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精选15篇)
1.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一
奥尔夫教育理念“音乐游戏”课堂带来的震撼 摘要: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享誉世界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它是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也就是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原本性的音乐是接近自然的、源于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形式简洁,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关键字:奥尔夫 音乐 自闭症
我发现了最适合帮助婴幼儿发展音乐能力的方法——音乐游戏。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理念可归纳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
2、创造性(或称即兴性)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当6岁以前儿童听到音乐时能随乐而舞,边舞边哼唱;当看到一幅画时,他们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可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没有乐器时,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像,用手、脚等或用其它物品代替进行表演。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人类认知是感性到理性,奥尔夫音乐教育就是通过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去协调、发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去唱、去跳、去抒发与宣泄。因此获得这个经验过程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途径,是培养情商最重要的手段,是奠定智力的基石。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条条框框”,他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他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前进。因而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歌、曲艺、戏剧、民间传说等五彩缤纷,还有古诗、童谣、儿歌、寓言、童话,更是浩如烟海。之所以它们能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源于人类自发的需要、是通俗易懂的。只要我们秉持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去融合、创新、开拓,奥尔夫音乐之树将四季常青、生生不息。
5、自生命开端的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俱有的音乐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使孩子健康成长,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
观摩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音乐游戏”课堂,首先让我震动的,是课堂里孩子的年龄之小。从几个月大的婴儿,蹒跚的学步儿,到4、5岁的孩子都有。接着让我感动屏息的,是弥漫整个教室的优美的音乐。我们惯常认为,儿童音乐应该非常简单,可是这里的乐曲和念谣却那么优美,那么多样,那么充满音乐性。课堂上几乎没有语言,大部分的时间,老师边用好听的声音唱歌,边带领着大家做各种游戏,让肢体流动,让纱巾飘舞,或滚球游戏,或围圈跳舞。有的时候,一个辅助的老师会敲一只小鼓。也有的时候,全场和老师一起唱出多声部的合唱更奇妙的是,在老师的示意下,全场的成年人会心领神会地突然安静下来,而寂静中,总有几个宝宝会发出一些声音的或动作的回应。敏感的教师立刻根据孩子的回应继续教学,或带领大家模仿孩子的动作,或与孩子一对一地开始了音乐的“问答”。教室里的气氛和谐,充满了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把音乐放到身体里这个教程深深吸引了我,这一教法的创始人戈登教授提出了独特的音乐学习理论:音乐潜能是人人具有的,但九岁之前儿童的音乐环境的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决定了孩子一生中能否充分发挥他的音乐潜能。贫瘠和不恰当的音乐环境,往往是人们音乐能力的杀手,使得本可以享受多彩音乐世界的人们,对音乐望而生畏。而且婴幼儿的音乐活动,不应该起始于乐器学习或唱歌的训练,而应该开始于身体跟随音乐的活动。孩子要先学会把音乐放到身体里,然后才能放到乐器上。因此,在婴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要有大量的伴音乐地肢体动作游戏。让我们观察孩子如何学会母语:孩子首先是浸淫在母语的环境中,接着,孩子开始和成年人交流,即使是几个月大的小宝宝,也会用表情、笑声来吸引成年人和他做咿呀学语的游戏,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解码”,直到一年多以后,孩子才可以说出成年人可以辨识的句子。但是,在孩子学习音乐时,成年人却少有这样的耐心,没有给孩子长期提供音乐的环境。为了矫正这样不合理的状况,戈登教授指出,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在开展正式的音乐教学之前,有一个重要的非正式学习阶段,儿童学会发展他们的听想能力,就是学会用音乐去思考。在这一阶段,孩子出现的不少现象,比如凝视发声源,下意识地摆动肢体,发出各种可能与刚听到的音乐有关或无关的声音,等等,都是孩子吸收环境中的音乐、发展听觉字汇的重要标志。训练有素的教师会捕捉这些线索,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与孩子进行音乐的应答,逐步帮助孩子发展出音乐的听想能力。
在家中和宝宝做音乐游戏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4种让父母们在家中和宝宝做音乐游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宝宝发展音乐能力,让他更聪明。
1.给孩子唱歌: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给孩子哼唱你喜爱的各种歌曲,不要以为录音机里的歌星比你唱得好。对孩子来说,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哼唱产生的现场示范作用超过任何歌唱家。如果你天性羞怯,可以避开他人,把自己想象成歌唱家,用能让孩子察觉的动作,深深地吸一口气,有表现力地给孩子演唱。因为儿童起始于模仿,如果光用语言来告诉孩子怎么唱歌、怎样随音乐动作......孩子是学不会的,必须要有大人在孩子周围做出唱歌、随音乐做动作等示范,只有让孩子耳濡目染才能学会。
2.和孩子玩声音应答游戏:如果孩子开始咿咿呀呀地好象对你唱歌,可以微笑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模仿孩子的歌唱,让孩子知道,她的歌声对你来说是多么美妙。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玩越唱越快、越唱越慢、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唱、对唱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明白,模仿是什么意思、应答是什么意思,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进步。
3.动作游戏: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玩“拉锯扯锯”等有节奏地晃动身体的传统游戏。抱着孩子,或拉着孩子的小手和着音乐跳舞。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是发展宝宝音乐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而传统游戏中的这些活动,用古老的方式使孩子从小浸渗在音乐与文化中,是人类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手段。
4.手指谣:和孩子玩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虫虫飞”,“大拇哥,二拇弟”等等。手是孩子地的第二个大脑,常见1、2岁的孩子在家里跑来跑去,但玩手指谣时却能安静地坐在妈妈身边。而且活动手指能在健脑强体的同时,有韵律的儿谣也将孩子带到有趣的音乐活动当中。
关于小宝宝学音乐的迷惑,父母关心的问题: 问:孩子是应该只听儿歌和古典音乐吗?
答:不是。为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建立宽泛的听觉字汇基础,你可以,也应该给孩子听各种调式和节奏的音乐,包括各种风格,比如你喜爱的拉丁舞曲、流行音乐和地方戏曲等等,只要你和孩子都喜欢就行。
问:我自己“五音不全”,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是不是就放弃算了?
答:你的“五音不全”,有可能是小时候缺乏音乐环境所致。但现在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天生都有音乐潜能,关键是需要为宝宝从小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音乐环境。你自己对音乐信心不足,可能导致家里音乐环境不够丰富,所以更应注意多带孩子参加音乐活动,使孩子享受音乐的乐趣。
2.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二
一、奥尔夫理念概念及特点
(一)奥尔夫理念概念。
奥尔夫理念的本质就是应用与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其创立者是德国的音乐教育家与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卡尔·奥尔夫十分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将音乐声势律动的训练融入到舞蹈教育中,从而使得受教育者的语言、动作与乐感都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二)特点
1. 即兴性。
奥尔夫理念认为,人对语言、音乐,以及舞蹈都有天然的情感性,这是出于本能的需求,对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动作与音乐节奏之间互相契合,音乐的节奏美就会激发受教育者自然天性,从而使之在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然的状态下受到音乐的感染,并最终提高自己的艺术本能。
2. 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奥尔夫理念的基本原则,奥尔夫理念认为,受教育者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与语言表达出主体的情感,这就要求舞者可以对音乐与舞蹈的理解,进而独创性地予以演绎,不仅如此,个性化的内心世界与音乐舞蹈的契合也是独创性外在表现之一。
3. 综合性。
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蹈者根据音乐来做出并变幻不同的舞蹈动作,从而使得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律相契合,从而激发内心强烈的情感,其最终的指向,即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二、舞蹈教学音乐选择条件
(一)节奏清晰明了的舞蹈音乐。
在舞蹈的过程中,清晰明了的音乐节奏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者对舞蹈动作的认知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其做好舞蹈动作的最大障碍,清晰明了的音乐节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音乐利用节拍的强弱、快慢、缓急来调控舞蹈的动作,从而使得舞姿在音乐的配合下整齐而又优美。
(二)节奏易于记忆的舞蹈音乐。
在舞蹈教学中,容易记忆的舞蹈音乐就可以使得幼儿在舞蹈训练中准确把握与应用。容易记忆的舞蹈音乐一般会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乐句短小,短小的乐句能够使得舞蹈学习者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音乐的起伏节奏,可以将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关联,从而发挥音乐对舞蹈的表现力;二是音程跳动较小,只有将音程跳动幅度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就可以减少舞蹈动作的难度,避免难以把握或是无法把握舞蹈音乐辨识问题的出现。
(三)能够准确表情达意的舞蹈音乐。
舞蹈动作与学习者的情感逐渐存在直接性的关系,激越的情感会产生比较激烈的舞蹈动作,轻松的情感则会产生轻缓的舞蹈动作,据此而言,将借助于音乐刺激并引导内在的情感,从而使之发挥对舞蹈动作的促进作用十分重要。从这一个视角来进行分析,就应该编排出适合于舞蹈动作,能够表情达意的舞蹈音乐,这就会成为舞蹈学习者训练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奥尔夫理念在舞蹈教学音乐中的应用
(一)利用奥尔夫声势律动来提升学习者的舞蹈节奏感。
在舞蹈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较强的节奏感可以使得学习者可以在音乐的带动下翩翩起舞,从而使得舞蹈呈现出节奏明快、动作整齐的特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奥尔夫理念中的声势律动则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
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采取拍手、跺脚、发声等手法来制造节奏,拍手与跺脚都是借助于击打身体上的某一部位来创设节奏,而发声则是利用不同的口型来发出节律性的声音,举例来说,在dong-da练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演示基本拍的联系,然后再由学生自主性的模仿,最后则是在这一基础上自己创设出不同声势律动的作品,具体而言,第一,演示环节。向学生演示2∕4拍,并据此设计出相应的节奏型,即0X∣0X X∣0X X X X∣0X∣,在演示的时候,即使可以采取集体演示与分组演示相结合的方式,面对全体的学生进行演示,然后则是对问题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演示;第二,模仿环节。模仿的环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本小组内配合声势律动设计出差别化的节奏型,要求小组内的学生予以模仿与熟悉,第二个阶段是小组间的模仿,重点是配合他小组声势律动来模仿节奏型,第三个阶段是汇集所有的节奏型与声势律动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自主性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
(二)以奥尔夫的创造性来激发舞蹈教学的创新力。
奥尔夫理念具有即兴性的特点,简单的说,所谓的即兴就是指学习者内心有来源于自然与本性的音乐的感悟力,在舞蹈教学音乐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契合于舞蹈教学的音乐,利用音乐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世界,从而使之在不自觉中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舞蹈形式爆发出来,这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近乎于自然的放松状态,对于舞蹈的学习者而言,这一状态下的舞蹈极易进行主观性的创新,这对舞蹈教师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舞蹈教师而言,应该创设情境,在舞蹈音乐的选择、音乐释放环境的创设、舞蹈创新力的引导等方面加以指导。
(三)将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融入到舞蹈教学中。
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认为,舞蹈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即将音乐、舞蹈的动作、语言与艺术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这就对教师的舞蹈教学提供契机,教师在舞蹈音乐的择取上,可以从乐器与自制声乐中创设情境,既能够打造一个竞争性与情绪化的音乐与舞蹈氛围,又可以利用音乐来强化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而使得学生在舞蹈中有章可循,从长远来看,将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就可以打破固化舞蹈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性的艺术能力。
四、结语
奥尔夫理念对传统的教育予以纠正,在当前舞蹈教学的音乐选择与应用实践中,节奏清晰明了、节奏易于记忆、准确表情达意的舞蹈音乐都可以被作为选择的对象,并在应用中采取诸如利用奥尔夫声势律动来提升学习者的舞蹈节奏感、以奥尔夫的创造性来激发舞蹈教学的创新力、将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等策略,就可以起到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梅.浅论奥尔夫音乐在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7)
3.奥尔夫音乐理念在托班的运用 篇三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中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要求教师带领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带出学习方法,使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通过音乐活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还能培养幼儿的一些道德品质。
一、利用音乐。消除孩子紧张的心理
托班幼儿刚入园,和老师、小朋友还不十分熟悉,大多数幼儿都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只是一味地用眼泪来诉说他们心中的恐惧。他们不愿意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为了让幼儿愉快、轻松、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
我会播放一些幼儿熟悉的或者是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曲,让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边哼唱边随意地做出各种动作,引导他们大胆参与,对敢于交往的少儿给予肯定。不管幼儿参与的情况怎样,或者唱得好不好、对不对,我都大声地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提高音乐活动能力。渐渐地,幼儿对老师有了信赖感、亲切感,就能创造出和谐、融洽、活跃的心理环境,思维更积极,情感更丰富,也更乐于参加游戏,乐于与老师交往。
二、选择音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还不会主动交往,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逐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在组织音乐游戏《拉个圆圈走走》时,幼儿没有集体参与的习惯,就算是学会歌唱了,还是坐在座位上,不愿意站起来游戏。我决定从我们班几个比较活泼的孩子人手,我和他们围成了一个圆,手拉着手,一起边唱歌边做游戏。当那些坐着的幼儿看到同伴们和老师又唱又跳,玩得这么开心,也就产生了兴趣,主动地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要参与进来。
当和幼儿玩了几遍游戏之后,我突然之间又有了一个灵感,我还可以改变一下歌词,我把“看谁先蹲下”改成了“看谁先坐好”。果然幼儿的参与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许多。同时,我还选择了《找朋友》等一些音乐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增进伙伴之间的感情。
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当有的孩子不愿意参加时,老师不能着急采用强制的方法让他们参加,这样不但不能取得效果,反而会让这些幼儿产生抵触情绪,更不愿意参加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让游戏的情节更有趣:“我们还可以拉个圆圈干什么呢?”“可以跑跑、跳跳、踢踢……”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兴致勃勃地创造出新的歌词和动作,玩得更有趣味了。宽松的环境,能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从而养成幼儿参与集体游戏的习惯和能力。
三、针对歌曲,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
音乐活动《袋鼠妈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歌曲,曲调活泼、自然。歌词“乖乖和妈妈相亲相爱,相亲相爱。”抒发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我在活动准备时,特意搜了一张小袋鼠在妈妈育儿袋里的图片,还带了一条大的三角围巾,准备扮演袋鼠妈妈。在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这一张袋鼠妈妈和小袋鼠的图片,问孩子:“这是什么小动物?”宝宝们说:“是袋鼠妈妈和袋鼠宝宝。”我接着问:“袋鼠宝宝在哪里呀?”宝宝:“在妈妈的袋子里。”我用歌曲里的句子回答:“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袋里面装个乖乖。”我接着说:“袋鼠妈妈走到哪里,就把袋鼠宝宝带到哪里,说明袋鼠妈妈和袋鼠宝宝怎么样?”这时候有一个小男孩说:“妈妈很喜欢宝宝,宝宝也很喜欢妈妈。”我说:“对,宝宝和妈妈相亲相爱,相亲相爱就是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宝宝们马上就用相互拥抱来表示。然后,我们就开始一起听这首歌曲,我发现当幼儿听到相亲相爱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抱在一起,你拍拍我,我拍拍你,表现出相互的喜爱。
四、音乐游戏,培养幼儿协作能力。
2—3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听着音乐来表演,无拘无束地在充满想象的音乐世界里展示自己,他们尤其喜欢音乐游戏,因为它的生动有趣。但有的幼儿喜欢表现自己,影响了大家的协作。如在活动《网小鱼》中,需要两个同伴手拉着手做鱼网,许多小朋友当小鱼,一个跟着一个钻过鱼网。可一开始游戏时老是有小朋友游到中间不游了,其他的小朋友因为他都要停下来。每到这时,他们总是大声喊叫“老师,他又不游了。”或者责问那个小朋友“你怎么停下来了?”看到这个情景,我会问他们“游戏有趣吗?”“这么有趣的游戏因为一个小朋友总是停下来,让其他的小朋友都玩不好,这么做好么?”几次下来,现在每逢音乐游戏时,小朋友都会主动地去邀请同伴或者大家一起玩,不会出现因几个小朋友而影响大家的事情。因为他们也觉得只有互相协作,才能完得开心。
4.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四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之一。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
它形式简洁,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即兴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自然性;
5、民族性
6、大众性。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5、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用奥尔夫音乐培养多才宝宝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愿受到拘束。如果你让宝宝坐在钢琴边,严格地要求他按部就班地弹,宝宝大多是没有耐性的,往往虎头蛇尾,让爸爸妈妈失望。尝试用奥尔夫音乐引导宝宝认识音乐,或许非常有效。因为奥尔夫音乐非常适合孩子的特性,而且注重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1、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带有自娱的特性,这就吸引了儿童参加进来,让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为了让孩子在还不懂得什么是音乐的年龄,就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脚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达头顶,唱下两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高音、低音。在教学中,还配合了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木琴、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宝宝就可有节奏地敲击,奏出音乐,使宝宝很容易喜欢音乐。
2、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由于在上课时,宝宝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学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宝宝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宝宝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3、培养宝宝的听力和创造力
0-3岁的宝宝,是听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让宝宝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由于宝宝社会经验较少,创造力的发展还不明显。
4岁的宝宝,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充分运用宝宝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开发宝宝的创造力。比如老师启发宝宝:老师唱的是爬到头顶上,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爬到哪儿?有的小朋友说爬到鼻子上、有的说脖子上、有的说屁股上,老师对他们的回答都表示鼓励,并带着宝宝们唱一遍。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宝宝:可以是爬,还可以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飞、有的说飘、有的说走,总之让宝宝开动脑筋,自己编创歌词。
4、培养宝宝的情感
由于这种活动轻松、愉快,宝宝一学就会,不给宝宝带来压力,因此宝宝情绪饱满、兴奋,有利于宝宝通过这种途径使情绪得到抒发。
5、培养宝宝其它艺术天分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演奏乐器、舞蹈、有时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宝宝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当宝宝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彼伏的线,表现海浪。这就培养了宝宝领悟其它艺术形式的能力。
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基本特色
(一)在课程思想上,奥尔夫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从其原始性儿童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指出,“原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或者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语言、舞蹈本身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围内。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欣赏、交流与评价。奥尔夫认为:这种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奥尔夫都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熟悉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树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所谓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以此进行节奏训练的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也充分考虑了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这点可用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作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因为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在课程方法上,奥尔夫体系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从原始性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等)和奥尔夫自己设计发明的“奥尔夫乐器”(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
在教儿童音乐欣赏时,奥尔夫不是让孩子们被动的听,而是借助一些辅助性符号,随着乐器的进行,分声步演奏打击乐器,这样儿童不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而且了解了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奥尔夫认为,让儿童主动学习音乐还应包括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奥尔夫常常强***师在课堂上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原始性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引导创作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幼儿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被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儿童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儿童被要求即兴编创歌词或吟诵韵文;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通过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节奏训练
敲击节拍
方法:在背诵儿歌和有韵律的唐诗时,成人和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拍手或做一些动作来打节拍。在宝宝唱歌时成人也会同他一起按节拍拍手和做动作。节拍是学习音乐、文学、艺术的必修课,宝宝在刚接触时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家长不妨再进一步让宝宝学习敲击来应和音乐中的节拍。如果家中有一些打击乐器也可以随时应用。家庭中的日用品,如筷子、盘子、金属器皿、盒子等都可以作为敲击乐器。例如用筷子来鼓击一个纸盒,在四三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拍作为强拍,再击盒子边上两拍作为弱拍。在四二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再击盒子边上一下。在四四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盒子边上三下;或者在盒子中央一下,边上一下,中央轻轻击一下,边上更轻击一下,以表达强、弱、次强、最弱的节拍。
在宝宝学会击节拍之后,家庭可以组织音乐会。如果有一位家长会演奏某种乐器可以作主题演奏,另一位家长和宝宝各用不同的器皿敲击节拍。也可以让录音机播放主题音乐,家庭成员各取不同的器皿,轻轻敲击,使主题突出,节拍鲜明。在敲击节拍的基础上,宝宝可以用手指挥,家庭成员敲击,让宝宝练习当个小指挥。
目的: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学会简单的节拍。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课堂上常采用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有人说:“如果旋律是音乐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或是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可见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就是“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仅反映在心理上,同时也反映在身体上”。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应当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韵律活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体会到了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活动,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是认识节奏型进行读的练习,让学生分别按节奏型和节奏长短时值进行读。并让学生边划拍边读,边击拍边读。通过读掌握基本结构,增强节奏感。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节奏感的训练,还采用出示固定的结构,让学生填词。如:××|×××|、老师,辛苦了,还可以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写出节奏。如我在一次示范课上做此项练习时,有个同学说:老师好!老师好!欢迎老师来指导!节奏是:×××|×××|×× ×× |×××|,学生边拍节奏边读,形成多样的韵律活动,逐步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节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如:启发同学听钟摆声。嘀答、嘀答节奏型是×× ××。敲鼓声。教师敲鼓,学生边听边念咚嗒嗒、咚嗒嗒,节奏型是××× ×××。还有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 ××××。汽车喇叭××× ×××嘀嘀嘀、嘀嘀嘀。马蹄声×× ××嗒嗒、嗒嗒让学生充分地想象随时都会发现生动有趣的节奏。不但要发现节奏还要培养学生去创造节奏。我在教学中采用了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拍照掌、拍腿、跺脚、捻指一类的节奏教育方法。将语言的节奏与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老师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编配“声势”练习,出示编配的节奏图,学生边唱边做。而且动作又进一步扩展弹指、弹舌等。如在“我心爱的小马车”这首歌曲中加入弹舌,效果特别好。就像马蹄声,形象生动。学生非常喜欢声势训练。由教师编配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创编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编配,学生是跃跃欲试,想象力极其丰富。如歌曲“过新年”学会后,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编配歌曲的一部分,大家编好后,一组选出一位同学组成一个完整“声势”带领全班同学边唱边做。教学效果非常好,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奏是一个最有力的音乐源泉,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动手、动脑、动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节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我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如:游戏走、跑、跳就是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听乐曲走、跑、跳掌握音符的时值,还有节奏回声的游戏更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先拍节奏,开始二小节逐步过渡到四小节。速度先慢后快不断变化,从简单逐步增加难度,训练了同学们的听觉、反应能力及记忆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把韵律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长短、强弱、速度等。培养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恰当的把握节奏。综上所述,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音乐启蒙备忘录
对于幼小的宝宝而言,没有比艺术教育更适合他们了,而在艺术的殿堂上,进行音乐启蒙及开发当属最佳。因为,0-3岁的小宝宝尚没发育完全,学习舞蹈或画画有可能伤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惟有音乐接触得越早,对宝宝则越有益处。这样,不仅可增进宝宝的乐感,更重要的是多听高雅的古典音乐,还能开发宝宝的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功能平衡。
音乐启蒙和开发,犹如给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记忆力安上了一副展翅飞翔的翅膀,使宝宝的智能发展更卓越——
备忘录No.1 多让宝宝聆听周围美妙的声音
宝宝出生后,便应该逐渐引导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
* 听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或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
* 听厨房中的切菜声,听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音响。
* 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各种昆虫、鸟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
* 听各种交通工具,如火车的隆隆轰鸣声、飞机的嗡嗡声;汽车、火车及轮船发出的鸣笛声。
* 让宝宝辨别家中亲人,如爸爸、妈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邻居的说话声音;辨别人们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高兴、生气、着急等。
* 让宝宝闭眼听三种声音,即小铃、小鼓及木鱼。然后,请宝宝说出声音的发出顺序。
* 唱不同的歌曲给宝宝听,给宝宝听不同乐器的声音,如口琴、笛子、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等;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或交响曲(适合大一些的宝宝)。
备忘录No.2 玩制造悦耳声音的游戏
当宝宝一旦能坐立时,就可以让他“演奏”各种“乐器”:
* 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
* 在气球内装进几粒豆子,然后将它吹起。这样,宝宝就得到一个能发出嘎嘎声响的“乐器”,气球会将声音放大。也可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让宝宝摇摇,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
* 把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瓶子,让宝宝用汤匙轻轻敲打,每个瓶子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 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搓玻璃纸、纸袋、塑料袋;把橡皮筋抻长后放开,就能够发出弦声。
* 有条件时,妈咪可敲打真正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排列出***的节奏。如先敲定音鼓“咚咚”两下,随后敲三角铁“叮”一下。这样,即可有序地排列出“咚咚叮——咚咚叮……的音乐节奏”。经常这样训练,能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备忘录No.3 多做有节奏感的游戏
* 用拨浪鼓、铃鼓打出有节奏的声音让宝宝听,然后,让宝宝自己拿着敲打。
* 让宝宝骑在妈咪的腿上,一边给念有节奏的儿歌,一边使宝宝身体上下颤动。
* 与宝宝一同做拉锯、扯锯的游戏,并且一边做一边唱歌;或有节奏地念儿歌。
* 用两块竹板(可用积木代替),敲打出快慢、长短不同的声音,以表示不同的动作。让宝宝听一听,哪个声音像马儿在奔跑?哪个声音像大熊走来了?
* 让宝宝做各种模仿动作,如打鼓、吹喇叭及学小兔跳、小鸟飞。
备忘录No.4 随时随地播放音乐或唱摇篮曲
* 宝宝在3岁前听觉最为敏锐,是训练音感的最佳时机。因此,从宝宝一出生起,妈咪每次喂完奶,一边轻轻拍动宝宝的背,或轻轻推动摇篮,一边哼唱摇篮曲。
5.中班奥尔夫音乐 篇五
设计意图:
音乐是一门听赏艺术,通过音乐欣赏,让幼儿喜欢听,懂得听,初步学会辨听作品的节奏、速度等,能发展幼儿的听觉和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因此我选取了奥尔夫音乐《锯木头游戏》,乐曲形象鲜明、突出,便于幼儿分辨音乐的节奏,也能更好的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根据音乐结合生活创编各种道具的锯、钉、转方法;
2、用各种乐器感应“节奏”,并演奏;
3、在音乐游戏中,乐于与同伴合作表演,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肢体和道具感应锯、钉、转;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肢体、乐器感应音乐节奏。
活动准备:
乐器: 蛙鸣筒、打棒、圆舞板、音乐:奥尔夫音乐《锯木头游戏》《奇妙的舞步》
材料:锯子、钉子、螺丝的图片
挂图:奥尔夫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音乐游戏《奇妙的舞步》
2、故事引出主题:(出示挂图)森林里要举行选美大赛,狮子国王让小蚂蚁负责搭建舞台,在小动物的帮助下,运来了好多的木头,有长长的,短短的,粗粗的,细细的,可是要怎样才能把这些木头搭成舞台呢?会用到什么样的工具呢?
3、引导幼儿说出锯子、钉子、螺丝。
4、出示图片,让幼儿认识以上三种工具。
<二> 欣赏音乐,创造锯钉转的方法
第一遍欣赏音乐
第二遍听音乐:听一听小蚂蚁先用了哪样工具?
第三遍听音乐:听一听小蚂蚁在音乐的什么地方锯木头了?
1、启发幼儿想象锯木头的动作。教师:小朋友用双手怎样做锯木头的动作,还可以用哪里锯木头呢?
2、如果两个人怎么锯木头呢?(合作)
3、它锯了几次木头?配合音乐在黑板上画出节奏线。
4、配合音乐做动作。
5、启发幼儿尝试创编出钉木头和转木头的动作。教师:木头可以用来锯,那怎样钉?怎样转呢?
6、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一同听音乐做动作。
<三>乐器感应、演奏音乐
1、除了用我们的身体锯木头,还可以用什么呢?(乐器)
2、让小朋友尝试探索各种乐器的声音。
3、现在我们要当小音乐家了,于老师是指挥家,我们一起来演奏音乐吧!
活动延伸:
6.奥尔夫音乐游戏 篇六
游戏名称:我的小手会跳舞 奥尔夫曲目:《捏拢放开》
学习目的:手指律动游戏,培养宝宝的手指灵活性,认识身体的手、腿、肩、头。音乐器械:腕铃 适合月龄:12个月龄以上 游戏步骤:
第一步:家长给宝宝指认和讲解手的结构,如,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等)、关节、掌心„„让宝宝对自己的小手有初步认知。
第二步:坐在地板上,听音乐,和着节拍,家长和宝宝一起做手握拳和伸展手掌的动作。活动时注意力度和节奏,不要用力过猛。
7.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七
一、建立音乐常规的有效技法
良好的音乐常规是组织音乐活动的基础, 倾听习惯的培养和乐器演奏的常规建立尤为重要。常规的养成不可刻板, 教师应采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 由易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1. 倾听习惯的有效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 指出:“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 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正好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在倾听习惯的养成中, 应引导孩子安静听、放松听、仔细听、边听边想、多角度听, 从而使孩子爱上听音乐, 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1) 情境导入法。在欣赏歌剧片段《我是快乐的捕鸟人》中, 活动导入可通过模仿爬山、走石头小路、跨过小溪等动作营造一种孩子进入森林的情境, 待孩子“长途跋涉”后来到“一片草地上”倒地放松休息时, 播放音乐, 使孩子在自然状态下, 放松地、安静地倾听音乐, 并自由想象。
(2) 绘画法。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感受音乐形象、旋律、节奏等特质。如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 教师可在孩子边听音乐时边画出狮王的形象。
(3) 肢体表现法。当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某处重点时, 可用肢体法突出引导孩子注意倾听。如在倾听《快乐的捕鸟人》中的排笛声时, 第一次引导时教师可在排笛声出现时吹排笛, 第二次幼儿吹一吹排笛, 第三次让幼儿快速拍一下旁边孩子的腿, 第四次则可以两两幼儿对玩抓食指的游戏。
培养倾听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应是单一地倾听, 而是应多方法、多角度地与音乐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幼儿真正有效的倾听。
2. 乐器演奏常规建立的有效方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为了表演打击乐成品, 孩子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失去了演奏乐器的兴趣。奥尔夫强调音乐的“综合性”, 每次活动都有可能用到乐器。因此, 建立乐器演奏常规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乐器演奏常规包括认识乐器、取放乐器、乐器分类、乐器演奏等环节, 教师可通过语言节奏、唱歌和游戏等方式逐渐让孩子掌握。
小班幼儿开始使用乐器时往往节奏不稳,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 教师可让幼儿从模仿开始, 从个体开始, 从部分开始, 节奏尽量放慢一些, 动作尽量夸张一些。如小班的音乐活动《我和乐器做游戏》, 教师手持小鼓走到小朋友身边, 一边说出小朋友的名字一边按节奏敲鼓, 小朋友听到自己的名字, 按节奏一边敲鼓一边模仿说节奏。其次, 小班幼儿拿到乐器, 喜欢乱敲, 教师应利用夸张的动作、手势, 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养成使用乐器的良好习惯。如当教师说“小小响棒出来玩”, 幼儿就用十字敲奏的方法按任意节奏敲奏。当教师说“小小响棒休息了”, 幼儿将响棒分别放在两个大腿上保持安静。敲手鼓时, 教师唱“天线宝宝”, 幼儿就模仿天线宝宝将鼓槌放在头顶上, 鼓声便立即停止。演奏时乐器大小声的控制可用声势指挥, 如:大象大、大象大、大象耳朵大又大 (鼓声渐大) , 老鼠小、老鼠小、老鼠耳朵小又小 (鼓声渐小) 。在孩子渐渐掌握使用乐器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标识指挥幼儿进行乐器演奏使演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中, 幼儿将自己手中的乐器与黑板上的乐器标识和节奏型相对应, 结合音乐进行演奏活动。如大班幼儿演奏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就可利用简单的四个节奏型和四种乐器标识在一次活动中完成演奏, 孩子学得非常轻松。看标识进行演奏既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常规以及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转换能力, 将幼儿被动模仿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帮助幼儿找到乐器合奏的规律, 同时也使教师在进行乐器演奏教学中更加有效。
二、促进幼儿对音乐元素感知和理解的有效技法
音乐元素主要表现形式有:节奏和曲式, 重力、和声、音效等伴随着乐曲的出现表现音乐的不同特质。促进幼儿对音乐元素的感知和理解, 可提高幼儿对音乐特质的敏感度, 激发幼儿对音乐元素的构成和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 节奏训练的有效技法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幼儿阶段应从节奏入手进行教育。”节奏训练可分为固定拍练习、变换节奏练习、多声部练习等, 一般通过语言节奏、身体拍奏、实物乐器和自然乐器演奏的方式综合进行表现。固定拍就如人有规律的心脏跳动, 对幼儿来说, 首先应进行稳固节拍的练习。固定拍练习可蕴含在童谣和音乐中, 通过图示法、格子游戏法和默念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如小班童谣《蝴蝶飞》, 教师可边念童谣边在黑板上放蝴蝶 (四句四只蝴蝶) , 根据图示再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见到“蝴蝶”拍一次手, 然后在身体拍奏的基础上再进行乐器演奏。格子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幼儿的节奏秩序感, 培养幼儿的听觉、记忆、辨别能力。格子游戏可分为四方连格、九宫格、十六宫格。在进行格子游戏时, 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听排游戏, 还可以将格子内的图卡由动物、食物换成音符卡, 再换成乐器图卡, 通过语言、身体拍奏、乐器演奏等方式达到训练幼儿稳固节拍的目的。默念游戏也是帮助孩子在心中建立稳固节奏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歌曲《十个小矮人》, 可引导幼儿将歌曲中的“小矮人”吞没, 在幼儿渐渐掌握后还可以把更多的字吞没甚至整句吞没。变换节奏练习可运用古诗、童谣、故事, 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节奏型,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造力。多声部节奏训练可从语言节奏入手, 从两声部轮说、说衬词开始, 到大班提高难度, 进行两声部卡农和多声部练习。节奏活动还应注重运用指挥的功效, 从小班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学看指挥的能力, 培养幼儿在节奏活动中的专注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 感知和理解曲式结构的有效技法
乐曲组成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乐句, 多个乐句在一起构成乐段或乐曲。多个乐段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称为曲式。如何提高幼儿感知乐句和曲式结构的有效性呢?
(1) 图示法
将音乐转换为直观的视觉形象, 与图片相结合, 使幼儿能清晰地感知乐句和曲式。如, 音乐《尝豆豆》是比较工整的四乐句, 教师在每一乐句出现时放一粒豆豆图片, 幼儿便可形象地感知有四个乐句。再如, 一首乐曲是ABA曲式, 教师可利用两种图片或直接是两种形象或字母、数字卡等组成ABA结构, 与音乐相结合, 幼儿便能较快地掌握乐曲的曲式。我们还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引导幼儿用形象的符号记录、表现音乐, 通过图谱使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的旋律结构和节奏变化。
(2) 手势法
即将音乐通过直观的手势动作去帮助孩子感知乐句和曲式, 使幼儿看到教师手势的变化。
(3) 游戏法
幼儿亲自参与游戏, 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乐句和曲式结构。如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 教师可边唱歌边轮流摸孩子的头, 在每句末请一名幼儿站起, 歌曲唱完看站起的幼儿数目就知道是几个乐句;再如欣赏音乐《瑞典狂想曲》时, 结合故事绘本《逃家小兔》的故事情节, 幼儿扮演兔妈妈和兔宝宝, 通过表演游戏达到幼儿感知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的目的。
帮助幼儿有效感知和理解音乐元素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肢体表现法、语言节奏法等。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应根据音乐的特点互相融合、灵活使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启发我们打开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路, 利用“他山之石”达到“可以攻玉”的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创新, 从而形成最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方法。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音乐常规的建立和促进对幼儿音乐元素的感知和理解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广泛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可找出规律性因素, 不断思考、创新, 逐渐形成本土的、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也正与奥尔夫所提倡的“奥尔夫教学法永远在不断发展中”和“奥尔夫音乐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精神相符。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常规建立,音乐元素,有效技法
参考文献
[1]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8.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八
关键词:奥尔夫教育理念 幼儿园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33.3
以往人们对奥尔夫教育理念在音乐中的运用总是有着不全面的认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不仅要全面的认识到奥尔夫音乐教学还应当根据我国具体的音乐教育来考虑,让每个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可以对音乐有一种接触和体验,并且具备对音乐的创造性能力。所以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时期教师就应当采取奥尔夫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音乐教学。
一.利用奥尔夫原本的思想观点,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孩子在出生之后会慢慢的掌握说话等基本方式,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时期教师就可以利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教学,这也是让孩子接触到音乐的一种有效地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幼儿接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采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不需要刻意的准备就可以进行,教师应当首先从孩子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或者孩子在大自然中经常可以碰到的事物着手。要想掌握音乐节奏不单单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还需要搭配上一定的肢体语言以及音乐元素等等,让幼儿接触音乐首先需要让他们对节奏有个大体的了解,但是基于幼儿是毫无音乐功底的,教师需要通过一些辅助工具才能让幼儿掌握好音乐节奏。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打鼓乐器让孩子跟着自己的动作来把握好节奏速度。在打鼓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匀速说出一些詞语,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幼儿就能够很有节奏的讲出这些词语,这是让孩子培养起节奏概念的一个小窍门,不仅对幼儿的音乐学习对以后的生活都是有利的。教师在采用奥尔夫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将幼儿平时的生活与其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学习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可以结合一定的肢体动作等帮助教学,在肢体动作中许多都是节奏感很强很规律的,这些肢体动作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方法。对于幼儿的音乐教学来说肢体动作可以让幼儿对音乐有个很轻松并且直观的了解,一般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较多的就是拍手的动作和跺脚的动作。;例如在学习儿歌《两只老虎》时,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幼儿进行组织协调,在唱跑的快的时候可以让幼儿采取跺脚的方式,并且伴随着一定的动作,可以让幼儿通过手指做出耳朵的动作等等,这些模仿都可以让孩子很容易的就理解歌词所讲的大概的意思,并且可以很轻松地就记住歌词。
二.用动作表现强化孩子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对于音乐总是有种莫名的表现欲,他们在听到音乐之后常常会不自觉的随着音乐的节奏或者旋律扭动身体或者一系列的动作,通常是采用手和腿结合的动作。这也正是奥尔夫教育理念对于幼儿音乐的一种精华体现。对于音乐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动作正是幼儿对音乐的一种理解与参与,这种动作是自发性的动作也是几乎没有表现难度的动作,教师对于孩子的这种动作表现不需要做出特别的规范和约定,可以让孩子自由的发挥,一旦有了动作的约束规范孩子对音乐的一种欣赏和融合就会发生改变。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旋律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甚至编造出自己觉得合适的动作,让孩子可以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奥尔夫教育理念一般是提倡通过身体来作为乐器演奏,身体就成为了伴奏途径,让孩子在音乐中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并且还能在集体中一起学习一起发明新的音乐活动。
例如幼儿在听到一段比较轻快的旋律时可以做出一种比较轻松地欢快的动作,例如小鸟飞行的动作,或者兔子蹦蹦跳跳的动作,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在听到比较低沉的音乐时孩子就可以做出一些像大型动物大象或者骆驼等行走的动作,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沉重的氛围,通过这些表演可以让幼儿学会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含义并且对音乐旋律有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孩子可以在一种一边学习一边发散思维中学到许多新的音乐知识。
三.利用奥尔夫参与性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演唱学生跟唱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也是枯燥无味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对音乐只会是一种死记硬背和学习的状态,为了让幼儿对音乐感到真正的热情与信心,教师需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根本一点就是让孩子看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也让孩子对音乐产生一种热情与希望。对于音乐教学幼儿教师除了一些简单的学习小方法外还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幼儿对外界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教师需要重视这一点,要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有所选择,让孩子在奥尔夫教学理念下对音乐学习有个深刻的认知。包括学习音乐时对于动作的表现以及学习的环境的创造。奥尔夫教学理念就是为了让孩子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占据一个主动和积极的位置上,甚至可以适当的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孩子对外界的一个慢慢了解和接触的过程就是通过各个感官器官去体验获取的,通过奥尔夫教学理念可以将幼儿的身心健康引起重视,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多的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动作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巩固锻炼作用。
四.结语
奥尔夫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在教学理念上是一个突破,对于教学实施上也是一种超越,而奥尔夫教学理念的精髓就是希望教师在教学时从音乐的根源出发关注音乐的内在,挖掘出孩子对于音乐的认知,并且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希望通过教师的音乐教学让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不仅仅是音乐知识,还包括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自己的思维创造或者对外界知识的一种了解与接触,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奥尔夫教学理念培养的,可以让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亚秋.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
[2]芦静.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9.奥尔夫教学手段 篇九
以人体为天然乐器,以捻指、拍掌、拍腿、拍膝、跺脚等方式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进行节奏训练,称为声势。乐器演奏范例:
1.教学目的:学习用音调乐器为歌曲伴奏
2.教具:碰铃、中音木琴 3.教学方法:
1.给碰铃声部一个最简单的任务:八分音符一敲到底。
2.以中音木琴敲奏教师指定固定音型。
3.以听唱法教唱歌曲,是否看谱弹奏,可视学生读谱能力而定。
4.学生习唱时,以中音木琴和碰铃伴奏。
5.歌曲基本完全掌握后,以中音木琴加前奏和尾声。
6.将歌曲从前奏到尾声连奏一遍。以中音木琴和碰铃伴奏。
7.讨论音乐的处理,例如注意尾声要非常轻的音量,直至结束。全曲唱奏一遍。
即兴创作范例
¡
主题:雪
¡
教学目的:学习综合语言朗诵、音乐的唱、奏和戏剧表演即兴创作 ¡
教具:中音木琴、钟琴
¡
教学方法:以雪为题材,先念一首堆雪人的儿童诗,接着模仿雪花飞舞,雪人溶化的动作,并以木琴和钟琴即兴创作雪花飘落或狂风横扫的情景。最后串连成一小小音乐剧,由学生 分别自唱自奏自导自演。
六、教学内容
¡
旋律: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拓展至六声
音乐阶、大调式、小调式、教会调式。
¡
节奏:身体律动、语言朗诵和打击乐器等方式演奏 ¡
和声:以持续低音、完全五度音同奏为五声调式
音乐伴奏,再逐步运用其它和弦组合。
¡
织体:包括单声部、轮唱、卡农、固定音型伴奏、平行三度和平行六度的运用。
¡
曲式:包括问句和答句、简易的二段曲式、三段
曲式、回旋曲式、前奏、间奏和尾声。
¡
10.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小蜗牛》的内容,鼓励幼儿用肢体表现小蜗牛。
2、感受儿歌中的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并能辨别圆滑音和断奏音,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木琴、铃鼓、木鱼等敲击乐器与幼儿人数相等。
2、小蜗牛图片、树、滑滑梯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小星星》做简单韵律活动。
二、通过小蜗牛,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1、玩手指游戏:“小朋友上节课老师教你们一个小蜗牛的手指游戏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小手拍一拍,一手握成拳变成小石头,一手伸出两指变成小剪刀,剪刀在上面,拳头头在下面,变成蜗牛爬呀爬。”
2、出示树的图片,师说:今天小蜗牛想爬到树上去看看。
3、教师演示,小蜗牛从树下爬到树上。师说:一、二、三、四,小蜗牛,爬上树。
4、教师演示,小蜗牛从树上溜到树下。师说:四、三、二、一。小蜗牛,溜滑梯。
5、老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小蜗牛,3—5遍巩固儿歌。
三、出示木琴,感知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快慢、圆滑音和停顿
1、老师敲琴(上行音和下行音),学小蜗牛爬一爬,师说:小蜗牛以为这个木琴是棵树,所以要爬到树上去玩一玩,我们来做小蜗牛一起玩玩吧。
2、老师敲琴(快和慢)小朋友用小手当蜗牛爬。
3、老师敲琴(圆滑音和停顿),请小朋友当小蜗牛慢慢的爬上去,再滚下来。
四、鼓励幼儿用肢体表现小蜗牛。
1、“蜗牛爬在木琴上,他觉得太矮了,他想爬到一颗高高的树上,”请小朋友来做树,一个小朋友来当蜗牛。
2、游戏:《小蜗牛》我们用身体来当蜗牛
五、集体玩游戏《溜滑梯》(A大调圆舞曲)小蜗牛溜滑梯遇到了一个石头,怎么办?可以跳过去,(波尔卡舞曲)让幼儿肢体感受圆滑音和断奏音。
六、节奏练习。
1、听音乐《小星星》,教师示范拍手。
2、幼儿和老师一起根据《小星星》节奏,进行拍手。
3、发放乐器,幼儿进行敲击,练习节奏。
节奏如此:······○(大圆处拍手)
11.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十一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 性格 音乐元素
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是指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它是适合于儿童的一种音乐教育活动,它让幼儿体会到探索、创造、自我表达实践带给他们的快乐。它通过音乐去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从出生就具有自己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指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个性的需要、特征、独特的权利、个人发展、自我实现、个体在世界上的唯一性等等。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奥尔夫原本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运用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观察力和创造性。它注重孩子在音乐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人的素质达到全民教育的效果。
一、节奏变化练习有利于幼儿求异个性的培养
节奏是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它包括节拍和速度,而节奏变化是指节拍和速度的变化。在节奏变化学习过程中,对节奏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幼儿个性的影响。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要求,极大的满足幼儿求趣求异心理,满足幼儿好奇的欲望。一听说节奏接龙,小朋友个个摩拳擦掌,个个都出奇出新,想和别人不一样。如: 第一个幼儿拍: × × | × ×||、第二个幼儿拍出与第一个幼儿不一样的节奏:× ─ | × —||、第三个幼儿拍出与第二个幼儿不一样的节奏:×× ×× | ×× ××||、第四个幼儿拍出与第三个幼儿不一样的节奏:××× | ×× ×||、第五个幼儿拍出与第四个幼儿不一样的节奏:×× ×× |× --||。一直往下接下去,幼儿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想出各种不同的节奏,从而达到节奏变化练习。
二、音乐创作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主个性意识的培养
所谓自主个性意识指实践主体自己自觉自愿自发地主动地去实施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它是实施某种活动中实践主体的内驱力。幼儿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一旦形成自主个性意识,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将会在这个个性意识主导下,不断追求,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成功。世界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在倡导“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的同时,特别强调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同时提供一些简单的以节奏性的体验来感觉运动的拍手游戏,提供不同的乐器,提供一些生活中最熟悉的杯子、餐具、罐盖等作为儿童创造乐器的自然材料,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帮助幼儿自由的表达自我感受、自我认识等。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幼儿的主体潜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促使幼儿自主表现,敢想、敢说、敢动、敢创造,能在积极投入的最初做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自我创作中进入并体验音乐,每个幼儿都可以参与并显示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奥尔夫的教学实践正是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开启了儿童想象力的闸门,把他们放入想象、幻想的自由天际去翱翔、驰骋。
三、情景游戏中角色扮演有利于幼儿自我表现个性培养
幼儿在音乐背景下如何自由发挥创造不同的角色,表现自我。如:《魔链》中,孩子用一根丝带代替魔链,创造各种性格,想象奇异的角色。老师不限制孩子想象,让他们自由展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表演,从而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幼儿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的各种评价。所以,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不断地鼓励和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表现欲和表现能力,满足其表现的欲望,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个性品质和自我表现的形式。
四、奥尔夫音乐主题活动增强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
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倾听和表演歌曲可以增强幼儿自尊心、自信心。幼儿在倾听和用肢体动作表演音乐是能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强大信息和心灵的共鸣。我们以幼儿兴趣为基础、以引发幼儿无限遐想为目标,尽可能创造主题和条件来帮助和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增强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库乞乞》中我们创设了寻宝主题,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发挥想象创造出骑自行车、骑马、开小汽车、溜旱冰、步行等方法去寻宝。在寻宝过程中,不断猜咒语、节奏,帮助小动物寻宝,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法幼儿能够发展和增强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2.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十二
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贡献在于, 他提出了一条使儿童能够自然、顺利地进入音乐学习的道路, 通过让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各方面能力, 使儿童从中获得共同交流、分享全面完整的音乐审美体验的愉快, 为儿童发展个性、社会性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奥尔夫的教育思想, 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是:“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他还多次说过:“这体系绝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 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 而是音乐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它简单易行, 没有累赘的结构, 近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在音乐教育中, 音乐仅仅是教育的手段, 教育人才才是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1. 节奏感培养
奥尔夫认为, 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没有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与动力;节奏是使语言、舞蹈和音乐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奥尔夫在教学中, 从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两方面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首先, 让儿童从顺口溜、童谣、诗歌和自己熟悉的事物名称中, 提取出简单的节奏单元, 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是两小节重复, 通过这样的方式, 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以及节奏句式感。节奏感训练的另一种形式是“声势”活动, 实施“声势”活动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能力。“声势”活动的难易体现在节奏、动作、声部和织体的复杂程度以及作品结构的大小等方面。
2. 语言、动作、舞蹈与音乐教学
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 及无固定音高仅起节奏作用和音色效果的打击乐器, 还有竖笛、定音鼓等。音条乐器是木琴、钟琴、钢片琴等。根据其音域分为低音木琴、中音木琴、高音木琴、中音钟琴、高音钟琴、中音钢片琴、高音钢片琴。音条安置在一个具有加强音量作用的共鸣箱上, 并且可以随意取下、放上。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如三角铁、串铃、钹、响板、沙球、鼓等。由于这些乐器 (除竖笛外) , 均采用打击的方法, 没有指法上的困难, 没有什么技术上的负担, 学生很容易操作。同时, 它们也最容易突出节奏激起儿童们的想象, 因此, 提高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奥尔夫体系的教学往往采用多声结构。如在前面的节奏部分, 已简述了声势往往是多声部的节奏。在多声部的编配上, 往往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低音或不断反复同一音型的手法, 为歌曲、乐曲和朗诵伴奏, 或进行合奏、重奏。这些多声部结构层次分明, 手法简便, 易记易奏, 便于即兴表演。奥尔夫教材中有大量的奥尔夫本人为这套乐器编写的, 具有德国民歌、童谣风格的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创造性是奥尔夫教学法重要特征之一。
3. 器乐合奏
奥尔夫乐器主要是以大肌肉操作的打击乐器, 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工具。常用乐器有: (1) 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包括高、中、低音的木琴。 (2) 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有碰铃、三角铁、沙锤等。 (3) 高、中、低音竖笛, 大提琴、低音提琴等。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国、本民族乐器。如手鼓、小鼓、大鼓、木鱼、双响桶、陶板、钹、锣、巴乌、葫芦丝、口风琴等;还可以使用生活中能够发声的物体, 如石头、地板、杯子、碟子、瓶子等。
4. 即兴音乐活动能力培养
奥尔夫认为, 即兴音乐活动是音乐活动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 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即兴音乐活动能力培养可以从引导学生体验一个短短的动机、问答句、乐句向不同结构的完整作品发展。在即兴创作过程中, 学生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在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 即兴创作也是探索音乐组织形式的主要手段。 (1) 母语是依靠环境来学习的, 整个环境都是孩子的老师,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要想让孩子学好音乐, 就要为孩子创设美好的、符合孩子认知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的音乐环境。 (2) 母语的学习是不断地听、模仿和重复的过程。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也应该让孩子不断地听、模仿和重复。 (3) 母语的学习是以儿童的语言能力来决定进度的, 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都是由孩子自己掌握的。所以, 良好的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 不能将学习内容与形式强加给孩子。 (4) 母语的学习过程是自然、愉快的。幼儿学讲话时, 是从简单的单音开始, 并且不断地得到父母的鼓励, 逐渐会讲词语、句子。音乐的学习也应该有自然、愉快的环境, 要不断地以爱心鼓励儿童的点滴进步。 (5) 创设母语学习环境来学习音乐越早开始越好。节奏感——人对于节奏的感觉——有两种基本功能:将听觉印象以聚合的本能;将乐音运动形式以正确的节奏、节拍、速度、时值等要素表现于外的能力和行为, 即听的音乐行为中的节奏感知能力和操作的音乐行为中的节奏表现力。
摘要: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音乐最初是和人的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不要把音乐剥离出来学习, 音乐教育应该从激发人的音乐本能开始。本文主要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应用
参考文献
[1]侯健.奥尔夫音乐教学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0:150-151.
[2]廖红英.奥尔夫音乐教学改革的探讨[J].市场论坛, 2008.08:150152.
13.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十三
针对小小班的幼儿,幼儿对音乐具有很强的`敏感些,特别是动物的叫声,幼儿比较喜欢去模仿这些声音。本节课是“吴老太太的农场”故事为主题,开展的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听懂指令「踏脚」、「拍肩」
2、能随着音乐摆动身体
3、能模仿动物的叫声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幼儿能听懂指令「踏脚」、「拍肩」,并感知音乐的旋律摇摆身体,模仿动物的叫声。难点在于: 幼儿会音乐问好,从未接触过奥尔夫音乐课。
活动准备
1、教材:Music Activities 2
2、教具:小狗、狗、小鸭、鸭子、小鸡、公鸡、母鸡的真实图片
3、音乐:上课律动、小狗的叫声、小鸡的叫声、鸭子的叫声、吴老太太的农场 ( 附:CD2、CD3、CD4、CD5、CD1)
4、老师必须要有的背景知识与经验:① 农场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语调高低变化对比强烈 、动作夸张形象
② 熟悉小狗、鸭子、小鸡、公鸡、母鸡的叫声,会模仿它们的叫声
③ 肢体动作:小狗(双手五指伸开置于太阳穴处学小狗在地上跑跳)、母鸡(手肘放在胸部两侧做开合动作)、鸭子(双手置于腰两侧做小鸭子走路)
④ 故事儿谣律动:A:手指张开置于胸前双侧做左右摆动状,再双手
打开画个大圆圈。
B:学动物叫
C:双手举高挥舞,自转一圈
间奏:双手插腰左右摇摆。
活动过程
1. 暖身活动Warm-up (5 minutes)
音乐问好:1 2 3 4 | 5- 小朋友们好 5 4 3 2 | 1- 孙老师你好
音乐热身律动
上课律动 (CD2)
11 135 3 |5 3 5 3 |
我们 现在拍 手 (拍手)(拍手)
11 132 1 |2 1 2 1 |
我们 现在拍肩 (拍肩)(拍肩)
11 135 3 |5 3 5 3 |
我们 现在踏脚 (踏脚)(踏脚)
22 253 2 |1 1 1 - ‖
我们 现在拍 手 要 上 课
2. 教学呈现Presentation (5 minutes)
导入:教师手拿照相机夸张的说:“小朋友,老师周末的时候去吴老太太农场参观了,还拍了好多的照片,小朋友们看--”
在电视上呈现照片:第一张(吴老太太的农场全景照片)、第二张 (小鸡、母鸡、公鸡的照片)、第三张(小狗的照片)、第四张(鸭子的照片)
3. 教学活动Practice + Activity (10 minutes)
讲故事 吴老太太的农场
师:它们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认真的听故事吴老太太的农场。
吴老太太有一座很大的农场,她养了好多的动物,每天和她作伴,有小狗、鸭子、母鸡和小鸡等等。
老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请一面翻开习作本的图案,让学生认识动物。老师先介绍,再让学生指图,最后再以CD4~6之动物叫声,让学生模仿动物叫声及模仿动物肢体动作。讲述过程中,力求语调高低变化对比强烈,好让孩子以您的声音来感受故事的情境。
故事儿谣
师:让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跳舞吧。 (播放CD1 吴老太太的农场)
A:吴老太太有座很大的农场,养了许多动物,
「小狗―汪汪」
B:「鸭子―呱呱」(每次可替换不同的动物名称加叫声)
C:每天一起嘻嘻哈哈,快乐又逍遥。
律动:
A:手指张开置于胸前双侧做左右摆动状,再双手打开画个大圆圈。
B:学动物叫
C:双手举高挥舞,自转一圈。
间奏:双手插腰左右摇摆。
4. 复习Review (5 minutes)
故事儿谣律动
师:让我们围个圆圈一起游戏吧,老师在中间扮作吴老太太,唱到小动物时,小朋友都向老师围过来,唱到快乐又逍遥时恢复到圆圈形状。
(故事儿谣律动 CD1 )
说再见:bye-bye小狗!bye-bye小鸡!bye-bye小鸭 !bye-bye 孙
老师
教学反思
14.奥尔夫音乐教学心得 篇十四
奥尔夫音乐教学心得1
,我有幸参加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教师培训,在短短的两天学习里,使我从不懂、不了解,逐步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及它的基本思想观念,学习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另一位老师过得非常的忙碌、充实,也在这忙碌中学习到了很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来这里第一天我们主课教师就对我们说过奥尔夫的教学原理是:“一切从孩子出发”。带着这个道理,老师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各种音乐舞蹈,让我们慢慢了解奥尔夫音乐究竟为什么备受孩子们的喜爱。而我以前很单纯的认为奥尔夫音乐是一个课程,现在才渐渐恍然大悟,“哦,原来奥尔夫音乐是一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获得开心、放松、有创造性同时也提高幼儿的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才是奥尔夫音乐最重要的精华”。
接下来就来总结一下我在这段时间里所学到的一些关于奥尔夫音乐的知识点:
一、乐器
奥尔夫乐器是根据奥乐夫音乐来设定的一些比较容易学的乐器:如鼓、双响筒、三角铁等乐器。这些乐器操作是非常容易的.,一学就会,在第一堂课上,教师就设计了一堂课,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探索这些使我们非常好奇的乐器。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给我们介绍了这些乐器的名称以及用法。接下来都有设计打击乐器,同时还有进行乐器分组,主要是对乐器的音高进行分类如:铁质类的为乐器类音高最高的一组,鼓为音高最低的一组。
二、曲目分析
在进行音乐舞蹈的同时,教师会先让我们对曲目进行分析,如曲目的结构,乐句的特点、节奏的快慢、曲目的背景等。经过这些分析后,我们对曲目就能很全面的了解了,在表演的时候就能做得更完美了,能过这些环节让我受益匪浅。
三、舞蹈创编
第二天教师让我们根据曲子的特点自由想象,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在创编的同时老师以及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如:
1、创编前要分析曲子的结构
2、想象一个适合曲子特点的主题
3、全神投入剧情中
4、表情、动作夸张。
舞蹈创编可以说我的强项,可也是奥尔夫音乐最难学的一个环节。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慢慢对舞蹈的创编有了更高的看法,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有让我们共同实践,由易到难,由短到长,让我们每个人收获都很大。
四、课堂内容设计
这次培训老师们重点培训我们在一节音乐中应当怎样设计一堂奥尔夫音乐课。
1、首先要在教学活动上注意动静结合。
2、在选音乐的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是否适合孩子们,针对小龄的孩子最好是选一些没有歌词的音乐。
3、上课时教师们要尊重孩子们的语言、行为。
4、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有价值、有成功感。
5、内容设计是其主要环节有:①热身律动;②乐器探索;③歌谣;④小儿歌;⑤音乐欣赏。
五、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一个很重的环节,在以前的音乐课中,我们都不怎么注重音乐欣赏课,认为很没有意义。通过这一次学习才发现,在奥尔夫音乐中音乐欣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有: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节奏的变化,让一些固定节奏在孩子们心中潜移默化,形成心中的一个节奏感。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培训这两天来所学到的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内容丰富,教法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根据我园特色,在教学法上,一个教案都只是一种手段,教法更应丰富多彩,且“永远在发展中,在流行中”!我相信,任何一个教法,一个教案都只是一种范例,一种模式仅供参考,切不可生搬硬套,俗称“条条道路通罗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教育是未来世界的希望,应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为了能培养出÷塑造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良好音乐能力÷美好心灵,整体素养的人才,共同努力吧!
奥尔夫音乐教学心得2
暑假参加了中国奥尔音乐教学法的培训,这也是我自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参加这种教育性质的培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两年来,自认为在音乐教育这条路上才迈开我的第一步。从我第一次上讲台,不知音乐课从何讲起,胡乱的东拼西凑完成一节课,到拿到优质课的第二名.感觉自己已渐渐步入正轨了,初步了解音乐课的模式.然而,这次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后,却发现音乐课的模式远不像我想像的那样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老师稳站讲台,学生端正坐好就算是一节音乐课,这仍然是在传统音乐课的模式中徘徊,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始人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二十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三元素融为一体,而将三元素紧密连接的核心要素便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但很多音乐教师认识到这点却不知如何去上好这节课,以至于一讲到音乐理论的东西,学生就会感觉音乐课没有趣味,老师讲得没劲,学生也不愿意听。但是这次培训后,让我从中感受了许多新鲜的东西,从而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声势
身体原本就是一件乐器。我们知道嗓子可以用来唱歌,然而除嗓子外,人的手、脚、腿、头等都可以做乐器,不但如此,还有高低音的区别。如,捻指可以是高音,因为声音集中,响亮;跺脚可以是低音,声音厚实,还有拍手拍腿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这些声势加进来,没有太多的技巧,或理论性的东西,确给教学增添了许多色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难度的可以做到,并且还能凑成一个多声部出来。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声势用得非常多,如:节奏训练,用声势伴奏——做固定音型,为奏乐的准备,为学习曲式结构的练习。声势的练习也是学习打击乐器的铺垫,基础。当教师开始用声势引导学生时,那他也开始了节奏的训练,无形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我们强调将理论的东西淡化,转为实际操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兴趣。
二、即兴创编
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让学生自主参加音乐活动,而不是一味地观看或听。通过学生自由的,自主的`设计音乐活动才能真正体验、感受音乐,才会从中有效地达到音乐的教学目的。如在探索声音课堂上,安吉丽娅老师风趣的表演了一段声音戏剧,让我们开怀大笑了一阵,但是我们从中很快知道了声音的魅力,接着她从中选五个人到台上盘腿坐下,每人心中想一个声音,如嗡嗡,喵喵,哎呀,哦,啊等等,但是声音不能与别人相同,而安吉丽娅则当起了乐手,每拍一个人的头时,就会发出一个声响,连续的按节奏拍的话,就成了一曲美妙的乐曲。这个游戏让大家都想跃跃欲试,老师说光只有声音不行,还要有情节。于是大家七八个人一组,自己分工,一些人做声响,一些人表演。展示时,每一组都表现的超乎想像。三打白骨精,嫦娥玉兔,腊笔小星都搬上了舞台,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表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故事。在这堂课中,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用声音,这个声音应该表现什么,如何适当的加入声音,全是学生自己去想像去创编。得到的效果却极佳。
三、打击乐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打击乐器是一大特点,因为它强调了节奏,所以打击乐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打击乐器分为鼓类,木质类,金属类,散响类。这四种打击乐器构成了奥尔夫打击乐合奏的基本编制,一般与身势对等的是跺脚——皮革;拍腿——金属或木质;拍手——木质或散响类;捻指——散响类或金属类,构成四个基本声部。在《春节序曲》、《鸭子拌嘴》中,李妲娜老师把这些打击乐器运用的淋漓尽致,前一曲突出了喜庆,热闹,所以尽量将鼓和锣来烘托气氛,而在第二曲中则把原曲改成了回旋曲式,加入了ABC三个插部——引子、嬉戏、尾声,A+B+A+C+A+D+A,而这三个部分都用小镲表现出来,同学们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当然,这些对于小孩子来说会有点难,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确实能将音乐课变得灵活,形式多样。
当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现状来说不能说全盘吸收,有些东西运用起来很困难,就像打击乐器,如多学校考虑到经费问题,不能提供相应的条件,但是其中许多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心得3
今年暑假有幸到宁波进行了为期3天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使我和奥尔夫音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培训中,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各种活动中新颖的形式、教具、轻松的氛围,深深吸引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奥尔夫的魅力,体验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更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和启迪。于是,本学期我试图将“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班级的特色教育,学以致用,希望在自主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法、教育理念等,使幼儿在活动中初步掌握节奏、身势、乐器演奏等音乐知识。
因为教材、磁带等不到位的缘故,时隔数月,终于在12月的一天,我组织幼儿开展了《丰收》这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我以故事《小松鼠采栗子》为线索,引出并贯穿整个活动:第一环节,我先向幼儿讲述故事,并在《小松鼠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带来幼儿进行采栗子、剥栗子、吃栗子等各种动作,大家在教师和音乐的带来下,轻松、愉悦地做动作,通过这一环节幼儿的兴趣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了。第二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带领幼儿进行听音和节奏练习。首先,请幼儿听音乐,听出“叮叮”的声音,并在听到“叮叮”后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出示“十六宫格”,让幼儿认真听音乐,并在“十六宫格”中找出“叮叮”的位置,并进行节奏练习;最后,出示三角铁、小铃,先让幼儿自主探索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再让幼儿根据音乐中“叮叮”的位置和节奏进行演奏;第三环节,在《小松鼠进行曲》的音乐声中,进行小松鼠狂欢的自主表演,在动作、乐器的表演中结束了本次的活动。
整个活动,因为幼儿第一次接触奥尔夫音乐,而且活动中新颖的.形式、有趣的音乐内容,紧紧抓住了幼儿学习兴趣。孩子们不时地被活动中听音找栗子、听音吃栗子等有趣情境所吸引,发出“真好玩”、“太有趣了”的感慨。但作为施教者的我,因为是第一次实践,所以在感受到孩子们喜欢玩的满足感后,更多地是活动带给我的困惑:
1、因为培训时间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表面化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自主实践中,只能根据自己在培训中看到的培训老师演示的内容进行,自己对教材的理性认识和分析不够,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比较模糊,导致活动比较形式化。
2、在活动中,也使我充分感受到自己音乐功底的薄弱,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深厚音乐功底,才能通过崭新的教充理念和教学方法给孩子们全面有效的、生动有趣的音乐教育,使幼儿学到正确、科学的音乐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困惑,如:幼儿园里乐器已经老化,种类短缺,如何满足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需求;从中班才开始奥尔夫音乐教学,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系统性的教学等等。我们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才刚刚开始,不管是对幼儿还是教师,都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学习和创新,作为教师的我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紧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理论的学习,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班的奥尔夫特色教学越来越绘声绘色!
奥尔夫音乐教学心得4
上周有幸参加为期2天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专项培训,使我对奥尔夫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培训中,尚永娜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各种课例,新颖的形式、轻松的氛围,深深吸引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奥尔夫的魅力,体验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更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和启迪。
自己第一次接触奥尔夫是在大学的时候,当时就非常喜欢奥尔夫,喜欢上奥尔夫课。我认为,奥尔夫教学把枯燥的音乐知识通过不同的游戏、舞蹈、情境表演等方式展现出来,让人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下牢固的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并学会运用。这样的方式是不同于死记硬背的,是孩子、大人、甚至是老人都乐意接受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中学习。
通过尚老师的专项培训,我了解到奥尔夫音乐的材料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画面中有节奏、节奏中有律动、律动中有欣赏,各种多样性的结合,形成了奥尔夫音乐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不但培养孩子的感受、欣赏、表现能力,而且还综合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这次培训,我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加入奥尔夫的元素,尚老师对《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进行教学时,采用情景教学以小矮人的故事代入音乐,使孩子们更形象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图谱的欣赏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感受音乐;在与舞曲对比时,分别从情绪、色彩、旋律线来分析音乐。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在今后的欣赏课中都是可以借鉴的。在音乐课中是可以通过语言、声势、律动、旋律、打击乐器、舞蹈、情景表演等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我认为,奥尔夫教学是一种过程性的教学,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你学会了不一定会教好学生,它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深厚音乐功底,才能通过崭新的教充理念和教学方法给孩子们全面有效的、生动有趣的音乐教育。因此,今后我在音乐教学上要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探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使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并热爱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学心得5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他对我的教学观念、人格、创造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观念:即客观事物在人脑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而不是实在物质。我认为,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较注重的是:对孩子一对一的传授知识,为的是让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学了奥尔夫以后,我的观念有了改变,奥尔夫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去动脑筋,去思考。把这个学知识的主动权,教给了孩子。
结合当今的社会,恰恰需要这种主支探索绵精神。教育现代的儿童,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如邮一辙的教学。现在的孩子思维灵敏度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单一的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是不够用的。教师应该大胆的开辟一片空地,要孩子们去探索,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在他们的头脑中,不畏惧失败。例如:小孩子学走路,摔倒了,现在的父母会说:“自己站起来。”那么,在思维这块领地,为什么不能试着说一句:“自己站起来。”呢!奥尔夫音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他强调了自身的发展,有点举一反十的意味。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玛斯隆(Abraham maslon)说:我们必须教学生成为一个会创造的人,至少有能力面对新奇事物的思想,去做即兴演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无须提前准备。奥尔夫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以后,我会拿来借鉴,这是一人好的开始。
我学习卫学期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每次上课,从我自身来说,都感到轻松自然,教师每次上课都以带着全班同学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老师请同学自选打击乐器,自己编排四拍子的节奏,要求不与他人一样;老师发给每组同学几张报纸,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要求情节不同;教师放一段音乐,乐曲时而缓慢,时而急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动作,大胆进行表现。锻炼了我们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再如,任意给两个音高进行儿歌创编,锻炼了即兴创造能力、识谱能力及音准的训练等等;对几宫格的认识,锻炼了协调能力。还有许多其他的游戏,教师用这些游戏好象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空间之大、之随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知,去探索,从游戏入手,将孩子们娱乐优势(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我们在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而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全平衡,就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娱乐并不为失败所困扰,游戏中也有风险,但娱乐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种升华。“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工了!”奥尔夫先生这句话寓意深刻呀!
人格:即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即在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学了奥尔夫教学使我心胸开朗了许多,思考方式灵活了……奥尔夫教学所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他没有固定的教案,而是借助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或将要丧失本质的心灵中最可贵的东西。要达到这种目的,唯一方法是通过这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才能获得。
音乐及其他艺术不同于科学(理性,逻辑之结晶)的最大区别在于:他是人类情感听载体,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所要焕发的是心灵这种感觉,感情的直白表露,前面讲的即兴就是这种表露最集中典型的方式。通过音乐活动,不是去追寻理性的教化,而是心灵的焕发,人性的解放。
如一次课上,教师让我们听着铃鼓的敲击声,听着强弱音的变化,用脚步的轻重和自身的形体状态来再现自我。当鼓声停止时,随意找到一个伙伴,利用老师事先指定好的身体部位接触作造型,看谁做出的造型最美观。同学们笑声不止。这个活动让五十个大人兴趣昂然,又何况幼儿呢!老师要求每次合作的伙伴不要总是一个人,锻炼了合作精神、随机性、即兴创作能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给三岁——三岁半的孩子上了一次这样的课,孩子们十分感兴趣。连平日最淘气的贝贝(一个不到三岁,十分任性的小男孩)也会全神贯注地找小伙伴,摆造型。这次课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渐渐贴近了孩子们的心,他引导着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
创造力:即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事物的能力。学了奥尔夫使我感到这个世界很丰富,这个世界很精彩。让我换一双眼睛,换一种心态看世界。让我感悟世界美好的一面。作为老师通过拍击身体、捻指、跺脚等声势,进行教学。声势可以说是动作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对幼儿来说简单易学。此外,还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来训练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以娱乐贯穿一教学之中。锻炼与开发幼儿诸多方面的能力。
15.奥尔夫节奏教学在音乐课堂的应用 篇十五
关键词:奥尔夫,节奏,朗诵,模仿,创编
一、奥尔夫节奏教学概述
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 1895-1982) 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人。1924年和友人一起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京特学校, 开始了他作为音乐家的生涯。奥尔夫不断地实践、创造, 终形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技术迅速地在德国乃至全世界传播, 被公认为是对世界近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的最重要的体系之一。
本世纪20年代, 受到当时的文化艺术思潮以及相关教育思想的影响, 奥尔夫通过京特学校的创办, 萌发了“建立一种新的节奏教育”的念头, 把音乐教学的重点从片面的和声转移到节奏上来。
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新风格, 他本人把这种新音乐称作“Elementar”音乐, 即“原本的”音乐。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亲自参与, 甚至自行设计、即兴表现。这种表现产生纯粹的内心需要, 即是从本能中被诱发出来的。而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训练在这里既是入门的先导, 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奥尔夫认为, 这不仅符合于人类音乐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 也符合儿童的自然天性。
那么, 节奏是如何定义的呢?一般的音乐心理学理念认为, 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 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
节奏在音乐中, 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的组织者。“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 不是旋律。” (奥尔夫语)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 旋律则离不开节奏。所以,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基于此, 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二、奥尔夫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我从事一线音乐教学多年, 对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感触颇深, 本文着重谈谈奥尔夫节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节奏朗诵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贡献。人们说话与歌唱在生理上和发声原理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如呼吸、吐字、音色的变化。所以, 利用语言 (说话) 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 令孩子们感到亲切。这也充分体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因此, 语言进入教学可以说是奥尔夫主张的“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的体现。
1. 从字、词开始节奏朗诵
字、词是语言中的最小单元, 孩子开始学说话就从字、词起。音乐中节奏也如此, 实际上就是固定节奏型, 即“节奏基石”。
在教学中, 我常从字词开始, 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节奏。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名字。一般孩子们的名字用二个或三个字, 少数是四个字的。学生朗读时, 基本上为以下节奏:
用学生自己的姓名进行节奏训练, 会使他们惊喜, 充满兴趣, 更易于记住这一音符。通过选择孩子们熟悉的词语, 来进行节奏训练,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加强了所教的节奏型的训练, 加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2. 童谣、儿歌、诗歌的节奏朗诵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许多的童谣、儿歌和诗歌。若从孩子们喜欢的儿歌、童谣或者诗歌开始节奏教学, 既能增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也更有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箭双雕。
下例是一首童谣:
上面这首童谣中, 可以引导学生提取出以下3种节奏单元:
通过以上教学, 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很快就被学生掌握。在轻松、快乐的朗诵过程中学习节奏, 何乐不为呢?
3. 歌词的节奏朗诵
歌曲教学在音乐课中不可或缺, 歌词又是歌曲的重要组成。歌词时值把握的准确程度, 很大一部分影响了歌曲的完整性。词曲的结合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难点。要怎样朗诵歌词呢?当然是按乐谱节奏来朗诵。此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准确地唱好歌曲。在歌词节奏准确的情况下, 加入音高不就是乐句了吗?这样做就打破视谱第一、先唱谱后填词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把教学中乐曲难点解决了。
例一:《青春舞曲》2/4
维吾尔族的民歌节奏较为密集, 歌词较多。在教唱前, 先让学生把歌词按节奏朗诵熟悉, 把字咬清楚, 音乐一出, 他们就马上会跟琴, 一首歌曲一会儿就会唱了。
(二) 节奏模仿
“所谓节奏模仿, 即不看谱, 通过动作和声响的模仿进行的节奏训练, 这是节奏教学入门时的教法, 这种练习最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和训练听辨与记忆能力。”节奏模仿也类似于“回声”, 教师用怎样的节奏, 学生也回应怎样的节奏, 这种方法还可以巩固教师所教授的节奏型, 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与协作能力。当然, 对于初级的音乐节奏的训练, 学生可用一种声势动作为模仿, 如拍手, 熟练后再加入踩脚、拍腿、捻指, 体验和发展更加敏锐的节奏感。
每节课五分钟的节奏模仿练习, 其一, 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二, 学过的节奏加以巩固, 温故知新;其三, 可以把本节课将要学的较难的歌曲、乐曲或是要欣赏的作品中代表性的节奏型, 通过节奏模仿练习得到解决, 并使之与后面的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承上启下。
(三) 节奏创编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贯穿始终的, 是一种对创造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追求的观念、原则。他认为, 节奏训练并不是简单重复、机械地训练, 它必须有敏锐的感知和主动的反应, “有感而发”, 具有个性特点化, 这也就是创造性能力训练、培养的开始。
1. 语言节奏创编
对于较小的儿童来讲, 从语言的创编开始进入节奏训练, 那是“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例如用“编一编”的游戏来巩固节奏型。在黑板上出示一句节奏, 如教师示范用语言表达:你好你好│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也用语言来即兴表示节奏, 于是大家会编起来:如此简单的一个游戏, 却使同学们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感受, 也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2. 利用节奏卡进行创编
节奏的组成最常用的全音符、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以及二分、四分附点音符和一些简单的休止符。把它写在一张张独立的卡片上, 让孩子们认读。当孩子们掌握简单的节奏卡时, 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创编了。
(1) 填充式创编
教师摆出四张节奏卡片, 在儿童练习后, 撤掉其中的一张, 由儿童在所缺的位置上即兴地设计新的节奏型, 成为一道新的节奏练习题。
(2) 补充式创编
教师给出拍号, 摆出1~2小节节奏卡, 让学生们补充余下的小节 (一般为四小节) 的节奏卡。
(3) 完全式创编
让孩子们手拿节奏卡, 教师提出要求, 如拍号、节奏的疏密、小节数或特定的情境 (如下雨了, 火车开动了, 小朋友跑过来了) , 让孩子们创编, 他们会根据要求, 从平时的节奏积累和熟悉的环境入手, 完成节奏创编。如为《上学》写一节奏, 学生们就会:
利用节奏卡进行节奏创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节奏创编的过程中, 要启发和引导学生, 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 让他们的思路活跃起来, 并与生活和自然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编, 通过活动, 让学生觉得“我能行”, 增强自信心。也让他们在很好的创编气氛中, 相互启发, 发挥他们的独创性, 从而有更多的创意。让我们的节奏日益丰富, 成熟起来, 这也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一种表现。
三、小结
奥尔夫创造了一种理论和实践的体系, 使儿童能够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 节奏训练是入门的先导, 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有义务启发我们的孩子与生俱来的节奏感潜能, 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 走进音乐世界, 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妲娜.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推荐阅读: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07-13
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心得10-02
音乐奥尔夫教学论文12-09
拍蚊子奥尔夫音乐教案08-25
小班奥尔夫音乐优质课10-16
奥尔夫音乐及逻辑狗12-12
奥尔夫音乐教案:鞋匠之舞08-02
奥尔夫音乐课程观后感10-13
《奥尔夫音乐“两只老虎”》课后反思08-04
中班奥尔夫音乐教案:动动小身体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