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驳论文范文

2024-11-05

中学生驳论文范文(共7篇)

1.中学生驳论文范文 篇一

驳《复仇议》 柳宗元

【学习要点提示】

1.明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及反驳的论点。

2.分析本文的层次。

3.掌握本文反驳的逻辑思路。

4.掌握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

5.体会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新唐书·孝友传》中记载,唐玄宗时张琇之父为嶲州都督陈纂仁所构陷,监察御史杨江不便真伪,杀之。后张琇与兄为报父仇,杀死杨江。唐太宗时,即墨人王君操杀人案,高宗时的赵师举杀人案亦是如此。对于此类案件的判理,常常使执法者陷于两难境地,审理的结果也是或杀或赦,前后不一。武则天时,下邽人徐元庆杀人案亦属此类。徐父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后徐元庆隐姓埋名,伺机手刃仇人,杀死赵师韫,为父报仇,然后“自囚诣官”。因其“杀身成仁”:“以死全义”,武则天欲赦其罪,但是,时任左拾遗的陈子昂对此却另有异议。他认为“先王立礼以进人,明罚以齐政”,“杀人者,死,画一之制也。法不可二元,元庆宜伏辜。” 然“父仇不同天,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宜赦。”因此,陈子昂认为对徐元庆应“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而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对此颇为不满,随作文对陈子昂的建议进行驳斥,是以成《驳复仇议》一文。

【层次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从“臣伏见天后时”至“臣窃独过之”。列出陈子昂对徐元庆案主张“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窃独过之”。

第二部分,从“臣闻礼之大本”至“明矣”。逐一驳斥陈氏的主张。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臣闻礼之大本”至“统于一而已矣”。指出“礼”与“刑”的根本功能是一致的,不能相背而行,以此反驳陈氏“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第二层,从“向使刺谳其诚伪”至“而又何旌焉”。对徐元庆案的两种情形进行假设、分析、推理,指出陈氏“诛之而旌其闾”观点的自相矛盾;第三层,从“窃其议曰”至“明矣”。引经据典,指出陈氏对“礼”的模糊认识,驳斥其“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第三部分,从“请下臣议附于令”至“谨议”。再次申明观点,建议“断斯狱者”应抛弃陈氏所议。

【思想内容概括】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首先,作者从“礼”与“刑”都是“防乱”的根本功能出发,指出“旌与诛莫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直至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因而得出“礼”与“刑”是“统于一而已矣”,从而驳斥了陈氏的“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远庆之复仇是“守礼而行义”,又何罪之有?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典,又何而旌之?作者以此深入判断、推理,剖析陈氏所论的内在悖论。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行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所为,因而“诛之而旌其闾”的做法也就不能“编制于令,永为国典”。

本文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法律本质,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吏治的黑暗腐败、冤狱难申的现实。

【艺术特色举要】

1.逻辑谨严,驳论有力。

文章开门见山,表明态度。首先,作者阐述了“礼”、“刑”的根本一致性,指出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从而解除了对方“诛之而旌其闾”的理论基础,使之立而无地,存而无据。然后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反驳。无论元庆父是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还是因赵师韫为了私怨而被冤,对于元庆复仇案的现实判理都应做到“礼”、“刑”统一,但是不管是正还是反,陈氏的“诛而旌之”的做法都无法达到“礼”、“刑”合一。从而在现实的层面上使陈氏的观点失去了成立的事实依据。最后作者引经据典,借不可辩驳的圣贤之说进行反驳,完成最后一击。全文一气呵成,使对手无喘息的余地,可谓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2.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接引出对方的观点,紧接着表明自己的态度,“窃独过之”。立论鲜明,简洁有力。然后层层推进,推究事实,引经据典,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进行反驳,说理透彻。

【译文】

我了解到在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邦县有徐元庆这样一个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终能够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捆缚自身,投案自首。当时,谏官陈子昂建议,处死他,而后在他的家乡加以表彰,并且请求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典则”。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是为了防乱。倘若说不要让杀人者逞凶,那么凡是作儿子的,杀了不应当作为仇人的人,都应当处死而不赦免。刑法的根本也是为了防乱。倘若说不要让杀人者逞凶,那么凡是作官的,不按刑法杀了不该杀的人,也都应当处死而不赦免。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采取的手段则不同。因此,表彰与诛杀是不能够同时并行的。杀掉应当表彰的人,这叫作乱杀,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杀掉的人,这叫作过失,把礼破坏得太严重了。果真拿这些示范天下,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会迷失方向,躲避祸害的人就会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典则行吗?大凡圣人的原则,是深究事理来规定赏罚,推原事实来确定裹贬,无非是把礼和刑结合在一起罢了。

当初假使能调查、审定这个案情的真伪,研究、确定它的是非,推究案子的发端,进而追查原因,那么,这个案子对刑和礼的运用就露出了明确的区别。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不构成法律规定的犯罪,那么赵师韫杀人,就只是由于他个人的怨仇,发挥他作官的蛮横气焰,对无罪者施加暴虐,州上的长官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上下下都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听而不闻。然而徐元庆却能够把杀父之仇视作奇耻大辱,而把时刻不忘复仇看作是合乎礼,处心积虑,伺机戳穿仇人的胸膛,坚定不移地以礼约束自己,虽死无憾。这正是遵守礼而实行义的表现。执政的长官对此本应当感到惭愧,去道歉都怕来不及,又有什么理由要将他处死呢?

或者是徐元庆的父亲真的犯了死罪,赵师韫杀死他,并不触犯法律。这就不是死于官吏的私怨,而是由于犯法而死。法律难道是可以被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令,而且杀害执法的官员,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抓起来处死他,以此来严肃国法,为什么还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在奏议中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如果各爱其亲人,为亲人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靠谁来制止呢?”这是对礼的意义太不理解了。礼所说的“仇”指的是由于蒙冤受屈,悲痛难忍,而且哭诉无门啊;并不是指触犯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判死刑这种情况。如果说他杀了人,我就要把他杀掉。这只是不论是非曲直,威胁欺负弱者罢了。这种做法违反经典,背离圣人,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周礼》说:“调人负责调解众人的怨仇。凡合乎义的杀人,规定不许报仇,报仇者要判处死刑。如果有反过来杀人的,全国都把他作为仇敌。”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各人由于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现象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不应当被处死而被处死了,儿子复仇是可以的。父亲应当处死而被处死了,儿子复仇,这就会变成一来一往的仇杀。这种复仇不能免除彼此仇杀下去的祸害。”如果现在以此来判定徐元庆和赵师韫双方的互相杀人,那就会合乎礼了。而且,不忘记父仇,这是孝,不吝惜生命,这是义。徐元庆能够不越出礼的范围,遵从孝的做法,为义而死,他一定是一位通晓事理而明白道义的人。通晓事理、明白道义的人,难道会把王法作为仇视的对象吗?可是,上秦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义的意见,不可以作为典则是清楚的了。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后面颁发下去,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当再按照从前的意见处理。谨对此发表以上意见。

【作家作品汇评】

作为驳论,它(指《驳<复仇议>》)主要是抓住论敌的观点进行驳斥,道德在阐述封建的礼(情)与刑(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原则上,指责论敌的观点自相矛盾、黩刑坏礼,在理论原则上不能成立;

接着对本案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公平的具体的分析,辨明是非曲直,证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指责论敌的论点违情背理,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最后引经据典,指责论敌的观点违背了经典和圣人所定的制度。这样,文章就从理论原则、事件分析、遵循典制三个方面驳倒了论敌的论点。作为奏议,是写给皇帝看的,因而它在开头、论事析理、结尾都必须要表示臣子对主上的恭敬态度,如“臣伏见天后时”、“臣闻礼之大本”、“请下臣议附于令”等。(陈建森、陈一本编注《中国古代散文选》)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见【作品背景介绍】。

二、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驳论方法?

反驳论点。

三、文中反驳的对方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参见【思想内容概括】。

四、作者对礼与法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认为,“礼”与“刑”、礼与法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应将其对立起来。具体参见【思想内容概括】。

五、翻译句子:

1.同州下邦县有徐元庆这样一个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终能够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捆缚自身,投案自首。

2.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采取的手段则不同。因此,表彰与诛杀是不能够同时并行的。

3.当初假使能调查、审定这个案情的真伪,研究、确定它的是非,推究案子的发端,进而追查原因,那么,这个案子对刑和礼的运用就露出了明确的区别。

4.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如果各爱其亲人,为亲人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靠谁来制止呢?

六、回答问题。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反驳了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论点?

反驳的观点:“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提出的观点:符合礼的复仇是孝与义的表现,表彰这种行为不会引起“亲亲相仇”的现象。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据?

引经据典,使用经典言论作为论据。

3.这段文字属什么论证类型?其反驳的着眼点是什么?

驳论;反驳论点。

驳复仇议

柳宗元的这篇《驳复仇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既名为“驳”,就需要在了解对方论点的基础上,逐一加以辩驳,这对文章的逻辑性要求极高。陈子昂的议论,情理兼顾,颇得人心,在此情况下要提出驳议,其难度可想而知。柳宗元此文条分缕析,声情并茂,可谓辩驳文章的上乘之作。

文中先举徐元庆为父报仇事,再列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为父报仇是礼,杀人偿命是法,当礼与法看似发生矛盾时,陈子昂的建议不能不说是两全之策,时人都表示赞赏,而柳宗元却总驳一句:“臣窃独过之。”其论据为:首先,礼与刑的基本作用都是为了“防乱”,两者在根本上其实并不矛盾,因而“旌与诛莫得而并焉”,“穷理”与“本情”,“统于一而已矣”。在此前提下,文章提出事情发生的两种可能性:要么元庆之父并未犯下死罪,则师韫之诛,必然违法,元庆报仇,是守礼行义,当旌;要么元庆之父罪本当诛,则师韫之诛,完全合法,元庆报仇,是悖骜凌上,当诛。两种情况,非此即彼。如此,陈子昂的两全之策,便暴露出逻辑上的不合理处。接着,文章指出陈子昂“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说法源于对“礼”的错误理解,认为礼对于“仇”的规定,已决定了其冤屈无告的性质,因而“彼杀之,我乃杀之”的行为,既不合于“礼”,当然也不合法。文章又引经据典,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法律规定行事,为前面“旌与诛莫得而并焉”的观点提出佐证,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元庆服孝死义,合礼也合法,当旌不当诛。文章抓住礼与法“其本则合,其用则异”这一前提立论,条理清晰,思绪流畅,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文章除了以极强的逻辑性见长之外,在文字方面也极具特色。举元庆之事,概以“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八字;说圣人之制,统以“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十二字,言简意赅,语句铿锵。文中假设元庆之冤情,语语相递,饱含激情,令人读之血脉贲张;假设师韫之合法,则言语舒张,以理相示,又使人气缓心平,可谓情理相济,辞短意长。

【译文】

臣从记载上看到天后在位的时候,有个同州下圭人叫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吏赵师韫杀害,终于能够亲手杀死父亲的仇人,然后自缚其身,投案认罪。当时谏臣陈子昂提出建议:主张将他处以死刑,而后在他家乡予以表彰;并且请求将这一案例载入律令,永远列为国家法典。臣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用以防止**。按照“礼”来说不许残害虐杀,凡是做儿子的不应复仇而复仇的,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刑”的根本作用,也是用以防止“**”,按照“刑”的规定不许残害虐杀。凡是做官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礼”与“刑”的本质相同,而具体运用的对象和方法却不一样,表彰和惩处是不能同时运用到一件事情上的。惩办应当表彰的,这就叫滥杀,是严重亵渎刑法的尊严啊;表彰那应该惩处的,这就叫错赏,是严重破坏礼仪的规范啊!如果以这种做法来宣示天下百姓,传给后代子孙,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弄不清前进方向了,避免祸患的人就不知怎么处世了,用这个建议来做为国家的法典,行吗?

圣人的原则是彻底弄清事理以决定赏罚,根据情由来正确地加以赞扬或贬斥,统一于一个标准而已。假使调查审理了事情的真假,辨明了它的是非,研究了事情的发生而探求它的起因,那么“刑”与“礼”的运用,就能明确地加以区别了。为什么呢?假如元庆的父亲,没有犯下违背国法的罪行,师韫对他的诛戮,只是因为个人之间的怨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对无辜的人加以迫害。州里的长官不去追究他的罪行,刑部的官员不去加以责问,上下都蒙骗包庇。冤屈的呼叫充耳不闻,而元庆能够认为和杀父的仇人一起活着为耻辱,以为身带武器时刻准备报仇是合乎礼义,想方设法,来刺穿仇人的胸膛,正直坚强,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丧命也不遗憾,这正是遵守礼而实行义啊。执政的官员应该惭愧,向元庆道歉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去处死他呢?或许元庆的父亲,确实有罪,师韫对他的诛戮,不违背国法。这就不是死在官吏的手中,而是死于国法啊。国法难道可以仇视吗?仇视天子的法令,而杀害奉行法令的官吏,是骄顽凶横、犯上作乱啊。逮捕他并处以死刑,正是用以明正国法,又怎么能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议状中说:“人必定会有儿子,儿子也必定有双亲,因为爱自己的双亲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状态谁来解救呢?”这是太不明白“礼”了。“礼”所说的仇,是怀着冤屈悲痛而无处申诉啊,不是指的犯罪违法,陷于死刑之中。若说:“他杀了人,我就杀死他。”不去评断是非,不过是欺负孤单力弱的人罢了。这违反经典、背离圣人的教诲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说:“调人的职务就是负责处理人们之间的怨仇的。”“凡是杀人而符合义的,便命令死者亲属不许报仇,假如报仇使处死。”“有为报复而杀人的,全国的人都仇视他!”又怎么会发生因爱自己的父母而互相仇杀的事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罪不当诛而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罪合该死;儿子报仇,这是会引起不断地互相仇杀的行为,虽然报了仇但却消除不了祸害。”现在如果能采取上述原则来审断双方的相杀。就符合礼了。

况且不忘父仇,是孝;不惜一死.是义。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规定,尽了孝道并为义而赴死,这一定是个通达事理而明白道义的人。通达事礼明白道义的人,难道他会把王法看做仇敌吗?陈子昂反而主张把他处死,亵渎了刑法,败坏了礼义,它不能列为国家法典,是十分清楚的。

请求把我的议状,附于律令之后。有审理这类案件的,不应当按照以前陈子昂的意见去做。谨对此提出上述建议。

2.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篇二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涌出很多不和谐的思想,例如“共产主义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等。他们极力否认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抽掉科学共产主义的阶级内容和阶级概念,把科学共产主义说成为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学说,而是所谓“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人的幸福和解放”的学说。并且认为,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那么,不仅完全的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是实现不了的。他们否认以往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共产主义的实践,认为它们都不是对于科学共产主义的检验。他们完全否认我国解放以来所建立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诬蔑其为“空想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老牛破车的社会主义”、“刀耕火种的社会主义”等。他们认为,我国“还没有取得社会主义的资格”;至于完全的共产主义,那就更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虚无缥渺的东西了。这就是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共产主义渺茫论”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社会

导入语: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并不能成为“渺茫论”的理由。共产主义社会是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能够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若干个发展的阶段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所以,共产主义又是一种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长久性、漫长性,表明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运动是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具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需的条件也是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就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承认实现共产主义的漫长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一、共产主义理想

(一):共产主义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事实上,在以前人们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一种错误理解,导致了典型的大锅饭,干好干坏一样吃饭的错误理念。认为似乎只要人的需求足够小,则物质生产就成为极大丰富,无论什么饭菜,只要求能填饱肚子;只要求有地方睡觉;吃多少饭,随便盛,就是各取所需;由于是共产主义,劳动成果是大家的,所以大锅饭就是共产主义。但是,这种限制个人发展的方式不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应该是每个人高度自由的。

共产主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二是指最理想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三是指运动,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

共产主义是推动建立一个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经济体系的学说。它主要有三层意思:

1、它是一种理论体系,主要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这种理论有真理也有错误或荒谬。需要系统研究,全面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

2、共产主义是一个目标。是人类追求理想社会制度的终极目标。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新勾画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三

步走”战略目标正在实施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最终走向融合的大同社会----共产主义。

3、共产主义是实践活动。它是自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广泛兴起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二、渺茫论的无科据

散布“渺茫论”的人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的理由是垄断资本主义并不像列宁所说是腐朽的、垂死的,相反还是有生机,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都不知何时实现,共产主义岂不更渺茫?但这也帮不了他们什么忙。诚然,资本主义借助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推行经济全球化搞资本输出,从世界市场获取大量利润,同时对经济运行和管理作了不少调节和改良,甚至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有本质的改变,阶级关系的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依旧。相反,这一切促使了资本更加集中垄断,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食利资本主义”的膨胀,同时又导致了贫困、失业和无家可归者的增长;垄断资本与权力相结合,使政治上的腐败层出不穷;国际资本主义的扩张、掠夺和穷奢极欲,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发展中国家的灾难,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这样,就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化了。当代世界历史的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也绝不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得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达到极限,也使它缓解基本矛盾的余地达到极限,面临的矛盾和危机也越来越多,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最终必然走向灭亡的深渊。邓小平同志在谈及国际社

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问题时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因此,以资本主义经济有新发展就得出它不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渺茫论”者从中是捞不到一根稻草的。

总之,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看,还是从资本主义发展、灭亡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兴起、发展的实践看,“渺茫论”都是站不住脚,是错误的,有害的。持“渺茫论”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无知的话,则是蓄意歪曲、低毁共产主义,妄图把人们引向邪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迷失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去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断地准备条件。一句话,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现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只要这样,就是对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有力回击,就是坚持延安精神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在新阶段对延安精神的最好继承和弘扬。

三、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离我们还很远,但绝非虚无飘渺,我们正是为实现这一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奋斗。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就在我们身边。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一个人只要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心一意实践马克思主义,他就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至于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它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和最终的归宿。运动和制度总是具有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运动的成果要通过新制度的建立来巩固、来体现。共产主义运动在破坏旧制度的同时,总是要建立某种与运动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制度。共产主义运动、学说与制度的统一,既表现为这种运动总是以共产主义制度的完全实现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且在运动的每一发展中,总是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开

辟着道路和创造、增添、积累着物质的与精神的因素。恩格斯曾经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提问时说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作为这么一种并不是最终定则或规律,而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的理论体系,共产主义的传承延续性决定了它必将是活跃在人类发展各个阶段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它注定成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最终归宿的又一重要根据。

结束语: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望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就像万里长征,应该从第一步走起,踏踏实实地向着未来迈进。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共产主义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更要宣传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辉的先进典型,让共产主义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得到更大的发扬,给共产主义渺茫论以有力地回击。

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理想,我们要为这种理想而努力奋斗;共产主义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我们要为建立这种社会制度努力添砖加瓦;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理想目标,我们要为这种目标的实现,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英勇奋斗!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驳《圣诞错封》私人加印论 篇三

1.不需要重新定义名称,事后编号也可以。

这类封片就是普通邮资封片,这项业务就是开放普通邮资封片的权限,让地方也可以进行申明请。一开始这些地方申印的普通邮资封片也印刷了很多的白封白片,供普通集邮者使用,直到2002年5月《关于一次性发行普通邮资封片印量等问题的通知》(局计财资调函[2002]53号)才因“防止库存的积压”规定“从2002年5月份开始不再向各省下发分配普通邮资片……不印刷普通邮资封”。而供全国申请使用的“全国版”,则一直有白封白片供普通用邮者使用,包括2005年的《麒麟送子》。而即使那些单位申请到的邮资封片,也是以公开出售的方式出售。并未像邮票那样区分“通信”和“集邮”,看那些游客进入景区拿着门票盖戳的好奇表情,就可以知道这类邮资封片不是专供集邮者使用。而无论“专用图普资封片”、“地方申印普通邮资封片”等,其主语都是普通邮资封片,说明大家对其普通邮资封片的属性都是认可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对其做专门的名称,搞专门的缩写。

笔者有一本《2006安徽邮政广告媒体精选图录》,翻开之后可以看到,除了普通邮资封片,还有邮资信卡(XK7《婴戏图》)、贺卡型信封、贺卡型信卡、贺年明信片等都在其中,更有专门提到的国际邮资明信片(《放风筝》、《大地之春》、国际减资邮资封《麒麟送子》)。这是从1998年正式开始的邮政广告业务,选用的载体就是贺年邮资封片卡和普通邮资封片、邮资信卡等作为申印的载体。普通邮资封片不过是载体之一。全国版和地方版也不是集邮者自己区分的,而是有明确规定。所谓全国版就是供全国各地申请的,起印数量是5000枚及倍数;而专用图的规定是“客户一年内印刷量达到200万枚以上,且首批印量达到50万枚可申请一枚专用邮资图”。

既然“普通邮资封片发行时是没有编号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强求。对其编号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时所为,只是为了查询,研究方便。而《上海集邮》对其编号的方法是按编号。那么前期没有进行编号,后期按照发行日期的顺序进行编号岂不是更好?将之列之哪个行列,完全是集邮者自己的看法。笔者个人认为,不需要将“寻医问药咨询卡”、“526封”等预印地址的封归为专用邮资信封,可以看成是早期普通邮资封片的加印。这是以地邮政广告业务的摸索阶段,自然与后期的正式邮政广告业务有所区别。

2.发行日期确实比较混乱。

这是必须承认的一点。各地申请的普通邮资封片要一次达到50万枚才可以开印,而批准的日期可能早就过去了。除非申请部门有意搞首发式或特意规定发行日期,或者50万枚能提前达到,并且印刷好的封片能运到申请部门手中,而申请部门又能在首日开始销售,否则真正的发行日期就不是规定的发行日期了。也就是说,光靠加印的普通邮资封片,无法完全满足首日准时发行的要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促进邮政广告业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要么让地方重视起来,要么让邮政主管部门重视起来。现在各地非常重视申请各类邮票题材,有些为一套邮票进行了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如果他们能意识到邮资封片同样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且门槛要大大降低,那么申请者就会更多。那么怎么让他们了解这样的情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宣传,除了申请专用邮资图的成功示范效应之外,就是进行隆重的首发式。地式申请了一个邮资图,因为种种原因不重视日期。如果硬性规定申请专用图的单位必须在规定发行的日期进行首发式,在首日公开出售,让全国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封片发行,各地媒体的竞相报道是最好的广告宣传,也能促进新的客户的加入,而且是也能得到集邮者的认可。

解决发行日期的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在发行的首日发行白封白片。在2002年以前,普通邮资封片白封白片大多都能首日发行,只是因为当时白封白片发行太多,导致打折深重。但之后取消白封,大大减少白片发行期量的做法有点因噎废食了。主管部门如果能意识到满足集邮者需求很重要的事情,想必做法也会有所改进。

3.这类题材看似随意,却遵循邮政广告业务的规律。

有些集邮者要求年前提供普通邮资封片的选题计划,这是典型的不懂得专用图邮资封片的特点。在各地未申请之前,就连邮政主管部门都不知道要发行什么,怎么可能有选题计划?

这类邮票的选题虽然是申请地方提出的,却也经过了审核,并不是张文中提到的“申印单位申请什么图案,就批准印刷”,笔者知道很多申请的题材没有通过审批。而仔细看过《关于邮票选题的若干规定》之后,发现其中并未提到已经发行过邮票题材不能再次发行邮资票品。而且除了普通邮资封片外,其他类型的邮资票品题材也在进行着重复。邮票题材重复的原因,一是强者恒强的规则所决定的,二是由普通邮资封片申印机制所决定的,但也受到邮政广告的规律制约。我国邮票题材看似十分丰富,具体到一个市县,能够提出来的题材不过几个。这点不妨读者以自己所在的市县斟酌斟酌,看能提出几个?提出的题材必须是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才能为全国的用户所接受。就是全国版的《菊花》、《中国结》、《芙蓉花》、《牡丹》、《大地之春》等,也是遵循着这个规律。“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给各个景区充当门票是最合适不过了,才能做到2002年至今盛行不衰。而2005年的《映日荷花》明显比《信达天下》要受欢迎。能满足专用图邮资门票的景点,必然是那些客流量很大的景点,而这些景点,必定多是世界遗产、全国著名景区,那么他可能早就发行过邮票。而一个景区之中,能够在全国著名的具体景点,恐怕也就那么几个。所以题材重复也就不奇怪了。

再者,每类题材都有其特点,我们不能指望普通邮资封片包办所有可能发行的邮票题材。

4.周恩来智驳胡宗南 篇四

1943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国民党西安最高军事首领——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设宴为周恩来洗尘。

这是“西安”与“延安”的一场政治较量。胡宗南的阴谋是:灌醉周恩来,让他丢丑,在政治气势上压倒“延安”。在胡部工作的共产党员熊向晖,事先把胡宗南的阴谋悄悄告诉了周恩来。一场酒席上的较量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开始了。宴会开始时,胡宗南宣称:“今天,各位痛快喝酒,不谈政治!”他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宴会,在祝酒词中说:“在座的黄埔同志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欢迎周先生的光临!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身体健康,先干头一杯!”

周恩来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主任提到了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了表示对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胡宗南闻听此言愣住了,王超凡和其他作陪者也都不知所措。周恩来举目四顾,继续微笑着说:“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吧!”胡宗南趁机下台,说:“对,对!这杯酒免了。”国民党众将官随声附和,此番敬酒便作罢了。

〔点评〕第一回合:顺借对方话题,针锋相对。

周恩来敏捷地从对方的话语里听出“为蒋委员长的身体健康干杯”的政治阴谋,在当时国共合作的形势下,他不便于 直接拒绝,于是来个针锋相对,“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这句话把在座的国民党将领都难倒了,潜台词很明显:你们不喝,我也不喝!周恩来表面上 推卸了喝酒,实际是争得了国共两党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周恩来挥洒自如,拒酒旗开得胜!隔了一会儿,十多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夫人举杯走向周恩来。其中一位说:“我们虽没进过黄埔军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周恩来微微一笑,风趣地说:“各位夫人很漂亮,这位夫人的讲话更漂亮。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此言一出,众夫人张口结舌,都说不出来。胡宗南尴尬地笑了笑,出来打圆场:“说不出来的,自饮一杯。”众夫人只好喝干杯中酒退下。

〔点评〕第二回合:巧借对方话题,反客为主。

胡宗南第一个阴谋被周恩来粉碎了,他又耍弄“夫人战术”,抬出花枝招展的女性来发起“敬酒”攻势。她们“敬 酒”的借口居然是“为了发扬黄埔精神”,这既有几分滑稽,更有几分愚蠢!周恩来来个“欲擒先纵”,他先称赞敬酒的夫人长得“漂亮”而“讲话更漂亮”,表现 出“尊重女士”的文明风度,在夫人们洋洋得意之时,突然反客为主,来个借题发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这出其不意的提问,使这几个无知的夫人张口 结舌,狼狈不堪!这场“夫人把戏”真是弄巧成拙,丑态百出!周恩来游刃有余,再次拒酒胜利。

稍后,十几位将军排成一行向周恩来走来,领头的说:“当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您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弟子,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周恩来从容应对,笑着说:“刚才,胡副司令长官讲,今天不谈政治,我十分赞成。这位将军刚才提到我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这件事本身就是政治,而且政治部 主任不能不谈政治吧?胡副司令长官,您的部将公然违反您的命令,请问,这杯酒该不该喝?”胡宗南尴尬极了,笑笑说:“他们是军人,没有政治头脑,酒让他们 喝,算是罚酒!”众将只好认罚。

〔点评〕第三个回合:利用对方话题,反将一军。

十几位将军向周恩来走来,而他们找到的“敬酒”理由却是“您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而周 恩来早有成竹在胸,他冷不防来个反借对方的话题“胡副司令长官讲,今天不谈政治”,反将胡宗南一军:“政治部主任不能不谈政治”“您的部将公然违反您的命 令”,指出其自相矛盾后,再问“胡副司令长官,请问这杯酒该不该喝?”逼得胡宗南来只好来个借坡下驴,不谈政治,以罚酒为自己的将士下台,这真是搬起石头 砸自己的脚了!

不久,又一批夫人走来。有一位看着讲稿说:“我们久仰周夫人,想不到她因身体不适没能光临。我们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对她的敬意,祝她健康,并祝她顺利回到延安。我请周先生代周夫人分别和我们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请求。”周恩来严肃地说:“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顺便说几句,这几年,延安军民连小米都吃不上。什么原因?西安离延安不远,诸位心知肚明,就不必多说了。延安军 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比过去好一些,但仍然很艰难!如果让邓大姐喝这样的好酒,她会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同志的心 情。请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们彼此都尊重,好吗?”周恩来举起茶杯,很礼貌地同夫人们一一碰杯,然后一饮而尽。胡宗南和众将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就这样,周恩来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笑谈间把胡宗南的阴谋击得粉碎。

〔点评〕第四回合:引申对方话题,反守为攻。

5.用于驳性和比较性论文常用句型 篇五

1) .. . rank first (both) in...

2) .. .in proportion to...

3) A is by far the largest...

4) As many as....

5) the number is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

6) the figure has nearly doubled/tripled, as against that of last year.

7) It accounts for 35% of...

8) By comparison with ..., it decreased/increased/fell from...to...

9) ...rise rapidly(slowly)

10) ...remain level...

11) ...reach ...

12)there is a slight/slow/steady/rapid rise/increasedemand./income./population./prices./production./decrease/decline/reduction/fall/drop in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驳论文初三 篇六

短短八字,却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君子相交,自己的品德修养自然会得到提升;与小人相交,自己也会随之堕落。可见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庆澜说,人一出生就好比一条雪白的丝,一生要经过三道染缸,第一道是家庭,若是红染缸,以后着朱色便容易,反之若是黑色染缸,以后想变好就难了。

谢道韫,一代才女。小小年纪便才惊四座。这与她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哪来“未若柳絮因风起”?书香之家自然会出咏絮之才。

学校便是第二道染缸。“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之时,与我们交往的人便至关重要。在学校中,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既可润物无声,又可毁人无形。

而社会环境便是伴我们一生的染缸。孟母家中有多少钱,先后搬了三次家,只为给儿子买一套学区房,远离哭丧的、远离杀猪的,让儿子离墨而近朱,这才成就了孟子这一伟大的思想家。此时有人便说:莲出淤泥而不染。但事实上,并非莲洁身自好,而是“芙蓉净清水”,也就是说,是莲强大的净化能力让身上的淤泥消失。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因此,谨慎的孟母搬了家——哪个家长愿用孩子的一生去冒险?

7.竟聘轮驳运输经理职务演讲稿 篇七

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长期支持我的朋友们,为了响应总公司改革的召唤,本人竞聘城港总公司,轮驳运输公司,副经理职务。

竞聘轮驳运输公司,付经理职务这个岗位, 我有如下优势:

一是城港公司这一块热土哺肓我们全家,从我懂事就看着城港的发展,对城港公司建了深厚感情,现在我们一大家,可以开一条作业线,从机关,到调度,浮吊,汽车司机,现场理货理员,现场安全员,门卫保卫人员,都有人在岗位,我父母岳父岳母,是建港72位老人之一。我退伍就分配在城港长江512轮工作,87年轮驳公司成立,我随船到过宜昌,技城,武汉,填江,南通,南京,上海,内河,到过长沙,湘潭,在轮驳公司我是骨干,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对轮驳公司管理,如,成本计算,船舶出租,施救,航次消耗成本,人员分配,等各种方案都熟练精通。

二是临湘站属于轮驳运输公司菅理,我于2009年调临湘站工作,经过几年积累,具有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对临湘站相邻单位如,长炼,岳化,金奥,金和,岳阳石化,南京油运,武汉油运,长江海事,地方海事,长江航道,长江通信,长江公安,地方公安,堤委会等单位领导关系相处很好,识大体,顾大局,处理问题较为周全,能够做到思路清晰,行止有度,头绪分明,恰到好处,工作认真负责。

三是爱岗敬业,勤奋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兵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因为轮驳运输公司是服务行业,工艺较多,有调度,囤船,锚地,围油栏,交通船,起锚船,驳船,航行船舶,我都熟练精通,做过调度员,当过水手,担任过轮机长,组织船舶对外出租,救施工作,不管是那个岗位缺人我都能够胜任,尽职尽责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四是从我2005年胜任领导岗位,就主菅设备安全工作,做到了坚持原则,不怕吃苦,不怕得罪人,同时本着“以管理制度约束人,以政治思想激励人”的宗旨,在各部门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生产网络,和设备管理网络,从末发生一次安全生产事故,和设备事故,多次被评为安全设备管理先进人员,如果这次有幸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继续要我任轮驳运输公司,付经理岗位。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交换管理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党政机关厉行节约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