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2024-06-12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共15篇)(共15篇)

1.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为什么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呢?因为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丰盈思想,滋养心灵,温暖生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研究和观察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阅读可以超越时空,把最优秀的人和思想带到我们面前,可以让我们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让我们看得更长远,想得更深入。

一个人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所以,我要说: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书是一条船,它载着我们在智慧之河航行。

书是一双眼,它让我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书是一座桥,它引领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

书是一盏灯,它照亮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热爱书籍吧,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热爱读书吧,它是增长智慧的不竭动力!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我们与那些古今中外的贤者志士共语,让阅读成为你我共同的习惯! 谢谢大家!

2.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二

调查发现初中生基本没有阅读习惯,手头的几本书是童话和寓言,我认为童话和寓言没什么不好,只是不能开阔视野,仅仅局限在这种单一的文本上,势必浅尝辄止,无法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据调查初中毕业没有读完四大名著的人占到90%以上,甚至更多。当然,读完四大名著不见得就会阅读,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了阅读。据资料显示,欧美一些国家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读名著片段,中学读章节,大学读整本书,当然这里的“读”已经不是浏览,而是探究。相比较,我们的学生在小学至高中都在读片段(有些短篇),很少整部地去探究,而到了大学,除了中文系的学生,其他学生很少去深入探究整部书籍。

全民阅读这一工程,浩大而漫长,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况且成年人工作以后,大量的时间用来工作,休闲的时间都花在上网、打牌、聊天上。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已经很难。但从小学生、初中生抓起就容易得多,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多方面不懈努力。

一、开放各级图书馆,让政府职能发挥作用。

我国的图书馆虽然不多,但在各省、市、区都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其藏书量至少比一个初级中学的图书馆多得多。只有开放图书馆,才会有人阅读,给一些喜欢阅读的人提供阅读的条件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而目前我们的图书馆只在周六、周日开放,而且时间有限(从早9:00到晚5:00),想读书的人在里面读不了一本书就得匆匆离开,收效不大,而且书得还回去,久而久之,阅读兴趣降低。这种时候,有的人自己买书读,有的人放弃不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居民收入还不允许我们人人都有书读,现在的书价动辄二三十元,相当于一个人2~3天的伙食费,毕竟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还不高。

我国的大部分图书都在各大学的图书馆,而这些图书馆只对本校师生开放,社会人员是不得进入大学图书馆的,但上不起大学的公民和考不上大学的公民所占人口比例很大,导致一些想读书的人无书可读。所以政府应该督促大学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向社会公民开放图书馆。

当然,这样就会给我们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但随着阅读习惯的逐步养成,公民的修养有了提高,管理的难度就会逐渐降低,而且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之中。

二、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让学校成为阅读的主要阵地。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已经很多年了,所有的青少年都要在学校学习9年,9年的美好时光可以读多少书,我想谁也无法统计,但我们的学校却只注重考试成绩,而不在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真正发挥作用,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奠定基础。

扩大学校的阅览室是学校能做到的事,但往往政府不重视,学校推责任,有很多学校的阅览室只是一个皮囊而已,里面的藏书大部分是几十年前的,导致想读书的学生,只有读几本教科书,别无选择。学校应该给阅览室配备必要的阅读书刊,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

三、让家庭成为阅读者坚强的后盾。

学生在家的时间非常多,除了电视(看电视也可以算作阅读,只不过在读图)外,还可以读读书,这就需要家庭给学生提供条件,买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让学生读,而不要一味责骂,骂他们不重视学业,看一些“不三不四”的书。家长在买书时要有选择,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文字优美、有励志作用的书让学生看。当然家长也可以与其他家庭组成联合体,互通有无,让有限的书籍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沟通邻里,何乐而不为呢?

四、发挥媒体作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的平台。

随着我国近几年的发展,媒体业日新月异,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只要发挥媒体引领阅读的作用,就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上海市年年由文化部门和媒体联手举办的读书家庭评选活动就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每年的阅读优胜家庭还会获得不少的奖金,可以再购买书籍,如此循环下去,读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再如广西自2006年开设的“八桂讲坛”邀请了百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给广大读者奉献丰盛的文化大餐,使读者受到启迪,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有了以上各方面创设的阅读条件,我们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里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为了让学生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我们要安排每周不少于两节阅读课,经常推荐书目,让学生阅读。例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让他们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从中了解鲁迅对他童年生活的回忆,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所学课文的认识。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的书名、作者、内容及自己喜欢的句段,或者自己的批语制作成一个个小报刊,在学校展览、评奖,给学生成就感。也可以举办读书节,呼吁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请优秀者做报告,向他人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等。

其次,要加强课堂阅读上的指导。这里的课堂阅读不仅指语文教学,还包含所有的学科阅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老师们都要尽心指导,而不是大力讲解,只有好的“导”,才能培养学生的“读”。老师不要指责学生读不懂题目,读不通恰恰是我们指导不够,“导”够了,哪有不懂之理?例如,上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出示案例让学生去读去悟,而不要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争取有了疑惑再去讲,这样阅读收效才会更大。又如,上语文课,一篇文章,老师可以一句话都不指导,让学生仔细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想法,这比你从头讲到尾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要推荐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的内容可以是师问生答,可以是学生的一段摘抄,可以是学生的一点点感触,更可以是学生的读后感。我们鼓励只要读了就是对的,读了有了想法就是正确的,不能打击读得慢、读得浅的同学,阅读的深浅因人而异,因兴趣而异,不能以偏概全,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最后,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新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诵、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索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度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阅读方法可交叉进行。

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三

[关键词]方法兴趣课程开发常态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5

在当下提倡突出文本特质和教学个性化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形式多样,手法层出不穷,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较少回到文本的呈现艺术上来,有关思想的东西全部被抽空,丢掉了灵魂,迷失了对语文的敬畏。如何在改变中不放弃对自然阅读、常态阅读的追求,成了一个难题。

一、感知文本,学会阅读

阅读是对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的积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听了清华大学附中王君老师的讲座,感触很深。她把文本处理为经典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性文本、通用型文本和拓展型文本等六种类型,大有见地。文本阅读必须以整体把握作品内容为前提,不同类型的文本,要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为文本阅读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技巧,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地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以达到自主高效的阅读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读后教,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感知文本。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反复地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悲剧“悲”在何处?“悲剧”为什么又是伟大的?尔后,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感悟文体的能力,更使他们养成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好习惯。

二、自主体味,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升,是良好语感的形成过程。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潜心会文”,体味书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强调“自由思想”,自由读书,处处给予学生自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中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过程,在对话场景中展开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例如,学习韩愈的《马说》一文后,我先给学生呈现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然后展开对话:假如韩愈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提出哪些问题?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就“如何选拔人才”为主题展开人才观的辩论。学生兴趣浓厚,表现积极,辩论有理有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从触摸语言开始的,至感受运用语言而终。而这种语言活动与学生心理活动是同步的。“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碰撞中才会发出火花,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能得到升华。

三、结合实际,开发校本阅读课程

在当下的教学实际中,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自主地阅读,因此,只有开发高质量的校本阅读课程,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阅读。学校应有计划地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开发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阅读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我校结合实际,编写了《中学汉字识记手册》和《经典阅读》校本教材,每周安排不少于两学时的课外阅读课,或到阅览室自主阅读,或在教室内由老师指导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四、课外阅读,让阅读回归常态

只在课堂上学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层面上讲,学好语文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中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腾出时间让学生走进书本,痛痛快快地阅读。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景,自在自主的阅读心境,感受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点。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生活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鉴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强调学生多读书,每学期我都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学期读三本自己喜欢的书,一部名著,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实践证明,积极有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学习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驱力,让阅读回归常态,成为学生的习惯,并逐步变成他的成长自觉,阅读才会成为人文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

4.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四

一声“您好”,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无论是陌生人,还是亲人间、邻里间、朋友间,轻轻的一声问候,带来的往往是财富所不能比拟的亲切和关怀。亲情与温馨,更能让人增添力量和勇气。一声问候,一份关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美国前国务聊奥尔布赖特原来是BON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曾面临巨大的职业挑战,同时又必须面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但她巧妙地利用真诚的问候,使这些烦琐复杂的事情顺畅无阻。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一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卡片,或一张精致典雅的卡片。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她对自己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不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

一份小小的问候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挚和诚意,使他人感到温暖。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细小的方面是最能体现出你的那一份心意的。人与人之间关怀、友好关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体现出来,平常一声轻轻的问候,也能体现你的友善和诚意。

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倡创建和谐社会,于是,“和谐”这个词就流行开来,人们嘴上时时事事挂着“和谐”,标语上处处写的是“和谐”,社会上事事提倡的是“和谐”…… 我们每个人究竟如何表达“和谐”呢?也许,很多人一下子还真说不上来。其实它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这恰恰是和谐社会的和谐元素。

5.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五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常常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比如“问候。”问候虽小,效果却大。不经意间的一句问候,折射出的将是一片大世界。

问候是一种心情。一天24小时,问候的话语虽然简短,却句句温暖。清晨,一句“早上好”让人一整天精神高涨;夜间,一句“晚安”让人甜美入眠。工作繁忙时,一句“喝杯茶,歇歇脚”让人心生暖意;工作烦躁时,一句“经历风雨才见彩虹”让人重拾信心。

问候是一种讯息。一年四个季节,问候的讯息虽然不同,却各具特色。春日的问候是吐绿的新芽,夏日的问候是似火的骄阳,秋日的问候是缤纷的落英,冬日的问候是飞舞的雪花。

问候是一种祝福。三百六十五天,问候的对象虽然不同,祝福的心却不变。“桃李满天下”是学生送给老师的祝福,“健康成长”是老师送给学生的祝福,“平安伴一生”是百姓送给警察的祝福,“早日恢复健康”是医生送给病人的祝福。

问候是一种关爱。如果说关爱常人是锦上添花,那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则是雪中送炭的善举。这声问候也许只是询问一下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撒播的却是灿烂的阳光和无限的关爱。

问候是一个微笑。一个浅浅的微笑,代表着问候,传递着友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的微笑”成为了北京最好的名片。

同学们,11月21日是第35个“世界问候日”了。从问候歌曲,到问候话语;从问候短信,到问候邮件……无论采用哪种载体,都请将我们最真诚的问候表达出来,并将问候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因为,只有当问候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舒坦,更加和谐。

6.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六

不少同学都知道,就在前不久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相信很多同学都在大队部的号召下,在这一天以自己的方式向家中的老人或长辈表达了一份美好的祝福。

是呀,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牢牢记住和遵行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一文明规则。但是,同学们,“重阳节”已经过了,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尊老爱幼了呢?

当然不是,所以今天,我说的是“让尊老爱幼成为一种习惯。”在这里,我给同学们提三点要求:

一、尊老爱幼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

我们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天广地阔的。在每个人的身边有着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父母、老师、同学、邻居、路人等等。因为有了这些不同身份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充满情趣。因此,我们每位同学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能、也不应该只想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只有做到心中有他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尊老爱幼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众所周知,做任何一桩有意义的事情,都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真正履行尊老爱幼的文明规则,自然也要从小事做起。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你要爱护他,比自己年纪大的人你要尊敬他,跟自己是同辈的人,包括同学、玩伴等,同样也要尊重和理解他人。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的是,父母包括家庭中的其他亲人,他们是你接触最多的人,你是否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干点家务活;是否能体谅体谅他们的难处,如饭菜做得不合你口味、没钱给你更漂亮的衣服;是否对父母的辛劳有感恩之心,包括说声您辛苦了,给父母倒杯茶等小小的举动。“尊老爱幼”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尊老爱幼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经常会对被人说“我能帮你做些什么”,那你一定是一位文明高尚的人。敬老爱幼,就是这样,它需要我们人人行动,处处行动,时时行动,这样,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能创造幸福,人人都能享受幸福。

7.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七

而现实教学中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 阅读视野十分狭窄。课堂的读书时间大部分被老师繁琐的分析所占领, 课外又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作业。学生们不知道福楼拜、托尔斯泰、雨果, 不了解钱锺书、余秋雨、张爱玲。主体阅读呈封闭性, 课外阅读几乎等于零。作为语文教师, 笔者始终在思考, 如果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让阅读成为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而又必要, 一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唤醒阅读意识

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人类发展来看, 书籍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从个人发展来看, 阅读是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必要途径;阅读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想成为跟上时代的青年, 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 而求知的办法之一就是广泛阅读, 吸取知识, 不断思考, 总结经验。有资料表明, 近现代涌现的诸如海涅、贝多芬、马克思、柴门霍夫、弗洛伊德、卓别林、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 他们都是犹太人。犹太人为什么能如此成功?是他们异常聪明吗?不是, 这一切来自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来自于他们整个民族的读书风气。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以色列全国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邮报》。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 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 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

以色列各村镇大多建有环境高雅、布置到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 人均占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居全球首位。在仅有500多万人口的以色列, 有各类杂志900多种。从犹太人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和鞭策, 如果都能像犹太人那样“倾家荡产”为孩子读书;如果都能像犹太人那样酷爱读书, 那么个人素质上去了, 民族素质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持续下去, 笔者平时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一是课堂中适当拓展, 以点拓面。可适当介绍教材中涉及的作品或介绍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及作者, 笔者也常讲一些精彩的片段或人物, 然后设下悬念, “欲知后事, 请参阅……”幽默的语言不仅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也告之获得作品的途径。二是开设文学欣赏课, 每一周或两周开一次。有时师生共赏精美的文章;有时简介作品, 品读片段;有时分析人物, 探究特色;有时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所读的作品及感受;有时欣赏影视作品。学生阅读的起初可能对音像作品比对文字作品更感兴趣。通过这些途径, 在短时间内既帮助学生理解课内所学知识, 也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

三营造阅读氛围

笔者曾无数次的遐想, 假如把那些调皮的不爱读书的学生带到一个很大且安静的图书馆, 那里有很多人在埋头读书, 这些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也许他们会很安静, 可能也会拿起书翻翻, 也许还会模仿他人安静地读一会儿……有这些就够了, 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营造这样一个读书氛围来感染学生。第一, 布置教室墙壁。要求学生做名著导读手抄报, 张贴上墙。第二, 利用图书角。订阅优秀报刊, 教师推荐书籍, 学生自带珍藏书, 让学生看书触手可及。第三, 课前展示。硬性规定每生每学期至少读一部名著, 每堂语文课前五分钟为读书汇报时间。如本学期读的是《水浒传》, 让学生课前按学号上讲台汇报所读故事情节和收获, 不允许与前面同学有重复。期末考试时, 笔者将名著阅读题得分进行了统计对比, 总分6分, 我班均得分为5.8分, 远超过其他班级。

四做好阅读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可亲、可近、可信的榜样。尽管初中生有渴望独立的意识, 在某些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 但仍存在模仿性和向师性。所以教师在注重“言传”时, 千万别忽视“身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爱好阅读, 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好阅读。于是笔者在某些时候会特意表现一下自己。早读课, 我捧书与学生一起放声朗读;课堂上笔者声情并茂地范读;晚自习伏案研读;课后更是如饥似渴地读书。笔者常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也时常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拿来与学生分享。这一切并不是故意作秀, 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在课堂上能口若悬河地谈古论今的教师, 学生定会喜欢;拥有满阁藏书、累累硕果的教师, 学生定会钦佩、向往。笔者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假如闲暇时, 笔者拿起图书角里的某本书津津有味地翻看, 第二天这本书肯定会“跑”到学生的桌子上, 而且会快速传遍教室。

阅读, 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没有阅读的语文课是一塘死水, 没有阅读的语文教学是断了线的风筝;阅读, 是个体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它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桌头一本书可以静心, 厕上一本书可以避臭, 我们渴望着孩子们能生活在到处有书的环境中, 我们追求着让孩子们热爱读书, 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习惯, 就像呼吸一样必要而又自然。

8.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数学阅读习惯培养

一、 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及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在六年级200名学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基本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想法和做法,具体情况如下。

问题一:你家藏书量大约有多少?数学读物呢?

据调查统计,50%的学生家中藏书达到了500册以上,但数学读物仅有几本与教材配套的教辅书,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外读本几乎为“零”。

问题二:每周你都能利用时间阅读《小学生数学报》吗?你有边阅读边写写画画的习惯吗?

《小学生数学报》几乎人手一份,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完成报纸上老师布置的习题,主动阅读其他内容的只有15%,边阅读边分析的只有5%。

问题三:你是否乐意通过阅读了解更有趣的数学,拓宽自己的视野?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数学阅读来了解更有趣的数学,还有20%的学生因为大量枯燥的数学题对数学产生了反感和厌恶情绪,阅读的愿望不够强烈。

纵观学生的数学阅读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阅读领域接触很少。一方面,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好数学会解题就行了,实质上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但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原因在于数学阅读能力缺失,不能正确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不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缺乏对数学阅读的要求和引导,除了数学教材,教师很少给学生推荐数学读本。

二、 如何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所以,数学和语文一样,也需要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放眼未来,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学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将阅读引进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 丰富阅读资源,提高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萌发对阅读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阅读。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双管齐下。

1. 重视课内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阅读数学书的时间,课本上的概念、公式、图表等都是重要的阅读内容,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推敲。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课上不妨渗透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材料,让学生读一读。

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笔者播放视频动画《埃及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奇观》。埃及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大约有40层楼房那么高。金字塔建成后,埃及有个法老想要知道金字塔的确切高度,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谁也不知道该怎样测量。一天,一个叫泰勒斯的聪明学者对法老说,他有办法测量出塔的高度。泰勒斯做了一个实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把很多长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竹竿由矮到高,它们的影子也由短变长,记录数据:

竿高(M)246810…影长(M)12345…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竿高和相对应影长的比值不变,也就是竿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交流:这个重要的发现帮他解决了难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学生畅所欲言,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而且能真切体会到数学的神奇魅力,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 拓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低年级可以读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益智故事,如《马小跳玩数学》《数学小眼睛》《数学智斗记》《数学城历险记》,还可以读一些中外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陈景润等,这样的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中高年段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读一些数学史、课外趣题、中外经典数学问题,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或疑惑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促学。

(二) 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阅读材料比较抽象概括,学生阅读时有一定难度,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因此必要的方法指导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

1. 设计提纲,降低思维坡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我们尝试“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给学生提供导读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读材料:

(1) 举例说说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想办法剪一个圆形纸片。

(2) 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打开,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这个点叫什么?用哪个字母表示?

(3) 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在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 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标注圆心,再分别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培养了学生阅读时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2. 突出比较,把握问题本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有的知识点是经过高度浓缩概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在读中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我们应让学生读一读,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通过对“同时”“相同”等词语的深入研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3. 加强联系,建构知识体系。数学知识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串联,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给出条件“杨树有10棵,柳树有8棵”,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了这个信息能想到哪些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1) 杨树比柳树多2棵,柳树比杨树少2棵;

(2) 杨树与柳树棵树的比是5 ∶4,柳树与杨树棵树的比是4 ∶5;

(3) 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5/4,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4/5;

(4) 杨树比柳树多1/4,柳树比杨树少1/5。

这样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感知层面,而是透过文字挖掘更深层次内容,既沟通了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 分享阅读收获,激发持久动力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促进阅读能力的共同提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1. 开辟数学读书角。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氛围,我们不妨将教室的一角装饰成“数学阅读角”,学生可以将购买的数学书籍放在读书架上,班级内流动阅读;开设“好书推荐”栏目,推荐最新的数学科普类读物,扩大阅读面。

2. 举办读书报告会。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读书卡,让学生记录下阅读书目和体会最深的一段内容,写一些读书心得,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的收获。

3. 展览数学手抄报。学生将阅读文本后的反思及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学习经验交流等收集整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手抄报,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内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每月选择好的手抄报贴在墙上展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4. 评选阅读之星。开学初由学生自主制定评比标准,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每周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做出评价。同时,笔者结合各种竞赛活动,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形成个人阅读小档案。学期末对照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综合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班级的阅读明星、进步之星,举行颁奖仪式,给予奖励,激励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9.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演讲稿 篇九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同学们,读书是成长的基石,读书是精彩人生的`开始。古今中外,多少志士伟人都是勤奋读书的楷模。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泽东一生爱读书,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要一有闲暇时间他就读书,而且他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有时还把书中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的心得体会,并把学习所得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革命。鲁迅少年时,冬天晚上读书冷,就把辣椒放在口中嚼,用辣椒驱寒,坚持读书。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是他们热爱学习,博览群书,又善于思考的结果。希望同学们向这些伟人学习,趁着少年时光多读书,读好书,勤思考,为自己的人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如下倡议:

1.制订一份个人读书计划,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选择健康有益的书籍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平时写好读书笔记或心得,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位;

4.积极参加班级图书角的建设,积极到图书室借书,主动为班级图书角捐献好书,让大家都有好书可读;

老师们,同学们,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态的平和,精神的慰藉。经典诗句,让我们充满智慧;童话故事,让我们浮想联翩;历史巨著,让我们博古知今;科普书籍,让我们思维缜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希望大家与好书为友,以读书为乐。行动起来吧,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浓浓的书香溢满我们的校园!

10.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十

国旗下讲话稿:让执着追求成为一种信仰

同学们,老师们:

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执着追求成为一种信仰。我认为追求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意志,它可以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踏实的走下去,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它可以告诉我更加坚强。

有一种鸟叫做荆棘鸟,它从生下来就有一个理想,飞到荆棘丛最高的一个枝上,让那根刺狠狠地刺入自己的胸膛,唱出一生中最为凄惨而又动听的歌声。为了这一理想,它付诸于行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唱出了美丽、凄惨的歌声,因此得名:荆棘鸟。虽然,这一理想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拥有像它这样追求的意志,那我们离理想还遥远吗?

执着,是一种勤勉的跋涉,一种淡泊的心境,一种刚硬的精神气质,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节操。执着是忘情是专注,是一心一意的全神贯注的追寻和探索,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探求;执着更是热情的投入,是一份深深的眷恋;执着也是给予是付出,是全副身心的追求。

追求可以使自己不再向困难低头,追求时时刻刻地会提醒我们,为了我们辉煌的明天,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吧!

执着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人活着不能没有东西吸引你往前走,也不能没有为追赶上这个东西而付出奔跑。或许,我们奔跑了仍然没有追上,但为了有所追求而执着,虽是艰辛的,却必然也是一种幸福。

欣赏执着,品味人生。如果说软弱是生命的悲哀和无奈,逃避是意志的沉沦和丧失,那么执着则是理想的升华和永恒。

伟大的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执着追求,我们要敢于抛弃不满,放下抱怨,扔掉借口,不要假设。我们给自己的追求做一个构想,那就是同学们考名校,老师们成名师,十三中创名校。这就是我们的执着,也是我们十三中人一直为之奋斗的追求。

我坚信,高一高二的同学们在冲刺期末的考试中必胜,高三的学生们在拼搏2016的高考中必胜,我们十三中在创建名校的路上必胜。

11.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 篇十一

一、正确朗读, 养成习惯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看准字形, 查找字音, 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牵强暗记, 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因此, 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 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 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 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 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 然后拿出一个语段, 让不同的学生来读, 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 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 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 常常感觉开头难读, 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 不能尽快进入意境, 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 (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 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

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 在学生预习之后, 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 再大声朗读,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 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 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 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 成诵于学生的嘴边, 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 使他们思维活跃, 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 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 而得之音节, 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 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 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 歌儿诵之, 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 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 掌握了音节,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神气”, 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 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 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 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 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 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 任何一篇文章, 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 唯有读者用心去读, 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 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 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 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 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 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更没有激情的赞叹, 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 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 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 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 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 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 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 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 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 定格了, 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 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 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 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 时间长了,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 在平时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 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 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12.文明成为习惯国旗下的讲话 篇十二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先给大家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上周三我去济南市营东小学学习,中午在学校就餐,便有许多自发的学生志愿者来到我们身边,用关切的语气问我们:老师,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吗?当我们询问就餐地点时,他们非常耐心的指引我们前行,没有蹦蹦跳跳,也没有交头接耳,而是落落大方,充满微笑。下课时,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都非常有秩序,有节奏。没有打打闹闹,也没有胡乱奔跑。我是第一次去到这所学校,而学校的同学们给我的感受是“讲文明、懂礼貌”.

孩子们,文明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文明和不文明都是习惯使然,有文明习惯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都是文明的体现。反之,没有文明习惯的人,你强迫他注意种.种文明礼仪的规矩,即使他硬着头皮照做了,还是“强盗扮书生”,怎么学也学不像。

从进入小学开始,老师就不断告诉我们要注意哪些文明规则: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自觉排队;不横穿、践踏草坪,不乱丢乱扔,随手捡拾垃圾;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不在校园乱跑乱跳等等,其实对于这些细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那样做,绝大部分同学也见贤思齐,严格要求自己,实践于行动中,不断追求文明的脚步。

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更是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在“文明行路”和“文明如厕”方面培养大家的良好习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发现每当放学的时候,各班的路队都会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大家都自觉排队,做到快、静、齐,自行车队更是整装前行,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能认真遵守交通规则感到自豪和骄傲。厕所里比起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每个孩子都为厕所文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以,现在我们的校园,在绿树红墙之间处处都萦绕着知识的芳香,文明的气息。然而,在这充满生机的校园里也不难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课间胡打乱闹,你追我赶,随意污损墙壁、课桌,践踏花草,不注意文明用语,随口骂人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还有许多同学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然知道文明的准则,就是难以身体力行去做一个文明的人,也就是没有真正养成文明的习惯。

本学年我们学校继续在文明礼仪方面对大家进行教育,学校要求大家在“文明言行”和“文明礼仪”方面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总结一下,就是希望同学们可以“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从今天开始,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文明的人,不再随口骂人,见到老师有礼貌的打招呼,不在随意打闹,课间能多看课外书,有秩序的玩耍。不再随意污损新粉刷的墙壁,把学校当成自己家一样,保护好每一件物品,捡拾起每一片垃圾,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

1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十三

最近读过一段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小学生,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行万里路不太可能,但是读万卷书却是可以做到的。我很庆幸,我有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在书中,跟随着文字的脚步,我可以走遍全国,我登过蜿蜒的长城,看过香山的红叶,在杭州西湖里泛舟,在泰山之巅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在书中,我乘着文字的翅膀飞过异国的天空,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苏联的克里姆林宫,那是一个多么美妙和广阔的世界啊。

最初我的阅读是通过妈妈的讲述来完成的,《孔融让梨》教会我懂得谦让,《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撒谎是要付出代价的,《龟兔赛跑》告诉我凡事要持之以恒不能骄傲……等到长大一些,我就开始自己读,在文字的海洋里流连忘返,懂得了做人的许多道理。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慢慢我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每天晚上睡前半个小时是我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我漫步在历史长河中,纵横上下五千年,我随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和欢笑,我常常在氤氲的书香里沉醉,忘了自己。与一本好书相遇,就像和一个知己交谈,那种快乐让人充实和振奋。

14.让学生自主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篇十四

新疆伊犁新源县哈拉布拉镇中学 马丽英

所谓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社会风尚。古今中外,大凡是走向成功的人士,与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好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教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拥有多种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好语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但是就我的观察来看,现在有大部分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良好的语言积累,使得口语表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写出来的东西平铺直叙,读起来如同嚼蜡,缺乏文采。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尽快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阅读榜样,随机教育

将班级中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树立成榜样,通过表扬使他们巩固自身习惯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的典型,引导班级中其他孩子,爱阅读,还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向师性强的特点,教师先要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每天坚持早早进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午读,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指明方向一同阅读。

英国教育家,思想家鲁克指出:“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因此我时常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讲评,把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哪怕是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这样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虽然带着一定的目的,但是读和不读毕竟是两种结果。我提倡学生多读童话,寓言,诗歌、散文介绍自然现象的书籍,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因为只有喜欢才会想读,而只有想读才会渐渐养成去读的好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主动探究

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出示了小村庄消失前和消失后的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一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愿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发现问题中体验到了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三、注重自主阅读,乐于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先让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你想要思考的问题,然后阅读课文解决问题。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更认真地去思考,去探究,于是读书就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自然就乐于去读书了。

四、善于转换角色,自主发展

传统教学活动中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学生较为被动地“吸收”。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这是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改变阅读教学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应答来组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和作用后,我设计了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勾画读不懂的地方。(2)检查朗读,每人主动站起来朗读一个自然段。(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沉浸在自主阅读的快乐当中,乐此不疲。

15.教师国旗下讲话:让运动成为习惯 篇十五

谭穗芬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有人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也有人说身体是寓思想之舍是载知识之车。换句话说,没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与才能不能发挥,远大的志向会变成空想;没有健康的身体,任何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豪言壮语,都有可能成为空话。促进健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体育锻炼。

话虽如此,可看看咱们周围,不难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热爱锻炼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无论是晨曦中慢跑的,还是路灯下的舞者都是大叔大妈级的。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大学体育系的教授在全国各地数所大、中、小学校做了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整体身体素质,大学生不如中学生,中学生不如小学生。这不由发人深思!

也许,很多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认为分秒必夺的读书学习才是硬道理。他们无论早晨、下午甚至是体育课上都捧着书抓紧学习。他们牺牲了运动的时间,虽然得到了短期内学习成绩的提升,但是学习不是短跑,而是一生的.长跑。要想在人生的征程中保持优秀的学业,必须要有健硕的体魄来保证,如果哪一天身子垮了,优秀的学业自然也就难以为继。想必,大家都已知晓今年中考体育成绩将计入中考总分,体育锻炼已成为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运动无处不在,只要你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我们就能享受运动,就能切身感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把打造体育强校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来抓,不断改善体育运动条件,成功创建了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培养了有“梦之队”之称的健美操队和一大批各类优秀的运动员。看,宽广的运动场给了大家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每天清晨、大课间、放学后,放下手中的功课,跑上两圈,挥洒一些汗水,倦意便顿时消失,不仅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也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若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我们的体魄有所增强,从而有利于我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上一篇:最美的合影下一篇:玩电脑游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