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管理方案(共12篇)
1.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一
劳动就业管理的方案
随着我区经济发展赶超战略的实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问题已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工作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拓展“家门口就业计划”,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实现被征地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按照“培训开路,职介参与,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并行,劳动监察维权,从而实现完全就业”的工作思路,决定在全区实施“培训、职介、就业,合同签订、参保”-即“就业直通车”工程,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民为本,求真务实,为民办实事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各项惠农政策;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服务理念,实施赶超战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切实加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为重点,建立一个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问题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的。
实施“就业直通车”工程,深入村组,深入企业,全面推进对群众、企业的各项劳动保障服务,实现一条龙服务工作模式。利用2——3年时间,力争将全区被征地劳动力培训一遍,有意愿就业、合同签订、参保率分别达到8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的目标。
三、年工作任务。
就业直通车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全区被征地农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 年各镇办通过落实就业直通车工程完成就业40人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调查,摸清底数。
各镇办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联络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的作用,深入行政村、组和企业。对镇办、行政村、组的劳动力资源数、构成及企业基本情况、岗位需求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群众的培训意向、就业愿望,填写求职登记表、培训登记表、就业登记表等,并建立相关台帐,为组织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安排就业打下基础。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各镇办、区政府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招聘会等形式,对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创业致富、观念转变、企业用工法规、制度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一个“大培训、大就业、大创业”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级职能,深入组织动员,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转移就业,签订合同,参加社会保险。
(三)精心组织,科学培训。
区就业培训中心要积极发挥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职能,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在引导性培训基础上,按照“1+3”的培训模式和“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在就业培训中心建造电气焊、机电维修、电器维修等实习车间,重点开展电气焊、计算机的操作与维修、保健按摩等专业培训,使每一个参训学员都能学会1-2门专业技能,并取得资格认定证书,为实现就业做好准备。
(四)开发空岗,做好对接。
区职介中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相关单位在“家门口就业计划”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聘会。同时,邀请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企业来我区召开劳务对洽会,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对象的劳务对接活动。
(五)发挥职能,搞好服务。
各镇办、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将服务延伸到最基层,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搞好“两个服务”。一是服务好企业,主动宣传劳动法、用工政策、优惠政策,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进行用工备案,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招用方法、国家规定的招用工标准等咨询服务和推荐求职者;二是服务群众,为求职者提供用人信息、择业指导、求职咨询和介绍用人单位,指导当事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大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以优质服务为就业人员做好劳动维权和社会保障工作。
(六)搞好协调,整合资源。
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工作上形成合力。各镇办要发挥职能,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督促辖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使劳动者充分享受有关政策。各相关单位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优势,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切实为被征地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最终形成“劳动保障人人有责,农民就业大家来做”的良好氛围。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4月21日——5月21日)。
1、搞好动员。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思想准备。
2、各镇办根据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方案。
3、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利用1-2天时间,对全体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包括村级联络员培训一遍,提高其工作能力,掌握工作方法,做好实施技术准备。
4、制作宣传版面、条幅、宣传资料等物品,做好物质准备。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22日——12月20日)。
1。认真组织摸底调查,掌握基本情况。
2。继续开好家门口招聘会,做好咨询、求职、培训介绍、维权等服务工作。
3。积极组织本辖区有关人员参加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
4。有针对性地开发岗位,安排培训人员就业。
5。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做好劳务输出。
6。积极到企业服务,督促其与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
(三)检查总结阶段(12月21日——12月28日)。
针对本项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年度工作认真检查总结,发现好的经验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表彰先进,鼓励后进,为下一步工作打牢基础。对于实施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人劳社保局是“就业直通车”的组织单位,具体负责工作布置、组织实施、检查落实、考核评比等工作。各镇办是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负责劳动力资源调查、岗位收集、宣传发动、人员组织、就业安置、服务维权等相关工作。
(二)建立工作制度。
严格落实各级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特别是下村制度,区人劳社保局具体负责人员每周不少于三天下所督促指导工作;各镇办相关工作人员每周不少于三天下村开展工作,协助联络员落实工作计划,搞好调查、宣传、求职登记、培训、就业统计等工作。
(三)明确工作重点。
在做好统计工作同时,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对各村组有就业愿望的人员,逐一开展工作,动员其参加培训,安排就业。特别是征地村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特困家庭,要放在首位。各镇办具体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加强与联络员的配合,把握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各村就业率,力争达到充分就业。
(四)制定工作计划。
各镇办对此要有详细的计划安排。纵向安排:每周、每月、每季度的工作计划;横向安排:每个村组在每个时间段达到的目标,都要有具体详细的量化数字。各项平行工作如宣传、培训组织、岗位收集等其它工作要合理安排,按照工作计划,严格落实、稳步进行。
2.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二
复杂网络是指节点众多、关系复杂的网络, 其具有灵活的描述能力, 因而广泛应用于多个科学领域并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作为复杂网络的一种, 社会网络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 社会网络普遍具有社区结构, 换言之, 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社区组成的, 这些社区之间的联系相对稀疏, 而社区内部联系相对稠密。社会网络中蕴含着大量的社区, 而这些社区蕴含了社会网络中十分重要的信息。社区发现是复杂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社区结构不但反映了网络中个体节点行为的社区性特征以及社区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关联关系, 而且将整个网络简化为具有层次特征的社区以及社区关系。这将有利于降低整个社会网络研究的复杂性, 便于社会网络的科学问题分析与基本规律发现。
然而, 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发现方法都假定社会网络中仅存在单一关系, 但是真实的社会网络中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关系, 也即实际的社会网络是多关系网络。因此, 目前的社区发现算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本文将针对多关系社会网络进行社区发现算法研究, 并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1 相关研究
社区发现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Newman[1]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中社区结构的概念, 他认为庞大的社会网络中经常会存在一些联系紧密的小规模群体, 并将其称为“社区”。研究发现, 网络中的社区对于理解网络的结构和性质非常重要[2]。社会学的创始人也认为, 应该通过社区而不是个体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成因[3]。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发现社区结构的算法, 用以更好地分析网络的社区结构。目前, 社会网络中社区结构的算法主要有这两种类型:社会学中的分级聚类[4]和计算机科学中的图分割[5]两类。
然而, 这些传统的社区发现方法往往只专注社会网络中的单一关系, 忽略了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多种关系;并且, 现有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关注网络的拓扑结构而忽视网络中节点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比如共有邻居相似度属性。鉴于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算法, 该算法将以共有邻居相似度作为计算依据, 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共有邻居相似度来实现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
2 算法
2.1 问题定义
多关系社会网络结构从拓扑结构上分析, 可以用多个无向图来表示, 图中节点代表网络中的个体, 图中边代表了节点之间的关系。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问题可以转化为多个无向图中的社区发现。
为了简单起见, 仅考虑无向无权图。
定义1:一个包含p个关系的多关系网络可以表示为:A={A (1) , A (2) , …, A (p) }。其中A (p) 表示第p个关系的网络图。
定义2:多关系社会网络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G= (V, E, L) , 其中L表示第L个关系, V表示第L个关系上的节点, E表示第L个关系上的边。
包含3个关系的多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该网络由6个节点x、y、z、u、v、t组成, 通过3个无向图来表示3个关系。
2.2 共有邻居相似度
在单一关系的社会网络中, 为了计算两个节点的相似度, 可以通过这两个节点的共有邻居来计算。
定义3:节点i和节点j的相似度计算如下:
其中, neighbors (i) 是节点i的邻居, 而neighbors (j) 是节点j的邻居。该相似度是通过计算两个节点的共有邻居个数与两个节点所有邻居个数的比值来实现。
2.3 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
由定义3可以引申得到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节点相似度计算方法。
定义4:在包含L个关系的多关系网络中, 节点i和节点j的相似度计算如下:
该定义通过计算L个关系中两个节点的共有邻居个数之和与L个关系中两个节点所有邻居个数之和的比值来实现。
基于定义4, 提出基于共有邻居相似度的多关系社会网络社区发现方案如下:
第一步:根据定义4, 计算出多关系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共有邻居相似度;
第二步:根据预先定义好的阈值, 合并相似度大于该阈值的节点形成一个社区。依此类推, 直至所有节点都归属于某一社区。
3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共有邻居相似度的多关系社会网络社区发现方案, 该算法不仅考虑了社会网络中存在的多重关系, 还考虑了节点本身所具有的共有邻居相似度属性。本方案通过计算共有邻居相似度来实现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
摘要:社区发现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针对实际社会网络中存在的多关系现象, 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共有邻居相似度来实现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 并提出了设计方案。
关键词:复杂网络,社会网络,社区发现,共有邻居相似度
参考文献
[1]GIRVAN M, NEWMAN M E J.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J].PNAS, 2002 (98) :7821-7826.
[2]DARONG L, HONGTAO L.Enhanced modularity-based community detection by random walk network preprocessing[J].Physical Review E, 2010 (81) :066118.
[3]HECHETER M.Principles of group solidarity[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4]NEWMAN M E J.Dete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J].Eur Phys J B, 2004 (38) :321-330.
3.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三
1.教学观念的落后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一味地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才是王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导致教师对学生劳动技术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不够重视劳动技术课程,不能够真正了解教学的目的,另外,也会出现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地压制,形成错误劳动的观念,未来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劳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其日常用途,加深对其了解。但是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有限、学生人数多等,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老的插花技艺时,除了要了解一些关于插花的常识外,并不能去真正参观到一些优秀的插花作品,无法感受到插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不能激发学生对插花艺术的热爱。
二、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案
1.革新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教学生如何用彩纸制作康乃馨,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此花的技术,也能够明白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2.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离不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只有让学生大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学校要加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劳动技术知识提供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逐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学校内设立一些专门的实践场所,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文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案展开探究,提出了当前初中劳动技术课存在的两点不足,分别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并就这两点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分别是革新教学方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完善教学基础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王丽丽.探究式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8(08).
4.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四
1.每季(即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下旬)将离职劳动合同从在职档案中抽出;
2.对离职劳动合同进行“离职编号”;
3.离职编号设为:年份+月份+流水号;
以AM0001为例(2011年3月作废的离职合同),编号说明如下:
1)A:2011;B:2012……以此类推;
2)M:3月(March)J:6月(June);
S:9月(September)D:12月(December)。
3)0001为流水号,每年编1次;
(注:如3月的最后编号为AM0035,那么6月的初始编号为AJ0036)
4.将编好号码的离职劳动合同录入电脑中(在原电子档合同文件中增加一列为离职编号);
5.将编好号码的离职劳动合同装袋,订入文件夹中;
6.在文件夹中以离职编号注明包含的离职劳动合同。
新方案的优点:
1.保持文件夹的稳定性,一旦装订好,则很少再变更;
2.后续抽出的离职劳动合同只需要编上“离职编号”后,直接装入新文件夹中,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插入原文件夹;
3.避免了因插入后续新增的离职劳动合同,而导致变更文件夹上的编号和文件夹重整;
4.离职编号直接注明了合同作废的时间,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报废时间,例如:编号为A30021,即代表此份离职合同是于2011年3月报废的,那么在2013年4月份即可报废;
5.如有需要查找离职劳动合同也很方便,只需输入员工编号,即可查找到离职编号。根据离职编号即可直接找到离职合同文本。
建议人:毛英人
5.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五
劳动竞赛活动方案
为完成项目部各项施工生产任务,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程安全、优质、高效推进,针对目前工期要求,经项目部研究决定开展“保安全、保质量、促进度,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劳动竞赛方案如下。
一、劳动竞赛时间
劳动竞赛时间为:2014年10月15日--2015年1月24日,共计100天。
二、劳动竞赛领导(考评)小组成员 组
长: 周占武
副组长: 张长生、张利军、宋建勋、刘学龙、杨继锋; 组
员: 李军、王东民、王楠、孔丰德、王波、耿培玉、曹荣、高怀奎。
三、劳动竞赛参赛单位
项目部所属各部室、各劳务工班。
四、劳动竞赛目标和内容
竞赛目标:通过开展“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创建文明工地”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一创”活动竞赛,促进各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
竞赛内容:
1、比进度。按照本次竞赛活动的总体要求,根据下达的施工计划,各劳务工班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科学组织施工,广泛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确保节点目标按期实现。
3、比安全。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规,突出对重点部位、重点工序、重点人员的监督检查;加强对起重机械安装使用、深基坑施工、模板支撑系统等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控,一岗双责;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强化以人为本意识,杜绝人身伤亡事故和其他事故的发生。
2、比质量。项目部职能部室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严把材料进场使用、工序控制关,层层落实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工程实体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4、文明工地建设。项目部各部室、各劳务工班要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意识,强化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控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创建文明工地。
五、劳动竞赛考核办法
1、工程进度
项目部施工技术部、调度室依据劳动竞赛总体施工计划,按月编制月度施工计划,每月统计考核一次,考核结果报项目部劳动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
2、工程质量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检查机制。
3、安全施工
安全管理人人有责,全员参与,对于业主、质检站、监理及项目部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安质部负责以工班为单位建立问题库,按照存在问题性质、整改情况等,每月进行考核,结果报劳动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
4、文明工地建设
劳动竞赛期间,项目部劳动竞赛领导小组对各劳务工班,在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迎检准备,执行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劳动竞赛领导小组根据以上情况进行评比考核
六、劳动竞赛奖项设置及奖励标准
1、劳动竞赛先进单位设1个,奖金20000元;
2、安全质量管理先进集体设1个,奖金20000元;
3、文明工地建设先进单位设1个,奖金10000元;
4、先进班组(部室)设3个,奖金5000元;
5、先进生产(工作)者9名,奖金1000元;
6、技术创新先进个人1名,奖金1000元。
7、优秀组织者2名,奖金2000元。
劳动竞赛领导小组有权根据工程进度及考核情况对奖项和奖金进行调整。
七、相关要求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全体动员,全面布置,围绕施工生产迅速掀起大干高潮。
2、加强领导,科学组织,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把全体参
建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劳动竞赛活动上来。
3、紧盯安全关键,落实质量规范,合理配置资源,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4、抓好宣传鼓动,营造良好氛围,加大投入,做好各项保障。
5、加强检查指导,积极协调关系,排除各种干扰,就地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中铁二十局集团西安大机段项目部
6.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六
****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实
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乡机关各单位: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实施我县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促进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我乡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柞水县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11‟**号)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两网化管理的目的 促进用人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第423号令),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严格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并促进企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的行政效能。
二、两网化管理的内容
我乡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以村为一个网格,分片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置相应的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员和劳动保障信息员,调查掌握用人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和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运用网络软件对网格内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情况进行动态监督监控,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步骤
(一)建立网格。由各县(区)按照民政、规划和国土部门最新划分的行政区域建立网格,不留空隙和死角,确保每个用人单位都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的管理覆盖之中。2011年4月底前,原则上按一个村划为一个网格,并对划定的网格进行编码。
(二)落实人员。在2011年5月底前,乡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及劳动监察协管员积极参与县上相关培训,并根据网格内用人单位数量的实际,明确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各类人员的监管职责,全面启动网格化管理工作。
(三)建立全乡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县劳动保障局指导网格内配置的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深入到网格区域内每个用人单位,按照《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采集表》的要求,逐一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进行采集,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形成“一户一档”用人单位网格化管理数据,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四、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两网化管理是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是依法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有力保障,是提高我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全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对于预防和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按照“网格、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人员、经费”五到位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科学划分网格,落实工作场所,落实人员编制,明确经费来源,保证经费落实。财政所按编制内实有监察员、协管员人数,安排一定量的办公经费,列入乡财政预算。
(二)加强领导。为推动工作的开展,成立乡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乡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
(三)落实机构人员。不但完善乡劳动保障工作站的服务体系,提供办公场所,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协管员的作用;形成分级负责、责任到人、落实到网格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格局。各村要成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信息采集调查领导小组,并指定信息采集调查工作负责人,负责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信息采集工作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采集调查员由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人员和劳动保障协管员组成。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由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带队,上门调查填写。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由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核对认可后录入。
(四)强化工作创新。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体系,既要善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又要结合本地特点,推出更多创新做法、典型做法、特色做法;既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边工作边建设,妥善处理好工作矛盾,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我乡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县检查验收。
主题词:劳动
网络
方案
通知
抄送:政府办,劳动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局 ****党政办公室 2011年1月4日印发
7.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七
融资是创业企业形成和发展的必要资源(Gilbert,2006)[1],如何融资是关系到创业企业的运营、破产风险、绩效和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关键性决策(Cassar,2004)[2]。传统金融理论认为资本市场是完美的,假定信息是无成本的,融资供需双方是均衡的,所有有价值的项目都能找到足够的资金,企业家能够直接得到这些信息,从而作出以财富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融资决策。现实中的创业企业经常面临融资困境,筹集不到足够的外部资金来开展有价值的投资项目(Hubbard,1998)[3],其成长所需资金往往局限于企业内源融资(Carpenter和Petersen,2002)[4]。创业企业融资受制于投资者,投资方决定了整个融资决策过程。从已有文献来看,大都研究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解释投资者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有价值的项目(Berger和Udell,1998)[5]。制约融资的因素也可能是作为创业企业中心签约人的创业企业家所造成的[6],陈艺云认为创业企业家的知识差距影响创业企业的融资选择[7]。
创业企业家是创业企业的核心,对企业的创建和后续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8],对他们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分析其资源禀赋与融资决策关系的文献很少。本文认为创业企业家的资源禀赋可能会影响其对融资方案的考虑,即创业企业家由于其资源禀赋不同而对金融方案的认知程度不同。Van Auken认为具有技术背景的创业企业家,会因为他们对融资方案认识不够,局限于只考虑一组金融方案[9]。Patrick Firkin最先将资源禀赋的概念引入到创业管理领域,认为创业企业家的资源禀赋由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构成[10]。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通常划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通用性人力资本是指他们通过正规教育和专业实践获得的一般知识,专用性人力资本是指他们直接处理事情的知识和能力[11]。创业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创业企业家调动其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获取机会的能力。彭华涛、谢科范探讨了创业企业家资源禀赋与资本积聚、机会认知、创业决策的关系,论证了创业企业家资源禀赋的重要性[12]。杨俊、张玉利将创业企业家禀赋应用于创业行为的过程研究,指出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微观创业行为异质性的根本原因[13]。
因此,本文从通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分析创业企业家资源禀赋对创业企业家融资认知度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得数据,运用Tobit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讨论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认知融资方案的影响,进而为创业企业家提升融资方案的认知度提供借鉴。
2 研究假设
创业企业家资源禀赋与融资策略之间存在一定关联。Lindh和Ohlsson认为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其财富正相关,人力资本越多的创业企业家可以利用更多的个人资金来缓解企业财务困境[14]。Hallen认为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多少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有价值的信号[15]。这说明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创业企业家创办的企业通常受到较少的资金约束。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不仅与他们的个人财富和信号质量相关,而且还与他们对融资方案的认知度相关。金融理论通常假定企业家充分了解所有金融替代品及其特点,事实上,企业家对融资方案存在认知差距(Gibson,1992)[16]。Van Auken认为创业企业家可能会因为不熟悉从而放弃某种融资方案,导致次优融资决策。舒尔茨指出,接受新知识能力越强的人,他们的认知能力越强,行动效率也越高。Dimov和Shepherd认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与知识存量正相关,既包括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从事某一特定领域工作而累积起来的经验知识。
拥有较多通用人力资本的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有更少的认知偏差。具体而言,创业企业家接受的教育水平与其对融资方案的认知正相关。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企业家有一个更好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轻松获得融资方案的具体知识。此外,经历越丰富的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认知也越深,如拥有与创业企业相同行业工作经验的创业企业家可能处理过与此行业相关的融资事务。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创业企业家拥有通用性人力资本越多,对融资方案的认知程度越深。
Colombo和Grilli认为,并非所有的人力资本作用相同,创业初期创业企业家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可能比其通用性人力资本更有价值[17]。有商业教育背景的创业企业家有更强的相关知识背景,这种知识背景使他更容易掌握其他相关知识。那么,有会计或财务工作经验的比没有这类经验的创业企业家可能对融资方案认知更深。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创业企业家拥有上述专用性人力资本越多,对融资方案认知越深。
除人力资本外,创业企业家也可能通过其社会资本来增加对融资方案的认识。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18]。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系列不同的实体,这些实体都具有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而且能够促使结构内部的参与者行使某种行为,社会资本产生于人们的相互关系中[19]。Adler和Kwon指出,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指当事人从自己社会结构、网络和成员中获取诸如信息之类收益的能力[20]。Granovetter提出,创业企业家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社会资本越多,其获取信息能力就越强,否则,就难以获得有效信息或者会为之付出较高成本[21]。Podolny认为,创业企业家利用其与相关个体和组织的关系来获取私人信息会更加便利[22]。吴成颂认为创业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企业融资条件[23]。本文认为,创业企业家凭借其创业之前与金融界的渊源关系,从金融界熟悉可供选择的融资方案和投资者的特点,减少自身信息障碍。例如,创业企业家与银行家们熟悉,就可以与他们讨论创业企业具体资金需求,帮助自己提升对融资方案的认识,减少其对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3:创业企业家与金融界联系越多,其对融资方案认知越深。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样本与数据采集
本文样本来自湖南省工商局注册的企业,通过随机抽样选取500家企业,时间为2009年5~10月。选择同一区域内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能更好地控制不可观测的地理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选择成立时间相近的企业可以很好地控制回顾性偏误。
通过与企业联系,确定企业是否符合研究条件。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创业企业家, 有187家企业由于改变了其法律形式被排除,还有56家创业企业没有兴趣参加此项研究,对剩余的257家创业企业,通过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问卷设计参考了Van Auken的研究,并通过与创业企业家面对面的访谈、预测试后,为进一步提高问卷的可理解性,对问卷稍作了修改。共回收到13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52.5%.
3.2 变量测量
(1)因变量
本文所提出融资方案的认知程度的测量,采用Likert 6级量表(-3,3), 3表示非常了解, 0表示一般了解, -3表示对融资方案完全不了解。因此,负值表示低于融资方案认知程度的平均水平,正值表示高于融资方案认知程度的平均水平,对融资方案认知度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如表1所示。
Kaiser-Meyer-Olkin测量值是0.871和Bartlett测量值为0.000,这意味着因子分析是有意义的。以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因子选择标准,一共产生三个因子,Varimax旋转后占总方差的71%. 因子大致与Van Auken所确定的相一致,因子1(Cronbach α=0.868)包括五个传统和常用的融资方案:贷款、贷款额度、贸易信贷、租赁以及向朋友和家人融资; 因子2(针对创业初期的高级融资方案)(Cronbach α=0.739)包括四个特定的为创业初期设计的融资方案,包括天使融资、典当融资、孵化式融资、互助式融资;因子3(Cronbach α=0.892)包括五个高级的专门针对成长型企业的金融方案,包括公募和私募股本、债券、保理和风险资本。鉴于三个因子信度较高,可以作为多元分析的变量,变量值等于构成变量各项值的平均值。
(2)自变量
自变量是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关的变量。专用性人力资本包括创业企业家的教育和对熟悉融资有利的工作经历,采用以下变量表示:商业教育(为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家有商业学位,其值为1,否则为0)(Z1)和从事会计或财务工作年数(Z2)。通用性人力资本用以下变量表示:高等教育(为虚拟变量,如果创业企业家有大学学历,其值为1,否则为0)(T1);在同一行业的工作年数(T2);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年数(T3);管理经验(为虚拟变量,如果创业企业家以前担任过管理100名以上员工的职务,其值为1,否则为0)(T4);自雇经验(为虚拟变量,如果创业企业家有自雇经验,其值为1,否则为0)(T5);创业经验(为虚拟变量,如果创业企业家以前有创业经历,其值为1,否则为0)(T6)。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差不多75%的创业企业家拥有大学 学历,有39%拿的是商业领域的专业学位。本文样本中创业企业家创业前大约平均拥有9年的同一行业工作经验和6.5年其他行业工作经验,只有13.8%的创业企业家有会计或财务方面的工作经验,23%的创业企业家以前担任过经理,约三分之一的创业企业家有自雇或创业经验。
社会资本变量(S)的衡量。在Shane和Cable(2002)[24]的研究基础上,采用Likert 5级量表来测量创业企业家与金融财务专家之间的网络关系,以此来衡量社会资本变量。本文中的金融财务专家是指那些能为融资方案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之人,量表中非常同意取值+2,非常不同意取值-2。本文一共设计了六个问项,包括:“创业前,我至少同一名财务专家有业务往来”; “创业前,至少有一名财务专家曾与我从事非正式的社会活动”; “创业前,至少与一名财务专家是私人朋友”;“我亲密朋友至少熟悉一名财务专家”;“我信任的第三方至少能帮我联系一名财务专家”;“通过我的社交网络,我能获得财务专家的信息”。
为验证样本的内部一致性,本文对统计数据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Kaiser-Meyer-Olkin值为0.821, Bartlett测试值为0.000,这意味着因子分析是有意义的。仅有一个对样本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提取,占总方差的60%.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创业企业家社会资本包括6个因子,相应Cronbach α值为0.868,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社会资本变量值的计算采用各因子值的平均值。
(3)控制变量
具有高增长目标的创业企业家的创业准备更加充分,从而对融资方案认知更深。 本文把预期成长率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衡量创业5年后企业原有员工人数(全职员工)来体现(K1)。5年前原有员工人数平均值为90名,5年后平均值为5名。采用一个虚拟变量(K2)来衡量创业企业家创业前是否作了正规财务规划。几乎所有创业企业家(95%)声称,他们在创业前作了正规财务规划。此外,本文采用一个虚拟变量(K3)来区分创业企业有无外部股东,有为1,否则为0。有了外部股东的参与,知识背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只有13%的初创企业具有外部股东。对创业资金取自然对数值(K4)来衡量创业企业的初始规模,创业企业家设立较大初创企业规模,就可能会对融资方案有更深的认识。最后,把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建立2个行业虚拟变量,分别是“批发与零售业”(K5)和“专业、科学及技术活动”(K6),大约65%的创业企业活跃在这两个行业,其他行业代表所占比例不超过10%.
表2和表3给出了多元分析中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基本统计量。由表2可知,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程度较小,不会影响多元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创业企业家对于三类融资方案的了解是从少到非常少,三个变量的均值都为负值。最熟悉的融资方式是诸如银行贷款和信贷额度之类的普通融资方案,而且许多创业企业家就连这些基本的融资方案知之甚少。至于高级金融方案就更糟,特别是在创业初期,创业企业家对高级金融方案了解最少。尤其是,大部分创业企业家甚至是对政府现行的针对创业的融资优惠政策也是一无所知。
(4)列联表分析
本文采用列联表方法,分析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与融资方案认知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了检验通用性人力资本对融资方案认知度的影响,按照所取得的样本数,采用列联表的皮尔逊卡方检验,其原假设为H0: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立假设为H1:变量之间是相关的。检验统计量为:
式中, k表示列联表中的单元格的个数, fi和ei分别为问卷调查的观测数与用概率估算的期望频数,其结果如表4所示。
注: ①括号内为用概率估算的期望值;②数据应用SPSS 15.0分析;③期望频数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χ2(10)0.05=18.307>观测值χ2(10)0.05=2.516,故接受原假设,即通用性人力资本与融资方案认知度不相关,意味着通用性人力资本对融资方案认知度不起作用。
利用列联表方法分析专用性人力资本与融资方案认知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列联表分析的皮尔逊卡方检验得观测值χ2(2)=7.237,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其临界值为χ2(2)=5.991<7.237,拒绝原假设,说明专用性人力资本对融资方案认知度有一定的影响,即:有商业教育背景的和有会计或财务从业经验的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认知程度更高。列联表分析初步验证了两个假设,但这种分析没有综合考察其他变量的影响,因此结果可能是不准确的。
4 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Tobit回归法来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多元关系,如表5所示。表中第一列报告了以普通融资方案的认知程度作因变量的模型的实证结果,第二列报告的模型实证结果解释了创业初期的高级融资方式的认知程度,第三列报告的模型实证结果解释了成长期的高级融资方式的认知程度。
注: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就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来看:K1在三列中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有高增长愿望的创业企业家对于所有融资方案认知度都有积极的影响。K5在第一列中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在第二、第三列中的系数不显著,表明有高水平创业启动资金的创业企业家对于普通融资方案的认知度明显较高。K5在第一、第三列中的系数为负,表明批发零售业的创业企业家对于普通融资方案和成长期使用的高级融资方案认知度明显较低。K6在第二列的系数为0.639且显著,远高于其他两列中不显著的系数值,表明“专业、科学及技术活动”行业的创业企业家对于创业初期的高级融资方案认识程度明显较高。
反映在同一行业工作年数的指标T2在三列中的系数均不显著,表明同行业的从业经验对于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的认识没有影响;反映管理经和自雇经验验的指标T4和T5在三列中的系数都不显著,表明创业企业家管理经和自雇经验验对融资方案认知度没有影响;反映创业经验的指标T6在三列中的系数均为负,表明创业企业家创业经验对融资方案认知度呈负向影响,这说明创业企业家先前创业的失败很可能是由于忽视了融资方案的重要性所致;只有反映高等教育和在其他行业的工作年数的指标T1和T3在三列中的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创业企业家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以及在其他行业的经验对融资方案认知度有积极影响。因此,创业企业家通用性人力资本各指标对融资方案认知度的影响不一致,只是部分支持了假设1。
反映商业教育和从事会计或财务工作年数的指标Z1和Z2在三列中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专用性人力资本明显有助于增加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的认识;Z1和Z2在第一、第三列中的系数相对较大,表明专用性人力资本尤其有助于增加对普通融资方案和成长阶段的高级融资方案的认识。因此,创业企业家专用性人力资本对融资方案认知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假设2。
反映社会资本的指标S在三列中的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创业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融资认知度的影响明显,即社交网络中有金融财务专家的创业企业家对于所有融资方案的认知都较深入。因此,创业企业家社会资本对融资方案认知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假设3。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择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创业企业家在融资方案认知方面存在差距为研究前提,考察了创业企业家资源禀赋对融资方案认知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较高水平专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的认知程度较高,尤其是专用性人力资本,也就是商业教育和会计或财务方面的经验有助于增加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的认识;高等教育和一般经验之类的通用性人力资本对融资方案认知的影响不如专用性人力资本明显,但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创业企业家在创业初期的社会资本有助其增加对融资方案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的认知相当有限,甚至对常用的融资方法的认知也很有限;创业企业家对政府出台的创业鼓励措施的认识不足令人担忧。为提升创业企业家对融资方案的认识,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商业教育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非常有必要组织创业企业家进行普及性商务培训,特别是财务方面的培训;当鼓励创业的新政策出台后,政府有关部门应不断与创业企业家及其顾问进行沟通交流,促使他们明白新政策的作用,否则,新政策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企业财务对于企业发展与成长非常关键,不了解融资方案及其在融资中的角色可能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创业企业家创业前通过培训增加其对融资方案的认识;创业企业家应该积极同金融财务专家保持联系,这有助于增加自身对融资方案的认识。
8.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八
现阶段的小学生大多是2003年以后出生的新中国最后一代独生子女,作为大家庭中的年幼者,他们获得了几代人的关爱,却缺少引导和约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与体谅。小学入学后,他们的课余生活被兴趣班、比赛、电视、电脑和手机游戏大量挤占,缺乏在集体活动中的习得分享和协作。因此,这一群体在密切互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个体矛盾以及小群体冲突,影响班级管理,甚至影响到家校和谐。
近年来关于小学生伙伴关系的研究开始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如甘肃省吴玉秀老师认为,在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同伴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三大应有之义,她提出了教给交往技巧、实施课内外交往教育、组织集体活动、构建家校“统一战线”、加强个别辅导五条对策[1]。而一项专门针对昆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大样本抽样调查表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为性别、家庭关系、父母教培时间和伙伴关系,这一结论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伙伴关系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诱导和防范的重要性[2]。但是相关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上呈现了问题和原因,对策探讨较为宽泛和笼统,更没有从行动方案上提供参考答案。换言之,现有研究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却没有处理好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其对现实有关照和回应,但指导不足。
因此,根据近年来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教育管理研究者与一线小学教师、专业拓展团队开展三方协作,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学段小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设计了完善小学生伙伴关系的系列班级活动方案,以期作为对现有理论研究的补充,并增强教育教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一、 从污名化到亲近化的“小名”活动
该活动适合的对象是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较大规模的班集体,短时间内记不住所有同学的名字,因此他们容易以外形特征(如胖子、大头、卷毛、小眼儿、兔子嘴等)、姓氏谐音(如猪头、老狗、毛毛虫、骡子、马仔等)等称呼对方,形成大量的“绰号“。这些“绰号”有辨识和沟通的实用功能,表面上看“存在即是合理”,但是其中也不乏内涵不雅、人格歧视等诸多负面问题。一般情况下,老师的传统做法是正面制止,并教育小学生起“绰号”是不文明的行为。这种传统做法体现的是“堵”的思维,而不是“导”的艺术,有两方面的负功能:其一,引发起名者的逆反心理,背后喊得更厉害;其二,可能会唤起被起名者的敏感和受辱心理。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开展从污名化到亲近化的“小名”活动。
该活动的目的是:减少不文明的“绰号”,营造亲近和谐的伙伴关系、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名卡”,请孩子填上大名、自己喜欢的小名。可填写多个小名,以防止“阿猫、阿狗”之类可能会被同学笑话的内容。
第二步,将经过老师筛选的小名与大名一起做成“大名小名对照表”,发到班级全体师生手里。
第三步,通过猜谜、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记忆中同学的大名与小名的联系。
第四步,要求以后尽量用小名称呼彼此,老师也尽量用小名称呼学生。
如此一来,低年级的学生听到的都是熟悉温暖的称谓,容易消除对新环境的不适,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随着不文明的“绰号”消失,校园文明程度也得以提升。
二、 从假想敌到小伙伴的“进化论”游戏
该活动适合的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因为度过了懵懂的低年级之后,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从排名前后、入队选拔、评奖等次等现象中观察和体会到了同学间竞争关系的存在,但是却往往意识不到合作关系的共存。个别小学生,特别是家庭教育引导能力不足的小学生,容易将存在竞争关系的同学视为假象中的“敌人”,形成不健康的个体心理和行动方式,需要进行引导和干预。为此,三方合作组通过精心策划,设计实施了从假想敌到小伙伴的“进化论”活动。
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伙伴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实现从心理到行动上的“化敌为友”。活动设施是:操场、大教室等相对宽敞的场地,最好有一个讲台或高台。
具体的做法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介绍“进化论”的规则。所有的学生都面临“鸡蛋——小鸡——公鸡——凤凰——人类”的四个进化阶段,标志性动作分别是蹲地抱肩挪动、蹲地放手挪动、站立摆臂行走、摇头摆尾行走、登台站立。进化方式是跟一个同等进化水平的同学玩“剪刀石头布”,获胜方进化一步,继续找同一个进化水平的同学玩“剪刀石头布”,直到进化为人类,登台站立为止;反之,则退化一步(鸡蛋不能退化,失败则继续扮演鸡蛋)。
第二步,老师下令,开始进化。如果动员得当,学生一般会非常兴奋,但老师要注意保持冷静,观察学生,定位进化较快和较慢的游戏者,请完成进化的学生站到台上,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第三步,当进化到只剩最后四位学生时,他们已经找不到同伴。这时候询问他们完不成进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白:找得到对手,才能玩“剪刀石头布“,才有进化,所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感谢那些陪伴左右的对手,虽然他们可能带来挫折,也会带来成全。因此,对手是进化伙伴,而不是敌人。
第四步,让学生们总结那些进化快的同学有哪些特点,引导大家明白:在大量的游戏伙伴中,迅速定位同一进化水平的同伴并不容易,所以那些开朗外向的同学,因为标志性动作很明显甚至很夸张,很快能相互发现对方,迅速完成多轮比赛实现进化。而最后剩下的呢,往往是比较内向的学生。因此,鼓励引导学生尊重和感恩对手,“众乐乐”而非“独乐乐”。
本游戏的关键点是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老师只是代为总结。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家长们和学生一起玩“进化论“游戏。一方面帮助家长们更新认识,实现成长,家校同步;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巩固活动成果。
三、 从等爱到去爱的“国王与天使”活动
该活动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解和行动能力都比低年级学生强,可以强化“爱与被爱“的主题,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还具备了场景和对象的迁移能力。为此,三方合作组设计实施了从被动等爱到主动付出的“国王与天使”活动。
活动目的是:强化学生“爱与被爱“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启发行动转化和对象迁移。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带有“国王”、“天使”字样的小卡片,要求他们在“国王”后面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步,将卡片对折保密并混合交叉后分发,人手一张偷偷阅读。不允许拿到自己的卡片,一旦拿到,立刻还给老师,重新发放。所有人要对卡片内容保密,且不能偷看别人的卡片。
第三步,在的新卡片的,“天使”后面署上自己的名字。现在,每个“天使”都知道了自己的“国王”是谁,但必须保密。
第四步,要求在以后的一周里,每位“天使”必须秘密地为自己的“国王”做三件好事,“国王”可以猜测,但不能跟“天使”进行确认。这样,每个人都能成为被爱的“国王”,却不知道自己的“天使”是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收到来历不明、令人温暖的善意,然后偷偷猜测,悄悄回报。
第五步,一周后,请学生们谈感想,写作文,强化感受,号召大家观察同学和家人,自由选择“国王”,坚持做默默的“天使”。
该活动方案最大的优点是迁移性和可持续性,对象可以迁移,时间可以持续,帮助学生将行动变成习惯,再稳定成态度。该活动同样适合家长的参与,不过因为家长间彼此并不相熟,所以可以用孩子的学号代替姓氏,最后提供信息表(孩子的姓名和学号、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帮助家长间也建立“国王与天使”的关系,为学生伙伴关系的建立提供强大的后援。
以上三项活动设计分别适合小学不同学段,同时适合不同背景的小学班级,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小学,还有实施“随班就读”政策、有特殊儿童就近入学的小学。活动开展可以结合少先队大队活动、中队活动、班级活动、家校联系活动、春游秋游活动等进行。在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周详设计,注意言辞,关注学生反应,适度引导暗示,争取将正面效果最大化,避免伤害学生的情感和自尊。
参考文献
[1] 吴玉秀.浅谈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建构[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4).
[2] 宣煦等.昆明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1).
9.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九
各部门、车间: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司法局、区总工会、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部门《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扎实落实公司“十一五”规划和“五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开发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良好、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企业”的总体目标,按照区委区府的统一部署,开展第一轮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特制定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实现社会、企业、职工的三赢为目标,推动企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公司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目标
通过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加大对企业劳动用工情况检查执法的力度,不断建立和完善良好、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创建活动,要达到如下目标:
1、《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得到严格遵守,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进一步规范;
2、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切实协调好本地区的重大劳动关系,使三方联动作用显著、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3、劳动用工程序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解决长效机制真正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贯穿企业整个发展过程。
三、方法和步骤
1、组织准备阶段:
成立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创建活动规划方案、创建标准及考核办法。
2、宣传发动阶段:
召开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动员大会,动员部署创建活动各项工作;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
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标准,有效提高创建活动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3、全面实施阶段:
各部门、车间要深入领会区委区府关于开展创建活动的精神要求,紧密结合公司实际,积极参与创建活动,认真按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各项工作。
四、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网络
成立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领导小组,工会主席黄光进任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各项活动的实施,制定相关工作措施,落实专门人员,切实加大创建工作的力度,确保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2、周密计划,认真实施
要深入领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精神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建活动之中。同时,要组织精干人员,落实必备的经费和物质,按照创建活动计划认真地加以组织实施。
3、明确目标,各司其责
通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有效促进公司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要切实按照创建活动的要求和步骤认真地履行各自的职责。除了认真完成好本部门、车间创建工作任务外,还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4、强化督查,确保推进
10.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十
指导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劳动的基本技能,感受收获的快乐和喜悦,并从中体会收获是靠艰辛和努力获得的,从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珍惜劳动成果,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我校准备开展“体验劳动的快乐”劳动实践活动,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2013、5、20
二、活动范围:全体师生
三、活动内容:根据学校和基地人员商议,对本校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劳动实践的锻炼,去基地摘黄瓜。
四、活动过程:
1、学校德育办公室下发活动通知,由班主任通知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如:不要穿皮鞋进入田地……班主任老师要在班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下午第一节课准时到楼前站队,德办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守纪律教育,然后前往基地。
3、各班按照提前划分好的区域进行劳动,在劳动中要充分体现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比干劲。
4、活动结束后,整队回校。
11.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十一
摘 要 本文基于新型用工形式的劳务派遣服务来分析企业的这类组合劳动关系,结合新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对劳动关系管理的风险、对策及出路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总结。
关键词 劳务派遣 企业劳动关系 管理
一、我国劳务派遣服务的发展现状简要回顾
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利润最大化,劳务派遣服务的出现有利于企业追逐最大利润的目标;社会化分工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劳务派遣服务是对劳动者的劳务管理和劳务使用的有效分离;城市化进程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大军转移,而劳务派遣服务为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非正规就业岗位,为实现正规就业起到了缓冲作用。
(一)我国现有劳务派遣服务的产生及类型
与国际劳务派遣服务相比,我国劳务派遣服务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的成立是其产生的标志,继而劳务派遣企业纷纷在全国各个省市涌现。目前我国现有的劳务派遣服务的类型有三:一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如各部委下设的人才交流中心、各地人事句或劳动局下属的人才交流中心及劳务派遣企业等;二是外资人力资源服务商,如任仕达、ADP中国等;三是民营劳务派遣企业,如易才集团等。可以看到,劳务派遣服务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企业提供一种灵活、便捷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现有劳务派遣服务的质量及成因
基于我国现有劳务派遣的三大类型,由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各占据了政治垄断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其下主要分析第三类,他们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中不乏发展潜力的专业机构,但是也有诸多非法牟利的黑派遣,此类企业质量参差不齐。
存在诸多质量问题的主要成因表现在:其一,劳务派遣服务的运营缺乏法律规范和行业约束,此类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派遣员工利益的保护;其二,劳务派遣服务的用工模式存在认知偏差,其业务侧重于对劳务派遣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人事档案、工资及社会保险等简单模式的管理,而没有进去竞争力和价值挖掘的意识;其三,劳务派遣企业内部运营服务支撑体系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信息平台,持续发展能力差,成长后劲不足等等。
二、基于劳务派遣服务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一)新经济环境下的劳务派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风险
在新经济环境下,劳务派遣服务的正常运营需要企业经历三个阶段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风险。首先,在服务协议签定前的潜在风险,此时有可能来源于企业的法律意识以及企业的人才使用理念,也有可能来源于派遣企业自身服务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等方面;其次,在服务协议执行中的风险。这一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潜伏在派遣员工管理、内部执行流程、财务管理等方面;再次,在服务协议终结后的风险。主要是由于服务终止造成的合同期员工的劳动关系转移问题或劳动关系解除过程中经济补偿和法律责任问题,此时极易发生的是群体性争议或因操作不当导致将企业责任转移到派遣公司等问题。
(二)新政治环境下的劳务派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对策
由于劳务派遣服务的特殊性,即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三种主体和三重关系,容易产生市场经济无法自主调控的“死角”和复杂的劳动争议发生。“以人为本”的新政治环境下,这些就需要通过遵循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制定工资指导线和工资指导价位来平抑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長的关系和平均工资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关系;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劳动关系中的三方进行了科学、有效地的调解、规范和约束、仲裁。
(三)新法律环境下的劳务派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出路
《劳动合同法》、《劳动就业促进法》的相继出台,对于劳务派遣企业以及此类组合劳动关系的影响,具有了权威的、强制的法律效力。而遵守各种法律规章、政策法规是劳务派遣企业存活的底线。尤其是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企业的适用范围、主体要求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劳务派遣企业除了要遵守一般企业的法律法规外,还有专门的法律规范要遵循。并且,作为当今政策体制中尚未完善的经济主体,劳务派遣企业未来受政策性的影响会非常明显。而从劳务派遣企业的业务活动看,为了保证派遣服务的合法合规性,劳务派遣企业的日常工作多是劳动合同签订、管理制度制定、劳动关系档案的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并且正是这些繁琐的工作与各种劳动法规相关,影响着劳务派遣企业的合法合规性,因而是劳务派遣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风险具有明显的政策法规性。这也是劳务派遣企业实施劳动关系管理的出路所在。
三、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引导劳务派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规范化
对于劳务派遣服务这一新型用工形式,在存在劳动管理风险的同时,也同样存在无线的机会。因此不能因部分黑派遣机构就简单否定,而是应兴利除弊。笔者建议,应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总原则。国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适时出台针对劳务派遣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对劳务派遣准入条件、适用范围、用工期限、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的同时,制定关于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细则,全面规范劳务派遣,以保证劳务派遣市场健康运行,促使劳务派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东方法治文化研究中心等组.劳务派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黄鑫.我这样做HR经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劳动关系管理方案 篇十二
一、招生公平的认识盲区
招生公平通常也称为“高考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议焦点。其内涵最普遍的理解是“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或者说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有学者从个体权利、国家治理、考试技术和社会影响四个层面阐述高考公平的内涵范畴,指出高考公平必须体现考生在考试权利上的公平。同时,更多的研究聚焦招生不公平现象。概括而言,研究认为属于招生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有5类:一是违纪舞弊产生的不公平;二是考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第三类是招生计划分配不均导致的不公平;第四类是高考加分政策的争议,认为高考加分政策严重破坏了公平;第五类是点名招生,俗称“点招”。
总结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对招生公平的正向阐述,还是对不公平现象的反向论说,其视角都是研究“考生之间”的公平,即考生之间的竞争的公平性。而考生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公平问题,则成为招生公平认识的一个盲区。
考试招生制度在形式上是教育领域一种调整、管理学校招收新生活动的制度,但从社会、从国家治理层面看,考试招生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分配制度。招生关系就是制度在调整招生录取各方主体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关系主体的利益及其实现方式在制度上表现为其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而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表现形式对不同主体而言则是不同的。如考生寻求的直接利益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实质利益是隐藏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背后的社会地位、就业、事业发展等隐性利益。同样,高校也在寻求他们的利益,最直接的是生源,实质利益是因生源而产生的更多学费收入、节约教学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声望、吸引更多的财政投入或更多的社会捐助等利益。这些利益的载体,即招生关系客体,作为中介将招生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大家最为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招生计划即入学机会的物化)这一招生关系客体,却长期忽视另一重要客体,即考生。招生关系主体,无论是高校还是考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利益分配的实质,决定了参与招生活动的各方主体都存在一种公平分配利益的基本诉求,改革必须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度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因此,招生公平的内涵不能仅局限于考生之间的公平,而应涵盖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
将招生公平局限于考生之间的公平,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一,在理论研究上导致了对招生关系及主体的研究的薄弱。任何一种制度,其核心都是关于各方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明确制度所调节的关系及其主体的地位,是析理、评判、改革、设计任何一种制度最基本的出发点。主张一方的权利,必同时承担对另一方的义务,这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点。
第二,在实践中导致了考生权益保护的薄弱。由于未将考生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公平问题纳入视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及实践长期将焦点聚集在考生之间的竞争上,导致实践中只是对考生之间的权益分配进行细化和改变,制度因而“精细化”“极端化”。但从宏观上考生作为一个整体,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未得到有效改变。当前的改革实践与研究,似乎有一种倾向,即把对高校违规行为的打击视为保护考生权益的核心举措。事实上,遵纪守法是一种普遍义务,而不是对等义务,是制度执行问题,而不是制度设计问题。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要解决的,恰恰是制度设计问题。
第三,有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向歧路的危险。将招生公平局限于考生之间的公平,导致了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绝对公平论”倾向,导致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考试招生公平性上的割裂乃至对立,对考生公平的保障,成了限制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关键原因,从而导致改革实践中分数作用被无限放大、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由于在呼吁高校自主权的同时忽视扩大考生的权利对抗,高校招生自主权逐渐有演变成高校招生“特权”的风险。
二、促进招生关系主体间的公平:浙江方案的改革举措
(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系列改革举措
制度并不直接分配利益,而是通过调整关系主体间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间接实现利益分配。着眼于促进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调整主体间利益分配格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规定了系列改革举措。
1. 考试科目自选。
即取消文理分科,实行部分科目选考。改革方案考试科目实行“3+3”模式,即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3门,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理论上讲,考生有35种组合选择。与此相适应,高校须分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考生所选的3门科目中,至少1门符合拟报考学校专业的要求。实行选考后,不再分文、理科。形象地说,现行高考实行的是套餐制,只提供两种选择,非文即理;方案则是自助餐,考生自主选择3门科目进行组合。
2. 多次考试机会。
除语文、数学只提供1次考试机会,在每年6月全国统一规定时间高考之外,外语和所有选考科目均每年安排2次考试,考生根据本人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考试时间,每科最多可以报考2次,并自主选择其中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现行高考听力和技术有2次考试机会,占总分值的比例为本科4%,专科约24%。改革后,多次考试的科目占总分值的60%,占总科目数的2/3。
3. 取消招生批次。
长期以来,招生录取工作实行“学校分批、考生分段”的办法,即将所有高校分为若干批,前一批次高校招生录取结束,再开始下一批次高校的录取。与学校分批录取相对应,每一批次会划定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只有分数线上考生才能报考该批次高校。改革方案规定,取消录取批次,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均同批录取。
4. 实行单层制志愿。
我国统一高考招生长期实行双层制志愿,即将志愿分为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考生在填报时,先选定院校志愿,再从志愿院校所设专业中选定专业志愿。改革方案实行“专业(类)+学校”单层制志愿,即考生每个志愿均需明确表示其报考的具体某所院校的某个专业(类)。考生各个志愿之间是独立的关系,如考生第一志愿报考A院校的X专业(类),第二志愿可报考B院校的Y专业(类)。
5. 平行投档到专业。
在双层制志愿下,录取投档实际上是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省级招办根据各院校的招生计划总数,将考生平行投档到院校,投档时,省级招办投档只看考生院校志愿,而不看(无法看)考生的专业志愿;院校接收到考生档案后,再根据本校各专业计划数,将考生投档至具体专业。实行单层制志愿后,两个环节合并为一个,即由省级招办按考生志愿将其直接投档至具体院校的某个具体专业(类),院校不再对考生进行分专业投档。
(二)改革措施促进了主体之间的公平
上述改革措施的核心,是通过扩大招生关系主体的选择性,促进主体之间的公平。
1. 进一步促进了考生之间的平等竞争。
首先,变指定科目为选考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偏科”考生的权益。选拔标准实质上是利益分配标准。在按文理分科指定考试科目的前提下,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是“总分面前人人平等”,要求考生每门科目必须平衡发展,只要有几门、甚至是一门科目“短板”,也就是所谓的“偏科”,就意味着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的失利。实行选考后,“偏科”考生可以避短扬长,与各科均衡发展的考生同台竞争。
其次,多次考试机会降低了一次性考试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使考试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保障了一次考试发挥失常学生的权益。
第三,平行投档到专业进一步保障了具有学科特长或专业意向明确的考生的权益。假设某高校有A、B两个招生专业,其中A专业有单科成绩要求。在平行投档到院校的规则下,省级招生办按学校总计划投档,结果可能是所有考生或多于B专业计划数的考生单科成绩不符合A专业的要求,而符合B专业要求的考生数量已超过B专业计划数,这样,实际上是单科不符合条件的考生阻碍了符合条件考生利益的实现,导致符合要求的考生将在尚有计划的情况下失去录取机会。实行平行投档到专业后,省级招办直接按A专业的计划投送符合要求的考生,确保符合条件考生按学校的规则得到录取机会。
2. 着力构建高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平台。
首先,取消批次意味着取消原先批次在前的高校优先选择权。在分批录取规则下,前一批次高校录取结束后,才能开始后一批次高校的投档录取。因此,批次的设置,实际上是招生录取优先权的配置。在师资、设备等办法条件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只要提升录取批次,其投档线就可以大幅提升[1]。此外,批次还带来大量的额外利益,如社会知名度、高校排名考核等等。可以说:批次制度使批次在前的学校赢在了起跑线上。取消批次之后,原批次在前的高校将失去优先选才的权利,所有高校同时开展招生录取工作,平等接受考生选择。
第二,单层制志愿与平行投档到专业(类)相结合,构建了不同类型、不同特色高校之间平等竞争的平台。在双层制志愿下,招生单位是学校,专业是学校内部招生单位。单层制志愿下,招生单位细化为学校的各专业(类)。假设甲学校有A、B两个专业,乙学校有C、D两个专业同时招生,如果某考生的真实意愿依次是甲学校A专业、乙学校C专业、乙学校D专业、甲学校B专业。双层制志愿下,该考生须先选定院校志愿,因最向往甲学校A专业,而以甲学校为第一院校志愿,这样,他的志愿就确定为:
(1)第一学校志愿:甲学校第一专业志愿:A专业
第二专业志愿:B专业
(2)第二学校志愿:乙学校第一专业志愿:C专业
第二专业志愿:D专业
投档时,该考生进入甲学校,但A专业分数不够,于是就被B专业录取。显然,双层制志愿不仅提高了甲学校B专业被优先填报的机率,也赋予了该专业优先录取考生的机会。在实践中就产生了热门专业带动冷门专业的现象。有些医科、财经等热门学校,其非热门专业可以十几年无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但照样能足额录取到与热门专业成绩水平接近的考生。而在单层制志愿下,该考生志愿可以表现为:第一志愿———甲学校A专业;第二志愿———乙学校C专业;第三志愿———乙学校D专业;第四志愿———甲学校B专业。那些总体实力或知名度较弱学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获得展现特色、吸引优质生源的平台。显然,单层制志愿更好地保障了学校之间平等竞争的权益。
3. 建立起考生与高校之间对等选择平台,促进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平等。
从单独招生转为统一招生,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考生自愿报考,学校评价录取。但在报考录取程序上发生了重要改变:
单独招生中,由高校发布招生简章,考生自愿报考若干所高校,这些高校经过测评,分别告知考生是否录取以及录取在什么专业,考生在接到所有结果后,再作出自己的最终决定(见图1)。考生与高校的选择是双向互动的,可以称为是“双向选择型”程序。
由于单独招生中考生档案(表现为考生个人的申请材料)可以同时提供给其所报考的各所学校,其中一所学校的录取结果并不影响另一所学校的录取结果,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并联型”程序。如果用图2描述,这一特征呈现更加明显。
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程序的最主要特征,一是考生可以同时与多所学校互动;二是录取程序终结于考生,由考生在掌握全部信息后,综合权衡后自主作出最终决定。
实行统一招生后,主要有两种投档办法,一种是“传统志愿”,一种是近年来推广的“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改革实际上是一种投档办法改革,而不是志愿改革[2])。两种投档办法主要程序是相同的,即:考生填报志愿后,省级招办按其学校志愿投档到其中一所学校;学校按进档考生专业志愿进行二次投档,确定录取专业(或不录取)(见图3)。
省级招办投档时,考生档案在一次投档中只能提供给一所高校,只有在前一志愿高校不录取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是否投档到下一志愿高校;考生只有填报志愿这一次选择机会。因此,可以将其称为“串联型”(见图4,黑框环节内含二次投档程序)。
与单独招生相比较,统一招生投档录取程序最主要的特征,一是考生档案一次只能投档给一所高校;二是实行两次投档,即省级招办按院校志愿投档和高校按专业志愿投档;三是录取程序终结于高校。
程序上的变化,引发考生与学校两类主体之间的地位变化,主要体现在决策信息与承担风险上:
在单独招生中,考生通过报考行为先作出“预选择”,再收集所有高校的录取决定后,在最充分的信息的基础上从容作出最后决定。而高校在录取时,并不确定考生是否最终选择本校,可能为录取最优考生而放弃次优考生,一旦最优考生最终选择他校,高校就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风险。因此,这是一种“考生主动型”程序。
在统一招生中,因为只有填报志愿这一次选择机会,因此考生必须在不能准确地预知拟报考学校的生源冷热状况的情况下,作出带有冒险性的志愿决策。在随后的录取中,他可能因成绩没有达到报考学校的投档线,从而成为“死档”;由于双层制志愿,达到学校投档线后,还会在二次投档环节中面临“专业落榜”或是被高校调剂录取到非志愿专业。而高校在二次投档中,已从本应与考生平等的招生关系主体升级成为一个管理主体,掌握了充足的决策信息,并可灵活避免风险:如果所有专业生源数量充足,则可以坚持按原计划录取,多余考生直接退档;如果生源不平衡,则可以通过调整专业计划,或对考生进行调剂录取。其录取的所有考生不会有流失的风险。因此,这是一种“高校主动型”程序。
改革方案通过单层制志愿和平行投档到专业(类)的组合措施,将投档程序改为省级招办直接将考生投档到具体学校的具体专业(类),取消了高校对进档考生进行二次投档的环节,从而对考生与高校相互地位进行了平衡(见图5)。
首先,取消二次投档后,使高校从管理主体重新回归到与考生平等的招生关系主体。第二,有效消除了考生在二次投档中面临的“专业落榜”风险。第三,考生志愿对其真实意愿的表达更加准确,高校不再有对考生调剂录取的权利,确保了高校的每一个录取结果都符合考生的明确志愿。第四,将高校行使自主权的时间从投档后改为考生填报志愿前,要求高校必须事先明确本校各专业的录取规则,杜绝了高校事先含糊表述、进档后灵活调整的空间,确保考生有平等“对抗”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考生与高校处于平等的对等选择地位,这一程序可以称为是“对等选择型”程序。
4. 减少国家对利益分配的直接干预。
在考试科目上,允许考生自选考试科目,国家不再统一限定;在录取时间上,取消录取批次,国家不再以行政审批手段人为安排高校录取顺序,高校平等竞争,同时接受考生选择;在投档中,国家根据考生志愿和高校各专业(类)事先明确的规则投档,而不再要求考生先选学校后选专业。改革后,国家在招生录取中只扮演两种角色,一是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和录取系统平台,二是监督纠正违规行为。改革大幅度减少了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不再对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直接干预,转而通过考生和高校之间的对等选择、考生与考生之间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实现利益分配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三、改革预期目标和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通过促进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浙江改革方案对考生招生制度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新的调整,将引导教育发展生态的多样性,从而实现考试招生制度公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为考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改革方案为考生提供了“考其所长”的平台,也为考生提供了自主决定“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的灵活机制,考生在招生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得到了保障。因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一效应将会引导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生涯规划,按个人特质和发展目标选学,从而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理念得到落实。
2.为高校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制度驱动。改革方案将“高考指挥棒”指向了高等教育。取消录取批次后,国家不再对高等教育进行“重点”“普通”“三本”、高职高专之类的人为等级划分,民办学校、高职院校将与其他高校同台竞争。同时,实行单层制志愿并平行投档到专业(类)将使招生竞争单位从学校细化为专业(类),各类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开展特色化的教学改革来提高招生竞争实力。可以明确地预见,在方案实行一段时间后,一些民办学校、高职院校比部分原先批次在前的公办学校、本科学校更受欢迎、一些专门学校的特色专业投档线超过综合大学的一些弱势专业,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分差拉大,学校发展从追求“大而全”转而追求“小而精”,不再盲目新设专业,并对现有专业进行“优胜劣汰”、升级改造,等等,都将成为新常态,高等教育将因接受“市场竞争”考验而更有活力。
3.促进各类“排名”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当前建立在“投档线”基础上的各类排名考核体系,都将因投档录取办法的改变而将无法执行,促使管理部门、研究部门摒弃简单地以学校分数线论英雄的排名考核办法,转而从学科特色、办学成果等软实力角度进行评价。在财政投入、大型课题招标、社会捐助等方面,“学校霸权”也将让位于专业实力。体现在招生录取上,争“状元”之类的现象将明显淡化。
作为试点,改革方案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未来的发展方向,预计会主要围绕3条主线展开: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招生关系主体及其权益保障的研究。改革方案只是对促进招生关系主体间的公平进行了探索,但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深化。
二是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扩大考生、高校的选择性。如考试科目上,考生的选择权将会进一步加大,不再限定在3门,可以选更多,也可以选更少。
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会进一步深化。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将打破目前考试招生中利益分配向纸笔考试成绩、文化知识成绩更高的考生群体分配的格局,从而保障其他考生群体的利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实现此目标,综合素质评价将在科学性、公平性、方便性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摘要:当前大部分研究将招生公平窄化为“考生之间的公平”,这是认识上的盲区,在积极意义上应关注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促进招生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促进了考生之间的平等竞争,二是着力构建高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平台,三是建立起考生与高校之间对等选择平台,促进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平等,四是减少国家对利益分配的直接干预。
关键词:高考,招生公平,招生关系主体
参考文献
[1]应朝帅.高校统一招生制度规则体系的公平性审视——基于招生关系主体平行的视角[J].中国考试,2012(5).
【劳动关系管理方案】推荐阅读:
劳动关系管理试题09-05
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哪些08-17
员工劳动关系管理规范12-19
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初始信息清单06-26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陈爱吾10-10
案例分析题 6劳动关系管理08-14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09-14
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06-11
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