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专题讲义

2024-06-27

文字学专题讲义(精选4篇)

1.文字学专题讲义 篇一

案例分析专题辅导讲义(1)

一、、课程性质及基本要求 《例分析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专科段的选修课程,属于统服性质的课程,即区电大自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我国刑法、民法、婚姻家庭法等的基本内容,并能在此基础上具备基本的对典型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学习的基本方法

1、认真阅读主教材;《法学典型案例分析》主编陈军,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2、、参加适当的面授辅导;

3、学会自主学习;

4、熟读相关的法律、法规;

5、、结合司法实践,学会分析基本的案例方法。

案例来源: 2011司法考试案例分析专题

三、、有关课程考核说明

1、本课程考试命题以课程考核说明为依据,由区电大统一命题;

2、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就是案例分析;

3、、形成性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有两次,网上可以直接下载;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

4、试题类型全是主观性试题。主观性主观性试题题型一般为4--5个案例分析题。第一部分刑事案例

一、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

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二、受贿罪的犯罪构成及量刑标准

[释义]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刑法条文]

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六条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八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

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

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

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

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为他人谋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现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八十四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金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民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第三百九十九条司法工作人员询私枉法、殉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司法,有前两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说明]

一、本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点同于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本罪在主

观方面体现为故意。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问题在修订后《刑法》公布后尚未作出新的司法解释前,可参考“两高”《关于执行(关于严惩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三条第二项的规定。

二、应当注意,索取他人财物的,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可构成受贿罪;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 “为他人谋取利益为”的,才能构成受贿罪。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

三、1988年《补充规定》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这就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受贿”、现《刑法》已将该内容收纳为第三百八十五条,但将其主体限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司法实践中,对经济受贿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时刑事责任时,要注意正确界定回扣、手续费的概念。区别回扣与佣金、折扣、奖金的不同,在正确认定“违反国家规定违”的问题。在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中,特别要注意区分受贿罪与非罪的界限,包括受贿行为与正常礼尚往来的界限,受贿行为与获得合理报酬行为的界限,受贿罪与经济上不正之风的界限,受贿罪与一般受贿行为的界限,尽量避免错案的发生。

四、关于“预约受贿”问题,最高法院关于离退休人员事先约定以后收受财物仍以受贿定罪的规定,已经明确,可依此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简称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以正确适用法律,有效惩治犯罪,是司法实务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相关法学理论,正确认定犯罪主体。

根据根据《刑法修正案

(七)》的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应当包括以下三类人员;一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二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三是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对上述三类人员应如何界定,我认为既要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又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社情和司法工作和司法工作的实际,来进行区分和界定。

比如:

一单纯的送礼可否构成受贿罪单纯的送礼可否构成受贿罪�6�1�6�1黄某系某县国税局党组成员黄某系某县国税局党组成员、、副局副局长长。蒋某系该局下属一税务所所长蒋某系该局下属一税务所所长因因蒋某不久前刚从外县调入蒋某不久前刚从外县调入为了搞好和为了搞好和黄某的关系黄某的关系在在20082008年春节送给黄某红年春节送给黄某红包一个包一个内有人民币内有人民币33万元万元。�6�1�6�1问题黄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问题黄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6�1�6�1构成利用特定关系影响受贿罪构成利用特定关系影响受贿罪�6�1二收受债权凭证能否构成受贿罪�6�1债权人能否实际占有财产或得到满足取决于债务人能否履行债务。因此严格地讲债权作为请求权能否转为财产权债权人是否可以实际获得财物处于一种不太确定的状态故而它是一种相对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债权人的债权有可能是能够实现的实际财产如在约定的时间内由债务人履行债务义务债权人获得财物。也有可能是一种不能实现而空有虚名的财产权如债务主体消亡或债务人因多种原因失去能力而无法履行债务义务。对受贿的债权能否作为犯罪看待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可将受贿债权认定为受贿既遂。因行为人可以通过债务人履行义务获得实际财物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迟早问题。如果是后一种情况表明行为人无法占有实际财产其债权的利益就根本无法实现可以认定为受贿未遂。�6�1�6�1三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6�1�6�1““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一直是媒体和社会一直是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热议的话题。这项罪名被业内评价为这项罪名被业内评价为““在理在理论上对传统受贿罪的一次重大突破论上对传统受贿罪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实践在实践中填补了目前反腐败制度和法律体系存在的中填补了目前反腐败制度和法律体系存在的一个空缺一个空缺””。在我国在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为并不少见为并不少见如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利用基如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利用基于亲友关系产生的影响力受贿于亲友关系产生的影响力受贿离退休国家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基于原有职权或地位产生的影工作人员利用基于原有职权或地位产生的影响力受贿响力受贿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基于感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基于感情情、、血缘血缘、、地缘地缘、、事务关系产生的影响力受事务关系产生的影响力受贿贿。�6�1�6�1近日河南省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的李某涉嫌利用影响力受贿案成为全国首例司法机关办理的利用影响力受贿案件。“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这一新罪名同时进入公众视野。�6�1据报道2006年深圳某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某从南阳市某银行得知该银行想处置所持有的一地产股权等资产包便找到时任其公司开发部经理、同时也是南阳市某银行行长贾某妹夫的李某让其利用亲戚关系从中联系收购。2006年10月李某与张某一起找到贾某挑明此事。后深圳某投资公司与南阳市某银行顺利签订了8565万元的资产包转让协议。在仅付了1065万元的情况下贾某即违规将该

资产包全部过户给深圳这家公司。随后深圳这家公司处置了该资产包部分股权获得了巨额利润。张某为感谢李某给其现金200万元和自己开发的部分房产。李某在购买时少付购房款1000万元并于2009年7月办理了过户手续。�6�1基于此为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刑法》进行第七次修改将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作为受贿定罪处罚。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6�1值得注意的是按民法通则的规定“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关系密切的人”是一个包括范围更广的概念“关系”是否“密切”主要是看双方平时的关系如何。因此上述人员有时虽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也能构成受贿罪。�6�1�6�1三

三、、正当防卫的界限正当防卫的界限�6�1�6�1我国刑法第我国刑法第2020条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条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

2.文字学专题讲义 篇二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专题测试(五)

一、选择题

1.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立即开始了殖民扩张与掠夺,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故选D。

答案 D 2.1494年6月7日,经过一年的谈判,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两国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一个拿走了东方,另一个把美洲抱在了怀里,由此开创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先例。不过,这两个国家都没有遵守承诺,互相在对方的半球内楔下“楔子”,这两个“楔子”分别是()A.菲律宾、巴西

C.台湾、古巴

B.马六甲、墨西哥 D.葡萄牙、西班牙

解析 题干中所说的“在罗马教皇主持下瓜分世界”的两个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葡萄牙殖民的地区主要是东方的亚、非等洲,西班牙则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但葡萄牙人在美洲占领了巴西,而西班牙人则在东方占领了菲律宾。故选A。

答案 A 3.把“海上马车夫”赶下“海上霸主”地位,自己成为“海上霸主”的国家其最高的国家领导人是()A.克伦威尔

B.查理二世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C.威廉一世

D.议会议长

解析 第三次英荷战争正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其领导人是国王查理二世。

答案 B 4.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件事,不同史观的人看法不同,代表印第安人观点的看法是()A.发现无主土地

C.劳动力的供给地

B.发现新大陆 D.噩梦开始了

解析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A、B代表欧洲人的看法,美洲对他们来说既是新大陆,也是无主土地,当然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不应该算是“人”;C是欧洲人对非洲的看法;只有D才符合印第安人的看法,因为他们遭到欧洲殖民者的奴役和屠杀。故选D。

答案 D 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解析 从材料来看,涉及的时间段是“1500至1763年”,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兴起,因此从1500~1763年,许多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还没有出现,也就不能密切国际交流。故选C。

答案 C 6.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欧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解析 人们之所以认识不到世界的整体,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自然环境的阻碍,再加上当时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使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

答案 B 7.19世纪70年代以后,苏伊士运河开通,上海至伦敦、旧金山的电报线路接通,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列强经济侵略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将更加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A.司法干预和政治操控

C.调兵遣将和军事侵略

B.文化渗透和思想控制 D.商品倾销和原料收购

解析 要准确抓住题干的关键性的词语“从经济侵略”,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D是关于经济的,故选D。

答案 D 8.在开辟新航路的西方探险航海家中,曾经到达过亚洲的航海家是()

①达·伽马 ②迪亚士 ③麦哲伦 ④哥伦布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A.①②③④

C.①④

B.①③ D.②③

解析 ①到达过印度;②发现了非洲的好望角;③进行的是环球旅行,到达过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地区;④发现的是美洲。故选B。

答案 B 9.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这句话说明了()A.哥伦布发现美洲为地理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B.哥伦布的远洋航行体现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要求 C.哥伦布发现美洲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解析 哥伦布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冒险、探索世界和个人奋斗而发财致富的精神,与封建社会的保守、落后、人服从神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当哥伦布实施自己的抱负的时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开始。故选B。

答案 B 10.1757~18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的财富达10亿英镑。公司职员、殖民军头目克莱武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变成腰缠20余万英镑的阔佬。这实质上说明了()A.东印度公司的经济效益非常好,职员待遇高 B.只要肯努力、肯冒险,穷光蛋也能变成阔佬 C.印度极为富有,是投资的好地方 D.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进行了野蛮的掠夺

解析 首先要准确掌握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它是一个拥有特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权的殖民贸易机构,其目的就是对东方和印度进行殖民掠夺。故选D。

答案 D 11.美洲是世界上居民人种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美洲的种族分布变化最大。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欧洲移民拓殖 ②种族杀戮 ③黑奴贸易 ④美洲战乱频繁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进行移民拓殖、种族杀戮、黑奴贸易,导致了美洲种族的重大变化。故选A项。美洲自身的战乱与种族变化没有关系。

答案 A 12.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A.开辟新航路 B.机床的发明

C.建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D.改良了蒸汽机

解析 从题干中的“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基础”可知提供的是动力机械,故选D。

答案 D 13.“实行门户开放并允许自由贸易的都市和国家,不但没因此种自由贸易而灭亡,而且因此致富。”这段材料属于()A.民主化改革政策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C.社会福利制度

D.“炮舰政策”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自由贸易对国家带来的好处,故选B。答案 B 14.19世纪中期,随着某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其野心也不断扩大,开始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提出了新殖民主义——“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19世纪末更明确提出了“自由贸易”原则和“门户开放”政策,这个国家是()A.美国

C.日本

B.英国 D.中国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太平洋商业帝国”“自由贸易”和“门户开放”即可判断该帝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美国。

答案 A 15.下列关于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掌握海上殖民霸权的时间对应正确的是()A.16世纪——荷兰

C.17世纪——法国

B.17世纪——西班牙 D.18世纪——英国

解析 西班牙于16世纪夺得海上殖民霸权,荷兰于17世纪夺得海上殖民霸权,英国于18世纪夺得海上殖民霸权。

答案 D 16.参加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可能()①乘飞机飞抵巴黎参赛 ②脚穿塑料胶鞋出现在赛场 ③用手机电话询问比赛相关情况 ④乘坐轮船到法国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②④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解析 飞机是1903年发明的,手机是信息革命的产物,都应排除。故选D。

答案 D 17.如图是英国出现的纺织工场和纺织工厂,16世纪前者占主导地位,18世纪后后者占主导地位,二者最大的区别是()

纺织工场

纺织工厂

A.生产方式不同

C.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

B.雇佣工人方式不同 D.工人的地位不同

解析 纺织工场是手工工场,工人用手劳动,纺织工厂是用机器进行生产,故选A。

答案 A 18.17世纪中期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而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却颁布了“禁海令”和“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因素

C.市场因素

B.政治体制 D.思想观念

解析 紧扣“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思考,可知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因此克伦威尔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同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封建王朝多次颁布“禁海令”,故选A。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答案 A 19.美国的垄断组织(漫画)参议院大厅里,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一些参议员,他们在开会时还不时向后张望,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大厅后面的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这说明()A.美国产生垄断组织

B.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政治生活 C.垄断组织促进了经济发展 D.垄断组织代表人民

解析 议员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权力行使国家立法权,而图中的议员只是傀儡,从而说明了垄断组织遥控了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

答案 B 20.(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考查殖民活动的目的。“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表明殖民扩张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

材料二 „„有如上述,早已停止由公社使用的土地,以及在半年内由公社使用的田地,自8月1日起由公社使用的草地、公社牧场与放牧地都交错在一起,使其各所有人均感不便,但若由各土地所有人和一切其他利害有关人等按其对土地不同的权利、份额和利益划分应得地段,将这些土地分割并以栅栏圈围,则对他们均将大为有利。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此种分割、划分地段并加圈围虽使一切有关方面均得其利,但必须在国会协助下执行。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1849年,已实行几百年的《航海法》被废除,这是另一个标志,表明①的原则被彻底认可。1852年议会发表一项原则表明,称①是英国的国策。英国由此而进入②鼎盛时期。

——《英国通史》

材料四 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意识提高了英国人的认识水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由经济模式与生俱来的缺陷,在20世纪给英国,也给世界带来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强国?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推动圈地运动发展的?这一运动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怎样的联系?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横线上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19世纪后期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解析 本题以英国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第(1)题,结合《航海条例》颁布的目的和影响回答。第(2)题,依据材料二“必须在国会协助下执行”信息和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概括回答。第(3)题,结合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概括回答。第(4)题,依据材料四“德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由经济模式与生俱来的缺陷”等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1)注重海权,拓展海外市场。

(2)推动:英国通过国会立法形式来推动圈地运动发展。联系: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如,市场、劳动力等)。

(3)①自由贸易;②自由资本主义。根本原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不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被后来的美国和德国迎头赶了上来;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更是规定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并要求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材料三 “新大陆的银„„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大体上也是以银的买卖为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媒介。”

——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白银流向的哪一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说明白银在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替人做嫁衣裳”即西班牙掠夺的财富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第(2)题,中国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材料二、三中概括原因。第(3)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外流,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第(4)题,依据材料三中“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系起来,大体上也是以白银的买卖为媒介”信息概括。

答案(1)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西欧其他国家及中国,在世界市场中陷入边缘境地。

(2)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

(3)从西方国家流入中国到从中国流向西方国家。中国对外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资金缺乏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3.文字学专题讲义 篇三

明日黄花 【√】 昨日黄花 【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

外延

2004年考纲把“成语”这个专题名改称为“熟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广义成语,比如四言成语和杂言的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也就是古往今来贴近口头表达的凝固短语或短句。

(1)四言成语

在劫难逃

玲珑剔透

稍纵即逝 弄巧成拙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2)三言惯用语

莫须有

落水狗

病西施

不倒翁 闭门羹

避风港

变色龙

扣帽子 东道主

豆腐心

独木桥

独眼龙 恶作剧

耳边风

耳旁风

二百五

(3)杂言熟语 小巫见大巫

世上无难事 既来之,则安之

五十步笑百步 冒天下之大不韪

是可忍,孰不可忍 清官难断家务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歇后语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红楼梦》)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红楼梦》)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水浒传》)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国演义》)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西游记》)

学习重点

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 辨析容易混解混用的成语

造成误解误用的四个原因:

(一)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二)张冠李戴,对象错位

第页

(三)褒贬模糊,色彩混搭

(四)生造结构,矛盾重复

(一)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神情。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

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粗茶淡饭:粗:粗糙、简单;淡饭:古时盐比较匮乏,穷苦人家买不起,因此只能无盐下菜,称为淡饭。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意兴阑珊:阑珊: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兴致将尽,玩乐快要结束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讳莫如深: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七月流火

尾大不掉: 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瓦釜雷鸣:瓦釜,砂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犹言“小人得志”、“庸才显赫”。

从善如流: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流水一样,比喻迅速。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为人说项: 为:替;项:唐朝项斯,字子迁,为杨敬之所器重。指替人说好话。

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望穿秋水:

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第页

(二)张冠李戴,对象错位

示例:鸠占鹊巢(家宅

土地

产业)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

涣然冰释(疑虑

嫌怨

困难

误会)【文学艺术】

不落窠臼: 窠臼:窠,鸟兽巢穴。臼,舂米器具。比喻老框框。不为陈旧格式所束缚,具有独创性。

含英咀华:解释1: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解释2:指嘴里含的花朵,品味花的芬芳。后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所包含的精华.鸿篇巨制:鸿:巨,大 篇:篇章。制:写作,也指作品。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力透纸背:

1、力:笔力;透:穿过。用毛笔写出来的作品,在宣纸的背后,能够看到写字运笔时笔锋留下的墨线。形容写字、画画技巧精湛,力道十足。

2、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手送目挥: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不瘟不火: 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

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倚:靠。

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第页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夫妻或异性】

相濡以沫

相敬如宾 破镜重圆

比翼双飞

青梅竹马

藕断丝连

耳鬓厮磨: 鬓:鬓发;厮: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男女相恋的亲密情景。

举案齐眉: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两小无猜: 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也形容男女从小感情好,纯真的感情。

【从政理政】

宵衣旰食: 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日理万机

励精图治

【非常处境下】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处之,像往常一样。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

谈笑自若: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比喻遇事镇定。(自若:跟平常一样。)

处之泰然

【人际交往】 忘年之交

胶膝之交: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故把志趣相投、亲密

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

刎颈之交

【杂录】

虚怀若谷,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老气横秋: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本义:老年志气横贯秋空,形容气概雄浑、豪迈。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年轻人缺乏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第页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而一些媒体多用其指惊人消息,属误用。

让梨推枣: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也有父亲之意;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甘之如饴: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仿的崇高德行。

汗牛充栋,栋:栋宇,房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

(三)褒贬模糊,色彩混搭 ⑴ 容易褒词贬用的

呆若木鸡

雨后春笋

微言大义

蔚然成风

震撼人心

蔚然成风

苦心孤诣

叹为观止

胸无城府

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横刃的斧头(可以简单理解为像锄头的锐器)。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又说技巧熟练,大胆、快捷而有力。有时也用于形容自信。:

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有口皆碑:碑:危言危行 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毁家纾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指不惜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大义行为。

平分秋色:平分秋色是成语,意思是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凤毛麟角:凤毛麟角和“百里挑一”都具有出众;难得的意思。但凤毛麟角的应用范围不限于此;还可以形容具体的物品珍贵而稀少。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仿的崇高德行。

第页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

⑵ 容易贬词褒用的

守株待兔

无所不为

喋喋不休 冠冕堂皇

始作俑者

弹冠相庆 趋之若鹜

城下之盟

顶礼膜拜

半斤八两

改头换面

面目全非

兴风作浪

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附庸风雅: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挖空心思:含义是“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含贬义。

以邻为壑: 壑:深谷,深沟。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凡将祸害嫁于邻居或他人身上,皆可用此语形容。

大腹便便:腹,即肚子。便便:肥胖的样子。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或者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现比喻一项工作中规中矩,了无新意。

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评头品足:品:评论。原指轻浮、无聊地评论女子的容貌。现泛指对人对事多方挑剔,随便评说。

大放厥词: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东窗事发:比喻阴谋已败露。

官样文章:旧指官场例行的公文,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语,多内容空洞。比喻内容空洞、徒具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或空话。

沆瀣一气:夜间的水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第页

擢发难数: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擢:拔。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

巧言令色: 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死灰复燃:比喻因某种原因而失势的人又因某种原因而重新得势;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聚集起来;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比喻本来的念头、愿望又重新出现。

如丧考妣:丧:死去; 考:父亲,现在指死了的父亲;妣:母亲,现在指死了的母亲。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

推波助澜: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

长篇累牍:篇幅很长,内容很多。

党同伐异:党:偏袒。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连篇累牍:累:重叠,堆积;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多为贬义)

倾巢出动: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或指全部出动(贬义)

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霭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

(3)可以褒贬两用的

灯红酒绿

独善其身

规行矩步 翻天覆地

肝脑涂地

呼风唤雨

淋漓尽致

如虎添翼

标新立异 四平八稳

天马行空

咬文嚼字

左右逢源

信誓旦旦

引火烧身 瞻前顾后

登峰造极

按部就班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第页

沙里淘金:比喻好东西不易得。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选择精华。

行若无事: 行:行动,办事;若:好像。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生动细致,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四)生造结构,矛盾重复 ⑴

漠不关心(百姓疾苦)

妄自菲薄(个人的出身与处境)司空见惯(了这些街头骗局)耳濡目染(一幕幕感人情景)出奇制胜(了强大的敌手)

视而不见(社会上充满正能量的好人好事)变本加厉(了许多不良习惯)痛心疾首(一切黑恶势力)(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效果)可见一斑

难言之隐(的苦衷)殚精竭虑(地思考)忍俊不禁(地笑了)刻骨铭心(地难忘)

当仁不让(的责任)龙飞凤舞(着风采各异的签名)津津乐道(地说)责无旁贷(的义务)

(海内外)闻名遐迩 接踵而至(地闯进来)(人民)生灵涂炭(一双明眸)望眼欲穿

(浑身)遍体鳞伤(目前)当务之急(的问题)(可以)堪称一流(让人)贻笑大方(迅速)立竿见影(过分的)溢美之情(担子)任重道远(众多)莘莘学子(们)(还能)记忆犹新(特别)穷凶极恶(正)方兴未艾

(在心里)由衷感激(独自)孑然一身(普通的)芸芸众生(逼得)穷途末路(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 ⑶

(一位)莘莘学子

(一位穿着入时)浓妆淡抹(的女子)(大家)见仁见智(达成了共识)(其实贪官们在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

4.文字学专题讲义 篇四

专题讲义

1.所谓一般论述类文本就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文章,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同学们对这类文章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所给的材料大都是些令人眼生的研究性论文,但是不管怎样眼生,它总是议论文。

具体考查内容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和C级分析综合。

2.选材特点突出。一是范围广泛。选文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

一、考纲要求

2013年语文《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义包括字面义和文中义,特别要注重文中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表层义和隐含义,特别要理解透隐含义)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实用类文章中的概念、观点的内涵归纳整合,文学类作品中的内容条陈梳理)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篇章结构;怎样论述的,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照应,过渡。)(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章写了几方面内容,或写了几成什么意思;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观的,主观的,或显性的,隐性的)〗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欣赏什么,摒弃什么。)

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

二、试题设置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此类题目命题总体特征: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误点。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二)、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考纲阐释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什么叫概念?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的是: 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如何掌握“文中”二字?首先要清楚: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做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其次,“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解;其三,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一)指代型词语

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文章中的指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解答指代词语类问题要注意:

1、文章中运用指示代词,是为了语言表述的简明。指示代词运用于同一事物反复出现之时,所以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句或上文入手。解题时,我们必须着眼于上句或上文,由近及远地去寻找。

2、指出代词的指代内容这一类试题,一般来说,难度不大,但也有两点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位置看,有近距离指代和远距离指代;二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内容含量看,有单纯因素指代和综合因素指代。

做题时,能很好地分清近距离指代和远距离指代,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准答案的信息来源,从而准确作答;如能很好地分清单纯因素的指代和综合因素的指代,则有助于我们对指示代词理解得全面,不致遗漏信息要点。

(二)概念术语型词语

概念术语型的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解答概念术语类问题要注意:

1、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2、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缩小。

3、联系语境理解。汉语词语总是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悖逆原意、将可能性变易为已然性)

解题方法:

1、看位置分析词语的指代义

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用“代入法”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义和文意。

2、看语境

分析词语的情景义

情景义是语言环境的产物,有着灵活性和独创性,重点分析词语的原意,愤青词语情景义产生的类型,联系文章背景。

3、看效果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安徽卷)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可能不理解某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在论述类文章中,“重要句子”一般指的是:

第一,揭示段意。常常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或带结论性的句子。

第二,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此类句子主要是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的提示性或结论性的句子,或文中带概括性的语句。

第三,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中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解答重要句子含意类问题要注意:

1、理解句子首先从句子本身入手,抓句中的关键词。

2、理解句子还要从分析句间关系入手。分析句间关系就要找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并分析它在这个特定位置上所辐射的“势力范围”。在这样的基础上分析其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3、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要理清主干和枝叶,先进行语法分析,再进行意义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划出主干和枝叶,抓住标志性的词语;对于复句,则要弄清分句间的关系。

(2012广东卷)

三、本大题 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答案】BD 【解析】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C项绝对化表述错误,原文是“体现负责”,并非“就是负责”;E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知。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

【答案】①第一个 “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② 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解析】本题 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找到答题 区域在第四段以及第五段。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是辨析驳斥类的文章,还有对方的或其他人的不同观点。要阐明自己的看法,就得有根据,所以支撑观点的一些说法也很重要。

这些就构成了文章的多方面的复杂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遵循以下答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

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的指向至关重要。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这里需要了解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

①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减损或扩大; ②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意的变化;

③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

④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⑤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第四步,整合信息,判断作答。

(2012辽宁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答案】A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本能力点在近十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率不到30%。不管怎样,作为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同学们必须掌握。我们可以大体了解这个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就是要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组织文章和按照怎样的行文脉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对论述类文章的考查来看,如果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那么分析文章、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只作为答好某些题理解上的基础。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

简而言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概括段落中心

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主体段落一般包含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分,或者减掉终结部分,但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概括段落中心,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没有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

(2012山东卷)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答案】B

【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B项对应文本“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项对应文本“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D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答案】C

【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C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D项对应文本“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答案】A 【分析】“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但各个段落的中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等。在罗列全文段落中心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并组合段落中心,形成更为概括的内容要点。

(三)概括中心意思

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论者对议论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把握文章中心意思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选用这一策略要跟对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把握相联系,使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协调一致,当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相冲突时,要在整合局部内容要点的基础上调整整体认知。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在把握文章各个局部内容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并加”(把并列的内容要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要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在论述类文章阅读中,要把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

1、从核心语句突破

文章中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2、循主要线索突破

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方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

3、层层概括突破

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

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其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义,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

(2012全国大纲卷)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第一段)“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湖北卷)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态度的反映,对文本的阅读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态度的分析。一般来说,在社科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比较鲜明的,这些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要抓住了上述两类中心句,就可以做到。但具体到文章局部,分析概括作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态度,就要下一番思考的功夫。阅读时,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意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的表达意念,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2012辽宁卷)┉┉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3.【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

四、解题方法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方法——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

1、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2、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3、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4、比(干扰项)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忠实于原材料 ③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⑧有与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⑨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先期:事物发展的前阶段时间或某一历史时期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情况。

后期:事物发展的后阶段时间或某一历史时期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情况。

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⑩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11)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其他雷区如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自相矛盾、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

【小结】审清题意和要求;看清文中有没有;弄清概念莫发;修饰词语勿遗漏;“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不调头;夸大作用是吹牛;外延改变也是错;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例文: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设题:防止减压病可以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760毫米汞柱。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例文: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设题:相信我们能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及核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就能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例文:《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

设题:华夷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标有长城(包括汉长城在内)的全国地图。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例: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题:因为在座舱里的行走范围是立体的,所以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例:如今有一种重智商轻人格的偏见,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长,知识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么人格、品德已经过时。其实,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

题:作者认为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人才?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例:想像除形象到形象外,也能由形象上升到理念。题:触景生想型的想象有几种情况?(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类型题拓展] 例文:想象有时会反激到另一方向去,这也是一种思维规律,想象领域也很广阔。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的“怕春”很容易引起人“喜春”、“伤春”的对比思考。

设题:作者引用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一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注重提炼概括观点:

①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

如何辨析?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关注“在排他中提出自己看法(观点)”的情况,即在带有某种否定意味的表述中包含性地提出自己的说法(观点)。

②学会利用“反思”的方式进行筛选、整合信息,即抓住否定意味的词语利用“正反相对”原理的判断推想,或者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反思”。

抓住否定意味语句,运用“反思”作答 例:根据文本回答:专家应该怎么做的?

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但以上这些专家学者的表现,更像是表演。这种“专家秀”直接玷污了专家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义和学术操守。

这段文字揭露、批评了某些专家学者的“反面”形象,如果要根据这个材料来提炼、概括关于“专家应该怎么做的”观点,就可以利用材料批评的切入点(注意文中黄色字)转化为与其对立的表述。这就是运用“反思”作答的思路。

(答案:作为专家就应该有良知、讲道义,应该坚持学术操守,远离“利”的诱惑。)

3、答案规范

1)注意答案的组织顺序及角度 示例:《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问题: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①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②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要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依据。(③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逻辑渐进)

【解析】该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也涉及行文思路的把握,还有探究能力。参考答案要点三应是本文最主要的观点,中心观点。而要点一和二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观点。

2)注意角度与完整性

示例《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问题: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以增强个人免疫力。(2)要满怀生活的激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3)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等等之间的关系,为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

3)注意信息的整合 示例:

我年轻初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这段话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注意把握句间的并列关系,以相同或相似的标志词语作引导,把相关的句意归并起来,概括得出这段话要表达的道理。)

参考答案:基于作品的独特性与个性去把握其全部的美与魅力,是人们追求的同一目标。

4)注意正面肯定作答

示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

错例:中国古诗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答案: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示例:《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一文提倡什么观点?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在文中,作者主要是谈愚昧、黑暗如何危险,禁止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有何危害。如果照搬原文语句就不能切合讲“提倡”的角度的。

错例:本文提倡不要借口危险思想来禁止言论自由。

从“提倡”一词的使用要求看,如此说法不能成立。这就需要调整表述角度,进行转化性表述:提倡思想、言论自由。

方法小结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2012.8.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30分钟练

四、(2011?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否就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让人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但以衡量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创新大国”。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60%~80%仍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清单”:中国科技投入年增20%,科枝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部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选自2011年02月24日《人民日报》)10.下列对“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素养是一项基本公民素质,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来衡量。

B.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C.应该明白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

D.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对科学技术能持怀疑态度,对于媒体信息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解析:A项说的是科学素养的内容,不属于“我们所需要的一些具体的科学素养”,答非所问。

答案:A 11.从原文看,下列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公民科学素养发展却不能与之同步。

B.面对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炒作,显示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C.离开公众素养这个科技发展的土壤,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也不可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D.中国在专业层面上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而非“创新大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解析:C.“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太绝对,原文“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显示凭借少数科技精英有可能创造重大科技成果,只是不能长久不断的涌现。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一项是()A.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较低,相当于某些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B.正确判断简单的科学问题,不能说就具有科学素养。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步,是一个重大命题。

C.对于科学素养,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是不能隔离的,两者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不会参与创新。

D.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而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解析:C.是“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而不是“不会参与创新”。答案:C

五、(2011?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二次质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 刘续兵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

有改动)13.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析:A项,这是现象,B、C、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有明确主张和深意,都是原因所在。

答案:A 14.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的含意的一项是()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解析:B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价值。A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系;C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这样”呼应题干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D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答案:B 1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解析:B.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A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选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因果关系错乱: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D.“兵连祸结”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答案:B

六、(2011?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二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 题。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1.3.22,有删改)16.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解析:B.“艺术作品”应是“非凡的艺术作品”。C.“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D.不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

答案:A 17.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人纯粹的美的领域。

答案: C(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1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上一篇:创业者如何学习创业下一篇:爱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