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辅导教案

2024-09-05

二年级数学辅导教案(精选14篇)

1.二年级数学辅导教案 篇一

二年级

数学差生辅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班的学生相互之间学习及纪律情况参差不齐,在上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为了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逐步提高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自身素质,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提高整个班的素养和成绩,特制定本学期辅差具体计划。

二、后进生情况分析

情况大体如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而且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数学的口算能力、计算能力极差,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差了。加上有着不良的学习习惯: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没有动脑筋的习惯,作业也不能自己独立完成(经常抄袭)。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本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提高的机会,我应该有责任、义务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转化他们。

三、转化后进生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培优转差”工作计划,做好参加对象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优和转差同步进行。

2、积极组织相关学生参与活动,力争家长的大力配合。

3、通过“培优转差”活动,使班级的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辅差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2、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性、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他们自觉、自控、独立的能力,以提高学习水平。

四、辅差对象:

二(1)班:

二(2)班:

五、后进生转化工作具体措施

1、教师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其实并不是以消灭差异为目的,而是推动有差异的发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升。

2、教师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习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后进生学有所获,优等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3、平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多鼓励,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督促他们及时完成相关作业以及练习。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鼓励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另行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长处。

5、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对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6、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将“重视结果”的教学尽量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7、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课堂活动中,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譬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9、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0、采取学生不固定制度,单元检测情况,对学生进行调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2.二年级数学辅导教案 篇二

作者简介:蔡绪光,高级教师。先后获宁波市小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浙江省第一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级奖项多次;多次承担区级、市级、省级的课堂教学展示。

点评:本节课教学对象是水平一的学生,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贯穿课的始终。同样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巧妙构思,定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就本节课来说,为解决直线运球的问题,教师设计了“沿线运球”的游戏,学生有着非常直观且具体的感受,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沿着直线去运球,可能练不了几次,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此节课,教师将直线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拓展,学生的兴趣在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可见,善于动脑筋的教师更有创新意识,选用一个简单的游戏进行教学,被教师拓展变通,让学生累得满头大汗还意犹未尽,这不正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吗?

就本节课而言,个人认为游戏1“如影随形”的效果可能并不好,对待水平一的学生,选用简单的游戏,效果可能更好,这个游戏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学生理解为比赛,追求“快”,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阻碍直线运球这个内容的学习,如果直接分组进行边线的运球,接着再开始游戏2,个人认为效果可能更好,整个课很流畅,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游戏3“运球达人”也可稍作改进,如,让学生听到音乐必须在场内的各种直线上进行运球练习,然后听到音乐再停下来原地运球。这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能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是否效果更好,有待实践操作。

点评人: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三小学李莉

点评:本课的亮点是采用游戏进行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游戏“沿线运球”,巧用直线引导学生进行“人在线上、球在线外”,“人在线外、球在线上”及“人球都在线两侧”的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巧妙适时,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达成了目标,也提高了学练质量。由于行进间直线运球需要在熟练掌握原地运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一课时来学习原地运球,学生按拍球的部位和手控制球的能力是否能够牢固掌握,可否多安排2课时原地运球技术的学习,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左右手反复体验,以提高学生原地运球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流程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之前的热身时间为2分钟,学生不能充分热身,如能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兴趣,进行充分热身后,再安排一些熟悉球性的练习,这样就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及重难点的解决充分作好了铺垫。在选择游戏时,如能针对行进间运球技术进行游戏或比赛,就显得充实多了,另外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采用探究式学习,探什么、探到什么程度、是否适合等还值得商榷。

3.怎样辅导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 篇三

那么对于低年级孩子的数学学习,家长应辅导些什么?如何辅导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作业格式训练。良好的书写应做到书写清洁、齐整,加号、减号、等号、连线要用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减少孩子由于书写不良而产生的差错。

2.按时完成作业。低年级没有太多的书面作业,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说一说、算一算的口头作业还是有的。要注意提醒孩子认真完成。特别在一年级开学的最初两个月,家长最好每天抽些时间听孩子说一说,做做实践操作,以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

3.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数学不是记忆性为主的学科,而是思考性为主的学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孩子养成爱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可以说是受益无穷。

4.培养检查并自觉订正错题的习惯。做完作业后要引导孩子检查,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错题目,不及时订正,学习中就会以讹传讹,错误百出。家长适当地帮助孩子找到做错题目的原因所在,并加强对孩子知识薄弱环节的辅导,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订正错题的积极作用。

生活中学数学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末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8道一步计算式题(指直接填得数)。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要多样,可以制作卡片,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或者可以采用书中的形式:你能开火车吗?你能帮青蛙跳过每个荷叶吗?……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每天几十道,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孩子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如:养金鱼是小孩子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呢”?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地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很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乐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哪两个数相加得107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哪两个数的和等于117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发现弱项

每次的单元检测题要求家长查阅后签字,我们家长要做到“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要具体分析。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临考心理欠佳,还是……有些孩子入学前就已能认一些字、做一些简单的运算,这样在上学后老师讲这部分内容时,孩子看上去毫不费力就懂了,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孩子可能并非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非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弱点,进行强化与补救训练,提高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和解题的能力。

(周小莉江苏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一级教师)

4.二年级数学后进生辅导计划 篇四

(2014---2015 上)泾源三小:殷玉萍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2)班本学期共有学生44人。结合二年级期末考试成绩成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本班有一部分学生接受新知慢,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

二、存在问题分析

后进生在学习上总的特点是接受新知识慢,学习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等。具体表现如下:

1、上课精神不集中。

2、思路比较乱。

3、平时不认真审题,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4、交作业不按时。

5、基础知识不扎实。

6、答题速度缓慢。

三、补救方案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溺爱优秀生,不鄙视后进生。制订出转化方案如下:

1、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2、课后多和后进生交谈,态度要和蔼,使后进生愿意接近老师,经常和老师说说心里话,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4、对后进生的缺点批评要恰当得体,切忌不可伤害,不能让其他同学嘲笑他们,嫌弃他们。

5、分层次设计目标,给后进生制订能够完成的目标,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悦。

6、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7、成立爱心联盟,采用1+1的辅导方式(即一帮一、一带一)

8、“帮带 ”活动时间定于每周星期

四、周五下午特色活动时间。

9、要认真做好每次活动的记录。

四、后进生名单

5.二年级数学学困生辅导计划及措施 篇五

由旺中心小学 段国芹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校二(1)班是我上学年就接的班级,所以对这个班情况比较了解。本班现在共30名学生,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够努力,因而基础知识掌握地不够好。学困生主要表现在学习不努力,对学习没有信心,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有的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因此,转化后进生工作重点放在转化学生的自信心及创造性上。

班内差生情况如下: 智力较差的: 纪律较差的:

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必须树信心,争取时间,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改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快步提高成绩。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

从我班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来看,学困生可分为三大类:

1、纪律型学困生:行为习惯极差,不守规矩,调皮好动,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干扰课堂,影响他人学习。

2、不会学习型后进生:智商正常,但不会听课,常常心不在焉,注意力很难集中,自制力差,小动作多,思维混乱,惰性严重,玩性较大,不太喜欢动脑,家境环境不好(单亲家庭或宠惯型家庭)。适应于一对一教学。

3、反应迟钝型后进生:此类学生胆小、乖巧、听话、遵守纪律,但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差,疑难问题长期积累,形成了学习困难,成绩低下。就是一对一教学,提高也不是太明显。

三、学困生转化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转化,本班后进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方法,能树立学习态度,对于掌握基本技能起到推动作用。

1、加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新路子。

4、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面提高教学质量。学

四、本班学困生转化措施:

针对以上三种类学生,本学期我特制定以下转化措施:

1、对第一种类型的学困生

(1)用各种办法去鼓励、引导、教育,尽力控制该生不能干扰课堂或影响他人学习

(2)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换意见,探讨、商量教育该生的具体办法;(3)搜集资料跟踪研究,试探出较好的教育方法,强化该生尽最大努力去克制自己,遵守规矩,先学做人。目前,太“特殊”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只能顺其自然。教师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力争照顾整体,控制特殊学生,使得课堂教学秩序良好。

2、对第二种类型的后进生,教师应有耐心,加大督促力度,经常提醒,家校配合。同时应严格要求,克服惰性,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发现进步及时鼓励,增强信心。使此类学生在严要求,常提醒,勤督促,多引导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3、对第三种类型的后进生,教师不但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不歧视反应迟钝的学生,加大辅导力度,家教配合更为重要。

6.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 辅导班 篇六

一.位置与方向

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绘制的。路线图是根据绘制地图所用的方式绘制的。生活中常见的示意图一般都是按照“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可以用八个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重点难点:

(一)口算除法

1.口算方法:

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来计算。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时,要将几百几十数看作是几个十来计算。

2.估算方法:

进行估算时,要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也可以将被除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除数的倍数。

(二)笔算除法

1.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是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以下五个词来帮助记忆:一商、二乘、三减、四比、五落。也就是说首先根据除数想商;在将商与除数相乘;第三步用被除数减去乘得的数;第四步如果有余数,要与除数比大小,余数要小于除数;第五步把下一位上的数落下来,与余数合起来继续除。(0除以不为0的任何数都得0,0不能作为除数。)

2.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出示一道题,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三.统计

(一)简单的数据分析

常见的有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统计图中的一格可以代表1个单位,也可以代表若干个单位。(统计数据比较大时,起始格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

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前,必须弄清楚统计图中所包含的数据情况,再根据这些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平均数

若干数相加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求平均数分为两步,首先求出若干数的和,再用所求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四.年 月 日

(一)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是31日的月份有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一个月是30日的月份有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平年的二月是28日,闰年的二月是29日。(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的全年有366天)

(二)24时计时法

在一日(天)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第一圈从夜里12时(0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第二天的0时)。

在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要注意先弄清楚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将两个时刻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然后相减所得的差就是经过的时间。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重点难点:1.口算方法:

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几个0。(现在学的是整百、整十之间相乘的口算)

2.估算方法:

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可以同时将两个因数都看作是它们最为接近的整十来计算,也可以将其中的某个因数看作它最为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重点难点:

(二)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笔算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用下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依次去乘上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将所得的积相加。(遇到进位乘法时,那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六.面积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重点难点: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四)公顷、平方千米

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

计算土地面积常用的单位是:平方米、公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0000

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时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

2.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数位

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重点难点: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八.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读准题目,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九.数学广角

7.二年级数学辅导教案 篇七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8.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2 篇八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数学广角

1、主要内容

(1)排列、组合(2)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3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推理依据的叙述。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三3、4题

集体备课教案

中心发言人 崔振梅 时间 2003年9月 讨论意见 课题:

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2、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本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是难点。本单元主要教法与设计

1、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学习,亲自调查家庭人口数,喜欢的玩具等,体会数据的作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课时:

1、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体验了解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是重点。学会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方法是难点。第二课时:

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的方法是难点。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二1、2题 第二课时:

9.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经验,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初步形成相应的计算

技能。

2.让学生用刚学习的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计算的实际应用

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诀卡

课前自学:

① 自学教材第73页的内容。

② 把下面的口诀说完整。

()八二十四五()四十四()三十二

()八十六()八四十八七()五十六

③口算:42÷730÷518÷324÷4

12÷221÷736÷635÷5

思考:口算时是怎样想的?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⑤ 记下自学时遇到的难题。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交流学案:

①把下面的口诀说完整。

()八二十四五()四十四()三十二

()八十六()八四十八七()五十六

②口算:

42÷730÷518÷324÷4

12÷221÷736÷635÷5

小组核对填法,交流想法。

2.背1~8的乘法口诀。

3.谈话引入课题: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学习活动一:

1、小黑板出示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计算每组除法式题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可以根据已知积的一道乘法算式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2.第9题

你能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同桌互相合作,一人出口诀卡,一人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3.出示:□÷8=□□÷□=8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述。

三、运用提升

1.第10题

让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计算。

集体核对。教师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指导他们分析原因并要求及时订正。

2.第1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醒学生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

学生口算后,交流答案,说说分别用哪一句口诀。

3.第12题

让学生弄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

指名说说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四、达标作业

1.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布置作业。

①“争星”游戏,在1分钟内完成得又对又快,就是“计算之星”。3 × 8+8 =6× 8+8=5 × 8+8=× 8=7 × 8=8 × 6=× 4=8 × 7=6 × 8=

32÷8=56÷8=48÷8=

10.二年级数学辅导教案 篇十

一、研究对象

选取西藏林芝第一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0人.由笔者根据近3次数学考试成绩,在所教两个普通平行班各选5名数学学习落后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数学教师筛选、小群体测试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三个方面,共18个项目.

(2)心理量表:

利用《学习困难筛查量表》(简称PRS测验)进行了改编.

(3)高二数学学习障碍测试题:

共22题,全部为主观题,12道填空,10道解答应用题,分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运算、基本技能和应用四个方面.测试时间为60分钟.

(4)访谈提纲:

由前面数据处理分析,抽出3名数学学习障碍可疑学生,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人情况和测试情况列出访谈提纲.征得学生和教师同意后,利用录音笔记录访谈内容,同时纸笔记录,随后把录音转化成文本形式.

四、问卷分析

1.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在我们所抽取的数学学习落后的10名学生中,男女生各半,年龄16~18岁,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接近成熟.5名学生为城市户口,其余学生为农村户口.家庭条件大多为一般,2人属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讲道理不打不骂为主,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但因为父母自身学历不高,学习上对孩子的帮助很少.一半的学生学习由母亲负责,一半学生无人负责其学习.学生在家都有个人固定的学习空间.学校环境方面,每周六天住校,学校管理严格,由班主任负责学习.一半学生认为数学老师很严格.在数学学习难易程度上,3人认为数学很难,2人认为不难,其他学生认为一般.对于班级学习氛围,7人认为班里大部分同学爱学习.

总的来看,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能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支持,父母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重视孩子教育,对孩子期望很高,给孩子动力的同时也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学校和班级的学习环境很好,学校管理规范,老师要求严格,有一定的班级学习气氛.

2.心理量表统计分析

在研究的10名学生中,PRS测验得分情况:60~65分的5人,低于60分的3人,70~75分的2人,最高分73分,最低分55分,平均分62.9分.高中学生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也趋于完善,得分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偏高.

3.数学测题分析

测题中设计了7个数学基本概念题目,分别是1,4,5,7,9,13,19题;基本性质题目,分别是6,8,16,18,21题;基本运算题目,分别是2,3,10,11,12,14,15题;基本技能题目,分别是17,20题.测试完成后,通过追述口语报告法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其概念理解、应用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测题包含的概念有集合、充要条件、定义域、对数、反函数、直线的斜率、增函数.半数被试学生不能完整表述出陈述性概念.通过前面PRS研究发现被试学生记忆力弱,回忆不出或联想不到邻近定义性特征,学生在概念激活阶段不能激活概念网络.学生对陈述性概念的理解只是达到了能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的水平,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系和概念域,没有完成数学概念的图式化.研究还发现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与数学概念的表述和确认存在相关性.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保持,造成精致或检验的缺失,从而不能形成数学概念图式.

研究发现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运算性概念测题.这说明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概念中的程序化内容.但是也存在学生以自己的程式理解运算性的概念的问题.学生在测题中和访谈中会出现自己想当然的概念,这是学生在概念形成中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概念理解.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地域差异和个人生活经验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学生从具体经验化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会出现概念理解的偏差和片面性.另外有的学生会对概念作自己认为正确的推广,出现了“合理性”错误.

从基本性质题目的测试结果发现,被试学生概括水平偏低,在观察一道题目或问题时联想不到已有的定理性质,在比较题目和已有定理性质时不能抽象出共同的原理方法.

在基本运算题目上,被试学生完成较好.高二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逻辑运算,能处理复杂的言语问题、假设问题或涉及未来的问题,能够理解因果关系,并根据辩证逻辑的规则,进行不依赖于内容的纯逻辑形式的运算.

基本技能题目选自课本例题,为两道应用题,其中两人给出了完整解答,其余都不能从中抽象出数学语言.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已给信息上缺乏分析能力,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不足.在应用题中,与数量关系无本质联系的数量和实物干扰着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五、结 论

研究发现导致数学学习困难的是言语障碍、逻辑顺序障碍,从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困难.数学学习障碍学生普遍存在记忆力和注意水平低下,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充分发展的智力,而且需要较好的记忆能力和稳定的能长久保持的注意力.高二学生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但是专注力不够;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容易分心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厌学情绪,通过访谈得知这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而不能吸引学生,以及教材内容抽象程度高而使学生感觉枯燥等因素有关.

11.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一

练习八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的习题,试着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经学过的其它知识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自学::

1、背9的乘法口诀

2、预习课本第77—78的习题,试着做一做。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背9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写两道除法算式

4× 5 =208 ×9=72

()÷()=()()÷()=()

()÷()=()()÷()=()

二、自主探究

学习活动(一)

1.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第1题,看谁说的又对又快,抢答。

2.第2题,在小组内交流 ,一人说口诀,其余人说算式,并把它填写完整。学习活动(二)

1.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是如何比较的。(小结: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

在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

2.出示第5题,观察比较,说出每组之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计算时要仔细看清题目,正确使用口诀计算

灌云伊山中心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三、精讲点拨

1.指名学生板演,并说出比较方法。

2.推选组员板演,并说出运用哪句口诀完成每道题要注意些什么?

3.把1~9的口诀背出来,拿出勇气,展现自己。

4、小组比拼,根据乘法口诀说出对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四、运用提升

1、在○填“<”“>”或“=”× 9○ 3 × 92 × 9○ 6 ×3× 9○ 8 × 74 × 9○ 9 × 42、口算

72÷8=35÷5=7×6=56÷7=7×4=8×8=

3、看图完成第6题

五、达标作业

1、说说本节课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请他帮助你。

12.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二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1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 “角”。

师: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2、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画角: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说说你画的角是怎样的?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件物品,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出示剪刀、三角形、钟面三个图片)。学生指一指。

接着出示三角尺

师: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角尺,谁找到角了吗?(生找)在大家努

力下,一下子在三角尺上找到了三个角。 生活中的角往往穿着漂亮的外衣,那么数学上的角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上的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师:让我们把生活中的角,脱掉漂亮的外衣,看看它的样子。(课件演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收集。再评价。

(二)画角

1、教师示范画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样子,还要把它绘画出来。画角,应该画什么(顶点边),

对,有什么要画什么?现在老师有个小小请求,请大家指导老师先画一个角。

师:你们说,我来画,先画什么?(顶点)接着画什么?边,老师把尺子摆好,问:从哪儿开始画?(顶点)对,从顶点开始沿着尺子的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画好了吗?

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画出一个你心目中最漂亮的角吗?

2、学生试着画角。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作品。(评价生作品)

(三)、比角

1、搭一搭

如果老师给你两根小棒,你能搭出一个角吗?试一试,指出你搭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展示学生的作品.(两名)

比较两位同学的作品,说出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比一比

(1)、刚才我们在钟面上找到了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地转动,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2)、(出示三个钟面)

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3、做一做

(1)、今天老师用图钉作角的顶点,硬纸条作角的边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和老师比一比.再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

通过做角,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角的大小变化,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我们在做手工时,合拢剪刀,角就(变小),夏天,打开扇子,角就(变大)。课件演示 (3)、这里有两个角,你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为什么?怎样证明?(课件演示重叠法)

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七)、剪角

1、课件:剪一刀,是不是剩两个角?

2、课件:剪一刀,剩几个角?

14.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十四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玩具,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出示情境图: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引导学生思考:要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生:要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地球仪8元。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预设

生1: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列式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3.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先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56元表示买地球仪用的总钱数,8元表示一个地球仪的价钱,7个表示可以买地球仪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可以买7个。

(2)教师小结。

总钱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价,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称之为单价,购买了7个地球仪我们称之为数量,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数量关系: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检验结果。

(1)生自由发言,交流检验的过程。

(2)全班交流检验的过程:一个地球仪8元,7个地球仪一共是7×8=56(元),所以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3)师强调: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2)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预设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下一篇:五星村2011年度文明村创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