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024-10-19

解读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精选2篇)

1.解读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篇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而设置。该实验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等内容。

中文名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文 号

教基〔2007〕1号

性 质

实验方案

发布时间

二○○七年二月二日

目录

1.2.3.4.1 简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简介

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七类科目:

1)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 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3)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4)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5)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7)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五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

1)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2)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灵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4)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5)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 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 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⑷ 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1]

参考资料

 1.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2.解读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篇二

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科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标准和方向, 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化, 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指令性文献。因此, 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应认真研读和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修改的意图, 为有效地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对学生及时的合理的评价, 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仅对实验稿和2011年版中的“评价建议”进行比较解读, 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研读和运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一、“评价建议”的文本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

同实验稿相比, 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 无论是从结构框架还是层次顺序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使这部分内容的逻辑性更强, 结构更加完善, 叙事更加有条理。评价建议先从评价目的入手, 强调评价要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 要从三位一体的目标出发,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 而且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以获得公正、公平、科学、全面的评价结果与信息。

2011年版打破了实验稿的框架结构, 分成了两个一级标题。在“评价内容”的一级标题中, 包括了“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重视检测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评价等三个二级标题。用两个倡导对“评价的方式”一级标题进行描述, 即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和倡导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 修改后的“评价建议”具有完整的、科学的结构, 逻辑关系更合理, 层次更分明, 不会让使用者产生任何异义。

二、“评价建议”的内容更加丰富与明确

同2011年版其他部分的内容相比, “评价建议”的修改幅度最大, 其内容进行了重新撰写, 内容的层次进行了重新安排, 这种变化使它的结构更清晰、内容更有条理、表达更简洁明了。

(一) 明确了评价的目的

同实验稿相比, 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第一, 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 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为依据,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二, 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可以进行纵向比较) , 而且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 来全面评价学生。第三, 通过评价可以获得大量的有用的信息, 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问题, 而且同时也反映出教师教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总结与反思, 为下一步的教学改革打下基础。因此, 教师一定要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目的的修改, 可能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近年来, 教学评价没有真正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 对学生的评价多以学习结果为主, 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在以高考或中考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指导下, 摈弃了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既增加了学生的应试压力, 又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2学校制定的学生评价体系, 多数是以智育评价为主, 轻视生物学技能的评价, 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 误导学生只重视学习的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自身的发展, 更不重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3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把教学的责任推给学生、家长和学校, 教师忽视了教学评价也是对自身教学水平的间接评价。要通过总结过去的教训, 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 完善了评价的内容

实验稿中评价的内容, 包括“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两部分。而2011年版在强调要“重视”对上述两部分内容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增加了“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评价, 实现了对学生三位一体目标的全面评价, 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相符合。

很明显, 实验稿中评价的内容不全面, 缺少对知识目标的评价, 导致前面的“课程目标”与后面的“评价建议”不一致。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之所以增加了对知识目标的评价, 不仅是为了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保持高度一致,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重要概念”的内容, 这是生物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必须对知识目标进行评价。因为, 知识是训练技能和培养能力的基础, 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同时, 能力是获得、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 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对知识的掌握。另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也离不开知识, 它是伴随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而形成。因此, 知识与知识目标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能力、开发知识,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

此次修订, 解决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无从下手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评价时要对应课程的三维目标, 既要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的考查, 又要重视学生对核心知识、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的理解程度的考查, 走出以前过于重视能力与情感的考查而忽略落实知识的误区。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而非枝节的、零散的知识是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的基础, 因此应予以重视。第二, 对知识目标达成检测的评价方式提倡用纸笔测验。这一修订充分肯定了纸笔测验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 推翻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进行纸笔测验等同于进行应试教育的错误认识。但是在编制纸笔测验的试题时要体现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的要求。第三, 考核的方向指向为能力。虽然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要重视核心概念的学习与评价, 但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概念原理的形成及发现过程,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能力和思维的训练, 因为这才是生物学素养的基础。[3]第四, 三条评价内容都突出“重视”二字, 多是因为修订者想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足够的注意, 在评价过程中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方法要得当, 目的要明确。

(三) 倡导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实验稿中, 把“评价建议”分成了三个平行的两级标题进行叙述, 内容比较混乱, 目的不明确、层次不分明, 没有区分出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只明确了一种评价方式即“提倡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在2011年版中, 对“评价建议”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与调整, 区分了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结构完整、逻辑性强, 强调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因为, 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所反映的结果都有其局限性,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

无论是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 都提倡用“档案夹”来记录学生的发展, 因为它可以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 能比较全面、客观与合理地进行评价。同时指出, 要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因为终结性评价侧重于重视学生的横向比较, 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以“定位”,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与他人的差距, 而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能够全面地认识学生的发展状况, 直观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因此, 两者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发展状况, 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能力的提高等, 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全面认识学生, 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具体操作时, 再次强调应该采用笔试、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充公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修订课程标准和努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连续性。尽管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 由于教育观念和评价手段的落后, 特别是受高考、中考等升学考试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评价方式与手段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也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总之, 恰当而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及时反思自我, 也能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恰当地运用评价结果, 既能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又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 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夏季四防知识下一篇:物业保安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