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2024-07-29

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19篇)

1.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一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可在我没学过关于鲁迅先生文章的时候,我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大文豪,没有什么再过人之处,学过课本上的文章后,我对他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都以笔为武器,去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劳苦大众的生活。有一次,一户穷人由于家中实在困难没办法了,便去求富人借点钱,这个富人不但不借还让家丁将他毒打一顿,当鲁迅见到他那副悲惨模样后很痛心,便将身上带的所有钱都给了那个穷人,那人听了鲁迅说的一句话后,顿时树立起了信心,努力地工作起来。大家知道鲁迅说了怎样的一句话吗?他说:“朋友,若不想过苦日子,就要靠自己的双手!”这句话虽说平凡,但对一个穷人说“朋友”可以抚平他心灵上的创伤。那人最后参加了起义军,和别的劳苦大众一起推翻了旧社会那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爱惜时间的人。他不但节约自己的时间,还珍惜他人的时间。别人与他约会,他从不迟到,总是比别人早到一些,他说:“我只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他在逝世的前三天为别人的小说写了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一篇日记,可以说他从出生到逝世还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的形象是高大、正义的。的确,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鲁迅作品,教学方法

鲁迅作品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学校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对鲁迅都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但语文教学没有能够使鲁迅作品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得以延续。

一、明确鲁迅作品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新课标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个性。而鲁迅作品恰好是我们目前能接触到的最好的学习材料之一。一方面是因为鲁迅作品思想深刻,内涵极其丰富,体现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是非标准,体现了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二是鲁迅的作品文字优美、细腻、深刻,是现代汉语的典范。所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鲁迅作品理应成为学习的范本。鲁迅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入编了中学教科书中。对此,鲁迅也曾明确表态他不愿意,因为鲁迅所提倡的是“疑”,他只是发现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他在《药》中就没有开出什么“药方”。如果我们用鲁迅当年坚决反对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信”———来教学鲁迅作品,那岂不是悲剧?所以,教师必须把鲁迅作品教学和新课标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鲁迅的作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语文能力,是为了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正确看待教材中鲁迅篇目的急剧删减

教材编写的重要方向和重要内容方面造成了教材的不稳定性,客观上导致了“鲁迅与中语”这场热闹纷争的发生,引起了教育界、文学界及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共同关注和思考:在新教材中,鲁迅作品究竟是减少了还是保持了稳定?鲁迅作品部分退出中学语文教材,让更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原本是可以理解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材的编选都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但是,教材篇目哪些进,哪些出,需要慎重斟酌。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必须尊重和反映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必须尊重鲁迅作品的原貌风格和核心特质,不能不分轻重地作任意删减。如《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为唤醒国民而创作的典型作品,也是中国国民乃至世界人民所普遍认同的鲁迅作品中最具价值的经典之作。这篇鲁迅作品的经典中的经典,居然也遭遇了被删除的命运,确实令人匪夷所思。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基本阅读权,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编选教材而造成的学生阅读权被剥夺现象的发生。其实,学习能力强又很敏感的高中生,特别希望读到像鲁迅这样有思想深度的作家的文章,他们并不是只喜欢文化快餐、游戏娱乐,他们同样希望通过学习鲁迅作品使自己变得睿智起来。

三、回归对鲁迅作品中语言的品味

鲁迅的语言含义深刻并极富个性色彩,而课堂的乐趣正在于探索和发现。鲁迅的作品就好像是一个语言迷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多地探究其中的奥妙,体悟到作品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才是鲁迅作品教学的佳境。语言情感的表达与语言形式有密切的关系,而语言形式的组合是千变万化的,它牵涉到作者的风格,作品的内容、体裁、时间、场合、对象,等等。品味语言就应品味其表达情感的独特形式,体味其中蕴含着的简练美、含蓄美、形象美、音乐美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鲁迅作品、体验鲁迅作品,使他们爱上民族的语言、爱上民族之魂、爱上语文学习,并将用其一生不断地阅读欣赏语言精品,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所企求的效果。鲁迅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中跳脱法运用得非常普遍且非常圆熟。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几乎每篇都有“跳脱”。如果离开对跳脱处的分析,就很难完整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思想感情。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可是长期以来,鲁迅作品的“跳脱”艺术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不少人简单地把“跳脱”处当做省略号,教学中最多问一下“这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或“省略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未能从根本上把握跳脱处的深刻含义,体味跳脱法的艺术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通过文本学习进一步亲近鲁迅

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教学,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例如:在小说《社戏》中,文中的平桥村就是“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宗法礼教束缚的个性和未经封建思想毒化的人性。“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了民俗,重温了人情,呼唤了童真,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学习兴趣。打破神秘感对刚接触鲁迅作品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其次,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还要把鲁迅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中。不妨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再现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别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鲁迅与当代文化和思想的思考。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畅游鲁迅的故居,通过江南水乡的民俗旅游,认识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其中很多就是取材于鲁迅的作品,如“咸亨酒店”、“三味书屋”、“绍兴黄酒节”、“鲁迅文化艺术节”等,让学生在畅游优美的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同时,感受到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亲近与喜爱之情。

参考文献

[1]王富仁.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2006:72,81.

[2]钱理群.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J].语文学习,2009(6).

3.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篇三

一、抓住先生文章的主题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文章时应该抓住文章的主题,从文章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结构,增强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认识水平。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鲁迅文章的理解难度比较大,从语言风格到文章的内涵思想,学生无法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困惑,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比如鲁迅的《祝福》就用祥林嫂的形象向世人揭露封建社会的落后、腐朽,是那样的时代塑造了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她们不仅要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还要受剥削阶级的迫害,甚至被“柳妈”这样的人“吃”。教师在介绍这部作品时要从人物的实际经历入手,让学生对祥林嫂产生同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面对封建社会下其他小人的恐吓和指点,祥林嫂虽然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庙里的门槛,但是终究还是被鲁四老爷所不耻,导致祥林嫂的地位一落千丈,最终落得个精神崩溃而死的结局。通过这样深刻的挖掘,学生能够认识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平等、幸福社会的来之不易,体会到文章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社会“吃人”现象的批判,也体会鲁迅对平民大众疾苦的关心,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

二、理解先生文章的思想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作品内容深邃。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限,对社会认识不足,再加上自身文学知识储备量较少,在阅读鲁迅文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样的状况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后,体会到鲁迅表达的思想情感,增强他们的感悟力和分析力,为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比如教师为学生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时,首先可以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这一装束可以看出他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却是一个自恃清高的读书人。“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可以看出他生活比较贫困,是因为营养不良而产生的这种面相。通过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孔乙己虽是一个读书人,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导致这样的秀才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而从那些与孔乙己说笑的人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生活状态麻木,缺乏应有的同情心。通过这样一种病态社会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众生活的不易和社会落后的根源。

三、感受先生文章的情感

鲁迅的文章主张“立人”,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想上的启蒙和社会的变革才能改变当时社会的落后状态。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通常会呈现出一种“个性化”,希望激发人们的自由意识,在精神上能够独立,让人们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社会建设的力量,面对压迫和战争时奋起反抗,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这种爱国情怀、这种反抗意识要让学生深入体会。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要让学生逐句来分析文章的含义,尤其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值得学生深思:为何鲁迅会在文章中这样写,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能够更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认识到当时社会中抗争的重要性,只有像刘和珍那样用一腔热血来热爱自己的国家,才可以让整个民族更好的发展,才能推翻当时黑暗社会的统治者,才能激发整个民族的斗志,拿起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国家的利益。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鲁迅的文章时,应该从文章的创作背景出发,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同时还要了解其所处的社会,从而提升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从文章的主题入手,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了解,从更深角度来分析,体会到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传达出向善、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鲁迅话题作文:鲁迅自传读后感 篇四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5.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五

鲁迅故居经过部分装修后,有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鲁迅十分敬重塾师寿镜吾,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顺着导游指给我们的方向,我看到了当时紧挨老师座位旁边的鲁迅的书桌。据导游介绍,其实当时鲁迅的座位并不在那里,他的座位一开始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去后园玩耍,影响他的学习,所以就要求塾师把他的座位移到东北角。不经意间,我发现在他书桌的右下角还刻有一个“早”字。在我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在导游的口中又了解了隐含在这个“早”字背后的一段感人的故事:那是有一次,鲁迅因给父亲买药,导致上学迟到,而被老师训斥,之后鲁迅并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在课桌椅的右下角刻上了“早”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走出三味书屋,鲁迅那种勤奋学习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联想到平时自己的表现,我不禁有些脸红。这时,妈妈温柔地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女儿啊,你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勤奋、努力、刻苦地学习,长大了才能像他一样有所作为啊!”听了妈妈的话,我深深地点了点头。

随即,我们又去参观了百草园。绍兴鲁迅故居的院落很深,看过好多间屋子,拐过好多条小道,才走进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

一进百草园,便看见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粉红的草牡丹,我的脑海中不禁浮想起鲁迅在这儿度过的童年时光: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上跳下;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盈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听蟋蟀们弹琴;将何首乌连根拔起,与小伙伴们摘覆盆子……鲁迅在这儿度过的童年生活一定十分精彩!

6.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六

自打我出生以来,我就知道鲁迅这个人,不仅知道他是一个爱国者,还知道他是一个大文豪,有着很不错的文笔,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对鲁迅这个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在他的童年里,是与朗朗的读书声为伴,与篇篇字经为友一起长大的,他有着一个和我们与众不同的童年,他开朗、和善,有着无穷无尽的理想,他向往自由,向往大自然……他会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

可是,天总是那么不随人愿,鲁迅富裕的生活也就此被打破了,他不再富裕。有时甚至为了钱,他不得不拿家里的东西去当掉。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期。于是,他便离开了中国,只身一人去了日本留学、学医,为得知是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的真理。他在寻寻觅觅着,他在努力探索着。终于,他成功了。是呀,不付出努哪来的成功。或许,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吧。

于是,他便回国,他要回来,回到他思念日日夜夜的祖国。可是,当时的五四运动还未结束他看着自己的祖国人民,看着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决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支离破碎,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还有着人口的问题。

在那一瞬间,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来找唤起中华民族和祖国人民的灵魂。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漫长的写作生涯……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有着一颗博大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虽然说,现在的人还经常把“爱国主义”这四个字挂在嘴上,可心里却并不一定是这么想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人中华的富强而去国外留学,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去兮不复返”。

鲁迅先生先后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阿Q正传》,这些最为著名,至今已广为流传,成了人人皆知的不朽的着作。这些作品都是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当时政府的腐败为主题的。

7.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七

长期以来, 高考生命化取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作文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的话题设置, 吹响了高考生命化的号角, 于是, 以生命为取向的话题作文开始登上高考的舞台。

二高考作文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含义。其实这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也是每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解读的深刻与否会影响到人生轨迹的好坏。而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 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 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所以, 对于高考学生来讲, 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有其必要性。如2005年高考中的一个话题作文是《位置与价值》。文题的主要角度就在人生与价值上。从生命学的角度上解释, 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 是一个中性概念, 而人生是有限的, 怎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位置创造价值, 价值决定位置”。因此, 正面的价值可以提高个人的位置;相反, 负面的价值则降低位置。话题作文站在思辨的角度上, 让学生对生命作出阐释。

三高考作文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

最早引起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的高考作文是2002年全国卷中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话题的重心指向心灵, 暗含了对生命的反思。对于心灵来讲, 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之后, 全国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开始大举进行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例如, 2004年的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及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这个题目就是让我们思考生命, 领悟生命, 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反思。又如, 2005年的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 这个题目不仅有诗意, 而且“留给”这个词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 是一种对生命的仰望和主动, 同时, 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四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相关启示

近年来, 以生命学角度立意的高考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中可隐约地领悟到了生命的含义。

1.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言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要将语文逐渐引领到生命和人性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进行整改之后, 语文教育事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担, 引导学生写作方向要回归生命, 释放年轻人的自由天性,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创作。同时, 教师在平常教育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写作一些贴近生命真谛的题目, 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及其意义, 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意义所在。

另外, 教育可以使人的生命回归,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交流。生命的本质和含义必须要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才能启迪年轻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同时, 生命作为教育的特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2.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让我们意识到, 教师在教习学生写作的同时, 要注意以下原则性问题: (1) 体现其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自由抒写的基础上, 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从而进行创新发挥。 (2) 要构成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思维创作要有系统性, 使得学生的整体思维和专项思维可以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性写作系统。 (3) 有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指导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4) 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就是对自己原始生命潜能的激发, 是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条件, 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召唤, 在体验过程中, 可以体现生命价值。

3.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2012年作文命题取向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发现, 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解时, 也必须重视教育的成果, 让学生不仅回归生命, 还要回归教学目标。所以, 对于2012年的高考命题倾向要坚持回归生命, 稳中求变, 唤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 强调作文题材的“绿色化”, 要注重打破传统的命题形式, 对高考作文在内容、要求以及题材上都做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重视材料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评价要注重卷面的细节之处, 评卷者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 理解学生的多元化立意。

五结束语

总之,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要注重生命哲学的渗透和探究, 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

8.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八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的友好化学”、“无害化学”以及“环境清洁的化学”等,它是在最近几年才提出和得到发展的概念。“绿色化学”是指用化学技术、方法降低和消除有关化学产品在设计、制造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使设计生产的过程和生产出的产品都达到环境友好的目的。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倡导进行素质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任务已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而更偏重于素质教育。“绿色”化学理念不仅丰富了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而且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绿色”化学主要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的化学,是注重未来发展的新化学理念。首先,从化学的内容看,“绿色”化学能够丰富和完善化学的基础内容;其次,从人与环境和谐的角度看,“绿色”化学能够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更加有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再次,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绿色”化学强调的是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这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绿色”化学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入“绿色”化学的理念,不仅是高中化学得以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高中化学教学植入“绿色”的最佳途径

1. 紧扣教材,从教材中渗透“绿色”概念。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标准》)。他强调,在高中化学的教材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经验以及生活实际,从而推动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密切关注人类目前面临的由化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切实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章节为:化学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在这节课的授课中,我们可以充分引入“绿色”话题,让学生自己列举出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违背“绿色”的现象,以及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做法,并让学生分析讨论怎样避免违背“绿色”的现象出现,然后结合课本的具体内容,由教师对其评价以及指导。我相信,这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堂课,可以把“绿色”话题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从而可以实现课堂效果与社会目的的统一。其实,“绿色”化学理念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绿色”化学的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绿色”话题植入高中化学课堂是时代的要求。

2. 精心进行课堂教授,巧妙植入“绿色”话题。“绿色”化学是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的化学。它要求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充分寻找以及利用那些无毒害的原料,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能源节约,它要求在各个环节都必须实现净化和零污染。例如,必须在合成氨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充分实现资源的节约以及能源的合理运用。在课堂上巧妙地植入“绿色”话题,可以使“绿色”化学理念渗入到广大学生的心目中,使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投身到环保之中,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人类不仅要实现快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应努力保护环境,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积极植入“绿色”话题,只有在高中阶段倡导“绿色”理念,才可以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有效解决环保问题。

3.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从环境变化的方面植入“绿色”话题。在农业时代,虽然经济落后,环境却保护得很好。不可否认,工业文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汽车带来了废气,高楼阻碍了空气的自由流动。在城市中已很难再找到干净的树叶,清新的空气,以及湛蓝的天空。积存了几千万年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也正在快速地消耗,“拯救地球”已成为全世界的呼声。对此,我们应引领学生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感受环境的变化,并以切身的体会发现环境破坏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保护环境不仅是是国家和有关环保部门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9.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篇九

怎么会这样呢?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所有作家中最多的,选修中又有萧红详细写鲁迅先生生活状态的文章,“陌生”又从何谈起呢?

首先看对鲁迅的评价。我们所熟知的评价无外乎“尖锐”、“批判黑暗”,剩下的就是一些溢美之词。这些评价固然很准确,可千篇 一律的评价并不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何况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思想远重于内容,这些对内容的评价只触及血肉而无法深入骨髓。而作品的思想性又可分为时代性和永恒性。时代性并不是重点,因为相隔几十年,毕竟不同。只有那些体现人性中种种善恶的文字才会永远闪耀。“作品完成的时候,作者就死了”。我们看文字作品不应该仅局限于那个时代的背景,也不能仅仅探索作者写作时是怎么想的。伟大的作品会使不同的读者产生各种各样的细微感受。说白了,这些评价,成了鲁迅作品的一张厚厚的面具,阻挡我们的视线。

其次看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几篇文章中只有《祝福》是小说。各种文学体裁中,我认为最能体现思想的是小说。对于散文,可能更多地抒发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而小说可以在一个半架空的世界里使作者更自由地设置重重“机关”,蕴含深意,进而造就不朽的杰作。所以我觉得理解小说对理解一位作者尤为重要。而课本选文也许是为了降低难度,只有一篇小说。

最后要看读者。无论你爱或不爱,作品毕竟就在那里,而读一遍与读十遍的效果肯定大相径庭。除了读者主观的原因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志趣、爱好不同,再加上读几十年前的文章,自然会感到生疏,不适应,没多大兴趣。(这点朱自清的《背影》更突出,很多学生都认为文章并不很好)

我一开始读鲁迅也是如此,不仅觉得他的文字晦涩,而且出于一种反抗权威的心理,认为他只是徒具虚名。相比于鲁迅,徐志摩那样的文字显得更亲切,更容易抓住初次见面的读者的心。后来知道鲁迅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均有“交锋”,语文课本甚至不录梁实秋的文章,这令我又平添了几分厌恶,当然那时并不知道他们因何而交锋,也不了解文字与政治、阶级、立场挂钩。后来看了《狂人日记》,课本中学了《藤野先生》,又看了《朝花夕拾》,逐渐认可了鲁迅的文字。然而真正的转折却在《祝福》。

《祝福》里冷冷的笔调,祥林嫂凄惨的经历,“我”优柔而纠结的内心。这篇小说是可以真正让不同的读者从自己内心产生不同共鸣的文章,昭示出的人性善恶才是可以不朽的东西。

10.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十

近段时间,一款名为“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推出,他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夏瑜、华老栓、闰土、康大叔等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鲁迅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产品一经面试就受到强烈批评,现已下线。

请以“鲁迅,我想对你说”或“网友(游友),我想对你说”或“给手游产品设计师(开发者)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谁执此笔问苍生

——鲁迅,我想对你说

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无疑是极其不好的。艰涩的语言,犀利的文字,带给我等应试考生无数压力与烦恼。但在多次与你“深入交流”后,无疑,我逐渐迷恋上了你的语言,你的文字,你的境界。

“中国近代文坛最犀利的一支笔”,人们的评价恰到好处。无论是在祝福的爆竹声中凄惨死去的祥林嫂,还是在故乡的逝水中渐去渐远的闰土,在你落笔的那一刹那,他们都已稳稳站在纸上,呼吸着属于他们的空气。你的笔是近代中国的,是扎向那吃人的封建礼教社会的,是刺眼的光芒。

可笑的是,现在竟有游戏公司将你的人物装扮成游侠,在网游世界里闹得不亦乐乎。你能想象本该对未来绝望之极的祥林嫂红光满面行侠仗义的情景吗?你能想象本该一身穷酸书生的孔乙己挥舞着双剑的情景吗?这是对文学形象的不尊重!这是对文学作品的亵渎!

好在,这款游戏现已下线,游戏公司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受到了强烈谴责。也许,对你而言,最好的纪念,不是将你的人物做成让大众任意玩弄的形象,而是有更多人来读懂你的文字,理解你的思想,感受你的人物并尊重他们,同情他们吧。你在书写他们的一生时,一定是怀着沉郁压抑的心情写的,每一笔都凝注了最丰富、最浑厚的色彩。这样严肃而丰满的人物,又怎能作为单薄的游戏人物供玩家消遣呢?

我想,真正纪念你的方式,是接下你的笔,接替你的责任。余秋雨先生曾在《中国文脉》中评价你是近代接手中国文脉的人,而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你离开人间之际,你也希望有人能替你把这文脉传承下去吧。

也许,自你以后,世上再无第二个鲁迅,也少有人能达到你这般崇高的境界。但现代社会需要有人来接替你的笔,去呐喊,去彷徨,去做刺破黑暗的那一束光,让更多鲜活的人物站立在中国文坛上,与我们同呼吸,而不是被囚于游戏这一方小天地。

也许,这支笔仍然静卧在你的桌上,等待有人来开启。也许,这支笔正握在某只手中,向这片昏暗的大地悄然注入一股浑厚暖流。

我无法评判,却衷心祈祷它醒来。

陈禹衡

【教师点评】

文章立论角度新颖,选择看似距离材料最远的一个角度,并能切合题意。内容充实,在饱含情感的述说中鲜明地表达出对鲁迅小说经典人物形象的价值揭示,对当下游戏开发者颠覆经典、亵渎文学现象的批评,对延续鲁迅精神的呼唤。文字表达兼具美感与理性,如“现代社会需要有人来接替你的笔,去呐喊,去彷徨,去做刺破黑暗的那一束光,让更多鲜活的人物站立在中国文坛上,与我们同呼吸,而不是被囚于游戏这一方小天地。”(雷婷婷老师)

11.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十一

一、创设话题引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应用话题的引导作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程教学过程,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建应用话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让学生真正“开口说”并学习如何地道地讲话,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口语表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羞于开口或由于发音问题不敢开口,这时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并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以及正确的语法知识,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例如:在学习《Travel Journal》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vacation”的问题,让各小组创建一个简单的情境,互相询问“Travel Journal”的相关问题,例如接下来的一个假期有什么出行的规划或打算,或者可以讨论最喜欢的度假地点及原因。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归纳有关“Travel Journal”的表达方式,“go to the beach”“climb the mountain”等,紧接着,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探讨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的例句,让学生体会这一表达方式的新颖有趣,最后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表示将来时的方法,如will/shall + 动词原形,be going to+动词原形等。学生们都爱玩耍,通过这一话题可以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的热情,学生发言时,教师可以根据其思想逻辑性以及语法、词汇是否得当来进行指导。

二、构建话题情景,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构建话题情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通过构建话题情景,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与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创设应用话题时,应根据教学的要求,从生活中有关的有趣的观点或现象入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例子。构建话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逐步建立起英语思维,进而英语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Life In the Future》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未来的生活,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创建小情景互问互答,引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讨论。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例句“Seen from the hill,the park looks very beautiful.”让学生探究动词分词做状语的情况,并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找出课文中关于这一语法知识的例句。然后教师讲解关于这一语法的具体知识,如动词过去分词做状语相当于一个状语从句,可以表示时间、让步、结果、方式、原因、条件等,通过让学生把过去分词作状语形式改成状语从句,加深学生对这一语法的理解,学会多样化表达同一例句。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动词分词还可以做定语的情况。

三、营造模拟情景,开阔学生语言知识视野

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模拟的情景,能开阔学生的语言知识视野。围绕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构建一个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学会同一句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必要时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例如PPT、图片、视频播放、音乐欣赏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给学生英语文化背景,让学生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提高与感知奇妙的英文,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有趣的互动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例如:在学习《Body Language》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讨论有关“Body Language”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考虑实际生活中所使用的身体语言,教师可以提前做好世界各地不同的“Body Language”,还可以截取一定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关于世界上不同的“Body Language”,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跟学生一样探究动词ing形式作定语状语的例句如“They stood there for half an hour, watching the stars in the sky. ” 来学习这一语法知识,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来加强对语法知识的巩固。

四、结语

12.话题作文的构思步骤 篇十二

第一步, 确定主题, 要放飞思绪。

这是作文最基础的一步, 也是确定全文的中心所在。其要求是放飞思绪——引导学生思绪乘上联想的骏马, 在无限的时空中任意遨游。运用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就近联想、扩展联想等方法, 让学生围绕话题任意联想, 把所能想到的内容逐一记录下来, 然后选取其中一个自己最能把握的主题来写。

第二步, 拟定题目, 要诗意浓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眼睛就得有神采。拟题的方法为:在话题前加限制语, 在话题后补充词语, 换一句话陈述话题, 或者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视点来拟题。其要求是:扣住主题, 赋予新意, 诗意浓郁。具体地说, 赋予新意, 就是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拟题;诗意浓郁, 就是语言要精炼、漂亮、有文采、有气质。

第三步, 选定体裁, 要别出心裁。

可供选择的文体很多, 如记叙文、散文、小小说、童话、书信、科幻故事、说明书、实验报告、寓言等。在初中阶段, 议论文、说明文一般不要劝学生强用, 因为这两种文体的写作, 难在对材料的把握;对于戏剧、诗歌, 在考试时则有限制。大多数学生最拿手的文体是记叙文、散文。

指导选取文体, 要避实就虚, 有利于想像、虚构情节;其要求是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原则是学生选取自己最擅长的体裁。

第四步, 择定材料, 要驾轻就熟。

让学生选取自己最熟悉、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最拿手的材料才能做到驾轻就熟。

第五步, 敲定顺序, 要条理井然。

学生的具体操作顺序为:首先, 给材料排序。对材料, 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哪些先写, 哪些后写, 要统筹安排;其次, 要确定文章的框架结构。

文章的结构方式, 可选取横式或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如总分 (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平列、排比段等, 纵式结构如层层深入等。在初中教材中, 这样的范例很多, 横式结构如朱自清的《春》, 其结构是:盼春——绘春——赞春 (并列) , 其中, 重点部分又是:绘春——草、花、风、雨、人 (并列) ;再如鲁迅的《孔乙己》, 用的是片断连缀法。纵式结构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学生的创造性极强, 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效果极其明显。我读过一个小作者运用小标题式方式的文章, 是环保主题, 他的小标题是四个: (1) 枯藤老树昏鸦, (2) 小桥流水人家, (3) 古道西风瘦马, (4) 夕阳西下, 地球人在天涯。另一个学生也写过类似的作文。他平时很喜欢《神曲》, 在一次期末考中, 他干脆拟题为《新神曲》, 也是环保主题, 其小标题为: (1) 序曲 (2) 地狱 (3) 炼狱 (4) 天堂。内容是一个活着肆意破坏环境的人, 在死后经受了地狱、炼狱的煎熬, 终于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 且努力改过, 最后灵魂升入天堂的经历。“敲定顺序”这一步很重要, 只有做好了, 文章才能条理井然。

第六步, 明定情调, 要真情动人。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线, 一定不能轻视。首先, 要求学生确定自己文章的情感基调, 是明快、热烈, 还是忧郁、深沉;是激越、高亢, 还是低回、婉转;是忧患意识, 还是反讽抗议;是倡导型, 还是承受型……确定自己作文的情感基调, 亦或叫文字风格, 文章才有个性。即使是同一人, 也可写出不同的文字风格, 这就是“情”的魅力。比如苏轼, 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也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盼, 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

其次, 要学生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 把自己融入文章之中, 有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对人或事的情感。这情感最好不要直白地说出来, 要曲径通幽。

以上内容, 看似步骤多, 但在熟悉后, 要求学生只用三到五分钟完成整个过程, 所以称之为“构思”。

13.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十三

可以说,凡是读过一定数量的鲁迅作品的青年,都会对鲁迅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那么有味道,他的思想能够给予我们那么多有益的、有价值的东西,他和我们青年的思想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共鸣,这是任何一个作家不能比拟的。一个历史学家说过,在我国近代思想文化战线上,象鲁迅这样,值得把他的作品收集起来,一字不改地编成全集的实属罕见。

《鲁迅全集》曾经有过1938年出版的二十卷本和1958年出版的十卷本。1938年版编入了鲁迅从19到1958年出版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和翻译的作品,以及辑录的古籍等,依照作品的年代和性质分编为20卷本。全书编辑计划由鲁迅夫人许广平起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送给他的《鲁迅全集》就是这种版本。1958年版本是由鲁迅忠诚的学生和战友冯雪峰主持编注的。它与20卷本的不同是:它专收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等着作,并选了一定数量的书信。鲁迅译文和辑录的古籍都未收在内。这个版本的特点是内容精粹,编制严谨;注释客观、准确,注重资料,不尚议论。

新版本16卷是在1981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人力编辑出版的。浅驼色的密信皱绸封面上,烫着《鲁迅全集》闪光的书名,它装帧精美,印刷精良,版图清晰,是研究和学习、阅读的理想版本。它有几方面的特点:

(一)收集完备新版《鲁迅全集》所收鲁迅着述从十卷本的253万字增至399万字,煌煌16卷的着述,除早年摘编资料而成的《中国矿产志》和中学生理课讲义《人生学》以外的着述,都已收入。

(二)注释详尽鲁迅先生自己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新版本全集对作品涉及的人物、社团、历史事件、书刊、典故、名物、引文引语出处,特殊的风俗现象都作了注释,共计23400条,187万字。这对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大有帮助。

(三)校勘精确新版校勘认真、细致。鲁迅作品虽校勘多次,这一次的校改仍有一千余处。如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发表的《死地》一文中一段话,自《华盖集续编》初版起就作:“……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该自蹈死地。那就是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新版本根据最初发表的报纸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该当自蹈死地、前去送死。倘若以为徒手请愿是送死,本国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是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加横线的句子自初版起就脱漏了。现在新版补了上去,显然句子更连贯,更完整,也更有力量。这样校改是很重要的,对于作品原意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14.高中生以冷暖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四

进门后,我发现张爷爷家与往年有很大不同。往年我来的时候沙发上总坐着一两个人与张爷爷谈笑风生,然而今年一个人也没有。原来摆满礼品的地方,如今也是空空如也。张爷爷一个人坐在阳台的躺椅上,抽着烟,若有所思。

“张爷爷,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张爷爷笑了笑,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笑着说:“也祝你学业有成,哈哈……”一番寒暄后,我和张爷爷坐在沙发上聊了起来。张爷爷叹了口气,说:“唉,这个年过的真冷清啊!”说着脸上露出了一丝忧伤。我默然,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啊,一个老局长,身居高位,习惯了过年人们络绎不绝地来拜年。而如今退休了,竟是门可罗雀,我难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张爷爷见我不说话,忙说:“嘿,冷清也好,省得看那些阿谀奉承的嘴脸。心里烦,有你这个娃儿和小马陪着,我老头心里已经很开心啦,哈哈哈哈……”我听出了这话中的辛酸,忙说:“是啊,爷爷,小马叔叔今天也该来了吧。”张爷爷看了看钟,说:“都五点了,应该要来了吧。”

小马叔叔原是张爷爷的司机,人很机灵,也很会说话,而且每年也是大年初三来给张爷爷拜年,每次都是五点左右到,带了好多家乡的土特产,还帮着张爷爷张罗晚饭,张爷爷非常喜欢他,见他也挺有才能,而且忠心耿耿,便不断提拔他。如今已经做了处长了。小马叔叔有只小狗叫旺旺,每次来拜年都会带着它,我们也就这样认识了。旺旺很可爱,也很乖,见了我们就不停摇尾巴……想到这里,我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晚饭时间到了,晚饭吃完了……我们不断朝门口张望,最后却只有一次次失望。人,始终是没来。

“他不会来了吧……不对,他一定会来,一定会来!但为什么到现在都……”张爷爷喃喃着,晚饭时也是这样。张爷爷几次拿起碗,又放了下去,说:“你先吃吧,我……再等等,他应该也快来了……”

最终,张爷爷叹了口气,走进了屋子,点起了烟。突然,我听见了那熟悉的狗叫,是旺旺!我高兴极了。“爷爷,小马叔叔来了,小马叔叔来了!”张爷爷急忙起身,小跑过去开门。

15.教你一招——话题作文的审题 篇十五

近两年安徽省高考已没有采用话题作文, 但并不说明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已退出的考察范围, 许多省市仍在沿用。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和一个话题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采用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形式相比, 它有明显的优点:话题作文更鼓励联想、想象和创新;它是一种既有巨大的开放性又有所限制的命题形式;同一话题下, 学生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在话题允许的范围内联想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体验、陈述各自不同的观点。

与命题作文相比, 话题作文一般只提供写作的内容指向, 只提供一个写作的范围, 好比一个大箩筐, 里面可以装很多与话题有关的中心立意, 也就是它只提供内容范围, 不提供中心立意, 作文的中心立意可在话题范围内, 由学生自主确定。如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将这个话题作一个观点、中心来写、也可以作为一个话题, 作为学生作文的一个触发点, 一个内容指向, 一个写作范围, 一个箩筐。“××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这是话题提供的内容范围非常之大, 可选择的对象、中心立意何止千万, 这样有利于学生写出有创造性、有个性的好文章来。

而命题作文大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如“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一命题作文, 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 一个判断, 一个中心论点, 甚至连文体都确定了, 只好写成议论文。

话题作文所写的内容与话题的关系是相对“松散的”, 只要在它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即可, 有巨大的选择空间:命题作文一般要求所写内容必须紧扣题目展开: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远远大于命题作文。

再来谈谈话题作文跟另一种作文形式供料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强调的是“范围”, 降低审题的难度, 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而供料作文的行文旨意必须与所供材料的中心寓意相吻合, 在审题上的限制要多的得多, 严格得多。

从文体上说, 话题作为淡化文化要求———“文体不限”, 连“诗歌除外”字样也时都被删除了, 就文体的选择上来说全开放的, 可以写成记叙文, 议论文, 也可以写成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故事等;供料作文一般规定只能写成议论文。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 (或称提示语) 只是给学生一个“范围”, “范围”在心里面, 作文用不用所提供的材料无所谓:而供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必须在作文中使用的, 开头、中间、结尾对材料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

从思维方式上说, 供料作文多为“线性思维”写作者认知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而话题作文则是运用“发散性思维”, 这种形式的思维方式可以使考生充分发挥出创造力, 只要在话题范围内, 想的越远越新, 越好。

可见, 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放宽了文体要求, 倡导自由表达, 强调综合素质, 鼓励创新思维, 更多的尊重了创作主体, 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体现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代表了新课标、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二、话题作文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虽然降低了审题难度, 但并不是不要审题这个环节了, 相反, 由于话题作文在开放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就存在着不能切题和偏离话题的问题;另外, 话题作文的命题是为了明确话题给我们提供的写作范围, 以便学生在这个明确的范围内, 化大为小, 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 集中笔力加以突破, 能写出有创新, 有个性的文章来。

话题作文一般由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就要审清楚三个部分的内容, 从中得到有关写作的必要信息。各部分都有提示和限制两方面的信息。明确了这两个方面的信息, 就明确了话题的范围, 为下一步写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1. 审提示语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有两方面组成:材料提示和议论提示。审材料提示就是从材料中得到一个形象具体的启发, 就是材料本身的寓意给我的启发和限制。

如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 其中只有一面磨制的清晰光亮, 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 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 问题是买镜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 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 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同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及至整个人类, 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 有明镜, 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用讲究。请以“买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提示“的寓意:光亮的镜子能照出人们细的缺点, 所以人们害怕;昏暗的镜子照不出人们身上的缺点, 所以人们喜欢。人们不敢暴露自己身体上的缺点, 不敢正视自己身体的缺点。

“材料提示”往往具体、单一、狭隘, 信息量少、范围小。就这则材料来说, 仅限于人们是如何对待身体上的缺点这个具体的范围。

“议论提示“往往是将”材料提示“的信息扩大开来, 推广开来, 审清”议论提示“, 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启发性, 因而写作的范围更大, 选择的余地更大。上面例子中也就是说, 它们都存在着是否愿意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是否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的同样的问题, 这样作文选材立意的范围就扩大了很多很多。

2. 审话题

“请以……为话题”是话题作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题”。一般情况下话题本身起揭示写作范围的作用, 它同时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只允许你在这个话题范围内写作。如“买镜”是个动宾关系的比喻型的话题, 联系上面的提示语, 它的本体应是“寻找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 谁来寻找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一个人, 一个家庭,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 都有可以参照的经验或教训。通过以上审题, 我们明确了这个话题的范围, 个人买镜;家庭买镜;国家民族买镜;人类买镜。

3. 审写作要求

通过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来达到对话题范围进行限制的目的。允许做什么, 不允许做什么, 如何做“写作要求”都有明确的硬性的规定, 要用“写作要求”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通过审题我们明确了这个话题的范围, 这个范围中的无数个材料点可供我们选择, 我们可以大胆地化大为小, 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 写出独具特色的有个性的话题作文来。

16.周家的鲁迅,中国人的鲁迅 篇十六

2011年,周令飞异常繁忙。这一年,他的父亲周海婴离开人世,在料理父亲后事的同时,他还要策划父亲的生前摄影作品展;这一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身为鲁迅嫡长孙的他,还想完成父亲未竟的遗愿——推动《鲁迅大全集》出版;此外,周令飞还身负传播鲁迅文化的重任,2011年被切分成长短不一的时段,他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城市间辗转。

周令飞出生于1953年,距离他的祖父鲁迅去世已整整17个年头,父亲周海婴成为联系鲁迅和他的纽带。在周令飞的记忆中,父亲总会在言谈中不经意地提起鲁迅,爱开玩笑是未曾谋面的爷爷的显著特点之一,这和中学课本上描述的“鲁迅先生”全然不同。

周海婴曾表示,自己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就像磁场一样,他被这个“人场”控制着。“别人说起我,永远都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怎么样’。我要写字、写文章,不能说错话、做错事,如果我越出一点线去,就会有人批评‘鲁迅的儿子做错了事’。别人可以去打牌、去玩,可我不行。”

和父亲一样,周令飞也在不一样的目光中长大。小时候,在学校里,大家都像看珍稀动物一样扒着窗子看他。每次学到鲁迅的课文,同学就会一脸羡慕地说:“是你爷爷写的。”听多了,周令飞的心里觉得怪怪的,总想逃脱出来。

鲁迅在生命最后时期的散文《死》里向亲人交代了七条遗嘱,他在第四条中写道: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但,没有人可以忘记,没有人能够逃脱。

朱安与许广平:身份相同命运各异

在周海婴的记忆里,母亲许广平对朱安的称呼为“朱安女士”。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那时的鲁迅在日本潜心学医,“他是不懂爱的”。因为在日本接到一通发自家里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鲁迅便决定归国。回家一看,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了。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本就扑朔迷离的时局再次发生动荡。此前一天,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笔下充满忧虑和苦闷的文字向鲁迅请教:“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加糖是否即绝对不苦?”信末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对社会运动充满热情,她是如此敬仰鲁迅,在年轻女学生许广平的面前,鲁迅也开始变得柔软。

在冲破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后,许广平写下了一篇情绪激昂的散文诗: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

鲁迅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爱的。

1926年底,鲁迅准备离开厦门大学之时,思念在广州的许广平,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了她。

1932年,鲁迅编成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题名《两地书》,并指定说等儿子海婴长大以后留作纪念。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她的故事里没有奇闻亦无猛料,但因为主角是鲁迅,便被多方重视。

自鲁迅的母亲去世后,朱安的生计一直由远在上海的许广平承担。即便如此,朱安的生活仍然贫困不堪,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周作人令北京图书馆开列了藏书目录,准备委托来薰阁出售。

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这一信息后,许广平、上海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以及鲁迅的众多生前友人均尽力劝阻,面对上海方面来京劝说的人士,朱安难抑激动:“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与许广平,同以“鲁迅夫人”的身份而存在,但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周海婴:交给父亲的成绩单

“我是意外降临于人世的。原因是母亲和父亲避孕失败。”周海婴在回忆录《鲁迅与我70年》的开篇中写道。由于许广平是高龄产妇,分娩的时候很困难,在回答医生“留孩子还是留大人”的提问时,鲁迅果断选择了留大人,结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因为孩子在上海出生,故名:海婴。

孩子的降临还是让年近五旬的鲁迅格外欣喜,海婴出生100天的时候,鲁迅便抱他去沪上知名照相馆拍了照,成就了那张著名的合影《一岁和五十岁》。当时朋友来家里看望,鲁迅总是会将孩子抱起来,像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样。有时海婴睡着了,鲁迅也照旧抱出来给人看,孩子便醒了,大声哭闹一番。当外人传说他溺爱孩子的时候,鲁迅的回应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与父亲鲁迅相处不多的七年里,周海婴享受到了一个孩子能够拥有的幸福,在他的眼里,父亲与书本上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形象大相径庭:那是一个笑起来三间屋子外都能听见笑声、会用胡须刺儿子幼嫩的双颊、会把香烟罐扔出窗外击打因为发情而吵闹不休的野猫、时不时笑骂儿子“小乖姑”“小狗屁”的慈爱父亲……周海婴将共处的快乐时光镌刻在记忆里。

尚在上幼稚园的周海婴,早晨起床下楼,总会轻轻踏进父亲房门口,取出茶几上的香烟插入短烟嘴里,放到父亲醒来后伸手可及的地方,然后大功告成似的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中午吃饭的时候,总盼望父亲对自己安装香烟的“功劳”夸奖一句,直到父亲微微一笑,说:“小乖姑,香烟是你装的吧?”他才乐滋滋地吃起饭来。

鲁迅对儿子的教育,许广平在《鲁迅先生与海婴》里讲到过:“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不过,周海婴始终摆脱不掉“鲁迅之子”的身份,在长大的日子里,他一直在为自己是鲁迅的儿子感到累。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说,父亲的累主要来自于外界过高的要求。

周海婴谨遵鲁迅先生的遗嘱,没有去做空头的文学家和美术家。他自幼喜欢无线电,长大以后他成了无线电方面的专家,摄影也做得很精彩,他从10岁便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即便如此,他却不张扬,他谨记母亲许广平“夹着尾巴做人”的叮嘱,并在文革时期将所摄照片统统销毁,唯独保留一樟木箱的底片。几乎60年的时间里,他从来没有发表过摄影作品,直到2008年,周令飞提出有意帮父亲办摄影展,当做送给父亲八十岁生日的礼物,但周海婴一直担心这些照片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

周令飞说,近十年来,父亲周海婴不再刻意地远离鲁迅,而是把他自己和鲁迅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还原鲁迅和梳理、总结鲁迅思想上。

今年4月7日,83岁的周海婴去世。知名学者、画家陈丹青说,他每每忆起周海婴先生,在他心中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那个谦和大气的白发老先生,而是一个小男孩:“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春天,海婴先生逝世了。看到讣告的第一念,我眼前不是暮年白发的海婴,却是1936年鲁迅过世才几天,海婴坐在父亲书房藤椅上的那枚照片。”

那是一个七岁的丧父的男孩,而这个父亲又是如此特殊。

周令飞:我不是空头文学家,我在尽孝

鲁迅在文章《死》中,对他的后代也有严格的要求: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美术家。

这句话成了周海婴及后代用以省身的警句,周海婴一生难以摆脱人们打探的目光,但他为人正直、谨慎谦卑,王元化称其“继承了鲁迅以及许广平的道德和人品”。周令飞亦难摆脱鲁迅之孙的身份,就连娶妻完婚,也遭受重重阻碍。

1982年一个假日的傍晚,日本留学的女儿周宁给周海婴打来电话,传达了同在日本留学的哥哥周令飞即将与台湾张姓女同学完婚的消息,这对热恋中的青年还对媒体发表了三点声明,内容大致为:一、此举纯粹为了爱情,而没有任何别的企图;二、这事与我父母无涉;三、因为与台湾女孩结婚,两岸关系紧张,周令飞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

儿子的决定宣布之后,引起轩然大波,也给周海婴夫妇带来很多麻烦。流言蜚语也在这个时候乘机而入,有人怀疑周令飞之妻是“台湾训练有素的女特务”,不仅如此,“美国之音”等外电也利用此事大作文章,把周令飞渲染成一个“投奔自由的叛逃者”。

身在台湾的周令飞生活也并不平顺。他一度因为鲁迅后人的身份而找不到工作。在岳父的百货公司最终破产之后,周令飞与妻子张纯华开始创业——他们买了一台爆米花机,将爆好的米花批发给摊贩。鲁迅的孙子卖爆米花,这又让记者大大炒作了一番,周海婴写道:“这事给那些无聊记者获悉,写文章拿我儿子当笑话,说什么想不到鲁迅的孙子竟落到在台北卖爆米花过日子的地步。但我儿子不以为然,心想我本分做生意,靠劳动吃饭,这给祖父丢什么脸?他照样干他的。”

直到1995年,周海婴才借参加无线电研讨会的机会,到台北看望了从未谋面的儿媳一家。

鲁迅的著作在台湾也一度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公开出版,直到1987年方才解禁,鲁迅的思想在台湾也不像在大陆这般影响深远。周令飞之女周景欣坦率地说出了自己对鲁迅的不解:“他的文学作品对于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很沉重,他笔下描述的是一个压抑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现在,人过中年的周令飞回到大陆,作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的他,开始将“传播普及鲁迅精神”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不久前新浪微博的微访谈中,有网友问及他从事与鲁迅相关的活动和工作是否违背鲁迅初衷,周令飞答道:“我没有做空头的文学家,我是在做一个传播鲁迅精神的人,我在尽孝。”

17.高中生以简单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七

我抬头看看表,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可我却没有丝毫睡意,始终忘不了那一抹微笑……

那一抹微笑如轻风般温柔;如浓酒般醇美;如阳光般温暖;如凉水般清澈……那因微笑而轻轻翘起的嘴角,是用来承载爱的天平,永远是那么的沉稳而美好。那因微笑而微微显出的酒窝,是用来装载爱的浅杯,永远是那么的饱满而醇厚。还有那因微笑而微微皱起的细纹,是用来证明爱的见证,永远是那么轻柔而慈祥……

你要问我那是种什么微笑?为什么会如此美好?

我会清楚地告诉你,那只是人间最普通的一抹微笑,虽然普通却又不平凡。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剪不掉、砍不断的牵绊。

这种微笑随处可见,那是父母对儿女的爱的证明,在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那唇边不正是这种微笑吗?在孩子模糊地叫出第一声爸妈时,父母那因激动而微笑的脸上的那一抹微笑,不正是这种微笑吗?在孩子从学校捧回第一张成绩单时,父亲脸上那欣慰的笑不正是这种笑吗?

是的,其实爱很简单,可能只是那轻轻的一抹微笑,却是用无数金钱也换不来的,即使用全世界的财富也买不来的。因为没有爱,人的存在就毫无意义,没有爱,人世间就少了一种美好。

你可能会无所谓,但世界上真的没有爱没有亲情,那这个世界又将会是怎样呢?没有爱的家庭会和睦吗?没有爱的兄弟姐妹会团结吗?没有爱的社会会安宁吗?回答是肯定的。

所以请重视爱,重视亲情。爱简单,简单爱。

学会爱,懂得爱。扬起你的嘴角,让这一抹微笑在你的唇边绽放,让这抹微笑如鲜花般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8.怀念鲁迅高中作文 篇十八

偶然翻看一封为细看过的邀请函,上面印着一些名人给往届获奖者颁奖的照片,下面注着“全国政协委员,鲁迅之子周海英”“全国政协委员,老舍之子舒乙”的注释。我脑子里立刻闪现出“我姥爷他姓毕”。

不错的,我们祖上也曾阔过!

记得小仲马在写《茶花女》时,隐去真实姓名为了“吃到自己够的苹果”而非站在父亲大仲马的肩头。也记得牛顿在发现力学三定律并将其成功推广到空间之后,曾这样肯定他的先驱第谷:“我之所以看得更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对于实力很强,对我们有大影响的前辈来说,抛开其成就,自己创立一份事业是一种勇气,如小仲马。但往往过于耀眼伟大的前辈我们无法避开,这就需要一份虔诚与尊重,如牛顿。但如果将前辈的名字当作一种荣誉称号堂而皇之地大声叫出来,我不得不说:“我也姓赵”,不知他们敢不敢说“比秀才长三辈”。

那么,秀才说:“你也配姓赵!”

我不由得愈加佩服先生了,先生能在我气得无话可说时说出一针见血的话。更重要的,毛主席说过“:鲁迅有最硬的骨头!”

就是在那个遥远的1936年,至今已近七十三年,先生病逝。那长衫,那头发,那方脸,那浓眉,拿着烟,个子只有一米五八的先生,在青年的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中,离开了人世。

先生在短暂的五十五年里,还要除却幼时或儿时的懵懂,在仅有的几十年,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先生自己从不会承认在关注大事,改变命运。他只认为是一介布衣,教书匠而已。

先生的散文读来深沉,那是一个漂泊的人对乡土、对童年的追忆与依恋,乌篷船,罗汉豆,纸风筝,闰土,在安详中有着对岁月流逝的依稀伤感,对物事人非的无可奈何。

先生的杂文读来犀利,那是一个“铁屋子”里“醒着的人”,向世界发出的呐喊。有人认为他过于刻薄,可他的刻薄,是基于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完美诠释。先生不怨世,因而杂文便无恶意的嘲讽。

可是,就有人说先生“过时了”,高中语文课本要删去部分鲁迅文章,换为金庸小说的节选,不敢比较文学价值的孰高孰下,单是先生作品的深刻,作文背后做人的`虔诚与真诚,对民生的关切,对社会的关注,对于现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常人或常文难以望其项背的。也有人说“太难了”,论的文章深晦难讲,对于一般老师是个挑战,我想不是“太难了”而是“太对了”,因为先生对自我,对国民性,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惰性”、“奴性”、“愚昧”、“麻木”、“怯懦”、“巧滑”、“中庸”、“投机”、“残忍”、“虚伪”、“吹牛”、“撒谎”、“健忘、“盲从”、“自欺欺人”、“粉饰太平”、“怯于外斗而勇于内争”、“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自我劣根的展露是需要勇气的,而老师这一高尚的职业更需要一份自我剖析的清醒与诚恳。

10月19日,先生离开了我们,尽管这之后,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仍然在瞒和骗中如鱼得水或挣扎不已,但先生的作品,先生的思想却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而这千千万万的人,正要“去上那光明与希望的长途”。

无幸与先生晤面,时间与空间都太远,而在这半尺方的语文课本里,我看到了一个江南才子的傲骨铮铮。我愿追随先生的足迹,说真话,做真人。

我的语文老师曾这样说:

“在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选得最多的,有太多的理由这样做。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拥有鲁迅是幸运的,他让我们清醒;在我们这个年代,拥有鲁迅是幸福的,他让我们成熟。鲁迅的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度。”

19.高中生鲁迅的话题作文 篇十九

关键词:鲁迅,俄狄浦斯情结,孤儿寡母

鲁迅应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创作了如《补天》等具有突破性的作品, 并对弗洛伊德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认同和接受, 也有否定和批判。在《听说梦》中鲁迅写道:“有许多人正在和他在同一境遇上, 就也轰然的拍起手来。诚然, 他也告诉我们, 女儿多爱父亲, 儿子多爱母亲, 即因为异性的缘故。然而婴孩出生不多久, 无论男女, 就尖起嘴唇, 将头转来转去。莫非它想和异性接吻么?不, 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是精神分析理论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启发之下, 开启了“心理小说”的创作之路。

一、鲁迅的“孤儿寡母”经历

鲁迅自己也是“孤儿寡母”生存状态的代表。青年便多病早逝的父亲, 对鲁迅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没有给予更多的教诲和影响。反倒是鲁迅的母亲在鲁迅的人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鲁迅几次大的人生转折点上都闪烁着母亲的身影。在与兄弟周作人失和之后, 虽然境遇不好, 也依然携带着母亲一起搬家。在上海与许广平同居以及后来儿子周海婴出生, 鲁迅与母亲一直有书信往来, 向母亲禀报自己、许广平和孩子的近况。在1935年, 鲁迅的母亲曾拟去上海, 鲁迅在三月一日《致母亲》的信中写道:“但火车必须坐卧车;动身后打一电报, 我们可以到车站去接。”并且在当日下午, 鲁迅再次给母亲写信道:“男的意思, 以为女仆还是不带, 因为南北习惯不同, 彼此话也听不懂, 不见得有什么用处……”为了母亲来上海的事宜, 鲁迅是十分重视, 叮嘱母亲坐卧车, 并对母亲到来之后的生活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考虑, 鲁迅与母亲之间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不仅仅是亲情。因为, 通常情况下, “俄狄浦斯情结”被社会伦理道德压抑, 阻止其进入意识, 但是这种情结依然存留于潜意识中。出于这种最原始的爱, 鲁迅与母亲一直保持着融洽、温馨的情感。

“孤儿寡母”生活状态的亲身体验, 使鲁迅对“俄狄浦斯情结”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作品中, “母亲”常常成为儿子最忠诚的保护者, 她们为了维护儿子的利益甚至扮演着迫害他人的恶人角色。就像祥林嫂的婆婆, 强迫祥林嫂改嫁, 用换来的钱为小儿子娶媳妇。“俄狄浦斯情结”可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但是这种原始欲望却不会因此消失, 它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二、鲁迅的孤儿寡母形象的塑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俄狄浦斯情结深深地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这是心理学的真理。”“真理”一词则充分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在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中研究原始的宗教和道德时, 弗洛伊德认为“有史以来人类的整个的罪恶之感就来自俄狄浦斯情结, 这也就是宗教及道德的起因。由此可见, “俄狄浦斯情结”对整个人类社会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影响之巨大。“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解释人类隐秘的性心理起着重要作用。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包含了“俄狄浦斯情结”。鲁迅作为人类的普通一员, 他的心理也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 并且这种情结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和文学创作。

周作人说:“鲁迅小说里的被损害与侮辱的人们中间, 如《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与宝儿, 《风波》里的七斤嫂与六斤, 《祝福》里的祥林嫂与阿毛, 都是些孤儿寡母 (七斤嫂自当除外) , 这色彩便很明显, 在同时代的小说家中可以说是唯一的吧。”作为鲁迅的兄弟, 周作人首先对鲁迅作品的特点进行了这样的归纳。这种“孤儿寡母”形象系列的塑造绝对不是偶然, 而是源自鲁迅隐蔽精神世界里的“俄狄浦斯情结”。鲁迅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体现在他的“厌父情结”中。由此使鲁迅的作品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父亲亡故;二是父子关系不融洽;三是父亲形象由大哥来代替。

1. 父亲亡故的典型作品

例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和宝儿,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阿毛, 《药》中的夏四奶奶和夏瑜, 《铸剑》中的母亲和眉间尺, 《在就楼上》中的母亲和吕纬甫。在这些作品中, 鲁迅创作了一系列母亲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故事。这些母亲的性格普遍是善良淳朴, 勤劳温和的。在这些母亲中有经历丧夫之痛后又经历丧子之痛的, 但是这种丧父之痛对“母亲”影响远不如丧子。丧子之后的母亲似乎失去所有, 同时自我的存在感也丧失了。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失去第一个丈夫的时候, 她头上虽然还系着白色头绳, 但是身体却依然健康, 脸上显出的气色也足以让雇主鲁四奶奶动心收纳她做工。祥林嫂被迫改嫁之后, 再一次经历了丧父之悲, 但是因为祥林嫂有了儿子阿毛, 她依然似乎惬意、专心地挑豆子, 做家务。然而当他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 失去了儿子的祥林嫂和失去了丈夫后的祥林嫂则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祥林嫂应是患了精神类疾病。反复地向周围的人叙述儿子阿毛的死以及她的内疚。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更重要的方面是来自丧子的打击。母子之间的依恋不单纯是出于亲情, 而是由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牵绊。

2.“大哥”代替父亲的形象

在鲁迅的作品中, 用“大哥”来代替“父亲”在家族中的位置的写法也比较有特色。例如在《狂人日记》中, 大哥显然是家族事务的决策者。《狂人日记》中始终没有提到过“父亲”, 而是由大哥扮演“父亲”的角色。大哥承担起了照顾狂人的义务, 为狂人请医生诊治, 呵斥围观狂人的百姓, 似乎像父亲一样保护着狂人。在家族活动中, 几乎都是以大哥为中心, 母亲也不例外。大哥的形象屹立于家族人们的心中, 不可动摇。人们也似乎凡事都以大哥作为标榜。这和父亲在家族中的地位相当。这种以“大哥”取代“父亲”形象的写法, 一方面抵御了来自被“父亲”阉割的恐惧, 直接取代了父亲;另一方面则加深了儿子和母亲的情感, 或是依赖性, 从侧面体现了鲁迅的“俄狄浦斯情结”。

3. 不融洽的父子关系

上一篇:淮北听课感想下一篇:《世界五百强人力资源总监是如何炼成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