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怎样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

2024-07-06

第一课 怎样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共2篇)

1.第一课 怎样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 篇一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等)。

一份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

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

1、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

2、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

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

3、自我意识刚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

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反社会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

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

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为受害者呢?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而一些孩子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者,则易成为被动欺凌者。易受侵害的孩子往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性格缺陷,而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家庭影响最深切。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

因此,受害儿童大多来自以下家庭。

类型一:弱势家庭封闭、外来、下岗、贫穷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闭性格。

类型二:富裕家庭喜欢炫耀、露富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抢劫、勒索的目标。

类型三:暴力家庭受到父母暴力行为的影响,孩子也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在互殴中往往也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类型四:单亲家庭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敏感、不愿和别人沟通,缺少家庭管教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害羞、老实怕事;在同学间不受重视,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有身体或智能障碍者;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如有特长、爱张扬的学生易招来“教训”,邋遢的孩子容易成“出气筒”)。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凌,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都是出于孩子之间的社交尝试,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幸的是,当孩子们确实受到暴力欺凌行为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时,又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

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那么作为父母,要能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受到欺负,应当注意哪些潜在的征兆呢?

经常发生的身体征兆 :

1、伤痕与淤紫;

2、衣服被撕破;

3、头疼、肚子疼、胃口差;

4、失眠做恶梦。

而社会性征兆则表现为:

1、不愿意上学或向家长要求转学;

2、经常丢钱或心爱的物品等。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有些父母认为联系侵犯者父母可以对暴力孩子的行为做必要的纠正。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效果不佳。芝加哥教育专家克拉克说:“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在家里学会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除了导致同样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从而吓坏他们的孩子之外,家长们并不能通过开展妈妈或者爸爸之间的交流而加深了解。暴力具有向后传递的特性。它从一代人传到下一代,又从下一代人传到下下一代。一个孩子喜欢暴力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暴徒,而他父亲之所以是个暴徒又是因为他祖父也是个暴徒。”

也有些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大多数父母同时又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

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具体的应对方法可以是:

1、给孩子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3、教育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东西,就给孩子要带到学校去的学习、生活用具上贴上姓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会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

6、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你也许并不希望孩子对侵犯者实施身体上的报复,但情况一旦恶化,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7、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当然,但愿他们不是继续去搜寻下一个目标)。

如果情形继续,让你的孩子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8、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说:你为什么打我,你这样做是坏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9、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

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10、事情发生后,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静,并把发生的情况告诉孩子的老师、咨询员、园长或校长。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严重的暴力行为应以法律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2.第一课 怎样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 篇二

间:2017年10月27日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净化心灵的圣地。然而,近几年来,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给宁静的校园带来些许不安全感。

案例1:2017年4月,一则关于江西丰城一中学女生校园遭多人掌掴脚踹、拽发拖行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此视频内容确有其事,事发学校为丰城市剑声中学。经协商调解,打人学生当场向被打学生及其家长赔礼道歉,并已取得被打学生及其家长的谅解。丰城市教育局正在对相关人员失职、失责进行深入调查,并组织校园暴力事件专项整治。

案例2:2017年4月5日,一段“东临清某中学学生宿舍内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显示多名学生对一名疑似穿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校服的男生呵斥殴打、踢踹、扇耳光,被打男生的衣服上布满脚印和污渍。

案例3:2017年4月,一则“重庆荣昌三名中学生暴打一小学生,6分钟施暴126次”的视频在微博上传播。视频中,打人者对比其矮一头的小学生拳打脚踢并威胁对方不要告诉家长,扬言连家长一起打。

案例4:2017年3月,一段“彭州隆丰中学校园暴力”的视频显示一位黑衣女生在高处让一绿衣女生站好,在随后的三十五秒内扇绿衣女生耳光共计十四次。随后打人女生又对身旁另一短发女生进行脚踹、扇耳光等行为。视频中打人女生不断发出“牛皮呦”、“啥意思”等一些侮辱性语言。

类似的事件越来越多,原本应该用美好、清纯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的与暴力、行凶、杀人等恶性行为联系在一起。而对一幕幕让心滴血的事实,让人痛心,令人震惊。那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校园暴力问题,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暴力)事件?

校园欺凌(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生处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校的青少年学生中,某些学生无端地、长期地挑衅、欺负、虐待、殴打弱小者,如抢夺低年级同学的财物、文具,向弱小的同学勒索钱财,殴打、侮辱、责骂弱小同学,收取“保护费”等。校园欺凌指的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并对个人在心理、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而不敢或无法有效的反抗。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而校园期凌所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校园欺凌不只发生在校园,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随着科技进步,欺凌者利用网络或电信设备以文字和多媒体长期、反复攻击受害人,称为网络期凌。

二、校园欺凌都有哪些行为呢?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结党:孤立、排挤受害者。

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画侮辱画。

12、网上欺凌,即在网址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

从结构上看,校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层次,从身体暴力上看,其表现形式有:扇耳光、拳打脚踢、推撞绊倒、利用刀棍等工具的伤害、自杀、性暴力等。身体暴力包括欺辱、暴力攻击、自杀、性侵犯、财产破坏 5 个维度:

1)欺辱是指利用个子高大、强壮等身体优势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侵犯程度较暴力攻击轻;

2)暴力攻击是指采用拳打脚踢等方式对他人身体实施侵犯并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3)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4)性侵犯指一切与性相关,且违反他人意愿,对他人作出与性有关的行为;

5)财产破坏是指采用一切手段抢夺、破坏他人财物或者学校公共设施的行为。

从心理暴力上看,其表现形式有:嘲笑、威胁、辱骂,散布谣言、孤立排挤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许多针对在校师生的侵害行为,如在网上传播不利于他人的不良信息等各种网络暴力行为也可以纳入心理暴力的范畴。心理暴力包括言语侵犯、人际攻击、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 4 个维度:

1)言语侵犯也可称作语言暴力,是指采用一些讽刺性、侮辱性、蔑视性的语言谩骂、歧视他人,致使他人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语言暴力是用言语的方式对他人采取强制性的语言,是一种口头或书面上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范围内,语言暴力主要是指被害者采用强制性的语言方式,包括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谩骂、嘲笑、诋毁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方式,强制压迫别人接收自身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对被害者的心理或思想造成一定的伤害。语言暴力是一种软暴力,对学生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虽然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不如身体攻击大,但是语言暴力能造成被害者名誉、个人尊严受损,从而使被害者产生性格缺陷,出现自卑抑郁、社交困难等心理特征,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有甚者会由此积怨产生报复心理。受到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往往处于被孤立、被漠视、被排斥的状况,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他人产生敌对心理,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危害。

校园内的语言暴力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具有严厉冲突的言语行为。其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暴力的危害性较大。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语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减少,但是因为无意或有意的侮辱谩骂、嘲笑讽刺等语言暴力,使学生的社会人格受到侮辱,心灵上受到摧残。《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其人格尊严的言行,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依然采用语言暴力的方式侮辱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对学生的言语暴力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引发持久的、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管理。

第二,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语言。学生在玩闹过程中采用不恰当的言语,或是针对性的言语对他人进行侮辱,会对被害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该过程中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存在逆变性,受到言语暴力的学生往往会朝着恶性方向发展,而且攻击性越来越强。随着网络通信、移动通信等方式的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私下交流增多,而且这些交流难以受到管制,因此在交流中容易产生侮辱性语言,对被害人产生严重的影响,引发严重的后果。

第三,教师对教师的暴力语言。教师同时也是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因为教师的工作紧张,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引发语言暴力风险。

2)人际攻击是指通过冷漠、排挤、离间、欺骗等侵犯人际关系的方式,致使他人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

3)压力营造是指通过强迫、威胁、性骚扰、个人领域侵犯等心理压力营造方式,致使他人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

4)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坏的行为。网络暴力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暴力方式,校园暴力行为已经大量向虚拟网络转移。随着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暴力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相应的监管措施较少,网络暴力发展呈现出隐蔽性、发展性的特点,网络暴力正在逐渐展现出相应的威力。网络暴力中所展示的形式有恐吓、恶意中伤、孤立等方法,呈现出语言暴力与心理暴力的特点,比欺压更具有隐蔽性,也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三、欺凌事件中各种角色的特点

1、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且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2、被动欺凌者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3、被欺凌者

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四、校园欺凌特征

1.受欺凌者集中于特定的学生。这些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害羞、怕事,在学校生活中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

2、受欺凌者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与同学相处的技巧,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不少属于身体障碍者、智力障碍者、家庭贫困者、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

3、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往往人数众多,组成严密或者松散的团伙。他们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并得到部分同学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更加暴力。

4、时间长场合多。欺凌事件不是偶尔的一次,而是长时间地针对特定的被害者,也许几周、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5、欺凌事件大多不是发生在固定的场合,而是随机发生在多种场合,如课间休息的教室、学生睡觉的宿舍等。发生在没人的地方、或者是人少的地方。

6、校园欺凌之所以没能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事件总是发生在人少或者没人的地方。这些事件发生时即使有人看见,也被认为是小孩子之间的游戏活动,而不能引起成年人的重视。

7、暴力行为伴随着恐吓威胁的言语。校园欺凌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暴力还包括语言暴力,给受欺凌者起侮辱性绰号,嘲笑受欺凌者某些缺陷,指责受欺凌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8、受欺凌者有可能发生自残、自杀事件。校园欺凌事件表面看是小问题,但是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受欺凌者由于得不到外界的关注与帮助,由最初的外在伤害变为内心的绝望,更严重的可能自杀。

9、加害者不理解被害者的痛苦。在校园欺凌中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甚至违法的,根本不理解受欺凌者的痛苦,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

五、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1、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校园的学生大多数在 10-18岁之间,该阶段的青少年具有生理机能发育趋于成熟、精力充沛的特点,但是该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控能力较差,而且又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当做对他的诋毁,所以产生报复心理,因此该阶段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2、人际交往困难。一部分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内心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具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生活与学习中,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当出现不公平对待时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发泄,容易积累负面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容易遭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教育,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和负面影响。另外,他们容易对他人的建议产生不好的联想,遇到挫折心灰意冷,缺乏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的意识,长期积累的心理不平衡容易引发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3、缺乏理想信念。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对未来的计划较少,从心理上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过程中没有严谨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理想信念。随着目前升学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心理落差较大,在金钱的诱惑下容易发生暴力行为,产生偷窃、抢劫等校园暴力。

4、自控能力差。校园暴力加害者大多数是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他们做事不计后果,容易感情用事,一些小事就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一些学生的情感脆弱,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使这些学生存在“混日子”的观念,自我意识混乱,自我评价不准确,产生享乐的心理需求,为了寻求刺激引发校园暴力行为。

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的孩子很少接受爱的教育,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更不屑于将心比心地去感受被欺负的小孩的痛苦,有的孩子则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习惯于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和支配他人,缺乏包容心,还有一类孩子因为有受欺负的经历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这些都使他们容易欺凌他人。

6、性格弱点,导致了被欺凌“有些学生性格的懦弱,孤僻,不合群,过分敏感,都是他们被欺凌主观方面的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其貌不扬、成绩优秀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成为了主要欺凌对象。

7、法治意识淡薄。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对于暴力行为的后果估计不足,而且对于暴力的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实施暴力前与实施暴力中对所负担的法律责任不清楚,认为所进行的行为不需要负担任何法律责任。

8、个人价值观的误区,当前社会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青少年将个人自由发展当做头等大事,个人主义会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会引发青少年强烈的逆反意识,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引发校园暴力危害。

(二)、家庭因素

1、家长的过度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私自大与冷酷,以及“凡己所欲,己必得之”的心态。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四星拱月”或“六星拱月”的情况非常普遍。6个成年人为1个孩子编织了一张温柔而厚重的爱网,家长对子女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怕掉了”百般呵护,有求必应,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因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又担心孩子吃苦,就用给孩子钱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所谓的“欠缺”而孩子真正缺失的是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私自大与冷酷,以及“凡己所欲,己必得之”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在青少年身上最大的体现就是,攀比心严重。“你穿的好,我要比你穿的更好”的思想在孩子的心中滋生并越发强烈,严重的攀比心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嫉妒的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无法处理好这种情绪,最终变成了怨恨、报复,非常容易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孩子一旦看到别人拥有的自己也十分想要的东西,就想占有它,得不到就可能使用暴力和其他非法手段获取。

2、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目前由于社会情况较为复杂,家长为人处事的态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有些家长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就经常用暴力行为,有时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就大打出手而不是讲清道理,孩子往往模仿家长的所作所为,在学校里也会施行暴力行为。

3、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偏爱,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被人欺负时就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有时孩子在学校里欺负别人时,家长认为孩子小,只是闹着玩,而不加以批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的错误,使孩子在错误的深渊中越滑越远,最终养成动不动就有暴力行为的习惯。

4、家庭的不和睦是校园欺凌行为的温床。

在有的家庭中,有些父母习惯用喊叫或者武力解决问题、夫妻吵架等家庭暴力长此以往,孩子们很可能会不把暴力当回事,完全出于好玩的心理而见怪不怪。所以,父母、长辈有可能无意中就培养出了校园暴力者。而有的是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单亲家庭,与子女缺乏交流,对子女缺乏管教等使得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形成心理的创伤,导致了欺凌心理的产生。

5、家长教育能力有限或放任不管。

有些家庭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去 与孩子沟通,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有的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导致孩子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产生。

6、家庭贫富差距。

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仗着自身的优势,欺负弱者,而家 庭贫困的孩子由于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对金钱的渴望和嫉妒他人,可能会用不正当的方法抢夺财富,伤害他人。

(三)、学校因素

1、教师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偏爱有加,对他们和颜悦色,愿意和他们交流。而对那些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却采用了错误的态度,有时使用惩罚的手段。如果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发生了矛盾,教师自然而然极力批评成绩差的同学,由于教师的偏袒,使得一部分成绩差的同学在心理上将自己划为与教师相对立的一面,本来可以转变的后进生,由于批评不当或不及时,而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为校园暴力埋下隐患。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都投入到智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人生理想,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导致一些学生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而发生暴力行为,有些学生在受到暴力行为威胁时,往往采取以暴对暴的方式,而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师生关系不融洽。有些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关爱,甚至贬低!体罚他们,使学生产生害怕!压抑甚至反抗心理,可能引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3、缺乏法治教育。学校忽视了必须的法治教育,学生不知法就无法很好地判断是非,无法衡量自己的行为将造成多大的后果,因此,欺凌现象的发生和程度无法得到控制。

4、校园暴力预防的资源不足,技能缺失

校园暴力预防是减少校园暴力影响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针对可能发生的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干预,避免校园暴力扩大化,是降低校园暴力危害的主要方式。但是许多校园缺乏校园暴力预防的资源与技能,并未形成完善的预警机制,校园暴力危机无法得到及时的应对,从而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失控。

5、校园暴力的管理不足

校园的教育中,教导主任和班主任同时承担着其他的行政任务或教学任务,因此与学生的交流不够,不能及时发现校园暴力的情况,从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对暴力行为往往采取隐匿不报、私下处理的方式,对学生的批评管理不足,客观上造成了校园制度执行不完善,间接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等待遇、侮辱讽刺等现象的存在,迫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容易成为校园暴力行为的导火索。

(四)、社会因素

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而社会对人的人格、主观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完整意义上的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产物。积极的社会因素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的社会因素容易对人产生消极的影响,虽然青少年对人或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足,但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消极的社会因素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一,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内的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良风气容易对学生产生侵蚀,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诱发校园的暴力行为。由于当前社会风气浮躁、价值观偏差,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对模仿能力较强的青少年而言,社会风气对青少年有明显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负面的样板,从而诱引校园暴力的发生。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当前社会的竞争加剧,迫使学生受到外界的压力,长期的压抑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不平衡,从而引发青少年走上偏差的道路。

2、媒体暴力文化的传播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重大因素。

网络的普及为暴力文化的传播提供土壤,网络上暴力文化盛行,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容易引发暴力崇拜现象,对社会上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产生轻视心理,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差。

由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升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孩子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形形色色的网络媒体、网络游戏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网络媒体中常常有很多暴力元素,其中杀人、抢劫、暴力、色情等情景很常见。信息的快速流通导致网络监管难度大、效果差,青少年由于心理并未成熟,经常受网络暴力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实际上从小就受到暴力行为的熏陶,并慢慢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习以为常,时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这其实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前奏.3、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差

校园周边环境是学生的主要娱乐场所,有的学校周围社会治安差,经常发生聚众打架斗殴事件,不良商人在校园周边建立网吧、游戏厅、酒吧等娱乐场所,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从而为校园暴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场所,对学生的成长提供负面影响,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

六、校园欺凌的危害

1.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校园内的学生是最容易发生侵害的主体,而且大多数的校园暴力都以学生作为侵害对象。从被害人的角度上来讲,身体暴力可以给学生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严重的甚至引发致残致死;心理暴力严重影响被害人的心理状况与情绪状况,往往会造成被害人的情绪不稳、心情压抑、学习积极性锐减,甚至引发轻生。另外,遭受到暴力行为的学生性格容易变化,情绪和心理受到较为严重的伤害,极其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20%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对其身体造成伤害,58%的学生认为带给他们心理上的伤害更大。校园暴力容易引发复仇情绪,从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可能转变为校园暴力的被害者,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校园暴力是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恶性事件,事前防御能够比事后补救显现出更好的效果。2.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是校园暴力的见证者、经历者甚至被害者。教师所遭受的暴力行为危害性更大,往往对教师的身体以及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承担者,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及时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纠偏处理。但是在校园暴力发生后,教师又是一个最容易被指责的对象,成为校园暴力的间接被害者,对教师的前途以及教学心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3.对学校教育教学造成极大威胁

校园暴力不仅对被害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容易使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教师的注意力分散,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学校内的青少年形成团体,将使校园暴力事件持续进行,对学校风气、学校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影响到学校招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4.对暴力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家庭产生不良影响

校园暴力对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家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全国犯罪总量中有一个“17 岁”现象,即青少年犯罪事件中,18 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达到 80%以上。不具有完全民事权利的人实施的犯罪,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家庭承受经济、心理、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压力,从而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校园暴力的被害者家庭承受着校园暴力的间接伤害,造成经济负担,容易对教育失去信心。校园暴力行为对加害者、被害者、见证者、学校以及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七、如何面对校园欺凌

当发生了校园欺凌,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1.孩子如何面对

在面对欺凌的时候,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调整心态,学会一些交际技巧,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应对策略,有效地帮助孩子自行抵御侵犯。

2.家长如何面对

首先要注意观察及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千万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当孩子怎么也不肯告诉家长时,家长应当保持冷静,真诚沟通,耐心等待孩子开口,继续以温和、关切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决定;如果家长觉得问题很严重,建议让孩子信任的其他成年人与孩子交流或与学校直接联系了解在校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等情况。因此家长与孩子应当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真诚沟通,一同对抗校园暴力。

3.教育部门如何面对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场所,不是制裁和改造罪犯的地方,作为学校平时监管要到位,注重日常管理,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让学生调整心态,与人为善,学会交流,培养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同时也要宽容、体谅、理解他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减少欺凌现象的心理基础。要强化校园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手抄报、黑板报及广播等组织形式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学习,让学生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施暴者和学校将会承担怎么样的法律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以及第四十条的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未满8周岁或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的)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民法通则》第十九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具体年龄8——18周岁)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就是说学校如果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就应当对施暴者造成的损害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施暴者除了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外,还有可能触犯刑律,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我国刑法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毒八种刑事犯罪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负完全刑事责任,对所有犯罪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就校园暴力来看,施暴者有可能触犯的有侮辱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如果施暴者已满十六周岁,那么等待他的就有可能是严苛的刑罚。根据罪刑责相适应的原则,即使是老百姓口中“18岁以下的孩子”触犯了刑律,他也要对所犯的罪行承担责任。

九、如何干预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1、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首先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要整顿网络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校园欺凌事件相当一部分是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模仿影视作品的后果,他们觉得其中的行为“酷炫”。针对校园周边的乱象,联合政府部门、家长,对网吧、社会混混聚集地等进行整顿,减少引起校园欺凌的校外潜在因素。

2、做好年轻家长的培训工作。

家庭和学校时未成年人受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和学校都是教育的主体,应共同承担引导孩子成长的教育教育责任和义务。鉴于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理念不新,方法不当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培训对家长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的通知培训,引导学生明确家庭教育的教育职责。学校还可以针对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家长进行跟踪式主题培训,如一年级《孩子入学了,家长怎么办》,二年级《有一种教育叫影响》,三年级《怎样培训孩子良好的习惯》。其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采取家长沙龙,家庭教育小论坛等形式,组织家长间的互助,就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交流,帮组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智慧。

3、构建“家校-师生-父母子女”间的对话协商治理机制

沟通、对话和协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暴制暴、放弃孩子只会加剧校园欺凌的频发。这种对话协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校沟通、师生沟通和父母子女沟通。家庭和睦温馨,父母知书达礼当然是全社会的期待,但形形色色的家庭,委实难言。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加强与家庭的合作,教师要以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学作为一项“良心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能只停留在学业成绩层面,更要关注青少年的思想感情状况,教师要通过谈心、聊天等方式,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和了解,以情感人。

4、建立健全校园欺凌学校内部处理机制

第一、制定学校课程实施制度,重视品德法治教育课程的实施。课程教学应紧密联系青少年生活的实际情况,改变说教式的授课方式,采用教师谈心、学生合作、调查探究等形式,真正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思想得到启迪。学校在采用恰当德育课方式的同时,也要确保开足法治课程,严禁法治课程“让路”考试科目,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法治教育,防范校园欺凌的发生。

第二、在校园暴力被害防控中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首先,规定学校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无暴力的学校。如校方必须要求进入校园所有人员凭证入内、在各个入口必须安装监视设备、建立健全校园暴力应急机制。其次,完善安全教育体系,设计校园安全防暴课程。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且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特征有区别的开展,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被害预防课程。比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学校可与警察联合在学生中开展应对校园暴力犯罪加害的知识培训,让学生识别暴力的形式,告知排除危险的途径。最后,应在学校里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家长、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对学生进行监查,对可能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提供被害预防,对已经遭受被害的学生采用心理疏导等方式,并提供相关法律程序的咨询,妥善处理欺凌事件。

第三、应明确防止校园暴力的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工作,使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方位、多角度的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第四、对校园警务工作通过立法作出明确的规定。确定校园警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具体工作的范围及权限。对其进行有关被害创伤、在实际情况下对待被害人的专门培训。

第五、对于家校合作方式进行法律规制,建立多元的家长学校体制。学校也应对家长进行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关教育。通过家长委员会、学校理事会影响家庭教育和社区参与,与社区合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在家校合作中,只有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也才能使合作能继续深入进行。

十、国外经验

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其他国家是怎么面对的呢?我们 一起来看一看:

日本:出台《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第三方协助处理; 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停课处理;向学校派驻警察;关注网络欺凌。

美国: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校园欺凌在初中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韩国: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韩国教育部决定,从3月中旬开始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警卫”工作,除了警察之外,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来承担。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韩国教育部预计,2007年一年向1600名学生提供这类服务。但一些家长和教师则对此表示担心,认为“警卫服务”会令受害学生变得孤立。针对这种担心,韩国教育部表示,警卫人员向求助学生提供暗中保护。

防止校园欺凌,构筑起能够保护每一个孩子的校园安全防火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就是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从现在抓起、从身边抓起,主动各出其力,自觉担当担责。只有形成社会合力,让暴力远离校园,让孩子们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校园欺凌现象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理。

上一篇:物业入住交房统一说辞下一篇:难忘那一声声叮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