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2024-07-16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共15篇)(共15篇)

1.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一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背景]:课改理念指出: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指导、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主动和能动作用,最终学会学习。研究内容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为目的,设计指导学生体验发现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细化与拓展。研究意义是意在以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尝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最终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景描述]:

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1)在⊙O上,任取三个点A、B、C,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O有什么关系?

(2)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二、概念学习与探究

1、概念学习

(1)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2)如图1,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2、探究

(1)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2)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3)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4)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5)在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

(6)通过以上试验得到对角是互补的,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让学生口答)

 结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7)证明猜想

 已知:如图2,四边形ABCD内接于⊙O.求证:

∠BAD+∠BCD=180°,∠ABC+∠ADC=180°,∠ECD=∠A。

三、知识运用

1、尝试解疑

问题1:已知:如图3,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

求证:DB=DC。

问题2:如图4,⊙O1和⊙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O1交于点C, 与⊙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和⊙O1交于点E, 与⊙O2交于点F。

证明:CE∥DF

图4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CE∥DF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

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AB)

2、练习

①已知: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已知∠A=50°,∠D-∠B=40°,求∠B、∠C、∠D的度数。

②如图5,AD是△ABC外角∠EAC的平分线,AD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交于点D,AC、BD相交于点P,问:你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

这一教学案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真实地反映了一堂数学课教学的一些情况。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2),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本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学被确定为发现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对此本教学案例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均没有直接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而获得。在经历了观察、分析、推测、计算、筛选、决策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尝到了探索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获得了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

2.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二

关键词:数学,探索,课堂教学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在人的一生中,经历小学、中学、大学即以上层次,而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以后发展的成功与否,绝大部分取决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程度。 现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到现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都需要在课堂数学教学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浅显易懂,这就需要教学的艺术了。让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生活中一系列常识,如买东西付钱、袋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等等一系列有关于数学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不管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乐趣,有助于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起到一定作用,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一定的帮助。

二、开放题的教学方式

一节能给予学生技能、知识,还应有方法的领悟、 思想的启迪、精神熏陶的数学课是一节有价值的课。然而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使其数学思想、方法和精神在数学课堂上逐渐被忘记。实践的课堂教学,知识的习得,方法的生成,还有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新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思维极强的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 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 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但对于很多教学者来说,特别是新教师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开放题的教学方式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把传统教学方式逐渐的转化,新的教学方式渐渐的掌握与运用。

三、鼓励学生间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

不同的教学模式带来了笔筒的学习知识的氛围和效果,如何解决一种真正的教育措施,必须得更新一种教学理念,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才能体现所谓的教学创新。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模式中,如何找到一种切入点和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老师,我们更应与时俱进, 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知识诉求。我们更应注重在科学且欢快的教学氛围中构筑学习理论与经历,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与学生一起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 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人类有着七情六欲,学生更是如此,在与老师关系好坏、 课堂纪律好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注重学生个人性格特征,把握好学生的个体特性,理性化教学,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3.探索《高等应用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等应用数学;课程改革;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151-02

《高等应用数学》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和经济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其知识点多且零碎,知识广且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但该课程授课难度大,原因有三:一是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二是教学手段陈旧、单一;三是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浓。在当前课时压缩、实验量有限的情况下,亟待进行创新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数学能力。

一 以教材为本,创新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

《高等应用数学》汇集了《数学分析》、《高等几何》、《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及《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以教材为本,就应依托教材、覆盖教材的基本内容、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专业所需进行教学创新。首先是定位。教师应向学生阐明《高等应用数学》在机械或经济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公共基础课.又是工具课.具有科学与技能的双重性。其次是取舍,教师应根据专业所需向学生说明《高等应用数学》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调整教材结构,增删、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相关学科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再次是研讨。教师应驾驭专业、吃透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讨热点、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 以专业为本,创新教学定位和目标

《高等应用数学》教学的定位是服务专业,满足相关学科需要,彰显科学与技能的双重性:目标是让学生既学到一定的、较系统的、专业够用的理论知识,又熟练地掌握数学技能。以专业为本,既应依托教材,又应根据专业所需取舍教材内容或增补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创新《高等应用数学》教学的定位和目标。《高等应用数学》的知识内容应根据专业进行取舍、调整或更新,并应强化其“三性”:一是实用性。二是针对性。三是实践性。机械专业的学生可根据所学的知识与专家交流,带着问题到工厂去探索、去应用,通过动手动脑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的能力;经济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市场及工厂的生产情况向工厂提出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指标及弹性分析报告,以此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当好参谋。

三 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施教学、完善教学环节、营造教学氛围、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本,首先,教师就应了解学生,谙熟专业,掌握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尤其是要将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首位。其一,创新《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适应学生学法创新的需要。《高等应用数学》传统教学偏重于对教的研究,而对学生如何学重视不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更应如此,应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其二,创新《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任务、规律、经验,挖掘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①讲清道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②锻炼意志,自我挑战。③因材施教,和谐兼顾。④创新手段、完善环节。采用多媒体、案例、参观、CAI课件、产教研结合等方法和手段教学,更重要的是明确目标、创新观念、完善环节。其三,创新《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适应学生自主创新的需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富于个性地学习和创新。同时,教师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总体规律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处理好掌握和运用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 以就业为本,创新教学思路和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教育从“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转变,《高等应用数学》教学在思路和策略上也必须转变和创新。首先,《高等应用数学》教学应技能化。学生应将学到的基本理论内化为数学技能,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运用已掌握的数学技能向企业提供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情况弹性分析等。教育学生不仅要当好企业的会计,更要做好企业管理的参谋,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高等应用数学》教学应专业化。集中精力研究《高等应用数学》与相关学科相适应的课程结构。《高等应用数学》课要精讲;以“够用”和服务专业之需要,以“必需”强化数学专业。再次。《高等应用数学》教学就业化。指导学生就业是育人的范畴,《高等应用数学》教学就业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实现《高等应用数学》就業化要遵照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数学的教与学都是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从点到面。教师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学生只有立足基层.注重积累经验,才能实现“见习期”、适应期在学习期间完成。实现毕业到就业的平稳衔接,实现从校园到社会和谐交融、从学生到职员的“零距离”转变。二是科学思维原则。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思维过程。无论学习,还是就业都注重过程和细节,才能把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运用到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三是继续教育原则。用学无止境、及时了解和学习前沿知识的继续教育理念来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注重理论学习,注重创新,坚持不断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增长才干。

此外,《高等应用数学》创新性教学,还应以和谐为本,创新教学情境和氛围;以科学为本,创新教学环节和过程。总之,在《高等应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引导学生把数学技能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阎章杭,李月清,杨惟建.高等应用数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9

4.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要有一个“情境的创设”。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情境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情境”而“情境”,从而使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内容。

教学情景是每节课的戏台,是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并移入到要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经验的老师每节课都会创设一个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一节课开个好头。)好的情境可贯穿整堂课,好似一出戏的主题曲,在讲解枯燥的计算题时,为了提高兴趣,运用登月计划,进入火箭,登上月球等情节来引人入胜,有个老师在教“被3整除的特征”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想和老师比赛吗?请你任意报一个数,我们比谁先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我口算,允许你们用计算器计算。好吗?(生随便说,师对答如流。并把数写在黑板上。师:还想和我比吗?

生:我不想和你比了,应为每次你赢,是不是有什么秘密?

师:我确实知道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学习的问题。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秘密吗?(板书)在课始运用比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探究是学习的动力,是兴趣的延续。教师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应用” 这里仍以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来说明。

师:我们怎么研究呢?想想,以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类问题的?生:我们在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是先找出一些2、5的倍数,再找它们的一些规律。我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也能这样。

师:说的好。这是我们最近研究数的问题时经常用的方法。现在黑板上就有一些3的倍数,请你仔细观察、分析,大胆猜一猜,怎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把学生猜想逐条写下。A.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B.我猜想个位上是0---9都能被3整除。C.我猜想是比3多3、6、9……的数能被3整除。D.我猜想一个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师:不错,同学们敢于猜想,不过,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通过猜想来组织学生探索,体现探究过程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猜测允许胡思乱想,但是否正确,必须得以验证。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会搬来种种理由,老师在让学生的争辨中加以引导,达到教学的融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通过争论,我们发现第三条和补充过的第四条是正确的。最后得出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应用是快乐的学习,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是无比快乐的事。

5.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篇五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80-01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的就是提前预设的重要性。新课改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指出在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要按抓住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性与生成中。但动态生成与提前预设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动态生成是建立在提前预设的基础之上,备课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备课模式。传统的备课完全是凭借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意向,甚至会直接套用名师优师的教案,与具体的学情与教情相脱离,而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新课改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反映在备课中。总的说来,新课改下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以新理念为指导。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备课呢?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备课工作。

1.备新课标,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行为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新课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新课标从全新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标,将理念指导于实践,在实践中孕育理念,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教学改革更富有成效。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备课时我们要将课程理念与数学实践相结合,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发展性、基础性、实践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素养全面提高的协调统一。可以说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大力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思想上实现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行为相结合,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这样才能将这些理念烂熟于胸,才能对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才能将这些理念自觉地运用于备课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才能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体现出开放性、有效性,才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2.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创新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我们就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友好的学习气氛,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赞美,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调动了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让数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利用课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生动活泼地呈献给学生,给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厌倦、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拓宽思维、增长见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3.数学方法多样性

随着义务教育教材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因而,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

3.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课前预习,使得上课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上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踊跃发言;课后复习,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检查验算,既能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又能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进一步认识。

3.2观察活动。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3.3思考活动。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3.4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4.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1摆正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数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应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会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6.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六

【摘要】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必要性,并且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提出了几点思考,旨在通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必要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学其他基础性知识学科的学习不同,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认知正处在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因此,其对于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其数学素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对数学新知识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旨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确保学生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学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小学生数学素养以及数学思想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力不从心。1.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教育的一个特性就在于其自身的启发性,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小学学习以及以后的学科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考方式正处在一个养成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满足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经验有限,导致其在接受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数学方法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束缚。随着数学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需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对小学生的数学思想渗透,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能力,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3.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统一性,提高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每一阶段的教学重点都不同,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扎实数学学习基础,而高年级的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虽然每一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数学教学有着统一性,通过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统一性,将小学六年的数学教学有效的串联在一起。除此之外,随着教学难度的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都是数学思想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举措

1.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体现数学魅力。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相关的数学练习题等都是数学思想的具象表现,数学思想是无形的,其存在于数学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并且在将其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学习,阅读数学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等,使其充分发现数学的魅力,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加强对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体系、数学问题等的剖析,引导小学生逐渐掌握小学数学的内在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将数学思想传输给学生,实现了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

2.发挥数学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渗透数学思想教育。

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主要还得依靠具体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住课堂教学与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时机,通过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数学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所有。首先,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想存在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阶段,数学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并且完整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概念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其次,加强数学解题过程教学。数学解题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提高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解题推导,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虽然课本中给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数学公式,但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寻找多样化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小学生多样化的解题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按照对角线剪开,使其成为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然后通过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长方形,然后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这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推导、总结,掌握了多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求一个新图形的面积还可以转化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的数学转化思想,在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其也是相互关联的,每学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牵扯到学过的旧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进而渗透学生的数学思想。

3.课后巩固拓展,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最先都是通过模仿实现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经典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例题模仿掌握相关的数学学习方法,然后通过课后习题联系,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拓展。在习题布置中,数学教师要适当的对经典例题进行改编,由此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激发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要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生活实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像课本中一些比较明显的蝴蝶、钟表等轴对称图形,学生都可以比较容易的掌握,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五个轴对称图形,拍下照片带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镜子、杯子、课本、桌子等,甚至是在学完这节课之后,学生会不自觉的发现生活中还有其他的轴对称图形,强化了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学习。由此学生可以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思想,进而提高了小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数学思想培养都有待提高,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时机,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储文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J].人生十六七,2017,(30):64.

[2]王静.简析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华夏教师,2017,(07):33.

[3]龚江琳.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路径[J].新课程,2017,(09):6.

[4]秦桂红.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7,(26):243.

7.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七

一、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正常人都有创新潜能, 故在数学教学中, 要实施创新教育, 就得创设创新教育的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 要消除创新神秘感.创新不同于创造, 事实上, 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分析、思考, 对一道数学练习的较新颖的解题思路等都是创新活动.当学生完成这些简单的创新活动后,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并适时指出这就是创新活动, 这样既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创新后的愉悦感, 也能让其他同学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 让学生建立起“处处是创新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的意识.

其次, 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名学生都有创新机会.人的发展存在差异, 但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 都有创新欲望, 故教学中应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活动, 这样就可造成一个人人都可创新、人人都在创新、人人都会创新的创新氛围.

最后,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质疑.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它比起解决问题更富有创新的因素, 故培养创新能力, 应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质疑, 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越轨”思维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 而是要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 即使其想法不正确也要对敢于质疑的精神加以赞赏, 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家的创新故事, 勉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变换发现角度, 培养创新能力

对课本上的习题、课后的“想一想”, 只要变换一下角度, 运用新颖的提法, 便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和发现.

例1 (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你认为成立的, 请在括号内打“”, 不成立的打“”:

(2) 你判断完以上各题后, 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含有n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 并注明n的取值范围:______.

(3) 请用数学知识说明你所写式子的正确性.

题目一出现, 学生各显神通, 争着发言, 我趁热打铁, 又出了下列题目:

例2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

(1) 按照上述两个等式及其验证过程的基本思路, 猜想的变形结果并进行验证. (2) 针对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 写出用n (n为任意自然数, 且大于等于2) 表示的等式, 并给出证明.解完后大家异常兴奋, 脸上露出成功感.以上两题都取材于课本“想一想”, 只是命题设计略有变化, 将封闭式改为探索规律型题, 对优化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又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问题化, 关键是要把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问题化, 抓住这些重要的总量, 注重揭露这些问题本质,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三个油瓶, 一个容量为10升, 另外两个空油瓶分别为7升和3升, 现在10升的油瓶已装满油, 允许三个油瓶互倒, 能否平分这10升油 (倒成两个五升的油) ?小时候曾目睹年长的智者神奇般地平分出来, 当时真是佩服有加, 事实上, 经过认真的分析可知, 对这几个容器倒来倒去, 从数学问题上来看, 无非是对某容器的容量进行加减运算, 要倒出两个5升, 必然有5升油在7升的容器内.于是, 我们可采用不定方程求解:7x-3y=5.只要求出它的一组整数解便得以解决.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探索知识的情境, 全心投入尝试探索活动, 学生的创新素质也在所创设的数学情境中得到充分培养.

四、注重应用教学, 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 又能指导实践.应用性问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境, 拉近了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熟悉、亲切的问题情境最容易催生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学生往往会灵感突至, 产生意想不到的新见解、新想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应用性教学的启动功能.

例3 (黄冈市中考题) 下面是工厂各部门提供的信息:

人事部:明年生产工人不多于800人, 每人每年的工时按2400工时计算;

市场部:预测明年产品的销量是10000~12000件;

技术部:该产品平均每件需用120工时, 每件需要装4个某种主要部件;

供应部:今年终库存某种主要部件6000个, 明年可采购到这些部件60000个.

请判断: (1) 工厂明年的生产量至多应为多少件? (2) 为了减少积压, 至多可裁减多少工人用于开发其他新产品?

像这样的问题, 在教学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感知实践问题, 再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审视、分析, 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 然后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数学的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强化变式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 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 可以利用图像法解, 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 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 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 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教学中, 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 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六、改革评价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测试和评估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其目的不仅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测试和评估的过程, 应成为师生交流的过程, 应成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过程, 应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育评价再也不是“考了多少分”, 而应是“综合评价”+“特长”+“创新求异品质”, 应把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初步成果作为突出标准.不单纯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而应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解法也折算成适当的分数加到他的总成绩上去, 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索兴趣、探新兴趣.

8.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探索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57-02

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创新是推动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为了能够跟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基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现状,其应从教学目标、课堂导入、教材挖掘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而且也能够提高整体数学教学水平的实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应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入手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探索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猜测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等,使小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并促进其懂得学以致用的意义,将学到的知识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应先从教学目标的制定着手。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制定具有创新作用的新教学目标,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目标的确切性和创新性,制定人员需组成小组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其次是制定的新目标要与教学实践相贴近,教学目标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在创新目标的制定中,不能偏离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原则。再者就是制定的创新目标应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要在推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实效性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应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工作在一堂课的讲解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铺垫作用和调节学生求知的作用,在整个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堂课的前期铺垫,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散思维,并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因此课堂导入工作的创新非常重要。首先创建教学情境,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每堂课的导入工作非常重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设立创新性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乐于学习。其次是操作演示,教师在课堂情境导入时,进行实际操作更具有真实感,并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身投入的积极性。再者就是以旧引新,每堂课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的定理基础上延展的,所以常规的使用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是必要的。还有就是设置题目,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内容,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应做好教材挖掘工作

小学数学教材的选用,教师需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选择,但在选取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等进行选择,将新旧知识互相融合进行新教材的制定,而每节课的侧重点的创新才是教材选用的重点。小学数学创新教材的选用,首先应考虑其内容的设定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小学数学教学教材制定的目标。其次是考究教材中是否有促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内容,计算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再者就是考虑教材中是否有新旧知识互相承接的内容,要保证小学生在学习根本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四、小学数学教学应做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课堂导入内容和教材挖掘工作互相结合在一起,并结合目前小学教学的现狀问题,我们发现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整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首先要看清目前的教学问题,总结其缺点,然后创建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改变传统的鸭子听雷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小学生为主的课堂教育方式,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其次是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实效性,适时总结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整体效率,观察其是否达到制订前的预计目标。再者就是通过教研听讲,验证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实践结果,通过真实的听讲,评价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在确认其成果后将其推广到各科的教学中,实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将其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共赢。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在小学整体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同时提高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峰.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 考试周刊.2014(71).

[2]王新波.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9.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篇九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数学工具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尤其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数学思维与方法已成为公安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有效适应未来社会、孕育和焕发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重专业技能培训、忽视基础学科学习的弊端使得数学课程成为公安院校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严重影响到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正视数学课程在公安院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建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公安院校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数学在公安院校开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科学实验、工程技术和经济领域等,在公安实践中,已大量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痕迹检验、情报分析、轨迹跟踪、犯罪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即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但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导致公安院校数学教学和公安实践相脱节,加之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缺乏严重,影响到数学的教学效果。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校甚至在开设数学课程数年后基于教学效果差等原因无奈取消该课程,目前各公安院校基本上仅在理工科公安专业如刑事技术、交通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而公安专业均属于应用型专业,均需要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如《xx警察学院级侦查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第3项明确规定毕业生需“具备与公安工作相适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数学无疑是该项素质培养所需的必要课程。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设置的不相适应成为公安院校数学课程的尴尬处境。当前,随着专业教学的日益标准化,课程设置也越来越标准,对于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明确规定,刑事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安全防范工程、交通工程、法医学等公安技术类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对数学的规定是: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单元。规定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工艺操作等技能是其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可见数学课程在公安技术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当前,课程设置规范化后,如何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就成为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科学架构课程教学板块,有效满足

“数学工具”应用要求大学数学已经成为公安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以提升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满足数学“工具”应用要求,为轨迹跟踪、数值比对、概率统计、情报分析等提供基础分析方法,就需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做到前铺后垫,所谓“前铺”,就是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类教学。公安院校的学生大多是第二批本科学生,数学分数往往不太高,数学也成为其比较畏难的课程。故需要进行入学后开课前的摸底测试或者按照高考分数将学生进行分类。所谓“后垫”,就是要根据公安类学科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的要求,不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而根据实际需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要排除通用性的《高等数学》,即不分学科专业,统一选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不宜严格按照课程教材内容授课而不考虑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要以“工具满足”为标准,科学编排课程知识要点,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公安专业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否认识、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对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作用;是否掌握了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方法;是否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心所欲地应用到公安警务工作中,从而真正具备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1]。故公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选取要严格依据《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所规定的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如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等而设计教学板块如下:数学基础板块,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与无穷级数、行列式与矩阵、线性方程组等;数学应用板块,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数学实训课程板块,包括数值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软件、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的用法。

三、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构筑数学魅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组合,数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当中有许多故事,数学中包含了众多的方法论,能够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很多的路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科学中的具体体现。关键在于展现数学魅力,在数字组合中找到乐趣,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问题。要求老师讲究课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解决,变繁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以吸引力的建构引导学生逐步喜爱数学课程,改变其十多年求学生涯的惯常认识和畏难情绪,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乐趣所在,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

(一)认识学生心态差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差异较大。大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尤其是公安院校学生,基于工作基本无忧、数学实在太难、毕业后几乎不用等因素考虑,往往将数学当成“混学分”的课程而不在意学习态度。故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心态差异,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好高等数学课不仅可以积累基本知识,而且是自己踏入更高学府甚至获取好工作的金钥匙。再为学生详细分析“数学工具”在公安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以真实案例和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来分析数学工具欠缺对于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课程是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和关系未来职业发展的理念,从而端正数学课程学习态度,自觉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课堂气氛调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礼记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的最终效果在于学生能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学以致用。要求教师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于数学教育的变更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是新时代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应当积极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应当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和实际问题解析;要摸清学生的数学基础,考虑到他们对数学的厌倦情绪,按数学基础层次分类施教,要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优秀教师。另外,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地教知识,也要重视调节课堂气氛以吸引学生来学知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互动中,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多欣赏学生的表达与论述,提供机会与条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让他们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克服畏难情绪,从而产生学习热情。

(三)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集组织者、引导者、调节者、促进者、反思者和创造者于一身,不能单纯作为一个“教”者而存在,要明确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你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学会以丰富的科学语言、严谨的思辨头脑和科学的研究模式去探索世界的奥秘,进而做出发明和创造”[2]。在教学中,将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方法、数学演算、数学模型制作等内容步步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解析,将对话、讨论、质疑、商讨、沟通、演练、争执等都适时引入到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同老师一道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程度引起师生共振效应。教师的角色主要在于引导和控制课堂进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最大限度激发教师教学智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即由教转化为学,由学转化为教,又由教转化为学的过程。学生基础、学习兴趣、课程认识和教师知识储备、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进程控制、个人魅力展示等都会影响到教学实际过程和学习效果。故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实施要求与教学方法运用的针对性要求,针对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如课堂上精彩的师生对答、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触类旁通的解题方法、数学方法在公安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等等。其实际上亦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新时代的公安院校教师要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听课。要积极思考教学方法运用的适当性、教学进程控制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编排的科学性、教学效果呈现的差异性等,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教师智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解建宝,曾兴柱.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4).

10.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十

摘要:对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与数学思维的引入方法进行探究。具体是在概述数学思维定义以及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所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对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的数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并阐述了现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出几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希望与同行一起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升高中不等式教学质量。关键词: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在高中数学体系中占据一定比例,故此不等式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数学知识的储备量以及在学科考试中的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作用下,多数高中生被置身于不等式题海战术中,没有对知识学习的内涵进行深度思考与解析,这也是高中不等式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内在原因之一。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数学思维与不等式教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是众多数学教师探究的问题,本文进行详细解析。1.数学思维 1.1定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阶段所谓的数学思维,可以被理解为一类总结性的思考方式,该种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实质上就是指个体在对以往经验归纳的基础上,继而提出具备逻辑推理能力的方法和规则。数学思维通常是对不同事物间的数量关系与外界空间进行抽象化的归纳。业内专家按照思维的类别将其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直觉思维;二是形象思维;三是逻辑思维。其中直觉思维就是个体在对知识学习期间所产生的一类敏锐的判断能力;形象思维通常是个体在对现实事物观察与解析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个体参照某一类事物逻辑层面上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知识学习期间的应用,等同于对知识总结、解析与推理的过程。

1.2 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期间应用的意义

和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相比较,数学知识抽象性显著,这也是其逻辑性突出的内在原因之一。在不等式课程知识教学期间,教师重视应用数学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在提升不等式数学教学质量方面体现巨大的应用价值。在现实数学课程教学期间,将数学思维与课程知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不等式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故此在现实教学期间,教师合理的将不等式知识与实践关联在一起,教学质量将会大幅度提升。

2.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具体是借助数学思维协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结构的重心,协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高中数学教学进程中,经常使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类型,即数形结合、函数方程、数学模型、化归、递推等。上述数学思维方法为高中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性质上分析,数学思维方法与换元、代入法等数学基本方

[2]

[1]法存在显著差异性,故此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应从数学知识中进行总结,并应用于现实生活实践中。故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将数学思维融合其中,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不等式知识为构成高中数学体系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被视为处理数学问题的基础性工具。在对不等式知识考查期间,可以被细化为间接考查与直接考查两种类型。间接考查具体是指联系函数、几何、数列等知识对不等式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考查;直接考查具体是借助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对不等式知识进行考查。故此,教师在对不等式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应巧妙的将不等式课程知识与他类知识有效交融在一起,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学生对数学思维处理不等式问题的能力,这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

3.现阶段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所面对的困难 3.1 没有认识到培养数学思维的意义

当下,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学习期间,经常忽略对数学知识思考与解析,没有认识到数学思维培养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这主要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作用下,学生总会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基础知识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程序等方面上,过度的看重数学学科考试分数,为考试而学习与巩固知识。若学生加大对数学思维培养与应用这项内容,将会耗用更多时间,但是在高中学习内容繁重化、传统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多数高中生被没有重视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3.2不能扎实的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知识抽象性极为显著,知识点繁杂且深奥,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不同的困难。例如,在不等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哪位同学能正确解答丨x丨<5这一习题?

学生: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平方的方法,有x<5,经因式分解得出(x+5)(x-5)<0,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5<x<5。

教师:该名同学的解答结果是完全正确的,下面我对关于丨x丨<y这类不等式知识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同学只要记住“先平方、再分解、后列式、相反数”几个关键词即可。

对不等式两侧内容进行平方是解答不等式的可用办法。但是,但是部分学生在解决不等式习题的过程中,没有深刻领悟数学思维的内涵以及应用的意义,在遇到类似题型过程中就无法举一反三。还有一些学生在遇到所有不等式问题时,不假思索的应用上述方法,但是任何一个方法均不是万能的,在遇到极为繁琐的数学题目时,学生在上述方法的协助下可能利用大量的时间也无法获得正确答案,做题效率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也被磨灭。

3.3学生统合各类知识点的能力相对薄弱化

在办学规模较小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化的现实情况下,刚刚步入高中数学课堂的学

2[3]生现实能力还不能有效应对高中数学教学期间的巨大压力。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的纠正错误学习方法,对数学知识点扎实有效掌握目标的实现就是天方夜谭了,此时他们对数学知识深度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下降,形成满足自体发展的数学思维也就无从谈起了。例如,在《一元二次二次不等式》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同学们,这里有一道高考题“(2015浙江理)已知集合,2(CRP)Q()A.[0,1)B.(0,2];C.(1,P{x丨x22x0},Q{x丨1<2}2);D.[1,2] ”你能谈谈解题的思路吗?

学生:应结合不等式性质、集合等知识点,并参照题意画出相关的函数图像就能正确解答了。

但是,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借助函数图像不能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以及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之间的关联性。在本次课程教学中,尽管学生能够牢固的记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但是却不能将其与数学问题有效整合为一,这使数学知识学习的初始意义逐渐丧失。

4..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照本文以上论述的内容,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期间,将数形结合、函数方程与分类讨论等数学思维应用于课程教学期间,这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极为显著的。本文进行详细解析,希望数学教师在实践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能够有效应用数学思维开展教学工作。4.1数形结合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中将数字与图形有效的关联在一起的方法,被叫做数形结合,它作为一种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指导思想在数学课程教学期间的应用,在强化某些数学概念精确性以及明确不同数学变量之间关系等方面上发挥导向作用。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进程中,标根法在处理数学问题过程通常需要数形结合思维的有效引导的形式进行有效指导。标根法在不等式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应用,通常会将不等式问题处理细化为三个步骤,实质上就是把不等式分解成数个一次因式乘积的形式,并设定每一个因式中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数;把每一个一次因式的根标记在数轴上,从最大根的右上方按照一定次序将不同的点用曲线衔接在一起,并注意曲线的奇偶性与单调性;最后结合根据曲线呈现出来的符号变化规律,正确的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在数形结合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在解答不等式区间解答问题过程中能够精确的掌握解决思路与程序,并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如,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课程教学期间,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的图解法,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教师:这里有“(2017山东文)若直线[5]

[4]则2ab的最小值为().”这一习题学生能够谈谈最快速的解题方法吗?

学生:采用作图的方式

xy1 过点(1,2),ab教师:那么请你口述作图程度,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操作,从而使全班同学都能够清晰的看到作图过程。

作图方式在本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化繁为简。数形结合思维的构建,协助学生借助观察、探究、辨析与动手实践等过程,利用多感官去感受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数形结合”方法的引导下明确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不断的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优良基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2函数方程思维

这一数学思维多数是在不等式恒成立证明的相关关系中被应用。函数方程思维多数是应用函数性质或函数定义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解析与处理,故此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求解或者证明期间,数学教师同样可以采用数学的函数思维进行教学,并组织与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解析。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类数学思维与不等式结合的主要类型是基础,继而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使他们探寻出处理不等式问题的有效突破点,协助学生在对问题内涵解析的过程中探寻出处理不等式问题的正确方法,在处理问题以及知识点解读过程中确保自体思维发展方向的精确性。解决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函数方程思想,进而借助求得最值或极值的方法去明确有关参数的区间,借此方式去证明不等式的恒成立或者题目中所涵盖各类条件的完整性。尽管在对恒成立问题解析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也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函数方程思维的应用在准确计算以及规避作图不精确问题方面体现的优越性是不可取代的。

例如,在《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有这样一道习题“(2017江苏)某公司一年购买某种货物600吨,每次购买x吨,运费为6万元/次,一年的总存储费用为万元.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x的值是()”

学生:解:设公司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为y万元.买货物600吨,每次都购

[7][6]

600次,x600因为每次的运费为3万元,则总运费为3万元,x18002x2(0<x≤600). 所以yx18002x120 则yx1800当且仅当=2x,即x30时取得最小值.

x买x吨,则需要购买的次数为教师:该名同学解题思路清晰,结果完全正确。4.3分类讨论 所以,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每次需购买30吨.故答案为30.

这一数学思想在含绝对值不等式题目解决方面的应用,在锻炼与强化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整体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在对不等式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鼓励

[8]学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式对含有绝对值的问题进行解答。例如“分段讨论法”,借助对不同集合上的讨论求出不同情况中不等式的答案,最后取解的并集。在该种数学思维的协助下,不等式问题处理的过程被有效简化。分段讨论法多数被应用在不等式解集问题处理方面上,在分段讨论思维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顺利的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细化为数个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借助对基础性问题解答的方式,达到正确处理原问题的目标。其实分段讨论法可以被理解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解题方法。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对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学习与教学期间的应用意义与方式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教师教学期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在解答习题期间也应重视应用各类数学思维,从而强化对不等式知识掌握与理解的深度,以饱满的信心迎接各类考试。参考文献:

11.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十一

一、创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数学现象产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且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为他们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学生,让教师的关爱充溢整个课堂.在这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并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这时学生身上隐藏的创新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了.再次,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也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感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它交互作用,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就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当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到学生的中间,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和讨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精彩的初中数学课堂,应当使学生在自由、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一个平台.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才能.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比较,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运用.其次,在学习新内容或遇到新问题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他们就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并对新知识和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各种解题技巧,让学生接受前人发现的数学规律,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数学规律的证明等活动,使学生在抽象概括、逻辑分析、表象创作等方面得到训练,培养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敏捷性,进而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哪种方法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共同配合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去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12.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十二

一、高职数学建模教学效果与参赛能力差距

(一) 数学建模竞赛试题变化特点分析

1. 试题类型涉及范围从单一学科向多知识学科转变.

如1999年C题、2000年C题等只是单纯的数学或物理问题, 试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窄, 就像一个稍复杂的几何学或物理学习题, 解题思路相对固定, 没有要求学生有任何创造性地提出设计方案.近几年的试题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多知识背景的类型, 甚至近年有部分试题出现了所属学科不明显的情况.

2. 试题附带的数据量不断增大.

在早期的试题中数据量不大, 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 所以在早期的试题中有一种“非真实感”.而近年来的试题出现了大量的原始数据, 如2005年C题等, 这就要求必须借助工具软件进行处理, 否则无法完成.

综合以上, 试题会越来越“真实”, 同时数据也会越来越大, 这对于没有太多生活经验、专业性不够突出的大学生来说, 是一种挑战, 笔者和很多学生交流后, 有学生提出感觉试题越来越难了.这同样对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前预备具体知识.

(二) 高职学生的数学素质与竞赛要求素质差距

1. 认知能力差.

数学建模竞赛需要的是一种综合能力, 如洞察力、创造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新科技新成果的能力.这些都与个人认知力有关, 这就基本决定了高职类学生与本科生有一定的差距.

2. 理论知识缺失.

进入大学后很少高职院校会单独开设数学建模课程, 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以我院学生为例, 大部分学生 (除少数理工科类外) 只涉及两门课程与数学建模有关:数学与管理和统计学原理.仅仅只有这两门课程作为理论基础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远远不够的.

3. 计算机工具应用能力弱.

以我院学生为例, 数学与管理中学习Mathematics软件, 统计学原理中涉及SPSS和EXCEL.而最常见的建模工具, 如MATLAB、LINGO, 由于专业性质差别, 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 这是高职类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高职数学建模思维培养教育创新改革设想

(一) 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抛弃以竞赛为目的的功利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为出发点.在很多高职院校, 由于学生的数学素质与竞赛素质相差太远, 导致指导教师出现了消极心理, 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到竞赛的时候主要是看指导老师的能力.这是绝对错误的思想, 有这样思想的教学团队即使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这绝对没有长久保持这种成绩的能力.因为教学团队就没有找到一种正确的培养模式, 把这种胜利从偶然性变为必然性.而正确的培养模式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 这比给学生多设几门课程、多上几节培训课更为重要.

(二) 改革的理念

由于高职院校性质特点, 基本上都是应用型专业, 给学生专门开设几门与数学建模有关的课程不太现实, 而且即使开设了, 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把数学建模思维的培养与具体专业相结合, 在专业问题上如果碰到有关的建模问题, 就相应在该部分增加数学建模内容.例如金融学专业在某些课程中可以加入最优化模型、投资组合模型等, 把这些模型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中, 使得应用性更强, 学生也更易接受, 教学效果好.

(三) 具体实践的几点经验

1. 教学中注重引入数学模型.

在各个学科中都有些问题涉及数学, 或可以用数学的原理说明实际问题.例如统计学中最小二乘法在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解最小二乘法的拉格朗日法是常见求极值的方法.可见数学模型结构也是有层次的, 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包含了几个简单的模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选择模型层次.

2. 强调利用计算机工具处理数据过程.

很多教师只强调了模型的原理讲解, 并没有把模型理论与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 缺少实践环节.例如,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的原理复杂, 但利用软件操作反而十分简单, 教师可以多介绍几种软件工具, 让学生加深理解该模型的使用范围及结果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专科组试题的总结分析, 勾勒了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数学素质要求的发展趋势, 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培养, 以实际应用为前提, 与具体专业相结合, 注重专业中真实数据处理的教学改革设想.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试题的类型和变化趋势, 分析对比了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与竞赛所需的素质的差距.最后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为出发点,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建模思维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思维,试题类型

参考文献

[1]段新生.MATLAB财务建模与分析[M].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1-01.

13.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 篇十三

摘 要: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短板,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与新闻业所需的人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培养新闻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新闻学教育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机制,以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动力来源,以导师制为组织保障,以项目教学为实施手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新闻实务水平得到提高。关键词:新闻实践教学;机制;创新;导师制;项目教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理念的运用,新媒体应用层出不穷,整个新闻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此相对的是,为新闻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新闻学教育却面临着考验,高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与新闻业所需的人才存在一定差距,因“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1]而遭诟病,逐渐不受新闻业界待见,“新闻无学”论也有重新抬头的趋势。这与新闻学教育没有跟上新闻业的高速发展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生态已然形成,新闻学教育已无法满足新闻业的实务人才需求。然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短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其新闻实务水平难以较快适应新闻生产的各项操作。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涉及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层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性实践”[2]等,其中,课内实训是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课程实践是学生学习某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后在课外运用的实践环节,综合实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环节,课程论文是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关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的论文,创新性实践主要包括参加比赛、发表新闻作品或学术论文、参加实践项目、参与校内外媒体或平台运作等。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环节比较随意、松散,操作起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环节之间缺乏一种机制,一种使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进行的激励与引导机制。对此,新闻实践教学的展开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环节着手,而应该创新教学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以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动力来源

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程度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体制和制度。大学的本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真正的科研和实践,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应该以教学过程为核心,“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考核评价学生,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深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3]。

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学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能够使学生带着目标、压力和动力去安排学习任务。鉴于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其实践学分一般应占总学分的30%-40%。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可以规定学生的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以上才具有毕业资格。其次,改变只凭期末理论课程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陈旧模式,增加过程性实践成绩在学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考核当中,视学生在其实践环节的表现加权计算最终成绩。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期末考试(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平时成绩(含实践成绩)占30%-40%。其实,在提倡培养创新型和个性化人才的今天,期末考试(考查)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完全是有必要的。另外,对于学生取得的创新性实践成果,除了作为相关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之外,还可以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这种以能力评价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观,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地让创新型和个性化人才脱颖而出。

激励机制是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主体动机的一种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和考核评价机制一样,激励机制也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精神激励为主,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其中对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成绩优异者还应为其加量化分。对于课程论文完成较好的学生,除了表扬和鼓励之外,还可以直接根据论文等次评定学生该课程期末成绩。对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成绩突出的学生,应为其颁发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论文证书,并适当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实践,参加比赛获奖、发表新闻作品或学术论文的学生,为其加量化分并给与物质奖励;参加校内外实践项目、参与校内外媒体或平台运作的学生,为其加量化分并根据其表现给与物质奖励。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新闻实践奖学金制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奖励实践成绩优异的学生。

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只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新闻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创造性主体的作用。为此,新闻院系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建立一整套操作性强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公平、公正和公开地进行。

二、以导师制为组织保障

美国的一些大学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比较早的尝试,它们很重视小型讨论班所能起到的作用。“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耶鲁大学长期坚持的教学理念是,小型的研讨班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完善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4]这种小型讨论班教学与导师制教学在功能上异曲同工。

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都采用传统的班建制教育模式,以教学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无差别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差异,容易出现学生众口难调和消极应付等现象,对于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课更是如此。而导师制则着眼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将全班学生按兴趣、特长等分为若干小组,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的教育和指导工作,陪伴学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全方位指导。这样,教师就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也能够发挥特长,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另外,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学生具有按要求完成任务的义务,更容易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导师制注重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人格形成,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导师制带给专业教学的附加值。新闻实践教学的导师,除了来自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聘请新闻传媒业一线的记者和编辑担任。导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进行双向选择,组成“指导”关系的新闻实践小组。每位导师因为面对一个小组的学生,就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新闻实务的长处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实践计划和方案。学生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指点学生,让学生结合新闻理论的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新闻实务路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命题或开放性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比如“怎样培养新闻敏感进而较快找到新闻点”的问题,导师就可以讲几个自己的经验:注意观察事件发展的异常之处,关注事件发展的转折点,从相关新闻由头中发现特别之处,等等。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之后,再与学生交流,了解他自己的感悟,必要时再给与指点。

导师在学生能力培养的安排上,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在大学一二年级特别是新入学阶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等环节,布置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的基础性练习任务,而在大学三四年级则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创新性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内实训主要是指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由任课教师安排相应的实践练习,也可以由导师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实践练习,这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以项目教学为实施手段

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一般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点或课程内容安排相应的训练任务,比如教师在讲当面采访时,鼓励学生在经过一番策划后大胆地与被采访人交流,在学消息的写作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或采访内容写一则消息。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或问题,在学完一个新知识后及时得到相应的训练,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于新闻实践教学而言,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中这样的训练任务会有很多,也很有必要。然而,除了这些基础性的训练之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创新性实践等提高性、综合性实践环节,就无法通过一项指定的任务达到训练目的。而且,学生毕业后在新闻媒体的很多工作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处理社会事件,已经超出了单一的任务范畴。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项目教学法就成为较好的选择。

进行项目教学,需要在接近真实职业的情境中设置一个与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或服务活动直接相关的项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进行项目的分析、计划、实施以及评估等,最终推出一个或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或产品。项目教学需要重新分解教学内容,然后“整合知识点和教学任务,将教材中以章节为逻辑结构的知识点和教学任务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项目和实践项目”[5]。一个项目往往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任务或者实际工作,它们都是基于完成作品或产品的需要而组织在一起的。为了完成项目,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应对所有现实问题,甚至为了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而临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实施项目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新闻实践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往往要和导师制结合起来,因为项目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一般是综合性的,且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不适合某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课内进行。导师将新闻实践环节进行综合规划,在与新闻实践小组成员商议后,设置一系列相对完整且相互关联的实际工作项目,并配合课内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项目实施的具体时间。比如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为配合新闻史和新闻学原理教学,可以设置“媒体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媒介使用状况调研”“媒体舆论监督状况调研”和“媒体舆情研究”等项目;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为配合新闻采访与写作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针对某些特定事件,让学生到校内外媒体或学校新闻中心实习并做新闻报道,或者与校内外媒体合作,进行一些深度报道或系列报道的策划、采访与写作;在大学二年级,为配合新闻编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办报纸、网站,管理和维护媒体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或者进行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在大学三年级,为了与新闻评论写作和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对接,可以承办或协办校内外媒体的新闻评论专栏或节目,设置“传媒发展(年度)报告”“传媒经营分析报告”等调研项目,设立传媒工作室、校外媒体工作站等;在大学四年级,让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完成“传媒业务调研”“传媒业的社会价值”和“关于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等调研项目。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实践教学根据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播出等新闻业务,设置新闻实务课程和教学环节。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和数字化特征,新闻实践教学除了继续关注新闻内容的生产业务之外,还要关注新技术和新媒介本身,重视网络、渠道、平台和终端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教学已不仅仅指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播出等新闻业务的训练,还包括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对此,在进行新闻实践项目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新媒体的偏爱,可以多设置一些有关新媒体或依托新媒体平台的项目,尤其是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市场化应用方面的项目。

进行新闻实践项目教学,学生应该处于项目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自行组织和负责学习过程,教师充当咨询者和协调人的角色,“全程跟踪,了解项目实施的进度,搞好督促、监控、检查、指导工作”[6]。比如,在学生自办报纸的过程中,针对新闻策划、新闻编辑和版面设计等程序,导师可安排学生到媒体去体验编前会,让学生将同一城市同等性质的两份报纸作对比,引导学生赏析国内外精彩报纸版面等。

新闻实践教学在考虑新闻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同时,从自身的机制创新入手,优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动力、组织方式和实施手段之间的结构关系,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转系统,对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型新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参考文献:

14.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索 篇十四

数学学科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比较无味和高深困难的学科,学起来索然无味,总是无法积极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老师教起来也比较费力,成绩也不理想。本次活动,其中一个分主题就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总结起来,各老师和备课组长,谈了一下几个方法:

一、情景创设,多从生活实际引入,加强学生对生活中数学应用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应用举例等,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不能简单地强调数学化,这样学生乐于接受,能听懂,能学会,自然兴趣就比较大些。

三、注重知识讲解的浅显易懂,知识的连贯性等,这样学生就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难度自然低些,这样就容易懂了,就比较有兴趣了。

四、让学生听懂,如果听不懂怎么办?就要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加强辅导,让其跟上课堂学习。教学中,实践这些方法,比如知识的浅显易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受知识,以及对学习较弱的学生的辅导也一直在做。我以后的学习中要尽量把这些方法用到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我个人还认为,数学课堂还应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学会新知识,这样也能打消学生发困的情绪,经过实践中适当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习数学,重要的是基础,也就是概念、定义,定理、结论等,所以在上课理解的基础上,让成绩较弱的学生适当地背记部分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些基础,既能使学生课堂能听懂,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5.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十五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 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 以课题研究为手段, 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 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注重在教学中融入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 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过程,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应用能力.

二、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

大学数学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 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数学课程. 其中, 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等数学概念及方法, 线性代数中的矩阵、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的理论与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所研究的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以及对数据分析处理的方法, 是专业学习和工程技术分析所必需的基础数学理论工具, 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能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传统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注重数学的运算, 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未设置实践环节, 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体验, 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髓, 也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构建一个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与学的平台.

1. 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

建设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资源, 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适应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实施分专业的多元化课程设置, 融入创新型课程, 增加专业性强的实践课程作业, 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研究型教学改革必须在课程类型和课程数量上取得突破, 可尝试开设数学学科概论课、新生高等数学研讨课、大学数学工程应用项目讨论课、数学建模与实验课、多科类综合课、创业教育课等, 以满足学生选课多样化的需要, 为研究型教学创造条件. 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 应强化知识的生成和应用过程, 只需讲授核心的知识点, 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自学研究, 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的基本原理. 例如, 在讲解导数概念时, 首先从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引入导数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用导数刻画加速度、线密度、电流强度等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导数作为函数的变化率这一实质的深刻含义. 另外, 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增设一些相关的数学模型, 创设研究型教学情景, 开展案例式教学. 例如, 在讲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时, 教师可提出一个简单案例, 椅子在不平的地面上通常放不稳, 如果将它旋转一下就可以放稳了,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假设椅子在任意位置至少有三只脚同时着地, 且椅子的四只脚连线呈正方形ABCD. 在建立的坐标系中, 用其对角线AC与x轴的夹角 ( 设为θ) 来表示椅子位置, 若四只脚着地, 则椅脚与地面距离都为零, 一般情况下, 则距离是θ的函数. 设AC两脚、BD两脚与地 面距离之 和分别为f ( θ) , g ( θ) , 则对任意θ, 有f ( θ) ·g ( θ) = 0. 不妨设f ( 0 ) > 0, g ( 0) = 0, 需要证明, 存在θ0, 使f ( θ0) = g ( θ0) = 0. 这时, 学生就可以展开讨论了. 将椅子旋转π/2, 对角线AC和BD互换, 于是f (π/2 ) = 0, g (π/2 ) > 0, 令h ( θ) = f ( θ) - g ( θ) , 则h ( θ) 为连续函数, 且h ( 0 ) > 0, h (π/2 ) < 0, 由零点定理, 必存在θ0 (0< θ0<π/2) , 使得h ( θ0) = 0, 即f ( θ0) = g ( θ0) , 因为f ( θ) ·g ( θ) = 0, 所以f ( θ0) = g ( θ0) = 0. 在此简单数学模型的研究讨论中, 学生既掌握了零点定理, 又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前, 我校正在试点学院实施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 将专业性质较强的数学课题引入到大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通过课题讨论, 体会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考核应以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设计相结合为原则,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日常行为规范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 理论考核占70% ,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 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践教学考核占20% , 其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具体形式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论文及其答辩等; 日常行为考核占10% , 根据学生平时完成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考核.

2. 课程实验

大学数学实验以算法设计、数据处理和数学建模为主体, 选择合适 的、功能齐全 的数学软 件如Matlab和Mathematica软件, 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探索性实验两个部分. 基础实验可以通过数学软件计算极限、导数、积分和行列式等; 可以验证数学定理和公式, 例如验证两个重要极限, 验证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的关系; 可以直观地演示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图形并呈现其数学规律, 例如演示二次曲面的图形及其旋转和平移的变化; 可以模拟一些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例如模拟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基础实验课程可以有机地整合在大学数学理论课程中. 综合探索性实验是以学生的专业为背景, 运用数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遵循可接受性、实用性、开放性的原则, 设计一些综合的应用案例或课题,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设计算法, 选择数学软件或编制相应的程序, 分析、计算、求解、归纳得出结论并总结规律, 然后结合实际数据将结果进行检验和进一步推广, 对课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 让学生体验数学实验的全过程, 从而感受到数学研究型学习的现实价值.综合探索性实验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课程内容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 如工学类大学数学实验内容应与工程应用相联系, 经济与管理类大学数学实验内容应与经济应用相联系.

3. 科研训练

以研究型教学为目的, 实施本科生科技导师制是营造科研训练环境的一种方法. 导师不仅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加以指导, 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承担的科研项目, 让学生参与某些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 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给予其自主创新的空间. 另外, 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选择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又能结合生产或科研实际的课题, 鼓励本科生通过项目立项, 主动联系科技导师来开展项目科研工作. 我校理学院不仅针对数学学科配备了部分科研导师, 还设立了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 “基于多目标组合优化的光伏电池小屋的优化设计”“基于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的宜昌市人口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等课题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本科生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这种科研训练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 引领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工作方法, 在项目驱动下快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为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科技竞赛

科技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锻炼和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深化实践教学, 推动专业建设, 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它的设置往往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和培养体系,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法及验证方案, 进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例如,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 它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后, 将实际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型, 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 数学建模竞赛既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 也是对其的一种激励.

5. 学术社团活动

课外学术科技社团活动通常以讲座、展示、讨论为方式开展. 其中, 开设大学数学讲坛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它以兴趣一致为原则, 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由教师每周给学生提供若干课题, 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查阅文献资料和开展讨论, 建立数学模型,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并推选一人在数学讲坛上报告, 采取院系对院系、专业对专业、学生对学生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 每期主持人由数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在其中起到课题知识答疑、相关知识顾问、研究方法指导、学习进度跟踪的作用.

三、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在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 为学生准备有价值的课题, 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不足予以纠正和补充, 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创新以及数学素质的提高. 实施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具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了解某种计算机编程软件或数学软件,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同时, 教师也要树立创新研究的理念, 熟练掌握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把握研究课题的学科最新动态和成果, 熟悉数学建模知识, 掌握使用数学软件进行科学计算的技能.

四、结 语

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数学建模与实验方法和课程教学的融合,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辩证统一.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施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学校的定位是关键, 教师和学生则是执行的主体. 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互相促进、不断探索, 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景就会越来越广阔, 最终成为培养研究型、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模式.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分析研究型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及实施条件, 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韩强, 赵树凯.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3) :101-104.

[2]苏丽, 兰海.试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2) :175-176.

上一篇:职场工作十年心得下一篇:范文盐水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