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文献综述(10篇)
1.网络思政文献综述 篇一
敬菊华 张珂《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 2007.10 《中国青年研究》82至84页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四大特点:
网络舆论主体多样化 网络舆论内容复杂化 网络舆论形成迅速化 网络舆论影响难控化
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网站中的新闻报道 论坛中跟帖评论 虚拟社区聊天 博客圈讨论
舆论引导策略:
1.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用主流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 2.研究网民心理特征, 用艺术的方法引导网络舆论 3.过滤不良信息, 用技术的手段引导网络舆论 4.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 用评论的话语引导网络舆论 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用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刍议》李玲·2008年第2期·《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63-65 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伴随着现代化网络环境的成熟,发展迅速,呈现出网络关注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参与网络的人群几乎囊括高校所有师生、在追踪人物或者事件过程中的群内和群间交流几乎无所不在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二)发挥舆论管理作用
(三)关注高校内涵发展
(四)发挥辅导员作用
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
(三)强化网站的监管职责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尚俊杰 2010.08《中国青年研究》89-92 研究方法: 从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入手,混合使用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
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策略和措施
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
在这些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看到少数人起到了重要的领袖作用,这批人勤于在网络论坛和博客 中笔耕,积累了较高的声望,每当有舆情事件发生的时候,这批人的言论和意见往往会影响和改变其他网友的意见,引导和推动事态的发展。这样的领袖型人物常被称为“舆论领袖”。舆论领袖也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两级传播”认为,信息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大众传播过程),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其他部分(人际传播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在活跃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舆论领袖”[9]。与媒体报道相比,普通受众更容易相信舆论领袖的观点和意见[10]。
舆论领袖一般需要具备如下基本特征:首先,他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即舆论领袖并不一定是大人物,而可能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普通人。其次,舆论领袖并非集中在社会的某一个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任何阶层与团体之中;第三,舆论领袖并非在各个领域都精通,他们只在自己有专长的领域充当领袖角色,而在其他领域扮演被领导者的角色。最后,舆论领袖必须是知识丰富、社交广泛、公信力强、对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较多的人[11]。至于舆论领袖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上也可以概括为加工与解释的功能、扩散与传播的功能、支配与引导的功能、协调或干扰的功能[16][17]
高校舆情的特点: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也就是话题)呈现多元化和分散性的特点 其次,高校网络舆情制造和参与的主体存在特殊性和少数性的特点。第三,高校网络舆情的介体(载体)主要是高校BBS。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依然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他们的发言和探讨促使众多浏览者对热点事件和热门观点有所了解,如果善加引导,一个正面的舆论领袖可以改善讨论版面的风气,引导浏览者的思想向正面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优势舆论被少数人所把持,一旦这少数人思想不够理智,向受众传达出负面的影响,则十分不利于学校和人心的稳定。高校学生有热情但有时欠缺一些理智,网络带来的是鱼龙混杂的信息以及表达的匿名性。因此,一旦他们发现对学校或者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很容易大肆宣扬自己的不满。经由舆论领袖之口所宣扬的不满,更容易造成大家对刻板印象的一致认同,引发强烈的批评浪潮,甚至可能造成群体事件的发生
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策略和措施 1.与舆论领袖平等沟通,加强服务建设 2.主动培养舆论领袖,把握话语权 3.危机管理,重点监控
4.以管理促发展,培养领袖型人才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程凯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 卷第3期 2 0 1 1 年9 月 37页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一种是对校园网络舆论问题可能会引起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
另一种则是看不到网络舆论问题的特殊性, 仍然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相信封、堵等强制性的手段的作用, 造成网络舆论导向上的简单化。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监管引导不力:
2、学生运用不当
3、建设力度不够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1、牢牢掌握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
2、及时全面提供网上舆论发展的正面参照
3、建立应急协调机制
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漏洞:
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
1. 网络意识不强,观念较为落后。
2. 网络运用能力不高,对网络舆论的分析、甄别能力不强。3. 网络舆论引导政出多门,责任不明,留下管理真空。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探析》雷铭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26 卷第6 期 2011 年11 月 117-119
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高校外部社会舆论;二是高校内部舆论。
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网络信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是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二是校园饮食、卫生、住宿等关系到个人切实利益的事情,三是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教学效果及行为举止,四是校园突发事件等。
高校网络舆论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高校网络舆论追随社会主流话题,同时具有大学生鲜明特点; 二是展示个性、主体意识鲜明;三是高校网络议题形成快、传播迅速,向多元化发展。
如何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1.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首先要明晰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2.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需要一支科学合理的工作队伍。
3.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掌握自身工作原则,这是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何进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2.队伍建设。
3.引导队伍的工作机制。4.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5.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6.注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陈树春<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年第8期 总第172期 53-55 网络舆论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的意义(作用)(一)黏合剂: 传播信息, 沟通意见, 达到校园文化整合
(二)减压阀作用: 消除校园中存在的焦虑、困惑及不稳定因素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
1.大学生更加注重互联网的沟通交流媒介功能, 网络舆论行为获得较大认同。2.网络舆论特点符合大学生行为特点和思维、情感、心理习惯需要。
3.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是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认同并接纳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等的行为和意
见, 反感以教训、防范为主的思想、行为教育和管理方式。
4.尊重并赞同理性的思考和行为。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 反感偏激、情绪化的思维和行为。
5.尊重有序管理。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
1.加强说服和议程设置等, 这也是基于校园网络舆论特点和舆论引导的一般原理得出的结论。
2.强化大学生政治实践。
3.构建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4.帮助大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舆论
<教育与职业>第35 期(总第639 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任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1.集中精力推进主题网站建设。2.强化社会控制。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
4.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
《高校学生组织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作用研究_以学生会_学生社团为例》刘卫红,周宇高等建筑教育 2013 年第22 卷第6 期(这篇文章里面有很多数据实证分析等等)
研究方法: 数据
分析采用SPSS17. 0 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采用SPSS17. 0 求皮尔森相关系数,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验证,其结果如下。
1. 网上沟通、网上信息发布与获取成为高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动机 2. 大部分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认知能力较为积极
3. 高校学生组织成为学生心目中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
调查结果对高校学生组织网络舆论引导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新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模式
二)加强队伍建设,规范高校学生组织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组织构架(三)积极探索新思路,推动高校学生组织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化 四)完善网络服务,搞好网络阵地设施建设
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
1. 网络舆论引导改变了以往单一信息传播模式
2. 网络正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师生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
2.网络舆论的话题丰富、内容复杂,且观点个性化、多元化
《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与对策》张琳2011 年7 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28 卷第7 期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
根据以上所述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以及网络舆论具有“五性五化”的特征: “五性”即舆论的开放性、舆论的交互性、言论者身份的虚拟性、生成的自发性和散播的隐蔽性;“五化”即网民的平民化、言论的情绪化、观点的多元化、舆论的社区化和舆论审查的弱化。网民常常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议论,其无所顾忌地宣泄情绪远比客观理智地分析探讨问题更富感染力,甚至会导致“不可控性”和“无政府主义”。这些均使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困难重重。
(一)网络舆论引导容易处于不易控制状态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难以把握,主要有三个客观因素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 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较大,是基于大众传播资源垄断被打破的大背景,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主体阵地的培养,用主流的声音引导舆论(二)重点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议程设置(三)掌握消除网络负面舆论的技巧(四)要完善机制,适时合理配音
(五)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法制、道德意识,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舆论
《培养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分析》志霞1,冷翠玲2,陶冶3第33 卷第2 期2013 年3 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50-153 研究方法:
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或“教养理论”,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电视暴力内容泛滥的美国,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格伯纳等学者实证提出。他们认为,电视等传播媒介作为居于受众与客观世界中间的信息来源,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在人们认识和理解客观现实时会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一定的偏离,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趋于相似或一致。因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大众的”[1]229。同时发现,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在培养理论视野下影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因主要有: 1. 网络主体多样化 2. 网络意识多元化 3.
网络公众情绪化 4.
网络环境世俗化 5.
舆论建设技术化
培养理论介入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1. 2. 3. 4. 5.
搭建网络舆论参与平台。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培养网络舆论结构的正面力量。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大网络舆论引导投入力度。
2.网络思政文献综述 篇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新鲜果蔬、牛奶等生鲜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使这些天然农产品在保持其原有营养、色泽的同时新鲜地送往顾客手中, 需要对其进行低温仓储加工配送, 其中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而“高保鲜、多品种、小批量”正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特征。应市场的需要, 冷链物流发展迅速, 它在保证食品物流安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冷链设备可以保证生鲜食品在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处于设定的低温环境下。
冷链物流的前景虽然很好, 在食品物流安全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其发展仍不尽如人意。我国的食品冷链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 至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正因为如此, 我国的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相较于一般物流, 冷链物流对外部设备与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配送中心的选址与车辆路径的优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浪费, 这对于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有着积极意义。
2 冷链设备的完善
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在这种状况下, 发展冷链物流十分迫切。尹钰[1]认为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在基础设施投入中给予一定的支持; 企业应加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并对冷链物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尚海涛等人[2]提出冷链物流应遵循“3T原则”。该原则指出了冷链货物保持新鲜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应该重点提升冷链物流中的冷链设备, 来确保易腐蚀产品的全程冷链配送。同样针对于冷链设备, 葛如海等人[3]介绍了国内冷藏车的技术现状, 并分析了我国冷链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 提出了建立加工配送中心、成立物流联盟和推广低温保鲜技术等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张松[4]与杜冉冉[5]分析了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国家应该对冷链设备进行资金的投入, 制定相关的物流标准, 减少运输环节。
Anna Nagurney、Min Yu[6]开发了基于供应链网络的易腐蚀供应模式, 该模型通过引进电弧乘法的食品变质, 考虑了销售易腐蚀产品的报废成本, 最后通过算例与算法进行求解。Aiying Ronga et al[7]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模拟食品质量退化, 然后建立了一个集成生产的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将它应用于设计易腐蚀产品的分配系统中。
Myo Min Aung、Yoon Seok Chang[8]主要针对冷链货物的设备要求, 对于冷链外部环境的进行了研究。提出模拟了温度对于易腐产品的影响, 结果比传统方法更加准确。此外, 他还进行了实验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测试, 发现要优于传统视觉评估方法。
Meffert[9]主张直接运用力学分析模型对可造成货物温度分布的所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1976年, 他开发了一个稳定状态的简单模型, 他进一步开发描述冷藏集装箱内的货物温度范围通过冷空气降低温度。1998年, 他建议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冷藏集装箱、冷藏车、冷库和零售冷。Moureh and Derens[10]用CFD建立了配送期间托盘上的冷冻食品温度上升的模型, 给冷链中温度控制给予了一定的数据支持。Amos and Bollen[11]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评估在空运中托盘包装对芦笋质量的影响, 对冷链产品包装给出了一定的建议。Jolly et al.[12]建立子模型来代替其关键部件: 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热力膨胀阀, 以此开发了一个模型来模拟集装箱冷藏系统稳定状态的性能。
3 冷链配送网络优化
配送网络的合理布局, 就是以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物流配送系统完整化为目标, 利用系统学的相关理论, 系统工程的有效方法, 综合考虑物资供需能够满足的情况、自然环境、运输的条件等因素, 对物流节点位置的设置、规模大小、供货的范围等进行研究与设计, 做出适宜的布局。孙小淇[13]从设施选址和车辆路径优化两个方面对物流配送网络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他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物流配送网络布局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 并利用两层嵌套式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3. 1 配送中心选址方面
国内对选址问题的研究是从基于评价的选址研究和基于优化模型的选址研究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其中基于评价的选址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应用AHP或者DEA这样的评价方法对物流的选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吴文娟、岳朝龙[14]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构建了评价模型, 通过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选取进行了科学的评价。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通过定量分析法, 以数量形式表达并处理了人们的主观判断, 提高了决策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但是在复杂的决策环境中, 该方法并不适用。
配送中心处于冷链的中间环节, 它在冷链物流的供应链上处于核心地位, 同时配送中心的选址是否合理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叶向奎[15]通过实际案例建立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 确定了三个备选方案, 最后用离散选址模型对三个方案进行分析, 最后得到综合费用最低的最优方案。刘桓[16]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推导出了易腐蚀产品腐败率与时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建立损失函数和冷链物流节点选址模型, 通过一个实例证明了遗传算法对选址模型求解的可行性。Zhi - Hai Zhang et al.[17]研究了集成化供应链网络设计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 通过拉格朗日松弛启发式算法求解, 发现该算法性能稳定, 在大规模计算问题中优于CPLEX。
3. 2 车辆路径优化方面
在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上, 国内外的学者主要研究了VRP问题的求解方法。吕俊杰、孙双双[18]构建了基于冷藏车能耗成本分析的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并应用蚁群算法和MATLAB工具对算例进行了分析并求解, 对冷链物流配送商实现科学、快捷的车辆调度和路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杨玮、李国栋、张倩[19]构造了求解冷链物流优化问题的粒子群算法, 通过实例进行计算, 表明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求得最优解。陈健[20]在系统分析了配送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后, 建立了成本函数, 并加入了时间窗这个约束, 分析了由于违反时间窗的限制所造成的惩罚成本, 进一步优化了冷链物流配送模型, 通过改良的蚁群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李明泽[21]建立了加入客户满意度、交通拥堵系数、卸货时间等因素的城市农产品配送模型, 将模型与遗传算法结合, 并改进了算法中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陷。
Thai Tieu Minh et al.[22]为解决VRP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建立了一个多目标优化模型, 考虑了时间窗, 最后用启发式算法求解。Taebok Kim et al.[23]研究了一个返回时间随机情况下的易腐蚀产品的两阶段闭环供应链模型, 并分析了风险情况与腐败率。
4 结 论
发展冷链物流, 首先要改善物流设备, 本文先研究了温度对易腐蚀产品的影响, 叙述了设备改进的相关内容。之后本文分析了冷链物流网络优化, 其中主要包括物流中心选址与车辆路径优化, 多数学者以配送网络的总费用最小为目标, 建立相关的最优化模型, 最后用实例跟算法进行验证求解, 其中主要用到了遗传算法、启发式算法、蚁群算法等。
冷链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将会在我国继续得到不可小觑的重视, 而且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变得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完善。通过针对我国现在冷链物流的现状, 并对症下药, 能够将它不断改进, 来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对于冷链物流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希望本文能对以后学者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现代物流理论, 无论是企业和政府, 还是学术界都逐渐意识到现代物流对于环境资源的节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阶段, 我国对传统物流理论的研究已较为完善, 但冷链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 我国相关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建立一个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 减少资金的投入, 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提升食品的新鲜度, 使人们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 获得最优良的产品。本文针对冷链网络优化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与启示。
3.网络思政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核心能力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网络层面
在英文文献中,国外学者对于核心能力有两种表述:corecompetence和core capability,以Prahalad & Hamel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前者,而以Teece等为代表的学者则强调后者,但他们没有明确区分两者的不同或指出两者的关系,都是为了说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概念。因此,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本文中两者没有区别,相互之间可以通用。
本文从企业层面、市场层面和网络层面三个层次来分析核心能力的功能。
一、企业层面的核心能力功能
1、持续生存发展功能。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持续生存发展功能,是因为“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并能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为企业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而成的,企业不同,其形成途径不同,它为本企业所具有,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和代替。核心能力是富有战略价值,其持续发展功能使企业发展具有动态性,这与一定时期产业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它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陈衍泰、陈国宏,2002)。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生存发展功能还表现为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云振平(2005)认为这种价值观和理念集中表现在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之后,借助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展,开发各种最终产品,为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准备。
2、延伸与拓展功能。Prahalad&Hamel(1990)、李悠成(2000)、左建军(2000)、许正良和王利政(2003)、赵晓蓉和陈俊芳(2003)等学者都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在企业的功能体系,核心竞争力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之源,具有延伸和拓展的功能。延伸功能从纵向看,主要指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拓展功能从横向看,指拓展的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伸与拓展功能使企业在原有领域中可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也可以为创新、拓展新的相关市场提供支持,为企业进人多元化市场提供潜能。
3、独立创新功能。创新功能体现在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要,给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的能力。陈清泰(1999)基于创新的观点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周星、张文涛(1999)认为核心能力能够促进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取得发展,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能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新和发展基础。陶维国(2002)提出由于市场价值和企业资源的互动,使核心能力具有创新的功能,创新功能是企业的本质内涵。
二、市场层面的核心能力功能
1、持续竞争功能。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的竞争优势是竞争优势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部分,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使其具有持续竞争的功能。朱华桂(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通过简单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企业一旦拥有这种能力就能够依托这一持续的竞争优势迅速占领目标市场,赢得客户的信任,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群体,同行业企业、替代品企业在一定的时空内难以与之相抗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加卓有成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
2、沉淀性功能。核心能力可以将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部化,沉淀为企业内部的学识。张新华和范宪(2002)、史东明(2002)认为可以把拥有关键技术、知识、能力和资源的企业收购或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使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变成企业的新能力,从而成为企业自身的专长和能力。
三、网络层面核心能力的功能
1、互补创新功能。网络组织利用核心能力进行创新,利用其内部的知识创造新知识。Powell等(1996)强调了网络组织作为创新基地的作用。Hippel(1998)认为在用户、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建立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可以进行跨企业的“外部创新”。李焕荣和林健(2004)、罗珉(2005)认为通过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整合,形成一个核心能力网络,将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与能力贡献于网络之中,获得网络收益,再将所得收益用于提升和拓展核心能力及网络的维护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核心能力,增加企业各项创新活动的资产回报。罗鹏(2004)认为网络内部企业之间合作的态度、资源和知识共享的方式创造网络的竞争优势。周煊(2005)认为进行技术创新时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往往分散在多个企业中,网络则提供了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创新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
2、多元缓冲功能。由于多样性的增加,网络组织能够很快地接纳不同类型的知识,增加提升内部能力的机会(Powell et.a1.,1996),利用这种途径,网络组织提升了组织的学习能力(Kogut,1988)。网络中各结点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体系,相对于整体市场而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罗珉,2005)。周煊(2005)认为网络中的结点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巨大实力、网络的知识积累和研发能力,提高化解风险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当客户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时,结点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及时自我调节,保证了客户获得稳定的价值让渡。由于网络中的各结点具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则在网络层面表现出多样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使整个网络组织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起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孙国强,2005)。罗珉(2005)、闫中锋和刘东(2006)认为每个模块(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结点)经营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采用专业化战略,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由这些拥有互补性质的模块组成,满足顾客的多样化要求,从而使网络组织对市场需求反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弹性。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网络组织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有较强的缓冲功能。
3、多元化与专业化均衡功能。在网络组织中专业化与多元化是同时存在的(Kogut,2000)。 企业通过核心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化(Yogesh Malhotra,1993);交错的网络结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扩张,为客户创造和提供更为丰富的价值组合(周煊,2005)。孙国强(2005)认为网络组织能够实现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动态均衡,由于每个结点经营自己的核心业务,满足顾客的最终需求,节约交易成本,相关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核心能力的不同结点被组织起来,单个结点可能进入一个价值链,也可能进入多个价值链为多个行业或产业提供自己的核心能力。单项核心能力突出的结点在经营实践中不再局限于自己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是极力通过跨企业的价值网络、战略联盟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新的经营业务,这样进一步拓展网络组织层面的多样性,同时,又加强单个结点专业化的深度(罗珉,2005)。
4、共赢的功能。Asanuma(1989)最早注意到,日本汽车制造系统中供应商与制造商基于合作关系来发展专门性技能,从而共同创造利润并从整体上得到共赢。Byme(1993)&Drucker(1988)认为企业要在激烈地竞争环境下生存,就应该通过其核心能力结成联盟,实现共赢。林健、李焕荣(2002)认为战略网络体现了合作竞争战略思想,战略网络包括与竞争对手的合作,这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合作,打破了传统战略那种对抗竞争的思想,是一种合作博弈行为,有利于整体内耗的减少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多赢”,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陈环宇(2002)认为将核心能力提升到产品与服务的高度,并与企业群中的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共享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网络时代的双赢战略,这种双赢使得核心能力的价值更加明显。王一丁、王骐骥(2004)提出企业网络化的发展,逐渐导致产业的网络化,以一种核心产业牵头,加以完备的配件和服务体系,形成一系列专业化的企业合作机制,实现双赢。创新机制决定企业必须走合作双赢的道路才能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4.网络思政文献综述 篇四
摘 要:自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后文简称“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P2P网贷平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平台数量和成交额节节攀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P2P网贷风险问题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根据P2P网贷的风险分类,概括国内关于P2P网贷风险的主要研究观点及风险管控措施,探讨未来我国P2P网贷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管控
一、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
P2P网络借贷模式,即依靠互联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评估技术,为投资者和借款人建直接借贷的中介服务模式。P2P借贷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借贷双方置于同一平台,既为投资者提供潜在投资机会,获取高于传统储蓄工具的收益,又为借款人提供获得贷款新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因此深受社会关注。
基于互联网的P2P借贷模式传播到我国以后,经历5年左右的酝酿与积累,从2011至2012年开始经历了爆发性增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与国外P2P网贷平台、完全依靠网络、借款利率略低于银行同期水平不同,国内P2P网贷平台大多深度依赖线下渠道,借款利率也显著高于同期“银行利率”。尤其是在监管缺失、信用环境差的情况下,一些平台借P2P借贷之名进行诈骗,另外一些平台忽视业务风险“野蛮”发展,导致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批平台或倒闭、或遭“挤兑”、或被公安部门调查。由此,P2P网贷遭受的质疑与批评越来越多。
二、我国P2P网贷的风险分析
(一)网络风险
P2P网贷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网贷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技术安全水平体现了P2P借贷平台的基础实力,是平台业务安全和业务稳定的第一道防护。卢馨、李慧敏(2015)认为我国P2P网贷的网络风险可划分为网络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我国的P2P网贷平台的技术系统大多来自于第三方,作为技术系统的提供方,由于其自身对网贷业务的了解程度不够,可能会使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用户的资金及信息安全会受到威胁。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为“违约风险”,即网贷平台借款者无法履行合同所规定的按时还本付息的风险。唐艺军、葛世星(2015)认为借款人在交易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偿还借款,出资人因此遭受损失的风险是P2P网贷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产生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卢馨、李慧敏(2015)指出我国P2P网贷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者及平台自身,借款者可能在提供资料过程中弄虚作假,这就扩大了违约风险;有的网贷平台在审核环节中出现怠慢或疏忽,致使借款人在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这都大大增加了信用风险。
(三)操作风险
唐艺军、葛世星(2015)从两方面分析P2P网贷的操作风险:一方面由于我国网贷平台的门槛较低,整个行业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平台可能会出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甚至向高利贷发展演变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内员工专业知识的欠缺与风险意识的薄弱,也会造成相关风险。卢馨、李慧敏(2015)认为P2P网贷平台的操作风险存在于其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借款信息审核、资金管理、投标保障等。叶湘榕(2014)指出我国P2P行业在财务披露制度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一是没有建立相关的披露制度,二是少数平台披露的财务报告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审计,相关信息披露的缺失导致平台用户很难对平台的真实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是很不利的。王欢、郭文(2014)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对网贷平台的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要求,这导致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此外,平台所依托的程序技术的不健全或者漏洞也会进一步扩大操作风险。
(四)政策法律风险
卢馨、李慧敏(2015)指出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约束P2P网贷业务的具体法律法规,可能会导致平台出现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如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我国监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监管制度,使得各大品台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这都加剧了平台的风险。贾希凌、马秋萍(2014)认为我国P2P平台的性质(中介服务机构或金融机构)划分尚不明确,处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法律风险。
(五)非法集资风险
P2P借贷采用公开方式为进款人提供资金,在我国从一诞生起就面临非法集资的困扰。由于国内投资人的风险厌恶程度高,风险承受能力低,平台为了吸引到足够的投资人,不得不推出投资者保障计划乃至本息担保承诺,导致P2P平台的风险模式产生异化,一些平台重新成为风险汇集者与直接管理者。这些P2P借贷平台除了承担信用中介乃至资金中介的角色。
陈向聪(2014)认为一些P2P网贷平台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与自融模式的产品容易通过期限错配的形式形成资金池,这也意味着面临非法集资的风险。
三、我国P2P网贷风险管控策略
卢馨、李慧敏(2015)从政府、网贷平台以及借款者和贷款者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风险防范策略:政府方要加快法律法规与全国范围内的征信系统的建设;平台方要加强网络技术,保护平台使用者的相关信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借款者和贷款者应提供真实的资料,提高理财能力与风险意识。叶湘榕(2014)主要从P2P网贷行业监管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关建议:如提高行业的门槛、建立并完善准入制度,制定平台资金托管的办法,明确监管主体与其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陈向聪(2014)主要给出了针对法律风险的规制:对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要进行合理界定,对平台进行分类监管;对平台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和借贷利率(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以及平台管理人员的相关资格都提出了建议;提出了完善征信体系的重要性,建议网贷平台和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内部对接机制,确保客户资料的真实性。贾希凌、马秋萍(2014)借鉴美国Prosper和Lending Club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平台提出相关建议:首先要明确行业性质和监管主体,加强合规性建设;支持行业内合理有序的竞争,但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准则。王欢、郭文(2014)对网贷平台、借款人、贷款人、担保人分别提出了建议:平台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资料,尤其是信用状况的审核程序;对贷款人的身份审核也同样重要,加强对有反洗钱嫌疑业务的监管;对于担保人这一角色的制定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外部保险机构担保。
四、我国P2P网贷未来发展方向
借鉴前文的风险分析与管控策略,本文拟提出一些P2P网贷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征信技术,尤其是数据化、自动化征信技术的开发,降低人工征信的成本,提升平台的创新价值;创新产品设计,介入各种地域类、行业类、供应链类、抵押类等借款产品,利用新的信用资源降低销售成本、违约风险和资产处置成本,降低借款的综合费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5.有效教学文献综述 篇五
摘 要: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颇丰,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有效教学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梳理。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三个角度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1.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育心理学里,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动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2.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即发展性教学)。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目的和归宿,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因此,发展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
3.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论,有效教学论以有效知识论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二、有效教学的概念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济学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2)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3)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环节“链接”。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全方位发展为本。有效教学是对“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主动调适。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有效教学与有效评价相互依存。
四、有效教学的分析模型
有效教学是通过相应的教学行为及其过程实现的。从总体上来看,有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宜(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行为,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和效率的过程;而适宜(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行为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观念与能力,对教学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学情等)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选择和设计的。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有效教学的分析模型:
从上述分析框架中可以看出影响有效教学的变量众多,对于观察有效教学而言,至少可以区分出以下三种变量:学习结果与效率;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学情。
五、有效教学策略的综述
国内研究者对教学策略的含义、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策略即教学主体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有研究者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情知互补,培养新人;实施多种教学变量组合;因材施教,适应需求多样化;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学者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三个阶段的策略:教学的准备策略、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教学的评价策略。也有学者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包含: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还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一般倾向于将支持学习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主要分为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
六、结论与反思
关于有效教学研究,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有效教学的涵义、重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克服这些缺陷和不足,是今后相关研究努力的方向。
1.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难以统一,今后相关研究要厘清基本概念。
2.有效教学研究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但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相对匮乏。
3.研究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同时,由于量化研究的缺乏,以及研究视角缺乏新意,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显得深度不足,未能体现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利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运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第2期).[2]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第4期).[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第1A期)
6.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篇六
前言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一直将内功心法列为上乘,视拳脚功夫为皮毛,素有内功杀人于无形、摄敌于千里之说。试观各绝世武功,不论是九阳神功还是九阴真经,不管是葵花宝典还是如来神掌,无不注重提升内力,研习心法,可见这内功的重要性。以上或许是作家们的杜撰,但就现今的各路武术,也都尊崇着一定的理念原理,并将其融入拳脚套路中去,使得功夫拥有灵魂,不至于死板乏力。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推崇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因此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带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特点。
功夫如此,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庞大,赢利如何丰厚,支配其运转的还是企业的文化。这里我说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企业、企业的分支或者一个团队内部共有的价值观、标志、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范畴,因此并不容易去建立、完善和把握。正是如此,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难能可贵的,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各国企业文化综述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归纳为民族特性、企业家理念、员工认同等方面,而这些因素无不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不同,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亦有不同。接下来我将按国家划分描述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
一、美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创立于1914年的IBM,一直贯彻着他们的“沃森哲学”即:
1、必须尊重个人;
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正是老托马斯·沃森的这几条行为准则,促成了今天IBM年收入逾千亿美元,雇员近40万的庞大商业帝国。
微软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企业文化:
1、汇聚优秀专才,注重才尽其用;
2、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待留住员工;
3、聘用人才方针,须符微软精神;
4、管理方式:长期性的承诺和支持;使命和大方向的启发;自由、真诚、平等;雇用最有才华的人。同时微软还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形成了独特的理念,例如尊重失败,释放信息,不需要再开一次会,工作任意小时,建立电子邮件系统,无等级的安排。
作为世界排名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其框架为:
1、信仰、法则与理念
沃尔玛追求“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等理念,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总结了“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
2、原则、规范与行动
沃尔玛有一套十分健全的企业文化制度,保证了“口号与行动一致性”。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日落”原则、“比满意更满意”、“十步服务”、“薄利多销”等原则。
3、激励、沟通与氛围。
总的来说,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关注客户利益,力求达到双赢。
二、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了“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不断进取、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企业精神,它们至今仍然是指导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价值体系。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强相互的理解。”这是著名的“本田精神”。
从整体上看,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日本企业注重家国观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为家、国家至上,重视创新与借鉴学习。
三、德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务实的员工培训,牢固的质量意识,优质的服务。
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它立于小败之地;凯乐玛公司提出:“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戴姆勒克莱斯勒一条很有气魄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一万美金。”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应了德国企业的文化。
大众汽车公司在经营当中尤为强调服务:首先,大众汽车公司服务客户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以好的质量来体现好的服务;其次,注重在营销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获得顾客的信赖,让顾客放心;第三是服务的快捷。
这些无不与德国文化密切相关,即相互尊重但不亲密、重视私人空间、严谨、创新。
我国企业文化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开展,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能够跨入国际大公司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无疑为之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以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房地产巨头——万科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海信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其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从而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些优秀企业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的文化可大致归纳为: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保证质量,追求创新;尊重员工,赏罚分明。
然后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似乎只是一个口号,每一个企业都在对外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然后这些文化要么只是空乏之谈毫无实施意义,要么就是抄袭一气没有创新。因
此我们会失望地看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要知道企业竞争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只有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若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独特而有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IBM的企业文化》
2、《奔驰的企业文化》
3、《德国企业文化的四大特色》
4、《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5、《微软的企业文化》
6、《沃尔玛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启示》
7、《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7.网络思政文献综述 篇七
关键词:网络社交,交往行为,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日常生活领域,网络都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认知。网络的发展不仅促使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而以网络社交软件为基础的网络社交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网络社交与社会性网络即SNS密切相关,SNS的产生和发展又与“六度分隔理论”密切相关,该理论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按照六度分隔理论,个体的社交圈会经由放大而成为大型网络。200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瓦特教授开展了“小世界研究计划”,验证了“六度分隔”不仅在物理世界,而且在虚拟世界同样适用。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进行网络社交拓展,这就是所谓的SNS网络。[1]网络社交的流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对当代人类的日常生活社交行为与思考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一、文献综述
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是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和网络社交软件的迅速普及发展而开始起步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研究的数量与质量。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关注重点在于网络环境下的社交行为与人际关系,尤以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居多,而关于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一)关于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是一种以文本、虚拟图像为主要交流符号,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交往方式。[3]网络社交的原理是前文所述的“六度分隔理论”,其本身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匿名性、失同步性、便捷性,其分别有利于减弱自我意识、更好地印象管理、保持互动双方的自我表露。[4]而网络社交偏好是一种个体差异的认知结构,是个体主观上的、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社交的一种交流方式上的倾向性选择。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人们会感到网络社交中人际关系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加自信。[5]
网络社交因其操作便捷、内容简洁、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交往时空拓展、交往对象多样、交往内容丰富、交往行为直接、交往关系平等、交往意识自主,带领人们进入了即时、互动、高速的新时代,并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的种种约束,从而实现了跨空间和身份的交往,拓宽了人们交友的渠道,满足了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6]根据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弱关系下的社会交往更有利于不同信息的交流,易于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渠道。[7]而网络社交兼具时空压缩性与延伸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8]
(二)关于社会环境影响作用
人类个体具有社会性与群体性,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周围人的压力,并依据周边环境和人群行为而选择自身的行为,个体社会化过程总是会受到或需要接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且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等过程将其接受的东西内在化。[9]米德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个体总是依据对他人行动与认知的推测而行动。[10]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观察到周围人有特别举动,那么他们也会有此倾向,并且这种自学能力是与生俱来的。[11]个体社会化过程总是会受到或需要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可以推测,个体偏好受周围环境影响,个体的网络社交偏好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属团队的他人。[12]国内也有学者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周围社会环境与网络社交偏好的相关关系,并给出了较为精确的相关系数。宋姜通过提出假设到数据分析验证的方式,指出网络社交偏好受周围人群影响:个体周围人群网络社交普及程度越高,其就越有可能偏好于网络社交。[13]
相应地,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影响着社交网络平台,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网络,甚至是现实社交行为。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创新,网络使用的便利,碎片化的社交状态也随之明显,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现实交往淡化、社交焦虑症、高科技焦虑症等不良影响。[14]这也即是下文要提到的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之一。
(三)关于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人际交往
关于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之间有很多研究内容。比如在社交焦虑的研究上,有学者认为网络社交有助于降低社交焦虑水平,即网络社交比现实社交存在更低的心理压力和社交焦虑水平。[4,15]但有学者通过社交焦虑量表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证实了现实社交焦虑水平与网络社交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6],亦即说明,社交焦虑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随着网络社交的频繁而产生的。
不少研究者认为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即所谓的“跷跷板”效应,二者一般无法兼顾。网络社交的发展容易造成人们对人际交往角色的错位和人格分裂,造成现实社交的心理障碍与网络社交依赖性[9,17],网络社交对象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也极易引发现实生活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和道德失范。[6,18]关于网络社交依赖,有研究者认为其与网络社交使用者的主观认知相关,即对网络社交及其真实性认同度越高,依赖性也就越大[19],也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严厉批判,认为网络依赖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是缺乏担当精神的表现。[20]
但也有学者指出,网络社交实际上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未必一定会产生上述所谓的“跷跷板效应”。有研究者发现,性格外向程度与网络社交偏好呈正相关关系[2],外向者总会在社交网络中保持最新状态并积极与他人保持联系,而性格封闭者相对于外向者而言,更倾向于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会即使在网络上也难觅其影[17],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人际与网络人际的高度重合性造成的,即网络社交是“强关系”与“弱关系”并存的世界,并且往往是熟人占据网络社交的主导地位。[21]也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性质因人而异,一些群体认为网络社交增加了其与周围特定人群的交往时间,增进了实际情感,而另一些群体则持相反观点。[22]而社交补偿理论认为,对于一些社交焦虑水平较高、不善现实交际的个体而言,网络社交为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和解决手段,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采用网络社交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20,23]
二、总结与评价
首先,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环境下的社交行为与人际关系,尤以网络社交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或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居多,同时也有不少积极意义的研究,而关于非青少年网络社交人际关系和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这方面是今后研究中需要特别侧重的,可以结合相关个体行为理论和环境作用理论加以研究。
其次,从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主要定位于定量分析,即通过量表式问卷数据的SPSS或SAS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及相关性水平,而质性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很少涉及。但实际操作中,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往往在信度和效度上均不如参与观察和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式,因为被调查者一般倾向于回避或虚报网络社交中的不良行为。由此今后在网络社交的质性研究方面可以做一些积极性探索。
再者,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主要是就事论事,仅仅将研究目光放在网络社交使用者之上,探讨网络社交对其使用者的影响,而关于网络社交通过其使用者来影响其周围个体的研究则几乎没有,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涉足的领域。
8.贵州瑶族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贵州;瑶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1-02
在贵州,瑶族人口为4.18万人,点状分布于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及铜仁、安顺两地的荔波、榕江、从江、雷山、三都等16个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都自成村寨,现全省有瑶族乡7个。瑶族支系众多、服饰各别、习俗独具、语言差异、自称不同。目前,学术界对于瑶族的研究以研究广西瑶族的最多,毕竟在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这个省份。另外,还有专门介绍瑶族的网站,一个是中国瑶族网,由全国瑶族研究学会主办,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开网。网站以瑶族为主要报道对象,兼顾其他民族的报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瑶族资讯门户网站。还有2010年12月底上线测试,2011年6月6日正式上线的瑶族网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民族地区综合门户网站。足见瑶族受关注的程度之高,被研究的范围之广。但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还很薄弱,事实上还可以对贵州瑶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于学术界关于贵州瑶族的研究做一点补充。
一、对贵州瑶族史和总体性的研究
谈到贵州瑶族,我们当然要先找出贵州瑶族的起源、历史问题说起。吴永章教授所著的《瑶族史》一书,全面地介绍了瑶族的历史,从先秦一直写到清代,每一朝都大体罗列了他们的分布,当朝对于他们的政策,同时还描写了瑶族人的社会生活史和瑶族的民族关系史。此书既是一部关于瑶族总结性的书,也是一部开拓性的书。其中在文中讲到每一个朝代时都分别列出了瑶族在贵州省的分布情况及他们的活动组织和方方面面的情况。后来孙秋云专门在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聚精撷英一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不但从五个方面赞扬了吴教授的这部书,还提出了更好的研究措施,那就是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古资料、体质人类学资料等资料撰写一部纵观古今的瑶族通史幸甚。奉恒高编的《瑶族通史》(共分上、中、下三册),该书对瑶族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当然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贵州的瑶族,与别的少数民族通史只写到1949年不同,该书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历史也写了进去。还有专篇叙述瑶族向海外迁徙和在海外的发展。张民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节从贵州瑶族的称谓、语言、族源等等作了简要的介绍。还有贵州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其中有专门的篇幅讲到瑶族,从贵州瑶族的概况、社会历史、经济、武术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三位学者所著的《贵州瑶族》一书,从贵州瑶族的历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民族风情进行了介绍,也是一部非常全面介绍贵州瑶族的学术专著。
二、对贵州瑶族文化的研究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黄海(瑶族)所写的文章《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该文章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其实生活在贵州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也有相同的铜鼓文化,并且布依族也认为铜鼓是宝物、神物,具有祈福愿望的功用。具体参见罗正副、王代莉于2008年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的文章《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这里的“送宁”是指当地送铜鼓和迎铜鼓两个仪式同时举行的合称。
三、对贵州瑶族族群进行的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纵多,有必要厘清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对他们进行归类。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所编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在第四章中专门提到了贵州瑶族的形成问题,当然本书主要是围绕民族与阶级的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不平等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等新论点。贵阳医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做的研究报告《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该文认为贵州瑶族父系遗传结构单一,具有典型的苗瑶族群特征,又存在与其他族群的融合。同时该文指出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相对复杂,9bp缺失是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特征。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州民族事务局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该文对贵州瑶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汉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约2000人的利手、利足、利眼、叠背、叠腿等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认为不对称行为特征分布具有群体遗传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的不对称行为特征间的亲和特征表现为同侧组合特征行为。
四、对贵州瑶族医药的研究
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上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学者撰写论文《贵州瑶族医药论要》凹,文章认为:贵州瑶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民间医药,贵州瑶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预防健身的药浴,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毒虫毒蛇咬伤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该文也提出了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贵州瑶族民族医药的总结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又较其他民族发展缓慢。
五、对贵州瑶族语言的研究
由张济民、徐志森、李珏伟三位学者发表的文章《贵州瑶族的语言》,文章认为:贵州瑶族讲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支派。从江、榕江的瑶语应该是瑶语系统的语言,荔波、黎平的瑶语应该属于苗语系统的语言。还有李珏伟的文章《从江高忙瑶语调查》,该文的原标题为《发展中的贵州从江高忙瑶语》,该文对贵州从江高忙这个地方的瑶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贵州瑶语的概况。
六、对贵州瑶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所的黄海研究员所写文章《“六山六水”调查与贵州瑶学学科建设》旧,文章说贵州的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有了国家的经济支持,瑶族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瑶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七、结语
9.文献综述要求 篇九
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 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 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 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0.文献综述标准格式 篇十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物理学2010级应用物理班李玉玺
指导教师:代洪霞
前言
作为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发现现在很多企业都站在物理经济学这一视角看待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我相信之所以有这么多企业经营者立于这个角度,那这个视角必然是迎合了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会计在企业发展经济、运行管理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所以基于物理经济学视角上分析其在会计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从近些年的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物理学基本理论、会计学理论以及关于两者之间交叉点的参考文献,其中不乏《力学基础的系统研究》《论经济学与物理学若干概念的类似对比》《物理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方法》等文献。
企业经营中,经营者也越来越重视到物理经济学这一视角,而对其研究的资料也较为丰富。本论文参考了国内一些较著名的理论为此次研究及讨论做了充分的铺垫。国内一些之前有名的研究及理论对本论文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很多企业在恰当运用物理经济学这一理念时,经营成果比以往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更多的相关企业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国内企业经营理念的保守,缺乏创新理念很难维持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只有在对物理经济学这一领域深入了解之后,恰当地运用其中包括的一些理论方式,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运行畅通,规避一些企业运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获取企业价值最大化。
近些年来,在这些方面做出过理论分析的也较为丰富。如: 肖洪民(2004)在《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中总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经过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分析研究之后,最终牛顿得出的重要物理定律,并在文中具体解释了这些定律。刘胜海(2009)在《论牛顿三定律的关系》中指出牛顿三定律是一个有逻辑联系的整体。第一定律是基础,第二定律是核心,第三定律是对第一、二定律的必要补充。牛顿三定律是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充分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刘欣 苏光玲(2012)《机械效率的疑难问题辨析》中先是充分阐释了构成机械效率的几个相关概念,如: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陈青华(2012)《科学的童年》中分析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众多学者的各个文学著作,其中介绍了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并谈到了对众多著作的认识与进一步的理解。
刑修三(2001)《物理熵、信息熵及其演化方程》中分析了在非平衡统计物理熵演化方程和熵产生率简明公式的启示下 ,发展了动态信息熵理论 ,建立了信息熵密度在时间和态变量空间变化的非线性演化方程,它的数学形式和物理意义与物理熵演化方程类似:信息熵密度的变化同样是由漂移、扩散和产生三者共同引起的,信息熵产生率简明公式与物理熵的亦类似,进而研究了物理熵和信息熵的同异及这两种统计熵的可能统一 ,讨论了熵增加原理、平衡态最大熵原理和最大信息熵原理三者相互间及其与熵演化方程之间的关联。
曹悠琦(2007)《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应用》中应用熵和耗散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研究,认为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状态参数——熵。当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企业物流系统会从原来的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时空上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整个系统资源配置到达最优,处在一种最佳状态,称为企业物流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企业物流系统的熵来推断和研究企业物流系统中的无效、无序和不确定状态,可以把系统组织的熵值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保证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充分说明了熵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刘艳梅 姜振宸(2003)《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中将热力学系统中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根据熵增原理 ,管理系统出现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 ,从本质上说明了企业管理的必要性。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管理系统出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 ,从本质上说明了企业应如何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国内对于物理学这一重要学科的研究极为丰富,其理论也众说纷纭,如何把这一门学科基础有效地利用到会计领域中以便企业者能更好的经营管理呢?
当然了,会计学在经济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内学者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数不胜数。
高辉(2010)《试论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指出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可以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发生。有效说明企业价值运动其实就是资金运动。
向世益(2009)《关于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探讨》中通过对成本管理的概念、意义、目的、目标等理论等问题的论述,分析了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强化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对策。崔毅(2001)《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及应用前提条件分析》中针对西方财务理论中两个微观经济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 ,利用数学变换 ,研究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沿企业收益流作用的机理 ;得出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系数计算的快捷方式 ;并着重分析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应用的前提条件 ,指出传统财务理论中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计算与应用时不加任何条件是不完善的。研究结果对企业如何运用微观经济杠杆进行利润和风险预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张涛(1995)《谈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中指出企业一定时期成本支出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收益的实现。同时,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动,也会对其收益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重视分析成本变动对收益的影响。
白暴力 喻敏(2004)《西方经济学学科基础的缺陷》中着重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存在三个缺陷:其一,它从古典力学中引进的弹性、均衡等基本范畴,难以说明日益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二,它不研究生产关系,不研究生产关系对经济现象的作用,在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方面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其三,作为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理论逻辑基础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效用函数则存在着“效用的度量问题”等。
陈青(1999)《论经济学与物理学若干概念的类似对比》中通过分析经济学与物理学若干概念分析方法,初步阐明了两门学科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
杨渝玲(2003)《物理学与经济学方法的若干比较》中就经济学与物理学在一定时期的方法与研究方式的相似情况做了一定的比较与分析,进而坚持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融合趋势的大科学观。
周小付 陈庆椿(2008)《物理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及未来》中阐述了物理经济学的起源和研究对象,论述了物理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新诠释,分析了物理经济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经济领域中会计这一门重要学科也有过丰富的研究,对里面设计到的基本理论也给出了详细的诠释,对物理经济
学也有相关的介绍。
结论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国内对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学理论都有极其丰富的理论介绍,这对于物理学基本理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大量可参考、借鉴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政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网络游戏研究文献综述07-10
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07-25
山大网络教育毕业综述10-03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06-16
案例教学思政06-16
大学思政教案08-04
思政总结08-08
思政论文范文08-28
艺术思政课08-31
思政课总结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