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精选8篇)
1.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篇一
同学们,为了更好的指导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对大家的学习情况做一初步调查,本问卷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姓名,希望你们能将真实的情况告诉老师,调查结果仅供课题研究使用。谢谢你们的配合!
一、学习效能感
1、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A、自觉主动完成学习情况B、在家长老师的督促下完成
C、完不完成无所谓
()2、在学习上,你对自己的信心如何
A.充满自信,有把握学好B.需要再努力C.比较困难,没信心
()3、你喜欢某科目是因为
A.个人兴趣B.老师的讲课方式C.老师的外表
()4、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学习
A.愉快的心态学习B.紧张压抑的心态学习C.无所谓的态度
二、学习习惯
()5、你最喜欢老师留什么样的作业
A.喜欢留抄写型作业B.喜欢口头背诵、动手实践型作业
C.喜欢自己给自己留作业D.喜欢不留作业。
()6、上课前,你的预习情况
A.能进行预习,知道如何预习B.能进行预习,但不会预习
C.从不预习
()7、你做作业的方式与时间
A.先复习,后做作业B.先做作业、有问题才翻书
C.先做作业、遇到问题就不做了
三、学习方法
()8、听课时是否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A.上课前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B.在教师讲课时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C.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
()9、课堂上,你做笔记的情况
A.有所选择,记下一些新的想法
B.记下所有的板书C.从不记笔记或随便记一点。
四、上课思维
()10、你上课的思维状态怎样
A.认真听讲,能把握教师讲的知识要点并认真思考
B.认真听讲,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基本跟上老师的思维
C.认真听讲,但跟不上老师的思维
D.不认真听讲
()11、上课时你对老师问题的思考程度
A.能思考80%以上问题B.能思考60%以上问题
C.能思考老师60%以下问题
()12、你参加课堂讨论的情况
A.努力发言,常引导本组同学B.按讨论要求做
C.不想参加、不发表意见
()13、上课时,你有没有过激动兴奋的体验
A.经常产生兴奋、激动的情绪
B.有时产生上述情绪
C.产生过无聊、灰心丧气的情绪
D.上课时学习情绪比较低落,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五、总结评价
()14、你是否定期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A.经常定期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B.偶尔和考试前进行归纳总结 C.从不归纳总结
()15、你是什么时候对自己的学习的进行评价的
A.在每单元或章节后或在教师指导下B.自己不主动评价
()16.老师对你的学习进行评价后,你是怎么做的
A.对老师的评价进行认真的思考并改进B.对老师的评价无所谓
六、自主发展
()17、你经常阅读哪类书籍
A.经常阅读文学名著B.经常阅读中学生读物
C.经常阅读武打、言情、网游小说D什么都不阅读
()18、你认为自己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什么
A.老师的讲授B.认为从不同的渠道获得,如报纸杂志网络
C.自己独立学习
2.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篇二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自主学习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倍受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者们的青睐, 如Autonomous Learning (自主学习) 、Independent Learning (独立学习) 、Self-Instruction (自我指导) 等。其实最早提出自主能力一词的Henri Holec教授认为:自主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他认为自主学习有三大特性:一是主动性, 它表现为我要学, 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二是独立性, 它表现为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自控性, 它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上。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设计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计划、设计、组织、语言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题, 不同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在接受、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深得体会到自己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人, 从而积极主动地搜寻和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得出自己的思想成果。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一) 教师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虽有《高职院校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但由于缺乏刚性的考核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而有些新升格的高职院校, 其课程体系摆脱不了前身的影响, 成为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有些新建高职院校则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 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周课时多达16节甚至20节。超额的工作量使很多教师无暇顾及理论研究, 只是疲于授课, 而授课也往往流于照本宣科或对课本语言知识的机械讲解, 导致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却鲜有名师出现。
(二) 学生学习现状
1. 普遍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 高职院校主要招收属于高职高专第二批录取的学生, 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从普通高中毕业升人的这些同学英语基础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而从技术学校对口考试升入的部分同学语法基础薄弱, 听说能力较差。
2. 学习意识和策略缺乏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认同危机”。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 许多高职学生明显感受到外界给予的歧视与低估, 自卑意识强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齐莫曼指出, 学生通过目标设置、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策略运用等自主学习的过程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显然, 自我认同差的同学就难以有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同时, 本身这些学生的成绩低下,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学习策略, 这就需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并且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
三、高职院校学生开展英语自主学习的对策
(一) 发挥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受到教师、同学及其他外在学习环境的影响, 而教师是最先将学生引往自主学习的道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 让他们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求任何未知的领域, 从“教”变成“导”, 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念
Wenden认为学生所用的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 受他们的学习观念影响, 应该说,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 对学习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 是保证他们成为成功的自主学习者的“发动机”。
(三) 优化学生学习策略
任何一个学生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学习策略, 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 而只有那些讲究学习策略的学生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率。相应的研究表明, 如果禁止学习者使用他所喜欢的学习方法, 就不会有学习的高效率。而对外语学习策略的训练, 则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效果。Williams&Burden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学习策略:重复学习单词, 根据句子结构总结语言规律, 试着用这些规律, 检验是否正确, 检查你是否记住了单词, 猜测不知道的单词, 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造句, 头脑中演练要说的内容, 独自练习语言的发音。掩饰不足使谈话延续下去等等。运用了好的学习策略, 他们就能有效地、满怀信心地学习。
(四) 加强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估能力
多年来, 我国外语教学强调模仿、记忆的语言技能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 没有时间管理的意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计划性不够, 即使有计划也难于保证实施。针对这种情况, 英语教师应在课程开始前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方面的困难,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计划。其中既应包括在听、说、读、写以及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计划安排, 还应包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学习目的、学习时间表、短期和长期所要达到的目标等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先写出学习计划, 然后把计划带入课堂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教师可从中挑选一些典型的计划供学生分析讨论, 最后引导学生改进学习计划。教师可以也可以采用让学生记英语学习日记、合作学习互相观察的方式来发现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从而及时改进。而学生能否运用自我控制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紧张、羞怯等消极心理的影响,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在课堂交际活动中记录学生的一举一动, 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并及时给出反馈信息。此外, 教师也要鼓励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 帮助他们控制学习进行的过程, 并鼓励学生互评。研究证明, 学生的自我控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运用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自我控制策略使用的有效性, 并且自我评价与外在评价是相辅相成的。
四、结语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技能。因此, 老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特殊性, 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选择适当自己的学习策略、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开展自我评估,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本文以西方的自主学习理论为出发点, 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基础上, 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旨在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篇三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情况
根据某些调查发现,仅有12.5%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而非留守儿童成绩优秀者为28.03%;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的有15.91%,而非留守儿童仅为1.56%。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较大差距。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课外辅导情况
父母外出打工,不仅使留守儿童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辅导员。由于现实的原因,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是,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学习辅导机会,他们的学习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习动力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
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是在孩子1—2岁的时候就离开他们外出打工,孩子在祖辈或其亲属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而监护人大多由于自身的原因也无法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明显不如其他学生。在对重庆市合川区三庙镇三庙中学的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5%的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班级中倒数几名学生中大部分是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缺乏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在实际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作业拖拉,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他们在学校常常会不知道做什么好,缺乏学习的动力,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基础。
(二)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普遍不良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多数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调查发现:不少人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普遍不良。在留守儿童当中,回家先做完作业再玩的仅占42℅;每次学习前,能够认真预习或复习功课的仅有45.7℅;不需要辅导,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21.3℅。在这些学习情况中,在学习习惯方面,向同学抄作业的占16.2%,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的占39.4%。另外,在做作业时,经常和别人讲话或做其他事的占36.1%;还有7.5%的同学经常有时把学习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
(三)意志薄弱,自我监督能力差
在学习的路上,免不了要遇到困难,遭到挫折,如果迎难而上,就会战胜困难;如果知难而退,就会失掉信心,甚至丧失意志。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教育上都受到了影响。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后,在学校时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在家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没人指导点拨,也没人交流,实在想不出来就只好放弃,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意志也就会被消磨掉。调查发现,常常有些留守儿童做作业是半途而废。多数留守儿童做家庭作业都有拖拉的毛病,甚至不交作业,蒙混过关,自我监管能力差。
三、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学校要肩负起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责任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及他们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关注他们自主学习情况,鼓励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成绩特别优秀的留守儿童应给予表扬,并号召其他留守儿童向他们学习。学校也可多召开留守儿童学习经验交流会,让他们互相学习。学校还可以举办家长会等方式向他们灌输新的教育理念,教他们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的指导作用,对留守儿童要奉献爱心
留守儿童的心灵需要关怀,而老师的爱,老师的表扬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留守儿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确定学习内容,使其以自主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业。教师必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留守儿童额外的学习方法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互帮互学作业辅导小组,让同村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最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我们发现在民主型教师的引导下,留守儿童比较喜欢学习、自主性强。教师的鼓励和期望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会增强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监护人应积极配合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
4.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篇四
浅议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改革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在界定自主学习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着重探讨了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 者:赵阳 朱坤 刘春慧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 29(1)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
5.农村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研究 篇五
泡 子 学 校
于 淼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新课标实施以来,音乐教育的工作迎来了春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这是令人欣喜地。然而,任重而道远,如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更大热情和潜能,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是我们每一个一线音乐教师都将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课题。本文通过笔者这几年从教的实践总结,听课评课的反思,试图从“针对学情、注重方法,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合理布局、内容重组,多元评价,增强自信”四个方面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相应策略,希望能让读者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中得到一些启发。
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发行使用,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已深入推进,给音乐基础教育灌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现在的音乐课如果说用“万木争春,千帆竞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形容,我觉得也不以为过。教材可以进行增删整合,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形式„„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我们这些音乐教师感到由衷喜悦,近六年的课改让广大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饱尝了探索的艰辛。但是,如何让学生能长期的关注喜欢我们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真正有所学,我觉得,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我们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循序渐进。下面就来谈一谈几年来我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一、针对学情,注重方法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积累的程度、身心特点的差异性,都是我们上课前应考虑的,所谓知己知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的观念就会有所转变,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教呢?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乐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又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音乐是有趣的音乐学习是快乐的,在一种自然地学习中提高审美的情趣。不难想象,妙趣横生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参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夯实了知识,掌握了技巧,提高了审美能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一条不失为能达到目标的良好途径。
举例说明:在我们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学生一般不喜欢和较难接受的内容就是戏曲和民歌,前者是因为孩子们对其基本没什么概念,仔细分析起来,出现类似现象是不能怪我们的学生,而是我们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音乐课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博大的内涵、感受戏曲悠长的韵致,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经典,进而热爱经典、痴迷经典、反思经典。而民歌也是不太容易让学生喜欢的,因为民歌有很多都是方言演唱的,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太土了,跟不上时代,跟不上潮流,那么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或是教学手段来解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接下来阐述的几个教学中的点滴可能会让我们有所启示。
以八年级下中《梨园百花》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内容涉及到京剧、豫剧、锡剧、黄梅戏等剧种,可能有的老师对这些都是门外汉。教材的设计师通过学生较易掌握和喜欢的戏歌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喜欢上戏曲的,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戏中有歌,歌中有戏,这种特点让孩子们喜欢接受,乐于接受,容易学唱,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戏歌中融入了戏曲的元素,所以又使得歌曲别有一番滋味,让学生在听唱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培养了他们逐渐喜欢戏曲,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情感。因此,用戏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戏歌的欣赏和学唱开始,初步养成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机和源泉,只有内心充满了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所要面对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可以灵活多变的运用各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反思1:八年级下册《梨园百花》,整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老师的钢琴范奏,且不说弹得如何行云流水,干净利落,单是《说唱脸谱》这首歌曲的前面的这段十几小节的前奏,就很难想象怎么能用钢琴这种西洋乐器把它演奏的京味十足,连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都忍不住“摇头晃脑”跟着打起拍子来,可想而知,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对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在课的结尾处这位老师又别处心裁的播放了一段自己暑期学习京剧的小片段,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身段,就让学生们好生的崇拜,由此,从学生们的眼中,表现中,这节课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最起码对以后的教学是有益的,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是非常好的。
教学反思2:八年级下册《梨园百花》,教师在这节课中选用了《西厢记》中红娘的一段念白,让学生与京剧零接触了一把,首先教师亲自把这段念白念了一遍,同时还加上她传神的台步,眼神,有模有样,别有一番韵味。现在的学生可都是追逐潮流,追逐时尚的,此番老师的一段生动且别具一格的表演,使得同学们按耐不住的模仿起来,学习热情高涨,这也是课中设计的一个表演创编活动,接下来通过有序的组织,同学们学唱的是有滋有味,有的几个外向的小男生还自告奋勇的走上讲台表演,虽然表现的不是那么到位,但我们却还是能看出同学们都完全的投入到学习中了,而且是由衷的表现了对戏曲的好奇与喜爱。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还是很喜欢很愿意去接受新知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如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在这里,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就体现出来了。
除了戏曲,另外一个较难掌握和接受的内容就是民歌了,记得自己在大学里的时候学民歌时,刚开始还真不喜欢。粗粝、原始的劳动号子,沙哑,土的掉渣的山歌,依依呀呀的西北民歌唱腔„„我们这些江南长大的学生,谁是一听就喜欢的?我们尽管不喜欢,总得应付考试吧?于是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反复听唱,等到全背了,也就喜欢上这些东西了,顺嘴哼上几段,觉得挺有味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即民歌不那么容易让人喜欢;第二是理解民歌必须反复吟唱直到背唱。但我们不可能象大学老师那样要求学生去背唱,必竟教学对象不同,目的也不一样。教学反思3:在七年级上《茉莉芬芳》一课中,教学内容是:〔1〕通过选择其中几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歌曲听析对比,来感受南北方民歌风格异同;〔2〕用方言学唱扬州民歌《杨柳青》。在学唱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的范唱,多媒体课件的原音演绎等欣赏继而让学生模唱,反复听,有一个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的特点是听出来的。接下来可以分小组唱,也可集体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直至最后能够用方言熟练的背唱。这节课结束后,以至于接下来的几星期有些调皮的学生看到我冷不丁的来一句“七搭八搭蹦啊口虐,杨柳叶子青啊口虐”——学习的目的达到了,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这里提到的情境的创设不单单是指创设一个安静的欣赏音乐的氛围和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更主要是要设计一个新颖地、别具一格的课前导入,让学生们能很快的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这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步。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举例说明:在八年级下《丝路驼铃》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学片段:
1、情境创设
学生进入教室,课前大屏幕播放一组西域特色的风景画面(配乐采用的是小提琴钢琴合奏的乐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设计意图:营造课堂气氛,幽婉动人的具有异域特点的乐曲和充满异域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画面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学习欲望。课件背景图片和音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选择应用,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效果。)
2、新课导入
师:音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航船,承载着人类发展中积淀的文化和情感,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今天这节课上,老师将带领大家去做一次音乐的旅行,去聆听,去了解,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上动人的乐歌鼓舞。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我国古代往西,通往中亚、西亚至欧洲的一条重要商道。(因主要运输中国丝,丝织品至欧洲,故称丝绸之路)
大屏幕:演示丝路具体路线(从古代长安出发,今西安,沿河西走廊至敦煌,过玉门关,阳关,阳关分南北道经今新疆地区,至西亚和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条陆路商道)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入手,介绍西域的概念,flash动画演示效果很直观,学生能简单明了的了解西域的地理空间概念,这样还可以为下面的教学过程作铺垫)
3、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政治交流和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我国的许多民族乐器就是来自于西域。
大屏幕:各种乐器的演奏效果图(筚篥、琵琶、扬琴、曲笛、梆笛、箜篌等)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交融与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设计意图:从历史地理知识的介绍导入自然过渡到丝路的音乐,选择介绍不常见的乐器,通过音画的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开拓音乐视野,加强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4、师:从西安出发,我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设计意图: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当时教学的效果可见,这段5分钟左右的导入效果是很好的,从学生的神情可以判断出,安排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发挥了视听通感的作用,教师简介明了紧凑的讲解过度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这是我开的一节公开课的课前导入,事实证明效果是很好的,虽然只有5分钟,但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起,精神专注,效果很好。
三、合理布局,内容重组 我还曾听过八年级下的一节课《亚非拉掠影》,这节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风趣幽默,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就是教学效果不佳。究其根底,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过多杂了,在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如何击鼓的节奏这个知识点时,就忙着进行练唱歌谱,在歌谱还不能熟练演唱的基础上又忙着学非洲舞蹈,最后匆匆进行表演唱,整堂课就像过节吃饭,不停端上各种佳肴,一道没吃完又上另一道,如此这般,别说吃不出滋味,更来不及消化?当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其实,这节课只要教师放缓节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或者干脆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很好。我们针对这个现象,应该引以为戒,不应犯同样的错误。
有人曾把一节好课,比喻成一幅水墨画,有浓墨,也有淡彩,有布局,也有留白,我觉得非常恰当,翻开新课程音乐教材,绚丽多彩的民歌民乐,流传百年的音乐精粹,古今中外的音乐大师„„庞杂的教学内容与仅仅20课时的教学矛盾困扰着我们,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明确讲述,那么一周一节课是不够用的,即使能明确讲述也成了满堂灌,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能集中了。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学内容不仅只是“文本内容”,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原有程度与目标要求做恰当的取舍整合。
例如在《草原放歌》这个单元教学中,主要内容有五首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嘎达梅林》、《拉萨谣》、另外还有一首器乐曲《清凉的泉水》,要求学生通过聆听,演唱,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熟悉马头琴的音色,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增进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针对这节课,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中他只选择了蒙古族的音乐,且巧妙的把课题定为《吉祥三宝》,借助这首浓浓洋溢着蒙古韵味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民歌揭示了上课的内容,而且激起了学生想学的欲望,教师在课中围绕吉祥三宝是哪三宝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聆听和体验的基础上,介绍什么是蒙古族的三宝,同时把重点放在了对蒙古音乐文化产生,发展,历史,风俗,文化传统的探究上,每一段音乐,视频,故事,传说,电影片段,问题设置无不围绕于此,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可以说,这堂课是成功的,从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反应就可以显而易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要想上好一节课,高效的课,学生喜欢的课,那就要上一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四十五钟,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就是一堂好课。
四、多元评价,增强自信
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地情绪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但是,评价不是生硬的,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找准课堂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音乐课堂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点,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如能很好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便能使音乐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评价应具体化,一些具体的词汇放入其中就会大不一样,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真肯动脑筋”、“说的真精彩”、“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会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给孩子无声的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体验参与学习到来的愉悦。
曾经听课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我记忆尤深,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欣赏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课中,学生虽然比平时的表现的好,但还是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坐不住,在角落里偷偷讲话,最后声音竟然越来越大了,大家纷纷侧目,这时,只见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的走到这位学生跟前,说:“看来这位同学很想好好的表现一下,展示一下自己,那么我们即兴出一个节目,我请你和我共同跳一支舞如何?”这位学生站起来,脸通红,手不安的搓着衣角,嗫嗫地说,我不会跳,老师说:“没关系,我跳的也不好,我带着你,根据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来变换步子,同学们,鼓鼓掌,给他的勇气好不好?”“好”,同学们如雷的掌声响起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翩翩起舞,一瞬间课堂里只剩下美妙的旋律,一曲终了,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之前还讲话的同学脸更红了,但却又能看到他眼中的激动与兴奋。上位之后,这位同学再也没有讲过废话,而是无比专注的听着老师的讲课。从这个突发的事例来看,恰当地评价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能让其树立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6.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 篇六
——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生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过半的学生从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得出学习数学有预习的必要,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预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还有一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虽然认为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的指导,所以不知道怎样去预习,预习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而且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也有比较强的依赖性,所以他们也有可能认为预习没有必要。
二、确立课题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当前,有很多教师认为数学课的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的确,预习是分不同内容的,有些数学内容是需要进行预习的,而有些内容是不需要或者说是不适合进行预习的,但现在课堂35分钟,如果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了,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要实施这一活动并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课题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当前,35分钟的课堂时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将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2、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
3、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六、课题研究计划
1、根据上学期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总结经验,完善预习卡并继续使用。
2、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检测活动。
3、收集各项活动资料
4、撰写课题论文,完成最后的研究报告,精心设计,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系列化的创新教育活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目标。
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的研究资料,形成问题研究的实验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自主学习的召唤
自主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一个自主学习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自学能力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怎样寻找真理。”预习正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自主预习的观点及现状
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一直是引发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怕,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因此,数学课堂有时呈现出“满堂灌”,总认为教得越多越好,常常忽略预习,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他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就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自然就会跟不上。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却苦于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预习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本人申报了《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产生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课题界定
所谓预习是指教师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进行预习,有的内容在不预习的状态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耐心指导,做一个有心人,要结合教材内容去思考要不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如果要,应进行哪些方法指导,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如何去实施,如何组织反馈、评价等等。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三、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对于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主体性理论。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教师也是主体,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但是都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很好的体现。
3.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要实施这一活动并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小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他们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研究目标和意义
1.研究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为老师如何去演绎预习后的数学课堂,使课堂更加高效提供策略。(4)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5)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的有效课堂。
2.研究意义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促使教师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对教材的预习情况采取相应的课堂组织形式,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并且能够使教师主动的意识到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去应对同学们在预习中产生的各种情况,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反思,从而也就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教师根据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也能把被动的教改成主动的教,这样真正有效的、双主体互动的课堂就形成了。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乐清市乐成镇第一小学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当前数学教师与学生对于自主预习的看法及做法。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3)文献资料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
(4)经验总结法:进行收集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及心得体会,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的总结归纳。
六、研究内容和措施
1.研究内容
(1)当前本校小学数学教师和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预习的看法和做法。
(2)如何分层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即分为几层,每一层学生预习时该完成的任务有哪些,可以对每一位同学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3)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学生的预习,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学生预习,设计预习提纲。
(5)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如何组织交流、反馈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
2.研究措施
(1)进行本校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一方面深入了解教师对于预习数学的看法及做法,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数学的现状及方法。
(2)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师生共同进行理论学习。教师通过学习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学习也要意识到预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怎样进行预习,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
(3)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首先要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并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其次仔细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确定适合学生去预习的内容进行指导。指导时可以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预习提纲,并对预习效果跟踪了解,随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5)教师和学生针对自己撰写的教学随笔和学习体会开展心得交流活动,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内容。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半。
2010年1月~2010年4月为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②开题论证,商讨具体实施计划。
2010年5月~2011年7月为组织实施阶段。该阶段的具体任务是:①进行部分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②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师生共同进行理论学习。③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要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并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另外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选出适合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④教师和学生关于预习开展心得交流活动,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撰写中期报告,进行中期汇报活动。
2011年8月~2011年10月为总结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课题研究教师争取每人至少有1篇相关的论文获奖或发表。上好展示课,并把教师和学生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在全校推广,接受全体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题内容。
小学数学预习实践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预习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就一个学期时间的运用,我认为数学学习的预习很有必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在实践中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
一、确定教材中需要预习内容
结合我对新教材使用的体会我认为:
1、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2、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需要预习呢?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公式的应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发现规律”之类的知识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要有质量的预习
首先,要进行预习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最好分层进行。(每使用一次预习纸教师就要写一次提纲)
再次,就是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其方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第四步: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预习后如何与新授课相衔接
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因此,在讲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以学定教”,把握教学起点。总的说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听一听。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
2.学生说不明白的,教师就要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组织学生交流,互相解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启发、点拨、指导。
3.书上看不到的,教师要作补充。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通过预习有时是感悟不到的,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隐含的规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很多,这是我的一点尝试。我认为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小学数学预习初探
【摘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习逐渐成为人们争论的重点。本文由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预习让数学学习更精彩及怎样的数学预习更有效三部分组成,就小学数学预习的困惑、作用及方法这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习
一、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象一:很多的数学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回家“预习”“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为什么要预习?怎么预习?甚至该预习什么学生都不知道。有的学生“预习”也就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有的学生索性不预习,反正老师不检查,也检查不了。
现象二:很多数学老师不布置关于预习的作业。有的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有的怕学生“预习”了会对知识失去新鲜感。有的学生看过书觉得自己已经懂了,得意洋洋地把问题的答案在别的同学还没有探究之前宣布出来。而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探索。所以有的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使课堂上不能体现学生探究的价值,预习变得毫无必要。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不懂预习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这样对他们是很不利的。其实这和我们教师的错误观念,以及对学生预习方法指导的不当有莫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好好的利用好预习,才让我们对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预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预习让数学学习更精彩
1、预习能让探究更深入。
预习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预习,让学生质疑,把有疑问的地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提问本或课本上。有疑问就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有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1]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然而,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的现象。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其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预习后每个学生对问题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就不必在独立思考这一环节上花更多的时间,交流的进度自然也就快了,同时,交流时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
2、预习能让学生学会自学。
预习需要学生动脑,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预习需要学生依靠已有的理解能力,经过对知识的初步内化,最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且预习让学生既有知识与方法的准备,也有学习方法的加深与创新,预习日久,自学能力便会形成和提高。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能使他们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倍增。所以说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很多帮助的。
3、预习能让学生起点更高。
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来的学习起点。预习过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堂上就会有充分地提问,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同学老师讨论。课堂里常常能因此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灵感的迸发,课堂教学也将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预习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巩固。预习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关键、难点等中心问题,知识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2]
三、怎样的预习更有效
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都不同于中学生,所以如果预习的方法单
一、内容枯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预习效果,预习绝不只是提前看书,勾勾划划。那么,寻找适合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让预习更有效的帮助数学学习就非常重要。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一些小探索。
1、设计预探性作业[3] 思索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预习的重心。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达到理解所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设计一些学生亟需深入探究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例如《循环小数》的课前预习作业:(1)计算4.2÷0.7 32÷6 2.7 ÷11
(2)在上述计算过程中,你遇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怎样有趣的现象?(3)你试着再算13÷11,看看它的商是否与你发现的规律相符。
(4)如果你想了解这方面更多的内容,可以翻看书上“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在设计这课的预习作业时我考虑到以下两点:其一,循环小数的计算比较繁杂,在节奏明快的课堂上如果被冗长的演算所累,那么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深度将会大大降低;其二,日常学习、生活是最真实的情境,学生从普通的家庭作业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应对,才真切体验了数学价值的现实化、生活化。
2、设计铺垫性作业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增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掌握及具有一定的数学敏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预先布置一些蕴涵与新知相联系的上位知识,兼含类似数学思想方法的作业,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设计一份预习作业:(1)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2)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3)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吗?(4)已知214.5÷15=14.3,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21.45 ÷ 1.5 = 2.145 ÷0.15 = 0.2145 ÷0.015=(5)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吗?试着计算2.052÷3.6。(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看书或向他人请教。)通过这样的引导,关键是要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支点”,使学生在多次体验中逐步领悟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3、设计操作性作业[4] 预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和结论,而在于让学生借助于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能力。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适合采用实践探究法进行预习。如“三角形全等定理”的学习,除了阅读教材外,还要按教材要求亲自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观察作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再证明猜想和假设,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和动手操作有关的知识,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进行探究.用以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和动手探究能力。
4、设计调查性作业
新课程重视数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和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如果没有生活经验会感到茫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调查性作业,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办法获取信息理解知识,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如存款利息、商品打折之类的问题,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银行、商场、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理解知识。这种做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认识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其实预习作业的形式方法都不止限于以上几种,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预习的都是好方法。我认为小学数学的预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发现问题的原则。预习要有发现性。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的疑难不一定花大力气去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学习才有目标,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疑难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2、注重反馈的原则。有些教师认为既然预习了,课堂上教学的任务就减轻了,于是忽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反馈及指导,让预习变成了纯粹的自学。其实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上来,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孩子能通过预习更好的学会知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普遍督促、检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推荐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典型人物及其好的预习经验,并及时纠正错误的预习方法。
3、把握起点的原则。奥苏伯尔把新的学习归结于学习者原来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当学生进行了预习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然不能漠视其预习结果。“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教师要努力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留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预习做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
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开展
横店第二小学 张惠梅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本文从怎样开展预习这一切入点出发,探索预习的内容、方式、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的内容灵活处理以及加强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 预习有效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现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二是认为预习很有必要。因为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加大,学生思维水平也有了发展,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然后,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预习后的数学课该如何上?
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二、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
首先,预习的设计,它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案例1《认识钟表》的课前预习布置 方法一:
师:请同学们在家经常看看钟表、认认时间,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家长。
方法二:
师:我们起床、吃早饭、上学······都要知道时间,离不开钟表,你们注意过吗?请你们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同学、老师。下一节课我们要展示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的教学内容。两为老师预习布置有明显差异,前者只是笼统的布置,请学生去熟悉钟表、认认时间,缺乏指导。这样的布置对于仅是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会产生多大作用。后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同时注意对预习情况进行延迟激励性的评价。显然后者的预习布置从目的、任务、方法等方面都优与前者,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案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预习任务 老师布置如下的预习(两项中任选一项):
1、收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盒子等),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2、利用硬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有困难可以参照课本p3,第3题中的示意图),并思考制作时须注意什么问题。
这位教师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较为灵活的预习任务(两项中任选一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任务布置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切切实实让学生主动去时间、去探索。
当然预习的布置也不是越详尽、越仔细就越好。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要视年级的高低、教学内容的异同,采用不的方式和方法。预习的布置要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要强。
其次,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概念多,课堂教学普遍感到时间紧,则可让学生课前直接阅读课本,大致了解涉及圆的有关知识和思考相关问题。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例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在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计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第四步: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是顾虑重重,普遍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作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数与代数”的预习。
数与代数的内容比较多,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特点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注意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北师大版中的找规律,学生比较难看出来,老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书中的主题图上发现规律,结果是大半节课都是老师在引导下学生说出规律,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强牵着,思维仅仅停留在表层上,对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指导不够。
教学找规律,布置的预习作业是: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图中都有些什么东西,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在新授时侧重于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提炼为书本中的数学,然后再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由于先布置了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先去思考了,课堂上再经过点拨,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二.“空间与图形”的预习。“空间与图形”内容有: 图形的认识、探索长、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图形与位置、体积计算等,内容特点是: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2、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3、注意素材的趣味性。
4、重视空间与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我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三.“统计与概率”的预习。
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可能性、统计图(表)等。内容特点是重视让学生掌握统计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由于数据是他收集的,更是他感兴趣的,在课堂上他就会表现得很积极!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预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每册教材上都安排了4个左右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特点是: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课题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究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重视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的预习任务是:1.仔细阅读短文,弄清操作步骤。2.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3.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学习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时,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再重新进行实验时,如果不预习,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就不能知道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没有了,从而导致了在这节课中老师不能有的放矢,学生一点收获也没有,一节课就这么浪费了。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我认为我们的预习更应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上进行思考,使得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要逐步转向侧重于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小 学 数 学 学 法 指 导
古语说的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建立其实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或对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智慧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点尝试:
一、指导预习新知 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教材特点恰当地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一下子放手让他们独立预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给学生提供知觉的范例或基本模式,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促进学生把教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阅读能力较差。一般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指导学生预习,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一般可在新课前一天揭示内容,教师结合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提供给学生。指导预习的自习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懂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课的重点,又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并能根据提纲做好预习笔记。有了中年级的预习基础,对高年级的学生可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离开预习提纲,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进行独立预习。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新课的内容,然后找出新课的重点及不理解之处,并尝试解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学生揭示新课的内容,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新课的复习题、例题、注解语、尝试题,然后重读一遍,用直线标出新课的重点,用曲线标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解决。为避免模仿解题,要求学生在尝试解题时在题目旁边注明简短的原理及思维过程。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低起点、小步子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让他们“吃的饱”又“吃的了”。
二、指导质疑交流 促进知识内化
质疑问难是让学生把预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就使预习时个别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全班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交流,使学生探索而获得的数学方法相互启发实现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创新增值。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集体交流,把各讨论组的见解进行比较引起争论,通过争论从而能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时,提出这样一个判断题“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然后组织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各组出现了分歧意见,接着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得出结论。这样通过讨论辩驳就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互质数。
三、指导应用知识 培养实践能力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学不用”,将导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脱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学生更智慧。
在教学平行线时,当学生已经知道了平行线的概念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线的例子,如课桌的左右两边,黑板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笔直的马路两边等,这样不仅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知识,而且架起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沟通的桥梁。
在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亲自量自己铅笔盒的长和宽,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和宽。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就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个特点制作出来的。让学生想一想,凳子的四个脚扭动了怎么办。这样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指导学法”上下一番功夫,将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学
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设计高质量的预习提纲是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预习的前提,因此预习提纲的设计要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应性。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小学数学有哪些预习的方法呢?如何能让学生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方法。
1.阅读探索
课前预习,仔细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它不是对教材进行走马观花,草草走过场而已,而是要求学生进行逐字逐句地研读,读懂学的是什么,懂得了什么。遇到概念,则要求画出重要字句,关键所在,然后说出这样认为的理由,也常常布置一些简单地填空和运用。如是计算,则要求了解计算原理,计算法则,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试作简单地练习题。遇到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可以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程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2.实践操作
数学,也是一种体验的课程,许多内容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领会。因此在预习时,除了阅读教材以外,实践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很好方法。
3.收集资料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兴趣,有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收集要探究内容的背景材料及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等。
4.尝试推导
小学数学中很多几何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能让学生自己从中探索出知识生成的奥秘,那么这样的启示会使他受益无穷。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预习中,我下发给每个同学两个不同的长方形,要求:
(1)用你学过的方法测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2)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3)画几个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预习,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见解。“我用的是画方格的方法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的,而在数的时候就直接数长有几格,宽有几格,然后相乘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我用摆一摆的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但发现如果用小方格摆满长方形的话很麻烦,我就只摆了长这里的一条和宽的一条,知道了长是几,宽是几,然后把它们相乘就能算出面积。”“我是直接用尺来量出长和宽,再用长乘以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不管用什么方法,学生们都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了推导,思考了它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动手实验,实践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和运用新知。预习,走进了数学课堂,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精彩。让预习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成为学好数学的阶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
本文Tag标签: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7.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篇七
1.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能力较差。大学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经历了小学到高中十几年得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被支配”接受的教育习惯,面对如此宽松的高校生活,大学生们往往没有一种自觉得学习意识;除了上课被动得接受教师讲授,做笔记、考前突击复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成为大学生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养成得极为不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想凭借每周几节的英语课这样的学习容量就想掌握好英语几乎是天方夜谭。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是导致英语水平得不到全面提升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想去学习,但是缺乏一个长期的学习规划,以至于学习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英语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耐心和动力,也使得学习半途而废。
2.学校和教师对自主学习引导欠缺。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与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差异巨大;为了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提倡这种开放性学习,高校的大学却生往往将这种开放性学习方式视为“放任”教育,再加之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使得教学目标和培养成果出现诸多的不人尽人意。如果在提倡这种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加以适当得引导,在教师授课、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得教学活动中,给予足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使得学生在不自觉中培养出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那无论对于学生自身学习的加强还是高校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某些高校的英语语音教室,基本上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在空闲时间通过播放备受学生推崇的英语电影,让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学习外国人语言习惯,语言词汇运用;通过这样简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英语素养。
3.学习的大环境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也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例如,英语中也有众多的一词多义现象,当我们要表达一句话时,往往不知如何去选用合适的单词,致使辞不达意得现象出现。为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那么做好英语语言环境的构建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
二、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准确的传递信息,而不是仅仅为了通过学科考试或者拿到英语等级证书。为了练就扎实的语言功底仅仅靠课程上的短短几十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重复的进行练习以达到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英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养成的过程。自主学习意识是学习行动的基础,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加强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启发性的设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意识上重视包括英语在内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时间、效率的自主管控,帮助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长期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生,通过在做计算机学科项目的时候,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英文帮助文档,使其了解最前技术动态,使其意识到英文对专业素质的提高,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意义;那么其势必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加强英语的自主学习。
2.多维度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1)加强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得配备外教或者展开双语教学或者别的英语环境建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模式转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积极主动得学习方式往往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使得高校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2)加强对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得到无与伦比的视听环境,在真实的视听环境下进行学习;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学生可以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畅谈;利用电影、视频观看外国人如何交流,学习他们说话方式,用词习惯,以及日常生活精炼的表达。(3)在适当的场合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以及升学压力,关注社会、企业对用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使学生们深刻意识到英语已成为各种招聘、升学深造的准入门槛,迫于未来生计得压力而端正学习态度,高效利用时间,充实大学宝贵时光,适应社会的需求,自主学习。
8.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篇八
【关键词】西部地区 独立院校 英语 自主学习
随着高校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西部地区的独立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院校的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由于各种原因和中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本文拟就西部地区独立院校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一些简单的解决措施。
一、西部地区独立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增加,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各个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总体来说,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仍然和其他地区有着极大的差距。
1.英语基础差使得自主学习进行困难。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来自于西部经济不够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农村,他们的高考英语成绩往往比较低,在英语总分是150分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甚至是在50分以下。据调查,很多学生都表示对于英语学习不太感兴趣,不愿意上英语课,更别提去进行英语的自主学习了。
2.缺少英语自主学习的环境。英语的自主学习对于环境的要求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学生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英语的自主学习必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甚至是一本、二本的高校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没有办法给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而对于独立院校来说,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了。首先,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英语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缺少比较好的引导人;其次,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互联网条件也较差,那里的学生无法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自主学习;最后,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缺少诸如英语角这样的锻炼学生英语能力的地方,从而使得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英语表达训练。
二、怎样应对西部地区独立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
由于西部地区独立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去改变目前他们英语自主学习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国家要对西部地区独立院校进行政策上的支持。由于西部地区在经济上不发达,那里的独立院校的资金也比较紧张,各种教学条件都比较差,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发展空间都与中东部有着显著的差别,这就使得这里的院校对于优秀的英语人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针对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这种劣势,国家要想促进各个地区的和谐进步,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大资金支持,改善西部地区的教学条件,提高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且给西部地区的教师提供一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从而提升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吸引力。
2.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引导人,而西部地区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老师要改变传统的依据四六级考试对学生进行衡量的方法,避免传统的应试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要积极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探索。学生作为英语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英语自主学习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相对于其他的一本、二本院校以及中东部地区的院校有着明显的劣势,但是学生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英语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自主学习又是提升英语成绩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利用各种手段去积极提升自己的成绩,注意使用英语与同伴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等等。
三、小结
总之,西部地区独立院校的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相对于其他的地区和院校很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既有学生自身能力上的不足,又有整体学习环境的不利影响,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这就要求国家、教师和学生等各个方面从自己的角度作出积极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必须明确英语的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能够在西部地区的独立院校中也能够取得成功,培养出一批自主学习能力强和英语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西部地区的教育教学发展和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塞燕.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王雅萍.社会构建主义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杨儒平,邱世凤.民族边远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2.
[4]李寿菊.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自主学习研究现状】推荐阅读:
军校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举措07-17
高效课堂下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计划08-1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实验方案12-16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7-31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