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阅读

2024-06-21

伊索寓言阅读(共13篇)

1.伊索寓言阅读 篇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近,我读了一本由古希腊的伊索写的,叫《伊索寓言》。

我翻开书一看,里面将近有六十多个小故事,我看了其中的一篇故事,名叫《狮子与报恩的老鼠》。

是这样的:狮子正在睡觉,有只老鼠跳到了它身上。狮子猛然跳起来,把它抓住,,准被一口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能保住性命,并将报恩,狮子轻谬地笑了笑,便把它放走了。不久,老鼠真的救了狮子的性命,报了恩。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捕获,用绳索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就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回报,如今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的。”读了这则故事,我明白了:时运交替边跟,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侯。

继续翻开了一页,又看见了一个故事,名叫《鹦鹉与猫》。

讲述的是有人买回一只鹦鹉,精心地饲养,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只被驯养鸡的鹦鹉,高兴地不停地叫唤。一只家猫看见了它,问它是谁,哪来的。鹦鹉答道:“我是主人刚买来的。”猫说:“你这胆大的东西,怎么刚来就这么叽叽喳喳地叫。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主要都不允许我们这做。如果这么做了,他会大发脾气,赶我出去。”鹦鹉回答说:“好管家太太,你最好赶快出去。主人喜爱我悦耳的声音。而讨厌你的叫声。”读了这则故事,我知道了:我们不能胡乱地对别人妄加评论。

书是知识的海洋,让我们一起去遨游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吧。

【伊索寓言阅读心得精选10篇】

2.伊索寓言阅读 篇二

一、成人对儿童读寓言的认识误区

关于寓言的作用, 有两个误区必须要及早发现:其一, 所有的寓言都能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作用;其二, 寓言故事儿童越早读越好。

如果我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过早的让儿童读一些成人认为的比较“简单”的寓言, 那么很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 即使是经典的寓言也不例外!正如我们吃补品, 如果选择不当, 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副作用!

某权威机构的幼教专家为3到6岁的儿童设计了一些寓言故事, 情节大部分简单易懂, 的确吸引儿童, 但是有的寓言在读给儿童听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寓言一:法国诗人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故事大意是狐狸和山羊都掉进了井里, 它们都很着急, 后来狐狸对山羊说:“你站好了, 我站在你的犄角上先爬上去, 再来救你。”山羊说:“还是你聪明, 好的。”狐狸爬出了井口, 却对山羊说:“再见了愚蠢的山羊, 你自己想办法出去吧!”

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希望儿童读了以后, 能懂得山羊很愚蠢, 狐狸很狡猾, 要养成动脑筋的习惯, 不能被狡猾的狐狸欺骗。可是儿童在听完故事后会领悟到什么呢?是否如我们成人所期望的那样?让我们听听一位妈妈和五岁孩子的对话:

妈妈:“狐狸和山羊谁做对?为什么?”

孩子:“山羊做得对, 因为山羊互相帮助。”

妈妈:“那山羊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妈妈试图得到她所期望的答案。

“没有。”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狐狸坏不坏呀, 为什么?”妈妈继续追问。

孩子:“坏, 因为它没有互相帮助, 老师说狐狸很狡猾。”

显而易见, 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明白寓意是什么。相反, 他认为学习的榜样应该是山羊!

儿童的思维单纯, 在成人的教育下,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然而很多寓言告诉我们, 人世间有很多丑恶, 对于狡猾和狠毒的人, 我们要学会分辨。可是这些深奥的道理,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会明白吗?

寓言二:《农夫和蛇》的故事。心地善良的农夫遇到一条冻僵的蛇, 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就把蛇放进怀里。蛇被暖醒了, 可是蛇醒了以后不仅没有报恩, 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本来是做好事, 却招致祸患。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警戒儿童, 不要盲目去帮助别人, 要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之后, 再去提供帮助。可是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 他们认为:原来帮助别人不仅可能没有得到奖励, 反而会被伤害, 那么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会帮助别人吗?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的现象频频发生, 是不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呢?狐狸和蛇已经被贴了“坏蛋”的标签, 然而现实社会中坏人的脸上没有标记, 儿童如何去识别呢!

《狐狸和山羊》《农夫和蛇》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 它们的积极意义我们无法否认, 但儿童的认知能力太有限,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 了解儿童的思维, 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 就有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 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关于儿童读寓言的不同理论观点

其实关于对寓言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同见解的早已有之, 不少大师对儿童读寓言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例如,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反对小孩子读寓言。他指出:只要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 就可以发现, 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 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与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相反;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 他们不但毫不在乎, 而且还偏偏喜欢无法无天, 以便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总之, 卢梭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 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指出了儿童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 如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站在树上, 狐狸看见了垂涎欲滴, 狐狸想, 怎么才能从乌鸦嘴里骗到这块肉呢?于是狡猾的狐狸开始甜言蜜语地赞美乌鸦的歌声多么动听, 乌鸦禁不住狐狸的诱骗终于开口唱歌, 可是它刚一开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 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因为对于孩子来说, 美味的吸引力似乎更大一些!卢梭同时还指出:没有哪一个孩子能真正学懂寓言, 即使有的寓言写得很简单, 但成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并试图教育孩子, 但孩子又怎能理解成人这种拐弯抹角的教育意图!

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提出:寓言要不得, 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简单了, 愈发幼稚了。如果小孩以为人世间是非的辨别、善恶的果报, 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 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当然, 我们不能完全同意卢梭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 不能因为寓言有可能给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 就因噎废食, 就完全否定儿童读寓言。我们应帮助儿童科学选择寓言, 正确地引导儿童读寓言, 避免儿童读寓言可能出现的误区。

三、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

调查表明, 现实生活中极少有成人考虑到寓言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部分成人认为只要选择权威专家和部门推荐的寓言读物就足够了, 而且大部分成人只是倾向于把故事情节读给孩子听, 却很少有成人和孩子共同谈论寓言, 思考孩子对寓言的理解。针对现实状况, 如何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呢?

首先, 前面两位大师的观点无疑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鉴, 使我们站在另外两个角度思考寓言给儿童带来的影响, 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儿童读寓言, 成人要慎选。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教育孩子。我们还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 关注儿童的思维细节, 才能更好地解读儿童, 教育儿童。成人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了解他的观点和想法, 如果寓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儿童的理解能力, 甚至儿童对寓言的理解已经与本意背道而驰, 就不应该让儿童读这样的寓言, 如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

其次, 仅仅依靠理论和前人经验也是不够的, 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有的成人盲目相信权威, 认为自己给孩子选择的书是世界名著, 是权威专家推荐给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读。诚然, 专家应该更能体察儿童的心理,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对专家推荐的读物进行质疑!正如上文提到的某权威机构推荐给3到6岁儿童的寓言读物, 如果成人在给孩子讲述每一个寓言时都能和他谈谈, 体察儿童的认知风格, 相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不是盲目相信专家和前人的经验。

再次, 成人要学会引导儿童读寓言。正如儿童看电视要给予指导一样, 儿童读寓言也要给予指导。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贫乏, 处于感性思维阶段, 难以辨别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儿童总是把电影电视中的人物简单地归结为好人或坏人。而很多寓言内涵深刻, 而且多是关于竞争和斗智的, 只有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成人才能明白, 儿童不易懂, 即使懂了也不易分辨好坏, 容易把坏的当榜样。所以成人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寓言中的故事和人物, 帮助儿童进行理解, 从而提升儿童的思维水平, 帮助儿童初步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总之, 有的儿童寓言太过现实, 太脱离儿童的思维世界, 使儿童原本清晰的思维变得混沌不清。在我们的社会还未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之前, 儿童读寓言, 需要成人根据儿童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知识经验等有目的选择和指导。只有这样, 寓言才能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三年级阅读主题:寓言故事 篇三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lónɡ lonɡ)钻进去,把羊叼(dāo diāo)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后实践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一写。

例:结结实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改变句意,将句子换个说法。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4.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 亡羊补牢”中的“亡”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牢”是指________________。

(2)“街坊的劝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楚国明明是在魏国的南方,可这个人却乘着车一直向北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要向南走。你这样走,方向不对。”那人回答说:“不要紧,我的马好。”“不管你的马多好,朝着这个方向走,是到不了楚国的。”“没关系,我带的路费很多。”“路费再多,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也不碍事,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依仗自己的条件优越,始终认识不到错误,还是坚持错误的方向,继续向北走去。其实,照这样走下去,他的条件越好,就会离他要去的楚国越远。

读后实践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这个人要从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去,楚国在魏国的________________,这个人却一直向________________走。

(2)这个人始终不改变方向,是因为他觉得: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照这样走下去,他的条件越好,就会离他要去的楚国越远,是因为(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画“√”):

①他始终坚持错误的方向不改变。( )

②他的马跑得太快了。( )

③他不知道楚国在什么地方。( )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A.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听一听别人的劝告。

B.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方向对了,才能充分发挥有利的条件。

C.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想清楚后再去做。

掩盖过失的猫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是我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目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méi mò)了。

走吧 同伴们说 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qiǎn qián)水了

读后实践

1.用“√”在文中标出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说说“百般掩饰”的意思。

3.将“捉它还不容易?”改为陈述句。

4.在画线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5.这则寓言写了猫掩饰过失的几件事?请用简要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6.这只猫最后为什么被淹死了?

7.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寓言就是把一种道理寄托在故事里,让人们从故事中体会道理,受到教益。在小学阶段,我们读过的寓言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物寓言,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另一种是动植物寓言,如《狐假虎威》、《红花和绿叶》等。请你也来写一篇寓言故事,注意恰当地揭示故事的寓意。

4.《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 篇四

———二(2)班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张燕

阅读目标:

1、通过指导书的组成,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4、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阅读的融合。

教学准备:

整班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阶段,小朋友和老师共同读了一本书,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举起你们的书让老师瞧一瞧。(PPT展示阅读的过程资料)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伊索寓言》这本书!

一 认识书的封面

1、指导学生看书,从封面的文字上你得到哪些信息? A、这是一本好书: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大汇集 B、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希腊的伊索。认识伊索的坎坷经历(PPT出示)

课件出示伊索,我出生在希腊,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意思;再加上我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我是个疯子。但是我的妈妈时常讲故事给我听。

母亲去世后,我就跟着曾照料过我的一位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听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我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有一天,我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我很喜欢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我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

A、你知道伊索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得吗? C、这本书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印刷的

2、从封面的图中你知道是《伊索寓言》中的哪个故事吗? A、介绍《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内容(学生述说)B、(PPT出示图片)看图说出故事名称(六个)

二、认识书的扉页

(扉页的内容和封面差不多)

三、认识书的目录

1、将书翻到第五页,这叫什么呢?(目录)

2、那你们说说有这个目录有什么好处呢?

3、你是怎样看《伊索寓言》的呢?

A、按照页码顺序看: B、根据目录选择你喜欢的故事看

4、你能说出你熟悉的三个《伊索寓言》小故事的名称吗?

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书真认真!真用心!能记住这么多的故事名,现在老师将带同学们细细的品味《伊索寓言》这本书,它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魅力?

四、学习《伊索寓言》(《一只麻雀的遗言》)

PPT出示(P184—185页)(《一只麻雀的遗言》)

1、捉鸟人是如何对待麻雀的?

2、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麻雀不想呆在鸟笼里?

3、麻雀的遗言是什么呢?

总结:《伊索寓言》是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

引申:例如《狼和小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例如《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导入 教师总结:有些故事的道理,小朋友可以在故事中找到,但有些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靠同学们自己去想一想哟!(引出下一篇故事《狼和公鸡》

4、PPT出示 《狼和公鸡》(P31—32页)

A、学生默读(带着问题读,ppt出示阅读要求: 大公鸡和谁讲道理?

你认为大公鸡的做法正确吗?

B、你觉得这个故事想告诉小朋友什么呢?(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教师总结:《伊索寓言》那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多么精彩!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难怪会成为世界经典之作。(大声朗读封面上得四个字: 经典阅读)。导入:我们领略了《伊索寓言》的文字美丽,同时我们还学到了不少成语呢

五、交流《伊索寓言》中的成语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PPT出示学习要求:同座位交换朗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你的同桌请教)

2、个别汇报,教师及时纠正。(检查学习情况)

六、指导学生认识书的前言

1、PPT出示(小朋友们,我们相信翻开这套经典的文学宝库,你们一定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住的。你们将发现世界史多么的丰富多彩,人类的知识是多么的广阔无垠)

2、编写这套书的人希望我们怎么做呢?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过渡:教师总结 是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看书。看什么书呢?)

七、指导学生认识书的封底、书脊

1、认识书脊

1、在这些全注音读本中你读过哪些?

5.伊索寓言阅读 篇五

——《伊索寓言》名著阅读指导及成果展示课

□ 设计:都江堰市崇义中学黄冈支教教师陈水明

活动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有关文学知识,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阅读《伊索寓言》。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多角度地理解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兴趣。

学生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伊索寓言》,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做好读书笔记。

2、挑选两位对《伊索寓言》阅读理解最深、表达能力最强的学生担任主持人,提前写好成果活动课的串词。

教师准备:精心设计好成果展示课的流程,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名著阅读指导(孙元花主讲)

课时目标:指导名著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名著兴趣。

一、激趣导入

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古希腊寓言对后世影响较大,而《伊索寓言》则是古希腊寓言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汲取名著的营养。

二、名著简介

提示:师生共同研讨教材,了解伊索以及《伊索寓言》创作的背景。

三、指导方法

1、认真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整体把握全书。

2、阅读正文采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3、做好读书笔记。

4、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四、精彩篇章赏析

选择几则精彩故事,探讨寓意。

五、分配任务

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配各组任务。

六、课堂小结

《伊索寓言》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折射着生活的智慧,只要大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你就可以打开智慧之门,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制订读书计划,在一周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为下周成果展示课作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阅读成果展示(陈水明主讲)

课时目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总结评价。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国庆节前,我们进行了名著阅读指导,安排了利用假期进行《伊索寓言》名著阅读的学习

任务,收假后又进行了检查、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展示成果。

二、展示准备

1、安排活动程序

2、强调纪律、规则以及奖励方案

3、请主持人徐文杰、吴娟娟上场

三、成果展示

(一)赛——名著知识竞答(主持:吴娟娟)

关于伊索以及《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

(二)讲——讲故事比赛(主持:徐文杰)

岑里一:《挤牛奶的姑娘》

蔡丽蓉:《变成少女的黄鼠狼》

宋国锐:《农夫和狗》

张濛萌:《金丝雀与蝙蝠》

刘晓峰:《言行不一的樵夫》

评点:?

(三)赏——读书笔记交流(主持:吴娟娟)

李跃:《鹰和农夫》

唐明霞:《两只狗》

李心月:《两个渔夫》

宋传珉:《狗和厨师》

杜敏:《小偷和她的母亲》

杨才通:《狼来了》

评点:袁菱

(四)编——尝试改写寓言(主持:徐文杰)

尝试改编《龟兔赛跑》。

四、课堂小结

陈教师评价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以及这节活动课中的成败得失,鼓励学生二次阅读。

2011-10-10

附:《伊索寓言》成果展示课资料

活动一:赛——名著知识竞答

1、你知道 “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吗?这些故事出自于《伊索寓言》。

2、《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相传他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

3、《伊索寓言》主要内容中更多的篇章是(B)

A、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

B、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C、借助动物嘲讽人类缺点

4、《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广泛采用拟人化 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狼吃了苦头,说道:“我真是活该!父亲教我当屠户,我为什么偏要行医呢?”这个片段出自于(A)寓言故事?

A、《驴和狼》B、《狼和小羊》C、《狼和牧人》

6、《伊索寓言》来源于古希腊,然而它的寓意却与中国一些名言、俗语等给人们的启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与下列寓言故事相近的一句名言、俗语、成语或者故事。

古希腊中国

1、《驴和战马》(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小偷和他的母亲》(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3、《农夫和蛇》(恩将仇报)

4、《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人贵有自知之明)

5、《变成少女的黄鼠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活动二:讲——讲故事比赛

岑里一:挤牛奶的姑娘

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些小鸡到市场中去卖。那么这样一年到头,我便可分得很多赏钱,用这些钱足够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圣诞节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青的小伙子们都会向我求婚,而我却要摇摇头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真的摇起头来,头顶的牛奶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随之消失了。这是说,想入非非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

蔡丽蓉:黄鼠狼变少女

黄鼠狼爱上一个漂亮的青年,请求爱神将自己变为女人。爱神同情她的热情,将她变成了一个美丽多姿的少女。于是,那青年人一见就爱上了她,带着她回自己家里去了。当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洞房时,爱神想要知道,黄鼠狼改变了外形后,习性会不会改变,因此她把一只老鼠放进了房子里。那女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立刻跳下床,去追老鼠,想要吃掉它。爱神见此,十分气愤,又将黄鼠狼变回原来的模样。

这故事是说,本性恶劣的人,即使外形变了,本性仍难改。

宋国锐:农夫和狗

农夫持续被风暴困在自己家里,粮草都没有了,又无法出去为自己弄食物,迫于无奈,他吃掉了绵羊。可是风暴仍继续不停,山羊也被他吃掉了。后来,风暴丝毫没减弱,他又吃掉了那耕田的牛。那些狗看见主人的所作所为,互相说道:“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主人连帮他一起辛勤耕作的牛

都宰了,又怎能放过我们呢?”

这故事说明,那些对于家人都要伤害的人,须要特别警惕。

张濛萌:金丝雀与蝙蝠

挂在窗口笼里的金丝雀,在夜里歌唱。蝙蝠听到后,飞过来问她为什么白天默默无声,在夜间却放声歌唱。金丝雀回答说,她这样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是在白天唱歌时被捉住的,从此他变得谨慎了。蝙蝠说:“你现在才懂得谨慎已没用了,你若在被捉住之前就懂得,那该多好呀!”

这故事说明,不幸的事发生之后,后悔是徒然的。

刘晓峰:言行不一的樵夫

一只狐狸为躲避猎人们追赶而逃窜,却恰巧遇见了一个樵夫,它请求樵夫让他躲藏起来,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

一会儿,许多猎人赶来,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他嘴里一边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告诉他们狐狸躲藏的地方。猎人们相信了他的话,但并没留意他的手势。狐狸见猎人们都走远了,便从小屋出来,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他一命,他却一点谢意都不表示。

狐狸回答说:“如果你的手势与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地感谢你了。”

这个樵夫言行不一,表面上说要保护狐狸,暗地里却出卖狐狸,但是出卖没有成功,而且还受到了狐狸的指责,樵夫是咎由自取。

像樵夫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在别人面前呈现多面性,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一个人和你初见面时,表面上非常热情,但是你一定要高度警觉,他的内心可能在盘算如何在你的身上获取利益。他也可能会出于自身的利益,暗地里出卖你。

活动三:赏——读书笔记赏析

李跃:《农夫与鹰》

农夫发现一只鹰被捕兽夹夹住了,他见鹰十分美丽,惊讶不已,于是便把鹰放了,鹰表示永不忘他的恩德。有一天,鹰看见农夫坐在将要倒塌的墙下,就立刻朝下飞去,用脚爪抓起他头上的头巾。农夫站起来去追,鹰立即把头巾丢还给他。农夫拾起头巾后,回过头来一看,却发现在他刚坐过的地方,墙已倒塌了。他对鹰的报恩十分感动。

这故事是说,人们一定要知恩图报,做了好事也一定会得到好报

唐明霞:《两只狗》

有个人养了两只狗,他驯养一只狗狩猎,另一只看家守门。每次猎人带着猎狗出去打猎,获得什么猎物,总是分给守门狗一些。猎狗对此很不高兴,便指责守门狗,说自己每次出去打猎都是四处奔跑,十分辛苦,而他什么都没有做,却坐享其成。守门狗对猎狗说:“你别责怪我,应该去责怪主人,是他教我不去打猎,坐在家中享受别人的劳动果实。”

这是说,不要责怪孩子的懒惰,因为是父母把他们惯成这样的。

宋传珉:《狗和厨师》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城镇,在城镇里有一个餐馆,餐馆虽然不大,但生意还算可以。所以厨师整天忙里忙外,闲工夫很少。

这天,厨师从市场上买回来了一只大肥羊,正在厨房收拾。他取出羊的内脏,清洗干净后,分别放在了盒子里面。便去忙着剁羊腿了。一条狗偷偷溜了进来,它叼起了羊心,便跑,只听“啪”的一声,盒子摔碎了。声音惊动了厨师,厨师拔腿便追,手上还顺手拿来把菜刀。追了一会儿之后,厨师因见追不上狗,所以,他气愤地说:“狗东西,从今以后,无论你走到哪里,我永远都会提防着你。”

这个故事是说:人吃了一次亏后,就会总结教训,不吃第二次亏了。

李心月:《捕到石头的渔夫》(《两个渔夫》)

渔夫们拉网时,觉得很沉重,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以为这一下子捕到了许多的鱼。哪

知把网拉到岸边,网里却满是石头和别的东西,没有一条鱼。他们十分懊丧,没捕到鱼倒也 罢,难受的是事实与他们所预想的正好相反。他们中一个年老的渔夫说道:“朋友们,别难 过,快乐总与痛苦在一起,她们如同一对姐妹。我们预先快乐过了,现在不得不忍受到一点 点痛苦。”

这故事是说,人生变化万千,正如有时晴朗的天空会突然发生风暴,不要因挫折而苦恼。

活动四:编——寓言故事新编

严榆凡编故事

某天,兔子和乌龟一起讨论到底谁跑得快,结果谁都不服输。于是,它们决定赛跑。

第一次,它们是在公路上比赛。结果兔子输了,为什么?因为兔子睡觉去了,乌龟先到达终点。这说明了勤奋比天资重要,想成功必须要非常勤奋。

兔子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二次,它们是在操场上比赛。但是一开始,兔子就输了。为什么?因为兔子朝相反的方向跑去了。

这说明了方向比努力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想成功必须要先选对方向。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三次,它们是在草地上比赛。跑着,跑着,兔子不见了,乌龟赢了。为什么?因为兔子掉在泥潭里去了。

这说明了,想成功必须要善于发现陷阱和避开陷阱。天上不一定掉馅饼,但地上常常有陷阱。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四次,它们是在山坡上比赛。兔子拼命跑啊,跑啊,但是,它还是输了。为什么,因为乌龟是滚下山的,当然更快些。

这说明了,想成功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优点比改正缺点,更容易成功。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五次,它们是在高速公路上比赛。兔子拼命地跑,不停地跑,还是输了。为什么?因为乌龟在路边一招手,打的去了。

这说明了,要成功必须善于整合资源。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六次,它们又回来操场上比赛。这回兔子跑得飞快,就到终点了,突然,兔子看到前面挂着一条横幅:谁是第一名,谁是龟儿子。兔子生气得不得了,不跑了。

这说明了,想成功要学会情绪管理。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七次,它们还是在操场上比赛。兔子跑着跑着,快到终点了,突然感觉尾巴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兔子尾巴一甩,竟将乌龟甩到前面来了。原来乌龟一直咬着兔子的尾巴奔跑,快到终点时,死命咬了兔子一口。

这说明了,要成功必须善于利用竞争对手的力量。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

综上所述:要成功必须具备7个条件。

1、非常勤奋。

2、选对方向。

3、避开陷阱。

4、发挥优势。

5、整合资源。

6、控制情绪。

6.寓言阅读答案 篇六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

4.略,言之成理成文即可,不拘于答案。

5.略

6.略

7.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

8.一文不值

9.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

10.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

11.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12.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13.⑴×⑵√⑶√⑷×

14.C

15.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6.D

17.B

18.依次是:惬、噬、撮

19.D

20.C

21.告诉人们人生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最短寓言故事

2.中国寓言:蚂蚁看大鰲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持公道的小猎狗

4.中国古代寓言:驯化獐子

5.达芬奇寓言故事:口渴的驴

6.莱辛寓言故事:莫里丹

7.中国寓言故事:灵猿受窘

8.天云儿:从读寓言到写寓言

9.中国寓言:澄子夺黑衣

7.伊索寓言阅读 篇七

那么,钱先生是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前人的文章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的呢?在此略作归纳,以飨读者。

1. 逆向求异。

不走常规之路,不落俗套,从一般人所了解的观点、说法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背道而驰”地去确立自己的新观点。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叙写“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的故事,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在文中,作者却作了进一步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以此来讽刺那些故意标新立异,以显示高明、博取虚名的人。

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原故事中“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而在钱先生看来,“蝙蝠在鸟类里偏要充兽”。他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对原故事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得出了自己新的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以后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思维的拓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 延伸求新。

指在前人的认识或在一般人观点的基础上再向前延伸一步,从而探求其中的新意或挖掘其中的深意。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原本只有“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几句,原意只是讽刺只图安逸,不劳而获的人。可是作者不拘于此,偏要延伸开来,从原有故事本身引申出另一层意义。文中说:“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促织进化,变成诗人……”可事实上,原故事并没有下文,下文的情况是作者自己添加上去的,作者是通过“延伸求新”的思维方式来获得新意。

在阅读时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常能使我们豁然开朗,收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3. 更换视角。

对于有些事,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在文中,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在这里,伊索把着眼点放在老婆子身上,而钱先生却把目光盯着老母鸡,从老母鸡的身上找原因,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

可见,对于有些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综上所述,钱先生在阅读伊索的文章时,通过“逆向求异”、“延伸求新”、“更换视角”的方法,对原故事进行新解并赋予新意来洞浊世相,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他几则故事,钱先生的解读方法也大致如此,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8.《伊索寓言》读后感 篇八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数千年以来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含义。

在所有故事中,我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要数《目光短浅的鸫鸟》了。

故事讲的是一只美丽的鸫鸟每年秋天都要去吃那桃金娘树上的果实。有一年,桃金娘树上的果实还没有成熟,东鸟便每天跑到桃金娘树上唱歌:“美好的生活呀就要来临了,我的心里是多么欢唱,望着那儿的花儿在开放,我对它是多么向往。”就这样鸫鸟每天都去,每天都唱。一个猎人发现了,便守候在那。等果实结出,鸫鸟每天都来吃一整天。终于被猎人用粘棍粘住了。它又唱:“桃金娘的果实是如此甜美啊,把我害苦的却是你,因为我太贪恋你那无比的香甜,因而送掉了我自己的性命……”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不要过于贪恋某种事物,这样会葬送掉性命的。要目光远大,不能像鸫鸟一样目光短浅,桃金娘的果实固然好吃,可吃到连危险接近也不知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死离你不远了。

其中有一篇《蚊子与狮子》,讲的是一只蚊子和狮子比试,它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把脸都抓破了也奈何不了它,蚊子大获全胜,得意地飞来飞去,不料却撞到蜘蛛网上。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被小小的蜘蛛消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然能打败强敌,却也会被弱者击败。

还有一篇《狮子和牧羊人》,讲的是一个牧羊人帮助受伤的狮子拔掉爪子上的刺,解除了狮子的痛苦。后来牧羊人被诬告入狱,要把他喂狮子,狮子认出牧羊人是帮助过它的人,不但没有扑过去,反而和他很亲近。国王听说这事,下令赦免了牧羊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善者必有善报。

我记得还有一则寓言:一只狐狸经过葡萄架下,看见翡翠玛瑙般的葡萄悬挂在上面,狐狸顿时流出了口水。它拼命地踮着脚尖,想摘一些尝尝却够不着,他又搬来一块石头踩上去,结果还是够不着,狐狸没办法了,无可奈何地走了,自我安慰道:“葡萄一定是酸的。”这则预言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名字是:《狐狸与葡萄》。

我真喜欢《伊索寓言》这本书。

9.群文阅读读读寓言故事 篇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寓意,进一步感悟寓言的特点,尝试仿编寓言故事。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从寓言的人物行为、人物对比和故事情节的变化中感悟寓意。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寓言故事,学习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1、猜成语,说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印象。

2、读故事,讲故事,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自读《坐井观天》,说说故事中的青蛙和小鸟他们眼中的天分别有多大,并说说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二、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寓意。

1、回顾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回顾故事中人物的特点及寓意。

2、对比阅读中体会《大轮船和小礁石》的寓意。

(1)自读《大轮船和小礁石》,分小组研究:故事是怎么对比着告诉我们道理的。(2)交流汇报。

三、仿编故事

运用对比手法仿编寓言故事。

四、猜故事,明寓意。

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和结局,感悟寓意。

五、小组共读寓言,交流寓意。

1、自读寓言故事,与小组同伴交流自己得到的启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悟阅读寓言故事的好处。〔群文资料〕

大轮船和小礁石

洪志明

对着只露出水面一点点的礁石,大轮船大声喊着:“喂!小不点!快闪开,再不走开,我可是会把你撞得粉碎。”

小礁石听后,笑着对大轮船说:“轮船大哥,你千万不要撞我!我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小,可实际上已点也不小,要是让我劝露出水面来,可能是你的几千倍!”

大轮船一点也不相信有人会这么谦虚,把自己的大部分隐藏起来,只露出一小点而已。它看小礁石也没有要闪开的样子,边生气地往它头上撞过去。

谁知只听见“咔嚓”一声,大轮船便粉身碎骨,连后悔都来不及;而小礁石任然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不留余地的狼

陈仓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突然,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从小洞仓皇逃窜。狼气急败坏地堵上这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里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别说羊,与兔子大小接近的狐狸、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了。

第三天,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对自己的措施非常得意。

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这只狼被老虎吃掉。

驴子的坏主意 《伊索寓言》

从前,有各商人在镇上买了很多盐。他把盐装进袋子里,然后装载于驴背上。“走吧!回家吧!” 商人拉动缰绳,可是驴子却觉得盐袋太重了,便很心不甘情不愿的走着。城镇与村子间隔着一条河。在渡河时,驴子东倒西歪的跌到河里。盐袋里的盐被水溶 掉,全流走了。“啊!盐全部流失了。唉!可恶!多么笨的驴子呀!” 商人发着牢骚。可是驴子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行李减轻了。“这是个好办法,嗯!把它记牢,下次就可以照这样来减轻重量了。” 驴子尝到甜头,商人却一点也没有发觉。第二天,商人又带着驴子到镇上去。这一次不是盐,而是棉花。棉花在驴背上堆的像座 小山。“走吧!回家!今天的行李体积虽大,可是,并不重。” 商人对驴子说,并拉动了缰绳。驴子一副很重的样子,慢吞吞的走着。不久又来到河边,驴子想到昨天的好主义。“昨天确实是在这附近,今天得做的顺顺利利才行!” 于是,驴子又故意滚到河里。“顺利极啦!” 这时驴子虽然想站起来,但突然觉得没办法站起来。因为棉花进水之后,变的更重了。“失算了,真糟糕!” 驴子边哼哼的嘶叫着,边载着浸满水而重的行李,走回村子去。

10.寓言群文阅读评课稿 篇十

这一教例,在教学设计层面,梯度精当,环环相扣;课堂流程清晰,过度自然。为我们呈现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充分体现了群文阅读教学中 “自主阅读、师生共享、集体建构” 的三大特征。有整合,有联接,有比对,有建构。

这一教例,在关注学生层面, “以生为本”、“让学于生”、“关注全面”,通过学生“自学、群学”、“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群文阅读课堂上展现出勃勃生机,也让语文课堂有了新的生命力。

11.伊索寓言阅读 篇十一

关键词:《伊索寓言》 狐狸意象 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几个世纪以来,《伊索寓言》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已成为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共同智库,其强大的思想力量不仅对古希腊文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人性的探索方面提供了形象化的哲理思考,折射出时代的价值和关怀。

《伊索寓言》开创了动物叙事的先河,通过动物的视角来正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古希腊人以动物习性为基础,在寓言作品中赋予它们人类的语言、性格和情感,借兽拟人,戏谑人性的优劣。由于动物一般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任何一种动物在人们印象中通常有固定的自然概念和符号意义。当寓言作品中出现“狼”的时候,人们立刻会想到贪婪凶残的人;出现“狐狸”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到狡猾聪明的家伙;出现“狮子”的时候,人们不禁会想到拥有权威和力量的王者,这是寓言独有的表现力。动物的性格由于具有众所周知的明确性,因此寓言采用动物为主人公更能引起读者的理性认同。动物形象在寓言作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作者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方式,在以动物为假定主人公的身上把某一特征集中放大,借助于动物故事,寄寓一定的具有哲理性的思想和经验。

“寓言使用动物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动物是最合适的假定主人公,它们能立刻造成审美印象所完全必须的同现实的分隔。”{1}《伊索寓言》正是通过拟人化的动物书写,折射现实世界的行为方式、权力秩序、价值观念,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而且揭示了早期人类生活状态,通过寓言这种形式映照出人间情状,代表了古希腊的精神象征。

一、狐狸在《伊索寓言》中的象征和隐喻

在两三百篇《伊索寓言》中,以狐狸为主人公的寓言有二十九篇,如《狐狸和葡萄》《狐狸和乌鸦》《驴、狐狸和狮子》《狐狸和鹳》《狐狸和猴子》《狐狸和山羊》《野猪和狐狸》《熊和狐狸》《农夫和狐狸》《猎狗和狐狸》《狐狸和蚱蜢》《鹰和狐狸》等,占有大量篇幅,约十分之一之多。可见,狐狸是《伊索寓言》的绝对主角,既与狮子、熊、豹等大型野兽有生活交集,也与山羊、猎狗、公鸡等小动物关系密切;既在哺乳动物的世界有很强的存在感,而且在鹰、乌鸦、蚱蜢等飞禽面前八面玲珑,狐狸在古希腊具有重要的地位。

狐狸体型中等,不像狮子、豹那样身躯魁梧,在外形上具有威慑力,也不像公鸡、蚱蜢那样弱小,看上去就能任人欺负,它适中的体型使它在大型动物面前不会有绝对的弱势,在小动物面前又不会产生过于张扬的强势。具有迷惑性的外表形象显示出狐狸自身的活力,与不同动物搭配,相互比照、相互映衬,狐狸由视觉形象变成概念的素材,体现《伊索寓言》所要反映的创作意图。

亚里士多德对狐狸的习性颇有研究:“分娩前雌狐隐伏到荒塞之处,因此怀孕的狐是绝难捕获的。”{2}由此反映狐狸的机敏多智,善于保护自己,伪装自己,不被猎人发现。狐狸形象激发人的形象幻想。“在象征体系中,狐狸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狡诈‘淫荡和‘勾引。”{3}狐狸常常通过欺骗的方式来获取猎物,它天生是猎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狐狸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古罗马时期,狐狸是火神,预防谷物遭火灾,可以抵御邪魔,具有正面的象征意义;而盾牌上的狐狸象征敏锐;在日本,狐狸尾巴象征“幸福珠宝”;法国《列那狐传奇》中的狐狸则是智慧的象征。《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是在自然界原生态狐的基础上虚幻化了的狐,是古希腊人生活中原型的客观介入,寓言赋予狐狸以人的语言、行为、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等,通过情节的发展而表现出特有的个性,从而成为一种象征,加深读者对狐狸这一角色形象的理解和判断,达到理性的、超情感的目的。

“不管是真实或想象的动物,在奇想的领域里都占有优势地位:动物一旦被命名,便具有幻影的力量,它变成了寓言、象征与标记。”{4}狐狸与其他动物相比,有着机智圆滑、多疑狡诈等特点。无论是带有褒义色彩的机智,还是带有贬义色彩的狡诈,都源于聪明和智慧。在《伊索寓言》中,狐狸的形象也是多变的,就像它多变的性格一样,丰富狡黠。《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是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者;《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是一个阿谀奉承的谄媚者;《农夫和狐狸》中的狐狸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伪善者;《狐狸和豹》中的狐狸则是心灵美的体现者。《伊索寓言》中狐狸的性格倾向于世俗,常常有着洞悉世事、练达人情的睿智。

狐狸的象征意蕴丰富多变。狐狸,能迷心窍,能开心智。其多面性给人以启示,既是足智多谋的智者化身,反映了生活中的正反、美丑;另一面则象征着古希腊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伊索寓言》以狐狸为代表,明讲动物,实隐人事,蕴含着现实主义的因素。

古希腊人以睿智理性的眼光来观看人类天性,《伊索寓言》中结合了隐喻、夸张、类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段,对社会现实进行审视。正如“人类是动物的概念隐喻”一样,《伊索寓言》就像一面镜子,里面有动植物的寓言,在狐狸的身上,人类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狐狸的隐喻,体现了希腊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诉求,反映了古希腊文学赞美智慧、现世乐观的精神。

二、斯芬克斯因子与狐狸形象的伦理审视

伦理价值和动物叙事一样都是寓言不可或缺的要素。《伊索寓言》伦理价值的发现和挖掘为衡量经典的标准树立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即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尺度。

《伊索寓言》中的动物虽是虚构,却又自然逼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斯芬克斯因子”这一原理可知,斯芬克斯因子由两个部分组成: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正是这两个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将导致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不同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形成不同的伦理冲突,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教诲价值。”{5}斯芬克斯因子在《伊索寓言》中大量存在,借动物的形象来反映人的性格和行为,正是因为有兽性因子的存在,所以人性因子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努力控制后者,从而使人产生伦理意识。《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乌鸦喝水》中的乌鸦、《龟兔赛跑》中的兔子等这些动物做出的伦理选择,恰恰反映了人们的伦理意识以及对伦理禁忌的认知。

有关斯芬克斯因子的界定,为伦理意识的产生奠定了语境,而这一伦理意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伊索寓言》以动物的视角,正视人性中幽暗的一面。英国诗人锡德尼曾说:“诗人其实是真正的群众哲学家,关于这一点,《伊索寓言》的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它的动人的讽喻,潜伏在兽类故事的形式之下,使得许多比兽类更有兽性的人们开始从这些哑口的发言者那里听到德行的声音。”{6}《伊索寓言》借兽拟人,隐射了人类的善良、仁慈、虚伪、愚昧等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地揭露了人类真实复杂的性格特点,借此形象化地道出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社会生活经验,通过对动物言行的评判传达对人类伦理道德的评判。

狐狸在《伊索寓言》里超越了它原生态的形象,在自然狐这一可感的形象基础上,融入斯芬克斯因子,形成狐狸独有的诗学编码。《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从丛林走向人世,在狐狸身上,承载着古希腊的文化、宗教、哲学等观念。

深入《伊索寓言》的伦理场,动物性本能、原欲是动物进行选择的决定因素。在《狐狸和葡萄》中,原欲促使狐狸想要摘得葡萄,但它最后选择了放弃,没有强行摘取,莽撞行事,而是知难而退,为自己找个理由:“我想:那些葡萄虽然已经熟了,但现在看起来还很酸呢。”{7}狐狸以智慧的表达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得以消解,从中可以看出狐狸具有理性意志,是人性因子的意志体现,也是理性的意志体现。同时,自我怀疑精神是伦理学的一大要义,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有所怀疑,对自己的主张有所保留,同样在《狐狸和葡萄》这样的寓言中得以鲜明体现。古希腊人把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寓言的形式加以呈现,通过斯芬克斯因子与《伊索寓言》中动物形象的伦理审视,揭示古希腊人“丛林法则”的生活境遇,反映人们的伦理意识以及对伦理选择的认知。

原始本能的“兽性因子”和“人性因子”相互转变与融合,非理性意志和理性意志的伦理冲突,《伊索寓言》通过以狐狸为代表的动物森林映射人类社会。现代管理学上,常常把《伊索寓言》看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通过叙述动物界的伦理道德方面的经历,记入叙事艺术的记忆之中。正是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以及所体现的对立统一原则,才使得《伊索寓言》经久耐读,蕴含着不朽的道德力量和永恒的伦理价值,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度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从狐文化看古希腊人的生活及思想

古希腊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与热情的希腊神话相比,寓言则显得冷静深沉。寓言来自生活实践,是经验的记录,其兴盛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伊索寓言》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抒写呈现了人类的童年时代。人类在很长的童年时期,与动物相依相伴,许多生活资源取自动物界,许多艺术主题源于动物界。从《伊索寓言》中众多以狐狸为主角的动物叙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与动物有着密切关系,在此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世界观。

狐狸是古希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现存于梵蒂冈博物馆的红陶酒杯的彩绘中,伊索正在同他笔下最有名的动物之一 ——狐狸交谈。”{8}这是一幅公元前5世纪阿提卡红陶酒杯内的绘画,从画中可见,狐狸坐的凳子比伊索的凳子还要高一些,而伊索顶着一颗充满智慧的大脑袋正在虔诚聆听狐狸的教诲,他对狐狸的崇敬之情不言而喻。伊索和狐狸之间的对视和聆听,体现了希腊艺术中通灵的宁静感。伊索带有文明特色的专注目光,狐狸的谆谆教导挂在嘴边,一种灵性之光把倾听者和诉说者和谐相连,他们沐浴着智性的光辉。在此,狐狸更像是生活的导师,智狐的形象显而易见。

在竞争残酷的社会生活中,永远是适者生存。同样,在古希腊,生存是第一位的,勇气、力量和智慧都是生存的优势。“古希腊早期文学中(至公元前6世纪)的动物诗学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神化的狮子诗学到贵族化的马牛诗学,再到平民化的狐狸诗学的演变过程。”{9}从《伊索寓言》中可以看出,狮子的形象已由叱咤雄风的百兽之王而变成了英雄迟暮的弱者,许多动物都不惧王权挑战狮子的权威,而狐狸能洞察虚实真假,吸取前车之鉴,以智取胜,对狮子的权力构成竞争。又如在《猎狗和狐狸》中,狐狸反驳猎狗的举动,表现了狐狸高度的警惕性和思辨能力。可见,对智慧的崇尚反映了古希腊智者为王的理念,而狐狸代表着聪明睿智的平民阶层将是社会的主流。从强者到智者,印证了古希腊社会主流阶层的格局变迁。

古希腊人以敏锐犀利的眼光透视周围的世界,将天真与世故巧妙结合,用寓言的形式来反映人类困境,对社会进行审视和反省,用简洁素朴的语言进行叙述,将哲理蕴含其中。《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与各种动物斗智斗勇,反映了平民在社交活动中遭遇的各种境况,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狐狸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高,狐狸的处世之道映射了希腊城邦的生活之道。狐狸的寓意和它所隶属的文化灵魂密不可分,古希腊文化的深度经验在《伊索寓言》的动物叙事中得以渗透,不仅有底层人民的生活气息和思想感情,而且狐狸的种种言行借助寓言反映了社会人的心理机制,狐文化无疑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实理性的张扬、对智慧人生的崇尚,传递到古希腊文化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中,古希腊人对世事沧桑、人情冷暖有着清醒的洞察,古希腊文化融生命、情感、理智等元素一起构成了一个宏大的体系。

阿里斯托芬曾说,人们不想孤陋寡闻、庸庸碌碌,就要翻阅《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人类自我的一面镜子,反衬出人类自身的关注点和好奇点。其直面社会现实,顺应时事,给人们提供可借鉴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经验,是民族共同经验和古老智慧的提炼和精华。其中,狐文化代表了希腊智者形象的变迁,体现了人性丛林中的生存智慧。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人具有热爱生活、歌颂勇气和智慧、执着于现世、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乐观生活态度。

古希腊强调对智慧的追崇,在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下,诞生了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而《伊索寓言》中狐狸正是智者的象征。古希腊人为求知而求知的理性精神,构成了古希腊文学精神特质的世界意义,传递出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重要价值。

《伊索寓言》中呈现的森林世界无疑是人类社会的写照,狐文化在动物叙事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尤其在《伊索寓言》中得到了丰富的阐释,这与古希腊崇尚智慧和理性的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系不无关系。《伊索寓言》不仅是意义的阐释,更是经验的寓言,以智慧和想象描述了古希腊人的生活现状和哲学智慧,丰富和深化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复杂经验的感受。可以说,《伊索寓言》是人类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伦理和道德上自我发现、自我认知的启示,为人类的伦理选择提供了指引。世界的过去保存在先辈的经历之中,《伊索寓言》中传递出来的,无论是狐狸的象征寓意,还是智慧的价值观,都让当下社会产生对历史的共鸣,具有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种连续性,这也是《伊索寓言》之所以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俄]列·谢·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周新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动物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3页。

{3} 檀明山:《象征学全书》,台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页。

{4} [意大利]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5}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6} [英]锡德尼:《为诗辩护》,钱学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3页。

{7} [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杨海英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页。

{8} [英]保罗·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9} 李正学:《狐狸的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

作 者:杨海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12.寓言寓示类型论 篇十二

关键词:寓示,寓示的主要类型

一、寓示的主要内涵

欣赏寓言, 离不开对故事的解读和对寓意的提炼。17世纪法国的寓言家拉·封丹曾说过:“一则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故事好比是身体, 寓意好比是灵魂。”[1]拉·封丹指出寓言具有故事、寓意双要素, 并且形象地道明了双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寓言文学应该具有故事和寓意两要素, 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对寓言的研究, 学者们并没有一开始就这么简单地利用这个结论。问题是学界对故事与寓意是如何依存、寓言的特质 (寓言文体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本质区别) 到底是什么, 感到奥妙无限。苏联的艺术心理学家维戈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强调西方美学理论界的一种观点:寓言是一种宣传艺术, 它和谚语一样, 是“对问题迅速的回答”[2]。18世纪德国的寓言家莱辛说寓言是“图解普遍观念的最直观形式”[3]。对于寓言双要素之间的关系, 维戈茨基和莱辛都反复解释:寓意是寓言的宗旨所在, 故事是寓意必要的载体。中国当代学界的有关表述与维戈茨基、莱辛的观点大多一脉相承。例如, 较近出版的、国内比较权威的专著、高校的教学用书《儿童文学教程》给寓言下的定义就是:“‘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4]各家的表述存在的差异不大, 并且, 还有一个共同点:这些陈述都是立足于哲理教训, 从寓意的角度讨论寓言的特质。在以往这些讨论中, 寓言就是一种把道德教训、哲理寓于故事里的文体, 寓言与其他道德格言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是直白道德格言、哲理教训, 而是通过“简短、形象的故事”“特殊的事件”来表达。从这个角度进行的论述, 帮助了读者把寓言与一般直白说教、抽象论理的社会文化文本区分开来, 表明了寓言对故事需要。

但是,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问: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寓言?简短是寓言与一般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吗?显然不是。拥有道德、哲理内核就是寓言的特质吗?实际上拥有抽象的思想内核并不是寓言故事的专利, 例如, 《聚宝盆》《人心不足蛇吞象》等中国民间故事同样蕴含“人不可贪”的道理。那么, 寓言故事中到底潜藏着什么能够让它成为一则“寓言”的特质?或者说, 是什么能够让故事有效地直达说理的彼岸?或者说寓言的故事与寓意之间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联系, 才致使我们在寓言故事的阅读、欣赏中能迅速找到或者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当代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已经关注这一思考角度。当代著名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认为:“寓言是一种叙事, 它的行为者和行为有时包括背景经过作家刻意的创作, 其目的不但使它们本身有意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一种相关的、第二层面的人物、事物、概念或事件。”普卢塔克讲“叙述的是一件事, 而理解的却是另一件事”的故事就是寓言。对寓言曾经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安格尼斯·佛莱切更为言简意赅地表达:“简言之, 寓言就是言此意彼。”[5]三位学者都在突出一点:寓言的重要特征在于叙述的过程中实现“言此意彼”。“言”指故事的叙述, “意”指抽象的寓意。

陈蒲清在总结当代寓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其专著《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明确提出:根据“言在此而意在彼”, 可以使寓言跟一般的故事相区别。[6]至此, 我们似乎找到了寓言文学最本质的特征。但是, 疑问依旧存在:依照艾布拉姆斯、普卢塔克、安格尼斯·佛莱切以及陈蒲清的阐述, 寓言文学必将涵盖奥地利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英国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等众多的小说或其他文体的作品。无疑, 这种界定过于宽泛, 不能突显寓言这一文体特征。为此, 我们需要再发掘属于寓言故事“言此意彼”的特殊之处:首先, “言”具有形象性, “意”具有抽象性, 这是一对具有对立性质的要素, 它们在寓言中能够统一在一起, 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在寓言中的作用是实现寓言形象的故事与抽象的寓意之间的连接。没有这个桥梁, 寓言就不能成立。其次, 寓言实现“言此意彼”的中介联系不是“草绳灰线伏延千里”式的, 限于寓言文体的表达宗旨, 这种中介必须能简捷地“呈纲示领”, 使故事迅速、准确、有效地指向寓意。寓言的特质正通过这个中介展示出来, 这种中介就是“寓示”。从这个角度讲, 寓言就是能快速而明确地实现言此意彼的故事。

“寓示”概念是国内当代寓言文学研究者薛贤荣首先提出来的。为了能更清晰地展现寓言故事与一般故事之间的区别, 薛贤荣把寓示纳入寓言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中, 并把寓言故事、寓意与寓示三者关系图示[7]如下:

对寓示的发现和强调是薛贤荣在寓言研究上的一个创新。不过, 他对寓示作为寓言故事与寓意这种必要联系的特征没有给予很明确的揭示。本文在薛贤荣先生阐述的基础上对寓示进行补充说明。所谓的寓示是:寓言的三要素之一, 是寓言中故事与寓意之间的一个必要的联系, 是能把人们的思维从故事比较准确、迅速地引向寓意, 完成一般故事向寓言转化的必要中间环节, 它是体现寓言文体特质的重要方面。

二、寓示的主要类型

寓言这一古老文体几千载的绵延为人类积淀了瑰丽的文化遗产。令人惊讶的是, 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的中国、古希腊、印度, 其寓言传统最早的辉煌都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它们对后来的寓言及其他文学艺术甚至在文化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大寓言之间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例如, 古希腊出现了著名的《伊索寓言》, 开创了西方寓言的先河, 后来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等重要的寓言作家继承伊索寓言的很多传统, 分别在寓言的创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19世纪, 伊索寓言经一些耶稣教会教士传入中国, 开始了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题材、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融合的历史。印度寓言以《五卷书》《百喻经》等书籍包含的寓言作品为代表, 主要有民间寓言和佛经寓言两大类型。随着《五卷书》、佛经的传播, 古印度寓言在世界的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寓言文学研究者吴秋林认为, 《五卷书》的影响主要是在西方。在公元前6世纪, 《五卷书》就被译成二十多种的欧洲语言, 多方位地影响了欧洲的童话、故事、寓言等创作。在千余年前的汉代, 佛经寓言随佛教东传开始影响我们中国。佛教寓言影响的区域主要在东方的中国、东南亚一带。纵向的积累和横向的借鉴, 使寓言文学成为人类最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之一。

不过有趣的是寓言故事与寓意虽呈现出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的开放状态, 而故事与寓意的联系形式即寓示的形式却是有限的。薛贤荣认为寓言寓示形式仅有明寓、暗寓、借寓三种类型。遗憾的是薛贤荣只是对寓示进行简单的分类, 并没有阐明三种寓示类型各自的特征与互相之间的区别。吴秋林在其专著《寓言文学概论》第三章根据寓言故事与寓意的关系, 把寓言分成两个大类六种小类[8], 类别及各类特征如下:

吴秋林有关寓言形式的研究涉及了寓示范畴。本文在吴秋林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把最常见的寓示形式分为隐寓型、释寓型、评寓型、隐而复现型和直陈型五大类。五种寓示形式的特征如下。

1. 隐寓型

所谓“隐”, 指藏匿, 不显露;“寓”, 含蓄在内。隐寓型寓示形式是指全篇寓言只有对故事进行叙述, 不评论、解释故事发展的相关情况, 没有出现教训、告诫或直白寓意的话语。寓意的呈现完全是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完成, 故事比较完整, 以故事的结局为作品结尾。例如先秦孟子的《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9]

这则寓言很简短, 不超出五十个字, 但是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行文除了对故事的叙述, 无其他任何直接表现作者情感态度或观点的话语。

2. 释寓型

“释”, 说明、解说;“寓”, 含蓄在内。释寓型寓示指的是寓言作者在寓言中既不直接点明寓意, 也不是单纯的叙述故事, 而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适当地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及其他重要信息, 既让读者在阅读中有自由联想思考的余地, 又受到一定的提示和限定。如先秦韩非子的《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 升概既平, 遇客甚谨, 为酒甚美, 县帜甚高, 著然不售, 酒酸, 怪其故, 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而往酤, 而狗迓而龁之,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迓уà, 迎;龁hé, 咬。) [10]

寓言中加横线的部分就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长者杨倩”, 对“酒酸不售”的原因进行解释:狗太凶……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 装上钱拿上壶去打酒。而你的狗龇牙咧嘴窜出来咬人, 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通过解释, 人们发现狗猛和酒酸这对本来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事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原来它们是可以相互制约的, 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透过故事发现只有辩证地看问题,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3. 评寓型

“评”, 议论或评价;“寓”, 含蓄在内。评寓型是指在讲述故事时, 作者用一些词语或句子对这件事稍稍加以评议, 适当表达看法。评议性语词与释寓型中解释性语句的作用一样, 都是为了让读者在分析故事归纳寓意时得到一种启示。寓意主要也是由故事来呈现, 与隐寓型、释寓型相同, 不直接说出作者最终要告诉读者的道理。不过, 与释寓型相比其寓意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如韩非子的《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 薰以桂椒, 缀以珠玉, 饰以玫瑰, 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 未可谓善鬻珠也。[11]

画线部分“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 却不能说善于卖宝珠啊”, 只是就事论事的评说。根据末尾评议性的话语及这则寓言所处的散文语境, 故事的寓意是嘲讽了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行为。不过这则寓言呈现给后人的寓意大于作者的提示, 读者读到的文本同时还有一层含义:讥笑了一味追求形式而置内容于不顾的买椟者, 用以嘲讽舍本逐末或取舍失当的行为。

4. 隐而复现型

“现”, 显露, 是指寓意的直接呈现;“隐”, 与隐寓型中的“隐”相同, 是藏匿、不显露的意思。这种寓言文本可以分出两个结构单位:一是故事, 一是寓意。与隐寓型相似, 其故事部分追求情节的相对完整, 一般不对故事发展进行评论、解释。“隐”即指在故事情节中隐含着寓意。与前三类寓示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故事蕴含着的寓意在寓言作品文字的层面上要直接表达出来, 形成了独特的寓意部分。寓意部分可以出现在寓言的开头或结尾。伊索寓言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如伊索的《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 口水直流, 想要摘下来吃, 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 无可奈何地走了, 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 肯定是酸的。”

这就是说, 有些人能力小, 做不成事, 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12]

在故事与寓意部分前后顺序的安排上, 中国寓言网上载有的伊索寓言都是故事在前、寓意在后。据吴秋林的研究, 公元1世纪古罗马寓言诗人斐竺鲁斯对伊索寓言进行改革:不仅模仿苏格拉底把散文体的伊索寓言改写成诗体寓言, 并且把寓言的最后一个部分经常适时地提到了前面。[13]这种格局自此开始, 后来被拉·封丹、克雷洛夫所继承。例如, 克雷洛夫的《乌鸦与狐狸》开头是“不知多少次要世人警惕:阿谀奉承既有害又卑鄙;可这全是白费口舌, 阿谀奉承者总能找到用武之地”[14]。

故事与寓意部分顺序的变换, 意味着创作思维的改变, 但是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部分对寓意的呈现也是相对独立的, 这一点与隐寓型相似, 也就是如果把隐而复现型的寓意部分删去, 寓言依然成立, 不大影响寓意的传达。另外, 隐而复现型寓言表达的寓意话语不是孤立的,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 寓言已经完成得出寓意的疏导工作。如果寓意部分语言是精炼的并且与故事蕴含的寓意是契合的, 寓意部分的存在能使寓言产生畅达、淋漓的审美效果。

5. 直陈型

所谓直陈是指直接陈述。直陈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寓示形式, 寓言故事性淡化, 文本的主体是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话语不是用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与故事发展相辅相成的作用, 而是直接用于说理。这类寓言如先秦思想家慎子的《老子问疾》:

商容有疾, 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 天下事可尽矣!”[15]

商容是商代贵族, 相传是思想家老子的老师。师生对话就是直接围绕寓意“刚亡而弱存”即道家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展开的。

还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螺蚌相语》:

中渚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 如鸾之秀, 如云之孤, 纵使卑朴, 亦足仰德。”螺曰:“然。云何珠玑之宝, 天不授我, 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 启我口, 见余心。汝虽外美, 其如内何?摩顶放踵, 委曲而已!”螺乃大惭, 掩面而入水。[16] (放:到的意思。踵:脚后跟。摩顶放踵, 委曲而已:从头到脚都弯曲成一团罢了。)

这则寓言主要笔墨就是用于螺蚌之间关于“美”的讨论, 蚌最后的一席话告诉读者:内秀比外美更加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人物话语直接用于说理”并不是说直陈型寓言文字层面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的牢骚或直白教训, 既然是寓言, 直陈型寓言一样讲究巧妙的寓寄, 从而达到比较直观、形象的说理效果。

世界三大寓言传统, 相比之下, 伊索寓言的寓示形式比较整齐划一, 一般是隐而复现型。先秦寓言寓示形式非常丰富, 囊括上文所举的五大寓示类型, 包括伊索寓言最常用的隐而复现型, 如庄子的《痀偻承蜩》故事后有“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17]表现寓意的话语。但总体而言, 隐寓型、释寓型、评寓型是先秦寓言寓示的主要形式。印度的《五卷书》实际上是一本古印度民间故事集, 其中包含的寓言故事完整, 情节生动, 其寓示类型主要是隐寓型、释寓型、评寓型。印度的佛经寓言《百喻经》据传是印度僧加斯那把佛经中有一定说服教训意义的故事汇集起来, 然后在每则故事后加上自己的解说。[18]在解说部分, 作者往往先对故事进行简单点评, 然后为我所用, 就此引申进行说教。如《三重楼喻》, 讲的是一个富有的愚人看见别人建造三层楼房, 他就请师傅给他造一间没有第一、第二层而只有第三层的楼房。故事之后的部分文字是:

时人闻已, 便生怪笑, 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 不能精勤修敬三宝, 懒惰懈怠, 欲求道果, 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 唯求得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 如彼愚者等无有异。[19]

13.小学生寓言故事阅读 篇十三

女孩学会走路了,就围着这棵橡树跑啊跑,跑累了,就坐下来背靠在橡树身上休息。女孩的名字就刻在橡树的心口窝上,所以女孩从一出生那天,橡树的心里就有了这个叫思华的女孩,它发现自己爱上了她,然而它只是一棵橡树,一棵不能走动也不能说话的橡树,它只能默默注视着女孩,尽量让枝干伸展得更广,让自己的绿叶生得更加浓密,好为女孩创造一份美好的阴凉,似乎这样才能表达它对女孩无尽的爱意。

女孩当然不会知道有这么一棵深爱着她的橡树。不过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和这棵橡树度过的。每当她有什么伤心事,她都会一个人坐在树阴底下,把橡树当作一个知心朋友似的,滔滔不绝地向它诉说。橡树总是摇动着自己的绿叶,表示对女孩的回应,有时候还会滴下一两滴露珠,这时女孩就劝他:不要哭嘛,亲爱的,我还没有哭呢,你倒是先哭了……

女孩再大一些,就不太爱跟橡树说话了,她时常依偎在橡树身上,想象着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精彩,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可爱,希望有一天能够到外面的世界里去生活。橡树则在想:如果我们两个能这样相依相偎一生一世,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然而,终于有一天,女孩离开了温馨朴实的小家,离开了深爱着她的橡树,去了一个遥远繁华的大都市,她对橡树说,要到远方去寻找她的梦想,寻找她的爱人。

女孩走的那一天,橡树哭了,和我们这些正常人一样,它的泪滴是咸的。

橡树再也打不起精神继续生活下去了。它的枝干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宽广,它的绿叶也再不像以前那么茂密了。

有一天,一只喜欢橡树的啄木鸟栖在它的树身上,关心地对它说:“橡树,你最近是怎么了?你瞧,你的枝干里面现在都长满了虫子,现在还是夏天,可你的叶子好多都变黄了,在这样下去,你会死掉的,你知不知道?”

橡树悲痛地对啄木鸟说:“我心爱的人儿去了远方,她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啄木鸟说:“可惜她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爱上一个人又不能当面亲口告诉她,这种感觉真的是很难受的,我可以理解。这样吧,我把你的一片叶子摘下来,飞到远方去送给她,没准他就会明白你的心思,回来看你呢!”

橡树听了很高兴,它精挑细选了好一阵儿,最后选出了一片心形的叶子给了啄木鸟,让它带给远方的女孩。

啄木鸟飞了很远很远的路程,最后终于到了女孩所在的城市。它把一直衔在嘴里的树叶交给了女孩。女孩看到这片树叶,只是觉得非常美丽,并没有想到这片树叶是来自那棵日夜思念她的橡树。她把树叶当作书签夹在了她最喜欢的一本爱情小说里。

啄木鸟回来后把这一切都原原本本告诉了它喜欢的橡树。橡树听了非常开心:“太感谢你了,亲爱的啄木鸟,虽然她没能回来看我,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起我,可是我的叶子夹在了她最喜欢的书中,给她带去了一丝快乐,这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一种感觉,真得很感谢你。”

橡树接着对啄木鸟说:“我想再麻烦你一下,亲爱的朋友,我用挂在我树枝上的常春藤的浆果编制了一串项链,你能再帮我送给远方的她吗?”

啄木鸟这时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可是看到橡树渴求的目光,它点了点头:“只要你今后能快乐地生活下去,你叫我做什么我都会答应的。”

啄木鸟又衔起了这串对它来说十分沉重的浆果项链向着远方飞去,当它把这串项链交给女孩的时候,已经是精疲力尽了。可是它还是拼着最后一口气飞回到了橡树的身边,告诉橡树女孩看了那串浆果项链很开心,她总有一天会回来的,然后静静地趴在了橡树的枝干上,它知道自己快要死去了,可是它并不悲伤,它知道自己是因为爱上了橡树才会心甘情愿为它去做这些苦差事的,尽管橡树并不知道,尽管橡树不知道有只爱它的啄木鸟,但是这一切并不重要,它不会后悔的,它觉得为了能给自己所爱的人带去欢乐,即便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没有丝毫遗憾的。

橡树哭了,哭得很伤心,它知道啄木鸟是因为自己才死去的,它甚至也明白了啄木鸟的爱,可是它却没有去珍惜,它懂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它来生做人的话,不仅会珍惜自己所爱的人,更会珍惜爱自己的人。

女孩看到了那串浆果项链,终于想起了远方的橡树,因为她小时候在家里就喜欢坐在橡树底下编这种项链。可是女孩已经结婚了,跟一位十分帅气的大男孩,男孩很爱她,女孩觉得自己很幸福。男孩问女孩,如果将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女孩希望一家人住在哪里?女孩说就住在她童年生长的地方吧。

多年以后,女孩带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回到了故园,她的心也不像以前那么野了,比起外面的世界,她觉得还是故土最温馨,最亲切,她决定下半辈子就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了。

橡树又看到了女孩。虽然女孩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所爱的人,可橡树看到女孩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就有种说不出的愉悦,它这时更加理解那只为它而死的啄木鸟了。

橡树长得更加繁茂,女孩的孩子常常像女孩当年一样围着它跑,坐在它的树阴底下和它讲悄悄话,有一次还问它:为什么在你的心窝上会刻着我妈妈的名字?

上一篇:品牌手机营销策略分析下一篇:国考备考技巧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