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2024-10-05

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共15篇)

1.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篇一

一、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

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孩子通过不同途径多了解国内外的历史人物, 学习其中人物好的方面, 做到优而吸之, 劣而弃之。家长绝不能钻入学习成绩的牛角尖, 单纯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自身其他方面的成长, 要正确引导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

二、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懂得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不要不闻不问, 不要责怪孩子坏的学习习惯, 应引导他们纠正, 重新树立信心;引导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 独立思考, 善于分析难题等;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不要死记硬背, “读死书, 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对将来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反映, 家长不仅要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而且要主动挖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 家长要耐心、确切、简单地给予答复, 并引导孩子通过读书、思考寻找完美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 孩子渴望认识新的事物, 探求新的知识, 久而久之, 孩子的好奇心就演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学习毅力。孩子的兴趣广泛了, 求知范畴就扩大了, 知识经验随之增多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 还要设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做作业和课外读物时间, 选好书籍指导阅读, 逐步提高读书兴趣。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看、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扩大生活范围, 增长见识。学习必须有恒心, 重要的不是一两天, 而是天天如此, 要坚持不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一般要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指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深受鼓舞, 提高兴趣, 增强信心, 要把握好尺度,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考试考得很好, 家长既要肯定成绩, 又要指出不足, 引导孩子找出不足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 “谦受益, 满招损”。孩子考得不好, 要找出原因, 帮助孩子总结教训, 增强孩子的信心, 促使孩子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三、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易被忽视。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 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引导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给孩子讲述“勤劳是良好的美德, 懒惰是万恶之源”的道理, 不要学习古代的“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的陈蕃。还要培养孩子树立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念, 学会随机应变, 只有不畏风暴的海燕, 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自由地展翅翱翔。

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孩子是一本书, 家长只顾往后翻, 但真正读懂十分不易。家长要与孩子勤交流, 以好朋友的身份关注、帮助孩子。家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随着孩子的成长, 孩子读懂了这个世界, 家长也读懂了这本书———孩子, 那么家长自然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 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 多一份理解, 少一份责骂, 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 家长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灌输给孩子, 有效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努力配合学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这是我最近通过学习得到的体会, 比较以前的种种做法, 我深感惭愧:客观方面, 由于工作太忙有时候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 只有在周六周日才能给予辅导, 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主观方面是占大部分的, 个人脾气比较暴躁, 孩子淘气不爱学习时不能平平静静地讲道理, 而是责怪她……通过学习, 我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 做成功的母亲……希望我的体会会对其他家长有所帮助, 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蓝的天。

摘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很多家长都加强了对子女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何教育子女呢?有时候还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本文以教师身份从几个方面探讨子女的教育方法:要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2.孩子追星,家长怎么办 篇二

今年3月,痴迷刘德华多年的兰州女“粉丝”杨丽娟终于在香港如愿同心中的偶像合影,但其父第二天凌晨却在香港跳海自杀。据报道,年近30岁的杨丽娟在1994年一天晚上,突然梦到一幅刘德华照片,两边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她觉得是缘分,于是开始辍学,“专职”在家迷恋华仔,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其父母多次阻止无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他们由劝说变为支持,筹资供女儿两次赴港、6次赴京“追星”。其父为了让女儿到香港见偶像一面,甚至想通过卖肾筹措费用。此次赴港,杨丽娟同刘德华合影后,还想单独同偶像好好聊天,但此愿望未能满足,其父留下“让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的遗愿,跳海自杀。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孩子追星,家长要保持清醒头脑

不正常追星的判断标准

“疯狂粉丝”杨丽娟的行为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如何判断追星是否为病态行为呢?其实比较简单,就是看是否影响到了个人正常的生活。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常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和学习,而成年人包括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因为追星受到了影响,甚至因此不能工作和学习,可以判定这是一种病态的行为,应该及早纠正。

杨丽娟的行为本身不正常。她不考虑这种行为对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对于自己追星给家庭带来的种种灾难缺少悔意,甚至亲情的表达也很少。这些都说明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杨丽娟十几岁时梦到刘德华,认为与此明星有缘分。一定程度上讲,她是分不清梦幻与现实了,即不能分辨空想的事与现实中的事,这是钟情妄想的表现,可能存在偏执人格。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到底是什么心理问题,需要医生诊断才能做出结论。

总之,一个正常的追星者应该是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知道追星不应该过分执蓍。知道生活、学习和工作是首要的,追星是次要的,不因为追逐偶像而放弃自己应该做的事。极端的追星除了杨丽娟这种情况外,还可能由其他原因导致。但只要是影响到正常生活,就应定为不正常行为。

不要被孩子追星所“感应”

杨丽娟的父母对其行为采取了纵容的态度,没有能正确引导她。为了她追星的梦想,不惜变卖掉自己家的所有财产、借钱,甚至想通过卖肾来得到相应的费用。可以说,杨的父母在此过程中也迷失了方向。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心理感应,杨的父母的心理有可能受到了其女儿的影响,结果自己也投入到追星的行为中了。

从这件事中家长能学到的是,不要纵容孩子的行为。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自己要负起责任来。

允许孩子成为“粉丝”

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除了崇拜父母之外,还可能崇拜自己的老师,并希望将来自己也当一位老师。上了中学以后,孩子可能不再把老师作为偶像,转而开始崇拜明星。再成熟一点以后,如上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可能崇拜科学家等“明星人物”。这一切都是正常人的成长过程。崇拜偶像,往往是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就这一点来说,可以增加个人努力的愿望和动力,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不要因为发生了个别疯狂追星的事件,就反对孩子崇拜自己的偶像。

发现追星过头的蛛丝马迹

追星要有度。追星也是一种娱乐、放松,适当的行为家长应该许可。但是,如果孩子追星影响到了生活、学习或者工作,家长一定要重视。比如,发现孩子经常面对明星照片发呆,花大量时间研究某个明星,同时,个人的学习成绩下降,老师反映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应该引起家长重视。

还要注意孩子的行为要与他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比如,上高三了,为了高考出好成绩,孩子的追星时间可能要大大“缩水”。如果还“执迷不悔”,不顾学习任务重的现实,沉迷于明星,则说明是有问题的,应该予以帮助。

限制追星的10大策略

1.做一个关心孩子的人

很多家长个人比较忙,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对孩子的生活不关心,任其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当然无法得到家长的帮助。所以,如果此时此刻还不是一个关心孩子的人,建议从此留心一下孩子的行为、学习和生活,不要把自己的事情交给父母甚至其他人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

2.做孩子的好榜样

自己是怎么看娱乐节目的?自己是怎么看待明星人物的?自己有没有疯狂追星的行为?大人自己要先检讨一番。因为孩子在这方面通常是以大人为榜样的。如果发现自己有“漏洞”,要及时弥补,必要时应请教心理咨询师。

3.与孩子追星保持同步

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所听的音乐,所玩的电脑游戏、所上的网站,家长要心里有数。只有这样,你才可能知道孩子心里会在想着什么,才能帮助孩子客观理智地思考问题。不妨参与到孩子做的事中:看孩子看的节目,上孩子上的网站。这样就可以为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打下基础,大人的看法对孩子来说才更有说服力,也有利于与孩子沟通。

4.把“电器”搬离卧室

如果孩子的卧室里放有电视机、电脑等,建议马上将这些家用电器搬出去。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房间里有电视机、电脑等,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看有他们喜欢的明星出现的节目,会花更多的时间研究他们。总之,把电视机或者电脑放在孩子卧室非明智之举。

5.限制时间

告诉孩子,喜欢明星完全正常,但一定不要影响学习,为此家里“不得不适当限制时间”。比如,孩子因为“研究某个明星”学习成绩下滑,家长一开始可以允许孩子每天花2个半小时“与明星接触”,如看相关的影视节目、上网查找有关信息,甚至与明星见面。过一个星期,可以将孩子追星的时间降到每天2小时10分钟。以此类推,逐步减少孩子在追星上面花的时间。注意一开始不要做太严格的限制,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那么,一般情况下应该怎么限制孩子的时间呢?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推荐,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看有益娱乐节目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2岁以下的孩子不要通过电脑或电视看节目。

6.限制开销

给孩子制定一个经济上的限度。可以通过举例等方式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比如,在自身目前的情况下,绝对不允许孩子一个月参加一次明星的现场演出或见面会等活动,但可以允许孩子半年看一次演出。家长可以态度明确地表示自己出资支持个别的追星行为,但绝不容许孩子频繁参加此类活动。

7.教孩子思考问题

鼓励孩子针对他喜欢的节目和明星做一番思考。可以问他:“你为什么喜欢某位明星?是不是因为这位明星在某一方面代表了自己家庭、学校或当地的人?”让孩子谈谈他最喜欢的家人、老师、同学等人的优点,并且问他:“你喜欢这些优点是因为他们有名、有钱或者外表好看,还是因为他们幽默风趣、热心友好、聪明智慧呢?”还要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比如,让他们问自己:“我喜欢那个电视明星是不是只是因为他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呢?如果他本人从来没有上过镜头,我还会喜欢他吗?”

8.让孩子“成为明星”

让孩子在大脑里想象一下明星们过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问问孩子:你真的想成为刘德华、赵薇这样的男女明星并且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吗?如果你是明星,你会不会因为一些人只是看重你的外表、名气和钱财喜欢你而生气?如果你是明星,是不是更情愿你的“粉丝”们因为你是一个善良、温和、有思想的人而喜欢你?

9.不要强制

家长切勿硬逼孩子停止追星,因为任何不正常的行为从开始到停止都有一个过程。家长最好参与到限制追星的活动中。比如,可以陪孩子看一场演唱会,但看完以后就要求孩子忘记这件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等下一次有机会看演出,再陪孩子一起看,但告诉孩子学习和娱乐要分明。这么做容易得到孩子的好感,也更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10.寻求外界的帮助

很多事情,在自己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求助于外界,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此,如果自己限制孩子追星未果,可以带孩子到资质可靠的心理咨询机构找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专家接受帮助。

解开追星族的心理困惑(1)

“粉丝”的问题:

我是一位26岁的女孩,还没有结婚,也没有男友。我对自己心目中偶像的喜欢不亚于杨丽娟,只不过我喜欢的是另一位香港明星。我真的做过梦,梦到有一天会和他结婚。每天我都要花几个小时读有关他的消息。我的杯子上贴有他的大头贴,家里墙上也贴满了他演的电影的海报。我相信有一天也会碰到他的,这样想、这样做有错吗?

专家解心结:

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件事上,如果你希望的结果没有发生,你会不会感到不甘心呢?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一些非常现实的、直接与你有关的目标上,比如,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位男士谈恋爱。这样,如果哪一天你不能与你喜欢的这位明星结婚,你也不会感到特别失望和失落。

最关键的话:不要追星,要追求一个现实的目标。

解开追星族的心理困惑(2)

“粉丝”的问题:

我喜欢上了一位女明星,她的长相让我入迷,她的头发也非常漂亮。作为一个特别爱美的女孩,我也希望拥有她那样的外表、长相。我想去做整形,让自己也变成她那样。

专家解心结:

事实是,明星要花很多的时间装扮外表,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要求”吧。大多数明星并非一起床就看上去神采飞扬,其实很多明星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根本没有在荧屏上那么光彩照人。灯光师、发型师和化妆师有时候完全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变成明星”。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一位明星的外表,为此改变自我更是不明智的做法。

你现在的目标不是改变自己的长相,而是改变你在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问问自己有哪些方面的天赋、技能、特长,自己是什么性格,等等。其实,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代表了你自己,而这一切不是已经很好了吗?相信你能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完全能够接受自己,因为我要与自己和平相处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你也可以看着你喜欢明星的照片说:“她是漂亮,我的确欣赏她的演技和才能,她身材那么好,肯定是坚持锻炼的结果,其毅力值得学习,但我同时也非常乐意接受自己!”

3.孩子早恋怎么办家长如何教育 篇三

孩子为什么会早恋?【1】

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天,一对父母——男的是厅级干部,女的也是高职人员来找我,两个人慌慌张张地找到我:周教授,无论如何请您帮个忙,说他们的姑娘今年16岁,跟着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跑了。

姑娘一领来,果然是貌美如花。

这个姑娘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她说,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就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正开会呢,今天晚上有事情不回去了。

“真的不回来了?”“说不回去就不回去,这么罗嗦!”放下电话,她又打给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正跟客户谈生意呢。

有什么事儿啊?”“你回来不回来啊?”“看情况吧,这是重要客户。

没什么事吧?挂了啊。

”姑娘放下电话,很伤心,因为父亲母亲都不回来,打电话提醒,他们也不知道。

她出门到网吧,上了两个小时网。

上网的时候,那个男人就叼着烟卷,翘着二郎腿盯着她看。

她上网两个小时,那家伙盯了她两个小时。

她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家伙不是什么好人。

哪有这样盯着小女孩看的呢!上完网,我刚站起来,男人就走过来,说:“姑娘,今天是不是你很重要的日子?”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他怎么会知道!他笑着:“我冒昧地猜一下,今天是你的生日吧?”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爹娘都忘了,这个流氓记着呢。

他接着又说:“姑娘,要不要我请你吃饭,给你庆祝生日。

”我二话没说,跟着他就走了。

孩子早恋,说明父母爱得不够。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爱、关心、关注不足,成就感不足,就会从其他的地方寻求,或入,要么在街头混,要么进网吧。

我跟很多父母讲过:爸爸每星期至少要陪孩子玩半天,而且不要谈学习,妈妈应该每天都在家。

当你的客户、领导、工作和你的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让孩子作为第一位。

但中国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所以,早恋,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吸毒,变成少年犯。

一个孩子早恋了,往往不是缺少恋爱,而是缺少爱,因为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早恋的孩子也就多出现在问题家庭。

反过来说,家长们碰到孩子早恋,采用棍棒政策,远不如反省自我。

没有人表达对她尊敬的时候,没有人表达对她赞美的时候,来了一个男孩表达了赞美,一次不行,第二次,回到家,父母开始训了:你看你,这次怎么考的?外语怎么考70分?数学也下滑?我们天天在外面那么忙,这么对待你,不让你做饭,不让你刷碗,不让你干什么什么,你成绩怎么搞成这样?而这个小男孩过来说了:我看你呀,学习好坏都是次要的,就你这样,如果去唱歌将来肯定会成个明星。

这边总在指责她、总在训斥她、总在否定她,而那边有个人总在欣赏她,总在吸引她,她怎么可能不慢慢地跟着走呢?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会过不了这一关的。

那么,要想让孩子不早恋,父母必须做的基本功,就是父母要爱孩子!有很多父母说了,我让她英语学得好,学习成绩好,不是爱她吗?在这里告诉大家什么叫,爱不是要求或者从根本上不是要求,爱有要求,但不能以要求为主题;爱不是谴责,爱可以有一部分谴责,但是不能以谴责为主题。

很多家长,你们回头把昨天以前的事情计算一下,假如每天跟孩子说一百句话,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什么?如果百分之八十都是要求、都是谴责,孩子肯定会远离你。

如果有一个吸引她的因素出现,她就可能会跑出去。

其实在处理儿女早恋的问题上,作为家长是要有些方法的,更要讲究点语言艺术。

有些女孩子为什么不跟妈妈谈这个问题呢?

比如,一个女孩子,收到男同学给她写的小纸条了,孩子就说:“妈,你看,有男孩子给我写小纸条了。

”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要禁止的就是一些母亲去指责孩子,怕影响学习去训斥孩子。

要避免问题出现,不是闭着眼睛、当睁眼瞎,而是要让孩子把她的心事说出来。

说出来之后再去淡化这些问题。

举个例子:

“妈妈你看,有男孩子写信说喜欢我。

“几个呀?”

“三个。

“呵,你比我差远了,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有15个男孩给我递纸条了。

“啊?你也有?”

“是啊,这种事是常事嘛,你长这么漂亮,又这么年轻,跟妈妈一样有魅力,怎么会没有男孩子喜欢你呢?还有啊,我告诉你,现在只是在中学,将来到了大学,条儿会更多的。

你把这种事正常化、淡化是避免孩子早恋的语言的艺术!同时,要暗示给她更好的在于未来。

父母必须学会暗示。

提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做好准备,包括对孩子生理周期,应对方法,甚至语言技巧的储备——等着她。

玩住孩子,是最高境界。

父母每天都要尽量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和你的孩子谈心,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无论多忙,关心孩子都应该是家长的首要任务。

孩子早恋家长老师该咋办【2】

■老师支招

说说自己的“男神”、“女神”是谁 为什么喜欢他

昨日,记者采访了三位小学老师,老师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昆山三校德育校长李萍建议,别把孩子的爱理解成大人的爱,他们的爱更多的是好奇,对异性的欣赏,比如外表整洁、学习好、体育好、热心帮助他人等,家长、老师的做法过于激进,反而引起孩子好奇心,告诉孩子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

李萍:找孩子聊聊,他们的爱是哪方面,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的爱其实是友爱。

用大人的视角,引导孩子如何欣赏他们,特别是异性,如何被欣赏。

和平一校王桥南老师:平时会让男孩、女孩一起活动、讨论,打破男孩、女孩的界限,不让孩子对异性感到神秘。

告诉孩子,这个时候谈恋爱没人祝福你们,如果是二十四五岁结婚,会有盛大的婚礼,亲戚朋友都会祝福你们,老师还会去当证婚人,参加你们的婚礼。

当过15年班主任的老师:会给男孩、女孩分别开个小会,让大家都说说心目中的“女神”、“男神”都是谁,可以是明星,可以是领袖、科学家,也可以是身边的人,以及他们为什么被自己喜欢、崇拜。

这么一说,孩子们会觉得应该更加优秀、更加完美,才能吸引更优秀的女生、男生。

■心理专家

多给男孩女孩相处机会

现在孩子的青春期普遍提前,小学高年级就会有青春期的典型心理出现,比如恋爱。

家长、老师不能禁止,越禁止,孩子就会越对“恋爱”这件事好奇,越想尝试,严重的会有实质性的行为出现。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与行为训练中心主任叶蕾说,老师、家长应该正视,孩子说的爱和大人的恋爱有本质区别,大多数是对异性的好感。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

可以分开上一些课程,比如生理课程,让女孩子了解身体结构,如何保护自己,不被异性伤害;心理方面的课程可以让男孩、女孩一起上,一起了解即将到来的青春期。

别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们会懂得欣赏和爱情的区别。

叶蕾也建议,家长、老师不妨创造一些机会,让男孩、女孩合作开展活动,别制止孩子的异性交往,一起写作业、游玩,让孩子觉得异性也没有那么神秘,化解“恋爱”危机。

家长该如何处理孩子早恋问题?【3】

案例1 孩子出门不敢说话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6岁了,4岁时曾经跟随林女士在美国生活过一年。

当时在新的语言环境里,孩子显得胆小而陌生,在家只与妈妈说话,出门不愿与人打招呼。

现在回上海已有两个多月了,也开始上小学,可他出了家门就不愿与人沟通。

学校老师也反映,孩子上课不愿发言,也不跟小朋友交往。

孩子父亲经常带他到户外陌生的环境,让孩子与人打招呼,效果并不理想。

心理咨询师点评:如果孩子在幼年时发生过一些大的空间变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会导致孩子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会选择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保护机制也延续下来。

鉴于目前的状态,建议家长适当地关注孩子和哪些小朋友相处较融洽,然后暗中帮助多安排一些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放松心情与人交往,以后再适当增加陌生环境下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一些适应的时间。

(咨询师:冯一鸿)

案例2 好孩子压力大

黎先生的儿子今年4年级了,在学校是班长,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孩子一直以来都有上学到校前就干呕的生理反应,以前以为是孩子比较紧张,家长也没太放心在心上。

孩子原来是住读学校的,这个学期开始走读,爸爸每天开车送他到学校时,发现孩子都有明显且严重的呕吐。

问及孩子,他说是太紧张而造成的,让爸爸不要多问,说自己会更紧张。

爸爸表示,父母并不给孩子很大的课业压力,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紧张。

心理咨询师点评:孩子的紧张情绪导致呕吐反应,与多年前的某些事件相关联,目前的紧张不一定来源于家长对学业的要求高低,可能和孩子自身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关,建议家长适当沟通,了解孩子的紧张来源,适当调整。

必要时可以带着孩子找咨询师做面询。

(咨询师:冯一鸿)

案例3 儿子行为奇怪无法自控

邵女士的儿子11岁,上预备班,经常做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比如:下雨的时候,把教室里的门打开又关上,扰乱了整个教室的秩序;教室的灯坏了,他去摁开关,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去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把它修好;无缘无故去推其他孩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想和他玩……儿子长得比一般孩子高,像个小大人,但自控能力非常差。

母亲怀疑孩子心理有一些问题,非常焦急。

心理咨询师点评:排除孩子生活中发生什么重大事情。

从案例中的情况反映来看,邵女士的儿子似乎总是做一些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事情,即使想和同学玩,也要采取较为激烈的方式来表达,孩子似乎有较强的被忽视的感受。

建议邵女士多抽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使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爱,这将有助于消除孩子的奇怪行为。

(咨询师:高春梅)

案例4 留过级的儿子想休学

高女士的儿子正在重读初二,经常撒谎,有时会出现逃学、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但成绩还不错。

老师认为孩子在吃老本,儿子很讨厌老师这么说。

孩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跟爷爷奶奶留在老家生活,平时在学校跟同学相处不融洽,去年提出要休学半年,在家自学、看动漫。

孩子买了很多日本的动漫碟片,天天就迷恋那些东西。

4.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篇四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虽然同龄人有谈恋爱的情况,但是家长不要断然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因为同龄人的带动力非常大,这种带动力量比家长和老师都要大。

家长应该采取宽松的态度,让孩子自然地选择,是否跟着感觉走,还是不进入恋爱的状态,在选择中确立自我。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孩子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比起他律,自律的效果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

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

青少年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不给他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异常旺盛的精力就难以发泄,积攒胸中。

无聊之余难免就会想入非非,让各种低级庸俗的东侵入他们的头脑,陷入早恋之中。从这个方面来讲,父母、老师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上的文体活动,发展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就可以分流孩子过人的精力。

让其明白严重性

5.家长怎么配合孩子学习 篇五

(1)忌过分保护。一根独苗,捧在手中,贴在胸口,含在嘴里,样样事情包办代替(背书包,拿水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等,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此中要做好老人的工作。

(2)忌过分宠爱。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往往明知无理,但经不住孩子哭闹,只能样样事情依着他,从而导致了孩子以我为中心,在不正常的环境中成长的现象,可是进入学校以后,是有约束和压力的,或许孩子回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批评,作为家长,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要让孩子受一些批评。

(3)忌过分期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希望孩子样样都争第一名,心愿是好的,但要提醒家长,不与幼儿园比,幼儿园学习负担与一年级决然不同,次次测验得100不可能,孩子努力了就行。

6.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篇六

一、早期教育的误区

按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NAEYC) 的定义, 早期教育是指对0到8岁孩子实施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 早期教育特指0到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早期教育是指在儿童生命早期进行适当的教育, 并不是超越儿童发展的越早越好的“提前教育”。然而, 这却是我国当前早期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 早期教育目的上的误区

目前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掉队, 希望孩子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都卯足了劲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有的甚至是辞了工作, 全程陪同孩子一起受教育;有的家长则纯粹盲目跟风, “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 我们一定也要学什么。”将早期教育当成了成人间攀比谁家养育孩子更聪明、更成功的一种浮夸谈资, 而非真正沉下心, 耐心等待孩子健康成长。

(二) 早期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说到早期教育, 有些家长误读为仅指孩子知识技能上的一种超前训练, 其表现行为有:把小学一年级的课业放在幼儿园学;把二年级的课业提前到一年级上;甚至有些孩子自出生就被来自父母的知识所强迫占领。这些孩子不仅没有少年、童年, 甚至没有了幼年, 有的连怀在母亲的肚子里也不得安生, 盲目地进行胎教。这样的家长压迫着孩子拼命追赶, 这样的孩子自小就没有了作为儿童的童年乐趣, 失去了儿童的天真与快乐, 家长完全忘记了儿童教育作为生命的艺术是“慢”的艺术。

(三) 早期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现在许多家长以为只有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才是真正的学习, 其实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训练式教育。事实上, 孩子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生活, 接收各种感官和知觉上刺激的同时, 就在学习如何与外界接触。可以说, 与孩子关系密切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材料等都是孩子的学习资源。幼儿阶段的孩子更愿意沉静在游戏的环境中去探索和习得, 更需要在童话与寓言中唤醒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家长应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 更多地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童话般的环境, 采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各种经验。

二、早期教育变“提前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 家长的盲目从众和不合理期望是早期教育“超前”的助推器

当前许多幼儿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 缺乏的不是钱, 而是科学的育儿思想和方法。在不明白是否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会有促进作用的情况下, 家长们从众式的抱着“学了总比不学好”的态度, 懵懂地将孩子送上了“提前”教育的漫漫长路。事实上, 家长作为监护人在很大程度上, 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而且决定着孩子教育活动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有什么样教育理念的家长就将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二) 功利性的宣传是早期教育“提前”的催化剂

由于宏观层面监管主体不明晰, 当前早期教育市场颇为混乱, 很多教育机构针对家长急切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 展开了功利性的、不科学的早期教育宣传。似乎不进行提前教育, 孩子就错过了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如果不给孩子提供各种应试学习的培训, 父母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义务。美国的布鲁姆和前苏联的赞可夫曾认为“早期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发展水平。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验, 他们又都认为“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 使他们缺乏“后劲”, 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他们先后放弃了这种实验。可是, 当前在我国有关早期教育的宣传中“早期教育决定论”仍大行其道, 其负面作用已使家长们呈现出恐慌、焦虑的状态, 许多家庭为此付出了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负担。

(三) 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早期教育“提前”的动因

近年来有不少的小学, 招生时要进行入学测试, 而知识性的测试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版块。为了让孩子能够具备进入理想小学的资格, 也为将来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打下基础, 家长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和丰富的感性经验最佳的储备期, 越来越看重孩子通过“提前学”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家长们在短期内无法看到这种选择对孩子终生发展的不良影响。由此看来, 升学压力转移到家长身上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分数也依然是现实教育追求中的主要目标。但若要希望所有的学校都具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又是非常不现实的。由此, 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名校稀缺的状况, 也直接催生了揠苗助长式的“提前”教育之风。

三、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 早期教育应是赋予儿童本义的幸福童年生活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孩子学习较大年龄孩子的知识, 看上去“比其他的孩子更聪明”, 而是为了孩子在感觉知觉开始萌芽、大脑高速发育的阶段, 通过科学的教育使得孩子接收更多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刺激, 从而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容易吸收知识, 发挥特长等。因而早期教育不应有半点功利心, 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身心健康和快乐发展, 永远是第一位的。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而是一粒种子;他 (她) 不再仅仅是受教育者, 而是有潜力、有能力、强大的个体, 是主动地、富有竞争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的主体, 是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被认识的主体, 他 (她) 享有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让孩子获得快乐, 过得愉快而充实, 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爱玩的天性, 在玩中学, 乐于探索, 使得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这才是最恰当的赋予儿童本义的早期教育。

(二) 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

早期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循序渐进地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看, 儿童幼年期不成熟的感觉系统通过限制所加工的信息量使儿童免于接受过量刺激。这是进化的结果, 是为了让人类通过漫长的不成熟期进行大脑塑造, 以适应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过程。个体的发展除了学科和具体技能的学习, 还有一般性问题解决经验和策略的习得。如果过早将正确的知识和技能以死板的形式传授给儿童, 会使得儿童丧失从错误中获得发展策略和丰富感性经验的机会, 导致解决问题的意愿、能力及策略的缺失, 从而失去持续发展的潜力。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 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烂掉。”

(三) 早期教育内容应遵循儿童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

我国早期教育专家赵忠心先生认为, 早期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学好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 掌握生活常识。另有早教专家认为, 早期教育的内容涉及12个方面:大脑与五官刺激、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良好个性与人格、良好生活习惯、社会性能力、求知欲开发与保护、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 (读写算) 、审美趣味与能力、特殊才能的发现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不论具体如何划分早期教育的内容, 有一个中心是确定的, 那就是:早期教育≠智力教育, 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关注和对儿童个体差异的科学关照才能有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孩子个体的发展存在早晚和水平上的差异,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适应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学习的。因此对于早教培训机构举办的名目繁多的“兴趣班”, 家长在帮助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个体发展的需要, 切忌跟风盲从。

(四) 早期教育应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智力之外, 儿童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婴幼儿常常是无意识模仿成人的言行, 逐渐形成语言、行为习惯的。家长若是能积极乐观看待生活, 朴素、勤俭、节约, 孩子也会节俭、朴实, 不会把精力放在吃喝上;家长做事负责、有条理, 孩子做事就不会马虎随便;家长勤奋, 孩子也能吃苦耐劳;家长遵纪守法、有时间观念, 孩子也会遵守幼儿园的规章秩序。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 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他想表达的就是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 若要培养一个有德行的人, 父母必须以身示范。孩子生活环境, 父母的态度和家庭气氛, 都会慢慢影响孩子将来的性格特点。

7.孩子抽筋时家长该怎么做 篇七

惊厥是一种原因繁多的症状,那么同样惊厥的孩子,他的结果好坏,全靠查明病因,并且治疗方针也要依照病因而决定。所以,帮助医师尽快查明病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家长要赶快将病儿送到医院,并且:

一,详细告诉医师病童的年龄,起病情况,有没有发热、呕吐,大小便是否正常,平时的营养状况,是否吃过有毒食物,最近是否患过疾病等,家属中有无患同样疾病的人,等等。

比如说,有发热、呕吐的惊厥,医师就要想到各种急性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大便稀或有脓血的,就要考虑急性痢疾。小便不正常的,要考虑肾炎。吃过、咬过可疑东西的(如白果或铅制的玩具等),要考虑中毒……

二、要让医师好好做体格检查。从头到脚都要检查,还要检查血液,检查白细胞的多少和分类,看血液里有没有寄生虫。或者要做血培养,需要时抽血做血糖,血钙试验,必要时还要抽脑脊液来检查……

8.家长怎么引导孩子有效学习 篇八

家长可以经常播放些英语童谣、歌曲,用英语和孩子说说话,能够让孩子尽快熟悉这种语言模式。在此基础上初步发展口头表达能力,而字母的背诵、单词的拼写、句式的强记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点上,家长应当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耐心,容忍孩子的沉默,接受孩子的延迟模仿行为,不要从一开始就催促或强迫孩子“说呀”、“认认这个词”、“快写字母”,以免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把英语的学习当成苦差、负担。

2.小学以后,英语不要只看成绩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每次英语考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英语成绩很高就放松要求,又或者觉得孩子的英语成绩不够理想就着急。

9.孩子任性家长该怎么办? 篇九

孩子任性不仅造成了父母的巨大痛苦与悔恨,而且也给自己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然而,孩子任性的性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应该说,其根源仍然是父母家庭教育不当,即任性也是不正确家庭教育造成的一种结果。

当前,中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过多的关爱,大多数孩子都非常任性。人们经常听见一些父母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只要有一点点不顺心,他就哭吵个没完,脾气比谁都大。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劝也没有用。这样发展下去怎么了得?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这种任性的坏习惯呢?”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心态,许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通过任性来要挟大人。孩子任性,的确是家长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孩子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方面是因为当孩子向家长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的教育方法很不恰当,不是通过耐心说服教育,而蛮横地加以拒绝。孩子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理所当然会任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中成员对待孩子的任性处理方法不一致。比如,当孩子表现得很任性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可能会处于溺爱孩子而尽量护着孩子,而爷爷、爸爸则想纠正孩子这种坏习惯而严厉拒绝。而最

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孩子毫发无伤。于是,孩子因为有了靠山,往往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任性坏习惯呢?

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①不予理睬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腾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②耐心劝导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道理,让她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她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任性。

10.孩子被欺负家长怎么办 篇十

公园里的“儿童大战”

公园里,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4岁小女儿在公园游玩,妈妈坐在树底下看书,小女孩在草地上奔跑,孩子一边跑一边咯咯笑着,突然被一声呵斥:“小妞,走开,不要挡住我们的路!”小女孩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推倒了,三个嬉皮笑脸高出小女孩半个头的小男孩站在了前面。

小女孩爬起来,看书的妈妈听到吵闹声抬起头看,但没有走过去,旁边的一个大婶说:“你女儿被欺负了,你不过去帮忙?”

“不用,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对付得来!”不理会旁人吃惊的表情,年轻妈妈继续微笑看着几个争吵的小孩子。小女孩看了看妈妈,见妈妈没反应,当三个小男孩又想推自己时,小女孩大喝一声:“你们给我住手!我可以原谅你们刚才的无礼,但是如果继续欺负我,我一定会反击的!但如果你们肯跟我一起玩,我将我兜里面的糖都分给你们!”没一会,四个小朋友就开始在玩老鹰捉小鸡了,玩得不亦乐乎!

原来,这个妈妈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尝试应对各种麻烦,只要没发现比如孩子拿着刀枪等危险因素,妈妈一般不插手。

当你的孩子被欺负时,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更不要掺和进去,这是幼儿教育专家告诉我们的理念。常见到有不少家庭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总是担忧孩子吃亏,他们可能会冲到孩子堆里,阻止暴力游戏的发生;更有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甚至会护犊帮孩子打人,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在孩子看来,他们与其他小朋友的冲突很可能只是一场游戏,但如果父母冲进去帮孩子打架,就演变成了成人的暴力事件,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来说,都有不好的影响。

孩子被欺负 爸妈该这样做

当孩子被欺负时,父母首先的做法是不理会,让孩子自己解决,因为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跟人交往。当他们跟小伙伴发生冲突时,就是他们学习如何应对困境的绝好时机,而你的阻止或帮忙,可能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其自然。简单的跟孩子说“你不能打”和“你必须打回去”,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被欺负后向父母寻求帮助时,比较正确的办法,是父母鼓励孩子阻止暴力的发生。“你不能打”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懦弱,“你必须打回去”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暴力。如果孩子通过想办法,将暴力阻止在酝酿阶段,这样孩子不仅没被欺负,相反通过解决冲突还能找到自信。而最重要的好处是,孩子知道了解决冲突可以通过小脑袋。

如果孩子不够聪明,或者对方太暴力,那么妈妈就要让孩子自己变得强大了,比如让孩子学习武术或者跆拳道,让孩子有自信去阻止暴力的发生,或者给对方造成威慑。

11.家长给孩子作业评语怎么写 篇十一

2. 愿你像“啄木鸟医生”,捉掉身上“懒虫”。

3. 知道龟兔赛跑吗?千万别学骄傲的小兔子啊!

4. )懒惰会使你的一生蒙上阴影。

5. 懒惰是魔鬼,千万别把它放出来偷走了你的心。

6. 中国方块字要方方正正,做人不掺假,学习不虚假。

7. 你的字如能做到横平竖直就会更加好看。

8. 工整正确的作业常常是同学的榜样。

9. 老师每次批改你那干净整洁字迹又漂亮的作业本。

10. 作业每次都完成得很好 . 作业每次都能按时认真完成。 每次的作业都完成得不错。 字比以前漂亮得多了。 字体端正整洁漂亮。

11. 作业一次比一次整洁,成绩总是保持优良。

12. 学习肯努力,作业越写越好。

13. 基本上能按时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

14. 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认真完成。

15. 你的作业正确率很高,如果再把字写大些就好了。

16. 你有抄袭别人作业的习惯,这样不好。

17. 总抄袭范文,你的作文水平永远也提不高。

18. 你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时常用胶条粘字改错,说明你写作业时不够认真。

19. 当你数学应用题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能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你进步了。

12.孩子被欺负,家长该怎么办 篇十二

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引导孩子正确应对这类问题,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与健康成长都有帮助。

第一,当孩子被欺负时,家长要安抚孩子的情绪,但不要表现得过于紧张和生气,避免自己的负性情绪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担。家长要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被欺负并不可怕,可以解决。

第二,家长要耐心和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发生是由于别人太霸道或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还是自己的孩子不小心惹恼了别人,又或者只是儿童之间无意的小摩擦。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处理策略。如果确实是别的孩子太霸道,而自己的孩子又比较柔弱,特别是当“欺负行为”总是有针对性地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适度反击,往往“强硬反击”对无理的“欺负行为”最管用,而过于忍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如果是别的孩子的交往方式有问题,可以让孩子主动表示友好,比如可以跟对方说:“如果你不动手,我们可以做朋友。”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有责任,家长就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做。

第三,家长应及时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需要明确的是,当孩子之间有冲突发生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老师,理解老师的工作,这样会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四,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是谁,欺负他人都是不对的。同时,更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应对这类问题,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朋友越多,他就会越开朗、越自信,孩子受欺负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责任编辑/苗 培

13.孩子考试粗心怎么办(家长必读) 篇十三

1、把做功课的时间化成功课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想着玩电脑、看电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便规定做1小时作业,才能去看电视。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总是心不在焉。如果家长把督促孩子学习的条件改为“再做对5道题才能玩”,结果可能他5道题做得有质有量。因此,家长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方法是:化时为量,即把“再做30分钟”,改为“再做5道题”。这样,孩子的劲儿就来了,从“必须忍耐30分钟”的消极状态,转变为“快把练习做完”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克服了粗心的毛病。

2、为孩子准备一本错题集。当孩子因粗心而做错作业时,不妨让孩子在错题集中把错误记录下来,同他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找出规律。这对于提高孩子认识粗心大意的危害,提高改正粗心缺点的自觉性很有好处。

3、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现在的孩子智商都很好,但是学习成绩为何相差很大,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最主要是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很多孩子容易看错,抄错,算错,数字混淆,复杂的题目容易做对,可是反而简单的题目出错,这是需要通过学习能力训练来提升,纠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粗心马虎、拖拉磨蹭等现象。

14.初中家长和孩子怎么沟通 篇十四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前一段时间,就有一位孩子的妈妈找到我,很痛心的向我诉说,后来竟忍不住落泪。这位家长大学毕业,拥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可为了孩子中考,她辞去工作,专门陪着孩子,辅导孩子功课,陪孩子上补习班,可以说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可孩子的成绩却总是提高不上去,心思也总是放不到学习上来。这里就存在一个与孩子沟通,怎样帮助孩子的问题。那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帮助孩子,促进他学习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另一方面,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势必要好好努力,通过学习成绩说话。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2,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北京青年报上就曾有过一则报道,一个13岁的天才儿童,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可是他无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无法与其它的同学相处。入学不久就被退学了。原来,他过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妈妈打理,就连学习也是妈妈跟着一起学,学完后再教给他的。3,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事实上,我们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经过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高中的实

验班,以致将来考入名牌大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最优秀老师的指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环境。综合上面的特点,我们给家长们提供以下这些建议,以供参考: 1,在上初一之前,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并表达一下做父母的期望。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升初,都会出现松懈的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他明确目标,为他鼓劲。

2,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3,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我的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在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他的爸爸妈妈为了改正他的毛病,在孩子学习时,不仅不让孩子看,自己也不看电视,避免孩子分心,效果特别好。

4,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5,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自己怎样为他付出,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

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的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比较。

6,多跟老师交流,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但要跟孩子说明,自己只是关心他,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不是想监视他,不是不信任他。7,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8,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引导他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劳。

15.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篇十五

我孩子今年4岁,每次去幼儿园之前总喜欢提各种各样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满足他的要求,孩子就“威胁”我们不去幼儿园。我该怎么办?

米 妈

米妈:

面对孩子提出的种种不合理条件,家长可以采用温和的口吻,如果讲道理已经没有效果了,此时家长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断然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会拿出自己的杀手锏——哭、闹、纠缠。此时家长要保持平静,对孩子的哭闹不说教、不制止、不发怒、不批评,给孩子释放愤怒情绪的时间。家长还可以多和孩子回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幼儿园里的玩具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孩子对条件的关注。也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如果发现孩子的不适应状况,要及时做出反应,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这样的准婆婆,如何处理关系?

我的男友来自单亲家庭,从小是他妈妈独自把他带大,母子感情非常好。我们在一起时,只要他妈妈打电话说“你等会过来”,他就会提早离开我。其实,有孝心是件好事,但我很担心,他妈妈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对儿子的依赖,还说“以后我就靠儿子了,你们结婚度蜜月我也要去。”听后我心中一阵阵发紧。男友对我非常好,可我很害怕以后是两个女人在抢一个男人的爱。

双 儿

双儿:

让我们换位思考,准婆婆一人把孩子拉扯大,长久以来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儿子,你的出现,分走了儿子大部分的注意及爱,也把原本妈妈和儿子的“我们”,转变成了“我”和“你们”的关系,心中肯定不是滋味。聪明的你当下首要之务,就是改变彼此对立的关系,把你和准婆婆之间的互动变成“我们”,主动嘘寒问暖,一起购物出游,用女人和女人之间特有的贴心方式相处,当她把你视为知心朋友,她也就会因再度拥有了“我们”而减轻心中的焦虑不安。

同时,你也要让男友知道你的担忧。他的处理方式,会让你再一次判断他是否有足够的成熟度可以结婚。我的心得是: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冲突。

该为了孩子维持痛苦婚姻嗎?

我老公结过一次婚,后来因为他赌博输光了钱,他前妻就和他离婚了。那时我不太清楚这些,后来我怀孕了,为了孩子我们结婚了。结婚后,他网上女朋友不断,和前妻也一直保持着联络。我自己开公司,怀孕后很多外地的业务没法去执行,就让他进公司帮我。没想到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差旅费用和客户的佣金。生完孩子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离婚。可朋友劝我为了孩子退一步,他也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努力”,他仍在公司混。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段婚姻,但为了孩子我一直下不了狠心。

南 希

南希:

你一路走来的心情轨迹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结婚,生了孩子后,想离婚却为了孩子下不了决心。我认为,经营婚姻就如同练武功,两个人得先打通任督二脉——信任和责任,才有长久的希望。而你老公既无心负责,又无能被信任,恕我直言,实在缺乏成材的希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为了孩子而勉强在一起,却终日争吵不休,冲突不断,使孩子在家庭战火中长大,反而对孩子更为不利。所以,请你抛开心中的犹豫,既然一切为了孩子,就帮孩子找个真正幸福的家吧!

张怡筠

上一篇:大学生会计调查报告下一篇:房地产促销单张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