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目标评价检测(精选6篇)
1.六年级语文下册目标评价检测 篇一
一个有目标的人和别人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在纷纭杂乱之中,仍然不迷失方向,他可以操纵自己而不被别人所操纵。
多数人在人潮汹涌的世间,白白挤了一生,从来不知道哪里才是他所想要到达的地方,而有目标的人却始终不忘记自己的方向,所以他能打开出路走向成功。
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先建立目标,然后用冷静执着坚强和乐观,来做我们的守则。
一个人活着没有目标,他就会彷徨,苦闷与不安,唯有了解了自己所要的生活所要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之后,他才会觉得他的生命充实和有意义。
凡事要往大处着眼,要从小处做起。不肯从基本功上下工夫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不要说“寸金难买”了,多少人想为一口苦饭卖掉一生的光阴,也还是没有人要的。
2.六年级语文下册目标评价检测 篇二
一、语文习作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绝大多数的学校中,尽管部分教师采取学生互评的习作评价办法,但是“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传统评价模式仍占主要地位。这种评价模式的弊端在课改的进程中慢慢显现,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作文习作停留在完成写作的层面,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讲,现阶段的语文习作评价体系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评价主体
通过与全年级老师座谈,发现有85%以上的教师采取“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传统评价模式;13%的教师会采取学生互评或是学生自评的办法;仅有2%的教师会要求家长参与到学生写作的评价工作中。这一结果说明教师仍是作文评价的主体,说明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而且是相当重视的;但是却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修正的热情,使学生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同时学生也失去了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家长也应该发挥其监督与督促学生作文学习的作用,只有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种评价模式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长此下去可能会使教师疲惫,进而影响教师对批改作文的热情。
2.评价内容
对小学作文的评价主要有字体是否漂亮、句子是否通顺、是否使用多种写作手法、谋篇布局是否合理、中心思想是否明确等等。学生在自评或是互评时,关注最多的是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等,都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由于家长不具备有专业的素质,因此,在辅导孩子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停留在细节处,对孩子文章的整体把握、思想情感的传达等方面欠缺;教师在进行作文评价时首先关注的是中心思想是否明确,其次是文章层次、写作亮点、知识运用等整体性的东西,虽然也关注错别字、语句等,但是由于工作量大,很少能够做到细致地修改,而且教师对学生作文知识能力运用的关注度要远大于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这一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主要有面批、书面批改、速批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书面批改,其次是面批,只有少数教师会使用速批的办法,由此可以看出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固定。书面批改可以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留下痕迹,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评语来主观地了解到自己写作的优点与缺憾,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起来。但是,书面批改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学生可能会在几天后就忘记老师的评语,并不能真正起到提高能力的作用。面批的方式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是这种一对一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而且能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所起到的效果是最好的。速批在教学中是很少有老师用到的,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进行写作,虽然只是一小段话,但是这种训练对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4.评价形式
首先,分数评价法。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形式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反映的,得分较高的学生意味着写作能力稍强些,得分低的学生意味着写作能力稍差些。通过成绩评定这一形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处于高分和低分的人数都不是太多,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人数较多。其次,等级评价法。笔者认为等级评价法在某些时候与分数评价法是相似的,然而等级评价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细分不太严格。但是,等级评级法在维护学生自尊心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最后,成就评价法。绝大部分教师会注意到学生参加征文活动的获奖情况,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肯定,同时也会激励那些没有成就的学生加油,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二、语文习作评价的改进措施
既然语文习作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鉴于新课改阶段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改进或纠正,使习作评价体系更规范、更科学,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首先,加强读、写能力。写作的技巧、语言文字来源于课堂,认真学习与理解课堂中的写作技巧与结构,并仿照课文写一段相类似的话语。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并灵活地应用到写作中。其次,加强课外阅读。增强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汇,提高文章的美感。最后,加强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素材是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往往学生的素材比较单一,作文中所用的例子都是重复出现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面窄、社会实践少。因此,大量的学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丰富题材的有效途径。
2.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掉修改这一环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较多的修改练习,慢慢培养他们的修改意识和修改习惯,同时向学生讲明白作文修改的关键点都有哪几方面。修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自改与互改。完成写作之后要进行自我修改,修改错别字、病句、文章结构等;之后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同学之间进行再修改,通过发现别人的问题来警戒自己不可以犯同样的错误,并对同学作文进行评价,写出评语。这一办法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最好办法。
3.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现阶段作文评价的方法以书面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法为辅。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写作方面真正获得提高,教师就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面评”这一方法,虽然有些耗时,但是采取一对一的辅导形式,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语句或是文章布局或是中心思想把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牢牢地记住自己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与提高。与此同时“速评”这一方法也是值得提倡的。就本节课所讲的词汇或是写作技巧进行联系,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写出一段话,并进行点评,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是很好的。
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三
精兵简( ) 天( )海角 鱼( )而入 专心( )志
五( )四( ) ( )( )起敬 ( )拥而至 ( )无虚席
1.含有数字的词语是 ,这样的词语我还能再写两个: 、 。
2.“像游鱼那样一个一个进入的孩子们对山洞心生好奇而又有些紧张。”这句话画线的部分可以换成词语“ ”。
3.选择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
五、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住薄#?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英国作家雨果写的。( )
2.“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句中的“完全”和“彻底”可以互换位置。 ( )
3.“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中的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 )
4.“孰为汝多知乎”中的“汝”是“你”的意思。( )
六、请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根据提示写名言和诗句。
(1)《左传》中的“ 。”告诉人们做事情应该一气呵成的道理。
(2)春节到了,看到红红的对联,你想到的诗句是: , 。
(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正如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说的那样:“ 。”
2.天空撒满了星星。
把星星当作人来写:
3.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4.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聊天的时候, ;看电视的时候, ;写字的时候, 。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虽与之俱学, 。(选自《学弈》)
一儿曰:“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 (选自《两小儿辩日》)
2.燕子去了, ; ,有再青的时候; ,有再开的时候。(选自《匆匆》)
3.中国古时候有个叫 的文学家说过:人固有一死, , 。(选自《为人民服务》)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认识了一些人物,如 的李大钊、 的周总理;我还知道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 和傣族传统的建筑 ;我从《手指》一文中明白了 的道理。
八、阅读课内片段,仔细答题。(7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桃花心木》节选)
1.“语重心长”的意思是: 。你从“语重心长”体会到 。(2分)
2.文中画线部分的“不确定”是指: 。(2分)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不确定”吗?你是怎样对待的?列举实例写一写。(3分)
九、阅读课外美文,认真答题。(13分)
感 恩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就是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思。
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餐厅就餐时,发现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得到这些孩子的应允,我坐在了他们旁边。尽管我是外国人,可他们还是跟我落落大方地攀谈起来。三个孩子中那个戴眼镜的男孩是哥哥,约摸十二三岁,他的妹妹八九岁,而小弟弟才五六岁。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因此,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旅馆里。
当我问到他们在做什么时,哥哥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疑惑不解,三个孩子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这是为什么呢?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 写给谁的 给妈妈 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 “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
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哥哥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上面写着“草丛里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老师夸我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震,原来这就是他们写的感谢信啊!它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什么好吃的,帮了什么忙,而是把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啊,我终于明白了,感恩不只是感谢父母的关爱,不只是感谢大恩大德,还应该对天天享受到的一点一滴的美好事物心存感激,并体现在行动中啊!
1.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理所当然:
疑惑不解:
2.请在文中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2分)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4.“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思”中“感恩的另一层意思”指的是什么?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用横线画出来。(2分)
5.请你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验,依照文中孩子们写“感谢信”的形式,再写两句。(5分)
十、习作大舞台。(30分)
4.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标准化检测题 篇四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标准化检测题班级
姓名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0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你按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恰当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四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寺sì院
炊cuī烟。
B.橱chú窗
食醋chù。C.风筝zhenɡ
机械xiè。
D.卓zhuó有成效
哄hònɡ堂大笑。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锻炼
枯萎
水饺
三翻五次。
B.书籍
衣裙
打搅
受益匪浅。C.搓洗
玩强
荣誉
张灯结彩。
D.捐款
地域
恐布
司空见惯。3.下列词语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个是
[
]A.考验。
B.考试。
C.检验。
D.验证。我虽然没有接受不确定生活的,但是,从老师那、从书本那学到了许多应对不确定生活的经验。4.下列成语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个是
[
]A.意想不到。
B.出人意料。
C.意料之外。
D.置之度外。为了党的工作和革命的胜利,李大钊同志早已把自己的安危,直到英勇就义。5.下面两首古诗各缺一句,与之相配的一组是
[
]芙蓉楼送辛渐
己亥杂诗[唐]王昌龄
[清]龚自珍寒雨连江夜入吴,九州生气恃风雷,平明送客楚山孤。
万马齐喑究可哀。洛阳亲友如相问,我劝天公重抖擞,①
②
A.①一片冰心在玉壶。②任尔东西南北风。B①谁道人生无再少?
②不拘一格降人才。C.①自在娇莺恰恰啼。②总把新桃换旧符。D.①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不拘一格降人才。6.“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摘自《千年梦圆在今朝》)读到这些内容,自然联想到一句古诗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咬定青山不放松。C.不拘一格降人才。
D.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填空题。在每题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的答案。(8分)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2)因为我们是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3)在六年级下册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因为
。第二部分:阅读(40分)
(一)吃袜子的蚂蚁
[美]爱玛瑞·东尼克
①“哎哟!哎哟!”我尖叫起来,“鞋子里有什么东西在咬我!”正在操场泥地上等着跳绳的一年级同学和两个摇绳子的都跑过来,围拢在我身边。老师贝尔小姐听见我的叫声,好像风似的赶来。她开始弯腰仔细检查,正在这时,我又感到一阵新的刺痛。“快!把你的鞋脱掉!”贝尔小姐蹲下来要给我脱鞋。②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袜子上的那些洞。福利救济组织发的袜子穿不了多久就磨破了。那时候大萧条刚过去没多少年,袜子上有破洞在我们家是常事。我绝不能让人看见我那双已经褪色的红袜子上的破洞。但鞋里的东西继续狠咬着我,眼泪从我疼得扭曲的脸上落下来。③校长斯图尔特先生闻讯赶来。“有什么东西在咬她的脚,但她就是不肯脱鞋。”贝尔小姐赶紧解释说。斯图尔特先生满脸疑云,把我抱到他的办公桌上。“让我看一看。”他差一点就把我的鞋子脱下来了,这时我已经看见了破洞……鞋子里的东西咬得更凶了,我也抓得更紧了。④此时,五年级老师沃柏小姐也走进办公室。贝尔老师对她解释说:“我怀疑她的鞋子里有蚂蚁,但她却不让我们为她脱鞋。”沃柏小姐见状用手搂住我发抖的肩膀,凝视着我那痛苦的、哭红的眼睛。“哦,对了,”她好像突然想起一件事似的说道,“我也曾经被那种蚂蚁咬过一次。你们知道吗?它们是吃袜子的蚂蚁。那次当我脱掉鞋子时,那只蚂蚁差点把我的整个袜底都给吃掉了呢!”她冲我们点点头,笑着说,“这一次也肯定是那种食袜蚁。让我来看一看。”她把我的脚后跟从鞋子里解脱出来,“不出所料,食袜蚁已经吃掉了她的一部分袜子。”⑤沃柏小姐扒掉我的鞋袜,把它们拿到灰色垃圾桶上摇晃。两只红色的火蚁掉了出来。一只落在外面的火蚁正要朝墙上爬去,斯图尔特先生一伸脚把它拦住了。我浮肿的脚颤抖着,肚子痛、头也痛。沃柏小姐用酒精棉球擦拭着我火辣辣的伤口。“我想现在快好了。”她说。这时上课铃响起,斯图尔特先生和贝尔小姐匆匆赶去上课了。⑥我那红肿的伤口被抹上酒精后感觉凉凉的,刚才的刺痛也烟消云散了。“你真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小女孩,挨了蚂蚁那么多下咬。我想你暂时还不能穿上鞋袜。”沃柏小姐扶我从办公桌上下来,蹲下身,笑容可掬地望着我说,“放学以后等着我,我送你回家。”沃柏小姐就像和煦的春风,把我小小的心都融化了。⑦我心里明白,是沃柏小姐用她那个食袜蚁的故事挽救了我的自尊心。这位细心的女教师教会了我什么叫同情心。而我在自己后来37年的教学生涯里,也一直以她为榜样,努力做一个对别人的难处感同身受的好老师。(选自《环球时报》2009年8月25日,有改动)
一、选择题。下列每一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你按题干要求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把序号填在[ ]里。(每小题2分,共10分)8.关于“食袜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句是
[
]A.“我”的脚和袜子都是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给咬的。B.沃柏小姐曾经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咬过。C.“我”和沃柏小姐都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咬过。D.“食袜蚁”其实是沃柏小姐创作的美丽谎言。9.“我”不肯让贝尔小姐、斯图尔特先生脱鞋子的原因是
[
]A.“我”袜子上的破洞。
B.“我”脚上的伤口。C.“我”的同情心。
D.“我”的自尊心。10.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说“袜子上有破洞在我们家是常事”原因是
[
]A.经济大萧条,袜子质量差穿不了多久就破。B.经济环境恶劣,生活困难买不起新袜子。C.自然大萧条,劳动强度大,袜子容易破。D.自然环境恶劣,心情不好,不想买新袜子。11.关于“沃柏小姐就像和煦的春风,把我小小的心都融化了”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沃柏小姐的细心呵护,让“我”感到温暖、舒适和被尊重。B.这是一个双重比喻的句子,突出沃柏小姐的细心和“我”的感动。C.作者用春风来比喻沃柏小姐,极力渲染沃柏小姐漂亮,让“我”喜欢。D.极力赞美心思细腻、善解人意的沃柏小姐。12.关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师贝尔小姐听见我的叫声,好像风似的赶来”,这样写更形象突出贝尔小姐速度之快。B.“她好像突然想起一件事似的说道”,突出表达了沃柏小姐因想起“一件事”而兴奋样子。C.“我那红肿的伤口被抹上酒精后感觉凉凉的,刚才的刺痛也烟消云散了。”中“烟消云散”突出地表达“我”的刺痛感消失得快和彻底。D.“斯图尔特先生满脸疑云,把我抱到他的办公桌上。”中“满脸疑云”很形象地写出斯图尔特先生疑惑不解的样子。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3.你认为第⑥自然段画的句子“沃柏小姐扶我从办公桌上下来,蹲下身,笑容可掬地望着我说”关键词是哪些?请用“Δ”标注出来,并说明理由。14.短文出现的人物有“我”、“跳绳”的同学、“贝尔小姐”、“斯图尔特先生”和“沃柏小姐”。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15.短文第③自然段写到“斯图尔特先生满脸疑云,把我抱到他的办公桌上。‘让我看一看。’他差一点就把我的鞋子脱下来了,这时我已经看见了破洞……”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像“我”当时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写几句话。
(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①上海世博会!世界各国最顶尖设计大师,紧紧抓住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上海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域方圆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尽情挥洒着创意、尽情书写着想像力。②我们先来一睹将被永久保留下来的“一轴四馆”的芳容吧。③世博轴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造价近30亿元,是世博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世博轴有许多亮点,如,她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张拉索膜屋面。这一独特的结构,张拉起自由飘逸的白色索膜,让其下人流的来往聚散与自然界水流、气流的飘散汇集相互对应,以富有张力的体形表现出力与美的统一,实现了现代建筑艺术与结构科学的美妙结合。④中国馆堪称一绝。她外观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馆共分三个展区。第一个展区是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东方足迹”核心展区,包括一部电影《历程》;第二个展区是41米处的“寻觅之旅体验区”,游客可以乘坐轨道车游览诸如石桥、斗冠、园林这些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展项;第三个展区是在33米处的“低碳、行动、功能”展区,主要反映中国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东方智慧来破解现代城市节能减排的难题。⑤世博主题馆外形设计从“折纸”的创意出发,屋顶则模仿了上海里弄“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显示上海传统石库门建筑的文化魅力。世博主题馆的南广场、北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将在世博会期间举办各类活动、庆典和仪式。⑥世博文化中心是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永久性场馆之一,造型呈飞碟状,不同角度和不同空间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白天如“时空飞梭”、夜晚似“艺海贝壳”。世博中心也是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建筑之一,在世博会期间将是国家元首级贵宾的会客室、大型庆典的宴会厅、重要论坛的大会堂。⑦各个国家馆造型独特、别出心裁、超乎想像。如,“种子圣殿”英国馆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外部“生长”有6万多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夜间,触须内置的光源可照亮整个建筑,使其光彩夺目。沙特馆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巨船——月亮船,所以被称为“月亮之殿”;芬兰馆宛若一座矗立于水中的岛屿,所以被冠名“冰壶”;俄罗斯馆既似花朵,又似“生命树”……⑧上海世博会除了建筑令人眼花缭乱外,在184天的盛会中,世界各国将用最新的科技、最超乎人们想像的创意,上演一场场无与伦比的视觉听觉饕餮盛宴。
一、选择题。下列每一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你按题干要求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把序号填在[ ]里。(每小题2分,共6分)16.将被永久保留下来的“一轴四馆”是
[
]A.世博轴
中国馆
国际组织馆
英国馆
沙特馆B.世博轴
中国馆
世博主题馆
世博文化中心
英国馆C.世博轴
中国馆
世博主题馆
英国馆
沙特馆D.世博轴
中国馆
世博主题馆
世博文化中心
世博中心17.第⑦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
]A.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B.列数字
打比方
做比较C.列数字
下定义
做比较D.列数字
下定义
举例子18.与“各个国家馆造型独特、别出心裁、超乎想像”中“别出心裁”一词意思相近的一组词语是
[
]A.别具匠心
别有用心
别树一帜B.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独出心裁C.别有用心
触类旁通
标新立异D.独出心裁
别无二致
别具只眼
二、填空题。(4分)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填空。上海世博的位置→()→()→盛赞世博会视觉听觉盛宴
5.六年级语文下册目标评价检测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4.了解一些古今异义的词,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3.明白文中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
教学重难点:
突破字词,理解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1、反复朗读,读顺课文,疏通字词。
2、结合注释和字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3、想想从课文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摻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安全提示:不玩鞭炮 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3)学生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2、匆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思考、领会、勾画词句,疏通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3.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4.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5.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安全提示:不玩火 反思: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 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 教学反思: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入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用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2.反复朗读课文,读通句子,疏通字词。3.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番()锻()勃()委()殃()翻()段()脖()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四、布臵作业
1、抄写生字以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2、第二课时的预习。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4、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概括总结法。2.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无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5、手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过程与方法: 1.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2.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从难忘的第一次中收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叙事具体。
教学难点:从难忘的第一次中收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2.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课时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教案(三维目标、课时目标)63_三维目标
三、自主成文: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六、作业布臵:将修改好的习作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哲理名言,受到启迪。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理解格言和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查阅、搜集资料,了解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2.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4.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3.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4.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5.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三、成语故事
1.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2.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3.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4.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学生阅读。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课文的顺序。
2、想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收集关于春节的资料。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萨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萨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布臵作业
1、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2、文中有许多描写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 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
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 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臵,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臵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教学反思:
7、藏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戏的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2、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查阅资料,了解民间戏剧及藏戏。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检查预习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摼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1.出示研读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①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安全提示:不去河边玩耍
四、布臵作业 教学反思: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写结合,学用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2.说说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臵。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摺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
十三、普二
十五、普二
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臵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臵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教学反思:
9、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读懂课文,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独立阅读,合作探究,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萨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教学重难点: 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习作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2.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教学难点
课外继续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教学准备
了解《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意思;搜集其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预设过程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时学习任务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回顾〃拓展二,主要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并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二、学习‚交流平台‛
1.想一想:学完了第2组‚民风民俗‛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认真读交流平台中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3.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独特民居、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33(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4.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在有空的时候就我们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和本组课文的写法,作进一步的交流。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放声朗读两首古诗,读正确、通顺。
2.根据教师提供的注释,学生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元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一岁——一年;除——去掉;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酒名;瞳瞳——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新桃——新的春联;旧符——旧的春联。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天竺寺——杭州有著名的三寺,时称‚天竺三寺‛,是杭州古代名刹;桂子——桂花;珊珊——同‚姗姗‛,形容桂花簌簌下落的样子;露——露水;华——光彩;不会——不了解,不明白;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
3.学生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说说你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习俗? 《元日》: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等;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秋节赏月的习俗。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并背诵。
6、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学生交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乞巧》等。
四、学习‚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小小的标点,却有着神奇的力量,不信请你读一读书中的故事。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诵读七言和小令,体会不同的韵律;想象小短剧,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境。4.关于标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趣味故事?指名交流
(一人去看一个吝啬的朋友,到了朋友家,下起了雨。这位朋友不想留他吃饭,就写了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他却这样读到:‚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朋友无奈,只好请他吃饭。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
5.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五、课堂总结
针对课堂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
六、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受到的启发、写作特点
趣味语文:标点符号的作用 35 日积月累:积累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有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摿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臵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
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教学反思:
11、灯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 本课生字词,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法:情景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教学重难点:“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38 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小黑板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教学反思: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集体交流探讨法;引导背诵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读感知
《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爸妈妈也曾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1.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2.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3.交流初读收获 a 认读生字词
b 指读课文,校正读音
c 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品析词句,理解感悟
围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层层深入,进行具体表述的?细读课文,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会感受到毛泽东主席语言表达的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为人民服务? a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⑴ 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⑵ 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b 再读开头,感悟写法。(直接点题,亮明观点)c 根据提示背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的,是彻底地()的。张思德同志就是()。
2.读2—5自然段,理解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a 默读,思考: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b 再读,动笔划出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c 根据学生发言,顺势出示:
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先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意思,然后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可联系刚学过的课文里的李大钊、郝副营长等战争时期的人物,也可联系和平时期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人物。)
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围绕怎样对待批评讲了哪几层意思?是怎样一层一层讲下来的?
⑶‚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联系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例,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说说怎样对待别人才是为人民服务。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战争时期,聆听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成立;建国以后,人们背诵着《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换来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今天,你们──21世纪的少年朗读着《为人民服务》,收获到了什么?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读写字词,加强积累
(重点指导‚鼎‛的笔顺,读写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二、品析片段,感悟写法
1.品读课文2.3自然段,说说毛泽东主席在论述‚人死的不同意义‛和‚正确对待批评‛两方面内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说服力的?(引用名言、举例子)2.这两段都围绕中心意思进行了分层表述。再次朗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三、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安全提示:排队不拥挤 反思:
13、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理解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教学重难点: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课前准备:总理工作照片,重点句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2.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
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萩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一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初读了课文,你对周总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深受感动,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b 有感情地读一读划住的句子,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教学难点:积累革命诗歌。因为孩子们不感兴趣。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听写,检查改错
1、听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注意把字写好,注意听写速度。2、对照‚词语盘点‛检查改错。3、全班交流:提醒容易写错的字词。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由交流学习收获
⑴ 浏览本组教材,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收获。
⑵ 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可以从内容、思想感情、写法、议论文特点等方面自由谈论。
2、了解课本‚交流平台‛中小林和小东交流了一些什么?
3、着重交流‚首尾呼应‛的写法: 回顾学过的哪些课文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匆匆》《顶碗少年》。)教师小结: 在我们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交流平台‛也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内容,要体会思想感情,了解人物形象,还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朗读《囚歌》,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了解叶挺生平及《囚歌》写作背景: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军事家,曾任新四军军长。后来被国民党长期囚禁,坚决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这首诗就是他在重庆被囚禁时写的。
3、引导学生谈读了《囚歌》的感受,体会叶挺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⑴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囚歌》。
⑵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抄?并引导了解教材最后‚综合复习‛中《狱中联欢》的对联。
四、学习‚课外书屋‛
1、引入‚课外书屋‛: 从《囚歌》和《狱中联欢》引出小说《红岩》,进而引导读‚课外书屋‛的提示,了解像《红岩》一样的革命题材的小说有很多。
2、自由交流: 说说自己了解哪本小说,或者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形象,借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鼓励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生的好习惯。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合理想象法、感情朗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
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3.比较句子:
(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6.六年级语文下册目标评价检测 篇六
一、字词乐园(18分)
1、读拼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2分)
xiã()作
威()
()助
和()
2、根据拼音写词语。(8分)
guàn
gài
tián jìng
zhàn lán
tún
bù
()()()()
cí ài zhàng
ài
biàn
biã
yǐn mán
()()()()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寒冬()月 银装素()()云驾雾 火眼金()
()然大悟()羞成怒
如火如()明察秋()
4、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狞笑 哄笑 讥笑 冷笑
1、面对敌人的威胁、拷打,方志敏 两声,正气凛然地说道:“我无可奉告!”
2、看到赵本山的小品,礼堂里总是发出阵阵。
3、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奸人的,忍无可忍,就杀死了仇人,加入了梁山农民起义的队伍。
4、面对别人的错误,我们不能,而应真诚地指出。
二、句子天地(15分)
1、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2分)。
春种一粒粟。,死亦为鬼雄。
2、结合事物的特点,把下面的句子写的生动有趣一些。(至少三处)(3分)夏夜是迷人的,萤火虫飞来飞去,青蛙呱呱地叫着,风吹着柳叶,柳叶摇晃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句子。(2分)
-----更多试题资料请关注明师题库(微号:mstiku)更多作文资料请关注明师作文(微号:mszuowen)!-----
(1)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体会句式特点,仿写句子。
理想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理想是通往成功道路的铺路石,理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改错。(错别字、标点、语病共6处)(6分)
“六一”庆祝会上,宣读了优秀少先队员的名单,特别发扬了刘华的先进事迹。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纷纷向他庆祝,刘华十分激动极了,他表明自己的决心:今后一定要再接再励,刻苦钻研,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你一定读过许多名著吧,请你仿照下面甲同学的发言,也用一两句来简述一部名著中的故事。(要求:写出书名、人物和有关情节等)(2分)
甲同学:《西游记》中,机智勇敢的孙悟空识破了白骨精的诡计,三次棒打不同化身的白骨精,最终打死了妖精,保住了师傅唐僧。他真不愧是一位降妖除魔的英雄。
你的叙述:。
三、课文内外(14分)
1、祖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让泱泱中华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美誉。瞧,张志和《渔歌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浓郁江南风味的春景图;夏日,看到“锄头”,我们就会想到古诗“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点出了秋天的无限风光;在一片银装素裹的冬日世界里,我们更会由衷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__ _ ___”。
2、社会和大自然是一本书,一本无字的书,所以说我们要,“,行万里路”。___ 的长江,___ 的三亚落日,___________的烟台的海,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祖国河山的无比壮丽。
-----更多试题资料请关注明师题库(微号:mstiku)更多作文资料请关注明师作文(微号:mszuowen)!-----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似乎。我又感觉要是,准会。这段话主要写了,体现了孔隙 的特点。
4、《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妖精三次分别装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都被孙悟空识破了。我从中认识______________的孙悟空,也知道了 ____________的白骨精。这部小说中还描绘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__________的______ __,__________的______ __。(填四字词语)
5、吴国少年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成语)的故事巧妙地劝阻吴王攻楚,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四、快乐阅读(23分)
(一)《烟台的海》节选(11分)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níng nín)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qiâ qì)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 慰)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恋 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2分)
2、解释词语。(2分)
前赴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从句中“数百米重”“十几米远”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竟”你读出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更多试题资料请关注明师题库(微号:mstiku)更多作文资料请关注明师作文(微号:mszuowen)!-----
4、如果把烟台的海比作一个人,那么,春天烟台的海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夏天的海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烟台的海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这段话中把涌浪比作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6、烟台的海就是山东烟台北面的_________海。(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小小的米兰花,细微得像碎玉米的米兰花。你总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小小的米兰花,你(牵引、牵扯)出我多少衷心的思念。看见你,我总是想起小学时第一个老师,那个美丽、和蔼,像大姐姐一样的老师。她总是把着我的手写字,她的手总是暖烘烘的。有一次我生病了,她把脸紧紧贴着我的面颊,轻柔的发丝抚爱着我,我心中(洒入、注入)了永存的暖流。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她还送我回家,背着我涉过那条湍急的小河。至今,那条小河还常常从我心里流过,我分明看到小河的浪花飞溅到老师那美丽而和蔼的脸上。
为了山村小学的明天,她散发出全身的清香,飘进农家的幢幢木房,了解我们学习中的疑难,帮助我们攻下一道道难关,直至夜深人静。此时,她却压住阵阵发痛的腹部,拖着蹒跚的脚步(一步一挨、一步三回)地返回在乡间的小路上。啊,敬爱的老师,我多么想放声为您高唱一曲颂歌!
岁月的波涛冲走了我许许多多关于花的回忆,可是小米兰那淡淡的清香却永远(飘溢、飘洒)在我心中„„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1分)
2、将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用“——”划出。(2分)
3、写近义词: 颂歌()疑难()(1分)
写反义词: 高唱()细微()(1分)
4、用下列词语造句:(2分)
(1)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滂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划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1分)
6、本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实际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更多试题资料请关注明师题库(微号:mstiku)更多作文资料请关注明师作文(微号:mszuowen)!-----
7、读完短文,你想起了哪些赞美老师的语言?请写两至三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表达(30分)
生活中,我们一天天在长大,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珍惜幸福······请以《那一次,我懂得了________》为题,你写一写成长过程中懂得的某一种生活道理。注意字迹工整,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字数不少于450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目标评价检测】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试卷09-29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11-30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卷10-15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12-26
2024年六年级语文毕业考模拟检测试卷11-20
六年级下册语文总结12-09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六06-27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07-05
六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11-01
六年级语文下册整体备课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