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2024-07-25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共19篇)

1.《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融合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2.《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 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 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 以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 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 满足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 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 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 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及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往往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 便强拉硬扯, 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 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 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 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 授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 然后肤浅地作点评, 便草草了事;又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 有些老师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些老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盲目“借用”。

目前, 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 自然方便下载, 但问题的关键是养成了“不能自理”的坏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 课件是个别的, 不可借用的。盲目地“借用”, 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措施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感知, 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 而以多媒体操作, 以其快速, 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 让学生感知。

3.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 不要以教师为中心去进行授课, 而要在师生的互动中, 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忌, 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 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 或为追求时尚, 借此来哗众取宠, 装点门面, 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 等等, 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摘要:现今,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 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 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试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3.论数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25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经常进行学情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我课堂上讲得明白,学生也认真听讲,但就是不会做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发现,听得懂而不会做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层次上.孔子都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上升到自己会解题,不仅要做好预习,还要懂得课后反思总结,把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把它变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在解题中融会贯通.反思总结就是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就是对自己之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作出回忆,思考、评价以及对以后学习状态及学习方法的修改.对以后的学习进行调整或者延续.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那只能越学越辛苦,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AE=x,BF=y.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我让大家反思、

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听的学生听得认真,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有Δ≥0,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到无理数时,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连贯的,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如果遇到难题,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结论还成立吗”

等问题.

(二)让学生设立错题本,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这样才会心中有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三)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自己讲,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分组备课,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分式定义和性质,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又有应用题,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有检查,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 参 考 文 献 ]

[1]王姣慧,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6(1-2).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2010(6).

[3]蔡贤灼.谈学弱生的应用题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5(7-8).

4.七年级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四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5.《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五

有关天文学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非常地感兴趣,但问题也非常多而杂乱,而且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小学生却很难真正弄清楚。地球的自转知识又是学生认识其他天文现象的基础,所以,让学生主动探究弄明白地球在自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这节课,我试图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有时候并不是眼见为实,有些现象后面另有真正的原因。这节课,通过在三个班的试教,我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的问题不可以太大太笼统,如上一课我提的问题是:“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答什么的都有,造成引导到中心研究的问题“地球的自转”非常困难。幸亏有个同学说到这个,要不然就尽在这儿浪费时间了。这就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题尽可能紧扣主要研究问题发散,不然太发散反而效果很差。这个地方应直接问:“你知道地球会运动吗”然后相机引入“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这一中心问题会更好。

2.学生对相对运动的问题理解起来有困难。在一个班试教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人坐在车、船上时是和车、船同时在运动,具有和车、船相同的速度,我举了好多例子,但大部分学生仍固执地认为:“是车、船在动,人没动。”我只好说:“如果你认为车在动,你没动,那你在原地跳一下,能不能落在原地?”结果又是大部分学生居然认为落不到原地,一定落在后面的`位置。这样问又牵扯到了惯性的问题,所以是越讨论越糊涂。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避开讨论“人和车、船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这个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是重点强调人在车、船上坐着,感觉不到车、船的运动,必须看车、船以外的物体才能判断出车船是否在运动,从而引入对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心问题的讨论,效果较好。

6.《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六

新课标下的作业, 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七种或七种以上的潜能, 每一种潜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形式, 如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并用。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为具有学生鲜明个性, 愿望的一项活动, 成为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因此, 作业应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生中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所以, 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 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计划、探究和体验, 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 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作业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操作形式多样, 听、说、读、写、诵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结合;体现层次需求, 采用阶梯式递进, 还是螺旋式上升, 同一知识点,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应布置不同的作业, 以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能力要求明确,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基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 学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从多维度吗, 根据学生层次, 基于学生发展, 评价作业完成的优劣。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与学科教学特点相适应、与学生健康发展相适应。语文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我认为对于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入手。

一、合作探究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 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如《边城》的课后习题第三题和《归去来兮辞》的课后习题第四题, 这两个作业, 前者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一场开放式的讨论, 重在剖析;后者可以从所给的材料延展开去, 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辨析, 重在质疑。这两个作业都可以作为研究性作业留给学生们。研究的组织形式:多以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研究的实施过程一般为“确定研究的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假设——初步交流——成果展示交流。”只要组织得当, 指导得法, 这种作业都会使学生收获丰厚。

二、个性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个性化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授《雨巷》结束时, 课后作业的形式为点餐式:配乐诗歌朗诵展示, 绘画雨巷意境, 创作朦胧的青春散文, 收集朦胧忧郁的经典诗歌等等。课后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 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最后, 在《雨巷》的课后作展示时, 多样的形式, 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享受到的一份非常丰富的精神大餐, 受益匪浅。

三、体验型作业

体验性作业是形式多样的, 各种体验实践既是独立的, 又互相联系, 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 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如利用周末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不规范汉字。然后, 进行小组比赛, 各小组积极参与, 效果明显。我以利用身边的资源, 设计一些语文实践作业。如“清溪河保护与利用之调查研究”、“梨花节自愿者活动”,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他们深入到乡镇村庄进行考察, 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作业, 学生感到新鲜, 饶有趣味。尽管调查、采访并不轻松, 但对学生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大有益处。我还让学生搜集广告用语、对联, 深入农村搜集俗语、人文典故、民间故事来自编课本剧等。在体验中内化, 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四、积累整合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体验, 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按以下要求积累知识: (1) 做好课外阅读和摘抄。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做好不少于500字的摘抄作业。摘抄的内容为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语段或文章, 后面要附上自己的点评, 点评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 也可以是自己的阅读体会, 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2) 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 结合文章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增加课外知识。 (3) 做好一些小故事的积累, 这些小故事往往能给人一定的启发或教益, 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积累性作业的设置促使学生多读书, 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并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是益处无穷的。

7.英语教学如何课后反思 篇七

一、课后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的记录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等补充在教案中。这样,教师既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资料,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总之,教学课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课后反思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课后反思的形式应多采取自我反思,真实记录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

1.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失误的及时记录,应该是课后反思的第一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即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准备教案,也难免会出现疏漏或失误,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内容和方法欠妥,师生活动不协调,教学效果不理想,列举例子不典型等,课后都会让教师感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发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课后反思中,然后加以认真思考及时调整、补充、修定,则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同时也可作为集体备课中的反思问题供大家商议、论证。例如,笔者教学SEFC 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 Speaking 内容后,在教案后记中作了如下记录:

Speaking 内容中,方位词east,south,west,north的词性应在讲Speaking 内容之前,应详尽说明。east 可以作名词,如The wind is belowing from the east.(风从东方来)也可以为形容词,如He lives on the east coast.(他住在东部海岸地区。)还可以为副词,如My window faces east.(我的窗户朝东.)“Wei Hua lies about east of Yantai.”因为不知此句子中的 east 为副词,错误地在east之前加了一个“to”。由于及时总结了教训,笔者在其他平行班的课上有针对性地详细解释了这几个方位词的所有词性,并配以例句。结果,平行班这一内容进展得很顺利,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事半功倍。

2.成功的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也体现了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和以恰当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因此,对于它的记录实质上就是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形成感性和理性的宝贵教学经验。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适时变换的教学法,自然、恰当的导入,充分准备的教具,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发现并突破难点的方法等。以SEFC 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 Speaking 为例,笔者认为这一堂课上得较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课后及时总结出如下两点体会:

(1)运用多媒体、卡片、地图、数据、表格、录音、音乐和身体语言等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可理解的富有实践性的交际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活动和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笔者第一次讲授“定语从句”时预想学生会一听就懂,结果却是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在辅导课上,笔者向学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学生说“我们句子结构划分不清,不知道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此时笔者才明白,是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实际水平了解不准。因此,笔者在那节课后的教学反思这样写着: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尽量做到“低起点,小步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英语既有趣又好学。实践证明,教师将教学中解决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因为突发的灵感瞬间即逝,若不及时记录,就会遗忘,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8.荷花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八

在上课之初,我先以猜谜语来导入,这样做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欣赏,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喜爱。在学生情感调动起来以后,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老师的朗读语气及停顿。然后,我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变荷花(想到的)。

课后我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几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我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对这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所以,在学生学习“看荷花”时我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了解课文。最后在“赞荷花”上下功夫,用赞美之情把美好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朗读能把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是把学生引入情境,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过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所以,只有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才会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9.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九

燃烧与灭火是一节比较好上的课,并且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对课堂会更感兴趣,但是因为好上,如何将这节课上出彩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首先我用了一个魔术导入“烧不坏的手帕”,这个魔术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还与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会有点安全性的问题,如果酒精的用量以及浸湿手帕的时间不控制的话,会导致教师的手被灼伤。)

紧接着选取了三组实验,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进行实验,根据学情,会发现学生如果做三组实验的话,时长会不够,所以选用了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在实验过程前,老师对于实验注意事项未作详细引导,由于实验比较简单,以及与生活有关,学生能发现明显的现象。通过这三者,能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对于这三个条件,燃烧到底是缺一不可还是只需其一。

于是进入了下一个探究:通过观察试管中红磷,白磷,水中的白磷,这三种物质两两之间都形成了相互的对比(在探究实验中的对比性是否有做提及,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之间的对比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另外的都没燃烧,在这个情况下,说明大家的猜测正确后,得出燃烧条件缺一不可,在利用燃烧的条件,来将另外两种物质燃烧起来,一个是加入氧气,一个就是提高温度,学生在这里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发现红磷白磷燃烧,以及燃烧条件和前面铁丝和硫的燃烧,学生可以自发的总结出什么叫做燃烧。

从燃烧条件再到灭火条件的这个过程中,我用到的是从火的利用再到火的危害,而在这个过程的过渡语利用的是凉山火灾的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自然而然的就引导学生了解灭火的原理,在这里选用了同学们通过如何灭掉蜡烛的方式,但由于材料的准备我认为比较繁琐,因此选择展示的是图片。那么同学们就了解了灭火的原理,通过与燃烧的条件做对比,发现灭火的原理只需要解决其中的一问题,然后再引入灭火器的使用,再引入灭火器的使用。通过这个知识学完后,我采取了两种类型的习题进行讲解,最后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逃生知识最后引入《紫日》中的电影片段(从同龄的九年级学生身上,她又是怎么做的,增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与知识接轨。)

二、自身感受和发现

本堂课上很好的展现了我的教学风格,并且所设置的每个环节都有递进,环节之间并没有脱节,并且过程中的趣味性也很好的为了本堂课而服务,学生虽然没有很活跃,但每次所说的语言都很精准,在小组讨论时,每个同学也投入其中。自身是比较有愉悦感,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有个地方忘记了燃烧的定义,但是最后圆了回来,这个地方是以后在上公开课时需要注意的,并且所有的实验都非常成功,现象也很明显,在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有效的得到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大胆的就是,现场制取氧气以及留给学生质疑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间。

三、再教改进之处:

1.在中途学生回答为什么手帕烧不坏时,“因为手帕上有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酒精燃烧时,水会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周围温度降低,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烧不坏.”将吸收热量这个回答的更清楚一点,而不是只提到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2.在需要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时,学生提出需要氧气,这个时候,可以现场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将实验带进课堂,会更具说服性。3.在熄灭蜡烛时,我采用的学生看图,然后找出方法灭火,但这个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准备器材,每组派代表来台上操作灭火,动手会更有直观性。

4.在选取森林火灾的视频以及灭火器的使用这两个的视频时,可以再精加工一下,森林火灾的视频背景音乐不够沉重,灭火器的使用中对于使用的针对性未讲明。

5.选取的两种习题,在下次时,可以只显示出问题,让学生想出灭火措施和灭火原理。

留给自己以后的思考:

1.在整个的大框架和流程上自己都能够把握的很好,但是对于细节的掌握是不够的,特别是题型,题目的难度以及与应试教育接轨的这块,没有那么强的实用性,所以应该课后多花时间,了解中考题型以及内容考点。

2.本次听课的教研室成员涵盖了其他学科,化学知识有时候与物理、也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讲述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在涉及到与其他知识有关时,能否做到有效渗透?这就需要老师具备有综合性的学科能力。

3.回到日常上课出现的一些问题:

①日常板书不够整齐,以至于新课结束后,学生对于板书没有起到一个总结性的印象

②习题设置不够有针对性,因为ppt都是照搬现成的,一些过旧的知识以及习题都不适用于学生的学情。

10.有效教学之课后反思提升策略 篇十

一、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遇到了不少困惑,要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就需要不断反思。

第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建立科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教师要在反思中对教学进行纠错和创新,进而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优化教学。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学反思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第三,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当代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素质,教师必须有能力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第四,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也是指向团体的。通过多种经验的对比,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能够在完善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

1.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进行反思

反思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等,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2.反思体现有效教学实践过程

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反思教学实践。一思亮点,亮点指课堂具有的教学特色,给人别样的感受,让人回味无穷。二思精彩的教学片段,如激趣导入、成功的难点突破、巧妙的学法指导、精彩的诱导点拨等。三思“所得”,“所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收获,主要说明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和教学机智的发挥情况等。四思“缺失”,教学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如处理不当之处、交流不充分等。五思“成效”,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课堂呈现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反思态度

课堂设计中的“教后反思”栏目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2.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

第一,记好教学后记。教师要及时把课堂中一个巧妙的设问、一次教学引导的不当,乃至整个教学中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教训记录下来,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素材。第二,做好案例分析。教师要及时搜集典型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内在规律,对比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第三,学习观摩他人教学。教师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到差距,从而提升自己。第四,多与同事、家长、学校交流和沟通。各方面的沟通合作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在交流和沟通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的进步。第五,请同行教师听自己的课。虚心与听课教师交流,尤其是自己尚未发现的不足。第六,网络论坛交流。网络论坛正在普及,教师要经常在网络论坛中与同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困惑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共同进步。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新课程培训,参加校本研究和网上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敞開胸怀接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反思,在反思中把握理论的本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四、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带动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

学校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激励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反思,通过强化反思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校本研修与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结合。反思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沒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设计,必须加以重视。课堂是动态的,教学预设和课堂往往不能完全统一,甚至会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各个方面全面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我校把教学反思划分为教师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教师个人反思包括课时反思、阶段反思、学期反思。备课组反思是在教师完成课时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的集体反思。备课组反思包括对教学安排的反思,即教学设计反思、习题训练反思、检测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的审视和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我们做到有感必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让辛勤耕耘的精华,积累汇集成育人的宝库,共同创造学生的美好明天。

11.《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后反思,写作策略

中学语文既是基础课程之一, 是高考的重头戏, 而且也是一门关乎学生心智成长、表达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的重要课程, 语文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应尤为重视课后反思的总结与写作。

何为反思性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学反思是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自身教学不足之处, 长而久之,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有益的。首先阐述重视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写作的重要意义。

一、重视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写作的必要性

目前, 中学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忽略了因材施教, 忽视学生对文章的自身理解和情感体验, 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感受和引导, 导致写出的文章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等等。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如多年来教学模式单一, 过度地强调应试功用, 忽视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 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淡漠等。因此, 为了改善这些情况, 加强课后反思的写作就尤为必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 一个教师的从业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不经常对教学课程进行反思, 经验也只是多次重复的工作而已, 无益于他原有理念及不当行为的改变, 教学水平也仅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加强课后反思写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 各方面的知识, 如音乐、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都可能会用到, 也就要求教师从各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其次, 会增强教师学习的动力, 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只有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 才明白学生需要什么, 教学手段、方法、理念如何改进, 如何更好地按教学计划完成一堂课, 以及如何更了解学生心理达到因材施教, 以便完成教学目标。另外, 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经过反思和总结, 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当然, 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 并且更好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

二、如何写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和总结, 会对今后如何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切忌记成流水账。对于如何写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本文认为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要全面, 尽量涵盖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 课后反思要涉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如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板书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的疑问解答等, 即对该课“实况”的回忆。在写作课后反思时, 还应该考虑该课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还有哪些不足, 如重难点的讲授、教材是否吃透、时间控制是否合理、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等等, 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以便下次改进。

2、要重点突出, 有详有略, 不要记流水账

写课后反思, 不应泛泛而谈地记流水账, 要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 课前备课要按照预先计划进行, 在课堂上要做什么探索和尝试, 效果如何, 存在哪些不足, 这些都是课后反思记录的重点。另外, 还要记录课堂上教案的改动、学生的创新及存疑之处, 以便改进下一步的教学。

3、记录要及时, 避免因时间延长而造成的遗漏

写课后反思, 最好是授课后趁热打铁, 及时做好记录。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就会遗忘, 包括与学生互动产生的灵感、教案上需要改动的地方、学生存在的疑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搁置, 时间一长, 也就写不出颇具指导效果的课后反思的, 反而更多像是记流水账了。

结语

写作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自身业务, 改进教学实践, 不断对自身教学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和解决一系列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逐渐充实自己, 优化教学方法, 它是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一剂良方, 将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 教学反思应从几个方面入手:要记录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 同时, 不断总结和吸取失败的教训, 教学水平肯定会日殝完善;要记录学生的质疑和创新之处, 要注重学生的需求, 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要记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再次发生;还要记录教案的修改之处,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课后及时总结、思考和标注, 以待下次完善。

写作教学反思时,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要涵盖全面, 还要注意客观、公正、真实、实用, 切忌流于形式主义、泛泛而谈, 教学反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的, 反思的目的是完善自我。教学反思要常写常看, 温故而知新, 多思考,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明:《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后反思》, 《成才之路》, 2009, (3) :33~34。

[2]傅顺康:《教而不思则罔——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8, (24) 28~30。

[3]姚绍根:《思与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及调整对策》, 《都市家教》, 2011, 3 (下半月) 129, 138。

[4]金琅:《如何看待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9 (6) 87~88。

12.美术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二

活动刚开始,用小朋友最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导入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孩子虽然年龄随小,但他们也在逐渐与社会接轨,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孩子在活动中,有幼儿说“xxx是我的好朋友”,也有的说:“我喜欢xxx,希望能和他成为好朋友。”说出朋友的名字,不仅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更进一步增进好朋友之间的情感。讨论怎样才会拥有更多的好朋友?小朋友们知道要和好朋友互相帮助,分享快乐,分享好东西。在好朋友要分享中,我把近来几个幼儿带来的玩具和书拿出来。于是根据我们的活动,好东西一起分享的展开,请幼儿把自己的玩具以及好看的书以及玩具带来以好朋友大聚会的形式,让幼儿互相分享,看见他们高兴的样子,以及认真给好朋友讲解玩具的玩法的样子。幼儿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语言,但小孩子很少主动说:“xxx我喜欢你”等甜甜的话,于是对好朋友说一句好听的话送给他们吧,让孩子们自己在儿歌声中找朋友,对朋友说说甜蜜的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顿时也为孩子们开心起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我感觉我们班的幼儿学会了和朋友交往,体验到和朋友在一起的愉快心情。能关注好朋友的一切,懂得忍让小的,尊重大的,但我们还要深入的开展,让这种美好的情感贯穿着我们的所有幼儿。

13.摇篮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摇篮》这诗歌的目标是感知、理解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仿编诗歌,表现主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验参与仿编的成功感,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和氛围。儿童诗中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

在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幼儿感受《摇篮曲》优美、温馨的意境。听完我就提问:“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因为摇篮曲我们小朋友午睡前都要播放的,所以小朋友很自然地说出摇娃娃睡觉。接着我出示自己设计的小图片,让幼儿先欣赏,观察、思考,做出判断。然后找出互相对应的宝宝和摇篮,发展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帮幼儿完整梳理了整首诗歌。教幼儿“会看”。教师有针对性和递进性问题,“看这个宝宝是谁?”“他的摇篮是什么?教幼儿“会听”。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的支持、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自由朗诵与个别朗诵、集体朗诵充分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激起幼儿朗诵的欲望,掀起他们的朗诵激情。

活动中我注重运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幼儿思维。如在创编活动中,让孩子想象蓝天使摇篮,摇着星宝宝,除了星宝宝还有什么宝宝?幼儿说出月亮宝宝和太阳宝宝,放到儿歌中去读一读等等,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既适合大班孩子的现有水平,又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

14.《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四

——什么都没做。我也是什么都没做, 可一直抱怨到哪一天?说起来惭愧, 直到那一天, 直到2011年3月18日的那天晚上, 在李志清老师的介绍下, 我第一次接触了“随笔化写作教学”。那是个天气很不错的周末的下午, 本打算轻松一下, 但下午四点多, 县教研室赵老师的一个电话让我顿时紧张起来:“明天专家和老师来送课, 之后你准备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 全县语文老师参加!”我一听就急了——这太吓人了!它来得那么快, 来得那么直接!谁不知道语文教学有“三怕”:一怕周树人, 二怕文言文, 三怕写作文!谁不知道学生最烦写作文?不信你上台试试: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写作文。你再听, 台下一准齐刷刷拉长一声叹息:“唉……”我只好跟赵老师讨饶:“赵老师,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的弱项, 我的软肋, 我的伤痛……”赵老师笑着打断了我:“没事, 你只要一听专家和老师的讲解就容易多了, 根本用不着多做准备。”有这样的事?我只好鼓足勇气, 硬着头皮去见专家和老师, 但心里一直在唱着神曲《忐忑》。等见到李志清老师,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半块。李老师年轻美丽, 睿智干练。她几句话就把“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概念诠释得清清楚楚。忽然, 我想起了三年来我一直让学生坚持写的“课后反思”。其实, 我也一直在做着随笔写作的批改工作, 这工作里也有我美丽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只不过, 我的理想一直在原生态中极其缓慢地生长, 就像一片渴望成熟的庄稼, 等不到催熟的风和阳光!而今天, 忽然感觉到, 我的理想, 就像一群散落在草原上的羊群, 终于碰到了一个牧羊人。

李老师让我看了她设计的随笔化写作教学案例《纸飞机》。她把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了三个步骤:随笔导航—随笔泛舟—随笔展评。框架有了, 我心里的另一半石头也落了地。接下来, 我需要自己再研究细节, 以便明天把这个教学模式里最基本的入门课呈现给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回到家里, 我坐在电脑前, 琢磨到了十二点多。

一切都还没有准备好, 我就坐在了上方中学的阶梯教室里。

教室里, 只有中间三排留给了学生, 其他座位上, 坐满了来自全县各个学校的一百多位语文老师。接下来, 我要在李老师的引领下上一堂随笔化写作课《纸飞机》, 这是情境随笔化写作的一个入门课, 也是我运用随笔化写作教学模式的第一堂起步课。

我没有想到, 当我让孩子们动手叠飞机的时候, 他们是那样兴高采烈!我更没有想到, 他们会那么勇敢地走上台来展示自己的飞机, 并且说得那么棒!之前我还一直担心, 担心这个偏远的乡村中学里的农村孩子, 会害怕, 会羞涩, 会忸怩, 会怯场, 会冷场, 会砸锅……但事实是, 这节没有什么准备的作文课, 成功了!看, 这些七年级的小同学们说得多好哇:

(1) 我的飞机飞得最远, 我知道, 有希望, 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2) 我的飞机没有飞远, 但我不后悔上台表演, 因为, 我飞过了!

(3) 下一次, 我一定会飞得更远!

我被感动了!那久久压抑的写作欲望忽然间也被激发出来, 在他们专心写作的时候, 我也转身伏在讲台上, 有好多话随着缭乱的字迹喷涌而出, 我也写出了一篇下水文章!我也有了读出来的欲望!在音乐声中, 我把课堂随笔文章和他们一起分享:

我们的纸飞机

孩子们, 感谢你们, 让我和你们一起度过了如此快乐的一节课, 我想说, 我喜欢你们!喜欢你们的单纯可爱, 喜欢你们的质朴善良, 喜欢你们的聪明勇敢, 也喜欢你们五彩缤纷的梦想!刚才, 看着一架架美丽的纸飞机, 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 渐飞渐远, 一起模糊的, 是我不舍的视线。我知道, 离别的日子已经不远。我想起了我班里的那77个孩子。三年来, 他们像77棵挺拔的小白杨, 在我的教室里齐刷刷地生长!三年了, 他们长成了我最骄傲的希望!已是绿柳如烟的阳春三月, 校园里, 暖暖的阳光下, 弥漫着浓浓的春意, 也弥散着淡淡的离愁。“铁打的学校, 流水的学生”, 每一年, 我们都要送走一届学生, 只不过, 今年要走的, 是我带了三年的一群孩子。我从不敢在他们面前谈及离别, 但有时候, 偷偷望着他们, 我感觉自己就像不舍的母亲, 又像脆弱的孩子。他们也像忽然之间就长大了, 少了唠叨, 少了抱怨, 少了让我操心的麻烦。他们甚至在反思里写道:母校, 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一百遍也不解恨, 却不允许别人说一声不是的地方!日子真快, 就像歌词里所说的: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分东西……每到快离开的时候, 他们总喜欢在教学楼的阳台上放飞大大小小的纸飞机, 那是孩子们漫天飞舞的思绪, 是校园里一道甜蜜而忧伤的风景。孩子, 我想说, 你在放飞纸飞机时, 是不是在放飞你的梦想?孩子, 我想说, 我在放飞你们的时候, 也就是在放飞我的梦想!因为, 你们就是老师的梦想!再过几个月, 你们就会微笑行走在另一所学校, 无悔青春于另一个战场。离别时刻, 我只有祝福千行……是小鸟的, 就自由穿梭在林间, 是雄鹰的, 就展翅高飞在蓝天!

读完了, 阶梯教室里很安静, 我看见有些老师和学生的眼里有了泪光……下课了, 我感觉, 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飞翔。

作文写作有一方天空, 广袤辽远, 你只需努力扇动奋飞的翅膀。随笔化写作是一块土壤, 泥土芬芳, 你只需让心灵释放, 将生命牧养!

摘要:做老师很无奈, 做语文老师很纠结, 语文老师教作文呢?——很痛苦!直到那一天, 在李志清老师的介绍下, 我第一次接触了“随笔化写作教学”。随笔化写作教学, 就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写—展—评”等环节中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 引起其写作冲动, 完成写作过程, 完善写作结果。换句话说, ”玩”是让学生“情动于中”的手段, “写”是让他们“辞发于外”的目的。下课了, 我感觉, 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飞翔。

15.《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策略

1.前言

“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内容,也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热点。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宏观且抽象,因此成为一大学习难点,成为高中地理学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面临的“老大难”。从这一角度讲,正视这一部分内容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提升学习兴趣极具现实意义。

2.学生在“地理运动”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知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深入分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问题可表述如下:

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足。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实际联系较远,且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很难对诸如“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太阳直射点”等相关概念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有关规律形成深入细致的了解。从心态上讲,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入门知识,学生对此重视不足。一方面这一部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又些许重合之处,这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此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部分知识点难度较大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较多问题,以此也影响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3.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的教学策略探析

通过上述学生在“地球运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探析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策略,以期使得学生能扎实、高效的完成对该部分内容的系统掌握。

3.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且较为抽象,高考重点、难点也较多的分布在这一部分。有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针对本部分内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此对知识脉络实现有序理清。

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切入点,通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掌握相关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此为逻辑体系形成相应的知识脉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动态的眼光分析相关的运动规律和原理,抓住“地球运动”的“动”这一关键点,直观且熟练地掌握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不仅熟记两分两至日直射点的位置,还要掌握折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运动状态,该图具体示意如下: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不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在学生可接受的理解水平之下,适当地增加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基础上能通过新知识的引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教师可适当引入晨昏圈的概念,使得连接晨昏圈位置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2强抓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原则使用任何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紧紧抓牢“地理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就基本规律而言,学生要牢牢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就基本运动关系而言,学生要扎实牢记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直射点的关系,与晨昏圈相切纬线的纬度和直射点纬度的关系。学生只有对“地理运动”的基本知识形成全面而细致的把握,才能在做题时通过提取有效信息与基本知识的连接点,从而顺畅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除此之外,教师在督促学生紧抓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作图能力及意识的构建。就目前而言,现在的地理图形已不再是简单的侧视图、俯视图、半球图,难度逐级加大到以两三根线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的作图训练,使之形成思维敏感点和构图意识,通过知识整合和图形转换,使之能根据局部的图形画出相应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从而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

3.3提升学生的“地理运动”知识的复习兴趣,克服恐惧心理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入门知识,教师在基本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好“引路人”形象,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使得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运动变化的状态和基本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比单纯地“开门见山”式的知识灌输要更高效的多,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学生突破“地理运动”学习与复习的“老大难”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学习层次群体的复习状态,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放手,充分给予其学习的主动权,使得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于程度中等甚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恐惧和压力,使之充实复习热情。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运动”知识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难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复习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予以充分关注。教师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复习热情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地理运动”的知识体系并提升自身的作图能力从而高效、有序地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地理复习,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其他地理知识的复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永.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教学策略探析[J].学科研究,2011,(11):56-58.

[2]徐芳.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浅谈[J].学苑教育,2011,(31):100-103.

[3]刘倩.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作用及教材使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8-79.

16.《找规律》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六

2.开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探索事物中的隐含的数量规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利用数学标出方块不断增多的数量变化,帮助学生找出方片递增变化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规律方法。

《标准》指出:动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所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规律,不如让学生动于摆一摆体会得深刻,前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想,而后者却主动的探索!

所以在呈现例题时,让整个找规律的过程开放而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都在悄然地成长。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17.《穷人》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七

1、紧扣课题探悉之“穷”

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言,出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设疑,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品析其“穷”,再紧抓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的时候,渔夫还要出去打鱼,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其“穷”到怎么样的程度,最后,再进行里外对比,外面是狂风怒号,汹涌澎湃,而屋里却是温暖舒适,主人公桑娜勤劳能干的品质就呈现在学生眼前。

2、抓心理活动揭人物品质

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那心地善良的品质。善良的桑娜出于对孤儿的同情、关心,也出于母爱的本能,毅然把他们抱回了家,并让他们与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了一起,可就在她看着那七个孩子的时候,想到了到现在还没回家的丈夫心里忐忑不安,桑娜抱回孩子后的惊魂未定、失魂落魄,还有担心、犹豫、害怕的内心都让她感到“忐忑不安”,但是尽管如此,最后她还是下定决心把孩子抱回,这就是桑娜心地善良的品质集中体现。

3、突出对话激发真情

18.《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八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要会教,学生才会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下面结合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地球的运动知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来探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开端:精心设计导言,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堂课的开端也就是学生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一堂课的开端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如果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够创设出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认真参与、互动配合,积极思维。

笔者在设计该课的导入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及相关的地理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时,笔者设计了由学生进行课堂演示的环节,学生甲站立不动,学生乙从西向东走,那么乙同学就会发现甲同学相对他来说在从东向西移动。又如,提醒学生平时在乘坐公交车时注意观察停在路边的房屋树木等静止的物体,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较好地引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融入到所要学习的新课中来。

bq此,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在每一次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重视“开端”。地理课导言设计得好,就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可以赢得学生的情感,驾驭教学的主动权,使地理课充满活力。

二、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的口的,让学生明白这堂课学什么、怎么学,做到学有目标,学得轻松。《地球运动》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青少年处在心理生理的发育过渡期,他们具有思维活跃,好胜心强,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等特点。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该课教学过程中组织对抗性、趣味性较强的综合竞赛,营造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竞赛的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学习态度,二是学习效果。竞赛的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学习态度包括课前预习和准备、课堂参与。课堂学习效果包括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凡违反纪律或作业不认真者,酌情扣分;准备充分、答题正确、课堂作业符合要求者,分别加分;一课一赛当堂公布并评出优胜者。这种具有激励性的竞赛,给学生提供了竞争的天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一个个成为紧张、兴奋的参赛者,课堂成为赛纪律、赛学习、赛作业的游戏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集体的荣誉、答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同伴的赞赏、老师的表扬,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各项竞赛,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授《地球运动》时,笔者要求学生每人事先准备好一个小地球仪和一个手电筒,课上两两合作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模拟实验并观察总结两者的异同点及产生的现象。以此展开竞赛,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总结的最完整。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积极总结发言。

三、高潮:设问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兴趣

一节课的重难点往往需要教师处理得当,重点讲述,多下功夫。为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教学中笔者把难点分解成若干个小知识点,设计成有梯度的几个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分别击破。通过问题解决,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究。

如:同一时刻,不同地域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这种差异和地球自转有何关系?为什么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为什么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的中午太阳都升得不一样高?为什么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不一样长……学生在对各个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把各个小知识点搞清楚了,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这一知识的建构也就顺理成章了。此时,再通过投影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并让学生来讲述地球运动的过程: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太阳东升西落一各地时间差异;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白昼长短变化一地面得到太阳光热不同一四季变化。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该课的知识。

四、结尾:迁移拓展知识,发展学生兴趣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明白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一些规律若能合理地利用,就能造福人类。接下来引导学生对地理原理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如联系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保持它的空间指向不变,就会导致地球表面的五带形成,这是学习四季形成的基础。只要理解了地球五带形成的原理,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又如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解释南北半球季节变化的差异,联系地球自转,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处在不同经度的人相互问候时会有时间差异。通过有效的迁移拓展,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课外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余声:常反思常总结,巩固学生兴趣

一节课下来,往往有所得,也会有所失,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会不断进步。如笔者在对《地理运动知识》这课的反思中,认为该课能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爱地理、用地理的情感,而且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兴趣常是不稳定的,根据学生兴趣发展的年龄特征,在授课中还需常教常新。比如,不断选择生动的事例来充实教学内容;恰当地变换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不断运用一些妙趣横生的语言,使学生精神振奋,耳目一新,对地理课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培养、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总之,要成功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必须独具匠心,搞好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实践性、新异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越学越有劲,越学越爱学。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闵卫国,傅淳.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9.《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九

本节课根据我校的体育锻炼特色来重组教材。“校园自编兔子舞”是我校早操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一项健身内容。“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音乐感染力强,对场地及学生的舞蹈基础要求不高,易于操作。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较慢,只安排3个组合动作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采用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始终能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动作组合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全面发展身体技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人数:36人 课次:第一课时

教后反思

这一节小学低年段体育课,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生活,整合教材

为开发校本课程,充实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校园生活,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根据“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集舞蹈、健身与运动为一体,具有较强趣味性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大胆探索低年级学生学习兔子舞的新教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模仿中、口诀中、合作中、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体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引导学生在跳兔子舞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释放心情、在分组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提高自信,在作业中课外延伸,使跳兔子舞日常化、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面向全体,缩小差异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优生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中等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觉地进行学与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后进生在组长和教师善意的提醒和反复的辅导下也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方面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寓教于乐,教法创新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等特点,笔者充分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分层教学、逐个突破,让学生始终积极、快乐地学习,逐步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原有的体育趣味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资源进行开发,既达到让学生复习提高主教材的单个动作组合质量,进一步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在游戏中合作、锻炼,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上一篇:高中生社会实践鉴定下一篇:乞讨者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