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念总结

2024-07-24

生态学概念总结(精选8篇)

1.生态学概念总结 篇一

【 文献号 】1-1217

【原文出处】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61-64

【分 类 号】B4

【分 类 名】心理学

【 作者 】盖乃诚/陈本泉

【复印期号】199507

【 标题 】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自我生态学观点简介

【 正文 】

自我概念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概括说来,这些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种,即社会学取向的自我观点和心理学取向的自我观点。前者以库利(C.H.Cooley)和米德(G.H.Mead)为代表,后者则以荣格(C.G.Jung)、勒温(K.Lewin)等人为代表。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作了独到的论述。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关心的问题不同:社会学取向的观点关心的是社会与自我,即社会结构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而心理学取向的观点关心的是精神与自我,即认知结构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正因为各自关心的问题不同,所以对于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来研究自我概念,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研究他人、客体和环境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虽然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它们研究的重点放在“内部过程”上,也即是回答他人、客体和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心理过程的问题。

纵观各种理论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影响自我概念的各种因素并没有被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工作所忽视,但它们通常是被割裂开来加以考虑,不利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自我概念的获得和发展过程。德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赫米斯(StoranE.Hormuth)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综合并吸收了各种观点,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自我研究的一种新观点——自我生态学。下面我们对该观点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自我生态系统的构成赫米斯吸收了前人有关自我概念的一些成果,并从生态学角来看待自我概念。赫氏将影响自我概念的他人、客体和环境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个体的自我概念与这一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此基础上,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实现其动态平衡。

(一)他人。在如何看待“他人”这一因素上,赫米斯继承了库利与米德的观点,他认为“他人”对于自我概念的获得和发展具有以下的功能:

1、他人对于自我概念的第一个功能是对个体的言语的或非言语的行为的反映和反应。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在库利和米德的著作中看到。

库利认为,社会自我只不过是意识对自身产生于交际生活的某种思想或思想体系的认识和感觉,个体的自我只有在与其他个人的关系中才能被感觉到。库利关于“镜中我”的描述更是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个体的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通过他的人际交往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先个人后社会的途径产生的。与人际交往或人际沟通过程和本身一样,自我的发展变化也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理解。每个人可能通过想象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镜中我”的概念由此产生。概言之,“我看人看我”是自我概念形成的方式。

米德则发展了库利“镜中我”的思想,认为自我通过以社会为镜得以发展。他将自我划分为主我(1)和客我(me)。主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是作为主动地同外界进行互动

及对自身进行认识的主体的自我;客我则由概括他人态度产生。主我对客我产生反应。二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这种包括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的自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库利和米德指出了他人在自我概念获得中的重要作用。赫米斯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将他人的这一功能作为建构生态学观点的基础之一。

2.“他人”的另一个功能在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可以提供一个能融入自我概念中的角色范型。自我则可作为外部角色建构的内部组织。在这里,米德的观点被吸收进来。米德认为,自我的形成至少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玩耍阶段,模仿他人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这种对他人角色的“扮演”或“模仿”有助于儿童以有关角色的方式从他人的角度来发展自身行为。

其次是游戏阶段,参加游戏的个体此时能够同时承担若干个角色,并将几个不同的角色组成为一个更大的整体。参加者已不仅仅是作为个人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而是从与每个人都有关的共同活动的角度同他人联系在一起。

再次,当个体学会按照一般的非人格角色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能够扮演“概化他人”角色时,便标志着自我发展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这意味着个体可以用一个从他人那里概括得来的“角色范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赫米斯吸收了米德“概化他人”的思想,认为自我概念连续的发展变化需要表现出行为模式的改变或将现存的行为加以组合。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为具有某些经验的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另外,赫米斯将“他人”的范围加以扩展,他认为社会互动虽然被认为是自我概念发展动力的中心环节。但“他人”所提供的社会经验未必是可见的,也不一定是有形的。由他人所提供的这一种社会经验是普遍化的,它可以以多种形式加以表现,如规则、期望等。这种观点在米德及伦敦的社会角色理论中也可以看到。

赫米斯从前人的观点当中看到了“他人”对于自我概念的重要性,所以他吸收了这些思想,将“他人”作为自我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分。

(二)客体。这里的客体指的是不包括他人的、与个体有关的一些客观物体。赫氏吸收了罗切伯格(Rochbberg)和海顿(Halton)的一些观点,认为客体对于自我概念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首先,对于许多社会经验来说,个体须借助于某些客体才能获得。就如滑板对于滑雪者那样,没有滑雪板,个体就不会获得滑雪的经验。

其次,客体还具有对过去经验的表征功能,虽然获得经验的情景已不存在,但个体可以通过某些客体将这一经验加以表征、保存。我们认为这一点是非常有道理的,平常所说的“睹物思人”即表明了这一点。

再次,客体可以作为自我的象征。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在房间中摆放一些东西来努力获得或保持一种身份,或者显示一种他所希望给以别人的印象。

正因为客体可以提供并反映社会经验,所以赫米斯将其作为自我生态系统的第二个构成成分加以考察。

(三)环境。总结了米德、格罗曼(Grauman)和米勒(Miller)等人的观点之后,赫氏认为,环境为个体的行为或经验提供了场所,并能为个体提供稳固的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环境与客体一样,为与自我有关的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它在这里并不仅仅指与个体有关的自然环境,环境也可以人为地加以安排。这种对环境的安排可以反映自我概念并使之保持稳定。

赫米斯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影响自我概念的他人、客体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把几个方面联系在一起考察它们对自我概念的意义,确有其独到之处。

二、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在互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赫米斯的自我生态学观点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思想。即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只要自我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那么自我概念也会保持稳定;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则会导致自我概念的不稳定。另一方面,自我概念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可以影响自我生态系统,不稳定的自我概念还可以驱使个体探索并改造自我生态系统。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的不平稳会引起另一生态条件下的重新稳定过程——自我生态系统的重新建构。下面我们分三个层次对这一思想加以说明。

(一)自我生态系统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赫米斯主要强调了社会角色和环境因素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因为社会角色是通过社会互动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所以社会角色的影响也是他人影响的一个方面。赫氏认为,自我概念的稳定与否取决于社会角色和环境因素的稳定与否,并对此作了社会学水平和心理学水平上的分析。

1.社会角色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他人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主要通过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角色实现。就社会关系来说,正如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白克(Becker,1960)指出的,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所承担的角色因为下述的原因保持稳定:如果放弃这一角色,那么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与该角色有直接联系的社会关系,还有与其存在间接联系的社会关系。个体所承担的不同角色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系统之间即使不存在直接联系,它们也可以以一个大的系统的形式存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以几个子系统的形式存在,而其中的节点就是这些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角色可以使得社会关系系统保持稳定,进而使得个体的自我概念处于协调、稳定状态。如果一个社会角色被终止,便打破了这一社会关系系统的稳定,从而为自我要概念的变化提供了条件。一种重要社会角色的变化可以直接加强或动摇自我概念。以上的观点构成了赫氏就社会角色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所作的社会学水平上的分析。

而从心理学水平上看来,赫米斯认为,与开始或终止扮演一种社会角色相伴随,存在一个自我评价过程。这种评价可以由自己或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作出。以积极的评价为基础,获得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是对自我概念的强化;而以否定性评价为基础的某一社会角色的终止,则是对自我概念的动摇,对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是其直接的结果。

2.环境因素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赫米斯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实际包括客体在内。他认为,环境因素的改变也会引起自我概念的变化,但其作用不象社会角色那样直接,它为自我概念的变化提供了一种间接的条件。从社会学角度看来,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个体借助于相同的或不同的一些客体获得与过去不同的经验;可以为个体提供不同的行为准则,从而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陌生的环境导致了自我注意。赫氏援引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杜沃尔(Duval,1972)等人的自我认识理论说明了自我注意的条件与结果。在新的环境中,自我概念被突出出来,成为自我注意指向的对象;新的经验、新的行为准则使得个体不得不重新进行自我评价以及一些与自我有关的其它过程,将这些新的经验和准则整合到自我概念中去。这一过程将持续进行,直到个体熟悉了这一环境。只有在熟悉的环境中,自我概念才能保持稳定。

(二)自我概念对自我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于那些自我概念非常稳定、对自我相当满意的人来说,自我生态系统中那些不支持当前自我概念的变化可能会被抵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变化就是将现存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中利于自我概念稳定的因素结合起来,而那些不利于保持自我概念稳定的因素

则被排斥或被个体设法予以改变。

对于那些自我概念不够稳定,对自我不满意的人来说,能否充分利用自我生态系统的变化对自我概念加以完善,则因其自尊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低自尊的人不会或很少能在自我生态系统中积极探索和创造利于加强和完善自我概念的因素;高自尊的人则与此相反。一般说来,一个对自我不满意的人在利用自我生态系统中的变化来完善自我概念之前会从事更普遍的搜索;而对自我满意的人则只会选择性地考虑那些可增强和完善自我概念的因素。也即是说,前者是一种开放式的选择,后者则是一种预先决定了方向的选择。

(三)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实现

正因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所以自我概念和自我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的取得借助于两个途径实现:一是自我概念发生变化;二是自我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但这两种变化往往是同时存在的,所以说是一种互动基础上的动态的平衡。这一思想是赫氏自我生态学观点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三、自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赫米斯是生态学角度出发来考察自我概念的,所以他在研究中采用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

(一)选择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其方法应适合于生态学的情景,要做到这一点,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的研究方法须保证生态学上的效度,即应尽量多地考虑生态系统中影响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而不能仅对其中的一部分加以考察;

2.采用准实验设计进行自然研究,即非随机地分配研究的参与者,在某自然情景下对其行为进行观察;

3.研究不仅要采用多种方法,还要采用多个研究、多个样本、多个变量以及各种数据资料的处理方法;

4.研究采用的样本应从不同人群中抽取,而且所研究的个体的经验应是在随机确定的某些时刻、在自然情景中获得的。

(二)独特的方法

根据以上几条原则,赫氏在研究中除采用问卷调查待等方法之外,还引进了两种新方法:1.自动照像术,即是说,如果参与者认为某些人、物体或环境可以作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表达自我概念,则要求他们将其拍照,然后由独立的编码员对照片进行等级评定,以确定各因素对于自我概念所具有的重要性;

2.日记法,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要求参与者记下他在当时情景下的情绪、行为和人际交往等情况,以调查其获得经验的情况。

四、对自我生态学研究的评价

对前人的观点相较,赫米斯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把握自我概念的。库利和米德强调了他人在自我概念的获得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罗切伯格和海顿注意的是客体对自我概念的影响;米勒等人则强调了环境或场景的作用。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出发,对影响自我概念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加以考虑。但在实际生活中,影响自我概念的诸因素是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而自我概念也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它必然会对影响自身的因素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赫米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将影响自我概念的他人、客体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把自我概念放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从系统的角度来把握自我概念及影响它的诸多因素。并且,赫米斯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在互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具体阐述了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可以说这是赫米斯对前人的超越。

当然,这种对前人的超越是以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为基础的。从威廉·詹欧士(WilliamJames)到库利、米德乃至以后的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讨论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观念之上,即“个体自我概念的获得和发展是以社会经验的获得为基础的”。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无论是心理学取向的,还是社会学取向的,都是在这一共同的上建构其理论的。赫米斯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将他人、客体和环境作为自我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就是因为它们为个体提供了社会经验,进而影响了自我概念。这一共同的基础,使得赫米斯可以比较容易地吸收前人的思想并加以整合,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我生态学。赫氏对自我所作的具体研究也是较有成效的。他发现,自我概念不稳定的个体能否充分利用自我生态系统中的变化来完善自我要领往往取决于其自尊水平的高低。

另外,应当说明的一点是,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充分考虑影响自我概念的所有因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不反对全面地考虑,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但我们也不必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

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文是在导师张承芬、张全信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谨致谢意。)

1.S.E.Hormuth.Theecologyoftheself;Relocationandself-comeptchange.CambridgeUniv.Pr(1990)。

2.Hattie,John.Self -concepr,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1992)。

3.JerrySuis.Thereloacredself.ContemporaryPsycholohy,1993,vol,38,No.2,P133.4.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时蓉华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生态学概念总结 篇二

一、何谓“学术”

“学术”一词, 由“学”、“术”二字构成。考察此二字初义, 对于理解“学术”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朱维铮先生曾对“学”、“术”作过如下考释:“‘学之为言觉也, 觉悟所未知也’, 写入东汉章帝亲任主编的经学辞典《白虎通义》的这一定义, 表明‘学’的古老涵义是教育学的, 指的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白虎通义》没有诠释‘术’字, 但它的整理者班固首创‘不学无术’这一著名术语, 说明他认定学与术并不等价, 因而稍后成书的《说文》诠释‘术’为‘邑中道’, 即今所谓‘国道’, 意为实践可以遵循的法则、技能与方法, 就在实际上指出了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学贵探索, 术重实用。” (1) 梁启超先生对于学术概念的理解恰是承历史之前, 启世人之后。梁先生认为:“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也者也。” (2) 但梁先生对于“学术”概念的理解还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的“学术”概念可以分离, “学”即有学问之意, 可作一个名词, “术”的“致诸用”的内涵也明显不同于古之“术”。这是典型的由于知识分化扩大了“学术”概念的内涵的例子。

通过对“学”与“术”简单的历史考察, 我们发现学术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那么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概念是否完备呢?我认为梁先生的概念界定固然给我们留下比较清晰的轮廓, 但学与术的分离难免陷入二元论的视野, 从而窄化“学术”概念的内涵。在当代语境中“学术”是一个混沌的概念, 没有独立的“学”, 也没有独立的“术”, “学”与“术”是不可分离的。“术”可以是一种方法, 也可以是一种方法的学问。同理, “学”也可以是某种方法的学问, 某种认知的方法。本文之所以引证“学”与“术”的历史词源考察, 主要是作为一种参照, 作为一种以此为基的探讨。我认为“学术”的内涵始终是流变的与历史的。

综上所述, 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一般的对于“学术”概念的认识。

首先, 认为学术是专门的系统学问, 不同于粗浅的一般知识, 很显然是从学术固有属性角度出发的, 是通过对具体学术对象 (如具体的学术论文特性) 抽象出来的, 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但什么是粗浅的学问, 什么才算是系统的学问, 我们并不清楚。由于其内涵的脆弱, 外延边界基本无法识别, 这也是学术概念之所以争论的原因。其次, 认为学术是人类知识的反思和总结的, 则是站在学术由来的角度, 是一个规定性定义, 取决于提出者阐述的具体语境。最后, 认为学术是学习之术或是强调学术内涵一方面的, 这则是通过提出者的特定视角演绎其概念的片面合理性。

基于“学术”概念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学术生态”概念似乎更让人无法下笔。有学者认为“学术生态”是指学术主体之间以及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很明显, 这种纲领性的描述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在其内涵的确定性和特有属性方面还是采取规避态度, 而且直接用学术解释学术生态也有点牵强。无论“学术生态概念”是如何的复杂, 可以肯定的是“学术生态”概念导源于生态学和教育学交叉。

二、何为“生态”

“生态” (Eco-) 一词源于古希腊字, 意思是指家 (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869年, 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 (Ernst Haeckel) 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 “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 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 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概念的放大, 和生态概念的定义有很大关系。狭义的特指自然物的生态 (生物的生存状态) 逐步让位于拥有更大包容概念的“关系”的生态。概括地说, “生态”既有生态学意义, 又有更深层次的生态哲学意义。

从生态的词源解释上, “生态”与“学术”的联系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是“学术”与“关系”的联系。因为“学术”概念不是一个生物体生存状态的解释。“学术”相比之“生态”概念更具抽象性, 也就是说在探讨“学术生态概念”时应该从“生态”的哲学意味上突破。

生态哲学在21世纪备受瞩目。生态哲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求人以发展的可持续的眼光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学术生态”概念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 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指导意义, 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认识论上, 用生态哲学的视角解读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方法论上, 我们用“生态的学术”方法借用生态学能动的系统论观点统观学术发展。

三、“学术生态”

“学术”与“生态”概念的有机糅合, 使“学术生态”的意义发生了转变。“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的有机环境, 意蕴学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创生过程。在这里似乎已经抛弃了对于“学术”概念的争论, 把“学术生态”中的“学术”限定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高深学问”上。但在进行具体研究时, 有的学者侧重于“学术失范”的研究, 有的学者侧重于“学术”生产组织研究, 还有学者深入教阶结构或课程等微观研究, 学术生态的研究对象还是较模糊。我认为有必要对学术生态概念的内涵作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文把学术生态分为学术本体生态、内部生态和学术外部生态。其中学术本体生态与学术内部生态是同边界的, 因为有什么样的学术生产群体就有什么样的学术。

(一) 学术的外部生态简析

学术外部生态包括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指影响学术发展的制度、经济、文化等环境。这是学术发展的外生力量。具体地讲, 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创生学术的文化传统, 社会 (政府) 对于发展学术的支持力度, 以及现有的基础科学环境, 等等。

学术的自然生态指的是影响学术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是一个“纯物质”的环境。

学术的外部生态在学术研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外部生态的支撑, 学术发展将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当代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背景下, 学术的发展对于各种资源的依赖更为凸显。学术的外部生态主导学术发展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二) 学术的内部生态简析

学术内部生态主要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实践学术的过程及环境。学术内部生态是学术的制造基地。而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学术过程中的人。学术内部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各类学者, 大学或各研究机构的学术氛围, 学术的历史累积, 等等。

学术的内部生态直接关乎学术生产, 学术的质量掌握在学术人的手里。学术人应当把创新学术看成自己的义务。学术人自我反思与道德自制尤为重要。

(三) 学术本体生态简析

学术本体生态是指学术作为一种知识本体的发展逻辑生态。学术本体生态不包括具体实在的内容, 只包括在认识论上的本身。它是一套学术发现的认识理论的生态。这个理论生态要求更好地调节学术的发现过程。

知识的进化遵循了一定的规范, 学术的研究首先要遵循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承认科学, 认识多少有其应有的规范是认识科学具有确定性的前提, 否认了这种规范性也就是否认了科学的确定性, 使知识陷入相对主义”。 (3) 学术的进化有规律可循。即使理性是历史的, 也可以站在人类伟大的历史理性巅峰上继续前进。

(四) 学术生态有机整合简析

学术的本体生态、内部生态、外部生态是学术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其中, 学术的外部生态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系统。严格意义上学术的内部生态也就是学术的外部生态, 不存在单一的学术内部生态。“学术生态”的内外部交换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大致从学术、生态概念入手, 基本勾勒了学术生态概念的内涵。通过对学术生态的初步探讨, 我相信,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取学术生态的研究视角。

摘要:“学术生态”概念是教育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产物。在新近的教育研究, 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中, “学术生态”是被广泛引用的热门词汇。但对“学术生态”概念本身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基于学术生态概念的模糊性, 我试图从“学术”、“生态”及“学术生态”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出发勾勒学术生态概念的丰富性。

关键词:学术生态,学术,生态

参考文献

[1]朱维铮.求索真文明——一晚清学术史论·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3.

[2]梁启超, 夏晓虹点校.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71-273.

[3]蒋寅.学术的年轮[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3.

[4]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2003:43.

[5]姚大志.现代西方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3.

3.陆基生态渔场的概念、理论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陆基生态渔场;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197-03

收稿日期:2013-12-02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编号:09DZ120010C);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30702)。

作者简介:管卫兵(1972—),男,江苏淮安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渔业资源生物及恢复生态研究。E-mail:wbguan@shou.edu.cn。近年来,湖泊、近海和海洋资源接近枯竭。无论是传统的池塘业,还是工厂化养殖,或者海区的网箱养殖等水产养殖业对野生资源及环境的影响都比较大;此外,农牧业的发展对渔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其中畜禽饲料所需的鱼粉成分较高,对野生资源也是较大的掠夺;而水稻等种植业的生产则不但会消耗有限的水资源,而且由于过多氮肥的应用,对江河湖泊、近海的污染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都有很大的责任。

目前面临的所有问题均涉及渔业资源、水产养殖、畜牧业、种植业、生态保护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只有系统地整合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整体上解决这些领域的共性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或可持续发展。随着过度捕捞的进行,环境污染、全球气候等因素导致世界各个渔场资源在衰退,天然渔业资源已不足以支撑相关农业行业的发展,例如我们很难再用秘鲁渔场的沙丁鱼作为养猪饲料中的鱼粉来源,只能采用蚕豆或大豆等植物蛋白来代替。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继续。在温饱型生产供给的市场模式下,粗放型生产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与产品品质,甚至威胁到居民的身心健康,例如水产养殖业中的高耗能、过度用料、大量排污;水稻种植业中的过度用肥,大量施药;蓄、禽养殖业中的过度速成、高农药残留等不健康的生产方式直接威胁农业发展。

当前,全球可收获净初级生产力(NPP)约47%,人类消耗了约38%,未来人类可利用的NPP空间不足10%。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生态和食物产生了双重挑战:我们需要更好的生态环境来保证净初级生产力规模,又需要更好的效率以保证食品供给平衡。很多人认为,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很大,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潜力非常大,但是在渔业生态系统崩溃的情况下,尽管潜力很大,所有的营养物质是溶解形式的,不能被人类所利用而白白沉入了大海,例如,磷元素从河口流入大海,给近海带来短暂的赤潮以后,就沉入海底,等待下一个地质运动后才能被人类所利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海洋表面的氮循环速度加快,从而减少了氮营养的固定。此外,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也呈现下降趋势[1]。目前,生态力最高的2种海洋生态系统,一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二是河口的盐沼生态系统,但是它们都面临着被严重破坏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海洋固定的太阳能量效率逐渐降低,因此农业必将回归提高生态系统效率的理性发展之路。现在的问题不是人类能否达到全球NPP的极限,而是我们能做什么,因此国际社会都在寻求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探求可持续的生态、有机农业是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的农业发展方式是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因为农业生产已脱离了学科发展的本质,正如王松良提出的,传统农学学科与专业源于近代试验科学的还原论思维,并在工业革命巨大成功的推动下不断分化,失去了对农业生物与资源环境关系即农业生态系统机制的整体把握[2];此外,由于过多依赖外源化石能源的投入和若干高产作物品种的单一种植,农业内部的可持续性正在不断丧失,使人类面临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双重危机,这是现代农业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王松良进一步提出,以农业生态学为核心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为核心技术,特别提出了创建生产生态学,认为只有让生态学与农学携同发展,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让人类重新接近食物权利,解除未来粮食安全的威胁,同时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应对石油、水和表土等资源的短缺[2]。

1新概念提出的背景

新的高效的、生态可持续的农牧业或水产业以复合农林生态系统或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IMTA)的形式出现,包括海洋或湖泊开放海岸、沿海陆基、淡水陆基等形式。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并不是新的概念,几个世纪前,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就开始进行池塘混养(poly-culture ponds),但是将单养系统转变成综合系统肯定是困难的。过去30年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独立的单养系统(independent monoculture systems),而不是整合养殖系统(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s)或廢物利用等养殖形式。

在渔业资源养护机制得不到有效执行和保证的情况下,开放海区(近海、湖泊、大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得不到有效控制,渔业资源衰竭的命运终将难以改变。对于中国这样的大人口国家而言,这种高强度的水产养殖对野外资源的掠夺,类似的增殖渔业和海洋牧场建设都难以改变现状。此外,由于众多管理上的原因,导致共享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此时,中国面临的唯一道路就是生态的、可持续的水产养殖,而陆基的综合多营养层次的养殖是必然选择,中国传统的稻田养殖就是其中一种形式。历史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实施了稻田养鱼(生态养殖)、鱼类池塘混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桑基鱼塘(循环经济)模式[3],这些思想对解决目前的问题肯定是有借鉴意义的。

nlc202309041359

中国稻田养殖有着1 0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稻田养殖理论体系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最近20年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涌现出如盘锦河蟹养殖、潜江龙虾模式、浙江青田稻田养鱼、稻田混养泥鳅和黄鳝等各种形式,为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起了很大的作用。稻田养殖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在陆地资源可利用空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建立“立体复合生态农业”生态模式,实现“水系、陆系、空系”三态平衡生产,可以为构建水产食品安全体系、创新现代渔业发展模式拓展一定的空间。

在这些稻田养殖模式中,都以稻田的混养(连作或共生)为主要形式[4],并没有将稻田系统作用与其他养殖系统并联或串联,从而形成一个更好的IMTA形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稻田养殖中要兼顾水稻水产,往往会施用一定的化肥和农药;同时,中国稻田基本上由低洼地改造过来,已经将原有的池塘填平,难以实现池塘养殖和稻田种植结合的综合营养级养殖,因而很少有类似的报道。另外,有报道表明,稻田养殖者往往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量投饲饵料[5],稻田养殖系统也会成为富营养化的来源,与历史上环境友好的复合生态养殖方式差别越来越大。在很多单位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时,除了提高了池塘的硬件设施外,还增加了人工湿地的面积以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6],如果能够将稻田养殖系统代替这样的人工湿地,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利用,而且能够获得真正的综合养殖效果。

以稻田作为IMTA的前提,首先要实现无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其实就是有机水稻的种植生产,这样才能高质量利用鱼类养殖或其他高密度养殖系统排放的污染,最终组合成一个IMTA的养殖系统。同时,在围堤上应开展类似果基鱼塘、菜基鱼塘、桑基鱼塘等形式,而长江和珠江流域原有的这种生产方式在现代难以继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厂化大棚蔬菜生产方式有更高的经济收入,且操作方便,离城市较近,易于用工和机械化生产,但是如果发展基塘有机农业,将有较高经济回报,能够破解劳动力成本较高的这一发展难题。

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和有机水产业是发展有机农业以及我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农业是人类在反思常规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持续稳定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7];有机水产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浓度,有机海水养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效果较有机淡水养殖更明显[8]。因此,开展以稻田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是实现水稻种植的生态化或有机标准生产的基础。

生态农业是第2次绿色革命的必然选择,IMTA就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有利于突破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从而引领世界农业的未来[9]。

生态农业有最大的绿色植被、最高的生物产量、最合理利用的光合产物、最好的经济效益、最佳的动态平衡[10]。对于水产行业来说,健康生态养殖必然带来整个水产养殖业思想观念上的大转变,并可以使其彻底摆脱一直困扰水产养殖业的恶性循环,保证水产养殖走上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11]。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高级形式,它是一个整体管理系统,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人工合成化肥、农药和转基因生物,从而保护水土资源,优化相互依存的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及生产力。总体看来,有机农业是可持续的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冲突。

2陆基生态渔场概念及核心内容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陆基生态渔场的基本概念框架。在成功实现有机稻或其他有机水生蔬菜如莲藕生产的基础上,以水稻田或水生蔬菜种养殖池塘作为净化系统,在实现水稻、蔬菜、鱼、虾蟹等共生的前提下,将其他高密度养殖系统中如甲鱼、黑鱼、虾类等高密度养殖产生的池塘污染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其他养殖系统也应尽量以复合生态养殖系统形式出现,如甲鱼和菱角混养,河蟹和水生植物共生,四大家鱼混养;所有养殖系统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生病害、水质恶化时可以自主地进入或退出整个养殖系统。在整个种养殖过程中,可以全部采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IPM)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应减少对增氧机的利用,使得营养物质得到循环利用,避免化肥、农药等试剂的运用,从而减轻农业和水产业的大量面源污染,减少水产养殖业或畜牧业对野生渔业资源的掠夺,从而全面提高生态效益。这一大规模的生产过程被称为“陆基生态渔场”,该模式可以在淡水水域实施,如在稻田中,可以称之为“稻田渔场”;此外,也可以在沿海滩涂上发展海水模式,尤其是海洋模式,使其能够与真正的大洋渔场相比。

该复合生态养殖新模式将实现水产养殖的革命性进步,将资源生态、生态学原理、水产养殖多营养级养殖等理论整合到一起,实现一个陆基渔场的目标。该方式将形成一种真正的健康生态养殖,实现水产养殖高效、生态、节水、有机等众多目标,即实现水稻等粮食的安全生产,也将通过水产养殖的高效益和高蛋白实现经济价值和食品安全。该复合生态养殖新模式包括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海洋和湖沼学、农林科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背景,是交叉学科研究内容,核心是渔场形成机制、生态农业、池塘养殖等领域的基本原理。董双林提出,研究、发展高效低碳的准精養水平的陆基综合养殖模式是中国水产养殖工作者今后的重要责任[12]。陆基生态渔场整合了养殖种类综合型(species integration)、不同水基系统、水基与陆基系统相关融合等方面,这是一种全新高效低碳的养殖方式,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生态系统水循环技术

陆基生态渔场采用独特的水系统规划技术,将资源生态、生态学原理、水产养殖多营养级养殖等理论整合到一起,实现陆基渔场三级(水、陆、空间)立体生态优化的目标。采用专利技术实现大规模的、不同模块的水产、作物和蔬菜、畜禽以及林业的综合生态利用,形成以水产为主体的“立体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从而实现高品质水产蛋白质食品的生产与供给。

nlc202309041359

2.2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陆基生态渔场实现复合式种养循环,构建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生态圈。在此系统中,水生植物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提供饲料和肥料,水生生物在养殖过程中的肥水又成為农业生产中的肥源,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以此提升农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能级,向光合作用系统、产品品质、降低化学能耗要效益。我国1.2亿hm2耕地中66%以上是旱涝、盐碱等中低产地,要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必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陆基生态渔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生态的多样化景观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地构建,而不需要整理成均一化的土地,因而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发展空间。

2.3精准养殖技术

陆基生态渔场利用陆源的优势,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充分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立体农业形式,高效率固定碳源,同时充分利用大豆等豆科作物中的氮源以及饵料鱼中的氮源和磷源,实现最高效率的物质循环利用。例如,现在流行的鱼菜共生系统中,1 kg鱼食至少能生产 0.8 kg 鱼肉,但同时也会生产50 kg蔬菜,其中 50 kg 蔬菜就是IMTA养殖方式比传统单一养殖系统多出的产品或效益。

2.4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陆基生态渔场模仿自然资源生产方式,不使用任何药物,仅靠资源本身的免疫能力抗病,维持自然的死亡过程。该系统探求了一种生物防治法控制稻麦病虫害,通过大量培育蜘蛛(尤其是水生蜘蛛),成功实现对稻飞虱等水稻害虫的有效控制,从而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使用;通过黄鳝、泥鳅和莲藕的混养,达到控制莲藕种植业主要的敌害金花虫;对于鱼类主要采用天然植物成分,如用樟树皮-杨树叶-楝树果(樟杨楝)组合形成的天然植物原料进行一些病害的防治。

由于不用杀虫剂和除虫剂等农药,陆基生态渔场系统中保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存在大量蜘蛛、蜜蜂等昆虫,众多的鸟类常年在此栖息,不仅有吃鱼的白鹭、吃粮食的麻雀,还有多种吃虫的鸟类。

总之,陆基生态渔场解决了各种循环农业形式中营养循环效率低、高成本这2个生态循环农业难题。耿晨光等建立了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循环农业圈层发展模式[13],模式为以城乡为中心构建同心圆的圈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以城乡结合部为第1圈层的旱-稻模式,以蚕桑、苗木、经济林等多年生农林产业及水产畜牧业为主的第2圈层的种-养-加模式,以及以优质高产粮油、蔬菜生产基地为主的第3圈层规模农业模式。而如何将这3个圈层整合在一起,就需要陆基生态渔场这种模式来进行生态农业景观的设计和规划。

3初步实践结果

在45 hm2的试验基地上,系统被分成很多模块,以河蟹、甲鱼、水稻为主要产出品种,其他品种还有小麦、龙虾、莲藕、鳜鱼、常规鱼类等。总计投饵约100 t的饵料鱼,可产出55 t水稻、30 t小麦、25 t莲藕,总体植物生产量 110 t;动物品种有7.5 t甲鱼、15 t河蟹、7.5 t龙虾、7.5 t鳜鱼、12.5 t其他鱼类,动物品种总生产为50 t左右。与理想状态相比,动物产能还有很大的提高可能,在75 t左右。所有产品以有机产品形式销售,总体上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产能投入加大、系统物质循环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会获得更大的产出。此外,总生产中在堤埂上种植的油菜、高粱、大豆、南瓜、菊芋、牧草等经济植物约有40 t,这样就形成100 t饵料鱼-150 t植物-75 t动物的生产模式。

在本试验中不用任何调节水质的底改或其他试剂、饲料、化肥、农药等,只进外源水,极少排放内源水,仅在洪水暴雨季节排放系统中循环过后的清水。在水稻种植季节以降雨作为主要的水源,实现初步雨养农业功能,从而节约水资源,减少对外源的污染。同时,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大量昆虫、鸟类等天敌的出现,使植物病虫害得到真正的控制,很容易就获得了13.33 hm2规模的有机水稻和小麦的生产。由于田埂上不用任何除草剂,各种杂草自由生长,充满了多样性,同时人工撒播了野绿豆、笤子、紫花苜蓿等固氮植物以增加系统中的氮源,堤埂上植物的大量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

总之,本系统既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又获得了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生态农业的综合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是一种新式的复合生态循环农业形式,是蓝色革命和绿色革命相结合的集成创新的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形式。

4结论

当前,世界渔业和农牧业资源的发展处于一种退化状态,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及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资源发展形式,即更高生态效率的农业发展形式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IMTA是一种高生态效率的农业发展形式,是一种真正的生态农业形式。在自然渔场已被严重破坏并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陆基生态渔场是代替海洋或湖泊天然渔场的必然选择。

陆基生态渔场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水产养殖革命性的进步,构建了一种真正的健康生态养殖生产系统,可实现水产养殖节能、高效、生态持续、健康适需的产品价值目标。同时,该模式为市场供给多样性的生态有机产品,其优越的品质更是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在45 hm2研究基地的试验过程中,笔者成功实现有机稻、有机莲藕、有机水芹、有机菖蒲等水生植物的生产;同时生产了如有机河蟹、克氏螯虾、中华鳖、泥鳅、黄鳝、四大家鱼、鲫鱼、黑鱼等众多水生动物;此外,堤埂上还种植大量的作物,如大豆、高粱、菊芋、南瓜等,还有大量的杨树资源。

通过构建高效复合农业生产系统,陆基生态渔场实现了高效率的有机农产品生态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通过降耗、增产,实现了增收,保证了生产循环与发展。本研究还发现,本系统的产量较高,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减量或禁用将减少人力和用药成本,从而产生显著的社会综合价值,是生态效率极高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nlc202309041359

[1]Boyce D G,Lewis M R,Worm B. Global phytoplankton decline over the past century[J]. Nature,2010,466(736):591-596.

[2]王松良. 用生態学思维重构传统农学学科:生产生态学的角色[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8):2031-2035.

[3]董双林. 高效低碳——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 水产学报,2011,35(10):1595-1600.

[4]Xie J,Hu L L,Tang J J,et al. Ec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50):E1381-E1387.

[5]丁伟华,李娜娜,任伟征,等. 传统稻鱼系统生产力提升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3):308-314.

[6]陶玲,李谷,李晓丽,等.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生态足迹分析[J]. 渔业现代化,2010,37(4):10-15.

[7]徐田伟. 发展有机农业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4):45-47.

[8]李廷友,林振山,尹静秋. 基于有机水产养殖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2009,2(6):67-70.

[9]蒋高明. 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生态农业:试验与前景”专栏主持人语[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4(1):7-9.

[10]杨挺秀. 发展绿色革命建设生态农业[J]. 水土保持通报,1983(4):43-48.

[11]曹家龙. 健康生态养殖:标本兼治的绿色革命[J]. 内陆水产,2002(10):3.

[12]董双林. 中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发展历史、原理和分类[J]. 中国水产科学,2011,18(5):1202-1209.

[13]耿晨光,段婧婧,王灿,等. 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城郊循环农业圈层模式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7):956-962.陈鹏,郭成金. 金针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探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200-204.

4.生态学概念总结 篇四

南海明珠生态岛概念规划获奖设计方案

【导读】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建筑事务所日前赢得了国际南海明珠生态岛的设计大奖。该项活动是由海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由海航基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入围作品: 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 建筑事务所(韩国)入围作品: Carlos Ferrater Partnership 建筑事务所巴塞罗那办公室(西班牙)其他方案: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公司(中国分公司)其他方案:

KuiperCompagnons 建筑事务所(荷兰)其他方案: CCDI 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其他方案:The Jerde Partnership Inc.建筑设计公司(美国)该岛的建设预计将于2017年开工,定于2027年完成。目前正在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在海口湾开发其它岛屿的潜力。海南省是位于中国南海的一个岛屿,拥有900万居民,在1988年宣布作为一个独立的省份,并以旅游业为主,从那时起该地的旅游业开始了蓬勃发展。

5.生态学概念总结 篇五

生态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谈怀柔望京生态旅游区概念规划

生态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日新完善,成为现今旅游规划项目的主题,比重越来越大.

作 者:禹忠云 杨立彬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分类号:S788.2关键词:生态旅游 传统旅游 生态设计

6.新概念学习总结 篇六

总共有15个小标题.其中1~6在一楼.7,8,9在二楼.10~12在三楼.13~15在四楼

一、新概念选择英音还是美音?

二、学习《新概念》该从第一册开始,还是从第二册开始?怎么去背诵课文?

三、怎么去听录音?怎么去听写,听写有什么用处?

四、每天学多少合适?

五、我不会改写怎么办?

六、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该从第一册学起,你说我完全不会吧,我也会点,你说我会吧,我又觉得自己还真不行!

七、关于教材的选择?

八、我的《新概念》是老版本的,现在都是大开本的新版本,我是否要换掉?

九、我是上班族,我该怎么合理分配时间?

十、我也想学好英语,可是我怕自己坚持不住!

十一、如何背而不忘新概念?

十二、我阅读没有问题,过了6级,但是我听不明白也说不出来英语。

十三、我就是不敢开口说英语怎么办?

十四、我该怎么背单词?

十五、感受听力

一、新概念选择英音还是美音?

答:在书店购买的《新概念》配套磁带就是英音版,由外研社出版。一般我们说的经典语音就是这个版本。但是,对于第一册来说,偶数课,这个版本的录音是没有的。只有美语版《新概念》第一册的录音是完全的。

但是,对于学习美语又喜欢《新概念》的朋友来说,最好是听美音版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市场上很少见了,需要耐心的在网上找。

美音与英音的原则全凭个人喜好,没有谁好、谁不好的区别。只要是学英语的人,在练习听力时应该美音、英音都接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你不知道你碰到的外国人是欧洲人,还是美洲人,即使是美国人也有说英式英语的。

那么你自己的语音要始终遵循一种,不要英美混杂。

二、学习《新概念》该从第一册开始,还是从第二册开始?怎么去背诵课文?

答:对于《新概念》的学习,首先要告诉你的是一定要下苦功夫,不能嫌烦,坚持下去。而且要从第一册开始学起,这样对于你以后的学习会有好处的。相对来说,第一册简单一些,基本上是一些日常对话,或者简单的叙述性短文。别看简单,如果你能脱口而出、运用自如的话,口语方面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而且,对于第二、三、四册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说说新概念一的学习:

1、不要去看那些背着2、3、4册人的感言。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背诵的。没意义!即使背了,说的时候也都是想那些最简单的句子去表达,因为难的一个都想不起来,简单的还怕自己表达不准确呢。

2、你可知道生活中的英语就是很简单的,哪里有书本上那么复杂?陈述式的表达方式就是比日常口语要复杂。它不像

“您住哪儿?”

“我住天安门广场正中央”这种对话那么简单。

3、打开新概念第一册,看哪儿哪儿会,当然是觉得非常的简单了。你别去看书,就听录音,尤其是那些对话的录音,一句一句的播放,相当于在和别人交谈,你看你能否回答正确?即使你的回答不是和书上的一样,那么你想想你能顺利的做出回答吗?

4、每课学完后,你能把这些简单的对话用到生活中去吗?生活中不用英语,4册书都背下来最大的成就也就是顺利通过考试,其他的什么都不是!没有人会听你滔滔不绝的背课文的,课文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5、新概念第一册,语速是慢,这种情况下,你能在听英文的时候反应出它的中文解释吗?你能在听录音的同时,直接做出它所表现的动作或想像出它表达的意思吗?是不是还在心里“听到英文――翻译成中文――想中文回答再翻译成英文做出反应”这么一个过程?

6、新概念第一册的每篇文章学完后,你能照着原文自己写出一篇来吗?

7、没有第一册的基础积累,2、3、4册想学好才怪呢。盖房子是要打地基的,没有地基,上面的房子再漂亮,扇下扇子都会吹倒的。英语同样如此,要学就学好,别学“豆腐渣”英语。

8、如果简单的第一册没有用,作者干什么不直接写第二册,非要凑个1-4册呢?2-4册不就得了?

9、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毅力了吗?懒惰只是原因之一,更多的是大多数人好高骛远,总想一蹴而就!基础的,简单的看不上,复杂的,难度大的又学不明白,于是就开始困惑、茫然,实在不行了就换教材,还是从第一课开始学,简单,心里高兴!那速度,一天20课都没有问题,又如何呢?全是白费力气,到了有难度的,还是不会,恶性循环。剩下的只有抱怨了!

10、书本是死的,脑子是自己的,方法是灵活的!

英语背诵的流利程度不是越快越好。速度快只能代表你非常熟悉了,但是谈不上发音、语感就一定强。

快,带来的好处是你再去听录音时,不会再觉得紧张,听不懂。使你能够做到同步反应的效果,这只是培养语感或者说叫做训练反应的一种方法而已。

同样的一句:“How can I ever repay you for all your help?“在录音带和电影中的语气是不同的,你即使背得再快,未必就能反应过来。因此,英语的背诵是要从模仿开始的,不要觉得录音带里的语调很怪而自己不好意思去模仿,非要按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表达,那么,你永远感受不到自己的语音纯正。

录音带的语音只能说是“标准英语语音”,它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就像“标准普通话”,北京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只是地方方言而已,它只是接近普通话,比如“哥们儿”一词,一般来说都是儿化音,“儿”的发音弱读了,听着很好听!但是,标准普通话的要求是要说成“哥”“们”“儿”,三个字的发音必须饱满,这才是“标准普通话”。英语录音带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跟读速度的快与慢都是帮你培养语感的途径,快的基础是慢。

对于背诵,相对来说都是指的二、三、四册全文,背诵实际上是增强语言能力,增强语感的一种方法而已,效果很好的!

背诵要理解性的去记忆,无须一字不落,你学英文的目的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是为了能够表达思想,而不是去给别人单纯的背课文。机械式的背诵只能让你打击自信,失败得更快。除了课文你会背诵,让你自己说点什么就一概不知了,这不是掌握英语,而是应付差事。

理解性的背诵,是你白课文的意思后,就要学会去改写它,把范文中涉及到事件改写为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让自己成为第一人,而不是一个阅读者或是一个旁观者。这样,你的记忆才能深刻,才能积累语言,迅速的表达思想。

书后的练习一定要做,同样也是改写成自己的事情,虚拟一个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也可以。只有理解性的记忆才是自己真实拥有的,别“傻背”。

在背书时,每次都把要背的内容写出来,再和原书去对照,拿着你默写的去背。你的书翻得越少越好!磁带越多听越好。没有别的目的,就是巩固记忆力,锻炼阅读能力。

背书一定要有计划,有规律的背诵,否则耗费精力却不见效果,最好按照科学的艾宾浩斯曲线进行背诵设计,或者更简单一些用设计好的超循环背诵大表,可以到百度上搜索一下。

三、怎么去听录音?怎么去听写,听写有什么用处?

磁带要天天听,早、中、晚,各一次。就像你听流行歌曲一样,听多了,记忆自然就深刻了。即使你不去背诵,听多了也就会了,当录音说一句时,你就能接下一句,这也是很好的练习口语的方法。

先整篇课文放一遍录音,看看自己能听懂多少?然后要逐词逐句的听,也就是放一句话的录音,按下复读机的复读键,让它反复播放,你听出来什么就写什么,对于词汇量上的刚开始可以看书,但要慢慢的减少翻书的次数。水平高的不要看书。实在听不出来,也可以看一眼书

然后,利用词典去查每个单词的音标、注解。自己试着写出中文解释,写出来了,再和书上对照。未必一个字不差,只要意思对就行,因为汉语太复杂,一句话能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必精益求精。

写出来了,和原文对照了没有错误后,就去跟随录音大声的朗读,直到语气、发音和录音相同为止。然后你再继续第二句话的重复劳动。

当一篇课文结束后,要保证听完的录音每隔5-7天就重新听一遍。边听边跟着说。

每天不要学的过多,当你听到最兴奋的时候,就不要再继续了,哪怕是这一课只剩下最后一句了。都要到此为止,把这点激情留到明天去。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去查词典、去理解,去改写,把精华变为自己的思想。很快你会感觉到,每天不听英文你就会很别扭了,这时,英语就不再是一种学习的负担,它已经成为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你进步的速度将会越来越明显。

听写,一是练习听力、二是练习写,练习记忆力。一句话由几个单词组成,你写出一句话,就要写出很多单词来,写出来的是英文,自然你眼睛看到的也是英文,能够练习阅读能力,而且,在你写的过程中,你是不会去想中文的意思的,你想的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者是表情。比如说: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你在写出来的时候,你想的是“个星期我去看戏”这么一个事情的场景,而不会去想中文“Last week代表上个礼拜,I是我的意思,went to是去的意思,而且它还是go to的过去时,更不会去想the theatre是剧院。只有你不认识这个单词,在查到词典时,你才会去想它在中文里是这个意思。那么,你既然知道了,下次就不要在有这个英翻中的意识,要有想像的意识。看到了the theatre,你就把它想像成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嘛,或者大华电影院之类的。这叫“形象记忆”。时间长了,你就脱离中文思考的瓶颈了。

还有不明白的,就看看这个步骤:

1、先整体听一遍课文。看看自己到底能听懂多少。

2、利用复读机复读功能,逐句播放,听一句,写一句,碰到不会的单词了就先空着。继续往下听写。整篇课文或者你拟定的几句话都听写完了,再结合上下文看看那些不会的单词能不能猜出来。

3、逐句回放那些空着单词的句子,试一试能不能写出来。如果还不行,就打开书对照的看一下。在这里,我倒是不主张钻牛角尖,恨不能一个不会的单词憋好几年才写出来。因为,有些单词确实我们不会,那么直接看一下书,就知道了,下次也可能在其他课文中还会遇到,这就等于是复习了,不要太死板了。其实,这次看了,未必下次你真的就会写。

4、把不会的单词,或者你认为含糊的单词去逐个的查词典,逐条的去看注解。

5、每天多听这些听写过的录音,最起码你要在今天听写新内容之前要默写一遍昨天听写过的。

6、看着中文注解写英文,联系中英互换。绝对有效。

7、如果你想练就口语,就要大声的去模仿朗读,最好能背读。

8、运用李阳的“一口气”训练你的伶牙俐齿,这个真是很管用,以后你会发现听任何英语都不会觉得语速快的。

这个方法的好处就在于:

听能够让你集中精神,写能练习拼写和记忆,听写的同时你是不会考虑它的中文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英语思维方式。

写出来的东西应入眼帘,就是练习阅读。英语听写得多了,你就知道很多句型、句式是大同小异的,经过查查语法书,了解一下,自然语法知识就提高了。阅读速度也就提高了。因为始终在听,所以你置身的就是英语环境。

大声的朗读,直到会背诵。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语调、记忆的。口语能力自然提高了。一口气能让你的嘴巴更流利,你就不会感觉外国人语速快了,即使新概念2还是慢速英语,没有慢速的积累,哪里可能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其实,一口气的训练基础也是先慢后快直到最快速,不信,你就试试!

看着中文写英文,实际上就是把看着英文想中文反过来,这样,你就不自觉地去做起了翻译,也是训练英文思考方式的一种方法。不过,要想当个真正的翻译,光是《新概念》可还不行,还要看一些专业的书籍。《新概念》毕竟是大众英语。

对于急于考试的学生来说,上面的几条你可以不完全照着做。这些就是打好基础的方法。《新概念》可以这么做,任何一本教材或者是dvd也可以这么去做。

四、每天学多少合适?

每天不要过多的记忆,有5-6句话足以,多了什么也记不住。科学的说法是一天记忆8句话,我们还是不要那么标准了,少点好。最好能把学到的组成简单的对话,这样一问一答自己都可以练习口语了。不要去考虑进度,不要去想:“唉呦,这得猴年马月我才能学会呀?”,当你对英语有了感觉后,速度是突飞猛进的。心不要太急,戒骄戒躁,就像一个人猛吸一口气,他可以跑得很快,但他永远跑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五、我不会改写怎么办?

谈到改写,其实不用犯愁。《新概念》每课后面都有练习,尤其第一册书,练习部分有大量的替换词,连人称、动词格式你都不用改,直接把book换成car就行了。当然这是最初级的改写,但是你有可能就想到你自己身边的东西了,比如:手机、手套、mp3什么的,改过来就是你的语言了,你先照着书上的练习去做,一段时间后你就知道如何改写了。

然后再学会把第三人称改为你自己,无非就是“he、she、they或者是人名都改成“I”,遇到第三人称单数时,它动词后面有“s”,你就把“s”去掉。比如说:He loves a pretty girl.”你就改成:I love a pretty girl.遇到宾语的地方,无非就是把它们换成“him、her、me、them、us”等等。比如说:Where do you plan to take me? 你就该为:Where do you plan to take her?或者:Where do you plan to take my dog?其他的都可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总之呢,书里说去剧场,你就去改为商场,说里说买了个帽子,你就说你买了件大衣。但第一人称变第三人称时一定要注意动词的变化。这样简单的改写一些以后,你脑子里就有的写了。每天都看一看自己写的东西,每天你都会有新的想法,那就不断的增补,修改。不知不觉间,你就有了质的突变。即使刚开始写错了,自己看不出来也不怕,待你水平提高后,自然你就知道哪里错了。我们说母语的时候不是照样经常犯错吗?所以说错、写错英文简直就不要拿它当回事。如果你都会的话,你还学英语干吗?那不是吃饱了撑的找休闲来了吗?

六、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该从第一册学起,你说我完全不会吧,我也会点,你说我会吧,我又觉得自己还真不行!

拿出第一册录音,别看书,听一遍,看自己反应得过来吗?听到的话能不能不想中文就明白?让你说,你能随口说出来吗?如果不能,那就证明你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正好利用第一册来巩固基础。要一丝不苟的去听、去写、去理解。千万不要再看着书听录音,这样你就会认为你哪里都明白,哪里都听得懂,但是一合上书,就会感到什么也听不懂了,心里就没有了底。

十、我也想学好英语,可是我怕自己坚持不住!

坚持!话虽好说,做起来却是一点都不容易。这其中要伴随着多少苦闷和乏味。读英文著作、听歌、看DVD、背诵名篇名作等等,让人觉得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然而这些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而已,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是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坚持”地把这些方法和形式付诸实施,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动摇了,坚持不住了又该怎么办呢?

就我个人学习英语的经历而言,也曾是多次放弃、重来;再放弃,再重来。开始都是怀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战斗中去。恨不能一天之内就要学会两课书、三课书。一个月就要学完一册书。然而,学着学着,就感觉要“坚持“不住了,想要放弃。开始总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为此而郁闷。后来才发现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难。

一、要学会精神转移。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信心不足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往下学,因为从你的思想意识形态里已经开始产生了抵触英语的情绪。这时再继续只能是“适得其反”,请你先放一放你所学习的内容,最好的去处是逛书店,到外文书店看看那些崭新的原版小说,先不要看其内容,只看图书的封面。

这些原版图书要比国内图书的封面做得好得多。这些花花绿绿的封面(特别是名著的封面)能够强烈刺激你的大脑神经,让你对书中的内容产生联想,从欣赏图片的审美角度去激发你阅读的兴趣。这时,你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翻开内容看上一两段,你就会发现原来你的英语已经很有水平了,以前的时间没有白费。

还有一个原因,你学英语的时候是孤立的,当你置身到外文书店的时候,你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中国人、外国人,这时候你才能够感受到很多中国人都和你一样在努力着,也许他(她)的英文水平很高,也许他(她)还不如你。从而让自己产生羡慕、嫉妒、欣慰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你的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你所看到的那些外国人,如果你能上前聊上几句,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不敢呢?是自己水平不够吧?那还不回家赶快去学?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去听听那些原版磁带,去看看原版DVD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现在所学的教材。毕竟在内容上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才能保持你好学的心态。

二、学习他人之长。

学习英语是要虚心的,在自己坚持不住的时候,要多去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书籍,听听他们的心得。俞敏洪、李阳,杜子华、钟道隆等等,这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同样也遭遇过你我这样的经历,也曾经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徘徊过。他们是怎样走过来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管你是否认可这些人,为什么他们成功了,就因为他们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坚持走到底。我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就会找出钟道隆教授《踏踏实实学英语》讲座录音听听,体会一位老人学习英语的艰辛,看看李阳《疯狂英语》的演讲,感受他的狂热,读读杜子华的《英语成功学》吸取他丰富的经验。这些都能调节自身的心态,鼓励我们“坚持”下去。

三、不要一棵树上吊死。

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教材,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会因人而异。别人的经验是经过多少次失败总结而来的,或许对你就不实用。要学“博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去归纳总结。找到自己能够“坚持”的方法。一套教材未必就要全书背诵下来,人都有个性、喜恶。或许某一类你就不喜欢,那就别硬着头皮去看、去听。即使别人都说好的,也要自己去衡量,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你才能够坚持下去。如果非让一个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去听京剧,还不如让他去参观疯人院的好。所以,千万不要一棵树上吊死,喜欢什么就去接触什么,一本书里只一点点也好,一盘磁带里只一句就行。

四、要了解学习的资源

有些人开始时如狼似虎的背诵英文,一天好几课。可是背了半天,却发现除了会说些已经背过的课文,再想说点别的就什么也不会了,脑子里空空如也。能听懂的录音也仅限于学过的课文,再听别的就好像是天书一样。于是,自信心开始动摇,对教材开始怀疑。

英语作为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要想掌握它不是短时间内突击就能取得效果的,这是必须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去大量的接触。不是你背诵几篇文章就会了,听懂一盘磁带就明白了那么简单。

你要理解的是背诵文章,听录音的目的是什么?背诵文章要理解性的去记忆,不能“傻背”。能背诵下来并不是目的,而是你要掌握作者写作的风格以及用词、用句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是聪明人,就不应该一字不落的把原文背诵下来。而是应该以原文为模板,去进行创作。把原文改写成自己的事情,使自己成为主角,而不是总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只有这样,通过模仿,你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以及写作能力。你才能在想表达时不至于脑中无词。听录音,是要你了解英语发音的特点,纠正你的发音,说话的语气,训练你的反应速度,训练你的对话能力。然而很多人却用错了录音带,只是把它当成了一部有声词典,发现一个单词不会念时才会去听。甚至根本就不听磁带。

学习英语重要的是思考,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深入的理解,从而进行创作。英语一定要去“悟”,去“练”,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你才能够坚持下来,最终掌握英语。

十一、如何背而不忘新概念?

要想背好《新概念》,所有课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利用每天早上的时间背诵前一天背诵的课文。

第二点:利用空闲时间重复背诵以前的课文,哪怕只是其中的几句都可以。比如今天背诵第一课,明天背诵第二课。第三天背诵第1、2课,第四天背诵第三课,如此往复。最好还是根据艾宾浩斯基以曲线进行规划背诵或者还是参考超循环背诵大表,简单实用。

第三点:每天听从头至尾的听录音,也许你现在不能完全记住前面背过的课文,时间长了,这些录音都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自然而然的也就记住了。这需要一个过程。录音非常重要,必须天天听!

第四点:不要报以强烈的目的性去背诵,比如说为了短期内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了应付考试等等而背诵,好像完成任务一样。那样的话,用不了几课书就会把你累地筋疲力尽。始终要保持“兴趣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五点:《新概念》每篇课文都堪称是微型小说,市面上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短文欣赏了。所以,要从欣赏的角度去理解背诵。这样不会感到枯燥了,当然水平也是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

第六点:对于《新概念》中课文篇幅较长的,要分段背诵。人的大脑在一天中能记住的句子最大限度只有“8”句话,我们缩短一些,只背“5”句,滚瓜乱熟。第二天再背诵其他的。当天背得越多,忘得也越多。这就是很多人背得快,忘得快的原因。只记住表层,没有深入骨髓。

第七点:利用电脑、或手写默写课文。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第八点:当你背诵时,感到自己进入了最佳状态时,好像只要看一遍后面的课文,就能立刻背诵下来时,要强制自己不再背诵了。把这种激情保留到明天去。蓄势待发,才能更加应付得轻松自如。

实际上,打基础,不见得非要《新概念》这部书不可,我们初中的英语书、高中的英语书都是打基础的好材料了。我奉劝众位,不要轻视了它们。

十二、我阅读没有问题,过了6级,但是我听不明白也说不出来英语。

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种“中国式阅读”英语状况。也就是说“聋哑高材生”。

其实,解决这类人的问题很简单,因为他们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了,无非要做的就是两件事情:听和说。

如果,你真的想克服你的弱点,首先要做的是得肯“放下架子”,脑子里不要再去想你考过了的四、六级,就是你是个“特八”见了外国人说不出来那也等于没学一样。怎么做呢?从现在开始,不要看书,一个字都不要看。

先去买一本音标的书,现在市场上的音标书籍做得比较好了,都有vcd的,可以看着练习,买这种带vcd的。好的音标教材首先是一个音标会有一个代表性的单词,然后,会有一个带有这个例词的例句,其后,是一组对话。既能教你发音,又能通过单词、例句而学到一组对话。

发音不过关,听力就不过关,口语也就不过关。音标是相当基础,也是非常关键的。

之后,你找一盘VOA慢速英语,或者《新概念》第一册的录音带,听一句,跟学一句,每句话听上300遍,你跟读300遍,直到你和录音带的发音完全相同为止。不求你学的进度有多快,只要求每句话都和录音一模一样,不听录音的时候,你就自己练习,每句话不要求你能连读、弱读,流利,只要求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把发音读准确,要最慢最慢的速度读20遍,然后逐步的加快,和录音同步了,你还要加快速度,要达到录音说一遍的速度你能说两遍。这样来培养你的听力和语感。记住!这个时候也是不能看书的。

最后,我告诉你,学习英语,你出的错误越多,你离成功就越近,所以别怕丢人、别怕出丑。不敢张嘴就先把自己关在屋里,把录音机的音量调大,这时候。录音有多大的声音,你就多大的声音说。(想着把门反锁上,别让别人进来)。每天这么练习,直到一篇文章,你都能够流利的和录音同步说出(相当于背诵得滚瓜烂熟了),录音的音量不要减,同样还是这么大声音。在你和录音同步发音的时候,你去突然的把录音音量调到最小,这时候,你的音量别降低,还保持着那么大的声音继续说下去,直到这篇文章说完为止。多试几次,第一次失败了无所谓,哪怕能保持大声的说一句都可以。然后慢慢的去第二句,第三句。然后,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把镜子里的你当成抢了你女朋友的情敌,愤怒的去张嘴嚷嚷吧,不过别骂人(那可是你自己呀),只说英语。

找本原版的外文小说,你的阅读不是很好吗?在家把不会的单词查出来,然后出门找人多的地方,什么公交车、商场之类的,你就拿着书读,保证别人都很羡慕你的英文,而不会有人认为你在学习英文。你偷偷地用余光去环视四周,然后自己心里乐去吧。多试几次,你就会有很高的成就感了,那时候,你说英文心里不会再紧张、怕别人笑话。

这是增强自信的歪门邪道,非常有效果。(待续)※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男人就要像茶壶一样,屁股烧的通红,他还有心情吹口哨~

引用 回复 TOP

TOP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12-8 23:4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回复

十三、我就是不敢开口说英语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个人的问题,很多人,包括很多男性都在开口说上特别的怕!

我也看过很多专家的文章,到了怎么开口说这里,总是说一些什么不要怕说错、不要羞涩,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之类的不疼不痒的话,Don’t be shy, Just try.可问题是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我们怎么才能突破这道心理障碍关,让自己真的不惧怕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李阳、俞敏洪、还有那些学院派的英语专家门第一次和外国人讲话时候也紧张呢?可能那时候他们也说得驴唇不对马嘴吧,后来是练就了够深的“不要脸”的功夫,可能才真正突破了“开口说”这个难关。

说了点废话。还是说咱们实际的情况吧。

如果说让所有人按李阳的方法去练习口语,我估计那是不可能了。毕竟很多女性更含蓄一些。我觉得,包括男性在内,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有这么几点:

1、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没有我们说中国话那么流利,那么自然。所以,说出来总觉得别扭,怕别人听到了笑话自己。本来就不熟练,再加上怕人笑话的想法,更让自己紧张了。越这样就越不敢说了。

2、脑子里的句子量太少,学过的单词挺多,就是不能组织起来达到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目的,这就给交流带来了困难。因为在交流的时候,你听到的内容是被动的,你不知道对方会说什么,所以精神会比较紧张,生怕自己不会说或者是有的单词听不懂,这就产生了紧张心理,紧张就会给人带来恐惧。

3、也许你要面对的是外国人,虽然现在街上到处是外国人,电视电影里也比比皆是。但是,真的有个外国大活人站在你面前了,叽了呱啦的和你说英文,你还真的犯蒙,因为毕竟你平时所做的听力练习都是标准录音,而不是生活口语。在语调、语态、语气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4、在自己没有外国朋友的时候,很想走过去和那些逛街的外国人聊上几句,可是又不敢,一怕人家不理你,自己没有面子,二怕听不懂人家说什么。因为彼此都是非常陌生的,别说外国人了,就是中国人自己在街上不认识的情况下上前打个招呼,还一个个的跟防贼似的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呢。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原因,那么我觉得既然强求不来,那就顺其自然。首先要把自己英语口语练好,即使你考下了六级,但是并不等于你的英语水平高,所以就要大量的去看口语书、多看原版电影,越生活化的越好。从电影中大量的搜集日常的对话,把它们说得要像说自己的名字那样娴熟,要说得像“What‘s your name? Thank you!”那样自然,然后你要对你的家人说,我想你不会对你的爸爸、妈妈说话也羞涩吧?你说出一句英文,你告诉他们你的中文意思就可以。这样还能练习的你的中英互换。然后同样的句子,你对你最好的朋友说,因为她们不会笑话你说错了,谁都知道说好英语是件非常不错的事情。这样,针对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慢慢地你会减少恐惧感,说话会比较自然、流利了。既然你能和别人说好中文,就一定能说好英文。

其次,找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原版电影,你把台词写出来,然后自己当演员,比如说像《罗马假日》,你就当那个公主,当你的大臣、还有偶然遇到的那个男主角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就做出公主的回答。一个人在家里练习,没人会笑话你的。而且,各种电影中有各种不同的英语口音,你又是在跟这些国际大牌明星对话,那是多么的了不得!大街上一个区区平常的外国人你还在意吗?“咱是跟大牌明星天天说话的主儿!”只要环境熟悉了,说话也就不紧张了。无非就是个熟练程度的问题。

还有,如果你真的碰到了外国人,刚开始紧张也很自然,外国人也是知道这点的。他们也会放慢语速和你交流的,说上几句适应了,你也就不紧张了,然后你告诉他(她)平时很少能和外国人交流,所以说英语势必会紧张一些,甚至有的不会说。他们能够理解。如果说他们不理解,你就直接说你那最纯正、最流利的汉语,说得他们晕头转向,照样很了不起!

再有,如果有那种外国人参加的英语角或者是外籍老师的口语授课,可以去参加,目的就是接触外国人来过度自己的恐惧感,其实大家都是人,接触多了,熟悉了,说话就自然了。

如果身边一个外国人都接触不到,那就和你的亲人、朋友或者以后工作中要好的同事练习说英语,说多了,就不会嘴笨了。我平常不接触外国人的时候就和同事、朋友说英语,我的目的不是他们能不能听懂,而是我自己要练习说的熟练,可能几天里我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而对方只是简单的应答我一句,那无所谓,我能说得自然、流利了就是目的。就象说“Good morning.How are you doing.see you tomorrow.Can I help you? I‘m leaving now!I need your help." 这样自然,那么当我遇到外国人的时候,说这些,我就不会紧张了。在拿了一落东西的时候,我会和同事说“Would you be good enough to carry this for me?劳驾给我拿着这个行吗?”虽然我第一次由于紧张、说得不流利,但是我会再去不断重复的唠叨这句话,然后我再找机会我还和这个同事说这句话。等我和这个人说熟练了,我还会找其他的人再说这句话,直到我和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不再紧张,而且非常流利了为止。

平时,还要多听英语新闻,听的时候不要去想刚才说的那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的听力要和新闻播放是同步的,因为英语新闻的语速很快,只有你熟悉了这样的语速,你再听日常交流的语速,你才会发现每一句你都听得很实在,这样就从容不迫了。而且,听英语新闻非常锻炼反应能力,不要想着每句你都能听懂,我的朋友在国外待了4年,回来后考雅思简直就跟玩儿似的,可是看CCTV9的英语新闻照样很多听不懂,但是并不影响交流。

如果以后你在外企工作,这一切都将成为自然,那里有很多外国同事,环境逼迫你不说也得说了。在没有这样的环境的时候,就上自己和自己说、和家人说、和同事说、和男朋友说。别无他法!

十四、我该怎么背单词?

背单词不要孤立的背,一定要融合到句子中去。要查词典,在词典中把这个单词每个不同的例句都要找找出一两句实用的作为代表练出来,这样你才会知道一个单词的不同用法。

除了听写、默写以外,还要增加阅读量,看一些和自己水平相当的英语其他书籍从而扩充词汇量,就我个人认为,词汇量这个概念应该是英语水平提高后才涉及的问题,不应该是初学者上来就想的事情,初学者应该先掌握基本句式,会说会写了,才能去想这个东西英文怎么说?那个东西英文怎么称呼,这个时候才是增加词汇量的时候。阅读不需要去背诵,也不需要去听录音,但必须勤查词典。这个方法只是为了增加词汇量,尽量地短时间内减少生词。

十五、感受听力

以前看书或听别人说只要听上一盘磁带,听力就可以完全过关。最初,百思不得其解!根本就不相信,毕竟一盘磁带的内容是有限的,单词量、句子量都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只听一盘就能够过听力关呢。后来,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渐渐地领悟到,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所谓,听一盘磁带过听力关,不是说听了这盘带子后,你听什么都听得懂了,而是指录音中的发音、语调、语气、语言习惯、强读、弱读、连音、省略等等经过一盘磁带不同内容的训练,来培养你的语感,使你再去听其它的磁带时,没有感觉上的障碍,剩下的无非就是单词你不会了,不过听力水平完全是可以应付自如的了。

一定要坚持住!英语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逐级上升,不进则退。你坚持住了,水平就要提高了。

在练习听力时先听一种磁带,反复地听,实在听不出来的,不要太勉强自己。做好记号,然后换一盘磁带来听,等听得和前一盘一样了,再返回头来听前一盘,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你就明白了。

7.生态学概念总结 篇七

1.1 城市生态绿化的含义

所谓城市生态绿化, 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创造融合自然生态空间为基本目标, 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 发挥地带性植物群落生长规律的作用, 构建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简单来讲,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以生态系统构建为核心, 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建设工作, 这就是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含义。

1.2 城市生态绿化的必要性

城市生态绿化有着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其一,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良好城市生态形象的树立, 是现代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二,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营造健康的休憩场所, 可以给予人们工作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其三,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有益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 对于改善局部气候有着良好的帮助意义。其四,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工作, 是城市生态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上述几个方面,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过程中, 注重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 是至关重要的。

2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其一, 城市绿地的效能在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去, 而不是作为自然装饰品去美化环境。为此, 在进行建设过程中, 尽量保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将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是至关重要的。其二, 在追求多样化景观的同时, 合理配置生态空间, 不断增加自然生态要素, 健全景观生态结构。其三, 注重绿地率提升的同时, 以复合群落结构构件的方式, 使得叶面积指数得以提高, 以保证城市生态建设效能的发挥;其四, 注重处理好绿地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选择能够抑菌, 释放保健物质的植物, 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2 坚持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物种多样性, 不仅仅是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前提, 也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做好以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其一, 保护自然植物和自然遗留地, 处理好原有生态和新建设生态之间的关系, 构建相对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其二, 结合区域特色, 选择适合城市个性, 社会区域气候特点的品种, 或者在科学理论鉴证的基础上将改良物种纳入生态建设中去。其三,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不断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 以达到物种多样性效果。

2.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不同城市自然气候不同, 城市建设规划政策不同,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项目也不一样, 这就注定在进行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 充分将区域特色考虑进去, 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讲, 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针对植物生长的规律, 坚持因时制宜的原则, 使得城市生态绿化展现出变化性的特点;其二, 规避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绿化模式, 尊重本地区的基本特点, 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经济性和科学性角度出发对方案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保证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

2.4 坚持文化和休憩功能原则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应该兼备文化和休憩功能, 这是生态绿化建设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效能, 应该积极从如下的几个角度出发:其一, 探析区域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特点, 将文化融入到园林绿化中去, 展现出城市的特色, 区域的独特。其二, 将有着特定气质, 含义的植物纳入到园林规划中去, 以植物的寓意去表达生态建设规划的意愿, 由此使得植物形态和城市精神之间实现充分的融合。其三, 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 处理好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之间的关系, 突出表现为园林的生态美和情境美, 使得绿地的品位和情调得以提升,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和休憩方面的效能。

3 结语

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理解之后, 对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归纳, 这是我们在进行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方案之前需要做好的工作。相信随着城市生态绿化意识的提升,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经验的积累,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效能越来越充实, 在满足人们文化休憩需求, 城市形象树立, 现代化都市建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积极从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入手, 总结和归纳了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希望可以给予实际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城市生态,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生态绿化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2] 李国斌.园林城创建中生态绿化策略分析[J].吉林农业, 2011 (9)

[3] 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 2012 (10)

8.生态景观林带概念设计及体系构成 篇八

关键字:生态景观林带;城市森林;生态设计;概念;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5-0000-00

收稿日期:2014-08-20

修回日期:2014-09-30

Abstract:Combining the ecological demand of Guangdong and relevant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the article deeply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it, analyzes the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s system.,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the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Urban Forest;Ecological design;Concept;System

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城市生态建设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随着陆路、水路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沿海地带的开发,部分路(河)段两侧、海岸沿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区域的生态安全和景观建设显得相对滞后。2011年8月,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作为新生事物,生态景观林带的内涵一时难以被工程建设单位把握,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出现植被群落人工痕迹明显、过度追求景观效果、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和名贵树种、超大规格苗木上山、景观不协调、特色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为保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成效,亟需对生态景观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科学系统的解释。

1概念的提出

所谓概念,即对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进行概况性描述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只有正确理解生态景观林带概念,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生态景观林带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背景。

1.1生态背景

1.1.1 城市交通廊道建设使森林景观破碎化 道路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给区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原有的大规模的自然生态空间分割成许多分散的、零星的自然斑块,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产生了阻碍。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野生动植物的自然迁徙通道、栖息地和繁衍地。从景观学的角度来看,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进行劈山填沟,形成了一定的裸露坡面和取弃土场,如果不及时恢复沿线的森林植被,将会使城市森林景观日益破碎化。

1.1.2 江河两岸森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不完善 江河两岸一般具备优良的景观资源,在保障流域水系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光的需求。但目前,区域森林质量普遍不高:树种空间层次简单、绿地空间利用率不高、景观单调,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加上当地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一些地区甚至成为沙荒地,农田被毁,旱涝频繁发生。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人们对城市及周边游憩场所、公共绿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全省江河两岸的森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较为薄弱,亟需完善。

1.1.3 滨海沿岸生态防护功能脆弱 广东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地区常受台风、海潮袭击,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居全国之首。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近海养殖和沿海开发出现了对沿海滩涂湿地和红树林资源随意、无序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沿岸原生生境被破坏,红树林及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减少,区域生态承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赤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只有加强生态建设,做好缺口断带地区的植树造林,尽快实现沿岸基干林带的真正合拢,才能有效提升滨海沿岸的生态防护功能,为城市构筑起一道优质高效的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1.2经验借鉴

城市生态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质量,一些城市开始规划和实施“环城绿带”“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建设(表1)。

许多建设工程的目的都是改善城市生态、丰富城市的景观、创造宜居环境;在建设形式上,多采取点、线、面多层次相结合;在建设内容上,多选取交通干道、山体、河流、公园等要素,这为生态景观林带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概念的设计

2.1功能设计

生态景观林带与一般城市道路绿化最大的区别在于规模层次性:生态景观林带将城市道路绿化、道路防护林带、自然森林植被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注重统筹发展,突出发挥城市森林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2.1.1 行业转型发展功能 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进一步优化城市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补植套种、林分改造、封育管护等措施,改变中幼林多,近熟、成熟、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沿线桉树多,乡土树种少的现状,推动城市森林资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城市生态建设优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2.1.2 改善生态环境功能 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城市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走廊,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结合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加强红树林、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营造和恢复,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结合低碳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充分发挥森林间接减排、减缓城市热岛、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2.1.3 防灾减灾安全功能 通过优化路(河)段两侧及海岸沿线森林群落结构,完善以公路河道防护林和海岸基干林带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抗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沿线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和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

2.1.4 建设宜居城乡功能 生态优美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景观林带,是建设宜居家园不可分割的基础支撑。结合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珠三角地区绿道网建设、万村绿大行动等,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完善农村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城乡森林系统的自然连接廊道,建成森林、湿地、田园等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有效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宜居水平。

2.1.5 区域形象展示功能 陆路、水路交通干线和海岸沿线是客流、物流的集中地,是社会各界了解广东的重要窗口。突出抓好重要国道、省道以及省际出入口、交通环岛、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林带建设,注重从景观角度选取具有地方特色树种和花色(叶)树种,营建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特色景观带,增强林带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各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的形象。

2.1.6 多元多维发展功能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不是单纯的林业工程,要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地方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建设进入式林地和配套游览通道、林间小品等,形成生态旅游新的增长点。通过林带建设连通沿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更有效地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选择有条件的绿化带建设林业宣传科教基地,推广现代林业文化和生态文明,进一步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

2.2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一种产品[1]。生态设计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掠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2]。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核心思想是“绿化为主、美化辅之,生态为主、景观辅之,内容为主,形式辅之”,是基于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景观多样性原理等,遵循自然化、乡土化、节约化、功能最大化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和经济性设计等内容。生态景观林带生态设计旨在营造一个完整、科学的城市森林结构,考虑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森林格局的变化,发掘城市森林的最大综合效益(图1)。

图1 生态景观林带生态设计方法示意图

2.3 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林带的景观设计不停留于一般美学层面上,而是包括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景观的营造以生态美学、群落学为理论指导[3],遵循自然性、生态性、乡土性、文化性的原则。在重要的景观节点以及景观资源禀赋较好的空间,形成景观轴线,进行景观功能的区划,在此基础上选择景观树种。在树种选择时要主题树种、基调树种和配置树种相结合[4]:主题树种能凸显规划主题,体现区域特色,形成独特景观;基调树种能衬托主题树种,与当地森林功能类型最相匹配、与立地条件相适应,可大量应用;配置树种可以合理配置群落,实现森林功能综合优化。生态景观林带景观设计利用森林群落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格局共同塑造独特的森林景观。

图2 生态景观林带景观设计方法示意图

可见,生态景观林带不是简单的山地造林,也不是一般的园林绿化美化工程,它是一项以营建线型森林景观为主、兼顾点线面的国土绿化工程,自身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在需求,对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幸福美丽广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所定义的生态景观林带是指在交通主干道两侧、江河两岸及沿海海岸一定范围内,营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具有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带状森林。

3 体系构成

3.1 结构体系

结构上,生态景观林带不是单一的道路绿化,它是由绿化景观带(线)、景观节点(点)和生态景观带(面)组成(图3),建成后将形成宽度超过2 km的大型生态廊道。

3.1.1绿化景观带(线) 以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50 m林带和沿海海岸基干林带为主线,营建各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

3.1.2景观节点(点) 对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进行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一连串的景观亮点。

3.1.3生态景观带(面) 以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1 km可视范围内的林地为建设范围,改造提升森林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增强区域生态安全。

3.2 类型体系

根据全省的实际,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重建设城乡一体化、连片大色块的森林生态景观,粤北地区应注重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粤东、粤西地区应注重建设具有海岸防护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整体优化提升地区生态景观质量和安全防护功能,具体建设类型分为以下三种。

3.2.1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 在高速公路、铁路等主干道两侧1 km内可视范围的林(山)地,选择花(叶)色鲜艳、生长快、生态功能好的树种,采用花(叶)色树种和灌木搭配方式进行造林绿化,建设连片大色块、多色调森林生态景观;高速公路、铁路主干道经城镇、厂区、农用地两侧各20 ~50 m的绿化,以花(叶)色树种或常绿树种和灌木为主,种植5 ~10 行,形成3~5 个层次的绿化景观带。

3.2.2 江河生态景观林带 在主要江河两岸山地、重点水库周边和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选择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采用主导功能树种和彩叶树种随机混交或块状混交的方式造林,呈现以绿色为基调、彩叶树种为小斑块、叶色随季节变化的森林景观。

3.2.3 沿海生态景观林带 在沿海沙质海岸线附近,选择抗风沙、耐高温、固土能力强的树种,采用块状混交的方式进行造林绿化,建设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宽度50 m以上的基干林带;在沿海滩涂地带,选择枝繁叶茂、色彩层次分明、海岸防护功能强的红树林树种,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随机混交的模式进行造林绿化,形成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景观和生态安全体系。

3.3 营建模式体系

按照类型体系,生态景观林带的经营模式也可分为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沿海生态景观林带、江河生态景观林带3种类型(表2)。此外,生态景观林带的经营模式还涉及辅助工程体系、保护工程体系和低碳节能体系等内容。

4结论与讨论

正确理解生态景观林带概念和内涵,可以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生态景观林带不同于一般的绿化造林,也不是简单的园林绿化美化工程,生态景观林带是连接各个“绿肺”的大尺度、深层次的“绿色输送通道”,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发挥着“管道”的作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能有效改善单一林分构成,串联起破碎化的城市森林斑块和绿化带,形成覆盖广泛的城市森林景观廊道网络,大力增强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和观赏性,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方面应向着生态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生态景观林带具有多功能、多效益的特点,在工程推进的过程,要科学规划、科学营建、注重管护,充分发掘生态景观林带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更直接、更直观地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果实。

参考文献:

[1]Da Cunha,Dilip. Ecological design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 269-271.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17 (6): 3-10.

[3]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3):82- 87

上一篇:小学学习委员的自我介绍下一篇:暗示要红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