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产业,实现企业重组兼并和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带来的新机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3、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住房、汽车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中,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4、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国涉足重化工业提供一定机遇。重化工业即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未来10年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5、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所带来的机遇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7、国家为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二)企业要高度重视高成本形成的新挑战

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有许多,笔者要特别提醒企业高度关注高成本所形成的新挑战。以前我们的企业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当前高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高成本。土地越来越稀缺;二是房价高成本。房价高意味着商务和生活成本高;三是原材料高成本;四是能源成本在上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成本在上升;五是环保高成本;六是人才高成本;七是普通劳动力高成本,民工工资提高;八是资金成本在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九是物流高成本;十是知识高成本;十一是交易高成本。

这一系列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只有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第一、三种方法可行性不大,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拓蓝海。

(三)企业投资策略选择

1、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

做到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2、关注价格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包括物价、房价、利率、汇率等,因为价格意味着成本,成本影响收益。

3、投资板块的选择。

板块包括行业板块和区域板块,选对板块至关重要。

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板块:一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行业当前部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总体来看,新能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不足10%,传统的化石能源占90.2%,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二是节能环保产业。低能耗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节能意识的增强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能耗。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升级、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产业正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的春天。四是绿色制造业。绿色产业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低碳节能。五是文化传媒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必然会对教育文化产业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六是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七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八是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

4、项目的选择。

同一板块内的公司也良莠不齐,我们就选择质地优良的公司做为投资标的。

5、投资策略的选择。

即投资结构优化组合。

6、投资方式的选择。

一是银行储蓄,负利率时代不划算;

二是买美元,美元处于贬值,风险大,非专业人士须小心;

三是炒股,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内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也须谨慎;

四是炒房,现在基本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况,房价有下跌风险。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想让房价跌,当然政府现在不能让房价大跌,大跌那是经济危机。所以,现在一方面不让它涨,另一方面不让它大跌,维持某种平衡。

那什么时候大跌呢?这个取决于开发商的抵抗能力。我们知道开发商是绝对不会积极主动降价的,它之所以降一定是因为它顶不住了才降。开发商有四大资金来源:销售回款、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资金、信托融资。目前的状况是,销售回款减少、信贷资金从紧、资本市场资金被断、最近信托融资被卡,实际上四大资金来源都出了问题, 而支出是刚性的。虽然前几年赚了很多钱,但同时又买了很多地,投了很多项目,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链越来越紧。在三五个月的短期内东拼西凑还能支撑,时间长了,如果政策继续从紧,那资金链就要断了,就撑不住了,准备要降价了,其实一些楼盘已经开始降价了。那些大的开发商还能撑一段时间,再持续下去,一样也会支撑不住。

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那就要大跌,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就像美国、日本、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一样,跌50%到100%都是有可能。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那我们的房价差不多就维持目前的涨跌幅度,维持几年,跌10%-20%左右就差不多了。

为什么也有可能房价不会大跌?因为四大利益集团不希望房价下跌,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从高房价获得了GDP、财政收入、政绩工程等一系列好处。第二是银行,银行从高房价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的盈利在世界上表现最好。第三是开发商,开发商从房价上涨中获得暴利。现在很多的舆论把房价上涨的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开发商,当然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真正的开发商是政府。第四是广大的已经买了房子的投资者和低价位买房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以前几十万买的房,现在变成了几百万,偷着乐。最近北京的一些房地产商要降价,那些刚买了房的投资者不干了,要维权,要补偿,所以开发商也左右为难。涨价也不是,降价也不是。当然,也有希望房地产下跌的力量,广大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现在买不起房。

根据房产状况,可以把社会分为三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两大阶层,三十五岁以上的要么分到了福利房,要么30岁左右结婚买房,被迫当了房奴,现在房价翻了好几倍,发了。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赶上福利分房,结婚的时候想买房,房价上涨了,只能望房兴叹。目前房价问题处于这么一个焦灼的状态。总而言之,要是借着买房子搞投机和投资要小心一点。

第五种选择就是投资各种大宗商品,像黄金、白银、翡翠、玉石、农产品、矿产品、石油、稀土等跟资源有关的商品,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时期比较好的替代投资品种,它们是比较抗通胀的,所以最近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它们的价格必然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的拐点可能就快到来了,投资这些东西关键在于观察中国和全球通货膨胀的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可以投资,虽然短期也会有波动,但不足以改变上升的趋势,如果拐点到来,那投资这些品种就要小心了。

第六种选择是教育、健康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前六种最好的,但也是最不被大家重视的,因为没有会计科目来反映它的投资回报率,不知道它值多少钱。

3.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形势分析;国内创业型大学;发展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政府对这些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意在促进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快速发展知识教育的今天有必要去仔细研究创业型教育的办学模式,创办创业型大学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今天有着格外重大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创办创业型教育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

1.国内创业型教育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1.1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在财力方面需要政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創业型大学的发展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提升创造型能力的机会与空间,因此创业型大学需要引进先进设备与器材供学生加以利用学习。设备的引进,实践机会都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反观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在对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财力支持远远不够,许多高校甚至并没有将此当作一项预算工作,因此,财力支持的不足,使得当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性教育变得困难。

1.2 相关领导重视程度较低。目前国内,固守陈规的思想浓厚,教育部门依然没有将提升高校生的动手创业能力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思想发面的落后。许多高校的评估方式在创新创业方面不是重点。使得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没有形成一种文化,导致高校生走创新创业道路有着很大的困难。

2.发展创业型大学的关键

2.1加强财政在高校创业型化上的支持。加强财政在高校创业型建设上的投入,将提升高校创新型设施设备作为今后高校建设的一项重点。合理的提升高校创新型方面的支持,资金投入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在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上如果没有财政上支持,各项工作显然难以为继。大学的创业型工作方面许多都是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的。因此提升高校的财力支持将是今后做好高校创业型的重要一步。

2.2不断加强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各项负责人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创办创业型大学的必要性,在大学扩招的大前提下就业变得越来越来越困难,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校级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鼓励学生创业的重大意义,为此应该不断加强高校自身的在此方面的建设以为高校毕业生今后走向社会做好良好的铺垫。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将建设创业型大学作为建设高水平高校作为目标,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3.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动因分析

3.1创业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创业型经济发展亦变得迅速。而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创业型人才的大量涌入。因此当前高校必须将创办创业型大学作为一项发展目标。鼓励创业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策取向。作为技术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促进创业就业的基地,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和定位,主动进行变革,将创新和创业融入办学理念,以应对创业型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2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是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在当前创办创业型教育的潮流下,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创办属于自己的创业型大学显得格外重要。在我国,创办创业型大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各个高校的办学职能也从单纯的教学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转型。

3.3 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高校生终将要流向社会,而创业型大学的创办无疑为高校生打下的良好的基础。通过创业型大学的磨练,高校生将会从高校中磨练出更多的经验,学习到更多有实践知识。这对今后高校生的创业就业必然将是有决定意义的事情。

4.高职院校走创业型大学的可行性分析

4.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迅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高等教育扩招到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较快,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至少有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如此庞大的招生规模以及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布,高等职业教育的后背力量亦将是非常庞大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如此庞大的人力支持之下必将会迸发出自己强大的力量.

4.2.办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职院校亦开始注重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各高职院校逐渐开始重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高职生的在企业工作实习纳入必修课程,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高职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其次,校校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各个高校不断发展,各个高职院校通过合作将会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将会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再者,开放式的办学也使得这些院校的办学越来越有特色。

4.3.公办与私立办学并存。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私立高职院校所占比例已达将近五分之一。这样的比例使得两种不同的类型学校能够相互借鉴自有优势,各取所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元化的办学能够使得中国的高职教育出现百花争荣之景象,通过不断的竞争可以使得各个院校的发展脚步更加快捷,不断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在。

5.中国创业型教育未来发展分析

5.1政府与高校的创业政策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有着创业基金协会,创业教育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不仅可以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合理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还可能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这些资金的来源除了政府的支持,其他主要是校友的捐赠。这样的一种创业教育体系在未来中国创业教育的创办将是很好的借鉴,也会成为今后国内创办教育的必经之路。管理体制的完善,创业政策的支持在创业型教育的发展当中显然是格外重要的。

5.2创业型课程体系不断完备。通过创业课程的设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兴趣。目前国内创业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缺陷,未来国内创业课程的创办将不断完善。创业课程的完善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完善课程体系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创业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更会增加学生的创业信心。在未来的课程体系中会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放式。同时结合网络课程的运用将会提高办事效率,提升质量。这些方式的引进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将会不断取得进步。

4.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篇四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1、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其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2、俄罗斯目前仍然在逐步恢复元气,但由于元气大伤,在经济、军事领域已远远落后于美国。

3、中国仍旧在快速的崛起,我昨天才读到一篇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报告(理论经济学),如果中国经济每年以7.5%的速度继续增长,美国经济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那么最迟到2022年中国将取代美国坐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宝座。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也在利用自身财富的增长扩大软实力,尤其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影响力。

4、欧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凸显出成员国过多且实力层次不齐的弱点。个别成员国经济危机需要由欧盟联合应对,使得欧盟无太多精力在国际政经上有大作为。

5、印度实力崛起很快,对军事力量的追求极为心切,一方面是由于背后的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带来的威胁感,另一方面也是印度急于想跻身世界级强国行列。

6、中东,依然是变数最多的地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油气资源。美国万里迢迢跑去中东“传播民主”,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也有自己的算盘,伊朗核问题旷日持久,以色列依然对巴勒斯坦采取封锁甚至不人道的打压措施。伊拉克战后政局是否稳定等等。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1、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房产论

3、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4、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5、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5.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关心环境问题,就是在关心人类的发展问题。环境污染与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的健康。文章针对当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同时对国内外环境保护工作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基于此,提出了几点保护环境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发展形势;研究进展;保护措施

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许多学者和专家人士、各国领导等,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以期提出一些有效性的解决策略。事实上,能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实力水平。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水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水环境保护形势。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快速提高趋势,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起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早在,我国政策的环境相关报告中就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综合来看,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如下:其一,水污染的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其二,重金属对于水体污染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三,我国许多江河湖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其四,新的水体污染物正在增多。其五,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过于浪费,造成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二,国外水环境保护形势。在我国存在的水污染问题,也存在于其它国家,但是部分国家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比如说美国与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展了水环境的治理工作,将水环境问题的解决任务,纳入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提出了全国范围内水资源保护的严格要求。虽然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但已经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二)国内外土壤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土壤环境保护形势。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在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根据土壤环境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的土壤主要受到农药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的面积较大。矿区带来的污染以及石油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都加大了我国的土壤环境问题,也带来食品安全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国土壤污染一般是从城市开始,逐渐发展到农村。土壤环境染污已经从原来的单一污染发展到现在的复合污染,并且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二,国外土壤环境保护形势。部分西方国家针对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建立了专门的治理基金。这些国家对土壤环境问题进行全面地调查,并且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与修复。例如,法国与英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法学修复与生物修复法等,开展土壤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国内外大气环境保护形势

大气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因而大气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大气污染,不仅会让自己国家的环境恶化,还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环境质量。目前,全球变暖以及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现象都是全球面对的大气污染问题。这些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废弃以及废物的非法排放。早在,西班牙召开了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IPCC会议,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自此之后,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大气污染问题,纷纷加大了污染预防与治理力度,对本国的大气浓度进行监测,大气污染问题虽然得到了缓解,但仍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

(四)国内外生物保护形势

生物保护工作,是保护大自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近些年来,物种的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物种多样性下降,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大量的生物灭绝,让世界对于生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开始大幅度提高。第一,国内生物保护形势。我国的物种类型减少趋势非常严峻,物种保护工作势在必行。生态环境的恶化仍在继续,但并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原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生态系统破坏越发严重。总体来讲,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土壤退化,生物物种减少,地面下沉问题多有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以及荒漠与冰川这些地区的生物保护工作现状令人担忧。第二,国外生物保护现状分析。在十多年前,各个国家就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展开了讨论,也提出了许多生物保护的措施。例如,成立生物保护组织,建立生物研究机构之类的解决策略被提出。联合国也十分重视生物保护工作,并建立了专门的项目,并从开始正式实施。

(五)国内外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我国是一个幅原辽阔的国家,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的矿物资源开采量较大,使用中存在较多浪费现象。近些年来,石油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使得我国资源总量明显下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强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原物资源保护工作效果。第二,国外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虽然国外在石油与煤炭等矿物资源的开采中,也存在一些缺点与漏洞,但总体情况要好于我国,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矿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日本就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二、国内外环境保护工作方法分析

(一)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只有充分利用全员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才能够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此,需要加强多向互动与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的建立,让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可以顺利实现无障碍交流,给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环境保护工作者应当将发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反馈给社会大众,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并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讨论,让全员参与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随时关注环境问题,了解环境形势,能够促进环境监督力的加强。政府部门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让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建立正确的环境监督意识,积极去发现问题,努力去保护环境。

(二)做好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工作

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各类资源是有限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让人们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效果的优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是主导力量,政府部门要积极与各个国家进行交流,了解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合作,调动一切可以利用技术去开发环境问题治理对策。研究新的方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创新力度。

(三)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

环境质量控制工作较为复杂,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要通过每一个季度或者每一年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开展有效的环境监督工作,并对环境监督的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除了这些数据,更要记录环境监测的具体仪器和设备,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力度的加强。

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问题。随着环境破坏力度的加大,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目前,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环境的恶化会让环境的稳定性下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将更多关注放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开发有效的方法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周生贤部长作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报告[J].吉林环境,(04).

[2]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

[3]文同爱,周磊.气候变化视域下发达国家国际环境保护责任探析[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

6.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篇六

此文根据温铁军教授2018年2月28日--3月1日在湖北省住建厅2018年度春季业务知识系列专题讲座和京山县“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京山课堂’暨县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上的部分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已经本人审阅。此文为讲座第一部分。

演讲人: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乡建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先从我们面临的比较复杂的局势开个头,国际形势是我们进行重大战略调整的重要判断因素。今年开年有几年大事。

第一个大事,2018年开年,对我们所有中国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中美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我们要改,而是美国公开宣布,中国是他最主要的对手,甚至是排在俄国前面位列第一的敌手。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三代领导核心,曾经有过三次对国际局势的重大判断。

其一,毛泽东1970年认定中国未来20年无大战,但还得继续加强战备。那是1969年中苏发生珍宝岛战役之后,当时林彪发出“一号命令”全国进入了紧急状态。中央领导分散到各地。那么,这时候中国是不是要遭遇世界大战,毛泽东请四位元帅研判中国周边的形势,最终给出的结论是20年内不会打大仗。与此同时,在中苏交恶最严峻的时候中国紧急转向,那就是“小球带大球”——尼克松1971年访华,来之前宣布解除对中国长达21年的经济封锁。随之,则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紧急制定“四三方案”,引进西方43亿美元的外资设备改造中国军重偏斜的工业。

据此看,总书记接任中央领导人之后,特别强调不要前后30年相互否定,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国家重大战略调整基本上十年一次,50年朝鲜战争,苏联对我们做战略性投资,就有中苏结盟;1960年苏联撤资,中国转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69年中苏军事冲突,中国转向接受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这些发展战略转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几次转型,都是毛泽东跟当时的领导人作为第一代核心一起研究形成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二,邓小平1980年接手之后也认定中国还有20年和平期。当时给出的结论仍然是20年之内不会打大仗。尽管这时期中国发生了中越边境战争、西沙海战等局部冲突,总体上还是有了20年的和平发展机遇期。

其三,江泽民作为第三代核心1990年接手的时候,也认定中国还有20年无大战的和平期。虽然有1999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和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等事件,中国无大战还是延续了20年。

三代领导核心都做过20年和平的判断,都被实践证明了。

但,他们作出判断都只相隔了10年。由此形成两个断代方式:如果把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研判的三个20年和平机遇期叠加,就是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如果只算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两个20年,则正好就是改革开放40年„„

虽然没听说习近平对今后20年的国际局势是否有研判,但最近美国人已经做了军事形势分析,认为要在军事上打败中国就需要继续加强美国军事和科技的发展,还有十年才能对中国有必胜的把握。同期,中国的习主席要求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干。可见,现在我们受时间的约束越来越紧迫,很难再有超过10年的和平发展期。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影响世界局势的重大关系,但中国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会挑战美国霸权。因为美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军事力量,仅海军就有12个航母战斗群,中国现在只有买来的一个壳装上了机器改造出来的航母,据说主要是练习和研究,还不够参与远洋作战的条件。

中国面对的局势之严峻,主要在于在美国领导下,日韩新英澳印;再加中国台湾和半推半就的韩国,组合在一起是8国加上1地区,这个新八国联军从东北到西南包围中国。双方对比,中国在军事实力上相差甚远。

当年毛泽东就说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邓小平说过“韬光养晦”„„但不论中国人怎么示弱,美国还是公开宣称: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安全影响远超过宗教极端分子搞的恐怖主义。

其实,早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只不过时机不对——2001年美国连遭厄运:一方面爆发新经济泡沫崩溃危机,另一方面本拉登承担了对美国911事件的责任,使得美国在遭遇资本外流之际把主要敌人当作伊斯兰极端势力恐怖主义。

从2001年到现在,17年的时间,给中国留下了一个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期,现在这个和平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告一段落了,我们不仅被动地成为主要的敌手,而且排在第一位——以前是俄中,现在是中俄了。据此看美国一开年的做法是符合其战略意图的,并且已经打出第一张牌:明确宣布对中国打贸易战,并且把对中国最有敌意的政治家任命为美国主管贸易的负责人,这人写过几本书都是跟中国打仗。

东北亚局势

这个开年的头一个大事还引发周边复杂区域格局变化。

看中国周围的政治环境,配合美国包围最活跃的是日本,其次是台湾蔡英文当局。因为,蔡英文当局一定要借此机会积极推行台独;日本也一定要借此机会积极争取成为有正式军队的正常国家。

须知,二战之后日本被美国占领是去军事化的,日本所有的军队都缴械解散,连警察都没有枪,只能一人发一根竹竿上街执勤,根本管不了美国大兵横行市井欺男霸女,完全没有任何国家主权可言;虽然后来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只有自卫队。日本第一次争取军队和国家正常化的努力是朝鲜战争,因为美国带着联合国军出兵朝鲜,日本成为了这16个国家联合国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军事装备大都要就近在日本生产。由此,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日本投资148亿美元,这是日本进入战后工业恢复的最主要投资来源,三倍于苏联对中国的战略援助总额;因此日本在战后亚洲首先实现了再工业化。

我们得理解日本历届政治家都不敢放弃的日本人的梦,那就是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日本现在是联合国的会员,之所以要争取入常,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因为日本至今是一个美国占领之下没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日本是美国直接面对中俄两个竞争敌手因而被美国排在亚洲第一重要的国家,利用这个机会,日本肯定希望利用这个历史性机遇,演变为一个有正式军队的正常国家。

然而,对我们来说,日本积极加入围堵是非常不利的。至少,世界排列第一的军事大国、排名第一的经济大国和世界排名曾经是第二的经济大国构成紧密的战略性结盟关系,日本要通过美国对中国敌对而再度崛起,美国则要利用日本打代理战争遏制中国。日本通过的海外有事法,是说只要美国在亚洲周边有战争,日本必须参加,这意味着美日两个军队可以合法联手。

另一个积极介入的是台湾,美国的军事代表已经进入台湾,军用飞机降落在台湾的军用机场,意味着美日军队都可以直接打到台湾来。诚然,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底线已经被触碰了。台湾想用这个机会成为联合国成员,这些都是台独在做局。

各位,我们现在是连一搜航空母舰都还不能形成战斗力的国家(仍然处于试验和训练状态),朝鲜半岛若冲突起来,中国就要对付至少美日两国联合的军事力量,此外还包括美国和韩国签有军事合同,不仅美国在韩国驻扎军队,而且战时韩国的军队受美军指挥,韩国至今没有能力要回自己军队的指挥权。因此,我们仅在东北亚就要面对美日韩三国加中国台湾地区的军队。

我相信各位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紧张,无论各位秉持什么信仰,跟从什么宗教,也不论有什么不同意见,利益受损伤还是什么其他不满,在现在这个比较严峻的复杂局面下,都应该先把其他的恩怨放一边,先强调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家国天下——我们是曾经被列强打过一百年的国家,曾经是半殖民地、接近被瓜分完的国家,现在面临这么严峻的挑战,就不再是我们自身遭际如何的问题,也不再是我们所属企业或事业单位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华民族兴亡的问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问题。

接着我们看,在中国周边引起了比较紧张的敌对势力包围的状态,这张图上的点、圈是美国的军事基地,或者有美国军事存在的地方。

日本是美军主要基地,韩国也是。现在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国内说法有直接批评中朝关系的,但很少有人认真地想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是因为处于战争状态——上一次的朝鲜战争停战之后,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退出了,只有美国没退,因此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是美国长期以来刻意维持着的,因此双方没有结束战争状态。现在只是停战期,并不是战争结束。对此,中国外交表态指出朝鲜的和平是如何结束50年代至今还没有结束的战争状态。韩国现在很尴尬,无论是朴槿惠,还是文在寅,都不想跟自己的同胞打仗,所以都想拉中国缓解紧张。中国在,还能多多少少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如果中国完全不管了,美国日本包括台湾当局动机不同,但都巴不得朝鲜半岛打仗。

东南亚局势

那再往南看,美国的军事访问已经开始渗入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原来就是美国的军事基地。再往下是澳大利亚,也和美国是军事同盟关系。现在中国超过60%的石油是从印度洋穿越南中国海进来的,石油储备只有三个多月,一旦南海发生战争,石油运输通道当即截断,中国现在的石油依赖型经济靠什么。

接着是印度,和我国西南边境相邻。大家看去年的洞朗态势,印度当然非常积极地要想在这场对中国发生的重大地缘战略改变中获得利益。于是,就改变了过去是一个中立的不结盟国家的立场,长期以来,印度的政治态度是不纳入西方阵营的,现在则积极进取,印度到太平洋和南海搅局,介入美日印战队,加入到和中国敌对的同盟中间。

再看东盟国家,过去的基础叫做东南亚条约组织,相当于亚洲小北约,是美国操控的军事政治同盟,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国以后,社会主义阵营做了分工,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支撑东南亚的共产党组织,那个时代,客观上留下了地缘关系的历史。后来中国改革开放,东南亚各国才和中国发生了很多经济关系,相互之间的来往多了,就不再是反共为主要内容,但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军事政治同盟根本性改变了,只要美日英新澳印强势介入,这些相对比较弱小的国家,重演过去军事政治同盟的性质是有可能的。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东部压力过大,是不是可以在西部保持相对有力量的军事实力,这也是个问题,因为西部是历史上的突厥走廊„„

这是国际军事和政治上的复杂局势,那经济呢?

中国手里有接近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在过去主要来自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现在美国对中国打贸易战只是一个开始,一旦贸易战开打,可能会导致中国外汇盈余大幅度下降,另外,我们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在美国债券市场。由此,在这种压力下,中国强调战略转型非常有必要。

第二件大事,在金融资本竞争中,局势越来越复杂。年初,先是美股大幅度下跌,然后是各种各样的期货,包括石油期货、原材料期货、贵金属期货,都在发生改变,同期影响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股市债权行业,这是一系列的复杂变化,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要面对的竞争领域主要是金融资本,这个时候,如果核心金融国家将我们变成主要对手,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重大的信号。

中国是一个高债务国,2015年之前,我们的综合债务接近200%,到2016年约270%,现在接近300%了。中国已经是综合债务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如果2018年经济要出现问题,就出现在对债务问题的应对上,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几乎都陷入高债务困境。好在,我们的大部分债务都是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投资形成的,而西方国家是因为财政没法应付社会开支,没法应付失业、养老、医疗,所以他们的债务属于纯粹的债务,不产生任何经济性回报。我们则是因为面对全球危机造成需求下降,就用国债来增加投资维持增长,所以我们投资很多长期建设项目,比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码头、车站,各种各样的现实意义的项目投资,这些资金短期不能回收就转化为债务了。因此,我们的债务是建设性债务。

刚才说到股市、汇市、债市是联动的,今年国内外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现象都比较复杂。如果债市出问题,可能先冲击汇市和利率,接着再冲击已经泡沫化的股市和房市„„

这是国际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那国内呢?

十九大前后的一系列调整,修正了中国发展航向。

国内的局势调整有很多,这里不展开。我们理解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改变,包括十九大和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所作出的决策。首先得考虑这样一个紧张的局势和复杂的挑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如果再不尽快调整,转向一个有效应对挑战的体制,还是和过去一样在迷信中浑浑噩噩,存在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还不能集中全党意志,一致应对,那我们面对严峻挑战很难说有胜算。好在一系列的重大调整其实一直在进行,特别是中国军队重组为五大战区的结构调整。总之,希望大家能够将眼光从现在的吃喝打牌中抬起来关注世界新变化。

去年底和今年初我们结合对十九大的学习,认为国家战略确实有重大的改变,第一条就是严守风险底线不突破,不再追求数量型增长,重在强调质量;第二条是不犯颠覆性错误,在调整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强反腐败;第三是乡村振兴,把加快城市化改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我们认为,乡村振兴确实有夯实基础防范危机的作用„„

7.氯碱行业面临复杂多变国内外形势 篇七

“十三五”时期, 氯碱行业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首先,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将于今年对中国生效, 对电石法聚氯乙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聚氯乙烯行业是我国汞用量最大的行业, 汞使用量占全国使用总量60%, 需要使用大量含汞触媒。如何做好汞污染防治工作, 符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要求和国际公约要求, 对行业是重要考验。

其次, 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对我国氯碱行业未来发展形成持续压力。以页岩气为基础的天然气制备乙烯进而生产聚氯乙烯, 相比目前原油路线及我国电石路线的聚氯乙烯产品, 可节省近一半的成本, 市场竞争优势尤为突出。

此外, 氯碱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低碳化考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启了全球低碳时代之旅。氯碱行业作为传统的高耗能行业, 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决定行业“十三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 将为氯碱行业国际贸易提供新机遇。我国氯碱产品出口主要流向与“一带一路”涵盖的国家基本相符。烧碱作为基础化工原材料, 可为这些国家的基础产业如化工、纺织、印染、有色等提供支撑。2014年, 我国聚氯乙烯出口量达到了110.6万吨, 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量约占总量的89.9%。

可见, “十三五”时期对我国氯碱行业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 也是行业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 以创新为驱动提升行业发展质量, 由氯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

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压力, 实现由单纯扩大产能的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转变;要坚持技术创新为驱动,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装备, 实现氯碱技术和装备的出口;要提倡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并使布局趋于合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清洁生产工艺所占比例, 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汞使用和排放要达到国际公约履约要求;要积极推动与石油化工和新型煤化工融合发展, 加大对以煤、甲醇为原料制取烯烃等新工艺的结合力度, 实现原料路线和产品路线多元化, 延伸氯、碱价值链;还要加快国际化步伐, 推动我国氯碱行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其中, 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 要着力推动氯碱行业绿色发展。要加强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国产化离子膜、低汞触媒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加快无汞触媒研发, 建设乙炔和二氯乙烷无汞工艺的工业化示范项目, 大力推动烧碱离子膜电解槽氧阴极技术、新型制氯工艺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 开发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化的聚氯乙烯产品, 进一步拓宽产品应用领域。

在应用和市场方面, 要加强聚氯乙烯向消费市场的延伸, 巩固其在型材、管材等传统领域的应用, 进一步开拓新兴消费领域, 促进我国聚氯乙烯树脂由通用型向专用型跨越。

尤为重要的是, 氯碱行业要深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汞污染防治技术改造, 加快无汞化进程, 并全面推行责任关怀, 加强健康、安全和环境体系管理。

8.国内新米市场形势逐渐明朗 篇八

目前,随着各路新米逐渐大量上市,今年大米市场形势也逐渐明朗起来。国内销区由于目前上市的大米较为干燥,比起前期上市的大米更易储藏,所以价格比上月有所上涨。目前浙江市场地产标一粳米批发价为每公斤2.80元左右,东北大米每公斤3.00元左右,优质江苏粳米批发价则在每公斤2.95~3.00元左右,也高于去年同期价格。

众所周知,去年的粮价已创下了近几年的新高,为何今年的粮价还会高出一截呢?据业内经营人士分析,受自然灾害影响,各地大米欠收是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东北地区受天气影响,今年稻谷的出米率较低。正常情况下100公斤稻谷可以出65~66公斤大米。但今年瘪谷较多,100公斤稻谷只能收获约60公斤大米,这导致了东北大米总体产量下降。其次是浙江、江苏等地褐飞虱大爆发,使得晚稻产量锐减。还有安徽、江苏等地在稻谷收割之际遭遇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部分稻谷烂在田里或者出牙,影响了产量。在供需关系影响下,米价上涨在情理之中。

对于后期市场走势来讲,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大米质量较好,贩销大户往往在这个时候开始为春节市场做贮备,而鉴于今年粮食欠收,广大农民难免会有惜售心理。预计到月底,大米价格还会有一定幅度上涨。就总体而言,今年的米价不会低于去年。(黑龙江 徐春发)

上一篇:医院车辆管理办法和司机管理规定下一篇:幸福来敲门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