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论文

2024-12-08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论文(共10篇)(共10篇)

1.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论文 篇一

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构成与规划设计和内涝综合防治设计

摘要:本文对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的构成与规划进行了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城市内涝综合防治的设计。我国城市小排水系统组成通常包括调节池、雨水管渠、排水泵站等传统设施等;大排水系统组成通常包括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表通道、调蓄设施、地面的安全泛洪区域等。在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借助GIS系统和模型,评估不同条件下降雨洪涝,确定洪涝风险严重的区域,并提出内涝综合防治设计,包括构建渗蓄排治用一体化的综合排涝系统、创新设计方法、排涝水量标准的提升、排涝水质标准的控制。最后选择山西某县区位及排水特征为案例,简要对其大小排水系统的构成、规划设计、内涝综合防治的要点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排水系统;内涝;规划设计;防治设计;给排水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B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logging in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and planning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 in China are studie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waterlogging in China is put forward.Our country city small drainage system which usually includes regulation pool, rainwater drainage pipe, the drainage pumping station and other traditional facilities;large drainage system composed of large underground facilities, usually including the surface discharge channel, storage facilities, ground safe flood area etc..In city planning, mus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topography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using GIS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rainfall and flood, determine the flood risk serious area, and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f waterlogging control design,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ith infiltration row and drainage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to enhance the drainage water quantity standard and drainage water quality standards.The final choice of Shanxi County location and drainage features as an example, briefly the size of drainage system stru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logging points and effect analysis.Key words: drainage system;waterlogging;planning and design;control design;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1引言

近年来,河道行泄能力因城市建设占用行泄通道而持续降低,导致雨水调蓄能力不断减

[1-3]弱,严重破坏了水循环系统,使地表径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另外,由于原有管网规划设计标准偏低、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建设机制不协调等原因,城市积水严重、内涝频发,使得交通瘫痪,造成惨重的损失,极大的影响了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转[4]。在2016年的内涝统计事件中,比较突出的城市有重庆、广州、南昌、北京等地,由于暴雨后积水严重,导致发生内涝,造成交通瘫痪。城市内涝防治工程非常复杂,涉及的管理部门也比较复杂[6-8]。

与传统排水规划相比,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可将原有的内涝、排水风险评估提高,同时也能提高小排水系统、大排水系统、低影响的开发新方法、理念和技术,提出控制径流污染的要求[9]。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新技术、理念、要求加大了综合规划的难度。而且,由于相关规范标准比较滞后,部分城市缺乏长期积累的基础数据和工程实践经验等原因,增加了规划编制的困难,对规划质量造成影响[10]。本文对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的构成与规划进行了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城市内涝综合防治的设计。2 大小排水组成分析 2.1 小排水组成分析

小排水系统通常指的是传统的管道排水系统,主要设施由雨水管渠、调节池、排水泵站等,小排水系统主要排放重现期为1-10年范围暴雨。在内涝控制系统中,小排水系统实质上本身就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内涝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和重视。在小排水系统中,结合LID等源头的控制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到,有时甚至可替代源头。英国建筑行业将SUDS中的源头控制措施划分到小排水系统中。

小排水系统目前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在不同国家,规定的传统雨水管道设计标准的存在一定差异,如在美国ASCE雨水系统设计标准中,根据用地类型的不同,对于设计重现期来说,规定小排水系统为2-10年;我国的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特别重要地区通常为10年以上,重要地区通常为为3-5年,一般地区的设计重现期通常为1-3年。在进行不同国家排水管道设计标准的比较时,对于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而言,欧美国家多采用年最大值法,我国普遍采用年多个样法。2.2 大排水组成分析

大排水系统的组成包括蓄水部分和排水部分,其中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表通道、调蓄设施、地面的安全泛洪区域等为蓄水和排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图1为大排水系统组成。该套蓄排系统的目的主要为了预防出现极端天气特大暴雨或暴雨时,应对超过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超标状况。排水主要是指具备排水功能的开放沟渠、道路等地表径流通道;蓄水主要是指深层调蓄隧道、大型调蓄池、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地面多功能调蓄等。

大排水系统排水蓄水道路地表沟渠......调蓄池调蓄隧道多功能调蓄设施天然水体......图1 大排水系统组成

Fig1 Composition of the drainage system 在措施本质上,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区别不大,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设计标准、具体形式、针对目标有所差异,图2为大排水系统与小排水系统的关系。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形成一个整体,两者存在相互作用和衔接,具有较高的排水防涝标准,发达国家的校核通常按100年一遇的暴雨进行。

地面/地下调蓄大排水系统流量地表排除流量小排水系统传统管道排水系统流量

图2 大排水系统与小排水系统的关系

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drainage system and small drainage system

对于大排水系统而言,当地表径流通道是工程师特意设计时,将其称作设计通道;当地表径流通道是因地形条件自然形成时,将其称作非设计通道或默认通道。对于设计通道而言,为确保地表通道排水能安全利用,要规定径流的深度和流速。为减小对交通的影响,英国规定的地表排水径流深度比0.2 m要小;同时规定径流流速和深度的乘积比0.5 m2/s要小,这主要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为确保非设计通道安全,校核也应按标准进行,图3为城市内涝灾害。

图 3 城市内涝灾害

Fig 3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s 3 城市大小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大小排水系统的规划,根据传统开发土地的模式,在前期规划过程中,若未考虑利用和保护自然条件,未进行风险评估,这会破坏原有地貌、水系、行洪通道、植被和滞蓄洪区等,这样发生洪涝的风险、防治难度就增加了。在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借助GIS系统和模型,评估不同条件下降雨洪涝,确定洪涝风险严重的区域,在洪涝风险较小区域进行开发,保留主要的蓄滞洪区和径流通道,在规划设计大排水系统时,提供实施所需的基础和依据,在进行城市内部小排水系统的设计时,要与大排水系统等措施相结合,提高城市防洪涝的整体标准。对于当前已建的大量城区,应对其河湖水系受纳能力、排水设施、地表滞蓄、排水能力、径流途径、洪涝泛滥区域和严重程度等进行科学分析,给小排水系统的提标改造和大排水系统的构建和决策提供依据。

城市排水体系主要包括陆域和水系两部分,其中城市涝水出路和排水出路由河道水系提供,该出路是保证大区域、长历时、高重现期暴雨情况下,接纳和排除陆域防涝系统及城市管网排放的雨水。对于城市内涝防治而言,不能就就管道论管道,排水论排水,内涝防治不是孤立的。城市排水系统包括连接所有沟渠、雨水口、地下管线管网、洼地、泵站系统,保证1-5年的低重现期是其主要功能。通过城市防涝系统,可将超过排水管网能力的10-50年的高重现期蓄存或排除。通过将两个系统进行结合,可快速暴雨径流进行收集和转输,确证城市不发生内涝灾害。图4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流程图,在传统的排水管网、河道水系基础上,增加低影响开发系统、地块漫流系统、涝水泄流系统、地表滞蓄系统、地下调蓄池系统、大口径地下管涵系统等,对高重现期降雨事件进行共同应对。

城市内涝区划基础资料调查设计标准确定雨涝管理策略管网系统初算否系统是否满足标准是设计方案比选系统标准复核最终设计方案防涝系统核算 图4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流程

Fig 4 City drainag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4实例分析

4.1山西某县区位排水特征

山西某县位于该省中西部,境内主要的河流有惠济河、柳根河、青沙河和护城河,具有良好的排水防涝条件。为充分发挥水系资源优势,减少主干排水管渠和泵站的建设规模,利用调蓄设施进行调蓄。该县年降水量为440mm,雨水管区覆盖率为84%。该老城区为合流管,管网覆盖率为69%。4.2 径流控制体系

内涝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径流控制体系,这就颠覆了传统排水系统以排为主的控制策略,转化为排、蓄、渗的现代排水系统。在老城区,对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利用,屋面雨水在经收集后,地下水的补充通过回灌、渗透等措施实现。对道路进行LID化改造,改造积水路段。以现有道路断面形式、路面坡向、周边空间条件为基础,进行道路LID化设计和改造,通过渗水盲管和溢流井,超量雨水和下渗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线。4.3 小排水系统

传统管道系统为小排水系统,本案例的小排水系统不是将管网重现期盲目的提高,而是控制径流系数,评估排水管网重现期,确保管网可达到2年-3年的重现期。在规划区内,其地形平坦。在竖向,确保规划道路一定排水坡度,尽量避免凹点。建设中不要随意削减和填埋现状水面和坑洼地,防止内涝发生。雨水出水口的标高要比河道多年平均水位高,确保顺利排出雨水。4.4 大排水系统 4.4.1排涝的分区

规划区地形图采用Arc GIS软件进行处理,完成地表水文模型的建立,通过Arc GIS分析规划区的盆域。得出结论是青沙河、柳根河、惠济河为自然涝水行泄通道,给城市排涝水提提供自然渠道;需增加护城河水系和局部区域的排涝通道。4.4.2 涝水行泄通道

将模拟的径流路径与实际场地真实径流进行对比,模拟图中存在径流线路,现有场地却未能形成真实径流,这表明可能存在内涝。通过规划开挖渠道防治内涝。在青沙河西部区域,当雨水超过管网设计标准时,将汇流于最西侧道路,因此远期规划为建设排涝暗渠。在柳根河北部区域,地形复杂,在雨水超出管网标准时将在中部道路进行汇流,此路段需要预留涝水行泄通道。在惠济河南部当雨水超标时无处排放,次路段需要建设暗渠,同时对此道路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涝水行泄通道。5 内涝综合防治设计 5.1雨水调蓄设施

5.1.1 构建综合排涝系统

国内外关于城市排涝新兴理念较多,如美国的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模式,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等,国内有代表性是车伍提出利用体系与综合模式控制雨水。城市排涝系统要考虑内涝防治、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利用等,采用渗、蓄、排、治于一体构建综合排涝系统,全面解决城市排涝面临的水涝等问题。城市综合排涝系统由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常规排水管网系统、雨水促渗系统、径流污染治理系统组成,综合排涝设施包括排水管网、提升泵站、下渗功能的低势绿地、植草沟、明渠、深隧、排水、雨水塘、湿地等,城市综合排涝系统见图5。

综合排涝系统源头促渗和雨水利用系统排水管网和泵站系统城市内涝系统径流污染治理系统调蓄设施大型调蓄池多功能调蓄池排涝通道大型排水深隧滞蓄涝区绿化缓冲带雨水塘低势绿地绿色屋顶植草沟其他湖泊明渠道路湿地其他

图5 城市综合排涝系统

Fig 5 Integrated urban drainage system 5.1.2 创新设计方法

根据国内外实践,对于计算机模拟技术要大力进行推广。排涝系统设计的排水模型是一种有效辅助手段,能有效弥补现有推理公式法的不足。排水模型可对连续降雨产生的暴雨径流进行动态模拟,可解决城市排水的水质、水量问题;可对城市水文循环进行仿真模拟,从而可预判城市渍水区域,实现城市渍涝在线分析、实时监控。5.2 提升排涝水量标准

在发达国家,暴雨重现期一般标准是2-5年,如在美国居住区,暴雨重现期通常为10年;同时对于城区内涝,有明确的防治标准。我国为在排涝标准上与发达接轨,通过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于新建地区,将暴雨强度重现期从原来0.5-3年提高到现在的2-5年,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区,最高可达10年,同时将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提高,规定内涝防治标准为20-100年重现期。在已建区开始逐步对排涝设施实施改造,从而将暴雨排放能力、城市排涝能力、内涝防治能力提高。

确定老涝主通道划分子集水区自起始端子集水区开始计算计算总流量与涝水量官网计算成果泄流通道水力计算与校核是地表径流能否接受是结束否泄流通道优化滞蓄设施计算 图6 防涝系统规划设计流程

Fig 6 Flood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图6为城市防涝系统规划设计流程,结合地形、水系走向、道路走向、坡度、道路等级等情况,规划超标的雨水地表径流主通道,包括出路、路径、走向等;划分防涝系统子集水区,确定子集水区面积、径流系数、集水时间等;通过排水管网,确定各子集水区可排放的设计流量Qg;设计涝水计算,即设计超过排水管网能力的重现期水量。各子集水区设计的重现期下径流量QD和管网排放流量Qg的差值等于涝水流量QL,即QLQD-Qg;峰值流量通过计算可获取,计算涝水泄流通道的水力、水深、宽度、流速等;积水时间根据涝水过程线进行确定。判断各指标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对于未达到标准的地表径流,采取的措施有:提高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调整泄流通道走向,加其坡度,加大过水断面宽度;提高建防汛地块标高;开辟第二泄流通道;新建雨水滞蓄设施。降雨滞蓄设施超标准时,可采用低势水体、低势体育场、地下调蓄管涵、地下调蓄池、低势广场等。及时将超标的涝水引排到滞蓄设施。5.3控制排涝水质标准

控制径流污染是排涝水质控制标准的目的,发达国家通常的控制指标采用的是径流中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和年径流量系数。我国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提出只控制年径流量的系数,当地区进行整体改建时,径流量不能大于原有径流量,具体量化指标未提出;该规范对径流中污染物削减量未提出具体控制要求,因此建议各城市应与当地经济条件相结合,将水环境完善,并进一步细化水质控制指标。6结语

本文研究了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的构成与规划,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城市内涝综合防治的设计。我国城市小排水系统组成通常包括调节池、雨水管渠、排水泵站等传统设施等;大排水系统组成通常包括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表通道、调蓄设施、地面的安全泛洪区域等。在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借助GIS系统和模型,评估不同条件下降雨洪涝,确定洪涝风险严重的区域,并提出内涝综合防治设计,包括构建渗蓄排治用一体化的综合排涝系统、创新设计方法、排涝水量标准的提升、排涝水质标准的控制。最后选择山西某县区位及排水特征为案例,简要对其大小排水系统的构成、规划设计、内涝综合防治的要点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7参考文献

[1]徐连军,张善发,朱砂砾,等.城市陆域排水防涝体系构建方法与技术关键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19):141-146.[2]车伍,杨正,赵杨,等.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16):13-20.[3]任毅,周倩倩,李冬梅,等.呼和浩特市大排水系统的构建规划与评估研究[J],人民珠江,2015,4:25-29.[4]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2013,2:45-50.[5]车伍,马震,王思思,等.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2):8-12.[6]张辰.我国城镇内涝防治:由理念到标准体系建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11:2-5.[7]张景奇,娄成武.城市治理视野下我国大城市内涝防治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4):31-40.[8]张景奇,孙蕊,孙萍.美国岸边社区精明增长的防洪之策-以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布雷海湾为例[J],城市问题, 2013,(3):86-90.[9]车伍,武彦杰,杨正,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13-19.[10]康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20):51-54.

2.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论文 篇二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列世界第110位, 而且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 开发利用难度大, 致使许多地区与城市严重缺水。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以及城市需水量快速增加和水污染的加剧, 导致我国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着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当前, 相当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 城市缺水范围不断扩大, 缺水程度日趋严重。

如今, 将中水系统纳入城市给排水系统, 统一规划与管理, 已成为城市供水系统建设发展的新内容。这样不仅能合理分配、节省并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 缓解水资源危机, 科学地保护城市水环境, 而且使供水系统布局合理化, 以提高供水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 自来水、污水、中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城市自来水、污水、中水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其具体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水源地取得的原水, 经自来水厂按照用户对水质的要求进行处理后通过输配水管道将自来水供给用户, 经用户使用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形成的污水则通过下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 经过处理后, 一部分排入排污河, 另一部分经深度处理后转换为中水, 返回用户再次被利用。因此, 将中水系统纳入城市自来水、排水系统进行综合优化之时, 深入地分析了解城市自来水、污水、中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摸清其水量水质的供需及转换情况, 从而对水的开发、供给、使用、处理和排放等各环节作出统筹的安排和决策。

2 中水系统纳入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关键步骤

2.1 合理布局

城市中水系统的布局一般是以集中处理回用为主, 分散处理回用为辅。分散处理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指建筑中水, 如城市中的大型建筑物 (办公大楼、高层建筑、宾馆、大型游乐场所等) 生活污水自成系统, 分散独立处理后循环回用于原建筑物作为杂用水使用;二是指小区中水, 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地区 (居住小区、机关大楼、学校等) 的建筑群内建立分散处理设施, 中水水源取自各建筑物排放的污水, 处理成中水再分配给这个范围内的建筑物使用。

分散处理的优点是就地收集、处理、回用,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微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膜技术的不断发展, 成本的持续下降, 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装置化、小型化, 使污水分散处理回用得以很好的实现从而可以用于冲洗厕所, 浇洒绿化和道路等。与集中回用相比, 分散处理可节省大量输送管道建设费用, 但中水回用量小、范围狭、管理分散, 运行操作难于规范化, 而且也增加了污水处理设施和回用设施的投入。

集中处理一般是指城市污水再生回用, 即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内或附近建设深度处理设施, 利用城市污水厂的二级出水作为中水水源, 经深度处理达到中水标准后, 再供给某个区域的建筑、住宅或工厂。它的优点是集中处理水量大, 回用面广, 特别适合于回用水量大的工业用水。

因此, 从经济与管理角度来说, 集中处理比分散处理更有利于污水处理后回用。但是在有条件的地方, 适当发展一些分散回用的试点是切实可行的。

2.2 水质转换

污水一般包括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两类, 其不但水量大, 水质也较为复杂, 随各种污水的混合比例和工业废水中污染物质的特征不同而异。

当采用分散处理, 即建筑物和小区中水回用时, 其中水的原水水源可以选用建筑物和小区内杂排水和生活污水、附近的市政污水、雨水、海水等等。当采用集中处理, 即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时, 主要是将城市污水厂的二级出水再经深度处理后回用。

然后, 经深度处理后可以再次被利用, 但回用于不同的目的时, 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处理, 使回用水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 如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工业用水水质标准、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等, 并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对污水采取相应的处理流程。

从物质角度来看,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用是污水回用的前提。目前全国建设了大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同时, 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已经先后开始实施了三河三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这从客观上为我国开始实施污水回用的战略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

从技术角度来看, 我国为了加强污水再生与回用, 从"六五"期间就开始研究污水回用技术。之后, 污水资源化研究相继列入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 (攻关) 计划, 其间有40余个单位的几千名科技工作者投入攻关研究中。经过近20年的技术储备和示范工程引导, 目前我国的污水回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上, 新的处理技术也不断涌现。

从实践角度来看, 污水回用在北京、大连、天津等城市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

3 中水回用领域

经适当的深度处理后, 可返回到城市水质要求较低的用户上, 替换出等量的自来水, 来减轻城市新鲜水的取用量, 减轻城市供水量的压力负担, 缓解供需矛盾, 其主要可以回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回用于农业灌溉, 既能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用水, 解决缺水问题, 这对缺水地区来说意义颇为重大。

同时又能利用污水的肥效 (城市污水中含氮、磷、有机物等) , 使之成为农业作物的营养物质, 有利于农作物吸收生长;还可以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然净化功能减轻污染。此外, 农业用水量比工业和市政大, 易于形成规模效益。

3.2 回用于工业用水, 特别是工业用水中的循环冷却水, 以缓解工业用水的紧缺。

工业用水占城市供水量的80%左右, 而循环冷却水又占工业用水的70~80%甚至更多。一般来说, 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水质均能达到冷却水水质要求, 因此工业用水中的冷却水是城市污水回用的大户和主要对象, 其回用的特点是水量大又集中。此外, 还可用于工业低质用水, 包括洗涤、冲灰、除尘、产品用水等, 而且其中许多用途如冲灰、除尘等对水质要求较低, 完全可以用回用水代替。

3.3 回用于城市生活杂用水 (指不直接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

水) , 主要包括居住小区和公共建筑的厕所便器冲洗、城市绿化、建筑施工、空调、冲洗车清扫及浇洒道路等生活杂用水, 从而可以减少城市生活用水量供应及城市污水排放量, 利于环境保护。

3.4 回用于景观水体, 如城市河道和湖泊用水等, 这样不仅利于环境的保护, 而且也利于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自来水、污水、中水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总结的出了将中水系统纳入城市给排水系统的两个关键步骤, 一是中水的合理布局, 二是自来水、污水与中水的水质转换。最后文章又总结归纳出了中水回用的主要领域。S

摘要:通过对自来水、污水、中水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分析与探讨, 研究得出了将中水系统纳入城市给排水系统的两个关键步骤, 一是中水的合理布局, 二是自来水、污水与中水的水质转换, 同时又总结归纳出了中水回用的主要领域。

关键词:中水系统,合理布局,水质转换

参考文献

[1]周彤.污水回用决策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7-9.

[2]尹军, 陈雷, 王鹤立.城市污水的资源再生及热能回收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马志毅, 米晓军.城市污水回用的思考[J].武汉: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1998, 29 (1) :67-70.

3.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浅析 篇三

关键词:排水防涝;成因;规划;策略

城市排水防涝的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城市的排水防涝问题检验着城市对雨水的应对能力,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潜力。随着国家对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的关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就显得愈发重要。

1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城市内涝的原因,不仅受到气候的自然条件影响,更多地跟人类的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全面把握城市内涝的成因,对制定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有效解约城市内涝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气候因素使城市遇到暴雨的概率增多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迹象影响,全球大气气流随着季节的变化也越发显示出异常状况,恶劣天气经常发生,极端天气情况导致降雨量的连续增多,致使多个地区遇到暴风雨的概率增多,有的城市甚至会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情况。我国的降雨量有着时间和地点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尤其在夏季时候,城市遭遇短时间快速的大量降水情况增多,这将会导致城市面对暴雨的情况变得严峻,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另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筑密度增加,导致城市中心的热量增加,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上生产生活释放的热量,很容易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应对暴雨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排水防涝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让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做到稳定有效运行,能够抵制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成为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一个问题。

1.2 城市不合理开发增加了内涝灾害的负面影响

城市的不合理开发,过多的土地成为建设用地,土地的过分利用改变了原有的地理条件,直接影响到大自然的水循环系统,使得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负面影响。城市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河道的排水、蓄水功能,使得河流对雨水的调控能力降低,再加上建筑用地对河流的侵犯,影响了河道的周边环境,更加使得河流的泄洪调控能力降低,甚至有些河流成为了一个摆设,失去了原有的防护功能。在有些城市,河流甚至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倾倒垃圾的地方,河流的河床变小,调蓄雨水的能力明显下降,加重了城市的内涝灾害。地表水的减少,影响了大气水循环系统,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循环系统变得日益糟糕。城市建筑用地的增加,地面蓄水能力降低,径流的流向和流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日益增多的暴雨袭击,就使得城市的排水防涝问题日益严重。

1.3 城市规划设计不能很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虽然已经有了明显发展,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有了很广的覆盖面,但是在细节方面做得不好,深度还不能满足需求,而排水专业规划,虽然做到了细致性,但是缺乏完整、统一的系统性。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防止了客水流向城市,城市管网系统的建设,虽然对城市的排水起到了作用,但是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暴雨,缺乏应对能力。管道和河道的结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使得排水防涝系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面对突发暴雨情况,做不到协调一致,发挥合力,有效应对,不能适应当前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情况。

2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注意问题

城市的排水防涝规划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作用。

2.1 注重设计理念更新

关于城市的排水防涝规划理论,国际上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理论正在被应用,比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技术、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和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设计等方法和理论,尽可能地增加了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我国的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设计,就要积极关注世界上最新的相关理论和新的技术,及时吸收和获取对我国城市的排水防涝有帮助的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经验,建立科学的排水规划理论。

2.2 关注气候变化因素

气候的变化因素,是制定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由于受历史的原因影响,我国的排水防涝数据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暴雨强度公式,没有结合最新的气候变化因素,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排水抗涝规划的制定。研究和关注对城市气象条件的改变,得到最新的数据资料,掌握城市的发展和气候变化因素之间的联系,对于提高城市的排水抗涝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3 增加对超标雨水的应对能力

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中,都会建立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两套系统。一般来讲,小排水系统应对城市中日常遇到的雨水情况,大排水系統应对的超标雨水情况。当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城市的大排水系统就能发挥作用,解决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但是在我国,大多只存在小排水系统,缺乏科学的城市内涝防治系统,解决不了超标雨水的防涝能力,这就需要各个城市在制定排水抗涝规划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有利地理条件,增加对超标雨水的应对能力。

2.4 重视排水防涝系统的顶层设计

重视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顶层设计,就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地理因素,合理进行排水分区设计,科学制定系统方案,注意大小排水系统之间的协调,制定合理的、全面的排水防涝规划。在城市的建设用地安排中,要注意对排水防涝系统的维护和修剪,不断优化和调整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中,不能忽视对当地城市的气象、水文等条件的研究和利用,注重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其它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之前建设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明显落后于当前的实际需要,跟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现有的排水设施没有应对特大型暴雨灾害的能力,一旦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就会很容易导致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瘫痪,影响城市的安全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城市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更新。原有的城市防涝系统的建设依据的数据和公式,都要及时更新和调整,增加相关技术储备能力,重视有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提高我国在防水抗涝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设计要依据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全面的雨水影响评价和内涝风险评价制度,增加分析手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城市排水防涝的管理。

我国的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研究和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重视对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发挥我国现有的人力、技术资源,根据最新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城市的排水抗涝能力的研究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尧明.对现行规范中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给水排水,2009.

[2]周玉文.应用年最大值法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1.

[3]李文涛.基于Inofwokrscs水力模型技术在城市排水中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4]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2013(2).

4.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思考论文 篇四

水作为生命之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为此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的支持。通过对城市市政给排水的科学设计与合理规划,可以更加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科学保护,进而能够确保经济适用、无污染排水效果的实现,最终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目前我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水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若市政排水规划设计的水平非常低,则极有可能造成城市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需要对排水工程进行不断的规划设计,以此来合理的循环利用水资源。

1.2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显著提高

城市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且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水资源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危险,进而造成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降低。同时,市政给排水工作也会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通过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1.3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5.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的系统设计论文 篇五

在建设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本城市水资源的供需求情况,分析防洪、排涝、供水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保障所建立的排水设施能够解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并且在随后的城市化进程中进行完善。

3.2要加强相关技术研究

排水系统的构建属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综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于排水系统构建的重视。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较晚,无论是相关政策,还是施工经验都比较少,属于一边建设一边摸索的状态。因此,在构建海绵城市下的排水系统时,要不断开拓,加强对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同时吸取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建设经验,结合当地建设的实际和中国已有的部分经验,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排水技术。

3.3要保证开发力度的科学性

在实施建设时要采用低影响的形式,结合已有排水系统的情况和城市排水的需求情况,调整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尽量降低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同时,加快水循环。

3.4落实体系建设责任制

在建设和完善现有的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该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同时要严格落实系统建设的责任制,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建设的效率。

3.5要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

排水系统的建设需要工作人员依据科学推理数值,进行科学模拟实验,也就是借助数学模型,科学的划分城市发展的规模,保护原有的湿地、湖泊和河流,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

3.6提倡和推行试点工程

要选取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完善的城市,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对该城市已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总结施工经验,针对性的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范围的推广此种理念奠定基础。

3.7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综合目标实现,要求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自然水文条件保护,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已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和水系空间,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地区,遵循设计基本原则,将具体要求与设计内容融入城市建设排水设计中,达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的,以此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利用系统。

3.8加强城市的专项规划设计

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主要有3类基础性设施:城市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规划活动中,城市水系统设计涉及的水工程项目十分广泛。通过一系列手段净化绿地自身和附近的硬化区域的雨水,实现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序连接的目的。

4总结

总结言之,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思想具有先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在保证城市水生态安全基础上,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注意和规避当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遇到的问题,并展望其新兴发展趋势,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对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引领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真.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的研究[J].江西建材,,(15):31.

6.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论文 篇六

阐述了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以及GIS技术应用的范围,分析了城市排水管网资源与GIS技术的紧密相关特性.以城市排水管理水务部门应用需求为基础,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专题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设计、功能设计等.最后,结合深圳市龙岗区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设计开发,展示了项目部分开发内容.

作 者:刘红军 卢章锋 殷福忠 张延波 杨振球 LIU Hong-jun LU Zhang-feng YIN Fu-zhong ZHANG Yan-bo YANG Zhen-qiu  作者单位:刘红军,殷福忠,张延波,LIU Hong-jun,YIN Fu-zhong,ZHANG Yan-bo(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卢章锋,LU Zhang-feng(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测绘分公司,贵州,贵阳,550005)

7.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论文 篇七

大明宫地区位于西安市北部快速发展区域内,陇海铁路线以北,城市中轴线-未央路两侧,包括大明宫遗址及周边区域。现存的大明宫遗址是国务院首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指导下西安城市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对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迫切需要编制规划以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促进古遗址的保护利用。

本次排水系统规划以“蓄清排污,达标排放,提高排洪标准,增强城市排水能力,形成畅通安全的排水系统”为指导思想。本次规划总面积为29.08平方公里,近期人口36.6万人,远期规划人口47.7万人。

1 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定城市的排水体制。通常分为合流制与分流制两类。合流制又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和截留式合流制,分流制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1]。

大明宫地区为旧城区,排水管渠部分为合流制,部分为分流制,现状排水管渠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使用期超过30年的管道约占总数的40%以上,排水管网不健全,管网系统还很不完善,管道满流、溢流、渗流现象相当普遍。随着生活水平、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伴随旧城区的改造,旧有排水系统难以满足现有排水要求,必须进行改造。鉴于以上情况并结合西安市排水规划,确定大明宫地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

2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2.1 污水工程专项规划

2.1.1 污水量预测

Qh=a×Qj

式中:Qh———区域旱季污水量;

Qj———区域最高日给水量;

a———产污系数,取0.86

污水量预测一般通过给水量折算法来计算,如上式所示。依据《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护区给水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大明宫地区2020年最高日需水量为25×104m3/d,预测2020年污水量为21.56×104m3/d。

2.1.2 污水管网系统与污水处理厂

本次规划参照人口密度与人均污水量标准,并结合管网实际使用情况,考虑到旧城区管道堵塞、临接、混接等不利因素,设计污水主干管比流量取1.8升/秒·公顷、次干管和支管比流量取2.2升/秒·公顷对区域内污水管道进行了校核,保留了如未央路等满足设计流量和设计高程要求的污水管涵若干,拟新建如自强路等污水干管及次干管。这样既可以节省投资,又可以避免道路开挖造成的交通及环境问题。

大明宫地区污水规划属西安市排水规划北郊及西郊片区范围,分别为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分区、第五污水处理厂分区与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分区。其中邓家村、第四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作。本次规划根据污水厂地理位置与处理能力,结合管网规划情况,将区域内污水分流至以上三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放。

2.2 雨水工程专项规划

2.2.1 雨水量预测参数

道路雨水管道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P=1~1.5年,综合径流系数ψ=0.65,大明宫遗址公园内ψ=0.32。集雨时间t=15min。采用西安市暴雨强度公式:

2.2.2 雨水管网系统与流域分区

根据预测雨水量,对区域内现状雨水管网进行了校核,保留了如工农路等满足设计流量和高程要求的雨水管网,废除了如二马路等合流砖涵,新建、改建如红庙坡等雨水管网。

大明宫地区雨水规划属西安市排水规划北郊片区范围,共包括四个雨水分区系统,分别为漕运明渠分区、西三线明渠分区、灞河分区:河分区。区域内雨水经管网重力或压力输送至各明渠、河流中。

2.2.3 雨水资源化利用

西安为内陆缺水城市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导致用水量的持续上升,从而使城市缺水的矛盾愈加凸显出来。除了将经过深度处理的污水作为城市的一种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外,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也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弥补城市缺水的一种有效途径。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补充涵养区域地下水资源、改善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一般包括:储存利用、下渗等。下渗可通过透水地、透水沟、渗透管、渗透池和渗井等多渠道加大雨水对地面下的渗透。这样既可以减少地面径流,也可以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储存利用可以通过利用现状及新建调蓄池,配以简单的水处理设施,然后将其提升利用,可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厕所冲洗。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a.雨水储存利用措施

结合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沿道路修建一些植物种植池,公园道路上的雨水先进入种植池,当种植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进入雨水管道,既可减少雨水径流,又可绿化环境;在住宅小区修建地下贮水池,将从屋顶、庭院收集的雨水,通过独立的雨水管道进入地下贮水池,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及道路喷洒用水;在大型建筑物屋顶修建蓄水池,截留雨水经过滤后可用于厕所冲洗用水及绿化用水。

b.雨水回渗措施

修建透水路面,可用透水砖铺设人行道及停车场,通过透水砖空隙吸收雨水,并在透水砖下面铺设碎石、沙砾等组成简易滤层,使雨水渗入地下;修建渗水井;将绿化带及草坪修建成凹式绿地,承接并回渗雨水。

3 存在问题探索

3.1 排水系统规划目标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划分排水范围、预测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此外还包括确定污水处理程度及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排水系统规划只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而忽视了处理后污水及污泥的出路问题。以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为例,其中水系统每日产量为5万方,原计划做为灞桥热电厂冷却水,后因其用量有限,致使中水系统被迫停产,造成了设备及资源的浪费。如果在排水系统规划时考虑回用水管网铺设问题,将回用水用于厕所冲洗水、绿化用水及部分景观用水,则将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时,应将污水回用比例纳入审查条款中,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

3.2 雨水污染问题

当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时,应考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问题。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经简单沉淀及过滤后再排入水体,对初期雨水污染产生削峰作用,以降低对河流的污染[2]。

4 结语

现代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应在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雨水及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将回用水管网铺设纳入其中,从跟不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摘要:以西安市大明宫地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为例,对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进行了探索,提出应在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加强雨水、中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关键词:排水规划,资源化,排水体制,雨水

参考文献

[1]张自杰.排水工程.环境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12..

8.城市市政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排水规划;城市规划;工程设计

1排水系统对城市道路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排水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对于保证车辆的安全行使和交通通畅意义重大。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一般由雨水井、沉泥井、过待排水管、排水检查井和地下排水主干线组成。雨水井、沉泥井、过街排水管部分多数由道路主体施工单位完成,而排水检查井和地下排水主干线部分工程量较大,多由排水公司施工。排水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无论谁施工,都必须保证各个井和管之间的无缝对接,保证水流顺利被排除。排水系统对城市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大面积的降水会直接对地面道路产生影响,如直接冲毁路肩边坡和路基;进入结构层内的水分可浸湿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粒料层,使基层强度下降,沥青面层出现剥落和松散;渗入路基内部的水会使土基湿软从而引起路基冻胀、翻浆或边坡塌方、泥石流;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接缝多,从接缝中渗入的水分聚集在路面结构中,在重载的反复作用下,产动水压力,导致接缝附近的细颗粒集料软化,形成唧泥,产生错台、断裂等病害。(二)含水层的潜水,距地面较近,在重力作用会形成水分集中,造成路基局部损坏,影响路基的整体强度和水温稳定性,重者会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坍,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水还可能造成掺有膨胀土的路基工程毁灭性的破坏。(三)如果水长时间作用于道路,会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形成各种各样影响交通的病害,如果水流进入封闭性不好的道路内部形成松软土层,容易造成路沉陷;遇到易發洪水季节甚至会冲毁路基及周边的附属工程构造物。因此,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一直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基础的部分。

二、市政排水规划存在常见问题

2.1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不相协调

2.1.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高程无法保证,排水工程设计不符合防洪要求按规划新区的雨水规划,在规划区内没有设置雨水排捞泵站,所有道路或小区排水均按重力流的方式排放。采用重力流直接向河流排放的雨水管,只有其设计雨水管内底高程高于内江的某一潮位高程时,才能保证暴雨期且内江涨潮至此潮位高程时的排水畅通。按防洪规划,排水工程设计应确保在内江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时的排水安全。

某工程设计雨水按就近排放的原则,工程设计范围的雨水管分3段(相应分3个雨水排出口),各段的管道长度分别为480m、340m、980m。3个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分别为4.05m、4.07rn、4.05m,由于与内江潮位相比道路设计路面高程相对较低,使各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与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15m,与多年平均高潮位3.55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5m,如果要保证最不利点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或多年平均高潮位设计暴雨重现期为2年的情况下排水畅通不造成积水,设计雨水管无论采用压力流或重力流设计均不可能达到要求。

可见,由于规划区用地竖向规划的地面高程太低,导致了排水丁程设计无法满足防洪规划要求,而防洪规划中也没有提出对排水工程设计可降低防洪标准的要求。

2.1.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用地与道路,交通,地面排水,防洪以及项目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的结合。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等矛盾,只有通过用地合理的竖向规划来解决。在规划新区内类似本工程的排水状况尚存在,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在规划新区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做好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的协调,或者是仅考虑提高用地高程会增加土方工程的造价,而没有考虑所在地区的重要性及排水不畅的后果,因为该市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多台风,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对雨水排放不利。此外,应对土方工程与排水工程的投资进行比较。

2.1.3采用重力流和短管压力流两种方式进行排水工程设计

对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高程太低的存在问题,在设计评审中有关规划部门答复不预调整,为了使排水工程设计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合理,结合本工程特点,我们雨水设计中对各管段的水力计算处理为:管段起点至最不利点按重力流设计,最不利点至出水口在设定相对合理的安全潮位下按短管压力流设计。安全潮位是指当内江潮位不高于此高程时,设计雨水管段能在满流的情况下以压力流的形式排水,并可保证排水畅通。计算结果:

第1段管道总长L为480m,最不利段管道L为120m,安全潮位3.05m。

第2段管道总长L为340m2.65m。

第3段管道总长L为980m2.65m。

最不利段管道L为260m,安全潮位最不利段管道L为640m,安全潮位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达不到规划新区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要求,但与每一设计管段全部按重力流排放形式设计的雨水管相比,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当然在同样的设计坡度下,由于加大了管径,也就增加了工程造价(本排水工程造价增加了13%)。当出内江潮位高于设定的安全潮位同时下暴雨(暴雨重现期为2年)时,最不利附近区域会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规划新区内适宜的位置设置排涝雨水泵站。

2.2 污水管网规划中竖向高程和污水提升泵的设置站缺乏合理性,系统性的论证

工程实例:某市新开发城北区,规划面积约13km2,规划污水排放量44300m3%/d,在规划区内污水主干管末端设置了一座规模40000m3%/d的污水提升泵站,即规划区内的大部分污水需经泵站提升后才能排至污水处理厂。

2.2.1污水管埋深不合理存在的问题

按原污水提升泵站设置的位置进行本工程设计污水管道埋深llm—15m,的长度约为路线长的50%,且排水坡度与道路坡度相反,出现了如下不利于工程建设的问题:

(1)按国家钢筋硅管的使用标准,一般Ⅱ级管可达到最大覆土为9m,塑料排水管超过8m覆土后也不能选用,因此,需采用暗渠形式排水,与采用管道相比,由于埋深太大,暗渠施工周期长,增加了施工的不安全因素

(2)工程造价较高:根据某工程的地质报告,此路段上除局部为d约lm的残积土外,从高程l00m—130m的范围均为灰岩,管渠埋深太大,造开挖回填土石方量大。

(3)泵站原选址位置现状地面标高129m—132.5m则泵站的进水池开挖d为17m—20m,泵站的建设投资相对较高。

结语; 排水系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市政道路的质量。在城市道路排水施工中,必须将其作为一次性的工程来实施。因为地下工程的改造会耗费更多的成本,更关键的是它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不利。提高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应从管道质地,施工工艺,管道接口等多个环节入手,保证城市排水系统长时间正常高效的运转。

参考文献:

[1]彭丞.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02)

9.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论文——吴明明 篇九

论文名称:中国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研究—以泸州市为例

指导老师: 曹世臻

2013年7月

专业班级: 城市规划2010-2班

学 号: 3100511221

姓 名: 吴明明

摘 要:低碳浪潮已经到来,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达城市明显走在前面,而中国西部中小城市则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我来自四川,四川大多数城市都是属于中西部小城市。在这里我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分析了泸州市现在所处的城市现状并提出创造低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优势,从发展战略、低碳生活、三产低碳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虽然对西部中小城市相比外国很多低碳城市甚至东部一些发达城市要落后很多,但是其也有自身的优势所在。对于西部中小城市,低碳绝不是空中楼阁,关键是要尽快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化、城镇化道路。这样才能将经济、资源、环境三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实现三者互赢,创造真正的低碳城市。

关键词:中国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城市

1、现状分析: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变局

“低碳环保”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词。实际上,低碳浪潮已经悄然来临。我们希望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国外和我国一些较发达城市拥有充足资金可以投入,以及高素质的市民可以接受新观念,所以低碳已经慢慢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但在中国西部中小城市,由于资金以及教育资源等的匮乏,要实现此类新模式难度很大,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1.1 低碳经济是否只是投入?

对西部中小城市而言,脱贫致富任务重,产业链分工处于低端,且盈利能力差,经济基础薄弱。如果探索不到适合本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光是投入治理污染、普及环保理念,还是摆脱不了“污染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困局。所以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一定是要带来收益的。

1.2 低碳经济只是一张“城市名片”? 经济落后制约了西部中小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没有什么好牌可扭转被动局面。所谓文化牌、名人牌等均是无奈之举。现在有一些城市期望通过打造低碳经济概念,以此作为改善政府形象、争取上级支持、吸引客商投资的策略,而实实在在的低碳实践多为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所以这名片就是目前尴尬的现状。

1.3资金和技术在哪里?

说到底,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资金和技术。很多西部中小城市并非没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但是往往受困于自身资金投入有限,无法获得适合本地的低碳技术,缺乏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合作,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1.4 “落后”也是优势

任何新事物都是不断走向成熟、不断系统化的过程。有些城市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要改变为低碳就要相比付出更多代价。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在我看来,实际上是要为发展欠债买单的。因此,必须看到低碳经济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能武断一定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了,才过渡转型到低碳经济,并为之前的负债买单。实际上,西部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更有比较优势:

首先,农业比重大,生态条件好;其次,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产业向低碳经济调整转型的负担少、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相对容易形成特色发展模式;第三,天然气、地热、风能、水电、农村沼气等清洁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潜力大;第四,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中西部欠发达中小城市,低碳经济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关键是谁率先掌握了成功“钥匙”。实际上发达城市还要支付高昂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成本。、以泸州市为例解析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之路

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具有典型的西部中小城市特征。对泸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西部中小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

2.1 低碳解读城市发展战略

2008年,泸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四个四”发展战略,即:四大产业(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四大园区(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川渝合作泸州临港示范区),四大通道(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区域中心城市)。

“四个四”发展战略正好赶上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期,另外泸州的产业结构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还处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迅速赶超的阶段,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压力较大。2009年泸州的国民经济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第二产业增长率为22.8%,远高于GDP增长率(15.2%)、第一产业增长率(3.8%)、第三产业增长率(10.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9%,说明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第二产业带动。2010年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八个大力推进”,包括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镇化进程、民生工程,但都没有明确对低碳经济有所展望和规划,尚未形成清晰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2.2低碳解读泸州四大支柱产业 2.2.1 酿酒工业

众所周知,泸州市以出产泸州老窖酒和古蔺郎酒而享有“酒城”的美誉,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地区。目前,酿酒行业已将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引进酿酒生产。白酒酿造业历史上一直属于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的产业。泸州酿酒多采用传统酿酒生产,耗用大量煤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水治理成本高。如果不加有效治理,会给环境带来持续污染。所以,这是打造低碳城市的重点所在。

2.2.2化学工业

泸州市是原化工部确定的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

一、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亚洲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已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教育、科研、设计、机械、建筑安装六位一体的化工体系。化学工业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2.2.3能源工业

泸州市拥有丰富的煤、电、气等能源储备,古叙矿区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云贵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煤-电-路-化”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能源工业是污染大户,其落后产能淘汰、环境治理的成本很高,必须引进新技术来治理发展能源低碳产业。

2.2.4机械工业

泸州市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形成国家级工程机械主机、基础件和维修配套的生产体系。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似与机械工业无关,但是生产的产品却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除了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产能过剩部分,还应提供低能耗环保产品。

3、为泸州的低碳发展提出的意见

泸州作为西部中小城市的代表,要走低碳化的道路,必须从各方面进行调节。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全面提升产业档次。提升公民的低碳意识,打造低碳泸州城市品牌。

3.1制定专项规划,发展西南腹地低碳优势

在中国,只有政府主导,事情才能做大。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十年发展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参照国家各项指标与战略,明确低碳发展方向。同时在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中加入低碳元素。在制定规划时,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以下几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3.1.1 城镇化建设

泸州城市人口在100左右,城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所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点研究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市民低碳素质的培养等关键因素。

3.1.2传统产业改造及新兴产业替代

泸州的四大支柱产业多为高碳产业,重点考虑如何支持和落实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同时避免产业竞争力下滑。发展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考虑承接产业低碳型转移,由于东部地区已经实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很多传统产业转而投向新领域,仅浙江省在2010年初就宣布有1000亿民营资本投向低碳产业。

3.2培养公民低碳生活观念和习惯

西部中小城市从整体来看,人口素质与发达城市相比,居民收入偏低,缺乏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们习惯了刀耕火种的高碳生活。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培养能够广泛接受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从教育入手,长期努力的提升公民低碳意识。可以制作《低碳生活宣传手册》,以这种形式加强公民的低碳意识。宣传方式要点面结合,包括报刊、电台、网站、户外广告、车身广告、宣传单、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宣传范围要覆盖全市城镇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逐渐推广到农村。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强宣传,使得低碳成为生活的品味和时尚,形成低碳生活热潮。

3.3城市交通低碳化

虽然与发达城市相比,泸州的机动车保有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泸州的私家车将会快速发展。2009年每月新增机动车数量在1000辆以上,增长率超过30%。如不加以合理处理,发达城市出现的“拥堵、机动车污染”等问题并不遥远。首先,鼓励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和优化站点分布,体现公交出行的便捷、实惠;其二,发展步行、自行车等慢速交通系统。道路建设上合理规划人行道、自行车道,严格处理机动车占道;

3.4建筑低碳化

在城市建设中采用低碳建筑,比对传统建筑进行低碳改造,成本要低得多,效益也更明显。一是建造前期要减少原材料的用量,在建造使用时期要降低材料的耗损,到拆除期的时候要减少建筑垃圾,尽可能再利用;二是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等;三是推广社区能源规划,通过社区高效节能技术运用,把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居民社区物业管理整合在一起;四是倡导家庭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等

3.5加快产业低碳化 3.5.1农业 目前泸州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能耗高,效率低,对环境产生污染。可以通过实地巡回指导、发放技术手册、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等形式,让农民知道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5.2工业

短时间内改变泸州的“高碳”工业结构是很难的,但是传统产业低碳化并非空中楼阁。引进推广低碳工业技术,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监督机制,实施低碳管理。充分考虑工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全市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这些都是实现工业低碳的手段。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

一、资金技术引进;

二、严格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改变原有高碳模式就必须做到这两点,不然其他都是空谈。

4、总结:低碳不是空中楼阁

低碳是现在的一大热门词汇,但是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城市?低碳城市如何创造和发展?这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学习和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二五”已经表示不再以GDP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只要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不要追求短期的眼前利益,而是要让低碳化经济带动城市发展。就广大中国西部中小城市而言,如同工业化是一个漫长过程,低碳之路同样是荆棘丛生,而非一蹴而就。但是通过泸州个案研究说明了低碳不是虚幻的,关键是要尽快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城市的构想而不仅仅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0.Eplan城市规划电子报批系统 篇十

随着CAD技术的普及、电子政务和数字化办公模式的推广,设计院向规划局上报的纸质规划方案正在逐步地被电子方案所替代。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电子报审方案成图与审查软件,缺乏系统的标准和技术支撑,对规划管理部门而言,电子方案审查只能给如尺寸度量、面积计算等少量工作带来便利,却失去了纸质审查过程中图纸浏览翻阅简便等显著优点,综合效率并不明显甚至降低,从而导致该方法在实际推广中受到制约,严重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的发展,影响了规划审批工作效率的提高。

众智软件与石家庄规划局密切合作,深入研究了各类相关标准规范、归纳整理了大量的案例数据,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各城市规划电子报审方案成图与审查的软件——“EPLAN城市规划电子方案报批系统”。

软件由规划局专用的“审查模块”、“流程管理模块”和设计院专用的“成图模块”所构成,通过设计与规划管理之间互动配合完成整个方案的审查过程,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用、易用、高效等显著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规划审批工作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效率。其卓越的性能将开创我国城市规划行业电子方案审查办案的里程碑。

二、系统流程

规划局利用软件发布标准、提供地形图和规划设计条件,设计院使用其中自适应标准的成图工具把设计方案定义成符合标准的报审图,在规范的流程控制下规划局利用“审查模块”自动读取图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关键指标与对比表,从而实现对方案直观系统的判断,给出合理评价以形成规划审批依据。

三、功能流程

设计院在规划局提供的地形图上绘制满足设计条件的规划方案,再贯彻标准定义各类用地、建筑、停车场等要素,标注尺寸,查询确定并绘制各类指标表,完成工作内容。规划局在标准框架内对设计方案进行分项检测、浏览查询和指标对比等操作实现方案审查工作。流程管理提供规划校审过程项目的录入、流转校审、查询统计、归档等过程管理,保证方案在审验中条理清晰、流程顺畅,使方案审验在有序状态下进行。

流程管理模块:

三、功能流程

设计院在规划局提供的地形图上绘制满足设计条件的规划方案,再贯彻标准定义各类用地、建筑、停车场等要素,标注尺寸,查询确定并绘制各类指标表,完成工作内容。规划局在标准框架内对设计方案进行分项检测、浏览查询和指标对比等操作实现方案审查工作。流程管理提供规划校审过程项目的录入、流转校审、查询统计、归档等过程管理,保证方案在审验中条理清晰、流程顺畅,使方案审验在有序状态下进行。流程管理模块:

规划局模块:

设计院模块:

四、功能框图

五、主要功能

(一)规划局模块

规划局为设计院制定报审方案的成图标准,通过方案专题检测、浏览查验、定量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形成对方案渐次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进而绘制检测问题报表和定量技术经济指标表,判别方案合理程度、建议整改意见,并最终提出方案审查报告。

1、标准制定

标准是设计与管理之间遵守的约定,由规划局制定、设计单位贯彻执行、软件系统自动实施。标准分图层、参数和条文三大类,规划局可根据需要随时修改。系统具有巧妙的更新机制,保证所有设计用户对新版标准进行顺利更新。

2、总平面校审

(1)专题检测

对电子方案的质量、规划设计条件的落实、标准规定的执行程度和国家规范条文的满足度进行分类定性与定量检测,为指标的最终核查打下基础。A、红线检测

高速扫描设计院所提供的报审图与规划局所规定的地形图,对其中的各类限制性红线(规划红线、建设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等)进行检测对比,查询其是否存在和吻合,并对问题红线自动标记、绘表说明。

B、地物核查

高速扫描判断报审图中的地形图是否被更改,并可标定相应的问题实体,绘制直观的问题报告表。

与整体地形图相比,设计图纸上地物的两类改动被认为不匹配:①在规划总用地外,所有的移动、修改和删除操作;②在规划总用地内,所有的移动和修改操作。

C、失误检测

检查规划总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建筑及其他规划要素间叠加冲突现象和设计偏差,自动对全图扫描判断,并可将结果绘制成直观的表格。

D、标注检测

自动扫描全部规划方案图,检测规划尺寸的标注位置和数据规范是否正确,判断尺寸标注的文字与实际检测的距离是否吻合一致,并对问题标注进行标记并绘制报表。

E、E、间距系数检测

目前,对于多层建筑间距,大部分规划局多采用间距系数来控制。本功能可以自动扫描小区内的所有建筑物,提取其相应的高度和间距计算各建筑间的间距系数,然后对比用户预先设置的系数标准,把小于该标准的对象列表报警。同时,具有面向对象的查询特点,用户可以轻松地获得最近距离发生的具体位置、方向以及与标准之间的差值等信息。

F、间距检测

自动检测任意选择实体及条件过滤实体的指定拓扑范围,对范围内的关系实体报警提示,以帮助确定方案中规划要素间距设计的不合理现象,并可对问题对象进行标记并绘制报表。具有判断任意对象和条件对象两种模式。其中,条件对象可根据各规划局当地具体情况或应时要求,对检测的实体类型进行灵活的个性化调整,通过合理设置可以对规划红线、建筑红线等各规划要素做专题筛选检测。

G、绿地检测

分析检测公共绿地的标准、边界条件和其他绿地的边界条件。具体分析公共绿地的最小规模、日照状况、最小尺度、距离周边规划元素的间距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等,而对其他绿地将检测其距离房屋和其他规划元素之间的间距是否满足要求。

(2)浏览查询

对电子方案分类控制查验、平面及三维视角浏览比对,帮助用户快速建立方案的整体印象、精确把握方案的细节本质,为方案的初审和指标的最终核查提供强大支持。A、平面用地可视化

分类查验各类用地区域、面积,不同用地由不同色块填充区分,可以控制显示类别和显示层次。程序还会利用布尔运算使叠加与包容的用地自动按照上小下大的顺序显示,使整体方案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有力地协助设计及审查人员对报审方案的问题排查。

B、三维方案可视化

从三维空间对方案进行立体的观察检测。可以清楚地查看建筑物地上和地下的楼层数量、所处位置、周边环境状况,通过不同颜色分辨出各楼层的建筑性质;可以浏览小区中各类用地位置以了解其分布状况及细节;通过“拖动”和“旋转”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从各个角度查看方案,帮助审查人员快速建立整体方案印象,提高方案审查的效率和质量。

C、查询控制

为了便于对方案中各类规划要素的浏览控制和分类操作,软件设计了系统全面的管理工具,如:分类编辑、图类控制、图层管理等。其中,图层管理可以针对方案中的所有图层作布尔操作控制;图类控制则把整体方案图分为地形图、设计图和定义图三类,用户可以直观高效地实现图形类别的操纵以方便对方案的分析了解。(3)指标核查

对设计单位提交的规划设计方案自动统计分析,计算用地与建筑的面积指标,比对设计提供的建筑统计表、面积分解表、用地平衡表、综合经济指标表等,查验容积率、绿地率、停车率等控制性参数的合理程度。最终做出整体方案评价、确定方案可行性、提出方案核查报告书,从而完成方案的核查校验工作。A、建筑指标

统计规划方案中所有建筑的面积指标,包括建筑统计表和建筑面积分解表两类。建筑统计表针对图中所有建筑进行统计,反映每栋建筑的性质、层数、建筑基底轮廓、建筑功能面积和总面积,并最终合计出全部面积指标。建筑面积分解表则提取单个目标建筑的所有属性,逐层分析描述出各层的平面简图、功能面积和总面积。通过对上述两类报表的分析,可使用户迅速了解整个方案的建筑分类和结构状况,同时为城市配套收费和居住区内的经济技术指标核算提供依据。

B、技术经济指标

报审方案通过核查检测后,用户可以利用“用地指标”模块对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核对。包括经济指标表(用地平衡表、综合经济指标表、公建指标表)、经济指标对比表(用地平衡对比表、综合经济指标对比表、公建指标对比表)和控制指标对比的计算、统计和表格绘制。经济指标对比表通过对已核查无误的方案图进行全面扫描,统计出客观数据,并与经济指标表中的数据对比,凡差异者一律以红色字体标识差值。整个对比过程自动实现,不需人工干预,简单、高效。

3、建筑单体校审(1)单体概要

说明建筑编号、建设单位、建筑面积等基本建筑信息;报告建筑面积构成、建筑功能构成和建筑标准层构成信息;描述建筑单体建设信息。所有信息都依据建筑单体快速自动获得,帮助规划管理人员迅速了解建筑单体概况。

(2)平面查询

按照同形原则建筑单体被分成若干标准层平面,以标准层为页面创建了直观的对话框面板,在每个面板中清晰地展现其按照建筑类型、建筑构件和面积系数等划分时的面积构成,根据这些构成可以绘制出直观的单层平面和整个单体平面楼层分解表。通过切换面板、点击构件类型等,程序将对平面图形相关部分着色与加亮,形成数图互动查询。

(3)三维浏览

根据平面定义结果自动生成三维建筑单体模型,用户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单体建筑浏览查检,同时通过鼠标点击,形成图形与数表互动,帮助用户快速形成单体印象,全面把握细部本质。(4)指标统计

建筑概况一览表:通过建筑面积汇总、建筑构件汇总和建筑标准层描述等统计生成报表,帮助了解建筑单体规模概况。建筑面积统计表:扫描建筑单体以标准层为单元分列建筑类型,以建筑类型为单元汇总构件数量和面积等统计生成报表,帮助了解建筑单体面积构成。

(二)设计院模块

设计院根据规划局制定的标准,利用本软件将规划设计成果定义成符合审核要求的报审方案图。浏览查询可以辅助设计人员进一步提高成图的效率和质量,指标统计模块使设计人员可以轻松地定量描述和了解设计方案合理状况。

1、标准规定 通过巧妙的机制,由规划局制定和修改的标准规定都将顺利地在设计模块中得到更新,设计模块中的各功能会提取其中参数,并在绘图过程中按照要求自动执行标准。设计模块中的标准是静态文本,用户可以方便查阅打印成文,但无法修改以影响软件功能。

2、总平面定义(1)方案定义

软件提供了系统的绘制与定义功能,用户可以快速划分各类用地、定义建筑及其内部功能面积、确定其他规划要素,以使规划设计成果迅速转化为符合规划审核格式要求的报审方案图。A、定义用地

确定各类用地区域,可以在原来的实体上定义,也可以单独绘制,具有过滤选择、自动纠错等智能特征。针对不同用地特点还开发了智能用地的绘制模式,如公共绿地和宅间绿地的自动退让功能。引入“剩余用地”解决方案,利用布尔运算巧妙地简化了用地定义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定义建筑

系统分析了各类建筑外观、结构形式、建筑性质、建筑功能等要素,深入解析了多种规划管理规程,经历长时间的研究,化繁就简、寓局部功能于整个系统统筹设计,采用极少的参数描述表达全部的建筑内涵,满足工程模型要求,使工作量最大的建筑定义变得简单容易,极大地降低了报审方案的工作量。定义时只需输入建筑性质、高度、楼层数等基本参数。

C、面积分解

对建筑内部功能分区及其面积配比的描述,采用面向对象的工程模式,使用户轻松确定每层建筑的功能、面积,可绘制统计定量的表格。整个过程直观、简单、形象。

D、复制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类型、层数、高度等基本属性和内部功能、面积等分解属性复制到另一建筑物上。软件通过对居住区建筑的归类分析,创建了模糊条件复制法、及时条件修正法等,可以对方案中的绝大部分建筑实施条件粘贴,使建筑定义的速度成倍提高,进一步简化了报审方案的成图步骤。

E、车场车位

定义地上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其中地下停车场的定义可用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在建筑面积分解时定义;一种是利用“地下停车场”功能独立绘制。(2)浏览查询

对电子方案进行分类控制查验、平面及三维视角浏览对比等操作,帮助用户快速建立方案的整体印象、精确把握方案的细部本质,为方案的绘制定义和自我校验提供强大支持。(3)指标校验

对于定义完成后的方案,系统可自动统计绘制出各类指标表,帮助设计人员准确了解设计方案的定量参数指标,分析判别方案的可行性,以便针对性地调整设计方案。最终统计绘制正式报表以便于方案审查人员核查了解。

3、建筑单体定义(1)基本属性

建筑编号、建设单位、建筑面积等建筑单体基本属性定义,方便方案审查人员尽快了解建筑概况,为楼层分解和单体的进一步定义说明打下基础。通过分析诸多案例和软件功能之间系统的关联协调,对建筑属性录入做到了尽量少而精、尽量采用分类列表选择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属性信息在整体软件中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其录入定义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2)楼层分解

把单体分解为若干标准层,再由对话框分别承载,直观、清晰,用户可以按照类型(公建、住宅)、构件(阳台、雨棚和主体等)及其相应的面积系数分解楼层面积。定义条件进行了合理的归类并统一支持列表选择,面积分解具有“选择实体、点取构造、自由绘制”等多种定义方式,分解过程灵活高效。(3)查询验证

上一篇:《无问西东》观后感:真实、真心和真性下一篇:冬至最好的祝福暖心说说朋友圈