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精选14篇)
1.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 篇一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探索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的必修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它属于基础性学科课程。从21世纪知识创新和应用的重要特征来看,今天的德育课程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新德育标准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体现了生活化和人文化,强调德育素质培养与人文素养的辨证统一,洋溢着独特的新课程理念。
一、对教材的丰富和整合的探索
以往德育教程具有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则是消极、被动的执行者,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很小。而今,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德育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将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教材与鲜活的现实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统一体。
如:在学习“关于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个问题时,教材讲的比较简单,机遇只涉及“和平环境”和“新科技革命”两个方面,参阅《半月谈》、《时事》等资料我们又从“国家的政策”、“国内外的市场”、“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予以补充和讨论;而谈到“挑战”,则从学生所熟悉的“资源、环境”人手,然后到“老百姓关注的上学、就医难”以及“区域经济的平衡问题(共同富裕)”等问题,其间补充了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典型的事例,整节课学生不再象以前那般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而是积极的参与,那种为祖国自豪骄傲的感受,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他们的眼睛更加明亮起来,作为教师的我心里也体会到了该学科的价值,内心充满了愉悦。
二、对学生合作学习具体方式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而合作学习是达到这种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它又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和认知,情感升华的过程,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统一。
如何去实施才更有效呢?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我们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何创设?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这样在施教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具体实施方式,如:怎样分组’如何展示?提供哪些信息给学生等。最后:教师要调控好课堂节奏,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阐述个人见解,将学生认识上的差异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三、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探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实施如果没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课程实施就会落空。评价既是对事物估定价值,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主要是为了预测教育的需求,其评价的重点是: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要考察学生在思想政治可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好公民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1、课前5分钟演讲,对个体实施分层评价
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等习惯,我把课前5分钟“还”给学生,每节课安排一至二名学生,或是播报自己采编的新闻,或是讲一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一次机会,也都很珍惜。然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若采用一个评价标准就不合理了。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从演讲的标准、选材立意及影响力等来综合评价;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从态度、声音是否洪亮、流畅等来评价。特别是抓住其闪光点给予赞扬和鼓励,以上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评定等级并记载。以此来激励后面的学生,激发他们想要超越的愿望。
2、合作学习过程,对小组的量化综合评价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使之不流于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对其过程的量化评价就显得很重要了。如:在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人口、资源、环境”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根据每个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是否有时代性、有代表性、是否图文并茂,途径是查阅资料还是实地调查等评出等级;其次,小组对采集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找出对策,并形成报告,每小组一篇,根据其可行性等再次评出等级;最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该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再次进行评定。综合三次评价,根据得“优”的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做好记录。
3、作业信息反馈,对课本知识掌握的评价
这主要是通过作业和书面测试来进行的。具体来说,对作业,老师批阅后,根据书写、正确率、是否按要求完成并交给科代表评定等级,由科代表登记,这样可有效督促学生认真作业,掌握基本知识;测试则指每期末常规的书面考试。
新课程的改革序幕才拉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事物,只要勇于探索、创新、积极实践、反思,我们就一定会在这场改革中披荆斩棘,收获累累硕果。
2.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 篇二
一、要以因材施教为基础理论来进行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其实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来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这样, 每个学生在已经学到的政治知识之上也能有新的提高, 每个学生也能感觉到自己比以前懂得更多了, 自然也就更加愿意学习政治知识。如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这节课以后能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学会使用自己权利, 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教师要制定各种学习方法去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要把理论跟实践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故事来把学生吸引住, 也可以应用哲理名言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本节课讲的知识有深层次的认识。不管使用哪种方式,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有改变是最终的目。而且, 实践也证明, 让差异化教学使学生接受得更容易, 同时也更深刻。
二、把政治课堂时间给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 学生自己要主动去学习, 自己把握主动权, 而教师则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政治教师要知道, 让学生学到政治知识只是最基本的事情, 让学生掌握住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掌握课堂学习的时间, 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政治观点, 这样, 学生会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 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 自然就愿意去学习政治知识。
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政治教师应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修养以及价值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知识能正确判断对与错。初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之一, 大多初中生对自己的定位和人生发展都没有明确目标, 而政治知识则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 政治教师要充分发挥出此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政治教师不能只重视学习书本, 更要回归生活, 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场景, 这样, 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印象也更加深刻。众所周知, 所有的政治观点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假如我们只是注重理论教学, 会使政治知识更加抽象。相反, 我们如果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引出知识观点, 会使观点更真实, 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如讲“正确认识自我”时, 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引出政治观点, 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之后,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或者正确的政治知识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正能量的歌曲来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 如此一来, 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 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此外,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一些热点新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政治素材, 提高政治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有更多的直观体验
图片图像说明形象、生动, 能够更加直观地突出观点、说明问题。新的政治教材里加入了很多图片来说明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中的现象。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 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总结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如在讲到九年级教材中的“循环利用资源”时, 如果教师只说生态农业, 学生们根本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生态农业图”, 学生就可以在直观地看到资源再利用的同时产生保护环境的意愿:酒糟原来是废物, 却正好是鱼的饲料;鱼塘里的塘泥原本也是废物, 合理利用又能成为葡萄树的肥料……如此一来, 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 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 中学生一般对图画的兴趣比较浓厚, 所以, 教师充分利用插图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插图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政治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紧密, 教师要正确指引, 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 讲“正常情绪”这个课题时, 教师可以运用“哪些因素会影响情绪”“人的情绪不同时, 身体会有什么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这样一来, 政治与生物有了联系, 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 也会对生物知识有新的认识。
总之, 教师通过政治教学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教政治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要因材施教, 通过差异化教学让学生共同提升。此外,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让知识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初中阶段开设政治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整体素质, 让初中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初中生人格的完善。但是, 传统的政治教学很多时候是强迫学生去记忆, 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政治知识枯燥、抽象、难接受, 使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学生均衡全面发展, 已经是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根据政治课的特点, 从各个方面论述如何做好政治课程教学。
3.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探索 篇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首先要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而进行。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无一不知,但如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每位教师都能做的很好。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以后考试就考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从动地位,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不仅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不知泯灭了多少创新思维的火花。所以,我们应该彻底抛弃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去创新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在工作中,本人不断摸索、尝试,逐步形成一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那就是“一读二讲三讨论”的教学模式。
一读。就是学生先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现代人近一半的信息是人通过眼睛看而获得的。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视觉去感知教材内容,同时也会通过大脑去思考问题。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材内容大都不太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自己阅读后一般都能理解。当然,读也不能漫无目的的去读,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通过提要求,出示思考题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教材中的大部分问题,教学要求也就完成了大半。特别对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中学的教师,应该学会灵活使用阅读教学。
二讲。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教材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另外,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欠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达不到教材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还是很有必要的。
既然要讲,讲什么,怎么讲是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的。依据教育理论,教师应讲在学生的疑惑之处,讲在教材的重点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之处,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去思索哪些内容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二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去发现学生的疑惑之处,然后有的放矢地去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出现疑惑的原因是什么,要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切忌夸夸其谈而不得要领,这样必定是隔靴搔痒,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的过程,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要教师能讲的贴切,讲的生动,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所以,教师不必讳讲,需要多讲的也未必少讲,关键是看你如何讲,看你能否讲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样是蹙眉,西施表现出的是美丽,而东施给我们的却是丑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发。
三讨论。讨论法教学很多教师其实早就在用。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讨论法的使用却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讨论的问题设置机械,像是让学生从教材中去总结问答题的答案。再者就是时问题的设置与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或者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让学生无从下口。还有时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时教师不能及时引导,致使学生讨论的随意性太强。要使讨论真正要达到其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讨论题。首先讨论的问题应该有可讨论性 ,这就要求问题的设置既要符合教材教学的要求,还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可讨论性最重要的是设置的问题的答案必须多元化,有时还可能是问题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问题才有可讨论性,通过讨论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能力是我们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其次,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观察以及对学生的提问,去发现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能够从宏观上控制整个局面,就要适时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的讨论能够一直围绕讨论主题去进行。
再次,问题讨论的结果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能把教师所谓的正确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读二讲三讨论的模式也并非是机械的进行操作的,教师不可每课都是先让学生读,教师再讲,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对三种方法灵活运用,其顺序是可以随意使用的,有时在教学中也可以交叉使用。
以上就是我个人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实践证明,教学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教无定法,但教一定要得法,只要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4.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体悟教学 篇四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体悟教学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中学 小 罗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体悟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体验,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域的充实提高,在体悟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任务。教师要把体悟教学的理念贯串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这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在每个环节中围绕如何让学生能更真切地体验感知,更充分深入地反思感悟中去设计。只有做到环环紧扣,才能真正把体悟教学落到实处。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经验水平、心理状态、道德意识度、家庭环境及其他特殊因素等。关注学生的知识现实――重组整和。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政治学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贴近,让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已有知识构成,否则就会重复劳动,同时也会使学生失去对求知的兴趣,学生就会觉得政治课是枯燥无味的课。
2.把握不同学生的知识构成,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评价课堂的有效性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我想更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把自身潜在的可能创造力,转化为显性的现实的创造力,让政治课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更加的有趣、生动、有致。
3.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找到教学的突破点,展现亮点,理清教学流程。在抓住教学主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搜索整理资料,由于现在资料的来源十分广泛,在整理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原则:典型性、针对性、趣味性。
二、课堂教学阶段
1.呈现目标阶段:创设情景,激趣示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展示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体悟意识的重要手段。因为学生的体悟意识集中地反映其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即学习动力的大小。教师必须借助生动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需要,看成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创设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看录像、图片,故事引趣法,也可以是让学生表演小品。激趣示标即是通过内外动力的整体激发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专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经验和诸多研究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免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2.反馈质疑阶段:引发质疑,启发思维。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过程性需要的诱因。如何引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冲突,是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辩论,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探究。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疑质疑,深化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初读教材中问思,从理解教材知识的不同角度问思,从分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中问思,从模糊内容的比较中问思,围绕社会热点,疑点问思,自觉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本领,播下创造性的种子。同时,课堂中做到充分发挥设问的功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综合系统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此外,还要帮助纠正某些不良的思维定势,思维习惯,解放学生的思想。
3.参与讨论阶段:小组合作,加强交往。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构成的差异,导致学生个体的认知冲突各不相同,如何在某一问题形成共识,单靠教师的说教,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就一些重点的、热点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辩论与对话。在一系列的讨论、辩论与对话当中,教师的 讲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讲课了,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的参与和思考当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了信息的交流量。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将课堂上的单向反馈变为多向反馈,它为每位小组成员创设了均等的发表意见的条件,还增加了每位学生的发言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收集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讨论最大优势体现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交流,做出完整的、深刻的结论;合作的成功体验也常常产生在这里。在合作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交往、语言表达、协作合作),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4.点拨精讲阶段:及时释疑,精讲总结。成功的经验表明,思想政治课导入要简洁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沓偏题;结尾要精练,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嗦。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教材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所以,教师的讲解,一般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即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自由。问题的质与量和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层次,要在问题之间留有足够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少教师尽管用边讲边问的教学方法代替了满堂灌输,但由于问题设计不合理,反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有艺术地提出问题,甚至让学生提出较好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好问题。
三、课后巩固延伸
5.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篇五
西充县育英中学
黄先明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主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过去,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品德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1)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 的需要。老教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2)要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4)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教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副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有厌烦感。
(5)教师要保持快乐心态。只有教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教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充分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 素质教育效果。我针对学生厌学,浪费现象严重问题。我带学生去县城较近的一所学校,与学生交流,听课,让她们感受农村学生不容易,学习条件不好,生活环境艰苦仍然努力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回来后感受很深。
6.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 篇六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1.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对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缺乏生命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从而促进他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2.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但是,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如何回归生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真正卓有成效的研究还不多。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就具有了紧迫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明了政治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提到:“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政治学科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
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生活关切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从新课程的课程模块来看,新教材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都散发着生活气息。这本身就说明了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应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4.基于高中生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高中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学校的。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比如商品交易、消费品市场等。这些生活体验对他们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法替代的影响。这些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3)通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尝试构建以教研组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也是在理论上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4)新课标教材增加了大量与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展教学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为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改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政治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能关注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治教学新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校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在实践层面上,尝试了以生活化为主题教研组活动,促进教研组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政治教学策略研究社)的形成。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
国外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杜威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水平,真正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杜威在《哲学与教育》中就曾指出,教育应该被看作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社会来说是美好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正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于美国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为今后取得长足进步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七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教育”(Sciencefor all)的口号,其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培养科学家转向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大众教育,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中学在“教育人性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培养更为有效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的促动下,其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这些研究为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过教育实践,在对杜威教育学说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创立了
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论,并主持开展《“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该课题从时代高度和理论深度两个层面,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生命活力,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并提出了创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我国新基础教育的系列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研究。目前此项实践已在部分小学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洛社镇中心小学的历经3年研究课题‘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生活质量’,该课题的研究以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为切入口,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以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为研究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开展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以往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和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走出刻板、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指出: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并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课堂教学日益脱离现实生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郑教授提出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并认为在教学理念上需要从科学认识论转向生活认识论,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上需要从接受到体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渐渐引起了教育界同仁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例如,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温州市瓯海二高《新课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的课题研究,正处于研究阶段。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而具体到思想政治这一学科来说,其生活化教学的系统研究还非常不成熟,为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3.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探索生活化教学操作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即生活。5.探索现代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生活化。
6.通过“理论——实践”的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名优教师。
7.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新的学习观,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1)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3)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5.创编生活化的相关练习
(1)将生活中的典型内容融入教材,以实现教材的再生。(2)在学生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教材,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3)编制生活化的练习,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操作体系研究。实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即体现了“从生活到教学”和“再从教学到生活”的循环过程。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操作措施
l.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认真学习,并做好摘录。
(3)努力学习科研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认真分析现状。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3.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充分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把这些现象带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反思”为范式,开展以生活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文献资料、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知名教育报刊,权威出版物、电子杂志等,及时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研究动态,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他人和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案例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课堂观察法。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成果也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因此,必须运用到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首先,观察教师。我们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了哪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了哪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其次,观察学生。我们主要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效率是否有较的提高。
(三)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教学案例 3.课堂实录 4.课例光盘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月)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2.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研究准备。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3月)
1.进一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讨论展示活动。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去,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研究方案,继续做好研究工作。2.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3.撰写研究论文、教学案例 4.编制课堂实录、相关的教学光盘
(二)人员分工
1.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严建强 中学高级教师 政治组教研组长 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2.组长:徐晓芸 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 具体策划、指导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 3.副组长:郑萍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全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4.成员:徐晓芸、严建强、郑 萍、唐立强、田玉霞、冯晓娴、方冬梅、俞小萍、仰 虹、陈燕、张海燕、郭威
5.执笔:严建强、方冬梅、郭威 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教科研气氛比较浓厚。我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关的论文在杭州市、余杭区获奖,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如,《让政治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获杭州市政治学会论文三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一等奖;《高中政治新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一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二等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二等奖;《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三等奖等。3.学校重视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4.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马凤英:《课堂之清泉 生活之大海》
7.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七
一、情境的选择上要注意生活化、典型性、实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学生学的就是教材中的内容, 仿佛学生就是为教材而学。教材中举的例子多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东西, 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同时思想政治课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在情境材料的选择上应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社会问题, 选取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背景材料。
教学中我每堂课都会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一些材料, 设计一些问题或制作一些图表、模型来创设情景, 情景的精心创设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情景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并且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 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愿望,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 教师可以用这样一组画面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过生日送礼请客;同学之间攀比手机和电脑的品牌, 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衣服只要名牌等。这些现象在现代中学生中较为普遍, 让学生有话可说,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与时俱进,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比如教学“财政的内容”时, 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国庆60年的阅兵仪式, 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片等时政资料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财政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讲述关于财政的一系列知识就容易多了。
当然, 对情境的选择不能陷入误区, 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并非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 否则一节课下来就成了情境的堆积, 学生只是在眼花缭乱的情境中感受热闹, 无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改变创设情境的方式, 如果总是“陈词滥调”, 势必会让情境激趣的功能逐渐丧失。这也体现了教师必须注重实效,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关联性、思维度
新课程改革后常听人说, 新课程教学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这就涉及到怎样设置和生成有效的问题。我认为在情境问题的设置上要少而精, 主要注意三方面:启发性、关联性、思维度。
启发性就是指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依托情境材料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动脑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激发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入情入理, 生动活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联性是指所设问题不仅要与所给情境材料密切相关, 还要与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紧密关联,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递进关系, 层层深入。教师在依托情境材料进行问题设置时, 千万不能“深一脚浅一脚”,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要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到”。
所谓思维度, 就是所设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学中, 教师呈现的情境材料很有典型性, 但往往提不出有深度的、值得学生去思考的问题, 或者只是在一些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上打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有“问题意识”,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我曾听过的一堂高三复习课, 以2008年奥运会为切入口, 围绕着08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及其内涵为主线贯穿本堂复习课。在出示相关情境材料后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 运用经济相关知识, 结合上述材料, 说明主办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积极影响。 (2)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把人文奥运作为核心理念。 (3) 联系材料, 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 分析说明北京市政府的做法。 (4) 从公民角度看说明应该怎样参与奥运、奉献奥运。这四个问题涉及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几个方面内容, 问题具有广度和深度, 回答好这四个问题, 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三、活动的组织上要体现引导性、主体性、互动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人主宰课堂、独霸讲台, 让学生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模式。课堂上,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伴奏者, 而学生则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那么, 能否什么都让学生讲, 教师主动退到最次要的地位呢?实践证明, 那样的课堂氛围虽然很热闹,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但学生所学内容甚少, 知识凌乱、囫囵吞枣的现象比较严重, 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适当点拨, 提高学生参与情境的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三是引导学生扩大视野, 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四是帮助学生识别情境间关系。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对比、概括, 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 要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 让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求解———解决”的过程中, 变“被动”为“主动”, 变“灌输”为“发现”,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质疑、释疑、点拨”阶段, 可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固然是有利的一面。但分组竞赛的方法可能会过多地占用教师和学生的精力, 不断打断师生的教学思路, 甚至可能会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注意力转移到“为本组加分”的不必要的活动中, 本末倒置,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要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尽量浅显易懂, 让学生多思妙想, 入情入境。其次, 随机应变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来培养他们课堂中的创造思维, 使其具有回答问题的勇气, 学生一旦回答得不准确时, 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入知识点, 使其达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地给予反馈评价。如在教学“消费的类型”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钱货两清”和“贷款消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己举例,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客观上也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再次, 要缩小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课堂上, 教师、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习的参与意识, 这一点已在教学中得到了验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多到学生中间去,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次,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目光进行情感交流。目光传递的信息最为丰富, 使用也最多,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目光的使用技巧。另外, 还要注意目光所流露的情感要因人因时而异, 对有意违犯课堂纪律的学生应投以严肃的目光, 对认真学习或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应投以赞扬的目光, 对性格内向、羞于回答的学生应投以鼓励的目光, 对性格腼腆的学生则应避免较长时间的目光接触, 避免使他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 影响学习兴趣。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中, 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情况下, 培养兴趣, 激发求知欲, 对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情境教学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我们还要不断深入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 探索新的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课程, 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 向往崇高, 探索未来的热情。
摘要:情境教学法强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为出发点, 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运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分别从情境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活动的组织等几方面阐述了笔者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的探索与实践。
8.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探索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 活动课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1 活动课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活动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觉这门课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活动课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活动课的开展需要学生集体参加,分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再次,有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活动课的开展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最后,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活动课的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的条件。
2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2.1 对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教师和家长的印象里,活动课就是放松课,学生在活动课中很难真正学习到知识,活动课只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认为开展活动课会减少理论课的时间,因此教师会在潜意识里减少活动课的课时量,在开展活动课时,教师往往怀着应付的心态,不能真正完成活动课的教学任务,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家长则认为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会在以后的成长中得到锻炼,没必要专门进行活动训练,因此不支持学生在活动课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学校和家长对活动课的不重视,导致活动课的质量无法保证。
2.2 活动课的时间没有保证
新课程标准重视活动课的开展,因而在教材的编纂中活动课的课时安排较多,教师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上都是采用直接讲述的授课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开展还不是很熟悉,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上都不能很好的规划。教师一般都想先把理论知识讲完,再用剩下的时间开展活动课,但长久以来教师的课程安排和授课模式都已经形成,理论知识的讲授正好是一课时的时间,基本没有时间再进行活动课,使得活动课的展开没有时间的保证,能不能开展活动课,开展怎样质量的活动课,完全取决于理论知识传授的时间,活动课处于被动地位。
2.3 教学方法单一
活动课的教学过程往往分为三步,首先教师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用一些事例加以论证,最后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开始自己看下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旦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就会变得茫然无措,教师又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使得活动课效率低下。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干什么的都有,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2.4 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
思想政治活动课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对重大事件和信息的敏锐度,还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活动课上,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教师以前都是按照教案上的内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固有的知识很久没有得到更新。思想政治课又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教师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3 如何开展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
3.1 思想上重视起来
思想上的重视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前提。学校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广大师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师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意义,让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活动中来,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活动课高效地开展。
3.2 展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点在于围绕课程内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全体参与,教师要适时的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培养了能力,学到了知识。比如在学习台湾问题时,教师把台湾与祖国分离的历史讲授给大家,让学生明白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再引用一些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思念之类的文章,让学生拥有台湾回归祖国的迫切愿望。教师再分析阻碍台灣回归大陆的因素,以及国家团结的重要性,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3.3 活动课的开展要结合现实
思想政治课有我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容,是国家制度的体现,也包含了每个国家公民都应该知道的知识。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开展要与现实紧紧相连,脱离了现实的政治就不叫政治了。教师应该关注和搜集社会热点、重大方针决策的信息,在开展活动课时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国家政策和道德责任就在身边,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3.4 建立思想政治活动课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虽然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方面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建立思想政治活动课的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活动课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总成绩中来,对于引起师生的重视,鞭策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思想政治活动课的评价形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用成绩单说话的方式,而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课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课后的进步,合理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做出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还是有重大的价值的。教师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积极采用各种方式,保证思想政治活动课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蓬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11(31).
[2] 尹万国.思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 现代教育科学, 2011(10).
[3] 袁春明.新形势下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 现代教育,2011(08) ,
[4] 常县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1(30).
[5] 华凌志.中学政治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失误与调适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8).
9.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本年度的教育教学,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中,我加深了一些认识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握时代脉搏,使思想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认为时事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 “化”时政知识于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2.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①辩论赛。
②专题讨论。
③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
④社会调查。
⑤开辟“时事论坛”
3.质疑导思激活思维。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10.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 篇十
摘要:冷漠、自闭、暴躁、易怒等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代中学生中相当突出,在思想政治课中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情绪
人际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
人类跨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竞争普遍激烈,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而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在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中学生当中尤为严重。有关心理学专家曾对全国近300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有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有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有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有67.2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因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它反映一个人的心境,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态度,一个人的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一个人经常保持愉快而乐观的情绪时,他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则对世界充满了厌恶、悲观和挫折感。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班内、校内竞争,使他们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又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中学生的情绪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很容易出格或失常,甚至形成孤僻、落落寡欢,讨厌自己的性格。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是一则教学案例:“我们在一个班上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乐于助人,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星期五下午没有其它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这是政治课上老师在初一年级的一个班上宣读着学生“相明”给同学“映映”的“情书”,这不是老师在公布自己学生的情书,而是一个教学例子。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映映将信交给老师,并不再理相明,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映映?”“假如映映接受相明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老师适当地加以点拨,老师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当人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一个处于青春期学生中的敏感话题,在老师营造的自然、轻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也许这难以启齿的早恋正困扰着、折磨着某个同学。通过这节课,他或她也许会豁然开朗,心情就象雨后彩虹般灿烂。这种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这时,恰当地诱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活动,强化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总之,政治课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努力消除紧张感、顾虑心、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让轻松愉快伴随着自己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大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不可一世,小霸王式的大有人在,社会单亲家庭的骤然增加,封闭、排他甚至孤僻的也大有人在,种种原因,使得许多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初一《思想政治》第二册,整册内容其实就是讲学生如何交往的问题,作为老师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中陶冶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评述,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每课课后又都设有“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栏目,如第一课《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中就有这么一题“开展一次我为同桌找优点的活动。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同桌的闪光点,并把它们认真记录下来”,通过这么一个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同桌关系、同学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比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了。
三、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有变化快、发展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现实光怪陆离,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学生懂得取舍,学会适应,比如,电脑的普及,网吧的出现,手机的流行等等,或多或少冲击了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能听到学生或班主任老师说,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或无精无采是由于整夜玩游戏,一到电脑课,学生便欢呼雀跃,上课时,只要一涉及电脑或网吧的话题,则众学生都眼睛发亮,注意力200%集中,而家长、老师们则畏网如虎,谈网色变。如何使学生用好电脑这把双刃剑呢?在政治课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搜集的有关使用电脑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懂得取舍,然后由老师概括,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及如何趋利避害,使学生对电脑、对网吧,有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自强不息,显示出其生命的价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但其他学科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让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能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丽的世界。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刘君昌
(邮编:266617)
11.探索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新意 篇十一
他们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学好职业道德课,教师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于设计问题,善于铺设情境,并能够将美妙动听的音乐或者诗歌等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对每一节课产生新的兴趣,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一、导入课要有新意
课堂导语的精彩与否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和关键。艺术性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引入瑰丽无比的知识世界,教师在导入课时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例如在讲第二章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了谁》,用这首歌特有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把全班学生带到风雨交加,险情危急的抗洪抢险阵地上,让学生有如亲自在第一抢险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们带给我们的感动: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为了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个人财产,他们顶着风,冒着雨,不怕苦,不怕累,置个人生命于不顾,甚至不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令人荡气回肠的乐曲声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听完音乐,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勇敢、坚强、无惧无畏的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指战员,他们究竟是为了谁?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趁机延伸发问:那么像社会其他职业或者行业的人,如教师、医生、营业员他们又是为了谁?学生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来谈,认为他们都是为了人民。从而引出“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在学习“为人民服务”这一精神时不再感到抽象、空洞和难于理解,而且对培养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课堂内容衔接要有新意
每堂课所讲的内容都不止是一个,在每个内容的衔接上我努力做到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情境育人。
例如在讲集体主义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时,我首先提出了两个小问题:
一、当我们看到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之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当我们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屠杀中国同胞的纪录片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当时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表示他们对北京2008年奥运的成功举办深感振奋、激动和自豪,对外敌入侵感到愤怒、深恶痛绝,并立志努力读书,发奋学习,振兴祖国,为人民服务,勿忘国耻。那么这种爱与恨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学生言行中的具体化,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的体验,还能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三、选材要有新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兴趣,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就要结合教材及时选择社会热点、焦点以及生活热点等有价值、有趣味的题材以及关键的数据来充实课堂教学,以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和知识内容的生活化。
例如在讲第一章专业课设置与国家产业分类相适应时,我先讲了三个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各占的比重。在学生热烈的争论中,我写出了1978年、1998年、2005年的调查统计数据。
学生惊异于三个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趁热打铁,我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不是发展到36%就满足了?这样学生就把范围扩展到国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亟待发展,而目前确实也在发展,并且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由此学生认识到第三产业将成为新兴行业,并为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职业舞台,而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也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才有办学活力。
再如,在讲第一章“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将得到发展”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一些有关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方面的资料。通过讲解这些教材,既能让学生感到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性,又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求的兴趣,深化对学生科技意识的教育。
12.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 篇十二
一、情景模拟式教学的内涵
情景模拟式教学, 是指通过学生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 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其典型特征是以接近现实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为场景, 学生主动参与工作角色。
二、情景模拟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情景模拟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借助各种资源,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 自己逐渐建构、生成的。通过情景模拟式教学,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模拟中, 实现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 达到知识的生成和构建。 (2)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勒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行为是三元 (三向) 交互作用形成理论。行为 (学习活动) 一定要由个体产生, 即个体发出学习行为。学习活动与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会影响个体的发展, 习得的学习行为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 使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变;个体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在后面谈及。在学习行为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环境因素始终是渗透其中的, 三者处于三向交互的状态。
2、情景模拟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 在情景模拟式教学中, 由于教学环境与过程比较接近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创设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模拟现场, 让学生置身于人大会现场, 身临其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 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例如:通过创设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模拟现场, 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 有学生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 有学生担任国务院总理, 有学生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其他学生都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真正让学生在模拟中去体验人大的性质、职权及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等内容, 切实达到知识的生成和构建。 (3) 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 形成质疑, 不断创新, 激发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创设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模拟现场, 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 其中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分别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工作报告, 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什么其他国家机关要向人大做工作报告呢?通过不断探索, 让学生了解了全国人大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其他国家机关有他产生, 对它负责, 并受它监督。
三、情景模拟式教学的实施
1、课前组织准备
(1) 课例选择。教师选择情景模拟案例的时候要紧扣教学内容, 注意贴近学生实际, 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模拟性。选择的案例不能太简单, 否则不能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也不能太复杂,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 场景设置。案例选好后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适宜的场景。场景的设置要符合教学实际需要, 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 而且尽可能地逼真。各个场景要有内在联系, 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3) 角色分工。根据情景模拟需要, 把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个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 (4) 场景观摩。对一些场景的程序和内容, 学生基本没有认知, 所以需要让学生提前观看录像, 以便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个初步认识。
2、课中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情景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之间高效研讨、充分交流、默契配合, 需要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发挥潜在影响力。
(1) 学生做好演员
在模拟教学中, 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仿真演练,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根据自己的创造力自排自演。在这一环节, 学生既要围绕特定情境思考、研讨、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又要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和较好的口才表达能力。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获得某些经历和感悟。
(2) 教师做好导演。
1) 诱导。教师要具有亲和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循循善诱,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激疑、激问、激思。
2) 掌控。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过程中要始终掌控全局, 妥善安排和控制时间, 使模拟的整个过程紧凑而有序。
3) 应变。情景模拟教学中,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使教学过程难以预测, 教师需要对一些突发情况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妥善处理和引导。
3、课后点评总结
(1) 学生自评。学生要进行自我评析, 分析自己在模拟中哪些做得不够, 是什么原因。 (2) 学生互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学生角色的表现进行评价, 互相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更深刻的的认识, 进而进行反思, 可以有效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总评。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肯定其优点, 指出存在的问题, 找到改进的措施。 (4) 教师自评。教师还要对整个情景模拟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模拟案例, 如何更好地安排模拟程序, 如何更好地控制模拟过程, 为以后的模拟教学积累经验。
总之, 运用情境模拟式教学, 能将直观教学, 启发式教学, 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更能使学生有一种“课在我心中, 我在课中游”的真实体验, 从而达到我们追求的“人在课中, 课在人中;人如其课, 课如其人;人即是课, 课即是人。”课堂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桂梓:《浅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年第3期。
13.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 篇十三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篇1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要反省、反思。反思课堂、反思学生。因为反思是一种促使自己进步的方法。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能有效地掌握自己在课堂上的好与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我今年任教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现就自己的一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有效之处:
1、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课前备课充分,多渠道收集资料等。
3、结合每堂课内容创设情境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以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上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达到教学相长。
5、根据课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实用的教学常规,能让每堂课有效地开展下去。及时进行单元测试、评卷、讲评。
6、经常听课,吸取同行精华,补自己不足。
7、因为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由于他们身心的变化,容易出现不同状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不堪设想。所以我要求学生写课后笔记或日记,从而了解他们,并对一些特殊学生进行单独谈话,使其能走出青春期的困惑,能正确把握好自己的青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8、八年级这一阶段也是初中生提高能力和培养意识的重要阶段。除了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外,要求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遵守规则,履行义务等自觉意识。
二、不足之处:
1、政治学科涉及的内容广而多,又贴近生活,要给学生的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地学生和充电。
2、有时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没有及时了解学生,没有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3、在差生的转化方面还做得不够,给他们的关心和关爱不够。
4、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还有不少学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经常有违规违纪的现象发生,在这方面作为政治教师还有待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每堂课都有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我将不断地反思和学习,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使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篇2
老实说,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依然 “新瓶装旧酒”,高呼“素质教育”、“新课改”,骨子里实践中仍奉行“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喊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是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真实写照.以下是自己在本学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诚请不吝指导。
一、目标明晰,展示具体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二、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
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三、自觉主动,事半功倍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对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要在上课前,学生应预习课文,划出所谓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这一过程十分关键,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又是一个个个体,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课上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二要在上课后,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留置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三是要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要自觉主动提出,将问题当堂解决,不留死角;四要在解决所有疑难后,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有必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思考,找出自己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纠偏补错,及时复习,融会贯通。
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
教师在展示目标以后,先要让学生通过层次目标,找出问题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类总结次目标、中目标、总目标答案,脉络清楚;三要综合分析整个问题,形成对总目标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五、合作探究,拓展升华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
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
六、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篇3
上期,政治教研组开展了听课活动,我指教了初一政治《学习—成才的阶梯》这一课,现在我就对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来反思一下教学情况。
一、在备课方面。我一直严格认真地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仔细教参,认真钻研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分析学生的实际(包括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做到在组织教学时胸有成竹。
二、在课堂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同时也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实际,采取读、讲、练、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这节课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上存在着以下不足:
1、分组简单机械
我所分的小组是按前后桌8个人一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2、讨论流于形式,过于简单
讨论流于形式过于简单是目前小组合作教学较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
讨论变成“闲聊”。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往往满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讨论内容很多与问题无关。
3、教师缺乏理性点拨。
如我在执教教学课本50页材料以后问学生你读过那些好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一内容时,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
4、学生参与不均
凡是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回答的现象多。我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我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重难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尽可能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或现实生活问题,回顾这这节课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值得我进行深刻地反思。
14.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 篇十四
浅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索
文/刘仕红
摘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于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实效性;人性化;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人性的完善和价值的提升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更好地发展人生和认识社会,以实现自我的价值是有重要意义的。然而当前的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形式过于单调、不够人性化、学生的参与性不够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促进他们全面、个性的发展,笔者就自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和见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更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指南。一些教育者以高考的标准来讲解思想政治教材,甚至以学生的成绩及在校表现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标准,不仅造成了思想教育的片面化,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知行分离。还有一些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就教材仅有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切身实际情况,未做到灵活应用教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以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脱离,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过程中人性化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即将人性的要求贯彻到教学理论、目的、手段以及途径中,以形成培养个性人格的教育模式。然而现实教学中往往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教育成果,而这种标准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养成。再者教学模式的单一往往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马克思说:“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笔者认为影响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门课程,而不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精神指导,往往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或者是学习能力与思想道德的严重不一。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对当今社会认知集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品德教育,而不在于智力教育!然而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不大,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高考的需要。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而不是一味单一地灌输思想道德标准。
1.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性
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和概念论述,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安排的,内容上往往是千篇 一律的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敬老爱幼等,对于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如,早恋、职业选择等关注度不够。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脱节,非但不能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不紧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例如,体现现代公民素质的`基本内容,如,金钱观念、效益观念、创新意识等没有在思想政治教材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内容的滞后,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及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在实际教学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就学生切身问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改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的认识,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活跃起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
古希腊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教学方式能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现在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用简单的事例,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通常只是单一的说教形式。如果能变被动为主动,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便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索。例如,笔者在教学“信用工具和外汇”一节时,由于教材内容与学生脱节,若照搬教材,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笔者鼓励学生课前做一定实例资料收集,课堂上采用演讲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共同讨论,这样既深入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高中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成长过程的人格形成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当前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应该做到内容上与时俱进,方法上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推荐阅读: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故事07-08
也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10-11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11-22
初中七年级思想政治教学计划12-2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工作总结12-21
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创新01-11
初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思想”的运用07-04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10-2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07-18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毕业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